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的重要性关系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新时期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问题的分析
下载积分:999
内容提示:新时期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问题的分析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4|
上传日期: 13:23:13|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新时期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问题的分析.PDF
官方公共微信经济学问题4货币政策四大目标之间存在矛盾,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同时实现是很困难的,但其中一致的是(
A.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
B.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
C.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
D.经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经济学问题4货币政策四大目标之间存在矛盾,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同时实现是很困难的,但其中一致的是(
A.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
B.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
C.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
经济学问题4货币政策四大目标之间存在矛盾,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同时实现是很困难的,但其中一致的是(
A.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
B.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
C.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
D.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
答案B货币政策四个最终目标要同时实现是非常困难的。它们之间既有一致性又有矛盾性。1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此消彼长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因此,要维持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就要牺牲一定的物价稳定;而要维持物价稳定,又必须以提高若干程度的失业率为代价。2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两者根本上是统一的,但如果促进经...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的这篇博文被推荐到此博主被推荐的博文:
人口因素将颠覆宏观政策原有逻辑
随着经济明显减速,政府年初设定的GDP目标有可能十几年来第一次无法达到。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产生了明显分歧:一部分人对当前经济失速感到恐慌,呼吁出台扩张性政策以实现年初预定的目标;另一种观点认为,就业是更重要的指标,只要就业充分,GDP高一点低一点不重要,而目前就业形势是令人满意的,因而没有必要推出刺激性政策。还有人虽然同意政策方向应主要视就业情况而定,但对就业统计数据不信任,认为实际就业情况比统计数据要差得多。此外,有人对低增长与就业充分并存的现状感到疑惑,称之为
“就业之谜”
就业与GDP“脱钩”
衡量就业和劳动市场状况的指标,主要有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和
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率。
由于城镇登记失业率长期稳定在4%左右,不能反映宏观经济的波动,已失去了参考意义。从后两个指标看,目前不仅就业形势良好,而且与GDP增速已在很大程度上失去关联,出现“脱钩”。
2010年以来,GDP增长率呈逐年下降之势,但城镇新增就业却保持稳中有升的趋势,2013年首次突破1300万大关,截至8月份,2014年新增就业已达到1000万人,提前完成了年度目标。
另一项数据是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公布的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统计,该数据建立在全国100个左右城市人力市场招聘和求职基础上,覆盖了全国大约一半的城市辖区人口,由于直接取自市场,可靠性较高。同样,按季度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率”也在GDP走低的同时保持稳定,并略有上升。劳动就业市场也与GDP出现“脱钩”。
后备劳动力大军消失
长期以来,制定一个较高的GDP增长目标并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动员一切政策资源,是我们经济工作的一个主要方式,也是一项“中国特色”。对这种工作方式合理性的解释是,中国二元经济的存在使得就业压力沉重,只有将经济增速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才能缓解就业问题。人们还得出“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即可增加150万就业”的经验公式。但随着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奉行已久的经济工作方式将面临挑战。
2013年初,中国统计局公布了一项相当重要但未引起足够重视的数据:中国劳动年龄人口2012年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截至2012年底,中国在15至59岁之间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3727万人,较2011年减少了345万人。此前国家信息中心也发布预测,称2013年中国的总劳动人口数量将达到顶峰。类似的预期也出现在一些非官方的研究报告之中。虽然这些数据只是测算数据,而非普查数据,但笔者认为这些数据在精度上可能有瑕疵,但其反映的趋势是高度可信的。
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就业情况受经济影响较大,经济兴旺时参与经济活动老年人口数量会有所上升,反之会出现下降。除此之外的大部分非经济活动人口的出现,主要受经济之外因素的影响。因此,把这些因素排除之后,劳动年龄人口与经济活动人口之间的关系比较稳定,由后者作为前者的替代变量,从分析方法上看是合理的。
经济活动人口由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两大类构成,两者之间存在此消彼长关系。近20年来,我国每年新增的经济活动人口数呈波浪式减少的趋势,其中1997年、1998年、2000年和2005年在1000万之上,然后就迅速降到500-600万区域的下方,2011年和2012年则分别只有191万和315万。
虽然目前经济活动人口还未出现峰值,但每年新增数是如此之少,也从侧面印证了劳动年龄人口已过峰值的事实。简化地讲,我们已经没有净新增就业压力。2012年是一个分水岭,中国在二元经济时代特有的就业压力已一去不复返了。这一历史性转变,是近年来就业与GDP之间出现“脱钩”的根本原因,所谓的“就业之谜”,谜底其实极其简单,当前的充分就业是人口结构变化的自然结果,并不是假象。
劳动力转移仍然重要
虽然二元结构下特有的就业问题已经不复存在,但未来劳动力的部门间转移仍然很重要。
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可以分解成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TFP)三个子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将日益依赖TFP的提高,而劳动力从附加值较低的农业生产部门向附加值较高的工业生产部门转移,就是提高TFP的一个重要途径。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率能维持多高的增长率,劳动力从农业到工业部门转移的速度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虽然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是低附加值的非农部门向高附加值的非农部门转移速度)。
从就业总人数、城镇就业人数、乡村就业人数三个指标的时间系列数据看,前两者在持续增长,而后者在持续下降。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主要构成,一是城镇自身新增劳动力进入市场,二是从农村农业部门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三是农村新增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据经济学家蔡昉估算,我国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占全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为23%,虽然比官方的40-50%要低很多,但仍然比发达国家高出很多,发达国家一般农业劳动力占比都是个位数,最低的英国只有1.2%。
因此,城镇年新增就业人口指标未来仍然重要,虽然它不再是判断二元经济演化的指标,但仍然是观察中国经济产业升级和运行质量一个重要指标。
传统政策框架应该改写
对于人口结构迅速变化的影响,此前人们主要关注三个问题:一是对中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二是随着抚养比率的上升,社保可持续性问题;三是对储蓄率进而对资本积累和金融市场的影响。而其对就业政策和宏观政策框架的颠覆性影响,人们认识得还非常不充分。
由于劳动年龄人口、总人口、人口负担系数三个指标中,劳动年龄人口的峰值是最先到达的,深入分析其对政策制定的含义显得更加急迫。
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人口抚养比动态图
总人口 ②抚养系数(右轴) ③ 劳动年龄人口
劳动年龄人口数量见顶,最直接的就是我们的政策重点要转移到解决结构性失业和促进就业质量上来,而不能再像原来那样以推动GDP来提升就业总量。
更重要的是,要在重新理解物价、GDP和就业三者关系的基础上重构政策框架。物价、GDP和就业三者之间存在如下关系:GDP与就业同方向变动,但并非简单的一对一线性关系;GDP、就业与物价之间存在反方向关系,但前两者与后者在变化幅度上并不确定,时间上也不同步。因此,同时实现经济高增长、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三个目标,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同国家在处理这三者关系的具体做法差异很大,以货币政策为例,欧洲采取单一目标,即把物价稳定为唯一使命;美国法律赋予美联储实现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双重使命,但美联储在实际操作中更多地以物价为指针,即使以非常规手段应对金融危机也时刻把物价稳定作为前置条件,而这次退出量化宽松的参考指标也是失业率,而不是GDP增长率;中国法律表述比较含糊,要求央行“以物价稳定来促进经济增长”,但实际上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货币政策常游移于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之间,权宜色彩较为明显并且权重更多地偏向于经济增长,很长时间以来,保证GDP的某个增长率(例如“保八”)成了全社会的一种集体无意识。
从长期看,一国经济增长率由其潜在增长能力所决定,宏观政策是中性的。但为何中国政府仍然要每年制定经济增长目标?主要理由是解决就业。没有较高的GDP增长,就不能解决就业问题,一直是一个社会共识。在存在大量后备劳动力的人口红利时代,恰好也具有较高的潜在增长能力,政府虽然每年制定GDP目标,但这一目标往往低于潜在GDP较多,只要不大幅超过这一目标,物价一般不会失控,前述的三大宏观经济目标也就可以得到兼顾。所以,在人口红利时代,这种宏观政策跟随GDP起舞的做法,理论上不会产生太多的问题。
但在实际工作中,地区GDP竞赛机制下使得中央的目标被轻易突破,地方的野心总是远远超过中央的理性目标,而地方一旦疯狂起来又会倒逼财政货币政策放松,使其超出实现中央GDP目标所需要的水平。所以,在人口红利时代,经济过热和通胀过高也是一种多发症状,经济波动幅度也是相当大的。
在后人口红利时代,劳动力无限供给结束了,二元体制下特有的就业问题不复存在。这样,设立GDP目标的理论基础已经不存在了,加上潜在GDP较大幅度的下降,在中央层面要把GDP目标设定在合理的水平,难度就非常大了(在人口红利时代把实际GDP恰好设在潜在GDP水平上同样困难,但大多数时候可以通过设立一个保守的目标来回避这种风险)。这时,放弃设定目标GDP,而把与GDP反向变动的物价作为主要的工作指针,就是更加理性的选择。而由于GDP与就业是同向变动,就业又是经济增长的主要目的,所以在盯紧物价预期变动的同时,参考就业市场来决策政策取向,应该成为一个工作原则。
同时,这也是是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原则。例如,美联储在此轮政策调整中,关注的就是就业和物价,美联储就把加息的门槛定在2.5%的通胀和6.5%的就业,GDP只是附带的观察指标,既非政策追求的目标也非政策调整的触发门槛。因此,对我国来说,要进一步降低GDP指标的地位,在时机成熟时政府应该放弃公布GDP目标,使宏观政策真正前瞻性地以就业为导向,只要就业稳定,GDP的下降就不必也不会引起恐慌,这样就会大大降低像“四万亿”计划那样的政策错误的概率。
中国宏观政策框架的转变&
GDP与就业之间是同方向关系,与物价之间则呈反向关系。
GDP在劳动力无限供给之下,宏观政策以GDP为中心,并以此带动就业,物价稳定的任务经常置于第二位。在这一框架下,虽然物价稳定有时会被牺牲,但总体不会产生太大的问题。
在人口红利消失之后,由于GDP与就业率之间线性关系遭到破坏,特别是刚进入红利消失的转折期,就业与GDP之间会出现一段时间的“脱钩”。此时,以GDP为政策的中心目标不再适宜。正确的做法是,以物价稳定为主要目标,在物价与就业之间的权衡,GDP则是物价与就业权衡之后的附带产物。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当前位置:
>>>稳定物价和增加就业是宏观调控的两大目标,但在短期内,通货膨胀..
稳定物价和增加就业是宏观调控的两大目标,但在短期内,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如图所示的经济关系。下列选项中能实现经济状况从B点到A点变化的有效经济手段是
A.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B.提高商业银行的贷款基准利率 C.降低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 D.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品实施限价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江苏模拟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稳定物价和增加就业是宏观调控的两大目标,但在短期内,通货膨胀..”主要考查你对&&宏观调控&&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宏观调控含义:它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财政政策的含义:国家通过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方向和数量的确定,及其对数量的增减变化的调整来调节社会总需求。
货币政策的含义: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信贷量、利率等进行调节和控制而采取的政策措施。
&宏观调控的特性:1、地位:在尊重市场调节的前提下进行,弥补了市场调节的不足,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所决定。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道德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的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调控的主体与特点:国家机关,主要是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宏观而不是微观,间接而不是直接。
3、调控的原因:首先,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些领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有些领域不能依靠市场来调节。其次,即使在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包括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最后,宏观调控有利于帮助人们认识市场的弱点和缺陷,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4、调控的目标:基本目标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即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促进经济增长,其次是增加就业,稳定物价。
5、调控领域:1、有关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领域。凡是涉及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就是宏观经济调控法要干预的问题。另外,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产业,或者涉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也是宏观经济调控法所要干预的领域。   2、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   将宏观经济调控界定在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体现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作用。   3、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领域   对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或者单个私人的力量难以办好的方面,政府需要直接进入或者以适当的方式促成私人进入。
6、基本原则:1、国家统一决策原则   凡是关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决策应当统一归属于国家的权利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在拟定关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或者行政法规后应当报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表决通过后实施。2、社会经济发展总体平衡原则   市场经济发展必然带来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而宏观经济调控则是要解决这种不平衡。   3、协调原则   4、引导鼓励原则   5、预期原则
7、主要内容:①国家合理地制定各项经济政策和措施,如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方针、制定产业政策,以控制总量平衡,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积累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控制货币发行,制止通货膨胀;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税收征管制度等。   ②国家正确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从经济利益上诱导、协调和控制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等。   ③科学地编制各项经济计划,使经济计划建立在有充分科学根据的基础上,使其在中长期的资源配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弥补完全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不足。区分宏观调控的三大手段: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区别和联系:1、区别:(1)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2)内容不同。凡是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的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则属于货币政策。(3)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的。2、联系:(1)二者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空的重要方式。(2)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的作用各有其特点,在货币政策收效不明显的严重萧条局面下,财政政策则显得比较有力,如扩大财政赤字,支持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本身可以吸收一部分失业人员,又可以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在抑制经济过热方面则相反,因改变税法或采用增税等财政政策都需要时间,这就使财政政策不可能具备货币政策所具有的灵活性和及时性。深入理解我国的宏观调控必要性: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②加强宏观调控不仅是因为市场的局限性,而且取决于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宏观调控重要意义:宏观调控是为着经济市场稳定正常运行而制定,是与国民利益息息相关,是为了避免对国家经济受损,而不是针对政府,但是制约不利的市场规律因素,同样就是保持稳定,不产生混乱,这样来想到可以说是政府用政治手段来制约一些对国家不利的投资。同时这是普遍现象,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政府都是适用的。多去了解些资本国家曾因发展自由经济,凭着市场规律而自我调节,而不强调国家干预所导致的数次经济危机,你就会有深刻体会,宏观调控的重要意义。我国的主要目标:①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使之达到基本平衡。 ②稳定物价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波动是价格发挥调节作用的形式。但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对经济生活是不利的。如果物价大幅上升和通货膨胀,会刺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片面追求数量扩张,经济效益下降;如果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则会抑制投资,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但政府可以运用货币等经济手段对价格进行调节,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某些行政手段(如制止乱涨价、打击价格欺诈),以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 ③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交易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的转移。④ 增加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的情况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充分就业是我国政府的责任。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劳动供给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显得有限。因此必须坚持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长期将增加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落到实处,并严格控制人口和劳动力增长。就业的增加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要增加就业,首先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是增加就业的基础。同时还必须提高就业弹性。为了提高就业弹性,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建设。
调控手段:1、法律手段,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主要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进行调节经济,有权威性和强制性;如:调整税率、金融、财政补贴等; 2、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主要方法有: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整②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等,对经济活动进行引导,是一种间接手段,但是是主要手段;如:国家大的投资规划,或在某些行业和领域实行配额制度; 3、行政手段,指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如利用工商、商检、卫生检疫、海关等部门禁止或限制某些商品的生产与流通,有直接性、权威性、无偿性、和速效性等特点。如利用工商、商检、卫生检疫、海关等部门禁止或限制某些商品的生产与流通。
财政政策分类: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 ①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开支,抑制需求,扩大社会总供给。②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刺激需求、增加国债、扩大财政赤字。 ③稳健的财政政策:松紧适度,着力协调,放眼长远。具体说来,就是十六个字: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
货币政策(也叫金融政策):1、分类: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扩张性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 ①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政策):提高利率、增加储蓄、提高存款准备紧率、减少货币供应量、控制货币信贷、抑制投资和消费。 ②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减少存款储蓄、降低存款准备紧率、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投资和消费。 ③稳健的货币政策:介入扩张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中间的货币政策,主要是服从服务于改革开放发展大局,服从服务于中央宏观调控大局。其特点是:合理控制货币信贷总量,既要支持经济发展,又要防止通货膨胀和防范通货紧缩的风险;既要坚持控制投资需求膨胀,又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既要对投资过热的行业降温,又要著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2、宏调原则:“稳定政策,适度微调,把握大局,着力协调,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关注民生,积极稳妥,留有余地。”宏观调控的创立:由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   宏观调控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与控制。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在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宏观调控主要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及行政手段。   经济学家理解这个词就是宏观经济政策。但实际应用上,它的含义是模糊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有经济研究部门叫宏观调节部,表明在当时的经济形势下对宏观调节还有一点敬畏,后来改称了“宏观调控”,好像我们对经济的控制越来越加强了。宏观调控最近一段时间又演变为一个长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任何时候都要存在。这种提法把“宏观调控”的意思模糊了,因为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学上就是短期的。
发现相似题
与“稳定物价和增加就业是宏观调控的两大目标,但在短期内,通货膨胀..”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28632135487103342141998152816119098金融学习题和答案(1)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金融学习题和答案(1)
根​据​重​点​出​的​,​从​老​师​那​考​来​的​哦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充分就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