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不需要表达对象,本身就具有独立的审美与表现意义。

【应试指南】扬大文学院美学概论试题库(大三必备)
&&&&&&&&&&&&&&&&&&&&&&&&&&&&&&&&&&&&&&&&&&&&&&&&&&&&&&&&&&&&&&&&&&&&&&& 绪 论一、 填空题1、人类的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历史是很 的,但是美学作为一门科学,却又是十分 的。(古老、年轻)2、 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孟子)3、&食必常饱,然后求美&的观点是 提出的。(墨子)4、早在纪元前6世纪末,古希腊的 就根据&数的原则&来剖析美。(毕达哥拉斯学派)5、 在他的美学名著《大希庇阿斯篇》中,提出要辨析&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这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柏拉图)6、 年,德国哲学家 的美学著作《美学》第一卷的出版,在美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750、鲍姆加登)7、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形成了以吕荧为代表的 、以蔡仪为代表的 、以朱光潜为代表的 和以李泽厚为代表的 。(主观派、客观派、主客观统一派、客观社会派)8、围绕着审美关系这一轴心而出现的 、 、三大方面,便构成了美学研究的三大领域。(美、美感、美的创造)9、马克思主义作为哲学方法论,体现为两条基本原则,即 、的原则。这两条原则,也构成了美学研究所必须遵循的两条方法论原则。(理论与世界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统一)二、 选择题1、以汉语为例,&美&字最早见于 的甲骨文。(a)a、殷代 b、春秋 c、战国 d、汉代2、 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d)a、孔子 b、庄子 c、老子 d、孟子3、&食必常饱,然后求美&的观点是 提出的。(c)a、孔子 b、荀子 c、墨子 d、孟子4、早在纪元前6世纪末,古希腊的 就根据&数的原则&来剖析美。(d)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毕达哥拉斯学派5、 在他的美学名著《大希庇阿斯篇》中,提出要辨析&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这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b)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希庇阿斯6、 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的美学著作《美学》第一卷的出版,在美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b)a、1725 b、1750 c、1825 d、1850三、 解释题1、美学答:美学是专门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它是研究美以及人对美的感受和创造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四、 简答题1、为何称鲍姆加登为&美学之父&?答:人类的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历史是很古老的,但是美学作为一门科学,却又是十分年轻的。无论在古代的中国还是古代的西方,美学思想都十分丰富,但这些思想毕竟还比较零碎,没有独立构成一门完整的学科。一直到18世纪,由于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推动,美学发展才进入了新的阶段。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的美学著作《美学》第一卷的出版,在美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美学&这一名称才逐渐获得学术界的公认,美学也就成为一门有别于哲学、逻辑学、伦理学、艺术理论等的独立的学科。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2、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是什么?答:①对象: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②范围:围绕着审美关系这一轴心而出现的美、美感、美的创造三大方面,构成了美学研究的三大领域。3、美学与哲学的关系如何?答:①美学曾长期隶属于哲学,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才逐步分立为独立的学科,所以,它与哲学的关系极为密切。哲学是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学科,它为美学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对美学研究起着指导的作用。美学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是关于审美观的学科。②美学中的许多基本问题,往往会直接涉及到哲学中的许多基本原理,有的就是哲学问题在审美领域中的具体体现。正因为如此,人们又认为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一门哲学性学科。③但是,美学却不是哲学的附庸,它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一门独立的学科。4、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如何?答:①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伦理学研究人的社会行为的准则,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义务,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等。简言之,伦理学研究人们之间的道德关系,它的基本范畴是善与恶。美与善的关系非常密切。一般说来,美的对象应该是善的,恶是事物不可能美(恶可以采取美的形式,那是另一个问题)。所以,不能把美学与伦理学截然分开。②但是美善分属不同的范畴,相互不能混淆,善只是美的基础,并不是说任何善的事物都是美的。因此,伦理学与美学是有严格区别的。伦理学着重于人的内在本质、人与人之间合理关系的研究,帮助人们明辨善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美学则研究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启迪人们树立正确的崇高的审美理想。因此,我们既不能割断美学与伦理学的联系,也不能把美学与伦理学简单地等同起来。5、美学与心理学的关系如何?答:①美学与心理学也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心理学是探讨人类心理活动一般规律的学科,而人类的审美活动从其意识活动的心理形式来说乃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因此,美学的发展就离不开心理学的发展。在我国古代美学和文艺理论中,对于审美心理的不仅有十分细致的分析,而且还提出了许多精到的见解。近代西方不少美学家也十分重视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美学问题,并把这种研究称作自下而上的研究,以区别于从哲学角度进行的自上而下的研究。②当然,在考察美学于心理学的关系时我们应当注意到,审美心理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心理活动,而美学研究的范围又不仅仅限于审美心理,因此,绝不能简单地把美学等同于心理学。6、美学与艺术理论的关系如何?答:①美学与艺术理论的关系尤为密切。我们知道,一切真正有价值的艺术作品应该是美的,而对于艺术美的欣赏和创造,又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这样,美学与艺术理论势必都会研究艺术美的本质和特征、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艺术美的欣赏与创造的一般规律等问题。可是,美学的研究范围又远远不止艺术美,现实生活中的美以及人对美的欣赏和创造等问题,在美学研究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一。②其次,美学对艺术的研究,是围绕着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这个中心的,因而一般艺术理论中有关艺术与政治、艺术技巧及其训练等方面的问题并不属于美学研究的范围。基于这两个方面的原因,我们也不赞成把美学与艺术理论简单地等同。至于分门别类的艺术理论,有时也被称为音乐美学、绘画美学、戏剧美学、电影美学等等,这是因为它们研究的基本内容确实也属于这一艺术领域中的美学问题,鉴于这一原因,它们也可以在美学殿堂中占有自己的地位。③美学与各门艺术理论的关系是总论与分论的关系,前者是总体美学,后者是部门美学。五、 论述题1、试述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答:①美学是专门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②美学既然要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它的研究范围自然首先要包括构成这一关系的客体(美)和主体(美感)这两大方面。同时,人的实践活动,决不仅仅局限于认识世界,更重要的还在于改造世界,以适应人类的发展的需要。人类的审美活动也不例外。因此,美学研究的范围,势必还应包括美的创造的问题。这样,围绕着审美关系这一轴心而出现的美、美感、美的创造三大方面,便构成了美学研究的三大领域。③就客体方面而言,美学要揭示美与丑的区别,研究美的本质与特性、美的内容与形式、美的形态、美的范畴等。④就主体方面而言,美学要研究美感的本质、美感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美感的心理要素、审美标准等基本问题。美的创造,是美学研究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领域。在这个问题上,各美学派别之间存在分歧。对于这些,美学都应认真地加以研究。2、如何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进行美学研究?答:①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所遵循的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对于各种科学的研究具有一般的方法论的意义,因而对于美学研究也是至关重要的。②逻辑的方法是运用概念和范畴的体系及其辩证运动的方式,来揭示事物内在本质与必然规律的方法。历史的方法,是按照事物自然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研究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方法。历史的方法,是建筑在剖析和论述历史进程中个别的、具体的、甚至是偶然的、曲折的表现形式的基础之上的,而事物的历史进程是不可能逆转和颠倒的,因而它同逻辑上的分析和综合显然不是一回事。③对于美学研究来说,逻辑与历史统一就是美学理论体系的逻辑与审美现象的历史规律相符合,与人类审美历史的发展规律相符合;但是这种符合不是双方各个发展环节的机械对应一致,而是按照历史规律对审美现象作逻辑&修正&而达到的符合,从而使对于审美现象进行考察的美学理论更深刻地揭示其历史本质和规律。美学理论应该是对于审美现象历史过程的逻辑总结,同时又是审美现象历史发展趋向的 深刻预见。我们既要防止单纯的逻辑推理,牵强地把审美现象的历史进程硬塞进逻辑体系之中去的简单化做法,同时,又要防止离开审美现象的必然性规律而使历史的链条模糊不清。因此,在美论、美感论、美的创造论以及美的范畴、艺术问题的分析中,我们应力求做到逻辑的分析与历史的论证结合起来、统一起来。&
第一章 美的本质与特性
一、 填空题1、美的问题是美学中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也是解决其他美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本质)2、古希腊的,首倡&美在形式&的理论。(毕达哥拉斯学派)3、美学家,提出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4、19世纪德国辩证法大师,发展并完善了&美在理念&说,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5、&&说的创导者是法国启蒙主义者狄德罗。(美在关系)6、&美在生活&说的创导者是。(车尔尼雪夫斯基)7、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马克思)8、说:&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马克思)9、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10、人类有别于动物的两次&提升&,从物种关系上说,就是日益获得把握客观必然性的自由&&主要为;从社会关系上说,则为不断改造阻碍历史前进的现实关系,以利于人类的发展&&主要为。(求真、向善)11、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所谓&&,把宽与长成1﹕1.618的长方形,说成是最美的形式。(黄金分割律)12、人类社会与对象世界之间形成的最主要的价值关系,包括真&&关系、善&&关系、美&&关系三大类。(认识、功利、审美)13、曾经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马克思)
二、 选择题1、古希腊的,首倡&美在形式&的理论。(d)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毕达哥拉斯学派2、美学家,提出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d)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黑格尔 d、克莱夫&贝尔3、19世纪德国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发展并完善了&&说,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c)a、美在形式 b、美在主观 c、美在理念 d、美在关系4、&&说的创导者是法国启蒙主义者狄德罗。(d)a、美在形式 b、美在主观 c、美在理念 d、美在关系5、&美在生活&说的创导者是。(c)a、亚里士多德 b、德谟克利特 c、车尔尼雪夫斯基 d、托尔斯泰6、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 (a)a、马克思 b、恩格斯 c、车尔尼雪夫斯基 d、普列汉诺夫7、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a)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毛泽东8、曾经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b)a、黑格尔 b、马克思 c、恩格斯 d、贝多芬9、马克思曾经说过如下这段至理名言:&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来建造。& (c)a、种的尺度 b、任何一个种的尺度 c、美的规律 d、内在的尺度10、说:&真、善、美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真或善之上加上某种罕见的、令人注目的情景,真就变成美了,善也就变成美了。& (c)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狄德罗 d、黑格尔
三、 解释题1、美在理念答: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只有这种理念才是一种真正的、永恒的美,才是一种具有客观意义的实在。19世纪德国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发展并完善了&美在理念&说,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指出,肯定&美就是理念&,意味着&美与真是一回事&,然而,&说得更严格一点,真与美却是又分别的&;只有当理念(真)在&感性的外在的存在&中实现自己的时候,&理念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了&。所以黑格尔说:&美因此可以下这样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如果我们抛弃黑格尔所谓&理念&的唯心主义的色彩,那么,这一看法在美学史上的意义和价值,却不应抹杀。一方面,这一定义不是仅仅从个别事物或事物的形式去阐述美的本质,而是强调美应当把感性与理性、内容与形式统一起来;另一方面,它又肯定了美是具体可感的、有光彩的。所以,黑格尔的定义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辉,对我们把握美的本质很有启发。2、美在关系答:&美在关系&说的创导者是法国启蒙主义者狄德罗。他指出。人们对于美的本质的把握,应当突破个别因素、个别事物而着眼于事物内部的关系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所处关系不同,事物的审美价值也就有了变化。因此狄德罗认为,&美总是随着关系而产生,而增长,而变化,而衰退,而消失&的。这一观点坚持了美学上的唯物主义,对美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发表了极为精到的见解,对于我们理解美的特性具有启发意义。3、美是生活答: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他的美学论文《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中,强调一切美的事物都不能脱离人类社会生活,认为凡是有益于人们生活的东西,符合人类生活要求的东西,或者能够显示出生活以及人们想起生活的东西,那就是美的。尽管车尔尼雪夫斯基还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理解美,因而未能对生活中的美作出完全科学的解释,但他却把美从理念的天国拉回到现实,肯定了现实生活中美的存在,这就使美学研究和艺术创作有了牢固的现实基础。4、人的本质力量答:人类有别于动物的两次&提升&,从物种关系上说,就是日益获得把握客观必然性的自由&&主要为求真;从社会关系上说,则为不断改造阻碍历史前进的现实关系,以利于人类的发展&&主要为向善。这种人类所特有的求真、向善的本质力量的形成和发展,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经过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实践而逐步实现的。
四、 简答题1、丑是什么?为什么说它在审美中是一种负价值?答:①从内容方面说,丑是社会生活中于人的本质力量相悖逆的事物;从形式方面看,丑是违背形式规律的畸形的、有缺陷的或无序的感性形式。②既然肯定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形象,具有正面的审美价值;那么,与之相反,丑就是歪曲和否定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形象,它的存在妨碍人的本质力量的发挥与显现,因而在审美中是一种负价值。2、美的本质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答:①首先,美必定是一种感性存在。美的事物和现象总是形象的、具体的,总是为欣赏者的感官直接感知的。不论是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作为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都是一种感性的具体形态,它们的内容都要通过由一定的色、声、形等物质材料所构成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②其次,美必然具有令人动情的感染力。美不只是具体的、形象的,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③再次,美的感性形态是流动的、新颖的。美来源于人类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由于人类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总带有一定的创造性,人的本质力量又是积极的、向上的,因此美必然同人类的社会进步性相联系,是流动的、充满着生气和新颖的。3、应当任何理解美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答:①美不是孤立绝缘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与周围的事物和环境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并在各种复杂的关系中存在着、发展着、变化着。②具体的美的事物所处的特点关系,是千差万别的,而其中起着决定作用的最基本的关系,就是社会关系,所以,它的相对性主要就体现在它的时代性、阶级性、民族性等方面的差异上。相对性还体与其所处的具体环境有关。③美具有相对性的特点,但美的相对性又是同绝对性相联系而存在的。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美的事物不论具有多么突出的相对性,总蕴涵着客观的、确定的美的内容,体现了美的规律,这是任何人不能随意否定的。美的绝对性问题,也就是许多美学家都探讨过的共同美的问题。④美既具有相对性,又具有绝对性,是二者的统一。这种统一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美的绝对性寓于相对性之中,美的相对性必然同绝对性相联系而存在;另一方面,事物的相对美的延伸发展,组成了事物的绝对美。
五、 论述题1、美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答:①审美活动究竟是一种自然现象,还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美学研究中首先碰到的一个问题。有人认为,美是一种自然现象,如达尔文通过对飞禽走兽的观察,得出禽兽以至昆虫都有审美活动的结论。②事实上,离开人类及其社会生活,对此要作出科学的回答,是根本做不到的。达尔文所观察到的动物的所谓&审美活动&,不过是它们为繁衍后代而进行的求偶活动。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一种性感活动。虽说人类的美感与动物祖先的性感可能存在着某种关系,但是,将两者等量齐观那就大错特错了。动物只有性感,而没有美感;美绝不单纯决定于物的自然属性,而决定于它的自然属性与人及其社会生活的关系&&适应人类社会需要的程度与性质。③总之,美必须依赖人类社会而存在。在人类出现之前,宇宙间的万物不过是一些纯粹的自然的存在物而已,还未取得美所必须具备的社会属性与价值。美与真善一样,都是相对于人类而言的一种社会价值,它离不开人和人类社会,否则,它们就会失去自己既赖以存在的社会依据,当然,美必须以事物的自然属性作为物质基础,但美之所以为美,关键还在于这些自然属性同人类的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我们说,美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它必然受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制约,并且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2、如何认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这一命题?答:①人类有别于动物的两次&提升&,从物种关系上说,就是日益获得把握客观必然性的自由&&主要为求真;从社会关系上说,则为不断改造阻碍历史前进的现实关系,以利于人类的发展&&主要为向善。这种人类所特有的求真、向善的本质力量的形成和发展,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经过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实践而逐步实现的。②正是由于生产劳动和各种社会实践,人类才不断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向符合人类生存的需要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人类也不断地改造自身,使自身的本质力量不断充实、丰富和提高,不断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并且,由于在生产劳动实践中,人类给自然界和周围环境打上了自己的印记,使人的本质力量在活动过程及其成果中显现出来,这就给人类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通过直观肯定自身提供了可能。③当人类的本质力量在实践过程及其产品中感性地显现出来,并且得到人们的观照、引起人们感情上的愉悦时,人与客观对象之间的审美关系也就客观必然地形成了。美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神秘的理念的外化,而是在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中,历史地形成的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3、应该如何认识美的本质特征?答:①首先,美必定是一种感性存在。美的事物和现象总是形象的、具体的,总是为欣赏者的感官直接感知的。不论是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作为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都是一种感性的具体形态,它们的内容都要通过由一定的色、声、形等物质材料所构成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任何抽象的概念、道理,以及科学的定义、公式,它们可以是非常正确的,甚至是真理,但却不能成为通常意义上的审美对象。当然,我们也不能把美的感性存在,仅仅看作是一个纯粹的形式问题。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美的感性存在,也是在这种统一中表现出来。②其次,美必然具有令人动情的感染力。美不只是具体的、形象的,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不是直接诉诸人的理智,而是诉诸人的情感,通过它以情感人、激励人、愉悦人。任何美的事物,都能激发人的感情,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很大的愉悦和满足。美的感染性是美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它既不是单纯表现在内容上,也不是单纯表现在形式上,而是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体现出来的。美的内容通过具体的感性形式表现出来,离开了具体的形式,美的内容也就失去了从感情上打动人的力量。因此,美的感染性,既来自通过感性形式显示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又来自显示了人的本质力量的的具体的感性形式。③再次,美的感性形态是流动的、新颖的。美来源于人类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由于人类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总带有一定的创造性,人的本质力量又是积极的、向上的,因此美必然同人类的社会进步性相联系,是流动的、充满着生气和新颖的。美的新颖性,在社会美、艺术美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同时,自然美的新颖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客观存在的。4、为什么说审美属性是一种价值属性?答:①事物的价值属性存在于对象事物(客体)与人(主体)的关系之中。这种价值关系的存在,在人方面表现为主体对于客体的某种需要,在对象事物方面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效用,即满足需要的效用。客体自身固有的自然属性的某种性质,是满足主体需要的客观基础。主体通过实践意识到客体对象具有能够满足自身需要的效用时,就会加以开发和利用,于是就形成了不断发展日益丰富的价值关系。②某一事物的审美属性(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是人类社会价值的一种。人类社会与对象世界之间形成的最主要的价值关系,包括真&&认识关系、善&&功利关系、美&&审美关系三大类。所以,我们说真、善、美是人类社会所具有的三大价值。美不同于真和善,审美价值不同于认识价值、实用价值。③审美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对象事物的审美属性能够引起人们对自己的肯定,从而获得情感愉悦。这种审美价值同样客观事物的客观属性,它客观地存在于客观事物本身。但是,在没有具体审美主体出现时,客观的审美价值只能是潜在的。只有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在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主体出现时,才能在客体与主体之间形成一定的审美关系。这时候客体本身的潜在的审美价值就通过审美主体的欣赏而显现出来,即客体事物变成了人的审美对象。④审美价值是社会性的,是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所制约和规定的;审美价值是客观性的,是基于事物的客观属性与人类社会的客观关系而存在的。审美价值是社会性客观性的统一。5、应当怎样理解马克思说的&种的尺度&与&内在的尺度&?它同美的规律的关系怎样?答:①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一段话不仅从根本上指出了人类的生产劳动的本质特征,指出了生产劳动与美的创造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还告诉我们美的规律是存在的,可是只有人才能认识它、把握它。②为了弄清生产劳动与美的创造之间的关系,就要弄清这两个&尺度&的具体含义。马克思所说的第一个&尺度&,即&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是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规律性,亦即事物的&真&。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只有遵循这种规律性,才能进行自由创造,从而使客观事物的&真&不断为人们所掌握,达到预想的目的。③马克思所说的第二个&尺度&即&内在的尺度&是指人的尺度,即人类自身发展的要求与目的。人的生产劳动总具有一定的目的,总是为了使对象产生对自身有利、有益的变化,这就是广泛意义上的&善&。人类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必须准确第把握这种目的性,并使之体现在自己的实践对象中,从而使主体的&善&不断在劳动中得到实现,成为对象化了的&善&。④人类的生产劳动过程,必然包含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认识与遵循客观的规律性(真);另一方面,把握与实现主体的目的性(善)。这种真与善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掌握了真与实现了善的统一,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最基本的内容。换句话说,美的规律的实质,便是客观世界的必然性与主体的自由创造才能在实践中所达到的适度的统一。如果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把自己掌握真与实现善的本质力量,通过具体而又光辉的形态在对象中显示出来,这个过程及对象就会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6、真、善、美的关系如何?答:①真、善、美是人类社会所具有的三大价值。真,是指各个物种本身的自然状况及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性。人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其前提和基础,就是要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使自己的实践活动同客观世界的必然性相吻合。因此,凡是美的事物,一般说来,首先都应当是真的,是蕴涵和符合客观规律性的。善,就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所追求的有用或有益于人类的功利价值。在通常情况下,凡是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事物都不可能是美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善是美的灵魂,违背了善,也就失去了美。②美不能离开真与善,不能违背真与善,这只是真、善、美关系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美又有自身特有的规定性,不能与真、善简单等同,更不能以真、善加以取代。③只有当真、善以具体的感性形态呈现出来,它才能成为审美对象,具有美的价值。④总之,真、善、美是客观对象对于人和社会的的客观价值;它们各有自身独特的内容,不能互相取代,但三者在实践过程中却可以而且应该得到统一。真是美的基础,善是美的灵魂,如果把这种符合客观规律的真与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善,通过具体而光辉的形象表现出来,这个形象就是美的了。所谓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正是指客观对象的感性形象体现了真与善相统一的审美价值而言的。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可以看成是人类追求真、善、美相统一的实践过程中所积累的成果与财富。&
二、美的形态
现实美一、填空题:1、在对美的表现形态分类问题上,西方美学家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例如,把美分为&绝对的&和&相对的&两种;认为有两种美,一种是&实在的美&,一种是&相对的美&;认为美不在于事物的存在,而只有&自由美&和&附庸美&之分;则把美分为&浅易的美&与&艰奥的美&两种;等等。(哈奇生、狄德罗、康德、鲍桑葵)2、从哲学认识论角度可将美划分为两大类型:与。而,又包括与。(现实美、艺术美;现实美,自然美、社会美)3、的美,的美,的美,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美的具体体现。(实践活动,实践成果,实践主体)4、人的美,包括与两个方面。(人体美或外在美、心灵美或内在美)5、人体美,介于和之间。(自然美、社会美)6、美的身材相貌,必须是,,。(健康的,匀称的,充满活力的)7、&自然的人化&是马克思在中提出的观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8、我们必须分清两种不同性质的&人化&:一是人的作用于自然的&人化&;一是人的作用于自然的&人化&。(社会实践、意识)二、选择题:1、美学曾经长期地被看作是( )。答案:CA、哲学 B、艺术理论 C、艺术哲学 D、文艺理论2、没有现实美,也就没有( )。答案:DA、自然美 B、心灵美 C、社会美 D、艺术美3、在审美活动中,( )出现在前,艺术美创造在后。答案:BA、社会美 B、现实美 C、自然美 D、人的美4、( )是艺术美产生的基础和源泉。答案:CA、心灵美 B、自然美 C、现实美 D、社会美5、现实生活中的美,除了( )之外,都属于社会美。答案:AA、自然美 B生活美 C、艺术美 D、心灵美6、人体美,介于自然美和( )之间。答案:CA、心灵美 B、人格美 C、社会美 D、艺术美7、人体美基本上属于( )。答案:DA、生理美 B、生命美 C、社会美 D、自然美8、人体的( )是人体美的基础。答案:BA、社会性因素 B、自然性因素 C、生理性因素 D、形式性因素三、解释题:
1、现实美答:所谓现实美,是指存在于客观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美。现实美又包括自然美与社会美。它是美的两大类型之一。
2、社会美答:所谓社会美,是指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等构成的社会生活的美。实践活动的美,实践主体的美,是社会美的具体体现。社会美是现实美的主要内容之一。
3、人体美答:所谓人体美,也叫人的外形美,是指人的身材、相貌、姿态、动作和风度等构成的外形美。人体美介于自然美和社会美之间,但基本上属于自然美。人体美是人的美的一个重要方面。
4、心灵美答:所谓的心灵美,也叫人的内在美,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美,包括优秀的品德、高尚的情操和进步的人生观等。心灵美是人的美的一个重要方面。
5、自然美答:所谓自然美,就是指现实生活中自然物的美。诸如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的美,都属于自然美。自然美是现实美的主要内容之一。
6、自然的人化答:这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著名观点。所谓&自然的人化&,是指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将&自然&的东西变为属于人的东西的过程。一般来说,&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的社会实践作用于自然的&人化&,一是人的意识作用于自然的&人化&。
7、人化的自然答:这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著名观点。所谓&人化的自然&,是指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将&自然&的东西变为属人的东西的成果。一般来说,&人化的自然&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的实践作用于自然的成果,一是人的意识作用于自然的成果。&四、简答题1、现实美的地位如何?答:人类的审美对象主要有现实美与艺术美两大类型。历史表明:第一,物质生产在前,精神生产在后;第二,现实美出现在前,艺术美创造在后。因此,在人类的整个审美活动中,现实美居于首要的地位。2、什么是社会美?答:所谓社会美,是指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等构成的社会生活的美。实践活动的美,实践成果的美,实践主体的美,是社会美的具体体现。社会美是现实美的主要内容之一。3、如何理解人体美所包含的社会性因素?答:人体美虽以自然性因素为基础,但其社会性因素也不可忽视。人体美所包含的社会性因素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其一,人体在进化过程中,从不美趋向美,是由于人类社会生产劳动所致;其二,人类的纹身、戴环、缠足等人体审美现实的生产,包含有十分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的内容;其三,&环肥燕瘦&的人体审美观念,就更与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有密切的关系。4、社会实践主体人的美包括哪些方面?答: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美,包括人体美与心灵美两个方面:所谓人体美,也叫人的外形美,是指人的身材、相貌、姿态、动作和风度等构成的外形美。人体美介于自然美和社会美之间,但基本上属于自然美;所谓心灵美,也叫人的内在美,是指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美,包括优秀的品德、高尚的情操和进步的人生观等。人体美与心灵美两者之间有比较复杂的关系。5、什么是&自然的人化&?答:同解释题第6题。6、为什么说自然美的内容大多显得隐约模糊?答:自然美偏重于形式,但其内容也不可忽视。自然美的内容是&人化&的结果。一般来说,自然美的内容大多显得比较隐约模糊。这是因为自然美主要以自然生成的形式外表为主,其内容刑事处分从形式外表中看不出来。你能看出一座山、一棵树、一只鸟的内容吗?显然不行。在民间传说中,喜鹊代表喜事,&喜鹊登枝&预示有喜事临门,这是因为有民间传说的文化背景,是&人化&的结果。这样的内容其实是隐在的,从喜鹊本身并看不出来。这恰恰是自然美的一个特点。7、应当怎样认识未经人类改造过的自然物之美?答:自然物之所以美,是因为&人化&的结果。在漫长的&人化&过程中,自然物成为了审美对象,人类也获得了对于自然物的审美能力。一般来说,&自然的人化&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人的社会实践直接作用于&自然物&的人化,指对自然物的改造和利用等;二是人的意识作用于&自然物&的人化。后一种&人化&,不是通过社会实践使人的本质力量在自然物上得到感性的显现,不是通过改造或支配自然,赋予自然以社会的属性和意义,而是通过欣赏者的意识活动在&化&,将人的情感和想象赋予对象。如&嫦娥奔月&、&月中桂树、白兔&等。当然,两种&人化&有密切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没有前者,也就没有后者。8、为什么说&没有现实美,也就没有艺术美&?答:从现实美与艺术美的关系看,艺术美是现实美在艺术家头脑中审美的产物。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或者将现实的事物,经过加工改造成为艺术形象,直接地表现美;或者通过揭露现实中的丑恶现象,表达艺术家的审美理想,从而间接地肯定美。因此,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美,现实美是艺术美的源泉。所以说,没有现实美,也就没有艺术美。&五、论述题:1、现实美的意义如何?试谈谈你的看法。答:现实美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作为客观存在形态的现实美,是美的最基本的领域。在人类的审美对象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还是现实美。其二,从现实美与艺术美的关系看,现实美是艺术美产生的基础和源泉。艺术美是现实美在艺术家头脑中审美反映和审美创造的产物。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美,又是对现实美的加工和升华。其三,从审美活动的实际情况看,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接触最多的,也是现实生活中的美。2、什么是社会美?社会美的特征是什么?答:所谓社会美,是指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等构成的社会生活的美。实践活动的美,实践成果的美,实践主体的美,是社会美的具体体现。社会美是现实美的主要内容之一。社会美的特征是:其一,社会美的最大特点是与社会实践有最直接的联系。社会美不仅显现于动态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也显现于静态的社会实践成果中。其二,社会美与社会功利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既然社会美必须依附于社会实践,那么,它与社会实践所追求的一定功利目的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举例说明。其三,社会美与社会历史条件密切相联。社会美来源于人类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具体的社会美内容和形式,都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诸如当时的社会生活、生产水平、科学水平、社会制度、文化风貌、时代特征等密切相关。3、人的美包括哪些方面?人体美与心灵美的关系怎样?答:人的美包括人体美与心灵美两个方面。所谓人体美,也叫人的外形美,是指人的身材、相貌、姿态、动作和风度等构成的外形美。人体美介于自然美和社会美之间,但基本上属于自然美。所谓心灵美,也叫人的内在美,是指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美,包括优秀的品德、高尚的情操和进步的人生观等。人体美和心灵美,在每一个具体人物身上常常有极为复杂的表现形式:一是人体美而心灵不美,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二是人体不美而心灵美,如《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加西莫多;三是人体美、心灵也美,如民间传说中的刘三姐;四是人体不美,心灵也不美。如果戈理《死魂灵》中的梭巴开维支。在人体美与心灵美两者之间,心灵美不仅可以通过人体美显现出来,而且对于人体美起着决定作用。诸如形体的训练、相貌和化妆,以及表情、姿态、动作和风度等,都成为展示心灵美的窗口。在一定情况下,人体的美或丑,往往会把人的心灵的美或丑表现得更为突出。但是,也应该看到,人体美也有相对的独立性。4、何谓&自然的人化&?&自然的人化&与自然美的关系怎样?答:①见解释题第6小题。②&自然的人化&与自然美有着密切的关系,或者说自然美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演进的产物,离开了人和人化,自然无所谓有美或不美,也就没有自然美。所以,&自然的人化&与自然美的关系可以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第一,自然物打上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烙印,使人们得以从中直观自身。在&人化&自然的过程中,人们可以将自己的审美观念、审美技巧和审美理想等,&化&入自然物之中,从而使自然物获得了审美价值。第二,自然物作为人类可亲的生活环境而具有&人化&的意义,从而获得审美价值。人类长期在自然界中活动,便与周围的自然环境产生了物质的或精神的等各种各样的关系,于是自然环境与人类也就有了十分丰富的亲和关系,便成为人类的审美对象。第三,自然物作为人和人类生活的象征,显示出一定的审美意义。诸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边理枝&等。这种象征意义也是长期的&自然的人化&的产物。5、什么是自然美?自然美有哪些特征?答:①同解释题第5小题。②自然美的特征可从以下三点把握:其一,具有自然性的特征。自然美本身并不是人工的产品,而是自然界本来就有的。所以,自然美的本质特性就在于其自然性。这一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美的自然性在外在形式上诸如色彩、声音和线条等,都是符合人审美要求的。其二,具有形式性的特征。自然美侧重于形式,其内容大多隐约模糊,不大引人注意。因此,自然美的色彩、声音、线条、形状、质料等形式,成为人类的主要审美对象。其三,具有多面性的特征。这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二是自然美的内容隐约模糊,故显得丰富多样;三是自然物有美丑二重性。因此,同一自然物,可因时、因地、因人而具有不同的美的内涵。&艺术美一、填空题:1、现代西方美学家托马斯&芒罗的.R.G.科林伍德的和苏珊&朗格的等美学名著,都把艺术问题作为研究中心的。(《走向科学的美学》、《艺术原理》、《艺术问题》)2、JI&斯托洛维奇、M.卡冈是的著名的美学家。(苏联)3、中国甲骨文中的& &字的本义是,西方语言中的&艺术&(拉丁文:Ars)的本义是,都说明在古社会&技&和&艺&是统一的。(种植、技术)4、艺术美既不同于侧重于内容的,又不同于侧重于形式的,一般说来,它要求两者的和谐统一。(社会美,自然美)5、在艺术中,丑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另一个方面是。(以丑衬美,化丑为美)6、亚里士多德从&摹仿说&出发进行艺术分类,摹仿好人的是,摹仿坏人的是。(悲剧,喜剧)7、德国美学家莱辛在《拉奥孔》一书中,主要论述了与的界限问题。(画、诗)8、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将艺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第二类是,第三类是。(语言的艺术、造型的艺术、感觉游戏的艺术)9、黑格尔在《美学》中,将艺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象征型艺术,以为代表;二是古典型艺术,以为代表;三是浪漫型艺术,以、和为代表。(建筑,雕刻,绘画,音乐,诗)10、卡瑞尔等以空间并存与时间序列为原则,将艺术划分为、和三大类。(空间艺术、时间艺术、时空联合艺术)11、冯&哈特曼根据主体的审美感受方式为原则,将艺术划分为、和---三类。(视觉的艺术、听觉的艺术、想象的艺术)12、我们所使用的美学教材,以艺术家反映现实生活的方式、媒介以及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等为原则,将艺术划分为、、、和。(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13、现实美具有、和的缺陷。(分散性、芜杂性、易逝性)14、相对现实美的种种缺陷,艺术美具有、和的优点。(集中性、纯粹性、永久性)二、选择题:1、实用主义美学的代表作《艺术即经验》的作者是( )答案:B&A、詹姆士 B、杜威 C、刘易斯 D、佩帕2、新自然主义美学的代表作《走向科学的美学》的作者是( )答案:CA、桑塔亚那 B杜威 C、托马斯&芒罗 D、埃默森3、表现主义美学的代表作《艺术原理》的作者是( )答案:AA、科林伍德 B、开瑞特 C、鲍桑葵 D、阿诺&里德4、新实证主义美学的代表作《文学批评原理》的作者是( )答案:DA、伍德 B、奥格登 C、维特根斯坦 D、瑞恰兹5、分析美学家莫里斯&韦兹的代表作是( )答案:CA、《艺术哲学》 B、《美学》 C、《美学问题》 D、《论美学》6、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的代表作是( )答案:BA、《美学问题》 B、《艺术问题》 C、《符号逻辑导论》 D、《符号形式的哲学》7、在西方,亚里士多德较早对艺术分类的美学论著是( )答案:DA、《诗论》 B、《诗艺》 C、《诗论》 D、《诗学》8、( )在《美学》中,将艺术划分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三类。答案:CA、康德 B、莱辛 C、黑格尔 D、谢林9、在西方,最早提出空间艺术、时间艺术和时空艺术三分法的美学家是( )。答案:BA、克罗齐 B、卡瑞尔 C、叔本华 D、哈特曼10、在西方,最早提出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和想象艺术三分法的美学家是( )。答案:AA、冯&哈特曼 B、克罗齐 C、卡瑞尔 D、托马斯&芒罗11、在西方,彻底否定划分艺术种类的美学家是( )。答案:DA、席勒 B、尼采 C、叔本华 D、克罗齐12、从艺术分类的角度看,兼有表现与再现特点,呈现于时间的动态的艺术是( )。答案:AA、文学 B、戏剧 C、电影 D、舞蹈&三、解释题:1、艺术:答:艺术来源于劳动技艺,所以中文和西文&艺术&的本义都含有&技术&的意思。现代意义的艺术,是指专供人们欣赏和满足其审美需要的精神产品。它包括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2、艺术美:答:所谓艺术美,是指存在于艺术作品中的美。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进行审美创造的产物。它以人为中心将社会生活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审美的把握,通过想象、虚构、变形、夸张等形象思维的途径,创造体现艺术家的审美体验、审美评价和审美理想的艺术形象,以达到使人在美的享受中潜移默化地净化自己的心灵的崇高目的。3、生活丑:答:所谓生活丑,是指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丑恶的事物和现象。一般说来,生活丑总是引起人们生理上的反感和情感上的排拒,并不具有审美价值。然而,生活丑一旦作为艺术表现的对象而进入艺术领域后,就成为艺术作品的有机构成部分而获得了审美价值。这是一种以其艺术的存在否定自身现实存在的美。4、以丑衬美:答:这是丑的价值在艺术中的一种表现方式。所谓以丑衬美,是指丑的和美的艺术形象同时出现在一个艺术作品中,通过丑与美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使丑显得更丑,美显得更美。以丑衬美,目的在于突出美。这是艺术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5、化丑为美:答:这是丑的价值在艺术中的一种表现方式。所谓化丑为美,是指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将生活丑通过典型化的审美创造,将其变成艺术美的一部分。生活丑一旦进入艺术美后,就不再是原来的&丑&,而成为&美&了,因而是&化丑为美&。但是,&丑&当然还是存在的,这&丑&已成为艺术中的&丑&,它是对生活丑审美化的产物,从而具有了审美价值。6、实用艺术:答:所谓实用艺术,是指兼有实用和审美双重功能的艺术品,能满足人们的实用需要和审美需要。这是一种由实用品向艺术品过渡形态的艺术,包括建筑艺术和工艺品等。实用艺术是偏重于表现的空间静态艺术。7、表演艺术:答:所谓表演艺术,是指以第一次创作的书面作品为蓝本,以演员表演的第二次创作为主要手段的艺术,包括音乐和舞蹈等。表演艺术是偏重于表现的时间动态艺术。8、造型艺术:答:所谓造型艺术,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在空间中塑造可视的艺术形象的艺术,包括雕塑和绘画等。造型艺术是偏重于再现的空间静态艺术。9、语言艺术:答:所谓语言艺术,也叫文学,是以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为媒介,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思想感情,从而塑造想象性的艺术形象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剧本等。语言艺术是兼有表现与再现的时间动态艺术。10、综合艺术:答:所谓综合艺术,是指由几种艺术成分综合而成的艺术。综合艺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综合艺术,如声乐综合了诗歌和音乐,建筑综合了绘画和雕塑,舞蹈综合了音乐、舞蹈、绘画(化妆)等。一般所说的综合艺术是狭义的综合艺术,包括戏剧、电影和电视等。这类艺术综合了文学(剧本)、表演、音乐、舞蹈、绘画、建筑、工艺等多种艺术媒介。综合艺术是偏重于再现的时间动态艺术。&四、简答题:1、艺术是否等于美?答:在西方美学史上,有许多美学家将艺术与美等同起来,由此而来将美学与艺术哲学等同起来。这种看法在西方美学界已成为一种主流的传统的思想。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艺术并不等于美。因为,其一,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反映。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美的、不美的乃至丑的事物和现象,艺术作品中也有美的、不美的和丑的艺术形象。其二,不仅艺术中有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也有美。如果将艺术等于美,那就等于否定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美。2、怎样看待艺术中的丑?答:艺术中的丑,诸如诗歌中的&病树&、&沉舟&,小说中的反面人物,戏曲中的丑角,绘画中的&枯木&、&怪石&,音乐中的不和谐音等,是普遍存在的。艺术中的丑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丑,是艺术家对生活丑审美反映的产物。一般来说,艺术中的丑除了以丑衬美之外,也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当然,这种价值是一种否定性的价值。3、人类为什么要创造艺术?答:艺术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早期创造艺术是为了实用。诸如舞蹈、绘画、雕刻、吟唱等原始艺术,在当时具有交流经验、教育后代、鼓舞士气的作用,甚至还有祈祷、诅咒等巫术礼仪的性质。进入文明时代后,人类创造艺术则是专门满足审美的需要。艺术的发展经过了由实用到审美的历程。这与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经历了同样的路径。这也是西方美学家将艺术与美等同的内在原因。实用艺术仍留有从实用到审美的历史痕迹。4、艺术美的本质是什么?答: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现实美的审美创造的产物。具体说,艺术美的内容来自艺术家体验到的社会美(以及相关的丑),艺术美的形式则是来自艺术家对于自然形式规律的创造性的运用。当然,艺术美中还有来自艺术家本人的审美观点、审美理想和艺术技巧等。总之,艺术美的本质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一般性与个别性的统一和内容与形式的统一。5、艺术中的丑有什么价值?答:在艺术中,丑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以丑衬美。下同解释题第4题。其二,化丑为美。下同解释题第5题。6、与现实美相比,艺术美有什么优越性?答:与现实美相比,艺术美有以下三点优越性:第一,现实美带有分散性,艺术美具有集中性。第二,现实美带有芜杂性,艺术美具有纯粹性。第三,现实美带有易逝性,艺术美具有永久性。&五、论述题:1、试述艺术美的实质与特征。答:艺术美的实质是它的审美性。艺术品是物态化了的人的审美意识。艺术家的审美意识通过一定的物质材料得到了客观的体现,变成了艺术形象,于是就成为可供人们观赏的审美对象,成为传达和交流审美认识的载体,成为千姿百态的各类艺术作品。当然,现实美也有一定的审美性,但是,与现实美相比,艺术的审美性显得更专门和更纯粹。或者说,与现实美相比,艺术美的审美性主要性实质表现在&三个统一&上,即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一般性与个别性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同样,与现实美相比,艺术美具有以下特征:一是集中性。现实美虽然千姿百态,但往往是处于分散的,孤立的状态,彼此之间缺乏内在联系。而艺术美则是将分散的美集中起来,将孤立的美联系起来,经过典型化处理,使艺术美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纯粹性。现实美往往将美的、不美的和丑的交混在一起,故显得芜杂、粗糙。艺术美则是经过艺术艺术家精心选择、提炼和加工的,故显得更加精致和纯粹。三是永久性。现实美不稳定,易于消逝。艺术美是人工的产品,不受自然生命的限制,因而具有超时空的永久性。2、丑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如何?生活丑为什么会转化成为艺术中的美?答:现实生活中的丑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也是艺术创作的表现对象,从而占有一定的地位。首先,人们为了追求美,必须认识丑、克服丑,从而将丑真实地反映出来,这就体现着合规律性的真。其次,生活丑经过艺术处理后,成为一种渗透着艺术家的否定性评价的艺术形象,便从反面肯定了美,这就体现着合目的的性的善。再次,生活丑获取了和谐妥贴的艺术表现形式,就构成了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生活丑会转化成为艺术中的美,主要因为以下两上原因:其一,以丑衬美。下同解释题第4题。其二,化丑为美。下同解释题第5题。3、艺术美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有何特殊价值?答:我们以为,艺术美的特殊价值,可以从欣赏者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来加以分析:第一,艺术美在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方面,具有特殊的价值。人们的审美能力是在艺术美的创作和欣赏的实践中提高的。一个人只要经常与艺术美打交道,或创作,或欣赏,其审美能力都会在潜移默化中有所提高。第二,艺术美在推动社会生活前进方面,具有特殊的价值。在艺术美中,渗透着艺术家对于社会生活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从而具有一定的肯定性、否定性和超越性。人们欣赏艺术美,必然会受到艺术家审美理想的熏陶,并潜移默化而外化为一种推动社会生活前进的力量。4、艺术分类的美学根据是什么?答:我们认为,艺术分类的美学根据主要由艺术家的审美意识的特点和艺术媒介、物化方式等所决定的。首先,从艺术家来看,是侧重于反映现实生活的客观面貌,偏重于再现客观事物;还是侧重于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偏重于表现主观情感。这成为艺术分类的一个美学根据。诸如,符合前者的艺术有绘画、雕塑、叙事文学、戏剧、电影等;符合后者的艺术有音乐、舞蹈、建筑艺术、工艺装饰、抒情文学等。其次,从审美意识物化的方式和媒介看,有些艺术以静态方式呈现于一定的空间中,有些艺术以动态方式呈现于一定的时间中,有些艺术呈现于一定的时空中。这成为艺术分类的另一个美学根据。诸如建筑艺术、工艺等属于空间静态艺术,戏剧、电影等属于时间动态艺术。以上两条,就是美学教材艺术分类的美学根据。&
&&&&&&&&&&&&&&&&&&&&&&&&&&&&&&&&&&&&&&&&&&&&&&&&&&&&&&&&&&&&&&&&&&&&&&&&&&&&&&&& 三、审美范畴
一、填空题1、着眼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我们把美的事物分为第一性的与第二性的。 (现实美 艺术美)2、现实美包括和。 (自然美 社会美)3、着眼于美的事物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不同的性质和特征,则可以将其分为、、、、或等。(崇高 悲 滑稽 喜 优美 丑)4、在西方,与造型艺术密切相关、在感性形式中表现出的美最早为人们所注意,并在很长时期内成为的审美准绳。(和谐统一 古典艺术)5、在近代美学的范畴体系中,广义的美是;狭义的美则是指,它与崇高、滑稽等范畴并列,它以形式上的为特征。 (包括各种美的总称 优美 和谐统一)6、古罗马时期的在他的《》中最早提出崇高这一术语。 (朗吉努斯 论崇高)7、古罗马时期的朗吉努斯在《论崇高》中曾经论及自然界的崇高对象,但主要论述的是,即修辞学上的巧妙和宏伟。(文章风格的崇高体)8、最早对崇高与美进行了比较研究,而从哲学上充分揭示崇高与美的区别并真正确立崇高在美学中的地位的是。 (博克 康德)9、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即和。 (数学的崇高 力学的崇高)10、在看来,崇高并不在对象,而在人类自身的精神;而则把崇高与古代的象征艺术联系在一起;剥去了唯心主义崇高观的神秘外衣,认为崇高的事物不过是形体十分巨大而已。 (康德 黑格尔 车尔尼雪夫斯基)11、崇高不是主客体的和谐统一的,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中趋向统一的。 (静态美 动态美)12、崇高更为重要的领域是在之中。 (社会生活)13、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是的悲剧,称之为悲或者悲剧性比较合适。 (广义)14、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是。 (对于一个严肃、完整、又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15、恩格斯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说,悲剧的本质是由所决定的。(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16、鲁迅认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17、作为美学范畴的滑稽,也可称为、、喜剧性。(喜 喜剧)18、滑稽的本质特征是侧重于在突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存在。(对丑的直接否定中)19否定型滑稽的特征在于,肯定型滑稽则是。 (丑的内容用美的形式掩盖起来 美的内容采取了某种丑的外观)20、无论肯定型滑稽还是否定型滑稽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社会实践中的。都是以内容与形式的尖锐矛盾、不协调以及形式的而引人发笑的。 (特殊形态的感性显现 虚假性)21、优美是实践主体与客体的所显现出来的美。优美最根本的美学特性就是。 (和谐统一 和谐)22、社会生活中的优美偏重于,自然中的优美偏重于。(内容 形式)23、中的优美能够集中而鲜明地显示出优美的审美特性。(艺术)24、对丑的最抽象的哲学概括是把丑视为,确认为美的。(美的对立面 负价值)25、中叶兴起的、以诗歌创作中的象征主义为发端的现代派美学理论与文艺思潮,把丑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19世纪)26、认为&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摹仿,然而,&坏&不是指一切恶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种是滑稽。& (亚里士多德)27、滑稽和崇高的共同性,在于都表现了与矛盾对立的斗争过程。(实践主体 客观现实)
二、解释题1、 崇高:最早提出崇高这一术语的是古罗马的朗吉弩斯。主要论述的是文章风格的崇高体,即修辞学上的巧妙和宏伟。而崇高作为美的一种表现形态,是在实践主体提出了理解、征服和掌握现实客体的历史要求,并且已经或必将趋于实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以现实客体压倒实践主体为其外表特征;而其实质则在于受到压抑的实践主体,充分激发人的本质力量,转而征服、掌握(或趋于征服、掌握)客体。总之,崇高不是主客体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之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2、 &净化说&:亚里斯多德提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认为悲剧主人公之所以遭遇不幸,不是因为他本身的邪恶或者罪恶,而是因为犯了错误,但他所受到的惩罚却在程度上远远超过了他的过错,因此,可以引起人们的同情悲剧可以通过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使得其情感得到陶冶,悲剧具有净化(卡塔西斯katharsis)灵魂的教育意义。&净化说&对于悲剧感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和辨证倾向。3、 悲剧:悲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作为戏剧的一种类型的悲剧,是...
人人移动客户端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审美造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