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涉及女人不可交的散文诗句或诗句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商品编号:
京 东 价:
[定价:¥]
促销信息:
服  务:
温馨提示:
在线客服:服务支持:
加载中,请稍候...
女神(散文诗集)
加载中,请稍候...
商品编码: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
印刷时间:
用纸:胶版纸
字数:1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商品介绍加载中...
扫一扫,精彩好书免费看
&&&&散文诗在严肃地呼唤哲学的介入,对一切母体的泛神,使灵焚作品中省略了现实或现世的苦难。对于这个世界,显然仅有讴歌,或者仅有抱怨、揭露、批判是不够的,事物的生长在不断地感化并塑造着人类的心灵,我们需要一种拥抱世界的情怀,让在场的生命丰满、坚实、崇高。“女神”走出了哲学和浅表的宗教,在又瓷又弹的语言背后,我突然想到了灵焚的那双安静时的眼睛:仿佛离女神很近,又很茫远……&&&&——周庆荣&&&&&&&&&“我只能说,你缔造的散文诗像一场场梦境,却拯救了散文诗的现实。你独创了散文诗的句式,增加了散文诗内含的深度和审美力度,提高了散文诗写作的难度,使散文诗成为了散文诗。你的长句子像一道道回廊,迷宫般曲径通幽,又似一折折悠扬婉转的波浪,把人陷落又托起。你的语言像转基因工程,嫁接熟悉的语言到陌生,嫁接陈旧的语言到新生,使每个字词都获得了重新羞涩的能力。冒险得如此安全,错位得如此正确,意外得如此合理。在不可能处打开了无数缤纷的可能。你的散文诗充分验证了哲学的终点才是诗歌的起点。你的深邃和唯美拒绝了一般的读者和一般的诗人,甚至不一般的诗人也不一定一下子就能捕捉到你的律动。你思维的弯度和思想的深度让再长的语言也有了短处,也可以说你抓住了时间的短处。你纠正了人们对散文诗的偏见,以前的散文诗像清浅的小溪,只在人们的视线里落花流水,而你的散文诗回归了大海,激活了心灵的审美潮汐,即使宁静,也是丰富的藏宝的宁静。读者有一眼看不到头、一头扎不到底的艰难,相信你也不轻松,但你还是把感性和理性相互完成得不用斟酌,让你的语言像梦一样从容地往我们的诗意里行走。”&&&&——李见心&&&&&&&&灵焚的散文诗绝不是仅靠手法与技巧达成其艺术审美的奇观效应,而是审美主体突入生命存在恢弘背景的“思与诗”的激情对话,使诗意流淌,语言、意象、节奏浑然天成。&&&&……海德格尔所说的“特殊言说”,在灵焚这里就是“灵魂叙事”或“灵魂话语建构”。灵焚的散文诗,其节奏是呼吸、脉动、血流的起伏跌宕和循环往复;在这种节奏中,对语言施以“温柔的暴力”而产生丰富、精确的审美能指;让意象展开意象性细节创设营建情境,使语言能指与意象象征涵义在其特定的封闭性结构里碰撞、冲突,媾和与生成,以承载生命审美宏阔深远背景下“灵魂叙事”之“思与诗”的激情对话,从而将“一切带入敞开”,最终达成灵魂救赎与生命审美抵达最高快乐与喜悦的整体“灵魂话语建构”的完成。&&&&……如果柏拉图的“洞喻”带来的是理性王国的“哲人王”存在,弗雷泽的“金枝”带来的是生殖崇拜民俗信仰中感性世界的“森林之王”存在,那么,灵焚的“女神”给我们带来的则是“大生命”王国里人的生命审美存在。……不言而喻,散文诗乃至所有文学艺术创作,因“灵焚诗人”的存在确立和《女神》之于哲学思考宏大叙事背景的启示性,从而面临着整体格局性和审美艺术性更大、更高的要求与挑战。&&&&——李仕淦&&&&&&&&在灵焚的现代语境中,“女神”乃是一种生命本原的回归与召唤,以及与之相关的精神地理的一种实证。……“她”有时分裂为话语对象之一,有时潜在于话语空间,有时却代表了整体的话语模式,成为一种语言谱系和生命形态的构造命名。&&&&——章闻哲
京东商城向您保证所售商品均为正品行货,京东自营商品开具机打发票或电子发票。
凭质保证书及京东商城发票,可享受全国联保服务(奢侈品、钟表除外;奢侈品、钟表由京东联系保修,享受法定三包售后服务),与您亲临商场选购的商品享受相同的质量保证。京东商城还为您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商品价格和,请您放心购买!
注:因厂家会在没有任何提前通知的情况下更改产品包装、产地或者一些附件,本司不能确保客户收到的货物与商城图片、产地、附件说明完全一致。只能确保为原厂正货!并且保证与当时市场上同样主流新品一致。若本商城没有及时更新,请大家谅解!
权利声明:京东上的所有商品信息、客户评价、商品咨询、网友讨论等内容,是京东重要的经营资源,未经许可,禁止非法转载使用。
注: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合作方,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拥有者(合作方)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浏览了该商品的用户还浏览了
加载中,请稍候...
七日畅销榜
新书热卖榜散文与生活有一种契约。它是一种最自然、最亲切,最平实,最自由自在的文体。它真实地记录下发生在我的身边的一些生活片段,如吃饭、乘车、购物、种花、旅游、思考等,举凡人生世相皆可进入散文,甚至我们平日里的说话交谈,记录下来就是一篇散文。莫里哀的喜剧《暴发户》中,有一个商人叫儒尔丹,当他知道他说的一句话:“尼哥,给我把拖鞋和睡帽拿来”就是散文时,不禁得意地喊道:“天啊,我说散文说了40年,自己还一直都不知道。”这句话包含了两层意思:1、散文不但像说话那样自然朴实,而且和我们一般读者最为贴近;2、散文虽然像日常说话,但并不是所有的日常话语都是散文。如果这样,那这个世界上的散文家就太多了。90年代以来,之所以散文随笔的数量迅速膨胀,就是因为散文的门槛太低了,有太多的人认为,散文是一种没有难度的写作,只要粗通文墨,就可以到散文这块领地上一展身手。事实上,这是一种误会。在本质上,散文应是一种易写难工的文体。  
散文与生活这种水乳交融的契约状态,决定了散文与小说和诗歌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知道小说的生命在于它的虚构性,小说家离生活要比散文更远;而散文最大特点在于它的真实性。这正如左思所说:“美物者,贵依其本。赞事者,宜本其实”。这种对“本”和“实”的要求,过去一直被视为散文写作的基石。当然,我并不赞同这种僵硬的“真实观”。我认为散文应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有所想象和虚构,即有限度的虚构。这有利于散文在新世纪的发展。  下面再讲散文与诗歌的区别。在这方面,台湾散文家余光中曾有过很精彩的比喻。就文体性质来说,散文面对的是事实和大地,诗歌面对的是神祗和天空。散文没有诗歌那样尖锐,那样强烈和刺激,那样富于激情和想象力。人们投入散文的,是一种闲适而平淡的情趣,是一种秋天般的从容、辽阔和平稳,是一种默默的承诺和白头到老的厮守。诗表现的是彼岸的人生,散文表现的是此岸的人生。   
散文要俗中有雅、有趣和有味    
散文与生活之间有一种契约,这就决定了散文家在写作散文时首先要有一颗俗心。当然,我们在欣赏散文时也同样要有俗心。俗心就是要以凡心、平常心、近人情和闲心去叙述日常的生活经验;就是要把姿态放低,不要高高在上,凌空舞蹈,更不要虚假造作,装腔作势。散文为什么要有俗心?因为作家是从大地上长大的,是吃五谷杂粮的,不是什么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所以作家的文学关怀应和我们的社会和生活连接起来,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说到底,散文的本质上是生活的,世俗的。一个没有世俗心的散文家,是写不出好散文的。比如过去的一些散文,一写到登山,便要联想到克服困难;看天空,必然引向壮志凌云;望大海,总离不开宽广的胸怀。这种写法,看似很抒情,很诗化,其实是滥情,是缺少世俗心的表现。  与这种远离生活的写作不同的是周作人、梁实秋、张爱玲,王小波等人的写作,他们散文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魅力?没有别的,就因为在他们的散文中,有一颗世俗心。大家都熟悉的张爱玲,她说她的文字是“从柴米油盐,肥皂,水与太阳之中去寻找实际的人生”。由于她的散文都是日常的、琐碎的、个人化的,比如喜欢住街边的房子听车声,喜欢上街买东西,喜欢自己裁剪衣服,等等,她以世俗之心来拥抱生活,她从日常生活中表达了对人生和世界的理解,写出了普通人的悲苦和希望。这样,张爱玲的散文便和她的小说一样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王小波也是如此。尽管他是一个追求精神性的散文家,但他的散文却是世俗的。他以平民的立场和心态,将农村插队时的许多生活细节,包括趣闻、传说、典故等和理性思考糅合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王小波这一道独特的散文风景。  在世俗心这点上,我特别欣赏梁实秋的散文。梁实秋的散文崇尚个性,追求自然,喜用闲谈笔调。特别可贵的是,他的散文有一种“以雅化俗”“化腐朽为神奇”的本领。他把生活当作艺术来享受。他写尽了现实世态、人心之俗,然而“俗”的生活一经他的世俗心的温润,经他的如花妙笔的点染,马上就透出一种情趣和意味的“雅”,这就如女性身上的碎花百摺裙,粗看杂乱无章,细看却是纹路清晰,优雅迷人。比如他的《女人》《男人》就是这样既俗且雅的散文。  散文不但要有世俗心,要俗中有雅,还要俗中有趣。过去的散文由于过分强调“文以载道”,总喜欢板起脸孔在散文中说教,或在文章的结尾进行高八度的升华。事实证明这种呆板的写作方式违背了散文自由自在的本性,读者读多了也十分厌烦这样的散文。可见,散文与生活特别亲和、贴近这一事实,注定了散文应该像生活一样广阔无边,一样多姿多彩,而且应该富于情趣。在这方面,30年代的梁实秋、林语堂;40年代的钱钟书、王了一;90年代的王小波,以及台湾的余光中等,都写出了许多令人读之捧腹的作品。比如王了一的《劝菜》,王小波的《椰子树和平等》就是有趣散文的代表作。《劝菜》将中国人一贯视之为美德的劝菜行为,放在矛盾的两端上展开:一方面是极端的客气;一方面是极度的不卫生。正是这两方面的冲突,构成了一种带有喜剧滑稽意味的情趣。《椰子树和平等》则是借助典故,通过歪理歪推和戏谑性的幽默调侃,使读者在会心一笑中体会到“思维的乐趣”。    
把生命摆进生活中    
世俗心,俗中有雅,俗中有趣有味,是构成好散文的重要元素,但光有这些还不够。好散文还应有生命的投入,即写作者把整个生命摆进生活中。此处所说的生命,首先是指散文是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而后是指这种生命方式是一种直觉感悟的体验,以诗的审美性穿透日常生活的平庸,使散文呈现出超越时空的意义和价值。在这里须注意的是:“生活”和“生命”是密不可分的。人需要生活,却不能没有生命。而生命只有建立在生活之上才能够生机勃发、长久不衰。  关注人生的体验,关注自己的灵魂,关注生命的存在状态,本来就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传统。举例说,在《周易•系辞》里,就有这样的句子:“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易”就是变化流转,即是说生命一方面来自于宇宙的变化流动;另一方面,生命自身也是一个生生不已的流动过程。正是这种生命过程与宇宙过程的同构关系,产生了“天人合一”的生命本源。庄子的《逍遥游》也是如此。他的那种“乘物以游心”的逍遥自在、超越世俗和生死的人生态度,就既是个体生命与宇宙自然的和谐融合,也是生命的创造精神与诗性智慧的最高表现。至于苏轼在《前赤壁赋》里写到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也流露出强烈的生命感。可见优秀的散文,都离不开生命的介入。但这一传统在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割断了。  90年代以后,不少散文家注意到了散文中的生命问题。比如新疆散文作家刘亮程的《寒风吹彻》,就是一篇富于生命感的作品。作者笔下的生命是荒凉的、寒冷的,但在寒冷荒凉的文字底下,有一盆生命的炉火,它能够温暖自己也温暖他人。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更是一篇饱含生命意识的名篇。作者在风华正茂的年龄忽然残废了双腿,尽管遭受命运的无情打击,但我仍坦然地去抚摸生命,用整个身心去拥抱生命。这样,他才能够在荒凉但不破败的古园中体验到了生命的活力与美好,同时他的“心魂”也在古园中找到了归宿。  对于生命的关注,把生命摆进生活中,可以使作品获得一种热力和诗性,在座的诸位阅读散文,也要把自己摆进去,用心灵去感受, 去谛听,这样你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生活中的精神维度    
多年以前,我读过一篇散文,是一位俄国作家写的。作品写一个罪犯被判了死刑,当绞绳套在脖子时,突然遇赦获救。他在临刑前要求给他三分钟,他要用一分钟看看祖国的江河大地;第二分钟看自己的父母亲人;第三分钟他要闭目自省自己的过去。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已经感悟到人生的真谛。但当他遇赦又活下来后,他又回复到从前醉生梦死的老路。到了60岁快死的时候,他才醒悟到这一辈子活得最好的还是那3分钟。但这一切已经太晚了。读完这篇短小的散文,我的心灵深受震撼。不知大家听了我的叙述,心灵是否会多少受到一点触动?  我以为,这就是散文的思想力量,也是它应达到的精神维度。我们强调散文中应有生活,读散文即读生活,但散文绝不应忽略精神。道理在于:散文因其“小”,因其缺少全面的人物塑造和戏剧性的冲突,所以它特别需要思想智慧的灌溉。它一方面应是写实的,有灵敏的触觉和丰腴的生活细节;一方面又应是务虚的,有精神维度的大追求、大写意。比如上面讲到的梁实秋、张爱玲等的散文,虽然有许多非常具体,非常琐碎的日常生活的描写,但这些生活的背后都有一个精神在支撑着。这正是他们的散文能够传之久远的奥秘。在当代,我特别欣赏史铁生。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为什么好?好就好在这篇作品中有细致入微的观察,有十分具体写实的生活场景的展示和细节的描写,又有对人类终极问题的深刻而独到的探询。他一直在思考人类的困境问题,并认为人类通过母爱、爱情、享受生命的过程、承认差别和肯定欲望等途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困境。他将个人的生命惨痛与整个人类的困境汇于同一调色板,在生命的苦涩荒凉中体验岁月在自己躯体上的划过。这样,〈〈我与地坛〉〉便超越了一己的悲欢,具有一种阔大的精神境界和人性内涵。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关于散文:自由
  陈老师又发新帖了。先提顶! 然后再学。      
  同意  
  先提顶! 然后再学。
  “生活”和“生命”是密不可分的。人需要生活,却不能没有生命。而生命只有建立在生活之上才能够生机勃发、长久不衰。    对于生命的关注,把生命摆进生活中,可以使作品获得一种热力和诗性,在座的诸位阅读散文,也要把自己摆进去,用心灵去感受, 去谛听,这样你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    很赞同陈老师的观点,只有用生命去感悟生活,书写生活,文字才富有生机与活力,才具有可读性!
  由俗及雅这个问题,我需要好好思考思考,启蒙主义的美学要求是否把我自己逼到旮旯里,使自我对散文文体的认识总是往逼仄的方向发展。
  我认为,散文即内心.
  多年以前,我读过一篇散文,是一位俄国作家写的。作品写一个罪犯被判了死刑,当绞绳套在脖子时,突然遇赦获救。他在临刑前要求给他三分钟,他要用一分钟看看祖国的江河大地;第二分钟看自己的父母亲人;第三分钟他要闭目自省自己的过去。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已经感悟到人生的真谛。但当他遇赦又活下来后,他又回复到从前醉生梦死的老路。到了60岁快死的时候,他才醒悟到这一辈子活得最好的还是那3分钟。但这一切已经太晚了。读完这篇短小的散文,我的心灵深受震撼。不知大家听了我的叙述,心灵是否会多少受到一点触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触多多.立地成佛.俺不敢说修成佛,修心修德,悟.悟出人生真谛,什么是幸福.心静自然凉,俺觉得心静自然福.也许这就是真正的淡定吧.好幸福的三分钟.呵呵.俺又笑了.
  拜读,学习
  散文与生活之间有一种契约,这就决定了散文家在写作散文时首先要有一颗俗心。        学习
  拜读。
  实际意义上的散文写作是对于生活感受的一种表达。拜读好文,受益匪浅,问好!
  拜读,学习.
  先提顶!
  陈老师的每篇文章都让我受益匪浅。拜读!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为什么好?好就好在这篇作品中有细致入微的观察,有十分具体写实的生活场景的展示和细节的描写,又有对人类终极问题的深刻而独到的探询。他一直在思考人类的困境问题,并认为人类通过母爱、爱情、享受生命的过程、承认差别和肯定欲望等途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困境。他将个人的生命惨痛与整个人类的困境汇于同一调色板,在生命的苦涩荒凉中体验岁月在自己躯体上的划过。
  〈〈我与地坛〉〉便超越了一己的悲欢,具有一种阔大的精神境界和人性内涵。        再学习。
  提顶!!!
  散文不是简单的生活描述,散文应有精神的高度或者审美的趣味。关于生活的散文有真情实感才更有感染力。
  没有机会听到陈老师上课,能有幸再次看到老师的文章,继而受益,足矣。
  写得好!
  散文要有亲近感。
  先提顶!
    这么说我写的就是散文了、、、    受教。
  再学习。
  一直在读陈教授的文章,佩服且崇拜。我中学时特别喜欢语文,但硬是与中文错过,现在偶尔胡乱写点文字,想请您看在本家的份上,能给些指点和引导,完我一个心愿,不敢奢望您费时去找我的帖子,在此借您宝贵的空间一用,贴上一篇我写的东西,请您审断,若蒙指点一二,学生不胜感激!    《若对桃花甘断肠》     文/清水    她真的谢尽了。今晨当我再到窗前向楼下观看时,已不见了她的踪影。    我还在心里想着,要专门下楼去,等学生全部上课的时候,我就去后面女生宿舍的院子里看桃花;我还打算要静静地站在桃树下,闻一闻她散失在空气中的幽香。    现在却花落四散,我还没来得及把想法实现。不禁有点心疼起来,我本就一直为没曾留意她什么时候开始开花而心存愧疚,却又在不经意的忙碌间错过她最美的时刻,也许她要是有灵性,能感知高楼上我的心灵的话,她会等我去看她,她终究是直到芳华落尽也没有等到。我再次为我空有了想法而没能付诸行动而自责不已。    记得是一周前,或许还要更早点的一天,那天早晨我去班上较早。因为春分刚过,或许再加上是阴天的缘故,六点尚未见日出,晨光显得有点幽暗而微黄。    我像往常一样,来到位于教室后面角落里的桌前坐下,打开梭罗的《瓦尔登湖》,计划在学生琅琅的读书声里独自看我的书。那些日子我一直沉浸在瓦尔登湖周围的林子里,想象和梭罗一起砍白松,建属于自己的房子。我甚至还同时幻想着和海恩斯一起在阿拉斯加的北地,在落满积雪的森林里,坐着雪橇去布置陷阱。    忘记当时是感触于哪一段文字而停下来,或者是由于疲惫,我站在窗前向外凝望、沉思。无意中发现楼下女生宿舍院子里的桃花开了。一抹粉白顶在枝头,立在有点古老的庭院,在晨光里轻摇。    只是一株,不是三千树;只有一抹微云,没有万枝彤彩;只是几点洁白,没有深红浅红。也许就因为这些才吸引了我的目光,她与众不同,却不是妖艳脱俗的那种不同,她只是更加素净,像是出落在乡野间的佳人,少了些城市里的浮气与喧嚣,多了一份恬静和淡泊。    由于注意,我开始心疼,我自己都诧异从欣赏转变为心疼是那么的不可名状,是那么地自然而然,似乎刚刚相遇一秒,就好像已经相识一生;好像她在咫尺之外,就已经轻易走进我封闭已久的心灵。我开始心疼她的境遇来,桃花喜阳光,却被谁种在这常年阴影遮蔽的庭院里。桃花耐旱,不耐水湿,庭院里却经常是一片水湿。所以她的初开,却不及别处桃树的残红更娇艳。    然而我不喜欢娇艳。自古写桃花的诗词实在太多,可以随便找个千百首来,她却决不是这千百首里的一株。诗人们的桃花,都是“一枝两枝千万朵”“千叶桃花胜百花”;都是“风妒桃花却倒吹”“桃花灼灼有光辉”;都喜欢在溪边逐着流水,在流水上潇洒,一片西飞一片东;都喜欢磊磊落落桃花结,万树桃花映小楼。诗人们的桃花就算落,也是花谢花飞花满天,也是兰溪三日桃花雨,无数成蹊点更飞。就算多情为花落悲伤,也是让桃花流水两堪伤,也会是桃花落尽梨花落,桃花很少独自悲伤。  
  然而我这次遇见的桃花,却显得那么跟不上潮流。她站在那里不是为了给无数到访者指引那缥缈在历史的缝隙里的桃花源。她不喜欢被那些自以为花哨的假诗人,在面前苦吟假如你流泪,湿的总是我的脸。从开始的开始,她就被种错了地方,几乎很少被阳光照耀,寒冷倒是历经了不少,所以她显得更能适应生活,她依然把多数的枝条向南倾,她从不放弃追求幸福的理想。所以纵然是生活在一片水湿的环境,她的遭遇可以被用来写一部长篇小说,她却依然开出属于自己的洁白的花。花在柔弱的枝条上随风摆动,像一袭白衣。    前些日子,我的一位同事建议我抽出点闲暇的时光来,去瘦西湖观赏桃花,她说,瘦西湖的桃花很美,一天一个样,一大片桃花在湖边盛开,有种热闹而醉人的美。她的确是去看过,看着她脸上的陶醉与祥和,我想,瘦西湖的桃花肯定有三千株吧。    然而我却独钟情与这一株,我没想到我居然会钟情的如此之快,就像她站立了这么多年就是为了等我的到来。她聚集了这么久的等待,全酿成了烈酒,我还未走近就已沉醉。我措手不及,觉得有点慌乱,我陶醉在这种甜甜的慌乱之中――我竟无暇去为这种钟情做些前期的铺垫。来得如此突然,就像一场海啸,我之前建立的无数的预防自己被感情淹没的措施都被荡涤干净。我似乎变成了这片海洋的一部分,永远的一部分。    此后几日我经常在教室的窗前伫立,凝思。我怕她会在我不觉中逐渐从枝头离去,我怕春风会在我睡着的时候吹落那件白色衣裳。有时我甚至会经常为之神伤――恐怕终要被过早地吹落散尽的吧。    连续几日我开始早起,我早早地进到教室,在窗边,咫尺之外守着她。我要尽量延长这样的相守。有时就算我在廊前踱着步,就算我眼睛看着楼前的圆柏枝头从无到有的星星点点漂浮的绿色。我依然会在内心深处挂念着桃花,这种挂念发自内心,会随时从脑海冒出。    我每日站在楼上仔细凝望,希望能亲自感知她的花落花飞――我内心里却又是如此的怕看见她的花落。所幸我没有看见地面上有任何的一片,至今想来应该是我离得太远的缘故。因为直到现在,她都已经芳华落尽了,我也没有从她站立的湿地上看出什么殷红片片点莓苔来。    甚至晚上我躺在床上,都会想象桃花泛带着白露,立在明月里的模样。我曾几次在这样的想象里入梦。    后来连续的几日春风春雨,断断续续的春风春雨,她终于在这样的断断续续里,在我不停朝夕的凝望里,于昨日的夜晚,我的睡梦时的烟雨中匆匆落尽了。伴着春雨化入泥土,或者,籍着春风飞了满天,变成了一副水柔的桃花般的容貌,入我的梦了。    也许她在落下最后那一瓣的时候,最后的一瓣犹在空中飞舞的时候,还在等她感知到的我没有付诸行动的探看。    我想,我也许真的应该携着焦尾那样的琴,在她最美的那一刻,坐在树下焚香,在淡淡的香气袅绕中,为她弹奏。    一曲《高山流水》,也许她会喜欢。  
  然而我这次遇见的桃花,却显得那么跟不上潮流。她站在那里不是为了给无数到访者指引那缥缈在历史的缝隙里的桃花源。她不喜欢被那些自以为花哨的假诗人,在面前苦吟假如你流泪,湿的总是我的脸。从开始的开始,她就被种错了地方,几乎很少被阳光照耀,寒冷倒是历经了不少,所以她显得更能适应生活,她依然把多数的枝条向南倾,她从不放弃追求幸福的理想。所以纵然是生活在一片水湿的环境,她的遭遇可以被用来写一部长篇小说,她却依然开出属于自己的洁白的花。花在柔弱的枝条上随风摆动,像一袭白衣。    前些日子,我的一位同事建议我抽出点闲暇的时光来,去瘦西湖观赏桃花,她说,瘦西湖的桃花很美,一天一个样,一大片桃花在湖边盛开,有种热闹而醉人的美。她的确是去看过,看着她脸上的陶醉与祥和,我想,瘦西湖的桃花肯定有三千株吧。    然而我却独钟情与这一株,我没想到我居然会钟情的如此之快,就像她站立了这么多年就是为了等我的到来。她聚集了这么久的等待,全酿成了烈酒,我还未走近就已沉醉。我措手不及,觉得有点慌乱,我陶醉在这种甜甜的慌乱之中――我竟无暇去为这种钟情做些前期的铺垫。来得如此突然,就像一场海啸,我之前建立的无数的预防自己被感情淹没的措施都被荡涤干净。我似乎变成了这片海洋的一部分,永远的一部分。    此后几日我经常在教室的窗前伫立,凝思。我怕她会在我不觉中逐渐从枝头离去,我怕春风会在我睡着的时候吹落那件白色衣裳。有时我甚至会经常为之神伤――恐怕终要被过早地吹落散尽的吧。    连续几日我开始早起,我早早地进到教室,在窗边,咫尺之外守着她。我要尽量延长这样的相守。有时就算我在廊前踱着步,就算我眼睛看着楼前的圆柏枝头从无到有的星星点点漂浮的绿色。我依然会在内心深处挂念着桃花,这种挂念发自内心,会随时从脑海冒出。    我每日站在楼上仔细凝望,希望能亲自感知她的花落花飞――我内心里却又是如此的怕看见她的花落。所幸我没有看见地面上有任何的一片,至今想来应该是我离得太远的缘故。因为直到现在,她都已经芳华落尽了,我也没有从她站立的湿地上看出什么殷红片片点莓苔来。    甚至晚上我躺在床上,都会想象桃花泛带着白露,立在明月里的模样。我曾几次在这样的想象里入梦。    后来连续的几日春风春雨,断断续续的春风春雨,她终于在这样的断断续续里,在我不停朝夕的凝望里,于昨日的夜晚,我的睡梦时的烟雨中匆匆落尽了。伴着春雨化入泥土,或者,籍着春风飞了满天,变成了一副水柔的桃花般的容貌,入我的梦了。    也许她在落下最后那一瓣的时候,最后的一瓣犹在空中飞舞的时候,还在等她感知到的我没有付诸行动的探看。    我想,我也许真的应该携着焦尾那样的琴,在她最美的那一刻,坐在树下焚香,在淡淡的香气袅绕中,为她弹奏。    一曲《高山流水》,也许她会喜欢。  
  然而我这次遇见的桃花,却显得那么跟不上潮流。她站在那里不是为了给无数到访者指引那缥缈在历史的缝隙里的桃花源。她不喜欢被那些自以为花哨的假诗人,在面前苦吟假如你流泪,湿的总是我的脸。从开始的开始,她就被种错了地方,几乎很少被阳光照耀,寒冷倒是历经了不少,所以她显得更能适应生活,她依然把多数的枝条向南倾,她从不放弃追求幸福的理想。所以纵然是生活在一片水湿的环境,她的遭遇可以被用来写一部长篇小说,她却依然开出属于自己的洁白的花。花在柔弱的枝条上随风摆动,像一袭白衣。    前些日子,我的一位同事建议我抽出点闲暇的时光来,去瘦西湖观赏桃花,她说,瘦西湖的桃花很美,一天一个样,一大片桃花在湖边盛开,有种热闹而醉人的美。她的确是去看过,看着她脸上的陶醉与祥和,我想,瘦西湖的桃花肯定有三千株吧。    然而我却独钟情与这一株,我没想到我居然会钟情的如此之快,就像她站立了这么多年就是为了等我的到来。她聚集了这么久的等待,全酿成了烈酒,我还未走近就已沉醉。我措手不及,觉得有点慌乱,我陶醉在这种甜甜的慌乱之中――我竟无暇去为这种钟情做些前期的铺垫。来得如此突然,就像一场海啸,我之前建立的无数的预防自己被感情淹没的措施都被荡涤干净。我似乎变成了这片海洋的一部分,永远的一部分。    此后几日我经常在教室的窗前伫立,凝思。我怕她会在我不觉中逐渐从枝头离去,我怕春风会在我睡着的时候吹落那件白色衣裳。有时我甚至会经常为之神伤――恐怕终要被过早地吹落散尽的吧。    连续几日我开始早起,我早早地进到教室,在窗边,咫尺之外守着她。我要尽量延长这样的相守。有时就算我在廊前踱着步,就算我眼睛看着楼前的圆柏枝头从无到有的星星点点漂浮的绿色。我依然会在内心深处挂念着桃花,这种挂念发自内心,会随时从脑海冒出。    我每日站在楼上仔细凝望,希望能亲自感知她的花落花飞――我内心里却又是如此的怕看见她的花落。所幸我没有看见地面上有任何的一片,至今想来应该是我离得太远的缘故。因为直到现在,她都已经芳华落尽了,我也没有从她站立的湿地上看出什么殷红片片点莓苔来。    甚至晚上我躺在床上,都会想象桃花泛带着白露,立在明月里的模样。我曾几次在这样的想象里入梦。    后来连续的几日春风春雨,断断续续的春风春雨,她终于在这样的断断续续里,在我不停朝夕的凝望里,于昨日的夜晚,我的睡梦时的烟雨中匆匆落尽了。伴着春雨化入泥土,或者,籍着春风飞了满天,变成了一副水柔的桃花般的容貌,入我的梦了。    也许她在落下最后那一瓣的时候,最后的一瓣犹在空中飞舞的时候,还在等她感知到的我没有付诸行动的探看。    我想,我也许真的应该携着焦尾那样的琴,在她最美的那一刻,坐在树下焚香,在淡淡的香气袅绕中,为她弹奏。    一曲《高山流水》,也许她会喜欢。  
  波宏先生:首先谢谢您的信任。拜读大作,觉得您艺术感觉很好,感情细腻,文字也清新,但对您的写作取向不敢苟同,在当今这样的时代,还沉溺于风花雪月的套路,窃以为不可取。以上意见供您参考。
  呵呵,本家先生教训的是,我觉得有些惭愧了,这是07年初识内人时写了送她的。
  能否请先生再帮我审断一篇,不胜感激。  风景乱谈  
文/清水  
所谓风景这两个字,我听到的最多的,往往是在一些友人外地旅游归来,于办公室同事间,或是酒饭之余的闲谈之中听得。    这两个字,往往是要被不同的人物举不同地方的风光景色,辅以或神往、或膜拜,或激动、或惊奇的赞美之词来细细描述的两个字。    清朝《闲情偶寄》的作者李渔,就曾在他的文章中写到“一路行来,山青水绿,鸟语花香,真个好风景也。”    李渔所说的风景,应该是他所亲眼见到的,能真正身临其境的风景了。唐朝杜甫的《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若非亲临,实难写出;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若非亲临,实难写出;北宋辛弃疾的《西江月》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若非亲临,实难写出。如此的绝美风景,我真正亲临眼见的甚少。    当然,另有一些风景,我们往往知道它的存在,却往往由于各种原因,使我们只能一心向往之,而暂时不能实地去见证。比如对于以上提到的几处,对于杜甫王勃辛弃疾们,它们是已经亲临眼见过的风景,而对于相当多的人,则至少有一部分是往往知道它的存在,但暂时不能亲临眼见的风景了。    小时候读诗词,读到:“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读到“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读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读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读到“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读到“长城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不知有多少次,合上书卷,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坐在那样的幽篁里,寂寞地弹着琴,想象夕阳的余光照进深林,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想象自己在东篱采菊,闲看夕阳下的山外之山。有时候,常在这样的想象中,徒增几许遗憾与落寞。    但少有的一次,我的一位戴姓兄长,那时候我们刚刚结识,尚未像现在这等兄弟情深。他去台湾旅游,当他走到佛光山寺,他在夜色中打电话给我,说“兄弟,我现在在佛光山寺,等我回来,我们喝酒去。”哪管那佛光山寺有没有少林的雄伟壮观,哪管那佛光山寺有没有寒山寺的夜半清幽,从那刻起,佛光山寺就如同我去过一般,印在心里的某一处了,哪怕有亿万人去过佛光山寺,而唯独我没去过,我也绝不会觉得有半分的遗憾与落寞。  
  记得我在教《旅游地理学》的那段期间,曾经有一位朋友,和我闲谈时说道:最美的风景总在远处。    是啊,细观我身边的同事或者亲友,总要在闲暇的假期,有的是同事之间组团报名出游,有的干脆好友之间相约自驾旅游。所选中的目的地,近的城郊露营垂钓,远些的宁镇苏泰,再远些的就是川桂湘赣或西藏新疆的几日游。选择去国外的,则是泰国七日,日韩七日,甚至欧美的十日游了。    还有一些朋友,往往是有钱没空,或是因经济的拮据,而不能成行。有时,难免要有些失落,特别是在身边的同事或亲友正在充满激情地计划出行,正在兴高采烈的旅游途中,或是刚刚从远方旅途惬意归来的时候。我的宝宝刚出生那年,单位组织去四川成都游览观光,我选择了放弃,后来老婆一直替我觉得遗憾。当时一来的确因为儿子才刚出生的缘故,还有不知怎么表达我的考虑,所以不知道该怎么跟她解释,好让她不至于产生不必的负担。    后来有一个周末,我带着刚学走路的儿子去个园,我带他爬假山,登木楼,在竹林中穿行,看落了一层枫叶的池塘中金鱼的嬉戏。直到回去的途中,我带他在个园的老屋里一间间穿过,最后经过这座老宅的厨房,无意中看见几名东北的老年游客,在厨房里拿着相机,对着灶台、水桶、烟囱不停地拍照留念,一边用充满惊讶的东北话讨论着:“真不简单,南方人连灶台都弄得这般精致呢。”    直到那一刻,我才意识到,原来在扬州农村随处可见的灶台,到处可见的青石板的巷子,青砖和灰瓦,夜色中挂着灯笼在水影中穿行的乌篷船,对于遥远的北方人来说,可能都是非同寻常的景色。    原来对于远方的东北人,我们时时生活在美景之中。桂林的山水,新疆大漠里的孤烟,内蒙古辽阔的草原,对于我们是风景。欧洲的北部峡湾,非洲的雨林和荒漠,北美阿拉斯加落满积雪的针叶林,也是我们遥不可及的风景。而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活在别人所终生向往的风景之中。    再后来,我重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生出一种感悟——对于失去双腿的人,哪怕给予他一双只能简单站立行走的腿脚,他也会获得不亚于刘易斯一样的幸福;对于眼睛不能见到颜色和光明的人,假如让他能突然见到颜色和光明,那他所看见的,定然处处是令他欣喜若狂的美景。这样想来,风景和幸福,往往是产生于我们心理上的相对作用。所以,我不敢忘记凯文卡特所拍摄的那张震撼世人的照片。所以,我所食皆为珍馐,所闻皆为天籁,所见皆为美景。    我出得门,便能看见天空的景色;我在街上行走,便能看见各色的行人,路边的杨柳岸晓风拂水;我到公园闲坐,便能看见纸鸢在清风中飞扬,各种不知名的鸟类在树林中吟唱。所以,我能区别出白天有白天的亮堂,夜色有夜色的温柔,晴天有晴天的秀丽,雨天有雨天的清新。所以我努力感知四季的更替,草木的变幻;所以我要经常带儿子观察花丛中飞舞的蝴蝶,研究花圃里爬行的虫豸和墙边繁忙的蚁穴,并且从中获得莫名的幸福!    我给学生讲《旅游地理》,我便煞费苦心地,教他们怎样设计和安排旅游的路线,怎样注意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组合与搭配,怎样欣赏沿途的景观。我给他们讲述什么是隔景、框景和借景,期望他们除了能欣赏风景之外,未来的某一天,学会创造出自己的风景。    假如有一天,我注定不能去远方看风景,我肯定会凭借我的想象,创造出各样的风景,肯定要努力感知我身边的风景。    假如有一天,我一定要远行去某处看风景,那也只是为了拓宽我的见识和胸襟,我深知世上还有很多疾苦,我还不能腐烂在纸醉金迷的享乐世界。    假如有一天,我在路上再遇见你,你就是我的风景。     清水于东校     日星期二  
  诚如先生所言:“举凡人生世相皆可进入散文,甚至我们平日里的说话交谈。”有时我会把一些感悟记述下来,但又常疑心这些能否称得上文章。终于在网络上得见先生大文,学得很多,看了多天下来,今天斗胆打扰,望先生见谅!小时候老家的村上只有我家一户姓陈,所以见着同姓总觉亲切,希望先生也能看在这点同姓的缘分,不吝赐教。再谢!
  天生我材必有用  ————写在班会课之前     文/清水    我不懂我们是否有着各自的命运,还是只是到处随风飘荡,但我希望我们最终都能成为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 ——题记       我有一个表妹,她有一个动听的名字,叫侍美丽。可惜她一点也不美丽,甚至有点丑。更重要的是,她不仅相貌丑,由于小时候的一次发热,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导致她神经和智力受到严重影响,说话不太正常,她吃饭连拿筷子都一直抖个不停。    我的舅舅和舅妈没有因为她的遭遇,而给她更多的疼爱。我的表妹美丽还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在很多人看来,至少在我看来,我的舅舅和舅妈把美丽应得的关爱都分给了她的弟弟和妹妹。美丽在家有时候连吃饭的饭桌都上不了,特别当家里来了亲戚,她要等到所有人都吃饱了,才能有机会坐到桌边。由于她傻,家里经常为了她和邻里吵架;由于她傻,她不能像弟弟妹妹那样上学和走亲戚;连像别的小孩那样跟随父母一起去赶集的机会,对她都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可能是由于她的缘故,“美丽”这两个字在我舅舅村上甚至成为了贬义词。    后来美丽长大,家里草草将她嫁给了邻村一个大她靠近二十岁的光棍,还生了一个宝宝。结婚后我的表妹夫为了养家开始到外面打工,宝宝由美丽的婆婆和美丽一起带大。她结婚以后的事情,我就主要是从我母亲或者我外婆口中得知。听说美丽在家里没有钱用,就去附近的小学捡废纸卖,卖到钱就偷偷去小店买点零食吃。还听说她去捡废纸的时候,经常被学校的调皮学生欺负,他们总是嘲笑她,或者拿石子砸她。她有时候回到娘家,还会遭到我舅妈的责骂。    我从初中时到我外婆家上学,至今有15年左右的时间,初中三年就住在我舅舅家的隔壁,那时候几乎每天都会看到美丽,她每次看见我,都会很亲热且很崇敬的叫我哥。我从初中、到高中一直都自认为很优秀,甚至上完大学,甚至为人师表,我自认为我是一个充满良知的人,可我居然一直都没有反抗过在我身边的这些不公平的现象。或者说我有时候纵然发现,也丝毫没有为美丽谋得一些权利和幸福。我只是做了一个不歧视她的人。现在想起她每次看到我,总是很亲热的叫我哥,我觉得我应该羞愧的无地自容才对。    特别是今年暑假我舅舅去世以后,我觉得我对美丽的看法有了更彻底的改变。我舅舅为了要给我的表弟结婚筹钱,今年过年的时候,跟着村里的人去南京打工,在打工期间一直发烧,后来坚持不住才回的家。到医院查出是淋巴癌晚期,当时全家都崩溃了。我的舅妈每天背着舅舅痛哭,所有的亲戚也都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看着舅舅在病床上一步步向死亡靠近。当时农村里很多人把淋巴癌叫做老鼠病,因为病人身上的淋巴肿大以后的形状看起来像老鼠一样。我舅舅当时身上有很多地方就有这样的症状。    不知是听谁说吃猫爪能治愈这种怪病,美丽每天晚上从娘家回去以后,打着电筒到处去捕野猫,她居然捉到好几只,装在蛇皮袋里送回娘家。可惜这样做也没能阻止我舅舅的病情继续恶化,舅舅最终还是去了。我很清楚的记得,出殡那天,美丽追出门,趴在舅舅的棺材上,哭着说:“爸爸,你为什么要死?为什么不让我这没用的人去替你死?留我在世上也是遭人笑话!”    后来亲人议论的时候,感慨说舅舅两个女儿,却只有这个傻的为了他的死掉了很多泪。另外的那个却因为怀孕,没有落下一滴泪。    而今天我写这些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要开的班会,主题是“天生我才必有用”,这几天我一直在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利用上帝赐予我们的才干,去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无意中想到美丽,想到她这样一个连筷子都拿不稳的人,却靠着捡废纸养活自己和孩子,想到连她这样一个很多人都认为没用的人,每次回家都会帮我年老的外婆拎几桶水存到水缸里。我一直都在想,不知笨拙不堪的美丽,是怎样捕到那些野猫的。    我想,正如那个卢苏伟所讲:我不是笨,只是聪明得和别人不一样。或许只有这样想,才能使我们的灵魂获得些许慰籍。    我还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也应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因为哪怕就算是一棵树,站着是一道风景,即使倒下,也能成为一座桥;即使腐朽,也能化成土壤的肥力。         日于东校  
  赞同!  
  宏波先生:作品立意很好,故事也感人,但散文不能停留于讲一个故事,也不能满足于表层叙述,而应有内在“气息,”,还应有文字的润饰。
  散文不但要有世俗心,要俗中有雅,还要俗中有趣.    ——————————————————————————————    拜读!学习!
  和风细雨朋友误会了,我来这里目的无非是找机会学习,可能我的方式存在不妥之处,但绝无您所说的喧宾夺主的念头。学问本来就没有贵贱之分,更不谈拒绝质疑。何况我原本就是虚心求教,哪来逼宫之说?我们读书人一直推崇“程门立雪”,我抱憾没有机会坐到先生的讲台下听课,把写的东西呈在这里,也有幸得到指点,在我已经很是感激和满足了。记得看到过新闻,上海的一位人力车夫,只因对古文的执着,后来感动一位大学教授,竟将其招为自己的研究生。我比不上这位叫“抱小”的车夫,但我自信一直都是一名文学的爱好者。那天看得朋友的评论,让我惭愧得几乎不敢再来这个页面等候先生评断,但终是鼓足了勇气重来这里,因为我觉得学习似乎比虚荣重要很多罢。今日,感动于先生费心看完我所呈文字且给于真心指点,得窥先生大家之风。感动之余,针对和风细雨朋友的批评,稍作辩解(其实我向来不喜争辩),当然我以后也会彻改自己不讨喜的做法。在先生的芳兰之地,我的文字形同污秽,让有些朋友产生了一些被阅读或所谓“歪楼”的感触,是我的不好,清水在此深表不安,且真心致歉,希望能得到诸位海涵。更希望先生能原谅本家后辈的扰乱,就当是一个对作文感兴趣的小学生给您呈阅作文!
  其实波宏先生不必自谦,以文会友,不分彼此高低,大家其乐融融才好
  和风细雨朋友,我想我需要再澄清几句:
  一、陈先生的评断的确彰显了他的大家风范,我的惭愧,也的确出乎本心,关于您对我诚意的质疑,我想再争辩下去,不免有“子非鱼”的可能,当然,我尊重你拥有的质疑的权利;
  二、我没有您所说那种“探究”的嗜好,在此之前我也没想过“和风细雨”会是谁的马甲,大家来散文天下,无非是因为对散文的喜欢,无非是为了充实自己或增长见闻,就算发帖有争议,应该也只是针对言论,而不是发表言论的那个人。今天看您回复,才知道您原来就是红岩前辈(或是兄长?),我应该感谢您,正是看了您的微博,我才得以追踪至此,拜读先生散文理论研究之大作,并得以受益。我感动于您的做法,也把您理解成是先生的坚定拥护者和追随者,切莫把自己比喻成哈巴狗,只有贵妇人和喜欢被吹捧的人才会需要;再说我对先生不存在一丝不敬,请您不要真来“咬我”罢。我也希望您再看先生对我的教导,他希望大家其乐融融,我想我们这样的争辩不免要要先生失望;
  三、我采取这种方式(我已认识到非常不妥,并且再次向您致歉),无非是为了获取学习的机会,没想过想凭此感动陈先生,让他降格录取,我觉得您似乎在嘲讽我的为人;我网名“清水”,在天涯的名字是用了我儿子的名字“波宏”,您不至于觉得我会以我儿子的名义来实行一些卑陋的想法吧,有段时间因为忍不住回复了一些荒谬言论而导致一些言语攻击,我都深感不安;
  四、先生甘于寂寞,潜心散文理论研究的写作,并且硕果累累,为散文领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想先生的本意肯定不是为了热闹。作为散文爱好者,先生的忠实拥护者,您看到我来关注、拜读先生文章并且有着学习的渴望,应该感到开心才对;
  五、跟您一同为先生的帖子受到关注而欣慰、开心。
  呵呵,和风细雨朋友,您让我失望了,若果真你也是那位红岩的话,那我更多了一份失望。可能是我言不达意,我觉得潜心做学问的人,多数不是为了热闹或有人追捧才坚持的,而是源于他对学问本身的执着与爱好。虽然史铁生说过努力写好文字是希望有一天能让他的母亲引以为骄傲,但我想那仍然是基于他对文学的热情,要不他可能会选择在其他方面争取卓越。在您理解我是希望先生的帖子沉沦,又以为我希望先生的帖子能为我搭建平台,最后再到质问我到底想映射谁,我不是您,所以我不敢给您定性的评价,但我终于产生了一种疑惑,您的这份偏激,似乎有点臆想的征兆。  
我承认您是先生的忠实追随者,您拥护、支持、崇拜先生这些都无可置疑,您有关您要决心维护先生的言论我也为之感动。但真的请您看清一点,我不是您的什么敌人,我和您同样景仰先生的博学以及他对散文的见地。  
至于“热闹”,我是基于您的“太冷清”一说,我是为了安慰您的无谓之忧,斗胆揣测先生的本意而已。  
我喜欢钱德勒先生《漫长的告别》,难道村上春树知道后要从日本不远万里来费心攻击我?您之于先生的推崇,如同村上春树之于钱德勒的推崇,村上不遗余力地翻译、推广钱德勒先生的著作,要让更多的人读到,您为何独独要对一位同样感兴趣的我,如此不肯放过。  
您可能有个口头语:“俺实在看不下去”,当然,亦有可能您以前没有这个习惯,只是遇到我以后萌生了类似感触才由此言语。但不管如何,我觉得为人少不得气节,但若为文,需要常常静下心来才好,您给我的感觉似乎太容易动气,或是太容易就“实在看不下去”,建议您少一点这样的“看不下去”,少一点这样动辄逼人的火气。我已经说过,即便我有错,我已经严肃地、认真地,不止一次地向您致歉了。  
假若您真的有争吵的兴趣,不妨像先生那样,给我小学生一样的作文,提些实质性的批评或建议,那样我定会感激不尽。  
或许我此番言论对您有不敬之处,请见谅!以后我不会再就这个话题多说只言片语。若是因我惹起了您的不快,在此一并致歉!  
最后,推荐您看一本印度奥修所著的《静心》,或可有益。您喜欢散文,读几遍苏轼的《承天寺》也可,短短数语,多读亦可心静。
  散文贵真,散文的质量取决对生活有多少的热爱,同时却也是易写难工的,这就要求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热爱散文也是热爱生活!  -----  
  陈教授的理论文章,总是给人醍醐灌顶的感觉!
  老师,那个俄国作家三分钟的故事,我感动了。  因为,我也曾经经历过类似的感觉,有时候真的是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也不是,总之,是一种扼腕的叹息。  真好,能上老师的课,因为老师这里的佳作会在课堂上有所涉及~太好啦
  老师您提到“散文不但要有世俗心,要俗中有雅,还要俗中有趣。”  不知道你怎么看~陈晓枫的《黑童话》这种另类的世俗?我觉得看她的文章有趣是有趣,但处处挑战着你的思维.希望老师分享一下~~
  散文不但要有世俗心,要俗中有雅,还要俗中有趣。  我也感觉到散文应该这样写才能出真意,然而我却常常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颇觉难受,作为中文系大二的学生,汗颜!现附上一篇大一的散文习作,恳请老师为我指点迷津!  向往青海湖的蓝  砚湖畔,那方天空下,洋溢着灿烂笑容的我用手轻轻拨弄着湖水,掬起一捧水,双手垂下,水重回到湖中,发出清脆的叮咚声,水中倒映出自己的模样,清新可见。看着水中的倒影,我的思绪已跟着清风飘走,似乎自己置身于另一个湖畔——纯净安宁的湖畔。  “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那草滩的绿,绿得娇嫩,那菜花的黄,黄的蓬勃,而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蓝的深沉。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的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淌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色种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这是小学课本的一篇文章《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中的精彩片段,冯君莉的描绘深深吸引了我,八九年过去了,我还清晰记着,青海湖的蓝,蓝得纯正,蓝得醉人,蓝得温柔恬雅。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青海湖的蓝。一颗心不禁为之倾倒。一直以来,青海湖的蓝便是我的梦境,时时出现在我的梦中。从小学开始,我心中就有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梦:我长大后一定要到青海湖去领略那真正的蓝,一直到现在,我依然喜欢青海湖的蓝。  那时候的我并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那么喜欢青海湖的蓝,仿佛是没有理由的喜欢。如今我已经在岁月的车轮辗转下找到了内心真正喜欢青海湖的蓝的缘由:是青海湖的蓝,那蓝得清澈、纯正的湖水牵动了我的心,令我久久不能忘怀。如今,在我看来,青海湖的蓝不再只是一种蓝,它已经升华到另一种境界了,一种生活的态度了。  人生在世,谁不愿意攀上个更高的位子呢?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或远大,或渺小,但无一例外都是自己想要实现的梦,人总是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而更高的地位不是有更高的权利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吗,或是有更大的机会可以让自己成功实现吗?既然如此,就难怪现在有很多人总在追名逐利时,不择手段,甚至忘记了最初的梦想,以至犯下了一辈子都无法回头的蠢事。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呀?如果人人都像青海湖一般,“蓝”得清澈,“蓝”得纯粹,那该有多好。青海湖的蓝,是否可以给我们丁点启示呢?我在想,青海湖那纯粹的蓝是否意味着人生的纯净与宁静呢?我们是否可以用一颗纯净的心,去呵护自己的一片天呢?而不是在追名逐利时迷失方向,迷失自我,最终不仅实现不了梦想,还找不到一生的归宿。倘若我们能像青海湖一般蓝得纯净,我们的心灵便拥有一方净地,容许我们在追逐名利的同时,可以找到自我的天地,不至于迷失自我,也不至于找不到心灵的归宿。  如果我们拥有青海湖蓝得清澈的眼睛,那未尝不也是件美事?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心灵之窗,我们看到的世界会是怎样的,这完全取决于它。人应该如青海湖般有着清澈的眼睛,透过它看世界,人应该有一颗追求宁静的心,让自我在纷繁之中可以得到片刻的憩息。这并不是要无所作为,而是强调我们要宁静的面对一切,冷静解决事情。用一颗宁静的心去看待一切,我们或许会活得更好些,更容易发现生活的乐趣,而非烦恼。青海湖般“蓝”得清澈、纯净,理应是我们生活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若能保持这样一颗纯粹宁静的心,我们的人生或许会收获更多的难以预料的欢愉与融洽。  又或许,我们也可以怀着一颗纯粹的心去感受生活。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困难,有些还不是我们努力就可以解决的。当遇到挫折时,我们是否会暴躁不安,或是心烦意乱,或是坐立不安、不知所措?这些当然不是智者所为,智者并不是超人,然而为什么他们往往会获得成功呢?就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般,他们只不过是有着一颗宁静的心——青海湖般“蓝”得纯粹宁静的心,并用这颗宁静的心去思考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以一颗宁静以致远的心看待名利,不为名利所束缚,虽不是超凡脱俗,但至少懂得自己要的是什么,在追逐名利之余可以在自己的天地里享受心灵的宁静,享受生活的乐趣。这就足够了,不是吗?  而享受这样纯粹、宁静的生活或许并不难以达到,关键在于人的内心。名利是这个世界上人人追求的东西,若要说摒弃名利,真正做到心如止水,两耳不闻名利事的话,我倒觉得这基本上不可能做到的。首先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活在名利之上,我们离不开名与利,这不是功利不功利的问题,而是我们根本就无法脱离世界。假若我们因为追求自我的世界,而变成他人眼中的钉子或怪物,而成天活在异样眼神下,那我们就难以保持宁静的心态来面对这个世界了。既然如此,何不保持一颗宁静的心坦然面对世间的一切?明辨是非,追求符合道德并自己喜欢的,在追求名利之余,拥有属于自己心灵憩息的一方静地,适时放松心灵,洗涤心灵。这样不也可以追求那纯粹、宁静之蓝吗?  小时的梦,到现在依然在,尽管今非昔比,但内心的追求始终没变,喜欢的依然是那方蓝。青海湖的蓝,纯粹宁静恬雅的蓝,确实可以是生活的追求。尽管到现在我还没到青藏高原去亲自领略真正的蓝,真正的纯粹宁静,但事实上,在生活中,我已经领略到了纯粹、宁静,虽不是蓝,但却清澈得纯粹宁静。  最近去了爱心教室,看到那些孩子们学习的认真模样,看到他们一闪一闪的眼睛,清澈得你可以看到映在眼睛里的自己,也可以见到他的心灵,纯真如青海湖般纯粹清澈。在这喧嚣的世界,孩子还是那么纯真,眼睛清澈到你不得不为之心动,想用尽力量去保护那方纯净,给他们带去欢乐。还记得上次在穗石小学时,看到那些小孩子尽情释放属于孩子的天真与激情,他们热情的排演,偶尔有点害羞,然而绝大部分时间下,他们尽情地玩,狐狸完全是她眼里的狡猾狐狸,她扮演地很逼真。而三只小猫,在三个小男孩的扮演下,也是别有一般滋味,尽管不是很像,但至少这是他们眼里的小猫,他们纯粹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而不是按照人们约定俗成的小猫样子来扮演的,这样的话剧,不是完美可以言说的!纯粹的投入,纯净的表演,已经感动了我。  孩子们的眼睛清澈纯粹,他们的心灵也清澈见底,没有任何矫作,发自内心的自我表现,不也是如青海湖般蓝的纯粹宁静吗?这是否启示我们怀着一颗宁静纯粹的心来对待我们的人生呢?  青海湖般“蓝”得纯静、宁静、恬雅,人生理应这样过着:怀着宁静的心,在追求梦想,追名逐利之余有个容得下自己暂时憩息的天地,享受生活的美好,享受宁静的温暖,享受青海湖般的纯洁宁静。  【星梦 2010年】
  非常赞同老师的观点,生活与散文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的,彼此都不能分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生活就一定是散文,每个人都能写出好的散文。上了老师的课,我更加相信,只要我们怀着一颗发现生活的美的心,我们笔下的散文也就有了诗意的生命。
  张爱玲和钱钟书是我很喜欢的作家,昨天上课老师说他们两位是优秀的一流的作家,但不是伟大的作家,学生不禁陷入沉思,伟大的作家是否是优秀的艺术手法还要加上胸怀天下的气质呢?
  拜读,收益,谢谢老师。
  散文要俗中有雅、有趣和有味  --------  赞同!
  牛!!写得非常深刻与贴切
  一个称职的作家就是一个懂得生活的艺术家,理解生活,并懂得享受生活,深知生活的真挚,短促却弥足珍贵。人与宇宙,人与时空相比,就好比国画哲学中的“乾坤草亭”,于茫茫乾坤之间,一草亭袅然独立,看似渺小,却有并吞八荒之心。这跟散文贴近生活的特性相通,扩张不了长度,所以深度便是我们的追求。
  这让我想起了莫奈的《睡莲》系列,巴黎广场上的狂欢、欲望都市那股矫情的“聪明劲”等世俗的一切,都与他无关。晚年的莫奈像极了一个新生的婴孩,贪婪地允吸着自然、生活的乳汁;时而静坐在睡莲池边,在光的闪烁,风的流动中,睡莲仿佛忘了时间,莫奈与她一起永恒绽放,正如巨著《睡莲》永驻人们心中
  老师所说的散文应是一种易写难工的文体,让人感触很大,因为的确散文可以说是最亲民的一种文体,我们生活的任何一点感触都可以变成一篇散文,无所谓长短,一句话也可以充满散文的意趣,所以它是易写的。但好的散文却不是容易写就的,因为它需要有世俗心、要有生命感、要有精神高度,这些就让散文给人一种既亲切又高远的感觉。我认为世俗心需要有生活的体验和细心的感悟,这只要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还是容易做到的,而生命感和精神的高度则需要有文思才情、有智慧、有生命的切身领悟。散文表现的是此岸的人生,虽然就在身边但也需要有一定的距离,只有能进入人生、能跳出人生的人才可能得到生命的彻悟吧。我没有写作优秀散文的能力但我喜欢看散文,我觉得散文要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必须依靠它的精神性、哲思性,把作者的感悟与读者分享,让读者从文章中得到生命的感悟,即让读者有所获,这是我心目中的优秀散文的标杆。
  六年级的时候,有个同学从老师办公室出来,高兴地炫耀道:“我会写散文了!老师说我写的是散文。”  那时候我就在想,散文是什么东西,同样的是写周记,她的那篇就是散文。慢慢地接触了散文,才知道散文其实也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只不过她的文章文雅、有思想得多。正如文章中的“散文虽然像日常说话,但并不是所有的日常话语都是散文。”
  @陈剑晖   老师的这篇《散文与生活的契约》让我对散文的文体和思想内容有了一些思考和体悟:  在文体上,散文是一种“最自然、最亲切,最平实,最自由自在的文体”,散文文体“自由自在”的性质让散文这一文体得以表现更广阔的思想内容,但我之前一直认为,文体的过于自由也有其“尴尬”。譬如,贾平凹的《商州三录》,其洋洋洒洒十几万言对商州风情故事的叙述到底是一篇散文化的小说还是一部散文集就曾引起争议,这对散文文体也的确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但贾平凹先生曾明确提出《商州三录》是散文。这种小说化的散文虽然拓宽了散文的表现形式和生存空间,但我认为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散文和小说的文体陷于难以界定的尴尬。但从老师这篇文章中关于散文和小说区别的分析,我体悟到从文体与生活的角度理解文学作品便能“解除”这种“尴尬”了。文中提到,“小说的生命在于它的虚构性,小说家离生活要比散文更远;而散文最大特点在于它的真实性”,“散文应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有所想象和虚构,即有限度的虚构”。同样以贾平凹的《商州三录》为例,贾平凹在文中真实地再现了商州人、景、俗和谐交融的风情世界,虽然其中部分故事以小说笔法进行记述,同时也让人又传奇的虚幻感,但其中的人、事、物却离生活很近很近,如丢求爱信酒瓶的丑陋男人、随着时代变迁而命运起伏的桃冲渡船老汉以及大量商州独有的风俗描写等等。虽然其中并不是完全的复制现实、真实再现,但亦只是有限的想象,其最大的特点仍是生活的真实。从这一角度看,我进一步理解了贾平凹的《商州三录》实为散文之一大缘由。  在内容上,“散文的本质上是生活的,世俗的”,“散文不但要有世俗心,要俗中有雅,还要俗中有趣”。我也很认同老师的这一观点。散文首先要“俗”,即要接地气,才能贴近读者的真实生活和生命感受,那些总在末尾刻意拔高主旨、升华主题的散文只是刻板的说教;但散文之俗不是俗不可耐之俗,而是有雅有趣之俗,一味的“俗”虽然贴近生活原态,但却如同一杯白开水一般,没有味道,失去了咀嚼的价值。梁实秋的散文我虽然读得不多,但其作品的确给人以一种俗、雅、趣融合之感,如其闲聊体散文中的《男人》、《女人》就如同与读者谈天说地一般“东扯西扯”关于男人、女人之事,但却字字珠玑、充满趣味;《茶》、《雅舍》等虽然是记述生活中的“俗”物,但却写出了其雅意;而《下棋》更是以幽默的文辞描写了下棋人的种种心理,在调侃中却向读者传达了其人生态度。如此雅俗俱备的散文方是有思想性、艺术性的文学精品。  以上体悟不知是否有偏差,请老师指正,谢谢老师~
  为什么我会喜欢读散文呢?我想正是像文中所说的那样:“它是一种最自然、最亲切、最平实、最自由自在的文体。”小说的跌宕离奇让人沉迷,诗歌的瑰丽奇特也让人叹服,但我还是最喜欢散文这种最贴近生活的文体。读一篇好的散文,不仅是在与作者的生活体验作交流,也是对自己生活的一种回味反思。特别是那些达到了一定“精神维度”的散文,总让人咀嚼回味。的确,我不喜欢那些总是要把主旨作个高八度升华的文章,那是一种做作;但是好的散文不应该只是简单地记录生活,而要有一定的“精神维度”,从生活中来,同时在朴素真实的描写中给人以心灵的触动,生命的醒悟,这样的散文才是耐读的好文章。
  近来看琦君的《髻》,写的是生活,所以一看到老师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很想进来看看。觉得散文确实是在“以凡心、平常心、近人情和闲心去叙述日常的生活经验”。《髻》写的其实也只是个世俗生活——母亲与姨娘的发髻以及相互之间从微妙的嫉恨到最终的谅解的故事。语言实在有一种闲雅清澈而又忧伤的调子。没有奢华的装饰。重要的是在写生活的背后自然而然地蕴润着作者对人世间爱憎贪痴的认识。这也使我觉得散文需要有生活、有精神。精神的抒发走出了实实在在的生活描写,算是虚写。然而,我不喜欢那种泛滥的虚构。正如老师所说,应当是“有限的虚构”。读那种纯粹华丽的文字是往往让我觉得有种距离感,不是享受,倒是因力图读懂作者的意图而筋疲力尽。因为华丽的语言堆砌往往带来一种虚无空洞的伪精神,有一种主题先行的嫌疑。  早前读丰子恺的散文,也很喜欢,觉得既是真实生活,又有一份童心和禅意。一篇《吃瓜子》也有王了一《劝菜》的喜剧滑稽,而且联想到国民性,使精神空间又扩大了。我当时写读后感、书评一类的文字时,觉得很难深入,疑心是丰子恺的散文写得太平淡,研读也难以深入;但又不得不承认平淡的散文有其独特的韵味,因为我毕竟是很喜欢他的文字的。现在想来,是自己对散文和生活的关系认识还太浅吧。
  散文与生活的契约在我看来就是感悟生活的点点滴滴。原先学的散文总有象征意义,比如蜜蜂就象征着勤劳朴实的人们,杨树就代表坚韧向上的精神,这些象征意把意象固化了,也让我们对生活的感悟钝化了。最近读林非的散文,最佩服的就是林非那种感悟生活的能力。他从身边的人或事、历史人物或事件入手,站在大地上,用手去抚摸,用眼去看,用心灵去感受,他绝不用象征性的意象教化别人。虽然他从小事入手,但他却能跳出所描述的事件进行理性思考,抒发个人对自由的追求。也正因为如此,他的散文在精神维度和时空维度上交错,给人精神力量。
  拜读学习
  在老师谈到“俗心”的时候有种要拍案而起的冲动,就是它了!这样的一种感觉。我很赞同老师的观点,散文应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种“高”,是情感的深度的体现——把平常中的深刻提炼出来,那种人性之中像空气一般无处不在却常被人忽略的情感,往往最能敲动读者的心脉。
  @陈剑晖   其实我觉得任何艺术都应该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即使是诗歌也是如此,没有生活作为灵感的源泉和情感的铺垫,怎么能够充分表达出你内心所想呢?只是由于散文真实性的要求和题材、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宽泛性,才导致了散文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看起来比其他文体更加密切。  散文必须贴近生活,这是毋庸置疑的。散文与世俗的不可分割,在散文这种文体形成之初就已经决定了。并且,我始终认为,散文的世俗性也是散文魅力的一个基础。现实生活永远是我们传达精神的一种媒介。缺少这个媒介,散文将是晦涩、枯燥,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完成的作品就好像漂浮在半空中,没有实际内容,不接地气。同时,由于人人都在生活,而且每个人的生活都或多或少的有共通点,那么文本所描述的生活才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是为下一步感情的抒发奠定基础。  但是,如果文学作品太过写实,必将失去其特有韵味和精神性。散文更是如此。散文的目的也不是写实,而是传达一种情感,这种传达是散文文本的生命力所在,毕竟没有人会愿意看一篇日记式的流水账。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散文的生命力在哪儿呢?  个人认为散文魅力来源于给读者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传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简单而言,就是散文的精神性,也就是说,散文在“俗”之外,还应该适当跳脱出来,要有“雅”。散文的“雅”,散文的精神性是什么呢?它就是一种深沉的生命意识和人性主义。尤其在这个提倡个性的时代,个人的概念更加放大,每个人都更加关心自己或者自己这个种族——人类的内核所在。这也是散文所要探寻的。而要做到这一点,作者就不能只满足于一己的欢乐悲愁,而是要把自身的遭遇放大到与整个人类社会环境当中去,将自己的观点与普适的生命价值观结合起来。这样的感情抒发,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才能深入到大众当中去,才具有生命力。否则,写出来的东西没人理解,有什么意义呢?
  学习了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交友的诗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