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无敌版之后在英国爆发了全国性质的军人政变以及抗议,这个事件叫什么?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什么时候发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什么时候发生??
脑筋急转弯哦
亚当和夏娃吵架的时候
其他回答 (10)
亚当和夏娃吵架的时候
战争简介日期:位置:欧洲、非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东结果:协约国获胜死亡(约数)将士:900万平民:700万合计:1600万主要参战国:协约国·塞尔维亚王国 ·俄罗斯帝国 ·法国 ·比利时 ·意大利·大英帝国与其殖民地 ·日本 ·黑山 ·意大利王国·罗马尼亚·希腊·美国·中国等同盟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Triple Alliance)和协约国(Triple Entente)之间的战斗。 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是同盟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战场主要在欧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英国、法国及俄国与意大利签订密约,承诺给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结果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对抗同盟国。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0,000人参战,10,000,000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人受伤。战争的导火索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对德作战)和南线(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其中西线最惨烈,著名的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战争的背景普法战争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于是在1870年 - 1871年与法国爆发普法战争。这场战争以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告终。而普法停战的和约极其苛刻,和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结果使德法两国结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互立阵营普法战争后,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取结盟政策,围堵法国。他本来使德国与奥匈帝国及俄国结成“三国同盟”,可是后来俄国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因巴尔干半岛问题,与奥匈帝国发生利益冲突。德国最终在1879年选择了奥匈帝国作为盟友,与奥匈帝国缔结秘密的德奥联盟。此外,俾斯麦转而与因为与法国在殖民地事务上发生冲突,在1881年争夺北非突尼斯失败,而面临孤立的意大利结盟。因此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王国三国缔结“三国同盟”。 俄国得知德奥两国签订了“德奥同盟”后,十分愤怒。但俾斯麦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为了保持与俄国的良好关系,于1887年与俄国签订了“再保条约”。可是当俾斯麦在1890年下台后,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条约终止。而法国方面,则在法国财务支持俄国工业化后,在1892年与俄国结盟。是为“法俄同盟”。而英国则在1904年与法国签订“挚诚协议”。这协议并不是军事同盟。这是一项解决两国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议。在法国的怂恿下,英、俄双方终于在1907年结束他们的殖民地纠纷,签订“英俄谅解”。同年,法国、英国和俄国因受到德国在奥斯曼帝国的力量威胁,组成“三国协约”。欧洲从此分为两大阵营,因此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演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被暗杀而引起的。 争夺殖民地20世纪初帝国主义兴起。在俾斯麦时代,鉴于统一德意志帝国初立,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后来,见于国内商人势力兴起,商人要求德国政府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被罢后,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实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势力范围。这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的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和沙皇俄国的既得利益,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益加大。争夺摩洛哥德法两国为了争夺在摩洛哥的利益,引发了两次摩洛哥危机。第一次摩洛哥危机日,德皇威廉二世出访摩洛哥南部重要港口丹吉尔时宣称将会保护摩洛哥的独立及其领土的完整,使其与欲在摩洛哥扩张的法国关系变得紧张,这就是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日,欧洲列强在阿尔赫西拉斯举行会议,达成了《阿尔赫西拉斯决议》,决议承认摩洛哥的独立,但是由法国和西班牙两国负责摩洛哥的警务。法国控制摩洛哥的海关及警察。第二次摩洛哥危机日,摩洛哥发生反苏丹的部落起义,法国借机派兵攻占其首都非斯。德国则要求法国割让部分法属非洲作为补偿,并于该年7月1日,以保护本国商人为借口,出动炮舰“豹”号驶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尔,战争一触即发,这次行动被史家称为“豹的跳跃”。英国因惧怕德国挑战其海上霸权,因此支持法国,态度强硬。德国被迫退让,与法国在该年11月4日达成协议,以一部分法属刚果为代价,德国承认摩洛哥为法国保护国。1912年3月,法、摩两国签订《非斯条约》,摩洛哥正式沦为法国的保护国。 德国与英、法两国在这两次摩洛哥危机里结怨更深,而德皇更扬言不会再退让,这使战争危机益大。 欧洲火药库——巴尔干巴尔干半岛向来都被称为欧洲火药库,当时巴尔干半岛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发生了两次巴尔干战争,并使得奥匈帝国和俄国的冲突加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导火线。 波斯尼亚事件日,奥国以保护侨民为理由派兵吞并了原由其托管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这激起了想获得这两地(因有较多塞尔维亚人)的塞尔维亚的强烈反奥情绪。因为塞尔维亚作为斯拉夫国家的“二哥”(“一哥”之名由俄罗斯拥有),极度渴望统治全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但奥匈帝国的出兵令其希望幻灭,因而反对此行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与黑山组成巴尔干同盟,联合攻打奥斯曼土耳其。10月18日,巴尔干同盟与奥斯曼土耳其爆发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果奥斯曼土耳其大败,日与巴尔干同盟签订《伦敦条约》,宣布放弃除君士坦丁堡外所有在巴尔干半岛的领地;保加利亚则取得马其顿;塞尔维亚因为得不到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而感到不满,因此巴尔干同盟出现分裂。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日,塞尔维亚与希腊结盟,预备进攻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于其后亦加入塞希同盟。6月29日,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奥斯曼土耳其亦对保加利亚宣战。结果保加利亚大败,8月10日与各参战国签订《布加勒斯特条约》,多布罗查北部由罗马尼亚取得;马其顿则被分成三部分,其中瓦尔达尔o马其顿划归塞尔维亚,皮林o马其顿划归保加利亚;爱琴o马其顿划归希腊。这引来了奥匈帝国的不满,因为塞尔维亚在这两次巴尔干战争里获得的利益太大,威胁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地位,而俄国则借由塞尔维亚插手巴尔干半岛事务,结果与奥匈帝国的冲突加深,使得大战一触即发。萨拉热窝事件这次事件为在欧洲爆发全面战争的直接原因。日上午9时正,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当时仅19岁)在萨拉热窝刺杀主张吞并塞尔维亚的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普林西普的行动是热爱民族的表现,但是刺杀斐迪南的这一萨拉热窝事件被奥匈帝国当做了对塞尔维亚发动战争的口实。奥国在获得德国无条件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发最后通牒,包括拘捕凶手、镇压反奥活动和罢免反奥官员等,塞国除涉及内政项目外悉数同意。不过,奥国依然将行动升级。与此同时,德国知悉俄国的军事动员,德皇要求俄国停止并迅速备战。鉴于各国的强硬外交和对国家军事力量的自骄,战争已无可避免。 战事爆发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国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接着在3日,向法国宣战。8月4日,德国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时;同日,英国考虑到比利时对自己国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为了确保比利时的中立,而在1839年签署的伦敦条约,于是向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帝国宣战。战争的过程【西面战线】施里芬计划在战争爆发之前几年,德国总参谋长阿尔弗雷德o冯o施里芬已制定了以速战速决为主要特征的施里芬计划:先利用德国发达的铁路网,集中优势兵力在六星期内打败法国,然后将部队调往东线进攻沙俄。与此相对应,法国也制订了以两个集团军齐头并进,一举收复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德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17号计划。但战事的发展却出乎这些军事家意料,使得这两个计划皆不可行。 德军进攻日,德军出兵中立国卢森堡,以取得卢森堡的铁路网。8月3日,德军对比利时不宣而战。至8月9日,德军成功攻占比利时全境,并在驱逐在比利时境内的法军回法国境内。8月21日,德军分兵五路攻向法国北部,法军失守,被迫后撤。9月3日,德军已进逼巴黎,法国政府被迫撤退至波尔多。9月5日—9月12日,德军与英法联军在巴黎近郊马恩河至凡尔登一线爆发马恩河战役,结果两败俱伤,德军只得转入战略防御,固守安纳河一线,战斗开变演变为阵地战。接着,双方爆发了奔向海边的运动战,结果英法联军被大败。德军成功夺取法国东北部的广阔领土,但始终不能截断英法两国的运输线。随后双方再爆发佛兰德会战,但双方均无重大成果,结果战事进入胶着对峙状态。战事僵持1915年春,英法联军趁德军主力集中在东面战线,发动了香巴尼和阿杜瓦两轮攻势。但因为沿用旧战术,而且欠缺强大火力掩护,结果被德军成功抵挡,己方反而伤亡惨重。该年4月德军反击,并首次使用毒气,使双方的损失更为惨重。结果1915年的西面战线,英法联军死伤百万人,德军亦死伤 61万人,但战事仍然胶着。 1916年2月,东面战线的压力稍为降低,德军主力再次移师西线,与法军爆发凡尔登会战。结果在激战7个多月后,德军仍不能攻取凡尔登。而英法联军为了制衡德军,在该年7月初向索姆河一线与德军爆发索姆河战役,战况更为惨烈。英军虽然在这场战争里首次使用坦克,但双方在伤亡共约 120万人后,战事仍未有重大突破,并持续至该年11月,西线再次变为胶着对峙状态,不过协约国开始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美国参战日,美国驻英大使佩奇收到齐默曼电报,称如果墨西哥对美国宣战,德国将协助把美国西南部还给墨西哥,于是美国以此为借口,在该年4月6日向德国宣战。1917年4月,法军于西线开展春季攻势,与德军在兰斯和苏瓦松之间进行会战,历时共一个月,但法军在伤亡10万人后却仍未有进展,引起了法国士兵的骚动。战事再度胶着,而法军因内部骚动,无力防御,只得由英军负责西线防御。在该年下半年,美国提供的装备到达欧洲,英军于是再在西线猛攻,但在损失100多万人后,仍无法改变战事的胶着状态。 最后进攻1917年,东线因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并退出战争而结束,德军立即集中于西线,意图在美军到达欧洲之前,于1918年夏季打败英法两国,以扭转局势。1918年3月—7月,德军接连于西线发动5次大规模的攻势,头两次攻势在损兵14万后仍无所获。而美军则已到达欧洲,使协约国兵力大增。该年5月底,德军发动第三次攻势,这次成功突破法军的防线进逼至距巴黎仅37公里之地,但并不能歼灭英法联军的主力,而已方则损失13万人。在6月9日 - 6月13日这5天,德军发动第四次攻势,企图将德军在亚眠和马恩河的两个突出点接连起来,以集中兵力攻击巴黎,但并未能成功。7月15日,德军死心不惜,发动第五次攻势,但在损失15个师后,因无所获,己方军力反而消耗殆尽,只得撤退至兴登堡防线,从此只能作消极防御。 【东面战线】俄国动员日,奥匈帝国因为德国向其开出“空头支票”,因此信心大增,与塞尔维亚断交并对其宣战。俄国则宣布全国总动员,以支持塞尔维亚,这引起德国的不满。8月1日,德国以俄国拒绝停止全国总动员为借口向俄国宣战,并同时在西线进侵比利时。8月4日,英国因比利时为其自身安全的关键,因此对德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 德俄交战俄军乘德军在开战之初,集中兵力在西线之际,在东线向德军发起进攻。8月下旬,俄军进入东普鲁士,并逼向德国的心脏地带,德军被逼从西线线调兵回援。德国援军行动迅速,很快便抵达东线,并于科穆辛森林附近消灭数万名俄军,使得东线战局发展受到德国控制。9月11日,俄国的第一集团军再度被击败,德军进逼至俄国境内,俄军损失共25万余人。在南线方面,俄军开始时在加里西亚和布柯维纳屡次击败奥匈帝国的军队,但德国随后对奥匈帝国提供支持,结果到12月中旬,东线战事亦进入胶着状态。 1915年,德军因为西线的马恩河会战失败,决定先集中兵力击溃俄国,逼使俄国停战,从而结束东线战事,并且避免继续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局,东线于是变成主要战场。1915年5月,德奥联军以18个师和2000余门大炮,分兵两路进击俄军,并计划将俄军逼至“波兰口袋”内歼灭。双方交战8个多月,德军攻占普热米什尔、莱姆堡、伊凡哥罗德、华沙、布雷斯特、维尔诺及里加,并逼使俄军撤退至从里加湾到德涅斯特河一线,俄军共损失170多万人。德军虽然大胜,但已方损失亦极大,而且并未消灭俄军主力,结果逼不到俄国投降。 土耳其参战德国为了牵制俄国,于是答应向奥斯曼土耳其提供一亿法郎的贷款,以换取其参战。于是土耳其于日正式参战。并与俄国在高加索发生战斗。俄军初时作战不利,但于1915年1月发动反攻,土耳其的第九集团军被歼灭,共损失约7万多人。 意大利转投协约国1915年5月,意大利因为英法答应在战后分得阜姆和达尔马提亚,于是投向协约国一方,对同盟国宣战。意军虽然实力较弱,交战初期即损失近30万人,但却成功拖住了奥匈帝国40个师的兵力,缓减了俄法的压力。1915年9月,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并出兵30万,配合德奥联军攻击塞尔维亚,结果同盟国很快便占领塞尔维亚全境,塞尔维亚政府及军队被逼撤退至希腊的克基拉岛。 俄军反击1916年春,俄国调集3个方面军共200万人向德奥联军发动反攻,在激战一轮后,双方各损失百万兵力,但俄军兵力较多,因此逼退德奥联军,并乘胜攻进加里西亚东部地区。罗马尼亚亦于该年8月向同盟国宣战。德奥联军于是决定攻取罗马尼亚,以夺取石油和粮食补给。结果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很快便失陷,德奥军队占领大部分罗马尼亚国土。 进攻君士坦丁堡协约国军队为了解除俄国在高加索被奥斯曼土耳其牵制的困局,于是决定联合进攻奥斯曼土耳其的首都君士坦丁堡。1915年初,加里波利之战爆发。协约国先后有50万士兵远渡重洋来到加里波利半岛。在靠近十一个月的战斗后,共约131,000人死亡, 262,000人受伤,结果被迫撤退。这场战役是一战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当时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十月革命俄国本身为农奴制的经济体系,经不起东线持续的战事,结果其国内经济崩溃,工厂倒闭,失业率骤增,军火补给极度困难,士兵极度厌战。1916年冬,俄国内部各种矛盾加剧,首都莫斯科的罢工人数更达至百万人以上,结果在1917年3月(俄历2月)二月革命爆发,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但新组成的克伦斯基临时政府仍然继续战争,但又再被德奥联军击败。结果俄国工人及农民忍受不了,在1917年11月(俄历10月),由布尔什维克党领袖列宁领导了一场武装起义,推翻了临时政府的资产阶级政权,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史称“十月革命”。列宁其后与德国签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并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它拥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因为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胜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它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始。 盟国败阵虽然俄国退出战争,但德国的各盟国——奥斯曼土耳其、保加利亚及奥匈帝国却因持续作战,致使经济崩溃,国内各民族发生起义,结果无力再战,相继向协约国求和。最后德国内部亦发生政变,并向协约国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海上战争虽然英德两国在战前争建无畏舰,但在整次第一次世界大战却只有一次大规模的舰队主力决战,就是日德兰海战。这场战役的结果比较特别:一方面,舍尔海军上将率领的德国大洋舰队以相对较少吨位的舰只损失击沉了更多的英国舰只,从而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另一方面,杰利科海军上将指挥的英国主力舰队成功地将德国海军封锁在了德国港口,使得后者在战争后期几乎毫无作为,从而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而另一方面,在战争初期,德国主要依靠潜艇战阻止他国对英国的物资援助,但因为美国抗议而一度中止。但当英德军情势越来越差,国内的经济亦日趋恶化时,德国在1917年1月决定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即凡是在英国水域的船只,不论是敌方或是中立国的,都有可能被德国潜艇击沈,这大大影响了美国商船的航行,而且亦有美国商船被击沉的纪录,因此德美关系恶化,美国开始有对德宣战意欲,在齐默曼电报事件后,美国正式对德宣战。结果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反而招致了最强大的敌人 - 美国的参战。 日本出兵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里投向协约国,向德国宣战,以获得德国在中国的山东的权益,并出兵占领青岛。日本的这种举动结果引起了中国民众的不满,并于其后导致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其他国家参战在美国参战后,拉丁美洲各国亦跟随美国向同盟国宣战,结果使这场战争的范围再度扩大。但这些国家大多在名义上参战,并未实际投入战争。 中国参战在要不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宣战这个问题上,北洋政府内部意见不一,斗争激烈。 为了达到主战的目的,段祺瑞将其手下的十几个督军叫到北京,组成“督军团”,对黎元洪施加压力,但未获成功;后来段祺瑞又叫人写了对德宣战书要总统盖印,黎元洪为了平息风波,勉强在文件上盖了章。即使这样,段祺瑞仍不满足,在国会开会讨论时,又大肆干涉,终于触动了众怒。 恰在这时,段祺瑞私自向日本借款一事被揭露。日,黎元洪瞅准时机在这时下令撤销了他的总理职务,段祺瑞愤然离京去津,并且指根据临时约法,总统无权撤销总理职务,不承认黎的免职令。因一方为总统府,一方为国务院,所以它们间的争斗被称为“府院之争”。之后黎元洪请督军团团长张勋于6月14日入京调解。张勋入京后,拥立宣统复辟。事件为段祺瑞所镇压,黎元洪于事后辞去总统职,总统改由冯国璋担任。府院之争告一段落。 段祺瑞统治下的北洋政府,在英法的支持下,参加了协约国,对同盟国宣战。 德国革命 1918年8月—9月,德军再损失15万人、大炮2000余门及机枪13000余挺。不断传来的军事失败的消息使德国国内的矛盾加剧。9月,兴登堡建议在德国议会提出要“结束战争”。但德军的最高统帅部却仍死心不息,意图用剩余的海军舰只与英国海军进行最后决战。结果德国水兵因不愿送死,在基尔港发生起义,并迅速蔓延到整个海军及全国。11月9日,德国首都柏林亦发生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只得宣布退位,并逃至荷兰,德国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共和国。11月11日,《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订,德国投降。历时4年零3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战争的结果统计资料第一次世界大战里交战双方军民的死亡人数的比例,协约国士兵占36%,协约国平民占20%;同盟国士兵与平民各占22%。请注意战争里平民大多是死于西班牙甲型流感。协约国士兵的阵亡: 5,497,600·比利时: 13,700·英国: 908,000·澳大利亚:60,000·加拿大:55,000·印度:25,000·新西兰:16,000·南非:7,000 ·大英帝国:715,000·法国:1,240,000·法国殖民地:114,000·希腊:5,000·意大利:650,000·日本:300·黑山:30,000·罗马尼亚:336,000·俄罗斯帝国:1,700,000·塞尔维亚:450,000·美国:50,600同盟国士兵的阵亡:3,382,500·奥匈帝国:1,200,000·保加利亚:87500·德意志帝国:1,770,000·奥斯曼帝国:325,000平民被杀:6,493,000·奥匈帝国:300,000·比利时:30,000·英国:31,000·保加利亚:275,000·法国:40,000·德意志帝国:760,000·希腊:132,000·罗马尼亚:275,000·俄罗斯:3,100,000·塞尔维亚:650,000·奥斯曼帝国:1,000,000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
在地球诞生恐龙灭绝以后。。。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
有了世界以后发生的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脑筋急转弯领域专家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
“欧战”重定向至此。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详见“”。
 (1914–17)
 (1915–18)
 (1917–18)
 (1916–18)
 (1917–18)
 (1916–18)
 (1915–18)
附庸国和傀儡政权
(1916–18)
指挥官和领导者
协约国指挥官
同盟国指挥官
(1914–16)
(1916–18)
12,000,000
总计:42,959,850
13,250,000
总计:25,248,321
伤亡与损失
士兵阵亡:
士兵受伤:
12,831,500
士兵失踪:
22,477,500人阵亡、受伤或失踪
士兵受伤:
士兵失踪:
16,403,000人阵亡、受伤或失踪
时,同盟国与协约国的势力分布图,图里同盟国标示为红色,协约国标示为绿色,中立国标示为黄色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World War I、WW I、Great War)是一场于日至日主要发生在、然而波及到全世界的,当时世界上大多数都被卷入这场战争。1939年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战场在欧洲,故此20世纪早期的中文经常称之为“欧战”。
战争过程主要是和之间的战斗。、、及属于同盟国阵营,、、、、和则属于阵营。战争期间,很多、和国家都加入。于日对德奥宣战。战争的导火线是发生于1914年6月的,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对德作战)和南线(包括对奥匈、保加利亚作战的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线最为惨烈。这场战争是上破坏性最强的之一,约6,500万人参战,约2,000万人受伤, 过1,600万人丧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了严重的人口及经济损失,估计损失约1,700亿美元(当时币值)。
15世纪以来,居住着许多塞尔维亚人的一直是的领土,在1878年却被已经是世界列强的单方面强行吞并,这引起了塞尔维亚人强烈的仇奥情绪。日,族学生在首府开枪打死皇太子。普林西普是成员,这个组织目标是的统一和从奥匈帝国统治下独立出来。引起了一系列强烈反应,最终演变成全面战争。奥匈帝国发出通牒,要求采取行动惩罚肇事者,当奥匈帝国认为塞尔维亚没有做到的时候,进而对塞尔维亚宣战。由于种种集体协定防御条约和复杂性的国际结盟关系,在数周内主要欧洲列强纷纷卷入战争。
18世纪中叶,在德国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由十数个大小不一的日耳曼人小邦国组成的“日耳曼邦联”,分裂造成德国国内市场经济无法发展(因为各邦关卡、课税重重,商品无法自由流通),在欧洲大陆也无法与其他列强鼎立,故其中的最具实力的第二大邦为了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帝国进而与奥地利,法国等列强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便领导日耳曼邦联,于公元诱发法国开战并击败法国。在这场战争中法国大败,御驾亲征的法皇被俘。普鲁士大获全胜,后乘势率各邦国联合建立了统一的国家—。法国战败后,被逼签下了普鲁士首相所开出条件非常苛刻的和约:《》规定法国割让予德国,并赔款50亿,普军在收齐赔款前,可驻军于法国。此外,德意志帝国皇帝的登基大典于法国的举行,这大大羞辱了法国,挑起德法两国之仇恨。战后法国盛行,亦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另一主因。
向来都被称为“欧洲火药库”,当时巴尔干半岛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发生了两次巴尔干战争,并使得奥匈和俄国的冲突加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伏线。
奥匈和俄国的源于巴尔干半岛,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俄国在保加利亚的势力大大被夺;而奥匈则在、两地取得保护权,这令俄国大为惊慌,试图以支持塞尔维亚以对抗奥匈帝国的扩张。此后,奥匈和俄国的冲突加深,亦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之一。
(蓝色)和(红色)组成的是的前身
普法战争后,担心法国报复,因此采取结盟政策,以孤立法国。他本来让德意志帝国、及结成,可是后来在上,俄国因问题,而与奥匈帝国发生利益冲突。1879年,德国选择与奥匈缔结了秘密的。此外,在争夺北非失败,让法国在1881年兼并该地。为了争取支援,意大利跟德国和奥匈结盟,是为。
俄国得知德奥两国签订了后,十分不满。但俾斯麦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为了保持与俄国的良好关系,于与俄国签订了《》。可是俾斯麦在下台后,新任德皇不想维持俾斯麦定下的同盟制度,任由条约终止,而选择只与奥国为盟。法国向俄国提供资本,实现其工业化后,在与俄国结下军事同盟,是为。
鉴于法国在、俄国在巴尔干日益扩张,威胁英帝国前往远东的贸易航道,故在和意大利组成《》,互相保证维持、及的现状,而意大利则支持英国在埃及的行动。经德国首相俾斯麦支持下,奥匈及西班牙均加入协定,是为《第一次地中海协定》,同年十二月,英、奥、意三国商定共同维持近东现状,对抗俄国对土耳其帝国之影响,是为《第二次地中海协定》,不过两次协定没有明确规定英国承担具体的军事义务,故英国并未放弃其政策。直至德国海军日扩,威胁英国的制海权,英国才着手在欧陆寻求盟友。英国终与法国签订《》,但此协定并非军事同盟,而是一项解决两国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定;相对于德奥同盟或法俄同盟,其合作无疑是较为松散。不过在中,此协定充分反映英法坚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受到法国鼓励,英俄双方终于在1907年结束其纠纷,签订《》。同年,法国、英国和俄国有感德国在的扩张,是以组成。
欧洲从此分为两大阵营,因此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演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奥匈帝国皇储遭到暗杀而引起的。
经济及工业化发展催促著当时各国政府争夺殖民地以取得原料供应地及市场。初兴起。在时代,鉴于统一德意志帝国初立,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后来,国内商人势力兴起,便要求德国政府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即位,俾斯麦被罢后,德皇认为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实行,要求重新划分全球势力范围。这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和的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和法国的既得利益有所冲突,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发加大。
两大军事集团在战前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德国于制订海军法,将海军规模大加扩充,英国为保持海上力量优势以维持安全,在开始建造,并在德国开始建造无畏舰时以二对一海军政策,即保持自身无畏舰数为德方之两倍以相应付。在后,更联同法俄两国实施三国海军联防,即英国在北海、法国在地中海、俄国在波罗的海分别对付德奥两国海军。
而在陆军方面,由1880年到,德国由42万扩充至87万;法国则由50万扩充至81万;俄罗斯也准备由80万增加到230万,最后虽未达标,唯其陆军已有140万,乃全欧之冠,不过其质素甚为低下,无法和德法两国之陆军相比;奥匈的军队由47万扩张至85万,步兵质素一般,但重炮部队质素全球第一;意大利由20万扩张至35万,而无论步兵和炮兵质素皆不及德法;最后美国也响应欧洲局势紧张将军队数由3万4千人扩张至16万。
世界列强在1914年的海军力量
来源:Ferguson 1999 p 85
1905年法国向提出改革方案,企图将之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然而摩洛哥深感法国侵略的压力,欲援引德国抗衡法国。但当时德国对摩洛哥虎视眈眈,怀有野心,法国士气不振,德国又欲试探英法协约的合作程度,而且此时国际环境有利。日,德皇威廉二世出访摩洛哥北部重要港口时,宣称将会保护摩洛哥的独立及其领土的完整,使其与欲在摩洛哥扩张的法国关系变得紧张,这就是第一次摩洛哥危机。日,欧洲列强在举行会议,并达成决议,承认摩洛哥的独立,但由法国和西班牙两国负责摩洛哥的警务,法国得以控制摩洛哥的海关及警察。
,摩洛哥发生反苏丹的部落起义,法国借机派兵攻占其首都。德国则要求法国割让部分法属刚果作为补偿,并于该年,以保护本国商人为借口,出动(SMS Panther)驶至摩洛哥的港口,战争一触即发,这次行动被史家称为“豹的跳跃”。英国因忌惮德国挑战其海上霸权,因此支援法国,态度强硬。7月9日,法德两国开始谈判,最后在11月4日达成协议。德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地位,并把喀麦隆北部部分领土让与法国(今乍得南部);法国则把法属赤道非洲辖下的法属刚果中南部(今刚果共和国北部)及邻近地区转让给德国,以作赔偿。日,得到德国之同意后,法国与摩洛哥两国签订,摩洛哥正式沦为法国的。
德国与英、法两国在这两次摩洛哥危机里结怨更深,而德皇更扬言不会再退让,这使战争危机益大。
在苏丹统治下,改革成效不大,一群年轻军官以“团结进步委员会”的名义组织起来,提倡君主立宪,他们的活动又被人称为“青年土耳其运动”;驻土耳其军队兵变,要求哈密德立即推行宪政及改革,最终苏丹被迫下台,使土耳其局势出现不稳。加上巴尔干各国早对土耳其剩余的欧洲领土存有扩张的野心,局势危急,于是奥匈与俄国达成协议,透过召开会议商讨吞并波黑二省的问题,奥匈则承诺协助俄国修改柏林条约,让俄国可以自由出入,但最终奥匈单方面采取吞并行动,将与俄国的协议废弃。日,奥国以保护侨民为理由,吞并了她从1878年开始托管的,这激起了想获得这两地的塞尔维亚之强烈反奥情绪。塞尔维亚渴望统治全巴尔干半岛的,但奥国出兵令其希望幻灭,因而反对此行动。然而,其他欧洲大国并未协助塞尔维亚。塞尔维亚视吞并一事为屈辱,但俄国未有实质支援,塞亦唯有接受;却种下两次巴尔干半岛战争的祸根,塞尔维亚西进之路已封,唯有一心南下才可突破;而奥匈公然吞并土耳其土地,亦促成日后各国组成巴尔干同盟,参与侵占土耳其领土。此次危机也被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预演。
3月13日,、、与组成,联合攻打土耳其。10月18日,巴尔干同盟与土耳其爆发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果土耳其大败,5月30日与巴尔干同盟签订《》,宣布放弃除附近领土以外所有在巴尔干半岛的领地;保加利亚则取得了。
塞尔维亚原先可得到通往的海岸线,但由于奥匈不希望它实力大增,威胁其多民族帝国之安全,遂在会议上鼓吹在该处建立一独立国家,因而立国。但奥塞两国之间的嫌隙却因此事而扩大,以致巴尔干同盟出现分裂。
保加利亚表示被不公平对待,所以攻打塞尔维亚,开始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日,塞尔维亚与希腊结盟,预备进攻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于其后亦加入同盟。6月29日,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奥斯曼帝国亦对保加利亚宣战,结果保加利亚战败。8月10日,各参战国签订《》,北部由罗马尼亚取得;则被分成三部分,其中(;其边界与今相若)划归塞尔维亚,划归保加利亚;()划归希腊。这引来了奥匈的不满,因为塞尔维亚在这两次巴尔干战争里获得的利益太大,威胁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地位,而俄国则借由塞尔维亚插手巴尔干半岛事务,结果与奥匈的冲突加深,使得大战一触即发。
日,此日为塞尔维亚之国庆日。奥匈帝国皇太子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一名参加塞尔维亚恐怖组织“”的学生)枪杀。奥匈帝国以此为借口,得到德国的支援后,于日出兵塞尔维亚。这件事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奥匈向塞尔维亚宣战。,俄国开始总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德国向俄国宣战;并向法国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其在德俄发生战争时保持中立,法国拒绝、并进入总动员。,德国向法国宣战。,德国入侵,立国时已保持永久中立的;同日,英国考虑到比利时对自己国土安全的重要、又为了确保比利时的中立和维护1839年签署的《》,于是向德国宣战。,奥匈缓慢地向俄国宣战。,英国向奥匈宣战。
在里作战的士兵
在战争爆发之前几年,总参谋长已制定了以速战速决为主要特征的施里芬计划:先利用德国发达的网,集中优势兵力在六星期内打败,然后将部队调往东线进攻俄国。与此相对应,法国也制订了以两个集团军齐头并进,一举收复后被割让给德国的和两省的。但战事的发展却出乎这些军事家意料,使得这两个计划皆不可行。
,德军出兵中立国,以取得卢森堡的铁路网。,德军对不宣而战。至,德军成功攻占比利时全境,并且驱逐在比利时境内的法军回境内。,德军分兵五路攻向法国北部,法军失守,被逼后撤。,德军已进逼,法国政府被逼撤退至。-,德军与英法联军在巴黎近郊马恩河一线爆发,结果法国获胜,被称为“马恩河奇迹”。德军只得转入战略防御,固守安纳河一线,战斗开始演变为阵地战。接着,双方爆发了奔向海边的运动战,结果平分秋色。德军夺取法国东北部的广阔领土,却始终不能包围法国的战线。随后双方再爆发,但双方均无重大成果,结果战事进入胶着对峙状态。
春,英法联军趁德军主力集中在东面战线,发动了和两轮攻势。但因为沿用旧战术,而且欠缺强大火力掩护,结果被德军成功抵挡,己方反而伤亡惨重。该年4月德军反击,并首次使用毒气,使双方的损失更为惨重。结果的西面战线,英法联军死伤百万人,德军亦死伤61万人,但战事仍然胶着。
2月,东面战线的压力稍为降低,德军主力再次移师西线,与法军爆发。结果在激战7个多月后,德军仍不能攻取。而英法联军为了制衡德军,在该年7月初向一线与德军爆发,战况更为惨烈。英军虽然在这场战争里首次使用,但双方在伤亡共约120万人后,战事仍未有重大突破,并持续至该年11月,西线再次变为胶着对峙状态,不过协约国开始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在国会宣布与德国断交的情景
因德国使用,使美国多只船只被击沉,美国与德国断交。,驻英大使收到破获的,电报称如果对美国宣战,德国将协助把美国西南部还给墨西哥,于是美国以此为根据,于向德国宣战。
4月,法军于西线开展春季攻势,与德军在和之间进行会战,历时共一个月,但法军在伤亡10万人后却仍未有进展,引起了法国士兵的骚动,并导致该次战役的策划者、上任不足半年的法军总司令将军被革职。战事再度胶着,而法军因内部骚动,无力防御,只得由英军负责西线防御。在该年下半年,美国提供的装备到达欧洲,英军于是再在西线猛攻,但在损失100多万人后,仍无法改变战事的胶着状态。
11月,东面战线因俄国发生并退出战争而结束,德军立即集中于西线,意图在美军到达欧洲之前,于夏季打败英法两国,以扭转局势。3月-7月,德军接连于西线发动5次大规模的攻势,头两次攻势在损兵14万后仍无所获。而美军则已到达欧洲,使协约国兵力大增。该年5月底,德军发动第三次攻势,这次成功突破法军的防线进逼至距巴黎仅37公里之地,但并不能歼灭英法联军的主力,而己方则损失13万人。在-这5天,德军发动第四次攻势,企图将德军在和的两个突出点接连起来,以集中兵力攻击巴黎,但并未能成功。,德军死心不息,发动第五次攻势,但在损失15个师后,一无所获,己方军力反而消耗殆尽,只得撤退至,从此只能作消极防御。
,奥匈因为德国向其开出“空白支票”,因此自信心大增,与塞尔维亚断交并对其宣战。俄国则宣布全国总动员,以支援塞尔维亚与奥匈战斗,这引起德国的不满(而两国的恶性关系也埋下了伏线)。,德国以俄国拒绝停止全国总动员为借口向俄国宣战,并同时在西线进侵比利时。,英国因比利时为其自身安全的关键,因此对德宣战。,奥匈向俄国宣战。
俄军乘德军在开战之初,集中兵力在西线之际,在东线向德军发起进攻。8月下旬,俄军进入,并逼向德国的心脏地带,德军被逼从西线调兵回援。德国援军行动迅速,很快便抵达东线,并于附近消灭数万名俄军,使得东线战局发展受到德军控制。,俄国的第一集团军再度被击败,德军进逼至俄国境内,俄军损失共25万余人。在南线方面,俄军开始时在和屡次击败奥匈帝国的军队,但德国随后对奥匈提供支援,结果到12月中旬,东线战事亦进入胶着状态。
,德军因为西线的马恩河会战失败,决定先集中兵力击溃俄国,逼使俄国停战,从而结束东线战事,并且避免继续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局,东线于是变成主要战场。5月,德奥联军以18个师和2000余门大炮,分兵两路进击俄军,并计划将俄军逼至“波兰口袋”内歼灭。双方交战8个多月,德军攻占、、、、、及,并逼使俄军撤退至从到一线,俄军共损失170多万人。德军虽然大胜,但已方损失亦极大,而且并未消灭俄军主力,结果无法逼迫俄国投降。而亦乘机罢免皇叔的俄军总司令职位,由沙皇本人亲自兼任俄军总司令并御驾亲征,但这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俄军的局面。
春,俄国调集3个方面军共200万人向德奥联军发动反攻,在激战一轮后,双方各损失百万兵力,但俄军兵力较多,因此逼退德奥联军,并乘胜攻进东部地区,史称(勃鲁希洛夫为当时的俄军总参谋长)。
带领发动的
俄国本身为的经济体系,经不起东线持续的战事,结果其国内经济崩溃,工厂倒闭,失业率骤增,军火补给极度困难,士兵极度厌战。冬,俄国内部各种矛盾加剧,的罢工人数更达至百万人以上,结果,在爆发,令沙皇退位。领导的仍然继续战争,但又再被德奥联军击败。结果俄国工人及农民忍受不了,在11月(10月),由领袖承诺再次举行全国大选, 并领导了一场起义,推翻了临时政府,然后在大选失利之后, 使用暴力手段强行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和第一个。列宁其后与德国签署《》,并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奥匈帝国和保加利亚从东西两路进攻,很快就击败了塞尔维亚。两国瓜分了塞尔维亚,而塞尔维亚抵抗力量经海路到达阿尔巴尼亚和希腊,并在英国的帮助下继续抵抗。
德国为了牵制俄国,于是答应向提供一亿法郎的贷款,以换取其参战。于是土耳其于正式参战(对协约国),并与俄国在高加索发生战斗。俄军初时作战不利,但于1月发动反攻,土耳其的第九集团军被歼灭,共损失约7万多人。
1914年土耳其在德国的帮助下进攻波斯,试图切断俄国和在印度的英国的联系。该战役一直持续到1918年,以土耳其的失败告终。
协约国军队为了解除俄国在高加索被奥斯曼土耳其牵制的困局,决定联合进攻奥斯曼土耳其的首都。1915年初,爆发。先后有50万士兵远渡重洋来到。在近十一个月的战事后,共约13.1万人死亡,26.2万人受伤,结果被逼撤退。这场战役是一战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当时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在土耳其帝国东部的美索不达米亚(今天的伊拉克),英军则要顺利许多。虽然在库特战役(1915年底到1916年春)中英军受挫,但在1917年3月英军攻克巴格达。
14世纪被土耳其占领。虽然也信奉伊斯兰教,但是与阿拉伯人并非是同一民族。6月,阿拉伯发生反抗土耳其的民族起义,英国协助阿拉伯人组织,配合英国从埃及派遣的东征军队,最终攻克大马士革。
阿拉伯半岛盛产石油,不过一战时期尚未被发现。
5月,意大利因为英法答应在战后分得和,于是投向协约国一方,对同盟国宣战。同时,亦派志愿军协助意大利,以及圣马力诺战地医疗队。意大利军虽然实力较弱,交战初期即损失近30万人,但却成功拖住了奥匈40个师的兵力,缓减了俄法的压力。9月,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并出兵30万,配合德奥联军攻击塞尔维亚,结果同盟国很快便占领塞尔维亚全境,塞尔维亚政府及军队被逼撤退至的。
8月罗马尼亚向同盟国宣战。德奥联军于是决定攻取罗马尼亚,以夺取石油和粮食补给。结果罗马尼亚首都很快便失陷,德奥军队占领大部分罗马尼亚国土。
虽然英德两国在战前争建无畏舰,但在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却只有一次大规模的舰队主力决战,德军少数部署在海外殖民地的巡洋舰队在开战的头一年即遭数量上占有优势的英国海军的肃清(虽然其中不乏如这样成功的),德国公海舰队也被英国海军封锁在内。,德国海军意图突破封锁,随爆发英德海军间唯一的舰队决战。这场战役的结果比较特别:一方面,舍尔海军上将率领的德国大洋舰队以相对较少吨位的舰只损失,击沉了更多的英国舰只,从而取得了上的胜利;另一方面,杰利科海军上将指挥的英国主力舰队成功地将德国海军封锁在了德国港口,使得后者在战争后期几乎毫无作为,从而取得了上的胜利。
而另一方面,在战争初期,德国主要依靠战阻止他国对英国的物资援助,但因为美国抗议而一度中止。但当德国海军情势越来越差,国内的经济亦日趋恶化时,德国在1月决定恢复,即凡是在英国水域的船只,不论是敌方或是中立国的,都有可能被德国潜艇击沉,这大大影响了美国商船的航行,而且亦有美国商船被击沉的纪录,因此德美关系恶化,美国开始有对德宣战意欲,在事件后,美国正式对德宣战。结果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反而招致了强大的美国参战。
中一队德国守军
日本自从在和打败中国及后,欲向中国获得更多利益。因此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里投向协约国,向同盟国宣战,以获得德国在的权益,于是在日向德国宣战,发动了,11月攻占。
在美国参战后,拉丁美洲诸国亦跟随美国向同盟国宣战,结果使这场战争的范围再度扩大。但这些国家大多在名义上参战,并未实际投入战争。
当时为统治下的,北洋政府为了获取利益,投向了比较有利的一方,于日与德断交,于8月14日对德奥宣战。虽然中国并未派兵参与,不过于战前及期间前往欧洲的数十万名在后勤与工程上为协约国有很大的贡献。
8月至9月间,德军再损失15万人、大炮2000余门及机枪13000余挺。不断传来的军事失败的消息使德国国内的矛盾加剧。9月,元帅建议在德国议会提出要“结束战争”。但德军的最高统帅部却仍死心不息,意图用剩余的海军舰只与英国海军进行最后决战。结果德国水兵因不愿送死,在发生哗变,并迅速蔓延到整个海军及全国。,德国首都亦发生革命,德皇只得宣布退位,并逃至。,德军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虽然俄国退出战争,但德国的各盟国──奥斯曼土耳其、保加利亚及奥匈却因持续作战,致使经济崩溃,国内各民族发生起义,结果无力再战,相继向协约国求和。最后德国内部亦发生政变,并向协约国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战后各国于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议,称为“巴黎和平会议”(简称巴黎和会)。会议的重大决定由、和法国总理主持。威尔逊总统主张宽大对待,在英国立场方面,他亦主张公平和不太苛刻的对待德国。原因是德国和英国之间有不少经济活动交流,站在利益方面,英美都主张不严惩德国。却因为复仇心作祟,主张严惩。最后,诸国与德签订的议和条约──《》,因应法国的要求而加入了极其苛刻的条款,向强加了巨大的割地赔款及限制军备条款。但同时间,并未处置德皇威廉二世、元帅、将军等决策者。结果为德国在20年后挑起规模更大的埋下了祸根。
战胜国与其他战败国亦分别签署了条件苛刻的和约,战胜国与奥匈帝国的奥地利部分签署《》,奥匈帝国被划分为多个民族国家;与保加利亚签署《》,保加利亚失去出海口,并须赔款4亿4500万美元;与匈牙利签署《》,匈牙利领土大幅减少;与奥斯曼土耳其签署《》,彻底瓜分奥斯曼土耳其的领土。后来的土耳其共和国只剩下、其附近小部分领土及的部分。
以《凡尔赛和约》及其他各个和约所构成的战后欧洲及国际关系的新体系,就是所谓的,对战后欧洲及国际关系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一次大战战场上开始出现和机枪的实用化,影响了20世纪战争机械化的潮流。
、、、这四大覆灭。而巴尔干半岛与地区的民族国家则随之而起,如、、和等。
原来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国,在战后虽然领土有所增加,但其对领土的控制力却因战争的巨大伤亡与物资损失而大大削减,而其经济亦因战争而大受影响,出现严重衰退,从此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让给了美国。这场大战也削弱了法、意、德;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世界金融中心也由转移到;也由变成,并侵占了原属德国势力范围的中国及。
大战期间,俄国发生无产阶级革命,使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从此在世界各国扩散,至1922年,苏俄收复乌克兰,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世界各地相继建立共产主义政党或政权,直至结束为止。
《》将发动战争的责任悉数推给德国,从而对德国实行条件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德国失去13%的国土和12%的人口,还被解除武装,德国陆军被控制在10万人以下,且不许拥有空军。但德国虽然在一战中最后战败,其元气并未受到过大的伤害,工业体系依然保存完整,本土也并未受到战火的波及。《凡尔赛条约》过多考虑战胜国的利益分配,完全没有考虑战败国自身的利益,加上条约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夺本质,造成德国货币疯狂贬值,使得德国国民对强加给他们的条约有极强的抵触和反感情绪,因而引发德国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为摆脱《凡尔赛条约》桎梏,各派政治势力、各种政治思想在德国你争我夺,显得尤为激烈。种种因素配合,以及德国在的的领导下,终于爆发了规模空前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是战胜国。虽然因此停止对战败的和的,并在中提出废除外国在华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华驻军等七项希望取消日本强加的《》及换文的陈述书,但由于当时中国实力太弱而遭受列强拒绝。《凡尔赛和约》将德国在中国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在巴黎和会中,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直接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从而引发了五四运动。
日由于中国北京的青年学生及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了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并使得之后中国政府在6月28日没有签署。此运动对中国近代迄今之政治、社会、文化、思想影响甚大,此后北洋军阀政府失去民心而垮台。
一战美军每人每日薪金为1,另加海外生活补助金0.25元(25)。后来由于的,退伍军人、家属与其他有关团体,向美国政府要求即时索取补助金不果,而导致美国军方介入的流血。
鉴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伤亡与物资损失巨大,英法等战胜国于是在1920年1月发起了一个用以减少武器数目、平息国际纠纷及维持民众的生活水平的组织,是为(简称国联)。由于美国没有参加,国联被英法操控。然而,国联却不能有效阻止的侵略行为。后被取代。
在大战期间参战国内大量男性均直接参与前线,导致国内大减,生产军需品、武器、后勤支援等的职位大部份皆由女性接替,使妇女的重要性提高。在战后1920年代、1920年美国给予妇女选举权,至1928年英国亦给予妇女选举权等事件显示妇女的地位得以重视,亦在此时兴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造就了以、为代表的“”文学家,他们的文学作品及个人结局(海明威最终选择自杀)都反映出这场战争给人类所造成了无法愈合的心灵创伤。以战争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也在此时问世,主要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如海明威的《战地春梦》和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里交战双方军民的死亡人数的比例,协约国士兵占36%,协约国平民占20%;同盟国士兵与平民各占22%。请注意战争里平民大多是死于。
协约国总士兵阵亡:5,497,600
同盟国总士兵阵亡:3,382,500
平民总被杀:2,493,000
美国未批准的任何条约。
保加利亚于日加入同盟国。
美国于日对奥匈帝国宣战。
被认为是奥匈帝国的继承国之一。
美国于日对德国宣战。
被认为是奥匈帝国的继承国之一。
奥斯曼帝国于日同德国达成秘密同盟协定,并于日作为同盟国一方参战。
原先计划通过结束协约国与奥斯曼帝国战事,但奥斯曼帝国从未批准之。在后,协约国同奥斯曼帝国继承国就洛桑条约达成协议。
Figures are for the British Empire
Figures are for Metropolitan France and its colonies
日《大中华》月刊创刊号上,梁启超发表专栏文章《欧战蠡测之一:欧战之动因》,讲评第一次世界大战。1936年中华书局将梁启超“欧战蠡测专栏文章”合为《欧洲战役史论》,编入《饮冰室合集》。
中国当时当权的为段祺瑞的北洋政府,国号则为中华民国。
徐国琦:《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上海三联书店
中东在战后为英法所分别占领,但在不久后便让各国独立。
五四运动纪念馆,也可参阅各相关书籍
徐国琦:《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与国际化》,上海三联书店
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隐藏分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一次世界大战变态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