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人无法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论文、就连法律都不一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论文 何况我呢?

人人小组 - 第十一次讨论题
第十一次讨论题
思考题:1,你觉得斯多亚哲学与伊壁鸠鲁哲学,谁更能说服你?2,你觉得斯多亚哲学是否有些极端?但是是否也抓住了一些真理?你能提出一个&更合理版本的&&斯多亚哲学&吗?阅读材料: 教材相关章节;之前发的&何为幸福&;Choosing a Philosophy of Life(这篇文章很有名)&
作为一名未来的工科生,我对自己的表达能力、思维方式、知识储备极其不自信,诚惶诚恐。不过貌似心一狠、手一抖,就可以&发送成功&。1、斯多亚哲学更能说服我。斯多亚哲学与伊壁鸠鲁哲学在情感与理性方面是相对立的,我向往伊壁鸠鲁带给我的自由,不喜欢斯多亚哲学的冷酷,但又不得不做出最能使人在现实中获得幸福的选择:于是,我选择了斯多亚派运用理性带来的内在个体自由。我以自己的理解对两者进行总结:伊壁鸠鲁哲学通过告诉你自然地生活、追求心灵的宁静使你相信做减法能带来快乐,即使是没有外在的财富,这种快乐是摆脱生命必然性的自由,这是一种顺遂内心的快乐;斯多亚哲学通过诉诸于自然泛灵的理性,使人相信这一切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你要做的就是调整你的思维,放下你一切不幸之源的情绪,用一种所谓理性的方式去看待问题。不过,我所怀疑的是,这两种哲学不都是在寻找幸福过程中的自我欺骗吗?可能我抱着一种深深的失望情绪,所以总想寻找内心的宁静,尽管这种随性被伊壁鸠鲁描述的再好也只是不切实际的臆想;但又知道人不可能抛弃理性,斯多亚哲学告诉我无所谓好与坏,从理性的角度看待,任何事情都是神的正义,于是我宁愿选择斯多亚派告诫自己:少些哀叹,多些正能量。其实,这也就是老师课上提到的到底哪一种才是&自然&的问题。我的上述选择也就表明,我认为伊壁鸠鲁哲学带给我们的是自然,但这种自然我们永远也没有办法达到,亦或即使达到,也是后来扭曲的功利主义个人自由;因此,我便转向运用理性进行自我安慰,这样更能增加我的幸福,而不是对不能达到伊壁鸠鲁的境界而喟叹。2、无论是斯多亚哲学还是伊壁鸠鲁哲学都在走极端。这一问题在第一个问题中已经有所涉及,斯多亚派所接近的极端是放弃人的感性,使人成为一个纯粹的无喜无悲之人,只强调价值好,却不知将快乐如何安置;当涉及到为什么选择这种方式时,斯多亚派便诉诸于泛神论。抓住的真理我认为在于使人在不放纵自己(对比伊壁鸠鲁派)、也不压抑自己(对比古典哲学)的同时也能在发挥德性、运用理性的基础上达到一个相对较为自然而有价值的状态。我很乐意用斯多亚派的内在个体自由价值代替古典哲学的客观价值大序,但在纯粹理性的道德这一问题上,何不将问题一分为二?即分为对待政治、社会方面的问题,诉诸于理性,追求价值上的最好;而在个人问题上,引进伊壁鸠鲁派的内心宁静,在国家理性道德的范围内,成为一个快乐的个体,从而达到一种真正的幸福,而不是自欺欺人的幸福。欢迎讨论~
我觉得伊壁鸠鲁学派更能说服我。首先,我认为斯多亚学派的理论体系不完整。斯多亚学派认为,&人格&是唯一的&有关价值&。那什么是&人格&呢?斯多亚学派解释说:&人格是理性的原则。&那理性的原则又是什么呢?斯多亚学派并没有给出解释。斯多亚学派也说,如果一个人做事情的动机是高贵的,那么其行动的手段就是好的;如果动机是卑鄙的,那么其行动就是卑鄙的。可是,什么才是高贵的呢?什么才算卑鄙的呢?&高贵&与&卑鄙&的标准从何而来?斯多亚学派也没能很好的给出解释。从以上两点来看,斯多亚学派的理论并不算完整的逻辑体系。相较而言,伊壁鸠鲁承认古典哲学的客观价值体系,对人类疾病的诊断也和古典哲学类似。伊壁鸠鲁学派和古典哲学最大的不同在于治疗手段的差异,伊壁鸠鲁认为人类疾病的来源是政治共同体,唯一的治疗方案是离开城邦政治共同体,回到自然;而古典哲学则鼓励人们去追求更高的&善&,借此来治疗人类的疾病。尽管两者治疗手段有差异,但伊壁鸠鲁的理论体系至少是完整的。因此,尽管我认为两者的论证都不尽合理,但是如果硬要比较的话,伊壁鸠鲁学派更能说服我。
作为一名未来的哲学系学生,我更会对自己的表达能力、思维方式、知识储备不自信,诚惶诚恐。不过的确心一狠、手一抖,就可以&发送成功&。
斯多亚派哲学更能说服我。
建立斯多亚派哲学体系所基于的理论很有美感,大意是我们是这个巨大而有机的世界整体中被神性渗透了的部分,不仅生理上而且心理上相似。对我们拥有的共性及作为世界社区会员这一身份的错误认识,才是造成冲突的关键。因此,想要达到幸福的状态就应维持内在与外在的和谐--这就需要我们对价值的正确判断。在斯多亚派哲学哲学家的眼中,个人的理性与否才是唯一的好坏,而快乐、利益等仅作为中立价值存在,并不对幸福产生多大影响。
当然在这里需要讨论的一点是,斯多亚派并未否认中立价值的价值。也就是说,他们只是认为中立价值被剥夺算不上痛苦,而不是中立价值就毫无意义。从这点上讲斯多亚派哲学会比伊壁鸠鲁的哲学更易接受。当习惯简朴生活的你突然获得一盘美味佳肴,伊壁鸠鲁可能会教导你拒绝它--它会扩大你的欲望,增加你的痛苦,而这是无论如何都要避免的。但斯多亚派哲学或许或对此保持一种认可的态度,既然你已经认识到美味的享受是一种中立价值,明天的你重新回归质朴生活时也不会感到不适,现在的享受也因此不是问题。
斯多亚派哲学还尤为反对激情-愤怒,多是出于认为愤怒必导致毁灭的倾向,伤害他人的行为严重违背了世界公民的身份,是&坏&的典型特征,是理性的最大敌人。这种警醒倒是时刻提醒我们保持理性的重要性,正确的决策只能在清醒而富有逻辑的头脑中产生,探究真理的过程更不能只走到一半就被自己感动的嚎啕大哭。
时至今日,斯多亚派哲学还具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将自己从过度的感性中拯救出来,才往往能触及问题的实质。上面的讨论中有同学提到它很冷酷,对此我抱有不同的看法。要我说,以自由之名从恶,煽动大众的情绪做出错误的判断,那才是人性的冷酷。理性地思考、推导原则并对其信任,才更彰显人之美。&同样,非常欢迎讨论。
我更倾向于斯多亚派。斯多亚派无疑是严苛的,但我认为其更合于且利于幸福。其一,激情是灵魂的谬误。人经常被外物影响,产生所谓&激情&。芝诺又将激情分为四类:悲伤、恐惧、快乐和欲望。显然,斯多亚派是蔑视&快乐&这种过分的超越了理性界限的冲动。伊壁鸠鲁曾言:&我们说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因为我们认为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最高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按照斯多亚学派的逻辑,把快乐当作最高价值是过度依赖外物的表现,因为快乐伤害心灵的宁静,以致像塞涅卡说的那样&使你们体软、懒惰、舒适、休闲,追求一种类似麻木状态的宁静,用你们称之为&宁静&的软体思想来欺骗垂丧的、麻木的心灵。&甚至让&美德是享乐的婢女&。同快乐一样,激情带有欺骗性,使人乐于接受它作为自然的本能反应,但事实上它需要判断。其二,什么是&最好&,即最高价值。对于斯多亚学派,称得上好的是&德性&,而德性就是幸福本身,这种幸福之下,人的灵魂达到了理性存在作为理性存在的自然完成,达到这一状态就不会有任何量的增减,只会留存一个完满的情状。而对于伊壁鸠鲁一方,坚持&快乐&作为幸福的内容就必然要依靠感官,需要身体的无痛苦,需要灵魂的不受干扰,这就存在着一个相对的可以以&更&加于其上的形式,因而很难说快乐能是最高的。其三,更合于自然。伊壁鸠鲁让人们感受&快乐&,这是极为简单悦人的慰藉。但斯多亚学派的要求似乎更具诱惑力,更符合人之为人的独特一面。万物之中,人唯一地具有理性,这是自然法则赐予的。世间人们最便捷为之的恐怕是已有成例,无需费心改更之事。既然自然的安排就在整个法则中,因而为达到自足和完满最合宜的方式就是愿意运用理性合乎自然,趋向自然指引的目标。语句繁冗,不甚周到,望各位不吝赐教。
非哲学非工科的我表示逻辑思维等等也都很差,所以请问周博雅同学的第一句话是什么意思?想了好久已经魔性了&&言归正传,关于周同学的看法,我其实十分赞同斯多亚派的以理性立足,但我并未看出他们支持中立。他们仅仅是重视人本身,比如强调&出世&,切断人际联系,提出唯一的好就是人本身的自由和自主。这样,其他的一阶价值就与我们无关了,我们自然对其就没有态度了。这不是中立,而是态度上的&忽视&。
从这一点来看,即对人本身的探讨,斯多亚派与伊壁鸠鲁大同小异。一方面,两人都极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强调顺从人本身,如伊壁鸠鲁主张自然,听从动物本能,也就是不去控制欲望,斯多亚派甚至提出人人平等,无分等级。但另一方面,伊壁鸠鲁本身也有矛盾之处,他认为达到快乐就要去除痛苦,为此要去除欲望的骚动,追求恬淡宁静,比如极力反对追求荣誉和战争的公共生活。斯多亚派的态度就明确很多,他们把标准从感性转向理性,认为最高的德行就是服从。服从什么呢?服从&逻各斯&、服从理性。斯多亚派人表现得十分自制、刚毅、忍耐,自觉的把自己的&小我&融入到&逻各斯&的&大我&里去,融入到一种普遍的理性里面去,所以这是一种普遍的自我意识。在世界的规律里面,在世界普遍的&逻各斯&的法则里面,他们看出了自我的本质,自我实际上是带有普遍性的。这是没错的,自我确实带有普遍性,虽然是&小我&,里面也包含有普遍性,也包含有&大我&,&小我&和&大我&实际上是不可分的。那么伊壁鸠鲁派是强调了&小我&这一方面,自发性的一方面,斯多亚派则是强调&大我&这一方面,普遍性的一方面,强调要把自我融入到普遍理性中去。他们有一句名言:&命运是不可抗拒的,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反正得走,与其让命运拖着走,不如自己走,跟随着命运的指引自觉地走,这才是聪明人,才是智慧的。
不可否认,斯多亚学派在某些方面太过惊世骇俗,比如吃掉死去的父母的皮肉。但细想起来,这个例子的提出是有其论证背景的,这些惊世骇俗的例子的前提是贤哲与德性。在他们看来,既然理性的灵魂、人的灵魂、人的这种自我意识是一种普遍的理性,那么人人平等的原则也可以推出。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一个灵魂,每个人都通过这个灵魂而同化于普遍的&逻各斯&。在世界理性面前,每个人的个体特点是微不足道的,人的感性、外在的东西是微不足道的。比如说你的高矮胖瘦、财产多少、地位高低、种族、荣誉、被人瞧得起瞧不起,这些东西都是身外之物,关键的是每个人都有理性,所以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平等,所以每个人都有一种人格。所谓&人格&,就是每个个体中的普遍性。每个人都有同样的人格,你不能侮辱别人的人格,不能把他降到人格以下,哪怕他犯了罪。斯多亚派认为所有的人在人格上一律平等。感性的外部世界对于人格来说没有关系,人凭借自己的人格在感性的外部世界面前是完全独立的,所以他们取消了一切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比如说皇帝和奴隶,这个差距是最大的,最高的是皇帝,在奴隶社会最底层的是奴隶,但是他们认为这两者是平等的。同样,不同种族的人、外乡人、异邦人根本国的、本城邦人一律平等,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也不管你是穷人还是富人,地位如何,血统如何,人人平等。所以他们由此提出了&宇宙共和国&。
这和伊壁鸠鲁派形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对照,一个强调个别,一个强调普遍性。一个强调个别的灵魂、个别的主体,另外一个强调灵魂的普遍性。但是总的来看,斯多亚派的这种思想层次更高、更有前途,所以它成为了基督教教义的来源之一。基督教里面讲到的人人平等的观念就是从这里来的。基督教里面讲:每个人虽然出生不同,但是他的灵魂是一样的灵魂平等也就是人格平等,将来一切灵魂都是要汇合到上帝的圣灵里面去的。斯多亚派提出的&普遍人格&这个概念,把个别性提到普遍性上,应该说是一个提升、一个进步。综上,我更看好斯多亚派,其惊世骇俗和极端大胆或许会遭受批判,但其普世性显然更具价值。一家之见,欢迎批驳!
我不得不说,斯多亚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的理论都非常理想化,一个开朗热情如烈火,张扬自然个性,一个缄默沉静如神明,无视一切外物,包括这具臭皮囊。哲学本身就是不断冲击边界的学科,所以无可厚非。从后世的应用来看,斯多亚学派的思想被天主教滥用变成束缚人类主观性的枷锁,伊壁鸠鲁和尼采被纳粹用于宣扬种族主义,对于这两者来说,这两个学派的思想都是拿来&用&的,无所谓对错&&我想这也是很多人对于哲学纯粹功利的看法。现代人的视角,讲究中庸之道,追求适度自由,小心翼翼地活在规划出的规则之中,有点悲哀,但很难说这是错的。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亚学派为我们指出两条强者之路,一条是追求自然快乐,一条是去除欲望的骚动,设身处地,我感到伊壁鸠鲁型强者容易暴死,也很难感受到彻底忽视一切的幸福。两种哲学的产生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有其历史背景,伊壁鸠鲁有感于柏拉图学派的懦弱,塞涅卡恐惧暴君的愤怒(就他这个人来说,也做不到他主张的理想状态),哲学本质上还是哲学家开出的治疗世界的药方。
我更能被伊壁鸠鲁哲学说服。对于骈瑞同学所说的一二点斯多亚派的&更好&恰恰是我所觉得的斯多亚派的过于极端处之中的一些,也许第三点有所创新也有所道理,但那不能说服我接受全盘的斯多亚哲学。从所学的内容中看,伊壁鸠鲁哲学与斯多亚哲学最差异的一点在于偏向于遵从内心的合理欲望,而斯多亚派反对一切激情。从上一次的讨论延伸到这一次,我同样认为释放自然欲望以获得快乐的想法有助于最平凡的人也能获得幸福,所以是好的。相反,斯多亚派否决了一切的激情,包括同情和怜悯,认为这些都是非理智的,因为这些都是受到其他事物影响才得出的对外界的反应。而只有在意自身的才是理智的,理智的才属于道德,只有德性才能带来最高&好&。这也完全背离了我所十分认同的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友爱&。&人是社会人&这句话又出现了,但多次强调一定是因为这是大多数人都认同的价值观念,而教材上提到&斯多亚哲学家们向人们指出,如果你进入人与人的网状关联,那么你就永远受制于他人&,&这种价值观把个人的理性自主和自足看做唯一的&好&或正面价值,把被政治和政治理论关注的那些&好&和&重要&的一阶价值群看做无价值的或者&无所谓好坏&的&,也就是说,斯多亚派将利己发挥到了极致,就连他人的痛苦,或者说能够利己的他人的痛苦都不放在眼里,这已经失去了政治哲学的社会性意义。正如书中所说&它有可能抗衡暴君,但是难以制定和贯彻任何政治上的具体纲领&,&它在政治上无所作为&。这样就引出斯多亚派多认为的真正的强者。还是从德性说起。&德性如&坚忍&唯有在困难磨练中才能得到考验和彰显,那么逻辑的结论就必然是:我们不仅不反对伤害,反而还应当欢迎伤害&。有时人还是应该参考直觉,而任何一个人看到这句话的第一反应都不会是赞同。再从理性角度来分析。曾说过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的绝对强者,包老师也讲过绝对强者是神,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而斯多亚派所塑造的强者已经到达&对于命运全盘接受、近于宗教的伦理学,一般说来导向的是空疏的个体自由的绝对否定性,是对整个公共领域的失望、退出和无所作为&的地步,是否就超越了神,变得更加不可能存在了呢。就算存在,对于研究如此少的人的幸福的哲学,是不是意义就降低了呢。所以我倾向于伊壁鸠鲁哲学,更是因为我考虑中的斯多亚哲学实在不妥处明显。以上。
这次的讨论简直是专业大展示,作为未来数学系的四等男,我来发表一下自己四等的看法。斯多亚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在我看来都有一些极端。一边类似于&及时行乐&,一边类似于面无表情,这两种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简直是神经病般的存在。先说说伊壁鸠鲁,借助现有的东西获得满足感,这种幸福观还算可以接受,毕竟知足常乐嘛。但是斯多亚学派就有些奇葩了,克制自己的激情以谋求幸福,这在我看来是不可能的,唐僧见了女儿国国王都不免动心,更何况我们芸芸众生?唐僧克制了自己的激情,难道他就幸福了吗?至少他回首那一段往事还会感到遗憾,这就说明他不可能克制自己的激情。这种无法做到的幸福从根本上就是没有讨论价值的。如果一个人连激情都没有了,那他的生活还有什么行动力?他的生活动力从哪里来?一个人整日无欲无求地坐在原地,心中没有激情,愤怒欢乐都被置之度外,这样的生活和一台计算机有什么区别?因此,我是反对斯多亚学派的。第二个问题,即更合理的斯多亚哲学,正是我乐于讨论的。我认为在有一点上,斯多亚说的很对,就是&理性是神给人最好的礼物&。确实,我们拥有理性,这也是我们区别于动物的主要因素之一。那么,我们应当利用好自己的理性,使自己的生活更幸福。问题就在于如何利用好自己的理性。我认为,评判理性运用的好坏关键取决于一个人的幸福观和价值观,他认为什么样是幸福的,那他在这一刻就是幸福的。至于长久的幸福,我认为是不存在的,因为所谓长久的幸福不过是未来多年之后的片刻幸福罢了。当下的幸福便是幸福,而幸福就是快乐,也就是多巴胺的分泌。一切的道德自责、价值实现全部可以成为决定快乐的因素,而不是与快乐分类为同一级,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人体多巴胺的分泌。因此,能够将理性运用到使得多巴胺分泌最多便是幸福,这也是运用好理性的关键所在,属于唯结果论。以上便是我的全部观点,根据竺院人推送,我的观点为四等,大家笑笑就好。祝大家身体健康,一切顺利!
回复韩煦(7楼):韩煦同学你好!经常看到你的发言,感觉你的发言每次都很有深度,很有力量!你的发言句句在理,说理严密,我非常佩服你!但是这一次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可能是我自己太幼稚,但还是冒昧地提出希望你帮我纠正。你说到研究少数人幸福的哲学,其意义就降低了。我认为这是有一点问题的。斯多亚学派确实在研究幸福这方面有一点不可理喻,而且想要接近他定义的幸福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我想说,他这样定义的目的可能只是提出一种设想,就像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是不可能的,也只是他希望我们努力的方向。至于哪一种更难达到,我认为是不好说的。我选了数学系,所以举个数学上例子,我们的直观感受是有界函数更容易收敛,但是狄利克雷函数却无情地否定了这一错觉;还有概率为百分之百的事情直观上一定会发生,因此在实数轴上任取一点,由于有理数的稠密性,我们取到有理数的概率是百分之一百,但是当我们恰好点到根号2 的时候就矛盾了。因此我认为,作为无法完全达到的哲学,我们不可以认定哪一种更易接近。况且哲学作为一门常年来解决科学无法解决的问题的学科,其目的应当不仅仅是应用,更应当是一种&冲击边界的思考&,这种冲击边界的过程往往因为很困难而被人们忽略甚至刻意逃避。因此我认为不论是否妥当,任何一种哲学都有其冲击边界的意义。真心很喜欢你的观点,希望你可以给我一些指导,谢谢!
对于这个问题,我很难回答自己更偏向于哪一方,因为伊壁鸠鲁和斯多亚学派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又各自在不同的方面有闪光点。但是毋庸置疑,他们又都有极端化的地方。伊壁鸠鲁首先把哲学的使命定义为实践,实用,我认为这是很成功的一点,因为一门学科向前发展成为体系就必然要有它的实用性价值,把哲学的本质定义为对人类疾病的治疗可以让大多数百姓所接受,摆脱了柏拉图式的只是关心强者的幸福,认为哲学只是绝对强者可以企及的事情,把哲学从高高的象牙塔取下,变成根植于大地可以采摘的花朵。伊壁鸠鲁把幸福定义为自由、自足,即心灵的宁静,认为幸福与宁静当下就可以获得和满足,让百姓的&幸福感&大大提升;并且他用&感觉论&的手段让人们不再惧怕死亡,我认为这些摆脱古典哲学范式开创性的思想无疑是值得颂扬的,有效传递给社会一种正能量。此外,伊壁鸠鲁把正义建立在社会契约论上的观念有着现代法律和契约精神,意义是非常伟大的。但是我认为快乐通过消除痛苦来达到的言论有一种快乐无法独立存在的感觉,这弱化了快乐的本体性价值,强化了痛苦的影响。在这一点上,我略同意尼采的观点,虽不能纵欲过度,但是创造力、自我肯定和生命力的丰盈是要追求的。这里就引向了斯多亚学派的个体理性自主自足意味着不动情,不动同情心和怜悯之情,不能拥有激情和愤怒,他把这解释为愤怒和激情会压制理性,使人受制于外,无法宁静自足。在这一点上,我不能赞同,觉得斯多亚学派的思想过于极端化。不能愤怒的说法我权且认同,因为愤怒毕竟对健康有害,但是我还是会同意亚里士多德所说,愤怒让人激起的血性和激情是有用的。我不能想象若没有了激情,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因为若是那样,做任何事情就没有了动力,没有了获得成功后的喜悦,成就感与荣誉感,那么快乐从何而来?幸福又从何而来?虽然不喜亦不惧是一种看淡了人间事物之后的豁达,一种真正心身的宁静,但这种快乐恐怕没有普遍性的价值。积极入世理应是我们年轻一代的心态。我认为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斯多亚学派的思想脱离社会,完全把个体当作独立的对象看待,不予外界发生任何关系。当然到了中期和后期,斯多亚学派把它的思想继续向外发展,有了仁慈、政治的交互性、圈子内化、人道主义等思想,这无疑是巨大的飞跃式发展,提出了与古典希腊政治哲学不同的治国方略,人道主义思想和宇宙共和国也开创了一种全球化思维。但是最起码在开始的时候,伊壁鸠鲁和斯多亚学派都有极度个体化的倾向,用个体本位反对共同体本位,用私人生活反对公共生活,这是我认为不可接受的一点,因为人是社会化的动物,政治共同体能给人带来特有的权力、荣誉感、权利意识等人类不可磨灭的精神价值。当然,总体来说,这两个学派我都比较喜欢,因为现代化的哲学范式由他们引领开创,伊壁鸠鲁的个体自由、快乐论与功利主义倾向和斯多亚学派的个体尊严与全球化思维引领政治哲学走向了崭新的篇章。
我更倾向于赞同伊壁鸠鲁哲学。斯多亚学派虽有治疗性的走向,但还是它还是强调要成为个体自足的绝对强者。&它关心的不是改造社会,而是改造自己,改造内部的心灵。人只有在内心深处&&价值观上&&真正独立了,才可能彻底摆脱脆弱性,才能成为自己命运的控制者&&真正的强者。&自始自终,成为一个完全自足的强者存在都没有说服我。真正内心的独立违背人性。就我个人体验以及期盼而言,我并不希望自己成为如此的强者。我仍倾向于将&自足&看做是关系型的、涉及他人的自足,人与人的网状关联以及因这些羁绊带来的束缚有时候是labor of love。这种价值观对命运的全盘接受、近于宗教的伦理学,把个人的理性自主和自足看作唯一的&好&,对于外在遭际的极度&无所谓&态度,对整个公共领域失望、退出和无所作为以来显示自己是强者身份或者免于强者身份受到攻击,因为一旦承认自己受到了伤害或者起了想要报复的念头,就会从强者沦为弱者,在我看来,这像是一种无聊的自欺欺人,比承认自己受到了伤害的弱者还要懦弱胆怯。但我认为,斯多亚学派要求我们改造自己,改造内部的心灵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目的过于严苛,内心的真正独立像是天方夜谭。我们若对历史的既成事实或不可理喻的社会无法改变时,我们应当寻求一种积极的妥协而不是消极的认命,可以退而求其次转求内心的宁静平和或使自己更强大,而不是在受到伤害时羞于承认不仅不改变还企图掩盖或者扭曲既成事实,毕竟这一种伤害再次攻击的可能性使永远存在的。尼采认为伊壁鸠鲁给予&人生的痛苦&过多的关注,会抹杀生命意义。但因为我已经承认了人不能做到真正自足的强者的存在,因此我认为应当给予&痛苦&或者说&回避痛苦&必要的关注,因为能使我们生存得更好的是&快乐&,而某些快乐即是&回避痛苦&而产生的(但不等同于所有快乐都是由回避痛苦而产生的)。伊壁鸠鲁的著名口号&从日常责任和政治事务的牢房中逃离出去。&,他的&治疗哲学&严格来说要求一个人离开政治社会,除了参与政治生活追求荣誉是对死亡的恐惧这一种解释,我更倾向于解读为我们除了满足基本的生活之外参与共同生活、与人交往越少越好(或者只保持无法避免的交往),因为社交圈子越广泛,交际过程中自己产生麻烦和给别人带来麻烦的可能性就越大,于是就会带来痛苦。既然这样倒不如不要进行任何积极行动:只关心自身,自己不要多事,不要给他人带去操劳,这样于我于他都能有因回避痛苦而产生的快乐。对于死亡的看法,我也是赞同伊壁鸠鲁的。我们对于权利和财富的追求,对政治生活和荣誉的追求,都根本性来源于我们对死亡的恐惧,但是当我们活着的时候,死亡还没有来临;当死亡来临的时候,我们已经不在了,所以死亡又有什么可怕的呢,死后这一种能让我们感到&痛苦&的这一种感觉已经不复存在了,从某种意义上我们还获得了另一种快乐。
回复孟扬(9楼):简直折煞我也啊&&嗯嗯其实我也只是因为觉得不太弄得懂哲学所以才每次尽量把思路理清点而已啦&&逻辑不太对的地方肯定也有很多orz那句&对于研究如此少的人的幸福的哲学,是不是意义就降低了呢&是我思路到达那里自然而然蹦出来的一个想法,并没有经过缜密的思考就写上来了,的确比我所批判的斯多亚派还要不妥。也许可能正是因为我更同意伊壁鸠鲁所说的不能治愈人的哲学就是空洞无益的,所以才会潜意识里就这样认为。冲击边界固然应当是哲学除了应用的目的之外同样极其重要的一点,不同的冲击方式引来的百家争鸣也才是大家所希望看到的,但在边界徘徊的时候,倘若发现自己完全达不到自己所思考出的达到幸福所需的要求,这样思考着的自己究竟是继续在此处边界莫名徜徉呢,还是去另一处边界试试?不过,你所提到的不能简单判断&哪一种更易接近&,我十分认同。毕竟也没有哪一个人有权力把自己所认为的强加在他人身上,说不定斯多亚派坚定就认为那样的强者状态、那样的幸福就是他们也可以达到的呢。那一大段的数学证明不明但觉厉,为哲学提供一种好棒的新证明方法,开眼界了^^谢谢你跟我讨论啦,希望你跟我一样收获满满。
回复韩煦(12楼):谢谢你的解答!你说的&去另一处边界试试&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与你探讨之后,我收获了很多。现在我的大体观点是这样的:哲学上的&冲击边界&,其目的不仅仅是应用,更多的是探究真理。而作为应用,我们更应该寻到更能激发有关社会发展和个人幸福的探讨的部分去进行边界上的冲击,再加上其他较为&奇葩& 的哲人们在边界的其他地方进行冲击以发现不易发现的知识。这样,将哲学投入当代应用,使哲学为现实社会服务,将有可能变得更有效率。不知你如何看待我的观点?诚心求指导。
毫无疑问,我认同斯多亚哲学。与伊壁鸠鲁哲学比起来,我认为斯多亚哲学的核心不同点在于人是&消极地顺从偶然&,还是&积极地服从必然&。斯多亚学派认为人类本体疾病的最大病因是激情而非欲望。是错误的价值取向导致了人的不完满的行为的出现。那么真正的道德就不是所谓的&内在正义&,而应该有着外在的立法。对于斯多亚学派来说,这外在的立法就是自然。伊壁鸠鲁认为外在的自然是供原子活动的无意义的虚空,&神已经从世界上离开了,现在的世界是一个荒诞的存在&。那么为了反驳伊壁鸠鲁哲学的这一论点,斯多亚学派提出了泛神论,认为自然有其法则,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存在着一种必然,而这种必然就是最高的道德。但同时,我们并不是消极地服从偶然,我们有&理性运用力&。当我们顺从自己的意志,使用自己的&理性运用力&时,就是对自然、对道德的服从。还有一些对于人性的良好品质的要求,比如:感恩(感恩神圣的自然)、由神义论衍生出来的天下一家的温情(系统论)。总而言之,从斯多亚哲学中,我感受到了人从容的成为命运的主人,相对自由快乐的生活。关于斯多亚哲学的奇怪的地方,我认为是在主观自由与客观自由的界定上。斯多亚学派内部围绕这个问题也分成立两个阶段:主观自由派(赞同犬儒)、中期芝诺客观自由派。二者都主张人应该顺从自然,但对于自然的定义存在分歧:是主观感受还是客观准则。为了调和遵循客观准则可能会带来的对于人性的违背(也就是对于斯多亚学派根本信条的违背),客观自由派认为人性是符合客观自由的。这显然不明白。我认为斯多亚学派在这里惧怕的就是对于人性的抑制。他们将一切抑制都视作对人的伤害。我认为这里可以引入&自觉抑制&这种说法,即人为自己立法,自觉地感受到自己对自然法则的违背,从而自觉地对现状进行改进,使自己达到更美好、更幸福的状态。
回复周博雅(3楼):深深地羡慕与佩服,话说以后的价值升华就靠博雅啦~~是这样的,我对于前面(除了最后一段话)都很赞同。是的,这样的斯多亚学派无疑给了我们一个更有弹性与张力的人生哲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地避免痛苦的方法。(因为如同你上面所说,我们不用惧怕美味佳肴,因为我可以为自己立法,认为中立价值无损于我的道德底线。)但是存在问题:这种失去了克制(或者是苦修)的自我立法会不会导向自我放纵呢?就像我曾经问过的一个问题,如何区分惰性与疲惫呢?关于最后一段,我一致认为斯多亚学派是温情脉脉的,他是怎样&将自己从过度的感性中拯救出来&的呢?谢谢~~
我纠结了很久,还是觉得伊壁鸠鲁和斯多亚的观点一个都说服不了我,主要是我认同古典政治哲学的&共同体目标&,对无视公共生活的两种学说不能容忍。伊壁鸠鲁给我感觉是一个天真无邪、涉世不深,幻想自己一辈子快乐就好的孩童,斯多亚则是一个逆来顺受,默默用自己强大的内心去抵御外在不幸的成年人。如果抛开他们对共同体的忽视不说,仅就个人生活态度,我还是倾向于伊壁鸠鲁。斯多亚派很理性、坚忍,这是一种美好的品质,但是对命运的全盘接受,我认为就是一种无能的表现。即使不投入到政治等公共生活领域,我们还是应该积极去争取相对较好的生活,斯多亚依靠一味的忍让,将不幸的折磨想象成是对自身意志的磨炼。我认为这种观点有其适用的地方,比如说我们确实有一些自己无法改变的事,那就只能隐忍。德性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我不否认,但是这种过于消极的不作为,我认为是不理智的。伊壁鸠鲁也是要求消除欲望,达到内在的绝对安宁,但是是以个人的感性、快乐作为标准。但是这种对快乐的追求也是有前提的,就是对&美德&,尤其是首要美德&明智&的追求。&所有的快乐从本性上讲都是人的内在的好,但是并不是都值得选择,就像所有的痛苦都是坏的,但并不都是应当规避的&。对美好、快乐和善的追求是人的天性,何必像斯多亚一样接受所有的不美好,还要认为这就是命运?
我更认可斯多亚学派的新政治哲学,我觉得伊壁鸠鲁哲学给人的是内心的快乐,而斯多亚哲学给人的是内心的强大。斯多亚学派哲学思考的极端化来自对政治完全失望后个人心性的觉醒和执着&&他关心改造自己内心而非改造社会。却探讨着永恒的哲学问题&&如何成为强者:人只有在内心深处在价值观上独立了才可能成为掌控自己命运的真正的强者。个人理性的自主和自足看做唯一的&好&,是终极目的,而政治的好只是一种手段,并不那么重要,更不是关注的重点。对政治强者极度蔑视,内心之王可以抗衡人间帝王。这就使人们把对政治的追求转为对内心的修炼,
斯多亚学派认为人的很多过激的感情都是非理性的,要治疗激情。比如报复是弱者的表现,因为只有弱者才会受到伤害,才会愤怒和复仇。而不想要是自己拥有激情,就要保持着无为超脱的状态。正如大涅槃经说的人因爱而生忧,因爱而生怖,或使离爱者,无忧亦无怖。没有了所执着的东西也就没有了其可能带来的副产品&&激情。
斯多亚学派在政治上接受既定现实,并不关心政治,那么政治又该如何发展,公共权力何去何从?在这方面斯多亚学派显得有些极端。统治者甚至有破坏道德禁忌和法律的自由;如果不能对贤哲施以任何具体实质性规范命,那就需要存在绝对先哲保持绝对正确,但事实上,这是不存在的。宇宙共和国主张一切有道德的人组成共同体,那么道德的标准又是什么?服从自然法即理性,那自然的标准岂不是更难捉摸?这样的思想是抽象的,虚幻的,人类不可能不关心政治,因为政治的好坏关乎个人生活的好坏,一群人聚集在一起不可能只依靠道德而没有政治上的强制约束力。政治会给人带来失望或是满足,但不论是忘还是满足都只是对于一部分人。所以,政治上需要中庸。康德主张建立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尽管他还认为主权者是超越于法律之上的);其次,他认为在社会中个人应当享有最大可能的自由,外在的强制是&不适意的,因为社会的动力和社会变革的能量产生于个人心灵的自发性,和被解放了的意志的力量。&这两点可以说是一种中庸的表现。最后,他提出代议制的共和政体理想,反对的是专制制度,在重视人的主体地位同时关心政体的改良以使人得自由最大发挥。我认为这是一种更高的追求和进步。
?快乐即幸福和有德即幸福分别是古希腊罗马哲学晚期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亚学派伦理学的宗旨。为前者主张快乐,强调了个人感觉这一幸福标准,而后者主张有德,注重的是节制与简朴。于个人而言,我更倾向于斯多亚哲学,即有德是幸福。在斯多亚学派看来,人生的最高目的和至善应该是追求美德,而不是追求快乐,唯有美德才是至善和至美。这跟前面讨论的亚里士多德提到,&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有相当的一致性。正如我前面所说,这样的哲学观强调德性的重要性。这样在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因为德性在幸福中是最重要的。所以,如果重视德性,那么在面对不合理侵害时可以表现的更加勇敢和公正;在面对矛盾和冲突时表现的更加自制和理性;在为人处世时表现的更加有爱和大度。所以我们应当用德性来指导现实的社会生活,追求一种德性的幸福生活。于现实情况下,斯多亚哲学更符合当下社会的需要以及人内心的需要--限制欲望的作用。一旦欲望不受限制,也就是说,当个人的快乐建立在不道德的的基础上,我们应该拒绝接受并且谴责这种快乐。在某种条件下,即真正到了生活领域中,斯多亚哲学可能是略有极端的。斯多亚学派和犬儒学派一样,在人的德行上很注重节制、简朴的生活,提倡节制、简朴生活的禁欲主义是斯多亚学派伦理学的一个主旨精神。个人认为这种禁欲主义是不是当下现实的。我们难以做到,而且也不利于社会的正常发展。
回复孟扬(13楼):天啊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这种思路可以被概括得这么好,我窸窸窣窣写出来的句子想表达的大意与你高度精炼的语言所表达的类似,很高兴我们似乎达成了某些共识。希望以后进一步的思考也能擦出火花!
伊壁鸠鲁学派更能说服我。就我对斯多亚学派的浅薄了解而言,它不能让我信服的一大因素是有时过于极端,斯多亚学派的观点中,有很多表达都用了&唯一&一词,这样的信念下,想要获得幸福的人生会有很多时候只有一种选择去实现一个目的。譬如,斯多亚学派认为&美德是唯一的善,而缺德是唯一的恶,除此之外的其他是无善恶的&,同时他又说&在道德上是善的东西才是通往幸福的途径&,并且&善德的有无完全取决于知识的有无&,简单点讲,斯多亚学派推导幸福的公式是有知识&&善德&&幸福。这样看来,被亚里士多德看做是善的一些品质,比如健康、财富和生命本身,只要本体没有知识,那么TA也就与幸福没有关联了,而这实际上是不符合我们的生活常识和本身意愿的。有知识储备者固然较无知之者更有可能变得温文儒雅、风度翩翩,但是至少有一个理由反驳其观点:一个拥有知识的人可能运用知识走向恶的极端,比如《超能陆战队》中的教授。知识是内化的东西,斯多亚学派的这一观点无疑是完全忽视了外在价值的重要性&而这正是伊壁鸠鲁学派所承认的幸福的途径之一。还有一点是,我认为斯多亚学派的学说虽然理性,但服从于命运,将自由让渡给上帝,同时通过理性对欲望的克制,不幸的感觉并非消失,而是通过不断的训练后不在乎了,那么这种感觉在我看来相当于&麻木&&&这难道不是一种挺可悲的做法吗?就像我们现在大多数人都不赞成培养刷题机器的教育模式,这是饱受诟病的教育模式,而更愿意高高挥舞素质的大旗,那么为什么刷题、频繁考试的问题不改呢?我最近看的一个采访中一名高考生表示:刷题并非题目本身有价值,频繁的考试也只是为了让我们对高考也保持着一颗平常心,听上去是挺好,对高考有了一颗平常心,但若真是这样,那不是情感麻木的动物了吗?况且,又有几人真的可以在刷完千题(虚指)后对高考做到临危不惧?&&就此也可以反驳斯多亚学派学说的现实可行性;而伊壁鸠鲁学派看上去感性,但正如马克思对其的赞扬曰:它&打破命运的束缚&。且伊壁鸠鲁的学说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享乐主义,他们并不追求奢华,也并不赞同欲望上的放纵,事实上他们认为生理满足已是幸福与不幸福的界限了;同时他们也追求心灵上的安宁,满足身体本身的基础上,少想点吧,多想未来这种虚空的东西只会徒增烦恼,这难道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感悟不一致吗?很多的烦恼源于你想太多。否则,包利民老师又怎么会在第一堂课上就告诫我们,且不要想得太深入太认真啊,思考哲学问题时感觉异样了可得去看个心理医生^ ^
我赞同斯托亚派。理想是很吸引人的,我学过理工也学过人社,我发现他们拥有的共性就算是理性。没有了理性,数学物理即一事无成;没有了理性,写文章,做管理则空有血肉而没有骨架。理性是一切的基础,从这个方面来讲,我个人的价值观更偏向斯托亚派。我最认同的一点是斯托亚派&它依靠价值观,一切情感其实都是价值判断。&我认为这个观点切中了要害。价值观是每一个人的立命之本,你的内心活动和一切的判断皆是价值观的体现。感性也来源于价值观。因为某样东西符合你的价值观,你才会&支持&、&喜欢&。譬如说,一个老法官,认为正义就是将违反法律的人判以适当的惩罚,无论这个人他的犯罪动机是什么。而一个黑社会的小混混可能就觉得为了兄弟情义而杀人是正义的。这就是因为价值观的不同而造成的对&正义&的理解不同。既然价值观能够有这么大的影响,那么我们可以认为理性就是人的最基本的东西。当然斯托亚派也有极端的地方。比如它完全否定了感性,认为首要的恶就是激情;反对作为激情的同情或者怜悯。我认为这些感情都是具有正能量的。如果一个人的生活中只有理性,也会是很可悲的生活。这些感情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作家一直在赞颂怜悯,这个人心中最伟大的感情。如果我们否定了怜悯的存在,这个社会应该会变的冷血无情。这是斯托亚派极端的方面,是不可取的。如果说改进,我觉得在坚持理性是人立命根本的基础上,肯定人的感情,是正确的。但同时也要注意节制自身的感情,以免感情带来我们预料不到的痛苦。
回复孟扬(13楼):帅帅扬,关于你提到的&将哲学投入当代应用,使哲学为现实社会服务,将有可能变得更有效率。&这一观点。我非常理解你想将哲学去神圣化的想法,但是我想问一下,你是否考虑过&哲学乃无用之用&这一可能?
回复林宁宁(22楼):000你好!我考虑过。就在13楼(你回复我的那一楼),我写到&哲学上的&冲击边界&,其目的不仅仅是应用&
我以为斯多亚学派是本学期涉及到最有趣的学派。它具有极大的张力,像一个谜。简要说一下斯多亚学派最激进的观点&&&贤者有破坏道德禁忌与法律的自由&。这观点我是很欣赏的。虽然这一观点很容易招人指责,但我认为它有独特的价值。一来,它体现了斯多亚学派独具一格的&冲力&。二来,它带给我们关于道德禁忌与法律的审视。实际上,它对贤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贤哲不仅仅要内心强大,不顾及现实社会中的禁忌,并且要处在高于常人的视角,能够客观的审视社会中的道德律令。尽管斯多亚派主张取消等级制度,但贤哲似乎仍然是处于高空的。更高的要求是,贤哲还需要有&仁慈&之心,虽然自己的行为仅仅尊崇自己的本性,却仍要在空中俯身看这个世界。对贤哲的这一定义实际上融合并弥补了前期柏拉图、苏格拉底与亚里士多德关于智者的观点。在此我先提出我对这团迷的两个疑问:Q1:斯多亚派的中心观点究竟是什么?前期&纯粹的个人理想可以与天地抗衡&是强烈的强者哲学,并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怜悯与同情&的价值与意义;而后期塞涅卡的&宇宙共和国&、&普世同感&却是弱者政治哲学,提倡人人平等并肯定了&同情与怜悯&的价值。这两者难道不是冲突的吗?为什么塞涅卡不是属于另外一个X学派?他们都属于斯多亚派的原因是什么?Q2:包老师的书中P266有言&世界上任何地方的贤哲动一下手指,世界上其他地方的贤者就会受益。&此句如何理解?贤哲是神的代表还是自然界的代表?还是说贤哲既非神,也非自然,只是杰出的人类代表?对第一个问题,我先提出我的看法。我以为斯多亚派总体上还是属于强者哲学。后期塞涅卡虽然提出&普世同感&。但此观点的提出实际上是为了支持&强者的仁慈&。塞涅卡提倡强者要避免暴政与刑法,转而提倡仁慈与教化,并不是为了认为弱者是政治的中心。而是因为他认为&残忍不是强者的标志,而是弱者的卑劣品行,其本质是虚弱和疲惫,是过度敏感,崽子复制下掩盖着自卑和胆小。&,并且他认为愤怒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而统治者应当实施仁政,避免残忍与喷怒,不是为了弱者,而是为了个人的完善。因而塞涅卡表面上提出的弱者政治学,其着眼角度与实质却仍属于强者政治学。我认为我的理论是有所缺漏的。譬如,塞涅卡提出的&所有人具有自由意志而具有同等价值。&就似乎不能用强者哲学逻辑进行推论。但我认为在前期斯多亚派与后期斯多亚派之间一定存有某种共通的东西。前期与后期虽然迥乎不同,却只是用不同的角度去论证并支持这一中心观点。至于这一中心观点是什么,愿与诸位共寻之。
回复孟扬(23楼):我的意思是,你承认&哲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应用&并且更多的是以效用(应用)的角度去看待揣度哲学,而我想问的是你是否考虑过&哲学的目的完全就不是应用&。
回复林宁宁(25楼):哦原来是这样。首先我13楼发言的目的是为了讨论哲学应用方面的价值和非应用方面价值的区别以及冲击边界如何在应用上达到最大效用,而你说的哲学的目的完全就不是应用,我觉得是不可能的。哲学中肯定有应用的部分存在,连挖鼻屎都有应用的成分,那么哲学不就更有了?如果一定要说哲学没有应用,那我只能说这类似于发呆,也是人体的一种需要。
相比冷酷的斯多亚学派,我更支持温文尔雅的伊壁鸠鲁学派。
不得不说斯多亚派成功地结合了&治疗哲学&与&政治哲学&,是一种成功的希腊化哲学(后古典哲学)。但我个人认为斯多亚学派傲视遭际和世俗价值,多采用&极端行动&,过于强调自由主义意志。 自我即自由意识的觉醒固然好,但A系价值的极端上扬势必会带来一些问题。&纯粹的个人理性可以与天地抗衡&难免有些夸大个人理性。我认为过于重视内在个体价值意义,忽视客观价值即国家层面真的合理吗?
伊壁鸠鲁认为人类疾病根源在于&欲望&,而斯多亚学派则认为在于&激情&。激情带来的愤怒和悲哀意味着人生的本体性失败感,健康则意味毫不受伤,毫不失败。我难以接受斯多亚学派这种断绝人类激情的诊断。没有了激情,便没有了向上的冲劲,没有了目标,这样的人还会成功吗?
对于斯多亚学派的治疗方式:最重要的问题不是政治上的作恶者邪恶欲望的膨胀和克制,而是如何克制受害者受到邪恶伤害时的&过激反应&。苏格拉底只承认人有理性的方面,不承认人有非理性的部分,因为他把&非理性&欲望和激情都分析为理论理性上的认知错误。斯多亚哲学在此大力张扬苏格拉底的强&唯识论&。斯多亚哲学认为&认可&很重要,我既可以同意我被他伤了,也可以同意没被他伤。内心人格是唯一有价值或无价值的。那么请问内心人格有标准吗?什么样的内心人格才是有价值的?
同时,斯多亚派伦理学的基本价值分类体系把自然发生的一切都划归为&无所谓的&(indifferent)即无所谓好坏的、中性的,在这样的&价值分类学&中,有着对对象世界的蔑视和敌意。斯多亚学派主张一种本质即现象、神即自然、逻格斯内在于质料之中的一元论。断然肯定现象界,肯定宇宙本身就是神性的。同一个存在既是自然也是精神。在此我不能被泛灵论说服,难道自然真的只有理性吗?
欢迎讨论~~~
回复郭璐瑶(20楼):非常同意璐瑶所说的伊壁鸠鲁学派看上去很感性,但实际上却是非常有力而对现实具有很强启发意义的,以温和的方式让人们去接受平时看似高高在上的哲学道理。记得包老师在课堂上说过,伊壁鸠鲁的哲学是一种信条型的哲学,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改变。细细研究伊壁鸠鲁的基本要道,我们可以发现他的哲学观点其实是非常严密的,基本上对于每一条阐释都作出了特定情况下的限定,如基本要道第5条对于他所说的快乐生活进行了限定:&离开明智、体面和正义的生活是不可能过上快乐的生活。&其次,在研究心灵的宁静来源时,他也注意到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认为这种宁静主要来源于对他人的宽容以及物质生活上的自足、欲望的节制。
就第一个问题简单谈谈我的看法。也仅仅局限于治疗哲学的角度,不涉及本体论。我承认人的精神疾病,既有欲望也有激情,二者都很好抓住这两点进行治疗,二者都说服了我。我同时认为,人在这两方面的疾病根源是一样的,无论是欲望还是激情,归根结底都是&个体的被动、脆弱&,若这么理解他们认为的疾病,那么二者本质上是一样的。综上,不存在谁更说服我。既反对伊壁鸠鲁,又反对斯多亚的人,常抓住他们&个人主义&的辫子不放。专门针对反伊壁鸠鲁的人,常抓住&什么是快乐&做文章。专门针对斯多亚的人,常抓住&认可的标准是什么&做文章。对这些反对发表下我的看法。第一个反对的观点,实质上就是对&人的社会价值重不重要&进行的讨论。伴随着小城邦共和政治已经为君主制大国取代,古老的意义框架崩溃。古老自由政治的意义丧失,古典哲学已走向末端。而哲学最根源的目的是,讨论人如何才能活得&好&。在这个时期,当社会共同体已经瓦解,沦为了为最高贵的个人&君主&服务的工具,在反个人主义者口中冠冕堂皇的&社会&还存在吗?或者说,此时的&社会&还是古典哲学中的那个自由政治的社会吗?诚然不是,那么个人和社会应该被重新定义。若是这么理解,&个人主义&已经被解构了,不是个人散漫自由无意识主义,而是个人强者自足理性判断主义。第二个与第三个反对的观点,确实反驳得很到位,紧紧抓住了希腊化时代哲学流派的根本软肋做文章,这些流派统统以实现个人强者为目标,个人性是他们的标准,那么无论&快乐&还是&认可&都是只有个人性的标准,而个人是不同的,那么该如何定义&快乐&、&认可&呢?倘若承认&快乐&和&认可&有客观标准,那么无非是承认绝对理性,这一客观标准,那与柏拉图有何差异?倘若不承认快乐和认可有客观标准,又容易被再次抓住个人主义的辫子,进入死循环。但是,我认为即便承认&快乐&、&认可&有客观标准,其实也无妨,这并不与&个人主义&的弱哲学有根本矛盾,同时也与柏拉图的强哲学保持差异。因为柏拉图认为绝对理性,必须在将欲求社会化后才能得到,而希腊化时代的哲学承认的绝对理性,能够内求,人从而能通过内求,获得真正的自由意志。
通过以上浅薄的论述,也从我的角度尝试对第二个问题做出了回应。如果给出一个更合理版的斯多亚哲学,要尝试突破的不是在个人性上做文章,因为这本就是在个人性上建立的哲学流派,而是应该坦荡、无遮掩地承认&认可&是有客观标准的,但是是区别于柏拉图的客观标准&&必须将欲求社会化才能得到的&绝对理性&(或&至善&),这种客观标准,能通过反省得到,若是反省到位,则每个个体的标准应该是统一的,为何实际情况中不统一呢?为何有人认为放纵得到的快乐(如xi du)也是幸福呢?是因为反省不到位。
回复骈瑞(4楼):骈瑞瑞你好~你说&对于斯多亚学派,德性就是幸福本身。&但事实上,芝诺创立的斯多亚哲学承袭了犬儒精神,他们对德性的定义是&不动情&包括不动同情心,他们追求成为&贤哲&。它贬低生命、安全、财富、快乐、利益等一阶价值,甚至&欢迎伤害&,因为德性需要伤害的锻造。这样的价值取向真的有利于幸福吗?除此之外,斯多亚学派的幸福论是:&幸福&位于完全不同的一个方向&&跳出世间是非好坏,直至切断与他人的关系,就能坦然面对失败和荣辱,平和的忍受艰难和伤痛,甚至看轻死亡。它要求人们切断彼此的联系,成为绝对自足的强者,这样的幸福观真的有利于幸福吗?
人文热点话题
全站热门话题
同类热门小组推荐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admin1@&&&&&&&&&&&&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请输入验证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