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风府vs澹台灭明明的行事态度是怎样的

[转载]离去就是一次出发&&——丑汉澹台灭明的南游
澹台灭明,豫章儒学的启蒙者。
离去就是一次出发
&&&&&&&&&&&&&&&&&&&&
——丑汉澹台灭明的南游
我颇为费解形貌已经够丑的孔子凭什么嫌弃澹台灭明(子羽)?因为爹娘给了一张额低口窄、鼻梁塌陷的脸,仿佛就是澹台灭明与生俱来的错,就必须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就必须遭遇世俗社会里不平等的待遇,在歧视的眼神中,竟然还有孔子这样一位已是阅人无数,已是饱受冷落,已是知天命的一位至圣至伟的老先生。
只要是吃五谷杂粮的人,就免不了庇点,就算是孔子,也有一身俗气。
一张丑脸诱发了春秋时期一起重大的文化事件。
常熟人言偃(子游)是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中唯一的南方弟子,甚受宠爱,您看孔先生眉飞色舞的样子:“吾门有偃,吾道其南。”说的是孔门有了言偃,他的思想就可以在南方发扬光大。
那时言偃在武城任邑宰,师徒二人唠嗑,孔子打听起他身边的人才。
子问曰:“汝得人焉尔乎?”
偃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於偃之室也,不至吾处。”
言偃迅速勾勒出刚直、正派且颇具个性的人物形象,应该讲是非常准确的,其一,澹台是位不走小路邪道的人;其二,没有公事,决不到言偃那窜门子。
这么一段有力度的推荐辞作为澹台灭明出场亮相的前奏,又与孔子判断人才的标准对上了路,一切都应该很顺畅。当澹台灭明亮出他奇怪的脸后,老师却极度主观地拍了一下脑袋,“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史记》)
若是说孔先生骂宰予“朽木不可雕也”,还有一份严师对学生恨铁不成钢的真切,那么他对待澹台灭明完全是一副冰冷的面孔。“既已受业,退而修行”(《史记》),这种伤人的方式完全是不顾情面不留余地,孔子本来长得就丑,现在看这绝情的样子就显得更丑了。
被扫地出门肯定是尴尬的,澹台灭明在山东是呆不下去了。
澹台不嫌弃自己的脸,很有一股年轻气盛的牛脾气,干脆走吧,离开家乡德州武城,离开执拗的老师和朝夕相处的同窗,似乎这一走真要去一个大伙都找不到的地方。
不少丑人的故事深刻地触及着我们的灵魂,《巴黎圣母院》里敲钟的驼背怪人卡西莫多,不被曹操礼遇的才子张松…..其貌惊人,都是因为丑,真实的美岂能一眼看出?
有人说在吴国看到了澹台的那张丑脸,也有人说他去了更远的蛮夷之地,孔子的光辉思想被乡愁中的弃徒彳亍只影地在不毛的南方传播着。
他像一位在大地上忽然失联的人,孔子和环绕着他的爱徒们都不知澹台的去向,渐渐开始淡忘他的那张丑脸。
一个湿漉漉的灵魂在叠叠峰峦中游走,虎狼出没,人丁懵懂。滂沱的大雨,时时袭扰的野兽、毒虫和弥漫的瘴气,这趟远行充满着险恶,很可能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
谁能理解澹台灭明初来时的孤独,水土不服,语言不通,所见所闻都那么陌生,冥顽不化的土著几乎不愿腾点檐角让这位长着一张鬼脸的生客驻足。
居无定所的澹台灭明顾不得性命之忧,只好呆在一座山上。雨是流不干的眼泪,等来一轮月亮,晒着他对家乡的挂念和老师的冷漠。当时尚无南昌城,东湖只是赣江边上的大水湾,尽管这里的民众不识礼仪,更不知仁德之理,但澹台灭明从他们的粗犷、野性中发现了朴素和天真,尤其是澹台灭明的教学很有一套方法,陆续有人围聚在他的身边,跟随着他的思想在山间丛林里穿行。
踩在馨芳的泥土上,火样的杜鹃将整座山整个春天映得赤红,凉风习习的江边隐约传来捣衣声,澹台灭明心旷神怡,他适应了水土,甚至感觉自己变成了一名土著,和他们一起舞蹈,一起用嗓子喊亮一条如蓝的江水。
南方人已经喜欢上他的那张脸。
他打开一扇扇窗口,思想的阳光开始热烈地照耀着这片潮湿的土地。
澹台灭明的人格感化着南昌地区的先民们,从而,他的名字符号式地成为南昌历史最早的文化记忆,澹台灭明便是江西文脉的源头,他在这方水土种下的文化基因终结了赣北苦难的蛮荒史。
史书上有一句话标总结了他的成果:“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澹台门下弟子三百,显名于诸侯。江湖上的好事者杜撰着各种澹台灭明的故事,有人说灭明携宝玉渡河,船至水中央,二蛟夹击,欲夺宝玉,灭明喝之:“可以义求,不可以力劫”,挥剑斩蛟,并将宝玉投入河里,以示不吝啬,宁让钱,不让言。
孔子已是垂垂老矣,一方大耳还能听到四方之事,他对自己的偏狭、荒谬进行了彻底地反思,懊恼地自责道:
“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澹台灭明的南行完成一次历险,他敢于挑战的大无畏气概,孔子门下绝无。唐代封澹台灭明为江伯,宋代又封他为“金乡侯”。历史最终表明了它的态度:向一张丑脸致敬!
儒家后学们以特殊的方式将澹台灭明迎回孔丘门下,将他列于孔庙大成殿前西庑内从祀孔子,著名的七十二贤牌位中也占据一席之位。
澹台灭明当然不知道历史会有这么一幕,离开原来是为了回来,老师终于与他不离不弃了。
大江南北,许多地方都慕其名仰其志,表述着一种挽留,苏州有澹台湖和澹台子祠,杭州有澹台灭明的石刻像,山东平邑、费地、衮州以及河南开封均有澹台墓。
但更多的目光聚于南昌,进贤门、进贤县、栖贤山……无一不在表明这座城市对他的感激,东湖之畔江西最具盛名的南昌二中老校区内保留着他的遗冢。有一则广为流传的故事,说的是宋朝绍兴年间一位叫钟傅的官员在南昌拆墙筑城,是夜梦见一丑汉向他哭诉,次日钟傅接到报告,在城东南角挖到澹台灭明的尸骨。钟傅立即下令停止施工,修复澹台墓,并筑立一亭。这件古怪的事竟成为澹台墓在南昌的重要说辞,证明当地老百姓从来就没有改变一种观点,丑汉澹台灭明的躯体已柔化在这片光耀的山水里。
澹台灭明无半字流传,但他的事迹被层出不穷的诗文点赞。
不知韩非先生从哪里道听途说,认为澹台灭明不但不丑,还应该是美少年。呵呵,老百姓心里都藏着一面明镜,口口相传,硬是把丑汉变成了帅哥。
2014年大年初五晚于拾味舍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人不可貌相”说的是谁_优秀作文_中考网北达教育旗下_北京中考网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是中国人挂在嘴边的一句古语,那么,这句话里那个“不可貌相”的人是谁呢?
  这个人复姓澹台,名灭明,不过他可不是武侠迷们熟悉的《萍踪侠影录》中的那个武将,他这个真实的澹台比那个虚构的澹台足足要早1900多年呢。
  澹台灭明是春秋末期的鲁国武城(今山东费县,一说在今山东武城)人,比大圣人孔子晚生三十九年。他天生异相,面貌丑陋,据说长得“额低口窄,鼻梁低矮,不具大器形貌”,所以,当他去拜孔子为师时,孔子虽然为了信守自己“有教无类”的理念没有拒绝他,却总对他爱答不理,让人家坐冷板凳。澹台灭明对孔夫子以貌取人的态度颇为失望,毅然决然离开孔子,开始了漫长刻苦的自学历程。
  以貌取人的孔子没把“恐龙男”澹台灭明当回事儿,他非常喜爱的弟子子游(即言偃)却对澹台灭明颇为欣赏。子游从武城宰任上回到曲阜看望孔子时,孔子问他:“你在那里得到什么人才了吗?”子游借机赞美了澹台灭明的高尚品格:“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用现代话说,就是“做事从不投机取巧走捷径,没有公事从来不到我屋里来。”但固执的孔子依然不为所动。
  澹台灭明自学成才后,独辟蹊径,南下吴楚游历讲学。
  澹台灭明虽相貌丑陋,却胸怀宽广,他并没有因为在孔门受到冷遇而对孔子怀恨在心,而是仍以孔子为师,积极传播儒家学说。他不但像孔子那样释《春秋》,习“六艺”,教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而且在教学中提倡孔子提出的“诲人不倦”、“有教无类”的态度,“学而不厌”、“不耻下问”的风气,“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方法等等。
  知识渊博、道德高尚的澹台灭明在江南地区受到了人们的爱戴,当地跟从他学习的有三百多人。他在几十年内为江南地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他的名气也传遍了当时的各个诸侯国。孔子听到这些消息,幡然悔悟,不胜感慨: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澹台灭明字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凭长相判断人,看错了子羽;凭语言判断人,看错了宰予)。
  澹台灭明后来在他聚徒讲学的南昌百花洲畔去世,当地人民千百年来一直在纪念缅怀这位积极传播儒家文化的先贤――南昌城内有进贤门,东南有进贤县,进贤县有栖贤山,都是因澹台灭明而得名的。
  澹台灭明曾因相貌丑陋而被孔子所轻,但他最终凭借自己取得的突出成绩获得了老师的认可,而且在孔门七十二贤中名列前茅。其实,孔子真的很不应该以貌取人,因为据说他自己就生得头顶凹陷,七窍豁露,颇不雅观。(来源:齐鲁晚报)
新希望家教一对一名师推荐
可报时段:1
可报时段:0
可报时段:2
可报时段:1
可报时段:1
新希望家教
北达新希望名师家教一对一400-668-7882
初中一对一
高中一对一
小学一对一
论坛今日热贴
快速导入链接网站孔子论君子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孔子论君子本词条缺少概述、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原文】
冉求曰:“非不说(yuè)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rǔ)画。〔1〕”
子谓子夏曰: “女(rǔ)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2〕”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rǔ)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tán tái)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3〕”
〔1〕 冉求:孔子弟子,姓冉,名求,字子有。说,通“悦”,喜欢。中道:中途。女,通“汝”,你。画,停止。
冉求说:并非不喜欢老师的大道,因为能力不足,所以才做不到。孔子说:能力不足的人,必将中途而废弃。你说你力不足,是你自己停止了对大道的追求,而并非真的是因为能力不足。
孔子认为,只要好学乐道,没有能力不足的人。也就是说是学不学的问题,是从内心深处想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但是这种学习,不是一时,是要用人的一生来学习的。做人是自己的选择,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决定权在于自己。
〔2〕 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儒,古代从巫、史、祝等分化出来的一类人,也称术士,以后泛指学者。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之儒,不要做小人之儒。
君子之儒,学道以修身,道明而身修,言谈举止无不合于正道。君子之儒体于仁,用于行,不仅明道理,而且知权变;立身于世,无所不通。君子之儒,进可以为官治民,退可以独善其身。小人之儒则不然,学道不能用于身,不知用于行,只知空守一言,而不知权变。进则迂腐不能治民,退则怨天尤人。君子之儒道在心中,小人之儒道在口中。
〔3〕 子游:孔子弟子,姓言,名偃,字子游。武城:鲁国的城邑。宰:春秋时,治理城邑的长官称宰。焉耳乎:都是语气词。澹台灭明: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径:小路。
子游为武城邑宰。孔子问子游:你可得到贤人相助?子游回答说:有个叫澹台灭明的人,平时走在田野时,必依正道而行,绝不走便捷的小路;不是公事,从不到我的住处来。
农村的道路大多顺着田地的边缘,但也有一些小路穿越田地。澹台灭明行不由径,说明他做事能从于道、为人端正;不是公事,不找子游,说明他能守志达节,不屈己以事人。子游所举澹台灭明之行事,虽为小事,但行之却难,足以明澹台灭明的为人。细细思索,可以知道做人的道理。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雍也第六中篇:君子是怎样养成的
前言:人皆可为君子,培养君子不问出身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孔子对仲弓说,犁牛虽然不能作为牺牲用来祭祀神灵,但是犁牛生的孩子毛色红艳,犄角齐全,祭祀的人即便嫌弃它出身不好,不想用它来祭祀神灵,但是山川神灵想必也都不会答应的吧。
这里,就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培养君子不问出身,人人皆可为君子。好比佛家说人人都具有佛性,儒家理论上也认为人人皆可为君子。在佛家,是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佛做主,也要看每个人后天的修行与努力,在君子之学也是如此。特别是出身在教育环境不太理想的犁牛之子,平民子弟,能否培养成为一个君子,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那也是需要后天的教育,特别是自我努力的。那么,孔子要求的君子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到底是什么?君子成长道路上最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成才之后的君子又应当如何在社会上“为政”工作?这正是孔子在下文中要为我们揭示的问题。
一、君子素养三要求:德、才与志
1、君子之德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什么是“仁”,我们在雍也上篇里已经说过了,就是一个人“格物”“格欲”后的“净”“定”状态。孔子说了,颜回这个人,对培养自己的君子之德非常之严格要求自己,非常勤奋,能够作到整整三个月都保持在这个状态之中。但其他的学生就不行了,其他学生只能“日月至焉而已”。好比我们现在教育小学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颜回整整三个月没有忘记过一次,但是,其他学生呢,有的几个月才想起来洗一次手,稍微好点的,也不过几天想起一次,洗一次手。
2、君子之才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季康子问孔子,由、赐、求你这三个弟子可以让他们参加工作了吗?孔子说,由这个弟子的特点是行事果断,赐这个弟子的特点是通达事理,求这个弟子的特点是多才多艺,这些弟子如果把他们放到合适的岗位上,都可以做好工作的。
3、君子之志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季氏(遭孔子鄙视的鲁国大夫)托人来请孔子的弟子闵子骞做“费”这个地方的主管领导,闵子骞回道,请帮我好言推辞了吧,如果再来找我,那我就只好跑到齐国去了(汶,水名,位于齐南鲁北)。
可见,孔子对君子的基本要求就是,第一,要有高尚的品德,其次,要有合格的才能,第三,要有为人民服务的志向,而不是为有钱人服务,为钱服务的志向。
二、君子之疾——君子成才道路上最需要注意的问题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孔子的优秀弟子伯牛,病危了,大概得了传染病,孔子去看望他,只能隔着窗户拉着他的手。孔子非常悲痛,叹道,“伯牛你要死了,这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什么样的人得什么样的病啊,什么样的人得什么样的病啊。”
伯牛是英年早逝,颜回也是如此。那么,这两个人为什么会中道夭折?孔子谈生谈死,其实也没有离开过他的中庸之道,他的仁德教学——真正是出生入死,一以贯之。
1、颜回的君子之疾——用力过猛,中道而亡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这句话就不用翻译了。这样的颜回,分明过的是苦行僧的生活么。一般的人怎么受得了?分明是在君子之学的道路上舍身忘死,不注意劳逸结合么。好比我们有的学生为了考上名牌大学,体育锻炼也不参加,营养也没有跟上,睡觉也牺牲了,最后大学是总算考上了,结果呢,轻者得个便秘过敏啥的慢性病,重的恐怕就要象颜回那样不幸……贤是贤,孔子作为老师,痛心和自责的成分恐怕更多吧。这两天我特别喜欢《黄帝内经》上的这句话:“无代化,无违时,心养必和,待其来复”。注意干什么事情一定不要用力过猛啊,经济上也是的,大跃进是绝对不行的。那么,难道坐等天上掉馅饼就可以了吗?
2、冉求的才子之疾——用力不足,画而不进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实践老师的君子之道,我是力量不够。孔子说你力量不够,你做去看看,力量不够的时候,你完全可以停下来么(中道而废),你只是找借口不肯实践而已。
我们现在一说“中道而废”,就好像很贬义,已经演变为严重骂人的话了,却不知“中道而废”正是孔子要提倡的做法。颜回就是因为不肯“中道而废”,追求理想,追求仁德努力过头了,才英年早逝的。而冉求呢,这个人因为天赋比较好,孔子上面就评价他有“艺”才,大约琴棋书画都比较厉害,但是这种人的毛病就在于你让他培养道德实践修养的时候,他往往会找种种借口推托,不肯用力,不肯进道。“画”,是计划,想像,不肯实践的意思。
三、 君子之用
1、君子需要什么样的老板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孔子对子夏说,作为一名儒者,要为君子效力,不要为小人效力。就是说你选择老板的时候,要选择从事正义事业,要选择那些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人做老板,为他们服务,不要为那些见利忘义,为了钱什么都干得出来的煤老板效力。
2、君子需要什么样的部下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游在武城这个地方做“宰”(主管干部),孔子问他,你有好的部下吗?子游说有,有个人叫“澹台灭明”,走路从来不会为了贪快图方便就走小路,走歪门邪道后,如果没有公事,从来不到我办公室来,这个部下真是正人君子,是个好部下。
这样的部下,现在恐怕只能到金庸的小说里去找了。(记得金庸的某部小说里好像有个人物叫“澹台灭明”)
选老板以德,这是孔子亲口说的,这个选领导的标准大概不会错。孔子对待子游的用人态度未做评价,我们大概也不可盲目地认为孔子是赞许子游的用人标准的。如果老板有这样的用人洁癖,估计结果就会是无人可用。根据前文孔子对由、赐、求的评价,我认为,选部下应该在考察“德”的基础上,唯才是用,对“德”应该有要求,但不能过分苛求。
3、君子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功劳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孔子说,以前有个人叫孟之反的人,是个有功劳绝对不自我显耀,自夸自伐的人。有一次敌人来了,他主动推到后面去殿后,以掩护自己的战友。在自己将要进入城门的时候,他用马鞭猛拍自己的马屁,说道,不是我要为大家去断后,实在是这个马太差劲了,它就是不肯往前跑啊。不过现在这个社会怎么样呢,孔子接着说:
现在这个世道,社会上都是夸夸其谈,注重外表不在意内心修养的人。大家都以为如果不像祝鮀(人名)那样能言善辩,不像宋朝(人名)那样外表秀丽,就没有办法在这个世道上混下去了。
到底应该如何评价孟之反的“不伐”和祝鮀之佞与宋朝之美呢?结合孔子的中庸之道,我想,孟之反是谦虚得过头了,祝鮀和宋朝也许是浮夸得过头了,两者应该都不是孔子提倡的理想境界。
君子有功,一定不要自夸自伐,自我显摆,但是有人来夸赞奖励,也完全可以坦然接受;君子有理想,有抱负,也完全可以发之于内而言之于外,适度表达未尝不可,切忌虚有其表夸夸其谈,更不可抱着欲得之念,欺心忽悠。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洪氏曰,人知出必由户,而不知行必由道。
&&&&君子之道,民鲜久矣。
&&&&非道远人,人自远尔。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澹台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