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六年一分前卞国强画的

卞国强的日志
已有 151 次阅读&
&&&&&&&&&&&&&&&&&&&&&&&&&&&&&&&&&&&&&&&&&&&&&&&&&&&&&&&&&&&&&&&&&&&&&&&&&&&&&& &&& 吴越
&&&&&& 如今幸福成了上镜率较多的热门话题,答案却是五花八门。是啊,不同的人对幸福会有着完全不同的体验。要我说,幸福就是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那绝对是津津有味、乐此不疲。此时此刻,什么苦和乐,钱和财,完全都成了身外之物。卞国强就是一个幸福的人,他的生活,他的一切,都围绕着绘画,都交给了艺术,且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欲。在茫茫人海中,在为生计、为名利、为权势,为地位的苦苦挣扎和尔虞我诈中,他却充分享受着艺术的魅力和生活的乐趣。他是幸福的。
&&&&&& 静,是一种状态,一种境界,一种修养。在喧嚣的大千世界,谁能静下来,谁就能有所修炼,有所感悟,有所历练,有所成就。卞国强就是一个能够有所感悟,有所历练,有所成就的人。因为,他能够静下来,能够抛开杂念,能够平静地对待生活中的一切沧桑和变幻,能够心无旁骛地一头钻进艺术的世界,自由自在地遨游,漫无边际地畅想,将他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都表现在他的画作中,成为艺术之美,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观卞国强的画,就是一种静的体验,让你不由自主地静下心来,缓缓地,静静地前行。
&&&&&& 纯、真,是人的本色,因为童年就是伴着童真和童趣走过的。然而,在市场的洗礼中,纯和真却成了稀有之物,就连那些以纯洁和高尚为荣的艺术家们,也纷纷投入到商业大潮中争名夺利。于是乎,真正的艺术作品屈指可数。然而,卞国强却始终保持着纯真的本色,他不谙世事,不善交往,不会阿谀奉承。对任何人、任何事,始终直来直往,简单明了,将任何名利都放在了脑后,早早就离开了单位,将自己变成了自由人,无忧无虑、无拘无束、无牵无挂地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如此,他才能够有所成就。
&&&&& 艺术就应该静,就应该纯,就应该真。这样的艺术就是真艺术,这样的艺术家就是幸福的。卞国强就是这样的人,他的艺术生命长青。读卞国强的画——杨悦浦先生在主持其座谈会时的发言
读卞国强的画
杨悦浦先生在主持其座谈会时的发言
卞国强画展之前我看了他的百余幅作品,第一个感觉,这是一个很有才情的画家,作品是其情感的自然流露。他把自己的创作叫做“笔下留情”,这句话很有个性。2012年9月在德泰书画院办展时让我为展览选择作品,我建议他展出表现北京胡同生活的这部分,并为展览起了个名字,我只加了一句话“京华古韵&
笔下留情”,这样可能更能够表达卞国强作品的清韵。
他所表现北京胡同的作品中,我喜欢那些雪景和夜景,当然这和我的生活经历中遗存情感被其作品所激活有关联。我生在北京,40多岁之前有鲜活的胡同生活经历。少年时期在古老的城墙两边生活和上学,经常爬上城墙玩耍,特别是在下雪的时候,在高高的城墙上看老北京的下雪尤为激动,那时北京没有高楼,一片平低的四合院与胡同组成的海洋,以及所有道路两侧古老的槐树,都被白雪罩住,只能看见故宫、白塔和周边的城墙,这种雪韵感受一生都不会忘记,这种情绪一旦被他的作品翻检出来重新浮现在眼前时,就会深刻地感觉到卞国强作品特有的精神力量。为什么雪景和夜景会如此动人,因为,人们只能在这种景观前面会得到片刻宁静,在阳光明媚的时刻人们或许是在忙碌当中,难得以清闲的心境观察周边的存在,在雪中和夜间独自走在这样的环境中,便有诸多的人生本然的东西被刺激出来。当我对北京的胡同生活熟视无睹的时候,一旦看到竟有这样的作品表达出自己曾经体验过的境界,难免为之动容。创作者如果没有比我更浓重的体验,是画不出这样感动人的作品的。
不同的是:我只有感慨,而卞国强创作成为了作品。
画家的人生有的时候能够把握,有的时候难能把握。生活中的卞国强,不但有才情也有能力,但到了美协工作之后,似乎都不顺畅,不但没有发挥他的才智,而且早早离开了工作岗位。当时,作为年长的同事,我并不知道他是因为什么离开了机关,但后来却频频在画展上见到了他的作品,惊奇的是,同事卞国强忽然变成了画家卞国强。当我知道他的情况之后,又深深地感觉到,一个艺术家的身体、年龄、种族、性别等等均与艺术水平无涉,在艺术面前,这一切毫无意义,只有那颗对艺术持之以恒的心能否在作品上跳动。在他的作品面前,我们会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因为卞国强是在抗争中铸造着他的艺术。
由此我也想到,一个艺术家的成就都是一生奋斗的结果。作为艺术家,彼此水平会有不同,这是客观存在,但从艺的投入没有什么不同。所以,我作为评论家在看一个画家的作品时,常常会注意到创作经历,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分析其作品艺术水平。这或许有悖于“批评”的本义,但离开现实的批评我真的难以做到,认可不去做批评家,也要仔细看看画家们那种艰难的创造心路。
到了我这把年纪在这方面更强烈了。改革开放以来,艺术的“创新”直到今天都是大呼小叫的话题,连我给德泰书画院撰写的对联中也写上了“雅集旨趣与时俱新”。尽管我认同创新,而自己在艺术上却是保守的,我认为保守不是坏事,“创新与保守”是促进艺术发展必不可少的组合力量,保守会让艺术家们冷静下来重新思考艺术如何前行,所以,历史上不少巨擘到达高峰之后也转向了保守并不足怪。在这个座谈会中听到了几位艺术家对卞国强创作提出的建议,很有道理。我也想到,在现实面前,“守成”,可能对卞国强更有意义。卞国强从十几岁开始进入艺术领域,到今天虽然不到耳顺之年,也经历了近四十年的创造磨砺,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我不主张再有大的改弦更张,因为每一次改变要投入巨大的精力,而精力是生命中最最重要的资源,万万不可轻易浪费。
想起若干年前,一位画家在为他举办的座谈会上,听了不少评论家为他开出的“药方”后,他冷静地说,你们提的意见我要“研判”。这话的潜台词好像是“你们说你们的,我该怎么干还得怎么干”。从创造意义上说,画家具有这种态度无可厚非,因为艺术个性不是在批评和意见中形成的,是自己通过思考和劳动创造的。
当然,任何一个艺术家在从艺的过程中都需要高手的指点。但是有了一定的艺术风格之后,在众说纷纭的时候,称赞也好,批评也罢,最终是要自己决策。
那么,座谈会后,卞国强自己会去“研判”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国二十六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