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 统地方盲人说唱 大鼓书mp3下载

根植于民间的说唱艺术——寿州大鼓书--《文化月刊》2014年16期
根植于民间的说唱艺术——寿州大鼓书
【摘要】:正"寿州大鼓书",是由"道琴"演变而来的,起源时间无史料可考。据传,清乾隆初年,"道琴"传入沿淮地区。"道琴"为一人说唱,说唱者左手拿一小鼓,右手击拍,串门说唱,因说唱内容带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后来,发展为长篇书目,说唱者就在茶馆和书棚摆场演出,道具由单一小鼓改为大鼓、鼓架、鼓条、牙板(云板)、惊堂木等。说唱书目的变化,道具的增加,说唱者的艺术渲染使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说唱艺术形式——"寿州大鼓书"。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J826【正文快照】:
“寿州大鼓书”,是由“道琴”演变而来的,起源时间无史料可考。据传,清乾隆初年,“道琴”传入沿淮地区。“道琴”为一人说唱,说唱者左手拿一小鼓,右手击拍,串门说唱,因说唱内容带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后来,发展为长篇书目,说唱者就在茶馆和书棚摆场演出,道具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守辉;[J];农村天地;2002年12期
何华青;;[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4期
李家瑞;[J];中国音乐;1993年01期
千里月;;[J];北方音乐;2008年03期
王会民;[J];河北教育;2005年12期
焦随东;;[J];军营文化天地;2010年03期
曹会艳,王兰玲;[J];档案天地;1997年03期
李治邦;;[J];时代文学;1995年03期
徐士泰;;[J];江淮;2011年09期
马晓源;;[J];文化月刊;2014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郭盖;[N];南方周末;2005年
见习记者 黑艳楠;[N];大连日报;2006年
刘凤敏;[N];经济日报.农村版;2004年
张超 李伟;[N];德州日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乐亭大鼓
(18831805300
1958207019731976
19611967467619731979198115208140306500
19541959196219631966197620
19251917192319201927
(18601932)
188919271917
192519461019497194912
19331958196119681986
194519741975
195119971974
197419311935
(18171902)1850
18591915),
(18601934)17
(18771942)
1873195728
1878194719241945
18801934),
1879193817
188019391891196419552050
188119582030
1886197517
18901960)2040
(18901974)2040
18921962)20
1895198084
(18921960)30
189519761915
18961937)20
18961974)1525
19011969)1942
190119502030
190119641950
1902196481013211926
192819291935
193719381939
(?1942)2030
19071977)16
19121975),
19131976)162019411951195319591969
19171974)152019521961
19171986)14171939131952
191819851014171819531956
191919762040194619491976,
19251984)19196219811984
1913171947
19441948131949195019511953195919691976
19261996812
198421987198819923
1928222060701973
1933121961
1937195010195619571964
19411965801981319877
194119931993152
1940197419741974
19421958195950197319781980
194319941958301994551
1945101960198319841985
19491960196119631973
195719731976,19781988111976197751990
19581975197819791981719901992
19601979198719901990
1961~19791981198119841985,19871988121990251219901992119921
1950195419711973197419752011
1962198019841990
196319791984112001200220042006
196419811989
先生从此更敬重。在京期间,纷纷有人登门认师,连鼓界大王、京韵大鼓名角刘宝全的叔父也来登门认师。从那以后,乐亭大鼓在北京、平谷、天津等地便扎下了根。
7111001019
&&&&&&&&&&&&& &&&
&&&&&&&&&&&&&
2.&&&&&&&&&&&&&&&&&&&&&
&&&&&&&&&&&&& &&&
&&&&&&&&&&&&& &&&
&&&&&&&&&&&&& &&&
&&&&&&&&&&&&& &&&
4.&&&&&&&&&&&&&&&&&
&&&&&&&&&&&&& &&&
&&&&&&&&&&&&&
&&&&&&&&&&&&& &&&
&&&&&&&&&&&&& &&&
6.&&&&&&&&&&&&&&&&&
&&&&&&&&&&&&& &&&
&&&&&&&&&&&&& &&&
7.&&&&&&&&&&&&&&&&&&&&&
&&&&&&&&&&&&& &&&
&&&&&&&&&&&&&
8.&&&&&&&&&&&&&&&&&&&&&
&&&&&&&&&&&&& &&&
&&&&&&&&&&&&&
9.&&&&&&&&&&&&&&&&&
&&&&&&&&&&&&& &&&
&&&&&&&&&&&&&
10.&&&&&&&&&&&&&&&&&&&
&&&&&&&&&&&&& &&&
&&&&&&&&&&&&& &&&
11.&&&&&&&&&&&&&&&&&&&
&&&&&&&&&&&&& &&&
&&&&&&&&&&&&& &&&
12.&&&&&&&&&&&&&&&&
&&&&&&&&&&&&& &&&
&&&&&&&&&&&&& &&&
13.&&&&&&&&&&&&&&&&&&&
&&&&&&&&&&&&& &&&
&&&&&&&&&&&&& &&&
14.&&&&&&&&&&&&&&&&
&&&&&&&&&&&&& &&&
&&&&&&&&&&&&& &&&
15.&&&&&&&&&&&&&&&&&&&
&&&&&&&&&&&&& &&&
&&&&&&&&&&&&& &&&
16.&&&&&&&&&&&&&&&&&&&
&&&&&&&&&&&&& &&&
&&&&&&&&&&&&& &&&
【上一篇】
Copyright &&&& 政协唐山市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技术支持: &&&& QQ:您现在的位置:
古老的民间说唱艺术——东北大鼓唱响庄河
文/图 见习记者黑艳楠
来源:大连日报
1:每到傍晚,林晓兰、张国昌、孙景洲三位师傅便在庄河市文化馆门前说起了大鼓书,乘凉的人们坐在小马扎上听得很是入神。
&2:沉寂了近三十年的大鼓书又重新复苏了,林晓兰(中)、张国昌(右)、孙景洲(左)三位师傅常常凑在一起练习。
3:当年,林晓兰和搭档说鼓书时的情景。&& 一张鼓、一把扇、一根鼓槌、一把三弦,还有简简单单的三片板,说鼓书的艺人凭借这些行头就可以开张了。弦声响起,鼓槌一落,只见他(她)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一会儿演男、一会儿扮女,一会儿演老、一会儿扮小。人情世故,喜怒哀乐便全都聚在了他(她)一个人的脸上。说得正热闹时,只听“叭”地一拍惊堂木———且听下回分解。这便是在上世纪50、60年代复苏两年后,又被电视、电影等现代化的影视媒介断了生计,从此日益萧条,真正走向了没落的东北大鼓书。近日,在庄河市区的街头,记者意外发现了这一古老形式的重生。在爱鼓人士曹文秀的大力支持下,每逢傍晚,几位老艺人便摆上台子,说起了书段,台前聚满了坐着小马扎的听众。带着好奇,记者走近了这种古老的民间说唱艺术。
  重听大鼓书:既新鲜又熟悉
  “九月里来菊花红,林黛玉在房中思念他的表兄,偏这日宝玉闲中来探病,兴冲冲步入潇湘馆园中……”听这几句优美的唱词,谁能想到这是在说东北大鼓书?最近一段日子,庄河市民消夏的方式除了扭秧歌,又多了一项———听东北大鼓书。每当傍晚,乘凉的人们便搬着小马扎从家里走了出来,他们三三两两的聚到庄河市文化馆门前,饶有兴趣地听起了说书、唱曲。
  今年68岁的王大爷可是个老鼓书迷了,家住文化馆附近的他几乎每天都是第一个来到,帮着说书先生们摆摆台子,人们也就聚起来了。弦儿一响,王大爷便安安静静地坐在台下,用心听艺人们所讲的每一个细节。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王大爷的表情也是时而紧张,时而舒缓,看来,这位老爷子还真是融到了鼓书情节里。“好听,真好听!”王大爷边听边告诉记者,他七八岁的时候就跟着大人去听鼓书,那时候街面上满是说书的曲艺社,两三毛钱一张的门票,里面挤满了人。“多少年没听过了,乍听既新鲜又熟悉。听着听着,就仿佛回到了当年,想起了小时候听书的场景……”
  记者留心观察了一下听书的观众,大部分是老年人。“现在小年轻的哪听得懂这个呀,这鼓书是需要耐心去品的,可惜啊……”本来兴致勃勃的王大爷,在说到这个话题的时候,表情便凝重了起来。
  重唱大鼓书:兴奋又沉重
  提起当地说书女艺人林晓兰,老辈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的。当年林晓兰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俊俏的相貌,曾经唱红了庄河大地。重新拾起鼓槌,对于已经断断续续放下大鼓书近三十年的林晓兰来说,是既兴奋又沉重的一件事情。
  每当夜幕将至,69岁的林晓兰便来到文化馆前,和搭档孙景洲、张国昌两位老先生一起准备新一场的演出。他们摆上鼓、操上弦,鼓槌一敲,字正腔圆的大鼓书段便传了出来。只见老艺人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人物性格的不同而化入化出,时而演男、时而扮女,时而演老、时而扮少,让观众不自觉地听得入神、看得发呆,欲罢不能。
  “重唱书段的感觉真好,我加起来快有三十年没唱了。”说完书段的林晓兰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走下了台,她兴奋地给记者讲起了她的经历。18岁那年(1955年)林晓兰才开始跟着家族中的一位爷爷、一位大伯学习大鼓书。可能天生就是学大鼓的料,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她却把十几部要唱上几年的大鼓书一字不落地记在了脑子里。聪明又肯吃苦,让林晓兰成了当时庄河少有的几位能撑台面的女艺人之一。每次演出,成百上千的观众席,场场爆满,很多人不得不站在墙根底下听她说书。有时候,甚至这场没有结束,下一家已经派人过来抢人了,这样火爆的场面一直维持到了1982年。
  “鼓槌一拿,我就觉得精神百倍,人也一下子变年轻了。”说起大鼓,林老太太便像个孩子般眼里满是兴奋,但转念便变得沉重起来:“现在明显不如以前喽。你看,来听书的每天就这么二三十个老头,想想当年的场面,几百号人,叫好声、喝彩声,热闹着呢。再这样下去,大鼓就真的失传喽……”
  大鼓书的沉寂:既不忍又无奈
  听老一辈的人讲,当年大鼓书的盛行,就像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白天、晚上各一场,根本不愁没有听众。几分钱的赏钱,或是两三毛钱的门票,说书艺人们一场就能赚到三百多元。“当年一个壮劳力一天也就挣一块来钱,我们说一场书,一个人就能分百八十块。当年唱大鼓书可是个相当不错的行当。”林晓兰的搭档,64岁的琴师张国昌老先生就曾在那个年代收了3个徒弟,57岁的孙景洲先生也曾带了两个徒弟。
  这东北大鼓虽然火爆一时,但总体加起来,也就是那么十多年的辉煌。“我学鼓3个月出徒,三五年就赶上了‘文革’,之后便不再说了。一直到1979年,大伙儿都惦记着,我们才重新操拾起来。但是好景不长,电视、电影入户了以后,大鼓就真的没了出路。”林晓兰在说到影视媒介的时候,举了这样一个很形象的例子:“就好比说个爱情书吧,电视里有男的有女的,一起表演,大伙儿都爱看。我们呢,就单靠嘴来说,这爱情怎么也比不上人家的呀!”就这样,大鼓书慢慢淡了下来,现在全庄河能说大鼓书的艺人也从当年的一百多人剩下了不到十个。无法维持生计的艺人们纷纷转了行:林晓兰办了个幼儿园,张国昌做了瓦匠,还有那些徒弟们也都各谋生路去了。
  “这个行当现在没有人愿意学,也挣不到大钱。”孙景洲老先生对于现在大鼓书的处境很是无奈:“眼睁睁地看着它就这么一点点从自己手里消失了,心疼啊!可又有什么办法?!”他告诉记者,不唱大鼓书的时候,实在闷得慌了,就放着羊上山顶哼点小曲儿来过瘾。
  大鼓书入遗:曙光与希望
  今年6月10日,大鼓书被列入了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被列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成了“国宝”。它能否借着这个机会重新复苏呢?带着好奇,更多的是憧憬,记者特地采访了当地的文化部门。庄河市文化馆馆长王善利告诉记者,从去年起他们就有意识地发掘这门古老的艺术,并多次在全市的文艺汇演时力荐推出。虽然效果不是很明显,但他们会继续在培养、引导观众,搜集、整理古词,发掘、起用老艺人方面下工夫,力争使这门原生态的古老艺术流传下去。
  当林晓兰、张国昌等几位老艺人听说这个消息时,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他们慷慨地表示:“只要能唱大鼓书,我们什么都可以放下。”他们真诚地希望,这个消息会带来大鼓书明日辉煌的曙光。
大连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Copyright& 2006 by . all rights大鼓曲目排行榜榜单列表
相关排行榜
Copyright @ 2007-.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鼓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