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吃皮带王维舟吃怎么不死的

访萧华将军夫人、红军长征宣传员王新兰--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九岁参军三过雪山&《长征组歌》长歌不尽
访萧华将军夫人、红军长征宣传员王新兰
  9月的一个下午,人民大会堂北京厅,长征女红军战士王定国、王新兰走来了,原南京军区空军司令员李中权走来了,他们和著名电影艺术家谢铁骊、于蓝、田华紧紧握手致意,共同参加“我和长征――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座谈会”,这些长征的亲历者,这些战火硝烟中走过来的老文艺战士,在这里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就在座谈会上,我和王新兰老人约定,听听她的长征故事,老人爽快地答应了。  当我再次坐在王老的身边,端详她的面容,感叹岁月对她真是厚爱有加,说话声音朗朗,思维敏捷,哪像是一位82岁的老人。王老说,其实自己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我说一点看不出来。她身后的书柜里,摆放着一些照片,看着这些照片,我的思绪在飞快地旋转:一个美丽端庄的女性,一个叱咤风云的战士是如何在王老的身上实现了完美的统一。  传奇经历――九岁参加红军,三过雪山草地  王新兰1924年出生在四川省宣汉县。她的叔叔王维舟是她走上革命道路的启蒙老师。王维舟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的1920年4月便在上海加入了朝鲜共产党上海支部。1923年,王维舟在家乡创办了第一个新式小学宏文小学,5岁的王新兰被父亲送到这所学校读书,她在这里不仅学习文化知识,也受到了革命启蒙教育。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入川。在红军打下宣汉县的那一天,王新兰第一次看见了神气的女红军战士,她们腰上别着盒子枪,又刷标语,又教人们唱歌:  “哥哥当红军,弟弟要同行。莫说我年纪小,当个通讯兵。莫说我个子矮,几年就长成人。长个高大汉,扛起枪打敌人。”  几十年后的今天,王老对这支歌曲仍然记忆犹新。她回忆起当年对那些女兵羡慕之极,她说看到这些女兵,当时心动了一下,这一心动便埋下了要当兵的种子,这粒种子很快有了发芽的机会。9岁那年,她跟着姐姐找到了红四军政治部主任徐立清,磨来磨去王新兰终于穿上了军装。她说,“穿上专门为我做的一套小军装,戴上红五星八角帽,别提心里多高兴了。我被分配到了红四军宣传委员会,后来红四军成立宣传队,我就当了一名小宣传员,天天跟着老同志学识简谱,吹笛子,吹箫,打洋鼓……我和其他队员每到一个村子,用门板、凳子搭舞台,上演的大都是反映革命翻身求解放的戏剧。”  日晚,这是王新兰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就在这一天,不满11岁的她踏上了万里长征路。  她所在的部队,先是渡过嘉陵江,背后是密集的枪炮声。开始她和战友们一起做宣传,也帮助医疗队救助伤病员。但是不久王新兰患上了伤寒,只能用棍子支撑着往前走,终于在一天早上支撑不住栽倒在地上不省人事,宣传队的一位大姐抱着一线希望,把饭嚼烂,掰开她的嘴喂下去,几天之后,她又奇迹般地睁开了眼睛。  在关于长征的故事中,我们听得最多的就是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但是怎么会想到,小小的王新兰竟然会三过雪山草地。1935年6月,王新兰第一次随部队来到了雪山。在攀登雪山的当天凌晨3点,她所在的宣传队员们就起床了,把所有的衣服都穿在身上,用布把脚裹好,为了御寒,每人还喝了一碗辣椒汤。然而,当他们刚刚走到山脚下,就领略了大山的“淫威”,地面冻得硬梆梆的,棍子杵上去便铛铛做响。其实这还仅仅是开始,当他们走到山腰,肆虐的山风像刀子一样割在脸上,浑身都冻透了。作为宣传队员的王新兰还要忍受着几乎超过人极限的痛苦,在指导员的带领下在山口搭起宣传台,用竹板鼓舞战士们的士气:“同志们,加劲走,赶快穿过大风口。莫歇劲,莫逗留,‘三不准’要求记心头。累了不准地上坐,坑洼里的积水不能喝。不准大闹大步跑,互相帮助都走好。红军战士英雄汉,定能征服大雪山。”几十年前的这些宣传词,王老至今都是倒背如流。  8月下旬部队开始过草地。谈起过草地的经历,王老感觉仿佛就在昨天。她说:“我背着一双草鞋,一条线毯,拄着小棍,紧紧跟着前面的同志,踏着他们的脚印,一步一步挪动。由于进入草地前没有筹到更多的粮食,因此在草地休息时,我们就四处找野菜,然后七、八个人用一个脸盆煮煮,撒上点粮末,每人盛上半缸子,用草棍往嘴里拨着吃……”  一天,王新兰栽倒在草地上再也不想爬起来。是队长用自己舍不得吃的一点炒面救了她的命。王老说,进入草地的第四天、第五天是最难熬的日子,泥泞的水潭,加上部队断粮,两腿就像灌了铅一样,一脚踩下去就很难再拔出来。晚上的草地更难熬,又冷又饿,大家只好背靠背坐着,冻得还是不能入睡。指导员就把野草点着让大家取暖,带着大家唱歌、跺脚、搓手,想尽办法抵御严寒。经过七、八天的生死搏斗,王新兰他们终于走出了草地。  由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四方面军的将士经历了三过草地的艰苦历程。9月中旬,王新兰所在部队二过草地。时值深秋,无衣无食,加上部队刚过了一次草地,又经过包座、松潘两次苦战,已疲惫不堪。他们几个小队员每人拄一根小棍,闷闷地跟部队走着,谁也不说话。王新兰说,第三次过草地是最艰苦的一次,走到草地时粮食都快吃光了,而且前两次过草地,能够吃的野菜和菜根都挖光了,是指导员在最困难的时候,给我们每人一点点炒面,帮我们拉紧毯子,才让我们这些小红军活了下来。  战地浪漫曲――两个人的云阳镇  我们都知道王老是萧华将军的夫人,在艰苦的环境里,他们有着怎样的战地浪漫曲呢?  “七七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红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王新兰等被派到延安抗大学习。8月底,他们来到了八路军总部所在地陕西三原的云阳镇。本来准备在这里办好手续后就去延安,但不巧,由于发大水,去延安的道路被冲毁,王新兰他们只好等待路修好了再走。一天,王新兰等几个宣传队员在村头唱歌跳舞,突然碰到了陈庚。陈庚告诉王新兰,他们是来总部开会的,说话间,他把王新兰和自己身边的人做了介绍:“我们都是一方面军的,这是李天佑、杨勇,这位是我们最年轻的指挥员叫萧华……”  这是王新兰第一次见到萧华,她当时并没有想到这个年轻人日后会和她的生活紧密相连,云阳镇成了他们爱情的见证地。第二天,几位首长又和宣传队员碰面了,分手时,萧华主动约王新兰一起走走,他们很快躲开了人群。第三天,那些首长和宣传队员都不见了,只有这个从江西兴国三代泥瓦匠家庭走来的年轻指挥官和漂亮的宣传队员漫步在云阳镇上,那是他们两个人的云阳。他们谈各自的家庭,谈走上革命道路的经历,谈刚刚过去的长征,两颗年轻的心慢慢靠拢了。  去延安的路终于修好了,在王新兰做着出发准备的时候,时任八路军115师政训处主任的罗荣桓(萧华任副主任)派警卫员找到王新兰,谈话单刀直入:“你认识萧华吗?你喜欢他吗?”得到肯定答复后,他又问王新兰“你爱他吗?”这句话让王新兰羞红了脸,只有13岁的她对感情实在还有些朦朦胧胧。“萧华说他爱你。”这句话更让王新兰感到不好意思,罗荣桓又接着说:“如果你爱他,你们之间的关系就算确定了,你到延安就不要再找男朋友了,毕业后就到我们115师工作。如果你不爱他,就直接告诉我,我让萧华死了这条心。”王新兰一阵慌乱后说,我毕业后愿意到115师工作。  王新兰带着萧华送她的一床新棉被出发去延安。在告别的人群中她看到萧华在不断向她挥手,直至看不见为止。云阳在她心中留下了永恒的记忆。  关心他们婚事的还不止罗荣桓,毛泽东就更以他独有的方式催生着他们的爱情。那是王新兰在延安抗大学习毕业后,组织送她去军委通讯学校学习收发报知识,1938年5月,她在新华通讯社国际新闻台实习。7月的一天,她和几个女同事到延河边散步,这天毛泽东也到延河边来了,陪同毛泽东的秘书叶子龙认识王新兰,就对毛泽东说,那个小朋友叫王新兰,是萧华的女朋友。毛泽东听了后问:“萧华有女朋友了?”随即招了招手让王新兰过来,毛泽东亲切地对王新兰说:“你叫王新兰对不对?你的叔叔叫王维舟,他是我的老朋友。他是个好人啊。”看到王新兰惊奇的目光,毛泽东开玩笑说:“我会掐算啊。”接着,他又说:“我还晓得,你是萧华的女朋友,你知道萧华现在在哪里吗?”王新兰回答说不知道。毛泽东说:“他现在还在山西八路军总部,过些日子就要到渤海那边去了。”王新兰一听很吃惊,毛泽东继续说:“渤海与日本近得很呢,向东过去就是日本了,你呀,再不去找萧华,他就要到日本被日本姑娘抢走了。”听到这里王新兰知道毛泽东在开玩笑了,于是她说,我才不怕呢,抢走就抢走吧。毛泽东故意板起面孔说:“那还行啊,那么好的一个人,细妹子,你要想办法追上他。”毛泽东又说:“我给你出个主意,今晚我给他拍个电报,让他们在总部等你几天,我想办法把你送到太行山,成人之美嘛!”  原本以为毛泽东只不过这样说说,谁知第二天上午,王新兰正在发报,有人送来了一份电报,说是毛主席让她看的,她接过电报,只见上面内容是:“主席:来电尽悉,国难时期,一切以民族和党的利益为重,个人问题,无须顾虑。萧华。”王新兰心里无比激动,毛泽东真是一诺千金,他果真给萧华发了电报。在如此紧张的战争环境里,他还这样关心部下的婚事,自己惟有以更昂扬的斗志投入到革命事业中去。  王新兰其实很思念萧华,自从云阳镇一别,他们已经整整一年未见面了。日,延安遭到敌机轰炸,中央作出决定,疏散机关和部队,到前线的干部立即出发。王新兰作为派往冀鲁边的干部也离开了延安。由于战争,本来到山东只需要走几天的时间,王新兰他们却整整走了一年。1939年11月,王新兰到达了山东和萧华重逢。她发现萧华比以前黑了、瘦了,萧华则发现王新兰长大了,也更加美丽了。尽管此时两个年轻人都很激动,但因为是军人,王新兰还是克制住感情,举起右手行了个军礼:报告司令员,无线电报务员王新兰前来报到!萧华一下子把王新兰搂在怀里,王新兰忍了又忍的泪水终于尽情的流淌,流满了脸颊。  得知王新兰来了,很多战友来看望他们。萧华趁此机会问挺进纵队政治部主任符竹庭,我们结婚要不要写份报告?符竹庭说,毛主席都同意了,还写什么报告?这样吧,我来向组织部报告一下,我们打个牙祭就算把婚事办了。就这样,日成为萧华和王新兰的结婚日。从此,他们一起转战山东,挺进太行,进军白山黑水,参加新中国的建设,直至萧华将军于日去世,他们相濡以沫共同生活了将近半个世纪。  永远的丰碑――《长征组歌》  中国音协组织评选20世纪经典音乐时,《长征组歌》榜上有名。此次采访王老,《长征组歌》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这不仅因为组歌词曲本身的魅力,更是因为它记录了一代人永远抹不去的长征情结。而作为长征中的红小鬼、萧华将军的夫人,王老对《长征组歌》的深情厚意是任何人也无法替代的。她告诉我,建国后,萧华的工作一直非常紧张,经常加班,没有多少业余时间。1963年12月,中央军委决定由当时任副主任的萧华全面主持解放军总政治部工作。1964年9月,他被正式任命为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萧华喜欢读书,在战争年代,部队只要一休息,他就抱一本书看,而且是博览群书,解放后有条件了,家中简直就是一个文库。1965年是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许多文艺单位多次约他写些有关长征的作品,萧华心动了。其实早在云阳镇,他就对王新兰说:“真不敢相信你走了三次雪山草地,没有被它们吃掉。把长征写成书能够震动全世界。”王新兰当时鼓励他说,你写嘛。萧华说:“等将来吧,如果打仗不死,能活到将来的话。”现在他终于等到了机会。  王老说,萧华创作《长征组歌》非常不容易,他那时候身体有病,体重一下子掉了十几斤,转胺酶几次升高。但他想起了牺牲的战友,他是一字一泪,用心,用血,一字一字刻出的《长征组歌》,那是真正的呕心沥血之作。我跟他在一起几十年,从没有见过他流眼泪,可写《长征组歌》,他流泪了。有一次,他给我讲起了一段战争经历,那是他的一个师长,打仗负了重伤,临死前,把他的手握在自己手里说,小弟弟,希望都留给你了,一定要把国民党消灭干净,等胜利了再来看我。正是他对红军战士的这份刻骨铭心的情感,让他创作了这部《长征组歌》。  在写组歌时,萧华将军曾问王新兰:你长征中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王新兰说,一是觉得怎么路那么长,总也走不完,二是总是感觉饿,三是冷,除了雪山就是草地。萧华听了后说你概括得很准确。他后来对自己的孩子们说,《长征组歌》中《过雪山草地》中的前四句:“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母亲,因为她三过雪山草地的经历让这几句一下子从自己的脑子里蹦了出来。  《长征组歌》的创作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组歌本来是12段,即:《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大会师》、《会师献礼》、《誓师抗日》。后来谱曲时用了前面10段,因为后面两组反映的是长征后的事情。萧华从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中取了第一句,将组诗定为《红军不怕远征难》,其后全称《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组诗经过近10次的修改,于1964年11月正式定稿。1965年5月初,战友歌舞团开始排练《长征组歌》,同年8月1日,《长征组歌》在北京公演并立即引起巨大轰动。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长征组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一时间,大街小巷,机关、学校、厂矿……人们对《长征组歌》热情和学唱,这样空前的盛况留在每个人记忆的深处。  《长征组歌》排练时,周总理看过,他半夜三点给萧华打来电话,第一句话就说:萧华同志,谢谢你,为我们党,我们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萧华手握听筒激动得半天说不出话来。总理十分喜欢《长征组歌》,生前看过17次。有时中央在外地开会,周总理总是让王新兰去,王新兰问为什么?他说咱们对唱《长征组歌》呀!王老告诉我,周总理从头到尾都会唱,一个字都不差。后来总理生病在弥留之际还要听《长征组歌》的录音。当年许多插队知青后来告诉王老,他们在最艰苦的日子里,是《长征组歌》给了他们生活下去的勇气。革命文艺带给几代人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我问王老,萧华将军的《长征组歌》百听不厌,脍炙人口,直到现在很多人还会唱。那么我们今天的年轻人应当怎样来理解这样一部20世纪的经典作品呢?王老说,萧华写这个组歌的目的是想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部队是怎样历尽千辛万苦,历经十几个省到达陕北的,长征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把这个过程告诉后代,希望后代知道长征精神,知道长征的胜利是毛泽东的政治路线确立之后的胜利。告诉年轻人,学习长征,就是学习前辈为了理想和信念团结一致,英勇奋斗,不怕苦、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  因为王老从小是红军宣传员,因此在采访接近尾声时,我请王老对当前的文艺工作,对中国的电影讲几句话。王老说,我希望我们的文艺界和新闻媒体能够重视老一辈传统的东西,特别是关于长征这一世界罕见的伟大历史事件,能够通过电影、报纸等媒介在青年一代中做一些比较深入透彻的宣传教育。现在的年轻人只知道关于长征的一些皮毛,比较肤浅。问及一些深入的东西就不知道了。一方面我们用文艺的形式教育他们,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把长征和我国的革命历史结合起来,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所以我希望在教育的同时能让青年人懂得革命成果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来之不易。我们的国歌里面唱了,很多诗歌里面也写了,年轻人会唱也会背,但是他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那些文献里面的深层含义是什么,他们都不知道。我们一方面要让学生们懂得历史事件,而更重要的是实践。我们总说“弘扬长征精神”,但是“长征精神”是什么很多人都搞不清楚。所以说理论教育要和实践相结合,而且要和各式各样的方式相结合。这是一个长征老战士语重心长的肺腑之言。  采访最后,我问王老:长征时,您那么小,三过雪山草地居然能够坚持下来,靠的是什么精神?王老说,是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闻听此言,我感到这句话字字重千斤。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它包涵了太深邃的内涵。为了理想和信仰献身,为了新中国的建立而奋斗,这便是他们那一代人无怨无悔的选择,只要选择了,就永远不会改变。联想到今天的年轻人喜欢讲唯美,讲浪漫,我以为长征红军是革命浪漫主义的典型,他们是最美的人。  来源:《中国艺术报》
&(责任编辑:艾慧星(实习))
献花&&点烛&&上香&&敬酒&&鞠躬&&&&&署名
网友&&于&&就&&开国上将纪念馆&说:
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白若冰&&于&&就&&开国上将纪念馆&说:
永远的敬意云崖暖&&于&&就&&开国上将纪念馆&说:
深情缅怀,民族英雄!刘俊峰&&于&&就&&开国上将纪念馆&说:
英烈千秋,永垂不朽长征时红军各部队首长年龄,看后大吃一惊_亚洲新闻周刊-爱微帮
&& &&& 长征时红军各部队首长年龄,看后大吃一惊
下面记录了1934年红军长征时各部队里主要将领的年龄,看看前辈们当年闹革命的时候才多少岁!而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蒋介石终究干不过毛泽东:老蒋的人都是业已功成名就的老人(当然,最初革命时,也都很年轻,热血沸腾),重私利;毛泽东的伙伴们则像当年国民党北伐时那样,正充满朝气,满怀理想,敢为理想献出生命!一、中央红军中共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央政治局委员、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27岁中央政治局委员张闻天34岁中央政治局委员毛泽东41岁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司令朱德48岁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政委周恩来36岁中央政治局委员陈云29岁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28岁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刘少奇 36岁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邓发28岁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凯丰 28岁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42岁中共中央秘书长邓小平30岁1、军委纵队 司令员叶剑英37岁第一梯队司令员兼政委彭雪枫27岁第二梯队司令员兼政委何长工34岁第三梯队司令员兼政委武亭29岁(后为李维汉38岁)第四梯队司令员陈赓31岁政委宋任穷25岁2、红一军团 军团长林彪28岁政委聂荣臻35岁政治部主任罗荣桓32岁参谋长左权29岁保卫局局长罗瑞卿28岁第1师师长李聚奎30岁政治部主任谭政27岁第1团团长杨得志24岁第2师政委刘亚楼23岁第4团团长耿飙24岁政委杨成武20岁第5团政委赖传珠24岁第15师(原少共国际师)师长彭绍辉28岁政委萧华18岁3、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36岁政委杨尚昆27岁李富春34岁参谋长邓萍26岁第4师师长张宗逊26岁政委黄克诚32岁第5师师长李天佑20岁政委钟赤兵20岁第10团政委杨勇22岁第11团政委张爱萍24岁政治部主任王平27岁第12团政委苏振华22岁4、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39岁政委李卓然35岁参谋长陈伯钧24岁第13师政委朱良才34岁5、红八军团军团长周昆32岁政委黄苏26岁参谋长张云逸42岁6、红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31岁政委蔡树藩29岁参谋长郭天民29岁二、红二方面军 总指挥贺龙38岁副总指挥萧克26岁总政委任弼时30岁副总政委关向应32岁参谋长李达29岁7、红二军团政治部主任甘泗淇31岁第5师师长贺炳炎21岁第6师政委廖汉生23岁第18团政委余秋里20岁8、红六军团军团长萧克26岁政委王震26岁参谋长谭家述25岁三、红四方面军 军政委员会主席张国焘37岁总指挥徐向前33岁副总指挥王树声29岁政委陈昌浩28岁政治部副主任傅钟34岁9、红四军 军长王宏坤25岁副军长许世友29岁政委周纯全29岁第11师师长陈再道25岁第12师师长张才千23岁10、红三十军 军长程世才22岁政委李先念 25岁政治部主任李天焕22岁11、红三十一军军长王树声(兼)29岁12、红九军政委詹才芳27岁政治部主任王新亭28岁13、红三十三军军长王维舟47岁四、红二十五军 军长程子华29岁副军长徐海东34岁政委吴焕先27岁五、陕北红军红28军军长刘志丹31岁陕甘边革命委员会主席、军委书记习仲勋21岁
点击展开全文
亚洲新闻旨在为亚洲,尤其是中、港、台,以及亚洲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的华人社群全面追踪他们所关心的新闻资讯。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联系QQ ,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您的位置: &&
| 背景色:
相关附件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程师吃不饱饿不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