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大司马霍禹谋反明智吗?他是想和王莽穿越的物证一样称帝吗?还是被逼完饭?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少尉, 积分 175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46 积分
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帝王文化
   姬阆是厘王的儿子,惠王不知道是不是他的谥号?如果说是,那“惠”字对他来说是用得名符其实。为何笔者如此说呢?因为他一生讲究的是个人实惠。在原本司马迁的《史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注解:
   五年,厘王崩,子惠王阆立。①惠王二年。初,庄王嬖姬姚,②生子颓,③颓有宠。
  及惠王即位,夺其大臣园以为囿,④故大夫边伯等五人作乱,⑤谋召燕﹑韂师,⑥伐惠
  王。惠王礶温,⑦已居郑之栎。⑧立厘王弟颓为王。乐及篃舞,⑨郑﹑虢君怒。四年,
  郑与虢君伐杀王颓,⑩复入惠王。
   惠王十年,赐齐桓公为伯。
   注①索隐系本名毋凉。正义谧作“毋凉”也。
   注②正义杜预云:“姚姓也。”
   注③索隐庄王子,厘王弟,惠王之叔父也。
   注④集解左传曰大臣,蒍国也。
   注⑤集解左传曰五人者,蒍国,边伯﹑詹父﹑子禽﹑祝跪也。
   注⑥正义南燕,滑州胙城。韂,澶州韂南也。
   注⑦正义左传云苏忿生十二邑,桓王夺苏子十二邑与郑,故苏子同五大夫伐惠王。
  温,十二邑之一也。杜预云河内温县也。
   注⑧集解服虔曰:“栎,郑大都。”正义杜预云:“栎,今河南阳翟县也。”
   注⑨集解贾逵曰:“篃舞,皆舞六代之乐也。”
   注⑩正义贾逵云:“郑厉公突﹑虢公林父也。”
  以上资料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周惠王抢夺了大臣的林园做了皇家的动物园。一名帝王,拥有天下,如此胸无大志,当然会不得人心。以边伯为首的蒍国,詹父﹑子禽﹑祝跪五大夫看不起这位小家子气的帝王,他们谋立厘王的弟弟子颓,于是召集燕国、卫国的军队来“评理”。惠王一听有军队前来,马上逃到了温邑(今河南温县西南),也就是从西南的洛阳跑到了东北的温县(地图上直线距离约七十公里)。当时,这位天子是不是想逃到齐国去求齐桓公帮忙,我们无法知道,可是后来他躲到了郑国的栎(音:lì力,河南禹县)邑。这就是说周惠王从温向东南的禹县行了约一百五十公里(地图直线)。如果从洛阳他所逃的路线来看,正好是一个锐角三角形。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说明了他对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还不十分信任(也有可能齐国远水难救近火)。最后他还是靠郑国和虢国派兵进攻洛阳杀死姬颓才复位。
   有的人会问:惠王时齐桓公不是霸主吗,为何靠郑、虢派兵才复位?依我看齐桓公要说是在周厘王三年(679年)称霸,实际上是空有其名。真正意义上来讲,齐桓公这一时期只四合诸侯(即:北杏、柯邑、两次鄄盟)。这四合诸侯中,最后一次是在卫国的鄄地举行的,在这次大会上,宋国的公子御说(音:悦)口服心不服,加上秦、晋、燕、楚、郑等国还没有加盟,齐国的霸主地位客观地说,是惠王十年(公元前667)才算真正形成。这也许是周惠王逃往温又逃往栎的真正原因。
   在周惠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76——652)的政治生涯中,司马迁只记录了惠王这一桩丑闻,留下来除了耻辱之外就是屈辱。到了十年(公元前667)齐桓公在管仲和鲍叔牙的辅佐下,创造了他霸业史上辉煌的新手篇章。鲁庄公对齐国惟命是从,亲自到齐国观社火,陈国(舜帝的后代,姓妫)的公子妫完为了避难,也逃到了齐国,齐桓公封他到田邑(妫完改姓田,他的后代田和,在公元前386年以田氏代替姜氏,霸占了齐国)。历史呵,你总是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少尉, 积分 175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46 积分
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帝王文化
襄王谢霸主
   我极不愿意地书写这样的标题,那每一个字的一横一竖都含着屈辱和泪滴。在艰辛的岁月里,周王室在苟且偷生中延续着自己。周惠王窝窝囊囊地走了,把权力交给儿子姬郑。姬郑早年丧母,后妈得宠于惠王,子以母贵,后妈所生的庶弟姬叔带不是一盏省油的灯。襄王虽然即了王位,但总是小心做人,看到后妈和姬叔带就有一种恐惧感。有了恐惧感,底气就不足;底气不足就产生一系列的后患,这叫怕鬼就有鬼。到了他即位的第三年(公元前649)姬叔带密谋戎、翟两国之兵攻击襄王。当戎、翟之兵打到洛阳时,襄王知道这一切都是他宝贝弟弟干的。襄王愤怒之下想杀掉姬叔带,姬叔带恐惧之下逃到了齐国。这个姬叔带,一点政治头脑都没有,他不想想:齐桓公既然是打着尊天子的旗号,他能收留一个叛逆的贼子吗?齐桓公没有收留他。反而派管仲带兵到洛阳伐戎,派公孙隰朋带兵到晋国西南抄了戎兵的老巢。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写的:“襄王欲诛叔带,叔带奔齐。齐桓公使管仲平戎于周,使隰朋平戎于晋。王以上卿礼管仲……”由此可见,周襄王此时对齐桓公感恩不尽,居然把一个诸侯国的大夫以朝廷上卿大夫之礼接待。这是襄王三年发生的事。到了襄王九年(公元前643),齐桓公带着他的荣耀走了,襄王伤心的大哭了一场:“老天呀!你为何不保齐侯,伤了朕的元气呵!”他这样哭泣是有道理的。到了十七年(公元前635)翟国人入侵,襄王又得到了晋文公来帮助了:
   初,惠后欲立王子带,故以党开翟人,翟人遂入周。襄王出礶郑,郑居王于泛。子带立为王,取襄王所绌翟后与居温。十七年,襄王告急于晋,晋文公纳王而诛叔带。襄王乃赐晋文公珪鬯弓矢,为伯,以河内地与晋。二十年,晋文公召襄王,襄王会之河阳﹑践土,诸侯毕朝,书讳曰“天王狩于河阳”。
   以上文字既介绍了周襄王得到了晋文公的帮助,又遭受了晋文公的屈辱。屈辱何在?到了襄王二十年,晋文公居然召襄王到河阳、践土,会诸侯,而不是襄王召诸侯于践土。周朝史官为了给襄王一点面子,说襄王到河阳去是狩猎。我不知道襄公当年是出于谢恩,还是畏惧晋文公,他的的确确屈驾到了河阳。
   在强大与弱小面前,周襄王屈服了。他没有领袖的风流,没有主宰者的才能和魄力,在春秋四位霸主面前,除了一道道诏书的“谢意”,“认可”,就是夜凉如水时的哀叹。在历史的空间中,我常常听到他无奈的悲泣……
   附件一:
   晋文公何许人也,他是晋献公的儿子公子,名重耳。公元前655年(周惠王十二年,齐桓公二十一年,晋献公十二年),晋献公因宠爱妃子骊姬,一心想把骊姬所生的儿子奚齐立为太子,杀了原来的太子申生。太子自杀,其同胞兄弟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都被追杀,他们在没办法的情况下各自逃生。
   晋献公死后,夷吾回国夺取了君位,这位新君对重耳也不放心。他不放心的主要原因是重耳有一定的声望,还有狐偃、狐毛、狐射姑、颠颉、介子推、先轸等一批文臣武将跟随着他一起流浪。
  重耳一班人马首先逃到蒲国又到狄国,他们在狄国待了十二年。后因为发现有人行刺,才又逃到了卫国。卫国看他是个倒霉的公子,不肯接待他,他们才流落到了齐国。这时是齐桓公三十六年(公元前650,这一年齐桓公还派上卿大夫公孙隰朋前往晋国立拥立了晋惠公)。齐桓公对这位落魄的公子倒还挺客气,不仅收留了他,还将本族的一位千金小姐赐婚给他。据说重耳有了这位美人之后,乐不思蜀了。他的亲信背着他商量回国之事,这事被他的妻子知道后,对重耳说:“听说你们要回国,这很好哇!”重耳对妻子这晴天霹雳的一问惊呆了,他连忙辩白说:“没有这回事呀!”他的妻子怕重耳引起误会,很诚恳地劝他,说:“您在这儿贪图享乐,是没有出息的。”重耳听了之后,不以为然。他的妻子面对堕落的丈夫,只好和丈夫手下的亲信们用酒将他灌醉,送他出了齐国。最后重耳回国即位,成为齐桓公之后的春秋第二霸(春秋五霸有两说:一、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二、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要说春秋(时代名。是根据周平王东迁洛阳的公元前770年起,到周敬王四十四年止,为春秋时代。史学界这样划分是以鲁国编年史《春秋》起源于公元前722年,止于公元前鲁哀公赶十四年的前481年)五霸,是不是真正忠于周王朝,史学界的说法不一,在此笔者不敢妄加评论,只是谈到公子重耳时顺便说说而已。
   附件二:
   周襄王姬郑时期,是春秋五霸争雄的高潮。他在位的32年(公元前651——620)中,先后有齐桓公(在位是公元前685——643)、宋襄公(在位是公元前650——公元前637)、晋文公(在位是公元前636——公元前628),秦穆公(在位是公元前659——公元前621)四位诸侯国称霸。其中宋襄公的霸主地位值得商榷:
   《东周列国志》中说齐桓公三十五年(公元前651)在齐国的葵丘举行了一次盟会,在这次大会上,齐桓公知道自己末期快到,把后事托付给了宋襄公。宋襄公于公元前640年率领卫、曹、邾、宋四国之兵护送公子昭(齐孝公)回国即位。这次宋襄公能帮公子昭继位,使宋襄公称霸的野心一下子膨胀起来。他接下来约滕、曹、邾、鄫会于曹国之南。这次会盟不仅没有成功,反而将鄫国的国君杀了烹饪,祭睢水之神。曹共公见此,对宋襄公不满,没有尽地主之责,宋襄公派兵跟曹国打了七个月的仗。幸亏郑文公到楚国去约楚成王到齐国与鲁、齐、陈、蔡会盟,宋襄公怕这些国家来攻打自己,才放弃攻打曹国。
   这件事还没有让宋襄公觉醒,他反而觉得小国不服,是因为自己没有齐、鲁、楚这样的大国作后盾。于是,他再一次约会楚、齐、鲁、陈、蔡、许、曹、郑,想称霸中原。可是,他的这一想法遭到了大臣公子目夷的反对。公子目夷认为:宋国虽说是一个公爵国,但是自齐桓公称霸以后,宋国的威望远远不如以前。宋襄公不听,他决定到宋国盂地(今河南睢县西北)结盟。这时,公子目夷怕楚成王不怀好意,劝宋襄公多带些兵去。宋襄公说:“我是去结盟的,怎么好带兵去呢?”不料,就在盟会争霸主之位时,宋襄公被楚成王绑架了。后来是鲁国与齐国调解,才得释放。宋襄公回国后,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决定出兵讨伐楚国的附属国郑国,以雪被楚成王绑他之耻。
  公元前638年,宋国攻打郑国时,郑国向楚国求援。楚成王采取了围魏救赵的办法。宋襄公没有防到这一着,赶紧回军。当他到达泓水(今河南拓城西北)南岸时,与楚军相对。这时,楚军开始渡泓水河。公子目夷献计,说:“现在是消灭楚国最好的时机,趁楚军还没上岸,可一举歼灭。”宋襄公却说:“那怎么行?敌人还没过河,我们就去打,有失我们仁义之国的体面。”就在他们争论间,楚国的军队如潮水一般地涌上来,将宋将打得一败涂地。宋襄公脚上也中了一箭不说,幸亏有一批护卫拼命保驾,才得以逃生。这说明宋襄公弱智且不够霸主的资格。
   二、宋襄公逃回商丘后,第二年因被楚军射伤的伤口发炎,死于非命。说明他即便在诸侯国中有影响,时间也不长。从这二点来看,宋襄公如果说是春秋五霸之一,有点名不副实。
   附件三:
   周襄王十六年,周襄王因废除翟王后事事引起翟国人的不满,翟国人派兵打到了洛阳,襄王逃到郑国汜,姬叔带代替为王。其条件是娶被襄王废黜的翟王后,并和她一起住在温邑。到了第二年,周襄王在晋文公的帮助下打败姬叔带,才复位。
  纵观以上资料,周襄王一朝都是在霸主们的帮助下,才化险为夷。所以笔者用《襄王谢霸主》来介绍襄王一朝事。
  这其中的悲欢离合,读者自知。
   附件四:
   周襄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27),秦国的大军想偷袭郑国。谁知,晋国早就得到了情报,大将先轸(音:z hěn诊)认为这是打击秦国的好机会,劝说晋襄公在崤(音:x iáo 淆)山(今河南洛宁县北)拦击秦军。
   晋襄公亲自率领大军开到崤山。崤山本是形势十分险要的地方,晋军在那里布下了天罗地网,只等秦军到来。秦军大将孟明视等人一进崤山,就中了埋伏,被晋军团团围住,秦国的士卒死的死,降的降。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员大将全部被活捉。
  晋襄公得胜回朝,他的母亲文赢是秦国人,就把孟明视等三个俘虏释放了。
   公元前624年,也就是崤山交战之后的第三年夏天。孟明视作好一切准备,挑选了国内精兵,派出五百辆兵车。秦穆公拿出大量的粮食和财帛,把将士的家属都安顿好。将士的斗志旺盛,整装出发。大军渡黄河的时候,孟明视对将士们说:“咱们这回出来,可是有进没退,我想把船烧了,大家看怎么样?”大伙齐声说:“烧吧!打胜了还怕没有船回国吗?失败了,再也没有脸回去了。”孟明视这种破釜沉舟的办法,激发了将士们的斗志,秦军因崤山一败憋了三年的闷气和仇恨全在这时迸发。没有几天功夫,秦军就一举夺回了上次丢掉了两个城池。接着,又攻下了晋国的几座大城。
  这一仗,大长了秦国的志气,大灭了晋国的威风,西部小国和西戎部落,一听到秦国打败了中原的霸主晋国,争先恐后地向秦国进贡。这样,秦国做了西戎的霸主。
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帝王文化
俺弼马温乃一介闲得无聊的读书人,故不敢受“老师”之称。
看来你对中国历史很有研究,俺倒是想请你帮忙求证一下明代荆王府中分封的小王——樊山王最后的王府在哪里(〈明史〉中仅提到了樊山王载埁,见本人已发表的相关论文资料。附后)?
如果能够找到这样的求证资料,俺弼马温就可以依线索查寻〈西游记〉的诞生地和真正的作者群体的组成者都是些什么人了。
附相关资料:(〈荆府纪善、花萼社与《西游记》〉)据《明史》(清代张廷玉著)所载:载埁于明嘉靖36年(公元1557年)袭封樊山王,万历25年(公元1597年)薨;为人“尤折节恭谨,以文行称”;其“四女皆妻士人,不请封”;喜“读《易》穷理,著《大隐山人集》”。有三子,“子翊羝、翊蓥、翊塑皆工诗,兄弟尝共处一楼,号花萼社”。由此可以看出,载埁已是老王的支系小王,故与朝政疏远,更接近于一般市民。但这位老王显然也是个读书人,府上藏书肯定丰富。吴承恩在这里与载埁及三位小王子一起读书穷理,呤诗作赋,很有可能就是在这个“花萼社”里,共同完成了《西游记》的创作。因为,在《西游记》的章回里,就隐含有“花萼社”这个概念,而且在第八十八至第九十回中写悟空等在玉华县授徒的故事,已有学者论证为是吴承恩对任荆府纪善时的生活描述。另外,学界较一致认为,吴承恩写《西游记》的时间大约是在1568年至1578年间,写完后书稿留给了王府,直至万历20年(公元1592年)才从王府传出,由南京世德堂书店得到书稿刻印。因此,从时间上看,也是符合史实的。
少尉, 积分 175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46 积分
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帝王文化
弼老师好!
很遗憾,我还没有考究过这些深层的学术问题。如有所获,一定共商。
谢谢你的信任!
少尉, 积分 175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46 积分
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帝王文化
   周襄王带着他风雨的一生走了,他的儿子姬壬臣(顷王)于公元前620年即位。这位短命的帝王,在他六年的政治生涯中,司马迁没有记录什么:“三十二年,襄王崩,子顷王壬臣立。顷王六年,崩,子匡王班立。”
   我翻开《史记.秦本纪》看了一下:
   康公元年。往岁缪公之卒,晋襄公亦卒;襄公之弟名雍,秦出也,在秦。
   晋赵盾欲立之,使随会来迎雍,秦以兵送至令狐。晋立襄公子而反击秦师,秦
  师败,随会来奔。二年,秦伐晋,取武城,报令狐之役。四年,晋伐秦,取少梁。⑤
  六年,秦伐晋,取羁马。战于河曲,大败晋军。晋人患随会在秦为乱,乃使魏雠余⑦
  详反,合谋会,诈而得会,会遂归晋。
   康公立十二年卒,子共公立。
   有人可能要问:你没事找事,秦与周有何关联?
   是的,我没事想找点事,特别想找点花边新闻,可是没有成功。最后只想在秦本纪中,找出有关秦国与周顷王同时代发生的事,在这些事中再看看周顷王的“政绩”,结果令我很失望。秦穆公死后,他的儿子康公即位,秦康公二年(公元前619)应该是周襄王三十二年,秦国只记载了“秦伐晋,取武城,报令狐之役。”对于周襄王的死他们没记载。在秦国的史书上也许是没地方记载。顷王即位一事秦史也没有文字提到。更可悲的是:杨钟贤、郝志达主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史记》全译版本中,周襄公的年表居然是三十三年(邵雍年表同),这让我对周顷王即位的年代又多了一些话题。历史本身就有很多错误,我们后来者再添上一些谬误就是错上加错。好在周顷王是一个懦弱的帝王,没有多少人关心他的事。秦国是如此,鲁国也是如此。
   在《左传》里,鲁文公八年(公元前619)有这样的记载:“秋,襄王崩。”四字,也没提到顷王即位。到了鲁文公九年,鲁国人又一次提到:“二月,庄叔如周,葬襄王。”鲁国到底还是周公姬旦的后人,讲点礼节,谈到了周朝的事。到了鲁文公“十四年春,顷王崩。周公阅与王孙争政,故不赴。凡崩,薨,不赴则不书。”鲁国人不仅讲出了不到周朝悼丧的原因,还讲出了自己的礼节。看完这沉甸甸的历史,我还能说什么呢,秦国人和鲁国人都没有错,他们所记载的只是自己的历史。他们能够谈到周朝的事,已经是“很不错了”。
   匡王恨楚
   周顷王默默地走了,一路上没有人为他送行。其原因是周公(周朝的三公之一)与周襄王的孙子们争夺政权,最后还是顷王的儿子姬班(周匡王)胜出。这一年是公元前613年,楚穆王死,楚庄王立。这位楚庄王三年不说话,一说就惊天下:
   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令国中
  曰:“有敢谏者死无赦!”伍举入谏。庄王左抱
   郑姬,右抱越女,坐钟鼓之闲。伍举曰:“愿
  有进隐。”曰:“有鸟在于阜,三年不蜚不鸣,
  是何鸟也?”庄王曰:“三年不蜚,蜚将冲天;
  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举退矣,吾知之矣。”
  居数月,淫益甚。大夫苏从乃入谏。
  王曰:“若不闻令乎?”对曰:“杀身以明君,
  臣之愿也。”于是乃罢淫乐,听政,所诛者数
  百人,所进者数百人,任伍举﹑苏从以政,
  国人大说。是岁灭庸。六年,伐宋,获五百乘。
   公元前613年,楚成王的孙子楚庄王继位。晋国趁这个机会,把几个一向归附楚国的国家又拉了过去,订立盟约。楚国的大臣们很不服气,都向楚庄王提出要与晋国争霸权。可是,楚庄王知道自己刚继位,对大臣的忠、奸不了解。于是,他白天打猎,晚上喝酒,就这样窝窝囊囊地过了三年。他知道大臣们对他的作为很不满意,还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是敢劝谏出兵称霸,就判谁的死罪。
   一天,有名叫伍举的大臣,实在看不过去了,闯进宫见楚庄王。楚庄王正在寻欢作乐,听说伍举要见他,就把伍举召到面前,问:“你来干什么?”伍举说:“有人请我猜个迷儿,我猜不着。大王是个聪明人,请您猜猜吧!”
   楚庄王听到要他猜迷,觉得怪有意思,说:“你说出来听听。”伍举说:“楚国山上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样子也挺神气。可是一停就是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楚庄王心里明白伍举说的是谁。他说:“这可不是一只普通的鸟。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就要冲天;不鸣则已,一鸣将要惊人。”
   打这以后,楚庄王决心改革政治,把一批奉承拍马屁的人撤了职,把敢于进谏的伍举和大夫苏从提拔起来担任要职。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领大军攻打郑国。晋国派兵救郑,与楚国发生了一次大战。晋国的人马死了一半,另一半逃到黄河边。晋军由于船少人多,争着渡河,许多人被挤到了水里。掉到水里的士兵想往船上爬,船上的士兵怕翻船,拿刀砍手指。有人劝楚庄王追上去把晋军赶尽杀绝。楚庄王说:“楚国自从城濮失败以来,一直抬不起头,这回打了这么大的胜仗,总算洗刷了以前的耻辱,何必赶尽杀绝呢?!”这位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就这样成为了春秋时期的霸主。
   周匡王看到楚庄王六年称霸,而自己一事无成,就气死了。那潇潇的风雨呵,卷起了秋天的落叶,向长空弥漫……弥漫到大海卷起了狂天的巨浪!不,那不是巨浪,而是周匡王的泪花!
少尉, 积分 175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46 积分
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帝王文化
   定王姬瑜,是周匡王的弟弟。公元前607年即位。在位二十一年。
  定王面对强大的诸侯国,除了小心,就是不闻不问,有时你怕鬼鬼就来找你。楚庄王经过五年的整顿和征战,到了公元前602年亲征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的戎族,军队驻扎在洛阳郊区。既然人家找上门来了,定王不得不派人慰问。楚庄王见到了王室大臣,想试探一下周王室的腐败程度,对王孙姬满说:“周朝的九鼎有多重呀?”姬满听了,觉得楚庄王问话不善,便巧妙而严肃地说:“一个国家的强盛是靠德行服人,不必去探听君王的鼎有多重!”楚庄王听了这句话,脸红了一阵,觉得周王朝还有德行在,就班师回国了。
   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呜呼!君王其忘之乎?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桀有乱德,鼎迁于殷,载祀六百。殷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昔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楚王乃归。
   这是司马迁笔下的一幕,如果姬满的回答是阿谀奉承或者不是那样严紧,楚庄王会不会顺手牵羊灭了大周?我看楚庄王伐陆浑戎是假,想灭周王朝是真。面对正义,他胆怯了,我们从后面的“楚王乃归”四字中,看到了一只夹着尾巴逃走的狼。
少尉, 积分 175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46 积分
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帝王文化
   周简王姬夷,是周定王的儿子。公元前586年十一月十二日定王死即位。在他14年的帝王生涯中,没有特别的记载,只是记载了十三年(公元前573)晋国厉公(厉公在位于公元前580——前573)被大夫栾书、中行偃等人弑,晋国人到周朝来迎接厉公的儿子姬周回国即位。
   厉公多外嬖姬,归,欲尽去髃大夫而立诸姬兄弟。宠姬兄曰胥童,尝与郄至有怨,及栾书又怨郄至不用其计而遂败楚,乃使人闲谢楚。楚来诈厉公曰:“鄢陵之战,实至召楚,欲作乱,内子周立
  之。会与国不具,是以事不成。”厉公告栾书。
   栾书曰:“其殆有矣!愿公试使人之周微考之。”果使郄至于周。
   栾书又使公子周见郄至,郄至不知见卖也。厉公验之,信然,遂怨郄至,欲杀之。八年,厉公猎,与姬饮,郄至杀豕奉进,宦者夺之。郄至射杀宦者。
   公怒,曰:“季子欺予!”将诛三郄,未发也。郄锜欲攻公,曰:“我虽死,公亦病矣。”郄至曰:“信不反君,智不害民,勇不作乱。失此三者,谁与我?我死耳!”十二月壬午,公令胥童以兵八百人袭攻杀三郄。胥童因以劫栾书、中行偃于朝,曰:“不杀二子,患必及公。”公曰:“一旦杀三卿,寡人不忍益也。”对曰:“人将忍君。”公弗听,谢栾书等以诛郄氏罪:“大夫复位。”二子顿首曰:“幸甚幸甚!”公使胥童为卿。闰月乙卯,厉公游匠骊氏,栾书、中行偃以其党袭捕厉公,囚之,杀胥童,而使人迎公子周于周而立之,是为悼公。
   以上资料是《史记.晋世家.第九》关天晋人迎立姬周回国即位的记载。这位姬周即位没一年,简王就命归西天。而历史在周简王十四年短暂的一瞬间,跨越了晋景文公、厉公和悼公三代。晋国这三代是继晋文公称霸之后的强盛时代:
   桓公三年,晋败我一将。十年,楚庄王服郑,北败晋兵于河上。当是之时,楚霸,为会盟合诸侯。二十四年,晋厉公初立,与秦桓公夹河而盟。归而秦倍盟,与翟合谋击晋。二十六年,晋率诸侯伐秦,秦军败走,追至泾而还。
   桓公立二十七年卒,子景公立。
   以上是《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有关秦桓公与周简王同时代的事,这一时期晋景公接过晋文公的霸主地位继续称霸诸侯。不仅秦国历史如此记载,鲁国的历史也是如此:
   晋人谋故绛。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沃饶而近盐,国利君乐。”
   这是《左传》周简王元年(公元前585),鲁成公六年,晋景公十五年(晋景公在位十九年)的事。看过《东周列国志》的人可能还记得这样一段历史:
   鲁成公二年(公元前606),齐顷公听说鲁国要同晋国入侵齐国,齐顷公一边派人到楚国访问(就像邓小平同志发动对越自卫反击战访问美国一样,说明楚国虽大),共同讨论列国形势,一边先发制人。齐军从齐国的平阴(今天山东平阴县东北三十五里)出兵,直入鲁国的龙邑(山东泰安县东南)。这一仗齐顷公屠城三日,正准备深入鲁境时,齐顷公听说卫国趁机派大将孙良夫侵略齐国。齐顷公不敢恋战,只好派一部分军队留守龙邑,自己班师而归。行到新筑界口,与卫军相遇,卫大将军孙良夫和副将石稷被齐军打败,孙良夫只好收拾残兵入新筑城,自己亲自到晋国求援军(说明晋国的强大)。
   到了周定王十八年六月(公元前589),晋国派臧孙许、季孙行父、叔孙侨为将,同孙良夫合兵于新筑城。曹国的大将公子首也应孙良夫之邀前来。在这浩浩荡荡的联合大军面前,齐顷公看了一眼连绵三十多里的敌人军营,听到日夜兼程的战车声,他作出了决定:如果让晋军入齐国境,百姓会震惊,我们应该回师保国。齐顷公马上调集五百辆兵车,三日三夜行五百里,赶到鞍地(今天山东济南市)扎营。这一仗齐顷公失败,他逃回都城临淄(今天山东淄博市),最后只好派上卿大夫国佐赴晋营和谈。
   从以上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周简王时代是一个以晋楚两国为主导的时代。晋厉公的儿子当年是不是作为人质(诸侯为了表示对朝廷的忠诚,往往派太子或重臣到朝廷作人质,表示他们对朝廷的忠诚,这对称霸的诸侯来说很重要)在朝廷任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周简王一朝并不是周天子的天下,而是诸侯纷争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晋、楚两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秦国、齐国、吴国、越国次之。
   我写到这里,心很沉,总想说点什么,又似乎多余。如果说周简王哪怕是有一点让我能找出的风光政绩,我都会改写标题。
少尉, 积分 175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46 积分
[原创]帝王文化
少尉, 积分 175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46 积分
Re:[原创]帝王文化
   灵王姬泄心,是简王的儿子。公元前571年继位,在位27年。
   姬泄心是春秋末年在位时间较长的一位帝王。在司马迁的笔下仅只记载了:“灵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48),齐崔杼弑其国君庄公”十五个字。为了解读这十五个字,我翻开了《左传》和《东周列国志》。在认认真真看了这些资料后,禁不住嘴,想谈谈崔抒和齐庄公的恩怨。
   说到齐庄公还得从他的父亲齐灵公说起,齐灵公娶了鲁国的顏懿为夫人。顏懿没有生儿子,她的侄女为灵公生了一个儿子叫姜光,齐灵公当时一高兴,就把这个宝贝的儿子立为太子。在齐灵公的三位夫人,六嫔,二十七位命妇中,仲子和戎子两位夫人把灵公的一生刷新。戎子受宠,仲子把自己所生的儿子姜牙托付给戎子保护。戎子也没有辜负仲子,在齐灵公面前说服齐灵公改立姜牙为太子。仲子听了这话,对戎子和灵公说:“不行。废立是国家大事,姜光的太子地位已经得到了诸侯国的认可,现在无故废除,就是鄙视诸侯,陛下一定这样做会后悔的!”齐灵公在心爱的戎子面前岂肯有失气节。就这样由一个美丽的“爱情”,作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姜光被齐灵公调到东部边境去戎边去了,姜牙做了太子。
   到了公元前554年(周灵王十八年,齐灵公二十八年)夏天,齐灵公病危,齐国的大夫崔杼暗中把姜光接回临淄(今山东淄博市)都城,杀了戎子,暴尸集市。在崔杼的帮助下姜光自立为君(齐庄公)。
   齐庄公即位后,杀了姜牙,连姜牙的老师夙沙卫都不肯放过,逼得夙沙卫逃奔高唐叛国。就这样齐国政坛上姜光和崔杼(时任宰相)粉墨登场。到了这年秋八月,崔杼杀了齐国的上卿大夫高厚。这个高厚当初跟崔杼狼狈为奸立姜光,这时崔杼看到高厚家的财产多眼红,在齐庄公面前如此这般地说了一通之后,把高厚送进了鬼门关。
   高厚的死,齐国人众说纷纭,这让齐庄公对崔杼有些不满。
   到了齐庄公六年(前548),齐庄公因与崔杼的老婆通奸,被崔杼设计杀了。事情起因得从崔杼的老婆棠姜说起,崔杼前妻生了两个儿子就死了,次娶陈郭氏,这陈郭氏乃为齐国大夫东郭偃的妹妹,是一位梅开二度的主。她先嫁给棠公为妻,因此叫棠姜。生一子叫棠无咎。按照崔杼的权势,应该妻妾成群,为何他这样痴情天棠姜?只因棠姜花容月貌,楚楚动人:她那面如桃花鹅卵形的脸蛋,那高耸入云的鬓发,那丰硕的双乳,那婀娜多姿的身躯,那明如秋水的双目,那浓情软语的娇柔之音,都一一地刻在了崔抒的心灵。
   要说古代大家族的妇女,也是难得与陌生男人相见的。活该祸害千年,就在崔杼跟棠公悼丧时,窥视到了这位佳人。崔杼不见则可,一见魂牵梦萦。于是他求其兄东郭偃说合,娶为继室。
   崔杼有了这个优物,爱得水乳交融。一天,他请齐庄公到他家去喝酒,庄公早就听说崔杼有一位美人,一进门就要见夫人。当庄公见崔夫人如此国色天香,赞不绝口,崔杼只好让夫人劝酒。俗话说得好:“美酒配佳人,杯杯好心情”。庄公看出了这位红杏想出墙外的美人,早就把宫中的三宫六院忘得一干二净。于是,齐庄公求东郭偃说合,让东郭偃请他妹妹回家暗中送暖,东郭偃也乐得做诸侯的暗中姐夫。
   这件事被崔杼知道后责备棠姜,棠姜哭丧着脸,说:“奴婢本想以死表明贞节,无奈齐侯苦苦相逼,如果贱妾不从,相国之命难保……”棠姜说到这里,假惺惺地哭泣起来。崔杼见此心软生爱,由爱生恨;他把所有的仇恨都集中到了庄公身上。于是,心生一计。
   一天,崔杼请“病假”不上朝,齐庄公一听机会来了。他匆匆忙忙地处理了朝中之事,借探崔杼的病为名,来到了相府。
   当齐庄公来到相府时,遇到门卫装出十心关心的样子问崔杼的病情。门卫早就知道庄公问病是假,偷情是真,连忙说:“我家相爷病得晨昏颠倒,刚刚服药睡下,陛下快进府。”庄公听了这句话,仿佛听到门卫这样对他说:陛下,你来得正是时候,我家相爷病倒了,你快同夫人偷情。
   跟随庄公来的有州绰、贾举、公孙傲、偻堙四位侍卫,贾举见庄公迫不及待的样子,怕节外生枝,说:“陛下,这里不安全,何不带棠姜回宫。”庄公这时哪里听得进,听了贾举之言,大概有所觉醒,顺便问门卫:“相国睡到哪个房间?”
   “睡在外面东厢房。”门卫神秘地笑道。
   州绰、公孙傲、偻堙听了知趣退出大门,只有贾举不放心,决定帮庄公站一次风流岗。
   庄公来到棠姜的房间,棠姜笑容满面假意地想对庄公说点相思之苦、幽情别恨之言时,侍婢前来说:“相爷口燥,请夫人送蜂蜜汤漱口。”
   棠姜听了,装得十分不情愿地跟着侍婢到崔杼房间去了。并回头对庄公说:“陛下,不好意思,奴婢一会就来侍候陛下。”
   等棠姜一走,庄公欲火中烧。正当他在焦急中等待时,忽然听到有人在吼叫:“奉相国之命,捉拿淫贼!”随着棠姜长子棠无咎的一声高呼,从相府中埋伏的刀斧手蜂拥而上,把庄公团团围住。庄公见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寒胆代替了色胆,他连忙声色俱厉地说:“寡人是国君,有谁敢如此大胆行刺孤!”
   棠无咎虽然只有十五六岁,对后爹(崔杼)的话言听计从。他才不管你是国君,维护妈妈的名声要紧,说:“我只知道你是奸人,而不知道你是国君!既然你说你是国君,为何不到相爷房中问病,而到我妈房里来作甚!?”
   庄公这时觉得理亏,只好摊牌,说:“相国何在?你请他来,寡人跟他立约,以后决不会再来!”
   “相国病不能起!”棠无咎步步紧逼。庄公这时才知道无奈,只好说:“这样吧,你让寡人回太庙自杀,让孤的后人知道寡人的耻辱如何?”
   棠无咎人小心不小,他怕庄公出门不认帐,恐怕到时连自己的小命都会搭上,说:“这里我只知道你是奸贼,而不知道有君!你既然知罪,何必到太庙自裁,这样有辱你的祖先。请你现在自裁,免得我们动手!”庄公听到这句话,想得到侍卫的救驾,从窗口逃走。棠无咎见此,一箭射去,正射中庄公的左屁股。可怜的庄公就这样死在了奸臣手里(以上是《东周列国志》的版本综述,《左传》中贾举曾经受到庄公的处罚,帮崔杼设了此计。并且说庄公经常到崔杼家里与棠姜私通后,总是把崔杼的帽子拿到宫廷送人。“绿帽子”的来历可能就是从这里来的)。
   姜牙如果能看到这一幕,他会拍手称快吗?庄公如果有来世,他还会用崔杼这样的小人吗?那些只爱美人,不爱江山的人看到这一幕会觉醒吗?
   这个故事讲到这里很沉了,如果再讲下去近似残忍。而这个故事又非常有内涵,还牵涉到一个春秋时期的重要人物,因此笔者舍不得丢下,不然对不起司马迁在周灵王一朝只记录这一件事。
   庄公死后,齐国上下震动,大夫晏子就是其中之一。在《晏子春秋》中,大家可能看到过有关晏子哭尸(庄公尸体)的记载。在《左传》里,不仅记录了晏婴哭尸,而且还记录了他哭尸前后说的很耐人寻味的一番话: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君臣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而为已亡,非其私暱,谁敢任之?且人有君之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
   这是《左传》原文。意思是说晏子听到庄公被崔杼家奴杀害之后,他来到崔府,崔府的卫兵不让他进门。卫兵问他:“大人这样贸然进去,岂不是找死吗?”晏子没有被吓倒,他从容地说:“如果说庄公是我一个人的君主,我死不足惜。”这句话暗示崔杼不敢对他下手。由于晏婴的大义凛然,让崔府的卫兵感动,打开大门,让他进去了。晏婴进去后,枕着庄公的尸体痛哭了一场,然后蹦脚三次指责崔杼贪得无厌,杀死高厚;不忠不义,弑君小人;反复无常,必遭报应!崔杼的家奴听了像一根根钢针穿心,同时也为崔杼打抱不平,力劝崔杼杀了晏婴。崔杼不知是良心发现,还是怕引起公愤,对家奴说:“他是齐国敬仰的人,放了他能安定人心!”
   庄公走了。他带着耻辱和风流,也刻上了他杀庶母戎子和庶弟姜牙罪恶的烙印。他的死,崔杼虽然没有像他杀戎子一样暴尸朝堂和集市,但死得耻辱,死得肮脏。
   接下来又是因果报应。崔杼杀高厚得了不义之财,到了齐景公二年(前546年,周灵王二十六年),崔杼和庆封在齐国专权,这两个贪得无厌的家伙走到了一起,这就看谁先出招数了。结果崔杼家内乱,庆封借帮崔杼之名,杀了他的儿子,和党羽(棠姜上吊自杀)。等崔杼回家一看:血水成河,残垣断壁,尸横遍野,家破人亡。他也许是悟出了因果报应,最让他伤心的是,门前古树上掉着的棠姜尸体,他再也没有生存下去的勇气,拿出一根绳索,紧挨着棠姜双双去见齐庄公去了。这其中崔杼是不是怕棠姜到阴间被庄公报复而自杀我不知道,但有一条让我深思:崔杼吞高厚的财产得到报应,现在庆封吞并了崔杼的财产岂能安心?第二年十一月七日,报应来临,栾氏、高氏、陈氏、鲍氏四大家族联合,攻打庆封,庆封逃往鲁国。到鲁国后,他为了讨好鲁国大夫季武子,把自己心爱的豪华温车送给了季武子。这件事被展庄叔看见了,他意味深长地对季武子说:“这车光彩照人,其人一定黑心。”这句话引起了季武子的深思,他再也不敢要这辆豪华的温车了;这句话对庆封来说,不亚于当头一棒,让他的灵魂撕裂。
   庆封到鲁国不得意,又逃到吴国,他到吴国后又一次发了财。鲁国的子服惠伯对叔孙穆子说:“上天是不是福临坏人,为何庆封比原来还要富有?”叔孙穆子是一位很有见解的哲学家,他冷笑道:“好人富有叫奖赏,坏人富有叫遭殃。你不要羡慕庆封,这是上天看到庆封的一批坏人没有到齐,才让他富起来的。一度这些人到齐了,就会全部被正义杀掉!”
   周景王七年(前544年,鲁昭公四年,楚灵王三年)七月,楚灵王会合诸侯伐吴中,九月灭了庆封九族。那肮脏的财产,那贪婪的野心,都随着正义化为了灰烬。
   到了周灵王二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灵王逝世,十二月一日,齐国人迁葬庄公之尸,把死了一年多的崔杼尸体暴尸于市。
   这就是周灵王与齐庄公打屁不着大腿的故事,司马迁在浩繁的史料中筛选这一真实故事是想说明什么呢?也许就是想劝世人行善罢。我这样费心地整理,读者自知。
少尉, 积分 175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46 积分
Re:Re:[原创]帝王文化
   周景王姬贵,是灵王的儿子。公元前544年父死即位。在位二十五年。
   当我翻开周景王的历史,眼前触目惊心:
   景王十八年,后太子圣而蚤卒。二十年,景王爱子朝,欲立之,会崩,子丐之党与争
  立,国人立长子猛为王,子朝攻杀猛。猛为悼王。晋人攻子朝而立丐,是为敬王。
   以上文字,在诉说着周景王一朝王室内部争名夺利、骨肉相残、带血、淌泪的一幕幕惨剧。我在这残酷的历史面前除了陌生就是熟悉。陌生是因为那悠悠的历史离我们太远;熟悉是因为这种骨肉相残事件屡见不鲜。本来我准备写这部《帝王文化》随笔前,想写一点有价值的正史。而真正到写正史时,司马迁又给我一部支离破碎的残简。写到周景王时,应该是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学艺术绽放的时代,有许多文学艺术文化和历史名人都需要认真地写一写,可一看到司马迁以上的记载,就被这血雨腥风的气氛压抑得喘不过气来。写着写着,越写越沉,越写越难写,无奈之下只好先把司马迁提到的这一事件写出来再说。看来我有点像“无知的婴儿——不怕鬼”。既然连鬼都不怕,也就东扯西拉,看事说事,见人说人。
   为了寻找周景王十八年后太子圣而蚤卒这一历史,我翻开《左传.鲁昭公》十五年(前530年)的记录:“六月乙丑,王大(“大”应该是“太”)子寿卒。秋八月戊寅,王穆后崩。”也就是说周景王立的太子姬寿于公元前530年六月初九死了。到了同年秋季八月二十二日,穆王后也死了。在《史记.晋世家》第九章中,我找到了有关晋国立周敬王的资料:
   顷公六年,周景王崩,王子争立。晋六卿平王室乱,立敬王。
   这就是晋顷公六年(前520),周景王二十五年发生的事。在这一事件中,更进一步说明周王室的无能,同时我们也看出周王朝这艘航船在岁月的风浪中已经摇摇欲坠。然而,就是在这风雨飘摇、鬼哭狼嚎的时刻,周王室内部还要发生内讧。恍惚间,我想像的思维飞向了人性的深处,——人呵!你总是把一个个错误、遗恨、忌妒、贪婪、自私来编织着愚昧,然后阻止文明进程,启迪智慧诞生,形成亘古不变的定论。
   我们何时能跳出这个怪圈?
   写完了以上的“正史”,我跟岔巴子一样,关不住嘴,好像有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在向我喊冤!于是,我不得不在周景王年代加一个话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莽改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