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的字是什么,b站中的郭嘉的字是什么是什么梗??

蜀失庞统,魏失郭嘉,吴失周瑜,哪个影响最大?
按投票排序
总体而言:应该是周瑜&庞统&郭嘉先从郭嘉说起,对于郭嘉的重要性,大多数人都认为是赤壁之战,曹操打输了,然后感慨: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曹操此言,意思说如果郭嘉还活着,肯定不会让我沦落到这种地步。这并不代表郭嘉活着的话,曹操就能赢得赤壁之战。还有另一种可能,压根没有赤壁之战,和贾诩“先声后实”之策相同,或者开打的话,打个平手。开打打平手的可能性也小,曹操的全部谋士基本都是北方人,不清楚江南的形式地理,所以才会被周瑜抢占先机,不能乘胜渡江,只能相持于赤壁,郭嘉也不知道。水土不服的疾疫,郭嘉也没有妙手回春之术吧。
至于郭嘉能不能劝曹操不打赤壁之战,贾诩不行,郭嘉行吗?个人感觉也不行,因为曹操乘胜得意的时候,基本是没人敢劝的,所谓骄兵必败,曹操也基本是这个时候打败仗的:公元196年,即建安元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也就是这一年,曹操比较欣赏的谋士戏志才去世,写信让荀彧推荐谋士,荀彧推荐了郭嘉,曹操评价: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公元197年,曹操第一次讨伐张绣,结果大家都知道,张绣开始是真心投降的,结果曹操干了缺德事,淫人妻女。张绣一举反叛,杀了曹操儿子曹昂,还差点干掉曹操。在曹操干这件缺德事的时候,荀攸,郭嘉都应该随军参谋,甚至都有可能晓得张绣造反的嫌疑,可是没人劝,或者没劝住曹操。
曹操在低谷的时候,基本上很能听得进去别人的意见,吕布袭取兖州,他还一股脑的想先打下徐州,后来听取荀彧: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才回头击破吕布。在实力不及袁绍的情况下,听取荀彧,荀攸,郭嘉,程昱,贾诩等人的一系列建议,平定河北,下荆州。牛逼时不要嘚瑟,说的就是曹操这种人。
下荆州之后,是曹操重要的转折点,坐拥天下三分之二,曹操的心理不仅仅是想一统中原,他内心已经有了周文王的心态,也很难在和当初起家的荀彧,程昱等人戮力王室了。建安十七年,荀彧因为反对他称魏王,惹怒了他,后来逼荀彧服毒自尽。曹操后来拊昱背曰:“兖州之败,不用君言,吾何以至此?程昱因此感叹:“知足不辱,吾可以退矣。”于是,自表归兵,阖门不出。
郭嘉即使不英年早逝,赤壁之战也很难赢的,所谓后来郭嘉不死,也不会有司马懿篡魏的这种说法更是奇谈了。郭嘉只有参谋之才,司马懿却有政治,军事之才。司马懿虽然在岐山之战,设计杀死张郃(也有可能是智商不够),但是真正有篡位之心,却是在诸葛亮死去之后,当年诸葛亮屯军渭水,驻军屯田三个月,后来因为病逝撤军,所有的东西都留给司马懿了,后来中原大旱,粮食贵如黄金,司马懿把诸葛亮屯田耕种立下的军粮接济许都,洛阳,一时之间,人称“活佛”,这个时候,司马懿才有篡位之心。。。其次是庞统。庞统主要在刘备攻取西川方面,却不幸身亡,但是刘备攻取西川的事业并没有中断,虽然刘备要诸葛亮,张飞等人发兵入蜀,但是早在他们进入时,刘备就已经攻下雒城,进围成都,攻下成都之后,又以法正内统都畿,外为谋主,军事谋划上也没有太大的误差。庞统在这方面和法正也没有多大差别。但刘备对庞统也是很器重,虽然职务不如诸葛亮,但感情甚好,这也是刘备和曹操的很大区别,曹操是很喜欢和敬重荀彧的。於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於是统逡巡引退。先主寻悔,请还。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乐如初。高兴头上,很少有谋臣敢扫主公的雅兴。刘备竟然对他很不见怪,可见信任程度之高。
庞统不死的话,诸葛亮不会进川,这倒未必,诸葛亮有治国之才,必然会如同萧何镇关中一样,进川是必然的,大批的人才也自然是这样,因为要进取汉中,荆州只能取守势,荆州已经被一分为三,自古荆州为兵家必争之地,《读史方舆纪要》里论述湖北形势,就曾说:就进取中原而言,必然要的襄阳,以保东南形势而言,要据有武昌,至于占据湖北形势,必然要得有江陵。因此关羽守护荆州的主要任务是守护四川的东大门,同时可以作为奇兵,或北下襄阳以图中原,或者顺江而下,威胁孙权,同盟必须建立在有实力的前提之下。庞统在的话,也许他会建议刘备加强荆州的防护,刘备此人,攻取汉中之后,就开始在四川大兴土木,过气自己的闭门自守的好日子,在成都到白水之间,大兴土木,还亲自率军到公安,公然支持关羽下益阳,争夺荆州,吴蜀联盟让刘备破坏的一干二净,不是曹操平定张鲁,估计就会有第二次的荆州争夺之战。这次争端,诸葛亮应该是没有说任何话的,庞统应该会会劝住刘备,后来关羽下樊城,趁机围攻襄阳的时候,从当时魏蜀吴三国的记载而言,魏国早有高人温恢洞察关羽北上的可能性,孙权,吕蒙也早就规划袭击关羽,唯独蜀国刘备,诸葛亮,法正没有任何动静,关羽是公元219年进攻襄阳,年末之际,关羽撤回南郡,十二月的时候,关羽被擒。法正是在公元220年才去世的。法正有奇谋,诸葛亮能洞察阴谋秘计,刘备有雄才,没有任何准备,奇怪了,诸葛亮有可能洞察其中关系,但很顾忌,因为他本人是赞同连吴的,比如他对刘备后来伐吴,就很不赞同,但是却没有直接反对。法正有可能在病重,很难参与政事。庞统自评:论王霸之馀策,览倚仗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长。而且此人有知人之长,应该能够知晓东吴,魏国对关羽的算计,会有相应的布置,但以关羽的性格,很难布置啊。。所以庞统会对蜀汉政事有所帮助,但能否力挽狂澜,很难说。。。最后论述周瑜对东吴政权的重要性,这并不是对孙权的重要性。。。
周瑜,雅量高致,曲有误,周郎顾,之类的话题,大家都知道,这里就不细说了。
孙策死后。孙权年幼,周瑜以中护军的身份辅佐孙权,中护军身份,掌管禁军。
周瑜的才干,敢于断大事,先后体现在孙权送质许都的问题上,赤壁决战问题之上,这让孙权很钦佩,也很畏惧,周瑜死之前,赤壁之战之后,孙权很多问题上是很不赞同周瑜的。之前最为明显的就是,在赤壁之战前,军事安排上是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差点酿成灾祸。偶然之下,黄盖诈降曹操的苦肉计,也就是用的东吴老将,不服周瑜,虽为计策,但至少也表明确实有这种情况。之后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他又让自己的兄弟参合,被吕蒙直接否决掉才罢休。。
赤壁之战,鼎足之势而成,刘备,诸葛亮尽力要构成三足鼎立,周瑜确实要尽力促成南北鼎力的局面,在对待刘备的态度上,截然相反,周瑜竭力为孙权谋划,刘备有枭雄之才,关张乃熊虎之将,不能将三人同至于疆场,在刘备去京口求取荆州之际,就劝他要趁机扣留刘备,然后要挟关张,为吴所用。之后更是要一手策划,西入巴蜀,再取汉中,接连马超,对抗曹操。形成南北鼎力之局势,但因周瑜早逝,后来刘备阻挠而终止。总体来说,赤壁之战后局势明朗,孙权也有独抗曹操的经验和能力,但孙权却还依旧如此倚重刘备,就很奇怪了,正如刘备对孙权所说: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这句话一下子在孙权心中种下嫌隙,刘备果然不愧枭雄。。孙权才一度的扶植刘备,把自己的妹妹嫁给刘备,以分周瑜在荆州的影响力,因为据有荆州,顺江而下,江东唾手可得,自古下江南者,莫不如是。。不料周瑜突然去世,荆州只有刘备,后来只能强词夺理一般,以借的名义强力讨要,后来虽然任用陆逊镇守荆州,却一直有太子镇武昌。周瑜死后,为了笼络旧臣之心,大力的吹捧周瑜,说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那你又为何把周瑜用生命换来的荆州,拱手相送于刘备,以后又脑残一般的,以当初是“借”的名义,又费劲千辛万苦的讨回来。。。
总的来说,周瑜不英年早逝的话,刘备是很难全有荆州,这是必然之势。但周瑜想攻取西川,占有汉中的规划,也不可能实现,因为不仅仅刘备反对,曹操会阻止,就是孙权本人,也担心周瑜尾大不掉。。毕竟周瑜之才,乃孙策之亚,非孙权能比的。。。。
本答案不是回答,是反对答案。看完排名第一答案有一种想要吐血的感觉。看了部分其他答案有一种想要吃人的感觉。看了这些答案还有一堆点赞的有一种我还是回nibiru星好了不跟地球人玩了的感觉。某虽不才,并且因为个人偏向问题一直惮于回答三国类的问题。但是,关于东吴部分想喷一下排名第一的答案(是喷答案不是喷答主←_←):&&&&@桂武磊(不是吧,好无辜被拉黑了么。。)说:周瑜身死-鲁肃接任-吕蒙接任-陆逊接任看上去感觉大东吴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好吧不过都督更替确实是酱。也不能算是题主错。&&&&接着说:周瑜同学的死对孙权来说是有利的,从后来孙权对待张昭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这个碧眼小儿之所以那么能装孙子就是为了更大权力,臣服魏国不过是权宜之计。周都督这样的全能型人才掌控军政大权,要知道,孙权决定对抗魏国的时候,把军权全部交出去是很冒险的,从他一贯的表现来看,是迫不得已,豁出去了。孙权虽然跟他是弟兄,升堂拜母,而且怜惜欣赏他的才能,但是估计也是巴不得他早点死(多少有点鸟尽弓藏的意思)。都督死对孙权有利与否暂不论,说渣权臣服魏国不过是权宜之计什么的也不论。毕竟好像使用了推测的词句比如 可以看出来,估计也是等等重点看划线部分。渣权什么时候把军权全部交出去╮(╯▽╰)╭渣权明明手握三万重兵(据后人推测比三万还多?)守在柴桑,然后给都督三万人去前线打仗好不好。答案不能不尊重下正史意见额。临行前还说:你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回来哥亲自打。这里主从关系很明确好不好╮(╯▽╰)╭结果不说了,都督打赢了╮(╯▽╰)╭所以孙权在对抗魏国的时候,把君权全部交出去冒险不冒险咱不造,但他没有豁出去而是自己留了三万兵马。&&&&在整个过程中,曹操一直是掌握主动的(虽然贾诩也曾提过天下三分,虽然诸葛亮也主动,但他是不得不主动,是被动的主动,不打仗内部矛盾解决不了),东吴的战略是天下三分,聊以自守,待时而动整个过程......,感觉答案里这么说很不负责任。如果从孙策统一江东后算起的话,东吴的战略前期经历了 孙策(北进许都)——周瑜(天下二分)——鲁肃(天下三分)这样一个过程。答案只提到过渣权而没提过伯符,推测下是没考虑这个过程,直接拿周瑜死的时候说事?周瑜死前,东吴大概有两种政见斗争,周瑜主张的 天下二分 ,鲁肃主张的 天下三分 。即便周瑜死后,(庞统离开周瑜幕僚府转投刘备势力),甘宁还在东奔西走希望孙权能西进好不好,虽然吃了很多闭门羹。所以,东吴的战略当时必然不是天下三分聊以自守待时而动。这是周瑜死后一段时间东吴后来的战略。&&&&然后另一方面,从人才的代谢来看,郭嘉周瑜死之后,魏国吴国人才辈出魏国咱不管,只说吴国。不造哪里来的这样的结论,看上去好像嘉嘉和都督的存在就阻碍了广大人才选拔事业?鲁肃 是谁引荐的,是都督额。甘宁是周瑜吕蒙力荐加入东吴阵营,最后被周瑜重用的啊。渣权自己说过:“孟德有张辽,孤有甘兴霸,足可敌矣。”鲁肃和甘宁对于东吴,不算是人才么?程普的故事不造 桂武磊 大人造不造,与公瑾交如饮美酒╮(╯▽╰)╭公瑾的存在团结了多少老臣。更别提还有 庞统 这个梗。好吧貌似题主的这句也不是能很清晰判别有错误。周瑜死后东吴人才辈出,不好判定。纠正答案结束。====================吐槽请略===============================刚刚手贱点到了排名第一答主的专栏里的
一文,看来专栏主人速度蛮快,我发完评论刚开始写答案就被拉黑了。耗费他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卡路里来拉黑我真的是 受宠若惊感 。反正我也不会关注他,也不会记住他什么的。我不敢妄加评论说他是一个像我这样的仅仅对历史稍感兴趣的史盲,但我还是希望他能按照史书事实改一下自己的答案。或者推测的内容请使用推测的语气而不要那么肯定。随手一答可能会误导很多人。
重要性 庞统 & 郭嘉 & 周瑜说到底,其实是影响力如果庞统不死,庞统在军队和机变上要优于孔明,那么孔明同学就会一直是萧何和外交官的角色,无法走上权臣的道路,二爷的勇武+孔明的严谨,荆州也就不会丢,三国的势力才相对均势,相对均势意味着各种变化都有可能。天下完全会是另外一翻景象如果郭嘉不死,曹操身边就多一个能说服他的人(荀彧、贾诩、刘烨、程昱都很牛,智商不比郭嘉弱,但在曹操眼里就是不那么容易听从),无论是赤壁之战,还是后面的汉中之战,结局都非常非常的不一定(其实这些战事中,曹操的不少谋士都提出了正确的见解,只是曹操同学本身也很猛也很孤傲,没有采纳)如果周瑜不死,四大都督里面,吕蒙太菜不表,鲁肃、陆逊哪个比周瑜差了,不依然丝毫无功?两个原因导致无论是谁当都督都难建功业1,孙权,是否害周瑜还未有定论,不过有孙权在,手下允许有威武的“将”,但决不允许有NB的“帅”,至于带领大部队征伐刘璋,想都不要想。2,东吴的各种现象。打防守比较牛,进攻非常水。水军比较牛,上陆非常水。守城可能会牛,但是攻城超级水。如果没有孙策那样的人格魅力爆表的leader,这帮非常不正常的世家、兵士很难能发挥出水平来。如果你换成孙策不死,那就更两说了,孙策不死,周瑜就可以正常发挥,庞统就不会去蜀,曹操能不能赢官渡都不好说,刘备更是机会渺茫,天下究竟怎样很难讲
看了这些答案觉得大部分人都是从这三人死前已经做出的贡献上分析的。所以周瑜就排了第一,因为没有他赤壁就就败了。庞统就落了最后,因为他根本没做什么实质的事。既然谈“失”,必然要从他们死后的形势开始分析。所以:1、损失最大的是蜀失庞统。刘备手下一直缺少军事方面的专家。诸葛亮再猛也只是政治、外交方面的能力很强,带兵能力十分有限。从庞统死前就能看出刘备用人方面捉襟见肘,如果不是刘璋太不得人心恐怕刘备那点实力连西川都拿不下来。入川之后,一方面要稳固后方,另一方面又要在汉中、荆州方面搞好外交。前者诸葛亮做了,后者汉中的张飞还好,荆州的关羽就没那么省心了。如果此时庞统还在,也可以内事不决问诸葛,外事不决问庞统,荆州避免祸端,一定能给不稳定的西川争取宝贵而关键的时间。2、其次是魏失郭嘉。曹操实质上并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他是个很善于决断的人,绝大部分的事情他早就有想好了处理方法。如果有人提出不同意见,他就转向问另一个人,直到出现和自己想法一样的人。与其说郭嘉是曹操最信任最青睐的谋士,倒不如说郭嘉是曹操的一个知己,他更能洞察曹操的想法而已。赤壁战败,曹操感叹郭嘉不在了,可是在世的贾诩和程昱劝阻过曹操不要打这仗,可是曹操根本没听进去。综上,魏失郭嘉是曹操失去了一大知己。3、最后才是吴失周瑜。赤壁之战之后,周瑜还有什么作用?赤壁后周瑜功高盖主,孙权又算是周瑜的晚辈,这一点就不用多说了吧。另外,即使孙权有夺取天下的野心,他也要从合肥、濡须口、柴桑口三线作战。这样,大局观更强、战略能力更突出的鲁肃已然是统领三军的最佳人选。所以,吴失周瑜并没有影响东吴的战略。
我们先捋一捋他们死后的事情庞统身死-诸葛亮入川-关羽独守荆州-关羽与东吴交恶-关羽北伐-吕蒙白衣渡江-荆州西蜀掎角之势失去-关羽身死-西蜀东吴彻底翻脸-张飞身死-陆逊猇亭大破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独揽大权统帅西川-六出祁山无功而返周瑜身死-鲁肃接任-吕蒙接任-陆逊接任郭嘉身死-曹操北征乌丸-曹操赤壁大败-灭蜀-灭吴分析一下每个人死的影响在整个过程中,曹操一直是掌握主动的(虽然贾诩也曾提过天下三分,虽然诸葛亮也主动,但他是不得不主动,是被动的主动,不打仗内部矛盾解决不了),东吴的战略是天下三分,聊以自守,待时而动,西蜀的的战略本来是诸葛亮订的占据西川,荆州为前站,进可攻退可守,稍微激进一些,庞统的死,彻底改变了西蜀的战略,只能出兵魏国防守严密的祁山,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西蜀的发展虽然在赤壁大败之后,曹操大呼: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但是实际上当时的谋士程昱等人已经提出关于预防火攻的建议,曹操在这里应该是在推卸责任,或者说:他只肯听郭嘉的,那么郭嘉的死,相反对于曹操是有利的,他不得不发现和使用其他人才的能力。周瑜同学的死对孙权来说是有利的,从后来孙权对待张昭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这个碧眼小儿之所以那么能装孙子就是为了更大权力,臣服魏国不过是权宜之计。周都督这样的全能型人才掌控军政大权,要知道,孙权决定对抗魏国的时候,把军权全部交出去是很冒险的,从他一贯的表现来看,是迫不得已,豁出去了。孙权虽然跟他是弟兄,升堂拜母,而且怜惜欣赏他的才能,但是估计也是巴不得他早点死(多少有点鸟尽弓藏的意思)。另一方面,从人才的代谢来看,郭嘉周瑜死之后,魏国吴国人才辈出,这可能跟选拔机制有关系,而蜀国最终在诸葛亮的统治下落得:廖化当先锋的境地,不能不说这跟没有人制衡他的权力有关系。谋臣方面,卧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从诸葛亮的才能来看,凤雏绝对不是法正马良那些个人可以比的。综上所述,庞统之死对于西蜀的影响是最大的,郭嘉次之,周瑜影响最小
显然——周瑜第一,郭嘉其次,庞统最末看他们死前担任的职务就知道谁对军政的影响力较大再看三人对赤壁的影响,也能排出顺序——周瑜自始至终都是赤壁孙刘联军的第一人郭嘉若在世,曹军能不能赢不好说,但应该不会输得那么惨庞统的故事则只是个传说
周瑜官拜大都督,统辖吴国水陆军马,创业元老,孙权做事尚且要看周瑜的意思,剩下那两位,一个是司空军祭酒,一个是军师中郎将,有相提并论的资格么?
三国失周瑜曹操失郭嘉周瑜失庞统
相较之下,吴失周瑜的影响更大。现实生活中的情况是:无论一个人才多么优秀,多么的能干,几乎都是可以替代的,不能替代的是这个人带来的人才效应。周公瑾现实中是一个少年得志,却非常谦虚(和《三国演义》讲的妒忌人不是一回事),勤于举荐人才的人,像鲁肃,吕蒙,陆逊都和他有举荐关系。再加上他与孙权的特殊关系,威信非比寻常,这样的人物在江东几乎就是一面人才旗帜,所以周瑜死了,吴国不仅仅是丢了一位军事统帅,更是一面招揽人才的大旗,统帅可以换,但是旗帜是没法换的。至于郭嘉和庞统,我觉得都只能以谋士的价值来定论。三国的时候有很多著名的谋士,但其实决定一个谋士价值的往往是“主公”。感觉郭嘉和许攸,田丰等谋士的水平是差不多的,在袁绍和曹操对决的时候,许攸和田丰也出了很多好主意,但是袁绍多谋少断,总是糟蹋好的计策,而郭嘉出的好计策都被曹操执行了,结果郭嘉看似比许攸,田丰等谋士更出名了。郭嘉比他们强一点的是会选择明主,而智慧上和很多谋士是差不多的。而庞统也是这样一个谋士,智慧超群,但和周瑜比起来,还是以谋士的价值定论比较好。我觉得可以和周瑜相比较的人物是荀彧和诸葛亮。个人觉得荀彧应该算是曹操门下的第一谋士,智谋是没得说,而他不仅仅是个谋士,还是个人才推手,举荐了荀攸,郭嘉,好像还有司马懿,除了这些响当当的人物,还有很多,像陈群,杜袭这样的人才。这样看,荀彧不仅仅是个人才,而是一个人才集团。诸葛亮毫无疑问是蜀国的第一谋士,不仅仅是谋士,也是顶梁柱。我记得以前在哪里看到过讲真实诸葛亮的,现实中的他没有那么神奇,是在蜀国的大后期才发挥大作用的。诸葛亮每个人都很熟悉,总给人感觉,他一个人就行了,实际上,他为蜀国举荐过庞统,也培养过不少人才,但是由于太夸大诸葛亮的作用,而忽略了很多人。用当代的话说:周瑜,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比较综合影响,周瑜最大,庞统和郭嘉差不多。
周瑜&庞统&郭嘉。
本人是郭嘉控,能力强,魅力大,名字还霸气,是吧。郭嘉、荀彧、程昱是曹操早期的三大智囊,事无巨细,悉听建议,但是郭嘉是唯一一个曾经左右曹操意见的人,除了真才实干之外其个人魅力也不容小视。虽然郭嘉对魏的作用巨大,但是没有了郭嘉对魏并没有造成想象中的损失。cc华容道忆郭嘉,称若有郭嘉不至于斯,但即使郭嘉还活着,cc已经不是当年那个cc了,明知马腾在一侧虎视眈眈,依然举大军南下,这样的决心已经不是一个谋臣能够阻止的了。
再看庞统,长相的自卑引起个性狷狂,虽有才能,但是个人魅力不够。虽然没做过什么大的项目,但是若他活着,蜀之变化绝对是可以翻天覆地。蜀之一国,可谓成也孔明,败也孔明。蜀缺人才,虽然高层牛掰到几乎逆天,但是中层的缺乏让蜀很难持续发展,可谓后继无力,本来在第一代ceo去世后就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孔明一人独揽大权,三权合一,相父制国,他扛住了。其独断专行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蜀国的危机,但是也为以后更大的危机埋下了伏笔。若庞统活下去,则从白帝托孤时历史就会大不一样,或许根本不会出现关羽孤守荆州这一导火索。庞统善理诉讼,可见其对人情世故必然有大的见解,所以对于吴国绝不会是诸葛的无赖战术,也就不会出现作为蜀之于吴的直接代理人关羽,对吴的冒犯和侮辱。退一步讲,纵使庞统无法改变诸葛的外交策略,还是那句话,白帝托孤时,一切都将改变,皇叔绝对会在权利和诸葛之间做个制衡,就像托孤李严一样,庞统会被卡在诸葛和弱智儿之间做一个缓冲,而且庞统对于人才的态度和诸葛是完全不同的。庞统遍受白眼,更懂寒士之不易,会更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这对于后期的蜀国格外重要。总结一下,政治上,庞统将牵制孔明,权利将分散,不会在出现孔明死后的尴尬;军事上,孔明的北伐将受到压制,蜀国之力将得以更好地保存;人才上,更多的人才将会出现。所以庞统之死绝对是蜀之第一憾事。
最后是周瑜,周瑜对于东吴的影响之大,可以说是除了孙策之外的第二人,孙策奠定了东吴的基石,为东吴招揽了很多骨干型人才,孙策死后,周瑜即任大都督,地位应该是相当于后来的蜀之丞相孔明,其在孙策时期的贡献姑且不论,单是赤壁一役就足见其才干和地位。周瑜死后,无论是吕蒙、鲁肃、陆逊都没有为东吴取得如此大的胜利,后周瑜时代的东吴虽偶有闪光之处,但一直处于低调的平庸中,没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大的胜利。若周瑜不死,则荆州之地不会那么混乱,荆州不乱,则西蜀几不可能建国,荆州之地是一切祸乱的根据,其敏感性和复杂性才导致了后来的三国鼎立。而且周瑜作为孙策时代的最后旗帜,他的死必然导致了老臣和新臣之间的权利交替甚至是重新洗牌,因为吴国人才虽多但是并非都是一心的,有以程普为代表的孙坚老臣,有以张昭为代表的孙策中坚,也有鲁肃为代表的孙权新生军,三个派系之间的倾轧肯定不会少也不会短,所以导致东吴在曹操西征时失去了先机,反观其他两国,郭嘉并没有坐到那么高的位置,庞统也没有,而且庞统所在之蜀当时并没有成熟的官员秩序,二人之死对于自己所在势力的内在冲击并不大。
据三国志推论,除了周瑜死掉算是件大事(不一定是有消极意义,对于孙氏家族或许还有积极意义),其他两人的去世都不算是伤筋动骨。
周瑜虽然说保证了孙吴政权的稳固,但是有他存在孙权绝对不好过,周瑜是他哥的拜把子,孙权很大程度上镇不住他,再加上周郎声明远扬,他死了我估计孙权只好长出一口气。孙吴不是个没有人才的地方,吕蒙陆逊都不是吃白饭的,但是他们都出身士族门第,野心小,周瑜在孙吴或许还能冲出江东,周瑜亡那些人都想得是守住自己老家为上~
庞统在蜀中时任副军师中郎将,和法正平级,庞统、法正在对于蜀国的意义上也相同,庞统比法正强的估计就是人品——所以说蜀国是因为庞统法正二人都没活多长时间引起的人才凋敝(想想三分天下之一而核心谋士只有三个人,最后还死了两个),所以说庞统之死在当时不算是大事,因为还有法正,但是在之后有着重大的影响——到了法正之死,蜀汉就没有什么实质意义上的智囊团的存在了,糜竺简雍都是吉祥物。
至于魏国,二荀是真正的核心智囊,外围有贾诩程昱——郭嘉在三国志里和贾诩程昱并列,所以说他并不算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曹操打败仗了提到他无非就是找个借口罢了,再加上曹操一直把郭嘉当做战略储备,非常信任他,没想到年纪轻轻就死了。
吴国周瑜,当时刚向孙权提出进攻西川,周瑜此举就算攻四川不成,也可杀回马枪,拿下刘备当时占据的江陵。而正在他筹备之际,就去世了。而吴国就进入了鲁肃的时代,从此转为守势。周瑜作为三国史实上评价极高的军事家,吴国失去他,可以说是三个国家里损失最大的。再者说蜀国庞统,可以说,诸葛亮作为谋士,主要是匡君辅国,而庞统,法正主要则以奇谋见长,这点诸葛亮类似荀彧,庞统法正类似贾诩郭嘉。庞统在攻雒县时殒命,导致诸葛亮张飞入蜀。但庞统的死,对当时的刘备集团影响并不十分重大,刘备也如愿以偿的拿下益州,而后在法正辅佐下又攻下汉中。蜀国后期人才极其匮乏,一是从关羽失荆州到刘备托孤白帝城导致的一系列人才损失,二是诸葛亮的梯队培养意识确实很问题,三是蜀国位置确实相对闭塞,政治关系也较复杂。最后是魏国郭嘉,郭嘉虽作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曹操的重要谋士,但真正为曹操出谋划策的经典战役少之又少,主要是杀2袁和争乌丸,争乌丸那真是胜在险中求,曹操日后自己想起来都后怕。且郭嘉一直官职不高,行为不检,和顾命大臣陈群也不合,曹操喜欢郭嘉,一来是可能确实有点奇谋,二来只怕是和曹操性格比较类似,生活上比较随性。至于赤壁大败,其实贾诩等人也是提醒过曹操的。就算真的郭嘉能活到曹丕时期,他那种放浪的性格,也不一定能成为顾命大臣,就算能,其谋略要克制司马,也是难事。何况魏国谋臣众多,当时郭嘉去世,显然并没有对魏国造成什么影响。
个人观点:庞统首、郭嘉次、周瑜末。庞统是一个军事型的谋士,打仗是他的特长,所以善于识人的刘备把他带上入蜀。而当时没人有和庞统一样的或者说差不多的水平,诸葛亮也不例外!而且即使看整个蜀汉历程,后面除了有个法正(而且也死的早)有出色的军事才华外,并没有其他的优秀军事谋士了(马谡如果培养出来的话可能是吧,不过呵呵,他没机会了)。蜀国整个历程看其实都缺少这种人才,战争虽然是政治的延伸,但是不代表它不重要,在三国时代,战争的作用不逊于政治。庞统的存在无疑会极大地增强蜀汉的军事实力。还有一个问题是,庞统的存在也就可以让诸葛亮好好去搞内政、管国家大事,荆州也不一定会丢。蜀国国力最弱的很大原因就是荆州丢失和猇亭大败。如果这么一个被称为“南州士之冠冕”的军事人才还在,他带来的连锁反应是巨大的。而且从他有限的记录上看,老板还是对他挺信任的,至少话不投机、不欢而散后还会把他叫回来开开玩笑。总结就是,庞统是出色军事人才,能力超群!蜀国一直缺这种人!而缺这种人的蜀国在军事上表现一直呵呵(汉中有法正,不算)!郭嘉,作为一个洞察力惊人,善于战略(这里说的是该不该,能不能的一类战略问题)和出奇谋的军事谋士,同时也是一个与曹操关系好、影响较大的人(个人觉得赤壁后曹操感叹那句话,证明的不是其他谋士不行,而是相比于其他谋士,曹操会更大程度考量郭嘉的话),他死亡后是没有人能代替的,他虽然不是最重要的,但是是独一无二的。郭嘉是三国顶尖谋士群中的一位,他相比于其他谋士的最大优势,不是他能力超过好多(个人觉得顶尖谋士其实都差不多,只是可能擅长不同、性格不同会导致特定局面的稍逊而已),而是他对老板的影响力。总结,能力依然超群且能与其他谋士形成互补的军事人才!受老板信任且能很大程度地影响老板!没有了这个人之后,老板的征程中放弃了很多优秀人才提出的优秀意见,而这些优秀意见又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天下大势!周瑜,作为一个几乎可以说是全才的人,没什么好挑剔的。他最本职的身份当然还是三军统帅,能力毋庸置疑(赤壁是最好的证明,如果有人认为这不怎么能证明的话,请参见前秦的淝水之战)。天下二分计策因为他的死亡而胎死腹中(当然他没死,也不一定能成功,毕竟东吴陆军的实力真的不咋的,机会只能说对半开吧,这里只是说他在其中的作用)。他最大的问题在哪儿?在他的老板不是孙策而是孙权,孙策还用说吗?总角之交、登堂拜母、助取江东、弃官来投、亲自迎接,再说就说不完了。再看孙权,周瑜与孙权的君臣关系可能就不是那么好了!打赤壁的时候,明明是国家命运前途的一仗,为什么不是堵上一切,而是你先带些兵上,输了我再来,这种关键性战争了,你还想来两次啊?周瑜说要攻西川的时候,说的什么,说让他和孙瑜一起上,打下西川和汉中后,把孙瑜留到那儿。这种职位个人觉得非周瑜这类出色的统帅人才不能干吧!那周瑜为什么又要这么说?呵呵!而且周瑜死之后,继承者是鲁肃,然后是吕蒙,接着是陆逊,要说能力断层的话个人认为不能得证,即使差,也差不到哪去,而且还不一定差,只能说擅长不同吧。总结,能力还是超群,而且领军才能更是没得说,但是唯二的问题在于,有优秀的后继者和与主公的关系问题,所以他排最末!还有一点三个合并说,庞统周瑜出身世家,刘备需要重要代表荆州世家利益庞统,孙权也需要江北士族代表的周瑜,但唯一的不同是,庞统是刘备压得住的,而孙权能不能压得住威震天下的周瑜可能也是他自己经常考虑的问题吧!而出身寒门的郭嘉与重用寒门士子的曹操不存在这种问题!最后总结,看影响不仅仅要看人的能力,还要看他能发挥好大能力,集团到底对他这种能力需要程度多少,拥有他这种能力的人是不是唯一或者说多少,他的能力发挥后带来的预期收获和付出是多少(这个谈起来太多,而且没发生的事还是不用谈太多,毕竟不可能!所以没说)
1、吴国周瑜。无论是吕蒙、陆逊还是鲁肃,周瑜死后他们要么对当权者没有足够的影响力要么跟江东氏族不够紧密。对一件事的掌控不但要有智慧还要有实际的掌控力(包括对政策的发言权和与利益集团对话妥协的能力)。周瑜的死直接敲响了吴国的丧钟
2、其次是郭嘉,郭嘉作为一个相对年轻的忠诚于曹操的谋士,最主要的作用不是帮助曹操统一三国,而是在曹操甚至是曹丕死后作为托孤的人(以一个文士领袖的身份抗衡司马懿势力,注:他只比司马懿大九岁)。郭嘉如果不死很可能会让魏国度过第三代曹睿执政时期,继而使魏国成为一个较长的朝代。
3、 最后是蜀国的庞统,死的时候对蜀国没有任何直接影响。蜀国后期诸葛亮的影响力已经超过后主,甚至是独断乾坤,并且蜀国没有储备足够影响力的人才资源,所以诸葛亮死后蜀国一盘散沙,无力抵抗魏国。不过如果庞统没死,又有足够的实力,他可以作为平衡诸葛亮的一个人物。这样刘后主也许能够在平衡手下力量的情况下积累足够的人望。(庞统作用就是平衡诸葛亮并作为诸葛亮的替补。)
我个人认为是蜀失庞统影响最大,其次是吴失周瑜,最后是魏失郭嘉。我是从对各自国家的影响程度来看的。蜀国本身就是在三国中经济实力最弱的一国。刘备死后,就是孔明独掌大权,其他谋士像法正、费纬说得好像挺有才能但是无法有大用途。如果庞统真如传说中的“卧龙凤雏得以可安天下”那般了得,蜀国后期,诸葛亮就不会如此废寝忘食,军中大小事务都要亲自过问如此操劳病死五丈原。蜀国的人才方面比起魏国本身就少,加上有刘禅庸主,要振兴更加困难。吴国比蜀国稍好的一点就是孙权比起刘备和曹操年轻,而且贤明,执政时间也长。周瑜是大都督,但是起身后还有鲁肃、吕蒙这些可造之材,陆逊更是年轻有为。周瑜死后,其他人还能够撑住场子。曹操在赤壁战败后说如果郭嘉还在,何至于此。好像郭嘉没死,赤壁之战就不是这样结局一般。但是即使郭嘉死了,赤壁战败,魏国的实力还是吴、蜀任何一国难以单独抗衡。而且荀彧、程昱、贾诩这些都是三国时期一流的谋士。司马懿更是能够和诸葛亮斗智斗勇的鬼才。所以虽然郭嘉是一世英才早逝,但是对于魏国的影响明显比庞统之于蜀、周瑜之于吴要小。
吴失周瑜比较亏因为庞统本身就比较不理智,而且蜀当时也不缺这种人才郭嘉虽然很杰出,但是魏国更不缺人才就是吴国比较亏,像周瑜这样的人不是很多,因为周瑜太出众了其实蜀国也比较亏,但是比起吴国就还好
纯评论,蜀国失庞统的损失不如失法正大。法正才是当时蜀国真正的高级参谋。
整个三国史其实可算是正统曹魏对叛逆蜀汉与孙吴的讨伐史。占据当时中国最发达的黄河流域地理人口优势以及“正朔”政治优势的魏(晋)国统一天下是迟早的事情。一两个奇谋智士的生死沉浮无关紧要。
郭嘉是战略判断,庞统是战术布置,周瑜是战略决策战术执行,你说哪个大?赤壁兵败才缅怀郭嘉,是老曹自己傻逼了。贾诩难道没劝他不要强攻东吴?事后诸葛亮来看这次谏言,贾诩和荀攸是并列算无遗策的,老曹自己不信只能怪自己当时不太相信郭嘉外的人。周瑜对洞庭湖气候的理解和判断,才是赤壁之战火攻的基础,当时东吴也是非常多人支持投降就可以看出来能判断出东南风的几乎都没有。老曹这句话不足以说明郭嘉足以扭转赤壁之战。郭嘉不是谋主,是战略形势判断的鬼才。他能判断出孙策的死,判断出袁绍的十败,判断出袁绍儿子会怎么做,都是把自己的判断贡献给老曹。但曹魏并不是在郭嘉之后完全没有神级谋士了。影响最小。庞统早年是周瑜身边最重要的智囊,周瑜一直主张进取西蜀,两分天下,庞统能在第一时间把上中下三策摆在老刘台面上,这很可能是当时和周瑜一起研究了很久的结果。可惜还没打下西蜀就去了,实在很难脑补他后面的战略规划,战术布置就更虚了。季汉在庞统走后,还是有法正这个谋主在的,虽然大伤元气,但不至于没法打仗。季汉一直到庞统和法正都走了之后,才开始那个两次北伐劳命伤财的后主时代。诸葛亮都知道“联营700里安能退敌呼?”,老刘的军事才能跟三国杀里的自己太像了。季汉真正称得上有军事才能的,也就庞统、法正和关羽。庞统的死,对老刘来说是断了臂一条膀,后两个也死,才是真的没救了。周瑜作为大都督,掌兵权,而孙权自己半点军事能力都没有,东吴所有战略决策和战术执行都是他一手包办。打下了震惊海内的赤壁之战,孙权这种阴险小人自然要鸟尽弓藏。最高的答案和姬轩亦的答案都值得看看,最高的那篇太长,贴后者的一段来:孙权已经决心把荆州交给刘备。他之前和刘备,鲁肃已经达成了一致,见鲁肃传,先主传。周瑜去找孙权面谈,孙权又当面同意了他以荆州为基地进攻四川的计划。然后,周瑜死于路上。还要陈寿多说什么?当然,周瑜在关羽围点打援一年的情况下也没弄死曹仁,是非常大的败笔。两分天下就算成功,想进取中原恐怕也很难。但是,周瑜死路上之后,东吴怎么了?-忠厚长者鲁肃死也要不会荆州(要得回才怪了),逼得孙权甚至祭出和刘备手下诸侯最大关羽联姻的贱招,还好关羽没上当。嫂子还在你东吴,找我联姻算是什么事?-吕大将军白衣过江的经典战役,让东吴阴险小人的姿态彻底摆在台面上,之后迅速向曹丕称臣,叼-陆逊跟周瑜的事迹很像,把老刘打死之后被孙权阴死了,走狗烹,Nice-10万人被800人打败两次跑回老家的事不需要提了吧?本来很有机会堂堂正正讨伐逆贼,两分的东吴,在周瑜死后逐渐演变成了卑鄙无能的形象。就这三个人的死,个人认为是周瑜影响最大,不光是对东吴来说,也是对整个三国来说。
不能单单看这三位的能力来说影响吧~郭嘉,曹操手下寒门士子的领军人物,其早逝使得魏的庶族力量的重大损失,是曹操打破士族垄断政治的重大挫折;庞统,卧龙凤雏,与诸葛齐名,蜀国法正早逝,直接让诸葛丞相一家做大,如果凤雏犹在,可以避免蜀国政坛一元化的情况;周瑜,能力出众,但是先王托孤重臣,手握全国兵权,且有不世功勋,孙权威信不足,如果周郎不早亡,那么势必会和孙权产生激烈的权利斗争,内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干tmd党炜华是什么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