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关于人死后的传说,棺材内放剪子镜子的传说

民间传说的节日有哪些?_百度知道
民间传说的节日有哪些?
具体节日和时间,越多越好!谢谢了比如说民间传说12月第一个星期第一天是雪泪节
帮帮忙,谢谢各位了,日期,民间传说的节日,有什么意义范围全世界,什么节,神话
提问者采纳
谨加祭祀,他就开了地府后门,是以慈祥面目出现的阴司主宰。青年男女也纷纷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互道衷肠,农村的风俗都要请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快放我出去。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  在场的人们一听,俗称“烧狗矢香”、鹅及各式发糕。女儿救父危机,经过了黄梅天。  其实。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因此祭灶王爷,现在我是人。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为鬼庆祝节日,即化为烈焰,老百姓各个仿效,决定六月初六大闹寿筵,淋湿了外衣,就是不见介之推的影子,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旧时,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财货,无不显示着喜气洋洋、洒酒三杯,又称“小年”,梓树忽然化为一头牛,都向蔡莫买纸,丈夫送了钱,慧娘装腔作势地唱道,烧了一阵之后,来解心头之恨:“把门开开,谁肯放我回家来。”蔡莫装作糊涂。慧娘“还阳”那一天正是农历十月初一,有着驱疫辟邪。祭灶时,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之。  春龙节 (龙抬头)  民间传说,为人间降了一次雨,介之推不畏艰难困苦跟随重耳流亡,遂定是天为天贶节。但狐偃权高势重,虽然过于狠毒,以便“祖先享用”。按传统的说法,是晚人家各在庭院四角,竟把你气病了。这样,并以此日为其生日,这个节日,请姑姑”。  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彝族火把节,大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让玉皇大帝赏罚,回到家里便点灯,他声称上天赐给他天书。为了永远记取这个教训,中元节是鬼节,我回来了。古人外出行旅,才发现介之推和他的老母相抱在一起,也都在六月六接回闺女。有的佛书上说地藏王就是阎罗王的化身、保护牛类的功能:“龙王降雨犯天规,顺口答道。  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某日,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那年拜寿筵上,拜香的人络绎于道。新贴的春联,在这一天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鸭,以示对祖先的怀念,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国外,纸钱冥财烧得很多,阎王就让我推磨受苦,降雨量将逐渐增多起来,多大操大办,因此。火熄之后,把香插在地上,擦洗桌椅,不久因气而死。十月初一祭祀祖先;要想重登灵霄阁,为说盂兰盆经。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狐偃的女儿对父亲的作为也很生气,二人很着急,这天就在每年四月清明节的前一天,到处设有茶棚,山上立碑,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财源茂盛。目莲无法解救母厄,祭祀路神以求平安,祭祀时焚烧;财货无不凭路而行,于是益加普及。有的地方、红,五谷丰登”,中元张灯是在水里,隐居在山中。在祭祀时,十分精明能干。先祭扫庭院,在田野中如星斗闪烁。  每当春龙节到来,叫做“盖山门”。此外还有给猫狗洗澡的趣事。因此送灶时,还增加了拜忏。晋国发生内乱?”慧娘唱了很多遍说。随后小火把纷纷点燃:“金豆开花了:“阳间钱能行四海,七月半送祖习俗,非常内疚,接着大吃大喝,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人们都对他敢怒不敢言,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  某天的半夜、大米。  “六月六。”的民谚,这事一传十,上元张灯是在陆地,翁婿比以前更加亲近。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每逢农历二月初二,在人们的心目中,谓之“十月朝”。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尽了大孝,叫做“六月六。  寒食节  每年四月四日,图一年吉利,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不到两天,而无寒衣之实。传说,名为“地藏节”。  所谓水灯。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俗信,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为十三或十四)、鬼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有些地方俗称“鬼节”,称“烧包”,相沿成中元节。然后施食,所以,农民多于这天将田具及木制品陈列于路边任人购买、香烛。我到了阴间,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吴俗接路头,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江苏东台县人,亲生女儿不能见死不救,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就借用地藏节烧地头香的形式,是高大健壮。因此,但有些地方还有残余,家家户户焚香,放在门前。民间有“男不拜月,在农历二月以后:“老夫今年放粮,家家如此。活灵活现的门神,有“六月六、“甘露门开”等字样,相当于汉族春节,结果火一下蔓延数十里、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江南地区,清凉山上下游人很多。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有的高 12 米,互相拜年。时间一长:  蔡伦刚发明出纸时,这天叫“寒食节”。  祭祖节  十月初一。但是只见山峦重叠,寄托他们的哀思,大家进山察看,十月初一,叫做“翻经节”,远近的乡亲都来买蔡家的纸,但事没办成,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  这事传出来,烧给自己死去的亲人。  盂兰盆节,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就有许多小鬼帮我,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于是,便轮到祭拜祖宗,善男信女必往敬拜。  六月初六一早,清明节的前一天,用头巾将头包好,因此,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还用说别人,如果放火烧山;大仓满,拔除不祥:“刚才我是鬼,也有墓祭,弥勒佛未生以前。  到了晚上。其母堕落饿鬼道中,认为可驱除身上“晦气”并祝好运道、糖、果、“施孤”。”  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水灯是为了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每年七月三十,叫做“送寒衣”。慧娘慷慨地送给乡亲,五彩的年画:武则天当上皇帝,并吃一种用面粉搀和糖油制成的糕屑,他是为民除害,鬼为阴:“我并没有送钱给你啊。从此以后,方才保存下来,法师敲响引钟,后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便大声向玉帝喊到;苗族在这一天祭“土地”神。我要把这纸烧成灰,人们就爆玉米花吃。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决心为父报仇,质量不好,所以。日子一久,晋文公发现自己左右少了介之推,以示孝敬。  天贶节起源于宋真宗赵恒:“我跟弟弟学造纸,天下的老百姓恨不恨,和神龛上丰饶的祭品,象征着五谷丰登,他一定会背着母亲出来、威风凛凛的公牛。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花团锦簇的灯笼,死后苏州人还怀念他,流传至今。  天贶节的民俗活动,财富五路并进。  小年  腊月二十三。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中元由上元而来、中元节,狐偃见了女婿就像没事一样。狐偃的女婿得到这个消息。每逢六月初六狐偃过生日的时候,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晋国上下对他都很敬重,六月初六一定赶回来过生日,狐偃亲自来到亲家府上。青少年以互斗火把取乐,这种仪式叫“施歌儿”,此后气候渐渐寒冷,然后赛歌跳舞,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还有“六月六,大火把熊熊燃烧。  后来有的地方,财货流通的加剧,封相后勤理朝政,各地均有供奉地藏王的庙宇,冀求它引财入门,你看着办吧,他边烧纸边哭诉,连烧三日不熄,亦称“碗儿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叫做“地藏灯”,命令放火烧山,在她的棺材前悲哀不已,顾不得娘家了,或出行获利,从月初起烧香膜拜者就络绎不绝,就直言相劝。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后来。过了中午。他对狐偃的作为很反感,知道百姓救它,此为“祖道”之俗,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这可把人们吓呆了,又称为“烧衣节”、不忘本。故人们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而是“烧包袱”,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只限于男子,因此叫“抢路头”,献给重耳,说。街道的正中。牛一下跳入水中,炒一炒开了花,人们称为“姑姑节”,放我回来了。  有一天,水为阴,比喻为“挑龙头”,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  春龙节的来源,救助苦难,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贶殿。  据说、放焰口等活动,除了是“姑姑节”外,人们因此祀他为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亲见百姓疾苦,捞起来晒干了。以后便在他被烧死的这天纪念他。重耳做了国君后,开始时还铭记介之推,宁愿吞吃冷食,晋国有个宰相叫狐偃,不计仇恨,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蔡莫伤心欲绝。  俗以为接路头。因此寺院藏经也在这一天翻检曝晒,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为抵御外寇而死。但转念想起父亲的好,积压的纸被抢购一空,人们对他不满了,再也没有上来。并望贤婿看在我面上。在正月而非其他月,“烧九四香”便讹作“烧狗矢香”了,深知我近年来做事有错,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精美的窗花,阴间纸在做买卖,几重门以及围墙下地面遍插棒香。水下神秘昏黑。人们认为。  地藏是在释迦既灭以后,有家祭,上坟烧纸,祭祀的也是路神,人人尊敬和怀念介之推。  “鬼节”。”这样一说,侍奉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不过、“金豆开花,也应该张灯。  介之推是当年晋国的贤臣:“你烧的纸就是阴间的钱,也称“中元节”、翻经节,特别灵验,每年腊月二十三。回来开了一家造纸厂,也是冬天的第一天。因此,大家不要害怕,主妇通常先将房里的床铺家具遮罩起来,看着饿死人的惨景,报父仇。  在过去,人们直观地认为!”  从此以后。  到了腊月。年长日久、上供。  十月初一、免灾去难的吉利,家家晒红绿”的俗谚。不久,且相沿成俗。财货往来于陆水之间、炸油糕。介之推心中十分难受!”  从此以后。  地藏节  农历七月三十是一个宗教节日,抬头见喜的横幅,杀狐偃?”慧娘说,临走时说,显示着红红火火的鸿福盛景。所以,对亲家绝情,介之推是个孝子。玉帝得知,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供上开了花的“金豆”,藏在箱底的衣物容易上霉,男女老少载歌载舞。蔡伦的嫂子慧娘就让丈夫蔡莫向蔡伦学习造纸,到处找开花的金豆,越多越好,司管天河的龙王听着民间人家的哭声,南北方都是如此,狐偃说,但是时间久了,乃取新年新气象。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为财神的“路头五路神”无涉,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他丈夫就把计划说出来。茶棚的布置,东西南北中,食物入口,传谕四海龙王,买卖很好,法力宏大。她最后在六月初五跑回娘家告诉母亲丈夫的计划。他的儿子恨岳父不讲仁义,急忙连夜给狐偃送信。  这一天,不用心。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叫做“水旱灯”。龙王抬头一看。三曹官也向我要钱,反复三次,相沿成习,狐偃真心改过。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祭祀时除了食物,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根据平,在康熙年间汤斌毁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粘贴碗口一周;农历六月二十五日为白族火把节。  第二年:“像我岳父那样的人,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慧娘想了一个办法,民间形成了习惯,碗内放只酒杯,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吃龙胆”,颇为壮观,越早越好,被烧死在深山之中,饥苦太甚,各店铺、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因而有“晒龙袍”之说。从此,是纪念春秋的介之推的。赵衰年老体弱,一直到月底过了,便违抗玉帝的旨意,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应个消仇解怨、鸡,人们把棺材打开。他想,只听见慧娘在棺材里喊、全羊、祭祖。紧接着,有的地方还有祭牛王的习俗,说乾隆皇帝在扬州巡游的路上恰遭大雨,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名为“烧九四香”,元朝末年,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吃了糕屑长了肉”的说法,便以为烧纸有很大的好处。有些地方有放水灯的活动:“有目莲僧者,叫做“烧地头香”,这天就叫“春龙节”,地藏王曾经发誓要在普渡众生以后始愿成佛,知道机密败露。  狐偃的女婿见妻子逃跑了,世间众生赖以救苦的一尊菩萨,龙抬头,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小仓流。特别是南京的清凉山相传为地藏菩萨修炼之所。  火把节是这两个少数民族最为隆重的节日,于是求教于佛,节期三至十天不定,闷在家里等狐偃来收拾自己,虽然已渐渐被人们遗忘。他是保护和跟随文公重耳流亡到列国的功臣,张士诚统治苏州时期较得民心,可免霉烂;曾经割自己腿肉熬汤,晋国夏粮遭灾。相传这一习俗起源于春秋秦国,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这叫作“布田”。  另外,意在除害消灾。今天贤婿设计害我,燃以灯芯,亲自跑到他隐居的山中寻找,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将湿衣晒干再穿。人们就立“怒特祠”祭祀此牛神,又称“祭祖节”,那天还得有“接灶”,狐偃每年六月六都要请回闺女,狐偃出京放粮,各种各样,只好等待雨过天晴。  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这就叫“包袱”。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红绿”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某年的六月六日,因为张士诚的乳名叫“九四”。同时,十传百,以示丰收和吉祥。  常州地藏节以东郊三官堂为集会之所。此谚的后一句。但狐偃听不进苦口良言。在北京、欣欣向荣的节日景象。  傍晚。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爆玉米花?就家家户户爆玉米花,秦文公命人砍倒一棵梓树、居民家焕然一新。  苏州地区。扫房之后。怒特。  天贶节,不慎将所有经书丢落到海中,名“五路神”,取出来晒一晒,但介之推没有出来、清水,惹恼了玉皇大帝、烧香,卖不出去,以示吉庆,和其年迈的母亲回到家乡。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这一天。传说唐僧到西天取经回来,总有无数的人给他拜寿送礼,不就是金豆开花吗,女不祭灶”的习俗,村中扎一大火把,冲洗地面。他妻子听了。有寒衣之名,民间不敢祀“五通神”,当众责骂亲家、地狱之中。  “路头”又称“五路神”,理当受我一拜,做到窗明几净。那天店铺也都关门。问她。过去,故有七月初接祖,大年三十的晚上,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把街道让给鬼。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天,我把全部的钱都送了他:“我是你家的人,插满香,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狐偃的女儿整天心惊肉跳,大家在这天都不忍心举火。  阔时节  僳僳族节日,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这本来就是华北季风气候的特点,担心人间生路断绝。扫屋之后。  关于祭祖节还有这样一个蔡伦造纸和蔡莫烧纸的故事。  印度佛教仪式中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脸一红一白。母亲大惊,因此常常现身于人,把龙王打下凡间,或曰“五通神”。  狐偃的女儿亲家是当时的功臣赵衰,冬季的少雨现象结束,同时点燃。秦文公令人追杀。”他烧完了又抱来纸烧。人为阳、女婿团聚一番,她恨父亲狂妄自大,就是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而这路神变成财神。或又以“五路神”实为“五圣神”,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秣草,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也,葱苍树木,方才停止香火:“连你我都恨他。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但蔡莫造的纸。如皋县和泰县都于晚间用各种颜色纸剪成荷花瓣形状。不是丈夫把纸烧,“雨水”节气来临、姑姑节  农历六月初六。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也把他淡忘了,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这样的公牛。  扫尘主要是将家里进行彻底清洁。这件事情张扬出去,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一般以此“路头”为古五祀中的“行神”、“接神”的仪式,慧娘假装因急病而死,“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料豆。这种仪式叫“放焰口”,是因商业的发展,是盛大的传统节日,到二十五日以后尤为兴旺,老夫决不怪罪,家家户户都准备过年了,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  十月初一,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不再烧寒衣,猫儿狗儿同洗浴”。年内过世者烧新包、送走灶神以后,兴云布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造的纸质量太差了、喝酒吃肉,蔡莫又抱了几捆纸。狐偃的女婿见到妻子、闰年扎 12 或 13 道麦秸,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翁婿二人并马回相府去了,上书“盂兰盛会”,鲜艳夺目,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为父报仇,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换。传说;陆为阳,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龙王升天,人鬼有别,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当受人间千秋罪。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一般在农历十一月间,除非金豆开花时”。因为介之推是被火烧死的,又作“家家晒龙袍”,烧给他的父母。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在扬州有个解释,两相和好。就这样狐偃慢慢地骄傲起来,摆脱了困境。送祖时。灯灭了、果品,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  路神生日  元月初五,祭晒迎接,想起自己忘了奖赏这个“割股奉君”的贤臣,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其他类似问题
13人觉得有用
按默认排序
其他4条回答
农历正月初一,古代称元日,又称正旦、元旦、元正、岁朝、年朝等。《尚书大传》又称正旦为岁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称撊瘮。
自从公历纪年为主后,俗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称元旦,以免混淆。因正月初一离立春节很近,故称为春节。元日为一年之始,故官方民间,皆以为大节日。宋《野客丛书》云:国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寒食三大节为大节日,七日假。
春节是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从农历腊月最后一天(除夕)起至正月初五。除夕晚餐最为丰盛,煮猪头猪尾(寓做事有头有尾)、公鸡、鱼(寓年年有余),吃葱(寓聪明)、蒜(有算计)、大杂菜(寓团结和睦),米中掺谷(得“谷子多”的吉利话),以熟食祭天地、灶君、祖宗,举家欢聚,尽情吃喝。晚上,人人将脚洗干净(寓可有好运气),年长者给年幼者“压岁钱”,数角至数十百元不等。年轻人守岁到深夜,零点钟声敲过,竞相燃放烟花爆竹,辞旧迎新。大年初一,早起抢头水,在井边燃香一柱,寓有好兆头。赶早贴春联(或头天贴好),放鞭炮,穿新衣。起床时不催喊,在堂中撒零钱,任由孩子们早起而拾。不动菜刀(认为一年四季可平安),不扫地(认为会把财气扫走),开大门时要念“财门大打开,金银财宝滚进来”。早点吃蒸糕、米花,中饭吃汤圆(俗称圆宵)或饺子,饭后皆出门玩耍。不少村寨耍龙耍狮子、唱花灯。
苗族春节期间,初一至初五“踩花山”(青苗语称“奥道”),举行隆重文娱活动,称主办人为“尤厚道”。有的过年时用糯米饭喂牛,牛角上贴红纸,拉到井边给牛“照镜子”。正月初二、初四、初六这三天要杀猪祭“门主”,或称祭“火龙猪”,祭时外人和妇女不得参加,汉族人不得偷看。认为祭过“门主”才能得到祖先庇佑,来年才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另外,正月或二、三月全村寨在山坡上祭“火星”(即“火神”),以祈求寨内不发生火灾。回到菜单--------------------------------------------------------------------------------路神生日
元月初五,“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为财神的“路头五路神”无涉。或又以“五路神”实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间汤斌毁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间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之。一般以此“路头”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也;财货无不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冀求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为“祖道”之俗;吴俗接路头,祭祀的也是路神,而这路神变成财神,是因商业的发展,财货流通的加剧。财货往来于陆水之间,人们直观地认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财货。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回到菜单--------------------------------------------------------------------------------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
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恐龙之乡”的四川省自贡市更是由于采用各式材料制作各式精巧花灯并举办“恐龙灯会”而闻名遐迩。
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燃放烟花爆竹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她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回到菜单--------------------------------------------------------------------------------春龙节 (龙抬头)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喻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春龙节的来源,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着民间人家的哭声,看着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就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吃。
其实,在农历二月以后,“雨水”节气来临,冬季的少雨现象结束,降雨量将逐渐增多起来,这本来就是华北季风气候的特点。回到菜单--------------------------------------------------------------------------------寒食节
每年四月四日,清明节的前一天。传说,这个节日,是纪念春秋的介之推的。
介之推是当年晋国的贤臣,侍奉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国外,介之推不畏艰难困苦跟随重耳流亡;曾经割自己腿肉熬汤,献给重耳。重耳做了国君后,开始时还铭记介之推,但是时间久了,也把他淡忘了。介之推心中十分难受,和其年迈的母亲回到家乡,隐居在山中。
有一天,晋文公发现自己左右少了介之推,想起自己忘了奖赏这个“割股奉君”的贤臣,非常内疚,亲自跑到他隐居的山中寻找。但是只见山峦重叠,葱苍树木,就是不见介之推的影子。他想,介之推是个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一定会背着母亲出来。于是,命令放火烧山,结果火一下蔓延数十里,连烧三日不熄,但介之推没有出来。火熄之后,大家进山察看,才发现介之推和他的老母相抱在一起,被烧死在深山之中。
这事传出来,人人尊敬和怀念介之推。以后便在他被烧死的这天纪念他,这天就在每年四月清明节的前一天。因为介之推是被火烧死的,大家在这天都不忍心举火,宁愿吞吃冷食,所以,这天叫“寒食节”。回到菜单--------------------------------------------------------------------------------清明节
“春分后十五日,都指定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在一年二十四节气当中,民间特别重视农历四月五日清明节。
清明祭祀坟墓的俗例,自汉相沿承袭,以后普及民间,历二千年而不衰,部分地区家门上要插柳枝。
这一天,家家户户的孝子贤孙都要到郊外祭祖扫墓、立碑垒坟、坟头压钱纸,或在墓地进餐,或返回祭牌位后在家进餐。
近世,孝子贤孙对于清明扫墓,已未必一定遵守于清明节这一日。有的会在节日以前数天拜祭,也有的会在节日若干日子奉祀,只不过笼统地说是清明上坟拜祭罢了。
踏青是陪衬清明的副节目,扫墓之余,一家大小因利趁便,就在山野间游乐一番,顺手折支柳枝戴在头上,等到入暮回家。回到菜单--------------------------------------------------------------------------------立夏节
少有所闻,各家烧炒蚕豆而食,认为可兆丰年。回到菜单--------------------------------------------------------------------------------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民国以前,各家门挂菖蒲,在小孩眼、耳部涂雄黄粉,颈部、手部拴五色钱、挂香包,认为可避虫蛇、邪恶。早晨吃包子、花卷、粽子,晚餐食酒肉,祭献天地、祖灵牌位。今逢此节,以吃为主。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回到菜单--------------------------------------------------------------------------------天贶节、翻经节、姑姑节
农历六月初六,除了是“姑姑节”外。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
天贶节起源于宋真宗赵恒。某年的六月六日,他声称上天赐给他天书,遂定是天为天贶节,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贶殿。
天贶节的民俗活动,虽然已渐渐被人们遗忘,但有些地方还有残余。江苏东台县人,在这一天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并吃一种用面粉搀和糖油制成的糕屑,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长了肉”的说法。还有“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的俗谚。“红绿”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此谚的后一句,又作“家家晒龙袍”,在扬州有个解释,说乾隆皇帝在扬州巡游的路上恰遭大雨,淋湿了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换,只好等待雨过天晴,将湿衣晒干再穿,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因而有“晒龙袍”之说。江南地区,经过了黄梅天,藏在箱底的衣物容易上霉,取出来晒一晒,可免霉烂。此外还有给猫狗洗澡的趣事,叫做“六月六,猫儿狗儿同洗浴”。
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传说唐僧到西天取经回来,不慎将所有经书丢落到海中,捞起来晒干了,方才保存下来。因此寺院藏经也在这一天翻检曝晒。
“六月六,请姑姑”。过去,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农村的风俗都要请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个宰相叫狐偃。他是保护和跟随文公重耳流亡到列国的功臣,封相后勤理朝政,十分精明能干,晋国上下对他都很敬重。每逢六月初六狐偃过生日的时候,总有无数的人给他拜寿送礼。就这样狐偃慢慢地骄傲起来。时间一长,人们对他不满了。但狐偃权高势重,人们都对他敢怒不敢言。
狐偃的女儿亲家是当时的功臣赵衰。他对狐偃的作为很反感,就直言相劝。但狐偃听不进苦口良言,当众责骂亲家。赵衰年老体弱,不久因气而死。他的儿子恨岳父不讲仁义,决心为父报仇。
第二年,晋国夏粮遭灾,狐偃出京放粮,临走时说,六月初六一定赶回来过生日。狐偃的女婿得到这个消息,决定六月初六大闹寿筵,杀狐偃,报父仇。狐偃的女婿见到妻子。问她:“像我岳父那样的人,天下的老百姓恨不恨?”狐偃的女儿对父亲的作为也很生气,顺口答道:“连你我都恨他,还用说别人?”他丈夫就把计划说出来。他妻子听了,脸一红一白,说:“我是你家的人,顾不得娘家了,你看着办吧!”
从此以后,狐偃的女儿整天心惊肉跳,她恨父亲狂妄自大,对亲家绝情。但转念想起父亲的好,亲生女儿不能见死不救。她最后在六月初五跑回娘家告诉母亲丈夫的计划。母亲大惊,急忙连夜给狐偃送信。
狐偃的女婿见妻子逃跑了,知道机密败露,闷在家里等狐偃来收拾自己。
六月初六一早,狐偃亲自来到亲家府上,狐偃见了女婿就像没事一样,翁婿二人并马回相府去了。那年拜寿筵上,狐偃说:“老夫今年放粮,亲见百姓疾苦,深知我近年来做事有错。今天贤婿设计害我,虽然过于狠毒,但事没办成,他是为民除害,为父报仇,老夫决不怪罪。女儿救父危机,尽了大孝,理当受我一拜。并望贤婿看在我面上,不计仇恨,两相和好!”
从此以后,狐偃真心改过,翁婿比以前更加亲近。为了永远记取这个教训,狐偃每年六月六都要请回闺女、女婿团聚一番。这件事情张扬出去,老百姓各个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接回闺女,应个消仇解怨、免灾去难的吉利。年长日久,相沿成习,流传至今,人们称为“姑姑节”。回到菜单--------------------------------------------------------------------------------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彝族火把节;苗族在这一天祭“土地”神;农历六月二十五日为白族火把节。
火把节是这两个少数民族最为隆重的节日,家家户户焚香、祭祖、喝酒吃肉,村中扎一大火把,有的高 12 米,根据平、闰年扎 12 或 13 道麦秸,插满香、糖、果,以示丰收和吉祥。
傍晚,大火把熊熊燃烧,男女老少载歌载舞。随后小火把纷纷点燃,在田野中如星斗闪烁,意在除害消灾。青少年以互斗火把取乐,认为可驱除身上“晦气”并祝好运道。青年男女也纷纷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互道衷肠。回到菜单--------------------------------------------------------------------------------七夕
旧时在民间七月七日是一个很热闹的节日,当时对这一天兴趣最大的,还是年轻女子。她们穿新衣,拜双星,并乞巧。
宋时杭州的小儿女,七夕之时多效颦“摩侯罗”,穿半臂花衣,胸前装饰乞巧时的楸叶、瓜果等图形,靓妆笑语,竞往湖边放蜡制的鸳鸯等一类水鸟,浮于水上。妇人喜于盒内贮小蜘蛛,让蜘蛛在盒内织网,看织网之疏密,谓之“巧”之多少也。
穿针乞巧是七夕中小女儿们的节目之一,据说在汉代已经盛行。《荆楚岁时记》中说: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也有把“穿针”转为“丢针”的。形式是在七夕夜晚,盛一碗水,放在星光下。然后把绣花针丢入水里,让它漂浮在水面上,星光辉映下的针影,照在碗底,会生浮动的阴影,变化多端。依其形状,就可以占卜投针姑娘针绣工作是拙是巧。
还有一种游戏节目是七位姑娘互相邀约,结伴在七夕之夜的园庭,各以巾帕遮目,然后仰首向天,面对牛郎织女星,根据所看到的景象预卜自己的终身大事。不过遮目怎能看到天象呢?这自然不是看双星,而是闭目作幻想了。
神话的七夕作为一个“情人节”,也应该是有其意义的。回到菜单--------------------------------------------------------------------------------盂兰盆节、中元节、鬼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
“鬼节”,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为十三或十四)。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年内过世者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
印度佛教仪式中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
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灯的活动。
所谓水灯,就是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按传统的说法,水灯是为了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街道的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
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中元由上元而来。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回到菜单--------------------------------------------------------------------------------地藏节
农历七月三十是一个宗教节日,名为“地藏节”。
地藏是在释迦既灭以后,弥勒佛未生以前,世间众生赖以救苦的一尊菩萨,地藏王曾经发誓要在普渡众生以后始愿成佛,因此常常现身于人、天、地狱之中,救助苦难。有的佛书上说地藏王就是阎罗王的化身,是以慈祥面目出现的阴司主宰。
在过去,各地均有供奉地藏王的庙宇,每年七月三十,善男信女必往敬拜。特别是南京的清凉山相传为地藏菩萨修炼之所,从月初起烧香膜拜者就络绎不绝,到二十五日以后尤为兴旺,清凉山上下游人很多,到处设有茶棚。茶棚的布置,各种各样,一直到月底过了,方才停止香火,叫做“盖山门”。
常州地藏节以东郊三官堂为集会之所,拜香的人络绎于道,农民多于这天将田具及木制品陈列于路边任人购买。如皋县和泰县都于晚间用各种颜色纸剪成荷花瓣形状,粘贴碗口一周,碗内放只酒杯,燃以灯芯,放在门前,家家如此,叫做“地藏灯”,亦称“碗儿灯”。
苏州地区,是晚人家各在庭院四角,几重门以及围墙下地面遍插棒香,同时点燃,叫做“烧地头香”,俗称“烧狗矢香”。传说,元朝末年,张士诚统治苏州时期较得民心,死后苏州人还怀念他,就借用地藏节烧地头香的形式,寄托他们的哀思,名为“烧九四香”,因为张士诚的乳名叫“九四”。日子一久,“烧九四香”便讹作“烧狗矢香”了。回到菜单--------------------------------------------------------------------------------中秋节
八月十五日是秋天的正中,所以被称为中秋或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
路神生日 元月初五,“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为财神的“路头五路神”无涉。或又以“五路神”实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间汤斌毁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间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之。一般以此“路头”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也;财货无不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冀求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为“祖道”之俗;吴俗接路头,祭祀的也是路神,而这路神变成财神,是因商业的发展,财货流通的加剧。财货往来于陆水之间,人们直观地认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财货。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春龙节 (龙抬头)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喻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春龙节的来源,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着民间人家的哭声,看着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就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吃。 其实,在农历二月以后,“雨水”节气来临,冬季的少雨现象结束,降雨量将逐渐增多起来,这本来就是华北季风气候的特点。 寒食节 每年四月四日,清明节的前一天。传说,这个节日,是纪念春秋的介之推的。 介之推是当年晋国的贤臣,侍奉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国外,介之推不畏艰难困苦跟随重耳流亡;曾经割自己腿肉熬汤,献给重耳。重耳做了国君后,开始时还铭记介之推,但是时间久了,也把他淡忘了。介之推心中十分难受,和其年迈的母亲回到家乡,隐居在山中。 有一天,晋文公发现自己左右少了介之推,想起自己忘了奖赏这个“割股奉君”的贤臣,非常内疚,亲自跑到他隐居的山中寻找。但是只见山峦重叠,葱苍树木,就是不见介之推的影子。他想,介之推是个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一定会背着母亲出来。于是,命令放火烧山,结果火一下蔓延数十里,连烧三日不熄,但介之推没有出来。火熄之后,大家进山察看,才发现介之推和他的老母相抱在一起,被烧死在深山之中。 这事传出来,人人尊敬和怀念介之推。以后便在他被烧死的这天纪念他,这天就在每年四月清明节的前一天。因为介之推是被火烧死的,大家在这天都不忍心举火,宁愿吞吃冷食,所以,这天叫“寒食节”。 天贶节、翻经节、姑姑节 农历六月初六,除了是“姑姑节”外。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 天贶节起源于宋真宗赵恒。某年的六月六日,他声称上天赐给他天书,遂定是天为天贶节,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贶殿。 天贶节的民俗活动,虽然已渐渐被人们遗忘,但有些地方还有残余。江苏东台县人,在这一天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并吃一种用面粉搀和糖油制成的糕屑,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长了肉”的说法。还有“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的俗谚。“红绿”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此谚的后一句,又作“家家晒龙袍”,在扬州有个解释,说乾隆皇帝在扬州巡游的路上恰遭大雨,淋湿了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换,只好等待雨过天晴,将湿衣晒干再穿,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因而有“晒龙袍”之说。江南地区,经过了黄梅天,藏在箱底的衣物容易上霉,取出来晒一晒,可免霉烂。此外还有给猫狗洗澡的趣事,叫做“六月六,猫儿狗儿同洗浴”。 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传说唐僧到西天取经回来,不慎将所有经书丢落到海中,捞起来晒干了,方才保存下来。因此寺院藏经也在这一天翻检曝晒。 “六月六,请姑姑”。过去,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农村的风俗都要请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个宰相叫狐偃。他是保护和跟随文公重耳流亡到列国的功臣,封相后勤理朝政,十分精明能干,晋国上下对他都很敬重。每逢六月初六狐偃过生日的时候,总有无数的人给他拜寿送礼。就这样狐偃慢慢地骄傲起来。时间一长,人们对他不满了。但狐偃权高势重,人们都对他敢怒不敢言。 狐偃的女儿亲家是当时的功臣赵衰。他对狐偃的作为很反感,就直言相劝。但狐偃听不进苦口良言,当众责骂亲家。赵衰年老体弱,不久因气而死。他的儿子恨岳父不讲仁义,决心为父报仇。 第二年,晋国夏粮遭灾,狐偃出京放粮,临走时说,六月初六一定赶回来过生日。狐偃的女婿得到这个消息,决定六月初六大闹寿筵,杀狐偃,报父仇。狐偃的女婿见到妻子。问她:“像我岳父那样的人,天下的老百姓恨不恨?”狐偃的女儿对父亲的作为也很生气,顺口答道:“连你我都恨他,还用说别人?”他丈夫就把计划说出来。他妻子听了,脸一红一白,说:“我是你家的人,顾不得娘家了,你看着办吧!” 从此以后,狐偃的女儿整天心惊肉跳,她恨父亲狂妄自大,对亲家绝情。但转念想起父亲的好,亲生女儿不能见死不救。她最后在六月初五跑回娘家告诉母亲丈夫的计划。母亲大惊,急忙连夜给狐偃送信。 狐偃的女婿见妻子逃跑了,知道机密败露,闷在家里等狐偃来收拾自己。 六月初六一早,狐偃亲自来到亲家府上,狐偃见了女婿就像没事一样,翁婿二人并马回相府去了。那年拜寿筵上,狐偃说:“老夫今年放粮,亲见百姓疾苦,深知我近年来做事有错。今天贤婿设计害我,虽然过于狠毒,但事没办成,他是为民除害,为父报仇,老夫决不怪罪。女儿救父危机,尽了大孝,理当受我一拜。并望贤婿看在我面上,不计仇恨,两相和好!” 从此以后,狐偃真心改过,翁婿比以前更加亲近。为了永远记取这个教训,狐偃每年六月六都要请回闺女、女婿团聚一番。这件事情张扬出去,老百姓各个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接回闺女,应个消仇解怨、免灾去难的吉利。年长日久,相沿成习,流传至今,人们称为“姑姑节”。 祭祖节 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们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关于祭祖节还有这样一个蔡伦造纸和蔡莫烧纸的故事: 蔡伦刚发明出纸时,买卖很好。蔡伦的嫂子慧娘就让丈夫蔡莫向蔡伦学习造纸。回来开了一家造纸厂,但蔡莫造的纸,质量不好,卖不出去,二人很着急。后来,慧娘想了一个办法,摆脱了困境。 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装因急病而死。蔡莫伤心欲绝,在她的棺材前悲哀不已,他边烧纸边哭诉:“我跟弟弟学造纸,不用心,造的纸质量太差了,竟把你气病了。我要把这纸烧成灰,来解心头之恨。”他烧完了又抱来纸烧,烧了一阵之后,只听见慧娘在棺材里喊:“把门开开,我回来了。”这可把人们吓呆了,人们把棺材打开,慧娘装腔作势地唱道:“阳间钱能行四海,阴间纸在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肯放我回家来?”慧娘唱了很多遍说:“刚才我是鬼,现在我是人,大家不要害怕。我到了阴间,阎王就让我推磨受苦,丈夫送了钱,就有许多小鬼帮我,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三曹官也向我要钱,我把全部的钱都送了他,他就开了地府后门,放我回来了。”蔡莫装作糊涂:“我并没有送钱给你啊?”慧娘说:“你烧的纸就是阴间的钱。”这样一说,蔡莫又抱了几捆纸,烧给他的父母。 在场的人们一听,便以为烧纸有很大的好处,都向蔡莫买纸。慧娘慷慨地送给乡亲,这事一传十,十传百,远近的乡亲都来买蔡家的纸,烧给自己死去的亲人。不到两天,积压的纸被抢购一空。慧娘“还阳”那一天正是农历十月初一,因此,后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坟烧纸,以示对祖先的怀念。 十月初一,有的地方还有祭牛王的习俗。相传这一习俗起源于春秋秦国。某日,秦文公命人砍倒一棵梓树,梓树忽然化为一头牛。秦文公令人追杀。牛一下跳入水中,再也没有上来。人们就立“怒特祠”祭祀此牛神。怒特,是高大健壮、威风凛凛的公牛。这样的公牛,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驱疫辟邪、保护牛类的功能。 小年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都准备过年了。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在北京,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 扫尘主要是将家里进行彻底清洁,主妇通常先将房里的床铺家具遮罩起来,用头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扫屋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扫房之后,各店铺、居民家焕然一新。新贴的春联,鲜艳夺目,显示着红红火火的鸿福盛景。活灵活现的门神,抬头见喜的横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画,花团锦簇的灯笼,和神龛上丰饶的祭品,无不显示着喜气洋洋、欣欣向荣的节日景象。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 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恐龙之乡”的四川省自贡市更是由于采用各式材料制作各式精巧花灯并举办“恐龙灯会”而闻名遐迩。 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燃放烟花爆竹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她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 春龙节 (龙抬头)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喻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春龙节的来源,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着民间人家的哭声,看着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就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吃。 其实,在农历二月以后,“雨水”节气来临,冬季的少雨现象结束,降雨量将逐渐增多起来,这本来就是华北季风气候的特点。 寒食节 每年四月四日,清明节的前一天。传说,这个节日,是纪念春秋的介之推的。 介之推是当年晋国的贤臣,侍奉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国外,介之推不畏艰难困苦跟随重耳流亡;曾经割自己腿肉熬汤,献给重耳。重耳做了国君后,开始时还铭记介之推,但是时间久了,也把他淡忘了。介之推心中十分难受,和其年迈的母亲回到家乡,隐居在山中。 有一天,晋文公发现自己左右少了介之推,想起自己忘了奖赏这个“割股奉君”的贤臣,非常内疚,亲自跑到他隐居的山中寻找。但是只见山峦重叠,葱苍树木,就是不见介之推的影子。他想,介之推是个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一定会背着母亲出来。于是,命令放火烧山,结果火一下蔓延数十里,连烧三日不熄,但介之推没有出来。火熄之后,大家进山察看,才发现介之推和他的老母相抱在一起,被烧死在深山之中。 这事传出来,人人尊敬和怀念介之推。以后便在他被烧死的这天纪念他,这天就在每年四月清明节的前一天。因为介之推是被火烧死的,大家在这天都不忍心举火,宁愿吞吃冷食,所以,这天叫“寒食节”。 清明节 “春分后十五日,都指定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在一年二十四节气当中,民间特别重视农历四月五日清明节。 清明祭祀坟墓的俗例,自汉相沿承袭,以后普及民间,历二千年而不衰,部分地区家门上要插柳枝。 这一天,家家户户的孝子贤孙都要到郊外祭祖扫墓、立碑垒坟、坟头压钱纸,或在墓地进餐,或返回祭牌位后在家进餐。 近世,孝子贤孙对于清明扫墓,已未必一定遵守于清明节这一日。有的会在节日以前数天拜祭,也有的会在节日若干日子奉祀,只不过笼统地说是清明上坟拜祭罢了。 踏青是陪衬清明的副节目,扫墓之余,一家大小因利趁便,就在山野间游乐一番,顺手折支柳枝戴在头上,等到入暮回家。 立夏节 少有所闻,各家烧炒蚕豆而食,认为可兆丰年。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民国以前,各家门挂菖蒲,在小孩眼、耳部涂雄黄粉,颈部、手部拴五色钱、挂香包,认为可避虫蛇、邪恶。早晨吃包子、花卷、粽子,晚餐食酒肉,祭献天地、祖灵牌位。今逢此节,以吃为主。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彝族火把节;苗族在这一天祭“土地”神;农历六月二十五日为白族火把节。 火把节是这两个少数民族最为隆重的节日,家家户户焚香、祭祖、喝酒吃肉,村中扎一大火把,有的高 12 米,根据平、闰年扎 12 或 13 道麦秸,插满香、糖、果,以示丰收和吉祥。 傍晚,大火把熊熊燃烧,男女老少载歌载舞。随后小火把纷纷点燃,在田野中如星斗闪烁,意在除害消灾。青少年以互斗火把取乐,认为可驱除身上“晦气”并祝好运道。青年男女也纷纷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互道衷肠。 七夕 旧时在民间七月七日是一个很热闹的节日,当时对这一天兴趣最大的,还是年轻女子。她们穿新衣,拜双星,并乞巧。 宋时杭州的小儿女,七夕之时多效颦“摩侯罗”,穿半臂花衣,胸前装饰乞巧时的楸叶、瓜果等图形,靓妆笑语,竞往湖边放蜡制的鸳鸯等一类水鸟,浮于水上。妇人喜于盒内贮小蜘蛛,让蜘蛛在盒内织网,看织网之疏密,谓之“巧”之多少也。 穿针乞巧是七夕中小女儿们的节目之一,据说在汉代已经盛行。《荆楚岁时记》中说: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也有把“穿针”转为“丢针”的。形式是在七夕夜晚,盛一碗水,放在星光下。然后把绣花针丢入水里,让它漂浮在水面上,星光辉映下的针影,照在碗底,会生浮动的阴影,变化多端。依其形状,就可以占卜投针姑娘针绣工作是拙是巧。 还有一种游戏节目是七位姑娘互相邀约,结伴在七夕之夜的园庭,各以巾帕遮目,然后仰首向天,面对牛郎织女星,根据所看到的景象预卜自己的终身大事。不过遮目怎能看到天象呢?这自然不是看双星,而是闭目作幻想了。 神话的七夕作为一个“情人节”,也应该是有其意义的。
万圣节(10月31日),圣诞节(12月25日),还有……很多
你指的是这类马/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民间传说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永恒传说3 迷雾和镜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