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发生了了什么小英雄动人故事

热门杯赛:
推荐城市:
期中试题:
期末试题:
单元测试:
小学试题:
您现在的位置: &
苏联反法西斯卫国战争(日至 日)
来源:网络
  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突然进入苏联。德国的战略企图是:集中兵力,以&闪电战&从数个方向对苏实施迅猛而深远的突击,将苏军主力消灭在苏联西部地区,尔后向苏联腹地长趋直入,粉碎苏军抵抗,进抵阿尔汉格尔斯克、伏尔加河一线,用空军摧毁乌拉尔工业区,瘫痪苏联经济,从而击败苏联。
  战争爆发前,德国总兵力约730万人,侵苏兵力550万人(含罗马尼亚、匈牙利和芬兰军队)。计有190个师(内有19个坦克师、14摩托化师、坦克约4300辆、火炮4.72万门);空军作战飞机4980架;海军作战舰艇192艘。德军的部署是:以&北方&、&中央&、&南方&三个集团军群分别向列宁格勒、莫斯科、基辅三个方面实施主要突击,另以德军&挪威&集团军、芬兰集团军分别向摩尔曼斯克和列宁格勒实施辅助突击。战争开始后,苏军总兵力为537.3万人,部署在西部各边境军区的兵力为268万人,计有陆军170个师另2个旅,火炮3.75万门,新型坦克1475辆和大量的旧式坦克,新型作战飞机1540架以及大量旧式飞机,作战舰艇396艘。苏联计划以边境掩护部队抗击德军突击,保障苏军主力展开和集中,然后再以进攻消灭突入之德军,将战争推至敌国领土。整个战争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德军发动战略进攻,苏军实施战略防御。战争初期,德军利用暂时优势(突然进攻、装备先进、军队已有作战经验)和苏联判断失误、戒备不足的弱点,一举突破苏军防御,在苏西部地区推进约600公里,占领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全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大部,并于9月初封锁列宁格勒,攻占基辅。苏军最初试图以进攻对付德军,但在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后,被迫转入战略防御。9月底,德军大举进攻莫斯科,苏军在敌后游击战争配合下,以积极防御疲惫和消耗德军,于12月转入反攻,苏军勇敢作战,消灭和击溃德军大量兵力。翌年4月,取得了莫斯科会战胜利,初步稳定了战局,粉碎了德国&闪电战&企图。1942年5月,苏军在哈尔科夫和克里木作战失利。德军加紧向斯大林格勒和外高加索进攻,企图从东南方向迂回莫斯科,占领苏联石油产地巴库和顿巴斯,苏军被迫再次转入防御。经过激烈顽强的战斗,至11月,苏军守住了斯大林格勒,从而为集结兵力,转入战略反攻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1943.12)苏军展开战略反攻,苏德战场形势发生根本转折。1942年,苏联国民经济转入战时轨道,军工生产能力已恢复并有较大发展。提供给军队的新式装备逐渐增多,美英也向苏联提供大批武器装备。中国抗日战争牵制了日军主力,大大减轻了苏联后顾之忧。在这种情况下,苏军于11月在斯大林格勒开始大规模反攻,1943年2月,苏军合围并歼灭了德军精锐部队鲍罗斯兵团,根本扭转了苏德战场局势。尔后,苏军又向顿河上游、库尔斯克方向和哈尔科夫方向发展进攻。同年1月,苏军突破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封锁,在外高加索方向转入进攻。4月初,解放北高加索大部分地区。7、8月间,苏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又取得重大胜利。从此,苏军夺得战略主动权,德军被迫转入全面防御。8月,苏军在卢基到黑海长达2000多公里的战线上转入全面进攻,到11月份,已收复近一半失地,
  解放布良斯克、斯摩棱斯克、基辅等城市。
  第三阶段(1944.1?/FONT&)苏军全面战略进攻,法西斯德国彻底失败。1943年,美英军队在意大利南部登陆,开辟第二战场,欧洲各国人民抵抗运动和起义风起云涌。德国企图以战略防御拖延对苏战争,以便同英美单独讲和。为彻底击败德国,苏军开始从巴伦支海到黑海的整个苏德战场发起进攻,连续进行解放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地区战役、白俄罗斯战役等一系列大规模进攻战役,歼灭大量德军,收复全部失地,占领芬兰和挪威部分国土,并攻入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匈牙利、南斯拉夫等国国土。上述各国和阿尔巴尼亚人民抗德武装力量,在苏军支援下纷纷光复国土。1945年春,苏军在波罗地海至多瑙河全线发起进攻,先后进行了维斯瓦河枣奥得河战役、东普鲁士战役等进攻战役,4月16日,苏军攻城集团在强大地空火力支援下,对柏林发起总攻,消灭残余德军,占领德国东部和奥地利东部。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希特勒自杀。8日,法西斯德国无条件投降。
  在长达4年的卫国战争期间,苏军共消灭和击溃德国及其盟国军队607个师,占德军及其盟军在整个战争中损失的全部师数的77.5%以上。德军死伤达1000万人以上,其2/3的武器装备被苏军缴获和击毁。苏军战斗减员1600万人,平民伤亡超过2000万人。苏联为战胜法西斯德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百科词条:俄罗斯大学哲学系教授·季诺维耶夫是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参加者,也曾是试图暗杀的恐怖小组成员。现将他为庆祝苏联胜利60周年而刚刚发表的《我的时代——关于年的伟大卫国战争》全文翻译刊载。在这篇文章中,他对学界长期以来关于卫国战争的流行观点提出完全不同的看法:他否定“斯大林对战争准备不足”的说法,认为当时已经尽到最大努力;认为《》的签订是当时的唯一选择;认为如果不是在军队中实行了清洗,“将输掉这场战争”……更重要的是,针对目前俄罗斯庆祝卫国战争胜利尽量不提苏共、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体制贡献的问题,他明确指出这场战争的胜利首先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胜利”和“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共产党取得的胜利”。季诺维耶夫是当事人和见证人,他的见解应该有某种参考价值。个 人 背 景因为我将要讲述的是我个人对这场战争的理解,所以有必要先谈谈我自己。早在1938年我就是坚定的反斯大林主义者和(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批评者,但我并不是苏维埃(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敌人。我曾是个理想的和浪漫的共产主义者,一度把我当时认定的苏联生活中的消极现象视为是对理想的、真正的共产主义的背弃,而且我认为,这种背弃的错误就源于斯大林的领导集体和斯大林本人。一直到斯大林去世我都是一个积极的反斯大林主义者。在过去的岁月,我得以有机会像在实验室里观察实验一样来观察和研究苏联社会方方面面的现实情况,我观察了战争的情况,而且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形式参加过战斗;我也观察了后方的情形,了解了国家在战时的状况。然而,我对苏联社会、斯大林主义和斯大林的理解随着时间推移发生着变化。我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这使我能用客观的学者的立场来看问题,于是我的反斯大林主义失去了理性根据。我下面想要说的,正是这种科学研究的结果。我不止一次在我的论著中谈到过与二战有关的题目,其中包括两本分别在1980年和1983年首次出版的名为《俄罗斯的命运》和《我们青春时代的飞翔》的书。在完成上述论著之前,我形成了对年战争的理解。那些观点,我一直坚持到现在,而且今后大概也不会改变。备
战从1933年起,我在莫斯科居住并上中学。当时我们这些学生不断被灌输的思想就是:同西方帝国主义、首先是与德国的战争即将来临。我们准备着打仗!不是准备着打侵略战,而是保卫战。虽然有的时候人们也说进攻是最好的防卫,说要打先发制人的战争,但这只是说说而已,保卫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免受世界帝国主义首先是法西斯德国颠覆是我们的核心思想(那时候德国的国家社会主义被说成是法西斯)。我们战前的一代人准备的正是这场战争,而不是泛泛所指的战争,我们是作为社会主义革命成果的继承者和保卫者成长起来的。许多年过去了,多少事情的看法都已改变,现在我可以信心百倍地说,我这一代人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这是任何别的一代人都不可能取得的胜利。尽管我们这一代人承受了巨大的损失,尽管上年纪的几辈人在战争时期生活过也战斗过,尽管更年轻的人们成长起来并加入了战斗,但归根到底是我们这一代人决定了这场战争总体上的道德、心理和意识形态基调。套用俾斯麦的一句话,他说中的关键之仗是普鲁士的人民教师打赢的(意指普鲁士的教育和培养体制比法国优越——译者注);而我不止一次地说过并且现在还要重复,年的战争是靠年间毕业的、思想上一直“准备打仗”的十年制学生打赢的。国家长期处于备战状态。斯大林的领导班子十分清楚,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大家都已明白谁是敌人,国家在物质方面也进行了备战。但这是在特定的历史现实中进行的,而并非是在抽象的空谈中进行。如果注意到具体的条件,那么令人惊讶的不是做了些什么、做错了些什么,而是最终在实际上做成了什么。我相信,任何其他的领导人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政治战略指导下都不会像斯大林做得那么多。斯大林所做的准备,就当年的条件而言已达到最好程度了。那些斯大林主义的批评家们确信,如果没有斯大林并且如果采取别的战略的话就可以避免当年的恐怖和损失,他们简直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不负责任的饶舌家。绍塔·鲁斯塔维利(12世纪格鲁吉亚诗人——译者注)是这样说这些人的:“从旁观战的时候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战略家。”就物资、技术和纯粹的意义上的备战而言,国家在1941年6月之前的确没有在应有的水平上做好准备,但这不是斯大林也不是他的领导班子的过错。事物的发展变化不仅仅取决于斯大林,西方战略家们不是傻瓜,如果他们等到苏联全副武装地准备好才打就太奇怪了。国家如果再有几年的时间(两三年,不用再多)用来准备战争的话,损失就会比实际小得多,但要完全避免重大的损失原则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敌人拥有巨大的实力,他们既有经验,又拥有高度的知识水平。德国军队的精神状态高昂,具有极明确的方向性——侵略者有时也是不赖的斗士。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上述观点。在战争开始阶段我在离西部边境不远的团服役,团的装备是“БT-5”型,都是些老掉牙的东西,不足以抵御德国的坦克,而且实际上这些坦克并没有参战。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发明了“T-34”型坦克,这是中最好的坦克,但是这种坦克的批量生产和装备军队最少需要一年或两年的时间。类似的情况在空军中也有。在1941年前就已经发明了天才的攻击机,而装备军队也至少需要一年。我还在空军中服过役。我开的飞机还是“伊尔-15”和“伊尔-16”,它们无力对抗德国的技术装备。战争一开始我们就有著名的“卡秋莎”大炮了,但总共只装备了一个炮兵连。在其他许多方面都存在类似的情形。如果将这些问题单独拿出来看,似乎可以解决得更好些,但是这样的问题多得不计其数!所有上述问题都得到解决简直是不可能的。当时西方世界(包括德国)也无人相信这些问题能得到解决。互不侵犯条约人们就这个题目不知胡扯和捏造了多少东西出来,特别是针对斯大林!对任何头脑健全的人来说事情的本质都是简单和显而易见的:就是不惜任何代价推迟不可避免的战争的爆发。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看,斯大林的战略是正确的,况且在当年是唯一正确的。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斯大林主义的揭露者和批判者通常只会拿表象当本质大做文章,而对真正本质的东西却看不到或是故意避而不谈。我承认,连我也没有马上学会分清事情的实质与表象,因为这在我当时的情况下是不那么容易做到的。过了几年以后,我首先给自己制订了这样一个方法,那就是在评价斯大林政权的时候,将自己放在斯大林的位置上自问:如果我处于他的位置该如何做?几乎每一次都不得不承认:我不能比他做得更好。大清洗人们就军队中的清洗问题谈了很多,现在还在谈而且还将要谈下去。对这一问题流行的看法是:清洗削弱了军队并且成为战争初期失利的一个原因。甚至那些对斯大林貌似忠诚的人也倾向于这样的观点并向斯大林的揭发者们妥协。我根本就不接受大清洗这一被索尔仁尼琴清晰描述并从意识形态角度加以歪曲了的概念。问题不在于大清洗是否存在,它确实有过。它当然没有达到大清洗揭露者们夸大的规模,但规模的确相当大。事情的本质在于,大清洗一般是被想像成什么样子:这些描述脱离了具体的历史环境,所有的被清洗者都被描绘成是罪恶的斯大林及其手下人的无辜的牺牲品,似乎当时苏联没有发生任何社会斗争。而实际上这种斗争有时是相当尖锐的。我参加的恐怖主义小组,不管有多荒诞,它都是确确实实存在着的。如果被挖出来,我早被枪决了。难道说这也要算是斯大林的刽子手们恣意妄为的暴行吗?!为谋杀斯大林还该给我发奖章不成吗?!(当然,如果谋杀成功了的话,早晚会有人给我授勋的。这也会成为社会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简而言之,我研究了很多年的战前情形,包括军队中的清洗情况,得出了所有讨论过这个话题的人们都认为是歪理邪说的结论:如果战前军队中没有进行清洗运动,我们就输掉这场战争了。别说一个(中一个叛变的将军——译者注),几十个也会出现,而且可能个个比他危害更大。战争的开始许多人讲过而且还在讲战争的突发性。说什么斯大林错过战机了,事实上这是不对的,必须分清战争的突发性和它具体爆发时间的突然性。此外,还有我上文所说的为拖延战争爆发所做的努力。下面讲讲凭我自己的经验了解到的事实。我1940年参军到了远东。年底,许多部队开始向西调遣。我们的团也在其中。当时上级给我们讲得很清楚,要我们准备和德国人作战。什么时候?就是明年,天气暖和一些的时候,可能就要打仗。顺便提一下,我发现,早在1940年,以斯大林为首的国家领导就下达了从东向西调遣军队的命令,也就是说,当时领导人曾经认识到可能会同日本作战,后来这种可能性被排除了,要不然斯大林不会走削弱远东军队的这一步。当载着远东军的军列向西慢慢前行的时候,可以推断的是,西方媒体出现了有关的报道,因为塔斯社反驳了西方关于苏军调动的报道,说这都是些“谣言和诽谤”。到了西部边境,我们已经毫不怀疑战争必定要爆发了。我们当然还没有想像到它将会是怎样的悲剧,我们甚至为它的到来感到高兴。上级教导我们说,战争从一开始就是要取胜的,而且将在敌人的土地上进行。我曾对此产生过疑问。我曾有机会在秘密部门工作(我会画图纸而且会德语),我知道将是多么强大的德国人与我们对抗,而我们只集中了一些骑兵团和几支装备着老式坦克和装甲车的坦克装甲部队。但是这种疑问并没有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1941年中,朱可夫大将视察了我们部队。当时我在营房值班。我们的营房好极了,以至于朱可夫大呼:“战争迫在眉睫,可他们把这儿布置得跟疗养地一样。”第二天部队给我们发了“死亡像框”——一个塑料的胶囊,里面塞进记录着我们个人资料(包括血型)的证件。很快(好像是6月19日)我们就离开了营房,全副武装地开着坦克和装甲车奔赴战斗阵地,准备好参加战斗。夜晚是在野外度过的,我们一直等候着进攻的命令。而早晨又回到营房,把炮弹交回仓库,把车辆放回车库,甚至把武器和机枪进行了防腐处理(抹上厚厚的一层润滑油)。傍晚时指挥部的人都离开部队去参加指挥训练去了。如何评价战争初期部队的这种情形呢?如果把它从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单独拿出来,那么对部队的准备情况可以这样评价:有点盲动,准备不力。但是如果注意到高层领导完全合理的无论如何也要拖延战争的意向,那么这将被看作是许多悲剧事件中的一件,只有在纯粹的想像中才能避免这种事件的发生。战争初期苏军的失败这些失败是众所周知的,对此不计其数的文献描述过。对这些失败的评价都有很大的局限,但是我要使自己超越这些局限。首先,我认为这些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失败可能会小一些,但不会很小。必须要注意到德国的总体备战情况,他的军队的经验、强烈的征服和占领我国领土的愿望这个现实。苏联在当年允许的范围内采取了一切可能采取的措施,但它无法不以付出巨大损失的代价来阻止这样强大敌人的进攻。而且正如后来战争进行的情况表明,战争初期不付出巨大牺牲就扼制住德国军队是无法想像的。况且,德国人不会像斯大林战略的批判者们想的那样,恰好在苏联做好准备的时刻发动战争。第二,双方在战争初期打了些战役,而且是相当激烈的战役。我在1978年被迫移民德国后遇到过曾与我在同一战场(在奥尔什附近)作战的希特勒军队的一名军官。他早在1941年6月底,在一次与一支退却的苏军部队作战之后,在日记中写道,德国将输掉这场战争。第三,失败教会了苏联领导人、指挥员以及广大苏联人民很多东西,使国家、军队各个阶层的组织况状发生了深刻转变。凭借这种转变,终于挡住了德国人的进攻,使他们遭受了巨大损失。我们在这一阶段主要的胜利是德国闪电战思想的失败。闪电战中断了,这使德国人对战争的顺利进行产生了疑问,许多德国人甚至坚信将输掉这场战争。我们迫使德国人打持久战,这一点他们想都没想过,而且他们也不会打持久战(至少比我们差)。又有谁考虑过战争中这一因素的重要程度呢?!最终,正是战前几年和战争开始后的进程让地球上的亿万人民(特别是西方人)对我们国家产生了好感。这些好感在战争进程中起到了如此重要的作用,以至后来绰绰有余地补偿了我们战争开始时的失利。常言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战争的进程战争几乎持续了四年。对于和平时期的生活这是极短的,而对于这样一场把全国各个重要领域的所有人都卷入其中的全面战争,这个时期是漫长的;对于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们来说,这段时间则是无限漫长的。虽然关于这场战争人们写过太多的东西,但是我却没有见到真正的科学研究。那些堆砌了各式各样事实信息和不负责任的空话的扬扬万言的大部头有过许多,而且直到现在还在大量涌现。但是浏览这些书的时候,我甚至在最不错的书中都找不到对那场战争的现实描写,而这场战争是我和周围所有人生命的组成部分。在战争年代和战争结束初期我写了相当多战争题材的诗和散文,但要把它们刊登出来是完全不可能的,甚至当我的创作成果不知怎么流散出去的时候,要想标明自己的作者身份都是危险的。例如,就斯大林在举行庆祝胜利的宴会上的祝酒词写的《祝酒词》,就是我在宴会后写的即兴诗(它只是1978年才在西方刊登在《光明的未来》一书中)。幸亏我的朋友用书写体记了下来。其他的军官也读到了这首诗。自然,有人把它送交了“机关”——在当时这是很平常的事。“机关”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试图找到作者。如果找到了,我一定会受到最严厉的惩罚。不计其数的书对当年的大清洗运动都有相当多的详细描写。我不否认确实有过大清洗,但是我认为,这些描写完全是片面、有偏见和带有很大夸张成分的。必须指出的是,战争年代在相当广泛的苏联人中、特别是在军队服过役的人们中(当时军队里有1000万人)产生了一种战后成为反斯大林主义基础的思想倾向,而在当时这种思想倾向被认为是敌对的。我那个时候就自己对战争的观察和感受而创作的有关作品保存下来的很少,仅从当年写的一首诗中摘录一段为例:我知道,战争不是嘉年华,而是饥饿、寒冷甚至是折磨。但行军中总会有休息,而且战争中会不会有奇遇?会有的。如果肚子填得饱饱的,你会高枕无忧地大玩战略,靠着无数的死伤,搂一把勋章和荣誉。如果后方的庄稼地沉寂,如果野狗跑进新建的指挥部里,对于其他上百万的人战争就是让人头晕的孤寂。对于年轻后生就是进攻,突击。对于报纸和荧幕战争才有意义。战争是对结束的期冀。心灵的伤口还没有痊愈,对它本质的谈论平淡无奇。死掉的人默默无语。活着的滑头货承受功勋业绩。偶尔幸免于难的人们会抱怨几句,但他们早已不愿被人记起。长官们将科学胡编一气,对过去的罪过没有些许悔意。作家们也胡诌些战地浪漫曲,反反复复又无聊又没趣。但是,我上面说的,只是当年生活的一小部分,这丝毫不能降低这场战争的宏伟规模和它的社会意义。我集中精力于我认为最主要的事情,尽量从科学的高度去理解苏联社会,而战争使人几乎能够在实验室般清洁的状态下来观察社会。尽管我对苏联持批评态度,尽管我坚持反斯大林主义,但在当时(20世纪40年代),我就得出了以下结论。对战争的评价年的卫国战争是的一部分。当然,从社会性质上讲,二战包含的并非同一类型的战争,它包括了两种类型的战争:一是西方以及日本等同一社会类型国家之间为重新划分世界而进行的战争,即列宁思想中的;二是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战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战争。希特勒德国反对苏联的战争,从其社会本质来说反映了西方国家毁灭苏联共产主义制度的企图。西方并不认为发动这场战争有罪。苏联没来得及准备好这场战争,正是西方发起战争的原因。西方国家(首先是英国、和法国)想借德国之手毁灭苏联,同时在战争中消耗德国。这样看来,这场战争不是列宁思想中的,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战争,它是的主要部分。苏联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这场社会战争显示出共产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许多方面,显示出它战胜时代及全球规模的困难和灾难的能力。胜利的结果是共产主义开始在全球传播开来,苏联开始成为世界强国,能够为指引人类进步而同西方世界作斗争。仅举一个事实为例。德国及其西方世界的敌国,从战争开始直到战争结束,军事技术的进步不是很明显。原子弹不必算在内,为摧毁日本丝毫没有必要用到原子弹。而苏联在科学、技术和工业都极其困难的战争年代,在完善作战部队的武器和供给方面实现了巨大的飞跃。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都没有能力做到这一点。被窃取了的胜利年对德战争的胜利日被正式宣布为俄罗斯最重要的国家节日。看上去,这好像是值得欢迎的,但是如何解释这场胜利而且如何具体实现对胜利的承认与庆祝呢?这场战争和我们的胜利中最主要的东西被阉割掉了,而这最主要的东西便是社会的实质和能表现其特征的具体历史事实。官方在新闻媒体中老讲什么抽象的俄罗斯而不是苏维埃的俄罗斯,也不讲苏联;即便提及苏联,也是一些无足轻重或者反面的话。有一个人,如果没有他,这场历史上最伟大战争的胜利难以想像,这就是斯大林——他或者完全不被提及,或者即使被谈及,也好像胜利恰恰是违反了他的意志才取得的,而他似乎只是妨碍了胜利、犯了许多错误并犯下了罪行。有人说是什么“抽象的人民”取得的胜利,是的,战争是人民进行的并取得了胜利,但是,不是什么“抽象的人民”而是苏维埃人民。我强调一下:苏维埃!而苏维埃人民——这是1917年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的人民,是社会进步的新道路开辟者的人民,是建立了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影响了全进程的人民,是受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培养的人民,是共产党和以斯大林为首的最高层领导下的人民。这是历史的事实,忽略了这个事实就意味着蓄意篡改历史。无可争议的是,胜利取决于一系列复杂的综合的历史因素,其中包括俄罗斯忍受最困难生活条件的能力、爱国主义、西方国家的援助等等,但是胜利的主要(决定性的)因素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和以斯大林为统帅的国家领导,包括军事领导。不论他们实际上有怎样的缺点,也不论反共产主义者和反苏维埃者如何给他们编造缺点,战争首先是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共产党取得的胜利。在战争年代以及战后年代这个历史事实甚至对最不共戴天的反共分子和反苏分子来说都是毫无争议的。这正是历史事实——正像输掉战争的首先是以希特勒为首的德国国家民族主义者那个历史事实一样。忽略这个事实并歪曲它,意味着毫无廉耻的意识形态宣传的谎言,意味着愚弄广大俄罗斯民众以迎合那样一群实现了反共剧变并靠其发财的俄罗斯人和西方势力,而正是西方在我们取得胜利后立即开始了反对我国的取名为“冷战”的新阶段战争。而西方把我们在反希特勒德国的胜利中起到的作用说成是次要的,几乎把胜利的功劳(至少是主要功劳)完全据为己有。当然,西方国家为战胜德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帮助我们国家顶住并摧毁了侵略者,但是要知道他们付出这些并非出于对俄罗斯共产主义的热爱。他们从还在建设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第一天起就反对我国,他们付出巨大的努力,要把希特勒的扩张引向苏联,只是后来西方世界本身的内部冲突等历史条件的变化才促使他们成为苏联的盟友。他们之所以开辟反对德国的,是因为苏联军队开始取得胜利,没有给西方留下半点苏联战败的希望;是因为害怕没有西方同盟国的参与,苏联军队也能彻底击溃希特勒德国并占领整个西欧。同盟国开辟了,想让自己摆脱对共产主义会在全欧洲取得胜利的恐惧。必须承认,这种恐惧对促使盟国开辟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总而言之,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战争的胜利被一些人从真正承担了所有战争重荷的人们、遭受了最巨大损失的人们、显示了最大耐心和勇气的人们、为胜利事业付出最高和最灵活智慧的人们那里窃取了。根据俄罗斯官方的观点,年的对德战争是解放战争和卫国战争,俄罗斯人是为祖国而战。我同意。但是为什么样的祖国而战,这是问题所在。在战争年代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对此有任何疑问(极少数情况除外):绝大多数苏联人是为苏维埃(强调是苏维埃!)祖国而战。在战争来临前夕,苏维埃(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对于大多数苏联公民来说已经成为习惯的生活方式,要让人民大众脱离这种生活方式实际上简直是不可能的。不管人们愿意还是不愿意,人们所做的保卫自己和自己国家的事情就是保卫新的社会制度。俄罗斯和共产主义并非并列存在的,而是统一在一起的。绝大多数积极的公民首先将自己视为苏维埃人,俄罗斯共产主义的破灭对他们来说等同于俄罗斯本身的灭亡。在战争过程中这种感觉实际上是作为大众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得到了加强,甚至那些知道苏维埃社会制度不足之处并对其持批评态度的人们也是这样评价它的,他们明白,侵略者威胁着他们的生存。所以“爱国主义”在这儿不能完全符合苏联人实际的思想趋向。1945年斯大林(正是斯大林)的苏联反希特勒(正是希特勒)德国的胜利意味着人类社会进步的共产主义路线反对资本主义(西方)路线的胜利,它标志着第一阶段西方世界(西方主义)反对共产主义的划时代的社会战争的结束。此后立即开始了取名为“冷战”的第二阶段的战争,它以20世纪末苏联向西方的投降而告终。在导致这种失败的总体因素中,苏维埃(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毁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西方为自己在1945年的失败捞回了老本。“冷战”的胜利者们展开了对苏维埃历史的全面的篡改运动,同时从年卫国战争的胜利者们手中窃取了“热战”历史上最伟大的胜利。结
论战争开始的时候,在我的正常生活突然中断了的一刻,我写了一首诗,那里面有这样的诗句:就让战斗永不停息!就由着罪恶横行肆意!反正我还将属于你,那个生我的时代,那个生我的世纪。我感谢命运,是她让我在那个苏联时代出生并度过了大半生的时光——最阴郁的和最光明的、最残酷的和最豁达的、最卑微的和最高尚的时光。让我最难以忍受的心痛是我成为了他灭亡的悲剧的见证者。 (马晓明、孙建廷译自俄罗斯《自由思想》杂志2005年第5期)
您可能对这些帖子感兴趣
留西柯夫越境的确是一个突发事件,但对那些了解整个苏联,尤其是远东地区最近的政治形势的人来说,发生这个事件并不突然,甚至是有其必然性的。首先让我们筒略地回顾一下最近一个时期的远东政治形势吧。日德防共协定签订以后,斯大林把它看作是日德之间建立了旨在夹击苏联的紧密的军事同盟,尤其是对乌克兰和远东格外警惕。他到处揪‘人民的敌人’、‘间谍’和‘破坏分子’,毫不留情地进行处罚。在海参崴,大批枪毙铁路工作人员,去年五月枪毙了二十二名,六月枪毙了八十六名,九月枪毙了十九名。这是我们记忆犹新的。仅从这种大批枪毙事件来看,也说明远东地区的形势对斯大林来说是不容乐观的。远东地区的不稳,必然反映在共产党领导集团内部的动荡上。去年年初,远东地区党委书记拉布伦切夫因这一地区的农业、林业减产,铁路运输业务萧条和不追查托洛茨基分子而被逮捕。其后下落不明。作为他的后任,选用了令人瞩目的斯大林嫡系活动分子瓦累基斯。鉴于远东地区的重要性,他是由斯大林直接派去的,一上任就对拉布伦切夫派进行严厉的镇压。上面谈到的枪杀大批铁路工作人员,就是根据他的命令干的。他对勃柳贺尔元帅也有相当的威胁。但去年十月在哈巴罗夫斯克市召开远东地区党委负责人会议时,瓦累基斯因对清洗人民的敌人怠工而自己被当作人民的敌人揭发出来,十二月被第二书记斯塔采维奇夺去了书记的职位,最后甚至于被逮捕。自那以后只过了半年多一点的时间,斯塔采维奇就正如留西柯夫日记(注:留西柯夫的日记是什么样子,始终未能发现,所以只能根据村上七郎引用的片断来揣测它的内容。)所写的那样,被调回莫斯科。调回莫斯科和逮捕是同义语,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在短短的一年半的时间里。远东地区最高领导人竟有三名被当成人民的敌人揭发出来,这只能清楚地表明:共产党在群众面前是多么威信扫地,共产党正经历着多么深刻的内部危机,内部又是多么混乱?远东地区的党组织是如何地正在丧失威信,还可以通过州和地区党组织负责人的绝大多数垮台、被捕等事实得到证明。去年十月,有远东地区《真理报》之称的《太平洋之星报》,从总编辑谢维尔到一般编辑共十一人,被指控为托洛茨基分子、布哈林分子而被捕。由于屡次三番的逮捕,致使大多数党组织没有负责人。在远东地方,缺少第二书记的地区委员会,阿穆尔州有八个,堪察加州有五个,乌苏里州有五个,沿海州有两个,等等。然而,动摇的不仅是党组织,‘格别乌’也孕育着深刻的矛盾,其严重程度不亚于党组织。曾在远东地方坐镇了大约五年的‘格别乌’长官杰利巴斯,去年夏天销声匿迹了。接替他的巴利茨基任职不到一个月就被捕。于是这位留西柯夫被任命为内务人民委员部部长而被派到远东来了。在镇压瓦累基斯派、《太平洋之星报》编辑、沿海州及其他州的党的领导人等方面,留西柯夫大显身手。然而就连这个留西柯夫也感身危,终于逃出苏联。‘一般说来,处于领导地位的人若被调回莫斯科,总是被逮捕处死的。这在今天的苏联已成为惯例。最近,前列宁格勒内务人民委员部部长扎科夫斯基和前乌克兰共和国内务人民委员列普列夫斯基,同样被调回莫斯科,接着郎铛入狱,就是最好的例证。所以可以认为,白俄罗斯共和国内务人民委员别尔曼和斯维尔德罗夫被调回莫斯科也会如此。这些人都是幸存到今天的原契卡分子中的干部,我也是其中的一员。因此,我深感到早晚将陷于同样的命运。’最近,各州的内务人民委员部部长陆续遭到逮捕,看起来他们都是属于叶若夫企图根绝的捷尔任斯基、雅戈达系的。留西柯夫实际上也是这个系的人,这是导致他出逃的原因。”格利希·留西柯夫的审讯记录(一九三八年六月十四日)朝鲜军司令部对留西柯夫的正式审讯,从一九三八年六月十四日到十八日共进行了五天。据大贯将隆说,审讯记录和许多文件资料在大战结束时一起烧毁了。这里刊载的是大贯将隆私人收藏的一部分。汉字和假名由我分别改成常用汉字和现代假名。问:你下决心政治避难的理由是什么?留西柯夫答:因为我感到生命有危险。问:为什么感到生命有危险呢?答:五月底,在内务人民委员部工作的朋友告诉我,内务人民委员部已接到通知,斯大林下命令要逮捕我,叶若夫要让米哈利斯和富利诺夫斯基出发去哈巴罗夫斯克。问:你说的朋友是谁?答:请允许我不说出名字。在内务人民委员部是次于叶若夫长官的人物。问:米哈利斯和富利诺夫斯基是什么人?答:米哈利斯是红军政治行政部部长,富利诺夫斯基是内务人民委员部副部长。他俩都深受斯大林的信任,米哈利斯和富利诺夫斯基分别负责红军和内务人民委员会内部的清洗工作。我决心要在这两人到达哈巴罗夫斯克之前逃跑。问:阁下为了什么事惹恼了斯大林?答:去年八月底以前,我担任内务人民委员部边防局局长,接受叶若夫下的监视红军远东司令部动向的命令,到远东上任来了。当时由于斯大林已清洗了党内右派,引起了红军内部接近右派的军官们的反抗,所以斯大林计划要揭露他们。我的任务是,发现以勃柳贺尔元帅为司令的红军远东司令部内部的不满分子,并向在莫斯科的叶若夫和斯大林报告。但是我未能发现元帅造反的证据,无法向莫斯科报告。因此,斯大林和叶若夫认为我是不满分子的同情者,要清洗掉勃柳贺尔元帅和我。问:斯大林的清洗工作是严厉的。他育那么多的政敌吗?答:斯大林除了自己外,他任何人也不相信。根本没有正当的理由,他就处决了数以万计的党员和军官,把他们的家属和朋友送进集中营,强制劳动。问:那样不是削弱了红军的战斗力吗?答:是的。托哈切夫斯基元帅被处决以后,约有两千名红军军官被革职,留下来的军官都心惊胆战,担心不知什么时候被革职,根本谈不上致力于军务。问:托哈切夫斯基元帅为什么被处决?答:当时宣布说,他私通德国,妄图造反。问:这是事实吗?答:真假不明。据我想,斯大林害怕红军的不满分子团结在托哈切夫斯基元帅周围,不满情绪会爆发。当时由于斯大林搞清洗,俄国共产党的力量正在削弱。另一方面,红军的发言权却相对地扩大。元帅向斯大林进言,劝他停止进行惨无人道的清洗。但斯大林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是不会停止清洗的。同时,斯大林也估计到,只要他继续搞清洗,迟早一定会遭到红军的反抗,于是先发制人,清洗了托哈切夫斯基元帅。问:远东司令勃柳贺尔为何受到斯大林的怀疑?答:大概是因为勃柳贺尔元帅的人品和想法与斯大林不合吧。元帅的性格是独善其身,放荡不羁。他不肯拍斯大林的马屁。此外,他坚持认为,为了帮助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苏联应当对日本采取攻势。这种意见和斯大林的追求现实的外交政策是不相容的。问:你没有想过向元帅阐明情况,联合起来造莫斯科的反吗?答:红军的将军们全都是糊涂虫。他们认为,自己的被捕是由于受到误解或落人陷阱。他们相信,只要向斯大林解释清楚,就会证明自己是清白的,因此,他们主动要求莫斯科传讯。他们说什么:斯大林也不是那么厉害的人,斯大林受了叶若夫之流的亲信们的蒙蔽。斯大林暗地里却嘲笑将军们像绵羊一样驯服。问:勃柳贺尔元帅不可靠吗?答:我认为,即使向元帅说明形势,元帅也不会起来造反的。于是我选择了独自逃亡的道路。问:群众讨厌共产主义吗?答:这是一个困难的问题,难以简单回答。但在列宁时代,人们确实对共产主义抱有希望。问:是不是说在斯大林领导下群众失望了?答:在老党员、军官、知识分子和工人中间,是这样的,但是农民不同,过去曾是佃农的集体农庄农民崇拜斯大林。问:请你谈谈斯大林以外的其他苏联领导人的姓名和地位。——(中间省略)——问:在这些人当中,有没有将要取代斯大林的人?答:大概一个也没有。他们只不过是些第二流人物,看斯大林的颜色行事,讨他好,一心一意地巴结他。问:斯大林时代是不是要持续好久?答:如果斯大林因病或意外的事故而死亡,那又当别论。不过,他有非凡的精力,行动也很谨慎。他通过内务人民委员部巧妙地抑制了人民的不满,因此,造反是没有成功希望的。问:内务人民委员部不反对斯大林的清洗工作吗?答:斯大林的猜疑心很强,对谁都怀疑。逮捕的人少了,他就认为内务人民委员部里有叛徒,他们包庇嫌疑分子。因此,内务人民委员部害怕受到怀疑,连那些无罪的人也被抓起来。内务人民委员部内甚至流行这样一句玩笑话:“这个月我的指标是抓几个人”。问:远东地区内务人民委员部的活动情况如何?答:从我去年八月到远东上任时起,到现在已逮捕了约二十万政治犯,枪毙了约七千人。每月的平均数远比全俄国的平均数少得多。因此,也许我被认为是对任务执行不力,怀疑到我了吧。在现行的体制下,任何人都想证明自己的忠诚,密告无罪的他人,诬陷别人。我也是其中的一个。问:下面问一问你逃亡的方法。你什么时候从司令部所在地哈巴罗夫斯克出发的?答:六月九日,我以视察边境的名义,和副官一起离开了哈巴罗夫斯克。当然,启程时谁也不会感到奇怪的。乘汽车来到第五十八边防警备队司令部所在地乌苏里斯克,十日和十一日上午视察了该地区的边境。然后,在十一日中午离开乌苏里斯克乘汽车来到第五十九边防警备队司令部所在地斯拉维扬卡。到达斯拉维扬卡是十二日上午十点钟。吃过午饭后,我和随行人员一起乘汽车一个接着一个地视察了边境附近的前哨连队。问:为什么逃亡路线选择在珲春附近呢?答:因为边防归我营,我熟悉边防情况。第五十九边防部队的防守重点在北边,珲春正面薄弱。因此,我从下决心逃亡时起,就决定在珲春地区越境。问:越境时的情况怎样?答:十二日深夜到达最后一个前哨连的阵地。从这里我乘汽车去视察了边境的前哨排。在随行人员不备的情况下,我越过边界,跑到满洲境内来了。其实随行人员肯定想也没有想过身为部长的我还会逃亡的。问:这样,你就被珲春边境警察队发现了,是吗?答:是的。本文内容于
23:20:38 被杨虎编辑
日,《真理报》称,图哈切夫斯基等8名将帅因叛国罪被捕;第二天,6月12日,报道称,他们已被枪决。被处决者中,包括图哈切夫斯基、叶戈罗夫、布吕赫尔、留西柯夫等人。红军的军官阶层,指挥人员和政工人员,有4万余人被清洗,其中1万5千人被枪决。枪决了5名元帅中的3人;4名一级集团军将领中的3人;12名二级集团军级将领的全部;67名军长中的60人;191名师长中的136人;397名旅长中的221人。被大清洗严重伤害元气的苏军,很快在1939年苏芬战争中丢尽脸面。90万苏联红军花了4个月时间,才迫使300万人口的芬兰小国屈服停战,红军伤亡50万人。红军无能,直接鼓励了纳粹德国的军事冒险。希特勒对他的手下说,苏联军人作战勇敢,值得钦佩。但他们没有好的统帅。本文内容于
23:06:31 被杨虎编辑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芬兰滑雪部队于北芬兰作战之情景,摄于一九四零一月十二日。日期:
日 - 日地点:
芬兰结果:
苏联皮洛士式胜利领土变更:
莫斯科和平协定参战方苏联
芬兰指挥官克里门特·伏罗希洛夫(前期)谢苗·铁木辛哥(后期)
卡尔·古斯塔夫·埃米尔·曼纳海姆兵力~ 500,000
~ 180,000伤亡318,000(48,000阵亡、270,000失踪)
22,830阵亡显示▼查 • 论 • 编 • 历芬兰 显示▼查 • 论 • 编 • 历冬季战争显示▼查 • 论 • 编 • 历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战区冬季战争(也称为苏芬战争,芬兰文:Talvisota, 俄文:Зимняя война[1], 瑞典文:Vinterkriget ),是苏联与芬兰于日至日在芬兰进行的一场战争。战争爆发的日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三个月。苏联对芬兰的军事行动被国际普遍认为是侵略行径,国联亦于日应芬兰要求将苏联开除。斯大林希望在1939年结束战斗,但由于芬兰的抵抗,直到1940年3月才签署停战协定,芬兰将10%的国土划给苏联。这场战争中双方皆有损失,芬兰丧失了拉多加湖周围的土地,苏联为列宁格勒周围获得了一块缓冲地带,但丧失了国际舆论支持,并暴露了红军作战能力的缺陷,而为后来希特勒发动进攻苏联的战争增加了信心。3月15日的苏芬和平协议中止了英法联盟通过挪威向芬兰提供援助,也刺激了纳粹德国于当年4月9日进攻丹麦和挪威。苏联红军在冬季战争中的表现,使斯大林领悟到运用政治手段控制军队无法加强军队的战斗力,战争过后,红军重新起用有能力的军事指挥官,并加强军队现代化。对后来抵抗纳粹德国起了很大的作用。目录 [隐藏]1 背景2 战争3 国外支援4 英法的作用来源请求5 停战6 莫斯科和平协定7 “面包篮”与“鸡尾酒”8 参考文献9 外部链接10 参见[编辑]背景曼诺海姆防线芬兰在1808年被沙皇俄国征服,成为俄国的属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作为俄国的对立面一直鼓励芬兰要求独立的斗争,俄国十月革命后,芬兰政府立即于日宣布独立,但由于德国战败,德国扶持的黑森亲王弗里德里希·卡尔没有能成为芬兰国王,但德国和芬兰的关系一直很紧密。但在争取芬兰独立的过程中,芬兰和俄国以及其后苏联的关系一直很冷淡,苏联支持的芬兰社会主义者起义已经失败,斯大林当时非常担心纳粹德国会进攻苏联,因为苏芬边界距离列宁格勒只有32公里,他担心芬兰会成为德国进攻的根据地。1932年苏联和芬兰签署了互不侵犯协定,1934年又进一步确定此协定为十年有效。1938年4月,苏联和芬兰进行外交谈判,希望和芬兰联合抵抗德国,并希望芬兰将列宁格勒外围领土和苏联北方领土交换,以达到保护列宁格勒的目的。但谈判延续长达一年也没有实质性结果,这时欧洲的形势已经开始恶化。日,苏联和纳粹德国签定互不侵犯条约,条约中包括一项秘密条款,在两国之间的东欧国家中划分势力范围,其中将芬兰划归苏联。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苏联随后也在东面出兵,仅几个星期,两国瓜分了波兰。当年秋季,苏联要求芬兰将边界从列宁格勒后退25公里,并租借汉科半岛30年,以建设海军基地,苏联割让面积为两倍,但在产业与国防重要性均远远不如所要求领土的卡累利阿领土给芬兰作为交换。针对苏联为保护列宁格勒提出的领土要求,1963年芬兰总统曾经说:“20年后的现在,如果我们站在苏联的立场,处于1941年希特勒侵略的危险中,1930年代末苏联一定会为自己的安全着想,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由于苏联已于同年9、10月间以干涉内政与威胁的手法先后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小国,芬兰对苏联以此谈判为出发点蚕食芬兰的可能威胁感到戒慎恐惧,随以警戒且相对强硬的立场回应,11月初,芬兰提出相对让步较少的解决方案,遭到苏联的拒绝。苏联军队制造了“曼尼拉事件”,宣称芬兰军队炮击曼尼拉村造成苏联士兵的死亡,进而要求芬兰政府赔礼道歉,并将军队后撤20到25公里,但被芬兰政府拒绝。苏联以此为借口废除苏芬互不侵犯条约,11月30日,23个师共45万军队攻入芬兰边界,迅速抵达曼诺海姆防线。日,苏联扶持建立了一个傀儡政权,叫做芬兰民主共和国,希望借此煽动芬兰军队中的社会主义者反叛─这一动作被后世的西方史学家视为斯大林确实是有计划的欲并吞芬兰的证明;然而此一傀儡政权所引起的政治影响微不足道,只存在到日,后来并入到苏联卡累利阿加盟共和国中去了。苏联红军进攻和芬兰军队防守态势图[编辑]战争芬兰的部队当时只有18万人,其中常备兵力只有三万人,再加上后备(役)军人十万,以及妇女辅助队等等才凑出大约这个数字。所以在不对称的情形下,芬兰军普遍利用芬苏交壤地带的特性,包括森林多、丘陵多、湖泊多、以及沼泽多的特性,实行打进拉出的战术。芬兰军同时也创下“柴堆”(Motti)战术,所谓“柴堆”就是芬兰人伐木时,有习惯先将木堆集中再后留待日后处理。芬兰军利用苏联军队离不开道路的缺点,不断地进行火力侦查,先确定交火的苏联军单位大小,随后依照该部队的行进方向不断制造路障,很快地就将苏联军从师孤立到营,甚至连级单位。由于战况不明因此苏联部队首尾难以相救,因此苏联军的连级单位就会被芬兰军两个连,甚至营级部队歼灭;苏联军营级部队就会再次被骚扰、突穿、被孤立、以及被歼灭。芬兰的部队经常穿着白色的伪装服, 并利用滑雪撬在雪地中迅速运动,并使用在西班牙内战中运用的汽油弹。当年冬天温度低达-40℃,芬兰部队经常以滑雪撬突袭苏联军队的野战食堂和篝火旁,利用滑雪冲力飞跃篝火或者炉具,同时将手榴弹或炸弹投入篝火或炉具中,造成人员死伤或者瘫痪饮食供应能力。此种游击战术取得很大的成功。芬兰军也经常利用苏联部队利用结冻的湖面进行部队运动的时候,以火炮攻击湖面,造成湖面结冰面破裂,导致苏联军的重装备与人员沉入湖水中,装备沉没,人员被活活冻死。芬兰军的游击战术有另一绝, 就是由于芬兰军中职业猎人占相当比例, 能够百步穿杨者比比皆是, 他们还能够以传统照门从七百到八百米的距离从事狙击, 枪枪夺命。苏联军队为了消除芬军狙击手的威胁, 特地组成巡逻队;往往派出去的巡逻队也惨遭芬军狙击手或小部队歼灭殆尽。苏军由于不断地损失人员,武器,车辆,甚至在寒冬中重要的热食,士气低落可想而知。(关于热食损失的重要性以斯大林以“损失55个厨房”为罪名之一,手谕枪决苏军第四十四师师长可见一斑。)虽然芬兰的社会主义者因为其政治理念不允许进入正式部队,但令芬兰和苏联的领导人都感到惊奇的是芬兰绝大部分社会主义者并没有和苏联站到一起,反而和他们的同胞一起战斗。这主要是由于有部分芬兰共产党人到苏联后,反而被斯大林的“大清洗”所镇压,引起对苏联的不信任感。另外还因为芬兰经过1918年的内战后,社会阶级差别缩小,社会矛盾减弱。苏联军官的傲慢和不能胜任也是战争发展的重要因素;当时苏联认为很快就能取得胜利,据历史记载当时苏联军队甚至手挽手唱着国歌向芬兰战线挺进;苏联副国防部长指示前线炮兵单位只须要淮备两周左右的弹药即可;担任游行前导进入赫尔辛基的一支苏联军乐队也都淮备好了;斯大林也相信这次战争不会超过十六天,因此还特地指示前线部队绝对禁止侵犯瑞典领土。相对于芬兰军善于利用地形与地物,官兵都知晓穿着白色的衣着可以来隐蔽进行伪装,而苏联军仍然在霭霭的雪地中穿着深棕色的军服, 而车辆仍然以橄榄绿粉刷。事实上在大清洗中,苏联军官有80%被撤换,斯大林用政委监督军事长官,只是按照书本指挥战斗,苏联军队在冬季战争中许多败仗都是由于指挥不当造成的。苏联军队也没有淮备冬季在森林中战斗的装备,大量使用战斗车辆,这些车辆必须全天保持不熄火才能保证油料/水箱不会冻结。苏联第44***********师(约2万5千人)进入森林后被芬兰第9师(约6千人)分割包围歼灭,造成大约2万3千人战死,而芬兰方面只损失约8百人,并缴获43辆坦克,71架高射炮,29门反坦克炮,260辆卡车和1170匹马以及许多轻武器和给养。芬兰士兵也由于苏联决策人员的傲慢无知,没能在战争开始时就投入决定性力量:芬兰在主要战场上集中了13万人和500门炮,而苏联虽然投入了54万人和2000门炮,以及2560辆坦克(分为第七,第八,第九,以及第十四军),但没有好好运用,反而损失惨重。因为芬兰的装备不足,在开始时只有受到最基本的训练的士兵有军服和枪支,其他参战人员只能自己在衣服上佩带标志,所以尽量使用俘获的武器。由于苏联军队一开始领导不力,训练不足,加上芬兰军有时假扮苏军士兵指挥交通,把整支苏军补给车队诱导指引到芬兰军的防线去, 因此大量苏联武器落入芬兰人手中。由于斯大林的种族偏见,参加冬季战争的苏联军队主要是由南方的部队组成,他不信任当时在苏芬边界的部队,怕他们可能和芬兰人有亲戚关系或共同的文化历史,但南方的部队不适应芬兰的冬季寒冷和森林中的战斗。在1930年代,绝大部分芬兰人还生活在农村,他们自己的御寒衣物已经足可以使他们在严冬中战斗,当年的冬季是芬兰历史上有记录的最寒冷的三个冬天之一。芬兰空军的规模远小于苏联空军,仅有区区70架,面对苏联投入570架的数量优势,芬兰空军能够依靠的就是他们的训练扎实,要求标淮很高,飞行员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很普遍。芬兰空军在这个阶段已经开始使用4机编队做为他们空战的基本编制。这种编队和德国在西班牙内战时期发展出来的战术编组的基本概念是相似的。四架飞机当中以两架为小队进行战斗,通常是由较为资深的飞行员担任小队的长机,在战斗中居于主动的地位,另外一架由较为资浅的飞行员操作,负责掩护和伺机攻击敌机。这种战术编队到了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也逐渐被各国家采用,并且成为现代战斗机作战编队的基础。苏联空军当时还是采用沿习自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的3机编队战术,无论是在飞行员个别的训练、编队间的默契以及作战的企图心上都远不如芬兰,有不少的报告指出3机编队中的僚机有的时候无论有没有目标,都会随着长机开火,形成浪费弹药的情况。负责支援轰炸机的战斗机有的时候还会丢下同伴,脱离作战空域。较差的训练以及呆板的战术,使得苏联空军虽然数量大于芬兰空军,然而在作战效果上远不如芬兰空军的表现,导致苏联空军损失惨重之外,对芬兰境内目标的轰炸效果也非常有限。
芬兰还割让了巴伦支海上的里巴奇半岛,芬兰湾中四个岛屿,部分萨拉区域,并将汉科半岛租借给苏联作为海军基地,租借期30年。这些结果,对于苏德战争中苏联保卫列宁格勒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拉多牙湖成为向列宁格勒提供补给的做重要通道。芬兰也没有转向法西斯德国。日凌晨,德国发动了对苏联的大规模的进攻。希特勒在电台讲话中宣称德国军人“与芬兰同志结盟”,“共同战斗在北冰洋沿岸”但实际上此时芬兰尚未与德国结盟。虽然芬兰政府在当天上午发表声明,否认了希特勒的说法,并宣布了中立,但斯大林已经当成既成事实来看待了。6月25日,苏联空军轰炸芬兰的军事基地后,芬兰才向苏联宣战。
有个小故事:图哈切夫斯基被希特勒卖给斯大林后,获得了一笔不小的奖金,而且,希特勒不收新印的卢布,不接受连号的卢布,全部要不连号的旧币。希特勒就用这些卢布,派遣了大批间谍到苏联去潜伏。等待战争爆发作内应。不过,这些间谍到苏联不久,就统统落网被捕了:原来,希特勒不要新印的卢布,提醒了斯大林。斯大林在给希特勒的卢布上作了记号,使用这些卢布的人肯定是从德国来的间谍!斗智、斗勇,斯大林都技高一筹。
兔斯基连波兰都打不过.......==========================斯大林死后,伏罗希罗夫照旧给同僚说,我从来不相信图哈切夫斯基。btw,你知道图哈切夫斯基是谁告的密?兔斯基连波兰都打不过.......==========================第一,伏罗希洛夫在指挥攻打芬兰的战争中遭到空前惨败,引起欧洲震惊。结果被斯大林撤换,换上铁木辛格,结果最终还是以失败收场。苏联在这一次捞了两个大的失败,一是军事上的,苏军全面溃败。二是政治上的,芬兰这个原来的中立国转向法西斯主义德国;德国在北欧实际上占有了极大的主动,在征服欧洲的进程中赢得了巨大的主动。而苏联则极为被动。这样一个人即使是他不相信又怎么样?他打一场漂亮战争怎么样?打得了吗?第二、十月革命时苏俄曾设想把革命首先输出到波兰,结果受到全波兰人民的抵抗。所以失败了。红军打到华沙城下再怎么也打不进去了。原因只有一个,革命是不能输出的。所以,要说失败,不能怪将帅。而只能怪总的战略的完全错误。、、第三、间谍战中放长线钩大鱼是惯用的手法。一方的间谍暴露,他肯定还会被利用,用以传播假情报。明知道自己人已经暴露,他传来的情报为什么还会相信?想不通。本文内容于
14:44:32 被杨虎编辑
再有,如果当时斯大林能听取原外长李维诺夫的意见,一方面对英法妥协政策进行严厉的批评,一方面在欧洲推动反法西斯主义统一战线的建立,而不是用另一种方式和纳粹勾结瓜分波罗弟海三国、芬兰、波兰、捷克和罗马尼亚的领土。那么苏联将无疑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至少在战后在雅尔塔体系中将处于主导地位。难道不是吗?要知道纳粹真正的胜利不是靠那些战无不胜的军队,而是在幕尼黑会议上奠定了政治的基础。纳粹的当初的胜利首先是政治上的胜利。至少,如果没有英法强逼捷克让步,纳粹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占领捷克的。如果在当初在奥地利、捷克、匈牙利、南斯拉夫及北欧没有那么多纳粹主义者的存在,德军不至于如此顺利地占领这些国家。所以,战争取得胜利的条件,首先是在政治上事先要取得胜利。得人心者才能得天下。如果苏联没有在年间大清洗中对流亡到苏联的各国共产党人进行大规模的处决,那么纳粹在军事上的胜利不会如此之快。本文内容于 5/2/:02 PM 被杨虎编辑
典型的例子,古代平民民主的雅典败于寡头贵族专制的斯巴达,而这两者又都被君主独裁的马其顿扫平。近代则是民主制的英法被希特勒德国打得一塌糊涂,得把苏美拉进来才搞定,否则全都完蛋。美国虽然常打胜仗,但那是靠经济实力规模压倒对方,以多为胜的缘故。和共党国家打仗,甚至和塔利班打仗,他空有实力优势,却什么便宜都占不到。所以得靠和平演变不战而胜,而且往往要拉上一大堆盟友帮拖。至于发展经济,那就可能是另一回事了,需要集权和自由相辅相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