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权力最大的8个国家领导人权力排名是谁

张维迎:未来十年对中国领导人最大的挑战是反腐败
  未来十年对中国领导人最大的挑战是反腐败。中共十八大报告说到,如果腐败问题不解决,可能亡党亡国。民间有一种说法:&不反腐会亡国,反腐会亡党。&当然,这个说法可能过于严重。我的看法是腐败问题不解决,是可能亡党,但是不太可能亡国。反腐败可能亡党,但是也可能救党,完全取决于我们怎么样反腐败。
  反腐败真正的两难选择是如何处理腐败的存量,也就是如何解决已经发生的腐败行为。如果我们不对过去的腐败有一个了断,反腐败不可能成功。如果措施过于强硬,轻则政府官员可能会消极怠工,使政府处于瘫痪和半瘫痪状态,重则导致政府官员造反,改革也没有办法进行。但是,如果要了断过去,老百姓应该不会答应。这就是两难选择。
  我们能否走出这个两难选择,既取决于领导人的智慧和胆略,也取决于普通民众的理智和耐心。最近吴思、李永忠等学者提出有条件特赦这样一个思路,我今天讲的也是对他们的一个呼应。事实上,我在十年前也谈到过这个问题。
  从宏观上讲,过去十年中国的腐败,最重要的是两个变化。第一个是从创造价值的腐败走向毁灭价值的腐败。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所谓&腐败&,很大程度上是民间从政府官员手里面赎买权利,通过这种赎买使得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原来只能国有企业使用的资源,现在民营企业也可以使用,他们创造了更大的价值,推动了经济增长。
  但是,现在的腐败已经不是这样的腐败,而是政府官员滥用权力寻租,特别是本来已经释放到民间的权利又被收回,使得资源配置更没有效率。八九十年代的腐败是与体制改革相关联的腐败,腐败的过程当中,也释放了政府手中的一部分权利。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腐败也推进了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而过去十年的腐败是与体制倒退相关联的腐败,腐败变得越来越严重,但是体制离市场化程度反而越来越远。八九十年代的腐败,是商贿赂官的腐败,而过去十年的腐败,很多已经变成了官贿赂官的腐败,我们叫&买官卖官&。当然商业贿赂官员仍然存在,但比起买官卖官,商业贿赂可能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
  第二个是反腐败的力度越来越大,但是,腐败也变得越来越严重。我搜索了一下&百度新闻&各年包含&反腐败&这个词的文章,2003年时总共11900篇,2004年上升到76200篇 ,2005年 73330篇 ,篇,篇,2012年已达861000篇。人民网上&反腐败&的文章也有类似的增长趋势。十六大以来,已经有70多位省部级官员落马了,都是因为腐败问题,或者与腐败相关。大家算一下,平均每年有七八位省部级干部被抓,这在历史上、在任何一个国家也是少有的。
  举个例子,河南省交通厅先后四位厅长都因腐败落马,第一位落马在1997年,查实的受贿金额是30万元,第四位2011年11月被抓,受贿金额3000万元,14年间增加了100倍,年平均增长率39.8%。而这个期间,中国人均GDP的名义增加率是12.9%,受贿金额的增长远高于GDP的增长。当然,这只是一个特例,但就我观察,这个例子也许代表了腐败严重程度变化的一个基本趋势。
  新一代领导人对反腐败非常重视,其实上一代领导人对反腐败也非常重视。学者、政府高层先后提出很多反腐败的措施,这些措施大体归结起来有这样几条:第一,加强监督,提高腐败行为被发现的概率。我们知道,如果100个人腐败,只有一个人被抓住,这种威慑力很低,如果有50、60个被抓住,这样威慑力就比较大。第二,要有新闻自由。只有有了新闻自由,才能发挥民众对政府的监督作用。第三,要提高惩罚的力度,即能够使接受贿赂的腐败官员真正感到害怕。第四,提高政府官员的合法工资,也就是&高薪养廉&。现在官员之所以腐败一个原因是他们的名义工资,或者叫官方定的工资太低,他们不得不用额外的收入补贴自己。第五,官员财产公示。这一点最近谈的比较多。第六,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官员的道德水平。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怎么使得官员脸皮变薄一点,现在的官员脸皮太厚。第七,减少政府部门的权力。现在政府的权力太大,如果能够减少政府的审批权,减少政府分配资源的权力,减少政府制定产业政策的权力,减少政府干预经济的权力,那么,腐败可以大大减少。第八,真正实行民主与法治。
  应该说这几个措施已经比较全面地概括了我们所能采取的反腐败措施。如果我们是在建立一个全新的政府,或者政府的规模很小,又或者是现在的腐败不是很严重,这些措施对于预防腐败是有效的。但是,现在不是这样,我们是在现有政府的基础上进行反腐败,有些措施即使听起来好,实际上很难实行。比如说高薪养廉,我们有这么多的政府官员,权力又那么大,省部级官员10年已经抓了70多个,也只占官员总数的一小部分。这么庞大的政府,高薪养廉是养不起的。
  这种情况下,上述这些措施的效果就非常有限了。之所以有限,最重要的就是现在的腐败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胡星斗教授根据最高检察院的报告推算2009年县处级官员腐败的比例48%,厅局级干部40%,省部级33%。这个数字大家可以怀疑,但是就我的直观判断来讲,也许有点保守,按照现在的腐败标准,我觉得政府官员里面,能经得起查的不多。也许你没有接受现金的贿赂,但是你收过人家一块手表,或者接受过一幅名画,或者买房子的时候接受过优惠,或者你的孩子在国外读书的时候得到过人家的资助。所以,真正能经得起查的很少,只是不查而已。
  民间对腐败非常痛恨,但是我觉得好像是抽象地谈起来很痛恨,而具体到某一个人出问题了,很多人反倒表示了极大同情,说&这个人怎么这么倒霉&。其实民间的这样一种矛盾心理,表现了人类本性中的一个公平概念,也就是某一种行为,好多人都在犯,但是只有少数人受到惩罚,人们会认为不太公平,人们也会提高对这种行为的容忍度。
  其实对于腐败行为,真正的惩罚是两种机制:第一种是法律的机制,第二种是声誉的机制、舆论的机制。过去,某一个人因腐败被抓起来了,坐牢了,这是法律的惩罚。同时,周围的人都看不起他,这是声誉的惩罚。但我们看到今天好像不是这样的,一个腐败官员被判刑之后,反倒得到更多的同情,有很多人在帮助他的孩子,帮助他的老婆。这本身就反映出可能现在抓起来的腐败官员仅仅是腐败官员当中的一小部分,而且很可能还不是腐败最严重的那部分人。
  所以,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处理腐败的存量。有两种思路:一种思路是算老账,追查到底;另一种思路是算新账,既往不咎。当然它们的准确含义我们还可以讨论。
  看一下算老账所面临的问题,过去10年的经验证明,像现在这样的算老账式的反腐败,尽管看起来力度已经很大,但是与腐败的普遍程度、严重程度相比,可以说蜻蜓点水,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过去10年,反腐败的措施并没有真正在腐败分子当中形成一种威慑,很多官员腐败,就像买股票,或者买彩票一样,碰运气,运气不好,被抓了,算自己倒霉;运气好,就逃过去了。还有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反腐败可能变成权力斗争的工具,抓不抓你,可能不在于你腐败得多严重,而在于你是听话还是不听话,你是否跟对了人。这样的话,落马的腐败官员其实不一定是最严重的腐败官员,甚至不一定是真正的腐败分子。
  我曾经接触过一个案子,一个相当廉洁的官员,得罪了党委书记,七凑八拼,凑了4万块,包括别人给他孩子的压岁钱,判了4年。在我所知道的案子中,类似的案子其实真的不少。而且这样一个权力斗争博弈具有&先下手为强&的特点,先下手就变成腐败官员的最优策略。进一步,这样的反腐败可能还使得腐败更为严重。如同杀人灭口一样,杀了一个人,害怕被知情的人举报,就继续杀人。腐败也有类似的问题。如果钱不足以买通比你大的官员,这时候没有人保护你,很可能落马。但如果你行贿的金额很大,买通的人很多,这时候你反倒变得安全了。
  还有一个问题是现在的舆论反腐。特别是十八大以来,舆论反腐起了很大的作用。尽管我们现在没有真正的新闻自由,但是有了微博,使得每个人都可以变成一个媒体,对腐败现象产生了一定的遏制作用。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靠微博反腐也存在很多问题。一个就是可能侵害人权,因为微博上的信息很多是不负责任的,微博反腐可能有侵害个人隐私权的问题,也可能被人利用,即变成我前面讲的权力斗争的一种工具。
  我们要特别注意防止微博反腐可能产生的舆论暴力,因为一个人无论你干净不干净,一旦舆论说你不干净,可能就是有口难辩。特别是现在的情况,因为大部分官员屁股底下都不干净,所以没有人愿意站出来替他人说一句公道话,只要一个人被媒体曝光,上级就赶快把他&推出去问斩&,这可能会形成一些冤假错案。另外,有时候这样做也违反了法治精神,包括大家最近看到的重庆&艳照门&事件,这样一个艳照是在引诱欺骗下拍摄的,取证本身就是违法的,但是现在反腐当中已经不考虑取证程序的合法性。从长远来讲,这对建设一个法治社会是不利的。
  当然,我们可以设想更大的反腐风暴。但是,我们能大到哪儿去呢?如果我们真的搞得很大,就会形成所有官员人人自危,消极怠工,也可能形成一个腐败官员的联盟。因为腐败如此普遍,它一定是一个官官相连的网络,保护别人就是保护自己,所以官员很可能会联合起来对抗反腐败的措施,最后政府就会瘫痪。政府瘫痪时,反腐败是没有办法进行下去的,更不要谈改革了。
  另外,官员买官卖官的钱很多也是从企业收上来的,也就是几乎所有的腐败追下去都与企业家这个群体有关。现在一些企业家没有安全感,一个原因是对未来没有信心,害怕像发生重庆那样的所谓&打黑&,实际上是&黑打&,任意地剥夺私人财产。另一个原因是担心算过去的老账,包括由反腐败牵连出来的贿赂行为。这样导致民营企业家,甚至国有企业的官员都开始移民,没有人真正愿意在中国经济中投下更大的赌注,更没有人愿意搞创新,这时候失业率就会增加,民众的不满又会提高。所以,这对政府是一个更大的挑战。
  谁来反腐?如果我们承认腐败是如此普遍,那大致来讲,很可能反腐的官员本身也未必是干净的官员,他们有多大的力度敢反腐?因为反得越深,把他们自己也牵连出来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我想更大的反腐可能性比较小,如果强行实施,也可能带来比较大的成本。
  另一种可选择的办法叫做不算老账算新账,不往后看往前看,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吴思、李永忠等最近提出的有条件的特赦。按照吴思的观点,通过有条件的特赦,换取官员拥护民主化的政治改革。李永忠认为,如果算老账,问题会越来越多。当然,我想他们只是提出一个基本的思路,具体措施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事实上,国际上已经有好多经验,包括香港地区也有很多经验,发达国家有,发展中国家也有,几乎所有原来腐败严重的国家,在反腐的过程当中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我个人的建议是,以十八大为界,十八大之后不再腐败的官员就既往不咎,十八大之后继续腐败的官员新账旧账一起算。所以,也不是说都那么很容易过关。同时,要启动政府官员的财产公示和注册,接着要研究超过合理收入之外的部分,究竟是没收,还是设立特别税,交税之后就归他们自己。
  但是,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是,如果你不说实话,你就应该受到惩罚。比如你有10套房子,你公示的时候只说2套,一经查实,另外8套应该全部没收,也就是政府官员在这个时候不说真话要冒更大的风险。当然,也可以施行自愿公示,不愿意公示的官员离开政府岗位。在这样做的时候,同时要加强我前面提到的那几项反腐措施,包括减少政府的权力,实行新闻自由,加强舆论监督,还有更为长远的就是建立一个法治社会和一个民主体制。当然,在政府官员的权力受到约束的情况下,政府官员合理的报酬也确实应该提高。
  但是,这样的措施面临巨大的挑战。第一个挑战就是如何化解民众的不满。民众会认为这是相当不公正、不公平的,凭什么这些腐败分子就可以轻易豁免。这种不满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第二个挑战是怎么使得这个政策本身变得可信。因为任何政策,不可信是不会有效果的。
  首先,怎么求得民众的理解。我们必须告诉大家反腐败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而不是为反腐败而反腐败,更不是为了杀人。杀再多的人,抓再多的官,如果我们未来的政府仍然有像现在这样严重的腐败,那我们可以说没有取得任何成就。
  其实,有条件特赦就像资不抵债的企业进入破产程序一样,即使对债权人而言,免除一部分债务让企业活下来,也总比拖死好。当然,我们人类有一个弱点,我们经常注意了手段,忘记了目标,就像我们赚钱一样,本来赚钱是为了活得幸福,但是我们经常为了赚钱而牺牲幸福。我们反腐败当中同样要避免类似的问题,不能只注重手段,忘了我们的目标。
  还应该看到,过去的历史真的相当复杂,体制不合理是腐败现象普遍化的主要原因,我们看到一些被抓起来的官员得到当地老百姓的同情,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人真是干事儿的人,那些不干事儿的人反倒没有被抓起来。
  我认为这个问题应该进行全民大讨论,因为这对中国的未来太关键了。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全民公决投票,像阿根廷等国家就做过这样的措施。政府提出一个具体的方案,然后全民投票,同意还是不同意,我们可以规定一个比例,比如50%以上的人认同,我们就做,如果大部分人不认同,我们就不要做。我也相信,如果我们有周全的设计,政策在实行1~2年之后,民众就会认识到它的好处。当老百姓看到腐败现象大大减少,政府服务大大改进的时候,他们就会更能够理解这样一个政策的好处。当然,这要求老百姓有一定的耐心。
  可信性问题怎么解决?靠政府出一个红头文件恐怕不行。政府的政策多变,经过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其可信度还是大大高于政府的红头文件。所以,我建议可以通过全国人大立法的方式保证这样一个政策的可信性。同时也可以搞试点,可以选择几个县,或者几个市,取得经验,再在全国推开。
  这样一种有条件的特赦政策,我把它叫为&理性的宽恕&。宽恕是我们人类具有的伟大美德之一,基督教讲赎罪,佛教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中国人也有宽恕的文化。但是,我说它是理性的宽恕,不是无原则的宽恕,不是为宽恕而宽恕,不是为显示宽宏大量而宽恕。理性要求我们在评价一种变革和政策的时候必须超脱自身的定位、身份、利益,必须学会换位思考。理性也要求我们在评价一种变革政策的时候,必须考虑政策的可行性,而不只是考虑我们的主观愿望。理性也要求实施一项变革政策时,必须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不应该过多地纠缠于历史的旧账。
编辑:CICNN_NEWS
相关阅读:
法律声明:本站点信息不允许复制或镜像,未经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引用、复制、转载、摘编等各种方式使用本网站的信息,由此造成的后果,本网站概不负责。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本网站内容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我们会全力配合删除。
Cicnn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晋ICP备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01领导学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领导学
领导学是一门研究领导活动各个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其有效运用的综合性科学。作&&&&者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ISBN978-7-300-16815-9定&&&&价69.00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
图书全称:领导学[1]
作者姓名: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
ISBN:978-7-300-16815-9
图书定价:69.00
出版时间: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所属系列: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经典译丛·学术前沿系列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James MacGregor Burns),美国研究的权威专家,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双项桂冠获得者,美国威廉姆斯学院伍德罗·威尔逊荣誉退休教授,曾当选美国政治学会主席和国际政治心理学会主席。伯恩斯使得领导学的研究从对伟人的特质与行为的研究转向对领导者及其支持者相互合作以实现双方共同利益的研究。伯恩斯在领导学研究领域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交易型领导与型领导理论的提出,这一理论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领导学》一书中,该书被领导学界视为经典。除了在领导学研究领域颇有建树以外,伯恩斯还是一位知名的历史学家、政治学家、总统传记作家,著有《领导学》、《变革型领导》、《总统领导力》、《民治政府:美国政府与政治》、《罗斯福:自由战士》等著作二十多部。本书是领导学界公认的一本重要著作,它对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对交易型领导与变革型领导作了开创性区分,对道德领导强烈呼吁,更重要的是,它将理论的阐述与现实的分析紧密结合起来,将对美国的观察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验进行综合比较,使各种类型的读者都能够从中吸取丰富的教益,从而提高自身的领导能力。第1章 领导的权力
第1篇 领导:权力和目的
权力的两个要素
领导与追随
领导不是什么:弥合理智的鸿沟
第2章 道德领导的结构
权力与价值观念的源泉
冲突和意识
领导的提升力量
第2篇 领导的起源
第3章 领导的心理根源
欲求的源泉
需要的变形
需要和价值的等级
第4章 领导的社会根源
作为帝国的家庭
学校的政治教育
自尊、社会角色和共情
第5章 政治领导的熔炉
雄心的激励
对满足的需要
开放与闭合:政治机遇的结构
创造追随者
第3篇 变革型领导
第6章 理智领导:作为道德权力的观念
处于冲突焦点上的知识分子
自由与权力
知识分子与自由的本质
变革型权力的理智考验
第7章 改革领导
英国:坚定的单一主义者
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
美国的改革:进退维谷的变革型领导
第8章 革命领导
法国:领导的大旋涡
俄国:领导的天职
中国:对领导的崇拜
第9章 英雄和思想倡导者
英雄式领导
意识形态式的领导
作为变革的领导
第4篇 交易型领导
第10章 舆论领导:拼图遗失的一片
唤醒:政治舆论的动员
汇集:舆论的联盟
投票:舆论的转换
第11章 群体领导:议价者与官僚
小群体的领导
官僚机构与领导
在政治利益集团中的领导
第12章 政党领导
各种政党:冲突与领导
政党领导者和政府领导者
政党领导:权力与变化
第13章 立法领导:共识的代价
作为领导者的立法者
团体领导和立法结构
集中的立法领导
第14章 行政领导
政治行政官员:权力与目的
作为决策者的行政领导者
作为行政领导者的美国总统
第5篇 启示:领导原则及其实际应用
第15章 决定和变革
作为政策制定者的领导者
决策和异议
检测:真正的、预期的变革
第16章 上升到一般理论
领导和集体目标
作为原因的领导
领导和变革
第17章 作为实际影响力的政治领导
是教育式领导还是操纵?
领导的武器
领导:领导谁?向何方?我们所有人都会有做出某种行为的能力,但却缺少如此行为的动机——比如买支枪去杀其他人,凌辱那些没有自卫能力的恋人们的感情,把车开到一条挤满人的城市人行道上去,虐待动物。   我们所有人都有做某些事情的动机,然而我们却没有做这些事的资源——比如,成为总统或者参议员,买一艘奢华的游艇,捐赠数百万元给慈善事业,连续数月地在外旅行,纠正非正义行为,责骂老板。   权力的两个要素就是动机和资源。二者是相互联系的。缺少动机,资源的力量就会缩减;缺少资源,动机也就毫无价值可言。缺少两者之中的任何一个,权力的大厦就会坍塌。由于资源与动机都是必需的,也由于两者的供应并不充裕,所以权力成了一种难以捉摸而有限度的东西。人类,作为权力的代理人和受害者,两千多年来始终力图洞穿它的奥秘所在,但权力的本质依然令人困惑。当然,没有一个人像物理学家洞察原子那样,已经完全掌握了个人能力的秘密。对权力的理解可能也是这样。   要想了解领导的本质,就要了解权力的本质,因为领导是权力的一种特殊形式。四十年前,伯特兰·罗素把权力称作社会科学的基础概念,“就如同能量之为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一样”。这是一个很有启发意义的比喻,它提示我们,权力的源头可能就在于权力的掌握者和对象所具有的无限的欲求与需要,就像风和潮汐、石油和煤炭、原子能和太阳被利用来产生物理能量一样。但是,它仍然只是一个比喻而已。   什么是权力?我们被告知:“A对B的权力,就等同于A对B的作用力的最大值减去B在相反方向对A产生的反作用的最大值。”但人们会对这个权力等式中的A们和B们,或者X们和Y们感到奇怪。它们仅仅是在诸神之间所进行的某个游戏中的槌球,撞击其他的球,同时又被其他的球撞击?又或者这些A们、X们和其他球们也有自己的欲求和需要、抱负和渴望?如果一个球不顺从一个神的旨意,就像那些王子们的保姆胆敢拦住那个暴君的去路一样,又会怎样呢?显然,这个方程式更像是物理学的公式,而不是权力的公式。但是,这个公式提供给我们一个了解权力的重要线索:权力是人们之间的一种关系。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认为,权力——他使用的词是强权——“是社会关系内的一个行为者在某种地位上不顾任何阻力实施自己意愿的可能性,不论这种可能性存在于什么基础之上。”这一表述有助于对权力的探索,因为它提醒我们,在P(权力的持有者)的作为与R(权力的承受者)的回应之间,并不存在确定的联系。那些按下按钮却发现灯并未打开的人,或者那些责备了孩子却未见任何明显成效的人,都会理解可能性这一因素。但是,可能性的程度是由什么来控制的呢?动机?意图?权力资源?还是技巧?P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还是某个其他权力所有者的代理人?如果P命令R对另外某个人做某事又会怎样——谁才是真正的权力承受者?为了回答这些问题,P和R以及其他所有的槌球选手、击球棒、槌球都必须被置于一个更广泛的权力关系网中——也就是说,被视为一种集体行为。权力和领导成为了社会因果系统的一部分。   在权力的概念中,最根本的是目的所起的作用。在大多数权力理论中,这个绝对中心的价值未曾得到充分的认识。权力一直被定义为是预期结果的产物,但是,问题的症结在于“意图”的各个维度。什么是目的的本质(强烈度、持续性、范围)?P的目的是如何传达给R的?——并且, R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像P那样理解这一意图?假定P有一个意图,如果P的此项意图受到他先前对R的意图的了解和预测的影响,那么在什么程度上存在着一种权力关系?在明确的行为发生之前,在什么程度上意图会成为P和R的欲望、需要和价值观念之间更广泛的互动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很少有人只有单一的意图;如果P有不止一个意图,这些意图之间应当被看作是平等的,有等级之分的,还是毫无关联的?这些关系也将权力的行使界定为一种集体行为。   权力的一个心理学概念将有助于我们破解一些错综复杂的难结,并为理解领导与权力的关系提供一个基础。这一路径继续贯彻了前述的那些假设,即:权力首先是一种关系,而不是一个像权杖或手榴弹那样可以被传递的实体;它涉及权力持有者和权利承受者双方的意图或目的;因此,它是集体的行为,而不只是一个人的行为。基于这些假设,我将权力看作是这样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具有某种动机和目标的权力持有者(P),通过利用他们权力基础中包括技巧因素在内的各种资源,有能力确保改变一个对应者(R)——人或动物的行为及其环境。这里所涉及的技巧,是针对他们权力运用的对象的,也是确保这些改变所必需的。这种权力观点论及了权力过程中的三个因素:权力行使者的动机和资源;权利承受者的动机和资源;以及所有这些之间的联系。   不妨引用一下哈罗德·拉斯韦尔的经典表述,他认为权力持有者可能是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把私人动机转移到公共目标之上,并以公共利益的名义使之合理化”。由于我们如此司空见惯于那些具有权力欲望或权力情结的人们,如此深有感触于那些具有“权力意志”的领导者,如此频繁地见到那些有关在早期匮乏状态下权力冲动的起源的研究发现,从而使我们倾向于假定权力动机就是试图主宰他人行为的动机。但戴维·麦克莱兰提出质疑:“难道所有的权力体验都必定要把对他人实施权力作为它们的终极目标吗?”他和其他的心理学家们发现,具有高权力需要的人们,其权力需要可能不仅来自于匮乏,而且也来自其他经历。一项研究显示,当年轻人观看了有关约翰·F·肯尼迪就职的影片时,看到这位令人钦佩的领导人会让他们感到振奋,受到激励。其他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会运用内在资源,并且学会了运用权力来对付那些限制他们的人,就像当孩子们抵制他们的母亲们的命令时,他们自觉地认识到了他们在行使权力。他们找到了“发展自身的内在力量的源泉”。领导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并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进相伴始终。领导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领导活动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社会化大生产是领导科学产生的客观要求
领导活动自古有之。在小生产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在农耕时代的社会条件下,领导者基本上依靠个人经验就可以胜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领导方式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经验型领导”阶段。在现代社会,建立规范、完整、系统的领导学,实现“经验型领导”向“科学型领导”的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产物。
(二)现代社会纵向分工的发展直接推动了领导学的产生
社会分工主要在两个方向上展开:一是按照劳动部门的不同进行横向分工;二是按照劳动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纵向分工。横向分工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发生的分工形式,它依次包括:农业与畜牧业、农业与手工业及体力与脑力的分工。现代社会的三大纵向分工包括:决策与执行的分工、决策与咨询的分工及决策与监督的分工。
横向分工通过推动生产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扩展了领导活动的领域和内容,为领导学的产生构建了更为广阔的实践性平台;纵向分工--特别是决策与执行的分工则直接导致了领导与管理的分离,成为领导学产生的客观基础。
(三)领导学是对丰富的领导实践与朴素的领导思想的集成化、系统化和理论化
在长期的领导活动中,人类摸索和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朴素的领导思想。传统的领导思想主要来源于几千年政治,西方国家对领导活动的关注不但历史悠久,而且见地。
领导学产生以前的领导实践及从实践中总结出的朴素领导思想,没有发展成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它却成为领导学的思想源头,并为领导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新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深厚的历史资源。
(四)中国领导学的兴起与发展
1983年5月,我国第一本领导学理论专著《领导科学基础》的出版发行,标志着我国领导学的诞生。领导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整体的领导系统以及这个系统本身运动的一般规律。它要从领导系统的整体上研究领导的产生和发展、领导观念特别是现代领导观念,以及领导的基本原理和一般原则;它要研究一般领导的模式、过程及其活动规律;它要研究作为领导系统诸要素的领导、被领导、作用对象和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组织机构的合理设置和领导者个人的素质与修养等;它还要研究影响领导效用的各种因素,诸如决策、用人、激励下级、信息沟通、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等对领导系统的整体特征、领导系统本身的功能及其规律及影响领导效能的各种因素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构成了领导学的完整体系。这个对象的客观性和研究这个对象的必要性,是领导科学产生和得以发展的依据,它决定了领导学研究的专门领域。第一,以领导的本原和基本要素为逻辑线索,主要研究的问题包括:领导科学的产生与发展,领导科学的基本原理及领导理论的发展与演变,领导的权力与制约,领导环境与文化,领导者的个体素质与群体结构。
第二,以领导的结构为逻辑线索,主要研究的问题包括:领导体制与改革,领导关系与角色。
第三,以领导的功能与方法为逻辑线索,主要研究的问题包括:领导决策与战略,领导选材与用人,领导艺术与方法,领导思维与创新,领导效能与发展,现代领导与电子政务。领导学是研究领导工作规律及其方法的科学,是一门融领导的科学性、艺术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新兴学科。这一学科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第一,社会性。任何领导活动都是一种社会活动,它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社会活动的产物。因此,研究领导工作规律及其方法的科学也必然具有很强的社会性。
第二,综合性。领导活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范围最广、影响最深的社会活动之一,是一种高度综合的实践活动。领导学的研究课题,很少是某一单一的问题,几乎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在经济全球化、生产社会化飞速发展的条件下,这种综合性表现得更为突出。
第三,应用性。相对于基础理论科学而言,领导学具有很强的应用性。领导学是和领导实践紧密相连的,其所有的理论内容都是从领导实践中提炼、总结、概括和升华出来的。而这些理论与方法一经产生,又反过来应用于领导实践,对其产生能动的指导作用。
第四,交叉性。领导学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性,它既融合了众多社会科学中的研究成果,又吸收了众多自然科学的有益成分,通过对众多学科有选择地借鉴与吸收,领导学建立了自身独特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框架,并推动了领导理论的完善和领导实践的发展。领导学主要的研究方法:
第一,辩证研究方法。辩证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领导科学中的具体运用。唯物辩证法对领导科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第二,实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又称调查研究方法。这种方法是以实事求是的精神,通过实际的调查研究,收集大量资料并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与研究。
第三,历史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用历史的观点对领导活动进行观察与研究,注重考察领导和领导科学的起源、发展与演变的过程及这一过程对社会影响与作用,以期,借鉴历史服务于现代领导实践与领导理论发展。
第四,比较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主要通过对一组具有可比性的领导问题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分析,研究其相关性或差异性。
第五,案例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在于:以客观公正的第三者的立场与态度,通过广泛收集各种可能的资料,对已经发生的真实而典型的领导事件进行分析与研究,作为此后可资借鉴的经验或教训。
第六,系统研究方法。从系统观出发,领导活动是一个由领导活动的主体、结构与过程等要素组成的系统,它本身包括了大量的次级系统,同时它又处于社会环境的大系统中。因此,需要运用系统研究方法,兼顾局部需要与整体利益、当前效益与长远目标,推动领导活动的顺利进行和良性发展。第一,领导学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领导学是增强综合国力、推动现代化建设和促进民族发展的需要。
第三,领导学是提升领导者整体素质的必要条件。书 名: 领导学
作 者:华阅
出版时间: 日
开本: 16开
定价: 38.00元
《领导学》集MBA()理论之精华,系统地阐述了领导科学的各类实质性和实务性问题,内容全面具体,结构严谨有序,语言通俗易懂,对新时期领导者加强自身修养,提商领导能力,汲取领导经验,探求领导方法提供了可资依循的理论指南和行为范式,是各级别各行业领导者集中培训学习的最佳读本和首选教程。第一章 领导定位
第二章 领导内容
第三章 领导方法
第四章 领导原则
第五章 领导效能
第六章 领导魅力
第七章 领导素质
第八章 领导体制
第九章 领导关系
第十章 领导过程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下一届领导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