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秋水原文中河神海神名字分别是?

【庄子.秋水】“河神与海神的对话”之我见(1)
*随着秋天雨季的降临,山川和溪流都一起“哗啦啦啦......”欢快的归流灌入了大河,河面径流一下子大了许多许多。两岸遥遥相望,岸边的景物、房屋、牛马影影绰绰,模糊难辨。于是啊,河神抑制不住的欣喜万分,以为普天之下所有的美好全都集中在了自己这里。不觉飘飘然起来,于是洋洋自得的又顺着水流而东去。在不知不觉之中来到了北海,再放眼往东望去,(
⊙o⊙
)哇!无边无际,哪里有尽头啊?于是河神不由自主的收敛起了自己的洋洋自得,并且感到了惭愧,于是向着一望无际的大海对北海之神海若说:“人们常笑话那些有了一些知识、懂了一点道理就自以为别人都不如自己的人,我不就是这样了吗。我也曾不相信他人的学识、轻视别人的义行,起初我都不信。幸亏我今天看到了你的宽广博大,相形之下实在心有愧疚。还真的是很幸运啊!如果不是今天摸到了你的门口那就坏了,长不了见识不说,那还会被世上的有识之士、得道之人所笑话啊。”
(借由河神使我们看到:谁的学问更好、谁的德行更高、有与无、好与坏、是与非、对与错的判断标准常常都是相对的。大河与山川溪流相比无疑是宏大的,但与海洋相比就显得渺小若再与宇宙天地自然之道相比,谁再斤斤计较,不用再比什么,自然就能分出经纬、谁优谁劣。)
&*河神意识到了大河若跟海洋相比,海洋才能称之为大。而北海之神海若则说:“对于长期生活在井里的青蛙,由于虚空的限制,我们无法跟它谈论大海;对于只生活在夏天的虫子,由于时间、季节的限制,我们无法跟它谈论冰。同样对于那些偏颇、狭义,看到一知半解就以为是全部的人,我们也无法同他谈论道,这是因为他受到了自己本身素质、学识、能力等条件的束博限制。今天你由大河来到了大海,走出了自身的限制,知道了自己的渺小和缺陷,心胸开阔了,就可以跟你谈论大道理了。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有两层含义,一是能够坦然的面对并承认自己所不知道的,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而另一层含义则是只能够对能够理解和沟通的人说知道,而对难以理解和沟通的人就得说不知道。就如同此时海神对河神说可以跟你谈论我的看法了。)
*于是海神又接着说:“你能在天下看到的水,确实没有比海洋更大的了,因为全天下的山川、溪流、大河最后都会归于大海,没有停止过也不会有盈满的时候,无论春夏秋冬、也无论是人世间发大水还是长期干旱,对于大海来说都不会有任何的影响。虽然如此,我依然从不敢因此而自得意满,因为我知道是由于天地的禀赋才使我有了形体,又由于有阴阳之气也才使我有了生气。其实我存在于天地之间,也就犹如大山之中的一个小石头子,方知自己也依然是渺小的,又哪里会以为自己有多么大、多么了不起呢?就算是把四海都算在一起来跟整个天地比,也就不过像是几个垒在大湖中的小穴吗?同样,整个中原地区存在于天地之间、四海之内,不也就如小米粒存在于大谷仓之中一样吗?
我们讲万物、万物,宇宙天地间的物种有千千万万,人类不过也就是其中的一种。人类不过聚集生存在天地之间的九州,而且所要食用赖以生存的粮食也在这里生长,大船、小舟、车辆也都要在这里通行,如今人们还在这里建起了繁华的城市、高楼大厦、车水马龙,那么人自己又能占有多大的位置呢?如果拿人跟万物相比,不也就像马身上的一根毫毛吗?......”
——————————————————————————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原创读后感
《庄子秋水篇》读后感1200字
&&&&& 《庄子▪秋水篇》以河神和海神这样一个神话故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的认识和作为会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因而很有限。这给了我们一个极大的启示意义,一个人在任何时候任何阶段都不可以不学习,或有学而自满的心态。我们应深知学无止境切勿自满。
&&& 人生有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知识要学习,因而我们要学无止境。当我们还是小孩的时候,我们第一要学会走路说话,再就是学会建立对社会的信任感;当我们读小学时,我们要学习语言汉字及其拼音,学习数学加减法。当我们上初中时,我们要开始接触和学习英语,开始接触数学几何、物理知识等等;当我们读高中时,我们要学习更深入的各类科目的课程,以至于能让我达到拔高的境界;到了大学,面向我们的是各类专业性学科,我们要开始深入学习这些以后职业生涯高级工具;当我们工作了,要学习各种职场的行为和方法技巧等。人生也就是因为这样一步步的学习和拓宽,才有了进步和发展,也只有了进步和发展才会使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
&&& 时代在进步发展,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我们也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才会跟上时代步伐,不被社会所抛弃,因而不能固步自封要学无止境。马克思说:&事物总处在变化发展中。&如遗传变异,或水生发展到陆生等等。在这个过程中,适应环境的就生存下来,不适应环境的就被自然淘汰。人生活在社会中也是这样,一出生,慢慢学会走路、说话,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接触到各种事物,要不断学习很多的东西,如处理日常事物、人际关系等等。有的人善于了解、学习,于是在各种环境中都能应付自如,游刃有余。有的人却固步自封,懒于了解、学习,结果遇事时不知所措,被时代、社会所抛弃。这样的例子可谓屡见不鲜,数不胜数。孔子集群贤之大成,振玉声金,却仍不断地学习,其&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是他行动的一个写照!若非如此,孔子能从百家中脱颖而出成为儒家的创始人吗?跨栏飞人刘翔,虽有飞人之称,但仍毫不怠懈训练,为了向更高的目标挺进,忍受着脚踝疼痛而不畏,依然坚持艰苦的训练。也正如此,才会有新的破纪录诞生。相反,我国古代一个叫江淹的人,年轻时才思敏捷,文笔出众,写得一手好文章,为当时的人所称道。然而,到了老年之后,他却很少写出好文章,后人戏称为&江郎才尽&。他晚年写不出好的文章难道真是什么&才尽&了吗?,当然不是,只不过是他成名之后不再努力学习有关罢了。
&&& 人生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所以要学无止境 切勿自满。庄子曾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我觉得庄子说得太对了。一个人从小开始学习,学吃饭,学走路,学文化,可是他一直到死也还没有把很多东西学到,只好带着遗憾离开人世。所以,知识对我们来说,是比宇宙还要大的,是无边无涯、无穷无尽的,我们每个人在知识面前谁都没有资格自满。
&&& 总之,学习是终身的事,是永远不能说停止的。任何一个人对待学习,既不能半途而废,又不能如井底之蛙,骄傲自满,夜郎自大,而是要牢记:学无止境的道理。学而不骄、学而不弃,只有这样,才能每有所会,才能不断为社会和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
延伸阅读:关键词:
你可能想找文档分类: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
下载前请先预览,预览内容跟原文是一样的,在线预览图片经过高度压缩,下载原文更清晰。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进度条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该用户其他文档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秋
文档介绍:
1 秋水备课人孙伏解[备课时间]:2007 年4与月 4日[上课时间]:4月日这是一篇借事说理, 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 以河神见海神为喻, 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闻见而骄傲自大。课文通俗易懂, 耐人寻味。为了更好地放眼世界, 审视自我, 得到借鉴, 让我们共同步入课文的学习—— 1 .反复诵读,疏通课文大意,并当堂成诵。 2 .学习并积累重点词语。 3 .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理解、体会课文蕴涵的深刻哲理。走近作者一、作者简介庄子( 约前 369 —前 286 ), 名周, 战国中期宋国蒙( 今河南商丘)人, 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被世人并称为“老庄”。庄子既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二、作品信息 1.《庄子》一书共三十三篇。内篇七篇, 大体上是庄子的手笔; 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子的门人或庄子学派的人写的。此书是研究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思想最重要的文献。《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丰富, 文笔变化多端, 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以机智幽默见长, 又包含很多寓言故事, 常借寓言故事来说明哲理和表达人生感受。文章的声调音节也十分和谐,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2.《秋水》是《庄子》中的一个长篇, 用篇首的两个字“秋水”作为篇名( 课文仅选了《秋水》的开篇部分), 中心是讨论人怎样去认识外物。《秋水》主要是通过寓言,阐述庄子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强调认识事物的复杂性。《秋水》整篇过分强调事物变化的不定因素, 未能揭示出认知过程中相对与绝对间的辩证关系, 很容易导向不可知论,认为最终仍只能顺物自化,返归无为,这又是消极的。融入文本一、整体解读 2 主要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百川灌河”极言黄河之雄伟、壮观。“江流之大”再次极言主流的水势之大, 之汹涌。“两渚崖之间, 不辨牛马”, 一幅气势汹涌澎湃、壮观的黄河图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一个“天下”,一个“尽”就使河神狂妄自大,骄傲自满的形象跃然纸上。主要写河神见到海神若后自叹不如。“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是过渡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层行交流畅自如,“于是焉”与第一层相呼应, 强调说明时间不同, 情况不同, 河伯的认识也随之发生变化。作者采用对比手法, 前后呼应, 把河神的自醒过程描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给了我们更多的启示。对比手法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 它鲜明地描述了河神的前后变化: 一是他对事物的认识的变化,如黄河的壮阔与北海的广阔。二是河神自我认识上的巨大变化,由“欣然自喜”到“望洋向若而叹”, 赞扬了河神敢于自我解剖, 敢于自我批评的精神。这一可贵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的。二、问题研讨 1 .河伯对自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河伯对自己的认识由“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到“望洋向若而叹”, 认为野语说的就是他, 并敢于自我解剖, 自我批评, 最终还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浅陋将被大方之家耻笑。他的认识变化的原因在于: 一是他看到了壮阔的北海, 有感而发; 二是他善于将黄河与北海作比较, 将自己与海神作比较, 在比较中看到自己的不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具有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 2 .你是怎样理解这篇寓言的?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课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寓, 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 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 3 足; 如果骄傲自满, 就难免贻笑大方。此题目的在于鼓励同学们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力,畅谈自己的体会。 3.《秋水》全篇文章都在设喻, 那么从贻笑大方、望洋兴叹两则成语中, 从整个故事中你有什么收获? 甲生:我有两点收获。我明白了人应怎样去认识事物, 《秋水》强调了认识事物的复杂性。我还明白了骄傲自满会束缚我们前进的步伐。乙生: 我也有两点收获。第一, 只有站得高, 才能看得远, 河伯就是顺流而东行, 望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才深深感到了自己的不足。第二, 在限定的环境中, 人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就如河伯,他面对黄河,觉得天下美景全在自己这里,见到大海后, 他才由衷地自叹不如。这就告诉我们,必须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丙生: 我有三点收获。第一, 人贵有自知之明。第二, 知耻近乎勇。第三, 谦受益,满招损。丁生: 我也有三点收获。第一, 克服主观主义, 防止片面性。第二, 自大由于无知。第三,有比较才有鉴别。师评: 同学们的回答都有自己的见解, 对于一个事物, 我们的认识也应该是多样的。本文虽短小,却富有哲理,河伯面对海神的那番感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的自责与忧虑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我们应该开拓自己的视野,勇于创新,超越自我。三、名句鉴赏 1 .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面对广阔的北海, 河伯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动。这是河伯敢于自责, 有感而发的真切的描写。 2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这是河伯自醒的可贵之处。他认为自己的狂妄自大、盲目浅薄之处将被大方之家耻笑。这一点也是我们读者应当学习和借鉴的。四、靓点点击 1 .课文通篇设喻,把较为深刻的道理寄于简单浅显的事情里,易读易懂易记, 形象生动,把读者带入文中的人生哲理之中,激发读者自醒和思考。 2 .本文结构严谨,前后呼应;运用对比手法,揭示人物的内心变化,促人思考和奋进。五、文言知识 1 .通假字①泾流之大( “泾”通“径”,指河的宽度。) ②不辩牛马( “辩”通“辨”。) 2 .一词多义 4 3 .词类活用①东面而视(东,名词做状语。向东面。) ②轻伯夷之义(轻,形容词做动词,轻视。) 4 .古今异义①百川灌河(河,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方,道。今义常用于“方向”、“四方”等。) 5 .古汉语句式①判断句: 我之谓也( “也”表判断。句意: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 ②倒装句: 以为莫己若者(否定句宾语前置句。句意是:自以为没有能及得上自己的人。) ③被动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表被动。句意:我将长久被深明大义的人笑话。) 体验活动请同学们静下心来,认真阅读荀子的“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这句话,体会其含意。假人之长,以补其短物固莫不有长, 莫不有短, 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 以补其短……无丑不能, 无恶不知。丑不能, 恶不知, 病矣; 不丑不能, 不恶不知, 尚矣。虽桀、纣犹有可畏可取者,而况于贤者乎? 【注】假:借、凭借、依靠。丑:羞耻。病:错误。闻一而知十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熟愈? ”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 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选自《论语· 公冶长》) 【注】望:比。与:赞同、同意。练习全解一、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 .河伯对自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河伯对自己的认识由“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到“望洋向若而叹”认为野语说的就是他,并严格剖析了自己,无情地批评了自己,最终还清醒地认识到, 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他的认识发生变化的原1
内容来自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庄子秋水阅读答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