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用来祭祀亡夫的伤感语句 看了想哭的

求古代唯美伤感诗词语句、深闺怨妇的、要美人不要江山之类的_百度知道
求古代唯美伤感诗词语句、深闺怨妇的、要美人不要江山之类的
年年岁岁,人已醉。小轩窗,后夜相思,更无奈,相顾无言日出东楼。怀旧事,怅人醒。夜深深。转自《咏叹情爱诗词集》 呵呵呵,月落西楼。最苦是。一杯尽,东西南北,幽梦还乡,水长山远,正梳妆,风凄凄,唯有泪千行,无限情丝,岁岁年年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尤其是唐代的近体诗和宋代的词: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不稼不穑。飞土。△《凉洲词》:塞外忽传收蓟北,悠然见南山?彼君子兮,穷巷牛羊归:指诗歌中某些句子末韵母相同或相近,才称《诗经》,充沛的感情,静静地:秦时明月汉时关,夕露沾我衣:短促急收,春来&#47。醉卧沙场君莫哭:岳飞《满江红》、什么叫诗歌“诗”一词、刘永:“乐府”是负责采风的音乐机关名称,黄河入海流:△《关雎》△《孔雀东南飞》△李季《王贵与李香香》⑤反映山水田园。△李白《春思》,几点催花雨……”△李清照《一剪梅·别愁》,任昏黄的路灯照着冰冷的泪滴……④闺怨妇思,但必须有鲜明的节奏。”△王维《渭川田家》。愿君&#47,依杖候荆扉,在字数,春风不度玉门关。壮志饥餐胡虏肉,初闻涕泪满衣裳:喜、声调和韵律要求。”诗歌抒发感情是多方面的、哀、惊、抒发感情2。②怒、收拾旧山河,却上心头,蚕眠桑叶稀,行人弓箭各在腰: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轻解罗裳。”△杜甫《兵东行》,尘埃不见咸阳桥:“朱门酒肉臭:以屈原为代表继承“诗经”传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主要表现在语气的间歇停顿上:含散曲和杂剧↓8:打起黄莺儿,不素餐兮: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元曲,置之河之干兮、对诗歌的定义,凄凄惨惨戚戚,后被儒家奉为经典!雁过也:“采局菊东篱下;生南国,使音调和谐优美,月满西楼。(2)反映生活①反映劳动生活,撩起我的头发,两处闲愁:平缓悠长一,伫立在长安街的暮色里,朝天阙:豪放派(苏辛派)婉约派(姜夔。一种相思,首句可押可不押:寻寻觅觅;雨纷纷。△金昌绪《春怨》(唐)、自由诗(新诗),却是旧时相识。一般偶句押:305篇,何时灭,亦称“诗三百”,怎敌他,马萧萧:指声音的轻重缓急与抑扬顿挫、对仗;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任一月的风、诗歌发展的历程↓1;何处有、诗经、上声。道狭草木长、赋(直陈其事)。乍暖还寒时候。诗歌可以没有严格的韵律、乐。借问&#47、上。《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李白《子夜吴歌》、唐诗,笑谈渴饮匈奴血:断竹。”②韵律:“感情是诗情天性的最主要的动力因素,独上兰舟。△杜牧《清明》、礼。三十功名尘与土:种豆南山下。春风不相识,原本是配乐来唱的。(二)大漠风尘日色昏,不破楼兰终不还!②反映社会石壕吏新婚别△杜甫的《三史》潼关吏《三别》垂老别新安吏无家别△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名句;臣子憾,最难将息、古歌谣↓2:别林斯基:汉语古音有平。按现代汉语的四声(除轻生)分为阴平。它按照一定的音节。旧体诗在节奏。当君怀旧日,犹未雪;欲断魂,晚来风急,良人罢远征,丰富的想象:燕草如碧丝、潇潇雨歇;多采撷,我不能去医院瞻仰你、对诗歌定义的诠释(依《现代汉语词典》说)(1)有节奏、仰天长啸。△王维《相思》、李清照)↓7,5篇有目无辞。黄沙白战穿金甲:平声、宋词,落在liang声上,是妄断肠时。例王之涣的诗。耶娘妻子走相送,万户捣衣声。河水清且涟猗。③哀。抬眼望,所以也称“诗歌”。田夫荷锄立;发几枝,飞鸟相与还,空悲切,万里长征人未还,正伤心。△王翰《凉州词》、思,此物&#47,后演变成脱离音乐的一种文学体裁,一片孤城万仞山、韵脚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一)青海长云暗雪山。△《诗经·伐檀》坎坎伐檀兮、平仄:红藕香残玉簟秋、怒。惜春春去,怅然吟式微。△押韵。利用文字的平仄,莫教枝上啼。前军夜战洮河北:葡萄美酒夜光杯,哭声直上干云霄……”△《诗经·硕鼠》③反映边塞生活△王昌龄《从军行》,何事入罗帏。△平仄、阳平,但使愿无违:△李清照《点降唇·闺思》、贺兰山缺,路上&#47:《木兰诗》。1:黄河远上白云间,诗经的“六艺”。△李瑛《一月的哀思》:文学体裁的一种、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1〉《辞海》:白日依山尽。新诗有几句押一次韵或不押韵的。衣沾不足惜。△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中句。“乐府双璧”。白日放歌须纵酒,更上一层楼,三大诗人↓6,漫卷诗书喜欲狂,胡瞻尔庭有县貆兮。④反映爱情生活,入声字在京剧念白中还有;酒家&#47?雁字回时。此情无计可消除。《诗经》本称“诗”,古人征战几人回:“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陶渊明《归园田居》。驾长车踏破,已报生擒土谷浑,红旗半卷出辕门:①喜、易、书,通过有节奏:风(15国风160篇):“车辚辚,才下眉头,草盛豆苗稀:红豆&#47,壮怀激烈,续竹,只好攥一张冰冷的报纸:怒发冲冠,可以使诗歌具有很强的韵律感;杏花村:街:长安一片月。雉雊麦苗秀: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三杯两盏谈酒,欲饮琵琶马上催、韵律的语言;仄声。牵衣顿足拦道哭:斜光照墟落、入四声(现入声字已在普通话中消失)、韵律方面有严格要求、去声,秦桑低绿枝。例、恐,八千里路云和月,柔肠一寸愁千缕,创浪漫主义新诗体。靖康耻。晨兴理荒秽。野老念牧童:△《登鹳雀楼》、用典。何日平胡虏;行人&#47。①节奏(或称节拍),便下襄阳向洛阳、春秋)中的《诗经》的简称,例、《孔雀东南飞》↓5。啼时惊妾梦,相见语依依,也没有诗歌。〈2〉现代汉语词典,路有冻死骨?不狩不猎、比(打比方),用凝练的语言,牧童&#47。二、楚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戴月荷锄归,青春作伴好还乡。山气日夕佳。诗。平仄声的特点。↓4。却看妻子愁何在,本是四书。《辞海》。△贺敬之《桂林山水歌》(3)抒发感情;遥指&#47。但使龙城飞将在:△古歌谣;最相思。唱歌时的拖腔都要落平声上才能延长,孤城遥望玉门关:歌词“十五的月亮”中的“亮”:敬爱的周总理:“寂寞深闺。郭沫若说、颂(庙堂祭祀乐歌40篇),不得到辽西,逐肉,然后引出所歌咏之事)、汉乐府、五经(诗,冷冷清清、兴(先言他物。待从头:清明&#47。春风吹不尽。△王昌龄《出塞》。↓3;时节&#47,不教胡马度阴山:△李清照《声声慢》。云中谁寄锦书来、去:指诗歌中的声韵和节律,凭阑处、雅(朝廷官吏作品105篇),总是玉关情。欲穷千里目,胡取禾三百产廛兮。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即此羡闲逸。花自飘零水自流,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怨妇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
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帐房与碉房,它是牧区藏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性建筑形式。普通的帐房一般较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约<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5font-family:Acolor:#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 中留一宽<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5font-family:Acolor:#厘米左右、长<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5font-family:Acolor:#.5米的缝隙,作通风采光之用;四周用牦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土坯或卵石垒成高约<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5font-family:Acolor:#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袋和干牛粪(作燃料用),帐房内陈设简单,正中稍外设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铺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帐房具有结构简单、支架容易、拆装灵活、易于搬迁等特点。
藏族是一个爱美也善于表现美的民族,因而对于居所的装饰也十分讲究,常见的有在室内墙壁上方绘以吉祥图案,客厅的内壁则画蓝、绿、红三条色带,以寓意蓝天、土地和大海。日喀则的民居在门上或绘制日月祥云图,或悬挂风马旗,而昌都芒康的民居则竭力渲染外墙和门窗,富于彩绘装饰,气势不凡。
富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西藏民居区别于其他民族民居的最明显的标志。
民居室内外的陈设显示着神佛的崇高地位。不论是农牧民住宅,还是贵族上层府邸,都有供佛的设施。最简单的也设置供案,敬奉菩萨。
富有宗教意义的装饰更是西藏民居最醒目的标识,外墙门窗上挑出的小檐下悬红蓝白三色条形布幔,周围窗套为黑色,屋顶女儿墙的脚线及其转角部位则是红、白、蓝、黄、绿五色布条形成的“幢”。在藏族的宗教色彩观中,此五色分别寓示火、云、天、土、水,以此来表达吉祥的愿望。
还有以墙体装饰表达藏传佛教派别的。如萨迦民居的墙上涂有白色条带,在条带上再涂以相同宽度的土红色和深蓝灰色色带,中空为白色,在建筑主体或院墙直角转弯处及较宽的墙面上,还自上而下地用土红色和白色画出色带,以标识该地区信仰的是萨迦派。
西藏最具代表性的聚落方式是宗教聚落。宗教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增添了西藏民居的魅力,如拉萨的八廓街民居群即是围绕大昭寺发展起来的,是城镇宗教聚落的典型代表。农牧区的民居聚落的形成以寺院为中心,自由布置、彼此错落,形成不相联属的格局。
西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风、防震的同时,也用开辟风门,设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达到通风,采暖的效果。
1959年民主改革以前,西藏大部分居民住着低矮的窝棚,贫民只能寄居檐下,栖身道旁。西藏自治区成立后,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居民住房,到<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5font-family:Acolor:#94年,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5font-family:Acolor:#.24平方米,农村人均<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5font-family:Acolor:#.36平方米。由于旧西藏经济发展缓慢,建筑材料仅仅局限于块石加粘土,现在的民居已经充分利用各种材料,盖起了许多高层建筑,使藏式建筑风格得到了更好的发挥。旧西藏绝大部分人家的室内设施极其简陋,现在电视、收录机、成套的藏式家俱已进入普通的藏族居民家庭。中国人的改革开放使藏族居民身上有了更多的钱,他们将自己的住房装修得漂亮且具特色
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并列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
围龙屋建筑始建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或斜坡地段建造。在建筑上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错落有序,布局规整。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围龙屋左右两厢俗称横屋,在左右横屋尽头,筑起围墙形的屋,把正屋包围起来,正中一间为“龙厅”,故名“围龙”屋。小的围龙屋一般只有一至二条围龙,大型围龙屋有四至六条围龙。然而梅州的客家围龙屋基本上都不是圆形的,是半圆形的,屋前定有一个呈半圆的水塘,水和屋最后合成为一个圆,这些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出现最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华北、东北地区的民居大多是这种宽敞的庭院。&
堂屋和土楼&
中国南方的住宅较紧凑,多楼房,其典型的住宅是以小面积长方形天井为中心的堂屋。这种住宅外观方正如印,且朴素简洁,在南方各省分布很广。&
在闽南、粤北和桂北的客家人常居住大型集团住宅,其平面有圆有方,由中心部位的单层建筑厅堂和周围的四、五层楼房组成,这种建筑的防御性很强,以福建永定县客家土楼为代表。在中国的传统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规模大,造型美,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构成了一个奇妙的民居世界。&
福建土楼用当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单屋,继而连成大屋,进而垒起厚重封闭的“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土楼具有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和强烈的宗族特性。楼内凿有水井,备有粮仓,如遇战乱、匪盗,大门一关,自成一体,万一被围也可数月之内粮水不断。加上冬暖夏凉、防震抗风的特点,土楼成了客家人代代相袭,繁衍生息的住宅。&
少数民族居住建筑&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居住建筑也很多样,如西北部新疆维吾尔族住宅多为平顶,土墙,一至三层,外面围有院落;藏族典型民居“碉房”则用石块砌筑外墙,内部为木结构平顶;蒙古族通常居住于可移动的蒙古包内;而西南各少数民族常依山面水建造木结构干栏式楼房,楼下空敞,楼上住人,其中云南傣族的竹楼最有特色。中国西南地区民居以苗族、土家族的吊脚楼最具特色。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没有地基,以柱子支撑建筑,楼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
北方窑洞和古城民居&
中国地域宽广、民族较多,各地民居的形式、结构、装饰艺术、色调等各具特点。在此,主要介绍一下个性鲜明的北方窑洞和古城内的民居。&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此外,中国还有保存较完好的古城,这些古城内均有大量的古代民居。其中,山西平遥古城、云南丽江古城均在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碉楼与200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平遥古城是现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县城,是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古县城的典型代表。迄今为止,这座城市的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其建筑格局与风貌特色大体未动。平遥是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建筑、艺术等方面历史发展的活标本。&
始建于南宋的丽江古城是融合纳西民族传统建筑及外来建筑特色的惟一城镇。丽江古城未受中原城市建筑礼制的影响,城中道路网不规则,没有森严的城墙。黑龙潭是古城的主要水源,潭水分为条条细流入墙绕户,形成水网,古城内随处可见河渠流水淙淙,河畔垂柳拂水。&
阿昌族的住房一般是砖瓦、木石结构的四合院建筑。房屋一般分为两层,人居住在正屋,屋内设有神龛、烛台、长桌和火塘,楼下圈养牲畜,厢房和楼上堆放粮食及其他生活资料。0 z, G9 I/ u4 z3 Y7 H&&t8 U1 K5 l
& & 阿昌族的村寨错落有致,与村寨四周的山光水色互相映衬,浑然一体,好似一幅恬静悠然的山水画。1 {8 O" T* }
中国的民居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民间建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内容。我国传统建筑有两大体系,官式的和民间的。官式的建筑如宫殿、坛庙、陵寝、寺庙、宅第等,民间建筑如民居、园林、祠堂、会馆等。民居,作为传统建筑内容之一,因它分布广,数量又多,并且与各民族人民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故它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民族特色。从民族的历史实践中,总结出它的优秀特征和经验,在今天的建筑创作中也有加以借鉴和运用。 民居中的特征,主要是指民居在历史实践中反映出本民族地区最具有本质的和代表性的东西,特别是要反映出与各族人民的生活生产方式、习俗、审美观念密切相关的特征。民族的经验,则主要指民居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如何满足生活生产需要和向自然环境斗争的经验,譬如民居结合地形经验利、适应气候的经验、利用当地的材料的经验以及适应环境的经验等,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经验。 民居分布在全国各地,由于民族的历史传统、生活习俗、人文条件、审美观念的不同,也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不同,因而,民居的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和细部特征也就不同,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特别是在民居中,各族人民常把自己的心愿、信仰和审美观念,把自己所最希望、最喜爱的东西,用现实的或象征的手法,反映到民居的装饰、花纹、色彩和样式等结构中去。如汉族的鹤、鹿、蝙蝠、喜鹊、梅、竹、百合、灵芝、万字纹、回纹等,云南白族的莲花、傣族的大象、孔雀、槟榔树图案等。这样,就到、导致各地区各民族的民居呈现出丰富多彩和百花争艳的民族特色。 民居建筑没有像官方建筑都有一套程序化的规章制度和做法,它可以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自己的经济水平和建筑材料特点,因地因材来建造房子。它可以自由发挥劳动人民的最大智慧,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建筑的内在规律来进行建造。因此,在民居中可以充分反映出,功能是实际的、合理的,设计是灵活的,材料构造是经济的,外观形式是朴实的等建筑中最具有本质的东西。特别是广大的民居建造者和使用者是同一的,自己设计、自己建造、自己使用,因而民居的实践更富有人民性、经济性和现实性,也最能反映本民族的特征和本地的地方特色。 由此可见,民居的特征主要是来自于民族的生活习俗、生产方式、宗教信仰、心理爱好和审美观念,而民居的经验则来自地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的地理条件。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是密切联系的,它们共同组成了民居的民族文化特征和地方特色。 中国的民居种类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北京的四合院、蒙古族的蒙古包、陕西、河南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等。而其中我认为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是传统傣族住居。傣族民居是傣族人民根据当地的自然气候和自然经济条件,在比较原始状况下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民居形式,有着很强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历史特征。傣族住居因地处偏远的热带地区,形成了与内地迥然不同的建筑风格。住居围护结构轻薄通透,象征性的院墙——篱笆使住居十分开敞。这就是传统傣族民居的三大特征之一适应自然环境。第二大特征是形式语言:根据地区特有的自然、社会条件和文化习俗,形成了又由整体到细部一系列完善、独有的造型语言,即纤细、含蓄和柔媚的风格。而其三则是住居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文化形态认识过程的一种注解。傣族人温和、善良、内向、细腻的心里气质决定了其居住的阴性特征——朴实、轻盈、柔媚,与中原汉式住居浑厚、粗犷、墩实的造型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总之,随着不断调查和发展,随着民居传统特征和经验的不断总结、提炼以及在新的条件下的不断改造,绚丽多姿的民居文化将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建筑的创造提供源源不断的信息和养料。
阿昌族的住房一般是砖瓦、木石结构的四合院建筑。房屋一般分为两层,人居住在正屋,屋内设有神龛、烛台、长桌和火塘,楼下圈养牲畜,厢房和楼上堆放粮食及其他生活资料。
& & 阿昌族的村寨错落有致,与村寨四周的山光水色互相映衬,浑然一体,好似一幅恬静悠然的山水画。
[&Last edited by 左慈 on
at 13:55&]
1336960.jpg
阿昌_“金竹林”里的阿昌少女
1336965.jpg
阿昌_户撒乡皇阁寺
1336970.jpg
大理地区至今保存着崇圣寺三塔、南诏太和城遗址、南诏德化碑等名胜古迹。大理城现已被列入国务院首批批准的我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1336986.jpg
& & 坐落在云南大理旧城北20公里、苍山的云弄峰下神摩山麓。蝴蝶泉面积约50平方米,用大理石栏杆围护。泉边有古树一棵,横卧泉面而过。每年农历四月,古树即发,届时,彩蝶从四面八方云集至此,飞舞翩跹,一只只"连须钩足",从树枝倒悬于泉面,宛如一条条彩带。泉四周更是群蝶飘忽,色彩斑斓,人称"蝴蝶会"。传说一双情侣因反对封建王公霸占女方雯姑,双双跳入潭内,化为蝴蝶一对,才使原来的无底潭化为一弘池水,改名为"蝴蝶泉"。现泉边有郭沫若书题的"蝴蝶泉"石牌坊。?
1336988.jpg
1336990.jpg
& & 南诏时期修建,亦称"崇圣寺三塔"。位于云南大理市西北苍山洱海之间。建筑宏大,气势雄伟。主塔千寻塔,高69.13米,为多层密檐式砖塔,共十六层。每层正面均设有佛龛。塔 顶为铁铸圈盘,中立葫芦形宝顶。南北二小塔均为八角形多层塔,雕有各式纹样。千余年来 ,虽经多次地震和风雨侵蚀,仍巍峨屹立。??
1336997.jpg
中国的古塔到处都有,但是三座古塔成品字形矗立在一起的却为数极少。大理三塔就是以此而闻名中外。
& & 大理三塔在大理城西郊的洱海之滨,原是崇圣寺的一部分,现寺已无存,塔却依然屹立如故。一九二五年大理地区发生大地震,城内外房屋几乎全部倒塌,但距大理城只有1华里的三塔,却安然无恙。
大塔又名千寻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的砖塔,共有16层,造型与西安小雁塔相似,为唐代典型的塔式之一。塔心中空,在古代有井字形楼梯,可以供人攀登。塔顶四角各有一只铜铸的金鹏鸟,传说用以镇压洱海中的水妖水怪。自塔顶向东眺望,洱海胜景尽入眼底。现在楼梯已坏,游人已不能登上塔顶了。塔前照壁上镶有大理石镌刻"永镇山川"四字,字体苍劲有力。分立在大塔两侧的南、北两小塔,是一对八角形的砖塔。三塔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
关于三塔的修建年代,说法颇多,一般公认千寻塔建于唐代南诏国时期。前几年在修塔时,取塔内的木料进行碳性放射年代测定,建塔的年代又远于唐代,但就其修建三塔的经济基础和技术条件看,只有在南诏晚蜞遥开成年间方有可能。南、北二塔是在大塔修好后增修的,大约建于宋徽宗时。
& & 由于三塔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1975年维
修三塔时,把千寻塔外表的贴砖拆去,又在塔身的隐蔽部位加了钢箍,对裂缝灌了水泥浆,使古塔得到加固,又修复了塔刹,使它恢复了明代以前的原貌。
1336999.jpg
&&白族门楼
1337016.jpg
保安族主要生活在积石山麓和黄河两岸,他们一般都选择山腰或沿川一带平坦而向阳的地方 安家落户,多与回族、东乡族、撒拉族杂居。保安族一般住平房泥屋,四周围以土墙,一家一院,称为“庄廓”。庄廓一般都由堂屋、灶房、客厅、圈舍四部分组成,整个院落结构紧凑,设施齐备,整洁而宽敞,表现出他们对居室住宅极为讲究的文化特点。&
& &保安族民居善于因地制宜,有“半边楼”、“全楼”和“四合院”之分。
  “半边楼”一般为五柱三间,两头附建偏厦,或一头偏厦,或一头偏厦前伸建厢房。大门多在屋头上层屋场偏厦间。此种建筑多为红瑶所建。
  “全楼”相对“半边楼”而称;一般建于沿河一带或半山较平坦的一层地基上。规模及附属建筑与“半边楼”同。花瑶、盘瑶多居“全楼”。
  “四合院”在较平坦的地面上连接修建四幢“全楼”合成的房屋,中间有一小块方形空地庭院,故称“四合院”。这种建筑仅为沿河一带红瑶富裕人家所居。
1337022.jpg
布朗族人居住的干栏竹楼为竹木结构,与傣族大致相同。房屋样式多是上下两层,人住楼上,牲畜关在楼下。楼下地板用龙竹剖开压成宽竹板铺垫而成;卧室与待客之处铺以篾席,进屋必须脱鞋。楼上客厅有一方形大火塘,一家人生活在火塘旁边。屋内所有家具几乎全是竹材做成的,一般竹楼可住20年,每隔两年就要用茅草翻盖屋顶。
布朗族的居住形式因地制宜,主要分地居式和竹楼两种。大多居住在亚热带山区,雨量充沛,湿度较大,加之受傣族影响较深,所以,住房多为干栏式建筑即高脚屋。房屋为木结构,屋顶覆以草排。&
  布朗族贺新房:一家盖新房,全寨来帮忙,这是布朗族的一条古规。新房子落成后,主人全举行贺新房仪式,用酒肉来招待全寨的亲友,其仪式与傣族的贺新仪式相同。&
  贺新房仪式一般是在正午太阳当顶的时候开始。新房周围枪炮齐鸣,有的放火药枪,有的放鞭炮,有的燃放自己制作的爆竹。&
  最先上楼的是抬牛头的小伙子,他们边唱着祝福的歌,边跳狂欢的舞,每唱完一段歌登上一层楼梯。&
  这时,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姑娘们手持盛满清水的面盆和缸子,站在楼梯的两边,不断地把清凉的祝福水泼向小伙子们,弄得小伙子们一个个湿漉漉的,像落汤鸡一样。抬箱子的壮年人,抱着厚厚垫褥、被子的已婚女女,抬着饭菜的姑娘们依次跟着上楼。&
  大家都上楼以后,把东西摆好,然后由壮年人在火塘上安铁三脚架,并架柴烧火。 安好铁三脚架、烧起火后,宾客们就开始围在一张张篾桌上喝酒,吃肉,唱贺新房的歌。有的还要举行栓线仪式,预祝新房的主人大吉大利。
1337025.jpg
1337031.jpg
1337036.jpg
布依族地区风光秀丽,旅游资源丰富,除了美丽壮观的黄果树瀑布外,还有被誉为"贵州高 原之花"的花溪、黔南奇异的溶洞……布依族地区众多的风景名胜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 成千上万的中外旅游者。&
布依族民居多为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前半部正面看是楼,后半部背面看是平方)式的石板房。贵州的镇宁、安顺等布依族地区盛产优质石料,当地布依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石料修造出一幢幢颇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
  石板房以石条或石块砌墙,墙可垒至5至6米高;以石板盖顶,风雨不透。总之,除檩条、椽子是木料外,其余全是石料,甚至家用的桌、凳、灶、钵都是石头凿的。一切都朴实无华,固若金汤。这种房屋冬暖夏凉,防潮放火,只是采光较差。
黄果树瀑布
& & 位于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西南15公里的白水河上。白水河流经黄果树地段,由于河床断落,形成九级瀑布,黄果树瀑布是最大的一级。平日宽30米左右,从60多米高的崖上跌落,轰鸣声震耳欲聋。瀑布对岸建有观爆亭,既可正面观赏壮丽的瀑布.又可俯瞰下游的景色。瀑布附近还有一天生桥,上有石林一片。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当年来此曾赞叹布依族的服饰因地区不同而各具特色。一般男子穿对襟短褂、长裤,包头巾,女子穿大襟衣 、长裤或百褶裙,戴各种银制首饰。布依族的蜡染工艺历史悠久,蜡染的花纹图案具有鲜明 的民族特色,精致典雅,深受人们的喜爱不已。这里早已是世界有名的旅游胜地。
1337041.jpg
1337048.gif
1337045.jpg
1337051.jpg
1337052.jpg
1337054.jpg
布依族黄果树瀑布
1337056.jpg
  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西北角的玛布日山上。布达拉,或译成 “普陀”,梵语译为“佛教圣地”。相传始建于公元七世纪,吐蕃王朝藏王松赞干布建。后世不断增筑。到十七世纪中叶,五世达赖受清朝册封,成为西藏地方政教首领,大力扩建,始具今日规模。布达拉宫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是西藏地方的政治中心。布达拉宫主楼13层,高110米,东西长360米,全部是木石结构。它依山垒砌,宏伟壮丽,举世罕见。内有宫殿、佛堂、经堂、寝宫、金塔、庭院及监牢。宫内有达赖喇嘛灵塔八座,塔身包金皮,镶珠宝,豪华无比。各殿墙壁、门廊过道都绘有绚丽多彩的壁画,工笔细腻,具有藏族风格。各处供奉佛像数万尊,还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泥塑像。宫内保存着大量的珍贵文物,如明清两代皇帝封赐西藏官员的诏敕、封诰、印鉴、礼品等等,另外还有经文典籍、佛像、法器、供器、唐卡(卷轴佛像)。布达拉宫已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
  白宫是布达拉宫的一部分。清顺治十年(1653年)由五世达赖的弟弟巴索朗热登主持建造。白宫最高处是达赖的寝宫,包括经堂、客厅、卧室,摆设豪华,珍宝无数。白宫四周是圆堡式建筑,是达赖五世仿早期宫堡形式建的。
  在青海湟中县,离西宁市25公里,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是为纪念黄教始祖宗喀巴,于明代嘉庆三十九年(1560年)建的。塔尔寺就是宗喀巴的诞生地。先建塔,后扩建成寺院。塔尔寺的殿堂融合了汉式宫殿和藏式平顶建筑的传统艺术,由众多的殿堂、经堂、僧舍组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大金瓦殿是寺内主殿,具有汉式宫殿的特点。正中有一米高的大银塔座,传为宗喀巴出生时埋葬胎衣的地方。塔前有金银灯等装饰物,莲台上有各种佛像,殿内墙上有佛教壁画。小金瓦瓦。是在藏式平顶上建的一座歇山琉璃小亭。斗拱四挑,四角飞翘。主殿突出汉式歇山金顶,正脊装宝瓶,四角设套兽。女儿墙部分,横带“蜈蚣墙”装饰,窗口是梯形砖框,上挑短椽,墙石用赭石或黑色涂染并加铜镜装饰。这是藏式建筑的明显特征。寺院的大经堂内有168根大柱。设有“佛团垫”,可供上千个喇嘛打坐诵经,整个经堂面积达1981平方米。塔尔寺整个建筑巧妙地利用地形,居高临下,错落有致,把汉、藏建筑艺术风格融为一体。塔尔寺还有被称为“三绝”的酥油花、壁画和堆绣。酥油花是寺内喇嘛用纯净的白酥油揉以色泽鲜艳、经久不变的石质矿物染料,塑造成各种佛像、人物、花卉、飞禽走兽,工艺精巧,形态逼真。总之不管是它的建筑、雕塑、绘画、刺绣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在西藏拉萨市内。据说是由唐朝文成公主选地和设计的。是西藏最早的一座仿唐式建筑。寺坐东向西,殿高四层,上覆金顶,辉煌壮观。寺建成后又经历代修缮增建,形成占地约两万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正殿内有大木柱20根,往上斗拱架梁,浮雕精美,有人物、鸟兽等图案,四周走廊和殿堂画满藏式壁画,内容丰富,既有佛经故事也有历史人物,其中有表现文成公主进藏的场面,有建造大昭寺的情景。大殿正中供奉着当时文成公主从长安带到拉萨的释迦牟尼镀金佛像,配殿供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尼泊尔尺尊公主的塑象。寺前有相传是文成公主种植的唐柳遗迹、唐蕃会盟碑等古迹。
  在拉萨市城区。是七世纪中叶文成公主督饬藏汉工匠建造的。寺坐西向东,建筑形式原与汉族地区寺庙相似,后经历几次焚毁,几次重新修复,原面貌消失殆尽。寺中正殿供有尼泊尔尺尊公主带到西藏的释迎牟尼八岁时的镀金像,寺内壁画很多。原是喇嘛教密宗经学院之一,举堆扎仓僧人聚会诵经的场所。至今仍是深受藏族人民敬仰的一座古寺。
  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在苍茫的原始森林中,散布着大小不等的一百多个高山湖泊——海子。相传这是男神山达戈向女神山沃诺色莫求爱时送给她的一百多面镜子。在湖边林中,有珍贵的大熊猫的足迹,有金丝猴的踪影,到处鸟语花香,宛如世外桃源。特别是沃诺色莫山旁的五花海,湖呈圆形,景色绮丽,据传这是沃诺色莫女神梳妆时使用的镜子;还有诺日朗瀑布,高二十多米,宽达一百多米,来无影,去无踪,只闻轰鸣声,不见瀑布流。由于这里有多种珍贵的动植物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已列为我国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拉萨三大寺
  甘丹寺(噶丹寺)
  在西藏达孜县境内拉萨河岸旺古尔山上。是由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兴建的。建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寺建在山顶及山坳处,规模相当于三个布达拉官。楼群密布于山上山下,巍峨壮观。全寺分夏孜、绎孜两个扎仓。僧人定额为3300人。寺内主要建筑是拉基大殿和赤多康等,殿内有弥勒像和宗喀巴的铜像,高大精美,另外还陈列着宗喀巴生的前法座,后竖锦缎伞盖。寺内的司东陀殿还有宗喀巴肉体灵塔。赤多康则是宗喀巴当年生活居住的地方。后宗喀巴的法座继承人、历世格鲁派教主甘丹赤巴也居于此寺。甘丹寺与色拉寺、哲蚌寺合称“三大寺”。
  哲蚌寺
  在拉萨市西北五公里。为宗喀巴的弟子绎央却杰所建。全寺殿宇连接,规模宏大,是拉萨三大寺院中最大的一座。寺内包括有果芒、罗色林、德央、阿巴四个扎仓(经学院)和错钦大殿。错钦大经堂可供七、八千僧人同时诵经。寺西南方的甘丹颇章,约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是达赖H世至五世居住的地方。寺内收藏的历史文物、佛教经典及工艺美术品非常丰富,所藏三部甘珠尔经极为珍贵。建于1416年。
  在拉萨市北郊,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由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门徒绎钦却杰兴建。主要建筑有结巴、满巴、阿巴三个扎仓(经学院)。僧人定额为5500人。寺内存有绎钦却杰从北京带回的金写藏文《大藏经》一部,还有旃檀木雕的十六尊者像一套,另外还有铜铸的菩萨像,这些都是极为珍贵的文物。色拉寺与甘丹寺、哲蚌寺合称拉萨三大寺。
  通称雪灵山,也叫冈底斯神山。冈仁波齐在藏语里是“雪圣”的意思。峰高海拔为6714米。终年积雪,从山上飞流直下的瀑布、山间倾泻而出的急流、冰雪中渗出的涓涓细流都是雪圣山的雪融化成的。雪山之水注满了它身旁的玛邦木错和拉昂错这两个有名的内陆淡水湖,在湖周围还形成了放射形的四条河流。冈仁波齐峰早在一千多年前就被宗教界奉为神的化身,这里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石都有一段神话故事。因而在佛教和印度教中这座美丽圣洁的山峰享有很高的声誉,许多教徒终生的愿望是来这里朝拜。从1980年以来,冈仁波齐峰对外开放,迎接着国内外的旅游者。
  在四川德格县城,为德格土司家庙之一,原为宁玛派寺院,清康熙()年间改属萨迦派,并成为该派在康区的主要寺院。寺内有著名的德格印经院。
古格王朝遗址
  位于西藏札达县象泉河畔的土山上。遗址占地约18万平方米。房屋建筑、佛塔、洞窟遍布全山,达600多座,地下有地道相通,外围有石基城墙,城角有碉堡,周围还有铁甲、盾牌、箭杆等遗物。城中保存较好的庙有五座,庙中的泥塑佛像和优美的壁画仍在。古格王国创建于公元十世纪前半期,当时吐蕃王朝已经衰亡,赞普朗达玛的后裔尼玛衮来到札达县和布让、托林一带建立古格王国。先后世袭十六个王。遗址对于研究西藏历史和公元十世纪以来藏族古建筑史都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在陕西省西安市城内西北隅,也称喇嘛寺。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是清代藏族僧人进京途中休憩之地。寺内有房舍101间,包括佛殿、经堂。正殿内有精致的鎏金佛象,还藏有清代《甘珠尔》108卷,《大般若波罗密多经》600卷,此外还藏有珍贵的大理石莲花瓮一个,瓮的径四刻有隶书铭。
  是布达拉宫的一部分。主体建筑为灵塔殿和各类经堂。第一座灵塔殿内藏有五世达赖灵塔,塔高14米多,外包金皮,镶嵌珠玉,非常豪华。萨松南杰为宫内最高的宫殿,这里供着乾隆皇帝的画像及牌位。其他佛堂中还供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等塑像。红宫是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由第巴桑结嘉措兴建的。
德格印经院
  座落在四川德格县的德格印经院,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是我国最大的藏文印经院。德格印经院藏经版23万多块,共870部,数量之多为全国之冠。这些经版的内容丰富多彩,应有尽有。除了有关佛教经典类藏书100部、经版15000块外,还有医学类、工巧类、天文数学类、传记类、文法类、历史类、文学类、道德修养类、综合类藏书七百多部,经版22万块。除此之外,院中还藏有极其珍贵的画版二百多块,其中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梵文、尼泊尔文、藏文对照的《般若八千颂》经版,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
  “罗布”藏语音译,“宝贝”之意。“罗布林卡”意即“宝贝园”或“珍宝国”。曾译为“罗布岭岗”、“隆市岭卡”、“御东园”。位于西藏拉萨市西郊。始建于十八世纪四十年代,因七世达赖格桑嘉措常来此沐浴。修建了“乌尧颇章”(凉亭宫。颇章,藏语意为宫殿)。他又修了第一座以他名字命名的“格桑颇章”宫殿。以后的八世、十三世、十四位达赖做了进一步的扩建。现全园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共有房屋374间,主体建筑除“格桑颇章”以外,还有“金色颇章”、“达登明久颇章”二座宫殿。这里曾是达赖和达官贵人的避暑夏宫。民主改革后,开放为人民公园。
  在甘肃省夏河县大夏河岸边。是甘南藏族地区最大的寺院,与西藏哲蚌寺、色拉寺、噶丹寺、扎什伦布寺和青海塔尔寺合称格鲁派六大宗主寺。拉卜楞寺一度曾是甘肃、青海、四川等省藏族地区的政治、宗教、文化中心,下辖寺院108所,喇嘛总数达两万多。其当年的重要地位,从寺本身宏大的建筑规模也可看出。拉卜楞寺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占地近1,300亩,主要建筑有扎仓六所、拉康(佛殿)18所、囊欠贝(活佛宫阺) 18所、讲经坛一座、印经院一所、藏经楼一所以及僧舍万余间。喇嘛最多时曾达3000人。寺院里有高大的铜铸弥勒佛像,有能煮四头大牛的铜锅,还有五尺长的象牙,再加这里座座金碧辉煌、庄严肃穆的经堂,寺院每年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在西藏普兰县境内。冈仁波齐峰和纳木纳尼峰之间,是我国最高的淡水湖。滨湖地带景色秀丽。藏文史料中记载此湖就是汉族神话中所说西王母居住的瑶池。梵语称此湖是玛那萨罗沃,是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自古以来,不断有印度和尼泊尔的教徒翻山越岭,来此朝拜。
  在四川甘孜县城西雅等江北岸山腰。是藏传佛教寺院,建于清代。藏式建筑第一层是佛殿,第二、三层是活佛和喇嘛住房。该寺的格达活佛出身贫苦,1936年红军长征到此,活佛曾任傅巴政府副主席,他给伤病员治病,并帮助他们转移,1950年为谋求西藏和平解放奔走,不幸遇害。
  在西藏萨迦县,以仲曲河为界,分南北二寺。南寺建在平原上,始建于元至元五年(1268年),是佛教萨迦教派的寺庙,萨迦派首领八思巴曾在此居住。建筑群似城堡,四周筑围墙,四角建碉楼。主要是大经堂,高约十米,堂内四壁放着书架,藏有丰富的经书。八思巴(1235——1280年)幼年随叔父归顺蒙古,后受元帝忽必烈重用,封为“国师”,管理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行政事务,并创制蒙古新文字八思巴文。至元六年(1269年)八思巴受封为萨迦法王,晋升为帝师。北寺建在山坡上,始建于宋元丰二年(1079年)。主要建筑有乌则拉康和雄雅小康、刚卡小康等佛殿。
  在西藏札囊县。建于八世纪中叶的赤松德赞王朝。主要建筑有乌策大殿和红、白、绿、黑四塔。大殿坐西朝东,四周有墙,墙内是回廊。殿高三层,下层为藏式,中层起檐设斗拱,为汉式,最上层是印度建筑风格。四座塔均建在大殿四角中分线的延长线上,距殿角10米。四塔建筑形式都不相同,红塔用砖石砌成,下方上圆;白塔与北京的北海白塔相似;黑塔如覆锅三叠;绿塔则是琉璃砖砌成,上置相轮宝刹,最为精美。
圣山与神湖
  西藏西部冈底斯山主峰冈仁波齐峰和主峰之下的玛法木错湖,是佛教的圣山和神湖。据佛经传说,它具有无边的法力,能摧毁世界,能使一切生灵灭而复生的"破坏再生神"曾居此山修行。他和他的妻子帕尔凡带女神,曾经常在神湖里雅俗。据说,玛法木错湖水能洗掉人们心灵上的五毒。许多尼泊尔的佛教徒,从喜马拉雅山的南麓到这里朝圣沐浴,然后带回一瓶湖水赠送亲友。从1981年起,中断了二十年的印度香客,也恢复了膜拜圣山、神湖的朝圣活动。
文成公主寺院
  在青海省玉树县结古镇南约50公里处。寺内紧靠山脚的石灰岩峭壁上,刻有九尊像,正中为文成公主,高达三米,凤冠锦衣,端坐在莲花座上,座下是两只背向的狮子。两旁是八个侍者像,各高二米,站在莲花座上。侍者手执剑、钵、瓶、花等物。这座寺院规模不大。当年文成公主进藏,经过这里短暂停留,在当地传授耕织,藏民一直怀念她,于是建庙雕像,永远纪念。
羊八井地热湖
  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当雄县,面积14.5平方公里。到处是沸泉、热泉、温泉。东部热水湖最为典型,巨大的气柱腾空升起,高度达100米。泉眼不断往外冒小气泡。1977年,国家在羊八井地热田已建起湿热型地热电站。
  在西藏穷给县城对面的木惹山上,是西藏早期(七世纪到九世纪)历代藏王(赞普)墓。现有墓九座,墓为方形平顶,由于风雨长期侵蚀,已变成圆顶,与丘陵相似。墓以土石穷结而成。其中松赞干布墓高约十余米,有数十级石台阶通到陵顶,顶部建有祠庙一座,供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尼泊尔公主塑像。还有一座赤德松赞墓,墓旁立有方往形石碑一座,碑顶覆石珠顶盖,盖下浮雕流云,四角雕飞天,具有唐代风格,碑正面刻有古藏文,歌颂赤德松赞赞普一生的功德。
扎什伦布寺
  扎什伦市寺在西藏日喀则县的尼色日山下。“扎什伦布”藏语意思是“吉祥须弥”。寺院最初建于明正统十二年( 1447年),后来经过不断扩建,成为今天这样规模宏大、筑有城垣的西藏黄教四大寺之一。到明末,四世班禅受任为扎什伦布寺的第十六任法台之后,此寺就成为历代班禅举行宗教和政治活动的中心。寺内的强巴佛大殿,高30米,供奉着高达22.4米的镀金铜佛像,这位佛称强巴佛(或弥勒佛)。据说当时建筑这座像用去青铜22万斤,黄金5百斤。另外寺中保存有历代班禅的佛塔,塔身包裹着银皮,镶嵌着各色宝石,辉煌灿烂;还有各种贵重宝器,如明清两朝皇帝颁发班禅的金玉印章、封诰敕书及镌有八思巴文的元代“大司徒印”印章。这座豪华雄伟的寺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修缮,已接待着国内外的游客、学者。
珠穆朗玛峰
  在西藏定日县中尼边界处,是世界最高峰,海拔8,848米。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山顶是冰雪的世界,最长的冰川有26公里。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编绘《皇舆全览图》中已标出此峰的地理位置,并有“朱母郎马阿林”之称,阿林满语中是山的意思。1858年由英国人额菲尔士主持的印度测量局测峰高度并用额菲尔士命名此峰。1952年中国政府正式命名珠穆朗玛峰。1960年5月25日和1975年5月27日我国登山队两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顶。
国历代民居建筑表现形式各异,因势而建,具备当地人文及地理环境的优良因素。特优选出中国十大最具有人文气息的特色古民居建筑摄影照片。
  NO.1福建土楼
  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参见董斌《现代风水精鉴》),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20世纪80年代,福建漳州市南靖县、龙岩市永定县的土楼被美国人误以为是蘑菇状的核武设备,殊不知这独一无二、从宋元时期就已经产出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早在第一枚原子弹蘑菇云腾云驾雾之前,就已经在闽西南一块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矗立了数个世纪了。中国“福建土楼”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NO.2 开平碉楼
  广东开平市的田野上,一座座欧式古典风格的小楼与中国南方农村的传统土屋。
  交错,形成中国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碉楼中西合璧,融会了各种建筑风格的精髓。开平境内最多的时候共有3000多座碉楼,目前尚存1800多座,分布在开平15个镇、办事处。这些碉楼是上世纪开平华侨与村民主动把外国建筑文化与当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结晶。其数量之多,建筑之精美,风格之多样,堪称世界最大的“碉楼博物馆”。
  雕楼类型及艺术特点
  建材上,有早期的泥墙楼(用灰沙、糖、盐、蚬壳、蚝壳等混合逐层锤打夯成),中期的青砖楼(用一般的青砖加厚建成),到最后的钢筋水泥楼(用钢筋混凝土按现代建筑用料建成)。
  类型上,约分三大类:一是更楼或灯楼,这种楼一般建在村头或村尾,有些建在小山丘上,供民团及更夫使用,里面有探照灯及报警器,一旦发现匪贼立即报警,让村民准备。二是众楼,由十多户或几户人家合资兴建,这种碉楼有3~6层,每层设有2~4间房,如有匪贼或洪涝,各户人家可住进众楼,以避灾难。三是居楼,由华侨独资兴建,用于长久居住。开平碉楼中西合璧,碉楼的造型千姿百态。最大特点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取不同的外国建筑式样综合一起,自成一体,既有古希腊、罗马的风格,又有哥特、伊斯兰、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建筑要素,很难将开平碉楼具体归入国外某一个时期的某种建筑风格之中。这些不同风格流派不同宗教的建筑元素在开平碉楼中和谐共处,表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它在建筑结构上则充分体现了防卫功能,其共同特点就是门窗窄小,钢窗、铁门,墙身厚,顶层四面都有枪眼,楼顶还有瞭望台、探照灯、警报器等,在历史上对保护村民生命财产安全有极大贡献。
  开平碉楼历史作用
  (一)避盗防涝
  碉楼的历史作用主要是“以避盗匪”。开平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常有洪涝之忧。开平县位于广东省的中南部,其赤坎乡一带旧称驼驮,过去是一片湿地,芦苇丛生,水凫成群,最初到这里来定居的人是芦庵公。明末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社会动荡,盗匪常常袭扰百姓,为保护村民的安全,芦庵公的第四个儿子,关子瑞在井头里村兴建了一座瑞云楼。这座楼非常坚固,有防洪和防盗两项功能,一有洪水暴发或贼寇扰乱,井头里村和毗邻的三门里村的村民就到瑞云楼躲避。1884年潭江大涝,附近各地多屋被淹,开平赤坎三门里村民因及时登上碉楼而全部活下来。
  (二)抗日据点
  开平碉楼,在抗日战争后期,为阻止日寇开辟四邑直通两阳之捷径——由新会、江门出广州,连结成一条由南路向广州撤退之交通线,起过一定作用。其中,以坐落在赤坎镇腾蛟村的南楼最为出名。南楼,位于开平市赤坎镇腾蛟村,南临潭江,北靠东
龙公路,扼三埠至赤坎水陆交通之要冲,地势险要。1912年,司徒氏人为防盗贼而建此楼。楼高7层19米,占地面积29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每层设有长方形枪眼,第六层为了望台,设有机枪和探照灯。抗战时期,司徒氏四乡自卫队队部就设在这里。1945年7月16日,日寇为了打通南路干线以便撤退,从三埠分兵三路直扑赤坎镇,国民党军队闻风而逃。司徒氏四乡自卫队的勇士们凭据南楼抗击日军,给敌人以沉重打击。17日赤坎沦陷。是日晚, 日军从陆路包围南楼。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又无援军, 自卫队部分队员在激战中突围出去,留下司徒煦、司徒旋、司徒遇、司徒昌、司徒耀、司徒浓、司徒炳等7名队员坚守南楼,战斗7天7夜,重创日军。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七勇士把枪支砸毁,在墙上写下遗言:誓与南楼共存亡。日军久攻不下,调来迫击炮等重型武器进行轰击,但因楼房坚固,不能奏效。最后,灭绝人性的日寇向南楼施放了毒气弹,七壮士昏厥后被捕,敌人把他们押赴赤坎司徒氏图书馆的日军大本营,施以酷刑后残暴杀害,并将烈士遗体斩成数段抛入江中。抗战胜利后,开平人民在赤坎镇召开追悼大会,开、恩、台、新四邑3万多人参加了大会,足见烈士的英勇事迹深得人心。
  NO.3 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建筑规模宏大,拥有
“五巷”、“五堡”、“五祠堂”。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麟”、“虎”五瑞兽造型,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和“力群美术馆”开放的红门堡(龙)、高家崖(凤)、崇宁堡(虎)三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 座,房屋2078间,面积8万平方米。
  王氏宗祠分上下两院,功能齐全,设计考究,祠前有精雕细刻的“孝义坊”。宗祠作为王氏先祖灵魂栖息的家园,1998年以来,已有数万名海外王氏后裔相继到此观光并拜祖敬香。
  NO.4 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公里。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中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于民国初年建成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并集中体现了中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
  大院为全封闭式的城堡式建筑群,占地10642(约十六亩)平方米,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分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大院三面临街,不与周围民居相连。外围是封闭的砖墙,高10米有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显得气势宏伟,威严高大。大门坐西朝东,上有高大的顶楼,中间城门洞式的门道,大门对面是砖雕百寿图照壁。大门以里,是一条石铺的东西走向的甬道,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墙围台,甬道尽头是祖先祠堂,与大门遥遥相对,为庙堂式结构。北面三个大院,都是芜廊出檐大门,暗棂暗柱,三大开间,车轿出入绰绰有余,门外侧有栓马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依次为老院,西北院,书房院。布所有院落都是正偏结构,正院主人居住,偏院则是客房佣人住室及灶房。在建筑上偏院较为低矮,房顶结构也大不相同,正院都为瓦房出檐,偏院则为方砖铺顶的平房,既表现了伦理上的尊卑有序,又显示了建筑上层次感。大院有主楼四座,门楼,更楼,眺阁六座。各院房顶有走道相通,便于夜间巡更护院。
  综观全院布局严谨,设计精巧,俯视成“喜喜”字形,建筑考究,砖瓦磨合,精工细做,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石木雕,工艺精湛,充分显示了中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被专家学者誉之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因此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名扬三晋,誉满海内外。
  NO.5 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又称午亭山村)总面积3.6万平方米,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35年经筵讲师陈廷敬的故居。其建筑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官宅民居,鳞次栉比,是一组别具特色的明清城堡式官宅建筑群。“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皇城相府不仅是一幅古代“自然山水画”、更是一座具有强烈人文精神的东方古城堡。
  地理环境
  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晋城市北留镇境内,东与河南省焦作市毗邻,南与古都洛阳接壤,西与山西省的临汾市、侯马市相交,北与山西省长治市紧连,目前亚洲最大的坑口火力发电站——阳城电厂近在咫尺,通讯网络覆盖全村、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晋阳高速公路擦肩而过,交通条件便利。
  皇城村居住着234户,680余口人家,耕种着480亩土地,全村总面积1.7平方公里。地下有丰富的、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地上有清代康熙皇帝的老师,《康熙字典》总阅官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故里“皇城相府”。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创办了煤炭开采,轻工、农副产品加工,旅游服务等多种产业。皇城相府2001年被山西省政府确定为新十大旅游景点之一。目前,皇城相府每日游人如织,络绎不绝。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巍然城堡,雉堞林立;旧院古宅,错落典雅。绮丽的自然风光同返朴的人文景致交相辉映,构成了皇城独具魅力的风采。
  皇城相府已成为太行山上一朵绚丽的奇葩,黄河流域一颗璀灿的明珠
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
  NO.6 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
  建于1958年10月,1966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9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中国近现代社会的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之一。该馆建立四十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藏品,内涵丰富。现有文物,藏品2万余件,规模宠大,保存完好的庄园建筑群,及庄园遗存的大量实物和文献资料,加上独具特色的庄园陈列,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为认识和研究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济、文化建筑及中国四川军阀史、民俗学的重要场所和实物现场,是旧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是中国社会发展史的一个断面。
  1965年,在原庄园主刘文彩的收租现场,雕塑家们将中国的传统雕塑技法和西方的现代雕塑艺术结合起来,运用典型化的创作手法,创作出了中外闻名,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超级现实主义雕塑杰作《收租院》
,对外展出后,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和广泛的影响。
  该馆内的川西民俗博物馆,新开的“小姐楼”等内容丰富多彩,建筑风格独特,是认识旧中国国情和民风民俗的重要场所。
  该馆馆藏文物2700多件,内有一级品15件,包括一套清代紫檀木镶大理石桌椅,其中8把坐椅通高108厘米、宽99厘米、坐深60厘米,嵌有各色宝珠27颗,四周有螺钿装饰的花草图形。
  老庄园呈不规则多边形,四周由6米多高的风火砖墙围绕,7道大门耸立,大门两侧墙壁均有枪眼;内有27个天井,180余间房屋,3个花园。老公馆是刘文彩先后霸占23户农民的屋基和田地,于1932年营建起来的。刘文彩每撵走一户或几户农民就砌一堵墙,开一道门,修一座房屋。庄园内重墙夹巷,厚门铁锁,秘室复道,布局零乱,阴森恐怖,整座庄园宛若黑沉沉的迷宫建筑
  老公馆为主要展出区。基本陈列由序馆、雇工院、刘文彩生活现场、大型泥塑《收租院》4个相联系的部分组成。新公馆布置有川西民俗陈列。
  NO.7 宏村
  地理位置:黟县东北部,距黟县县城11km
  地理坐标:东经117°38′,北纬30°11′
  面积:9.17公顷(300多亩)
  宏村的选址、布局,宏村的美景都和水有着直接的关系,是一座经过严谨规划的古村落。 村内外人工水系的规划设计相当精致巧妙,专家评价宏村是“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是世界上少有的古代有详细规划之村落”。被中外建筑专家称为“中国传统的一颗明珠”、“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史的活教材”。
  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联合国专家称赞它为“举世无双的小城镇水街景观”。因为它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有时云蒸霞蔚,如浓墨重彩,有时似泼墨写意,四周山色与粉墙青瓦倒映湖中,人、古建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好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
  水在宏村的选址中作用重大。相传宏村的汪氏祖先先后在歙县唐模、黟县奇墅湖村居住,但都曾遭遇火灾。后来汪氏举家迁到雷岗山下,最初建十三楼,取名弘村,取弘广发达之意。鉴于以往教训,宏村在规划时十分注重人工水系的安排,提高预防火灾的能力,后历经400余年、几代人的努力,特别是明永乐年间宏村76世祖汪思齐请风水先生勘定环境,对建筑重新布局,宏村的设计、构造最终实现。
  在村落的科学布局中,水起着重要的作用。整个村落采用仿生学的“牛”形布局,以雷岗山为牛头,村口的两株古树为牛角,月沼为牛胃,南湖为牛肚,蜿蜒的水圳为牛肠,民居建筑为牛身,四座古桥为牛脚,称作“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四蹄屋为身”,形状惟妙惟肖,整个村落就像一头悠闲的水牛静卧在青山绿水之中
  NO.8 西递村
  西递村建房多用黑色大理石,两条清泉穿村而过,99条高墙深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使游客如置身迷宫。村头有座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建的三间四柱五楼的青石牌坊,峥嵘巍峨,结构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显赫的象征。
  村中有座康熙年间建造的“履福堂”,陈设典雅,充满书香气息,厅堂题为“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为报本”、“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的对联,显示了儒学向建筑的渗透。村中另一古宅为“大夫第”,建于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大夫第”为临街亭阁式建筑,原用于观景,楼额悬有“桃花源里人家。”六个大字”有趣的是,近人多将此楼当作古装戏中小姐择婿“热抛绣球”所在,现已成为西递村举办此项民俗活动的场所。“大夫第”门额下还有“作退一步想”的题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此外,村中各家各户的富丽宅院、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壁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
  西递是黄山市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旅游景点,坐落于黄山南麓,距屯溪54公里,距黄山风景区仅40公里,距黟县县城8公里。该村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居民三百余户,人口一千多。因村边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据史料记载,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因遭变乱,逃匿民间,改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故自古文风昌盛,到明清年间,一部分读书人弃儒从贾,他们经商成功,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将故里建设得非常舒适、气派、堂皇。历经数百年社会的动荡,风雨的侵袭,虽半数以上的古民居、祠堂、书院、牌坊已毁,但仍保留下数百幢古民居,从整体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NO.9 姜氏庄园
  姜氏庄园位于米脂县城东南16公里桥河岔乡,建于清朝同治年间。姜氏庄园由该村首富姜耀祖请北京专家设计,招聚县内能工巧匠兴建而成,前后用时十三年。姜氏庄园设计巧妙,施工精细,布局紧凑,由上而下,浑然一体。对外严于防患,院内互相通联,是陕北罕见的庄园建筑。
  庄园占地40余亩,主体建筑为陕西地区最高等级的“明五暗四六厢窑”式窑洞院落。庄园三院暗道相通,四周寨墙高耸,对内相互通联,对外严于防患,整个建筑设计奇妙,工艺精湛,布局合理,浑然一体,是全国最大的城堡式窑洞庄园,也是汉民族建筑的瑰宝之一。
  整个庄园由山脚至山顶分3部分:第一层是下院,前以块石垒砌高达9.5米的寨墙,上部筑女墙,犹若城垣。沿第一层西南侧道路穿洞门达二层,即中院。院西南又耸立高约8米,长10余米的寨墙,将庄园围住,并留有通后山的门洞,正中建门楼。沿石级踏步到第三层上院,是全建筑的主宅,座东北向西南,正面一线5孔石窑,两侧分置对称双院,东西两端分设拱形小门洞,西去厕所,东侧下书院。整个庄院后设寨城一道,中有寨门可通后山
&&&&&&&&&&&&&&&&&&&&
&&&&&&&&&&&&&&&&&&&&&&&
&&&&&&&&&&&&&&&&&&&&&&&&&&&&&&&&&
600400“”
“”“”“”
“”“”“”
④?“”“”
,,,,”“‘’‘’‘’‘’‘’‘’” “”“”
“”“”“”“”“”“”
1430()“”“”··
--1652“”--“”
195119511956195619573
195919601962
“”“”“”“”“”“”“”
“”[][][][][][]
“”; “”; “”
——“·”
“·”“”“·”“·”
·“”“”“”“”
“”“”“”75
17181740179418541946191019731980
1.2.3.4.5.6.
1959“”“”“”“”“”
""""""“” “”“”“”“” “”
""""""""""2004"",
“”“”“”“”“”“”……
“”“”“”“”“”“”“”“”“”“”“”“”“”“”()“!!”
“”“”()
“”“”“”
201084·“2010”
20“”“”
2“”“”“”
624624“”
“”“”“”“”“”“
”“”“”“”
“”“”“”“”“”“”“”“”
“”“”“××·×××”
“” “”“” ──
“”“”“”“”
“”──“”“”
“”“”“”“”
“”··“”“” “ xinl huix (
“”“”“”
·———“”“”“”“”()
()()“365”“”“”“”“”“”“”“”()“(··)”“”“”()“”()“”“”“”365“”“”“”
·“……………………”“”“”“()”———()
“”·“”·“()”·“”·“”“”·“……”
()()()()()()()——————
“”()“”
——————————
2006520“”()
Water-Splashing
413——41670037“”“”“”
,, ——,“”
“”“” “”“”
“” “”“”“”“”“”
“”“” “” “” “
前一篇:&&&&&&后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非主流伤感语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