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化是文化沙漠吗?

香港还是文化沙漠吗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贡献于
评价文档:
2页免费11页免费7页免费5页¥3.001页¥0.503页免费3页免费35页2下载券5页免费2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2页免费3页免费2页免费4页免费23页免费
香港还是文化沙漠吗|香​港​还​是​文​化​沙​漠​吗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5.08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为什么香港是文化沙漠_百度知道
为什么香港是文化沙漠
所以每一位香港人,老年人,就是如何多赚一点钱,没有失业金香港地方小,要七十岁以上才有所谓的生果金。这就是为什么,香港政府没有什么社会福利,根本没时间享受文化生活,生活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失业了,市民每一天想的,香港被称作文化沙漠的原因,都要为生活而奔波。所以文化事业在香港,总是不成气候
其他类似问题
其他5条回答
所以每一位香港人,老年人,就是如何多赚一点钱,没有失业金香港地方小,要七十岁以上才有所谓的生果金。这就是为什么,香港政府没有什么社会福利,根本没时间享受文化生活,生活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失业了,市民每一天想的,香港被称作文化沙漠的原因,都要为生活而奔波。所以文化事业在香港,总是不成气候
[提问者采纳]
以前是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没有设立中央宣传部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等文化事业单位
香港政府没有什么社会福利?那请问一下,内地政府有哪些社会福利?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人口也是来自四面八方,而且这座城市历史也不够悠久。加上生活节奏快,普遍追求物质享受,所以没有很好的文化氛围。。
我不为香港是文化沙漠
不是有金庸先生吗
因为香港被殖民统治159年之久,香港虽然在经济上发展了,而文化上却始终没有归宿感,可以讲是文化沙漠。
等待您来回答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说香港是文化沙漠吗?绝对不能这么说,除非把文化严格限制为某一个领域或攻用的,例如赤化,例如一元,那香港确实是沙漠。就传统文化而言,香港开埠时间确实短,上下五千年里能被史册记载的篇幅只是一页,但这不构成文化沙漠的理由。文明的时间长度可以量化,但这不能作为衡量文明价值大小的标杆。以建筑为例,中华文明发展了4800年,(南方区域)该有的,她都能保存下来了,甚至可以这么理解,香港为中华文明保存了200年的文化,但这200年是站在4800年的高位的。反观大陆大部分城市千城一面的现象,香港在古建筑、近代建筑的保育工作是做得最好的(当然香港人自身会对当局很多做法有意见),有价值的基本没有破坏。而在传统文化方面,例如拜祭黄大仙、车公诞、长洲太平清醮(已入遗)等民俗文化,每天都是如火如荼地进行,已经成为香港人的生活习惯,比起传统的清明中秋重阳等丰富多了。特别是长洲太平清醮,每年都会有小孩参加飘色巡游,年富力强的去抢包山,老的组织祭祀、扎纸,整个仪式里不会出现年龄断层,可谓全民参与。说香港没(传统)文化,大概是没去实地看香港人怎么生活。说说现代文化流行文化。歌影视文化就不说了,大陆没有任何一个企业能够和香港比肩,即使财大气粗的也只是在硬件上达标,软件上还是有很大的距离。由于曾是殖民地的关系,香港的西化程度很高,很多学者、知识分子都受到很好的西方教育,同时他们没有脱离华人家庭的传统教育,所以他们可谓学贯中西。他们不吝在香港发表自己的看法,很多还进入大学讲堂培育新人,保证了学府教育的良性循环。此外还有不少文化人(有机会,或者成本很低地)举办讲座展览、出书,丰富了市民接触文化的途径。而香港政府在推广文化事业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西九悬而未决就不便评论,但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展览,只是为了700万人服务,可谓让人艳羡不已。以最近的一次毕加索真品展为例,法国借出了55件毕加索的真品到香港展出一个多月,这种机会可能一辈子只有一次。除了这种世界性的、主流性的文化行为,还有很多小众的、非主流的、小规模独立的文化行为。例如出名楼上铺,承载了很多文化传播的功能,让更多人有机会去在有限的空间、资金尝试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各种二次创作不会被打压,被幽一默的人也不会轻易上纲上线,可以容纳多种声音,不会让微小的声音失去机会。这个社会是多元的,任何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机会和位置(当然,钱是最霸道的)。香港人善于取长补短,并且把所有东西实用化娱乐化。香港的很多文学、影视作品本身是很深邃很厚重的,但作者却用一种轻松活泼的方式去表现,不会让人觉得有压力,过分深沉,所以才会让人误会香港的一切都重商、功利,都流于表面,无文化。彭浩翔是一个例子,年轻导演,作品话题性很强,商业化程度高,也够喧闹,但盯着他一路以来的作品就会发现,他一直以来都有自己的原则和坚守,不知不觉传达了很多东西,也形成了一个圈子。说他是鬼才,是因为你会猛然醒悟,这娱乐化的底下原来有如此深意的思考。说一下广义的文化。香港有议会文化,有宪政文化,有社工文化,这些都是大陆所缺乏的。盯着出了多少学究多少个圣人没有意义,这种标杆式的人物很容易出现断层,横空出世之后就青黄不接了。一个地区能孕育出良性的社会制度、政策,让居民安居乐业并有余裕去从事对社会前进的思考和事务,才是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试想一下,这么一个多元的社会,怎么可能是文化沙漠呢?——分割线——9月4日17点补充如下:哪个地方都有文化,厚度和广度不同罢了。主要说一下沙漠。沙漠是寸草不生的地方,可以理解为无论是主流文化还是小众文化都不能在这个地方生存。这样的说法未免有点绝对。香港确实是没有和历史上中原文化比肩的厚度,但我相信,把中原文化浓缩在香港,一样可以生长得很好。但最让人艳羡的是,是香港对于小众文化的包容的氛围。很多大财团会资助民间创意人士做项目,政府会预留空间给他们搞自己喜欢的事,作为父母的也不会强迫子女做商人、律师、医生,任何新鲜事务来港都可以找到受众。香港确实有一个很良性的环境去包容外来的东西,小众的东西,重庆大厦的存在本身就说明了这个事。在香港,大树能长得好,小草也不会绝迹。这还能说是沙漠吗?香港对于文化的重视,事无大小,都是华人圈里排前列的。“这不是多与少的问题,而是有和无的问题。”之前我和一个朋友这样评价香港与大陆的文化差异。
好像被叫成文化沙漠的地方也很多。但无非都在祖国南部——香港啊,广州啊,深圳啊??就从来没听说过谁管北京叫文化沙漠的,也没听过谁管上海或者乌鲁木齐叫文化沙漠。
显然人们倾向于觉得南蛮之地,说鸟语,且串出浓浓资本主义味儿的地方才配得上“文化沙漠”这一称号。比起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过以或者被小平划了一个圈之后才“先富起来”的广州和深圳,“文化沙漠”中最正宗的当属正正经经沦为过上百年资本主义殖民地香港了。
说香港没文化么?也是啊,这是一个会把《zookeeper》翻译成《精装群兽追女仔》的地方啊,是一个发行量最大报纸在黑社会背景的《东方日报》以及一个广告多过新闻的免费报纸《头条日报》中角逐的地方啊。说香港没文化么?但也不是啊。论文盲率,论教育程度,论文化设施,哪哪样也没有落在后边啊;2011年世界大学排名港大、港中文及科大学分别位居22、37及40位,全歼位列46的北大和47的清华了。除非是比普通话,别的还有什么好比呢。
“文化沙漠”这个词(怀着既然它存在就尝试去理解它的心情)不免是针对香港是一个彻底的商业社会,消费社会这点而言的。
香港是世界上经济自由度最高的地区,没有之一。加拿大费沙学会(Fraser Institute)公布的“世界经济自由2011年报告”,香港在全球经济自由度排名首位。同样,香港是世界上最强调经济价值的城市,很可能也没有之一。这里不是不重视文化,只是更重视物质罢了。香港人可以不知道三皇五帝,但不可以不懂得炒股、炒楼、熟知李嘉诚的发家史和豪门恩怨的最新八卦 。
如果有个专门给中国人用的词叫崇洋媚外的话,香港当然算是首当其冲地“崇洋媚外”。崇洋媚外就自然要“照办煮碗”(依葫芦画瓢),洋人有的,我也要有。把伦敦,纽约学了个大概模子。莫圆庄在《明报周刊》里说香港多的是小美国人和小英国人;林燕妮说香港人老是忙着对外国人显示自己到过多少外国国家,懂得多少洋东西。 于是香港能和伦敦,巴黎一样并列为世界著名摩登大都会,却似乎也只限于摩登而已。
香港也是世界人均广告接收量最多的地区,加上昨天刚出的苹果爽报,香港的免费报纸足有六份。大概如果不是香港人民对消费主义的接受,香港不可能成为一个有6份免费报纸同时存在的地方。对于香港人来说,广告就像新闻一样是需要也想要阅读的内容。能够做广告的地方都已经做了广告,据说几年前政府还差点打算要在香港的隧道内设置广告位置,最终被议员以“如果放一些美女图片在那里,也许会引起车祸”的理由否决掉了。
香港的这种消费主义气质即使在其文化人的身上也一概明显地体现出来。香港那四位久负盛名的大才子:金庸,倪匡,黄霑,蔡澜。一个“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长居华人作家首富;一个众体皆备,日进万言,速度之快,稿酬迭来,世界第一;一个是黄金填词人,作品脍炙人口,是香港流行文化的代表;最后这个食色性也,卖酱售茶,至今逍遥在美食美女间。他们极深的古典文化造诣,和他们非常市场化的文风,在香港这片奇葩的土地上奇怪地融合得天衣无缝。
其实这个问题,很多香港作家的文章都可以回答你。香港文化人都很有一种盛世已过的危机感,都经常很不吝啬地批评香港文化,不过他们的批评文章也都正像他们批评的文化一样,有一种通俗易懂,老少咸宜的香港风格,悖悖论论的。
林奕华说香港人喜欢投机,就像香港人喜欢韦小宝。“精于卖乖,抛浪头,不学无术,走精面(投机取巧),执生(伺机行事)??如果不是有着这类人的高速繁殖,香港不可能在短短二十年间创造如此骄人的经济成就,以及如骨牌效益的‘文化下陷’。”
“香港是百分百现实的。现实的意思,是不作无谓的行动与妄想。在香港人的字典里,数艺术是最无谓的。因此,连娱乐所保函的艺术成分,也必须被硬生生地分拆剔除。唯有这样,香港人才会觉得在娱乐上花的钱用得其所:金有纯金,娱乐当然也是越纯越好。”
文化沙漠就这样继续活色生香地有气质,没文化下去。PS:关于这个说法最早是谁提出的,目前所知最早的确凿记载是:号,鲁迅第二次来港,应大公报邀请进行两场演讲,当时英国人发动多种方式阻挠,结果到场却有五六百人之多,很多人站着听完,席上一群年轻的香港写作者向鲁迅提问:“香港是文化沙漠吗?”鲁迅当时的回覆是:“不可以这样说,这样说太颓唐了,就算它是沙漠也不是不能改变的。”
想當然的說法而已。如果你是住在香港的文藝青年,在 2013 年 3 月到 5 月的這段時間裏有以下活動可參加:香港藝術節(一年一次)香港國際電影節(一年一次)聲音藝術名家 Francisco Lopez 在香港城市大學的演出(已結束)日本重口味漫畫家駕籠真太郎的展覽(3.28 開始)Andy Warhol 展Kraftwerk 音樂會(5.4)周啓生音樂會(5 月)Blur 音樂會(5 月)Sigur Ros 音樂會(5 月)Woody Allen 紀錄片 3.28 上映這些都是確定的活動,通常除非藝術家本人生病或是發脾氣,不會因爲什麼「不可抗力」被取消。注意以上有大牌,但也有極冷門的東西。冷門到全世界 80% 的人一輩子都不會接觸到。沒有富庶、自由的社會,這些都不會有。不要因爲香港文化人北上撈金就覺得中國很有文化。
假装是个公民记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香港英国文化协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