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我国隋唐时期在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度方面的事例

第四章第八节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
当前位置:>>>>>>>>>>>>
1.知识目标:
识记:隋唐时期文化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方面的表现。
理解:隋唐时期文化出现繁荣的原因。
分析:分析隋唐时期文化的历史地位。
2.能力目标:
通过对隋唐时期文化出现繁荣的原因和历史地位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分类与比较、分析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对隋唐文化历史地位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对隋唐文学艺术成就的掌握和感受,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隋唐时期文化出现繁荣的原因和历史地位。
1.对秦汉文化、魏晋文化、宋元文化和明清文化的整理;
2.对中国诗歌发展历史的整理;
3.影像资料:《莫高窟壁画》剪辑约2~3分钟;
4.投影仪及自制投影资料;
5.电脑教学设备及自制CAI课件。
1.收集7~10世纪欧洲、西亚、东亚(朝鲜和日本)的文化发展概况(含音像、CAI课件形式,总时间在5分钟之内);
2.整理、总结唐朝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的发展情况。
1.全面了解隋唐时期的科学技术、诗歌、艺术等各方面的突出成就。
①科技:对雕版印刷术、火药、天文历法、医学等各方面成就的基本认识和了解,并思考和认识雕版印刷术、火药应用、测量子午线、编写《唐本草》等成就的世界地位;
②诗歌:了解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的主要杰出诗人及代表作,突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三大诗人的创作地位和大致风格;
③艺术:对莫高窟、绘画、书法和乐舞等艺术成就的基本认识和了解,并注意一些代表人物或作品的特点和风格;
④从总体上把握隋唐文化,注意各项文化成就之间的内在联系。
2.通过对中国诗歌发展历史的总结、归纳,理解“诗歌的黄金时代”。
①总结唐诗的总体特点、风格。
②了解中国古代诗歌大致的演变历史和文学特征:由《诗经》到“楚辞”,再由汉赋到建安文学、南朝诗赋,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大体上有逐渐成熟、完善和逐渐通俗化、大众化两个演变趋势。
③找准唐诗在历史上的位置:承前启后,风格众多,技巧高超。
3.通过对唐朝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发展情况的总结,分析隋唐时期文化产生繁荣的原因。
①分析政治发展特别是政局统一稳定和文化政策与隋唐时期文化繁荣的关系;
②分析经济发展主要是手工业技术和城市商业发展与隋唐时期文化繁荣的关系;
③分析开明、和睦的民族政策与隋唐时期文化繁荣的关系;
④分析开放和兼容的对外政策与隋唐时期文化繁荣的关系;
⑤分析前代基础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文化对隋唐时期文化的影响;
⑥得出并证明结论:一定时期的文化,是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必然反映。
4.通过对隋唐文化和前代文化的对比,理解隋唐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突出地位(可以简单介绍唐以后文化的主要特点并进行比较)。
①和前代统一时期文化即秦汉文化对比,得出:隋唐文化贵在“博大精深”;
②和前代分裂时期文化即魏晋文化对比,得出:隋唐文化贵在“全面辉煌”和“继承发扬”;
③和后代文化即宋元、明清文化对比,得出:隋唐文化贵在“领先世界”和“影响深刻”;
④总结得出结论:隋唐文化全面辉煌、博大精深、承前启后、源远流长,是我国封建文化的典型代表和顶峰。
5.通过对7~10世纪欧洲、西亚、东亚(朝鲜和日本)文化发展概况的分析、总结,理解隋唐文化在世界上的突出地位:
①对7~10世纪欧洲文化发展作简单了解和归纳,认识隋唐文化的先进性和开放精神;
②对7~10世纪中亚和西亚文化发展作简单了解和归纳,认识隋唐文化的广博和兼容精神;
③对7~10世纪东亚文化发展作简单了解和归纳,认识隋唐文化对周边国家和民族的深远影响;
④总结得出结论:隋唐文化领先世界,兼收并蓄,光照四周,影响深远,是世界封建文化的典型代表。
【教学过程说明】
策略选择:用问题激发学生自主讨论的积极性,通过自主活动使自己得到思维个性发展;设问要具有激发性、简洁性、有效性、全面性和灵活性。
包括教学过程中的1~2步。
1.注意对基础知识的梳理和总结;
2.利用一课时让学生掌握有机、清晰的隋唐文化框架结构,有助于分析、运用;
3.突出典型知识:唐诗成就是隋唐文化的典型代表,通过对唐诗的分析、理解,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4.给学生留下思考空间:隋唐文化全面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包括教学过程中的3~5步:
1.采用学生讨论的形式,分析隋唐文化全面繁荣的原因,既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又能够有效地复习和运用唐朝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发展情况,对隋唐时期的历史有更清晰、全面的了解;
2.对中国历史不同时期文化成就的比较,一方面突出理解隋唐时期的封建文明繁盛,一方面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的观点;
3.对当时世界不同国家或民族文化成就的比较,一方面突出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地位,一方面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全面的观点;
4.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人文主义精神:理解中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化对本民族和整个世界的影响,并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特殊氛围。
教学流程图
【步骤1:新课引入】
课件展示:(投影)“中华文化圈”的概念和范围。
教师提问:“中华文化圈”是什么时候基本形成的?
学生回答:(略。大体上有“秦汉”“隋唐”“两宋”三种答案。)
教师评价:外国人称中国为“CHINA”,称中国人为“汉人”“唐人”,说明了汉唐文化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对世界最大的贡献是四大发明──但是,中国古代“中华文化圈”大体上是在隋唐时期形成的。
教师板书:第八节 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
【步骤2:开始新课】
教师讲述:隋唐时期的文化全面繁荣,在科技、文学和艺术方面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教师板书:科学技术
课件展示:(CAI)《金刚经》影印件。
【步骤3:科学技术成就】
教师提问:雕版印刷和今天的印刷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评价:雕版印刷实际上已经是一门“艺术”,它最大的特点在于不容易修改刻板,对印刷或制版要求精密,成本很高,因此只适合印刷统治者或大贵族赞同和认可的佛经、儒家书籍或日历,并不能广泛推广。我国是最早发明雕版印刷术的国家,868年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课件展示:(投影)火药产生和应用的流程图。
教师提问:火药在实际生活当中有哪些作用?
学生回答:(略)
教师评价:火药最初是方士在炼丹时偶然发明的,唐朝用于军事,后来广泛用于工农业生产。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火药的国家。
教师板书:雕版印刷和火药
课件展示:(投影)世界历史上关于子午线测量的事例和数据。
教师讲述:僧一行测量子午线长度反映了两个现象──第一,唐朝的天文科技水平领先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第二,在当时有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已经知道人类生活的地球是圆形的。同时,僧一行还制订了《大衍历》,反映了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
教师板书:天文和历法:僧一行
课件展示:(投影)东周以来的著名医学家及成就总结。
教师提问:唐朝医学最突出的成就应该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板书:医学:《千金方》;《四部医典》;《唐本草》
教师评价:《千金方》是一部古代医学成就的总结;《四部医典》代表了少数民族医学对汉文化的丰富;《唐本草》反映了政府对医药的重视和研究,这是以前所没有的。
课件展示:(CAI)中国传统城市模型及石拱桥代表(含赵州桥)。
教师提问: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风格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评价:匀称的布局、轻巧的造型、精美的装饰、讲究实用,赵州桥是典型的代表。
教师板书:建筑:长安;赵州桥
小结:隋唐的科技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走在世界前列。
【步骤4:诗歌】
教师提问:唐朝诗歌有哪些主要的风格流派?
学生讨论(约2分钟):提出两种不同的线索:一是按时期划分,有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四类反映不同时期情景的流派;二是按人物划分,有古典诗人、浪漫主义诗人、现实主义诗人等三大类。
教师总结评价:综合时期和不同人物进行分类。
教师板书:诗歌 初唐:陈子昂 盛唐:李白、杜甫;“山水田园诗人”;“边塞诗人” 中唐:白居易;晚唐:杜牧、李商隐。
教师提问:唐朝诗人中成就最高的诗人有哪些?分别说明其创作风格。
学生回答:(略)
教师提问:为什么说中国古典诗歌在唐朝进入了黄金时代?
学生讨论(约8分钟):(略。结合中国诗歌发展历史分组讨论。)
教师总结评价:一、诗人众多,作品丰富;二、风格多样,流传广泛。
三、文学艺术技巧高超。
【步骤5:艺术】
课件展示:(录像)《莫高窟壁画》。
教师板书:艺术:莫高窟
教师提问:莫高窟主要反映了哪些艺术成就和社会生活?
学生回答:(略)
教师评价:艺术成就──雕塑、绘画和乐舞;社会生活──经济发达、佛教盛行、民族融合、对外交流频繁等。莫高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
课件展示:(CAI)阎立本、吴道子绘画作品《步辇图》《天王送子图》等。
教师板书:绘画: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
教师提问:隋唐时期的绘画对中国古典绘画有何影响?
学生回答:(略)
教师评价:一、风格多姿多彩,开创了多个流派;二、继承了魏晋时期风格,有承上启下作的用;三、引导中国画走上了山水、花鸟为主题的道路。
课件展示:(CAI)颜真卿、柳公权、张旭等书法作品。
课件展示:(CAI)“颜体”和“柳体”书法作品字样。
教师板书:书法:初唐三大家、颜真卿、柳公权、草书大家。
教师提问:至今我们练习毛笔字时,“颜体”和“柳体”仍然是主要字体之一,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评价:一、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书法艺术水平非常高;二、唐朝书法一直引导后世书法作品的方向。
教师板书:乐舞:《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舞》
课件展示:(投影)文字材料:后人对唐朝乐舞的向往和赞扬。
教师讲述:我们已经无法欣赏到古代的音乐和舞蹈情景了,但从这些文字中可以感受到唐乐舞令人心驰神往的魅力。
【步骤6:课堂小结】
课件展示:(投影)文字材料:“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毛泽东”
作业: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结合史实说明隋唐文化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生活?
【步骤1:新课引入】
学生讨论:完成上节课的作业:隋唐文化反映了唐朝社会的变迁,由繁荣、鼎盛局面逐渐衰落。
教师评价:一定时期的文化是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同样,社会生活的发展决定了这一时期文化的发展方向。
教师板书:隋唐时期文化产生繁荣的原因和地位
【步骤2:学生讨论:结合史实分析隋唐时期文化产生繁荣的原因】
讨论、发言及课件展示一:(CAI)国家统一强盛、文化政策开明(要点:1.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2.注意采取宽松、开明的统治政策;3.政局稳定;4.完善了科举制度。史实:李白、僧一行等人才得到重视,国家组织编写《詹本草》等。)
教师评价及板书:政治开明──国家统一强盛、文化政策开明
讨论、发言及课件展示二:(CAI)活跃的封建农工商业(要点:1.农业发达,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2.手工业发达,带动了文化发展;3.商品经济活跃,为文化发展提供了环境。史实:制瓷业发展带动绘画艺术,造纸业发展为绘画、书法艺术推广提供条件、城市市民文化兴起为通俗诗歌和传奇小说等文艺提供了市场等等。)
教师评价及板书:经济发达──活跃的封建农工商业
讨论、发言及课件展示三:(CAI)密切的民族文化交流(要点:1.政府开明、兼容的民族政策;2.各民族友好相处、平等往来,分别吸收民族文化的优秀特点。史实:吐蕃医书《四部医典》代表了少数民族医学对汉文化的丰富、唐朝乐舞吸收了少数民族乐舞的特点等等。)
教师评价及板书:民族关系和睦──密切的民族文化交流
讨论、发言及课件展示四:(CAI)大量吸收外来文明(要点:1.政府开明、兼容的对外政策;2.唐王朝和亚洲、欧洲甚至非洲一些国家往来频繁,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史实:莫高窟艺术对中亚和南亚文化的吸收、乐舞对周边邻国风格的吸收等等。)
教师评价及板书:对外交往频繁──大量吸收外来文明
讨论、发言及课件展示五:(CAI)继承发扬传统文化(要点:1.历史的发展必然建立在前人努力的基础上;2.对魏晋文化的吸收和改进。史实:火药发明、天文历法成就、建筑风格、诗歌特点等等。)
教师评价及板书:前代文化基础──继承发扬传统文化
【步骤3:小结】
课件展示:(投影)唐朝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大方面发展的相互促进示意图。
教师讲述: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鼎盛时期,集中表现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文化发展上。其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既体现了在历史中的特殊地位,也反映了其他方面的繁盛景象,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在观察、了解任何一个历史现象时,都不能脱离相关的社会背景和条件,孤立地看待问题。
【步骤4:学生分组讨论:隋唐时期文化的地位】
讨论、发言及课件展示一:(CAI)根据对秦汉文化和魏晋文化的整理和总结,得出:隋唐时期文化不仅全面,而且水平高超,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成就。
教师评价及板书:全面辉煌、博大精深
讨论、发言及课件展示一:(CAI)根据对隋唐以后的宋元文化、明清文化的简单了解和对比,得出:1.隋唐文化的繁荣景象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中是一个顶点;2.隋唐文化不仅对后来的封建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在今天都留下了明显的痕迹。
教师评价及板书:承前启后、源远流长
讨论、发言及课件展示二:(CAI)根据对公元7―10世纪世界其他地区文明(重点是欧洲的基督教文明和中亚、西亚、北非的伊斯兰教文明,还包括东亚和南亚的一些民族)的了解和分析,得出:1.当时东方文明远远领先于西方文明;2.隋唐文化对周边邻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3.隋唐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代表了中国文明,至今还保留着较大的影响。
教师评价及板书:光照四周、影响深远
【步骤5:小结】
教师讲述: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文化的鼎盛时期。
教师板书:封建文化的鼎盛
【步骤6:课堂小结】
作业:结合史实概括说明隋唐文化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背景知识】
雕版印刷术的产生
我国在公元前4世纪就出现了凹入的阴文印章,1世纪时逐渐流行凸起的阳文,同时由于纸的流行,采用水印的阳文印章成为印刷术的起源,它主要提供了从阳文反写文字取得正写文字的复制技术。公元4世纪,出现了用纸在石碑上捶拓的方法,提供了从阴文正写取得正写文字的复制技术。把盖印和石拓相结合,即把碑板上的阴文正写依照印章的方法换成阳文反写文字,然后在版上加墨转印到纸上,就是雕版印刷。目前所知最早提到雕版印刷的是公元7世纪唐朝初年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云仙杂记》)。
选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火药的产生和应用
唐朝统治者重视道教,而道人方士为追求“成仙”或“长生”进行炼丹的活动也大量出现,火药最初就是方士在炼丹时偶然发明的。最早记载使用火药是在唐昭宗天v元年(公元904年)郑[攻豫章时使用了“飞火”攻城,即在箭杆上绑一个火药团,点着引信后发射,这是最早的火药武器。五代到宋辽时期,在战场上火药箭、火炮、火球、火蒺藜等火药武器逐渐推广使用。北宋末年又出现了霹雳炮、震天雷等威力较强的武器,火药武器已渐渐成熟。南宋还出现了管形火器如突火枪,到了元代则出现了用铜或铁铸成的简史大炮,即火铳。但以后,中国的火药武器发展步伐逐渐慢了下来。
选自《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后人赞杜甫诗
至于子美(杜甫字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盖沈、宋(沈缙凇⑺巫游剩浜笫逼谑耍虐铡⒗睿ㄋ瘴洹⒗盍辏捍耍岵堋⒘酰ú苁细缸雍土蹊澹ò彩耍谘铡⑿唬ㄑ昭又⑿涣樵耍⑺沃拭畲蟮氖耍┲赂撸有臁⒏ㄐ炝辍跣牛背钪氖耍┲骼觯〉霉沤裰迨疲嫒巳酥雷鹨印!兑晕芩荒埽蘅刹豢桑蚴艘岳矗从腥缱用勒撸
《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元氏长庆集卷56》
7-10世纪西方文化发展概况
欧洲:处于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基督教会在社会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也反映在文化方面。各国在科技上压制与宗教神学矛盾的探索与研究,实行愚民文化政策,禁止传播或用神学改造一些民间文学,甚至销毁古希腊、罗马的文物和书籍,很多艺术形式如歌舞、音乐、绘画、雕塑等,都被加上了宗教桎梏。总体上说,当时的欧洲处于一个“蒙昧时代”,今天我们所了解的欧洲中世纪很多文化成就是在13-14世纪以后取得的。
西亚、中亚:阿拉伯帝国(大食)在伊斯兰教文化统治之下。阿拉伯人在科技、建筑、医学、教育和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就,但就当时情况来看,帝国在北非、南欧、南亚等地为推行伊斯兰教采取了很多破坏当地思想、文化遗产的政策和行动,形成了文化的单一性和局限性。
东亚、东南亚:日本、朝鲜、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大多处于氏族部落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它们大多和唐朝交往频繁,受到唐文化极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认为,相当一部分国家和民族尚没有形成本民族的文明体系和文化体系。
选自《“中华文化圈”的过去与现在》
【上一篇】
【下一篇】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第三章&&隋唐时期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网络 点击数: &&&
第三章&&隋唐时期
文 章来源莲山课件 w ww.5 y kj.Co m 第三章& 隋唐时期 【单元特征】& 总体特征: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始于581年隋朝建立,止于907年唐朝灭亡,历时320余年。 政治特征:全国统一,政局稳定,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更加完善。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时,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少有的繁荣昌盛时期,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确立完善,完成了从府兵制向募兵制的转变。经济特征: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业、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封建经济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赋税政策实现了从租调制、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转变。 民族特征:隋唐时期加强了与边疆各族的联系,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开发,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外交特征:隋唐统治者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上海陆交通发达,与亚、非、 欧各国的往来增多,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 文化特征:隋唐文化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峰。科学技术处在世界前列,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唐文化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考点清单】1.隋朝的兴衰与唐朝前期的政局:(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2)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3)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4)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5)武则天的统治;(6)“开元之治”。& 【解析】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是高考的相对热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开元之治”,是高考的相对冷点。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重点分析统一的原因;对“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重点掌握大运河的河段、评价及对后世的影响;对“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主要归纳隋朝灭亡的原因及对比秦、隋灭亡的共同点;对“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主要掌握唐太宗的统治思想与统治措施;对“武则天的统治”要以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标准进行评价;对“开元之治”主要归纳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统治措施。 2.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1)三省六部制;(2)科举制;(3)府兵制与募兵制(年新增考点);(4)租庸调制;(5)两税法。 【解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租庸调制,是历年高考的重点;两税法,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府兵制与募兵制,是08、09年高考的新增考点。对“三省六部制”(中央官制),应掌握其机构设置与意义;对“科举制”(选官制度),应掌握隋唐两代五位相关皇帝时科举制的产生与完善情况,并分析科举制的影响;对“租庸调制”( 隋和唐朝前期的赋税制度)应注意其内容和作用;对“两税法” ( 唐朝中后期的赋税制度)应注意背景、目的、内容、作用和局限;对“府兵制与募兵制”(兵制)应注意其经济基础和辩证评价。 3.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1)农业;(2)业;(3)商业和城市与社会生活(年新增考点)。 【解析】农业、商业和城市,是历年高考的重点;手工业,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社会生活,是08、09年全国文综历史考纲的新增考点。对“农业”应着重掌握农业特点及其具体事例;对“手工业”应突出手工业的特点;对“商业和城市”应注意商业繁荣的表现、城市兴旺的原因;对“社会生活”应分类掌握隋唐人们衣、食、住、行的大致情况。4.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突厥;(2)回纥;(3)H(年新增考点);(4)南诏;(5)吐蕃。【解析】突厥、吐蕃,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回纥、南诏,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H,是08年全国文综历史考纲的新增考点。对“突厥”应突出唐中央政府的管辖;对“回纥”应掌握册封、和亲、瓦解等主要线索;对“H”应了解中央政府的管辖;对“南诏”应把握册封与交流;对“吐蕃”应突出唐蕃之间的友好并立、和亲、交流关系。 5.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1)和新罗的交往;(2)和日本的交往;(3)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4)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解析】和日本的交往、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是历年高考的相对重点;和新罗的交往、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和新罗的交往”应注意代表人物、儒学、制度、技术、风俗等方面的交流;对“和日本的交往”不仅要注意制度、都城、儒学、商贸、代表人物等细节,还应纵向联系不同时期的中日关系;对“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应注意互派使节、佛教纽带、物种传入、技术互传、代表人物等细节;对“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应注意政治交往、造纸术西传、技术传入、商品运销等知识。 6.隋唐时期的文化:(1)科学技术;(2)文学和艺术。 【解析】科学技术、文学是历年高考的重点;艺术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科学技术”应分四大发明、天文历法、医学、建筑这四类掌握,还应善于纵向联系同类知识;对“文学和艺术”应分时期掌握代表性诗人和代表作,对艺术应分雕塑、、书法、乐舞四大类掌握。 【知识梳理】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1)政治:隋朝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但它本身是短命王朝,隋朝进行了多项重要的工程建设。唐朝前期,国家统一,政治清明,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封建盛世。一.短暂的隋朝(一)隋的建立和统一1.建立:时间、创建人、都城 2.统一:(时间:589年)(1)原因:①条件成熟:魏晋南北朝后期,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融合;②经济基础: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③渡江准备:隋文帝加强军队建设;④对手衰落:隋朝君臣腐化,政治腐败,军队纪律松驰。 (2)意义: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有利于国家统一、安定和社会发展,也为唐的强盛奠定了基础(类似秦与汉的关系)。 (3)结论:勤政、改革、自强,才能走向成功;统一是国家强盛的前提。(二)隋朝的建设 1.兴建两都:隋文帝时修大兴城和隋炀帝时修洛阳城,都是宇文恺设计。两都的兴建,统一是前提,实力的体现,唐朝时扩建。 2.广设仓库:洛口仓(河南巩义)、含嘉仓(河南洛阳):洛口不在洛阳。广设仓库:体现农业发展;见证封建剥削。 3.开通运河(1)概况:三点四段五河(另掌握广通渠) (2)评价: ①古人的认识胡曾: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宗元鼎:帝业兴之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遗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 李敬之: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②现代人的认识进步性:它的开凿在当时加强了南北交通,有利于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它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对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局限性: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包含了加强对江南地区经济的掠夺和到江南繁华地区巡游等,是“天下为私”的反映。开大运河工程本身必然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是隋朝暴政的一个表现。4.修筑驰道:榆林―涿郡;太原―洛阳。(三)隋炀帝的暴政和隋的灭亡1.暴政:徭役繁重(如修运河);连年战争(三征高丽);大兴土木(营建洛阳);严刑酷法(犯上皆斩)。2.起义:长白山首义;瓦岗军为主。3.隋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二.唐朝的开国和盛世(一)唐朝的开国时间:618年&&&& 建立者:唐高祖李渊&&&& 都城:长安 隋唐开国相似点:先建立政权后统一全国(二)贞观之治1.概念:唐太宗统治时期的封建盛世。2.原因:隋朝打基础;唐初吸教训;世民有才干;百姓很勤劳。 3.思想:“存百姓”的思想。4.唐太宗政绩:(1)政治:知人善任,虚怀纳谏(贤相、名将、谏臣);革新政治(进一步完善制度)。(2)经济: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减田租,修水利);戒奢从简(不准修台榭,禁止贡珍奇)。(3)文化: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增加科举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4)民族:击败东突厥后“因俗而治”;征服高昌设安西都护府;文成公主入藏。(5)外交:派人去天竺;接待遣唐使。(三)武则天的统治1.政绩:(1)经济:重视农业生产。(2)政治:破格用人,发展科举(武举、殿试,“自荐”求官,名相)。(3)民族:设北庭都护府。2.评价:(“贞观遗风”、“政启开元,治宏贞观”)(1)积极:当权半百,经济发展,国力上升,为开元奠基。(2)消极:任用酷吏,滥杀无辜;崇佛建庙;晚年奢侈,政局动荡。(四)开元之治(开元盛世)1.概念: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封建盛世。2.原因:结束动荡社会安;唐玄宗励精图治;重用有才干的人;人民的辛勤劳动。3.唐玄宗前期政绩:(1)政治: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德才兼备、精简官吏、定期考核)。(2)经济:大力发展生产。(3)文化:限制佛教;大兴文治(汰僧禁新寺,集贤聚学者,高官主)。(4)军事:改府兵制为募兵制。(5)民族:设黑水、忽汗州都督;册封骨力裴罗、大祚荣、皮罗阁。 4.地位:这是我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出现的第二个盛世局面。 (“光武中兴”和“开皇之治”地位较次)附:封建盛世的现实启示(1)统一安定是前提&&&& (2)改革才有生命力&&&&& (3)人才制度是保证 (4)勤政廉洁很重要&&&& (5)德法并举能兴国。三.隋唐制度的革新(一)三省六部制(中央官制)1.确立与发展(1)隋文帝确立(三省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2)唐太宗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职权2.机构与职能(1)三省:中书发令(按皇帝旨意),门下审令,尚书行令(2)六部:吏(人事)、户(财政)、礼(教育、外交)&&&&&&&&&& 兵(国防)、刑(司法)、工(水利、道桥、城池)3.意义:(1)三省六部分工合作,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统治。(2)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3)它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标志着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二)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选官制度)(联系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1.背景: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继续下去。2.隋朝创立:(1)隋文帝开始有分科考试选官。 (2)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3.唐朝完善:(1)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2)武则天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3)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 4.评价:(1)积极:抑制门阀士族;扩大官吏来源;提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联系科举制的平等性及文化性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影响) (2)消极: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到明清时八股取士,逐渐成为维护专制统治、限制思想自由的文化专制工具。(联系中国近代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三)从府兵制到募兵制(兵制) 1.府兵制(西魏到唐玄宗前期) (1)创立:西魏,兵农分离。 (2)改革:隋文帝,兵农合一。 (3)调整及崩溃:①唐太宗调整健全。&& ②武则天时逐步破坏。&&& ③唐玄宗开元年间崩溃。(4)对唐朝府兵制的评价:①积极:增加关中军力,利于中央集权;不易开成割据(兵将分离);减轻国家负担(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②消极:自备武器粮食,加重农民负担(联系北朝《木兰辞》);府兵服役往返,浪费生产时间。(5)府兵制崩溃的原因:均田制(经济基础)破坏;兵役繁重逃亡多;府兵地位不断下降。 2.募兵制(唐玄宗后期)(1)利:衣食国家供给,减轻农民负担;兵将相知,战斗力强。 (2)弊:兵将隶属关系,导致军阀形成。 (四)租庸调制(隋朝和唐朝前期赋税制度) 1.隋朝:沿用北魏租调制,庸制(纳绢代役)有年龄限制。 2.唐朝:以轻徭薄赋为思想,实行租庸调制。 租是指交谷物;调是指交纺织品(丝织品和麻布);庸是指无年龄限制地纳绢或布代役。3.作用:利国利民& 保障赋税收入,巩固府兵制,使国家富强;保证生产时间,赋役相对减轻,许多荒地开垦。(五)两税法(唐朝中后期赋税制度)1.背景:唐玄宗后期,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大为减少,只有实行新的赋税政策,才能解决财政困难。 2.时间与人物:780年,唐德宗,杨炎3.内容:两种交税依据(按资产交户税,按田亩交地税) &&&&&&&& 两个交税时间(夏季、秋季)4.意义:税制得到统一,保证国家税收;改变人丁为主,人身控制放松;扩大税源增收,减轻农民负担;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和进步。5.局限:土地兼并;隐瞒转嫁;苛捐杂税。(2)经济:农业、手工业有较大发展,商业繁荣,长安、洛阳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四.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隋唐经济空前繁荣发展的原因:交通发达;政策推动;民族融合;中外交往。 (一)农业的发展(特点)1.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 围湖造田:减弱湖泊的调节功能&&&&& 向山要田:大量地表植被破坏 2.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改进。 大运河,专职官,工程多,筒车灌,曲辕耕。 3.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唐中期,收茶税。(二)手工业的发达(特点) 1.产地分布广(纺织、陶瓷、冶铁); 2.生产规模大、产量多(造船);3.分工细,品种繁多,有不少新产品(丝织、陶瓷); 4.技艺水平高,融入外来风格(冶铸、造船、丝织)。 (三)商业的繁荣1.交通发达(陆路、水运) 2.货币统一(五铢钱;开元通宝) 3.市场发达:(1)固定交易场所&&&&&&&&&& (2)设置官员管理(3)邸店柜坊出现&&&&&&&&&& (4)店铺面积限定(5)买卖时间限定&&&&&&&&&& (6)市场种类繁多(夜市、草市)4.商人众多(大中小商人,外商,胡商)(四)城市发达1.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安(坊市分开、行业齐、商品多)洛阳(水运发达)2.长江流域:扬州、成都附:扬州在唐后期成为最繁华工商业城市的原因(联系2005年广东历史26)(1)交通便利(长江与大运河交汇);(2)气候温和,物产丰富;(3)有保护商贸政策(联系当今不经商); (4)在扬州设盐铁转运使(盐铁集散地)。 (五)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1.衣:戎装、胡服、男装、袒胸窄袖流行。地2.食:胡饼是当时的主食、不少蔬菜来自国外、盛行饮酒和喝茶、从高昌传来酿葡萄酒方法。3.住:贵族高官的住宅规模大,用回廊连成庭院,后面还有假山、水池、楼阁组成的园林,不少园林中有球场(从波斯等国学来);平民百姓的住宅仅以房屋围成四合院,或用篱笆围成院落;使用高型家具和垂足而坐,已逐步代替席地而坐的习惯;后世的床、桌、椅、凳等主要家具,在唐末已基本形成。4.行:隋唐两代,人们出门喜欢骑马、骑驴;唐代流行一种和轿子类似的肩舆。5.娱:隋唐时,有打马球、竞渡、荡秋 千、斗花草等文娱活动;隋唐时季节性节日很多,特别热闹的是正月十五的灯节。(3)民族:各民族进一步融合,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疆域空前辽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五.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特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原因:(1)民族政权,开发边疆;(2)交通发达,促进发展;(3)中央开明,管辖交往。唐朝前期疆域:东到大海,西到咸海,南到南海,东北到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一)突厥的崛起和衰落(西北)1.崛起:(1)兴起于阿尔泰山;(2)6世纪中期(南北朝末年),建立突厥汗国,统一西北;(3)突厥成为沟通中原和中亚贸易的桥梁。 2.分裂:隋朝初年,分裂为东西突厥。 3.衰落:(1)东突厥:①唐太宗时大败东突厥,俘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②唐太宗在东突厥地区设都督府管辖(因俗而治,实质是民族区域自治);③北方各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2)西突厥:①唐太宗时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设安西都护府(天 山南); ②唐高宗时派兵大破西突厥,西突厥灭亡;③武则天时设北庭都护府(天山北)。(二)从回纥到回鹘(北方)1.回纥(1)7世纪初(隋末),在色楞格河一带游牧,受突厥汗国奴役; (2)东突厥灭亡后,回纥南移归附唐朝;唐太宗任其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 (3)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4)突厥参与平叛、和亲与经济文化交流。 2.回鹘(1)8世纪后期改名为回鹘; (2)9世纪中期回鹘汗国瓦解; (3)回鹘分部西迁:①至新疆,维吾尔族祖先;②至甘肃,裕固族祖先;③至中亚。(三)H和渤海国(东北)1.概况: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流域;渔牧为主;黑水和粟末两部强大。2.黑水H(女真族、满族):726年唐玄宗设黑水都督府。3.粟末H:713年唐玄宗设忽汗州都督,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四)南诏的崛起(西南)1.概况:7世纪前期(唐初),在云南洱海一带,生活着彝族、白族的祖先(联系汉武帝时“滇王金印”)。2.政治:南诏统一六诏,738年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南诏都城在阳苴咩城(今云南大理)。3.经济:是中国农业史上最早实行复种制的地区。(五)吐蕃的统一和唐蕃关系(西南) 1.吐蕃统一(1)吐蕃是藏族祖先建立的一个王朝; (2)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西藏拉萨); (3)巩固统治的措施:设置各级官府;严密军事组织;制定严酷法律;创制吐蕃文字。 2.唐蕃关系(并立王朝、睦邻友好) (1)和亲:文成公主与金城公主入藏。 (2)册命: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一种礼节形式,不是管辖关系)。 (3)会盟:唐穆宗时“长庆会盟”。(4)外交:对外交通发达;唐朝和亚洲、欧洲、非洲等各国之间的往来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六.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隋唐时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1.对外交通发达(陆路到欧非;海路到到韩日波斯湾); 2.唐政府鼓励外国人来华经商、居住、任官和通婚;3.隋唐繁荣强盛,有很大吸引力。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中的外国地名、国名: 平城京―日本奈良;曲女城―印度卡瑙季。骠国―缅甸;天竺―印度半岛;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半岛;拂林―东罗马帝国。(一)和新罗的友好往来1.文化交流:新罗留学生最多,崔致远最著名。2.经贸往来:设有“新罗坊”和“新罗馆”。3.文化影响:立国制度;儒学教育;技术传播(茶种、印刷、制瓷、制铜);生活习俗(写诗、姓氏、服饰、节令)。(二)和日本的友好交往1.使臣往来:隋朝时互派使臣;唐朝往来频繁(遣唐使)。 2.经贸往来:“开元通宝”和“和同开王尔”的出土。 3.杰出人物: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吉备真备;中国的鉴真(六次东渡)。 4.文化影响:大化改新;都城建造;儒学教育。 (唐文化对朝鲜、日本的共同影响:制度;教育;习俗) (三)和东南亚、印度半岛的往来1.和东南亚:互派使节(赤土国王子访隋,骠国王子访唐);交换土特产品。 2.和天竺(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 (1)联系纽带:佛教(伴随佛教交流)。&& (2)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 (3)技术互传:中国十进位记数法传天竺;天竺熬糖法传中国。 (4)文化交流:太宗时玄奘和高宗时义净西游。(四)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1.中亚(波斯―伊朗):互遣使节;政治避难;开设“波斯店”。& 2.西亚(大食―阿拉伯):互通使臣;技术西传(造纸和纺织)。 3.欧洲(拂林―东罗马):使节往还;技术传入(医术杂技);产品运销(丝绸瓷器)。 4.非洲:和非洲有往来的记载(书籍、文物)。(5)文化:隋唐时期,中国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七.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 隋唐文化发达的主要原因:1.根本: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奠定雄厚基础; 2.直接: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创造有利氛围; 3.外部: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中外文化相互吸收; 4.渊源:继承历代传统文化。隋唐文化的特点: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一)科技:科学技术的新阶段1.雕版印刷术和火药。2.天文和历法的成就:《大衍历》、实测子午线。 3.医学的进步:唐代“二医三典”(联系两汉“二医三典”)。& 4.建筑的成熟:隋代大兴城唐代长安城;隋代赵州桥。 (二)文学:诗歌的黄金时代1.繁荣原因:(1)根本:唐朝国力强盛;(2)客观:社会政治安定;(3)直接:科举制的实行。 2.发展阶段: (1)初唐:先驱陈子昂;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盛唐:山水王(维)孟(浩然);边塞高(适)岑(参);仙圣李(白)杜(甫)。 (3)中唐:白居易。 (4)晚唐:小李(商隐)杜(牧)。 (三)艺术:多姿多彩的艺术1.石窟(莫高窟) (1)时间:前秦―隋唐。 (2)特点:佛洞众多;佛像神态各异;壁画金碧辉煌。 2. (1)主题:山水、花鸟。(2)画家:隋朝展子虔;唐朝阎立本、吴道子(画圣)。 3.书法(1)初唐三大家:欧阳洵、虞世南、褚遂良。 (2)盛唐颜真卿、中晚唐柳公权:“颜筋柳骨”。& (3)草书大家:张旭(草圣)和怀素(“癫张醉素”)。& 4.乐舞(1)特点:受西域和邻国影响,风格多样,有盛世特色。 (2)名作:《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舞》。【要点透析】1.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1)从主观方面看,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动机包括三点: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掠夺;对江南繁华地区的巡游。 (2)从客观方面看,有两种不同的影响:一方面,开凿运河必然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这也是隋朝暴政的内容之一。另一方面,运河的开通还产生了久远而积极的影响,它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巩固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2.秦隋两朝的相似之处 (1)都完成了大一统。(2)都创立了不少新制度,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3)都完成了一项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秦长城和隋大运河)。(4)都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5)都实行了暴政。(6)都是短命的封建王朝。(7)两朝末年的农民战争教训了新的统治者,他们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都促进了封建盛世的形成。 3.汉唐对外交往的异同 (1)共同点:①朝鲜、日本是对外交往的主要对象。②对外都进行了经济技术交流。③政府是对外活动的主要参与者。④对外交往都以陆路为主。 (2)不同点:①汉代的对外交往以陆路为重,而唐代则水陆并重。②唐代对外交流物品、技术种类更多,并注重对中外文化的“兼收并蓄”。③唐代对外政策更加开放,同唐朝交往的国家增多。④唐代的对外交往比汉代的对外交往对世界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影响。 4.唐朝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1)从中国历史看,唐朝是中国古代最辉煌的时期。①唐朝沿袭隋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并加以发展和完备,对后世和亚洲一些国家都有影响。②唐朝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唐后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为以后南方经济超过北方奠定了基础。③唐朝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壮大和发展。④唐朝文化博大精深, 它在继承以往各代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和发展。(2)从当时世界范围看,唐朝是最先进、最强盛的国家之一,也是亚洲乃至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①先进的社会制度使中国成为世界历史的先导。②唐朝的社会经济远远高于西欧,城市经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③唐朝文化在当时世界上很有影响,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促进了亚洲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④唐朝时的中国是东西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5.从先秦到隋唐时期中国的重要水利工程 名称&地点&时期及概况 &目的或作用邗沟&江淮地区&春秋吴王夫差开凿 &连接江淮的运河(军事目的) 芍陂&淮河流域&春秋楚相孙叔敖所修 &灌溉淮河流域农田一万多顷都江堰&成都平原&战国秦国蜀守李冰所修&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郑国渠&泾渭水系&战国水工郑国在秦所修&使关中平原成为“千里沃野”& 大运河&南北六省&隋炀帝下令开凿 &主要为了巩固统治,有利于南北交通
【真题再现】1.(2009年辽宁宁夏文综26)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答案】C【解析】准确掌握均田制下的土地所有权及经营权状况。2.(2009年全国Ⅱ卷文综13)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 A.废除五铢钱 &&&&&B.市坊分区 C.实行两税法 &&&&&D.草市兴起【答案】B【解析】市坊分区,实际上对商业扩展有限制作用。3.(2009年安徽文综14)西方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一书中以下图表示公元600~1800年中国绘画的发展状况,约每200年间出现一个高峰。处于该图第一个高峰期的著名画家是&& &
A.顾恺之&&& B.吴道子&&& C.张择端&&& D.郑板桥【答案】B【解析】据图可知,第一个高峰期处于公元700年至800年之间,正好处于唐朝中期。4.(2009年重庆文综15)隋唐时期,淮水以北新增的有利于农田灌溉的水利工程是&& A.郑国渠&&&& B.芍陂&&&& C.通济渠&&&&& D.邗沟【答案】C【解析】熟悉大运河四段的地理位置。5.(2009年江苏历史2)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答案】C【解析】从“三省”的相互制约关系角度思考。6.(2009天津文综历史12题第(1)小题)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回答问题。一& 晁错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定居);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DD《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DD《贞观政要□君道》(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中国古代明君贤人的治国思想。(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6分)【答案】(1)治国思想:以民为本(或关注民生、农本思想)。唐太宗的实践: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慎用刑法。【解析】从民生角度归纳治国思想,从人民利益和巩固统治角度回顾课本中唐太宗的民生实践。【名师】& 一.易错知识点1.均田制是把政府掌握的无主的土地或荒地进行分配,既给官僚,也给农民,其目的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维护统治。2.隋唐对外交通是“海陆并举”。3.敦煌莫高窟开凿时间实际上始于魏晋时期的前秦,不过大部分完成于隋唐时期。4.开元通宝不是开元年间开始使用,而是唐高祖时。二.方法点拨1.用数字记忆法巧记知识:隋朝历史3个“4”即4条统一原因,4项建设成就,隋炀帝暴政的4个表现。大运河,要记住,掌握“123456”即一个中心、二个终点、三项作用、四条河道、五大水系、六个省份。2.跳出隋朝看隋朝,从承上启下的角度去正确认识隋朝的历史地位。3.从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去辩证地认识古代历史上的“治世”现象,它们是相对的,封建盛世并不排除残酷的阶级压迫和剥削,甚至还存在局部的阶级矛盾激化现象。4.用表格的方法比较记忆,特别是唐初的三位帝王的政绩及其作用。5.用关键词记忆知识如农业的发展:江南、灌溉、农具、商品化;手工业的特点掌握广、大、多、细、高、新;商业繁荣表现为交通便利、货币统一、市场发达、城市兴旺;隋唐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掌握两个主观政策、三个客观条件。6.从调整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角度去认识隋唐的制度的变革奠定其强盛的基础;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去分析隋唐文化繁荣的主要原因。
【知识网络】
&&&&& 政局变化:开皇之治――炀帝暴政――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政治: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从府兵制到募兵制。&&&&&& 制度革新&&&&&&&&&&&&&& 经济:租庸调制、两税法。& 农业:江南进一步开发、曲辕犁和筒车使用、农产品商品化提货。& 手工业:广、大、细、多、外来风。& 经济繁荣&& 商业与城市:采用“开元通宝”、市场更加发达、城市兴旺。& 社会生活:衣、食、住、行、娱。& 与突厥:战争反击、设都督府、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与回纥:册封、助唐平叛、和亲、经济文化交流。&&&&& 民族关系& 与H:册封、设黑水都督府和忽汗州都督。与南诏:册封、经济文化交流。&与吐蕃:和亲、经济文化交流。对日本、朝鲜影响巨大。&&&&&& 对外关系& 与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经济文化交流。&&&&&&&&&&&&&&&&&& 与中亚、西亚、欧洲、非洲和地交流。&&&&&&&&&&&&&&&&&& 科技:雕版印刷术、火药、医学、建筑。&&&&&&&&&&&&&&& 文学:诗歌繁荣。文化繁荣& 艺术:石窟艺术、绘画、书法、音乐舞蹈。&&&&&&&&& &&&&&&&&& 【考点测试】考点一& 短暂的隋朝1.建立和统一:581年,  建立隋朝;589年,完成统一。2.政治制度:创设  制和  ;  改革府兵制。3.经济制度:实行  制和  ,开始纳绢代役。4.工程建设:(1)兴建两都,  帝建  ;隋炀帝建东都  。(2)广设仓储,名仓有洛口仓和  等。(3)开通运河(三点四段五省六河)(4)修筑驰道,北方有  和   。5.灭亡:隋炀帝的  ,引起    农民起义,618年隋亡唐兴。考点二 唐朝的开国和盛世1.奠基――贞观之治 原因:唐太宗励精图治,注意吸取 &  。概念: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国力增强,百姓生活改善政绩:政治上知人善任,虚怀纳谏,革新政治经济上    ,    ,    文化上兴   ,以 为师,大办学校2.发展――武则天的统治――改周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政绩:政治上能破格用人,创立“   ”的制度经济上          文化上          3.盛世――开元之治 概念:玄宗前期,政治清明,国家强盛,经济繁荣,政绩:政治上选贤任能,改革吏治;限制  ;实行  。经济上      文化上大兴文治,发展科举,设   。考点三 隋唐的政治经济制度1.&三省六部制:(1)内容&&   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  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  是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下设    六部。(2)特点&& 三省分掌  、  、  三权,实际将秦汉以来的丞相之权一分为三,分属三省,总与皇帝,从而大大加强了皇权。六部各自分掌行政、财政、军政、司法、工程等权利,各司其职,中央机构行政效率大大提高。(3)作用& 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封建制度的成熟,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三省六部制使秦汉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得以完善,中央集权得以加强。2.科举制度:(1)条件,是为适应封建地主阶级经济发展的需要;士族地主的衰落,庶族地主地位的上升,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维持;为加强中央集权,把地方官吏的选拔权从地方收归中央。(2)内容&&   用考试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设  ,科举制正式形成;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首创  和  ;唐玄宗任用  主持考试。(3)作用&& 冲破了士家大族  仕途局面,扩大了官吏来源和封建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    ,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历朝沿用,影响深远。3.从府兵制到募兵制(1)府兵制(从西魏到唐玄宗前期)①府兵制的发展演变创立于&&&&& ,兵农分离。改革于&&&&& 时,兵农合一。&&&&&& 时调整健全。&&&&& 时逐步破坏。&&&&& 开元年间崩溃。②对唐朝府兵制的评价:积极:增加关中军力,利于中央集权;不易&&&&& (兵将分离);减轻&&&&& (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消极:自备武器粮食,加重&&&&&& ;府兵服役往返,浪费&&&&&&& 。③府兵制崩溃的原因:均田制(经济基础)破坏;兵役繁重逃亡多;府兵地位不断下降。(2)募兵制(唐玄宗后期)①利:衣食国家供给,减轻农民负担;兵将相知,战斗力强。①弊:兵将隶属关系,导致&&&&& 形成。4.租庸调制:(1)内容&& 隋沿用北魏均田制、租调制,部分地推行以庸代役;唐实行  制,庸不再有年龄的限制。(2)作用&& 农民进行生产的土地、时间有了保证,&&&&&& 相对减轻;政府赋税收入有了保障,&&&&&&&& 得到巩固。5.均田制:(1)实行&& 隋和唐朝前期沿用北魏以来的   ,是租庸调和府兵制得以实行的经济基础。(2)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   ,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巩固了租庸调制。6.两税法:(1)原因&& 土地兼并,  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2)目的&& 是为了增加政府收入(3)内容&& 780年,  建议实行,户税和地税一年分夏、秋两季两次征收。(4)实质&& 调整  和   之间争夺税源的矛盾。(5)作用&& 税制得到统一,保证了国家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扩大了税源,是赋税制度的进步。考点四  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的繁荣1.原因和条件:(1)       &&     ;(2)     &&        ;(3)         &  ;(4)     &          。2.农业特点:(1)              ;(2)              ;(3)              。3.手工业特点:(1)            ;(2)            ;(3)            。4.商业繁荣表现:(1)交通便利,陆路有      ;水路有     ;(2)货币统一,唐高祖废   ,铸   ;(3)市场发达,城市有固定的  ,政府设官管理,市中有邸店、  ,唐中后期出现  ,农村有定期的   ;(4)城市兴旺,商业中心有长安、  ,扬州、成都,后来居上。5.社会生活多姿多彩――民族交流和中外交往频繁,社会风气较为   ,兼容并蓄。隋朝时,受隋炀帝影响,天下不分贵贱都爱穿&&&& ,唐朝时中原服装深受边疆&&&&&& 影响。唐玄宗开元以后,&&& 是当时的主食。有不少蔬菜来自国外,如来自地中海的&&&& ,来自印度的&&&&& ,来自波棱国(今尼泊尔)的&&&&& 。隋唐时中原人从&&& 学来酿造上好葡萄酒的方法,有记载说名臣&&&& 是酿制葡萄酒的高手。那时,不少贵族的园林中有球场,这是从&&& 等国学来的。隋唐时已使用高型家具,采取&&&&&& 的坐姿,逐步代替古老的席地而坐的习惯。从敦煌壁画看,后世的床、桌、椅、凳等主要家具,在&&&&& 时已经基本形成。隋唐时,最为盛行的出行方式是骑&&&& ,也流行一种和轿子类似的交通工具&&& 。那时的文娱活动很丰富,有&&& 、竞渡、&&&&& 、斗花草等。特别热闹的节日如正月十五的&&&& 。考点五  隋唐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1.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的发展:(1)突厥 阿尔泰山一带,6世纪中期建国,统一西北, 分为东西突厥,唐太宗时灭东突厥,  时灭西突厥;唐太宗时在高昌设   管辖东突厥,武则天设   管辖西突厥。(2)回纥 色楞格河一带,是维吾尔族、  的祖先,天宝年间,  统一各部,8世纪后期改名为  ,9世纪中期瓦解。(3)H 松花江、黑龙江流域,7世纪中期后,  和  两部强大起来,  建立政权;8世纪前期,设   ,唐玄宗封大祚荣为   ;是女真和  的祖先。(4)南诏 云南洱海一带,7世纪前期,南诏建立政权,8世纪前期,  统一六诏;唐玄宗封皮罗阁为   ,是  和   的祖先。(5)吐蕃 7世纪前期,  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国家机器,创制文字;文成、金城公主入藏,长庆会盟;是   的祖先。2.隋唐的对外友好交往(1)新罗&& 人员往来,崔致远和留学生;经济交往,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制度和制铜技艺;文化交流,参用唐制,实行  。(2)日本&& 人员往来,互派使臣  、著名人物有  ;经济交往,贸易往来频繁,日本出土唐币   ,中国出土日本银币;文化交流,仿效唐朝,  改新,  东渡。(3)印度&& 贞观时遣使,唐太宗派人去学习   法;文化交流,   、  西游。(4)波斯&& 波斯商人大批来唐经商。(5)大食&& 唐高宗时遣使唐朝;中国的造纸术、  传入大食,  教传入中国。(6)欧洲&& 唐和东罗马互派使节,唐朝的  、&&&&& 运往欧洲,  、  传入中国。考点六 隋唐时期的文化1.原因:   ,全国统一,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较长;   ,农业、手工业、商业全面繁荣,出现盛世景象;   ,和朝鲜、日本、印度等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继承发扬了历代传统文化。2.表现:(1)科技,  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天文历法的显著成就,《   》;僧一行实测    ;医学的进步,医著有《   》、《   》、《   》;医学家有   ;建筑的成熟,   。(2)诗歌,初唐诗人   、   ;盛唐山水诗人   、   ;边塞诗人高适、   ;浪漫主义诗人   ;现实主义诗人   ;中唐    ;晚唐诗人  、&&  等(3)绘画,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用线条表现人物神态;山水、花鸟成为绘画主题;画家有    和画圣    。(4)乐舞,隋唐乐舞深受&&& 和&&&&& 影响,有盛世特色。乐曲代表作如《&&&&&&& 》;舞蹈代表作如《&&&&&& 》。3.特点和地位:博大精深,全面繁荣,泽被东西,影响深远,兼收并蓄。
【参考答案】考点一 短暂的隋朝1.建立和统一:杨坚2.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 隋文帝3.经济制度:均田制& 租调制4.工程建设:隋文帝& 大兴城& 洛阳& 含嘉仓& 渝林到涿郡& 太原到洛阳5.灭亡:暴政& 山东长白山和瓦岗军等考点二 唐朝的开国和盛世1.隋亡的教训& 轻徭薄赋& 兴修水利& 戒奢从简& 科举& 儒2.自荐求官& 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注重发展科举制度3.佛教& 募兵制& 大力发展生产& 集贤院考点三 隋唐的政治经济制度1.&三省六部制: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吏、户、礼、兵、刑、工& 立法& 审议& 行政2.科举制度:隋文帝& 进士科& 武举& 殿试& 高官& 垄断& 文化素质3.从府兵制到募兵制:西魏& 隋文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形成割据& 国家负担& 农民负担& 生产时间& 军阀4.租庸调制:租庸调制& 赋役& 府兵制5.均田制:均田制& 土地兼并6.两税法:均田制& 杨炎& 封建国家& 封建地主考点四  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的繁荣1.原因和条件:(1)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2)前期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3)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互通有无;(4)对外采取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经济交流频繁。2.农业特点:(1)江南地区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2)农田灌溉发展和农具改进;(3)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3.手工业特点:(1)产地分布广;(2)分工细,品种多,有不少新产品;(3)技艺水平高,且融入了外来的风格。4.商业繁荣表现:丝绸之路& 运河、长江& 五铢钱& 开元通宝钱& 交易场所& 柜坊& 夜市& 草市& 洛阳5.社会生活多姿多彩:开放& 戎装& 少数民族& 胡饼& 莴苣& 刀豆& 菠菜& 高昌& 魏征& 波斯& 垂足而坐& 唐末& 马& 肩舆& 打马球& 荡秋千& 灯节考点五  隋唐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1.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的发展: (1)突厥:隋朝初年& 唐高宗& 安西都护府& 北庭都护府 (2)回纥:裕固族& 骨力裴罗& 回鹘 (3)H:黑水& 粟末& 大祚荣& 黑水都督府& 渤海郡王& 满族 (4)南诏:皮罗阁& 云南王& 彝族& 白族(5)吐蕃:松赞干布& 藏族2.隋唐的对外友好交往(1)新罗:儒学教育(2)日本:十多次& 吉备真备& “开元通宝”& 大化& 鉴真 (3)印度:熬糖& 玄奘& 义净(4)波斯:(无)(5)大食:纺织技术& 伊斯兰教(6)欧洲:丝绸& 瓷器& 医术& 杂技考点六 隋唐时期的文化1.原因:政治上& 经济上& 外交上2.表现:(1)科技:雕版& 大衍历& 子午线& 千金方& 四部医典& 唐本草& 孙思邈、元丹贡布等& 大兴城、赵州桥等(2)诗歌:陈子昂& “初唐四杰”& 孟浩然& 王维&& 岑参&&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杜牧& 李商隐(3)绘画:阎立本& (4)乐舞:西域& 周边邻国& 秦王破阵乐& 霓裳羽衣舞3.特点和地位:(无)文 章来源莲山课件 w ww.5 y kj.Co m
上一篇教案: 下一篇教案:
? ?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