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多年来心肺复苏模拟视频的成功率与出院率无变化

您所在的位置: >> 学科动态 >> 正文
心肺复苏共识的再认识
心肺复苏( CPR) 历经50 余年的发展, 在临床和实验研究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尤其是遵循循证医学而制订的2000 年国际CPR 指南问世, 成为国际CPR 之共识。纵观CPR 的发展进程, 目前尚处在婴儿时期, 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 今日之共识将可能于日后被重新认识。我国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 国内每年死于心脏骤停( CA) 的总人数约为 54 .4 万人,CPR 是对这些患者进行抢救的重要措施。笔者结合多年来CPR 的临床实践, 参考CPR 的新进展, 就CA 后的诸种CPR 方法进行比较, 着重阐述对临床CPR 共识的再认识。
1 单纯按压与按压通气
传统的CPR 定义为胸外按压加人工呼吸, 近年来出现了新的概念: 心脑复苏( CCR) 或者称做单纯胸外按压的CPR ( CCo-CPR) , 以区分于传统的CPR, 它强调不中断的持续胸外按压, 以保障心脑的血液灌注。近几年来, 特别是2005 国际复苏指南公布以来, 许多新的有关CPR 的动物实验及人类临床试验表明,CCo- CPR 与常规CPR 相比, 效果相似甚至更好。据此,AHA 心血管急救委员会于2008 年4 月对&胸外按压&提出了科学建议, 推荐将单纯胸外按压作为非专业人员进行成人心脏骤停时复苏方法之一。
CA 总体可分为原发性CA 和继发于呼吸衰竭的CA。其中大部分CA 属于原发性CA, 其复苏主要依靠CCo- CPR 而无需口对口呼吸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口对口人工呼吸会导致胸外按压的中断, 不能维持心、脑等重要器官的灌注;( 2) 口对口呼吸增加了胸内压, 减少了胸腔静脉回流;( 3) 原发性CA 早期血液中尚含有部分氧, 心肌及脑的氧供减少主要是因血流减少而不是血液中氧下降;( 4) 持续胸外按压尚有一定的通气作用, 加之早期许多患者尚有能够维持生理通气的喘息。但对于非心源性的CA, 如淹溺、药物过量、哮喘、呼吸道异物堵塞等导致的呼吸骤停, 人工通气是必需且刻不容缓的。
CCo- CPR 突出了胸外按压的地位, 基于只有通过胸外按压才能产生动脉和静脉之间的压力梯度, 进而产生血流来维持心脑等重要器官的灌注。1960 年Kowenhoven 首次确认了单独的胸外按压可以维持血液循环, 现代CPR 就按压与通气的比例经历了从5∶1 ,15∶2 , 直至2005 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将按压通气比例调整为30∶2 , 目的在于每分钟提供更多次数的胸外按压, 从而为重要器官提供有效的血流灌注, 可见, 胸外按压的地位在指南中得到加强。
2 胸外提压与胸外按压
临床上CA 的抢救无论是徒手胸外按压还是使用胸外按压器械进行单纯胸廓按压, 均不具有扩张胸廓的作用, 以至心排出量不足, 同时又有导致肋骨骨折等并发症的缺陷。 1992 年,Cohen 等报道了心脏泵, 通过单向吸盘协助患者扩胸作用, 这种主动的胸外提压的复苏方法弥补了上述不足。胸外提压CPR 适用于CA 时间较长( & 15 min) 的患者, 因为此时心脏顺应性减低, 使&心泵&机制受到限制, 胸外按压不具有主动扩张胸廓的作用, 而促使血流产生的&胸泵&作用难以发挥作用, 导致心排血量明显减低。对于CA 时间较长及应用传统CPR 复苏效果不理想的患者, 推荐采用主动加压- 减压CPR 的方法, 即利用吸盘吸附于胸廓进行提拉与按压( 胸外提压) 交替进行的CPR 方法。胸外提压法在主动扩张胸廓的同时, 充分发挥&心泵&与 &胸泵&作用, 故对于CA 时间较长的患者, 常规徒手胸外按压复苏效果不明显时, 可采用胸外提压的CPR 方法。胸外提压CPR 方法能主动增大胸廓的被动扩张, 它近乎生理呼吸运动的胸廓起伏能产生相应的潮气量, 具有一定符合生理的通气作用; 对呼吸肌麻痹等原因引发CA, 且无条件建立人工气道进行呼吸支持, 尤其是在经气管插管连接呼吸器通气尚未实施前的患者尤为适宜。
3 腹部提压与腹部按压
传统CPR 方法需足够的按压力度( 45 ~55 kg) 和幅度( 4 ~5 cm) ,1/ 3 被救者发生肋骨骨折; 且口对口人工呼吸能增加疾病传播危险, 不易被施救者接受, 阻碍了CPR 的有效实施。对于合并有胸部外伤肋骨骨折的心搏骤停患者, 传统 CPR 的胸外按压因可能导致骨折断端伤及肺脏及胸膜而属于禁忌; 且此时胸廓复张受限, 难以保证标准的按压力度和幅度( 即按压幅度4 ~5 cm, 力度45 ~55 kg) , 均使&心泵&和 &胸泵&机制不能得到理想发挥, 影响了CPR 效果。近年来腹部按压CPR 受到关注, Geddes 等研究发现腹部节律按压与传统CPR 比较, 前者可提高冠脉灌注率约60% , 且不损害脏器功能; 美国Purdue 大学一名学生观察到, 每次胸外按压后如果进行一次腹部按压将可以使CPR 血流加倍, 表明了腹部按压CPR 已成为受到关注的有效的CPR 方法。但腹部按压CPR 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每次腹部按压放松时, 膈肌自然下降回至原位, 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膈肌移动幅度, 影响了有效的循环与呼吸。笔者发明的腹部提压CPR 方法利用由提压板、负压装置和提压手柄三部分组成的腹部提压装置, 通过对腹部进行按压和提拉实施CPR。施救者用双手紧握提压手柄将提压板平放在被救者的中上腹部, 提压板上方的三角形的顶角放在肋缘和剑突下方, 负压装置的开口与被救者的皮肤紧密接触, 快速转动活塞3 ~5 圈形成负压, 使患者的腹部和提压板紧密结合, 施救者于患者侧方通过提压手柄以100 次/ min的频率连续交替向下按压与向上提拉。向下按压时垂直用力, 勿左右摆动, 使腹部下移3 ~5 提拉时垂直向上均衡用力, 尽最大限度使腹部扩张, 通常于回归按压前腹部状态后再上移3 ~5 cm。该方法尤其适用于存在胸廓畸形、胸部外伤、血气胸、呼吸肌麻痹等心脏呼吸骤停的患者, 在腹部外伤、膈肌破裂、腹腔脏器出血、腹主动脉瘤、腹腔巨大肿物等状况时必须禁用。腹部提压CPR 方法的机理是: 按压腹部可使膈肌上升, 抬挤心脏, 发挥&心泵&作用, 增加胸内压, 提高心排量; 并能促使腹部器官中包含了人体血液供应的25% 血液流入心脏。提拉腹部时腹腔压力迅速减低, 膈肌最大限度下移, 扩大了胸腔的容积, 增大了胸腔的负压, 亦充分发挥了&胸泵& 机制, 促进了血液回流。腹部按压和提拉过程中增加了腹主动脉的阻力, 增加了冠脉灌注压, 即可以运送更多含氧丰富的新鲜血液流入心脏, 并能促使下腔静脉血液回流入右心房; 另一方面, 可使膈肌上下移动, 导致胸腔压力的变化, 膈肌下移时胸腔负压增大, 有利于空气进入肺部, 膈肌上移时利于肺部气体排出, 发挥了&肺泵&作用, 实现了吸气与呼气, 达到了体外人工呼吸之妙用, 真正实现了一体化CPR。
4 开腹挤压与开胸挤压
急诊开胸挤压心脏对救治较短时间内发生CA 的锐器伤患者有益, 通过手术可解除心脏压塞、控制胸腔内出血和进行胸内心脏挤压。但由于事实上比较难以在CA 后很短的时间( 15 min 内) 送至医院内实施开胸心脏挤压, 其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且开胸耗时长, 损伤大, 开胸后胸膜腔负压消失, 影响了肺的复张; 加之开胸挤压时容易压迫心房冠状动脉, 影响了冠脉灌注, 不利于心脏复苏。为此, 笔者设计了开腹经膈肌下抬挤心脏的方法, 力求弥补上述不足。该方法实施时, 采用上腹部正中切口进入腹腔, 将右手从手术切口处伸入膈肌下方, 将2 ~5 指并拢置放于心脏后下方膈肌贴附面处, 术者左手掌置于胸骨中下1/ 3 处固定后, 双手配合以右肘腕关节协调带动右手2 ~5 掌指有节律冲击性地向胸骨处抬挤, 使膈肌上移4 ~5 cm, 然后迅速放松使膈肌回至原位, 如此规律交替进行, 抬挤频率100 次/ min。一部分患者行腹部外科手术时, 即可利用已有切口顺势经膈肌下抬挤心脏, 我院对肝移植术中并发CA 的患者顺势经膈肌下抬挤心脏进行循环支持, 全部病例均恢复自主心律, 复苏效果确切, 可谓是实用、便捷、安全、可靠的个性化人工支持循环方法。开腹经膈肌下抬挤心脏CPR 方法的原理在于: 心脏前为胸骨, 下抵膈肌, 后靠脊柱, 心包限制心脏左右移动。膈肌具有一定弹性, 当操作者用2 ~5 掌指托起膈肌上移抬挤胸骨后方的心脏时, 通过&心泵&机制达到泵血; 同时膈肌上移, 胸腔容积相对变小致胸内压升高而发挥了&胸泵&机制, 亦提高了心脏排血。当操作者2 ~5 掌指放下膈肌回位, 胸腔容积相对变大致胸内压减低, 使静脉血回流至心脏, 如此有节奏地经膈肌下抬挤心脏, 而代替心脏自然搏动, 以达到维持血液循环的目的; 膈肌上下移动, 导致胸腔压力的变化, 亦发挥了&肺泵&作用, 辅以一定的肺部通气, 类似于腹式呼吸。
5 延时除颤与即时除颤
据统计,80 % 的CA 是由恶性心律失常( 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 导致的, 除颤的时机是治疗室颤( VF) 的关键, 即时的电除颤被认为是终止VF 救治CA 最有效的手段。如果能在CA 发生1 min 内给予正确的电除颤, 则可以使患者的存活率达到90% ; 相反, 除颤每延迟1 min, 复苏成功率下降7% ~10 % , 短时间内VF 即可恶化并导致CA, 故适时早期的电除颤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近年来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证实, 对于3 ~5 min 内的VF, 直接进行除颤的复苏成功率高; 而超过5 min 的VF 则先完成3 min 的胸外按压之后再进行除颤( 延时除颤) , 与先行除颤相比, 前者的生存率显著提高。这提示对于VF 患者不能一味强调即时除颤, 而应该根据患者VF 持续的时间决定胸外按压与电除颤的优先次序, 即即时除颤亦或延时除颤。
2002 年Weisfeldt 等发现, 对CA 后4 ~10 min 的患者, 宜先CPR 再除颤效果最好, 因为长时间的室颤将导致高代谢需求, 氧供缺乏和代谢底物与高能磷酸盐储备耗竭, 从而引起心脏电功能和机械功能的恶化。此时CPR 可以提供一定的心脏灌注, 改善心肌细胞的代谢状态, 使心肌细胞对除颤的反应更好。对于CA 超过10 min 的患者, 则需要先纠正代谢紊乱, 否则电除颤也难以奏效。CA 事件大多为意外突然发生, 有资料显示,80 %CA 发生于家中, 而从目击者发现CA 患者到专业急救人员赶赴现场平均时间9 min,CA 患者只有在4 min 内得到及时的CPR 才有望生还。由于专业急救半径过长, 将使大部分患者因得不到早期除颤救治而死亡。鉴于专业急救人员赶赴现场时大多超过除颤的最佳时机, 提倡先行胸外按压CPR 后再除颤的策略。
20 世纪80 年代, 自动体外除颤器( AEDs) 的问世已使非专业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进行电除颤成为可能。而今,AEDs 已广泛应用并走进家庭。在使用AEDs 救治CA 时, 室颤自动诊断的敏感性为100 % , 特异性& 95% , 首次电除颤有效率为96% , 从启动AED 到首次发放电击除颤治疗的时间平均21 s , 大大提高了CA 患者获得抢救的时效性和生存率。众所周知, 在人类与CA 斗争的过程中, 发明了徒手胸外按压和电除颤这两件应对CA 的利器, 急救医师如何打好时间差、巧妙地安排好胸外按压和电除颤的先后次序,将极大地提高CA 的复苏成功率。
6 &非同步&通气与&同步&通气
现代机械通气作为一项人工替代通气功能的有效手段, 正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CA 患者的救治。大多数患者都会遇到因人- 机不协调致气道阻力增加、通气量下降的问题, 如何使通气与胸外按压更好地协同, 给予机体完全的通气支持, 确保适当的气体交换, 直接关系到CPR 的成败。
临床上通常采用胸外按压与通气机通气同步进行的方式进行CPR。胸外按压的频率为100 次/ min, 通气机指令频率一般为20 次/ min, 仅相当于按压频率的1/ 5 。由于此时按压与通气各自同时进行, 这样就难以保证通气机在工作时每次送气正好位于胸外按压的间歇期。持续胸外按压时胸内压增高, 通气机在送气时会遇到来自胸廓被动运动的阻力, 使气道峰压急剧升高。当超过常规预设压力值或高压报警限时, 通气指令立即发出声光报警, 并同时自动打开呼气阀, 切断通向患者的吸气流, 结果患者吸入的潮气量大大减少, 致每分钟通气量不足, 不能保证CPR 时的有效通气, 导致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 直接影响CPR 效果。
如何排除胸外按压与通气机通气所致的人- 机不协调, 保证人工通气的顺利进行呢? 笔者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 采用与胸外按压非同步手控机械通气模式送气, 即胸外按压15 或30 次后间歇期给予手控送气1 次或2 次, 避免了同期机与胸外按压的对抗, 使得每次送气均有足够的潮气量, 从而保证肺内通气和换气的有效进行。结果发现, 通过与胸外按压同时机械通气组比较,CPR 成功率明显增高。尽管人们进行了种种尝试,CPR 时怎样使通气机与患者同步协调性更好, 迄今尚无最理想的方案。人们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的同时, 亦寄希望于新一代智能化通气机所提供的通气技术。鉴于CPR 时机体病理生理变化的复杂性及应用通气机的多变性, 合理应用通气机CPR 并非易事, 因此仍有许多未知的领域有待去探索。
CPR 的研究适逢循证医学时代, 国内CPR 研究缺乏相应的数据; 而如何解放思想脚踏实际地解决问题, 亦是制约 CPR 发展的瓶颈。在充分认识国际CPR 指南这一纲要的同时, 需充分考虑不同国家、地区、社会、人群等差异, 针对不同个体在不同境遇下所出现的CA, 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实施个体化CPR, 籍以提高CPR 的抢救成功率。临床CPR 中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是必要的, 但切记不可为&共识&而&共识&。因为&共识&亦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变化, 临床医师唯有本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辨证准确灵活应用CPR 方法, 才能真正做到以变应变, 变有法为有用, 这就是本文&心肺复苏共识的再认识&之目的。
稿件来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操作视频 心肺复苏术 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心肺复苏步骤 心肺复苏指..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提高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率的措施与对1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赵美 曹德礼 刘杰 王友兰 李福鹏 (高密市中医院& 山东高密& 261500)
【中图分类号】R5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9-03
【摘要】&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成功后病人再死亡的主要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探索出相应的应对措施,解决复苏成功率高而出院成功率低的问题。方法& 随机抽取123名心肺复苏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A组(对照组)抢救成功率约占18%,出院生存率3%;B组(治疗组)抢救成功率约占56%,出院生存率29%;抢救成功率B组是A组的3倍以上,出院生存率B组约是A组10倍,具有明显的临床意义。结论& 应用ZoLLAutoPulse全自动心肺复苏机加胺碘酮、纳络酮等心肺复苏药物进行心肺复苏能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及出院生存率,减少病人初期心肺复苏后再死亡的发生。
【关键词】& 心肺复苏& 初期成功& 再死亡& 原因探讨& 应对措施
&&&&&&& 心肺复苏术是抢救心跳骤停患者的首要手段也是唯一手段,让病人存活是心肺复苏的真正目的[1]。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了心肺复苏后病人再死亡的现实,再次复苏将变得愈加困难,因此导致了病人虽经初步心肺复苏成功但成活率不高的现象。本文就心肺复苏成功后再死亡的原因及应对措施进行了探讨,通过对123例心跳骤停病人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对比数据说明: ZOLLAutoPulse全自动心肺复苏机配合副肾素、胺碘酮、纳洛酮[2]等心肺复苏药物进行心肺复苏能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复苏后再死亡病人的发生。现将治疗方法与结果报告如下。
&&&&&&& 1.一般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本文所收集的资料为:自2007年3月至2010年2月三年来我院急诊科院前及院内急救所诊治部分病人详细病历资料,本文所收集的病例资料中,均经详细全面的核实病人资料,从中抽取123名心肺复苏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
&&&&&&& 1.2 分组&
&&&&&&& 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1例,治疗组62例。
&&&&&&& 1.3 诊断标准
&&&&&&& 凡经临床初步心肺复苏成功后出现下列情形之一且不能再次复苏成功者,应诊断为复苏后再死亡:⑴自主呼吸循环建立后,病人在短时间内(5&30分)再次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再次心肺复苏成功机会极少。⑵在心肺复苏成功后,可出现暂时性的正常呼吸和心跳,生命体征可呈暂时稳定状态,由于心肌缺血、缺氧、和心肌损害,可出现严重的不可逆转低血压、心律失常和室颤,其最终结局是多次的出现呼吸心跳停止,病人多在24小时死亡;⑶高热、昏迷、脑水肿及电解质紊乱是复苏后再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临床上常见于在心肺复苏成功后48小时内死亡。
&&&&&&& 2.治疗方法
&&&&&&& 2.1分组方法& 将以上123例病人按不同的心肺复苏方法分为AB两组进行统计学数据处理,A组(对照组)采用徒手方法和传统复苏器械复苏方式,心律失常时应用利多卡因纠正;B组(治疗组)采用ZOLLAutoPulse全自动心肺复苏机,心律失常时应用胺碘酮纠正;两组病人在抢救中均按常规剂量及用法给予副肾素。
&&&&&&& 2.2 疗效评定标准
&&&&&&& 经初期心肺复苏成功后,①瞳孔由大变小;②面色(口唇)由青紫转为红润;③颈动脉搏动可触及;④意识恢复,有眼球活动、睫毛反射和对光反射出现,或手脚抽动表明初期心肺复苏成功[3]。病人生命体征相对稳定,经收住ICU病房进一步高级生命支持后康复出院且无严重并发症及后遗症者为治愈;经初步心肺复苏成功后病人存活48小时以上为有效;经心肺复苏后病人存活时间24小时为显效;经规范心肺复苏30分钟以上病人未出现自主呼吸和循环者视为无效。
&&&&&&& 2.3 统计方法
&&&&&&& 所有数据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临床等级资料比较采用Ridit分析。所有计量资料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
&&&&&&& 3.一般资料分析
&&&&&&& 3.1 性别与年龄构成
&&&&&&&&&&&&&&&&&&
&&&&&&& 经t检验,t=0.000,p=1.000>0.05,说明两组性别分布无显著差异,两组具有可比性,本项目所纳入的123例病人中,男67例,女56例,男女之比约为1.2:1。
&&&&&&&&&&&&&&& 年龄构成比较
&&&&&&& 发病年龄为12&92岁,经t检验,t=-1.756,p=0.084>0.05,说明两组年龄构成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 3.2 引起呼吸心跳骤停的原因及发病例数:①急性心肌梗死8例,②无心梗证据的心源性猝死10例,③严重创伤17例,④脑血管意外5例,⑸其它如:电击伤、自缢、溺水、各种中毒24例,⑥原因不明者44例。
&&&&&&& 3.3& 从心跳呼吸骤停至开始心肺复苏时间:本组所选择病人心跳呼吸停止至开始抢救时间,最短者3分,最长者约30分,平均时间为7.23&2.14分钟。
&&&&&&& 4.结果
&&&&&&& 4.1心肺复苏的疗效评价
&&&&&&& 经初期心肺复苏成功后至病人出院或死亡时间统计数据如下:A组(对照组):本组61例病人中,治愈2例,约占3%。有效5例,约占8%,显效4例,约占7%,总有效率18%。复苏后再死亡病人9例,约占82%(9/11),无效50例,约占82%。B组(治疗组):本组病人共62例,治愈18例,约占29%。有效10例,约占16%,显效7例,约占11%,总有效率56%。复苏后再死亡病人17例,约占49%(17/35),无效27例,约占44%。
心肺复苏的疗效评价
&&&&&&& 经Ridit分析,& R&治疗组=0.3962,95%CI(0.3),&& R&对照组=0.6055,95%CI(0.2),按可信区间重叠法,两组的95%CI不重叠。故按&=0.05水准,认为两组药物在改善患者症状和疗效方面存在差异。因疗效等级是由&好&到&差&的顺序排列,R值较小者疗效好,所以治疗组在心肺复苏总体疗效上优于对照组。从以上两组病人治疗情况对比分析,B组(治疗组)复苏成功率及康复出院率明显大于A组(对照组),而复苏后再死亡率则明显降低,具有显著临床意义。
&&&&&&& 5.结论
&&&&&&& 通过本课题以上数据综合分析,可以看出,A组(对照组):本组61例病人中,治愈2例,约占3%。有效5例,约占8%,显效4例,约占7%,无效50例,约占82%。B组(治疗组):本组病人共62例,治愈18例,约占29%。有效10例,约占16.1%,显效7例,约占11%,无效27例,约占44%。从以上两组病人治疗情况对比分析,B组(治疗组)复苏成功率及康复出院率明显大于A组(对照组),而复苏后再死亡率则明显降低,具有显著临床意义。以上研究表明:应用新方法抢救呼吸心跳骤停病人,与传统方法对比,心肺复苏总有效率由原来的18%提高至56%,提高了3倍以上,心肺复苏成功后再死亡发生率由原来的82%降至为49%,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 6.讨论
&&&&&&& 当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以及不良饮食和工作习惯的影响,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心跳骤停病人数量呈逐渐上升趋势。另外,车祸、外伤、中毒等原因导致了猝死的发病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资料报告显示,当前心血管疾病是美国人的第一杀手[4],虽然引起死亡的原因很多,但其主要表现形式及死亡原因仍然是呼吸心跳骤停,心肺复苏是目前治疗呼吸心跳骤停的重要手段也是唯一手段。国外对心肺复苏的临床研究除了主要集中在院前及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外,对心肺复苏成功后患者的病情变化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研究也为数不少,但国内迄今为止系统的报道较少。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了解我国引起心肺复苏成功后再死亡的主要原因及预后情况,并针对这些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彻底解决心肺复苏成功率高而出院存活率低的问题,为临床医师和患者家属判断病情提供依据,也为此类患者确定救治方案提供依据。
&&&&&&& 参 考 文 献
&&&&&&& [1]王一镗,刘中民,张劲松.心肺脑复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2]郭英,张弛,张杰.急诊科心肺复苏243例临床分析.中国医药.):395-397.疗效对比[J].中国急救医学, ): 279-230.
&&&&&&& [3]余未治,张慧利心搏骤停脑复苏治疗的实验进展中华急诊医学杂志,):104.
&&&&&&& [4]黄爱珍.心肺脑复苏新进展.中华护理杂志.):126-128.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站长推荐
&&期刊推荐
&&原创来稿文章
&&网络读者服务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邮件地址:
写信给编辑
您的邮件地址:266例院前心肺复苏临床分析和探讨--《中国当代医药》2010年03期
266例院前心肺复苏临床分析和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模式、急救流程下心肺复苏现状和其影响因素,研究如何提高心肺复苏水平。方法:对2008年6月~2009年3月,昆明市所属城区院前心搏骤停(CA)1242例中,小于30min并行心肺复苏(CPR)的266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专业急救人员到达现场急救的平均时间为12min,远远大于心肺脑复苏安全时限4~5min,CPR成功率约为4.88%,出院率约为2.60%。急救人员到达急救现场前曾给予患者"心肺复苏"(多为家属实施)8例,占3%。结论:"生命链"的中断严重制约CPR的成功率及出院率;为提高院前CPR成功率,普及公众CPR技能培训和提高院前专业急救水平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R459.7【正文快照】:
院前急救中,心肺复苏是工作的重点,是所有急救工作的重头戏,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医疗急救的水平[1]。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是所有医务工作者的工作重心。多年来的急救工作中,笔者总结2008年6月~2009年3月施行CPR的26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临床分析,总结如下:1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程立顺;;[J];安徽医学;2006年06期
刘海沛;喻文亮;孙波;;[J];国际儿科学杂志;2006年03期
刘海沛;喻文亮;孙波;;[J];国际儿科学杂志;2006年04期
麦泉云,赵开亮,杨新疆,曾宇,符兆亮;[J];海南医学;2005年10期
郭荣峰,郭永钦,徐绍春,蔡晓峰,李警雷;[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年08期
邓春发,丁祥武,孟宪明;[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年11期
葛建胜;[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年02期
万健,李国民;[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年09期
沈洪;王一镗;;[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年01期
虞雪琴;张悦怡;庄一渝;;[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年07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军根;[D];浙江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关军民;;[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1年04期
孙萍;;[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05期
黄辉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年20期
张国秀;谢小娟;王志峰;刘俊芳;赵鑫;陈晓文;;[J];医药论坛杂志;2011年09期
杨诗程;;[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年18期
范玉英;周海燕;李东华;;[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田玫;林敏;郭彩娥;;[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医学卷;2010年03期
陈才顺;;[J];医院管理论坛;2011年09期
江敏;吴卸仙;;[J];中国乡村医药;2011年07期
洪思思;;[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07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继华;马诚;;[A];2006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秦伟毅;苏磊;周伟梁;贾乐宁;;[A];第十一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06年
费国忠;;[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杨小钦;;[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唐维海;;[A];第十一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06年
李得溪;张俊晶;谭福勇;;[A];《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七届组稿会论文汇编[C];2008年
谭平;;[A];2005急诊医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四届组稿会论文汇编[C];2005年
秦伟毅;苏磊;周伟梁;贾乐宁;卢勇;刘云松;华黎电;;[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复苏中毒学术论文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4年
胡跃奇;;[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周铭霞;韩继媛;;[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秘书长
王立祥;[N];健康报;2010年
丁香园 loprc
北京急救中心密云分中心
湖南省郴州市“120”急救中心主任
煤炭总医院急诊科主任
张涛;[N];健康报;2010年
唐志美 通讯员
孙万禄;[N];东营日报;2010年
孙梦;[N];健康报;2010年
国际危机管理协会(IAEM)亚洲区副总裁 白涛;[N];健康报;2009年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N];健康报;2011年
陈峰;[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5年
吴一福 段晓宏;[N];健康时报;2009年
全国政协委员
农工党浙江省委会主委
姚克;[N];团结报;2010年
吴卫红 鲁东;[N];健康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宋凤卿;[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陈娣;[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马宇洁;[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胡辉莹;[D];南方医科大学;2008年
单怡;[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梁实;[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张东;[D];吉林大学;2009年
李南;[D];吉林大学;2011年
梁璐;[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逄利;[D];吉林大学;2010年
陆亿;[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耿守孟;[D];吉林大学;2011年
王永进;[D];第二军医大学;2000年
余鹏;[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曾维威;[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彭赛平;[D];暨南大学;2011年
周静;[D];遵义医学院;2012年
徐建生;[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王小东;[D];兰州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肺复苏成功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