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月我的水草宝塔倒伏的传说给我

唐河古代八大景及风物传说 - 唐河县人民政府
&&&&唐河是一个古老而又神奇的地方,这片富饶的土地,是我们美丽的家园。&&&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在落后的生产条件下,辛勤劳作,繁衍生息,艰难地从事着推动社会进步和创造人类文明的活动,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我县民间流传的“唐河八大景”就是其中的代表。&&& 关于“八大景”的最早记述无从考究,但在《清乾隆52年县志校注》卷一《地舆志》“古迹”篇中就附有“竹林晚翠、龟井寒泉、紫玉龙渊、泌桥飞雪、黄池映月、石摩柱天(原文如此,可能有误,现多为‘石柱擎天’)、莲花捧佛、古塔凌烟”之名。可见八景的流传还会更早些。以前也曾听说过有关唐河八大景之说,但都比较零碎,前日在文化局赵志敏兄处,寻得一本县文化馆1981年编辑的《风物传说》,正是介绍这方面情况的,便借来一阅。古代八大景中,目前除了“泗州塔、石柱山、紫玉山”还依然存在外,其余几景大都遗迹难觅,一高中门前的那片竹园,也远比不上古时“竹林寺”周围竹园的规模。可以想象,古时的唐洲人谈及“八大景”是何等的荣耀啊!&&& 传说和史志不同,它是广大人民群众在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对过去人物、景物或事件的记叙和评价,有的纯属幻想和虚构,有的是以真实历史事件或人物为基础,通过想象进行艺术加工,表现了当时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艺术情趣,在流传的过程中又会不断融入述说者的思想情感。记述唐河八大景的《风物传说》就属于这类性质。景色是真实存在的,而故事则是演绎的,且同一景物还有不同的传说版本,发生时间大多以“很久以前”、“从前”、“据传说”等不确定语言,故事情节、人物事件围绕景物展开,反映了当时民间的生活,往往带有神话幻想和传奇色彩,它不仅展示了古唐洲特有的文化内涵,还蕴含着浓郁的乡土情结。这一篇篇传说的故事,不仅见证着唐州大地以及唐县城池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更是一笔值得永久回味和记忆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此,我们要特别感谢当年为编辑这本书参与搜集资料和编写整理的曲范杰、张果夫、邢国安、李明谦等老师。&&& 感谢提供本书的的赵志敏老师。&&& 八大景及风物传说 将在这里陆续发出。&&& 1,古塔凌烟&&& 古塔即泗洲寺塔,位于唐河县城宝塔宾馆院内。在原菩提寺大殿后。建于宋绍圣二年(1095年),平面呈八角形,为11级楼阁式砖塔,高51米,塔基边长7.6米。底层坐落在台基上,北面辟一拱形门,可如塔内。第二至十层每层各辟1门。下均置砖雕斗拱,转角处有风铎,檐下为平座,塔内有塔心柱,柱之周围筑盘88旋石阶踏道,第一层人门沿踏首可登临塔顶。每层内外壁都有一、二处碑刻或壁龛,龛内雕刻佛像。塔顶为八角攒尖式。明万历七年(公元一五七九年)因雷电毁坏塔顶而重修一次;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一六0四年),又因雷电毁坏顶部两层而重修一次;97年冬上级拔款对塔顶和塔体进行了整体修缮,塔顶安装了避雷设备,棱锥系上了风铃和彩灯。此塔系省文物保护单位。为保护文物和安全起见,于一九五三年将塔门封闭。该塔顶端有时会冒烟。据曾登塔顶观过烟的老人介绍,烟系集聚的蠓虫群。近年来的两次冒烟(一九五三、一九七五年)均在午后五六点钟左右。科学根据,尚待考究。 &&& (附):唐河八景传说之——宝塔镇唐州&&& 传说很久以前,唐河这个地方是一片汪洋大海。不知哪年哪月,南海涨大水,漂来一只船。这只船到了唐河,就不动了,沉下来,慢慢变成一片平地。以后人们就说唐河是块“船地”,并取名叫“唐州”。&&& 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外地来了个坏人,想把“宝船”撑走。唐州父老一听慌了:“船”一撑走,唐州天塌地陷,老百姓咋活?竹林寺高僧古月长老出了个主意,他说:“要想保着唐州无事,需建一座塔。”&&& 听说塔能保唐州无事,当时的州官、县官、平民百姓都很赞成。于是请来能工巧匠,招集民夫,动手建塔。 塔很快建了四层。再往上建困难来了:谁也搭不起恁高的架子。正在发愁,东南角上走过来一个白胡子老头儿,背着大锯,提着大斧,一句话不说,在塔周围转来转去。建塔的人见老头儿不像寻常的人,便向他请教。老头儿笑一笑说:“我就是专为这个事来的。”接着他说了四句话: 愚夫古鲁名匠人, 创锯伐木利于民。 建塔利民多盛意, 围土修成塔凌云。&&& 说罢,飘飘然然走了。人们听了,细细一想,“古鲁名匠人,创锯伐木”,不是指鲁班吗?“围土修成塔凌云”,不是教人用土围塔,想修多高就能修多高吗?&&& 人们就担了很多很多的土,把塔围起来。塔建多高,土就围多高。塔建好了,塔西边挖了一条很长的深沟,就是现在的红沙河。人们认为塔边有一条河很美,舍不得把挖出的土再填进去,就把围塔的土运到唐河西岸,形成了现在的西大岗。&&& 冬日登菩提寺&&& (清康熙六年唐县知县 田介)&&& 一塔巍然高压成, 扶兰俯瞰众山平。&&& 石门不扃流云过, 铃阁空悬瓦雀鸣。&&& 旧井千家荆棘满, 荒郊十月野茅生。&&& 登临牲概今何在, 四顾凄凉不禁情。
2,紫玉龙渊&&&& 紫玉山,位于湖阳镇东南十里,距县城任八十七里;因山中曾出过一块紫玉而得名。山高三百三十八米,峰顶南北各有一泉。北泉状如井口,水色如墨,故名黑龙潭;南泉状如虎口,潭水呈黄色,古时有寺院三座:山顶有凤顶寺,山腰有般若禅寺,山脚有背阴寺。另外,山南坡还有一座喇嘛庵,大小不一,有的系石塔,大小高低不同,形状各异。石塔上刻有花纹、佛像等,皆为和尚坟墓。一庵二柏三寺和九冢十八塔,现皆不存。(附):唐河八景传说之——紫玉山的传说&&&&&&&&& 在我县湖阳新店一带,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一山担三寺,二柏龙须花,新店千眼井,九冢十八塔。&& 这是古时紫玉山的写照。由此可见,昔日的紫玉山,风景秀丽、热闹非凡。可为啥现在山上一座寺院也不见呢?说起来,这里面还有一段悲愤的传说哩!&&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紫玉山叫双泉山。这双泉山很怪,山腰以下松柏苍翠;山腰以上寸草不生,因此,人们又叫它和尚山。那时,山上还没有寺院。到了盛唐时期,唐僧从西天取经回来,住在长安大雁塔下,全国各地许多寺院派和尚前往学经。一天,湖阳县城里来了三个和尚,大师兄法名叫智海,二师史法名叫智空,三师史法名叫智能。这三个和尚从长安学经回来,路经湖阳城,正赶上百年不遇的暴雨;山洪暴发,蓼阳河水猛涨,切断了去路。他们只得在东大寺住下来。&& 这天,云开雾散了,但河水还未退下去。三个和尚在寺中闲闷无聊,一起出外游山逛景。当他们来到双泉山时,在山顶发现了一块被暴雨冲刷得晶莹透亮的紫玉;方方正正,有一张八仙桌那么大,紧接着又发现了黑黄二泉。三个和尚喜得合不拢嘴,以为找到了龙渊宝地,当即商量,不再回南方,要在这山上建造寺院,供起香火,保估佑这一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传经护宝,普渡众生。随后,他们掩埋起紫玉,下山直奔湖阳县衙,面见县官,请求帮助建造寺院。&&& 当时的湖阳县令是个清官,正发愁年年的水涝旱灾,搅得民不聊生。听了三个和尚的话,十分欢喜,立即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不到一年时间,双泉山便立起了一座硫璃砖瓦的寺院。三个和尚给寺院起了个名,叫凤顶寺;又将又泉山改名为紫玉山。后来,他们起出了那块紫玉石,请来高明的玉石匠,将紫玉雕凿成一张供桌,放在大殿里佛像前,作为镇山之宝。&& 自从紫玉山上立起了凤顶寺,湖阳县境内,一连三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外州县的一些穷百姓,纷纷搬到这里来居住;湖阳城和新店村人口猛增,变得热闹起来。凤顶寺的和尚也增加了一百多,香火一天比一天兴盛。后来,在湖阳县令的主持下,又在山腰建了一座殷若禅寺,在北山脚下建立了一座背阴寺。智海、智空、智能,分别当了三寺的长老。从此,紫玉山上这三个寺院一直香火不断;前来烧香拜佛、放愿消灾的香客成千上万。紫玉山一山担三寺,在方圆几百里内声名大震。&& 一天,武当山的祖师爷游山逛景,来到了紫玉山。智海、智空、智能三长老领着三寺众僧,把武当山的祖师爷,迎进凤顶寺,敬若师父,待若贵宾。谁知这武当山祖师父是个高傲蛮横且又唯利是图的家伙。他一见佛殿里那张紫玉供桌,便红了眼,对三寺长老说:"这张紫玉供桌,跟我那儿的古铜供桌正好是一对。”言外之意,是想要这张紫玉供桌。三寺长老心中明白,不愿意,又不敢得罪,只好佯装不知。武当山的祖师爷,依仗自己山大寺大神通大,竟开口强要起来。智海长老忍气吞声地说:“这紫玉供桌,是小山镇山这宝,实不敢奉送。”武当山的祖师爷,冷冷一笑,问智空、智能二长老:“你二位也舍不得这张小小的石头桌子吗?”智空、智能惧怕武当山祖师爷的权势和法力,只好对智海长老说:“师兄,既然师爷喜欢这张紫玉上果,咱就送给他老人家吧。”因为紫玉供桌属三寺共有,智海长老见两位师弟已答应,不好再说啥;长叹一口气,拂袖而去。&&& 当天晚上,智海长老守着紫玉供桌,坐了大半夜。他恨武当山祖师爷太霸道,气两位师弟懦弱无能,一怒之下,将自己反锁在大殿里,烧起一把火来,要同紫玉桌同归于尽。那天晚上,风很大,待众僧发现佛殿着火时,己抢救不及。小和尚们得知智海长老在里边,一个个跪在佛殿前,哭得惊天动地。等智空、智能二长老赶到时,佛殿已是一片瓦砾,只有那张紫玉供桌仍然完整无损。武当山祖师爷当时使起法来,带上紫玉供桌,回武当山去了。三寺众僧,见失去了镇山之宝,一个个含恨离寺,投奔别的寺院去了。&&& 智空、智能二长老悔恨不及,也学着师兄的样子,坐在佛殿里,火化圆寂了。从此以后,紫玉山断了香火,寺毁庙塌,冷清起来。&&& 再说武当山上的祖师爷,把紫玉供桌运回武当山后,放在自己的床头上,又将原来的铜供桌放在床尾,想以此来驱邪镇妖,长生不老。谁知,那天晚上,他刚睡下,两张供桌突然合在一起,把他挤成了肉饼。从此,古铜供桌和紫玉供桌连在一块,再也分不开。直到现在,那两张供桌还在武当山上放着哩。
3,莲花捧佛&&&& 此景传说不一,有的说是湖阳东大寺院内有一莲花池,池上边是佛殿;有的说是原竹林寺大殿内,有一尊佛像,像座的形状是莲花瓣。也有人说是唐县大寺院内(菩提寺)有一石佛像,坐在用树根雕刻的莲花瓣内;还有人说是县南莲花堰中有一小佛庙。&&&& 昔日佛像坐在莲化瓣中的并不罕见,由此判断,湖阳东寺内莲花池上建佛殿,此为莲花捧佛之说较为准确。&&&&&&&&& 莲花捧佛&&&&&&& (清,惠美毓)觅壑寻幽问水涯,&&&& 忽惊东土有莲花。团峰秀洁清池瓣,&&&& 层岭长开烈火芽。雨过香生浮水面,&&&&& 风飘英落散天葩。巨灵早识西来意,&&&&& 故遣群峰闿翠花。(此景缺传说)。
4,龟井寒泉&&&&& 龟井,位于原县城西约一里的玉仙庙内(古址已不存),旁有一寒泉。据旧志记载,元世祖年间(公元年),元军进攻襄樊时,井内出现绿毛龟。元统治者从封建迷信的观点出发,以为这是“元灭宋”的祥兆,特派兵专程将龟献到京城。元世祖下令在此处修建寺庙,并于公元1268年在井旁立一石碑,上刻有禁止乱取龟的令文(此碑现存文化馆)。后井内无水,也不再产龟。&&&&&&&&&&&&&&& 过龟井(明,河南提学副史王敕)曾负天文演禹畴,&&& 森然理数鬼神愁。知心箕子今何在,&&& 冷落寒泉不记秋。(附):唐河八景传说之——绿毛龟退元兵&&&&&& 这个故事,发生在宋末元初的时候。 && 有一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征南元帅良哈台子,率领水旱两路精兵,进取襄樊。当时,守护唐州的宋兵将领,一听说元军要到,带上亲属和人马,撒开丫子往南跑了。 &&&& 那时,唐州城里有一班子玩龙灯的,领头的叫赵康。这赵康因为有一身好武艺,平日又爱打抱不平,在老百姓中很有名气。他一看宋兵扔下全城人跑了,憋了一肚子火,当即召集全城老百姓,共同商议守城抗元的事。可是,由于连年兵战,城里的青壮年剩下的不多了,连能拿得动刀枪剑戟的老人算上,总共不到一千人,咋能挡得住数万精兵呢?大伙商量过来,商量过去,也没商量出一个好办法来,一位老人叹口气说:“除非神仙保佑,这场灾难是难免了。”赵康一听这话,脑瓜里顿时闪开了一条缝,对众人说:“大伙儿都回去吧,我自有退敌兵的办法。”众人有点不相信,以为赵康在开玩笑,可看看赵康,脸上一板正经,不象开玩笑的样子,都感到蹊跷,问:“你有啥办法?”赵康笑了笑说:“到时候你们就知道了。”众人都知道赵康是个说到做到的汉子,一个个放心地回家了。 && 且说城西北一里多远的地方,有一口千年古井,井旁有一泉眼,泉水寒得象三九天的冰碴子,人往泉前一让,寒气能钻到心里去,因此,这古井里的水,从来没有人用过,也很少有人到井旁去。近年来,人们都传着井里有一只大绿毛龟,可是,很少有人看见。一天,赵康路过此井旁,突然想起了这个传说,出于好奇,便来到井前,想看个研究。可是,他瞪着两眼瞅了半天,连只蛤蟆也没有见着。他不死心,顺手拣着起一块石头,“扑通”一声扔到井里。过了一会儿,井里突然“咕咕嘟嘟”翻起了一阵水花,紧接着浮起一只比井口小不多少的大龟来。这龟一身绿毛,就和井壁上的绿苔差不多,脖子伸起来,足有三尺长,两只鸡蛋大小的眼睛,吊在脑门上,闪着森人的绿光,嘴一张象血盆。赵康虽是个不信神、不信鬼,天不怕、地不怕的汉子,当时也惊得连退数步,三魂吓跑了两魂,好大一会儿才醒过来劲来。从此,他再也没有去那口古井旁。这一回呀,他却要靠那只绿毛龟来退元兵哩。 &&&& 过了两天,赵康和城里的一群老百姓,正在城头观望,只见西边烟尘滚滚,元兵到了。赵康独自一个人下了城门楼,出城迎着元兵走去。 && 在西河沿上,赵康遇到了元兵,他面不改色,气不发喘,大模大样地冲着元兵喊道:“我有机密大事,要见你们元帅!” &&&& 元兵先锋将官见这汉人独自一人敢来拦道,觉得有点来头,便令人马停下,喝道:“有什么事?快讲!” &&&& 赵康翻了那元将一眼,嘴一撇说:“你算老几?我要见你们元帅。” &&&& 那先锋元将大怒,令人把赵康抓起来砍了。赵康一点也不怕,反而哈哈大笑起来。 &&&& 元将觉得蹊跷,问:“你笑啥?”&赵康答道:“我笑你狗屁不通。还没问清根由就杀我,恐怕将来忽必烈知道了,你的狗头也难保!” &&&& 那元将见赵康出言不逊,虽恼火也不敢发作,忍气吞声地将赵康领到中营,来见兀良哈台子。 &&&& 赵康见了兀良哈台子,既不跪,也不拜,昂首挺胸地站在那儿。元兵元将齐声喝斥,赵康摇头晃脑地说:“瞎叫唤个啥?别说是元帅,就是见了忽必烈,我也不跪。” &&&& 兀良哈台子见赵康敢出此言,以为是个非凡人物,急忙问道:“你是谁?” &&&& 赵康说:“我是元神的使者。” &&&& 兀良哈台子十分惊奇,问:“你来找我干啥?” &&&& 赵康回答:“我奉元神之命,前来告诉你:不准损害唐州一带的一草一木,不准进城骚扰老百姓。因为,唐州是元神的老家,他的化身还在这儿哩。” &&&& 兀良哈台子忙问:“元神的化身在哪儿?” &&&& 赵康朝古井的方向指了一下说:“就在那边的一口古井里。” &&&& 兀良哈台子半信半疑,领着一群亲兵亲将,让赵康带路,来到古井旁。他往井下一瞧,啥也没见着,不由得大怒,要杀赵康。 &&&& 赵康哈哈一笑,说:“你们这些凡夫俗子,咋能见着元神?”说着拣了一块石头,“扑通”扔下井底,嘴里喊道:“元神,元神!你的重子重孙们看你来了。” &&&& 过了不大一会儿,那绿毛龟果然浮出水面。兀良哈台子一见,吓得“哎呀”一声,一屁股蹲到井沿上。要不是贴身亲兵手疾眼快,扶住了他,差一点儿掉进井里。那些围在井口观看的亲兵亲将,吓得“哇哇”乱叫,你挤我扛,争着往后退,竟把两个亲兵挤到井里去了。只听见几声惨叫,再也见不到那两个亲兵的影子。 &&&& 过了半天,兀良哈台子才醒过神来,回头找赵康,不见了。他以为赵康果然是元神的使者,急忙传令退兵。 &&&& 赵康早趁兀良哈台子和元兵混乱之机跑回城里,他把前后的经过一说,惹得全城的老百姓笑出了眼泪,笑痛了肚皮。不一会儿,果然见元兵退走了。老百姓们那个高兴劲呀,就别提了。抬着赵康,大街小巷地转了一整天。 &&&& 兀良哈台子退兵后,立即将绿毛龟的事奏明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认为,元神现世,这是元灭宋的征兆,立即下令,在井旁修建寺庙,并立碑刻文,禁令在此井乱取绿毛龟。 &&&& 这本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后人不知道底细,竟把此处作为一大景致留传了下来.
5,泌桥飞雪&&& 竹林寺(现唐河一高中)东,有一条大沟,沟上原有一座三孔石桥,桥墩是磙垒的,桥面由石条铺成。此桥因处在风口,冬季下雪时,雪花在桥上翻卷飞舞,却落 不到桥面上,故此景称“泌桥飞雪”。(附):唐河八景传说之——泌桥上为啥不落雪&&&&&&& 竹林寺附近有一座小石桥,叫作泌桥。这座石桥和一般的石桥没啥两样,可一到下雪天就不同了。 &&&&&& 相传在西汉末年,王莽四十万大军包围了昆阳城(今河南叶县),妄图一举消灭城内的农民起义军。当时城内只有几千守军,兵力悬殊太大,城池危在旦夕。城里的义军首领经过商量,派刘秀突围搬救兵。 &&&&& 刘秀一出昆阳城,就被王莽盯上了。这就发生了许多王莽撵刘秀的故事. &&&&&& 这天黄昏时分,刘秀刚逃进唐县城内,王莽也率人随后跟了进来。刘秀穿街过巷,打算渡过唐河,绕到王莽背后,再去襄阳。谁料出了西门,还未到边,就发现竹林寺一带被王莽的人马占住了。他急忙退回来,可刚走到竹林寺东边的小石桥上,又见王莽也出了西门,直扑过来。刘秀见前后左右都是王莽人马,就翻身下马,牵着马钻进桥下躲避。好在天已黑了下来,没被人看见。 &&&&&& 不一会,王莽来到桥上,几路追兵纷纷向他报告,没有发现刘秀。王莽大怒。因为他亲眼见刘秀出了西门,难道能上天入地?便命令部下继续搜查。 &&&&&&& 这时,天刮起一阵北风,接着飘下了鹅毛大雪。王莽一边吩咐将士在大街小巷,各条路口站哨,一边派人在城内城外各个地方搜查。他发恨道:“今夜就是拿不住刘秀,这场大雪也要冻他个半死。”说罢,躲到竹林寺里取暖去了。 &&&&&& 再说刘秀站在桥下,动也不敢动,一会功夫,那雪便落有半尺厚,冻得浑身上下直打哆嗦。心想,如果站上一夜,还不把人冻成冰棍?想着,对天长叹—声:“老天呀老天。我刘秀举义兵,应天时,顺民意。你为何不助我成功,反要毁我大业呢?”不想这一声长叹,竟真的起了灵验,那雪花忽地飘了起来,在桥上翻卷飞舞,就是不落到桥面上,好似一床雪毯罩在桥上空。那桥下呢?翻卷飞扬的雪花象帘子一样挡住了北风,桥洞里竞连一丝风也没有。这时,有一队王莽兵来到桥前,他们想到桥下搜查,可一挨着桥边,那雪花竞象沙子一般,直往他们的鼻孔、眼睛里钻,扑打得他们出不来气,睁不开眼,一个个赶快溜了。 &&&&&& 天越来越黑,刘秀抖掉身上的积雪,活动了一下手脚,啃了几口干粮,身上暖和多了,胳膊腿上也有了些力气。伸头看看桥外,四周依然雪花乱飘,觉得好生奇怪,莫非天助我?若是这样,等我面南登基,一定要封这石桥为圣桥,叫它永不落雪,也好救助危难之人。 &&&&& 想到这里,刘秀走上小桥,见那些站岗放哨的王莽军,早躲进老百姓家烤火取暖了。便放开胆子,踏着积雪,搬救兵去了。 &&&&&& 后来,不管天刮多大风,下多大雪,只见雪花在桥顶上旋转飞扬,就是不会降落下来,桥面永远是干的。因此,人们称它为“泌桥飞雪。”6,石柱擎天&&&& 石柱山,位于祁仪乡境东南,四方山的北部,距县城八十里。山高约二千五百米,顶部有两块大石屹立如柱,高约十米。柱上有铁环,相传为大禹导淮系舟处。&&& 此景与桐柏县八大景之一的“禹舟铁环”为同一处。(附):唐河八景传说之——禹王降妖留石柱&&& 相传在很古的时候,南阳盆地是一片汪洋。老百姓被洪水淹苦了,就搬到山顶上去,天天盼着夏禹王。一天,夏禹王果然带着治水大军来了。他坐着麒麟舟,身边威风凛凛地站着章律和庚辰两员大将。禹王在盆地内巡视了三天三夜后,便命章律抛锚定舟。章律是个力大无穷的人,推山山倒,拔树树掉。他轻轻地把锚提起来,冬地一声就抛到水里去了,就象一片树叶一样绕着水面团团转,就是不会沉下去。庚辰劈手把锚夺过来,冷冷一笑说:“看我的吧!”说罢,朝着水面又是一锚,谁知锚还是沉不下去。就这样,船队和浪滔斗了三天三夜,随波逐流,一直漂流到唐河东南的一座将被洪水淹没的山头上。&&& 几天来,禹王一直聚精会神地盯着水面,希望找到那兴风作浪的东西。突地,远远的水面上翻起一团白花,白花底下好象有一条大鱼缓缓游动,他急向章律摆一摆手,果断地说:“追!”麒麟舟箭一般地向那东西追去,那东西倒也乖觉,听到响声,也飞一般地跑掉了。&&&& 麒麟舟返来的时候,风停了,浪住了,空气象玻璃似的明朗,水面象镜子一样迷人,锚一抛就抓在地上,船队平平稳稳地停留下来。&&&& 禹王在山边扎下大本营,他担心着那奇怪的东西还会来兴风作浪。章律说:“伏牛山有一对石柱,我设法把它取来放在石柱山上,把船都拴在石柱上,这样,再大的风浪也不用愁了。”&&&& 庚辰噗地笑了,说:“那对石柱擎天高,只有大力神才能搬得动。你要是把天吹塌了,还得烦女娲仙费二遍工呢!”章律被奚落了一番,涨红了脸,头上的青筋绷起一指多高,说:“只要禹王肯给我十条大船,二十个船工,我搬不来石柱,就不见禹王!”禹王答应了。&&& 章律带领十只大船,二十名船工,来到伏牛山下,他先把十只大船连在一起,大家同心协力,把石柱挪上船去。&&& 返航了,大船载着沉重的石柱,缓缓向前划动。船工们打着口哨,谈笑风声。突然,平静的水面上起了一阵风。刹那间,天昏地暗,一排一排的浪头,象山一样向船队压过来;一团一团的水花,象怪兽一样绕着船队兜圈子。船一会儿被掀到浪尖上,一会儿又陷进水谷里。章律和二十名船工劈风斩浪地前进着,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 看看离治水大本营只有十几里了,水面上陡地卷起一团十几丈高的浪花。那条怿物随着浪花出现了――它雪白色的头,青黑色的腰,尖细的獠牙,盆子似的血口,足有五丈多长,如飞地向木船冲来。章律惊叫了一声:“啊,水怪!”飞手扬起竹篙就刺了过去。水怪将头一偏,轻轻躲过,整个身子已钻到大船底下。船身猛烈地摇荡起来,不一会,连在一起的绳索挣断了,二十名船工呼叫着,被翻进水去。章律眼看要抢救二十名船工已来不及了,有心与水怪决一死斗,又怕石柱落水,给禹王的治水计划造成损失。想到这里,顿时性起,大吼一声,扛起那对石柱,飞一般向治水大本营而去。水怪见禹王手竟有这样力大无穷的神人,唬得目瞪口呆。&&& 禹王见章律一个人扛着石柱回来,泪如雨下,沉痛地对大家说:“水怪不除,治水难成啊!”他带领大家把石柱立在山顶,把大大小小的缆绳系在石柱上,开始了他的开挖洪涝泄洪渠道的计划。&&& 禹王在石柱山住了许多日子,便带领治水大军南下。启程这天,天高气爽,风平浪静。船工们在石柱上解下缆绳,正要启航,忽见远远的水面上又翻起一道浪花,直向着船队冲来。禹王冷静地看着那道浪花,回头向船工们摆摆手说:“大家看好自己的船只,今天要与水怪决一死战!”&&& 禹王附在庚辰耳朵上交待了一番,然后递给他把降妖锁,说:“去吧!”庚辰是潜水能手,他游起水来比鱼儿还自由,不一会就游到了水怪的背后。水怪只管一个劲地向林船扑来,没留心到庚辰,眼看水怪离木船越来越近,就要向木船撞去,庚辰急了,举起降妖锁就向水怪头上抛去。水怪听到响声,猛地一躲,回过头,张开血淋淋的大口向庚辰扑来。庚辰腾地跳起,乘水怪还没转过身来的时候,又把降妖锁向它的头抛去,不偏不斜飞穿过水怪的鼻子卡地一声锁住了!水怪惨叫一声,在水里滚作一团。&&& 这时,禹王乘麒麟舟赶来,对着水怪仔细地看了许久,坦然地笑了笑说:“哦,我道是哪个,原来是无支祁呀!我从冀州治水以来,你一直兴风作浪,与我为敌,被我多次打败,我正愁找不到你,原来你躲到这里来了!”&&& 禹王随令章律、庚辰用铁链把无支祁紧紧捆上,压在了龟山脚下的地穴里。禹王降了水怪,很快就取得了治水的成功。石柱山上那对高耸的石柱,起名“禹王定锚桩”用以铭记禹王治水的业绩。“石柱擎天”成为今天著名的唐河八大景之一。&&&&&& 探石柱山&&& (清,孙霞阶)并峙高岗峻极天,东荆砥柱至今传。测晷不须从日表,留云未许著山鞭。龙门自昔知谁凿,鳌鱼当年独尔悬。双环系得淮舟在,此地何愁乏济川。7,黄池映月&&&&& 在古文庙(现四高中院内)前,有一水池,因池中有一大方石,形状如同大印,又名印池(古址现已不存)。月夜,有时可看到方石旁的水中同时映出两轮明月。故称“黄池映月”。(附)唐河八景传说之——黄池映月古文庙&&&&& 从前,唐县城边有个姑娘叫月儿。姑娘的模样同她的名字一样,月亮般明净,月亮般柔媚,十分招人喜爱。 月儿自幼失去了父母。父母临去世前给月儿订了婚事。公婆是熬儿守寡的姑母,女婿是比他大一岁的表哥。&&&&& 姑家的日子很穷,吃了这顿少了那顿。但侄亲骨肉,加上又是自己的未来儿媳,姑母把月儿视为掌上明珠,看得比亲生儿子还重,脏活重活让儿子干;粗食糠菜自己娘俩吃,细米白面留给月儿吃,好衣好布尽着月儿穿。&&&&& 不料姑母的一片好心却惯坏了月儿。待到月儿长到一十八岁,姑母置办了几样简单的嫁妆,准备给儿子和月儿圆房完婚。月儿却死活不肯答应。月儿想,完了婚,成了姑家的人,就得永远过这种穷日子。她拿起镜子照照自己的脸,呀,人说西施美,我比西施更美,就是天上的仙女下凡,我也敢跟她比一比。有这梭模样,何愁没福享? 姑母是个老好人,叹口气,随她的便;表哥生就忠厚老实,摇摇头,不拦她。&&&& 俗话说,有麝自来香,不用大风扬。月儿要另攀高枝的事儿象长了翅膀,很快传遍了全城。好多年轻人,早就看中了月儿的美貌,只是原先她有婆家,不好开口;现在她成了无主的人,一下子就有好多人上门求婚。 月儿不答话,摇摇头。&&&& 那些富家公子捧来了金银首饰,携来了绫罗绸缎:“跟我走吧,月儿!咱家里谷满仓,钱满箱,保你吃喝一辈子!”月儿仍旧摇摇头,不答话。&&&& 那些文人书生来了,吟唱自己的诗篇,朗读自己的文章,想用自己的才华打动月儿的心。月儿听不懂,也看不懂,付之一笑。&&&& 有几个种庄稼的小伙,打铁凿石的后生也来了。亮一亮自己健壮的体魄,挥一挥粗实的胳膊:“来吧,月儿!一天三遍动筋骨,保你少病无灾,活个大年纪!”月儿偏过脸,理也不理。&&&& 求婚的人越来越多,姑娘越显得高贵无比。王孙公子,文人墨客,富豪子弟,渔人樵夫,三教九流,月儿挑了个遍,看花了眼,结果一个也没看中。&&&& 有人问:“月儿,你到底要挑个什么人?朝里的公主,选个头名状元作驸马,难道你也想挑个头名状元不成?” 其实月儿也不知道挑个什么样的人好。这话倒是点醒了她:公主可以找个头名状元作驸马,我的长相不比公主差,为啥不可以找个状元配夫妻?那考中头名状元的,不弄个一品官,也能弄个二品官,不但自己荣耀,还可以封妻荫子,富贵荣华世代相传呢!想到这里,月儿说:“不图富、不有贫,一心找个当官掌印人!&&&& 人们不再追求月儿了。月儿整天寻找能中头名状元的人。&&&& 月儿打听到县城内有个文庙,文庙前面有个状元桥,状元桥附近有个印池,池内有一块方方正正的石头。人们传说,那是一方状元印。准若中了状元,就可以来取走这块大印,在状元桥上夸官。只是,自从有这个传说以来,唐县还没有出过状元,因此,也没人来取走它。&&&& 月儿却把这个传说当成了真事。既然有这个传说,就一定会出现一个状元,自己就在印池边等着,谁来取这方大印,就认谁作丈夫。&&&& 从此,月儿每天来印池边等状元。站困了,坐累了,就朝印池里看一看,水里立刻映出一个婷婷玉立的倒影,月亮般的面容,宝石般的眼睛,杨柳般的身腰,樱桃般的嘴唇。一看到自己这付漂亮的模样,月儿就又有了耐心,又来了精神。凭着自己这样的美人儿,何愁配不来一个头名状元?&&& 城里人既笑月儿的痴情,也爱看水中月儿那动人的倒影。那几个没得到月儿的文人骚客,给她水中的倒影取了个极文雅的名字,叫作“印池映月”。于是,印池映月吸引了众多的游人观赏。&&& 春到夏,秋到冬,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月儿在池边等呀,等呀,一直等了十八年。好难熬的十八年呀!月儿望穿秋水,也没等来那个不知名的状元郎。&&& 第十八年的冬天,冰天雪地,池里结了冰,没人来看印池映月了,月儿站在印池边,好不孤单。冬天终于过去了。又是春光明媚,游人如梭的时刻,却没有一个肯到印池旁来看一眼月儿。月儿感到奇怪,怎么回事呢?没人看,自己看吧。谁知朝池中一看,自己却大吃一惊。水里映出的再不是一个可以羞花闭月的黄花少女,而一一个面容惟悴,满脸皱纹,弱不禁风的病妇!呀!这付样子,莫说配不上头名状元,只怕是一般的平民百姓见了也要摇头的。&&& 月儿惊呆了,如痴如迷,不愿相信那就是自己的影子,那就是印池映的月儿。可是,不是自己,又是谁呢?月儿发愁了,愁得要死。这可怎么办呢?&&& 游人从身边路过,谁也不朝她看一眼。那些当年被她拒绝的求婚者,如今来游印池时,已经都带着妻子儿女了。 一天夜里,下起了春雨,印池边的凄凉哭声,惊醒了人们的睡梦。那是月儿在哭。 第二天,月儿不见了,不知去向。以后,她再也没有在县城里出现。是死是活,无人知晓。而“印池映月”,却一直流传到现在。8,竹林晚翠&&&&& 竹林寺,位于城西北角(现为唐河一高中校址),系元朝建筑物。国MD统治时期 (1941——1947)为私立临泉高中校舍。解放后为唐河一中。原保存有大殿一座,于一九八0年元月拆毁。古时傍河有一竹园。此景有两说。一说是:傍晚时,晚霞给竹林镀上一层金光,使竹子显得更加青翠 欲滴,生机勃勃;河水同时映出蓝天、晚霞、竹林,颇为壮丽美观。另一说是:有时河水将竹林的倒影反射到竹林寺的墙壁上;在墙前适当的位置放上一碗清水,可映出竹林。因此,此景又叫“竹林碗翠”。&&&&&&&&&&&&&&&&&&&&&&& 竹林晚翠&&&&&&&&&&&&&&&&&&&& (清,仝毓贤)&&&&&&& 古刹绿城带水开,&&&&& 井烟浦雾日飞来。&&&&&&& 清寒恣饱千山雷,&&&&&& 碧瘦铺茵一院苔。&&&&&&& 野鹤归栖青掩映,&&&&&& 落霞反照绿徘徊。&&&&&&& 月移虚影风弦奏,&&&&&& 却腾看花弄洒怀。(附):唐河八景传说之——竹林寺的传说&&& 从前,竹林寺西边有一片竹园,青绿青绿的,很招人喜爱,有“竹林晚翠”之称。竹林的主人姓涂,本是个才华盖世的书香之家,还喜欢跑马开弓,使枪弄棒,又爱打抱不平。再加上涂家子孙满堂,尽是些少年英豪,因此声名大震。方圆百儿八十里,人们纷纷传扬着涂家的才华和美德,传说着竹林寺是块出人才的风水宝地。&&&&& 那时候,唐县县衙里有一个姓严的师爷,为人好刁,无赖成性,因此人们都叫他严大赖。有一年他主持乡试,涂家的大公子考中了秀才,严大赖暗中捣鬼,硬是抽梁换柱,让他的儿子把涂家的秀才顶掉了。为此两家结下了不解之仇,官司一直打了几年。&&&&&& 一天,严大赖出外闲逛,碰上了一位风水先生。那先生身穿长衫,肩背搭子,一边走,一边打起眼罩子向竹林寺的方向张望,嘴里啧啧连声,脸上现出惊奇赞美之色。严大赖看见,心里便起了疑猜。他把风水先生请到家里,摆上香茶酒肴,细心查问竹林寺的风水。风水先生说:“竹林寺顶空烟雾腾腾,一片云海瑞气;那春笋翠竹,苍翠挺拔,胜过严冬松柏。竹林寺又与东边的娘娘庙互为左右。娘娘庙是虎地,竹林寺是龙地,娘娘庙里出娘娘,竹林深处出真龙。这竹林寺久后不出真龙天子,也要出将相之才。”&&&&&& 严大赖听罢风水先生的话,心里就象驴踢一般,急得乱拧,如坐针毯。他想:“不把这块风水宝地给他破了,涂家真的出了大官,我这小小师爷岂不要倒霉?”&&&&&& 严大赖本来是个江湖骗子。那一年在京师,他七拐八抹地跟阁老严嵩扯了个驴尾巴吊棒槌的本家自己,摇身一变,成了老严嵩的亲信,当上了县衙里的师爷。虽说是个不入品的官,县太爷也不敢得罪他,唯独竹林涂家不把他放在眼里。他早就想除掉这个眼中钉,一直找不到借口。如今听了风水先生的话,灵机一动,便想了个借刀杀人的妙计。第二天,直奔京城去了。&&&&&& 严大赖来到京城一见严嵩,便把风水先生的话改头换面地叙述了一番。他说,竹林寺顶空烟雾腾腾,一片云海瑞气,象征着涂家本是海瑞党。又说,地面上翠竹春笋,有胜于严冬松柏,象征着涂家得势后必压倒严嵩,又把竹林寺将来必出真龙天子、将相之才的话添油加醋地细说了一番。&&&&& 严嵩本是明朝出名的奸臣,他最忌下边能出现海瑞那样的栋梁之材,与他不利。因此当天就面奏圣上,又把严大赖的话加了一些姜片胡椒。他奏道:唐县城里的娘娘庙是虎地,竹林寺是龙地,虎助龙威,必成大势。又奏道,娘娘庙养着几营兵,单等来年反江红,竹林深处有龙盘,真龙天子要出世了……。圣上一听,大惊,立刻传下旨谕:在竹林寺东边立一道追虎鞭,把虎追死,再把竹林寺的竹园全盘砍掉,挖根断苗。凡是竹林寺涂家的远亲近朋,不论男女老幼,统统杀掉!&&&&& 不久,一条用石头锻造的迫虎鞭便立在竹林寺东边的土岗上,一丈多高,赫然挺立;竹林寺的竹园也被全盘砍光,并挖苗断根,林涂家的人,也一个不剩地被杀害了。从此以后,人们再也看不到竹林晚翠的美景,竹林寺的香火也益减少,渐渐地萧条冷落了。(八大景传说全部发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月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