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和《可怜白发生赏析她死了》赏析

本文由恋预宴贡献
第一节 台湾文学
台湾新文学运动 产生背景
1895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的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及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自此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达半个世纪()之久,饱受了异邦统治者的暴虐、掠夺与奴役。“五四”新文化运动很快影响了台湾文学
新文学发展三个时期
一、20世纪20-40年代
1、新文学运动的提倡与论争: 台湾新文学倡导期的文学先驱张我军,身受“五四”运动洗礼,于1924年9月在《台湾民报》第2卷7期上发表《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呼吁台湾青年以“团结、毅力、牺牲”为武器改造台湾旧文化。同年11月,张我军又在《台湾民报》第2卷24期发表《糟糕的台湾文学界》,介绍世界文学的发展趋势,呼吁台湾把“陈腐颓丧的文学界洗刷一新”。
新旧文学论战 旧诗人连雅堂首先出战 :台湾的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巨著《台湾通史》的作者,国民党前主席连战先生的祖父。 面对连雅堂的反击,张我军连发三篇文章:《为台湾文学界一哭》、《请合力拆下这座败草丛中的破旧殿堂》、《绝无仅有的击钵吟的意义》 。
新旧文学论战意义重大。
台湾新文学运动意义: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历史演进充分表明,台湾新文学运动是五四新文学在台湾这个舞台上的重演和延伸,从而有力证明了台湾新文学具有鲜明的中国意识,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2、新文学的早期创作:张我军:台湾新文学运动的旗手
生平简介 张我军(),原名张清荣,台北县板桥镇人,家境贫寒,幼年曾读私塾、学汉文。
张我军是台湾新文学发难期的总先锋,他的主要作品有新诗集《乱都之恋》(1925),小说《买彩票》(1926),《白太太的哀史》(1927),《诱惑》(1929)等。并有译著与散文随笔若干。其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文学理论、新诗创作与小说创作。
《乱都之恋》
新诗创作: 张我军的《乱都之恋》是台湾新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分别写于北京、台湾,包含55首抒情诗。
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爱的礼赞 爱的忧伤 爱的胜利
无论从内容或技巧上《乱都之恋》都具有摧枯拉朽的文学史价值,它毕竟是第一部以从未用过的语言写出的从未有过的爱情诗篇,是台湾新诗创作的一个重要开端。
小说创作: 张我军的小说创作集中于20年代,仅有三篇。 《买彩票》 《白太太的哀史》《诱惑》张我军的创作奠定了台湾新文学发展的重要基石。
赖和:台湾新文学的奠基者
生平简介: 赖和(1894――1943),原名赖河,字懒云,台湾彰化市人。
自1926年陆续发表小说14篇,依次为《斗闹热》、《一杆“称仔”》、《不如意的过年》、《蛇先生》、《雕古董》、《棋盘过》、《辱?!》、《浪漫外纪》、《可怜她死了》、《归家》、《惹事》、《丰作》、《善讼人的故事》、《赴了春宴回来》。
赖和小说创作的主要思想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强烈的民族意识:赖和小说多通过暴露这些殖民统治的鹰犬们的丑恶凶残面目,来批判现实,达到有力地抗议异族欺凌的目的。
早期代表作《一杆“称仔”》:写于日,原载于1926年2月《台湾民报》。写贫苦农民秦得参挣扎求生而不得的悲剧。秦得参靠租地耕种为生,无论他怎样辛苦劳作也解决不了全家的温饱。年关将尽,他打算贩卖生菜来养家糊口。一日本警察来买他的生菜,老实巴交的秦得参没有看透日本警察的虚伪与贪婪,没有白送给他。日警大怒,打断了他借来的一杆新秤,后来又把他抓起来,要他交出罚款3元,不然就得坐3天牢。秦得参心疼自己的血汗钱,宁可去坐牢。不料他的妻子为了救他却花了3元钱打点了衙门。秦得参出狱后,得知实情,悲愤交加,杀死了夜巡的警察,最后自杀。小说血泪控诉了殖民主义者的罪行。 晚期代表作《善讼人的故事》 鞭挞封建礼教 :《可怜她死了》 文化寻根意识 :《斗闹热》
赖和小说的艺术特色:1、质朴本色是赖和小说的主要艺术特点 。2、赖和所开创的这种立足乡土、心怀祖国、反抗异族统治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成为后代作家的一笔宝贵财富。
3、30年代倡导“乡土文学”
黄石辉、郭秋生、叶荣钟大力提倡
口号――“用台湾话做文,用台湾话写小说,用台湾话做歌谣,描写台湾的事物”“到民间去,到农村去”
对”皇民文学“的抵制
二、20世纪50~70年代
1、50年代初,国民党当局提倡“战斗文学”“反共文学”
“军中三剑客”司马中原、朱西宁、段彩华
怀乡文学:缅怀、追忆 林海音《城南旧事》於犁华《梦回青河》张秀亚《三色堇》
眷村文化:眷村是属于台湾特有的历史文化,1949年随着国民党政府从大陆来到台湾的大批国民军队和眷属,原以为只会在台湾停留短短数年就会回到大陆,因此随身只携带简便的行李,杂居在台湾的许多城镇内。高雄“左营”自明郑时期开始就是军队驻扎的地区,历经清领时期到国民政府迁台,也自然成了许多军眷落脚的居所。而这些居所多是以竹篱简单将居住地围起来,与外界有了隔离,染上一丝神秘的色彩,因此称竹篱笆内居住的民众为眷民,他们居住的地方叫眷村,形成台湾独特的“眷村文化”。
林海音 (),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生于日本大坂,3岁随父母返台,5岁来到北京,在北京度过了童年与青年时期,在北京,她完成了从学生到新闻记者、从少女到为人妻母的转变,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1948年,举家迁往台湾,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联络了大批在台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台湾的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
《城南旧事》:林海音对北京有着深厚的情感。《城南旧事》一书既是她童年生活的写照,更是当年北京平民生活的写真,也是她最具影响的作品。1960年在台湾出版,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也可视作她的代表作。它描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温暖和乐的一家。它透过主角英子童稚的双眼,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
2、50年代,现代派文学兴起首先从诗歌上倡导。小说方面:围绕在夏济安周围的大学生作家
3、60年代以《文学杂志》、《现代文学》为阵地掀起现代主义浪潮白先勇、欧阳子、陈若曦 4、留学生文学:上述作家在 60年代,先后赴美留学
於梨华“留学生文学的鼻祖”;白先勇《芝加哥之死》;共同主题:失根、乡愁
5、70年代 “乡土文学”高潮
陈映真《唐倩的喜剧》、《每一件差事》、《华盛顿大楼》
黄春明 “小人物的代言人”《青番公的故事》 《儿子的大玩偶》
王祯和《嫁妆一牛车》、《寂寞红》、《快乐的人》
6、女性文学:50年代,从大陆来台湾的女作家苏雪林、凌叔华,继承“五四”传统,影响了其他女作家:琦君、张秀亚、林海音
琦君 “母亲系列”散文,罗兰 “理性小品”散文
60-70年代,台湾女作家辈出:张晓风、林文月、朱秀娟、三毛、琼瑶、席慕蓉、施叔青
三、20世纪80-90年代: “探亲文学”“环保文学”;新生代作家:龙应台、萧飒、罗青
个人化倾向更明显
龙应台《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第二节 香港文学
香港属于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全球排名前三
香港文学的发展过程是: 内容上,由关注小人物的命运―香港城市的发展与变迁―人类生存、前途
创作手法上,现实主义―写实与现代手法结合―受到后现代的影响―多元化
作家队伍:香港本土作家、南来作家、旅港作家
一、香港本土作家:1、老一代本土作家: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存状态侣伦《穷巷》 黄谷柳《虾球传》 夏易《香港小姐的日记》金依《还我青春》
2、第二代本土作家: 海辛《乞丐公主》 西西《像我这样一个女子》吴煦斌《牛》
内容上:更关注香港城市的发展与变迁; 创作手法上:写实传统与现代派小说技巧融合3、新生代本土作家 60年代前后出生 钟晓阳、黄碧云、董启章 拥有更加开阔的视野二、南来作家 由内地南来香港的作家 (三代)
第一代:三四十年代的战争背景下,避战乱、坚持抗日、开辟文化新战线(茅盾、巴金等)
第二代:20世纪50年代从内地南迁香港 徐圩的《江湖行》。1937年发表的短篇小说《鬼恋》,是作者的成名作。 徐速《星星、月亮、太阳》曹聚仁《酒店》 叶灵凤《香港方物记》
三、旅港作家(外来作家):“自由港” 张爱玲《秧歌》《赤地之恋》陈若曦《尹县长》余光中
四、学院派作家的散文:余光中《沙田山居》 黄国斌《马饮水》黄维拧缎T拔逶禄ā
五、新武侠小说 与影视结缘 传统小说样式 浓郁的现代感
梁羽生 : “新武侠小说”的创始人 30多部《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白发魔女传》
金庸:14部36册 影响和成就远远高于梁羽生20世纪最有知名度的华文作家
代表作品――《飞狐外传》《笑傲江湖》《雪山飞狐》《书剑恩仇录》《连城诀》《神雕侠侣》 《天龙八部》《侠客行》《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白马笑西风》《越女剑》《碧血剑》《鹿鼎记》《鸳鸯刀》
“皇民化”运动:1、殖民同化教育是“基础”
推行日语教育。殖民当局早在1896年就分别设立了最早的日语教学机构“国语学校”,“国语传习所”。“国语学校”类似以后的中学。日语教育非常严厉,在学校不准讲汉语(台湾话),一讲汉语即施予各种处罚。
建立奴化教育体制。1919年殖民当局出台所谓“内地延长主义”,又称“同化主义”。为防止中国人接受高等教育,从中等教育开始,就限制中国学生所学专业;高等教育基本上由日本人独占,而且除了医学专门学校及台南高等商业学校外,其他一切高等学校都在日本国内举行考试。教学内容是以传播殖民主义文化为主,有关中国的历史、思想、文化均在被排挤之列,以从根上切除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
2、差别对待是根本
日本统治时期,虽然在法律上台湾人被看作是“日本人”中的“少数民族”,但与“纯正”日本人相比,台湾人受到了很大的歧视。日本在1900年实行了免费初等教育,台湾人却不能享受。殖民当局认为“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对于日本的殖民统治来说,台湾人具有高知识水平并不是什么好事。因此他们主张在台湾只进行很有限的教育,实行实际上的“愚民政策”。1925年成立台北帝国大学,但这所大学里收容台湾子弟很少。一般台湾子弟只能上像医学专修这样的专门学校、职业学校,其目的是为了接受技能等实用性培训以满足日本统治的需要。
第二章 日据时期的台湾作家
1、赖和:台湾新文学的奠基者 “台湾的鲁迅”
生平简介: 赖和(1894――1943),原名赖河,字懒云,台湾彰化市人。
自1926年陆续发表小说14篇,依次为《斗闹热》、《一杆“称仔”》、《不如意的过年》、《蛇先生》、《雕古董》、《棋盘过》、《辱?!》、《浪漫外纪》、《可怜她死了》、《归家》、《惹事》、《丰作》、《善讼人的故事》、《赴了春宴回来》。
杨逵()著名爱国作家。原名杨贵,笔名杨逵、杨建文等。台湾台南人。台湾新文学史上充满昂扬的民族意识和抗争精神的文学斗士。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压不垮、打不倒的硬汉精神。先后被日本人逮捕十余次,从不屈服。
将鲁迅的《阿Q正传》翻译成日文到台湾出版。 《送报夫》、《压不扁的玫瑰花》
吴浊流()出生于台湾新竹县新埔镇 书香之家“吴浊流文学奖” 因文学创作被称为“记录历史的人”:短篇小说《先生妈》,长篇小说《亚细亚的孤儿》胡太明
第三章 聂华苓与於梨华
第一节 聂华苓
一、作者介绍“天涯苦旅人” 大陆、台湾、美国 《三生三世》
深切的孤独情绪、凝重的乡愁、心灵悲歌式的基调
被誉为海外华文创作的一流作家
1925年出生于湖北,年幼时父亲的去世,少年时流亡到四川,1945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去台湾,担任《自由中国》(雷震、胡适创办)半月刊文艺版编辑,1952年胡适辞职 ,1960年《自由中国》被封,雷震获刑10年,聂华苓失业,1964年去美国,长期主持“国际写作计划”组织。
二、小说创作:中短篇小说集《葛藤》、《翡翠猫》、《一朵小白花》、《台湾轶事》、《王大年的几件喜事》
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
散文评论集《梦谷集》、《三十年后》、《爱荷华札记》、《黑色,黑色,最美丽的颜色》、《鹿园情事》、《沈从文评传》
1、主题(1)行行色色从大陆流亡到台湾的普通人的生活,生存的窘魄和失根的精神折磨,使他们在空虚、颓废甚至是绝望的阴影之下打发在孤岛上的孤独生涯。
《爱国奖券》乌效鹏 马守成 顾丹卿《王大年的几件喜事》王大年
(2)反映小人物的灰色灵魂《一朵小白花》谭心辉 《姗姗,你在哪儿?》
(3)反映台湾社会道德文化的困境《高太太的周末》高太太 《寂寞》袁老头
(4)集中体现聂华苓创作思想和风格的是长篇小说
《失去的金铃子》1980 苓子 尹之 巧姨
《桑青与桃红》1980年出版 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千山外,水长流》1984 混血儿莲儿 探亲寻根
2、创作手法:继承了传统小说白描的手法,整体上呈现出现代派创作基调
例如,《姗姗,你在哪儿》意识流 《一捻红》、《一朵小白花》
《桑青与桃红》双线并行 截取生活片段
象征手法:《失去的金铃子》心理刻画
3、语言: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透出女性作家独特的细腻敏感。
第二节 於梨华
50年代初,台湾学子赴美国、加拿大留学,60年代初,出现了“留学生文学”
第一代:於梨华、吉诤、丛d
第二代:白先勇、赵淑侠
第三代:张系国
於梨华:“留学生文学的鼻祖” “无根一代的代言人”
“如果你爱一个人,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也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北京人在纽约》
一、作者介绍:浙江镇海人,1931年生于上海,1947年底去台湾,1953年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1956年获美国加州大学新闻硕士学位,1965年后长期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任教。
文学生涯开始于1961年―1962年之间
阴影: 俞大Z――傅斯年(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 )的夫人
外文系――历史系
《雪地上的星星》罗梅卜“是抱着如何烧炙着她身心的热望跨上飞机”
一九五六年结婚,以后的六年忙于家庭、孩子,并以余暇从事写作。一九六二年携三个幼小子女及第一个长篇小说稿《梦回青河》回台探看双亲,逗留一年。
《梦回青河》以20世纪30年代抗战初期浙东水乡为背景,通过林氏大家族动乱时期的悲欢离合,以几个姑表兄妹之间的感情纠葛为主线,记录了那个年代人们在爱情和欲望中的人性状态,加之小说“大家庭”故事的风格,被誉为“民国时代的《红楼梦》”。
二、作品1、美国“寂寞”体验的真实写照
寻找情感的寄托――谈恋爱 《雪地上的星星》、《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找个归宿,找个家,找个人”
黄佳利:“你说我是为了寂寞而结婚!也未尝不可。”
留美初期,当过仆人、家庭教师、打字员,“像颗剥掉糖衣的药丸,苦而涩,但治愈了我不少顽症。”
2、代表作品(1)6部长篇――《梦回青河》、《变》、《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焰》、《考验》、《傅家的儿女们》;(2)2部中篇―《也是秋天》、《三人行》(3)短篇小说及报告文学――
《归》、《雪地上的星星》、《白驹集》、《会场现形记》、《新中国的女性及其他》、《一个夏天的收获》、《谁在西双版纳》
1980年,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了《於梨华作品集》共14部,钱钟书题字,杨振宁作序。《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曾获1967年台湾“最佳小说奖”――被列为大学教材、出国留学生必读物
早期小说――海外留学生生活的困境和辛酸。具体表现:经济的拮据、学业的失败、事业的受挫、爱情的不幸、难遣的乡愁。如:《小琳达》吴燕心,《三束信》何华,《雪地上的星星》罗梅卜,《归》柏琴,《也是秋天》正云,《移情》赵正刚,《考验》钟乐平教授,《有一个春天》谭太太
3、《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无根的一代” 1967年发表 一次重要飞跃与突破
不仅描写海外留学生的现实生活和辛酸经历,而且深刻写出海外留学生的文化心态。
中西文化冲突――认同危机――寻根思想
牟天磊:不能融入美国社会,又不愿长期留在台湾的矛盾心态 “无根的一代”
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三、艺术特色1、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情节跌宕曲折。牟天磊、钟乐平、傅如杰、罗梅卜、侯得生等。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2、语言独特,善用修辞手法
夏志清:“最卓越的成就是在文字上是成就”;余光中:“感情充沛,文字稠密,一气呵成”
杨振宁:“既清畅可读又相当严谨的一种白话文风格”
於梨华的文笔干净利落,寥寥数笔就能把人物写活。
3、融合现代小说、传统小说、西方小说、和中国小说的特点 ――现代化、民族化
“向内转” 与 “向外转” 意识流与故事情节、细节 描写、议论、抒情与象征
中国式的修辞、简短句式与西方的倒装句式、长句
意识流与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不以客观世界和人物的外在活动为表现对象,它表现的是人内心世界中较为深层的意识活动。20世纪初西方兴起。
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伍尔夫的《到灯塔去》、《海浪》、《墙上的斑点》等。
第三章 白先勇与北美“留学生文学”
著名海外华人文学家
北美“留学生文学”的重要代表
1、白先勇简介
2、北美“留学生文学”
北美“留学生文学”的主要作家:――欧阳子、陈若曦等。
来自台湾的“留学生”,不变的中国心。身在“中心”,心在边缘。双重“放逐”,意境悲凉
接受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女性主义、现代主义等。
二、白先勇的创作分期
1、早期 在台湾的创作(),
主要有:《金大奶奶》、《玉卿嫂》《寂寞的十七岁》、《我们看菊花去》等。
特点 叙述者多为充满好奇与同情心的儿童,多写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验,主观色彩浓厚,重在抒发个人的自我体验。
多描写女性,尤其是下层社会女性的复杂人生与心理。
2、中期 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和加州大学分校时的作品()主要有:《台北人》、《纽约客》系列等。
特点:《台北人》系列:写1949年离大陆后在台湾生活的“落魄的大陆人”。《纽约客》系列:写“台北人”的第二代在即将成为或者已经成为美国人时的心灵痛苦与漂泊。
3、突破期 (1977年以后)长篇小说《孽子》是其创作突破期,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面都在寻求新的突破。
三、作品分析
D、背反式的结构:背反式,或叫“事与愿违式”的结构方式。
人物为了某种意愿,在沿着情节原有轨迹的进展中加进了某种自以为会实现的行动,却没想到这种多加的行动正好违背了自己的意愿,而促使事态向相反的方向急速发展。
我因玉卿嫂的关系而喜欢她的情人庆生,为了让庆生高兴,也为了讨好玉卿嫂,就请庆生看戏,结果让庆生在看戏中看上了唱红的艺人金燕飞,由此而背反原来的意愿和规律。
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性
小说通过玉卿嫂敢于冲破封建藩篱去追求爱情却为爱所毁灭的浪漫悲剧,反映了旧社会劳动妇女爱情婚姻的悲惨命运和爱情理想的幻灭所带来的悲惨结局,流露出作者以人道主义思想对下层劳动妇女命运的关注,并给予深切的同情。
悲剧美感 流露出浓重的悲剧美感;一位悲天悯人的悲剧艺术家;如“一个时代的哀歌”。
以人物性格为中心 小说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中心。众多女性形象写得最成功,如玉卿嫂。
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善写悲剧女人的能手”
李昂《杀夫》 林市、陈江水
总 结:写作上,白先勇吸收了西洋现代文学的写作技巧,融合到中国传统的表现方式中(例如:白描、语言、戏曲)
沈从文、鲁迅 描写新旧交替时代人物的故事和生活,富于历史兴衰和人世沧桑感。
台湾70年代乡土文学
台湾乡土文学
六十年代中期以来,一个以“乡土文学”为名称的,实质上是以本省籍作家为主要成员,以关怀台湾本土现实、弘扬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创作方法的文学思潮,在台湾兴起,并且逐渐居于这一时期的主导地位。它的兴起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
一、背景 1、政治方面,进入七十年代后,台湾社会受到一连串政治浪潮的猛烈冲击。1970年11月,美国发生抗议日本侵占钓鱼岛的留学生运动,声势浩大的抗议声浪波及台湾,大大激发了台湾民众的民族意识。是年年底,台湾被迫退出联合国。1972年,尼克松访华,发表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的《上海公报》,紧接着日本与台湾断交。外交逆势和国际形势的发展,使台湾人深刻意识到本岛的生存危机。六十年代台湾社会出现了一系列激变和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废耕、农村劳动力流向都市、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等。这一切对广大人民的生存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和深切的忧虑。台湾乡土文学论争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下展开的。
2、文学方面
对文学过分脱离台湾社会现实的反拨。五十年代主导台湾文坛的大陆来台作家的创作,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服膺于当局的“战斗文艺”,成为毫无生命力的“反共八股”;二是以对大陆生活的怀恋追思来排解飘落异乡的忧郁愁闷,从中寄寓某种由于政治失落而引起的复杂情绪;三是借助西方的现代主义走进个人的内心世界,以现代人孤寂荒漠的心灵困顿来寄寓对现实的无奈和逃避。
以上三者都导致了文学对现实,尤其是台湾现实人生的脱离。有悖于中国文学的传统精神与民族风格,必然引起以关怀现实和强调传统为使命的乡土文学的反抗和不满。
陈映真《建立民族文学的风格》 《文学来自社会反映社会》
二、台湾乡土文学特征:1、注重台湾本土(包括城市与农村)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与乡土色彩;2、注重民族性,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3、以现实主义为其主要的创作方法,具有强烈的现实性。
三、代表作家作品:陈映真《夜行货车》、《将军族》(1964);黄春明《青番公的故事》《苹果的滋味》等;王祯和《小林来台北》《美人图》;钟肇政的《台湾人三部曲》
四、“台湾的鲁迅”:陈映真
(一)生平与简介 “台湾乡土文学”的一面旗帜 。
日生于台湾莺歌镇 ,1959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面摊》,从而跻身文坛。此后,创作了《我的弟弟康雄》、《将军族》、《归乡》、《夜行货车》等小说名篇。同时,面对台湾岛内政治风云的变幻、文化与文学思潮的激荡,他还写作了大量影响深远的文论。1988年,他发起成立“中国统一联盟”,并任主席,为中国和平统一大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二)、创作分期与主要创作内容
1、年,投稿于《笔汇》的小说,主要是描写小资产阶级生活和思想情绪,作品充满着忧郁、感伤、苦闷的浓重色调;《面摊》 《我的弟弟康雄》
2、年,投稿于《现代文学》的小说,主要描写大陆人的生活及乡愁,表现统一祖国的理想;《将军族》
3、1975年出狱以后,投稿于《文学季刊》,作品中感伤主义消失,出现明快、理智和嘲讽色彩,从刻画个人内心转向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夜行货车》、《上班族的一日》和中篇小说《云》、《赵南栋》
如:“夜行货车”及作品中的四个小标题:长尾雉的标本”作为林荣平外表堂皇、内心卑怯的象征,无疑是道德小人的写照;“温柔的乳房”既实写刘小玲丰盈美丽的青春,也象征旺盛美好的民族肌体;“沙漠博物馆”喻意了建立在精神荒原上的西方物质文明;“景泰蓝的戒指”,表面上是詹奕宏和刘小玲东方式的定情物,实则象征了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
“夜行货车”则是复兴民族精神、回归乡土的巨大象征。
主题:1、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对台湾的经济侵略和民族歧视,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的民族主义精神以及台湾人民本土意识的觉醒。2、本省人与外省人经过认知与共识后的结合,主要是对人生,对爱情,对理想,对未来归属感的追求。3、国际资本势力在台湾对台湾人性的腐蚀、异化。
(三)艺术特色:当代台湾社会的一面镜子。
作品充满热情和理想主义光彩,他的表现方法以批判的写实为主,也具有较浓的象征主义和浪漫主义意味,前期作品以刻画人物内心为主,后期作品则注重通过人物言行表现人物的性格个性。陈映真在用许南村笔名发表的《试论陈映真》一文中,曾为自己和台湾当代文学作精彩评论。
五、“小人物的代言人”:黄春明
(一)生平与简介 黄春明,1939年生于台湾宜兰。
1966年4月在《幼狮文艺》发表《男人与小刀》震惊台湾文坛。
《小琪的那顶帽子》,《苹果的滋味》,《儿子的大玩偶》编为三段式电影。
《看海的日子》,《两个油漆匠》,《莎哟娜啦 再见》亦改编为同名电影。
《等待一朵花的名字》唯一的一本散文集。还从事儿童绘本,漫画等创作。
《国峻不回来吃饭》/黄春明
(二)创作分期与主要创作内容
1、第一个时期:“苍白与孤绝”早期作品有着鲜明的现代派特征。处女作《男人与小刀》阳育 ;自幼丧母,孤僻变态,缺乏家庭温暖,以死摆脱痛苦,存在主义观念;还有《把瓶子升上来》《借个火》等。
2、第二个时期:乡土与写实
黄春明是7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的主将,被誉为“标准的乡土作家”,作品多反映农民、小市民生活,同情与关怀卑微的“小人物”命运,揭露殖民经济给台湾人民带来的问题。《青番公的故事》《看海的日子》《儿子的大玩偶》、《锣》等。
3、第三个时期:嘲讽与批判
结束悲天悯人的情怀走向社会批判与讽刺,目光也由农村投向城市。
《苹果的滋味》从农村来到城市谋生的建筑工人江阿发穷困潦倒。
以台湾工人压折双腿失去行动自由而换取美军上校的供养费这一事件,来比喻台湾当局以主权和独立为代价换取美国的援助。
(三)艺术特色:1、冷静客观的现实主义风格。2、故事性强。S春明的故事中很少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大多是由一些日常小事,但却蕴含着深刻的意义。这种讲究故事性而又不被故事所累的风格,才正是叙事文学的极致。
作家王拓:“S春明大概是我所知道的台湾作家中,最会说故事的人了,几乎他的每篇小说都有一个很生动的故事。不过,我还是比较喜欢他用嘴巴说故事,他的口才真好,如果请到电视台说书,一定会风靡很多观众。”
3、讽刺与幽默。漫画式和不动声色
4、独特的心理描写。在《儿子的大玩偶》中,一种类似音乐中的复调方式来刻画心理。坤树被生活所迫干着“广告人”的营生,心里是十分痛苦的。
作者介绍 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年仅21岁,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 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1992年,才又回归大陆探亲。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其诗风因题材而异,表达意志和理想则壮阔铿锵,写乡愁和爱情多细腻而柔绵。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代表作 诗集:《乡愁四韵》《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五陵少年》《隔水观音》
散文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青青边愁》《逍遥游》《望乡的牧神》
翻译作品:《梵高传》《老人与海》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其变化轨迹基本上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先西化后回归。
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其诗论和作品均显示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80年代后,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显示出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被台诗坛称为“回头浪子”。 梁实秋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他则自称是“文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说诗是他的妻子,散文是他的情人,评论和翻译则是外遇。
余光中“诗”的风格
1、题材:乡国、历史、文化、环保、战争、生命价值之追寻、生命意义之探索。
2、呈现:对世事之透视、解析与悲悯情怀、对自我坚决之肯定。
3、评价:技巧、风格多变,浅易清美、 雅洁深曲,融合古典与现代、中国与西方。
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而柔绵。
一、金庸的意义
三、武侠小说:金庸曾把所创作的小说名称的首字联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飞─《飞狐外传》(年) 雪─《雪山飞狐》(1959年)  连─《连城诀》(1963年)
天─《天龙八部》(年) 射─《射雕英雄传》(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成名作。白─《白马啸西风》(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鹿─《鹿鼎记》(年)(封笔之作)金庸巅峰之作,代表了金庸的最高成就 。 笑─《笑傲江湖》(1967年) 书─《书剑恩仇录》(1955年)--第一部小说
神─《神雕侠侣》(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二部曲 侠─《侠客行》(1965年) 倚─《倚天屠龙记》(1961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碧─《碧血剑》(1956年) 鸳─《鸳鸯刀》(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越女剑》(1970年)--附在《侠客行》之后的短篇小说。金庸本意为“三十三剑客图”各写一篇短篇小说,最后只完成了头一篇《越女剑》,亦没有包含在对联之中。
其他作品 《三剑楼随笔》(与梁羽生、百剑堂主合著) 《袁崇焕评传》(文化普及性作品,非学术性著作,收录在《碧血剑》中) 《三十三剑客图》(又名《卅三剑客图》)
《金庸散文集》 《月云》(略带有自传性质的短篇小说)
约两万篇社论,如《宁要裤子,不要核弹》、《火速!救命!――请立刻组织抢救对上梧桐山》、《巨大的痛苦和不幸》、《自来皇帝不喜太子》等,在大陆未结集出版。
《香港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
还有《韦小宝这小家伙》、《一国两制和自由人权》等诸多文学评论、散文、及由他人整理的演讲稿。
四、金庸小说的情与爱
(一)分类1、英雄美人式――郭靖与黄蓉 2、感天动地式――杨过与小龙女
3、痴情女与负心郎式――胡斐与 程灵素 马春花与福康安
4、单相思式―― 李文秀与苏普
(二)情爱的深度
黑风双煞――陈旋风、梅超风 仇侣――公孙止、裘千尺 市井之人――韦小宝
赤炼仙子――李莫愁与陆展元、何沅君“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创作风格】
她以文学创作为业。从1964年开始,先后由台北皇冠出版社出版了近50部小说,大都为言情小说,并相继改编成电影电视剧,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因扮演其剧作中的人物角色而脱f而出的影视明星,从而拥有了大量的读者和观众群,深受青少年和市民的喜爱,产生了长久的社会影响。在华语文坛形成了一种历时30多年而不衰的琼瑶现象。
她的作品大多以爱情为主题,以生活言情题材取胜,富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和文化精神,描写中国的人生、人情、传统伦理道德,又把传统观念和现代意识、艺术美感融会通,和谐统一,打动了亿万读者、观众的心。作品的构思巧妙,文笔淡雅,以情动人,深受少男少女的喜爱,也H受各阶层人们的欣赏。
【奠定重要地位】
1999年由香港《亚洲周刊》与来自全球各地的学者、作家评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即从浩如烟海的百年文学作品中精选出100部佳作,她的作品名列其中,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华语文学界占有一席地位。事实上,自她的处女作《窗外》在1963年发表后,便奠定了她在爱情小说的重要地位。
【不同时期创作不同的爱情小说】
琼瑶的小说可分为三期:早期小说包括1963年发表的《窗外》至1971年的出版《水灵》和《白狐》,主要是由历朝历代中国民间传奇发展的古人爱情短篇故事。中期的小说由《海鸥飞处》开始,至《燃烧吧!火鸟》,主要是描写当代台湾为背景的爱情小说,除《我是一片云》外,可以说全是大团园结局。晚期则由八十年代创作出版《雪珂》开始,小说的背景搬回古代,试图脱离早期悲剧的宿命和中期公式化的快乐故事。
【近年创作取材】
琼瑶近年著作偏好以历史背景取材,尤其是清朝m廷贵族为故事背景,又喜好以自身早年经历为人物原型,一般认为琼瑶作品有历史背景,但是并不注重历史根据,并且缺乏人物塑造、情节布局等等的原创性,书中人物不论男女的极端情绪化,人物及情节与现实的严重脱节,也是被诟病的原因。她的作品受欢迎的理由,当在于故事性及娱乐性较高。琼瑶自述的生平,见于其作品《我的故事》中。
【各系列的电视剧】
梅花三弄系列:《梅花烙》、《鬼丈夫》、《水云间》
六个梦系列:《婉君》、《哑妻》、《三朵花》、《雪珂》、《望夫崖》、《青青河边草》
两个永恒系列:《新月格格》、《烟锁重楼》
还珠格格系列:《还珠格格》、《还珠格格2》、《天上人间》
其他:《半生缘》、《庭院深深》、《在水一方》、《一帘幽梦》、《又见一帘幽梦》、《苍天有泪》、《烟雨鳌贰都付认ρ艉臁 《海鸥飞处彩云飞》
三毛的简介:本名:懋平,后改陈平,洋名Echo(艾珂),笔名三毛
籍贯:浙江省定海县 出生:日
排行:三毛排行老二,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
宗教:基督教,但三毛也信佛。
三毛的父母:父亲:陈嗣庆;母:缪进兰
去过的国家:东德、波兰、南斯拉夫、捷克、丹麦等国。
心在撒哈拉上放逐――“奇”中见“真” 《撒哈拉的故事》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铺滚细沙披着一头野性长发的三毛,也仿佛能听到一串串她释怀爽朗的笑声。不能不说,置身于广袤沙漠中的三毛是快乐的,健康的,洒脱不羁的三毛。正是这一心灵的放逐,使三毛的创作灵感像一股积聚已久的山泉顿然间涌了出来,清甜得直沁人心脾。
绽放人性光芒――情真意切
三毛着力描写一种无功利,无国界的大爱,更加宽泛,也更显真实,没有半点的做作和雕琢,情真意切,是三毛满蘸着感情用简单的语言文字不动声色的描绘出来的,每个人物跃然纸上,让人们在阅读中领悟到自身的生命之流。
玩情适情,寄情于艺
“玩情适情”――心情快适而又无拘无束的感性活动,主体与对象之间是一种无明确功利目的、无一定逻辑思路的自由交往。正因为没有束缚,她才能将人性中至真至诚的爱淋漓尽致的倾倒出来。 纵观三毛,她用自己的作品告诉了人们一个朴素而深刻的真理:“在你的生活里,你就是自己的主宰,你是主角。”
学着主宰自己的生活;即使孑然一身,也不算一个太坏的局面。不自怜、不自卑、不怨叹,一日一日来,一步一步走,那份柳暗花明的喜乐和必然的抵达,在乎我们自己的修持。
在三毛48年的人生中,留给我们更多的对生命和情感的思考,正如三毛对父母所说:“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的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更幸福的归宿。”(《梦里花落知多少》-《不死鸟》)
孤独,自闭,偏执、认真,敏感,使她苦苦挣扎于内心与外界的搏斗中,每每心灵受伤与幻梦破灭,就想到死的解脱。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如何游戏人间,成就自我,生命对她来说是狭窄的暗角。
二、三毛的创作,具有浓厚的主观性和“自叙传色彩”,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1、“雨季”与“珍妮的画像” 少女时期所写,以《雨季不再来》中的《惑》、《秋恋》、《月河》为代表。“代表了一个少女成长的过程和感受。但她的确是一个过去的我,一个跟今日健康进取的三毛有很大不同的二毛。”内容:青春期的迷茫、阴郁、晦涩、矛盾以及病态的心理。
2、“白手成家”与“温柔的夜”
创作爆发期:“撒哈拉”与“加纳利” 的异国风情系列―《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的日记》《哭泣的骆驼》、《温柔的夜》
内容:在沙漠中结婚、旅行、观光、作客吃穿住行、奇风异俗。
风格:浪漫洒脱、乐观豁达的情趣和悲天悯人的博爱情怀。
三、三毛作品的艺术特色:1、以“我”统领故事、贯穿情节
“我写的都是记录性的,我只写自己的故事”――亲切、真实、生动。
2、重视“故事”的戏剧效果和情节的跌宕起伏。
本来平淡无奇的生活事件,被她渲染得有声有色。如《素人渔夫》,婚后为节省开支,去海边捉鱼的趣事。
3、“故事”本身具有多重阅读层面
雅俗共赏 (1)属于通俗文学作品(2)不同的阅读层面:
有趣的生活情景; 增长见识; 描写沙漠景色时,呈现出的诗画意境
代表作品:散文集《三更有梦书当枕》、《细雨灯花落》、《琦君说童年》、《桂花雨》、《留予他年说梦痕》、《水是故乡甜》、《灯景旧情怀》、《母心似天空》、《千里怀人月在峰》、《烟愁》
小说集 《菁姐》(短篇)、《百合羹》(短篇)  《七月的哀伤》(短篇)、《钱塘江畔》(短篇)、《橘子红了》(中篇)
儿童文学 《卖牛记》、   《老鞋匠和狗》、   《琦君说童年》、 《琦君寄小读者》   《鞋子告状》(琦君寄小读者改版)
琦君散文特色一、中国传统文化氛围和东方女性气质
夏承焘――“留予他年说梦痕,一草一木耐温存。”
《三更有梦书当枕》、《细雨灯花落》 《留予他年说梦痕》、 《千里怀人月在峰》
二、散文题材基本恪守自我生活经验。童年生活、故乡风情、亲人师友
《桂花雨》、《下雨天,真好》、《髻》
三、琦君散文的情感氛围中,处处流淌着“爱”的温柔。
《碎了的水晶盘》 三叔公
四、抒情风格委婉平和、温柔敦厚,没有大起大落的情感狂澜。《髻》 母亲和姨娘的头发
五、散文结构随意自然、语言雅洁素净、细腻温存
古语、口语、对偶、排比、引语,白描、比喻
港台文学―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鲁迅死火赏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