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海上丝绸之路路线的优势明显

2015届高三历史创新与热点试题猜想(第3套_含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暂无相关推荐文档
2015届高三历史创新与热点试题猜想(第3套_含答案)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确定要将该版块隐藏吗?你可以在“栏目设置”中将其恢复。
添加关注成功!
你可以去查看你关注的人与关注你的人
确定要移除此人吗?移除后,此人将不在你的列表中显示,也不能接收你的动态。
是否要取消关注?
请输入登录信息&&
卞洪登的博客:
访问人数:
博客等级:
搜房网币:
&&请您后再发表留言
我的分类文章
我的最新文章
我的热门文章
风险中,我们并..
易博士风水
贝尔地板,源自..
专注万州二手房..
我最新关注的人
作为一家具有丰..
来自湖北,求学..
本人于2008年4..
本博客文章均属..
最新关注我的人
关注博客发文动态
唐朝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之一
& & & 天宝十年(751年),唐朝与大食在怛罗斯交战,唐军战败,唐朝在西域的威信急剧下降。不久,国内又爆发了“安史之乱”,唐王朝将驻守安西镇的边防军东调长安,西北兵力防守空虚,吐蕃又乘机北上,侵占河西陇右。回鹘南下,控制了阿尔泰山一带。从此,唐朝失去对西域的控制,陆上丝绸之路“道路梗绝、往来不通”。因而,丝绸之路就由陆路转向海路。这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丝绸之路由陆路转向海路,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形势随之发生重大的变化。唐王朝的势力退出西域地区,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和阻塞,黄河流域一带经济受到很大的影响,再加上历经战乱,经济凋弊残破。而南方长江流域一带,社会较为安定,经济相对繁荣,国内经济重心便由北方转向南方。
东南沿海各省的丝绸、陶瓷生产和造船业不断发展,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当时的海上贸易,除了丝绸之外,外销商品中又以瓷器为大宗,更适宜于海上运输。因为海路运输船只的载重量大,比较平稳,不易破碎。而唐代统治阶级对香药的需求量大,用途很广,而香药产地多集中在大食和南海各国,通过海路运输更加方便。因此,海上丝绸之路就成为对外贸易和中外友好交往的纽带。
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有两条:一条是自登州(山东蓬莱县),海行入高丽的渤海道;一条是自广州通海夷道。唐王朝与新罗的关系最为密切,当时通新罗的有三路航线:即北路、中路和南路。北路由辽宁通新罗;中路由山东通新罗;南路由江苏、浙江通新罗。其中以中路最为重要,便利迅捷,双方的海上交通多取中路;在这条通道上,不能不提到张保皋这位传奇式人物。他是公元8~9世纪新罗与唐朝以及日本航海贸易的杰出代表。为新罗航海贸易的崛起,他有开创之功,创造一个辉煌时代,即张保皋时代。他的历史功绩,在中韩两国的史册上都写下光辉的一页。
更多文章:
阅读 (1043) | 评论 (0) |
前一篇:后一篇:
&&请您后再发表评论
&分享到微博&
搜房网用户可以先再评论
内容:请登录
转载成功!
文章分类:
我的所有文章
创建新的分类:
博文已成功转载!
对不起,您的账号尚未进行真实身份信息注册,评论不能同步到微博!
Copyright &
Soufun Holdings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搜房网公司 版权所有你当前的位置:&>&&>&&>&&>&
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013年10月,习近平在出访东盟国家时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发展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重点工作时指出,将&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习近平同志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打造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海上经济大通道,有利于国家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有利于为我国沿海地区产业升级提供资源支撑和市场驱动;有利于建立&以我为主&的国际贸易体系,应对国际经济新挑战,提升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而且有助于我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全方位合作,对促进区域繁荣、构建和平稳定周边环境,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自秦汉兴起以来,就是联通东西方的重要海上通道,为繁荣亚非欧国家商业贸易、推动东西方沟通交流作出重要贡献。其实,潮汕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一直是中国古代海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前沿,对外贸易向来活跃,柘林、樟林等地的考古,特别是近年在海底考古发现的&南澳Ⅰ号&古沉船,出水了几万件明代瓷器,这充分展示了潮汕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密切关系以及中西方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繁荣景象。
&海上丝绸之路&粤东第一港&&柘林港
潮州市饶平县境内的柘林港,是潮汕地区最早的对外通商港口,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段港。据史料记载,古时天津、上海、泉州通往西方和东南亚的货船,经常停泊柘林港避风,并进行给水、补充生活物资,而南澳岛上的货物和生活物资,则大都经柘林港与大陆流通。
柘林港不仅是历史上的海防要塞,更是古代海运发达的名港,早在元代,因海运发达,柘林港内及东小门海面礁石上建&龟塔&、&蛇塔&,山上建&镇风塔&,为当时进出港口的船舶安全导航,见证了柘林港的海上贸易史。明代虽然实行严厉&海禁&,柘林港仍是&商船巨舰往来之所&,就国内海运而言,柘林港是潮州乃至粤东海运的主要港口,货物运输,北上津、沪,南下吕宋、安南、暹罗、马来西亚,都以柘林港为进出口。
明朝建立以后不久,便实行&海禁&政策,只许市舶司定点官方贸易,不许民间商人出海,除了郑和下西洋以外,其它时期的官方贸易以接待外国商船为主,沿海地区的富户为了谋利,穷苦百姓为了谋生,便只好铤而走险,从事民间海上贸易活动。潮汕地区在这一方面是很突出的,据载潮州、南澳、澄海、饶平等地,出现了以许栋为首的通倭走私集团,他们亦商亦盗,活动于海上,通倭船舰及日本商船往来频繁,柘林港乃其主要停泊点,常有商船几百艘停泊。此时柘林港入口货物主要有大米、白砂糖、布匹等,出口货物有陶瓷、红糖、茶叶等。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殖民者急于从中国掠夺劳动力,载运到古巴、南美垦殖。那时,洋船常驶入柘林港,登岸拉丁,载运劳动力出国当牛马,做苦工,柘林港成为移民出国的口岸。
有专家在柘林港实地考察并寻古访迹后认为,柘林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粤东第一港,兴起于隋唐,盛于明清,清雍正年间柘林港进入繁盛时期,当时兴起了&红头船&海运之风,商民大造&红头船&300余艘,航行于台湾、广州、上海、天津、宁波、福州、泉州等地。
&海上丝绸之路&粤东始发港&&凤岭古港
在汕头澄海韩江干流东溪的江海交汇处,有一个澄海最古老的村落。早在7000年前,这里已经有先民活动。到了唐宋时期,&凤岭古港&在此地兴起,在其后一千多年中,这里成为粤东最重要的对外交通枢纽之一,这便是程洋岗。
最初的程洋岗,只是因韩江出海口的泥沙沉积、横卧于凤岭及鸡翁山之间的一条沙陇,远观如大梁,称为大梁岗。唐代建村,才改成程洋岗。村名中便包含了&逞于海洋之丘陵&的寓意。
程洋岗之所以能成为重要的码头,与潮汕地区发达的手工业和繁荣的对外贸易分不开。早在唐代,潮州的陶瓷已经相当发达,甚至早于著名的景德镇,仅&百窑山&(笔架山)一地,近年在考古发掘中便发现了上百座窑址,程洋岗周围也是窑口密集,已经发掘的有17处之多。历史上,潮州是中国外销瓷器的重要出口口岸,但随着韩江淤积,原在潮州城外的货运码头逐渐移至程洋岗。
唐宋时期的程洋岗,村前村后有两个船坞,在潮州生产的瓷器,由小船沿韩江运到村中,装上远海航行的大船;进口的货物也是在此由大船分装至小船,然后沿内陆水道运往潮汕各地。
如今,&凤岭古港&的旧貌虽然已经无从得见,但是考古的发现仍然成为有力的佐证。1950年,在古港东南面管陇村打索铺发现缆绳工场,规模庞大,遗址达五六千平方米,并出土大量巨缆,从1946年起,村中还多次发现大船桅。1958年到1960年,在古港边沿还陆续发现大批宋瓷片及船板。
据研究,旧时从程洋岗出发的海船,一路是北上抵达河北、山东、日本等地,一路是向南,下南洋诸国。这样充分说明在唐宋时期,这里是潮汕地区毫无疑问的第一交通枢纽,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在粤东的重要始发港。
粤东通洋总汇风骚200年&&樟林港
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有三个重要起源地,也是三个地标,它们分别是南宋时期的福建泉州港、元明时的漳州月港,以及清朝中叶的樟林港。
位于汕头市澄海区的樟林港,是宋代和明清时期重要的商业贸易港。据有关资料记载,清康熙二十三年撤销海禁后,樟林古港便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海上运输日趋兴盛,成为汕头开埠之前粤东一个重要的海运港口和海防军事要塞,繁荣达200年之久。在清乾隆、嘉庆年间进入全盛期的樟林古港,其关税占了全广东省的五分之一,它既是南北货物的集散地,又是潮汕贸易&海上互市&的转运枢纽,樟林港航线北通福建、台湾等地,南达东南亚各国,史称&粤东通洋总汇&。在清光绪元年,英国出版的世界地图上,已赫然标有&樟林&的名字。
樟林港的繁荣,与其地理位置关系密切,因地处江海交汇处,上行可与韩江中上游密如蛛网的淡水河道相连,直达平原腹地,下则外通汪洋大海,故开禁通洋后,各地商船纷至沓来,常年在港口穿梭聚集,蔚为壮观,每年夏季商船或北上苏州天津,贩回棉布、色布、干果、药材,或南下暹罗、印尼、马来西亚等南洋诸国运回大米、木材等。
为方便做生意,商人们先是在樟林港两侧建起了一排排整齐的货栈,再由货栈各向南北延伸,形成了近十条特色各异的商业街,在当时最著名的&八街六社&中,仙桥街和长发街是商业最为繁华热闹之地。据统计,仅仙桥街一处,就有商店作坊60余间,有当铺、油坊等不下30多个行当。而全长187.3米的新兴街是当时樟林古港全盛时期的货栈街,由54间双层的货栈组成,目前仍有部分货栈保存完好。国学大师饶宗颐在1999年参观了新兴街后,评价该街是海上文化的一个象征。有专家指出,樟林港是广东&海上丝绸之路&东线的重要港口,出港的物品最重要的是瓷器。
&海上丝绸之路&中继站&&南澳
南澳岛,在古代一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地处闽、粤、台三省海面交叉点,辽阔的海域是东亚古航线的重要通道,海上交通十分方便,向北航行可到日本,朝鲜各国,向东可抵达菲律宾群岛,向南越过南海,直达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南洋各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使南澳海域不单成为国人南船北上或北船南下必经之中转站,更为外国船舶来华于粤海入闽海,或闽海入粤海之门户,为海外诸国进贡朝廷所必经。
据史料记载,郑和七下西洋,五经南澳,南澳在明朝就有&海上互市之地&的美誉。自唐宋以来,中国海上贸易日益兴盛,输出物资以丝绸,陶瓷为主,所以这条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作海上&陶瓷之路&。在南澳海域发现的&南澳Ⅰ号&古沉船,也充分证明了该海域在明代已是中外舶商进行贸易的重要场所,也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或叫陶瓷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是当时国际贸易货物转运、集散中继站与必经之路。
&南澳Ⅰ号&古沉船位于南澳县东南三点金海域的乌屿和半潮礁之间,距南澳岛最近距离约2海里。目前,在&南澳I号&古沉船中打捞出的大量瓷器,并首次集中发现成品的&汕头器&,也就是曾经途经汕头出口的瓷器,其产地覆盖了福建漳州、漳浦,广东汕头澄海、梅州大埔等地的民窑。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外国人在介绍欧洲瓷器的时候,曾提到过&汕头器&。远销海外的外销瓷&汕头器&过去只在海外发现过,国内只发现过烧制&汕头器&的窑址,从未发现成批&汕头器&成品,因此&汕头器&是如何出口的,也成为考古热门的研究课题。而&南澳Ⅰ号&上打捞出来的这些青花瓷器便是&汕头器&,这是国内首次发现大批&汕头器&成品,这批瓷器的发现,将为研究&汕头器&课题提供丰富材料和很好的研究条件。明代实行海禁,直到明代隆庆年间才开放漳州月港贸易,&南澳Ⅰ号&的发现,对研究海禁时期的海上贸易状况也别具意义。&南澳Ⅰ号&古沉船上的文物为证明&南澳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出海口&提供了有力佐证,而且对于研究粤东历史海上运输贸易活动,乃至我国的造瓷史、陶瓷史和航海史都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潮汕地区的这些港口在不同时期交替兴起、繁荣、衰落,在不同时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从历史遗迹和出土文物可以发现,潮汕&海上丝绸之路&也是&海上瓷器之路&;同时,频繁的移民现象更成为潮汕港口区别于其他古代港口的重要特色,这从现散居全球各地的千百万海外潮汕人就可见一斑。
&海上丝绸之路&与潮汕海外移民
海外潮人,是海外华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拓&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潮人向海外移民,最早可追溯到隋唐,初具规模始于宋末元初,大量移民则发展于清朝解除海禁之后,直到汕头被列为对外通商口岸后进入高峰期。汕头开埠以后,成为粤东以至周边的移民中心和航运中心,海外移民达到历史高潮。现在潮人在海外有一千多万人,海外潮人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多个国家和地区,潮汕成了全国著名的侨乡。据不完全统计,海外潮人约1300万左右,占全国海外华人的三分之一左右,潮人到海外定居,形成海外潮人社会,在所在国做苦工,流血淌汗,历经艰辛拼搏。
纵观潮汕历史,离不开&海上丝绸之路&,特别离不开海外贸易和海外移民。这些真实的历史,不仅揭示潮汕地区海外贸易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联系,也说明潮汕地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初发地、中继站,潮人为&海上丝绸之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汕头,最初为一个渔村,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58年《天津条约》修定,其时初划潮州为通商口岸,但由于潮州城区民众的强烈反抗,使得外国人主动放弃在潮州城区贸易,改而选择了相对安全的汕头为通商口岸进行贸易。咸丰九年十二月初九(即日)潮海关在妈屿岛成立,美国驻华公使华若翰之弟华为士被任命为潮海关第一任税务司,而俞恩益被清政府户部任命为潮海关第一任海关监督。至此,汕头正式开埠,成为全国第三个、全省第二个设有海关的口岸。汕头开埠后被纳入西方国家与清朝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条约体系&,美、英、法、德、日、俄、荷、比等国家,凭借其超经济权力,先后在汕头设置领事馆,迫使汕头被动开关和协定关税,与其建立不平等的贸易关系,并直接控制汕头海运,将其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此引发出潮汕地区经济社会一系列重大变化,加速了潮汕近代化进程,近代潮商的崛起便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开埠后的汕头,很快显示了引领时代潮流及敢为天下先的气度,兴建首条民办商业铁路,在国内城市中较早拥有电灯、自来水、邮电、银行、消防、电影院等近代市政基础设施。汕头的辉煌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达到了鼎盛时期,1933年,汕头商业之盛居全国第七位,仅次于上海、天津、大连、汉口、胶州、广州;港口吞吐量更排名上海、广州之后居全国第三,其时列强纷纷在汕设立领事馆,八方商贾纷至沓来,万国轮船蜂拥而至。
汕头开埠后,商贸飞速发展并非偶然,潮汕地区对外贸易向来活跃,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近年以&南澳I号&为代表的水下考古收获颇丰,发现了大量沉睡海底的古代商船就是有力佐证。十九世纪中叶的潮汕地区,交通主要靠的是水运,大量的人流、物流(如糖等物资)以及资金流、信息流从韩江等水道川流不息地汇聚到开埠后的汕头这个重要口岸,再出口到东南亚各国,而大量的进口商品也通过海外贸易源源不断从汕头口岸输入到远至嘉应、闽西南、赣东南及周边城镇,商贸繁荣,南北往来,内外勾通,人流穿梭,货如轮转,真可谓盛极一时,形成进出口、日用品、绸布、食品、燃料、酒楼、茶楼、旅馆等六十多个行业,商业从业人员几近全市人口的四分之一。商品输入以鸦片、棉纱、豆饼为主,输出则以蔗糖为最大宗。商业贸易的快速发展,带动农业、手工业、轻工业、交通运输业、侨批金融业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迅速成长为近代工商城市。150年历史的汕头城市记忆和地标性建筑,大多数与开放、通商、贸易有关,如海关、领事馆、码头、洋行以及以小公园为中心呈放射状的商业区,以开埠立市的汕头很快发展为典型的商业城市。后来,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汕头历经连年战乱,由开放退为封闭,城市因生机活力被窒息而走下坡路。直至1981年1月,汕头经济特区成立,成为我国四个经济特区之一,这使得汕头迅速步向历史上的第二次辉煌,外贸经济迅速发展,港口和交通建设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如今,在党中央关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后,汕头也再一次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汕头将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部署中先行先试
在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团开放团组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汕头市市长郑人豪在会上发言,他表示汕头将充分发挥特区和侨乡优势,把建设和打造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融入到国家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中去,在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部署中先行先试。
2013年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海内外华侨和众多潮汕乡亲的支持下,汕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汕头经济特区必须打造一个新的先行先试、改革创新的发展战略平台,提出了构建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设想,这个设想得到了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高度支持,得到了国务院和发改委、侨联、侨办等部门,以及人大、政协的大力支持和指导,特别引起了海内外潮汕籍华人华侨的强烈响应和支持,他们纷纷表达了期盼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共建共享祖国繁荣的热切心愿。党中央提出的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让我们更加感受到依托汕头经济特区建设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是大有可为,也是切实可行的。
郑人豪表示,汕头经济特区是因为潮汕籍华人华侨众多而建立的一个经济特区,得益于这些年中央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交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潮汕国际机场已经对外开放,厦深高速铁路已经开通,在建的高速公路四条已经动工了,深水港也在动工建设,这些都为我们加快发展注入了激情。汕头市委、市政府正加快规划建设海湾新区,作为城市扩容提质、集聚发展的重要平台,圆满完成了24平方公里的填海区域,目前正在推进路桥建设,这为我们打造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提供了一个非常难得的空间载体。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应该更加注重各方面的先行先试,海外华侨华人善于经商,熟悉国际情况,只要给他们一个先行先试的准入和便利平台,相信他们会做得更好。
争取将汕头港列为&海上丝绸之路&枢纽港
2014年在北京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汕头市全国人大代表李丽丽、黄炳章向大会建议,将汕头港列为国家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枢纽港,以支持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建设,把汕头打造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新起点、桥头堡。
汕头因侨而兴,又与东盟国家有着密切联系,&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战略为汕头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新使命。两位全国人大代表认为,汕头有决心、有信心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对接国家战略,充分发挥海内外潮籍乡亲广泛而强大的人脉商脉优势,利用特区优势先行先试,率先探索实践,为国家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贡献力量。
李丽丽代表建议将汕头港列为国家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港,历史上汕头港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她认为,汕头港地缘独特,处于长三角、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带的重要连接点,拥有亚太地缘门户的独特区位优势。改革开放后,汕头包括港口在内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集疏运条件得到较大提高,港口优势突出。汕头又有着丰富的华侨资源,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力量。李丽丽认为,将汕头港列为国家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港,不仅有利于整合粤东乃至闽东南地区的港口资源,也有利于全面深化粤东地区改革,破解广东省内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难题。同时,以大港口、大物流为依托,服务粤东、闽西南、赣东南乃至祖国广大腹地,能够降低对外贸易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与东盟地区国家的合作,为国家民间外交和统一战线工作提供有益的探索和试验。
黄炳章代表恳请国家支持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建设,并赋予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更大的开放领域和先行先试试验权。他认为,遍布海内外、人数众多且实力强大的潮籍华侨资源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支可以依靠的重要力量,目前汕头正在高规格谋划建设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全市上下包括海内外潮汕人求新、求快、求变的愿望十分强烈,大家都热切期盼汕头能抓住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再创特区辉煌。
构建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战略平台
充分发挥特区和侨乡优势,把建设和打造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融入到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中去,是汕头的战略选择。
汕头在近代中国&走向世界&过程中很有代表性,可以说凡是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凡是有潮人的地方就有潮商,潮汕会馆和潮汕商会遍布全球各地。因此,利用好侨资侨力侨智依然是汕头特区优势和潜力之所在,所以汕头要完善海外侨商及专业人士来汕投资创业创新机制,探索发挥侨乡优势的新途径,借助国际潮团联谊年会、潮商大会、国际潮青联谊年会等平台,更好地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不但吸引更多的在外潮籍乡亲来汕投资兴业,而且要汇聚海内外潮人力量形成强大合力,共同建设新&海上丝绸之路&。
汕头谋划建设中的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契合中央战略,有利于汕头进一步凝聚侨心侨力,有利于汕头将独具优势的&侨&字和&特&字更紧密结合起来,利用侨胞的强大人脉商脉、国内外潮商的雄厚资本、发达的商业网络,构建凝聚侨资侨力侨智的创新平台。而在推动华侨经济与文化发展、海峡两岸与港澳合作等方面,也要加大政策创新力度,构建和完善物流、金融、法律、电子商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努力打造华侨经济文化深度融合先行区、全球华侨资产管理区域中心、国家改革开放的新高地。尤其在金融政策创新方面要勇于先行先试,争取降低金融机构准入门槛,尝试人民币跨境双向投融资,探索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开放,建设创新型华侨产业投融资模式,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
打造21世纪信息&海上丝绸之路&
汕头与&海上丝绸之路&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现实联系,近期汕头市经信局正按照汕头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以互联网思维谋划大数据产业发展,全力推动汕头市打造21世纪信息&海上丝绸之路&。
汕头位于香港、澳门、台湾、东南亚的地理黄金分割点上,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而且汕头是著名侨乡,东南亚华侨众多。因此,汕头市提出要加快建设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起点。汕头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依托汕头市独特的海缆资源、数据安全保障、供电充足等优势,全力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为将汕头市建设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通信枢纽和外向型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桥头堡,为汕头打造21世纪信息&海上丝绸之路&打下坚实基础。汕头市经信局将抓好三方面的重点工作。
首先,是将继续推进总投资45亿元的广东移动粤东区域生产中心项目建设,该项目以大规模,高等级的数据中心为主,通信生产机楼为辅开展建设工作,项目建成后通信业务将覆盖粤东地区,互联网业务将支撑华南乃至全国范围。
其次,将加快推进建设汕头世纪互联大数据协同创新产业园项目落地,开展外向型数据业务和智慧能源岛等项目建设。
第三,将着力引进知名互联网企业落户汕头。据悉,2014年的全国互联网安全年会将在汕头市举行,汕头将以此为契机,依托数据产业发展基础大力招商引资,引进有竞争力的民营互联网企业,为汕头大数据产业发展增添新的引擎。
未来汕头要发挥优势 做大&海洋&的文章
首先,汕头的南澳岛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明显的对台优势、优良的港口优势以及生态环境等良好条件,发展潜力巨大。汕头应当将南澳打造成开放层次最高的开发区,实行岛陆联动,参照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开放模式,争取国家特殊政策,构建粤台商品交易平台,积极申报争取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自由港,成为国际著名的保税岛。
其次,汕头要努力打造成为粤东区域的航运中心,加快广澳港两个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及10万吨级航道等项目建设,推进电子口岸建设,力争早日建成以亿吨深水大港为核心的港航体系。与此同时,积极推进汕头港疏港铁路建设和广梅汕铁路扩能改造,激活港区产能,强化港口优势。要大力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以广澳港为枢纽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进一步发挥集聚辐射作用,并依托大港口,打开大通道,发展大流通。要整合粤东港口群资源,加强汕潮揭港口 &同城化&发展,实现错位发展、互相支撑,进而构建粤东现代交通枢纽,将汕头港打造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枢纽港之一。
最后,汕头应出台政策鼓励民企进入海洋产业,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海洋综合开发,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港口物流、石化工业以及海岸线、滩涂、小岛、海域等海洋空间资源的集中连片开发,提升汕头海洋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构建汕头现代海洋产业体系,除海洋渔业、港口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传统产业要进一步打造自己的产业优势外,要尽快改变海洋产业低端化的现状,发展海洋生物医药、高端船舶制造、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新兴海洋产业,同时实行全方位开放战略,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主动融入海西经济区,主动对接CEPA粤港澳台合作机制,主动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战略合作。更重要的是,汕头要构建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建立高效廉洁的良好营商环境、公正规范的民主法治环境、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公平普惠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全面提升改革开放水平。
应当讲,汕头与&海上丝绸之路&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其崛起发展与海洋和海外贸易密不可分,汕头经济特区可以说因侨而生、因海而立、因港而兴,对外开放可以说是汕头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以开放倒逼改革、以开放促进开发与发展,是汕头发展关键所在。因此,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应当说为汕头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相关链接&
何为&海上丝绸之路&
所谓&海上丝绸之路&是相对&陆上丝绸之路&而言的,由日本学者三杉隆敏在他1967年出版的《探索海上丝绸之路》的专著中初次提及,这个概念如今已被学术界所普遍接受。
作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海上丝绸之路早在中国秦汉时代就已经出现,到唐宋时期最为鼎盛,具体路线是:由广东、福建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国南海、波斯湾、红海,将中国生产的丝绸、陶瓷、香料、茶叶等物产运往欧洲和亚非其他国家,而欧洲商人则通过此路将毛织品、象牙等带到中国。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使中国当时的对外贸易兴盛一时。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就是由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又由&海上丝绸之路&返回意大利的,他的游记里记载了沿途南洋和印度洋海上的许多&香料之岛&。
由于时代的变迁,&海上丝绸之路&自1842年鸦片战争开始后就走到了尽头,留给后人的则是一个又一个谜团。一些研究学者普遍认为,郑和下西洋使中国和世界各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得到了更为彻底的贯通,也是证明历史上存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依据之一。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起点是福建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在&陆上丝绸之路&之前,已有了&海上丝绸之路&,它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动脉。自汉朝开始,中国与马来半岛就已有接触,尤其是唐代之后,来往更加密切,作为往来的途径,最方便的当然是航海,而中西贸易也利用此航道作交易之道,这就是我们称为的&海上丝绸之路&。海上通道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是丝绸,所以大家都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元时期,瓷器的出口渐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人们也把它叫作&海上陶瓷之路&。同时,还由于输入的商品历来主要是香料,因此也把它称作&海上香料之路&。
何为&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大百科全书》是这样解释的:&中国古代经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通道。因大量中国丝和丝织品多经此路西运,故称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19世纪德国学者在《中国亲程旅行记》中,描写了中国经西域到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首次使用了&丝绸之路&,并在一张地图中提到了&海上丝绸之路&。其后法国汉学家沙畹在《西突厥史料》中具体提到:&丝路有陆、海二道,北道出康居,南道为通印度诸港之海道&。由此有&海上丝绸之路&之称谓。
与&陆上丝绸之路&一样,&海上丝绸之路&也是中、外贸易通道,但后者自西汉初期形成一直沿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在这2000多年的中、外贸易历史中,中国的主要输出品有时是丝绸,有时是瓷器,或其他;而外国的贸易商品更是五花八门,因此有的学者也称之为&瓷器之路&,或&皮货之路&,或&丝香之路&等等。既然&丝绸之路&已约定俗成,也就径称&海上丝绸之路&。
1990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沿港口考察,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史的研究。
&相关链接&
&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特质及其当代意义
&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传播、碰撞、融合和不断创新的历史。梁启超先生在20世纪初形象地把中国历史的演进说成是&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三个相互递进的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诞生、发展演变及至衰落,正是中国由&亚洲之中国&到&世界之中国&的缩影,它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信息、文化价值。因此,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价值、发掘其当代意义,对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应有所裨益。本文试就此问题作一点初浅的探讨。
一、&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特质
综观&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史和文化交流史,结合中国沿海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史,可以把它看成由闽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融合而构成的具有鲜明地域性特点的混合型地方文化,这种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其主导的因素在于这条通向五洲四海,连接各大文化圈的海上大动脉&&&海上丝绸之路&。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文化特质的产生,如果把它放到社会学的视野中去考察,我们都不难发现,这些现象、特质都是该民族生活生存经历和精神、心理磨砺的体现。&海上丝绸之路&的缘起、发展以及由此而联系到的海洋生涯、战天斗海、移民迁徙、异邦见闻等等在多种文化背景和生存环境的作用下,决定了闽南地区混合型文化的多种特质:
1、开放性,文化不是与生俱来或者凭空产生的,它总是一定的经济基础的产物。文化的开放和开放的文化必须以经济的开放和开放的经济为基础和先导。
2、多样性,来自异域的文化,在经过数百年乃至更长时间的传播,逐渐在闽南占据一席之地,并放射出缤纷的异彩,使得闽南地方文化体系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这种多样化,不是各种文化对自身毫无改变的保留,而是经过相互间不断的冲撞与融合而形成的,也即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冲突上,文化冲突是指不同性质的文化之间的矛盾性,不同类型、不同模式、不同特点的文化,其价值观念往往是非常悬殊的,即使在同一文化类型的内部,也有不同的群体文化意识。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当不同特质的闽越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遭遇到一起时,冲突便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冲突在海交史上尤以宗教之间的冲突最为明显,因为作为精神信仰,宗教观是不同文化最核心的价值观念、民族精神的体现,其冲突更具实质。
3、兼容性,不相容或相异的文化在经过抗拒与冲突之后,逐渐进入相对稳定的时空内,通过各种文化的相互渗透、互补和共生,从而构成文化内部的结构张力,这就是文化的兼容,也称文化整合。文化兼容和文化冲突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文化冲突是文化发展演进的重要动力,它有时会改变文化原来的性质,为新文化特质的产生创造必备的条件。文化的兼容实质上是异质文化重新组合的过程,当然整合后新的文化中保留各种文化成分的多少取决于各种文化的势能高低。原来渊源不同、性质不同以及目标取向不同的文化(最关键的是文化价值取向的不同),经过相互接近与冲撞,彼此协调接纳,它们的内容与形式、性质与功能以及价值取向等为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不断进行修正,逐渐变化、融合,从而最终形成一个新的文化体系,这种整合兼容是一个有机的动态过程。
&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史实际上也是闽南传统的本土文化在与各种外来文化相容、整合、融汇贯通而形成新的混合型文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化抗拒与冲突虽然必不可免,但它是过程而不是目的或终极的价值取向,终极目标是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先进性与时代性的新文化特质的形成。
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价值的启示
文化价值是指事物所具有的能满足一定文化需要的特殊性质。文化价值反映一种主客体关系,对主体来说,文化价值表现为人类或个体的综合文化能力和素质,即通常所说的&本质力量&。对客体而言,文化价值则表现为物化其中的类或个体的创造性能力和素质。&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成果非常丰富而且极具现代意义,它给了我们几方面的重要启示:
(一)必须大力培育和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
首先要弘扬&爱拼敢赢、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这种精神其主体也就是中华民族蕴含的竞争、进取、冒险、创造的精神。闽南人&爱拼敢赢、敢为天下先&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拼搏竞争。敢字当头,不畏天不畏地,敢于争地位、争待遇、争前途。闽南人的这种争不是横向式的相互剥夺,更不是缺少规则的巧取豪夺,而是凭实力政策的一种人格的价值实现程度上的竞争、进取与较量。二是&敢为天下先&,即敢闯、敢试、敢冒险。就是凭这种气魄,当年先人跨海出洋,开辟了数十条通向五洲四海的海上通道,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空。
其次,要倡导&重商牟利&的意识。重商牟利并非唯利是图,它是相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农抑商&、&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而言的。所谓&重商牟利&应引申为:在现实社会要重视经济利益和效益,大力发展商品(市场)经济。在精神领域(观念上),尤其是道德领域不要视追求利益为异端、排斥市场行为。属于文化价值范畴的&重商牟利&意识,对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德国思想家马克思&韦伯在分析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时,十分重视并高度评价了基督教改革所起的历史作用。他认为新教伦理精神是西方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的原因。
中国的传统文化,其价值观念中儒家&重农抑商&、&重利轻文&,佛家反对竞争、不主张追求功名利禄,道家提倡清静无为。这些根深蒂固的观念,从某种意义上况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是一种精神动力。市场经济要求构建一个以社会为主体、以市场为基础、以道德和法律为核心,充满现代气息、充满科学理性精神的统一开放的文化价值体系。因此,在培育市场、发展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不仅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还必须倡导&重商牟利&观念。
第三,是弘扬与培育祖根意识。随着&海上丝绸之路&而迁徙到世界各国的炎黄子孙,在祖根意识的驱使下,为祖国、为故土原乡的生存和发展呕心沥血,谱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和平时期他们把财富投进了祖国的建设,危亡时刻,他们把心血托付给多难的家国。
(二)只有文化的开放和兼容,才能保持文化的先进性和时代性
文化的交流,说穿了,就是文化的开放和兼容。&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就是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各个文化圈之间的双向互动。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交流是接受、包含一切优秀的先进文化要素的交流。那种只以自己之&文&去&化&其他民族的文化,又不愿意接受和吸取其他民族文化优秀成果的单向交流,实质上是另一种形式上的文化封闭。
&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史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只有积极不断地与域外文化进行交流,吸取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才能保持文化的先进性与时代性,才能使自己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获得更快的发展,这是海外交通历史告诉我们的重要结论。
文化是经济的产物,当全球化浪潮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世界之时,文化的全球化也就不可避免地随之到来。在文化全球的进程中,各民族越来越密切的经济政治交往与合作,必然要带动更加频繁的文化交流。计算机、互联网和卫星通讯以及数字化、网络化所带来的文化传播手段冲击着传统的文化交流形式,打破了文化传播、交流的地域和空间限制,大大促进了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在世界范围空前广泛而迅速的交流和传播。当然,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交融不会是风平浪静、一帆风顺的,必然要产生激荡、碰撞,既互相交流影响,互相启发吸纳,又彼此存有差异,相互冲突,在互相交流沟通和矛盾冲突中求同存异,共同发展。这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是文化全球化的表现和必然过程。进入21世纪以后,文化全球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这是以计算机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和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网络世界的出现引起的变革。由此,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出现了知识经济,衍生了快餐式的网络文化,网络传播、网络文化对文化的时代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保持文化的先进性和时代性,要求文化有更为广阔维度的开放和全方位的兼容。在内容上要不断纳新、吸取代表时代要求和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各种文化价值观念,包括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团队精神、习惯传统,丰富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宝库。在形式上,要大胆向发达国家学习,不断创新,充分发挥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如接受世界新的文化传播手段和文化形式、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构筑能够满足文化发展要求的平台,建设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三)文化安全必须建立在高势能文化的基础上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把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文化的矛盾与对立以一种极为醒目的、政治的方式凸现出来。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始终交织着征服与反征服、开放与封闭、现代与传统、罪恶与进步等方面的矛盾对立。每一个国家、民族都或多或少在考虑如何驾驭本民族的文化之舟,使之在这股呼啸而来的浪潮中不致颠覆。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其弱势文化的生存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他们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一方面要在困境中发展本国本民族文化,使之不再重蹈玛雅文明、印加文明的覆辙,并通过这种努力去抵消外来文化的压力;另一方面又要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筑起一道抵御不良文化侵蚀的大堤。这个问题实质上就是文化的安全问题,中国的文化也不能例外。
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来看,崇尚走中庸之路的中华文化在文化安全上却采取两种不同的方法,&种是由唐至元时期,以允许外来文化传入,并有选择、接纳、吸收的方法;另一种是文化高压,对外来文化坚决拒之门外的手法。对&海上丝绸之路&为什么走到明清即由盛而衰,最后消亡的原因,学界的观点是比较一致的,即在于明朝开始清朝走向极端的闭关锁国政策。在政策上,明初严令:&片板不许下海&,长时间封闭海疆。清政府更为严重,清初即令东南沿海居民内迁10里,后又严禁出海。在文化上,明朝政府严厉禁止民间文化交往,过分强调传统华夷观,把理学导向更加保守的道路。清政府对文化交流的限制更加强化。在&内夏外夷&的文化观主导下,企图以&华夏中心论&筑起一道安全墙。对内大兴文字狱,把中国文化推向崇经、训古的狭路,对外不仅对传教士非法传教活动予以严厉惩治,而且对从事科学文化活动的传教士也百般限制,把传教士为朝廷效力限定在&推步天文&上,而通晓其他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教士则不予继续留在中国,基本封死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渠道。封闭的经济和封闭的文化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其结果是经济上一落千丈。所以马克思把中华帝国被资本主义列强所败比喻为一首&奇异的悲歌&。
如何才能使马克思所指出的这曲&奇异的悲歌&不再被续唱下去,如何才能在开放中保护民族文化的安全,答案在于&&建立高势能的文化。
所谓高势能文化就是反映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方向的先进文化。从形式上说,它是采用当代最先进的文化形式,符合大众需求的文化。一般地说,文化总是由高势能文化向低势能文化流动,低势能文化只能去吸收高势能的文化(当然有时候高势能文化在和低势能民族文化的交往中,也会小部分受低势能文化的影响),也即从总体上说,高势能的文化流向(或可以说这其中带有强制的成分)低势能的文化比较符合文化交流的一般规律,这是因为高势能文化蕴含巨大的能量并能向外辐射,甚至融化一切。就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鲜卑、匈奴、羯、氏、羌五族的少数民族文化,元朝蒙古族的文化和清朝满族的&草原游牧文化&进入中原后很快被高势能的农耕文化所融化一样。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精神信仰来说,比较奴隶社会文化而言,封建社会文化属高势能,而比较封建文化而言,资本主义文化是高势能文化。这种传播规律是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违背的。
&海上丝绸之路&兴盛之初的唐朝,文化交流是历史上最为开放自由的时代,也是中国文化最为繁荣的时代。由于当时的唐朝处于世界上最先进的前沿国家,其政治统一和经济的高度繁荣,产生了盛唐极其高势能的文化,所以能够自由地和外来文化进行交流并吸收域外文明的成果,使域外的器用、艺术、宗教、习俗等文化都被溶化于中国社会之中,使盛唐文化益发绚丽多彩。另一方面,唐代的高势能文化也由东西两个方向对外传播,使得周边国家掀起了一股强劲的学习唐朝文化的高潮,汉字、儒学、律令、中国化的佛学、唐诗等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向东亚、东南亚诸国,完全被其他国家所接受,从而形成了中华汉文化圈的雏形。
就现代社会而言,拥有雄厚经济实力和高科技传播手段的欧美(西方)文化在文化形式上,当属于高势能文化之一。互联网、好莱坞、时代华纳、百老汇就是传播西方文化的现代手段。面对这种文化形式上的高势能冲击,要保证文化安全,靠封闭保守、一味地封锁拒绝显然是行不通,只能靠建立高势能的先进文化来实现文化安全之目的。在内容上要大力倡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和人民大众为服务对象,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科学文化体系,在形式上要加大投入,不遗余力地发展文化产业,利用各种先进的科学现代化的文化手段,增强文化传播能力和抵御外来不良文化侵略的能力。(部分节选)
本文出自,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原文链接,如对本文有异议请与我们联系。
相关新闻阅读:
相关热点图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