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百年孤独 范晔 txt的说法,洪迈有怎样的认识

93扬州市2015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第2页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93扬州市2015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2
论中国的绘画;宗白华;中国绘画里所表现的最深心灵究竟是什么?答曰,它既;中国人感到这宇宙的深处是无形无色的虚空,而这虚空;(选自《美学散步》,有删节);16.结合文章第一段谈谈你对中国绘画中“静”的理;17.简要分析第二段的论述层次;18.西洋画和中国画的差别主要有哪些?(6分);七、作文(70分);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张爱玲说
论中国的绘画宗白华中国绘画里所表现的最深心灵究竟是什么?答曰,它既不是以世界为有限的圆满的现实而崇拜模仿,也不是向一无尽的世界作无尽的追求,烦闷苦恼,彷徨不安。它所表现的精神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它所启示的境界是静的,因为顺着自然法则运行的宇宙是虽动而静的,与自然精神合一的人生也是虽动而静的。它所描写的对象,山川、人物、花鸟、虫鱼,都充满着生命的动――气韵生动。但因为自然是顺法则的,画家是默契自然的,所以画幅中潜存着一层深深的静寂。就是尺幅里的花鸟、虫鱼,也都像是沉落遗忘于宇宙悠渺的太空中,意境旷邈幽深。至于山水画如倪云林的一丘一壑,简之又简,譬如为道,损之又损,所得着的是一片空明中金刚不灭的精萃。它表现着无限的寂静,也同时表示着是自然最深最后的结构。有如柏拉图的观念,纵然天地毁灭,此山此水的观念是毁灭不动的。中国人感到这宇宙的深处是无形无色的虚空,而这虚空却是万物的源泉,万动的根本,生生不已的创造力。老、庄名之为“道”、为“自然”、为“虚无”,儒家名之为“天”。万象皆从空虚中来,向空虚中去。所以纸上的空白是中国画真正的画底。西洋油画先用颜色全部涂抹画底,然后在上面 依据远近法幻现出目可睹手可捉摸的真景。它的境界是世界中有限的具体的一域。中国画则在一片空白上随意布放几个人物,不知是人物在空间,还是空间因人物而显。人与空间,溶成一片,俱是无尽的气韵生动。我们觉得在这无边的世界里,只有这几个人,并不嫌其少。而这几个人在这空白的环境里,并不觉得没有世界。因为中国画底的空白在画的整个意境上并不是真空,乃正是宇宙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笪重光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无画处的空白正是老、庄宇宙观中的“虚无”。它是万象的源泉、万动的根本。中国山水画是最客观的,超脱了小己主观地位的远近法以写大自然千里山川。或是登高远眺云山烟景、无垠的太空、浑茫的大气,整个的无边宇宙是这一片云山的背景。中国画家不是以一区域具体的自然景物为“模特儿”,对坐而描摹之,使画境与观者、作者相对立。中国画的山水往往是一片荒寒,恍如原始的天地,不见人迹,没有作者,亦没有观者,纯然一块自然本体、自然生命。所以虽然也有阴阳明暗,远近大小,但却不是站立在一固定的观点所看见的形色阴影如西洋油画。西画、中画观照宇宙的立场与出发点根本不同。一是具体可捉摸的空间,由线条与光线表现。一是浑茫的太空无边的宇宙,此中景物有明暗而无阴影。有人欲融合中、西画法于一张画面的,结果无不失败,因为没有注意这宇宙立场的不同。清代的朗世宁、现代的陶冷月就是个例子。中国画中不是没有作家个性的表现,他的心灵特性是早已全部化在笔墨里面。有时亦或寄托于一二人物,浑然坐忘于山水中间,如树如石如水如云,是大自然的一体。(选自《美学散步》,有删节)16.结合文章第一段谈谈你对中国绘画中“静”的理解。(6分)17.简要分析第二段的论述层次。(6分)18.西洋画和中国画的差别主要有哪些?(6分)七、作文(70分)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围棋界也有说法:“二十岁不成国手,终生无望。”著名画家齐白石在五十七岁时,画作任然不被人所赏识。文科附加一、阅读材料,完成20-22题。(10分)范晔在狱中,与诸甥侄书曰:“吾既造《后汉》,详观古今著述及评论,殆少可意者。班氏最有高名,既任情无例,不可甲乙,唯志可推耳。博赡可不及之,整理未必愧也。吾杂传论,皆有精意深旨。赞自是吾文之杰思,殆无一字空设,奇变不穷,同合异体,乃自不知所以称之。此书行,故应有赏音者。”晔之高自夸诩如此。人苦不自知,可发千载一笑。(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2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划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21.“前四史”除《后汉书》之外,还包括
。(2分)22.对范晔的说法,洪迈有怎样的认识?(2分)二、名著阅读题(15分)23.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国演义》中知道自己死后魏延必反,因此秘授赵云锦囊妙计,假意对其忠心,待魏延真反、大喊三声“谁敢杀我”之时,断其首级,以保蜀国稳定。B.《边城》中女主人公翠翠的爱情还没有完全展开就仓猝结束,随着大佬殒命、二佬出走和爷爷离世,翠翠朦胧的幸福梦被迅速击碎。C.《子夜》中杜竹斋在公债生意做到关键处时,投靠赵伯韬,这最后的一击使吴荪甫悲剧命运达到高潮,绝望的他曾举起手枪想自杀,但最后决定与妻子到庐山度假。D.《欧也妮?葛朗台》中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欧也妮生日的场景,通过公证人克罗旭一家和银行家格拉桑一家精彩的表演,揭露了金钱社会的罪恶,暗示了欧也妮的悲剧命运。 E.哈姆雷特在复仇过程中,优柔寡断,在叔父为自己的罪行祈祷之时,他已经明确地知道叔父就是谋害父王的真凶,但因为害怕伤害母亲而错过了最佳的复仇机会。24.简答题(10分)(1)黛玉笑道:“‘夜深’两个字改‘石凉’两个字。”众人便知他趣白日间湘云醉卧的事, 都笑了。湘云笑指那自行船与黛玉看,又说“快坐上那船家去罢,别多话了。”众人都笑了。湘云笑指“自行船”打趣黛玉,引得众人都笑了。“自行船”事出《惠紫娟情辞试忙玉》。请简述此事的来龙去脉。(6分)(2)“你尽可以毁灭他,但却打不败他。”充分表现了老渔夫桑迪亚哥的硬汉精神。请概括硬汉精神的丰富内涵。(4分)三、材料分析题(15分)毕竟是宋人李欣宋人最卓绝的,是品位与识见。中国传统审美,有一点特殊,绝异于西洋,也绝异于时见。诗文书画乃至琴艺,或言志,或求韵,旨趣都在知性层之上。相当于知性层的审美即是才华与技巧,贬抑才气、技巧,就成了传统老观念。因此,知性层,而不是感性层,是汉文明传统审美起平线,停滞于此,就判成低。至于感性层的声色媚好、绮语、激情,更无论了。宋代皇室也能超脱于感官的愉悦,乃至知性的眩惑。宋徽宗认为“定器有芒,不堪用”(叶《坦斋笔衡》),嫌定窑的瓷器色泽亮白,锋芒耀目,弃置不用。天家青睐的是汝瓷,有较为含蓄的天青色,或是更为沉着高贵的粉青。仅此一点,让迷恋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的清廷何以堪。 宋人的这些表达真好,毋需动用更多字、更多词,甚至毋需表达,已经懂得。懂得,弥漫在空气中,那是一个时代的文化氤氲,就像鱼相忘于江湖。宋人卓识不源于身份,源于文化。深厚的文化教养让他们意识到感官甚至知性的魅力与心灵中的超越倾向相冲突;而韵味、德行之所以总是让他们魂梦以之,因为后者所根柢的超越禀赋,是人性中最高贵的品性。宋人识见,与其说是一种禀好,毋宁说是一种尊严。宋人如果活在当下,或许会孤独。活在典册之中则不然,德不孤,必有邻。宋代,在文化识见上最中国,温宋代之故,或可知当下之新。25.在作者看来,中国传统审美可以分为哪三个层面?试加以概括。(5分)26.为何作者认为宋人的“懂得”就像“鱼相忘于江湖”?(4分)27.理解文章最后一句的深刻含义。(6分)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生活休闲娱乐、外语学习资料、幼儿教育、小学教育、行业资料、中学教育、应用写作文书、93扬州市2015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等内容。 
 江苏扬州市育才高级中学2015届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_高考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 江苏扬州市育才高级中学2015届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_...  5、(彭长盛解析)扬州市高三语文一模试卷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江苏省扬州中学...江苏省扬州中学
学年第二学期开学检测高三语文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上海市普陀区2015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_数学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上海市普陀区2015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_数学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  2015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教师版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2015 届高三年级第一次...⑥果真;确实: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 耶? ⑦详尽,...  2015年高考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_高三语文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2015年高考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_高三语文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  宝山区2015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完整答案版)_高三语文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宝山区 2014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三年级语文学科质量检测试卷班级:___ 姓名:___ 阅...  2015年高考语文最后一模(全国新课标II卷)附答案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高三语文试卷2015 年高考语文最后一模(全国新课标 II 卷) 第Ⅰ卷 阅读题 甲.必做题 一...  江苏省连云港市 2015 届高三一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王维...范晔《逸民传论》
历代中国文学与历史所表现的一大主题,隐逸之士,也是古代文史作品中最普遍的人物之一。逸民的最重要特征是看重道义,尊崇人格,品节行为的超逸。其次是隐居,与当世统治不合作。孔子表彰过“逸民:伯夷、叔齐、虞仲”,“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司马迁《史记》列传首列伯夷叔齐,不管世道如何变化,不管潮流如何向前,自己肯定的价值不变。志与身的价值,高于其他价值,即文化心灵的意义,高于政治的意义。老庄是隐逸文学的最早源头。东汉是隐士逸民辈出的时代。陶渊明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李白最推崇的人物是鲁仲连,他的山水诗歌是亦仙亦隐亦侠,“两分梁甫一分骚”。历代有相当丰富的有关隐逸的典故与人物,有许由、楚狂、夷齐、严子陵、庞公、孙登、渔父、梅妻鹤子、桃花源、玄豹隐、东山意、东门瓜(东陵瓜、东陵侯)、凤歌、长啸、雾豹、冥鸿、避秦、考槃、衡门、濠上、鲈鱼莼菜、乘桴、五湖舟、麋鹿游、羲皇人等。
萧统《文选序》:“若其赞论之综缉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事出於沈思,义归乎翰藻,故与夫篇什,杂而集之”。“若其”的“其”字,专指史书,表明“沈思翰藻”,专属于史书中的赞论文,不应将其作为《文选》的所有文章的标准。“沉思”即范晔在《狱中与甥舅书》中所说的“精意杰思”,即论赞中的思想创意,而“翰藻”即“以意为主,以文传意,然后抽其芬芳,振其金石。”(同上引)中国文史不分家,史书具有很高的文学性。除了《左传》的“君子曰”是论赞的滥觞,《史记》的“太史公曰”、《汉书》的“班固赞曰”,都是在叙事之外,总结概括,议论抒情,表达对于史事的判断与评价,从中寓含作者以及作者所传承的文明与文化的基本价值,从而使史学积极介入生活与社会。所以,史因文而具有更活跃的性格。但是史与文之间的划界之争,也一直在进行。所以范晔更为文学的论赞写作,被刘知几批评为“每卷立论,其烦已多;而嗣论以赞,为黩弥甚。”(《史通·论赞》)洪迈称范氏序论了无可取(《容斋随笔》卷十五),陈振孙讥其赘(《直斋书录解题》卷四),翟公巽谓其词冗(见王应麟《困學紀聞》卷十三),直到清代学者如王鸣盛、陈兰甫、李慈铭,才对范著有了真正的理解。从中国文史大传统来看,史文之分的争论,也从另一个角度,增加了写实性与文学性之间的张力,丰富了这个传统的内涵。
1,范晔所论隐逸的动机与目的,可以归为哪几种?
文章将上述归为六类:“或隐居以求其志,或回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其实可以再归为三类:求志全道型,即为自我以及自我坚守的理想(道义)而隐居的;远祸图安型,即主要从求生避害的意义上而避世的;嫉俗愤世型,即更多为了激浊扬清、教化风俗而退隐的。这一传统对于知识人命运的安排,既有身体的,也有精神满足的;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既有大群利益的,也有个人利益的。在长期的历史中,这一套文化心理与社会机制,起到了和缓焦虑、化解矛盾、提升存在意义的社会作用。
2,为什么许由在尧的时代、伯夷在周武王的时代,应该是治世或走向治世,为什么范晔还要将他们作为逸民传统的代表人物?
文章开头即称:“易称‘遁之时义大矣哉’。又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是以尧称则天,而不屈颍阳之高;武尽美矣,终全孤竹之絜。”将许由夷齐作为逸民传统的开创人物,这是因为,第一,他们正体现了这个传统最重要的特征,即道德精神的自主。道德之所以自主,恰恰正是由于它以自身为目的,而不以自身为实现别的目的的手段,道德精神的实现,不以其他条件为自己的条件。所以,道德人格的存在,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第二,他们也体现了这个传统的文化创造意义;即区别于争夺与攻取的历史的另一种可能性:柔退的历史的可能性(遁之时义大矣)。第三,他们也体现了这个传统对于知识人存在的意义:区别于权势之尊的生命尊严的意义(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只有当这样的选择也成为合法的经典时,文化与知识人才有一种可以依靠的传统。而后代正是在这三个层面上,全幅展开了隐逸文化的精彩与创意。
东汉逸民,十有七人得道之中者。庞公而已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此所谓不遭时者,非激世长往者也。古之君子,进以礼,退以义;故进不谓之贪,退不谓之伪,以其身为天下法也。故贤者至焉,不肖者勉焉;故曰礼义天下之公也。若夫二三子者,以絶世为髙,不臣为名,至其后世也,羞朝廷之士。孔子所谓鸟兽不可同羣,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者,此之谓欤?(宋
刘敞《公是集》巻四十八《题东汉逸民传后》)
其自视甚不薄,谓诸传序论精意深㫖,实天下之竒作。然颇有略取前人旧文者。注中亦著其所从出。至于论后有赞,尤自以为杰思,殆无一字虚设。自今观之,几于赘矣。(宋
陈振孙《直斋书録解题》卷四)
汉法忠贤有不容,遂持名节隠蒿蓬。生灵莫见真儒效,爵禄多酬战士功。燕市终难沽美璞,鱼罗安得挂飞鸿。圣朝髙士优游甚,自有行藏继祖风。(宋
范纯仁《范忠宣集》巻二《读逸民传寄孔宁极先生》)
西汉隐士无传。商山四皓,其杰然者欤?东汉逸民,传者十八,其立身尚志,亦皆有可观。然能使东汉二百年高人义士清风峻节耿耿相望,则皆严子陵有以倡之。其末也,又有躬耕南阳、抱膝长啸,虽在十八传之外,然方之伊傅、尚父,固无愧也。然则西汉之隐,固有愧于东汉多矣。(元
刘诜《桂隐文集》巻四《刘汉隐字》)
上无尧舜之君,则宁肥遯考槃,不以有尽之身,而试无益之死。此天下不可无贤士,而可无逸民;不可无逸民,而可无义士。多义士则必战国之末。东汉之衰世,益有不可为矣。故为范滂李膺,犹不若严光周党,然其气之必致于是者,盖有人力不可以回也。孔子之道,相传于子夏,子夏后流而为庄周,源远本䘮,道衰弊生,固其然也。予深有感于汉之逸民焉。(明
周祚《汉逸民》,载黄宗羲《明文海》巻四百七)
余尝窃第古史笔为三等。《尚书》《春秋》上,《左》《国》司马中,班范二汉下。而《三国》《五代》诸史,弗与焉。或以进范晔退陈寿为疑。不知迁固而后,文质兼该,赡而不秽,详而有体者,仅晔庶几。虽剜精铲采、竭力字句,献吉所短;乃盛极难继,迁固居前,更有马班能为《史》《汉》乎?昔人谓孟坚死而史职亡,余亦谓蔚宗圽而史才絶。(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集》巻一百一《读后汉书》)
《逸民传论》。此篇抑扬反复,殊有雅思。可以希风班孟坚也。(清 何焯《义门读书记》卷四十九)
自汉以后,蔚宗最为良史。删繁举要,多得其宜。其论赞剖别贤否,指陈得失,皆有特见,远过马、班、陈寿,馀不足论矣。余尤爱者,其中如儒林传论、左雄周举黄琼黄琬传论、陈蕃传论、党锢传序、李膺范滂传论、宝武何进传论,皆推明儒术气节之足以维持天下,反复唱叹,可歌可泣,令人百读不厌,真奇作也!其他佳制,固尚不乏,而数篇尤有关系。……大抵蔚宗所著论,在崇经学,扶名教,进处士,振清议,闻之者兴起,读之者感慕,以视马班,文章高古则胜之,其风励雅俗,哀感顽艳,固不及也。(清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史部正史类)
人物简介  
范晔(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字蔚宗,南朝宋史学家,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因为“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来补进去的。南朝刘宋时的历史学家。其中《杨震暮夜却金》已编入小学教材,《强项令》选入中学教材。
  范晔出生在一个著名的士族家庭。高祖范晷为西晋雍州刺史,加左将军。曾祖范汪入仕东晋,官至晋安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进爵武兴县侯。祖父范宁先后出任临淮太守、豫章太守。父范泰仕晋为中书侍郎,桓玄执政时被废黜,徙居丹徒。刘裕于京口起兵灭桓玄,控制东晋政府实权后。范泰重新被启用,出任国子博士、南郡太守、御史中丞等职。他为东阳太守时,因开仓供粮和发兵千人,助刘裕打败卢循有功,被加官为振武将军。从此,范泰受到刘裕的信任,屡被升迁,先后担任侍中、尚书常侍兼司空等职。宋代晋后,拜为金紫光录大夫散骑常侍,少帝时加位特进。
  范晔的家庭有着正宗的家学传统。范汪“博学多通,善谈名理”,撰有《尚书大事》二十卷,《范氏家传》一卷,《祭典》三卷以及属于医学棋艺的著作《范东阳方》一百零五卷,《棋九品序录》一卷等。范宁尝作《古文尚书舜典》一卷,《尚书注》十卷,《礼杂问》十卷,《文集》十六卷,尤以《春秋榖梁传集解》十二卷“其义精审,为世所重”。范泰也有《古今善言》二十四卷及文集等多种著述。受到家庭的影响,范晔从小好学,再加上天资聪慧,因此尚未成年,便以博涉经史,善写文章而负盛名。
  东晋安帝义熙十年(公元414年),范晔十七岁,州刺史征辟他为主簿。当时,范晔同其父范泰一样,在政治上是支持刘裕的,故不肯应辟就职。六年后即公元420年,刘裕代晋称帝,改国号为宋。这一年,二十三岁的范晔应召到刘裕之子彭城王刘义恭的府下为冠军参军,后又随府转为右军参军。此后十余年,他先后担任过尚书外兵郎、荆州别驾从事史、秘书监、新蔡太守,司徒从事中郎、尚书吏部郎多种职务。
  宋文帝元嘉九年(公元432年)冬,扬州刺史彭城王刘义康母亲王太妃去世。刘义康把故僚们召集到府内帮助料理丧事,范晔也到场了。刘义康的母亲死了,范晔实在悲伤不起来。在临葬前的一天夜晚,轮到他的弟弟范广渊值班,范晔兄弟俩邀了一位朋友躲在屋里喝起酒来。醉意朦胧之际,范晔忘记了利害,竟推开窗子,听挽歌助酒。这件事传出后,刘义康非常恼怒。几句谗言上去,宋文帝就把范晔打发到宣城(今安徽宣城)当太守去了。
  这次贬官对范晔是一次很大的刺激。仕途上的坎坷勾起了他幼年生活的某些隐痛。范晔虽然生在名门士族,但他本人却是个妾生的庶子。晋代自“永嘉以来,嫡待庶如奴,妻遇妾若婢”,(王楙《野客丛书》卷十五),嫡庶之别是官僚之家不可逾越的大分,因而也决定了子女们的社会身份。范晔的母亲把他生在厕所里,并且碰伤了他的前额,因而落下个小字为“砖”。嫡母所生的哥哥范晏嫉妒他的才学,骂他“进利”,认为他是终家破族的祸害。父亲范泰也不喜欢范晔,早早地将他过继给从伯范弘之。屈伸荣辱与宦海浮沉,使得范晔心情十分苦闷。
在宣城任上,他开始从事后汉史的编纂工作,企图以此排解这种痛苦。史事的研究,打开了他的眼界。范晔后来讲:“本未关史书,政恒觉其不可解耳。既造后汉,转得统绪。”这就是说,原来现实中的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在同历史的经验相对照后,他逐渐整理出了一些头绪。范晔凭着个人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写出了他的历史名作《后汉书》。这一年,他三十五岁。
  《后汉书》记事上起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讫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囊括东汉一代一百九十六年的历史。范晔原计划写十纪、十志、八十列传。十志,他委托谢俨代撰。谢俨搜撰完毕,卷入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与范晔同以谋反罪名被杀。志稿与范晔所写的序例随之散佚。以后梁人刘昭注《后汉书》时,因范晔曾称赞过西晋人司马彪的《续汉书》,遂取其八志以补范书之缺,故今仍称此志为《续汉志》。
  范晔曾讲过,他编纂《后汉书》的目的是,“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这样明确地提出写史为政治服务,可以说是历史上的第一人。因此,范晔特别重视史论。他采用论赞的形式明文评论史事,把史论作为重心,成为《后汉书》的一个特点。范晔还继承了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编撰思想。他在很多序、论中,打破朝代的断限,尽量地把某一历史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结果描述清楚,力图有所归纳。虽然,他所找到的事物内在联系大多是浮浅的,甚至有的是错误的。然而,这种从历史形势发展上论述古今变异,总结历史发展规律的史学研究方法是可取的。例如,在《党锢列传》序中,范晔详细地论述了从春秋到汉末士风的变迁:战国时期重计谋、尊说士,因而诱导很多人饰巧驰辩进行钓利;汉高祖文礼简阔,引起人们的轻死重义,怨恚必仇;武帝崇尚儒学,又出现了党同伐异的纷争;到桓灵之际,主荒政谬,宦官当权,则造成清议的流行。他认为,“上好则下必甚,矫枉故直必过,其理然矣”。表明范晔看到了某些历史现象向矛盾的对立面发展,他企图用“理”来概括说明。在《党锢列传》序中,范晔还用四组矛盾的事物来比喻党锢问题所面临的矛盾,阐述了作者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这在过去的史书上是极少见的。
  范晔对《后汉书》的体裁问题是动过一番脑筋的。据《隋书·魏憺传》记载,范晔著书时曾对纪传体和编年体进行过比较。他说:“《春秋》者,文既总略,好失事形,今人拟作,所以为短;纪传体,史班之所变也,网罗一代,事义周悉,适之后学,此焉为优,故继而作之。”这表明在他看来,采用纪传体写史比编年体更能全面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能给后人提供更多的东西。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东汉从和帝开始,连续有六个太后临朝。把她们的活动写成纪的形式,既名正言顺,又能准确地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其次,《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宦官》、《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和《列女》七个类传。范晔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尤为可贵的是,《列女传》所收集的十七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贞女节妇,还包括并不符合礼教道德标准的才女蔡琰。范晔首创《文苑传》更是把握了汉代的文学发展趋势,将孔门四科中地位最低的文学摆到了应有的位置。此外,《党锢传》、《宦官传》都是为反映一代特点、概括一代大事而设立的。第三,《后汉书》突出了“论”、“赞”的地位。司马迁、班固和陈寿在他们的著作中也都明文评史,只是具体名目不同。《史记》称“太史公曰”,《汉书》为“赞”,《三国志》曰“评”。“论”、“赞”在《后汉书》中的重要性远在前面三书之上,因为范晔不但利用这种形式评论史实,还对某一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综述,从几个方面反复地进行分析,对本传起到题解作用。《后汉书》的“论”一般是指纪传后面的论,差不多每篇都有一首或一首以上。论中又有序论,也称作序,是在《皇后纪》和杂传的前面。论多是评论历史问题和历史人物,有时也采取讽喻或感慨的形式。赞在每篇纪传后面都有一首,一律用四字一句的韵语写成,或概括史实,或另发新意,多可补论的不足。赞的语言凝炼,用意很深。如从《光武帝纪》到《献帝纪》的赞,概括了东汉建立、发展和衰亡等不同阶段的政治大事。把九首赞合起来看,简直是一篇用韵语写的东汉政治史略。在《胡广传》中,作者写了一个以苟合取容又无可短长的官僚的升迁史,赞曰:“胡公庸庸,饰情恭貌。朝章虽理,据正或桡。”透露了作者对这类人物的指责和义愤。
  《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卷十三至四十二,卷首人物则生活在明、章、和三帝时期,并以行止相近或依世系合传。下面又有十一卷安、顺帝时期的名人,再下是桓、灵、献三朝人物。六十六至七十四卷为循吏等九个杂传,最后六卷为边族列传。除此之外,《后汉书》的严谨还表现在范晔能够坚持一事不两载的编撰原则,凡一事与数人相关的,则见于此必不见彼。全书经过范晔的悉心订核,确实有刘知几所说的“简而且周,疏而不漏”(《史通·补注》)的长处。同时,范晔使用的类叙法也很有特色。他把人品相同的人合为一传,有时甚至打破时间界限,加王充、王符和仲长统皆因立论切中时弊,本人又淡泊荣辱,虽不同时代也合为一传。这样就大大地增加了书的容量,给不少人品很好但事迹不多的人造成了立传机会。像《卓茂传》兼收了不仕王莽的孔休、蔡勋等五人的事迹,《来历传》则附录了与来历一起反对废黜太子的十七人的事迹。
  范晔基本上是一个无神论者。在《后汉书》里,他猛烈地抨击了佛教的虚妄。这些观点主要集中于《西域传》论中。他指出,自张骞以来,西域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关于佛神的记载,所谓佛教的种种说法都是后起的。虽然佛教“好仁恶杀,蠲敝崇善”的教义有吸引人的地方,但它在方法上是奇谲不经的,尤其是神不灭论和因果报应的说法,更使通达事理的人不能接受。范晔还在《襄楷传》和《桓帝纪》论中,对崇佛的汉桓帝进行了辛辣的嘲弄和批评。范晔反对天命论。在《李通传》论中,他对李通以“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的谶文鼓动刘秀起事评论说:“天道性命,圣人难言之,况乃臆测微隐,猖狂无妄之福,污灭宗亲,以觖一切之功哉!”这说明范晔根本不信图谶。他还在《张衡传》中收录了张衡的反图谶疏。张衡引述大量史实,论证了图谶的欺伪,范晔对此记载甚详,表明了赞同的态度。有趣的是他把吴雄、赵兴和陈伯敬三人合载于《郭躬传》后。吴雄、赵兴两人不信巫师,故犯妖禁,非但没有族诛反而三世为官。可是,陈伯敬矩步端膝,讳言死字,却不免刀锯。范晔通过史实论证了阴阳禁忌的荒诞。《后汉书》中的无神论和反天命思想,无疑是有进步性的。由于时代的局限,范晔的无神论思想并不彻底。《后汉书》反映出这种思想上的矛盾。如在《窦武、何进传》中,他把窦、何两人的失败与宋襄公相比,透露了“智非不足,权亦有余,盖天败也”的看法。《后汉书》保存了一些迷信的记载,特别是在《方术传》中,他把费长房的缩地、王乔的凫履、左慈的羊鸣、郭宪、栾巴的潠酒灭火写得活灵活现,仿佛天下真有仙术。这都是范晔思想中的消极因素。
  《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在《王充、王符、仲长统传》中,范晔详细地收录了八篇抨击时政的论文。这些文章大多宣扬了异端思想,如把社会动乱的原因大胆地归结为统治阶级倒行逆施的结果。他们说,残暴的君主看见大家不敢违背他的意志,总以为自己的统治非常巩固。于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他把“饿狼”“饥虎”一样的官僚派往各地,“熬天下之脂膏,斲生人之骨髓”,结果“怨毒无聊,祸乱并起,中国扰攘,四夷侵叛,土崩瓦解,一朝而去”。这些文章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侈腐化,说他们“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败而不可饮”。还认为,某些君臣关系是臣虏关系,是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之间的关系。范晔除借古人之口表述自己的异端思想外,在《窦宪传》论中则直接对君主滥用权力,糟蹋人力的行径表示不满:“东方朔称: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信矣!以此言之,士有怀琬琰以煨尘者,亦何支哉!”《后汉书》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人士。在《党锢传》中,他为二十一人立传,竭力歌颂他们的气节,对张俭、范滂、李膺等人也写得生动传神,融进了作者的感情。遗憾的是,他虽然同情人民的痛苦,但反对农民起义。范晔对黄巾起义基本上持否定态度,这是由阶级立场决定的。
  范晔作史,十分讲究文采,对于《后汉书》的文章,他自己评价很高。确实,范书文辞优美,简洁流畅,不仅为史学名著,也称得上是文学名作。但有的地方,范晔过于重文,对于史的记载不免有所亏损。如司马彪《续汉书》载:“虞诩为武都太守,始到郡,谷石千,盐石八千,见户万三千。视事三载,米石八十,盐石四百,流人还归,户数万,人足家给,一郡无事。”“下辩东三十余里许,有峡,中当泉水生大石,障塞水流,每至春夏溢没秋稼、坏败营郭。诩乃使人烧石,以水灌之,石皆坼裂,因镌去石,遂无汪溺之患。”史料详实生动,但到了范晔的笔下只剩下“数十里中皆烧石翦木,开漕船道”。和“二三年间,遂增至四万余户,盐米丰贱,十倍于前”的几句了。
  《后汉书》是范晔私人著述,又尚未彻底完稿,因此在他的生前,看到这部书的人很少,影响不大。
  刘宋初年,地方官吏的任期仍承袭在晋时期六年一任的制度。大约在永嘉十五年(公元438年),范晔离开宣城,调任为长沙王镇军长史,并领衔为宁朔将军。
  次年,范晔的嫡母在宜都去世。那时,其兄范暠在宜都担任太守。父亲去世后,嫡母一直随暠在官。按照礼教的规定,范晔应该即刻启程奔丧。但他对嫡母素无感情,故迟迟不肯上路,被迫动身后,又携带妻小自随。范晔一系列的违礼行为,受到了御史中丞的弹劾。宋文帝比较欣赏范晔的才能,没有将他治罪。
  此后,从元嘉十七年(公元440年)到二十一年,五年多的时间里,范晔的仕途一直比较顺利。他先后担任过始兴王后军长史,并领南下邳太守。始兴王由豫州调至建康(今南京)为扬州刺史,范晔随行入京。不久,他升任为统领一部分禁军的左卫将军和职务相当于尚书令的太子詹事。
范晔具有多方面的才能,除学识渊博,善于为文外,还精通音乐,长于书法。但范晔为人傲岸不羁,不肯迎合最高统治者。他的琵琶弹得很好,并能创作新曲。宋文帝很想听听,屡次加以暗示,范晔假装糊涂,始终不肯为皇帝弹奏。在一次宴会上,宋文帝直接向范晔请求说:“我想唱一首歌,你可以伴奏吗?”话说得这份上,范晔只得奉旨弹奏。待宋文帝一唱完,他立即停止了演奏,竟不肯多弹一曲。
担任朝廷要职的官吏庾炳之、何尚之、徐湛之、沈演之等人都嫉妒他的才能,不愿意范晔得到皇帝的宠信。范晔虽然不巴结皇帝,对同僚却以诚相待。当时,沈演之为右卫将军,与范晔对掌禁旅,同参机密。每次朝见皇帝时,范晔若先到,必等沈演之到来一起进去。而同僚从来对他不怀好意,想尽办法排挤、打击甚至陷害他。像沈演之入朝向来没有等范晔的习惯。不久,范晔识破了同僚们的阴贼险恶,写了一篇《和香方》,对他们进行讥讪。根据同僚的特点,他把他们有的比作是“多忌”的麝香、“昏钝”的“枣膏”;有的比作是“虚燥”的“灵藿”、“粘湿”的“詹唐”等等,而范晔则以“沈实易和”自喻。《和香方》一出,为同僚所不容。在充满陷阱的官场上,范晔不懂得保护自己,终于引出了杀身大祸。
彭城王刘义康长期执政,威权日重,受到宋文帝的猜忌。随着时间的推移,兄弟之间的矛盾越演越烈。元嘉十七年(公元440年),宋文帝以“合党连群,阴谋潜计”的罪名诛杀、流徙刘义康的亲信刘湛、刘斌等十余人,并解除了刘义康的宰辅职务,将他贬至豫章(今江西南昌)任江州刺史。刘义康到豫章后,不甘心失败,遂加紧活动准备夺权。
  元嘉二十一年(公元444年),刘义康的几位心腹筹划政变。由于范晔掌握禁军,有盛名,又多年在刘义康的部下为官,所以在网罗党羽时候,成了他们注意的对象。他们通过各种方法拉拢范晔,刘义康也因宣城之贬向他频致歉意。最初,范晔不同意参与,对方用朝廷拒绝联姻一事相激。考虑到自己的处境,范晔终于参加进来。他们商定次年九月起事,刘义康的党羽孔熙先兄弟俩事先写好檄文,并要范晔以刘义康的名义起草政变宣言。由于种种原因,政变未能如期举行。这年十一月,刘义康的一个党徒徐湛之向宋文帝告密,并声称范晔是政变的主谋。于是,范晔被捕,于元嘉二十二年十二月(公元445年1月)惨遭杀害,时年四十八岁。范晔在临刑前,仍然坚持自己的无神论主张,对那些相信佛教并对他投石下井的同僚进行了不妥协的抗争。他说:“天下决无佛鬼。若有灵,自当相报。”
狱中,范晔写了一篇《与诸甥侄书》,总结了他对文学、史学、音乐、书法的研究心得。在即将告别人世之际,他希望将来能有个知音,理解《后汉书》的价值。他对花费毕生心血写成的史学著作十分自负,认为它们“精意深旨”,是从古至今没有过的“体大而思精”的作品,其中诸序与论赞,更是“天下之奇作”,和班固的《汉书》相比,毫无愧感。他说,世人多贵古贱今,所以他才“称情狂言”,以期引起人们对《后汉书》的重视。范晔的自夸虽然有些过分,但他的著作也确实有超人之处。刘昭说:“范晔后汉,诚跨众氏”(《后汉书注补志序》),刘知几也说:“范晔博采众书,裁成汉典,观其所取,颇有奇工”(参见《史通》的《书事篇》和《补注篇》)。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在范晔著书之前记述东汉一代历史的著作共有十部,八百余卷。然范书一出,诸家《后汉书》则日渐消沉,逐渐散佚。后来除晋人袁宏的《后汉纪》保存下来以外,其余都已不存。这说明范书杀青虽晚,却后来居上。
《后汉书》的纪传部分为唐高宗太子李贤所注。司马彪的志,注者是南朝梁人刘昭。刘昭的注原包括全部范书及司马志,李贤的注即是以此为基础,参照其他各书增删而成的。李贤以志非范书,故不注,刘注作为补阙才与李注一并流传下来了。清人注释《后汉书》的著作很多,其中以惠栋的《补注》为最好。后来王先谦采集众注合成《集解》一书,更为后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后汉书》外,范晔的遗著尚有集十五卷,录一卷,《和香方》一卷,《杂香膏方》一卷,(俱见《隋书·经籍志》)。据《旧唐志》记载,范晔还著有《百官阶次》一卷。上述各书,今皆不存。今存者有《双鹤诗序》一篇,见《艺文类聚》卷90;《乐游应诏诗》一首,见《文选》卷2。
  范晔被处决时,其子范蔼、范遥、范叔蒌同时遇害。后人中只有范蔼子范鲁连,因其母为公主之女,得全性命。其侄孙范缜、范云有名于齐、梁之世。范缜继承与完善了范晔的无神论的思想,范晔生前一直未能完成的无鬼论,则为范缜所著的神灭论——这部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划时代的唯物主义论文——填补了。
  宋书 范晔传[1]  南史 范晔传[2]
1.沈约.宋书:中华书局,.
2.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洪迈学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