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年我国的统治阶级是面临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汉初面临哪三大社会问题?产生原因、如何解决的?结果如何?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汉初面临哪三大社会问题?产生原因、如何解决的?结果如何?
汉初面临哪三大社会问题?产生原因、如何解决的?结果如何?
西汉初年,面临的三大严重的社会问题是:经济贫困、王国问题和匈奴威胁.⑴经济贫困.产生原因:秦的暴政和长期战争[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解决措施:汉高祖吸取秦亡教训,“与民休息”,采取了轻徭薄赋慎刑和重农抑商等措施,以增加农业劳动力,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汉高祖以后的几代皇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到汉武帝时,国库中积蓄了大量的粮食和钱财,国家实力相当雄厚.⑵王国问题.产生原因:一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使统治阶级内部的贵族、官僚、地主等具有一定的割据性,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这是王国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二是汉初刘邦在铲除异姓诸侯王的同时,又分封了一些同姓子弟到各地做王,想借此确保刘家天下,结果诸侯王的势力越来越大,威胁到中央政权的巩固.封国制的存在是王国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解决措施:汉初,高祖和景帝,削夺王国封地,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又颁布“附益之法”,限制诸侯王的活动;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治等.王国问题得到解决.⑶匈奴威胁.产生原因:秦汉之际,北方匈奴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匈奴不断南下进攻,威胁西汉北部边郡的安全;而西汉经济困窘,国力有限,不得不与匈奴“和亲”.解决措施:对匈奴展开军事反攻,卫青、霍去病率兵与匈奴进行了三次大战,匈奴被迫迁徙漠北,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国家产生之后,面临着一个严峻的现实,那就是如何管理广大地区、统治人民.西周为解决这一问题,实行了什么制度?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国家产生之后,面临着一个严峻的现实,那就是如何管理广大地区、统治人民.西周为解决这一问题,实行了什么制度?
国家产生之后,面临着一个严峻的现实,那就是如何管理广大地区、统治人民.西周为解决这一问题,实行了什么制度?
实行了封建制度
分封诸侯国(1)公元前221年秦朝结束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 589年隋朝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1279年元朝结束辽、宋、夏、金的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
(2)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隋朝开创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有效控制地方。
(3)必然原因:①我国境内各民族经过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不断加强,北方各少数民族向封建社会过渡,与汉族的差距缩小;②我国封建经济不断发展,南北方经济联系加强;③秦汉以来我国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问题:①内部分裂割据势力的叛乱。措施:武装平定叛乱,消灭割据势力。例子:清政府平定三藩之乱;进兵台湾;平定葛尔丹、大小和卓等少数民族上层贵族分裂势力的叛乱。②外国势力的侵略。措施:大规模的反侵略斗争。例子:明朝戚继光抗倭胜利,巩固东南沿海;清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侵略者,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③统治民族本身相对落后,民族矛盾突出。措施:蒙古族、满族相对落后,元、清统治者学习汉族封建统治阶级的经验,逐步实行“汉法”,促进自身封建化。例子:清重视农业;清朝基本沿用明朝的制度。④如何统治辽阔的疆域。措施:改革机构,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例子: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并设机构,加强对西藏、台湾的管辖;清朝设驻藏大臣、设台湾府,加强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党和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目前,辛亥革命百年庆典工程建设已经在武汉全面展开。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问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的先进分子曾经沉浸在极度的苦闷和彷徨之中,原来的幻梦破灭了。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日本乘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列强无暇东顾的机会提出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一度恢复帝制、张勋拥戴宣统皇帝复辟;以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争夺为背景,国内军阀的割据和混战愈演愈烈;在思想界掀起一股尊孔读经的逆流;……它们如话剧一般一幕紧接一幕地在中国的舞台上演出。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曾概括地描述出当时的情景:“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
材料二&& 国民政府本革命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建设中华民国。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三、其次为民权。对于人民之政治知识、能力,政府当训导之,以行使其选举权,行使其罢官权,行使其创制权。四、其三为民族。故对于国内之弱小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决自治;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并同时修改各国条约, 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独立……&&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孙中山,民国十三年四月十二日》
材料三&& 孙中山和我们具有各不相同的宇宙观,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去观察和处理问题,但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怎样和帝国主义作斗争的问题上,却和我们达到了这样一个基本上一致的结论。——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四&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他还强调:“‘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今天,我们重温孙中山先生的主张,更能体会到他始终不渝地维护国家统一的重大意义。
&&&&&& &&&&&&&&&&&&&&&&&&&&&&&——胡锦涛《在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1)依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状况。(不得摘抄原文,3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的“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中体现了启蒙运动哪些思想主张?根据材料二归纳国民政府的职责。(2分.答出两点即可。)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民主革命的理论和组织方面是怎样做到(材料三中)“和我们达到了这样一个基本上一致”。
(4)为实现材料四中“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的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过哪些努力?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东亚指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包括濒临太平洋的日本、中国、韩国、东盟十国。在古代,东亚曾经出现过文化共同体和经济贸易商业圈,各国相互往来频繁。今天东亚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地区域之一。中国是东亚的重要部分,中国的发展与东亚的发展具有紧密的相互依存性。
材料一&&古代中、日、朝三国关系的全面发展,是从中国的隋唐帝国时期开始的。此前三国的交往,可以称为早期的交往。从朝鲜半岛的历史来讲,从箕氏王朝到卫氏王朝(公前11世纪中期~前2世纪中期),它们的建立者和统治阶层都来自中国移民。秦汉时期辰韩深受秦文明的影响……古代中日之间的交往,据推断,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一带先民,就可能有人从海上移民来到日本列岛。徐福东渡的传说,实际上是秦汉之际中国人渡海移民到日本的一个缩影。文献记载中日之间的友好往来,是在两汉时期,汉光武帝赐金印于倭王,则是一个典型的实物例证。古代朝日之间的交往,先期主要表现为移民风潮。当时从朝鲜半岛来到日本的移民,既有朝鲜人,也有生活在朝鲜的中国人。移民为日本带去了先进的汉文化和生产技术,大大促进了日本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发展。
&&(1)据材料一,古代中、日、朝三国早期交往的主要形式是什么?这一时期的交往,中国对当时东北亚社会发展有何影响?结合所学知识,隋唐时期,三国社会发展、交往内容与早期交往相比又有什么新变化?
材料二&&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政府在广州设置了市舶使。宋政府设立了市舶司,多次派使臣赴海外招徕外商;并管理对外贸易。两宋亦利用民间力量来广招外商。每艘海舶船主,也是政府委任的“市舶纲首”,负有在域外“招诱舶商”的任务,规定“诸市舶纲首能招诱舶舟、解货物,及五万贯、十万贯者,补官有差”(《宋会要·蕃夷》),宋政府甚至向外国商人开放仕途,以此作为扩大贸易额的奖励。市舶之利在两宋国家财政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宋高宗绍兴廿九年财政总收入为四千万缗&,而市舶司竟获二百万,居岁入总数二十分之一。”&
材料三&宋朝经济大发展,特别是商业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的称为中国的“商业革命”。这一革命产生出直至19世纪仍在许多方面保持不变的经济和社会模式(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东京城打破了唐朝长安城坊市分离封闭的商业结构,《清明上河图》显示了商业气息的浓厚,宋时的商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据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说,当时(公元1201年)中国的商品交换的价值,合计相当于1500万至1800万盎司黄金,如此庞大的商品流通量,在当时世界恐怕是绝无仅有的。金属货币难以适应商品的巨额流通。货币发生了突破性变革,最早的纸币产生了。到南宋,纸币逐渐成为主要货币,汇票、支票之类的票据,在12世纪中叶发展为建有流通职能的纸币。(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2)读图,唐宋时期中国海外贸易港口的分布区域主要集中于什么地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分布在图中的哪些区域?说明理由。
(3)依据材料,分析宋朝&“商业革命”出现表现及主要原因。
材料四&&(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五月戊辰,帝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占城在今越南中部地区)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择民田之高仰者,莳之,盖早稻也。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榜示民,后又种于玉宸殿,帝与近臣同观,毕刈,又遣内侍持于朝堂示百官,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稍小,不择地而生。(《宋史》)
(4)据材料四,宋真宗要解决北宋时期农业发展面临的什么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他采用了哪些办法?
材料五&&玉米、番薯、马铃薯原产于美洲,适应于山地及贫瘠土地种植。玉米约于16世纪中叶分3路传入我国:西北陆路自波斯-中亚-我国甘肃-黄河流域;西南陆路自印度-缅甸-云南-川黔;东南海路由东南亚-闽广内地。清乾隆中期到嘉、道年间,是玉米大规模推广时期。嘉庆以后,玉米在全国普遍栽培,流民在玉米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番薯是16世纪后期(明万历年间),从东南亚传入我国闽广地区,一条途径是从越南传入广东的东莞和电白;一条是经南澳岛传入福建泉州;再就是由菲律宾携种至福州。17世纪后期向江西、湖南及浙江、江苏沿海地区扩展,18世纪中叶遍及南方各省并向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扩展。……17世纪中叶荷兰人把马铃薯带到台湾,传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18世纪,传教士、商人将马铃薯普通栽培种从欧洲带到我国。&&&
&(5)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是说明,明清时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番薯、马铃薯能够传入、并在中国推广种植的国际、国内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作物的传入,对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6)唐宋、明清时期,与东南亚(南洋)地区的交往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东亚指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包括濒临太平洋的日本、中国、韩国、东盟十国。在古代,东亚曾经出现过文化共同体和经济贸易商业圈,各国相互往来频繁。今天东亚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地区域之一。中国是东亚的重要部分,中国的发展与东亚的发展具有紧密的相互依存性。&&&
材料一& 古代中、日、朝三国关系的全面发展,是从中国的隋唐帝国时期开始的。此前三国的交往,可以称为早期的交往。从朝鲜半岛的历史来讲,从箕氏王朝到卫氏王朝(公前11世纪中期~前2世纪中期),它们的建立者和统治阶层都来自中国移民。秦汉时期辰韩深受秦文明的影响……古代中日之间的交往,据推断,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一带先民,就可能有人从海上移民来到日本列岛。徐福东渡的传说,实际上是秦汉之际中国人渡海移民到日本的一个缩影。文献记载中日之间的友好往来,是在两汉时期,汉光武帝赐金印于倭王,则是一个典型的实物例证。古代朝日之间的交往,先期主要表现为移民风潮。当时从朝鲜半岛来到日本的移民,既有朝鲜人,也有生活在朝鲜的中国人。移民为日本带去了先进的汉文化和生产技术,大大促进了日本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发展。
(1)据材料一,古代中、日、朝三国早期交往的主要形式是什么?这一时期的交往,中国对当时东北亚社会发展有何影响?结合所学知识,隋唐时期,三国社会发展、交往内容与早期交往相比又有什么新变化?&&
材料二& 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政府在广州设置了市舶使。宋政府设立了市舶司,多次派使臣赴海外招徕外商;并管理对外贸易。两宋亦利用民间力量来广招外商。每艘海舶船主,也是政府委任的“市舶纲首”,负有在域外“招诱舶商”的任务,规定“诸市舶纲首能招诱舶舟、解货物,及五万贯、十万贯者,补官有差”(《宋会要·蕃夷》),宋政府甚至向外国商人开放仕途,以此作为扩大贸易额的奖励。市舶之利在两宋国家财政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宋高宗绍兴廿九年财政总收入为四千万缗 ,而市舶司竟获二百万,居岁入总数二十分之一。” &&&
材料三 宋朝经济大发展,特别是商业的发展,或许可 以恰当的称为中国的“商业革命”。这一革命产生出直至19世纪仍在许多方面保持不变的经济和社会模式(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东京城打破了唐朝长安城坊市分离封闭的商业结构,《清明上河图》显示了商业气息的浓厚,宋时的商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据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说,当时(公元1201年)中国的商品交换的价值,合计相当于1500万至1800万盎司黄金,如此庞大的商品流通量,在当时世界恐怕是绝无仅有的。金属货币难以适应商品的巨额流通。货币发生了突破性变革,最早的纸币产生了。到南宋,纸币逐渐成为主要货币,汇票、支票之类的票据,在12世纪中叶发展为建有流通职能的纸币。(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2)读图,唐宋时期中国海外贸易港口的分布区域主要集中于什么地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分布在图中的哪些区域?说明理由。&&&
&(3)依据材料,分析宋朝 “商业革命”出现表现及主要原因。&&&
材料四&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五月戊辰,帝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占城在今越南中部地区)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择民田之高仰者,莳之,盖早稻也。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榜示民,后又种于玉宸殿,帝与近臣同观,毕刈,又遣内侍持于朝堂示百官,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稍小,不择地而生。(《宋史》)
&(4)据材料四,宋真宗要解决北宋时期农业发展面临的什么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他采用了哪些办法?
材料五& 玉米、番薯、马铃薯原产于美洲,适应于山地及贫瘠土地种植。玉米约于16世纪中叶分3路传入我国:西北陆路自波斯-中亚-我国甘肃-黄河流域;西南陆路自印度-缅甸-云南-川黔;东南海路由东南亚-闽广内地。清乾隆中期到嘉、道年间,是玉米大规模推广时期。嘉庆以后,玉米在全国普遍栽培,流民在玉米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番薯是16世纪后期(明万历年间),从东南亚传入我国闽广地区,一条途径是从越南传入广东的东莞和电白;一条是经南澳岛传入福建泉州;再就是由菲律宾携种至福州。17世纪后期向江西、湖南及浙江、江苏沿海地区扩展,18世纪中叶遍及南方各省并向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扩展。……17世纪中叶荷兰人把马铃薯带到台湾,传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18世纪,传教士、商人将马铃薯普通栽培种从欧洲带到我国。&&
(5)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是说明,明清时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番薯、马铃薯能够传入、并在中国推广种植的国际、国内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作物的传入,对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6)唐宋、明清时期,与东南亚(南洋)地区的交往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2010年吉林一中高三冲刺考试文综历史卷
题型:问答题
(32分)东亚指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包括濒临太平洋的日本、中国、韩国、东盟十国。在古代,东亚曾经出现过文化共同体和经济贸易商业圈,各国相互往来频繁。今天东亚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地区域之一。中国是东亚的重要部分,中国的发展与东亚的发展具有紧密的相互依存性。&&&材料一&古代中、日、朝三国关系的全面发展,是从中国的隋唐帝国时期开始的。此前三国的交往,可以称为早期的交往。从朝鲜半岛的历史来讲,从箕氏王朝到卫氏王朝(公前11世纪中期~前2世纪中期),它们的建立者和统治阶层都来自中国移民。秦汉时期辰韩深受秦文明的影响……古代中日之间的交往,据推断,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一带先民,就可能有人从海上移民来到日本列岛。徐福东渡的传说,实际上是秦汉之际中国人渡海移民到日本的一个缩影。文献记载中日之间的友好往来,是在两汉时期,汉光武帝赐金印于倭王,则是一个典型的实物例证。古代朝日之间的交往,先期主要表现为移民风潮。当时从朝鲜半岛来到日本的移民,既有朝鲜人,也有生活在朝鲜的中国人。移民为日本带去了先进的汉文化和生产技术,大大促进了日本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发展。(1)据材料一,古代中、日、朝三国早期交往的主要形式是什么(2分)?这一时期的交往,中国对当时东北亚社会发展有何影响(2分)?结合所学知识,隋唐时期,三国社会发展、交往内容与早期交往相比又有什么新变化(5分)?&&材料二&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政府在广州设置了市舶使。宋政府设立了市舶司,多次派使臣赴海外招徕外商;并管理对外贸易。两宋亦利用民间力量来广招外商。每艘海舶船主,也是政府委任的“市舶纲首”,负有在域外“招诱舶商”的任务,规定“诸市舶纲首能招诱舶舟、解货物,及五万贯、十万贯者,补官有差”(《宋会要·蕃夷》),宋政府甚至向外国商人开放仕途,以此作为扩大贸易额的奖励。市舶之利在两宋国家财政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宋高宗绍兴廿九年财政总收入为四千万缗 ,而市舶司竟获二百万,居岁入总数二十分之一。” &&&材料三 宋朝经济大发展,特别是商业的发展,或许可 以恰当的称为中国的“商业革命”。这一革命产生出直至19世纪仍在许多方面保持不变的经济和社会模式(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东京城打破了唐朝长安城坊市分离封闭的商业结构,《清明上河图》显示了商业气息的浓厚,宋时的商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据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说,当时(公元1201年)中国的商品交换的价值,合计相当于1500万至1800万盎司黄金,如此庞大的商品流通量,在当时世界恐怕是绝无仅有的。金属货币难以适应商品的巨额流通。货币发生了突破性变革,最早的纸币产生了。到南宋,纸币逐渐成为主要货币,汇票、支票之类的票据,在12世纪中叶发展为建有流通职能的纸币。(樊树志《国史十六讲》)&&(2)读图,唐宋时期中国海外贸易港口的分布区域主要集中于什么地区(1分)?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分布在图中的哪些区域(1分)?说明理由。(2分)&&&&(3)依据材料,分析宋朝 “商业革命”出现表现及主要原因。(5分)&&&材料四&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五月戊辰,帝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占城在今越南中部地区)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择民田之高仰者,莳之,盖早稻也。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榜示民,后又种于玉宸殿,帝与近臣同观,毕刈,又遣内侍持于朝堂示百官,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稍小,不择地而生。(《宋史》)(4)据材料四,宋真宗要解决北宋时期农业发展面临的什么问题?(2分)为解决这一问题他采用了哪些办法?(3分)材料五&玉米、番薯、马铃薯原产于美洲,适应于山地及贫瘠土地种植。玉米约于16世纪中叶分3路传入我国:西北陆路自波斯-中亚-我国甘肃-黄河流域;西南陆路自印度-缅甸-云南-川黔;东南海路由东南亚-闽广内地。清乾隆中期到嘉、道年间,是玉米大规模推广时期。嘉庆以后,玉米在全国普遍栽培,流民在玉米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番薯是16世纪后期(明万历年间),从东南亚传入我国闽广地区,一条途径是从越南传入广东的东莞和电白;一条是经南澳岛传入福建泉州;再就是由菲律宾携种至福州。17世纪后期向江西、湖南及浙江、江苏沿海地区扩展,18世纪中叶遍及南方各省并向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扩展。……17世纪中叶荷兰人把马铃薯带到台湾,传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18世纪,传教士、商人将马铃薯普通栽培种从欧洲带到我国。&&(5)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是说明,明清时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番薯、马铃薯能够传入、并在中国推广种植的国际、国内因素有哪些?(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作物的传入,对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3分)&&&(6)唐宋、明清时期,与东南亚(南洋)地区的交往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3分)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2012届浙江省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题型:综合题
(12分)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党和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目前,辛亥革命百年庆典工程建设已经在武汉全面展开。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问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的先进分子曾经沉浸在极度的苦闷和彷徨之中,原来的幻梦破灭了。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日本乘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列强无暇东顾的机会提出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一度恢复帝制、张勋拥戴宣统皇帝复辟;以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争夺为背景,国内军阀的割据和混战愈演愈烈;在思想界掀起一股尊孔读经的逆流;……它们如话剧一般一幕紧接一幕地在中国的舞台上演出。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曾概括地描述出当时的情景:“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
材料二&& 国民政府本革命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建设中华民国。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三、其次为民权。对于人民之政治知识、能力,政府当训导之,以行使其选举权,行使其罢官权,行使其创制权。四、其三为民族。故对于国内之弱小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决自治;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并同时修改各国条约,
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独立……&&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孙中山,民国十三年四月十二日》
材料三&& 孙中山和我们具有各不相同的宇宙观,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去观察和处理问题,但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怎样和帝国主义作斗争的问题上,却和我们达到了这样一个基本上一致的结论。——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四&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他还强调:“‘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今天,我们重温孙中山先生的主张,更能体会到他始终不渝地维护国家统一的重大意义。
&&&&&&&&&&&&&&&&&&&&&&&&&&&&&
——胡锦涛《在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1)依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状况。(不得摘抄原文,3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的“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中体现了启蒙运动哪些思想主张?(2分)根据材料二归纳国民政府的职责。(2分.答出两点即可。)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民主革命的理论和组织方面是怎样做到(材料三中)“和我们达到了这样一个基本上一致”。(2分)
(4)为实现材料四中“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的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过哪些努力?(3分)高考历史易错题解题方法大全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高考历史易错题解题方法大全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朝的统治阶级出身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