蝜蝂传寓意中“止” “怜”的意思

4发现相似题求蝜蝂传中的文学常识,内容见下1、通假字2、古今异义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5、文言句式请打的准确一点、多一点,答得好的加分,是《蝜蝂传》里的!_百度作业帮
求蝜蝂传中的文学常识,内容见下1、通假字2、古今异义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5、文言句式请打的准确一点、多一点,答得好的加分,是《蝜蝂传》里的!
  1.七年级上  1、昂首观之,向为之强.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童趣》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人称代词,你.《论语十则》  4、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山市》  5、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不,通“否”,表疑问.《陈太丘与期》  七年级下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伤仲永》  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木兰诗》  3、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坐,通“座”,座位.《口技》  4、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两小儿辩日》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副词,通“只”.《狼》  3.A 安 (1)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2)衣食所安(养)  B 卑 (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备 (1)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  (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具备)  (3)犹得备晨炊(准备)  比 (1)其两膝相比者(靠近,挨着)  (2)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等到)  鄙 (1)蜀之鄙有二僧(边境)  (2)肉食者鄙(鄙陋、目光短浅)  (3)先帝不以臣卑鄙(出身鄙野)  毕 (1)毕力平险(尽)  (2)群响毕绝(全部)  兵 (1)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武器)  (2)上使外将兵(军队)  薄 (1)不宜妄自菲薄(轻视)  (2)薄暮冥冥(迫近)  C 长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  (2)北市买长鞭(与“短”相对)  (3)但愿人长久(长久,健康)  (4)死者长已矣(永远)  (5)木兰无长兄(排行最大)  (6)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头领)  策 (1)策之不以其道(驱使)  (2)执策而临之(鞭子,马鞭)  (3)策勋十二传(记录)  诚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实在,的确)  (2)帝感其诚(诚心)  (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  称(1)称其气之小大(相称,适合)  (2)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3)流辈皆称其贤(称赞)  辞 (1)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  (2)未尝稍降辞色(语言)  驰 (1)愿驰千里足(骑)  (2)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出 (1)方其出海门(发、起)  (2)出则方叔、召虎(在边疆打仗)  (3)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来到)  (4)计将安出(产生)  从 (1)木兰从军(参加)  (2)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跟从)  (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听从,顺从)  (4)便舍船,从口入(沿着,顺着)  D 大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壮观,雄伟)  (2)又一大儿醒(年纪大)  (3)定伯曰"大善"(很,非常)  当 (1)木兰当户织(对)  (2)当是时,妇手拍儿声(正在……的时候)  (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应当)  (4)锐不可当(抵挡)  道 (1)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  (2)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伐无道,诛暴秦(正道,封建社会认为好的政治局面)  (4)得道者多助(仁政)  (5)不足为外人道也(说,告诉)  得 (1)既出得其船(寻到,找到)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会,体会)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看到)  (5)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6)二者不能得兼(能够)  (7)余因得遍观群书(得以,能够)  (8)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度 (1)不教胡马度阴山(度过)  (2)度已失期(揣测,估计)  (3)崔九堂前几度闻(次)  端 (1)东坡右手执卷端正(端头)  (2)不能指其一端(项目)  (3)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端正)  等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同样)  (2)公等遇雨(诸位,表多数)  E 日 (1)不知日之入环堵萧然,不蔽风日(太阳)  (2)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3)于是与亮  情好日密(一天天)  F 凡 (1)则凡数州之土壤(凡是)  (2)凡三往(总共)  方 (1)方七百里(见方)  (2)方以长(长方形)  (3)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当……时候)  发 (1)野芳发而幽香(开)  (2)一时齐发(发出)  (3)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迹)  (4)发闾左谪(征发)  (5)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发动)  霏 (1)日出而林霏开(雾气)  (2)若夫淫雨霏霏(雨雪盛大的样子)  分 (1)今天下三分(划分,分开)  (2)必以分人(分配,分给)  (3)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单位)  (4)忠陛下之职分也(fèn,职分,本分)  奉 (1)为妻妾之奉(通“俸”侍奉)  (2)奉命于危难之间(接受、奉行)  (3)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供养)  赋 (1)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写)  (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文章)  G 顾 (1)顾野有麦场(看)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望,拜访)  (3)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  故 (1)公问其故(原因,原故)  (2)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  (3)故余虽愚(所以)  (4)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  (5)两狼之并驱如故(原来的样子)  (6)广故数言欲亡(故意)  更 (1)即更刮目相待(重新)  (2)醉则更相枕以卧(进而)  (3)更相庆(互相)  (4)更上一层楼(再、又)  (5)举杯销愁愁更愁(更加)  固 (1)君子固穷(安于)  (2)齐人固善盗乎?(本来)  (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4)汝心之固(顽固)  观 (1)予观夫巴陵胜状(看,观看)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观赏)  广 (1)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宽广)  (2)无高山大野可登临以自广(扩大)  苟 (1)苟富贵,毋相忘(如果,假使)  (2)苟全性命于乱世(苟且)  (3)苟无饥渴(或许,表希望)  光 (1)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2)仿佛若有光(光线)  归 (1)云归而岩石暝(聚拢)  (2)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3)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  过 (1)过秦汉之故都(经过)  (2)及鲁肃过寻阳(到)  (3)人恒(过犯过失)  (4)况才之过于余者乎(超过,胜过),  H 号 (1)阴风怒号(呼啸)  (2)号为张楚(定国号)  (3)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号令)  (4)故自号曰醉翁也(别号)  和 (1)政通人和(和睦,协调)  (2)春和景明(温和,和暖)  鸿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大)  (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鸟名)  患 (1)且人患志之不立(担忧、忧虑)  (2)无冻馁之患(忧患)  (3)为乡人所患(当作祸害、认为……是祸害)  环 (1)环而攻之而不胜(包围)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四处)  (3)环滁皆山也(环绕)  惠 (1)大王加惠(恩惠)  (2)汝之不惠(同“慧”,聪明)  或 (1)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2)或异二者之为(或许)  (3)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  J 极 (1)南极潇湘(到)  (2)此乐何极(穷尽、尽头)  加 (1)而山不加增(更加)  (2)万钟于我何加焉(好处)  (3)弗敢加也(虚夸,以少报多)  间 (1)立有间(一会儿)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中)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5)遂与外人间隔从不间断(间隔,隔开,不连接)  见 (1)乃入见(拜见)扁鹊见蔡桓公  (2)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通"现")  (3)见往事也(知道)借 (1)每假借于人(借)  (2)愿借子杀之(依靠)  (3)借第令毋斩(即使)  景 (1)春和景明(日光)  (2)四时之景不同(景观,景物)  将 (1)出郭相扶将(扶持)  (2)公使驱将惜不得(助词,用在动词后面,无实义)  (3)上使外将兵(率领,带领)  (4)将非鬼也(或许)  (5)公将战,曹刿请见(即将)  (6)则命一上将(将军)  具 (1)未曾识书具(用品)  (2)各具情态(具备)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细)  (4)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都)  居 (1)面山而居(居住)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位置)  (3)居十日(经过,停留)  (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停留)  举 (1)举大计,亦死(发动)  (2)举头望明月(抬头)  (3)百里奚举于市(选择,被任用)  (4)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举)  (5)死即举大名耳(传扬)  (6)董生举进士(参加)  绝 (1)群响毕绝(停,没有)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没有出路)  (3)以为妙绝(极)  (4)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5)往来而不绝者(断)  尽 (1)林尽水源(尽头)  (2)尽善尽美(达到顶点)  (3)一食或尽粟一石(完)  (4)利尽南海(全部取得)  (5)进尽忠言(尽量,尽可能)  际 (1)横无际涯(边际)  (2)外与于际(接,连接)  就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2)颓然就醉(接近)  K 苦 (1)何苦而不平(愁)  (2)天下苦秦久矣(对……感到痛苦)  开 (1)连月不开(放晴)  (2)天门中断楚江开(开通,通)  L 临 (1)临溪而渔(来到)  (2)执策而临之(面对)  (3)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快要)  (4)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居高视下)  M 名 (1)不能名其一处(说出)  (2)名之者谁(命名)  (3)则题名其上(名字)  (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著名)  (5)何忧令名不彰耶?(名声,名望)  木 (1)能以径寸之木(木头)  (2)以至鸟兽木石(树木)  N 能(1)然后世未有能及者(能够)  (2)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技能)  Q 强 (1)凶强侠气(强悍)  (2)赏赐百千强(有余)  (3)不可强以仕(勉强)  (4)慕义强仁(力行)  (5)以弱为强者(强盛,强大)  (6)项为之强(通“僵”,僵硬)  情;(1)虽不能察,必以情(实情)  (2)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友情)  请 (1)请献十金(请允许,敬辞)  (2)曹刿请见(请求)  (3)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请教)  且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将近)  (2)且焉置土石(况且)  (3)存者且偷生(暂且)  去 (1)一狼径去(离开)  (2)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出(距离)  奇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  (2)长约八分有奇(多一点)  R 若 (1)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与夫连用,作发语词)  (2)曾不若孀妻弱子(比得上)  (3)若为佣耕(你们)  (4)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如果)  S 善 (1)岂爱人之善(专长)  (2)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好)  (3)罗敷善蚕桑(擅长)  少 (1)少时(一会儿)  (2)意少舒(稍微)  (3)饮少辄醉(不多)  (4)陈涉少时(年轻)J'  舍 (1)屋舍俨然(房屋)  (2)便舍船,从口入(舍弃)  (3)故决然舍去(丢开、离去)  食 (1)设酒杀鸡作食(食物)  (2)食不饱,力不足(吃)  2.(1) 默而识之(《论语》十则)  识:(古义:记
今义:知道,认识)  (2) 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  居:(古义:停留、过了
今义:居住、住所)  (3) 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益:(古义:更、更加
今义:多用于名词,利益、益处)  (4) 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  请:(古义:“问”的意思
今义:邀、聘、求之意)  (5) 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走:(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6) 故使人问这(《扁鹊见蔡桓公》)  故:(古义:副词,特意
今义:事故、所以)  (7) 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汤:(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8) 我以日始出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去:(古义:离
今义:到.[用于从所在地到另一个地方])  (9) 春社近(《游山西村》)  社:(古义:土地神
今义:社会的一个团体,指共同工作或一种集体组织)  (10)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  郭:(古义:外城
今义:仅用于姓氏)  (11)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鄙:(古义:边境
今义:品质低下)  (12)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顾:(古义:反而,难道
今义:看;照管、注意)  (13)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爷:(古义:指“父亲”
今义:指“爷爷”)  (14)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但:(古义:只、只不过
今义:转折连词)  (15)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安:(古义:疑问代词“怎么”
今义:常用于“安静”、“安全”等)  (16)如是再三《宋定伯促鬼》  再:(古义:专指第二次
今义:常用于重复,表“又一次”的意思)  (17)阡陌交通《桃花源记》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泛指交通运输或邮电事业)  (1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儿女
今义:是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是没有办法,没有出路的境地)  (19)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无论:(古义:更不必说
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20)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  如此:(古义:像这样
今义:就是“这样”的意思)  (21)芳草鲜美(《桃花源记》)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食物味道好)  (22)虽人有百手(《口技》)  虽:(古义:即使,表假设的连词
今义:虽然,表示转折关系)  (23)两股战战(《口技》)  股:(古义:大腿
今义:屁股)  (24)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文理:(古义:文采和道理
今义:文章内容和词句的条理)  (25)无为在歧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无为:(古义:无须,不要
今义:顺其自然,不必有所作为)  (26)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儿女:(古义:小孩和女子
今义:指子女)  (27)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何苦:(古义:愁什么
今义:表示反问语气,不值得,犯不着)  (28)谈笑有鸿儒(《陋室铭》)  鸿:(古义:大
今义:鸿雁,书信)  (29)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丝竹:(古义:指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今义:丝绸和竹子)  (30)听妇前致词《石壕吏》  致:(古义:对.说话
今义:在举行某种仪式时说勉励、感谢、祝贺、悼念等的话)  (31)出入无完裙(《石壕吏》)  裙:(古义:泛指衣裳
今义:指裙子)  (32)烈士暮年(《龟虽寿》  烈士:(古义:指有雄心壮志的人
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的人)  (33)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  一般:(古义:一种
今义:指普通)  (34)年已蹉跎(《周处》)  蹉跎:(古义:过时
今义:用于光阴白白地过去)  (35)令名不彰(《周处》)  令:(古义:好的
今义:命令)  (36)何坐(《晏子故事两篇》)  坐:(古义:犯罪
今义:多用于“坐下”)  (37)其实味不同《晏子故事两篇》  其实:(古义:[其:它的][实:果实]
今义:一个词,用来说明某一事实的连词)  (38)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小石潭记》  小生:(古义:小青年,后生
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39)居数月(《塞翁失马》)  居:(古义:停留,这里是经过的意思
今义:住)  (40)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十九:(古义:十分之九
今义:指一个数目“十九”)  4.①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像对待奴隶一样  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舟:用船  ④东歌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东、北:在东边、在北边  ⑤而相如廷叱之 廷:在朝廷  ⑥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 夜:在夜晚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每天  二.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  ①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②沛公欲王关中 王:统治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  ④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五人墓碑记》) 函: 用匣子装.上次讲“函梁君臣之首”也是这样的解释.  ⑤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缟素:穿孝服  ⑥大楚兴,陈胜王 王:称王  ⑦范增数目项王.目:示眼色  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泳  ⑨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⑩质于秦. 质: 做人质  三.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使天下之主臣服.)  ①生死而肉骨 肉:使……长肉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让……称王  ③汗牛充栋 汗:使……出汗  ④汗马功劳  ⑤齐威王欲将孙膑 任命……为将  四.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①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把……当作宾客.  ②鱼肉百姓 鱼肉:以……为鱼肉  ③孟尝君客我 客:把……当作门客  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不仅仅把亲人当作亲人,不仅仅把孩子当作孩子.”  ⑤友风而子雨 以……为友;以……为子女  ⑥幕天席地 以……为幕布;以……为席子  ⑦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五.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入:产品、收入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收获、心得  ③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 作、制:措施、制度  ④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谗、讥:诬陷、嘲讽的话  ⑤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捕:搜捕活动  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⑦司马子反渴而求饮 饮:饮料、汤食  ⑧少仲尼之闻 闻:见识  六.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①外连横而斗诸侯 斗:让……争斗  ②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 屈:使……弯腰  ③以夭梅病梅为业 夭、病:使……弯曲,使……生病  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鸣:使……发出声音  ⑤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  ⑥中军置酒饮归客 饮:使……饮酒  ⑦生死而肉骨 使……复生  ⑧惊天动地 使……惊奇;使……感动  ⑨可烧而走也 使……逃走  ⑩焉用亡郑以陪邻 《左传》使……灭亡  5.(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 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非天质之卑 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 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下载
 收藏
免责声明:本人所有资料来自网络和个人所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注意保护知识产权,如有需要请购
买正版图书,请您下载后勿作商用,于24小时内删除,本人所提供资料仅为方便学习交流。 本人如有侵
犯作者权益,请作者联系官方或本人,本人将立即删除。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之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复习同步练习:《蝜蝂传》
下载积分:120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00:31:54|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之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复习同步练习:《.DOC
官方公共微信蝜蝂传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蝜蝂传
《蝜蝂传》是文学家的作品。文章先描写小虫蝜蝂的生态,突出善负物、喜爬高的两个特性;然后笔锋一转,将“今世之嗜取者”与蝜蝂作比较描写,刻画出他们聚敛资财、贪婪成性、好往上爬、至死不悟的丑态,批判的矛头直指当时的腐败官场。全文前后两部分相互对应,意理一贯,内在逻辑十分严密,将小虫和官僚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用语精警,立意深刻。创作年代文学体裁作&&&&者柳宗元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2,卬其首负之3。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4。其背甚涩5,物积因不散6,卒踬仆不能起7。人或怜之8,为去其负9。苟能行10,又持取如故11。又好上高12,极其力不已13,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14,遇货不避15,以厚其室16,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17,黜弃之18,迁徙之19,亦以病矣20。苟能起,又不艾21。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22,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23,不知戒24。虽其形魁然大者也25,其名人也26,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1-2]蝜蝂(fùbǎn):《》中记载的一种黑色小虫,背隆起部分可负物。
辄(zhé):立即,就。辄持取:就去抓取。
卬(áng):同“昂”,仰,抬头。
困剧:非常困倦疲累。困,疲乏。剧,很,非常。
涩:不光滑。
因:因而。
卒:最后,最终。踬仆(zhìpū):跌倒,这里是被东西压倒的意思。
或:有人,有时。
去:除去,拿掉。负:负担,指小虫身上背的东西。
苟:只要,如果。
故:原来。
好(hào):喜爱。上高:爬高。
已:停止。
嗜取者:贪得无厌的人。嗜,贪,喜好。
货:这里泛指财物。
厚:动词,增加。室:家。
怠(dài):通“殆”,松懈。踬:跌倒,这里是垮台失败的意思。
黜(chù)弃:罢官。
迁徙:这里指贬斥放逐,流放。
以:通“已”,已经。病:疲惫。
不艾(yì):不停止。艾,止息,停息,悔改。
滋:更加。
前之死亡:以前因贪财而死的人。
戒:吸取教训。
形:形体。魁然:壮伟的样子。
名人:被命名为人,意义为被称作是人。[2][3]
蝜蝂是一种善于背东西的小虫。它在爬行中遇到东西,就抓取过来,仰起头背着它们。背负的东西越来越重,即使非常疲乏劳累也不停止。它的背很粗糙,因而物体堆积不会散落,最终被压倒爬不起来。有时人们可怜它,替它除去背上的物体。可是如果它还能爬行,就像原先一样抓取物体。它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停止,直至跌落到地上摔死。
如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就不放过,用来增加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会成为自己的累赘,还只担心财富积聚得不够多。等到他们坏了事栽了跟头,有的被贬斥罢官,有的被流放到边远地区,这也够痛苦的了。一旦再被起用,他们仍不肯悔改,成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官位,增加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因而面临着从高处摔下来的危险,看到前人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也不知引以为戒。即使他们的外形看起来庞大,他们的名义是人,可是智慧却和蝜蝂小虫一样。这也太可悲了![2]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集团倡导的失败,柳宗元因此而遭贬。永贞元年九月,先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在赴任途中再加贬永州司马。从此时到元和十年(815年)一月接诏回长安,柳宗元在永州一共生活了十年。这篇文章即创作于贬官永州时期。永州十年,柳宗元生活环境恶劣,亲朋好友离散,四处求援无门,身体状况下降,精神世界痛苦,于是他写下这篇《蝜蝂传》,为的就是要冲破这恶劣的物质环境,冲破这苦闷的精神世界,要对着周围令人窒息的环境,对着自己不公平的命运发出愤怒的呐喊。[4]这是一篇寓言小品,通过描写小虫蝜蝂善负物、喜爬高的特性,讽刺“今世之嗜取者”聚敛资财、贪得无厌、至死不悟的丑恶面目和心态,它的寓意为要懂得知足常乐,不要太贪心,嘲讽了追求名位、贪婪成性的丑行。
文章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抓住蝜蝂善负物,喜爬高两个特性;第二部分讽刺腐败官僚的贪得无厌。这两部分分别扣住蝜蝂和腐败官吏各自特点展开议论,两部分相互对应,意理一贯,内在逻辑十分严密,将小虫和官僚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虽然篇幅短小,却像是一面明镜映射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作者善于观察生活,写小虫持物负重的本性如可目睹;更善于思考社会人生问题,写贪官污吏的贪婪成性入木三分。
此文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塑造了蝜蝂这一艺术形象。柳宗元的文章善于绘声绘影,因物肖形,创造了比较完整的、个性化的寓言形象,既集中动物本身的特征, 形象鲜明生动,又揭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的嘴脸,寓意深刻。这篇《蝜蝂传》就是集中了许多善执物、好上高的小虫的特点,塑造了一个贪婪,愚顽的蝜蝂小虫形象。蝜蝂是一种由作者幻形出来的小动物。此名虽出现在《尔雅·虫部》中,而却无法对它注释只注上“未详”二字。可见,蝜蝂不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小虫。柳宗元创造这一形象的目的,是讽刺吏道的黑暗和腐败。作者对这种小虫的特征作了非常细致的描绘,其身上具有了贪官典型的特征:一是好物:“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苟能行,又持取如故。”有贪得无厌的特点。二是好高:“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有攫取权力的特点。其所讽对象非常明确,作者在后面的议论部分更明确了讽刺的指向。因此在《柳文指要》 中直接指出,文中蝜蝂所讽刺的是柳宗元熟悉的唐朝宰相,此人无比贪婪,其结局与蝜蝂一样,死于自己所积累的财富。其实蝜蝂形象的刻画主要不是针对某个人,而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官场中的社会现象。
此文的另一个特色是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蝜蝂贪得无厌,最终因此丧身于这一性格,形象地写出贪官污吏的贪婪愚蠢以及最后的悲惨命运,表达了作者对于官场腐败的厌恶以及批判。联系作者的政治历程来看,这篇文章同时应包含着作者自己在政治斗争中所取得的教训。
这篇文章,行文简约精妙,说理师法自然,结构细密,逻辑严谨,类比恰切,过渡自然,语言犀利,叙事生动,议论精警,寓意深刻,具有很强的批判精神。更妙的地方是,连作者自己都可能始料未及,此文给后世的阅读者、研究者提供不尽的想象空间,千载以后,仍能警戒世人。[2][3][5]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柳宗元蝜蝂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