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不是没有三本了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了?

当前位置:
|| | |
你有没有觉得年味越来越淡了 大家说说春节应该怎样过?
人气:511 回复:39
  回忆起来,小时候最开心的就是过年了,家家户户都会灌肠杀鸡腌肉;平时不让吃的糖吃得不想再吃;和小伙伴们放鞭、搞恶作剧;大街小巷门上贴着新年喜庆的字样,当然最开心的就是能拿压岁钱啦!    如今长大了自己挣钱养家,物质不像以前那样匮乏,大家的生活条件好起来了,过年却和平时没什么区别,感觉年味越来越淡,反而因为过年和七大姑八大姨聚在一起,问些让人难以回答的问题,这年...过的也没意思了...  大伙们说说,除了吃吃喝喝唱唱歌,这年应该怎么过?
TA共获得: 金币:0枚
还没人打赏
分享给好友
感觉现在亲戚孩子太多了,过年除了吃喝拉撒、置办年货外,还要再发红包,少了拿不出手,多了自己累!
怎么过不重要,重要的是和家人在一起。
平常生活跟过年似得,现在愿意怎么过都行只要高兴,不要丢了风俗习惯
过年像是一个周期的循环,过年像是告诉我们一个时代的变换,过年像是一个长者总结了马年绘制羊年,过年就像是告诉尘世岁月前进的步伐,过年就是团聚在一起... ...用各种方式向自然讲述自己的故事... ...
过年吃喝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家人在一起!另外趁着假期走亲访友。三十晚上放支鞭、十五晚上点个烟花,一些老传统还是应该有的!
当官的脑子有病 居然不让卖窜天猴&&放爆竹的花样越来越少了
重要的是和家人一起
你有没有觉得年味越来越淡了 大家说说春节应该怎样过?
忙碌一年后,春节是个休养生息、家人团聚、亲朋好友交流,盘点过去、规划未来的时间,内容不少
儿时过年只是记忆了,因为现在随时可以过年了,吃吃喝喝的没什么区别,传统还是要保持
团聚的味道大于春节的味道。
以下是引用迅驰数码的帖子:儿时过年只是记忆了,因为现在随时可以过年了,吃吃喝喝的没什么区别,传统还是要保持说的对头
的确如此!!过年味越来越淡,重视程度不似从前,想来可能有以下原因:一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意识已经大大提高了,过年仅仅是一年中的许多节假日之一,不再是唯一的大假;二是走亲访友的渠道增加,伴随通讯网络科技日新月异,人们不需再走门串户互致拜年,一条短信,一个微信,一个视频不论你在天涯海角立即就能收到;三是传统文化宣传继承不够,随着老人们的逐渐老去,新生代对年文化的认识理解越来越少,加上烟花爆竹对环境的污染,环保意识的增强,许多传统习俗也越来越淡忘;四是伴随着城中村的改造和城镇化建设的迅速发展,许多农村固有的风俗也因环境的变化越来越淡;五是过年本应是阖家团圆,密切亲情友情的日子,近年来却赋予了很多势利的因素增加了许多人情债,冲淡和破坏了过年的气氛。
回复:【松树针】
朋友你这报告有点长啊,出口就一是二是。。。到五是,与新闻网官方文章很神似的样子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管理出来的吧
我感觉年味越来越淡的最大原因,是生活越来越好了年轻人不信不要紧,可以回家问问父母爷爷奶奶,现在普通人平常过的日子要放到三十多年前,是不是像在天天过年啊,天天过年还能指望年味越来越重吗
假如,我是说假如啊,哪一天生活又回到三十多年前的样子,吃的穿的用的什么都紧缺,粮票肉票酒票布票菜油票煤油票。。。又重回人间,有票没钱肯定不能买,有钱没票你也买不到,盼着过年好啊,政府会发点过年票,粮票肉票酒票布票菜油票煤油票。。。都会有一点,那时,恐怕也只有到那时,过年才会再度成为百姓的奢侈梦想,年味不浓也浓了
忙碌一年后,春节是个休养生息、家人团聚、亲朋好友交流,
现在这条件,天天都在过年啊!
以下是引用贞观长歌的帖子:过年吃喝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家人在一起!另外趁着假期走亲访友。三十晚上放支鞭、十五晚上点个烟花,一些老传统还是应该有的!
一提年味淡就有人鼓噪放大鞭
现在年味确实越来越淡了,但是亲朋好友
回帖后跳转最后一页
看了该帖的人还喜欢看
7月10日到7月31日盱眙龙虾馆(原闽江路盱眙龙虾酒 ...全国首发的手工3D画作+体感互动游戏+4D梦幻空间+名...
48小时点击排行
本论坛本周Top10
可选评语:
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
不作死就不会死
青青岛社区客户端
用其他账号登录:您好: | 
> 如今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了
阅读 1060|回复 6
如今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了
记得小时候就盼过年,现在,嘿嘿。。。。有点怕过年了,过年的时候也没小时候的那种乐趣了。
购房|知识|楼市|置业|
什么是年味?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现在这年的确越来越没意思
还是把日子好好的过好
loveli891228
还有十天都过年了,可是真一点过年的味道都感觉不到
光门待桂枝,
 明月流客思。
  眼前列杻械,
   镜中双泪姿。
    老翁须地主,
     婆娑非舞羽。
过年就图个团圆,一家人都在本地的没感觉,要是在外地工作的就知道滋味了。
> 如今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了
免费获取无增项报价
累计人报名
热点楼盘论坛
热门楼盘推荐过年了,如何过出年味来--百度百家
过年了,如何过出年味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摘要 : 如是,大概到最后,人都会经历这么个阶段:先是被过年那海市蜃楼般的气氛所迷,乐在其中;渐渐发觉其中有相当的瞎起哄穷开心成分,于是慢慢儿远离;最后,终于到了“假的又如何,开心就好了嘛”,于是翻身回来,开始亲身参与,营造海市蜃楼的氛围。
小时候,说要过年了,不问情由,先就傻不愣登的高兴了起来。
因为过年时节,总裹在寒假里。寒假是巧克力,过年是巧克力里的杏仁儿。自由自在,加上欢天喜地,真是锦上添花。相比起来,暑假就长而平淡,没过年这样有盼头的节点。
因为知道过年,大家都不舍得不高兴,于是平日三分胆,变成十分。不做寒假作业,每天看电视,睡懒觉,爸妈也不会管——过年嘛。
爸妈没空管,也因为忙。我们那里,老一辈的单位会发大青鱼,年年有余。鱼杀好了,肉段儿腌了做咸鱼,鱼头鱼尾等年夜饭吃:略煎到泛黄,加酒和葱,熬一下午到浓白,就是鱼头汤,可以加豆腐。
除了整治鱼,还得备办其他的。去菜市场,席卷一气,跟那些菜贩们一一道别:
“还不回去过年?”
“今天做完就回去了!”
“那来年见!”
“好好!”
买许多卤菜熟食。过年了,店主也豪迈。你买猪头肉,白送俩猪耳朵。你买红卤肠,白送鸡肝。
“早点卖完我就收了!”
“忙啊?回老家啊?”
“不忙!就是去打麻将!”
过年前一两天,牌友们要打一两桌“暂别麻将”。瘾再大,之后一周时间,要暂别嬉笑怒骂的战友,把时光贡献给家庭了。这桌牌通常打得温馨,平日叫闹吵扰的,这天也和气。回去了,跟家里也好交代。
“今天输了。”
“算了算了,反正年里最后一天,当送礼物求福了!”
年三十那天,主妇从早上便开始忙。我们那里,年夜饭不讲贵,但要敦厚、肥硕、高热量。鱼头汤熬着;红烧蹄髈得炖到酥烂;卤牛肉、烧鸡要切片切段儿;要预备酒酿圆子煮年糕。厨房里腾腾白雾中,偶尔跳出一句话:
“你也闲着,去小店买瓶黄酒!”
到下午,亲戚们,比如外公外婆,比如叔叔婶婶,就来了。进门脱外套、摘帽子,先把过年好吼得全家都听见,然后男的们就开始围着茶几,嗑瓜子、剥花生(我们那里,过年一定要吃带壳的花生,脆而香),喝热茶;女的就窜进厨房:
“要不要帮忙啊?!”
“不用不用!你去吃瓜子!”
小孩子们满地跑,如果不提前把书和器物藏起来,就等着听嗤啦撕碎声和乒乓碎裂声吧。免不了有小孩要哭,大人劝慰,声音堆起来,一直顶到天花板。看电视的大人们,指着熟悉的主持人:“哎呀,他今年穿得好喜庆啊!”妈妈在厨房里喊爸爸:“我这里脱不开手,你去把黄酒热一热!”
吃年夜饭。平日再家常,这时也摆得有模样:杯盘碗盏。先凉菜,也就是各类下酒菜:卤牛肉、炸脆鳝、白斩鸡、松花蛋、拌海蜇、腌肚……吃过一巡,上热菜:炒虾仁、黄豆芽炒百叶、糖醋排骨、藕丝毛豆……吃完这一巡,小孩们都把杯盘放下,满家里捉迷藏去了;之后是鸡汤、鱼头汤、红烧蹄髈、八宝饭,到这茬儿,大家都不太吃了,边吃边聊,话语像羽毛球,在半空里飘,你拍一下,就送到一边去。
年夜饭有不收桌的权利。年夜饭完了,吃得干净的盘碗就收了,立刻洗;大家基本没动筷子的,放冰箱去。
会有人先行告辞,大家互相挽手致意,“后天见!”“后天见!”
剩下的大家,把阵地移到电视机前,远远近近,或倚或坐或卧,抱着热水袋、汤婆子,把脚藏在棉垫里,捂得暖融融,脸通红,等春晚。
年轻点的会叫:“哎呀看!宋丹丹!”“哎呀看!赵本山出来了!”老一点的则更重视别的:“今年这衣服,穿得妖里妖气的!”
到晚上十点,主妇给大家端酒酿圆子年糕来。虽然大家都挺饱,但先前吃齁了的,会觉得甜甜黏黏还有汤,挺清爽,来两碗。
到新年钟声响了,房间里响成一片:电视里的喧腾声,外面的鞭炮声,房间里大家彼此祝福声,手机铃声,百处俱发,不知听哪一处才是。等好半天,歇下来了,脸激动得发红。
听完《难忘今宵》,主妇就得打点了:客人们引去客房睡,大家各自预备就寝。这时候,我经常不想睡——都知道大年初一凌晨,春晚之后,许多电视台还会放些撩人心弦的好看节目呢,比如,央视电影频道经常把平时不放的好东西攒这时候播。可是拧不过老娘,没奈何,去睡吧。
一觉醒来,通常是被鞭炮声震醒的。就起床,早饭又是酒酿圆子年糕,偶尔是稀饭年糕,配点儿自家腌的萝卜干,总是就是求步步登高,团团圆圆。多幸福,少是非。住过了夜的客人也该回去了,送出门去,殷勤道别。
我遇到的年初一,通常都是干净峻爽的晴天。有亮度缺温度的阳光,寒冷的空气里满是鞭炮火药味儿。整个年初一的下午(因为上午经常会睡懒觉)都明亮而平淡,什么事都不着急了,就有种不知该干什么的感觉——这时候,电视机又成了我的好朋友。那些浮夸但欢乐的节目响动着,就让我过了年初一。
年初二、年初三、年初四,照例得四处拜亲戚。吃各类大鱼大肉高热量食物,聊天,欢笑,嗑瓜子,吃花生。小孩子们追着各类爆竹鞭炮乱跑,猫和狗吓得来回窜。室内室外,耳边总是亮堂堂的响着喜庆的乐曲。回了家,打着饱嗝,都不想再吃东西了。我妈就会把年夜饭剩下的菜,做成杂烩菜、咸泡饭、混炒饭。这些边角料凑起来,通常极香,吃得全身暖和,脑子都变简单了;就把自己抛进软沙发里,接着看欢天喜地的电视节目。
这种时候,我最忌惮的是跟妈妈的一些好朋友酬答。我们这里,阿姨们聊起来没边儿。比如我小时候,常被阿姨捏腮帮子:看这小孩多可爱!给我做女婿好不好啊!我妈就答:好啊好啊!——一个春节,我能被妈许配个四五家!当然啦,玩笑一句,过去就算,但多年以后,还会有阿姨开玩笑不怕事儿大,见着长大了的我,就指着自己身旁的女儿:
你妈妈以前可把你许给我家啦!
——也不管我和她的女儿彼此有多尴尬,这种玩笑可怎么接下茬?
到年初五,该上街去溜达了。回家过年的诸位也有些回来了,街上人虽少,店铺倒还开了。大家小别数日,都无比惊喜的道好:
“新年好!”
“新年好!!”
这时,你就会像穿上一件新衣裳,在这种“一切都很美好”的气氛中,觉得“哎,过年真是好!”回了家,妈把咸鱼蒸了几块,配热腾腾的稀饭,“吃吧!”
我偶尔也会想,究竟什么是“年味儿”呢?年夜饭?红烧蹄髈?嗑瓜子?春节晚会?“过年好”的祝福声?杂烩饭?走亲访友?爆竹声?似乎是,又似乎都不是。
去年春节,我在巴黎过,这是我第一次在国外过新年。幸而周围华人众多——话说回来,全世界大城市,都已经被华人占领了——所以还不缺过节气氛。远离故乡的人,办起故乡事来,通常格外道地。许多我在国内的亲戚都已经嫌麻烦不办了的习俗,在巴黎这里的华人圈里还流行着呢,比如,有位来巴黎三十年的老阿姨,绘声绘色教我:
“压岁钱的红包,可不能只拿个红纸随便一裹,这里面有讲究,要折,要描,我来弄给你看……”
中国人过个年,连法国人都知道了。看华人居住那片地方,张灯结彩挂红纸,那就是要过年了。
我是这么给自己塑造过年气氛的:亚洲超市里买食材,做些挺地道的吃食;家里贴些喜字,挂些年画。当然,到头来,渲染气氛最有效的,还是以下手段:调出历届春晚的小品和相声,当家里背景音。听多了之后,隐隐约约的,你真觉得,好像在国内过年了。
究竟什么是“年味儿”呢?
央视春晚相声小品的质量,已经被诟病了十几二十年,其笑料之短缺、主题之单一、若干细节之虚假,不必多言。但如果稍微在意一下,会发现以下特色:无论该小品是否有趣,大体上,央视春晚的相声小品,一如主持人的发言,总在渲染以下气氛:
天伦之乐;关爱互助;朝气蓬勃;老当益壮;家庭轻喜剧;生活情景剧——许多很没营养,甚至虚假,看了不过脑,但就像所有肥皂剧和鸡汤一样,试图治愈你——效果不论,意图是这样的:试图营造一种调子:
“大家是彼此关怀、温情礼让的呀!”
这种调子,其实并非凭空而来。我小时候所受的教育,率多如此。语文课本里,基本在强调以下审美:
中国是幅员辽阔的,五十六个民族如何相亲相爱,农民伯伯如何勤劳勇敢,城市居民如何积极向上,春天万物复苏,夏天烂漫璀璨,秋天丰收圆融,冬天瑞雪纷纷;孩子们如何去为五保户老爷爷扫雪,如何拾金不昧,如何立志远大,想当解放军、科学家和护士……甚至连数学课本里,都会不经意的编些诸如“红星农场秋天苹果丰收,一共有30吨苹果,问能载重2吨的3辆卡车需要多少次才能运完”,如此云云。
那是一种招贴画式的审美,多年以后知道真相的你难免会觉得小时候被哄了,但这个最初的、桃花源式的梦,到底是最初的印象。所谓年味儿,其实差不多就是如此:
一种从我小时候的教育、从上一代和上上一代长辈的日常言行里,承继下来的氛围,一种暖烘烘的,大家真诚的彼此关怀的,足以让人感觉周遭过于美好,过于和睦,简直可以无忧无虑的氛围。
所以,为什么年味淡了?不是因为仪式和习俗变化了——每一代人自有他们的仪式,我们的父辈少年时就不知道何谓春节晚会——而是人会随着成长,越来越明白,这种暖烘烘的、彼此真诚关爱、用心祝福的氛围,随着时间流逝,日益变成一种桃花源般的存在。不是年味淡了,只是人们长大了。
但是,到最后,还是会有一个转换。
我妈有那么几年,逢过年都不乐意操办了,嫌烦,嫌无聊,自己也觉得是穷开心哄自己,没意思。但近些年,她又热闹开了,每逢过年前后,便饶有兴致,四处备办,逮着各类理由,拉拽亲朋好友。按她对我的说法,“虽然是瞎闹猛(我们那里,管热闹叫闹猛),总也比不闹猛要好!”
如是,大概到最后,人都会经历这么个阶段:先是被过年那海市蜃楼般的气氛所迷,乐在其中;渐渐发觉其中有相当的瞎起哄穷开心成分,于是慢慢儿远离;最后,终于到了“假的又如何,开心就好了嘛”,于是翻身回来,开始亲身参与,营造海市蜃楼的氛围。
说来说去,过年其实可以这么解释:这玩意本身可以理解为,到了每年的某个节点上,大家没事瞎起哄、一起闹个乐。但人生在世,无非求乐;如果能有一个自己和周围都不加怀疑的固定时节,可以像傻瓜一样彼此喧腾热闹的问候和祝福,可以撒开欢乐,那就不妨乐乐。年味儿浓淡,到最后还是主观感受。想有年味儿,只需要把自己变成一个笨小孩儿,满心期盼压岁钱、年夜饭、春节晚会和各类无意义的唧唧呱呱,没头没脑的祝福每一个人,然后相信他人也会没头没脑实心实意的祝福你,就行了。
想要有年味儿,首先得真的没心没肺,把年当成年来过才是啊。
大家过年好。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阅读(6537)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1969年,阿兰锡格尔设计了这个LOGO。所以:
热门文章HOT NEWS
昨天一大早,朋友圈被吴晓波老师的一篇《跟王林合影是多糗的事》给...
新媒体砖家
猫叔在硅谷  现在过年为什么没有年味  记得多年前,每年过年都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没有什么比过年更让人期盼、让人高兴、让人幸福的了。过年虽然天气非常寒冷,但是大家走家串门真诚朴素的相互拜年,让寒冷早就忘在了脑后。当年穿的也不是很暖和,但是妈妈总归能为我加上一点新的东西,哪怕是换上一块新布的补丁,也给人新的感觉。虽然也没吃过什么象样的食物,但是过年的一顿饺子是从年三十上午就开始准备了,妈妈和姐姐妹妹们切洗剁揉准备饺子馅,家中人的忙碌,更是增加了心中对过年美好享受的期盼,其实我小时候是不怎么喜欢吃饺子的,一直到现在都不是很喜欢,只是喜欢那样的场景和感觉而已。特别是大年三十的一家人团聚守夜,一家人围着煤球炉子,吃年夜饭,那时的年夜饭其实比平时也没好多少,可能是白菜里多放了几片肉,但是也没人去挑肉吃,要是平时早就抢着吃了,过年大家对吃都不景了。吃过年夜饭后,大人就一起包饺子,我们小孩子就瞎帮忙,但守夜让人感觉很神秘,好像能守出一个什么礼物来似的。每年的守夜,我总是因为太困而早早的就睡了。第二天一大早就被母亲叫醒,这一天是大年初一,小孩子是不能睡懒觉的,否则要懒一年的。所以天刚亮就赶紧的起床,等着吃母亲端来热气腾腾的饺子。吃好早饭就去拜年,先邻居家后亲戚家,看到各家各户的门上贴的对联,门头上贴的门缭子和窗户上的窗花,家俱和锅台上也贴上“福”字,甚至门前的树上也贴上了“出门见喜”,让人感觉过年真好。过年还有很多过年的规定,比如大年初一早上是不能扫地的,吃饺子要先敬老天等等。过年让人感觉温馨又神秘,喜气洋洋又诸多禁忌。但是那样的一个节日,在心中总是挥之不去,虽然年过后很久了,仍然让人回味无穷,期待着下一个年的早日到来。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过年没什么年味了,我时常在问自己这个问题,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人长大了,心中的期盼没有了;或是吃的东西多了,过不过年和平时没什么两样了;还是过年过的麻木了。其实都不是,还是社会的变迁带来的影响,大环境影响了人们过年的心情,使“年”和人们心中的渴望越来越远了。  首先的罪魁祸首是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这一天是农历年每年的最后一天,叫大年三十,也叫除夕,应该是迎接新年的日子,这一天的晚会应该叫“迎新年文艺晚会”,可央视却叫这一天的晚会为“迎新春文艺晚会”,晚会上把这天过年的“年”不叫年而叫“春节”,从名份上就把“年”给排除了,起码也是把“年”的地位给降低了,主持人上台后的第一句祝福是春节好,春节快乐等,没有一句是新年好,好像新年就是指阳历年,农历年就不叫年而叫“春节”了,单位企业的新年团拜会是阳历年的团拜,而真正的新年团拜会叫“迎新春团拜会”,这是为了和阳历年的团拜会区别开来,把新年就从名义上定为阳历年了,中国的真正新年就成为了“春节”,其实我们中国人一直过的是农历年啊!  “春节”这个词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代替了“年”的,春晚是1983年的农历年才第一次有的吧,从那以后,春晚就火红起来,被央视打造成了天下无敌的晚会。这一天应该是家家户户忙着过年的一天,但是大家都没什么心思忙了,就期盼着看春晚了,好像过年就是看春晚,除此之外,都不叫过年了。可以看出,春晚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一个和过年没有半点关系的春晚竟然成了过年的主要内容,但最主要的是看完了春晚就是骂娘,严重的影响了过年的心情,难怪“年”过的没年味了。  所以,“迎新春文艺晚会”应该叫“迎新年文艺晚会”,名字改了,内容和形式就不一样了,年味也就会就增加了,要在文化上和舆论上让“过年”重新回归到人们的过年中。  其次是人们生存的压力和工作的忙碌,有的单位大年三十还加班加点,从心情上就没有准备过年,哪还有过年那份闲情雅致。同样是忙碌,不是为了过年而忙碌,过年的气氛怎么能营造出来呢?只是在过年时大喊“我过年了”,那还有过年的味道吗?  第三是人际关系的淡漠。现在的拜年可以说是一种形式,早已没有了以前的那份真诚和质朴。邻里关系到了冰点,直至老死都不相往来,手机里的通信录有几百个号码,可是却没有一个是邻居的。宁愿和摇来的陌生人聊天,也不敢和身边的同事说说心里话。网上说的是真话,生活中说的是假话。过年了,最需要亲人朋友的探望和祝福,需要邻居间的相互走访和看望,这会让人感到温暖有加,有句老话说的好:“远亲不如近邻。”现在却不敢走访了,邻居身在咫尺,却似相隔万里。过去的拜年问候,道出真情实意,可是现在一个短信群发就算完成了任务,礼节性的应付一下,这样的过年于人于已都早已不是那回事了。  最后是各种洋节日的冲击,现在许多年轻人都崇尚过洋节。特别是对情人节、圣诞节等外国人的重要节日,我国的年轻人非常熟悉洋节日的时间、过法、要求、礼物和禁忌等,而对中国年却不知道过法和要求,甚至对禁忌一点都不知道,连过年的日子也不是很清楚,感觉中国年没什么过的,就是吃顿饭看个晚会再睡几个懒觉罢了。年轻人没有过年的期盼,可能家长也更没有什么过年的冲动了,这个年还能过的有味道吗?  也有人说,过年吃的东西,平时都在吃,所以过年没年味了,难倒中国人过年就是吃吗?即便是吃的东西不希奇了,过年的时候吃和平时吃感觉还是不一样的,现在的可能唯有年夜饭应该还是保留了点“年”的感觉的。至于鞭炮我多年前就不放了,污染环境、危害社会、制造噪音、辅张浪费,还带有点封建迷信色彩,这个本不该保留的陋习却保留了下来,而且还愈演愈烈,早就应该取消了。  我们的新年永远是我们的新年,回家“过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永远的基因,是对家永恒的爱的主题,也是家对游子爱的呼唤,更是儿女对家无比的眷恋和依赖。过年是中华民族的生活大事,是任何文化形式也不可能剥夺或改变的。  记得不时候,每到农历的腊月,父母亲就开始了过年的打算,腊月中的几个过年大节始终在酝酿和积垫着过年的气氛。腊月初八、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六、腊月二十八、除夕、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等都有着特殊的要求和意义。从喝腊八粥开始,到腊月二十三的剃头、过小年,腊月二十四的除尘、祭灶,再到腊月二十六的洗福、送节礼(给老丈人家送节礼),腊月二十八的穿新衣服、发面蒸馒头,腊月二十九的写对联、写“福”字,剪门缭子、剪窗花,大年三十的准备饺子馅、贴门对和“福”字,吃团圆饭,期盼已久的“年”已经来到了,心中的欢喜洋溢在每一个人的脸上,就等着大年初一的给长辈、亲朋拜年和高兴的拿红包了,初二初三回娘家,初四到初八的走亲戚看朋友。其中的初四“三羊(阳)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初五的迎财神,初六的送穷,初七的过生日,正月初六农民就开始自娱自乐演戏等文艺活动,这样的“年”一直要到正月十五吃圆宵才算真正结束。虽然各个地方的腊月和正月的习俗不完全一样,但都是丰富和多彩的,都是为了大年到来的情绪酝酿和物质准备,这样的“年”过的才有滋有味,希望“年”回到我们的过年中来,让中华民族的新年成为每一个中国人期盼的节日、团聚的节日、开心的节日、文化的节日,也成为世界节日的一个重要的主题。
楼主发言:4次 发图:0张
  理想是美好的,可现实是摆在面前的!习惯了就好!新生代的血液里渐渐的失去了我们的“年”,被那些他们认为更重要的节给慢慢地吞噬着…习惯了就好!  
  楼主码字好辛苦
  @Naghtfall 1楼
18:04:56  理想是美好的,可现实是摆在面前的!习惯了就好!新生代的血液里渐渐的失去了我们的“年”,被那些他们认为更重要的节给慢慢地吞噬着…习惯了就好!  -----------------------------  谢谢你的理解
  @三院门卫 2楼
18:05:34  楼主码字好辛苦  -----------------------------  写的对吗,你好像不感兴趣
  小时候盼过年是因为平时穿不上新衣服吃不上白面,所以多年后的我都怀念小时候。以前是穷但社会公平,人的思想健康,单纯,一句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就和老毛干革命去了,那叫信仰。现在的信仰是没有爹没有娘只要有钱就行。人都被人民币征服了,等人把人民币征服了就过年有意思了。  
  @tianyang9034 5楼
18:21:42  小时候盼过年是因为平时穿不上新衣服吃不上白面,所以多年后的我都怀念小时候。以前是穷但社会公平,人的思想健康,单纯,一句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就和老毛干革命去了,那叫信仰。现在的信仰是没有爹没有娘只要有钱就行。人都被人民币征服了,等人把人民币征服了就过年有意思了。  -----------------------------  太经典了,我有同感
  写的太长 一般不看完。。。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体味越来越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