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在那个位置是不是在西部?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西部苗族的创世记与《圣经》〈创世记〉之比较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苗族人与银饰品_民俗风情_凤凰古城网
您现在的位置: &
& 苗族人与银饰品
凤凰古城民俗风情介绍
凤凰民俗风情
凰古城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属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管辖。
凤凰古城这边的苗族和土家族基本上一样,同宗同姓的人聚居成一
土家族和苗族的歌舞很多,不过最有名的还是土家族的茅古斯舞
相对于土家族和苗族来说,白族在这边人口不是很多,可能也正是
到武术,这边最为有名的就是大庸气功,作为硬气功的一种,这也
宗教信仰是苗族人和土家族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累积出来的,其
随着旅游的发展,现在凤凰古城的名气已经是越来越大。不过这名
婚姻嫁娶是大家比较感兴趣的风俗之一,少数民族结婚与城市里面
苗族人与银饰品
说起苗族,想必很多人想到的就是穿着传统的少数民族服饰,然后头上戴着银帽子,身上披着各种银制品。走起路来,叮叮当当响个不停,想必就是大家对苗族的一个概念吧。也许很多人都在想,苗族人是不是很富有啊,不然怎么会每个人身上都批这么多银子?
其实苗族人佩带银饰的习俗是自古就有的,也是一种传统风俗。主要有三种作用,第一当然是打扮自己,特别是姑娘门,当然希望自己漂漂亮亮的;第二是往年的时候,社会动荡不安,苗族人经常要迁徙,而身上带着银饰,即做到了“人走家随”。第三是避邪,苗族人都相信银器有驱邪保平安的作用,戴在自己的身上,以求平安。大家常见的电视古代片中,特别是武侠片中,动不动就拿银针试毒。而银遇身体有风湿或有毒时会发灰,这样苗族人就能够随时把握自己的身体状况,方便及时就医。
苗族是一个勤劳、善良但同时又骠悍,并且还充满智慧的民族。苗族人民把自己见过的花、草、鸟、鱼、虫、精心加工成银饰图案,借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凤凰现在的银饰店非常多,但是鱼龙混杂,真货假货都有。特别是一些造假高手,里面是铜的,甚至铁的,而在外面覆盖上一层真银,如果不是银器的行家,一般很难识别真假。还有一些游客,喜欢买地摊上的所谓银饰品,在这些地方,基本上全部都是假货。而店铺也一样,部分黑心店铺打着众多旗号,坑蒙拐骗游客。我们凤凰古城网旅行者俱乐部建议大家在购买银饰品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在仔细,确定购买后,必须让店家在发票上写明含银量多少,重量多少,以留作证据之用。
特别推荐银器店:,位于凤凰古城内回龙阁4号,银店秉承童叟无欺的经营理念,坚持只售正品银饰,绝不出售假货。所经营的产品均系纯银打制,假一罚十。
版权所有:凤凰古城网旅行者俱乐部() 客户服务电话: 3228104
如果您对我们的服务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惠赐E-mail至: 欢迎社会各界洽谈合作事宜。苗族的风俗习惯有什么?
苗族的风俗习惯有什么? 40
在追求苗族女孩,所以八卦点的大叔大妈也来给点意见.
补充:麻烦各位不要把网站上的东西一键复制,说说自已的想法.就算是复制的,麻烦摘抄点精要的.
补充:谢谢众网友热心关注.答案已有了.谁能别出心裁的说声祝福,就送分了.
苗族,现有人口740万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主要从事农业。刺绣、挑花、织锦、蜡染和银饰,享誉盛名。

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出产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除此,还蕴藏着丰富的木材资源和矿产资源。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无民族文字,2 0 世纪5 0 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曾经自称“牡”、“蒙”、“摸”、“毛”,有的地区自称“嘎脑”、“果雄”、“带叟”、“答几”等。他称“长裙苗”、“短裙苗”、“红苗”、“白苗”、“青苗”、“花苗”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苗族。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等。
生活习俗 :
   吃:1.吃油茶。油茶是将油炸后的爆花米,掺水煮成的待客茶,客人喝了,主人高兴,不喝,则视为瞧不起主人。有的还要喝3杯,第一杯是油茶,第二杯是苦茶,第三杯是甜茶。2.吃山泥鳅(晰蜴,统称四脚蛇)。将处理后的山泥鳅加少量米粉,一起腌入坛子内,用来招待贵客。3.吃青菜。农历过年喜欢吃青菜,一般不切碎。
   穿戴:苗族的服饰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男,一般老人穿无领斜扣大襟衣,束腰带,穿裤脚,打绑腿。中年人和青年人,穿开襟上衣,短而小,布料多是自产的&家机斑衣&,妇女服饰另具风格,上身穿无领镶边绣花衣,缀栏插花瓣与其间,下身着镶边、绣花或数纱宽脚裤。引人注目的女头帕,一般有一丈多长,颜色是青、蓝两种,黑色相间衬花格子有的包丝帕。
   住:1.吊脚楼,吊脚一般2-3屋,飞檐翘角,并有走廊围白木质栏杆,栏杆雕有各种图案。吊脚下层用来贮藏粮食,存放农具、堆放柴草、土灰,或圈牛、羊、猪及厕所等。上层为人居住。2.火炉,形状为方形,高60-70厘米,上面周围用木板盖好,四周用砖、石砌好,中间围成正方形火塘,用来烧火做饭,周围下层为空间,用以关鸡、鸭。天冷时,主、客人都坐在火炉上,说笑、谈论家事和休息。火炉上吊有一个不同形状的木架,将种子、茶叶篓、草鞋等挂在上面。
 
   节日、宗教信仰
 
   节日,除了汉族的节日外,苗族还有以下节日。
   1.三月初三青年男女对歌恋爱。
   2.四月初八吃乌饭,纪念杨再思,也有传说是纪念要一妹乌饭用树叶煮成,要提前将姑娘接回娘家一起吃乌饭;近处的可以不回娘家,但要给她们送去。此俗仅限于杨姓。
   3.六月初六敬土地神,到田坎上挂纸、烧香。一般都将家谱晒一次。
   4.十月初二过&小年&,要杀老鼠吃。
   信仰:1.敬奉杨公再思。过去,乡境内有飞山庙16座。每年秋天举行盛大的庆庙活动。唱几天几晚人戏,其中&扛华山&和&打求财&等是每次必唱的节目,主要内容是,教育家庭和睦。在庆庙期间,要摆猪首、装香、烧纸。2.过去祭祖要杀牛,以自然寨子为整体,举行杀牛仪式,牛内脏用来祭祖先然后每人带一份肉回家。3.敬奉幡蝴,传说幡蝴是苗族的祖先。 
 
   婚 丧 习 俗
 
   恋爱:以歌为媒,农历三月初三,青年男女穿戴整齐,成群结队赶到山头水边,对歌恋爱。情同意合者,便相邀离去,表示恋上了。平时看牛、放羊也对歌,并赠红。双方父母同意便结婚,如不同意,还有逃婚的习俗。
   结婚:一般在结婚前一个月,长则半年,就开始哭嫁。对长辈要一个一个地器,然后再送礼物,现在改变了许多。男女结婚时,女方和来人到男方家吃三天三晚酒,这三天新娘只能同伴娘睡,不能与新郎同床。三天后,新娘与伴娘一起回娘家生活,二年、三年、五年不等。男方有农事需人帮忙,接女方在男方家同住。待女方怀孕后,才能接新娘到男方家长住期共同生活。 
   丧事:老人落气时,要抬到中堂里,坐在正中,备有斗(容器)、凉筛,坐在斗上脚踏凉筛落气。洗尸,由长教子井里担水,参入桃叶、菖莆叶煮成温水给洗尸,洗过的水(倒入便桶),让其后代每个尝三点,表示吃字不愁,叫&衣饭水&,在死者身上围白线,一岁一根,平时掉的牙齿要保存着,殓时放入棺材内,死后头发禁烧。进棺材时,口含银,手捏茶叶米还要到飞山庙点亮。
婚 丧 习 俗
  恋爱:以歌为媒,农历三月初三,青年男女穿戴整齐,成群结队赶到山头水边,对歌恋爱。情同意合者,便相邀离去,表示恋上了。平时看牛、放羊也对歌,并赠红。双方父母同意便结婚,如不同意,还有逃婚的习俗。   结婚:一般在结婚前一个月,长则半年,就开始哭嫁。对长辈要一个一个地器,然后再送礼物,现在改变了许多。男女结婚时,女方和来人到男方家吃三天三晚酒,这三天新娘只能同伴娘睡,不能与新郎同床。三天后,新娘与伴娘一起回娘家生活,二年、三年、五年不等。男方有农事需人帮忙,接女方在男方家同住。待女方怀孕后,才能接新娘到男方家长住期共同生活。
祝你心想事成!
的感言:虽是摘抄,多谢那句祝福. 相关知识
其他回答 (9)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自称“木”、 

“蒙”、“达木”、“达吉”。他称有几种情况,一是以服饰颜色而称“红苗”、“花苗”、“白苗”、“黑苗”等;二是以住地或种植的作物而称“高地苗”、“八寨苗”、“栽姜苗”等;三是旧时代统治者对他们的侮称,如“生苗”、“熟苗”、“麻布苗”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苗族”。广西的苗族占全国苗族人口5.5%,占广西人口1%,在广西各族人口中排在汉、壮、瑶族之后位居第四。全国苗族的主要分布地在贵州和湖南,广西的苗族主要居住在与湖南、贵州、云南接界的广西北部、西北部和西部的山区。苗族最大的特点是盛产各种木材和土特产,保持灿烂古朴的民族传统文化。 


苗族有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如苗年、拉鼓节、芦笙节等,但其中最隆重和内容最丰富的就是苗年。
 

过苗年的时间,各地并不相同。融水、三江、龙胜一带的苗年一般在农历十一月的亥日。苗年隆重热烈,除祭祖、饮宴之外,还举行各种活动。新年来临,全家守岁。吃了“过地餐”(这是苗家人与在阴间的祖先共进的团圆餐),拜过年,人们就开展各种活动。祭龙潭、祭田神、吹笙伴舞,热闹非凡,是苗年最隆重的场面。祈神求丰收,是苗年活动的一个大主题。 

苗族死人实行上葬。成年人死亡,用衫树棺木碱尸,未成年小孩夭折,用木匣掩埋。正常去世老人,落气时要烧“落气钱”,同时要放三炮火,俗叫“启程炮”。用桃树叶或水菖蒲烧水洗澡,穿寿衣上柳床,然度入棺。棺木放在堂屋正中央,全家举哀,戴孝帕,大门贴上“当大事”字样,晚上请道士“打绕棺”、念经,停柩三至七日,上山安葬。有的要择“吉日”,看哪无忌讳才扶柩入土。灵柩上山要由死者娘舅家找一个年纪大的人,身缠 二、三丈白布提着稻草把在前面引路,孝子孝孙也要头戴孝帕,手执香纸,撇纸钱,抬丧不走弯路,逢山翻山,遇水涉水,甚至践踏庄稼也不计较。到坟地棺木入穴后,由孝子亲手持锄连挖三锄,连呼死者三声,然后众人才动手埋葬。送葬人一律耍回孝家,孝家门外放有一碗水泡饭,每人千拈儿粒,放在嘴边吹散,才能进屋。对非正常死亡的人,不论老幼,不能停尸屋内,多数不择日子,随死随埋,丧事草率。 花垣苗族节庆较多,除春节、春社、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与汉族相同的节日外,最具表性的有如下节庆: 赶年场(调节) 农历正月,各地苗民自行约定地点、日期赶场。是日,男女老少身着盛装聚会,各地艺人歌手、狮子龙灯云集,年场内人流如潮,异常热闹,人们可尽情地坐秋千,观看狮子、龙灯、武术、杂耍、刀梯、听歌手对歌,青年人趁机物色情侣。 樱桃会 县内排碧、排料、董马库一带,多产樱桃树。每年农历三月樱桃成熟时节,当地苗族青年男女,邀约聚会樱桃林中,对唱苗歌,进行社交活动,时间半月左右。这种活动苗语 liud liud bid ua 意为摘樱桃。 赶秋 “赶秋”是花垣苗族比较隆重的节庆。苗语叫“赶秋场” (get (get qoud qou 。每年立秋这一天逢哪一个地方赶场,那个地方就是这一年的秋场,苗族人民穿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络绎不绝地涌来,这便叫“赶伙”。此时,还是庄稼成熟、丰收在望时节,故有庆丰年之意。年长者,亲情逸致,意气风发,年轻者,三、五成群,寻情会友。其他人则利用“赶秋”这一天,做生意买卖,渴望生意兴隆。所以,这一天的“秋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常。 赶秋场除了舞狮、打猴儿鼓外,最有特色的要数打八人秋。这种秋千,外形纺车一样,高约 8 米,可以转动,8 人秋,汉族人称为八人秋,一个秋可坐单人也可坐双人。八人秋用人力转动,当快速转动停下来谁在晨高处,谁就要唱歌,如果不唱,摇秋的人就不放他下来。 至 1999 年,已成功组织了7届“赴秋节”,每届观众均达数万人之多。 吃新 苗族以农耕为主,一年所望是尝新。每到夏熟 时节,各地自定一日为吃新节。是日,家家户户除办酒肉外,还将新包谷、稻,新辣子、茄子、豆夹等采回家中,做成饭莱,先祭祖祭神,后全家人品尝,表示吃上新谷新 米,免除饥饿。 挂社 花垣苗族在对新立祖先前三年的祭奠不在清明,而在寿礼日,称为挂新。立春后第五个的日子叫做社日。这几天有新立祖先的儿女都要上三条新鲜的蒿莱(苗语为“山务”)和野萌葱(谐语为“光”),洗净切碎,加上腊肉丁,花生米、芝麻、红枣、冬笋、豆腐干、猪油等煮成社饭拿去新丧祖坟祭奠。满了三年不再挂新,仅在清明节祭奠。挂新回来,全家围桌而食,再用以馈赠亲邻。现在社饭不仅是一种祭祀供饭,而是立春以后的美餐。肠肉、蒿莱、葫葱合在一起蒸煮后,打开锅盖满屋皆香,吃到口里,余味无穷,据传还有防病健身之效。 禁忌 苗族禁忌很多,主要有如几种: 忌踩三脚 苗家火坑里放一铸铁三脚架,用作炊事,传说三脚架是 3 个护火的祖先变成,任何人不能踩,否则就是对祖先不恭。 忌坐火坑上方 火坑右边靠中柱的地方,苗族称为“夯高” (hangd (hangd ghao ,设有祖先神位,是长辈坐的,年轻人和儿童严禁坐在此地,更不准在这方打闹、波水或说脏话,否则就是亵读祖宗,神人共愤。 忌震“龙岩” 苗家堂屋中央有一岩板,岩板下为“龙穴”,最忌震动:,据说震动“龙穴”,“龙”就会受惊离去,主人就会遭殃。 父母健在忌戴白帕 戴白帕则标志丧亲守孝。 大年三十忌吹柴火 据说是吹柴大会把新的一个的财 运吹走,从而贫困潦倒。
啊,小心苗族的蛊哦,不知道这蛊是不是真的,如果是就怕
 苗族族称古老,最早见于甲骨文中。唐宋以前,曾有“三苗”、“南蛮”、“荆蛮”、“五陵蛮”等称呼。这些称呼把苗和其他族称混同在一起。宋以后,苗才从若干混称的“蛮”中脱离出来,作为单一的民族名称。 
  苗族的自称,在湘西地区的苗族称“仡熊”(果熊),而在其它地区称“卯”、“猛”或“蒙”等。“猛”或“蒙”,黔东南苗语意为“树心”,传说枫树心生“妹榜妹留”(蝴蝶妈妈),“妹榜妹留”才生苗族远祖“姜央”,故把“猛”或“蒙”作族称。局部地区称为“嘎闹”,意为乌,或许是古代乌氏族图腾的遗迹。历史上,曾按其服饰、居地等方面的不同,在“苗”字前面冠以不同的名称。1949年以后,统称为苗族。 
  关于苗族族源,与早在4千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以及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被史籍称为“南蛮”的氏族或部落有联系。有人认为古史传说时代的蚩尤为今日苗族所尊奉的始祖,与苗族有亲缘关系。有人认为古代三苗与苗族有渊源关系。有人则认为今日之“苗”可追溯到古代的“髳”人。此外,还有驩兜说、夜郎说、巴郡南郡蛮说、盘瓠蛮说、武陵蛮说等。 
  近年来,有人提出传说时代的蚩尤、唐虞夏时代的三苗、殷周时代的髳、春秋战国时代的荆蛮、秦汉时代的黔中蛮或武陵蛮,都包括有苗族先民在内,是苗族先民在历史上不同时代的不同名称。 
  总之,根据史籍记载和传说,苗族先民殷周时代已在今湖北清江流域和湖南洞庭湖一带生息。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巴蜀、夜郎以及荆州都有苗族先民活动。秦汉时,大部分苗族先民在武陵郡、牂柯郡、越巂郡、巴郡、南郡等地区定居,小部分继续迁徙到黔东南都柳江流域。嗣后,由于战争、饥馑、疾病流行、生育繁密、农田丢荒等原因而不断迁徙。
  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图库]大苗山、海南[图库]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图库]、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婚俗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做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 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如:吃鸭节、吃新节、杀鱼节、采茶节等。过节除备酒肉外,还要必备节令食品。 

  苗年:一般先在正月第一个卯日,历时三、五天或十五天。年前,各家各户都要备丰盛的年食,除杀猪、宰羊(牛)外,还要备足糯米酒。年饭丰盛,讲究“七色皆备”、“五味俱全”,并用最好的糯米打“年粑”。互相宴请馈赠。 

  杀鱼节:多在江边,由妇女带上饭、腊肉、香肠等酒菜,只要捉到鱼,即燃起篝火,架锅煮鱼直到尽兴方归。 

  “祭鼓节”: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山州的苗族大多是明朝初年由贵州迁来。苗族因居住分散,因而在服饰上有许多差别,除男子的衣着大体相同外,妇女的衣着式样和色彩差别较大。有的地方,妇女穿大襟短衣,下着麻布裙,裙有长短和有无绉褶之分,长裙长及脚面,短裙短至胫部,裙面有素净、绣花、挑花、镶花或腊染之别;有的地方的妇女又好着无领右开襟或无领衩襟上衣;还有些地方的妇女,胸前悬银牌,颈套银圈,耳坠耳环,手戴银镯、戒指等,走起路来,银饰银铛,桶裙摇晃,极富民族特色。 

苗族虽没有自己的文字,但很多神话传说、诗歌、古歌、情歌民故事都以口头唱颂的形式保存下来,内容十分广泛。苗族人民不仅能歌,而且善舞。独具一格的芦生舞是苗族人民中最喜爱的舞蹈。


 风俗习惯 


苗族是古代迁居文山地区的少数民族。据载:明朝初年就有二千余户苗族从贵州省迁入今文山丘北县定居。1796年丘北县的腻脚出现了小平地等苗族村寨。苗族按自称和他称支系很多,仅文山州境的苗族,自称有蒙豆、蒙沙、蒙颛、蒙斯、蒙邶等。他称有白苗、汉苗、花苗、青苗、素苗等。苗语属汉藏语系苗语支,文山州苗族的语言为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今本州有苗族人口419855人,分布在州境的八县。


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苗族是历史最古远的成员之一。由于文山地区的苗族居住的地理环境以及苗族的心态等因素,他们比较完整地保留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今仍保留着自己的语言、习俗、服饰、音乐和舞蹈,承传着自己的伦理道德、审美思想、思维习惯,但先民没有自己的文字记录文化发展史,多以口碑流传,口碑古籍蕴藏丰富。苗族的“芦笙文化”是古籍文化的精典之一。


苗族传统节日以花山节最为隆重,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二、初三、初四这几天举行。节日期间,开展到爬杆传统体育活动,热闹异常;青年男女以对歌择偶,歌声起伏。花山节,是一个充满着爱情、幸福、欢乐、吉祥的节日。


苗族的人生礼仪,仍保留传统仪式。“苗族说亲”、“苗族跪拜礼”、“苗族娶亲过五关”等民俗,独具地方、民族特色。


文山州苗族多居住在山区,主食一般为包谷和大米,其次还有荞、薯等杂粮。苗族的原始宗教是多神信仰,表现为自然崇拜、祖先崇拜。有少数苗族群众信奉天主教。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全球化,国内外的苗族不断交流和合作,促进文山苗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婚俗文化


苗族婚俗文化一般是一夫一妻小家庭,男性长者为家长,弟兄长大结婚后使可分家,父母年老由助子供养。


婚姻有父母包办和自由恋爱两种形式。包办婚姻,通常女大男小,一般在姑娘有几岁时,由男方父母送与幼女一套衣裙等即为议定终身,此种情况,双方多有亲戚关系,待姑娘长大正式结婚时,男方要付一定银钱作身价,娘家要以一头牛或一日猪作妆窗,以供姑娘到男家饲养。自由婚姻,各地苗族所采用的形式不一。彝良、永善一带苗族保有青年男女“批若”(类似公房)的自由恋爱习惯;楚雄部分苗族中保有“姑娘房”;昭通部分苗族保有“逛花房”和“踩月亮”;金平一带苗族保有“游方”(类似贵州苗族的“摇马郎”)。无论何种形式,青年男女一般都通过对唱山歌选择配偶。


解放前,马关;麻栗坡苗族青年男女利用一年一度的“踩花山”(花山节)对唱山歌选择配偶还十分流行。民国《马关县志·风俗志》就有如下记述:每到正月“踩花山”,山场一开,“众苗女遥立场外作羞涩不前态,有苗男子以油脂涂予长绳,两人拉其端围之,故作欲污女衣之状,诸苗女乃被迫入场,或三或五相聚而立,任凭苗男选择。”其选择方法是:倘若某一小伙子看中某一小姑娘,小伙子便撑一小花伞覆罩小姑娘,开始,小伙子首先主动唱上两调求爱山歌,如果小姑娘也有情意,便以山歌对答,反之则以无言对答或躲开小伞表示拒绝,然后备求相爱。


求爱山歌多半是随编随唱,歌词内容视对方追求深度而不断变化。开始一般以相互询问对方家乡风土人情人手,进而询问对方姓名年龄和家庭情况,再以挑逗口吻试探对方是否已有情人,经过一定了解,双方转为对白,如此由浅入深,数日即见分晓。


双方如果情授意合,男方即票告父母求媒成亲。如有男女愿意缔结婚姻,但父母不许者,则女随男奔,男匿女于其亲戚家,然后使媒人告知父母。


婚前,男子要赠与女子颈圈或其他银制饰物,女子套于颈上的颈圈越多,父母越觉光彩。解放前,苗族结婚形式除通常所流行的男家迎娶、女家陪送之外,在昭通的“花苗”、马关的“红苗”、麻栗坡的“白苗”、金平的“黑苗”以及楚雄部分地区的苗族中,不同程度地保有抢婚习俗。


抢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男女双方自愿基础上的抢婚;另一种是当男方看中某一姑娘时,不管是否愿意,便强行抢劫。前一种抢婚是在男女双方恋爱成熟情况下的一种象征性的仪式,枪法是由男方事先选派几个青年好友到女方村寨旁等待姑娘出门,便把姑娘抢走,女方兄长一旦发觉,要作追赶,追至男家,男家便以酒饭款待追赶者,或赠与追赶者若干银钱礼物,便将之打发回家。姑娘抢至男家后,在预先设置的姑娘住处,用一把纸伞将她象征性的罩住,然后由男子的伯母或其他女性长者用一只活公鸡在姑娘头上绕三圈,此举谓之“捉魂”,经过“捉魂”,姑娘便正式成为男家成员。约待二三日,男家正式聘请媒人告之女家,并向女家求婚,女方父母要作些形式上的吵驾,事实上也惟有答应男方求婚。然后议定礼金,择日正式接亲。


正式接亲之前,须将抢来的姑娘送回娘家。而后一种抢婚,通常由男方邀约几个同辈,到女方村旁等候姑娘出村,便强行抢到男家。


苗族宗教习俗认为,被抢到男家的姑娘便丧失了回娘家的权利。日后,男方也要派媒人到女家说亲,待姑娘和父母同意后,即可举行婚礼。在金平“偏苗”中,保有女子婚后“住娘家”习俗,农忙时节到夫家帮忙数日,或逢年节才回夫家佐,但头日到夫家,次日黎明即返娘家。住娘家期间,男女双方仍可参加“游方”的社交活动。待生第一个孩子之后,即回夫家长住。苗族结婚后离婚者不多。偶有离婚者,手续极其简便。离婚双方在女家村寨和男家村寨的路途之间“喝酒发誓”,以示从此不相来往;或双方各请一“乡老”作证即可。苗族保有姑舅表优先婚和转房习俗。寡妇受到社会同情,并可改嫁。


  苗族“游方”——谈情说爱的一种方式


黔东南一带的苗族,谈情说爱,要通过“游方”。


游方交友一般在农历9月到次年的2月间农闲季节。多在赶集日或传统节日。地点大多在寨子前的空地或风情树下。


“游方”只能在白天或公开场合进行,否则受人歧视。


男青年用歌声或吹木叶给姑娘们信号,姑娘们换上新衣前去谈唱周旋。初谈,唱歌尤为重要,直到双方歌兴已尽,才转为对话。若双方有情,便可交换信物。


经过“游方”,男女双方如果情投意合,愿结夫妻,就可商定婚期。婚期到后,南方约几个青年做伴,去女方村寨“游方”,到半夜时接新娘到家,新娘由姑嫂陪伴。新娘到后,如父母同意,第二天请一位善于辞令的中年男子,携鸭一只,酒一罐,到女方家报信并要求成亲。若女方家同意,便收下礼物并摆宴招待。报信者返回时,女方家给同样的礼物送还,并加送小猪一头。次日,男方家用这些礼物待客。

优秀的传统风俗习惯教育对苗族优良伦理观念的形成作用


由于苗族优秀的传统风俗习惯对族人从小教育的结果,苗族人一般都具有如下优良的伦理观念:

  第一,追求自由和勤劳勇敢是苗族最为突出的品质特征。苗族有勤劳勇敢、艰苦创业的光荣传统。几千年来,苗族人民很少获得长时间稳定发展的机会,总是不断地受到种种冲击而流徙。流动的去向,都是统治者势力鞭长莫及的荒山僻野。一旦统治者的势力扩展而至,他们又被迫向更僻远的山区移动。他们每到一处,重新开荒种地,自种棉麻,纺纱织布,溶蜡画花,蓝靛染布,缝绣衣裙,饲养家禽,牧放牲畜,稻田养鱼,制酸酿酒。苗族人民以罕见的吃苦精神披荆斩棘,开山辟土,建立家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清代徐家干《苗疆闻见录》称苗族&耐饥渴,能劳苦,寒暑无所畏惧,则又是其长也&。所以,苗族具有独立生产和独立生存的能力,不管统治者对他们进行多么残酷的镇压与驱赶,他们都能顽强地生存下来,并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如今苗族地区有关农忙时节不许吹芦笙的禁忌,以及斗牛、斗马、爬刀梯等风俗习惯,时刻都教育子孙后代,要勤劳、要勇敢,时刻为自由而献身。苗族几千年的迁徙历史,就是苗族人民追求自由、不断进取的奋斗史。

   第二,荣辱与共和团结协作是苗族的传统美德。苗族人民把帮助别人看作是应尽的义务,也把接受别人的帮助看作是一种权利,把个人和集体融合在一起,借以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困难。如建造房子,就是你建我帮,我建你帮,甚至往往出现一家建房,全村出动,因此一幢房子很快就建造起来。如,某家有婚丧大事,需要酒肉钱米,全村则有钱出钱,有米出米,全力支援,不计报酬。村寨中遇到老弱病残和鳏寡孤独者谋生困难时,全村都有抚养和照顾的义务。当一个家庭或个人因灾害造成生活困难,人们将根据经济条件分别赠送数量不等的钱粮衣物,帮助其解决困难。如果经济宽裕而对有困难者不予援助,则会受到舆论的谴责。黔东南苗族民间盛行一种&分牛肉&的互助形式,即某一家的耕牛不幸死亡,大家都主动去买死牛肉,以帮助其挽回经济上的损失,使遭受不测的人家有能力另外购买耕牛进行农耕。

第三,和睦共处,平等相待是苗族处世待人的准则。苗族人民热爱和平,他们能与任何民族和平共处。在中国的各个朝代中,找不出苗族主动侵占别的民族土地,强占别的民族财富而引起战争的事例。苗族尽管历史上曾受种种歧视和镇压,但他们都能以宽大的胸怀和气魄来对待其他兄弟民族,以祖国的利益为重,以团结的精神为贵。例如,清政府残酷镇压苗族人民,杀死、烧死、饿死苗族上百万人,把苗族赶到祖国的边缘和外国去,苗族到了云南文山,连居住的地方都没有,可以说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可是法国殖民主义者侵占中国领土时,苗族并不去勾结外国的力量进攻清廷,而是奋起抗击入侵者,苗族英雄项崇周积极组织苗族群众和其他民族组成抗法武装力量,同侵略者展开激烈的斗争,从侵略者手中夺回了失去的疆土,狠狠打击了法国入侵者,守住了祖国的南大门。这件历史事实说明苗族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四,热情友好和尊老爱幼是苗族最基本的礼仪规范。 苗族谚语说:&逢老要尊老,逢小要爱小,老爱小,小爱老,敬老得寿,爱小得福,处处讲礼貌,才成好世道。&这一谚语深刻反映了苗族是一个很讲礼节、很注重道德风尚的民族。在苗乡,对于长辈老人特别尊重。无论是谁,遇到走村串寨的老人,只要进到自己的屋里来,必定热情接待。首先给老人让座,然后敬茶、点烟,问寒问暖,使老人感到像到了自己的家一样。路上遇见老人,不论认识与否,都亲切地称呼为&公&或&太&,并让道给老人先走。若老人背负东西,青年人要主动给老人带一程,甚至把东西送至老人家门口。在宴会及公共场所,长辈及老年人先入正席落座,小辈方可入席。婚嫁喜庆,饮酒场合,长者先开怀,好酒必敬长者,佳肴必让老人。逢年过节,宴席中的鸡肝、鸡头、翅膀和鸡爪,必敬席上长者或尊贵客人。任何时候,任何场合,在长辈或老人面前,年轻人必须恭恭敬敬,彬彬有礼,说话语气和顺,不可指手划脚,更不允许指着老人说话。


第五,热爱自然养生怡情,诚实守信仁义宽容是苗族做人的情怀。苗族崇拜大自然,教育儿孙保护环境。如巴沙苗民至今还实行树葬,即人死后深埋地下然后在其上种树纪念,所以那里满目葱翠环境优美。苗族教育子孙懂得在绿色的环境中生活劳动对健康有益,懂得用绿色植物(苗药)养生防病,几乎家家备有药酒药茶,既是饮料又能防病治病。苗家人从小学习山歌情歌酒歌,吹芦笙跳苗舞,在大自然中陶冶真性情。为人诚实讲信誉,处世宽容施仁义,羞于损人利己,乐于舍己助人。几千年来华夏的文明在这片绿色山野顽强保存和教育着一代又一代苗族儿女。
  

苗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生产、饮食、居住、服饰、婚姻、丧葬、礼仪、节庆、娱乐、禁忌诸方面,都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大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苗族的传统历史、经济生活、文化艺术、心理素质和宗教信仰等意识观念,是构成各个苗族部落的民族特征的内涵之一。因此,苗族风俗习惯也是苗族传统教育要研究的重要部分。苗族的教育——优秀的传统风俗文化教育出优良伦理观念,形成优良的社会风气,这是值得当今社会教育事业借鉴和研究的。




楚帛书神谱: 

女娲、伏羲————世界父母 

四季神 

创世神禹、契 

日月之神帝俊 

大神炎帝 

祝融:下界救世之神 

共工、相土:历法之神
.一夫一妻制。1949年以前,苗族除了个别原妻不生育而有一夫多妻外,其余都是实行一夫一妻制。苗族一般都不与他族通婚。同民族不同服饰的支系也少通婚或不通婚。苗族禁止家族内通婚。在黔东地区,甚至凡是拜为兄弟的被视为同宗人,其子女是兄弟姐妹关系,也不能通婚。近几十年懂得了姑舅结亲不科学,也改变了姨表、姑表结亲的旧习俗。 2.自由恋爱。苗族越是聚居地区,越是婚姻自主,通过青年男女亲自参加“游方”社交活动来实现。即使有父母包办,只订婚而未结婚的,也可以自由参加正常的“游方”社交活动。黔东南男女青年的“游方”社交活动,一般在喜庆或者节日的白天进行。届时,男青年便到不同家族的村边固定的游方场上去吹口哨,作“哦嗬”声,唱歌邀请,姑娘们听了就知道小伙子们已到,就悄悄互相邀约来与小伙子们见面,互相介绍、谈心、交流见闻,以及互相对歌。这样反复多次,从中发现意中人,再进一步的单独谈心,建立感情。有的地方则是每天晚间进行。各村寨的小伙子吃完饭后,就三五成群地去不同家族的村寨“游方”。
所以大胆的去爱,不用顾忌

意思就是苗族的女孩一般都是对歌恋情。像这种女孩子大多都是浪漫主义者。最起码你的学会他们的歌吧。这也是对她这种女孩子最起码的尊重,其次就是你得对他们父母好。至于习俗我就不多说,楼下他们都有介绍,反之总的来说你要大胆。浪漫.
生活与生活习性,不是指纯粹的婚姻感情问题.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
苗族喜欢聚族而居,且多数分布在远离城市的偏僻山区,以村办单位聚族而居,与其官民族合村共寨的极少。
习性与感情问题都答了.拜托给分吧
去苗族在线看看吧,挺详细的 
百度搜索就好 

要是去那那,也不必悬赏找答案了!!!
我到百度搜了一下,那里有好多,去看看吧,有你想要的答案。
在追求苗族女孩?那就要实际点咯
我就是苗区的
你要学说苗语,学唱苗歌
至于风俗习惯嘛,基本也汉化了,不知道那位女孩那边也是不是这样
如果要很详细的介绍,以上的几位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
谢谢,不过,好像苗歌没法可学.没谱的吧?
有是有
网上能查到的歌很少
我们这里是旅游区,所以有山歌的牒卖
如果真要学,还是在我网上先找找吧
考虑将考虑漫画家空间广阔男孩今年房价可能 空间难女婢女 不能妇女不能女厕农村你们不能从农村困难才看见你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民风民俗领域专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苗族的风俗习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