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众去佛教四大道场道场应该遵守的秩序

朝聖之旅之佛教圣地禅宗祖庭-六祖道场·曹溪南华寺
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城东六公里处的南华禅寺,是六祖惠能大师终身说法的所在,也是供奉六祖真身的一座寺庙。该寺建于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唐高宗仪凤二年(公元677),惠能大师来到这里,开始宣扬“顿悟法门”,直至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回归他的故乡新州圆寂,前后36年。
惠能大师之后“一花五叶”,中国禅宗代有传人。阐述惠能大师顿悟法门的主要著作《六祖法宝坛经》即记述于这里,因此,南华寺被称为中国禅宗之源。因南华寺前有溪水名曹溪,
&&&中国佛教史上有“曹溪一滴水,遍覆三千界”一说,即是说,在曹溪南华寺哪怕得到一滴水的智慧,也会受用一生。南华寺古木参天,清泉流溢,处处显示出这座千年祖庭的厚重历史和沧沧文化。 
曹溪二字在禅宗,宛如哈佛二字在教育界的分量
南华寺的山门,称之为“曹溪门”,站在“曹溪门”前,眼前是广韶公路从门前走过,曹溪河也从门前流过,可以说是青山围绕,绝路顿开,广场的中央有一个巨型的牌坊,是1994年由前任方丈佛源老和尚建的,由台湾居士发心,重325吨。在南华寺的“曹溪门”上,可以看到有两个牌匾,有“曹溪”,还有“南华禅寺”两个名字。  &&&&
&&&&大家可能走过很多寺院,这些寺院都是挂一个名,为什么“南华寺”偏偏挂了两个名,写了“曹溪”又写了“南华禅寺”,其实“曹溪”是“南华寺”的一个地名,在史书记载,很早的时候,曹操的一个玄孙曹叔良曾经于此不远处居住,在曹溪河的上端,有一个村子叫“曹侯村”,曹溪因此而得名,然“曹溪”始于溪而得名,却因惠能大师与此弘扬佛法而广传于世,每年都有大量的东南亚、海外佛子礼拜祖庭。韩国更以曹溪宗为其国内最大的门派,可以说是“曹溪”二字孕育着中国佛教的源头之意,因在惠能大师之后,禅宗才真正彻底融入了中国文化、生活各个领域,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禅法。    
&&&&在当时,上至士大夫,下至乡野村夫,都有非常多的信众。真正的完成了由印度禅法向中国禅法的转换,所以说六祖惠能大师在中国的佛教界也被尊称为“东方如来”,而且他的禅法被佛教界尊称为“祖师禅”,成为唐宋之后中国佛教影响最大的门派。被称之为“洙泗禅门”。洙泗,大家都知道,是孔老夫子的故乡。曹溪在佛教的地位非常崇高,当今世界的各大禅院,禅宗门派都是由曹溪流传开去,遍布五大洲,影响非常深远。    
&&&&&&&&&&&
&&&&南华寺这个名字是宋太祖赵匡胤赐名,当时民国还在曹溪门上挂着,文革时,当时破四旧把牌子破了,现在看不到了,非常可惜,这几张图片大家可以看一下,这是牌坊,这是曹溪河和宝林山。宝林山也叫象山。这个形状很象一头大象的样子。
&&&&&&&&&&&&
走进了曹溪门,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南华寺的,我们管他叫土地庙,一进曹溪门,大家有一个感觉,就是豁然开朗,里面是古木参天,2004年江泽民总书记来过,江总书记连着说了几声,说这个寺院大气,很少能够见到这么大气的寺院。
&&&&&&&&&&&
往前走可以看到很小的土地庙,里面有一棵很大的樟树,为什么樟树跟土地庙在一起?其实在民国时,虚云老和尚曾经驻锡南华寺,1942年春天传戒,有一个行者(居士)来求戒,其俗姓张,说他的家在曲江县,问他有没有剃度师,他说没有,问他出家了来受戒一定要具足三衣钵,问他是否有衣钵,他说也没有。但是虚云老和尚看他的态度非常诚恳,决定接纳他,赐名常汝,在传戒期间,这个人表现得非常勤恳,平常没事也很少说话,打扫寺院,入戒堂后更是严于律己,事事如法。传戒之后,突然间戒牒没有领,袈裟也没有拿,就消失了。大家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第二年虚云老和尚得了一个梦,梦中有一个人,姓张的戒子向他求取戒牒,老和尚说你不辞而别跑哪里去了,他说我未走远,我就在土地庙的地方,之后大家才知道,原来这个土地庙后面非常大的樟树就是化姓为张的戒子,以后每年都会有非常多的人来到寺院礼拜,香火也非常旺,外地来的人,首先他都非常喜欢来到寺院礼拜,南华寺也是非常灵验的地方,虽然他是土地公公,你还是有时间多上几柱香,求一下家里的平安,听别人讲非常灵验。
&&&&&&&&&&&&
&&&&土地庙过去,是五香亭,五香代表着“戒、定、慧”。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和解脱知见香,为什么五香亭放在山门的最前端位置,每一个人来到寺院都是拜佛、烧香,求佛菩萨保佑,每个人都想拿最好的香供佛,佛门里讲最好的香是一瓣心香,有时候我们看到烧香又高又大,有时候把自己都烧到了,什么是最好的香呢?我们要理性学佛,最好的香,这一瓣心香内在的表述是“戒、定、慧”。    
&&&&&&&&&&&&
戒就是我们平常做任何事就是五戒杀盗淫妄酒,通过戒产生禅定的定力。在任何时候,心如如不动,由定而产生慧,开发我们的智慧,真正的明了世间,明了万法的智慧,解脱香和解脱知见香,通过“戒、定、慧”,才能真正的解脱,真正解脱之后我们要无所挂碍,这是最上层的一瓣心香。在生活中最直接的体现在什么?就是放生。
&&&&&&&&&&
&&&&这是放生池,这是它最直接的体现,走过了五香亭。我们知道(智药)三藏也称之为南华寺的开山初祖,但是也是非常可惜,他的肉身在文革的时候被破坏掉了,刚刚大家可以看到图片,这个是无经藏比丘尼的肉身,当时被破坏掉的还有中国女众禅宗的初祖无尽藏比丘尼,也是非常可惜,无尽藏比丘尼的道场,现在就在南华寺的西北角。这个是智药三藏殿,这个肉身是智药三藏的肉身。    
&&&&&&&&&&&&
顺着宝林门走进来,我们看到南华寺的第一座殿堂----天王殿,一般的寺院第一座殿堂都是天王殿,而且最先看到的是弥勒菩萨。在南华寺的天王殿前,有非常巨大的衣钵,这个衣钵是2002年建的,也是为了纪念六祖惠能大师,佛祖的衣钵传到惠能大师之后就没有传下去,也是为了纪念非常殊胜的意义,去年,中央四套走遍中国的南华寺,拍了一个专题片,就是《寻找佛祖的衣钵》,当时纪录片有三种说法:一种是《六祖坛经》里记载,这个衣钵归于宝林山。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武则天皇帝,她非常信奉佛教,请到皇宫中供养,还有一种说法是佛门里面比较常听见的说法,这个衣钵归于迦叶尊者,等弥勒菩萨应世的时候,然后再由迦叶尊者传于弥勒菩萨。    
&&&&但是衣钵可以说是没有实意,为什么,在六祖门下悟道的已经有43人之多,之前都是单传,可以说也是不得了,佛法已经在中华大地广布流传,衣钵已经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所以说衣钵只是一种表法,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明白佛法本意,意如《金刚经》所云,“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就是说,明白了我说的法,像我们过河,我们过了河不可能再背着船走,船只是过河的工具,任何东西就是让我们明白真实的本意。重要的是佛法的本意。如果学佛只执着事物的表现,就无法明白佛法真实的本意,反而处于人我之间的纷争,祖师们非常有智慧,根据当时人的根性,当时人的根性不是很好,惠能大师接到衣钵之后,就有人在追杀他了,根据当时人的善根采取了衣钵不再续传也非常恰当。&&&&&&&&&&&&&&&&&&&&&
&&&&走进了天王殿,我们看到天王殿第一尊大佛是弥勒菩萨,大家可能都知道,天王殿的第一大佛是弥勒菩萨,两旁供奉的是四大天王,弥勒菩萨的背后是韦驮菩萨。在佛教中大家都知道,每一个菩萨都有一个内在的表述,比如说观音代表慈悲,文殊代表智慧,普贤代表行愿,地藏代表大愿,弥勒代表着什么?《六祖坛经》里讲,弥勒代表平直。今天参观看到一幅对联:“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将何物供养;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试问这头陀得意处,有什么来由”。看到任何人它都有欢天喜地,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学佛的第一步是向弥勒菩萨学习。首先要大度,心量要大,平常要懂得包容和理解,要大度要能容,不管是仇人还是施主、好人还是坏人,我们都以平常心对待,如大海一样,海纳百川,观照住自己心中的妄想,任何时候都如如不动,这样方可成就。&  
&&&&&&&&&&&&
&&&&两边的四大天王,有什么样的表述呢?四大天王拿着琵琶的天王,我们把他称作“东方持国天王”,进到寺院后,很多导游就说四大天王是风调雨顺,从我个人来说,它与佛法的本意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因为每个天王都有他自己名称的表述,既然有名称就有内在的含义,持国就是责任的意思,我们看到,他拿着琵琶,琵琶代表着度。就是我们做任何事的时候我们一定把握好分寸,把握好度。管理一个国家也好,管理一个企业也好,乃至作为一个学生、一个老师也好,我们一定要善巧的把握好度。这个度把握不好有些事情就会出麻烦,就像秦始皇暴政,国家也不会安定的,但是国家没有法度,这个国家也无从发展,所以佛法在任何时候都有智慧的表述,我们看到东方持国,我们这个南方的拿剑的天王是增长,在责任的同时我们要不断的发展。剑首先代表着智慧,普贤菩萨手里就拿着剑。剑是除去我们的贪、嗔、痴,只有除去的我们的贪、嗔、痴,我们才能够正确明白诸法的实相,明白整个宇宙社会的规律,有时候就是因为自己过于注重自我,过于贪着,所以很多事情都是南辕北辙,现在很简单的就是。前不久听他们讲,老鼠特别的多,在洞庭湖和四川,又是旱灾又是水灾,作为人类,一定要有智慧,人有时候甚至急功近利,杀鸡取卵,很多事情是得不偿失,过后的补救可能要更大,佛法告诉我们,我们要以长远,智慧的目光看待身边一切的万物。
&&&&&&&&&&&
&&&&走过了向内,大家看到了南华寺的大雄宝殿,大殿是寺院最重要的建筑,也是寺院早晚课日常佛事的主要的场所,现在的大殿在维修。南华寺的大殿建于抗日战争时期,主要供奉是三宝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还有彩塑的五百罗汉,都是泥塑的作品,佛像的风格都是盛唐的风格,显得非常雍容华贵,大气,整个大殿的布局采用了海陆空立体的布局,所以南华寺的大雄宝殿,当时在民国时期也是唯一的一所采用立体布局的大雄宝殿,它是由中国近代高僧虚云老和尚重建。南华寺能够在文革中免遭破坏,是很难得的。因为在文革期间很多寺院都被破坏了,因为南华寺的特殊地位,还有一些老和尚、护法居士拼死保护,所以我们现在还能看到南华寺,现在整个寺院的规模,它们都是民国时期的建筑,当时也是周总理派了一些部队还有一些教职员工住在寺院里,所以寺院没有遭到过大的破坏,以前南华寺的布局是平面布局,虚云老和尚来后,就把整个寺院改为中轴式的立体式的布局,虚云老和尚在中国近代是非常有传奇色彩的一位老和尚。
千僧锅,在大雄宝殿的后面,这是元代的千僧锅,高1.6米,直径2.09米,很多寺院都有千僧锅,但是有南华寺这么大规模,这么大尺寸的还没有见,南华寺是十方丛林,六祖惠能大师的道场,直径和整个寺院规模也是非常不得了。
&&&&从大雄宝殿走上去,可以看到一棵菩提树,大家都知道,当年释迦佛在菩提树下悟道,南华寺的菩提树就是当年释迦佛悟道那棵菩提树的后代。可以说它是直系血缘。由南华寺的开山祖师(智药三藏)从印度带过来的,当时带了两株,一株种在光孝寺,六祖慧能大师落发的地方,还有一株种在南华寺,当时还预言,当有肉身菩萨于此(光孝寺)落发,在南华寺这棵,也给乡民讲,以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此弘扬佛法,广度众生,所以南华寺的菩提树可以说它的血缘跟当年释迦佛悟道的那棵树非常近。
&&&&藏经楼是南华寺戒坛,传戒的时候十方戒子登坛的地方。里面有一些非常重要的文物,每年都有国家、省领导来南华寺参观,参观时他们非常感叹,讲,在全国很多地方,很难看到有这么多珍贵的文物,因为南华寺在80年代时,它的重点文物几乎占到了广东省重点文物的三成,这个比例非常高。现在发现的文物越来越多,所以比例没有这么高了。但是它在整个广东省的文物占有率和它的珍贵程度也是非常不得了。主要有武则天赐予六祖惠能大师的千佛袈裟。武则天赐予的短袜、圣旨。六祖惠能大师曾使用的锡杖、念珠、坠腰石,还有隋唐时期的铁铸的天人像,释迦佛像,南北朝的铁钟,铜佛像,北宋,南华寺的绝世珍宝,北宋的木雕500罗汉。还有刚刚我们看到的明代四大天王,这边给我们看一下包括蒋介石本人摹刻留下的牌匾。这个图片是北宋时期的木雕罗汉,他们全都是国家一级文物,南华寺的北宋木雕罗汉是全国绝无仅有,在别的地方也看不到这么多数量,看不到这么高的规格.因为木雕的保存非常难,非常不容易,尤其在广东比较潮湿的地方,北宋就非常罕见,当时发现这批作品时,全世界都非常轰动,国家博物馆请去了50尊,省博物馆请去了30尊左右。我们现在还有300多尊,现在还有一些以前破损丢失的。全都在国家文物档案中入档,这些文物非常珍贵,有时间你们去藏经楼参观一下,这都是北宋的木雕罗汉,这几尊都是木雕罗汉像。
&&&&这是武则天的圣旨,武则天非常恭敬六祖惠能大师,她曾经三次请六祖惠能大师到皇宫去,但是惠能大师都推托了没有去,所以这里她写了:“朕以身居极位,事继繁煎,空披顶戴之诚,伫想醍醐之味,恨不趋倍下位,侧奉聆音,倾求出离之源,高步妙峰之顶”,恨不得我站在你的下面听你讲,出离世间高妙的佛法,她也非常谦虚。
&&&&走过藏经楼,我们看到南华寺最高的建筑,叫灵照塔,目前保留在原址上最古老的建筑。塔高20.8米,最早建于唐,以前是供奉六祖惠能大师走过了藏经楼,我们看到南华寺最高的建筑,我们把它叫灵照塔,目前保留在原址上最古老的建筑。塔高20.8米,最早建于唐,以前是供奉六祖惠能大师的真身,供奉在塔里,早期是木结构,在明代改为砖石的结构,下面供奉的是毗卢遮那佛,塔内有民国时代广东省主席李汉魂将军,写着“灵昭”二字,李汉魂将军是南华寺的大护法,当年南华寺重修跟他有非常深的渊源。当年他请了虚云老和尚驻锡南华寺,他在外面出资出力重建曹溪,对寺院的贡献非常大,晚年在美国去世,去世后他的亲属将他在灵照塔的后面,有一个在家人的墓,“陈亚仙祖墓”,他是南华寺施地功德主,如果你们来过寺院,肯定听过导游讲,老说是六祖惠能大师跟陈亚仙斗法,当时陈亚仙斗不过六祖大师,他的袈裟破了一个洞,漏了一束光,没办法,只有把地给了六祖惠能大师,导游这么讲可能是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才这么讲,如果出家人这么霸道,他还能称之为祖师?这个最基本做人的道理,人家把地给予你,这是你的功德,这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把他的祖坟,南华寺有今天的规模,没有这个地是无法发展的,所以我们为了纪念他,把他的祖坟,征求他个人的意见,在书里记载,六祖惠能大师施地的时候,是有袈裟一抛把整个宝林山罩住了,当时陈亚仙有说说,非常赞叹,和尚法力无边,但是他说家里的祖墓在这里,世代相传。不能到我这里,祖墓没有了,和尚是否能留情,把我的祖墓留在原地,所以说惠能大师也非常赞叹,你能够把地给南华寺,是南华寺非常大的功德主,他非常高兴地说,这是应该的。有些资料是这么记载的。而不是像导游把出家人说得不可理喻,霸道不得了,其实不是这样的。
陈亚仙祖墓也是寺院最古老的建筑之一。这几张图片都是陈亚仙祖墓,它之后就是南华寺最重要的一个地方,我给你看一下,这个是祖师殿,首先供奉的三尊真身,可以说南华寺在整个世界,乃至于任何地方都是绝无仅有的,我们知道九华山有真身,但是一个寺院能够供奉三尊真身的绝无仅有,而且不仅仅是数量多,南华寺的真身,六祖惠能大师被称之为东方如来,这个称号无与伦比,下面的丹田大师和憨山大师,丹田大师留下的文献少一些,憨山大师被称为明代的四大高僧之一,可以说,在中国佛教史上,他也是里程碑式的人物。南华寺的文物多,而且它有这么多,这么重量级佛教的高僧大德在这里驻锡,在这里弘扬佛法,大家有这个因缘来到个寺院,也是前世的福报,因缘不可思议。
南华寺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祖师。首先就是六祖惠能大师,谈到惠能大师,就谈到了禅,中国佛教的特色就是禅,禅在中国的生活、文化及各个领域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真正又代表中国禅宗特色就是六祖,到了六祖之后,六祖把从印度传来的禅法融入了中国的血脉当中,六祖惠能大师,广东新兴市,他的父亲是在我们现代的北京旁边,本居范阳,后被贬到岭南,他父亲也是小官,被发配到广东,广东以前包括苏东坡,很多文人都是被发配到广东,他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的家境非常贫寒,靠卖柴为生,又一次卖柴听到有人读《金刚经》,他当时就非常有慧根,他一听到人家读《金刚经》,他自己就有所领悟,这一点非常罕见,他就问这个经文是从哪里来,他说我是从黄梅五祖那里求来的。他听完之后,就决定去湖北,惠能大师来到黄梅五祖的时候是做行者,现在在家居士,也没有剃头。五祖让他到那里,来了很多就给一点活做,八个月后,弘忍大师要物色一个接班人,当时门下的弟子,每个人都把心得体会写一个偈语报过来,当时弘忍大师弟子中声望最好的就是神秀,他非常不得了,当时的武则天把他奉为国师。大家可能也都知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当时就做了这么一个偈语,惠能大师非常有悟性,善根非常好,他听了之后,觉得神秀大师没有见性,于是他也做了一首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因为惠能大师的偈语更能显示诸法空性,无所挂碍,得到了弘忍大师的赞许,就把衣钵传给了惠能大师,当时他还是一个在家的居士。
为了防止……毕竟世间什么人都有,佛门不是一方净土,学佛的善根都不一样,有人就想不通,你还没有出家,为什么要把衣钵传给你,惠能大师为了防止恶人加害,躲到猎人队中隐迹的16年,16年后在法性寺,就是现在广州光孝寺,当时正在开讲涅槃经,正在争论一个话题,当时一个僧人说风动,一个僧人说幡动,惠能大师则说,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仁者心动。大德法师听到惠能大师出言不凡,所以就问道:“我听说黄梅依法从南来,莫非就是你吗?”当时惠能出示弘忍所传的衣钵,公开了自己嫡传的身份,于是惠能大师就在光孝寺的菩提树下升座讲法,后又来到曹溪的宝林山。在那里,惠能大师传授弟子宣讲佛法,倡导“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主张,一时信徒云集,从者如市。惠能大师在宝林南华寺说法30余年,影响非常大,被称之为禅宗六祖,可以说六祖惠能大师出身非常微寒,很多书记载他不识字,他的人生很有贫民性格,当时皇帝将他征召,他也没有去,始终保持着大众佛教的特色。   
&&&&&&&&&&&&
六祖得到传法之后,在曹溪大开顿教法门,接化天下的学人,成为中国禅宗实际的创始人。惠能大师生活的年代也可以说是唐代是中国文化经济最繁荣鼎盛的时候,在这期间,惠能大师沿着达摩祖师开创的道路,进一步发展新型学说,他融汇了中国传统中的儒、道。他的思想把儒家和道家的思想,非常实际,非常贴切的融合到禅法里,不像别人说的,学佛只是打坐的、念经的,他完全超越地告诉我们,什么是学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佛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收摄住我们的心。不要执着于外在的表象和形式,可以说他在中国的祖师里面是第一位开创了把佛法跟生活非常贴切的结合起来,打破了世间和出世间的界限,提倡了在实践,在生活中参悟,他的禅法在唐朝是独树一帜。
&&&&惠能大师的禅法,使中国佛教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惠能大师传法,他的弘法不到100年,就使当时整个佛学思想,包括儒家,道家到书法,绘画各方面都受到的非常大的影响,尤其在佛教中,几乎可以做到“凡天下人言禅,皆说曹溪”,渗透到各个领域,使得中国,包括神秀大师很多支派,都慢慢消亡了,的确六祖惠能大师说的生活禅法更加贴近于民众,慢慢像以前唐代的禅法非常贵族化的,比较高层次的,有文化人的佛法,真正的融合到了平民百姓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得禅宗进入了非常全新的阶段。现在禅宗已经飘洋过海,东渡到了韩国和日本,欧美。而且引起了哲学家的关注,尤其是对于在座各位现实生活中被生活都市的节奏,逼得有时候感觉到无家可归,很多人的幸福,大家都希望在禅门里,六祖惠能大师给予我们的智慧中得到真正的启示,让我们开启心灵。所以说,六祖惠能大师被称之为东方如来,在英国博物馆铸了三个东方伟人像,一个是老子,一个是孔子,一个是惠能大师。而且《六祖坛经》也是释迦牟尼后唯一一部被世人尊称为经的著作,非常不得了。
&&&&&&&&&&&&
&&&&&第二位憨山大师,明代最著名的四大高僧之一,他的人生非常坎坷,被充军到广东18年之久。他是安徽人,这里可能也有从安徽过来的,本名德清,俗家姓蔡,憨山是他的别号,他出生于日,据说他的母亲梦见观音大士携童子入门,继而抱之。然后就怀孕生下了他,当时他是白衣从袍,跟虚云老和尚一样,这是很罕见的,从医学上是叫胎衣。他的父母亲就非常信佛,他九岁的时候就在佛寺寄读,听到僧人念经,他要来经本,自己就可以背诵,平常他也跟着母亲去拜佛,烧香。在寺院中,一直在攻读儒家和道家,中国传统文化的典籍。在17岁的时候就能够宣讲四书五经,有非常深厚的文学底子。19岁出家,把过去所学的全都扔在一边,真正的专心念佛,26岁的时候行脚,在五台山的时候看到一座山叫憨山,觉得非常跟自己有缘,就自己取名叫憨山。憨山大师于明代四大高僧之一,就是紫柏尊者,还跟一位高僧关系非常密切,46岁的时候,他跟紫柏尊者两个人相对打坐40天,目不交接,谈论佛典,两个人谈到现在的禅门非常的寥落,佛门没有人才,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会看到,他们就说,“谓曹溪禅源也,必源头壅塞。”原来是曹溪源头壅塞了,两个人就共同发愿,把曹溪源头清除开。可以说,我们现在人的福报不够,刚发愿不久,就被恶人诬陷,就被发配到广东,明历24年,经过大庾岭,当时惠明追惠能大师,衣钵拿不起来的地方。来到大庾岭,然后到了南华寺,喝下了曹溪水。憨山大师当时被充军,非常感叹,看到南华寺非常凋零不堪,他在充军途中身不由己,就凄然离去了,在他54岁的时候,憨山大师才真正来到南华寺,见到六祖祖庭,这时候已经非常衰败,不堪入目。四方的地痞流氓都在这里。现在的佛门里面,有时候个别寺院也会出现这种共同现象,这时候在南华寺比较明显地痞流氓混在门下,杀鸡宰羊。非常污秽,由于这种情况有百年的时间,而且我们的宝林山被民间占为墓地,他们觉得这里的风水好,把祖先放在这里将来可以出一个高官,搞得南华寺乌烟瘴气,他回到广州,憨山大师在中国佛教界,跟上层社会交流得比较亲密,他找到了广东的总督戴遥,戴遥非常尊敬他,被憨山大师的才华所折服。他愿意鼎力相助,下令把周围的东西都清除掉了,不存片瓦,百年积垢真正到憨山大师的时候一旦如洗。他不是南华寺的直接传位,有两广总督的护持,在南华寺放心大胆干,改风水,重修六祖殿,最重要的一点,他选了一些小沙弥,找了100多位小孩子,都是一些孤儿,还有放牛的,家里非常贫穷的,他就把他们收养过来,让他们读诵内外经书,还读诵儒家道家的经典,经过他苦心的培养,10年之后,这些小沙弥已经成才,所以南华寺一扫百年的阴霾,气象一新。在南华寺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
&&&&虽然憨山大师非常发心,但是还是有一些人不满,在1608年,憨山大师准备重修南华寺的大殿,因为自己的影响力很大,很快筹集的资金,就到粤西采购木头,当时在这里就有僧众诬告他,憨山大师亲自买木头,肯定贪污了,地方政府没有经过查实就说是这样,当时判他有罪。所以他的人生非常坎坷,在一个芙蓉江上流离了2年没有上岸,几乎得病离开世间。后来潮州知府亲自去审查此案,最后查清,所有的帐目非常清楚,分毫不差,虽然憨山大师的冤情明白了,但是他的整个人生中被充军,然后又被诬告,这些年,身体又病得非常严重,这时他就去了鼎湖山的庆云寺,那里也是憨山大师住过的地方,最后到广州长春庵养病,然后一直在外面云游,主要居住在庐山,在明代1622年,77岁的时候,有一个知府让他讲法,这时候知道他的人生归宿在哪里?他又拄着锡杖回到大庾岭。当时是冬天,梅花怒放,驻足岭头,眺望景色很好,内心无限感慨,口诵了一首诗:
五云一望入南安,万垒千迥六六滩;
行到山穷水尽处,梅花无数岭头看。
这时候他已经明白了,他的人生的归宿就应该留在曹溪,所以12月25日回到曹溪,第二年10月11日圆寂,享年78岁,他的肉身运回庐山,但庐山的因缘不是那么的殊胜,不到10年的时间,气侯比较潮湿,加上虫蚁的破坏,在第10年的时候,又被重新领回了南华寺。所以说,每年南华寺很多香客在朝拜六祖之后,一定要礼拜憨山大师,憨山大师在佛教界的思想是主张三教一体,调和儒、佛、道的思想,他曾经说过,常言文化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知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所以他对儒、道、释三家非常融汇贯通,达到了三教同源,将中国的佛教打上了非常明显的时代烙印,所著的《道德经》,《中庸直解》都是阐述这一思想的经典名著,而且憨山大师有非常好的文学功底。大家都知道有一首《醒世歌》,在卓锡泉墙上有刻,大家可以去看一看,“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写得非常贴切,非常实际。就是告诉我们“休得争强来斗胜,百年浑是戏文场。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这就是憨山大师。大家有因缘的话,可以找一些憨山大师的年谱,找一下他生平的事迹。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确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祖师殿后面可以看到几棵水松,水松大家可能被这几棵古木所惊叹,四周是绿树环绕,溪水潺潺,令人心旷神怡,宛如进入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感觉非常好。在不远处,我们刚刚讲到的卓锡泉,据记载,当年六祖在浣洗袈裟,苦于没有美泉,见四周林木葱葱,瑞气盘旋。六祖就用锡杖卓地,泉应手而出。此泉清澈,甘甜。来到这边的人,游客和香客取一些水带回去,保佑平安。  
&&&&&&&&&&&&
&&&&南华寺后有卓锡泉,韶关人俗称“九龙泉”。相传当年六祖卓锡泉水出,同时有九只泉眼出水,故民间称为后山的千年古老水松“九龙泉”。据《南华通志》记载,当年六祖初住曹溪,苦于寺内无甘美的清泉清洗得法的袈裟。六祖数次寻察,见寺后山林郁茂、瑞气盘旋,别有仙山水气,于是振锡卓地,果然仙泉应手而出,后人命名为“卓锡泉”。
&&&&&&&&&&&&
&&&&卓锡泉西南面,有虚云老和尚的纪念堂。这也是一个林树,也有五、六百年的历史。虚云老和尚,可以说,尤其是我们近代人,提起他的名字就由衷生起恭敬心,看到他的照片,就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不是伤心的流泪,发自内心的无比的赞叹,老人家的德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
&&&&虚云老和尚是南华寺的中兴祖师,他生于清末民初,活了120岁。120岁的照相还有一张,头发和胡子都很长。他在清代的影响非常大,包括慈禧太后、光绪帝,还有达官贵人,都是老和尚的皈依弟子,有一次老和尚在泰国入定九天,在整个东南亚非常轰动,泰国的国王亲自来礼拜他,诚心皈依他。所以老和尚不仅仅是在中国的影响大,在世界的影响也非常大。
&&&&老和尚俗家姓萧,19岁在福建鼓山涌泉寺出家,字德清。所以有的人说,虚云老和尚是南华寺的一代中兴祖师,憨山大师也是,所以有人说,虚云老和尚都是憨山再来,他们都是字德清,非常非常巧合的事情,而且他们对整个佛教界乃至于对南华寺的贡献,在南华寺的历史上都会写下后人无法忘记的一笔。
&&&&&&&&&&&&
&&&&老和尚出生非常奇妙,跟憨山大师出生一样,都是白衣从袍,老和尚出生时,他的父亲是当官的,他母亲生他时,已经40多岁了,当时40多岁没有孩子,后到寺院求子,做梦不久后怀孕了,生下时也是白衣从袍,当事人都觉得非常恐怖,一看生下来是一个肉团,本来就岁数大,一看就晕死过去了,再加上晚年得子,生下来给人感觉受不了,一下子就吓死了。然后这时候有一个卖药的老人把肉团割开,才知道是一个小男孩,这时候家里悲痛还是悲痛,但是香火还是续上了。
&&&&&&&&&&&&
&&&&他很小的时候性情非常安静,平常喜欢到寺院礼佛,他父亲非常害怕,小小年纪就想出家,在他17岁的时候要出家,被他家人找回,他的父亲不想让他离开,要传续香火,给他娶了两个老婆,祖师与这两个妻子无染,还教两个妻子怎么学佛,怎么去认知自我。日子久了,由爱侣变成了净侣,就共同参道。19岁的时候,两个老婆都全心向佛,都有向佛之心,也没有劝,趁着他的父亲不在就跑掉了,当时怕他父亲找到他,就躲在深山里,喝山泉水吃野果,在山中苦修。过了三年,他的父亲非常伤心,好不容易晚年得了儿子,儿子又跑掉了,不知道哪里去了,所以就辞官回家了,不久就去世了。
&&&&&&&&&&&&
&&&&这时候老和尚20多岁了,因为他一生下来就没有了母亲,然后因为他的出家,他的父亲离开了人世,所以他就决定三步一拜到五台山,以此功德回向给他的父母来报父母恩,从福建一直拜到五台山,历经了千辛万苦,3年的时间,在期间有非常多的故事,包括神异的事,我就不说了。达到了拜山报恩的心愿,之后老和尚到印度、锡兰、泰国济世渡人,55岁的时候在高旻寺打禅七,在第八七的时候,香灯倒水时开水溅到他的手上,他拿着水杯,杯子落地,这时豁然开朗,疑情脱断,如梦初醒。在他56岁之前经历的很多的磨难,在56岁开悟,之后他就去很多地方弘扬佛法。
&&&&&&&&&&&&
&&&&在抗日战争时,他又来到南华寺,来到云门寺,重修云门寺,当时也是他人生中遭受最大迫害的一段经历,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1949年,社会比较动乱,当时有很多人请老和尚去国外,因为他的护法都在国外,要他去国外,但老和尚非常慈悲,他说我走了,大陆的出家人,这些佛弟子怎么办?他就留下来了,但是他也明白,他留下来会受到非常大的磨难,在1950年的时候,有很多人,不法之徒就围攻云门寺,他们说,你老和尚不是有神通吗?不是有不可思议的事情吗?我就不相信打不死你,就拿铁棒、木棒打老和尚,打了1个多小时,一定要打死他,看老和尚没有气了,走了,第二天老和尚又醒了,后又接着打,连续多次,老和尚在这期间是他112岁,当时把他打断了两根肋骨。虽然遭到毒打,九天没有了气息,但老和尚的确是中国近代高僧,是非常不可思议,他又醒了,他跟弟子说,他是想走了,但是弥勒菩萨告诉他,你业缘未了,还要回去。在中国大地上还需要你去担负起如来家业,你必须要回来,在他115岁的时候,当时的政府邀他出任中国佛教协会的会长,当时他的岁数很大,拒绝了,然后到云居山,云居山是中国的样板丛林,规矩和制度都非常严格的一个地方,重修云居山,他的晚年一直在恢复云居山。
&&&&&经过云门事变后,老和尚的身体非常不好,所以他就常说,人家是三天命有两天病,我是三天命有六天病。要不是有菩萨的心肠发这种大愿,一般人是无法承受的,平时老和尚无法安眠,他就顺其自然,在他120岁的8月份时,他在寮房的门口就贴上了“今天不见客”,在10月时,他的病已经非常重了,但是他还是什么事情都自己料理,不要别人帮忙,在10月时,老和尚跟下面的人讲,下面人一见老和尚身体不好,就问安,他就问,到了现在,你们还做什么俗态啊,赶快去念佛吧,他对人生和自我非常坦然,你们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你们要修戒,不该做的事情不做,要息灭心中的贪心,嗔恨心,开启我们的智慧。在10月13日,老和尚离开了他生活了120岁的尘世,圆寂在云居山,他晚年当时准备圆寂在南华寺,但是因为因缘,因为他建南华寺时,他给自己预留了位,他是希望留在南华寺,因为之后整个国家的佛教变化的确太大,他也没有办法改变,所以老和尚的一生非常有神异,这里,讲一下老和尚当时驻锡南华寺的奇闻异事。
&&&&&&&&&&&&
&&&&在卓锡泉有一个伏虎亭,导游就说,属老虎的不要从下面过,会折了他们的福,也受此谣言的蛊惑,他属老虎,他就不敢过,他就没有到卓锡泉,伏虎亭记载了,在民国23年时,老和尚在南华寺传戒,当时有很多的官僚,达官贵人来随喜,其中有个江孔英之子,应该是一个官兵的儿子,发现曹溪门外有一道电光,然后一看,是一头大虎,大众都非常吃惊,有一些当兵就准备开枪射击,老和尚赶快喝止住,老虎见到老和尚之后,就三叩首,恋恋不舍,然后在这里把他放回去。 
&&&&&&&&&&&&
&&&&当时老和尚来的时候,南华寺的水松都是枯死的,老和尚来之后,这些枯死的水松都重新发新芽,这也是非常奇怪的事情,当时讲全球的气温是比较高,所以水松活了,是学者讲的,但是佛法讲因缘,这个因缘真是不可思议,就算是气温高,为什么老和尚来了气温才高呢。还有就是前面有一条河叫曹溪河,老和尚刚来的时候,它的流向是面对着山门,从风水角度来讲,凶,非常不好,所以老和尚决定把山门改一下,但是工程投资比较大,河床不是简单的小工程,如果不改,对整个寺院的影响都不好,当时把河道画好,但是没有料到,时间不长,到7月的时候,雷雨大作,如万马奔腾,第二天清早,河堤全部冲开了,亦如老和尚界定的河道,整个曹溪河改道了,而且沙石拥起来一个河堤,非常不可思议。
&&&&&&&&&&&&
&&&&老和尚当时到南华寺时,抗日战争期间,广东政府搬到了现在的曲江,当时的日本人经常派飞机轰炸,有一次国民党的官员很多来到南华寺,所以派很多飞机轰炸,当时记载8架飞机,其中有一架在南华寺门前投了炸弹,但是没有炸中,老和尚就让大众、出家人回到自己的寮房。让官员都在六祖殿里。他自己在大雄宝殿拈香祈祷,过了不久,两架敌机就在寺院不远处相互撞毁了,所以日本人之后不敢来,这个地方在他们眼里是佛门圣地,不可造次,这事在1942年也非常奇异。老和尚个人修为,神通妙事,我就简单讲这么多。
顶礼六祖惠能大师!顶礼憨山大师!顶礼虚云老和尚!
&&&&&&&&&&&&&&&&&&&&
&&&&&&&&&&&&&&&&&&&&&&南无阿弥陀佛!
僧人敲击木板巡遍全寺,提醒下午课时间已到
老僧在天气酷暑和人声喧嚣中旁若无人地读书
长廊里,两位僧人走过来
暮色中的曹溪。70余年前,在此处一夜之间漫堤改道
朝聖之旅:
【精美组图】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四大道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