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5清明节年智利泥石流有无中国人伤亡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北京市西城区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地理
北京市西城区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地理试卷
试卷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
A卷[选修模块]&&&
本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40题,共60分)
日,“中国旅游日”活动主题:快乐旅游,公益惠民。图1为旅游者拍摄的四地景观。读图,回答第1~5题。1. 目前,图中景观列入世界遗产的有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 ①景观
风化作用较为显著&&& B.
形成受滑坡的影响
流水沉积作用强烈&&& D.
褶皱山脉特点鲜明
3. 图中长城主要坐落在
山谷&&& B.
鞍部&&& C.
山脊&&& D. 陡崖
4. 获得四地景观最佳观赏效果应遵循
①——把握观赏时机&&& B.
②——选择观赏角度
③——精选观赏点位&&& D.
④——洞悉文化定位
5. “519”谐音是“我要游”,在快乐旅游时应注意
①地台风登陆&&&&&&&&&&&&
B. ②地暴雨来袭
③地火山喷发&&&&&&&&&&&&
D. ④地沙尘天气
2014年春节前后,约有千余名中国人到访南极地区进行科考或旅游。据此完成第6、7题。
6. 南极地区旅游资源的突出特点是
①内容的多样性& ②季节上的观赏性&
③吸引力的定向性& ④利用的易损性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7. 到访南极地区的国内游客数量增加,反映出中国的
旅游接待能力持续提高&&& B.
航海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D.
游客对南极旅游有特别偏好
日,某校开展走进西城实践活动,图2(a)为北海公园地图,图2(b)为某同学从甲地拍摄的白塔照片。读图,回答第8~10题。&&&&&&&&&&&&&&&&&&&&&&&&&&&&&&&&&&&&&&&&&&&&&&&&&&&&&&&&&&&&&&&&&&&&&&&&&
8. 据图2(a)可知北海公园
比等面积其他公园游客容量大&&&
B. 园林设计主景不够突出
水域具有分流部分游客的作用&&&
D. 景区服务设施布局密集
9. 结合图2(b)可以看出北海公园
①体现借景山之景的造园手法&&&
②“琼岛春阴”反映白塔建筑特色
③追求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和谐&&&
④水域开阔突出园林的开放性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0. 从塔身的阴影推断,该同学拍摄白塔照片的时间是
清晨&&& B.
上午&&& C.
中午&&& D. 下午
图3是某日某时中国局部地区天气图。读图,回答第11~13题。11.
最能反映图示天气的杭州西湖美景是
苏堤春晓&&&&&&&&&&&&&&&&&&&&&&&&&&
B. 曲院风荷
南屏晚钟&&&&&&&&&&&&&&&&&&&&&&&&&&
D. 断桥残雪
12. 此时杭州最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是
风暴潮&&& B.
寒潮&&&&&&&&&&&&&
C. 泥石流&&& D.
13. 为减轻该自然灾害对西湖茶园的影响,可采取的措施是
熏烟增温&&& B.
加强灌溉&&&&&&&&&&
C. 植树种草&&& D.
北京时间日7时46分45秒,智利西北部附近海域(19.6°S、70.8°W)发生8.0级地震,南美多国发布海啸预警。据此完成第14~17题。
14. 此次地震震中位于
太平洋西岸&&& B.
东南半球&&& C.
大西洋东岸&&& D.
15. 智利多发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其位于
地中海地震带&&&&&&&&&&&&
B. 板块交界地带
海啸频发地区&&&&&&&&&&&&&
D. 气候变暖地区
16. 海啸来临前常出现的现象是
海上突降暴雨&&&&&&&&&&&&
B. 海水掀起巨浪
海水突然后退&&&&&&&&&&&&
D. 海上刮起狂风
17. 为减轻此次地震灾情,应加强
①国际合作&&&
②灾后重建&&&&&&&&&&&&&
③监测预警&&&
④河道疏浚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日桑吉昂火山喷发,火山灰迅速扩散。为了保证航班安全,达尔文机场当日国内、国际进出港航班全部取消。读图4,回答第18~20题。18.
导致此次火山灰向澳大利亚大陆上空扩散的风向是
西北风&&& B.
东南风&&& C.
东北风&&& D.
19. 此次火山喷发直接造成
①全球变暖&&&
②经济损失&&&
③海平面上升&&&
④大气污染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0. 火山喷发可能引发
①荒漠化&&&
②虫灾&&&
③泥石流&&& ④火灾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图5为日18时台风路径及海岸大风防御等级图。读图,回答第21~25题。21.
台风发源于
A. 西北太平洋& B.
印度洋北部&&& C.
东北大西洋&&& D.
北冰洋南部
22. 受此台风影响较大的省区有
A. 粤、闽、浙& B.
台、鲁、苏&&& C.
琼、粤、赣&&& D.
浙、闽、台
23. 为减弱该区域大风危害,应当
完善护坡工程&&&&&&&&&&&&&&&&&&&
B. 修建分洪蓄洪区
营造沿海防护林&&&&&&&&&&&&&&&&
D. 开展农田水利建设
24. 用卫星监测台风主要应用
数字地球&&& B.
遥感技术&&& C.
地理信息系统& D. 全球定位系统
25. 除台风外,我国东南沿海灾害区的主要灾害还有
风暴潮、洪涝&&&&&&&&&&&&&&&&&&&
B. 病虫害、寒潮
泥石流、地震&&&&&&&&&&&&&&&&&&&
D. 沙尘暴、滑坡
当淡水河流量不足,令海水倒灌,咸淡水混合造成河道水体变咸,即形成咸潮。2014年2月,上海长江口水源地遭遇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咸潮入侵。据此完成第26~28题。
26. 长江口咸潮一般发生在
冬春&&& B.
春夏&&& C.
夏秋&&& D. 秋冬
27. 上海受咸潮影响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工农业用水量增多&&&&&&&&&&&&
B. 长江流域旱情严重
副高南移雨带偏南&&&&&&&&&&&&
D. 南方地区气候变化
28. 咸潮发生时,可能引起
①水土流失&&&
②地面沉降&&&
③供水紧张&&&
④土地盐碱化
①②&&&&&&&&&&&&
①③&&&&&&&&&&&&
②④&&&&&&&&&&&&
D. ③④
图6是我国某区域自然灾害多发原因示意图。读图,回答第29~31题。29.
该区域最有可能在
准噶尔盆地北部&&& B.
东北平原南部
内蒙古高原东部&&& D.
黄土高原西部
30. 甲、乙、丙代表的三种灾害分别是
蝗灾,旱灾,沙尘暴&&& B.
寒潮,旱灾,火灾
山洪,暴雨,泥石流&&& D.
滑坡,暴雨,涝灾
31. 与我国华北地区相比,该区域灾害较轻的是
荒漠化&&& B.
鼠害&&& C.
蝗灾&&& D. 雪灾
图7是我国某地气温和降水月变化图。读图,回答第32、33题。32.
该地所在地形区最有可能是
青藏高原&&& B.
横断山区&&& C.
山东丘陵&&& D.
长江中下游平原
33. 该地最易发生的自然灾害是
海水入侵&&& B.
旱涝灾害&&& C.
沙尘暴&&& D. 凌汛
图8为我国局部地区河流输沙量等值线图。读图,回答第34~36题。34. 我国河流输沙量最多的地形区是
华北平原&&& B.
四川盆地&&& C.
黄土高原&&& D.
35. 与乙地相比,甲地多发的自然灾害是
蝗灾&&& B.
台风&&& C.
地震&&& D. 沙尘暴
36. 该自然灾害的主要成因是
靠近冬季风源地&&&&&&&&&&&&&&&
B. 地壳运动活跃
位于沿海地区&&&&&&&&&&&&&&&&&&&
D. 夏季多暴雨
自然灾害的分布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据此完成第37、38题。
37. 青藏高原灾害区的主要灾害有
①洪涝&&&
②暴风雪&&&
③地震&&& ④病虫害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38. 我国青藏高原和东北地区都有冻害,其形成原因分别是
地势高,距海较近&&& B.
海拔高,纬度较低
地势低,纬度较高&&& D.
海拔高,纬度较高
图9是地震前和地震后航空遥感飞机对北川地区拍摄的遥感影像。读图,回答第39、40题。39.
据图判断,该次地震后出现了
①鼠害&&&
②堰塞湖&&&
③沙尘暴&&& ④滑坡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40. 在抗灾过程中,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主要作用有
①制定救援方案& ②进行灾情监测&
③指导救灾活动& ④提高减灾意识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3题,共40分)
(15分)图10(a)为紫柏山国家森林公园交通线路图,图(b)为索道景观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紫柏山位于秦岭南麓,海拔2600米以上,自山麓到山顶植被丰富,山上多紫柏古树(即红豆杉,我国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号称“植物大熊猫”),山顶草坦(高山草甸)被誉为亚洲第一天坦群落。山顶草坦中分布大量“天坑”(石灰岩凹陷)。山麓还有汉留侯祠(张良庙)等。
(1)分析紫柏山植被丰富的原因。(3分)
(2)列举紫柏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特色旅游资源,并评价其开发优势。(9分)
2009年游览索道建成,其长度约1300米,相对高差500米。
(3)简述紫柏山索道建设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3分)
42. (15分)读图11,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图中甲、乙两地分别所属的世界自然灾害带。(3分)
(2)分析甲地夏季洪涝灾害形成的自然原因。(3分)
(3)分别说明A区、B区旱灾多发的季节及其主要原因。(6分)
(4)针对A区旱灾,简述该区农业生产应采取的措施。(3分)
(10分)图12(a)为我国泥石流的主要分布区图,图12(b)为泥石流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甲地区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4分)
(2)简述乙地区泥石流对当地人类活动的危害。(4分)
(3)说出泥石流发生时,在流经区和堆积区的游客正确逃生的做法。(2分)
B卷[学期综合]&&&
本卷满分:20分
(10分)图13(a)为北京市局部地区示意图,图13(b)为甲村所在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王平镇和妙峰山镇分布的共同特点。(2分)
玫瑰喜光、喜凉、耐寒、耐旱,需种植在通风、排水良好的地方,花期通常为4—6月。
(2)分析甲村种植玫瑰的自然区位优势。(3分)
(3)归纳图示区域旅游资源的类型,并说明该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不利条件。(5分)
45. (10分)读图14,回答下列问题。
斑头雁是亚洲的特有物种,每年9至10月南迁至低纬度、低海拔湿地越冬,次年3至5月返回人迹罕至的高海拔沼泽地区进行繁殖。
(1)分析青藏高原利于斑头雁繁殖的自然条件。(3分)
(2)说明斑头雁越冬地恒河三角洲风暴潮多发的原因。(4分)
(3)任选其一,说明斑头雁繁殖或越冬所在湿地的形成原因。(3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汶川大地震五周年祭
已有 8096 次阅读
|个人分类:|系统分类:|关键词:汶川大地震
汶川大地震五周年祭嵇少丞&提要: & & &汶川大地震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渺小和大自然力量的巨大。日,26岁的达尔文来到刚刚发生过强烈地震的智利康塞浦西翁市,看到了满目疮痍的城市,不由得感慨:“人类用了无数时间与辛勤劳动建立起来的城市与文明,只在1分钟时间内就被彻底地毁灭。”达尔文的这句话或许道出了很多中国人对汶川大地震的感觉。 & & 汶川地震给出的血的教训就是地震活动地区的民居与公共建筑必须扎扎实实搞抗震设防,对地震遇难者最大的纪念就是提高全民族的建筑质量。&&&&1. 地震是地球村的一员&先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近几年来国内外发生的强烈地震及其造成的损失.&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9.0级巨震并引发海啸,波及多个国家,共造成20多万人死亡或失踪,数十万人无家可归。&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发生7.6级强烈地震,造成7.3万多人死亡,数百万人无家可归。&2006年5月27日,印度尼西亚日惹和中爪哇地区发生里氏6.2级地震,造成至少6000人死亡,约2万人受伤,20万人无家可归。&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7.9级地震,造成约6.9万多人遇难,逾37万人受伤。&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7.3级地震,造成27万多人死亡,48万多人流离失所,370多万人受灾。&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造成2698人遇难,270人失踪,12135人受伤。&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强震,并引发强烈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截至同年4月,官方确认14063人死亡、13691人失踪。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市芦山县发生6.7地震,造成193人死亡,25人失踪,12211人受伤,其中重伤者超过968人。&地震造成断层两侧相互错动几十厘米到十几米,地球上的高山其实都是靠一次次重复发生的地震才升高现今的高度。地震是地球的一声叹息, 却让人类承受痛苦。&地震是地球村的一员,而且在人类到来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地球年龄46亿年,地震在地球上存在的时间至少已有44亿-45亿年了,地球冷却生成了脆性地壳,在应力作用下就会在岩石中产生脆性断裂,于是就有了地震。&世界上许多人口密集的地方也是地震相对频发的地方,例如,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加拿大的温哥华地区、南美的西海岸、日本和中国的台湾。居住在这些地方的海边,不仅可能受灾于地震而且还可能遭遇海啸。为什么人们会选择地震多的地方居住呢?其实,“灾区”和“福地”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会发生地震的地方往往是地势起伏强烈、山清水秀、云霞低垂、空气新鲜、自然景观美不胜收的地方,舒宜常有,而震灾不常有,毕竟地震的休眠期比发作期长得多。权衡利弊之后,人们还是选择在这些地方居住。&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顶发现深海鱼的化石,密茂森林变成埋在地下几千米的煤海,沧海桑田,海陆变迁……无不是地壳构造运动的结果,哪一座山的隆起不是靠无数次地震实现的?每次大地震,逆断层往前走几米,山就向上长几米,经过许多次地震,山就逐渐长高了。至今,喜马拉雅山还在升高,龙门山还在升高,祁连山也在升高。在前后两次地震间隔期间,地壳构造运动十分缓慢,一般人并不觉察,只有科学家用特殊的精密仪器才能测量出来地面运动的方向和速率。&地球是一个构造作用非常活跃的星球,地震活动十分频繁。地球上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人能感觉到的约有5万次左右,可能造成破坏的地震约1000次,其中约20次7级或7级以上的地震可能造成严重的破坏。8级或8级以上地震平均每年只有1次,而且常常发生在洋底海沟俯冲带。人类历史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是日下午3点的智利大地震,矩震级9.5级,并在一个月之内又发生2次大于8级、10次大于7级的余震。&在过去500年中,地球上有800万人死于地震。在20世纪的100年中,死于地震的人数就高达100多万。进入21世纪之后这13年时间内,地球上已发生7级或7级以上的强震近80次,造成近70万人死亡。例如,日晨7点59分,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部附近海域发生特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印度洋周围近30万人死亡,其中印尼有近24万人,斯里兰卡有3万多人,印度有近2万人,泰国有近9000人。此外,缅甸、马尔代夫、马来西亚、索马里、坦桑尼亚和肯尼亚也都有人死亡。&20世纪以来全球影响特大的地震灾害有13个:美国旧金山、日本关东、宁夏海原、南美智利、河北唐山、墨西哥、日本大阪-神户、土耳其伊兹米特、台湾集集、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巴基斯坦、四川汶川,日本东北海域,其中中国大陆有3个。全球特大地震除分布在大洋和大陆板块边界之外,相当一部分在大陆内部。地震断裂活动方式以逆冲断裂、走滑断裂和正断裂为主;在逆冲地震断裂中,台湾集集地震的车笼埔断裂具有低角度逆冲兼左行走滑性质,而形成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的断裂皆为逆冲或兼右行走滑性质的断裂。&&&图1. 大地被强行撕裂。 都江堰市虹口乡八角庙村一家小院。龙门山中央断裂从此通过,小院被撕裂,北西盘相对于南东盘抬升4.5米&&2. &闭锁的断裂带&在中国地图上有一条由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提出的“人口分布疏密的对比线”。这条直线,北起黑龙江爱珲县、西南达云南腾冲,它把中国大陆分成西北和东南两部分,线的东南侧,土地只占整个国土面积的36%,人口却是全国的90%。该线的西北侧,情况恰恰相反。在四川省的地图上,也有这样一条线,它就是龙门山脉。龙门山以东是称之为“天府”的成都平原,龙门山以西是高山和高原的世界。&龙门山是青藏高原东缘边界山脉,横亘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之间。当你由成都平原西行,接近邛崃-都江堰-彭州-什邡-绵竹一线时,你会看到巍峨挺拔的龙门山。唐朝大诗人杜甫曾用“窗含西岭千秋雪”来形容由成都遥看龙门山的景象。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堪称国家的夏王朝(距今4100年)的奠基人——大禹就出生在龙门山地区。龙门山古称茶坪山或湔山,后人为了纪念大禹“凿龙门,铸九鼎,治水患”的伟大功绩,将之命名为龙门山。&龙门山脉北东-南西向长约500千米,北西-南东向宽约40-50千米,从东到西分别是山前冲积平原(海拔约500米)、高山地貌(海拔米)和高原地貌(海拔米),为当今世界上坡度最陡的高原边界。龙门山地区的地形坡度比喜马拉雅山南坡的还大,这样的地貌特征本身就说明垂直龙门山走向的方向上水平构造应力很大。研究表明,龙门山脉在晚新生代以来经受了强烈的右旋斜冲运动。但是,横跨龙门山布设的GPS区域观测网近十年的测量结果却显示基本上没有位移。有人据此推断龙门山断裂带不是活动地震构造,这是错误的。事实上,在GPS观测的时间段内,龙门山断裂带处于闭锁状态,并不能证明龙门山断裂带是不活动的构造。毕竟人们对地壳深部知之甚少。&&图2. 法国地质学家塔波尼尔的物理模拟试验,树胶和钢活塞分别代表欧亚大陆和印度板块。&&图3.亚洲活动构造简图。印度板块楔入欧亚大陆造成青藏高原隆升、侧向扩展以及大陆构造逃逸。箭头代表各地块运动方向,箭头中数字代表构造逃逸的期次(据嵇少丞等,2008)&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皆是青藏高原和扬子地块之间相对运动在龙门山断裂带上产生的长期能量积累和突然释放的结果。印度大陆板块向北漂移并和欧亚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形成了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和巨大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度达5000米,地下的地壳厚度达60-70千米,而四川盆地下面的地壳厚度才40千米。在重力作用下,巨大的青藏高原就像一个大胖子突然躺到一个水床上。青藏高原深部地壳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部分熔融,就像水床垫中的水在大胖子重重身体的挤压下向四周边界涌动一样,向高原的周缘挤流。古老的四川盆地下面是强硬的岩石圈,深深地扎根于其下的上地幔之中,强烈地阻挡着青藏高原向东扩张。在青藏高原扩张和四川盆地反扩张的前沿阵地,于是就挤压形成了高耸的龙门山,四川“5·12”汶川地震与4.20芦山地震正是人类遭遇龙门山造山运动的悲惨一幕。其实,青藏高原周界及高原内部数条大断裂历来是地震的频发区。&图4. 由地下的隐伏逆冲断层形成地表的褶皱, 逆冲断层卷着褶皱向东边的四川盆地里面走。&汶川地震是位于青藏高原北部的松潘-甘孜地块沿龙门山中部的中央断裂和前山断裂向四川盆地强烈推覆斜冲造成的,而地下岩石在痛苦地支撑着由地壳运动产生的巨大的地应力,弹性应变能越积越高,地下约19千米深的震源体处的岩石终于支撑不住了,于日14点28分突然崩溃,闭锁多年的龙门山断裂咆哮着迅速向北东45o方向传播,先打通了彭州市龙门山镇-绵竹市清平乡的断裂凹凸点,在这里右旋走滑分量有所加大。然后打通了北川县曲山镇-陈家坝乡和青川县马公乡-红光乡两处断裂凹凸点。龙门山断裂带在平通-南坝附近有较大的逆冲推覆分量,青川以北主要是右旋走滑运动。汶川地震之后,芦山地震就是势在必然,犹如一根三股拧在一起的绳子,突然断了其中一股,还要拉与原来一样大小的力,未断的那两股上于是就多了一份附加的载荷,这一份附加力很可能就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换句话说,本来还需积聚若干年才能达到发震(岩石发生脆性破裂或摩擦滑动)的临界剪切应力,由于汶川大地震及其后的众多余震多了一份附加力而提前达到了。今天芦山地震就是孕育于汶川地震之后附加力提高的区域——龙门山断裂的南段。&&图5. 印度板块和亚州大陆的碰撞及其形成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三维示意图(改自,)。&详细的地质调查表明,龙门山断裂在从映秀镇附近的震源形成后迅速向北东方向传播扩展的过程中先后加过3次“油”,行进280千米,最后在川陕边境由于能量耗尽而又无“油”可加才停了下来。整个破裂过程持续约90秒钟。龙门山断裂在震源形成后也向西南方向传了近20千米,但因遇到巨大障碍(可能由于强硬宝兴杂岩岩体的存在,断层阶区太大实在逾越不了)阻止其继续前进,所以只持续不到60秒钟。&&图6. 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倒塌的教学楼,框架结构,竖柱折断,侧向倒塌。漩口中学,全校拥有个教学班,近名学生,多名教职工。那天,实验大楼和主教学楼被震塌,底下一层楼几乎完全消失,共有名学生及名教师遇难(凤凰卫视出版中心,)。地震过后三天,一位母亲越过救援队伍的黄色警戒线,从岌岌可危的教学楼的废墟的一角钻进去,爬到她儿子教室的位置,花了二个小时刨开砖块,背着儿子的遗体出来,她儿子的头部已经血肉模糊,“我儿子是高三(一)班的,是全年级前十名的好学生。月高考在即,但我儿子的名牌大学梦永远无法实现了”,这位母亲无助地哭诉着。漩口中学楼倒的原因主要是钢筋混凝土竖柱特别是底层的竖柱强度不足,竖柱太细,内中的钢筋含量不足,单根钢筋太细,而且竖柱与横梁之间联结不结实,呈强梁弱柱,一经震颤,柱端的钢筋立刻被剪弯、混凝土被压溃扭碎,柱头破坏倾斜,大楼侧抛。教学楼是按照过去的抗震设防标准度建的,当时没有人预料到会在龙门山地区发生级特大地震,地震时映秀镇的实际地震烈度是度。&&&图7. 被毁的北川县城& 图8. 青川县红光乡东河口村地震前(a)后(b,c)对比。5.12以前东河口村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位于青川县三乡(红光乡、关庄乡、石坝乡)交界,居民有1000人。因处交通要道,商旅频繁,这里有医院、学校、商店、旅馆、茶馆、饭店、信用社、邮局、文化站。地震时山沟中的平坝冲天而起,尘烟滚滚,地下断裂带中的岩石碎裂成流,像挤牙膏一样腾空喷出,碎裂流中最大的岩石碎块重达好几百吨,大大小小的岩石碎块以每秒~2千米的速度射向对面山坡,山沟两面陡坡上的沙土、树木和岩石哗啦啦填满山沟,并以非常快的速度向山沟下游涌流,瞬即就掩埋了东河口村,200户房屋和780多人被活埋在浅则20米深则100米的岩土层之下(李瑾等,2008)。远处山上干活的农民,被强烈的地震波颠倒在地,只听到轰的一声恐怖巨响,便立刻被笼罩在从天而降的灰尘中,连近在2米之外的人也看不见,2分钟后等到他们彼此能看见了,发现对方满头满身都是灰尘,再往远处看发现他们祖祖辈辈居住的村庄没有了,这时他们开始拼命地沿着崎岖小路向着村庄狂奔,大声哭喊着留在家里亲人的名字。&&3. &微观震中与宏观震中&震源位于活动断层上,是岩石在应力作用下最先开始发生破裂的地方,因此也是地震波传播的起始点。震中是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点,亦可以说震中是地震破裂最先到达地表的地方,震中及其周围地区往往是地面破坏最大的地方。震中周围几百到几千千米范围内的地震仪都能记录到纵波 (P波)和横波 (S波)到达的时间(国际时间),再知道每种波在岩石中传播的速度就可算出该地震台到震源的距离。据两个以上的地震台站的数据就能确定震中。用这种方法确定的震中称为仪器震中或微观震中,媒体上公布的现代地震的震中都是微观震中,通常以经度和纬度表示。&汶川地震的微观震中位置,中国地震局公布的是:北纬31.0o,东经103.4o;美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是:北纬30.989o,东经103.329o。离微观震中最近的居民点是汶川县漩口镇八角庙村的桂子坪,微观震中位于离桂子坪还有1.7千米古溪沟的沟尾。&根据地震后实地调查确定的地震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叫极震区,极震区的几何中心叫宏观震中。文献上提到的历史地震的震中其实系指宏观震中,因为古时候还没有精密的地震仪。这些古地震的震中是地震地质学家后来调查极震区时考证出来的。至于破坏最严重的标志则按具体情况而定,有的以房屋破坏程度来定,有的则以地表断裂错动的大小来定。&对于汶川地震这样的大地震,微观震中和宏观震中往往并不一致,微观震中只有一个,而宏观震中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几个,沿着断裂带分布。汶川地震的宏观震中就有4个。&距离微观震中最近的一个宏观震中是汶川县漩口镇何家山牛眠沟蔡家杠村附近的一个叫“莲花芯”的山顶,GPS测量的地理坐标是:北纬31.0456o,东经103.4556o。牛眠沟里住的农民大多姓蔡,故名蔡家杠村。地震之后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都曾到过那里视察。一条小溪从莲花芯的山上经过一个约100米高的瀑布流进牛眠沟,然后流入岷江。牛眠沟里有一块巨石 (其实是古地震时从山上飞落下来的一块滚石),形如一条卧躺着、安睡着的水牛,所以这条沟被蔡家的祖先命名为牛眠沟。&蔡家的家谱上录有先祖蔡文元的一首诗:&泪痕七言漩口红灯照牛眠牛眠沟有万顷田莲花芯里开莲花地动山摇到今朝&“想不到莲花芯里开的莲花是石头碎裂之花,太恐怖了!”村民蔡永富如是说。地震中,他失去了妻子和孙女。“5·12”大地震时,莲花芯里的龙门山中央断裂带中的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在强烈的逆冲挤压和剪切作用下,瞬间发生无数脆性破裂,约400万立方米的白色岩石碎块和碎屑在短短的30-40秒的时间内,从断裂带中喷涌而出,抛到对面山上的岩石碎块和碎屑将山坡上的泥土、森林、其他植被和悬岩一并击落与震塌,干的岩石碎屑流(和潮湿的泥石流不同)立刻将两千多米长的山谷填平,居住在莲花芯和牛眠沟里的几十户人家的房屋瞬间被掩埋。“5·12”当天的目击者叙说,地震时他们看见莲花芯山上的石头像挤牙膏一样喷射到空中,然后落入山谷,碎屑流在瀑布处冲出莲花芯沟口(即上述的瀑布处),飞溅到对面两百多米外的山坡上,再右转沿着牛眠沟向下游的岷江冲去,整个过程仅约两分钟。&野外地质考察发现,汶川大地震的四个宏观震中分别位于:(1)汶川县映秀镇附近;(2)彭州市龙门山镇-绵竹市清平乡;(3)北川县曲山镇-陈家坝乡;(4)青川县马公乡-红光乡。在这4个极震区内,满目疮痍,房屋垮塌,整个山体被“开肠剖肚”,到处是滑坡、塌方、泥石流;公路、桥梁、电站被毁被埋。山体在痉挛,沟谷在疼痛。这4个宏观震中分别对应于龙门山中央断裂面上四个拐点(凹凸点或阶区),断裂拐弯处是应力集中之地,“5·12”之前,龙门山中央断裂面上这四个拐点上的应力都呈高度集中,处于蓄势待发的临界状态。换句话说,每一个凹凸点都是一个弹性变形能的大储库。“5·12”大地震这颗母弹其实是由4颗子弹组成,先是一颗子弹爆炸,然后接连引爆了其他3颗子弹。汶川大地震在地表形成了两条大断裂,一条是龙门山中央断裂,即北川-映秀断裂;另一条是龙门山前山断裂,即安县-灌县断裂。这是两条毁灭和死亡的走廊,所经之地房屋被夷为平地,无数鲜活的生命在废墟下湮灭。断裂带是大地的伤口,却让人类感到无比疼痛。&传统认定一次地震只要一个极震区,它的几何中心就是地震的宏观震中。“5·12”大地震从南到北共有4个极震区,这明显地与传统的定义不同。传统的定义即地震点模型,假说地震的能量从一个点向外释放,而“5·12”地震的能量是从四个点向外释放的,这四个点处于同一个断裂面。所以,“5·12”地震的宏观震中实际上是一条延长近270千米断断续续的窄带。把“5·12”大地震的极震区误解为以地震仪测定的微观震中点为圆心的一个同心圆,客观上影响人们对灾区总体的认识。例如,“5·12”大地震后救援的大部队在开始时均往映秀集结,救灾物资和大型工具也都运往映秀附近,而对北川、青川乃至甘肃文县的地震灾情严重估计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抗震救灾的效率和效果。&4. 地震烈度的糊涂划分及其误用&2013年4月25日,中国地震局发布了四川芦山“4·20”7.0级地震烈度图, 把芦山地震的最大烈度定为9度,周围地区依次划为8度、7度和6度, 地震局公布的划分标准是,九度区内“大多数房屋严重破坏,墙体龟裂,局部坍塌,复修困难”;8度区内“多数房屋中等破坏,结构受损,需要修理”; 7度区内,“大多数房屋轻度破坏,局部开裂,但不妨碍使用”; 6度区内,“大多数房屋个别砖瓦掉落、墙体微细裂缝”。上述划分其实是不太科学的,因为它是在缺少足够密度的地震动参数数据的基础上做出来的,更没有考虑地震之前当地房屋的建筑质量与抗震设防的能力。根据地震局划分地震烈度的逻辑,岂不是越不搞抗震设防、建筑质量越差、豆腐渣工程越多的地方,地震烈度永远最大。&地震局工程力学所的专家说,“芦山地震的地震烈度超过当地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可是“当地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是住建部2010年修订过的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芦山县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天全县、宝兴县的抗震设防烈度分别为7度和8度。这是在汶川地震后上调的结果。之前当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 也就是不设防。那么计定2010年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科学依据”又是什么?专家说根据的是2008年国家地震局公布的汶川地震烈度分布图:宝兴县的东北部已经进入8度区,其余地区位于7度区;芦山县基本位于7度区内,7度区的西南端延至天全县。荒唐啊!2008年的龙门山地区烈度分布图是针对汶川地震圈画的,难道下次地震的震源一定还在5.12的汶川地震的震源同一个点不成?地震的震中就不能往南移至芦山县境内?雅安地区就没有发震断层不是?是否可以这么认为,低级的认识错误使得汶川地震灾害重建的房屋又在芦山地震中倒塌, 因为2010年修订的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还是低于当地可能发生的地震(如,芦山地震)的地震烈度?低级的错误其实是可以避免的,个别自以为是、却对地震知识缺少基本了解的搞建筑设计的砖家把地震烈度看成死教条的常数所致,误国误民, 不可原谅!&地震的矩震级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对地震大小的度量,是地震台网的仪器测量的结果。一次地震仅有一个震级,反映地震过程中断层释放能量的大小,不能随意改动。然而,地震烈度却系一次地震发生后对某一地区地面破坏特别是建筑物破坏程度的度量,受很多很多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影响。所以,地震烈度人们对震害宏观现象相对主观的评估而非仪器测量。大家只要看一下“地震烈度表”就会一目了然。例如,“4度的地震:室内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觉, 少数人梦中惊醒,门窗作响”。日美国加州发生6.7级北岭地震,人们惊慌失措,从楼里往外跑,但是南加州大学医院的两栋大楼里,人们却没有任何感觉,继续工作,靠窗口的人看到楼外的人们慌张奔跑还感到迷惑不解呢。原来,这两栋大楼建筑时采用了基底隔震技术,基底安装了隔震垫。采用了抗震技术建筑内的人,感觉不到地震,要是由他们给出的地震烈度肯定就很低。&再例如,“9度的地震:房屋严重破坏——结构严重破坏,局部倒塌, 修复困难”; “大多数房屋严重破坏,墙体龟裂,局部坍塌,复修困难。九度区东北自芦山县太平镇、宝盛乡以北,西南至芦阳镇向阳村,长半轴为11.5公里,短半轴为5.5公里,面积208平方公里。”大家知道,地震中房屋是否严重破坏主要与其建筑质量有关。本人在汶川地震灾区调查时发现,同一个小区的建筑,建筑质量好的几乎没有重大破坏,而豆腐渣工程则发生粉碎性垮塌。例如,北川第一中学位于北川县城边1千米的一个山坳中,全校原有师生2900多人。5.12地震中,北川一中两栋1995年建的教学楼轰然倒塌,1500多师生埋在废墟里,救命的哀呼声从水泥块隙里传出,那声音甚是凄厉与悲惨,废墟外的家长们面对沉重的钢筋水泥柱梁,没有千斤顶,只能徒手扒着废墟,无能为力实施快速救援,亲眼看着自己的孩子被钢筋刺穿身体,鲜血染黑了他们下方的楼板,手里还紧握写字笔,头边还压着打开的书,可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读完这些书了,太残酷了。救援人员扒开废墟,拔出一具具惨不能睹的孩子尸体,有的被砸烂了头,有的断了手或腿。后来救援的武警和解放军来了,无数家长在警戒线外面等待自己孩子从废墟中被救援的消息,每一秒都悠长得仿佛像几个世纪。教学楼周围几米远的其他楼房,包括那栋60年代的砖混结构的老红楼都没有倒塌。全校823名学生和40名老师在地震中遇难,120多名学生严重伤残(凤凰卫视出版中心,2008)。高一(2)班69个学生仅15个被救活,其余的被房梁砸死、被楼板压碎、被瓦砾和落土活活窒息而亡。遇难学生的家长们说,那两栋经地震一晃就粉碎性倒塌的教学楼有严重的工程质量问题。有人称,学校的建筑因为框架宽阔,抗震性能就差些。有专家反驳说:教室的框架再宽还宽过绵阳市的九州体育馆吗?该馆呈椭圆形,其长轴165米,短轴105米,总面积2.4万平方米,构造按7度抗震设计建筑的,2004年5月施工,2005年10月竣工。地震中毫发无损,地震后馆内安置了4万多避难灾民。&同样是一次7级左右的地震,在美国、日本等国家,一般只会死几个到几十人,因为他们把抗震设防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做到建筑设计有人审,建筑材料有保证,施工质量有核查,绝大多数建筑甚至毫发无损;而在经济落后、人口稠密的发展中国家或虽然经济发达但是腐败豆腐渣工程普遍的国家,甚至会导致几百甚至几千人、上万人死亡。由此可见,利用现有的地震烈度划分,同一个震级的地震发生在不同的国家其地震烈度非常不一样,在那些不重视建筑抗震质量与腐败豆腐渣工程的国家或地区,地震烈度永远最高。&除此之外,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因素还有:&1. & & 震级,这是主要因素。&2. & & 震源深度,正如康熙皇帝67岁那一年(即1721年)所说:“深则震动虽微,而所及者广;浅则震动虽大,而所及者近。广者千里而遥,近者百十里而止。由太平洋板块在日本海沟向西深俯冲形成的深源(&300 千米)地震在中国仅分布在吉林省珲春-汪清一带,这些深源地震对地面工程建筑破坏性不大。在中国大陆内部发生的地震基本上都属于浅源地震(&60-70km),绝大多数破坏性地震的震源深度15-25 公里。&3. & & 与发震断裂的距离而不是震中的距离。有人把地震烈度的分布画成一系列的同心圆,越向外地震烈度越低,这是错误的。事实上,等地震烈度近乎呈椭圆形的,长轴平行于发震断裂。例如,大地震,龙门山前山断裂特别是龙门山中央断裂贯穿的城镇和村庄才是极震区——真正的重灾区,那里的房屋倒塌70%~80%以上。芦山地震烈度7度区,灾后重建的建筑不能按7度设防,因为下次地震,发震断层变了,震中变了、震级变了,可能变成10或11度区呢。地震像撕布,波源是沿着发震破裂带走着的。断裂带越长,撕的时间越长,地震持续时间越长,震级越高。传统认定一次地震只要一个极震区,极震区的几何中心就是地震的宏观震中。5.12大地震从南到北共有4个极震区,这明显地与传统的定义不同。传统的定义即地震点模型,假说地震的能量从一个点向外释放,而5.12地震的能量是从四个点向外释放的,这四个点处于同一个断裂面。所以,5.12地震的宏观震中实际上是一条延长近270千米断断续续的窄带。把5.12大地震的极震区误解为以地震仪测定的微观震中点为圆心的一个同心圆,客观上影响人们对灾区总体的认识。例如,5.12大地震后救援的大部队在开始时均往映秀集积,救灾物资和大型工具也都运往映秀附近,而对北川、青川、乃至甘肃文县的地震灾情严重估计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抗震救灾的效率和效果(李志强等,2008)。&4. & & 地震烈度与地壳-地幔的热结构有很大关系,地壳-地幔越热或含水量多(例如,滇西),地震波越是衰减得厉害,地震波的振幅在短距离内衰减很多。加拿大地盾、华北地台与杨子地台内,地壳-地幔的地热梯度低,有利于地震传播。&5. & & 地震烈度与地形地貌有关。地势起伏大、山坡陡峭的山区(例如,龙门山),地震必然会造成山崩、滑坡、塌方、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加重震害的估算。&6. & & 地震烈度与地下地质结构特别是地下水位有关。若城镇建在松散沉积物包括古河道、古湖泊相的沉积物、流沙土以及人工回填土之上,加之地下水位高,沙土液化势必造成房屋倾斜、破坏、倒塌。这类松散沉积物空隙度大,内含饱和水,具触变性。在静态情况下,水饱和的沉积物尚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在动态情况下,例如地震波晃动下,这种水饱和的松散沉积物瞬刻失去稳定性,呈现出液态的物理性质,即发生沙土液化,使得坐落其上的建筑物在流沙中不均匀下沉,造成建筑物倾倒而彻底摧毁。这就是建筑学上所说的场地效应和地基失效。曲山镇就是坐落在松散沉积物之上的北川县县城,这也是北川县城遭到毁灭性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无数事实证明,直接建在坚固基岩上的房屋更耐震。唐山地震中唯一仅存的两座古庙,就是因建在坚固基岩上而得以大难不毁。另外,一些房屋坐落在河岸边,地震振动使地基连同房屋倾倒或坠落河底。所以,灾后重建中住房选址一定要远离河岸和不稳定的边坡。这方面,国外也有不少经验教训。日墨西哥海岸连续发生8.1级和7.6级两次强烈地震,造成西部太平洋沿岸4个州和离震中约400 千米的首都墨西哥城近万幢高层楼房倒塌,近40,000人死亡。墨西哥城的老城和商业区的主要办公楼和宾馆全部倒塌。震后调查表明,墨西哥城建造在古湖泊相沉积之上,地面震动导致地基失效而建筑物倒塌。日美国加州洛玛普里艾塔发生7.1级地震,由于震区的建筑物总体抗震能力较好,建筑物破坏并不严重,但是,在靠近旧金山湾附近,由于多是人工回填土,建筑物多遭破坏,包括多座高速公路立交桥坍塌。日印度古吉拉特邦发生7.9级强烈地震,导致16,480人死亡,约15万人受伤。这次地震几乎摧毁了该邦首府库奇镇所有的建筑物,因库奇镇正好建筑在印度河的古河道上。&小节:(1)地震的矩震级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对地震大小的度量,是地震台网的仪器测量的结果。一次地震仅有一个震级,客观反映地震过程中断层释放能量的大小,不能随意改动。(2)地震烈度仅是系一次地震发生后对某一地区地面破坏特别是建筑物破坏程度的度量,受众多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影响,在一些地区甚至被严重歪曲。地震烈度仅是人们对震害宏观现象相对主观的评估而非仪器测量。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不是利用“压力差”就是利用歪曲的“地震烈度”为6.6级地震中震塌的豆腐渣工程与不法建筑商开脱罪责。应该有一种铁的制度,让那些先行贿有关官员获取建筑项目、然后偷工减料的建筑承包商们以及为他们当吹鼓手的伪专家伪学者永远不能逍遥法外,或者惩罚他们住进“晚上睡在床上,早上却躺在墙上”的楼房(上海楼睡睡)或活动断裂带上的豆腐渣楼里。日土耳其7.4级地震之后,土耳其警方逮捕了多名建筑承包商和政府官员,经审判都被判了刑。之后,在土耳其出台的《赦免法》中明文规定,“不得把已经判刑的偷工减料的不法建筑承包商列入可赦免的范围之内”。这样的做法可不可以引进到中国来?&5. &让悲剧不再重演&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大自然的一点力量、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在接连发生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日本东北海域地震,2013年的4.20芦山地震之后再读帕斯卡尔这段话,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我们一直居住的地球上,随时有可能山崩地陷,天灾降临,摧毁我们辛苦建起来的家园,夺去我们的亲人,置我们于困境。生命在地球上就像瓦砾堆上的幼草,稀稀落落地在石头缝中生长。人类不应该过分地放大自身对自然的作用,把脆弱的幼草天真地当作参天大树,傲慢地忽略已经存在46亿年的地球。在大自然面前,我们要丢掉“人定胜天”的狂妄和盲从,认识到自己的软弱和渺小,但是我们也要反省,因为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地震灾害属于巨灾类型,其最大特点就是破坏性超大而发生频率很低。大地震在同一个地点,可能要一百年甚至数百年才发生一次。生活在地震活动断裂带或附近地区的居民往往一辈子都没有遇上一次破坏性地震,甚至几代人都没有感受到地震的威力和残酷,因而血的教训常被人淡忘。每一次破坏性大地震发生后,震后救援常常得到政府、媒体和公众的高度重视。然而,一旦灾害过去,劲头就会逐渐减弱,若干年后就会又回到震前的老样子,对防震减灾无动于衷,或者表面敷衍,没有实际行动和有效措施,结果是抗震能力依然低下,一旦再次发生地震,仍然是房倒屋塌,死伤惨重。所以,《唐山大地震》的作者钱钢说:“地震的悲惨,时而被人淡忘,时而又被人突然提起。被人淡忘的日子,它本应被人记忆;而被人突然提起,却每每在不忍回首之时。”&自20世纪至今,中国约占全球因地震死亡总人数的50%。同一时段,全球共发生造成20万人以上死亡的大地震两次,不幸的是这两次地震都发生在中国:一次是1920年宁夏海原8.5级特大地震,造成23.5万人死亡,另一次是1976年的河北唐山7.8级地震,造成24.4万人死亡。2008年的汶川8.0级特大地震又造成近9万人死亡和失踪。中国的领土面积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6.7%;领土上发生的地震约占全球陆地地震的33%,为什么因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却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近50%?另外,中国地震灾害造成的伤亡人数占各种自然灾害伤亡人数的近60%。造成这样状况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建筑物抗震设防缺少应有的重视和改善的有力措施。&由于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大地震的“非频发性”和地震成因机理的复杂性等因素,目前人类还不能有效地、准确地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现代科学已经让天文学家看到数百亿光年之外的遥远天体,可是人类对于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球,才深入到12千米——前苏联在克拉半岛打的一口科学钻井。即使能够对一次破坏性地震进行成功预报,如果房屋不抗震,地震还是要毁坏我们的家园,导致重大的财产损失,造成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后果。所以,防震减灾最有效、最实用的办法就是选择安全可靠、远离地震活动断裂的场地建房,并且切实地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这是一项被日本、美国和南美等多震国家证明是事半功倍的成功国策。只有实施这样的国策,1976年唐山和2008汶川地震灾难才不会再在中国重演,地震灾害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得以减轻。&
本文引用地址:&此文来自科学网嵇少丞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47
评论 ( 个评论)
作者的精选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智利泥石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