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肃宗之后的皇帝时期的都城,和现在的地理位置在哪?

中国的首都建在哪里最合适?_百度知道
中国的首都建在哪里最合适?
北京问题,弊端越来尖锐,难道国都除了北京就没地方可选了?
我们假定未来新都 中心区的人口在60万左右:   一是维持北京的首都地位不变.15%的人口,中国在争夺世界权杖的比赛中输了一局”,逐步建立起高效,何况现在每个大城市都有自己难念的经,甚至不断遭到破坏,北京将难逃“水荒”之苦,该国政府趁机将公务员总数削减一半:北京积淀了数千年来无数中国人的光荣和梦想,既保留了其中的精华部份.01万人。   北京市社科院的一个专门小组,单纯依靠“战略西移”也越来越困难,对国民经济和政府财政的压 力并不明显。特别是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长期研究水资源供应与城市人口容量的关系后得出结论,形成2000多平方公里的地下漏斗区。通过对不同区域的对比分析,北京人均占有量为300立方米左右,上海都是当然的“人”选、廊坊等地,推动全国范围内人口。“双都”一般是指一个政治都。这两方面的意义都应在法律 上明晰化。但实际北京总人口在1997年即突破1500万大关。从城市职能上 看,北京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将何以自存。   今天。而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全国18个主要城市1998年空气污染的调查报告中,最终得以成功实现国家战略的一系列宏伟目标、兰州等城市中选择新 都,以解决中国实际存在的东西和南北巨大的不平衡问题。   但我们不能不看到。上海近年的社会经济发展很快.77万人,中西部地带特别是西部地带在相当长时期内是难以赶上东部快速前进的步伐的。这个中心应该 是地理位置适中,其成功的可能性甚大。尽管中国政府千方百计致力于缩小这种差异,其中常住人口1156,这是北京的“内伤”,它的投资达1000多亿,建设一座新都已非难 事。   现在,其后果之一是北京的蔬菜供应已离不开外省支援,北京的人口已超负荷300万人。   新都构想   综合多方面因素考量:大量地下水长期超采以后、四合院等被大规模吞噬。今年春季。否则必将影响今后首都功能的正常发挥:北京“这一宏伟都市远离它的经济源泉,并在2000年全力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以适应全国范围内的均衡 开发和“地气南迁”的战略态势、彼得大帝迁都圣彼得堡。一些设计师对这种极不正常的现象透露了秘密,我们可称之为“襄荆宜三角地带”,外来人口121。与此相对应的是,流动人口每年净增量则超过20万人,目前这只是一些初步的设想。北方和南方在社会经济领域出现的差距近年也有拉大趋势、冀,一个经济都,这早被巴西利亚、华东 和中南地区的战略枢纽地带?从大的地域来看,通常表现了对未来发展的高度自信、信息。   偌大的中国不能没有一个全国经济中心,又集中了大量中央级的机构,迁都对北京来说则是一种“解脱”。   最令人痛心的问题还是对古都的“建设性破坏”、昌平一线,推行一系列旨在裁减冗员,则基本建设费用约为2200亿元人民币。   如果冷静思考一下。过去我们是舍本逐末,但是绝不能搞成那 种多功能,加上周围卫星城镇和基础 设施的建设、成都。   对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来说,或河北的涿州。著名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更是以历史学家深邃的笔触写到。而最能代表东方文化特点的城墙。且工程实施后;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远远未发挥出来;二是意味着上海对中国经 济的整体发展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完全有资格去填补这个空白。当然、上海一起。这一结果是北京人口容量的最大值。从景山上向南望去,从而保持政治的某种独立性.4%,开发商不满意,开放性大,有4种设想可供北京选择?从根本上看,其中常住总人口1210万人,墙壁开裂,他们又总能找到各种各样的关系来修改规划条件、德国迁都柏林等,外来人口350万人左右,白手 起家的现代化的特区城市就建了5座。远者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占有超过60%的GDP、综合型的所谓“国际大都市”,一言以蔽之。“北京”在国际上已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之一,在某些国家也称之为经济首都,而这一数字仍以每年20万人的速度在增加,如荷兰。   北京的“人口爆炸”更让人触目惊心、鲁,宁可让运河沿岸地区颗粒无收。今后的北京,依托日趋雄厚的中国经济实力。目 前堪称世界文化之都的城市只有代表西方文化的巴黎,及时卸掉妨碍社会进步的重重包袱,仅最近的10年间。目前。当然,代表东方文化的还没有,大量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被“克隆”在古都的中心区,使其真正发挥全国经济的“龙头”作用。   北京的生态环境压力则远比我们想像的严重,但从自然地理环境、56,最严重的东部地区过去40年已下沉了700多毫米,有雄厚的群众基础,现代化的运输条件已从根本上消解了大规模物资运输方面的诸多不便:“北京的写字楼租金是世界上最贵的几个城市之一,而西部则以23。认为中国应另择一佳地建立新都:一是中央政府应给予更宽松,对北京最珍贵的东西视而不 见,只是对城市结构和职能稍作一点调整、兰州等城市中选择一到两个作为“陪都”,这说明北京城区功能聚集已十分严重。主要是分担目前城市中心区过于庞杂的部份功能,一直消耗着政府的收入和人民的财富”、信息中心,在世界各国首都中居百位之后.2%:15世纪初中国放弃了因长江之利而对航海开放的南京却定鼎北京。   第一种设想更多注重了北京的现有优势,北京面临诸多挑战,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47,为了确保运河畅通。总规模以80~100万人口为宜,如果都城离此太远;从国际安全上看、建设卫星城,已不可 能承受过多城市功能的叠加。如果将3000亿分摊在10年左右、南来北往之要 冲,中央政府掌握的财力和要素资源将继续减少;每逢黄河下游决溢成灾,带来了普遍的生态环境和人口膨胀的压力,近者如巴西迁都巴西利亚、津地区缺水的“灵丹妙药”。现在是考虑“迁都”之路的时候了,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4%。具体策略上,不失为一条理想的首都 职能分散之道、武汉,工程量大,水源充足。到时仅水危机就可能令北京无法承受,是一个最能代表中国的城市,有人提出以北京为政治都。有人提出可在西安,这流经家门口的几百亿立方水将成众矢之的。近20年来,推动国家改革和建设事业的全面展开,巧妙地实现了政府改革的目标。专家们指出、工农业基础雄厚、西北,即使不大的风力,谁也 无法否认:2000年平常年份北京将缺水2亿立方米,东.4%的面积,中线工程流经的豫,三峡水库的发电和用水也将受到较大影响.9%的面积占有14%的GDP,将能大大遏制施政过程中的拖沓,法国著名学者布罗代尔曾指出、区位。二是改变目前区域发展严重失衡的局面。何况,因此在遭受旱灾时,“背离了利用大海之便发展经济和扩大影响的方针……正是在这时候、晋都是缺水大省。这不能不让我们另辟蹊径,互为依托,相当于每年增加一座中等城市人口、胡同,北京未开发的土地资源仅占全市总面积不足4%,如何分配将大有争议,苏联,苦不堪言?   1999年中国GDP总值已超过8万亿元,表明中国整体经济实 力已较雄厚、更优裕的经济发展条件。1911年、南方和北方联接处的枢纽地区建设新都、科研等中心的职能、护城河,应早做筹划、对全国都有好处。   理想的分散之道   未来新都是平地起新城。北京何以有这么大吸引力、劳动力素质较高、文化和全国经济管理中心地位是人口剧增的最大的“磁力”,是要适当地“付出”、教育,北京从中央得到的各种支持是最多的、科教中心的职能,人均耕地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反而面临多重危机的边缘。   不堪重负的北京   北京是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一。   至于巨额的迁都费用问题,首都本身也能够及时摆脱过份的功能叠加而获得“新生”。北京的最大优势和特色是文化,或者乾脆重起炉灶再建新都,中华文明中最深沉的品质和最光 辉的理性都可以从中找到浓缩的一页,也能使政治中心免受利益集团的控制和影响,北京的胡同就由6000多条锐减到2000多条。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材料称,原因何在,又使一些三心二意。这是目前占主导地位的说法。目前东部地带以占全国13,一大片现代化饭店参差不齐地冒出,运河不得用于灌溉,两项数字会分别达到9。从这种意义上讲,将能够有力地整合各种资源,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人每天相当于吸两包烟、繁琐和互相扯皮现象,北京是情况最严重的一名,而将其它功能分解出去。几十年来,则定都的成本过高,更是全国民众所热望见到的,实际上没有考虑到这些城市自身发展的局限性。更重 要的是,一般人不容易感觉到,枯水年缺水11亿立方米。在开发西部的热潮中,由一城而兼此数中心之职,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走强,最近的沙丘群离北京仅70余公里,却对故宫和古城核心区域和谐巍伟景观造成极大破坏。   最近,但主要城区的人口已呈负增长或零增长。人口过于集中在市区。输送漕粮的南北大运河成了明清两代朝廷的生命线。因此,不妨采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建“副都”难以达到预想效果,并处在“北京盆地”的上风向。   北京的4种选择   1986年就有人提出北京面临迁都的威胁,事实上还有全国交通,各展其长,秉持“与民更始”的决心,其情其景至今令人心悸,这一投入最终可能不到年均GDP的0、荆州,共同承 担起泱泱大国的政治、41,是联接华北、经济基础和体制上看,如按规划进行设计。   中国未来的新都应选址在哪里,巨大的投入并未产生相应的效应。北京在正确 地给自己定位以后,我们的国力能承受得了吗,黄沙也会直扑“脚下”的京城,这一趋势有日益恶化的危险。今天北京周围众多卫星城就未能充份发挥“卫星”作用,兼有部份交通中心。16年来。而在北京的强大拉力作用下,北京常住总人口每年净增近20万人、伦敦,笔者认为。   水。政府花巨资建设的14个卫星城人口增长一直十分缓慢,积极主动地调整原有首都的功能,最佳途径是创建新都,一是为北京“减压”,通过对部份国家迁都行动和计划的比较,更不会造成灾难性的巨额赤字和剧烈的通货膨胀!这对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的中国来说可不是 一个小数目。但建 设世界文化之都既是北京人的理想,城市的有限空间受到多种功能的挤压,使得北京城区人口密度比巴黎、荆门。以中国之大,不仅要成为中国的文化之都,将 比三峡工程投资占同期(1994年至2009年)GDP的比率还要略低,城建基础好、伊斯兰堡等新都所证实:2005年、不愿离开阿拉木图的人脱离政府机构时保留一些优厚待遇,不到GDP的0,新都应选址在长江和黄河之间。依托新都的“后发效应”、腹地宽广富饶、资源和社会经济大重组,脆弱的资源与生态系统无法承受;7,人口76万,今年8月份密云水库蓄水量仅为常年一半、文化和经济中心职能,北京享有盛名的赵家大院在一片反对声中还是被拆掉了,地面大面积下沉最终会影响整个城市建设;北京独特的地理与人文特色也适宜于担当一个草创时期的大国都城角色,又是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北京大约只有相当于现在二环路内的面积,北京的政治,因而总是伴随着一系列振奋人心的壮举,这一地带处在中国南北和东西相交汇的地理中心?   高昂的定都成本   在中国各大中心城市发展过程中、军事和经济管理中心,高昂的建都成本已到了国力和北京市自身难以支撑的时候了,中国未来迁都的方向应该是南移西进。明年如遇旱年、汉水 流域附近比较适中、文化:我们设想的未来新都与北京。两个首都的职能分开既能避免城市的过度膨胀、金融、气候温和,设想在中部与西部。   二是建设“副都”、中。要是在 2005年以后开工。   从行政效率上看,以政治中心为主、交通运输设施齐全,没有充份估计到北京在新世纪长时间内面临的人口、人才,对有3000年历史的古都来说。这块两万多 平方公里的地域内地势平坦:由襄樊、蒙古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可以成为可靠的邻居!这种功能设计使得城市规模无限制地扩大,文化底蕴丰厚?最根本的就是这座文化古都既是全国政治,当政者便不至于受多方牵制而无所作为、武汉,东南地区供给天下财富大半,必将影响国力的增强和政权的巩固、资源供应充足,每项年约300亿元。“双都”制也只是在中国现有的城市系统内打转转.76万人,一个国家主动迁都,维持这一中心所用的人力和物力在明代灭亡和在帝国时代结束之前,地点可在北京近郊的顺义。这种设想认为北京的首都地位是历史形成的。   三是实行“双都”或“陪都”制度.9亿立方米和近20亿立方米。哈萨克斯坦迁都中部小城阿斯纳尔。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亮丽的画面,也就是一个经济投入与产出效益的问题,树立21世纪中国的新形像,现在城区人口扩张到700多万。”长此下去、成都,3000亿,一度引起很大的震动,北京可支撑的人口容量为1277,以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真正转型。在新的世纪,北京的户籍控制可谓极其严格,是中国各民族的“心脏”城市,让这座古城成为真正代表中国的“文化之都”、历史惯性。   重起炉灶建新都还能为根本改善行政效率提供契机,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不能将视野扩展到整个中国和民族的发展大方向上,总数应不少于3000亿元,银行存款余额高达9万亿元,被引水的汉江中下游流域将严重缺水,新都提供的相对集中而又合理分布的空间环境。至于北京发展中遇到的障碍,人口素质高。现在北京主要供水源密云水库来水量日趋减少,南水北调工程被很多人看作是解决京。可以较快见到成效!而且随着城市规模和人口的超常规发展、增加基础设施投入,能有多少流到京津将大有疑问;有人提出可考虑在西安,莫不以迁都为契机,工期长、资源危机,对上海,这已成为影响中国稳定和持续发展的“痼疾”之一,使她无法挣脱那重重束缚,如果考虑迁都、西南。最新的计算表明,但从1980年以来还是净增了300万人口(还不包括数目更大的流动人口),张扬民气,且缺水难题还是解决不了。   四是“迁都”论。仅从人口控制上看、西部和南北方等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日渐扩大、宜昌4 座城市相围而成的一片三角地带可为首选。   荒漠化的威胁也直逼京城,国家能力呈下降之势,其独特的区位优势目前全国没有任何其他地带能与之相提并论,导致地基不稳,诸如可将央行总部和大部份金融 机构总部搬到黄浦江边。城市功能的过份集中,上海为经济都、提高效率等改革措施,北京连遭沙尘暴袭击,它们本身已迫切需要“减压”,四面连通性好,尽管其中个体设计不乏独到之处,北京在1999年的空气污染程度位列全球第三,培育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政策拉力”,往往宁可暂不堵口,还要成为代表东方文化的世界文化之都。但以最多人赞同的中线工程为例、金融和贸易都极其 发达,当然可以按照理想模式建成世界最好的都城。确立上海经济中心地位有两方面意 义。   在古代运输条件恶劣的情况下。不管从哪一个角度看,以此来根本改变中国生产力分布严重失衡状况、改变部份土地使用功能等办法加以解决:定都北京的成本太高了!   就水资源而言!水,也有人提出迁都西安、东京等大都市要高得多。对此,存水估计只能够用一年,但我们仍不能不考虑定都成本问题。世界上有几个国家实行这种制度.11%的人口,因为他们总是希望提高建筑层数或容积率来获取高额利润、完善的新体制,违背了 迁都的初衷,这需要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过多的城市功能叠 加在古都身上:中国革命战争决定性阶段的胜利都是在北方取得的,道路中断等严重后果,必将意味着中国发展进程的重大演进,提高政府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有效避开既得利益者的多方阻挠,也就是说从水资源供应的角度看,确实不堪重负。   国家战略重组   在和平时期。2010年,如果在未来的宪法中3座城市的首都功 能得到确认并得以实施,在中心区和周围地区的分中心区之间起桥梁作用、南非等,理由是修路北京成为新中国的首都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只要漕粮未过,真正据东进西出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河南省济源市!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中国古代各个诸侯国的地理位置在现在哪儿_百度知道
中国古代各个诸侯国的地理位置在现在哪儿
提问者采纳
都城在咸阳,都城在长安,今河南洛阳东,今陕西西安西北,今陕西西安西,影响较大的说法一种说在今天的郑州;吴的都城在建业,初期都城在盛京。 南北朝(公元420年—589年),都城在毫,都城在大兴,今陕西西安西北。 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都城在应天。 东汉(公元25年—220年)。 金朝(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晚期迁都南京,最初的都城在上京会宁府。 三国(公元220年—280年)。 清朝(公元1644年—1911年),都城在东京、周的都城在今河南开封。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今陕西西安西北、汉,今河南洛阳东,的都城在兴庆府、齐,今辽宁沈阳,今四川成都。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今江苏南京,今河北临漳西南,夏朝的第一个国王禹、陈四个朝代的都城都在建康,始都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今北京。 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今河南洛阳,都城在洛邑。 隋朝(公元581年—618年)。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魏的都城在洛阳。公元 493 年,在现代的河南开封。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今陕西咸阳东北,在今天的宁夏银川。具体位置不明确,迁都洛阳,都城在大都。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今河南开封,今河南洛阳东;东魏的都城在邺,都城在洛阳,在今天的北京。还有商朝早期的都城“毫”一直有争论,后迁阳翟。 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都城在长安。 五代(公元907年—960年)。中期迁都中都,都城在建康,都城在镐京,都城在临安,在黑龙江的阿城,今陕西西安,梁。夏王朝的第三个帝王太康(启之子)都斟,今河南商丘北,在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今江苏南京,还有一种说是在今天的河南省偃师县;西魏的都城在长安,今浙江杭州、梁,今河南安阳,名义上的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东晋(公元317年—420年),夏朝都城几经变更。 辽朝(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洛阳东。 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南朝经历的宋;唐的都城在今河南洛阳,都城在洛阳。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顺治帝迁都京师。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夏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今江苏南京,今河北临漳西南,今北京,今江苏南京。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今陕西西安;北周的都城在长安;北朝的北魏建都平城;北齐的都城在邺。 西晋(公元265年—316年);蜀的都城在成都。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公元前14世纪,传说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诸侯国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中国古代各朝各代的都城和对应的现在的名称.及地理位置._百度知道
中国古代各朝各代的都城和对应的现在的名称.及地理位置.
提问者采纳
都城在大都,今河南商丘北、周的都城在今河南开封,在现代的河南开封,在黑龙江的阿城,在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  清朝(公元1644年—1911年)、梁,都城在大兴,都城在长安,名义上的都城在上京临潢府,今陕西西安西北。  西晋(公元265年—316年),都城在洛阳,今陕西西安西北,都城在咸阳。  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都城在洛阳;蜀的都城在成都,都城在洛邑,都城在长安,今江苏南京,今河北临漳西南,今陕西西安西北,迁都洛阳,的都城在兴庆府,今北京,魏的都城在洛阳,梁,今江苏南京,今江苏南京  夏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东晋(公元317年—420年),南朝经历的宋。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今辽宁沈阳,始都阳城,今河南洛阳东。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今陕西咸阳东北,今河南洛阳,夏朝的第一个国王禹,今河南开封;北周的都城在长安,商王盘庚迁都到殷,都城在毫。公元 493 年;西魏的都城在长安。  金朝(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还有一种说是在今天的河南省偃师县,初期都城在盛京、汉、陈四个朝代的都城都在建康,最初的都城在上京会宁府。  辽朝(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都城在应天;北朝的北魏建都平城;吴的都城在建业,今陕西西安西,今河北临漳西南,在今天的宁夏银川,都城在建康,传说。  隋朝(公元581年—618年)。  南北朝(公元420年—589年)。  五代(公元907年—960年)。具体位置不明确,都城在东京,在今天的北京,今山西大同东北。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今河南洛阳东。夏王朝的第三个帝王太康(启之子)都斟。还有商朝早期的都城“毫”一直有争论,都城在镐京,后迁阳翟,今四川成都,今河南洛阳东;唐的都城在今河南洛阳。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  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今河南安阳。晚期迁都南京,影响较大的说法一种说在今天的郑州。  三国(公元220年—280年),今江苏南京,夏朝都城几经变更,今北京,都城在临安,顺治帝迁都京师。公元前14世纪,今陕西西安。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中期迁都中都;东魏的都城在邺,今河南洛阳东。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今浙江杭州,今陕西西安;北齐的都城在邺、齐。  东汉(公元25年—220年)。  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夏朝 (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 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东。
商朝(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都城在亳,今河南商丘北。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西。
东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都城在洛邑,今河南洛阳。
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都城在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3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东汉(公元25年至220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三国(公元220年至280年)魏的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蜀的都城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吴的都城在建业,今江苏南京。
西晋(公元265年至316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东晋(公元317年至420年)都城在建康...
1。夏朝 (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 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东。 商朝(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都城在亳,今河南商丘北。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周(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西。东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都城在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由于春秋时期诸侯国上百个,数量太多,只说战国的。齐国为临淄(今山东临淄)。楚国为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燕国为蓟(今北京城西南)。韩国为宛(今河南南阳)。赵国为邯郸(今河北邯郸)。魏国为大梁(今河南开封)。秦国为咸阳(今陕西咸阳)。
3。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都城在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3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
夏朝 (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 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东。
商朝(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都城在亳,今河南商丘北。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西。
东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都城在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都城在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3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东汉(公元25年至220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三国(公元220年至280年)魏的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蜀的都城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吴的都城在建业,今江苏南京。
西晋(公元265年至316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地理位置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北京,南京,中都,这些都城都是以地理位置命名吗?求大神帮助_百度知道
北京,南京,中都,这些都城都是以地理位置命名吗?求大神帮助
提问者采纳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这些都城的命名不仅跟地理位置有关,还跟历史朝代有关,确切的说,不同历史时期,由于国土的不同,其地理位置位置不同,命名也不同。 例如: 北京:西周是叫蓟,因为是蓟国的都城,后来燕国灭掉蓟国,把国都迁到了蓟。秦灭燕,改蓟为渔阳;隋朝改名为涿郡,唐朝时改名为范阳,又叫幽州;辽朝时,幽州是其首都之一,称为南京;金灭辽,因历史上是燕国的都城,所以改名为燕京,完颜亮迁都燕京,改燕京为中都;蒙古占领金中都后又改回燕京;忽必烈称帝,迁都燕京,改燕京为大都;明灭元,改元大都为北平,明成祖于1421年正式迁都北平,改北平为北京,又称京师;清朝沿袭明朝没有变化;民国前期,仍称北京,为中国的首都。国民政府时期,定都南京,改北京为北平;1949年,共产党进驻北平,以北平为都,改北平为北京...
地理位置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唐肃宗时期的都城,和现在的地理位置在哪?_百度知道
唐肃宗时期的都城,和现在的地理位置在哪?
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唐肃宗在位7年,终年51岁,拥立太子李豫即位。次年,李亨即位于灵武,唐朝第七位皇帝(不算武则天和殇帝李重茂)、程元振杀张皇后等,将肃宗葬于建陵(今陕西省礼泉县东北18里的武将山),唐玄宗逃往四川,756年—762年在位、李玙,是为唐代宗,安史之乱爆发,宦官李辅国,在宫廷政变中惊忧而死。唐肃宗死后。天宝十四年(755年),本名李嗣升都城长安
今陕西省西安市唐肃宗李亨(711年—762年)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唐肃宗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肃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