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奘电视剧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高僧和佛金翻译家

百度--您的访问出错了
&您的访问出错了
很抱歉,您要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请检查您输入的网址是否正确。
如果您不能确认您输入的网址,请浏览页面,来查看您所要访问的网址。
直接输入要访问的内容进行搜索:
如还有疑问请访问获得解决方法
&2013 Baidu玄奘 简历 - 名人简历
玄奘(602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他是中国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
家族成员:玄奘高祖陈湛,为北魏清河太守;曾祖陈钦,为北魏上党太守、征东将军,爵封南阳郡开国公;祖父陈康,出仕北齐,历任国子博士、礼部侍郎,食邑河南,此后就定居于缑氏;其父陈慧,曾任隋朝陈留、江陵县令,605年辞官回乡,且耕且读,对儒家学说颇有研究,为时人所敬仰。陈慧夫妇共育有四子一女,玄奘最小,玄奘是他出家后的法名。
玄奘(602~664),俗名陈t,洛州 缑氏(今河南偃师 滑国 故城)人。梵文名:摩诃耶那提婆奴(大乘天奴),在印度辩经胜利后,更名为:摩诃耶那提婆(大乘天)。世称三藏法师。三藏是佛教典籍的三种形态,经藏是佛说的佛经,律藏是戒律,论藏是后来的弟子们来著书立说,解释佛经及戒律等是了不起的著作,只要精通经藏,律藏,论藏的人就可以被称之为三藏法师,除玄奘大师外中国的三藏法师有很多,例如比较熟的就有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三藏法师是对精通此三藏者的尊称,而当今佛教界为了尊重古德先贤,故即使今天也有法师通达三藏也不用这个名号,21世纪的现在没有三藏法师之名以尊重古德,但不乏有三藏法师之实者之高僧大德存在,大多云集在台湾,及中国大陆,新加坡,日本等地)。
大雁塔相传是玄奘大法师从印度(古天竺)取经回来后,亲自督造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之处。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玄奘,曾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佛教宗派。
玄奘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个有多重贡献的高僧,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他遍学了传入中国的各家经论,但也看到其间所隐含的相异之处,特别是在同一个瑜伽行派的体系里,在中国佛教中又形成摄论学派和地论学派的重大差别,而在地论学派里,又分化出南北二道。隋唐诸宗,立宗的趋势是侧重一点而融合各家,玄奘也想解决这些分歧,他选择的也是西行求法的道路,希望在印度能找到统一国内诸家异说的经典。玄奘带回并译出大量经典。组织法相唯识理论,而有法相宗的创立。
玄奘13岁出家。贞观三年(627),从长安(今西安)出发,历经4年至印度那烂陀寺,拜名僧戒贤为师,研习《瑜伽师地论》等佛经。十九年携大、小乘佛教经典回到长安。后在太宗、高宗的支持下,召集各大寺高僧组成译经场,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多用直译,世称“新译”。
与鸠摩罗什(344 - 413)、真谛(499 - 569)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另说还有义净(635 - 713)(又说为不空(705 - 774))并称为四大译师。
和弟子窥基等人创立唯识宗。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文传入印度,另译有《大般若经》。著有《会宗论》、《破恶见论》,和由他口述、门徒辩机记录的长达12卷的游记《大唐西域记》。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小说《西游记》都源自他的故事。玄奘圆寂于长安大雁塔,葬于白鹿原。
玄奘家贫,父母早丧。13岁出家,20岁在成都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先后从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辩、玄会等学《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成实论》、《俱舍论》以及《大般涅经》等经论,造诣日深。
玄奘出生的时代,正是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流行的时代。玄奘一家全都崇尚佛教。他的二哥陈素很早就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做了僧人,法名长捷。玄奘自幼聪明异常,有很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在家族和哥哥的影响下,8岁多就开始诵读佛经,并且在父亲的影响下,养成了广泛研究各种学问的兴趣。除佛学外,他对儒家经典也颇有研究。当时洛阳有许多讲经场所,其中有不少对于佛学研究有很高造诣的大德高僧。哥哥陈素很关心弟弟的学业,经常把玄奘带到洛阳前去听高僧们讲经。久而久之,玄奘遂萌发了出家为僧的想法。恰在此时,隋王朝要在洛阳剃度27名和尚。报名的人有好几百,但在玄奘的努力下,大理卿郑善果破格录取了年仅13岁但悟性极高的玄奘。中国和世界佛教史、地理探险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个人物就这样登上了历史舞台。
主要人生轨迹
617年,玄奘与哥哥离开洛阳,先后游历四川、湖北、长安等地10余年,遍访名山大寺,质疑问难,寻求佛学真谛。在他发现各种佛学流派中所存在的对佛典精神的不同理解后,遂产生了前往佛教的诞生地印度“求取真经”、以探求佛学本来面目的想法。但由于当时唐王朝刚刚建立,面临着西突厥入侵的威胁,因此限制私人西行,朝廷没有批准玄奘西行的请求; 627年,28岁的玄奘与一秦州(甘肃天水)和尚为伴,离开长安,开始了他的万里孤征; 629年,玄奘经过九死一生,横越玉门关外的莫贺延碛,到达西域高昌国,停留数月,讲经说法,在得到高昌王 文泰的大力帮助后,顺利西行,经过了西域20余国; 631年,玄奘终于抵达印度著名寺院那烂陀寺,在此求学5年; 636年,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周游印度,随处求学; 641年,玄奘在羯若鞠国首都曲女城举行的学术大会上,被推举为佛学辩论大会论主,名震印度。随后,玄奘婉谢了戒日王等印度国王和众多僧俗百姓的恳切挽留,决意回国; 645年,玄奘在历经千难万险,西行求经18年之后,终于在46岁时回到了长安,受到朝廷和百姓的热烈欢迎。当年2月在洛阳谒见了唐太宗,随后在长安弘福寺开始了规模宏大的译经活动; 646年,玄奘在弟子的记录、整理下,完成了关于记述西域和印度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的游记《大唐西域记》12卷,它是迄今研究中亚细亚、巴基斯坦和印度古代历史、地理不可或缺的书籍; 648年,唐太宗为了表彰玄奘的功德,亲自撰写了长达700多字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由书法家褚遂良书写,刻在碑石上。长安慈恩寺落成,玄奘奉旨入住,专心译经,并于寺内西院开始营建大雁塔,以收藏从印度带回来的佛经、佛像等; 657年正月,唐高宗至东都洛阳,敕命玄奘陪从。玄奘乘回洛阳之机,就近回乡与惟一尚存的姐姐张陈氏晤面。这是他自617年离家后首次回到家乡。在姐姐的帮助下,玄奘至父母坟茔祭扫拜谒,并求得高宗批准,改葬父母坟茔至故居西原,洛阳僧俗万余人参加了迁葬大典,之后返回长安,继续译经; 663年,玄奘不顾年迈体弱,终于译成了卷轶浩繁的《大般若经》600卷; 664年农历二月初五日夜,疾病缠身多年的玄奘,终于走完了他不平凡的一生,与世长辞,终年65岁。
西行求法 通过多年来在各处讲筵所闻,他深感异说纷纭,无从获解。特别是当时摄论、地论两家关于法相之说各异,遂产生去印度求《瑜迦师地论》以会通一切的念头。贞观元年(627)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始自长安神邑,终于王舍新城,长途跋涉五万余里。贞观二年正月玄奘到达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后经屈支(今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素叶城、迦毕试国、& &赤建国(今苏联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之东)、葱岭、铁门。到达& &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乌浒河南一带)。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区),到达迦湿弥罗国。在此从僧称(或作僧胜)学《俱舍论》、《顺正理论》及因明、等讨信纸佛学,前后共2年。以后,到磔迦国(今巴基斯坦旁遮普)从一老婆罗门学《经百论》、《广百论》;到至那仆底国(今印度北部之菲罗兹布尔地方)从毗腻多钵腊婆(调伏光)学《对法论》、《显宗论》;到^烂达罗国(今印度北部贾朗达尔)从旃达罗伐摩(月胄)受《众事分毗婆沙》;到@禄勤那国(今印度北部罗塔克北)从^那& &多学《经部毗婆沙》;到秣底补罗国(今印度北部门达沃尔)从蜜多犀纳受《辩真论》、《随发智论》;到曲女城(今印度恒河西岸之勒克& &)从累缡耶犀纳学《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贞观五年,抵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受学于戒贤。玄奘在那烂陀寺历时5年,备受优遇,并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后听戒贤讲《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及《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以及因明、声明等学,同时又兼学各种婆罗门书。历游五印
贞观十年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先后到伊烂& &钵伐多国(今印度北部蒙吉尔)、& &萨罗国、安达罗国、驮那羯碟迦国(今印度东海岸克里希纳河口处)、达罗毗荼国(今印度马德拉斯市以南地区)、狼揭罗国(今印度河西莫克兰东部一带)、钵伐多国(约今克什米尔的查谟),访师参学。他在钵伐多国停留两年,悉心研习《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论》及《摄正法论》、《成实论》等,然后重返那烂陀寺。不久,又到低罗择迦寺向般若跋陀罗探讨说一切有疗三藏及因明、声明等学,又到杖林山访胜军研习唯识抉择、意义理、成无畏、无住涅、十二因缘、庄严经等论,切磋质疑,两年后仍返回那烂陀寺。此时,戒贤嘱玄奘为那烂陀寺僧众开讲摄论、唯识抉择论。适逢中观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师师子光也在那里讲《中论》、《百论》,反对法相唯识之说。于是玄奘著《会宗论》三千颂(已佚),以调和大乘中观、瑜伽两派的学说。同时参与了与正量部学者般若 多的辩论,又著《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已佚)。还应东印迦摩缕波国(今印度阿萨姆地区)国王鸠摩罗的邀请讲经说法,并著《三身论》(已佚)。接着与戒日王会晤,并得到优渥礼遇。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在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会后归国。回国译经&&
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长安。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不久,唐太宗接见并劝其还俗出仕,玄奘婉言辞谢。尔后留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所需,并召各地名僧20余人助译,分任证义、缀文、正字、证梵等职,组成了完备的译场。同年五月创译《大菩萨藏经》20卷,九月完成。贞观二十年正月,玄奘译出无著《显扬圣教论》20卷;并口述由辩机笔受完成《大唐西域记》。同年尚译出《解深密经》、《因明入正理论》,推进了因明在中国的发展,嗣又奉敕将《老子》、《大乘起信论》译作梵文,传于印度。二十二年五月译出《瑜伽师地论》100卷,并请太宗作经序。十月,译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并悉心从事翻译佛经。永徽三年(652),奏请建塔以安置经像,经高示敕许,乃于大慈恩寺西院营建雁塔。玄奘“亲负篑畚,担运砖石,首尾二周(年),功业始毕”。显庆三年(658)移居西明寺,因常为琐事所扰,遂迁居玉华寺,致力译经。显庆五年,始译《大般若经》。此经梵本计二十万颂,卷帙浩繁,门徒每请删节,玄奘颇为谨严,不删一字。至龙朔三年(663)终于译完这部多达600卷的巨著。此后,玄奘深感身心日衰,及至麟。同年二月逝世。据载,玄奘前后共译经论75部,总计1335卷。所译之经,后人均称为新译。主要学说①五种姓说。进一步发挥了印度戒贤一系五种姓说,即把一切众生划分为声闻种姓、缘觉种姓、如来种姓、不定种姓、无种姓。认为根据人的先天素质可以决定修道的结果。玄奘在此总赅印度诸家的学说,对五种姓说作了系统的阐述。②唯识论。玄奘及其学派主张,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类的自我)皆非独立存在的,而是由人们的意识变现出来的,即所胃“唯识所变”。最根本的意识称作“阿赖耶识”,是世界各种事物、现象的一切“种子”,是宇宙的本源。③因明。因明在印度瑜伽学系中就十分发达。世亲之后,经过陈那和护法的发展,因明和唯识学说就紧密地结合。玄奘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他在印度提出了“真唯识量”。回国以后,除翻译了因明的主要著作外,并对因明辩论、论证的性质作了精细的发挥,深化了因明立量的方法,又地立破的理论进行了精细的分析。玄奘毕生致力于佛教事业,共事迹多见于《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续高僧传?玄奘传》。研究玄奘一派学说的重要著作,除《成唯识论》外,有“唯识三大部”,即窥基的《成唯识论述记》、慧沼《成唯识论了义灯》、智周《成唯识论演秘》。
创立学说①五种姓说。进一步发挥了印度戒贤一系五种姓说,即把一切众生划分为声闻种姓、缘觉种姓、如来种姓、不定种姓、无种姓。认为根据人的先天素质可以决定修道的结果。玄奘在此总赅印度诸家的学说,对五种姓说作了系统的阐述。②唯识论。玄奘及其学派主张,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类的自我)皆非独立存在的,而是由人们的意识变现出来的,即所胃“唯识所变”。最根本的意识称作“阿赖耶识”,是世界各种事物、现象的一切“种子”,是宇宙的本源。研究唯识论的重要著作,除《成唯识论》外,有“唯识三大部”,即窥基的《成唯识论述记》、慧沼《成唯识论了义灯》、智周《成唯识论演秘》。③因明。因明在印度瑜伽学系中就十分发达。世亲之后,经过陈那和护法的发展,因明和唯识学说就紧密地结合。玄奘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他在印度提出了“真唯识量”。回国以后,除翻译了因明的主要著作外,并对因明辩论、论证的性质作了精细的发挥,深化了因明立量的方法,又地立破的理论进行了精细的分析。翻译佛经,传播学说另外,从玄奘由翻译而传播的学说看来,纲举目张充分反映了公元五世纪以后印度佛学的全貌。当时印度那烂陀寺等处的佛学,已显然分为因明、对法、戒律、中观和瑜伽等五科。他于明科译出《理门》和《入正理论》,树立了在论议基础上的佛家逻辑轨范。于对法科,声闻乘方面以《俱舍》为中心,在它以前有根本的“一身六足”和《婆沙》等论,以及其后发展的《顺正理》、《显宗》等论,他都原原本本地传译了出来;大乘对法译出了《集论》和他的注书《杂集论》,显示对法经不同于瑜伽论的特点,并指示大小对法相通的途径。于戒律科,译传大乘唯一的《瑜伽菩萨戒》,并辑出《受戒羯磨》以为实行的规范。于中观科,特别译出护法的《广百论释》,以见瑜伽系贯通中观的成就。于瑜伽科,则“一本(《瑜伽》)十支(《显扬》、《庄严》等)”,差不多全部译出,如上所举,可以说那烂陀寺最盛时期所传承的佛学精华,基本上已都由玄奘译传于中土了。
玄奘之学,博大精深。一时硕彦,俱集门下。神P、嘉尚、普光、窥基,号称奘门四哲,皆为法相之大家;普光、法宝、神泰,则称俱舍三大家;窥基、神泰、顺憬又为因明巨匠;新罗高僧圆测,为玄奘神足,新罗元晓,为华严大家;西域利涉,为护法名僧;南山道宣为之证义,乃律学宗师;玄应,义学名家;东塔怀素,后为新疏之主。窥基窥基俗姓尉迟,十七岁得玄奘指导出家,常侍左右,二十五岁参加译场,勤于著述,有“百部疏主”之称。他对玄奘所传的唯识学说尤有领会,糅印度解释唯识十家之说而辑译为《成唯识》一论,即是出于他的建议,他所撰《成唯识论述记》,为后世治此学者所奉的圭臬。他释《瑜伽》有《略纂》,解《杂集》有《述记》,弘五姓说有《法华玄赞》,详三支立破有《因明大疏》,其他重要经论都有《疏》、《记》,发扬师说,建立了“慈恩”一宗。普光普光,于《俱舍》造诣最深,撰《俱舍论记》三十卷,为学者所宗。神P和嘉尚神P和嘉尚,事迹不详。神P撰有《十论经抄》三卷,《成唯识论文义记》十卷,《种姓差别集》三卷等。嘉尚参加译事,玄奘临寂之前,特命他具录译经部卷及造像等,玄奘殁后,曾撰《杂集论疏》。圆测圆测 系新罗人,为奘门新罗学人的领袖。他曾在译场充证义,著有《仁王》、《深密》、《成唯识》等《疏》,多用真谛等所传的旧说。法宝法宝撰《俱舍论疏》十五卷,与普光《记》并称,见解时有出入。他又著《一乘佛性究竟论》,不同意五姓各别之说。故在奘师门下,被视为别系。此外还有:新罗元晓,为华严大家;西域利涉,为护法名僧;南山道宣,为之证义,乃律学宗师;玄应,义学名家;东塔怀素,后为新疏之主。
玄奘死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旧唐书》本传作显庆六年,661),圆寂于长安玉华寺,葬于白鹿原。后迁至樊川。墓地毁于黄巢起义,顶骨迁至终南山紫阁寺,公元988年被僧人可政带回南京天禧寺供奉。1942年11月被发现,后被南京玄奘寺、灵谷寺,成都文殊院,西安大慈恩寺,台北玄奘寺、新竹玄奘寺、日本琦玉县慈恩寺、奈良三藏院,印度那烂陀寺等9处寺院分藏供奉。生平事迹见慧立、彦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及《续高僧传?玄奘传》。由于他的取经活动受人钦佩,使他后来逐渐变为神话中的人物。唐中叶就有关于他的传说,宋代出现《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明代吴承恩又有《西游记》,使唐僧在中国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西行路线图
公元六二八年秋,玄奘进入北印度境, 从那揭罗喝国(阿富汗之贾拉拉巴德)东南山行五百里,至健陀罗国都城布路沙布罗(巴基斯坦白沙瓦市西北)D东北行百余里,渡印度河至布色羯罗伐底城D东南三百多里,至乌铎迦汉荼城(巴基斯坦阿托克之北,印度河渡口)D北涉山川行六百余里,入乌仗那国(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杜西里山西北)D南渡印度河。至坦叉始罗国(巴基坦拉瓦尔品第周附近)D东南山行五百里,至乌刺尸国 ( 巴基斯坦东北境 ) D东南登危道度铁桥行千余里,至迦湿弥罗国(故都在今克什米尔印度控制区之斯利那加)D西南逾涉山涧行七百余里,至半嗟国(今克什米尔的朋奇)D东行四百余里, 至遏罗?^补 罗国(今克什米尔西南端的拉加奥利)D东南下山渡水行七百余里至磔迦国(巴基斯坦旁遮普地区)。故城奢羯罗(锡尔亚科特)D东行五百里,至那仆底国(印度旁遮普邦费罗兹普尔)D东北行百五十里,至?^烂达那国(印度旁遮普邦贾朗达尔)D东北行七百余里,至屈露多国(印度北部西姆拉之西北)D南行七百余里,越山度河至设多图卢国(印度北部沙特累季河流域)D西南行八百余里,至波里夜坦罗国(印度北方邦贝拉特地区)入中印度境D东行五百里,至秣兔罗国(印度马土腊西南的马霍里)D东北行五百余里,至萨他泥湿伐罗国(印度旁遮普邦的塔内沙尔)D东行四百余里,至?@禄勤那国(印度北部罗塔克之北)D河东行八百里,渡河东岸至秣底补罗国(印度北部罗希尔坎德的曼达瓦尔)D北行三百余里,至婆罗吸摩补罗国(印度北部加尔瓦尔地区)D东南行四百余里,掣坦罗国(印度北部拉姆那加尔)D南行两百余里、渡河,西南至毗罗那拿国(印度北方别尔沙尔)D东行两百余里,至劫比他国(印度法鲁卡巴德)D东南行两百余里,至时称霸五印的戒日王直接统治的羯若鞠^国(曲女城国,印度恒河与卡里河汇流处的卡瑙季)D东南行六百余里,渡恒河,南至阿喻陀国(印度法特普尔的阿普依)D东行三百余里,北至阿耶穆法国(印度北部贝拉和赖巴雷德一带)D东南行七百余里,至钵罗耶伽国(印度北方邦阿拉哈巴德,戒日王每五年一次的无遮大会在此举行)D西南入大森林,行五百里,至侨赏弥国(印度阿拉哈巴德西南约五十公里的柯散)D东行五百余里,至索迦国(印度毕塞浦尔)D东北行五百余里,至室罗伐悉底国(旧称舍卫城,印度北部巴尔兰普尔西北约二十公里处,有给孤独园,为中印度,佛说法行道的重要场所)D摩揭陀国(印度比哈尔邦的巴特那和伽耶(格雅)地区,都城为王舍城今印度腊季吉尔以北数公里处)。摩揭陀国的王舍城和拘萨罗国的舍卫城为佛陀一生居住,传道时间最长的地方。
公元六三一年,玄奘终于到达他向往已久的摩揭陀国那烂陀寺,时约十月初,这是他离开长安的第五年,那烂陀寺故址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巴特那县的巴尔贡村。今遗址旁建有玄奘纪念堂,为 1956 年周恩来访印时中国捐资三十万建的。年 ( 唐贞观元年 ) 八月自长安出发D秦州(今天水)D兰州D凉州(武威)D甘州(张掖)D肃州(酒泉)D瓜州(安西)D渡葫芦河(窟窿河)。至唐玉门关(安西县城东五十公里疏勒河南岸双塔堡)D沿葫芦河上溯十里许过关D过五烽。行八十余里到第一峰(白墩子)D避开第二烽(红柳园)第三烽(大泉)。直抵第四烽(马莲井)D绕过第五烽(星星峡),便出了当时大唐帝国控制的疆域D往西北行百余里沙漠,水尽,险些丧命D行径八百里瀚海(莫贺延碛)到达伊吾(哈密)D白力城(鄯善)D高昌王城(吐鲁番)D无半城(布干台)D阿父师泉(托克逊县阿拉本布拉克) , 宿于泉侧D西上银山(天山南脉库木什山,南北疆之界线)D入阿耆尼国(焉耆县)D王城(焉耆县城四十里旧城)。渡孔雀河,过铁门关,轮台,入屈支国(龟兹,今轮台,库车县境)D西行六百里,至跋禄迦国(阿克苏)D西北行三百里至凌山(阿克苏境内乌什城西部的天山别迭里山口,海拔 4284 米,出山口即出今中国境,经七昼夜翻越险峻的冰山,从高昌带来的小徒弟死 2 个,兵卒冻毙十之三四)D山行四百里,至大清池(吉尔吉斯斯坦西北部伊塞克湖,亦称热海)D沿湖西北行五百里,至素叶城(亦称碎叶,今吉尔吉斯之托克马克西南八公里处)D西行四百里,至千泉D西行一百五十里,至逻斯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D南行十余里,至小孤城(三百余户的小城,均为突厥劫掠而来的中国人)D西南行两百里,到白水城(乌孜别克斯坦塔什干东北)D西南行两百里,至恭御城D南行五十里,至?@赤建国(乌兹别克塔什干地区汗阿巴德)D西行两百里,至赭时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城西五十公里处)D南行千余里,至沛汗国(乌兹别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之间) D西行千余里,至?@堵利瑟那国(塔吉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D西北行入大碛(今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大沙漠)D行五百余里,至飒秣建国(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北三公里处,其内城东门叫中国门)D西行三百余里,至屈霜你迦国(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西北一百公里处)D西行两百里,至喝捍国(乌兹别克斯坦扎木博尔)D西行四百里,至捕喝国(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D西四百里,至伐那国(乌兹别克斯坦篾尔甫)D西五百里,至货利习弥迦国(乌兹别克斯坦基华城)这里已近咸海,为玄奘行程中的最西之地D西南三百余里,至羯霜那国(乌兹别克斯坦以南的沙赫里夏勃兹)D西南行两百余里入山,重登帕米尔高原,先前翻越葱岭是走的高原东北边缘进入西突厥,现在则要翻越它的西部边缘才能到达北印度D山行三百里,至古代中亚向南的重要交通孔道,帕米尔高原的险要隘口D铁门关(乌兹别克斯坦南部达尔本特之西) D 出铁门,至睹贷罗国故地,沿河岸而行至坦蜜国(乌兹别克斯坦南界铁尔梅兹)D东南行数百里至活国(阿富汗北部昆都士)D西行数百里,至缚喝国(阿富汗马扎里沙夫以西之巴尔赫)D南行入揭植国(阿富汗得哈斯城)D东南入大雪山,山行六百里,入梵衍那国(阿富汗之巴米扬,有被塔利班炸毁之一百四十五尺的巴米扬立石佛像)D东南行两百余里度大雪山,至小川泽出梵衍境,翻越黑山,至迦毕试国(阿富汗喀布尔流域)D东行六百里,越黑岭,进入当时的北印度境,至滥波国(阿富汗东北的拉格曼省)D南行渡河,至那揭罗喝国(阿富汗之贾拉拉巴德)。
从偃师县坐中巴车南行约有20多分钟,就到了这个人口不多、颇为安静的中原小镇缑氏。207国道从镇中穿过。顺着挂在路旁电线杆上一块写有“玄奘故里”路牌所指的方向,我们沿着一条民宅前的小路,向树阴深处走去。路旁有一株被雷火烧焦但仍然枝叶茂盛的古树,树下一石碑上刻着“长生杨”,原来是玄奘出家后的习经之处。还未到玄奘故里,游人的思绪已经被玄奘精神所渲染了。下得一个小坡,路旁早已干涸的河道边,竖着一通石碑,一望竟然是“造纸河遗址”碑。原来这里就是蔡伦当年造纸的地方!从造纸河遗址望过去,便可看见坐落在百米外绿树遮蔽中的陈河村。路人告诉我们,玄奘故里就在村口。
玄奘故里坐北向南,分前后两院,依地势渐次升高。门口竖有赵朴初题写的“玄奘故里”碑。整个故居仿隋唐风格,青瓦白墙,朱门红柱,门口匾额上书“玄奘故里”,为季羡林先生所书。拾级而上,穿过汉白玉阙门,就进入了玄奘诞生和成长的院落。玄奘当年就诞生在前院的东厢房内,这也是他父母的居室。院内还有老树、古井、厅堂以及兄嫂居住的西厢房等。厅堂为前院的主体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原为家中的会客之处,现为玄奘纪念堂,塑有玄奘及两个弟子的彩色泥塑。后院柳阴深处,安放有一尊汉白玉雕刻的玄奘坐像,慈眉慧目,光洁无瑕,寄托着家乡人民对玄奘的崇敬之情。
出得玄奘故里,南行百余米,就是安葬玄奘父母的西原墓地。墓地简朴幽静,墓碑是近年新立的。这就是657年正月十三日,玄奘在随唐高宗来到洛阳时,经高宗同意,与自己仅存的姐姐共同为父母迁葬的墓地。
此外,在玄奘故里,至今还保存有诵经斋、凤凰台、马蹄泉、晾经台等与玄奘有关的诸多遗迹。南距故居4 000米处,还有一玄奘寺。该寺又名唐僧寺,初建于北魏,原名灵岩寺。隋大业年间,幼年的玄奘曾多次至该寺听高僧讲经。取经归来后,玄奘曾至该寺看望僧众,改寺名为兴善寺,唐太宗、武则天均赐地重修。明代以后,大约受小说《西游记》的影响,称为唐僧寺。1996年,当时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来此,提议更名为玄奘寺,并亲题寺名。玄奘寺西边10多米处,为后人建造的纪念性墓冢――玄奘墓园。园内除玄奘墓外,还有玄奘弟子的纪念碑刻数十方。
一提起玄奘法师,一般人们都会想到《西游记》中那位胆怯懦弱、人妖不分、是非难辨的糊涂和尚。其实这仅仅是作者的虚构,就历史上真实的玄奘而言,对其形象未免过于歪曲。史实记载的玄奘法师,不仅精通佛法,虔心求学,而且胆识过人,是位大智大勇的高僧。
一、 大智大勇降逆徒
玄奘离开长安,到了瓜州,先是被李昌捉住,后因李昌是信佛之人,所以把玄奘放了,玄奘被放之后,去一座庙里求佛,偶然遇到一名胡人,名叫石磐陀,希望请高僧为他受戒,让他成为居士,于是就请玄奘帮他受戒。当他得知玄奘要远赴印度求法,心中十分敬仰,发誓要帮助玄奘,随师父前往印度。
但经过几天的日夜兼程,石磐陀怕玄奘在五峰被擒而把他供出来(在当时协助偷渡过境是死罪),怕惹来杀身之祸,竟产生了杀师叛逃的恶念。一天夜晚玄奘刚躺下睡觉,发觉有人正向他走来,定睛一看,正是石磐陀,石磐陀抽出刀,向他逼近,走过来,又返回,又走过来,又返回,玄奘知道他已经动了杀机。此刻,不论是厉声斥责,还是乞求饶命,都会激起石磐陀的杀心。于是玄奘静静地坐着,闭目不视。见此情景,石磐陀竟不敢下手,徘徊良久终于还刀入鞘。 到了第二天早晨,石磐陀终于承认了。于是玄奘送石磐陀了一匹骏马,自己带着老胡人送的瘦老赤马走向五峰。
二、 大度义服外道
玄奘法师经过两年的艰险旅程,到达印度后,拜在著名的那烂陀寺百岁高僧戒贤法师门下,刻苦参研佛法,数年间精通了经藏、律藏、论藏,因此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但也因此招来了印度一些僧人的嫉妒。 一天,一名顺世外道自以为学问高深,无人可及,于是在那烂陀寺门前贴出五十条疑难经义,自称如果任何人能够破解得其中一条,就立即将自己的头颅砍下。寺中众僧闭门不出,任凭他大叫大骂。到了第四天早上,玄奘走到寺院门前, 扯下经义,不屑一看,遂讲解经义。外道面如死灰,为了履行誓言,只得拔剑准备自刎。玄奘大度,制止住他,遂让他做自己的仆人。不久,玄奘由于要准备与小乘宗师般若鞠多的辩论,研究小乘经典,百思不得其解,听说那外道会讲解,于是便请他为自己讲解。外道惊异地说:“我是仆人,怎敢给主人讲经?”玄奘回答:“那部典籍我没有学过,既然你精通,我就应该向你求教。” 待到那外道讲解完毕后,玄奘感激他,将他放走。经此一事,全寺众僧无不敬佩玄奘的渊博和大度。
三,龟兹辨经
玄奘在西行的路上,路过龟兹,被当地盛情招待,事后玄奘去拜见当地地位最高的法师--木叉麴多。由于木叉麴多有点看不起玄奘,所以处处轻蔑,还说玄奘的西行取经是多此一举,于是在木叉麴多的庙里--神奇庙(当地语言的汉语意思)举行了一次辨经,由于木叉麴多处处狂妄自大,最后惨败给玄奘。经过这件事后,木叉麴多再见到玄奘不敢在坐着,都是站着和玄奘说话,以表示尊重。
玄奘取经背景
玄奘取经是历史上的一个壮举,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伟大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取经的事情呢?玄奘取经的目的是什么?最后的结果、贡献又是什么?
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就兴盛起来。兴盛的一个表现是翻译佛经。南北朝时人们在佛经的翻译中就已经遇到了很大困难,只能根据当时对梵文的理解,运用梵文的知识来翻译经典,而梵文本身是雅语,所以翻译的难度很大。因此有人就想到印度去看看,到底佛教是怎么回事,真正的佛典是怎么样的。
于是南北朝就已经有人开始了去西天取经的行动。因为语言的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所翻译的佛经到隋唐时期就难以阅读了,更别说梵文的佛经了。这就使隋唐时期一些从事佛经翻译的人很困惑。其实这个问题到现在也还是如此,一部《金刚经》不过260多个字,但是大家能讲得很清楚吗?都讲不太清楚。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史,也就是中国对佛经的翻译、理解的历史。因为不懂,就产生了歧义,有了歧义,就产生了争论,有了争论就产生了派别,所以到隋唐时期佛教里产生了很多派别。
宗教,宗是宗,教是教。佛教中有很多的宗,就是因为对经典理解上的歧义而慢慢发展起来的。歧义这么多,怎么办?一些有大志的僧侣就产生了一个很强烈的愿望:去印度看看真正的佛教的情况,看看佛经还有多少,看看中土所没有的经书又是怎么讲的。唐初的玄奘就是这么一个人物,他要到印度去取经完全是因为想探索佛教、佛教经典里的本原的情况。取经的原因就是为了把佛经里讲的问题搞清楚,看更多的经书。
刚才说了,去西天求法的人从南北朝时就已经有了。根据史料记载,最早到西域求法的是三国时代的一位高僧。三国以后,两晋南北朝,也就是从3世纪到8 世纪这段时间里,有很多人到西方去求经。这里边最著名的是东晋中叶的一个僧人叫法显,他的佛学修养非常深,而且梵文的基础也很好。法显西行求法,经过大漠雪山,到了北天竺,然后到中天竺。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法显在印度三年,看了很多的经书,之后带了很多经书回国。去的时候走的陆路,回国走的是水路。从印度到了狮子国,就是现在的斯里兰卡,然后坐船,在海上遇到了风浪,经过辗转漂流,到了苏门答腊,再坐船漂到了现在的中国广州,之后又在海上漂流了很久,才靠岸,上岸一看,已经到了现在的山东青岛了。他一算时间,从斯里兰卡开始,在海上走了三年。不管他带回来的东西多少,他的这种精神是非常了不起的。而且,从此,到西天取经成为了对佛教无限忠诚的一个具有象征性的行为。
据学者统计,从公元3世纪到4世纪,一共有7个和尚从陆路去取经,到了5世纪,有61个人到西天取经,6世纪有14个人,7世纪有56个人,8世纪有31个人。从3世纪到8世纪不断的有高僧离开中土,不顾个人安危长途跋涉到西域去求经。史书上记载的这169个人,其中平安返回的只有42人,大多数人都牺牲了。佛教徒的这种精神是非常坚定的,显示了佛教的感召力,僧侣的追求。
在这样的情况下,到了唐代初年,出现了玄奘西天取经的壮举。玄奘取经是了不起的事情,虽然他并不是第一位去天竺取经的僧人,但他的成就特别大,影响特别大,具有的文化意义特别深远。玄奘取经,一是为了解决佛经中的疑惑,再一个是当时东土的经文太少,他要看更多的经文。所以,玄奘取经也是对公元3世纪以来不断往西天求法这个传统的继承。他决定去西天取经,用我们通俗的话来说,这也是真理的追求。宗教不管是否能称得上真理,但是对于教徒信徒来说,他们所追求的就是真理。这种追求真理的精神,从3世纪西天取经的事情中就能看出来,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
唐代时佛经更加难读,玄奘的一个徒弟慧立在一本书里说,众人对于佛经是“先贤之所不觉,今者之所共疑”,也就是说,南北朝时的先贤没有解决的问题,到现在更成了今天学者共有的广泛的疑难,佛教的发展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玄奘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始了去西天取经的历程,所以意义非常重大。
他深入学习各宗的经论,学得越深,了解越广,怀疑和困惑就越多。到长安后,他就决心到天竺求法。恰好此时长安有个从天竺来的僧人,向他介绍了印度佛教的情况,特别提到了那烂陀寺,这是个了不起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是个寺庙,但实际上是佛学最高学府。经过这个印度僧侣的介绍,玄奘更下定决心要去印度,要去那烂陀寺。玄奘求经显示了他的意志,他完全是有目的有追求的。
百年玄奘研究综述
(载《广东佛教》2001年1期)
玄奘是我国最著名的翻译家、旅行家和佛教理论家,曾对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交流与发展作出过卓越的贡献。自他于7世纪游学印度,载誉回国以后,历史上有关他的传记和文学故事一直流传,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小说《西游记》 ,唐僧的名字早已家喻户晓,可以这样说,凡是一个中国人恐怕没有不知道唐僧这个人的。佛教界对玄奘的推崇更是有之而不及,佛教徒将其所著的书和译著手抄印刷或镌版,辗转流传,历代大藏经都有所收。他们还将玄奘奉为神明,置于罗汉之列,对他所创立的唯识宗加以传承研习。
19世纪以后,随着欧美等国的殖民地开发,世界东方学蔚然兴起,玄奘的著作因之受到了各国学者的重视,为之注疏、翻译、研究和引用者络绎不绝,对玄奘的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也就从这时起,玄奘成为世界文化名人。外国学术界最早对玄奘的研究,不是因他的译经事业和有新译的特点,也不是因他在唐朝建立了法相宗,弘扬了佛教,而是因为他到印度求学取经后回来撰述了《大唐西域记》一书,里面介绍了不少南亚地区各国的情况,对古印度考古研究提供了不少有用的资料。
按照我国已故著名的玄奘研究专家杨廷福先生提供的资料,西方国家最早开展了《大唐西域记》的研究,其中以德国和英国为首。1834年德国学者Klaproth在柏林出版了《玄奘在中亚与印度的旅行》一书,这是迄今所见的最早介绍玄奘的著作之一。1851年法国学者M?斯坦拉?儒莲翻译出版了《慧立、彦(宗)的玄奘传及其629―645年旅行》(即《慈恩传》)一书。以后又在此书的基础上,于1857年法译了《大唐西域记》一书,此书的出版在东西方学术界影响甚大,因为它开创了玄奘的研究的新时期。例如,1837年孟加拉地方政府的英国官员亚历山大?枯宁汉姆在释迦牟尼成道的鹿野苑和山奇大塔处等地发现了石刻铭文,1854年他将这些铭文收集后整理出版。1861年他首次在北印度主持考古,十年后他被任命为印度殖民政府第一届考古部长官。幸运的是,由于有了 M?斯坦拉?儒莲法译的《大唐西域记》,使枯宁汉姆根据玄奘的记载,核实了发掘考古资料,确定了石柱的铭文性质,指出了他们都是佛教的遗物,出版了考古报告。到1885年,他已经写出24卷的《印度考古调查报告》,其中有一卷是专门研究阿育王敕柱铭文的内容。枯宁汉姆主持的考古工作开创了印度古代史研究的新时代。这部法译本的出版,与之内容相配的地图也被绘出来。1862年俄国学者Klass0sky根据法译本又转译成俄文本出版。英译本的出版则是由S?比尔在1884年将儒莲的法译本译出后而完成的。年托马斯?瓦特(Thomas Watters)再译《大唐西域记》。正是由于《大唐西域记》的被相继译出各种文字,与此相关的学术争论和有关资料也受到重视,如针对儒莲的译文与后出的R?Grousset法译本的译文比较,以及法显的《佛国记》等各种相关资料的研究专著不断出版,而有关的论文已经汗牛充栋,不可计数。日本学者的研究稍晚于欧洲,1894年《佛教史林》刊出《玄奘三藏年谱》,是为最早的论文。1910年日本京都大学出版了《大唐西域记考异》,2年后堀谦德出版了《解说西域记》一书,是为日本最早的专著出版。1926年高桑驹吉出版过《大唐西域记》与东南印度地理研究的书,之后到1942年足立喜六出版了《大唐西域记の研究》二卷本,可以说代表了当时日本学术界在这方面研究的最高水平,以后直到1972年后,此书才由水谷真成译注的《大唐西域记》所取代。1983年野村耀昌又重译《大唐西域记》。近年来韩国的学者将慧超的《五天竺记》与《大唐西域记》做了比较研究。印度学者对《大唐西域记》里记载的一些地名做了进一步的说明。所以从《大唐西域记》开始,玄奘为世界学术界注目,百年过去,至今仍然受到重视,这在世界学术界是不多的。这所取得的一切,无不与玄奘的成就有重要的关联,所以重视玄奘及其对中世纪历史文化的贡献,早已成为学术界的重要资源之一,研究玄奘已经超出了佛教的本身,成为整个人文科学,特别是历史地理学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
我国学术界对玄奘的研究与国外的重视是分不开的。1904年,当时在《史学界》第6卷2期上曾经刊出了日本学者山下寅次撰写的《玄奘三藏的〈大唐西域记〉中所见到的都货罗国和〈汉书?西域传〉中所见到的月氏国之考证》一文,这大概是在中国最早出现的与玄奘研究有关的文章,虽然此文为外国学者撰写,但是它却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揭示了国外对玄奘的研究成果已经开始进入到中国,正在引起国内学界人士的注意。
1915年学者丁谦在《方志月刊》六卷二期至六期发表了《西域记考证》,此文于1934在年南京出版o后收入在《浙江图书馆丛书集成》第二集之“蓬莱轩地理W丛书”中。到50年代前,国内学者发表了有关与《西域记》地理有关的文章十余篇,其中有陈寅恪、陈垣和冯承均等著名学者的文章,又以冯承均的研究最集中。此外国内学者还译介了一批国外学者的著作。梁启超是一位视角敏锐,求知求新的国学大师,他早在《中国历史研究法》里就谈到了玄奘研究的问题,当南京欧阳竟无领导的支那内学院完成了校注本《慈恩传》后,1924年他在《东方杂志》第21卷第7期上发表了《支那内学院精校本玄奘传书后――关于玄奘年谱之研究》,把已经形成的一些想法,重新提了出来。在这篇文章里,梁先生对玄奘的年龄提出了置疑,开了20世纪研究玄奘年龄之先,对后世起过重要的影响。已故的著名佛学家汤用彤先生曾对玄奘大师从人格、学问、事业三个方面做了阐说,指出玄奘在人格上能不杂埃尘,匡振愦纲,涉风波而不倦,对万乘而愈高:在学问上有知识分子的诚实,知识分子勇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在事业上欲使佛学在中国扎根,翻经旨在另外创立哲学语言。给予了很高的评价。20世纪初二、三十年代,佛学在我国一度复兴,佛教界内外有不少人对唯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时成为近代佛学研究的主流。欧阳竟无领导的南京金陵刻经处和支那内学院与韩清净领导的北平三时学会都对唯识理论和典籍做了深入地研究和整理、印刷流通。章太炎、梁启超、梁漱冥、熊十力等人还借助于唯识理论,来建构自己的思想体系。至于与玄奘法师有关的唯识学研究,则在这一时期一直是一个比较热门的学问,因它属于佛教思想的范畴,因此不在这里论述了,可参考笔者专文。[1]总之,1950年以前,有关玄奘本人研究的文章并不是太多,但是研究的成果比较显著,因之为后来的研究找下了基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到1956年时,我国的政治生活局面基本上是正常的,学术界的活动也较为繁荣。1957年后,我国政治生活受到了来自“左”倾思想的干扰,与玄奘研究有密切关系的佛教被视为唯心主义,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佛教的研究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扼制,许多领域被人们视为禁区,而不敢涉入。但是玄奘的研究却时而有之,据笔者所见,到1960年以前,大陆学术界出版的有关玄奘的书籍约26种,以后不再见到过这方面的书目。在这些书籍中,有的是通俗介绍性读物,有的是过去的名著再版,用新的观点来撰写的书,主要是田光烈的《玄奘及其哲学思想中之辩证法因素》(云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和任继愈的《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田著从“缘起论”、“中道观”和“因明学”三方面入手,试图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来阐明玄奘哲学思想中的辩证法因素。任著则介绍和分析了法相宗的哲学思想,肯定了其“在中国佛教史上可谓最忠实于印度大乘有宗的哲学体系的”特征。此外,中国佛教协会的三时学会于1959年油印了韩清净的《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论汇编》,共100卷,对深入唯识学的研究做了贡献。还出版了英文版的《玄奘法师传》。岑仲勉的有关突厥史料补厥及考证的书、冯家升的《回鹘文写本〈菩萨大唐三藏法师传研究报告〉》(中国科学院,1953年)和贺昌群翻译的日本学者羽溪了谛的《西域之佛教》一书等也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953年以后,全国最重要的佛教专业刊物--《现代佛学》刊载了吕⑾虼铩⒐说热俗吹挠胄视泄氐奈恼略10余篇,加上各地报纸和一些学术刊物刊出的文章,大概在50篇左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有关学术研究的活动基本停止,佛教乃至玄奘研究的活动不再进行,直到1978年后才彻底改变。
总之,从1949年到1978年约30年间,中国大陆出版了佛教书籍几十种,与玄奘有关的占了三分之二,所发表的佛学文章约550篇左右,与玄奘有关的约占十分之一。这一时期的学术成果目录都收集在《玄奘论集》[2]附录中,可供参考。
1950年代以后,玄奘的研究开始在大陆和台湾省两地都成为研究的热点,但是双方的侧重点不一样。大陆因受政治的影响,玄奘是被作为一名佛教文化名人的面貌出现的,其所起的作用主要是被佛教界认可,并将其作为与南亚各国和日本佛教界之间友好联系的使者。这些影响是非常有限的,只是在一个小范围和局部内产生,远没有走上社会。在台湾,一些学者和僧界人士主要是对玄奘的生平研究非常感兴趣,作了各种考证,发表了不少文章,这些文章全部被张曼涛先生收入其编的书中。大陆学者也做了一些这方面的工作,但因受种种影响,这些成果在当时有好多没有得到机会发表,十分可惜。作为一位伟人,海峡两岸的人士都对玄奘的评价很高,而且表达的言语几乎雷同,这说明玄奘是一名超越了政治的伟人。
1978年党中央实行拨乱反正,学术界开始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佛教的研究开始繁荣起来,于是有关玄奘的研究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和主要课题,并且围绕玄奘的研究及其作品形成了多学科的研究,涉及了广泛领域。最早发表成果的仍是有关《西域记》的内容,继之是有关佛经翻译与理论的文章,再后就是玄奘和唯识学,以及因明等方面的文章,到1990年代时,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已经出版的了直接与玄奘有关的论著约34本,论文至少130篇。如果加上间接与玄奘有关的著作或论文,恐怕不下500篇。90年代以后,玄奘研究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992年8月,玄奘研究中心成立,标志着我国玄奘研究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此后大陆召开了两届玄奘国际学术讨论会,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学者参加,美国、俄罗斯、德国、日本、韩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泊尔等9个国家。中国大陆有关玄奘的研究专著和刊物《玄奘研究》,以及论文集和学术专著《玄奘研究》等都得到出版,一个研究玄奘的热潮正在兴起,与此相关的唯识学研究也开始随之兴起。但是与过去不同的是,这一次推动玄奘研究的力量并不是来自于宗教界,而是由学术界发起的,台湾省也在90年代佛教界成立了玄奘大学,但是这个学校却没有研究玄奘的机构。
总之,20世纪我国对玄奘研究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50年代以前,学术界开始受到国外学术成果的影响,对《大唐西域记》和中亚地理进行研究,开创了现代玄奘研究的风气;这一时期,佛学在我国复兴,佛教界内外有不少人对唯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时成为近代佛学研究的主流,玄奘所建立的唯识法相学成为研究的一个重点;50年代以后,作为世界文化名人和著名的文化使者,玄奘得到了国内各界人士的尊敬,召开纪念会和刻印《玄奘全集》成为这一时期研究工作的主要特色。台湾张曼涛主编,大乘文化出版社出版的《现代佛教学术丛刊》100卷中的第2卷和第36卷两册收入了玄奘研究的34篇论文,可以看作是这一时期玄奘研究的精华与集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80年代以后,随着佛教的复兴,玄奘的价值再一次被人们重新认识,特别是中国玄奘研究中心的成立,使玄奘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玄奘是一个世界文化名人,其贡献和影响是巨大的,鲁迅称他为中国人的“脊梁”,是当之无愧的。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越来越多的玄奘研究成果将会不断涌出。
1979年吕摹吨泄鹧г戳髀越病烦霭妫曛咀畔执泄舐窖踅缈剂酥泄鸾淌返耐ㄊ沸匝芯俊P首魑泄鸾淌分谢贝娜宋铮艿搅朔鸾淌费Ъ业闹厥樱枇撕芨叩钠兰邸B衔暗乃担《鹊姆鹧Т雍耗┐粗泄钡教瞥醯募赴倌昙洌嬲芄淮胗《妊档谋纠疵婺康模挂闾菩收庖患摇!保ㄍ椋186页)与此同时,著名史学家范文澜、汤用彤等人也出版了有关唐代佛教史的著作,郭朋撰写了《隋唐佛教》,方立天等人发表了有关佛教与传统文化关系的著作。上述学者不管他们对佛教采取什么观点,但应该肯定,凡是阐述有关唐代佛教的,不可能把玄奘排除在外,他对佛教所做的贡献,是不可抹杀的。虽然当时各家对玄奘的“唯心主义”之唯识说抱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然对他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基本上给予了一个积极的评价。如范文澜说:“玄奘战胜五天竺佛学者,取得无上荣誉,标志着中国佛学已经超越天竺。”(《唐代佛教》,第33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这个观点从爱国主义的立场上来讲,为中国僧人和佛教取得了荣誉,应该给予肯定,但从佛学本身来看,玄奘仍然是忠实地传授印度佛学,虽然他的成就远远超出了当时印度一般学者的水平,可是还并不能说明他代表了“中国佛学”,所以,玄奘在佛学上继承和发展了印度佛学理论,对中国佛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也中一般从事佛学研究工作者的态度。总之,由于玄奘对佛学的贡献,以及他在唐代佛教的地位,早就引起了佛教史家的重视,称他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代伟人是决不过分的。
印度学者曾说“如果说征服者通过战争征服,给许多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灾难的话,那么,和平的使者不顾个人安危得失,不远千山万水,传播和平的声音。中国著名的佛教徒玄奘就是这样一位和平的使者,他是中印文化交流的象征。”1982年,向达辑的《大唐西域记古本三种》(中华书局)出版,表示我国学术界再次开始了对这一学术问题的研究。越二年,周连宽的《大唐西域记史地研究丛稿》(中华书局)出版。此书重在考证和研究,作者对《西域记》里所载的一些国家和民族宗教、人文、地理史等各种现象做了综合性的描述,对不同的观点和说法做了精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资料运用上,也较为丰富,既有中国历代古籍,也有欧、日等国的著名学者和著作,还辑录了各种观点,便利于学者通盘地鸟瞰。如在“(去曷)盘陀国考”节里,作者不仅列举了各种资料对此地的称谓,着重指出,该地现在所在的位置,而且还将(去曷)盘国与迦含罗国做了比较研究,指出它们的区别,强调“玄奘所述葱岭,虽范围较广,但仍与大雪山(兴都库什山脉)区别开来。”(第194页)以说明葱岭与雪山有时也是特定的二个不同的山岭,不能混淆。作者最后认为,现存各种版本的《西域记》里都题为:“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大总持寺沙门辨机撰”或题“唐释玄奘译 辨机撰”,应改为“唐释率奘撰 辨机编次”为妥。季羡林等人集体合作的《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其特点是主要表现在校注精到,详释,在版本学上有一定的价值。参加本书具体工作的学者均为学有所长的专家,因此它体现了现阶段学术研究集思广益,发扬集体力量的优势,改变了过去学术界总是依靠个人的力量来从事这方面研究的情况。范祥雍所写的“校勘例言”对现存的各种版本做了较好的概括,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全书在引用资料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主要是引用了很多西文著作,特别是南亚地区人士的专著。又由于出版年代新,故在资料的集辑方面,具有新的特点。但是,该书在介绍国内外《西域记》研究情况方面还很不够,读者不能了解有关这方面情况的发展过和程和线索,太遗憾了。倒是谢方的《〈大唐西域记〉的校注本将整理出版》(《中国史研究动态》1978年试刊)一文对此有些简略介绍,可弥补《校注》一书的不足。我国对《西域记》的研究始于清代的丁谦。笔者认为,还可将年限往前推一些,以乾隆年间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为发端。此外,季羡林等人还对《大唐西域记》做了今译,章巽、芮传明等做了导读等有益的工作。有关《西域记》的藏文资料也有论文面世。在现代中国社会科学领域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西北地区的一些学术刊物上,常年刊有这方面的文章。学者将法显的《佛国记》和《大唐西域记》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两书都提出了一些地理名词,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成为近代科学地理命名的先导,有的直到今天仍被采用。它们不同之处在于:《大唐西域记》以空间描写的完整真实感见长,《佛国记》则以其时间概念明晰,历史感浓厚而著称。所以从地理学上看,《大唐西域记》的价值远远超过《佛国记》。还有学者对《大唐西域记》和《西游记》之间的关系做了研究,认为“吴承恩在创作《西游记》的过程中可能并没有读过《大唐西域记》。如果这个感觉是对的,那么,《西域记》便没有对《西游记》发生过直接影响,而一切影响都是间接发生的。”台湾学者李志夫曾对玄奘在印度游学与《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之参学相关路线做了缜密的考察和比较研究。指出,“善财童子之参学地区,不但是说明佛教,乃至大乘初期的印度南方展开之事实:也说明了,此一地区在古今印度都是重要的;更是印度文化向东南亚发展之发源地。而玄奘大师所西游之路线,乃是印度先期各时代殖民、以及部派佛教、乃至大乘发展路线所做之巡礼。也是印度文化经由西北转入东方之路线。善财童子之参学,影响了中国华严宗的成立;玄奘大师之游学形成了中国之法相宗。华严学在佛学史之综合上,超越上,都是世界哲学史上之最;而唯识学在分析上、至少在各宗派上,也是比较更有体系的。”
1984年马祖毅出版了《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对中国最早的译经事业做了较系统的论述。玄奘是中国四大释译家之一,因此该书对玄奘“五不翻”的翻译理论和“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原则介绍外,转引了印度柏乐天(P?Pradhan)和张建木的观点,强调玄奘的翻译技巧有:①运用补充法;②运用省略法;③运用变位法;④运用分合法;⑤运用译名假借法;⑥运用代词还原法。(同书第59--60页)杨廷福强调,“如果从学术文化上着眼,玄奘的不朽业迹,还在译著事业上。”(《玄奘论集》第90--91页)所以玄奘既是“新译”的创始人,也是划时代的翻译家。继而认为,他的翻译特色在于:①集体翻译,分工负责,有计划地进行;②态度谨严,着笔审慎,译前广罗各本,校勘异同,择善而从;③语文精确,切合原籍,直译意译,不拘一例;④重译经论,参考旧译,订正前史,使之益臻完善。吕赋觯捌涫德鄯耄家茏龅酱镆獾牡夭剑室胛亩杂谡庖徊闶浅晒α说摹K乖擞昧岳茨侵仲收姹涞奈奶澹巫描笪墓乘贩绞剑闯梢恢志夏氐姆绺瘛!保ā吨泄鹧г戳髀越病罚┒孕实囊氤」婺:妥橹峁梗跹侨僭凇洞硬ㄆ牡叫史爰盘拼谝淮畏鹁敫叱薄罚ā斗鹧а芯俊1993年刊)一文中做了考证,认为其规模和组织人数超过了以往的统计,总人数达61人以上。他指出,作为一代学术大师,玄奘的贡献是广泛的和全面的,但是首先表现在佛学方面,译经、唯识学、因明学则是最显著的表现。在玄奘译经之前,唐代曾经有过波颇主持的译场,与玄奘同时的还有那提、阿地瞿多等人的译经活动,但是这些译场或活动虽然有的曾经搞的轰轰烈烈,可是没有多久就停止了,而只有玄奘的译场一直坚持下来,而且搞的非常成功。这与玄奘本人的崇高威望、学术地位,以及官方的支持是分不开的。玄奘的译经是“截伪续真,开兹后学”的伟大事业。他译经总字数达1300余万,占整个唐代译经总量的一半以上,又为中国历史上鸠摩罗什、真谛、不空三位大翻译家译经总量的一倍多。除了数量的优势外,更重要地是表现在他的译经质量上。葛维均就玄奘翻译的《心经》与梵文原本做了比较研究,指出奘译本与原本在若干地方不同。“玄奘的翻译,不以严格追摹原文为能事,而是依义理传达和行文的需要常对原文加以变异增删,其中尤以删裁最多见。”“玄奘的译笔不仅充分而准确地反映了原经的宗旨,经过更动(主要是删略)后的译文更有敏快精当,一气呵成之势。”忠实的目的并不是靠紧随在原文之后亦步亦趋去追求,而是设法在谨慎变异后畅达的汉译中去体现,这正是玄奘的翻译忠实观。李利安对玄奘翻译的《金刚经》作了浅析,强调“玄奘实际上只译了一次《金刚经》,后来翻《大般若经》时,直接把初译本当作第九分编入,而未作任何改动和重译。”在众多的《金刚经》译本中,玄奘译本明显地受到当时十分流行的骈文文体的影响,许多语句在音拍节奏和句型结构上都以工整对仗和平 形式出现,其中常见的是四四拍和四六拍,从而使其译文更加符合当时汉语的习惯,更加通顺流畅,易于口诵耳传。所以,《金刚经》奘本是最忠实于原本,最详尽无缺的一个本子。它代表了一定地区、一定时代、甚至一定派系对此经信仰的情况。台湾学者释惠敏对玄奘所译的《瑜伽师地论》的研究做了介绍,认为,“即是有关《瑜珈论》之研究,可说佛教史上几乎都是以〈菩萨地〉为中心而开展的。此一现像,在印度佛教方面也是同样的。”但是对该论中的〈声闻地〉的专门研究则付之阙如。“这或许是由于〈声闻地〉被认为是小乘,在‘大乘’歧视‘小乘’的气运中,因而有关〈声闻地〉的研究并没有被重视。换言之,我们可说:《瑜珈论》虽然是瑜珈行派的基本典籍,但却不是日后研究的重心,即使被研究也是以〈菩萨地〉为中心而开展的。”只是到了近代,〈声闻地〉的研究才有了进展。
玉华宫是玄奘大师晚年著述译经、生活的地方和圆寂的场所,这里是玄奘学术生涯的精髓所在。黄心川指出,玄奘一生译经1335卷,而他在玉华宫就译出了680卷,占大师一生译经总数约二分之一,因此玉华宫是玄奘译经的重要基地,说它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是不过分的。他考证了玉华宫的构成,指出当时宫内有玉华殿、弘法台、嘉寿殿、庆福殿、云光殿、八桂亭、明月殿等译经遗址,这些对恢复重建玉华宫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王亚荣认为,在长安的玄奘译场中,与前代相比,朝廷的干预较少;工作时间最长的是慧贵、神P、靖迈、神泰、玄则五人;助译成就最突出的是普光;笔受是最主要的职事;众多助译者功不可没。李利安从梵汉对译上考察玄奘大师的译经特点,强调了他译经的准确性和创造性。如他译的《金刚经》有“化解晦涩,校正讹谬;角度不同,有助理解;译语周详,完善义理”之几个特点。巫白慧指出玄奘译的《因明入正理论》,忠实简洁,译意科学,富有创造性。姚为群认为从他译的《胜宗十句义论》可以推出原书作者和写作年代在公元450至640年较为合适。这些都是有新意的研究。但韩镜清却认为,唯识学以佛说六经,慈氏五颂和《十七地论》为本,以无著和世亲的著作为源。所谓唯识就是唯依他起性,唯了别识就是唯依他起性,也就是唯识无义。玄奘法师对唯了别识的误译和误解是在无真无假、以从代主、以反作正、绳假蛇威、以辨代了几个方面。总之,对玄奘翻译理论的探讨,对现在的翻译工作也有实用的价值和值得借鉴。今天我们在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时,仍然采用的是玄奘曾经提倡的译风和标准,在组织工作的安排,也实行的是译场制度和严密与科学的程序,进行集体协作,发扬集体智慧。
1981年中国佛教协会出版了观空法师译的(唐释)圆测撰的《解深密经疏》,这是新时期以来的有关玄奘学说典籍中较早的一部新译。圆测是玄奘门下最有名的弟子,曾得到了玄奘的心传。他记录了玄奘取自印度戒贤大德的法要,又为之疏记,由于唐会昌法难,此《疏》已在汉地散佚无存,但在藏传佛教大藏经《丹珠尔》中保存了法成法师的藏译本。由于法成本距圆测逝世只有百余年的时间,因此被看作记录玄奘学说较为贴近的一个好本子,受到了方家的关注,藏学家王尧先生曾对此做过专门的研究。汉文本的还译,无疑是“合浦珠还,连城壁返”。不久,韩清净的《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汇编》也得以影印出版。[3]佛教协会的金陵刻经处通过几十年的辛勤劳作,最终完成了《玄奘法师译撰全集》的工作,此书亦为一部系统浩大的工程,为全面研究玄奘的学术事业奠定了基础,提供了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韩镜清先生经过半个世纪的酝酿,完成了《成唯识论疏翼》。据作者介绍,全书凡言200万字以上,充分利用了金藏和《丹珠尔》等汉藏典籍,做了严密地对勘和校勘,介绍了引句的出处。此书也是一本资料性较强的著作。
玄奘接受了窥基的建议后,杂揉各家学说,撰写成《成唯识论》,以后又经门人的演示增益,蔚成大观,繁芜杂乱,众说纷纭,能将这方面的资料整理,使之系统化,对继承传统文化和保护文化遗产,有着积极的意义。《成唯识论》已经经韩廷杰校注完毕,1999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同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王恩洋先生论著集》(三)里的《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疏》对法相和唯识的了别有重要的论述,此书指出,“而法相之义备,故谈唯识必宗《成唯识论》;谈法相必祖《杂集论》,一本十支,此为观止,《成唯识论》专立唯识,极高明而进精微也;《杂集论》平述法相,致广大而道中庸也。………。”总之,对玄奘著作及其资料的整理,佛教协会和学术界都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佛教界人士投入了很多人力和物力,为之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应该充分肯定他们的作用,而这一点,过去却是被人们所忽视了。
1981年3月石村的《因明述要》(中华书局)出版,我国的因明学研究有了可喜的开端。对玄奘有关的因明学译著,吕热艘沧隽松钊肭吵龅慕步猓仕⒌囊蛎餮担蚪S⒌热司隽送ㄋ仔缘母潘岛脱芯俊V赋鲂适怯《茸钣腥ㄍ囊蛎鞔笫χ唬彩鞘怪泄晌蛎鞯诙氏绲奈叭耍戳硕谰咛厣暮捍蛎鞔场K氲囊蛎骶矶际鞘澜缟献钫涔蟮摹⑸踔潦俏ㄒ坏陌姹荆凶偶渲匾募壑怠:捍蛎鞔臣炔煌谟《缺就恋蔫笪拇常灿斜鹩诤罄葱纬傻牟卮蛎鞔场:捍蛎鞔巢皇谴庸乓蛎鞯叫乱蛎鳎皇亲胖胤⒄埂都柯邸泛汀墩淼温邸返摹叭鲜堵勐呒保膊皇前岩蛎髯魑阉壮驳哪诿鞯淖槌刹糠郑且猿履堑摹墩砻怕邸肺饕洌怀鲆蛎鞯穆郾绻δ埽胖匮芯亢头⒄挂蛎鞯牧⑵坡凼郊捌涔嬖颍囱芯亢头⒄挂蛎鞯穆呒谌荩虼撕捍蛎魇潜冉系湫陀新呒拇场S醒д咚担手匝≡瘛耙蛎鳌倍肿魑囟ㄊ跤铮馐恰啊蛎鳌淮实摹颉荒艿ゴ坷斫馕颉碛伞ψ鳌蚬怠玻獠唤鼋鲆蛭蛎鞯脑夹翁翘骄恳蚬叵档模以诜鸾桃蛎骶湓诎岩蚍治蚝土艘颍蛞淮时旧砭图嬗幸蛴牍暮濉!毙视幸庋≡穹搿度胝砺邸泛汀墩砻怕邸罚挥蟹氤履峭砥诖碜鳌都柯邸罚赡懿皇且蛭男巳と绱耍赡苁撬唤鼋鑫饲鹇呒酆椭堵郏悸堑绞贝凸说男枰N烁谋涔瞬恢赝评淼那阆颍肓艘蛎鞫郏挥蟹搿都柯邸贰7鸾檀胫泄螅蛎饕菜嬷耄跋觳淮蟆P首杂《然毓螅乱蛎餮荡毓冢铝Σ墒且蛎餮г谥泄皇毕孕耍罢呱醵唷?梢运担泄蛎餮У姆⒄梗耆稣逃谛实呐凸汀2还萦奕衔笆紫冉樯芤蛎髡饷胖兜街泄旱氐男剩馐泵挥幸晌实摹!保ā兑蛎髀畚募罚273页,刘培育等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他把玄奘对因明的贡献分为两个时期,即在印度时期,玄奘对因明的贡献,具体表现在对胜军“诸大乘经皆是佛说”一量的修改上,解答正量部师般若贫嗟哪烟馍稀;毓院螅砸蛎鞯墓毕撞唤霰硐衷诜肓擞《妊д叱履堑摹墩砻怕邸泛蜕挑陕拗鞯摹度胝砺邸罚贡硐衷诰勒寺啦哦砸蛎鞯奈蠼馍稀K砸蛎鞯姆⒄箍梢员硐衷谖甯龇矫妗R弧⒂们鹇厶馕白谔濉被颉白谝馈保欢⑽展肆⒙鄯⒒幼杂伤枷耄蚱乒寺牵岢隽恕凹难约虮稹钡陌旆筒荒艹晌В蝗⒘⒙壅叩摹吧颉庇肼鄣械摹傲艘颉保鞣殖鲅浴⒅恰⒁宥闪颍馕ㄈ 把陨薄爸橇恕保凰摹⒚恳还喽挤治值摹⒁环值模纸值摹⒁环值挠址⑽浴⑺司悖晃濉⒂刑逦尢濉K孕省按丛炝嗽擞靡蛎髋实歉叻宓挠忠桓龉饣约锹肌!保ㄍ希281页)杨百顺指出,玄奘及其弟子窥基等人的译著虽然在逻辑史上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但也有脱离实际,只为佛教教义服务的致命弱点,其关于印度逻辑的译述,正确之处,得到古今人们的赞誉,不足之处,也得到非难,特别是一些唯物主义者不时提出异议。(同书,301--309页)周文英则强调,“我们只有理解了玄奘的这种性格,才有可能分析因明学传入中国这一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同上,第241页)玄奘在印度获得了佛教的权威地位,于是他的性格也变得越来越保守,固执和落后,“他不仅在佛学领域内顽固地拒绝任何变动和改进,就是在因明学领域内,也顽固的拒绝任何变动和改进。”(同上,第259页)有学者根据梵汉本《因明入正理论》的对勘,指出“因三相”在汉译本中的“定有性”和“遍无性”之“定”、“遍”二字梵文本里没有此二字对应字或词义,它们是奘师在译文中补充进去的,是创造性的翻译。有时为了更好地表达或接近逻辑语言习惯,玄奘也会将梵文原文中的主从复合句、直言全称判断,在译文中改用主从条件句、假言蕴含判断。玄奘门人对因明学也多有阐发,但是并不一致。特别是在“六因”理论方面,学者认为,“他们虽然执卷承旨,亲受奘传,但由于理解和见解之差异,发挥自亦自异,其中以窥基关于六因的阐说最得奘传的神髓。”“玄奘和窥基的广义因论是对因明的发展,是值得在中国逻辑史上在书一笔的。当然由于时代的限制,玄奘和窥基的广义因论仍有界说欠明白和论说欠周密的缺陷。”首先,作为广义的因,究竟指的是三支论式中的因和喻,还是宗、因、喻三支都包括在内的整个论式?窥基解释指的是整个论式,而《大疏》又明白无误地将宗排除在生因和了因之外,这就显出他们的广义因论还是不彻底的。其次,将六因约为四体也欠精当。本来六因的分别正好构成一个完整的六因模型。经《大疏》 ‘约体成四’以后,便不免残缺。因为立论者所说的话语与论敌者听到的话语常有不完全一致的地方,同时立论者话语中的涵义与敌论者所领解的涵义也时有出入,所以将六因约为四体是不妥当的,于此亦显出他们的六因理论尚不完善。有人指出玄奘没有亲自写过因明著作,现存只有他的两个比量,一个是他修改过的胜军比量,一个是真唯识量。也有人认为,玄奘对陈那的因明学说不仅有透彻的把握,而且推进和发展了陈那的学说,肯定因明学在中国逻辑思想史上的重大作用。总之,玄奘对因明的贡献是有口皆碑的,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由于因明学是玄奘一生中最重要的学问之一,因此对他所建立的这一学说的体系,仍然可以深入地研究,更好地反映出他的为人和治学方法之一面。
梁启超是一位视角敏锐,求知求新的国学大师。1924年他在《东方杂志》第21卷第7期上发表了《支那内学院精校本玄奘传书后――关于玄奘年谱之研究》,对玄奘的年龄提出了置疑,认定玄奘69岁说最为可信,其理由是s 第一s在古今所有名人谱传中,《慈恩传》的价值应推第一,诸家所记,什九皆取材于慧立的传记,故《慈恩传》实为奘传的基本资料。第二s《旧唐书》本传云s“显庆六年卒,时年五十六。”此说纰缪特甚,……显庆只有五年,并无六年耶t官书疏舛,一至于此,可叹。” 第三s《行状》中有“贞观三年,年二十九”一语,若以63岁推算,其年仅28。 第四s《慈恩传》载s显庆二年九月二十日,奘师上表云s“岁月如流,六十之年,飒然已至。”以69岁推算,是年为62岁,与“已至”二字之意合。 第五s《慈恩传》于显庆五年条下,记奘师翻大般若经时,有谓诸僧曰s“玄奘今年六十五,必当卒命于此伽蓝。”一语,依塔铭69岁推算,正与《慈恩传》符合。此说一出后,学者大哗,争论者不绝,延续了几十年。陈援庵先生即在1924年10月《东方杂志》21卷19号,发表《书内学院新校慈恩传后》一文,反驳69岁说,认为63岁说可信。1930年4月,刘泽民在《南开大学周刊》81期,发表《唐玄奘法师生平及西游年代考》。继之刘汝霖撰《唐玄奘年谱》一文(女师大《学术季刊》1卷3期p2卷1期,1930年9月、1931年1月)。陈思作《唐玄奘法师年谱》刊于1931年5月至7月出版的《东北丛刊》17至19期。曾了若也作《玄奘法师年谱》,发表于19343月中山大学《中文月刊》3卷1期。这4篇论文,讨论了65岁说和63岁说两种。1940年代吕澄著《玄奘法师略传》(《文教丛刊》1卷2期)持65岁说,郭元兴著《试论玄奘法师出生p西行的年代问题》(《文教丛刊》2卷2期)持69岁说。1955年9月罗香林先作《旧唐书玄奘传讲疏》(《学术季刊》3卷1期),再作《玄奘法师年代考》(初发表于1956年1月《东方文化》3卷1期。1958重刊《香港佛教》1至3期)。这两篇论文,支持69岁说成立。印顺法师撰《玄奘大师年代之论定》一文(1961年《海潮音》42卷4期),重主63岁说。日台湾发行玄奘邮票后,东初法师作《玄奘大师生平年代考》(同年《南洋佛教》14期),认为69岁说可信。新加坡双林寺沙门隆根先后撰《唐僧玄奘大师生平之研究》(1970年《海潮音》51卷九号)p《玄奘大师生平年代考读后》(1970年《海潮音》卷10号)p《传述玄奘大师传书之研究》(1970年《海潮音》51卷11、12号)等三文,全主63岁说。对以上各说,台湾成功大学石万寿教授对此有详细地评论。上述各篇文章全部收入在张曼涛编的书中。
中国大陆的研究是在1981年3月出版的杨廷福著的《唐僧取经》 (中华书局)是“文革”后首先推出的介绍玄奘活动的普及型书籍。其所著的《玄奘论集》(齐鲁书社,1986年)和《玄奘年谱》(中华书局,1988年)则是现代大陆学术界对玄奘本人研究的水平较高的专著之一。作者认为,对玄奘“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的主客观原因的动机,“应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及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些问题来进行考察。”(《论集》21页)并从佛学的翻译上的问题和宗教哲学(神学)上的问题,及佛教宗派上和理论上的统一以及佛教本身利益问题等三个方面做了考察,指出,探究义理,求取真经,维护佛教本身的利益等是玄奘西去求法的主要原因。并反对一些学者所持的玄奘出国是受了贞观初期来华的波颇密多罗(明友)来华传译的影响之说法。对玄奘西行首途的时间,作者比较了学术界流行的贞观元年、二年、三年几种说法,又根据史乘,提出了“以贞观元年秋八月为当。”(同书,第57页)关于玄奘的生年及岁数,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参证文献,以六十五岁为确切。”(《玄奘年谱》,第4页)并对其它的63岁、69岁、56岁、60岁、61岁、64岁几种说法都做了考察。专家认为,他所做的考释年寿,“殆可定论”。所做的《年谱》,资料丰富,论世知人,爬梳理董,有较高的学术资料价值,也为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提供了方便。不过,周连宽则认为,玄奘西行首途的年代应为贞观三年季春三月。卒岁宁取69岁之说。(《大唐西域记史地研究丛稿》,中华书局,1984年)此外,孙毓堂、谢方点校了唐慧立本、彦(卜宗)签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书局,1983年)贾三强对其做了部分译注。(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钱世民用文学的手法撰写了玄奘一生之传记,以及最近又出现了几个与玄奘有关的电视剧等。关于玄奘生平的回鹘文资料,也有人写出了论文。总之,在四十年来时间里,中国佛教僧人一直被人们纪念的主要是玄奘、法显和鉴真等人,而且玄奘又独占鳌头,有关他的书出版的最多,其次才是鉴真。
杜斗城和杨富学提出玄奘大师用佛学思想来武装李唐最高统治者的头脑,要他们用佛教理论来统治国家。玄奘的理想就是最大限度地争取得到人间帝王的支持,护持佛法,发展佛教。玄奘晚年与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关系,是佛教史和隋唐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龙朔二年发生的“致君拜亲”的事件,是高宗向武则天夺权而从佛教领域向朝野各界发出的试探行动,玄奘因与高、武的关系比较特殊,而在该事件中基本保持缄默,只是通过静迈的上表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此外,有人考订出玄奘的出生地在偃师县府店乡一带。畅耀对玄奘回国后的生活的寺院--大慈恩寺,作0了详细地介绍,综述千余年来的寺院变迁。此外,高振农和夏金华等对唐高宗与玄奘的关系做了梳理,玄奘圆寂的玉华寺可以参看蒙憬与贾福义撰写的《玉华宫史》(三秦出版社1994年)一书。
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朱鼎臣的《唐三藏西游厄传》和杨致和的《西游记传》。此二书是明代流传的刻本,这次重新出版是作为《中国小说史料丛书》而版的。鲁迅曾认为杨本写本是吴承恩所作的《西游记》繁本的祖本。郑振铎则认为朱本是和杨本是吴本的转碾删节改写本。经学者研究,认为各本中比较突出的区别是没有玄奘出生的四难故事,如果有四难故事的,其版本可能较早一些。也有人认为,唐僧出生的故事在较早的“西游”刊本中不存在。还有人以小说中唐太宗赐玄奘“法号”的内容,来判断刊本的先后。此外,对传统的《西游记》中有关孙悟空的起源,近年来也发表了一些意见。1982年10月我国学术界还先后在江苏淮安和连去港两地召开了全国首届《西游记》学术讨论会,深化了对玄奘文学形象的探讨。而有关的《西游记》电影和动画片也经影视界推出,虽然其中关于玄奘的形象和真实生活中的玄奘有一定的距离,但文学作品是允许做夸张的艺术描写。总之,从古到今,玄奘的故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所起的作用是历史上任何人都不可比拟的,成为古典文学领域的一个经常出现和受人欢迎喜爱的主题。
1979年吕壬摹队《确鹧г戳髀越病罚ㄉ虾H嗣癯霭嫔纾┏霭妗K赋鲇《妊д呋しǖ难党晌识兰掖搿P识曰しǖ奈ㄊ堆荡胧怯邢辔ㄊ端担怀莆靶乱搿保胨骄梢氲奈尴辔ㄊ端邓诟鞅穑皇且蛞胛牡谋硐址椒ú煌鸬摹;菩拇ǖ摹队《日苎贰罚ㄉ涛裼∈楣荩1989年)则对玄奘的唯识新说做了比较系统的阐述。田光烈的《玄奘哲学研究》(学林出版社,1986年)是在过去《玄奘及其哲学思想之辩证法因素》的基础上,重新充实修订出版的新书。作者认为存在与意识的关系,在玄奘看来是色心的关系。色心的“体”,他们以“依”义来发挥;色心的“用”,以“变”义来发挥。“依”就是内在的“自我意识”的色心诸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变”就是内在的“自我意识”的色心诸事物的运动变化与发展。由此辩证的思想作为前提,在实践方面才有舍染趣净的可能,及其道理的建立。染净同依于第八根本意识,是一个对立的统一,而舍染趣净不是自发的,而是一个自觉的对立斗争的过程,舍染趣净的结果得到转依。辩证法因素与唯心主义体系之间的矛盾,现象是无常变易的,本体是常住不变的,现象是虚妄的,本体是真实的,现象是染污的,本体是寂净的这就是玄奘哲学思想的特点。(参见同书第115-117页)此外任继愈的《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也修订再版。能十力的《新唯识论》也正式出版。199年7月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玄奘研究》一书是20世纪玄奘研究的一个终结。此书属于中华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由马佩主编,参加者还有程遂营、徐仪明、沈剑英、张德宗、姚南强等人,论述了玄奘的生平传略、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及其历史影响等等内容,比较全面,有参考价值。
龙树所创立的中道观方法,在玄奘的法相唯识学那里是获得创造性的发展,三性的建立与中观原理不相违异。玄奘回国后将中观派和瑜伽派的理论融合后建立了法相宗,这本身就是一大创造代表们更加关心唯识宗在中国历史的发展。日本学者横山弘一认为“这一派的教理,在理论上,可称作‘性相学’。性相学中的‘相’是现像存在的总称,‘性’则是这些现象的本性。其中通过对相的观察、分析、最终达到‘性’,这是这一派修行的目的。”“性相”也叫做“理事”,对它们的考察始于慈恩的《成唯识论述记》和《义林章》。之后,在日本对其它考察也究其详细,成了唯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题目。唯识思想、性相学在目的,可用一句话来表达:“学于性相,修行瑜珈,证得真如”。性相一词,“如果其梵文原文曾有过的话,那么它是什么样的梵文,这是今后的一个研究课题。”在唯识经论中,性和相两者关系的论述有二个立场。一是明确区别性和相,通过对相的否定,而达到性;二是性和相乃不一不异。中国学者韩镜清说,“六经十一论”在中国的译传,表明慈氏学潮流在华兴起。但是在译传中出现了逆流,“地论师昙延伪托‘马呜’制造了《大乘起信论》(原来拟名《涅大疏》)。”玄奘为了解决这一逆流所造成的影响及“百有余科”的疑难问题而决定西行求法,做唯识学的第二次译传,使慈氏学在华夏的汉传及藏传两个大藏在更形丰满,为汇合研究与开发打下了坚实基础。
周贵华认为《解深密经》在唯识思想史上的突出意义是率先提出了唯识的概念。玄奘唯识的“因能变”与“果能变”,它既可以描述阿赖耶识中的“种生种”和“种生现”的变化,又可以描述出现行果识,是能变性的图景识,并由这样的现行果识而“现薰种”,可以当下即在阿赖耶识中有习气种子的成就。有人说玄奘的唯识论是在以前的理论基础上作了一定的改造与创新。唯识宗的第八识之藏识本体其实是一个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动态性存在,可名之曰“动态本体”。玄奘提出了一个新的成佛境界和方式,这就是人的自我净化过程。他的唯识学有广泛的宇宙人生观,揭示了人体和生命的奥秘,是生命进化的阶梯。唯识心理学的根本宗旨是为其修行服务的,是一种修行心理学,在世间生活中有应用的价值。唯识学所强调的是对善恶心所作的论述,有对治烦恼和提高道德素质的功用,而其对命运的观点,是一种宿命论与自由意志论的统一。但也有人说其理论创新的根本所在就是将原本理解的“真如”之宇宙之心改换为“真如”之个体之心,这就为佛教信众的修为开了方便之门。学者通过对汉藏文的《集论》和《摄大乘论》等的比较研究,指出法相学与唯识学区分的关键是“识”的概念。前者的含义即“了别”,后者为显现。这是护法唯识与无著唯识的区别所在,护法的唯识思想可看成是无著的法相与唯识思想的综合。阿赖耶识与潜意识有很多相似之处,二者都包括了社会的历史性,并非纯粹是个人经验所形成的结果。它们对表层认识都具有决定的作用,影响了人的判断。
学者指出,“隋唐时期成立的一些佛教宗派中,三论、天台、华严、禅宗等宗派,都是主张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在这种形势下,玄奘一系的法相宗,仍坚持其五种性说,主张有一种无种性的人,毕竟不能成佛。这些说法,不仅与当时大多数人主张一切众生悉有佛性、都能成佛的思想背道而驰,而且也得不到广大佛教徒的支持与拥护。……因此,……法相宗之所以在唐代盛极一时,几传以后即趋衰落,最后几乎被人们所遗忘,这与玄奘及其弟子辈坚持五种性说有很大的关系。”卢海山指出,南北朝时期的北方地论派与南方摄论派在隋代的合流,是第一个唯识学时代的结束。玄奘开创了第二个时期。他所倡导的唯识宗渊源是来自部派佛教的《毗坛》经典。崔正森认为唐代窥基到五台,是为五台山唯识宗肇始。麻天祥说宋时有成觉大师洞明唯识。金代有成觉弟子善慧于五台继续弘传唯识宗旨。元代弘教大师弘扬唯识大义,至明清时才难觅踪迹。唐以后唯识宗并没有在中国消亡,直到宋代仍在江南等地流传。明代有智旭究心法相,明儒罗钦顺及其后的王船山皆为法相指要,辨析经义在识、相之间,开近代法相唯识学复兴之先河。晚近杨仁山推涛于前,欧最竟无、韩清净、太虚助浪于后,学术界也融中西印思想于一体,以法相唯识学为思维之借鉴。明末清初中国哲学对法相唯识学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一是这一时期对法相唯识学本身的理论命题及体系已经有比较透彻的了解,特别重视转识成智的理论。二是大多数思想家在运用法相唯识学理论成果时,采取了批判继承的态度。三是主要针对程朱哲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论症结,试图重新开辟中国哲学的新局面。徐文明强调唯识宗衰落的根本原因是它所代表的纯粹发达的印度佛教与中本土文化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封建制度存在着尖锐的和难以调和的矛盾,反映了中国文化强烈的排他性。也有人说唯识宗的衰灭,并不是其义理繁杂,不适于中国社会,而是它的层次较高,仅在一小部分人中流传,而且正由于他的高层次思辨,才促使了它在清末的复兴。李海涛认为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文化交流、冲撞、磨炼和薰习,华夏之子的思维向度已然打开,完全有能力如实接纳印度佛法的薰习,所以当代奘师法脉继承、复兴的因缘已经成熟。也有人比较了法相宗和禅宗之后,认为两者所展现的是理论思维萎缩与直觉主义的内省性哲学的膨胀之间的反差,这也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中国古代社会迟滞于向近代性转化的重要根源。总之,近代玄奘学说的复兴,与唐代法相唯识学的盛行有所不同,明显地带上了时代的色彩。而近代玄奘学说复兴的主要标志是建立研学机构,培养弘传法相唯识的人材;高僧大德和居士、学者独立撰写著作和学术论文。近代唯识学说之所以能够复兴,推动整个佛学的复兴,最根本的原因,是唯识思想包含有许多积极的因素。因此学佛之人,几乎无以不以法相唯识之学为必修课,凡是研究佛教理论的,也大都注重法相唯识学,所谓“教宗法相,行在弥陀”。总之,玄奘所传的法相唯识学在近代中国的复兴,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整个佛教文化在近代中国的复兴
此外,陈景富研究了新罗僧圆测与玄奘、窥基的关系,认为“圆测与玄奘之间的关系,不是师徒关系,‘弟子’、‘高足’说不能成立的。他们二人的真正关系,在早期,是‘同学’关系,在后期,是‘同志’关系。”所谓圆测离京栖隐终南,“静志”八年,这可能与唯识宗内的慈恩系、西明系之间的矛盾斗争形势有着密切的关系。窥基主唱以“五种性”说为核心的新唯识学,充满了贵族气:圆测不主张“五种性”,认为一切众生皆可成佛,是平民派。两派发生了矛盾,圆测退隐。以后基师信誉降低,圆测还京,窥基退让。历史上曾有人过分强调两系唯识学的正统与非正统这可能是造成西明系有关著作大量失传的重要原因。
玄奘大师的一生,是清苦的一生,是努力奋斗的一生,是不断前进攀登的一生,是艰苦创业的一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灵魂,显示了中华民族的高贵品格,不愧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当前,我们正在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优秀成分,佛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纪念玄奘也是对大师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对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也将玄奘研究和佛学研究推到了新的、更高的阶段。同时也为在更广阔的范围、更高的层次上开展玄奘研究的新动员,其意义十分重大。玄奘是中国佛教史上和一位杰出的高僧,中国文化的巨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世界文化的名人。他在中国乃至亚洲和世界文化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是我们学习的楷模的前进的榜样。
上一人物: 下一人物:
::相关人物简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玄奘的资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