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理解读莫言解说cf花动柳应妨鸟争枝

请使用支持脚本的浏览器!
该日志尚未公开,你暂时不能查看。博主可在此
不如去逛逛吧。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留个记号 以后再看
  她的“任情”“任性”,出乎天然,毫无虚假——“是真名士自风流”……她的热爱文学,纯粹出于天生,只管自由释放,既没有探春那种时时有意识地以“文”来试才、炼才(锻炼自己的才华)的意思,也不需要像宝钗那样为尊身份而总是刻意留有余地……她的诗词歌赋,不同于黛玉那种因对人生不平而有感的、缠绵悲戚的“言志派”,而是抒发真情、饶有情趣(“独抒性灵”)的“性灵派”,往往情味隽永、兴致盎然,已然渗入了“书”“画”的韵味……
  作者:清风无数明月
发表日期: 19:09:00
留个记号 以后再看  ——————————————  你是第一个愿意坐我这些寂寞沙发的来客……
  湘云这种顺乎现实的安然、和释放心灵的自由快乐结合在一起,使她具有一种独特、真诚、俊朗的面貌,她的女儿情态、赤子之心、“男儿”气概……都真实可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种“憨”,不是未经世事的“简单”、不是任性无知的“懵懂”,而是一种经历了世情磨练后、依然遏制不住的、对于生活的满腔热爱之情,和天地间纯朴不灭的性灵之真……这是一种在现实夹缝中的、不可磨灭的、对于精神幸福的追求、肯定、和沉醉……
  ——这,也就是我们在“虚无”(无为)人生中努力保持“信心”和“有为”、不堕“虚空”的哲学根源和精神动力……也是正确处理“庄”、“禅”之“物我两忘”的终极理想(精神)和“道在屎溺”的平常之心(现实)的、极为可取、但却又不同于宝钗的另一种“儒”式人生哲学……
  此节完……下一节将就湘云热爱的“文学”,争取再深入一点描述她的精神世界……
  技术贴,先马克
  如此好帖,不马克不行啊~  对哲学实在是知之甚少,对楼主这些高见只能望洋兴叹。楼主这番解释让我之前的认识深化了不少,有豁然贯通之感。。。  给楼主揉揉肩~~楼主你一定要加油填坑啊,你的文我准备打印下来慢慢品读。哈哈~~
  LZ,我又来看你了,持续关注。。
  今天才看到上面几位朋友的留言,真的好惭愧——    最近因为一些琐事,临阵脱逃了五十步之久,心虚愧疚之余,自己一直都没敢点开这帖子……后来安慰自己,哪天把提纲全部拟完了再一并填坑,结果进展就慢得赛蜗牛了……    我要努力……    
  红楼帖子比马克
  我来迟了~~不曾赶上直播。。。  ^^ LZ加油!!写的真好~~的的合我这“熟读红楼,不熟悉哲学”的红迷胃口哈哈。湘云和心学那一段真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刚好最近对心学感兴趣。 等你填文学部分这个坑。 红楼诗社我从来都最爱湘云的诗作: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唯有我知音~~ 突然想到 :“也宜墙角也宜盆”,“抛书人对一枝秋”,刚好可以分别做你之前的“顺从现实”及“任情任性”的注解。    我也是摩羯座,握手。咱们摩羯座好像都比较容易对宝钗生出理解和同情:大约是天性中责任感较重,多半很自然的接受儒家的入世思想。一度认定宝钗也是摩羯座,不过看看生日好像又不是。可叹当日还没有星座一说,不然曹公多半要把宝姐姐派给摩羯座的哈。    
  作者:Jane_ym
回复日期: 10:45:19  ————————————————  你是个资深红迷哦……“也宜墙角也宜盆”的解读,妙得很……我是星座白痴,想当然觉得它和我们传统的阴阳谶纬一类的学说应该有可比性吧,不过看起来似乎更轻松有趣,更近似于游戏性质……说错了别打头……    这几天我还是先把湘云的最后一部分贴出来吧……想到又要打字,心里有点发怵……
  三,末世情怀——道佛的清冷寂寞和文学的超脱慰藉
  前两节分析下来,可以看见,湘云的思想根基虽属现实派的儒门正统,但其精神世界,却已然和“道”“佛”,严格来说是“庄玄”“南禅”难分彼此了。“庄”“禅”加之于她的影响,不仅丰富了她的处世哲学,更给予了她文学思想上的启发和文学创作上的敏悟……
  “庄”“禅”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一直有着深厚的影响力。它启发了文学作品的灵性,启动了“文学”摆脱“实用”“载道”约束的独立进程,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史的内涵和意蕴……
  庄禅之崇尚本真、自由、性情等主张,一直在推动中国文学的演变。历史上有关文学因此大发展的重要记录不少,这里随便列举几个——比如:魏晋时期“文学”受庄玄影响而摆脱政、道二统,卓然独立出来,成为表达人们真实情绪、感悟等的载体……唐宋诗词的鼎盛,给予文人以灵性的精神休憩……即便以儒学道统自居的唐宋古文,也要凭借“真性情”,才具有扫荡虚伪腐化世风的力量……
  这一节虽不算最长,但一时半刻也打不完,大概要几天吧,待续……
  好复杂。
  更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明清“心学”的盛行,文学界自然首当其冲深受影响,一时间出现了崇尚“天然”“性灵”等主张的许多创作流派,同时也涌现出大批优秀的文学家,给我们流下了众多寄托人生情怀、承载精神追思的文学杰作——从灿若星辰的短诗小令到江河绵延的长篇巨制,从曾经籍籍无名的《浮生六记》到一出世就风魔了整个文化界的《红楼梦》……无不向我们印证了“文学”在一次次破蛹化蝶之后,在人类文化思想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不同于宝钗“为人生而艺术”的态度,也有别于黛玉感愤抒怀、“屈子行吟”式的“言志派”,湘云的诗词,给我们呈现的是在庄子和禅学的启发下、对于“人生”“自然”的一种崭新的“审美”趣味——此时“文学”,已然被升华为和当时的“书”“画”一样、具有自身“审美”功能的“艺术”手段,它既有“为艺术而艺术”的纯精神趣味,也是对苦闷现实的超拔和慰藉……当然,文学“审美”功能的凸显,并非一蹴而就,应该是得益于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几次大的突破——
  未完……
  普遍认为,先秦“庄子”的崛起,首先给中国主流的礼乐思想、庙堂文化一个巨大的冲击;其次,魏晋“庄学”,是对庄子的继承和再次突破,使得儒家文化用“文艺”载道、教化社会的文艺理论观,一时间显得黯然无力,当时的“文学”在文化领域由此拥有了独立的(甚至可说是主流的)地位,可以“为艺术而艺术”的论调一度压倒儒家“为人生而艺术”的社会道德标杆……不久,紧接其后、深受“庄玄”影响的佛家“禅宗”,更是将文学从儒家道德伦理的压力下进一步解脱出来,几乎将对“文字”、“文学”、“自然”“人生”等本身进行探讨的趣味发挥到了极致……
  在这脉不容忽视和小觑的文学思潮的影响下,中国文学史上不乏崇尚“天然”“本真”等人生审美方式的创作流派,它们积极提倡“感性”“自然”“真情”“心灵”“自由”等理论,虽造就了和儒家文艺理论呈对立姿态的“消极”“出世”派,却也大大拓宽了宋明以来的儒家“理”“心”等学说的思想领域……在儒家“入世”责任感的重担下、在儒门“道统”严厚实的传统的罅隙里,“心学”另辟蹊径,将“入世”与“出世”结合起来,给现实中“穷”“通”不等、性格各异的儒派人士,提供了更多的社会选择空间、和更灵活的人生适应能力,以及更具审美趣味和审美享受的精神生活方式……虽然,“心学”这种对儒学的大力拓展,引发出人们对其利弊的不休争论,但对于文学艺术领域,“心学”理论毋庸置疑地拥有其不可抹杀德历史功绩……
  下面,我们参照湘云的创作,就“心学”主要活动范围的宋明时期,略举几例,将湘云诗词中透露出的“天然率性”“清灵秀美”“名士风流”“女儿情态”“男儿气概”“赤子之心”等气息,分别配以与之相似、可参照作比的部分文学创作流及其代表人物,略略体会一下湘云独特的文学气质……
  1,“天然率性”的“唐宋派”之归有光……
  有事,晚上继续……
  作者:psvic
回复日期: 12:04:36     好复杂。    ——————  我自己的头脑虽然还算清楚,但文字看起来是有些复杂——也许是我只顾着掰开揉碎,却没能好好地整理疏通?  
  随便一看就有错误,改改再走:    更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明清“心学”的盛行——更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宋明“心学”的流行,
  1,“天然率性”的“唐宋派”之归有光……      所谓“唐宋派”,是明朝反对当时拟古主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推崇唐宋古文(散文)家的文学流派。唐宋派文学理论受心学影响极为明显,它主张“心”“物”一体、“心”“物”同源,认为文字应该“道其中(内心)之所欲言”, 因为“文字工拙在心源”,又世间一切,“彼皆各有其至,而非借耳佣目所可紊乱增葺於其间者,学者苟各得其至,合之于大道,而迎之於中,出而肆焉,则物无逆於其心,心无不解於其物”,意思是说作者真情发乎天然,文字自然水到渠成……所以要创作出优秀作品,作者须“洗涤心源”“心地超然”,才可摆脱束缚、自有真情……
  其中,归有光是主要以创作实践来支持唐宋派理论的代表人物,他的许多诗文,正如他自己所说,“如上甑馒头,一时要发乃佳”,作品中流露的情感,自然真挚,既不失儒家关心民生的责任感,又能“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表”,“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可谓率性天然、朴素真挚,却又情致缠绵……这些和归有光颇有政治才能却秉性淡泊的精神气质是一致的……王世贞说他的作品,如“风行水上,涣为文章,当其风止,与水相忘”, 《列朝诗集小传》评他的诗是“无意求工,滔滔自运”,都是盛赞他文采出乎天然……
  这种源于心学、崇尚“天性”“真情”的文学理念,一旦和作者本身的聪慧才智相和,往往会焕发出无拘无束、生机蓬勃、用之不竭的创作能力。因为,“造化天然”“物(自然、人生)运无穷”,如果能将敏悟的“真心”与“外物”合为一体,那么文思当然是随事变化、永不枯竭的——这就是湘云诗词率性天然,在联诗对句时滔滔不竭、在赛诗时诗思敏捷、总有“说不完的话”的根源了……
  下面举诗例几则,让我们如品清茗一盏,以稍作休闲——
  胡乱选了首归有光的《碛砂寺》:  望见石柱立,知是招提址。  莲宇已燹荡,土墙何迤逦。  淡淡远天色,梅花带寒雨。  溪回竹树交,风吹鸟雀起。  日暮湖波深,苍茫白云里。     又零乱节录了几句《芦雪庵即景联句》:  ……   (阶墀随上下)   湘云:池水任浮漂。 照耀临清晓,   (缤纷人永宵)  ……  (诚忘三尺冷)   湘云:瑞释九重焦。 僵卧谁相问  (狂游喜客招)  ……   (寂寞对台榭)   湘云:清贫怀箪瓢。  ……  (烹茶水渐沸)  湘云:煮酒叶难烧   ……  湘云:石楼闲睡鹤,   (锦厨暖亲猫)   ……  (月窟翻银浪)   湘云:霞城隐赤标。   ……    这次联句咏雪,总体上一气贯串。因为口占,所以全诗语言较之其他大家几次赛诗的作品更显自然平易——因为湘云的最多,庶几可以说这次诗风的走向很大成分是由湘云引领的。湘云诗虽然也重用典修辞,但较其他姐妹作品还是更具有一些流畅绵延的气韵,因此,这里随意节录几句,将其与归有光的“碛砂寺”做个简单的比较——归有光此诗明显更为平易晓畅、清和淡泊,也更趋近散文化……但细细体会,二诗中内在流动的自然率意的气质,还是有几分神似的……  
  另:湘云的《如梦令 咏絮》情致缠绵,和归有光《项脊轩志》历来为人称道的细腻悠远的真挚情感,也可作一番参照品味……(我此处偷懒略过)
  2,清灵秀美的“四灵诗派”之赵师秀。
  四灵诗派,在病于“尚理”“议论”的宋诗坛,可谓独树一帜。“四灵”是指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号灵秀)。将他们并为一派,固然是因四人号中都有一“灵”字,但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四人的诗作大体具“清虚便利”“瘦削轻灵”的特征。四灵诗人安于贫贱、乐得清闲、喜爱田园、寄情泉林,虽然在形式上重视“格律”“锻字”,但在风格上却显得非常清灵、秀气。如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春早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情趣盎然,洋溢着对自然、生活的品味和热爱,韵味淡雅精致、情致清秀绵长……总体上和湘云的诗路甚为相合。就连赵师秀批评自己“只擅小篇短体”的缺点,也颇似湘云的创作喜好——湘云的作品以律诗小令为主,比如我个人最喜欢的“咏絮”,就是短小精致,点到即止……她基本上没有宝玉“芙蓉女儿诔”黛玉“秋窗风雨夕”“桃花行”“葬花吟”那样缠绵悱恻、回环跌宕、“此恨绵绵不绝”的长歌大行……
  技术贴啊,按抓学习,红楼梦是一部越看越深的书。
  湘云的文学趣味,是由她乐观随和、热爱生活的天性造就的。无论《菊影》的精致玲珑、《白海棠》的欣悦珍惜等等,都离不开她对生活的尽情享受、细心品味和无限珍惜……
  作者:瓶子里的双鱼座
回复日期: 16:33:55     技术贴啊,按抓学习,红楼梦是一部越看越深的书。  ——————————  凡是无意名利、呕心沥血之作,任何赞美都是不过分的……而那些想利用别人的真情和心血来换钱的龌龊人,她(李少红之类)已经丧失了做人的人格……轻一点来说,她是“虫豸”,重点来说,她已经“死”了……
  且扫开龌龊,寻一方净土……再举诗例,品清茗——    秋色  赵师秀  幽人爱秋色,只为属吟情。  一片叶初落,数联诗已清。  瘦便藤杖细,凉觉葛衣轻。  门外萧萧径,今年菊自生。    对菊  湘云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  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  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孤山寒食  赵师秀  二月芳菲在水边,旅人消困亦随缘。  晴舒蝶翅初匀粉,雨压杨花未放绵。  有句自题闲处壁,无钱难买贵时船。  最怜隐者高眠地,今日春风是筦弦。    白海棠和韵(其一)  湘云  神仙昨夜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  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亦离魂。  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  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黄昏。  ……    总体上看,赵师秀当然更为清朗、通透、老成。但二人在创作上意境之秀雅、用情之真诚、摹写之清爽、语言之细丽……都是极为相通的……  
  3,名士风流的“豪放派”词人之苏轼……
  作为“诗余”,一般认为,宋词较之唐诗的气势和境界,自是低落一等。但作为“诗余”之趣,词在描摹情态、抒写真情等方面却独具魅力。词通常因为要“合乐”,所以音声美丽、韵律和谐、语言多姿……个人认为,大观园姐妹虽只办了一期词会,但这次作品,却均是句句美丽天然、个个情致真切,成绩远远超过他们以往所作的绝大部分律诗。这大概皆由于词“寄于音声、放于性情”的天生长处吧……
  苏轼在性格气质和文学风格上承继了李白等浪漫主义的精神,他根属儒家,又爱庄子陶渊明、并喜佛经道藏。性格豁朗通达、不拘小节、才高学富、风流儒雅,好饮酒欢歌。他热爱人生、自然、艺术,热情而蕴藉、超脱却从不虚无。虽在政治上经常受挫,但总能想办法宽解排遣……总之是一个兼具复杂思想和真纯品性的杰出文士……
  苏轼这种种特性,在湘云身上几乎都印照……这里只从诗词上将湘云和他做个比照……
  湘云的《对菊》,充满自由自信……《白海棠》超脱飘逸、不乏仙游趣味……《如梦令》于淡淡的闺怨惆怅中透露出清灵洒脱、天然可爱的情致,充满对自然和人生的留连和眷爱……凡此种种,无不可以和苏轼的真诚坦荡、清高豁朗的天然情怀、浪漫精神、甚至神仙趣味相比照……其诗词透露的天然率性、毫不矫饰的品格,完全当得起湘云的自评——是真名士自风流……
  技术贴啊,从来没考虑过这些东西的俗人mark学习中
  作者:新编十面埋伏
回复日期: 17:56:38     技术贴啊,从来没考虑过这些东西的俗人mark学习中  ————————    只要时间经得久些,不用特意考虑,就自然会有点儿体会的……我歇会儿……
  红楼梦里的佛教向来当不得真的。        作者:红楼专用的
回复日期: 21:08:58     插播结束,继续上文——        但黛玉曾明确表示自己不信佛,她曾经批评迎春说:“虎狼屯于阶陛尚谈因果”,可见她深知佛教“入家破家、入国破国”的消极作用,对佛教寄希望于缥缈来生,现世消极苟安、甚至戕今世赎往世、救来世的信念是不赞成的……  ---------------------------------------------------------  林黛玉同学只看到了佛教的一部分。而且这部分也不是佛教的真正精神啊。  感觉林黛玉对佛教的态度就像是现在的小资对佛教的态度一样。大多理解有偏差。  
  楼主在线上?
  林黛玉跟贾宝玉对禅机那一段,不过是慧能跟神秀两个偈子的改版而已。  也就是说,立足境跟无立足境,前者对应神秀的,后者对应慧能的偈子。而慧能的那个偈颂,五祖也评断:没见性。虽然没有开悟,但是比起神秀的要强得多。  六祖真正开悟后念了五个“何期自性”,得到了五祖印可,真是真开悟了。    若论起哲学,慧能前一个“何处惹尘埃”只道出佛教所说的空,而且偏空。后来的五个何期自性,算是把空有中道表达出来了。    随便说两句:)
  作者:vvvv4444
回复日期: 19:01:43    红楼梦里的佛教向来当不得真的。    林黛玉同学只看到了佛教的一部分。而且这部分也不是佛教的真正精神啊。    感觉林黛玉对佛教的态度就像是现在的小资对佛教的态度一样。大多理解有偏差。      林黛玉跟贾宝玉对禅机那一段,不过是慧能跟神秀两个偈子的改版而已。    也就是说,立足境跟无立足境,前者对应神秀的,后者对应慧能的偈子。而慧能的那个偈颂,五祖也评断:没见性。虽然没有开悟,但是比起神秀的要强得多。    六祖真正开悟后念了五个“何期自性”,得到了五祖印可,真是真开悟了。        若论起哲学,慧能前一个“何处惹尘埃”只道出佛教所说的空,而且偏空。后来的五个何期自性,算是把空有中道表达出来了。        随便说两句:)    -----------------------------  你说的观点很实在,不会像某些人那样,一沾上“宗教”就故弄玄虚起来——他们简直把“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翻版为“是就是不是”“不是就是是”了……      不过我对佛学知之甚少,更别提“修行”“实践”了(很希望自己若干年后能以“知情者”的身份再来说佛学道理)——暂时只能作为旁观者,发发对于“佛学”“佛教”之类的胡说八道了……    首先,谈谈关于“红楼梦里的佛教当不得真”——    我倒见过这样一些佛教徒和居士——他们认为,凡是不皈依(信仰)佛教的人,不管多有学问,他们讲的佛学佛理都不算数。反之,他们自己这些“信”了佛的,说出来的话自然都是佛菩萨的“真言”了……还有更“纯粹”版教徒说,学佛修佛就是“信”佛,只要“信”,莫问“为什么”、莫问“是非”……只管埋着头“信”就是了,因为“信力”自然会帮你到达成功的彼岸……可惜,说这话的那些教徒,“信”起传销来,更是九死而无悔……    不过上面很情绪化的话是针对某些“佛粉”说的——因为他们在我眼里算不得真正的佛教弟子,说几句他们的坏话,是不至于被扣上“谤佛”的大帽子的……    言归正传:将黛玉比作小资,个人觉得你有点低估林黛玉的佛学水平了……黛玉论佛理可不像宝钗那样搬语录,而是属于难度极高的“活学活用”的实践层次……或许这次证禅,会被认为是没有到达佛教至高圆满的境界,但她应景生情、实事求是,不架空现实、强作高蹈,而是对症下药、分寸拿捏得当,解了(即便是被认为不够透彻的)宝玉的“烦恼”——这种对佛理的实际运用能力,是出自她对佛学的个人真切的领会,这可不是“空谈”“高蹈”派所能做得到的……    (中国)佛学理论,经过历史上众多博学好问者的长久的推敲和完善(比如“问难”),已经可说是极为圆满(圆滑)了,任何层次的人都可在佛理中找到自己对应的坐标,任何人都可以觉得自己坐落在最好的境界,尤其信了佛教的佛徒……确实,很多文人对(中国)佛学的爱好,是出于纯“哲学”式的“学问”研究,而轻视“实证”和“透彻”——但即便佛教弟子,又有几个真正体味和实践佛理精髓?学佛好佛又何必一定强求透彻?又有几人能自信“透彻”?而且世上真的有所谓“透彻”的相对恒定的标准吗?即便有,又有谁肯真心参照?……金圣叹的“痛快”、弘一法师的“悲欣交集”,即便被很多人认为不透彻,可都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反而很多“宗教”忠实的“教徒”,到死也不知道自己修的到底是什么东西……    一句话,个人目前暂时赞成这样一种观点:佛教理论中作为“宗教”的学说,正如当年一些学者试图圣化儒家、想立的“孔教”,也正如已经立起来的“道教”——都是是佛学(或说哲学)的病区……  
  作者:vvvv4444
回复日期: 18:51:04  ————————————    另外,佛学界有没有人像顾颉刚那样,用“历史是层累的堆积观”这种方法,去完整地梳理一下庞大的“层累堆积而成”的佛学理论的发展过程?如果有的话,我相信那是一项极为艰难、但极为科学、即可取信的工作?    
  想到将来的“宝玉篇”“惜春篇”“迎春篇”等都要涉及到“佛教”“禅学”之类——好怕……将来还可能涉及到逻辑思辨这一块,更是我的弱项(幸好也是中国哲学的弱项),更怕……到时候可以想办法跳过去?    今天不打文章了,就到这里……
  作者:vvvv4444
回复日期: 18:51:04  ————————  再啰嗦一句,你说的观点是不是这个意思:“悟道前吃饭穿衣,悟道后也是吃饭穿衣”……
  作者:vvvv4444
回复日期: 18:51:04  ————————  再啰嗦一句,你说的六祖开悟的道理,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说:“悟道前吃饭穿衣,悟道后也是吃饭穿衣”……
  好有含金量的帖子
  作者:白色亚麻的回忆
回复日期: 09:51:01  ————————  过奖了,其实问题很多——幻想一下:假设这帖子能写完要一年的话,那么修改起来还不知道要多少年。再假设这辈子如果有机会“开悟”的话,说不定还得全部推翻……                  写湘云的同时,倒使我逐步明确了“宝玉篇”的脉络,这里先发一下“宝玉篇”的暂定目录,作为将来写作时可以参照的粗线提纲——    宝玉:否定之否定……依然否定——新旧夹缝中痛苦的追思者    一,博学多闻的意义    二,辨伪求真的价值    三,否定一切的斗争    四,自我批判的痛苦    五,拒绝虚无的清醒
  愉快滴先马后看~
  写这帖子,使我微有“痛并快乐着”的体会……不过我宁可做别的:锻炼、休息、做饭……哪件事都比写东西轻松愉快、有利身心……晚上来填坑……
  作者:存粮马克专用章
回复日期: 16:53:07     愉快滴先马后看~  ————————  无事一身轻……羡慕啊……我且先撤一会子……
  首先,谈谈关于“红楼梦里的佛教当不得真”——        我倒见过这样一些佛教徒和居士——他们认为,凡是不皈依(信仰)佛教的人,不管多有学问,他们讲的佛学佛理都不算数。反之,他们自己这些“信”了佛的,说出来的话自然都是佛菩萨的“真言”了……还有更“纯粹”版教徒说,学佛修佛就是“信”佛,只要“信”,莫问“为什么”、莫问“是非”……只管埋着头“信”就是了,因为“信力”自然会帮你到达成功的彼岸……可惜,说这话的那些教徒,“信”起传销来,更是九死而无悔……        不过上面很情绪化的话是针对某些“佛粉”说的——因为他们在我眼里算不得真正的佛教弟子,说几句他们的坏话,是不至于被扣上“谤佛”的大帽子的……        言归正传:将黛玉比作小资,个人觉得你有点低估林黛玉的佛学水平了……黛玉论佛理可不像宝钗那样搬语录,而是属于难度极高的“活学活用”的实践层次……或许这次证禅,会被认为是没有到达佛教至高圆满的境界,但她应景生情、实事求是,不架空现实、强作高蹈,而是对症下药、分寸拿捏得当,解了(即便是被认为不够透彻的)宝玉的“烦恼”——这种对佛理的实际运用能力,是出自她对佛学的个人真切的领会,这可不是“空谈”“高蹈”派所能做得到的……        (中国)佛学理论,经过历史上众多博学好问者的长久的推敲和完善(比如“问难”),已经可说是极为圆满(圆滑)了,任何层次的人都可在佛理中找到自己对应的坐标,任何人都可以觉得自己坐落在最好的境界,尤其信了佛教的佛徒……确实,很多文人对(中国)佛学的爱好,是出于纯“哲学”式的“学问”研究,而轻视“实证”和“透彻”——但即便佛教弟子,又有几个真正体味和实践佛理精髓?学佛好佛又何必一定强求透彻?又有几人能自信“透彻”?而且世上真的有所谓“透彻”的相对恒定的标准吗?即便有,又有谁肯真心参照?……金圣叹的“痛快”、弘一法师的“悲欣交集”,即便被很多人认为不透彻,可都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反而很多“宗教”忠实的“教徒”,到死也不知道自己修的到底是什么东西……        一句话,个人目前暂时赞成这样一种观点:佛教理论中作为“宗教”的学说,正如当年一些学者试图圣化儒家、想立的“孔教”,也正如已经立起来的“道教”——都是是佛学(或说哲学)的病区……  -------------------------------------------  楼主的回复好认真啊。谢谢。    楼主提到的那些强调“信”,而忽视佛教义理的那些人,其实是没道理的。佛教的解脱根本在“慧”。“信”固然重要,但只是一个入门条件。缺乏“慧”,是根本不能达到解脱目的的。  佛教里还有“慧解脱”一说,有些智慧非凡的修行者,仅仅凭借智慧就可以获得解脱。所以我赞同楼主的这个评价。    关于林黛玉的佛学修养问题,我觉得要具体分析。林黛玉的佛学修养是指修行方面?还是对佛教义理的知识性掌握方面?我想楼主应该不是指前者吧,她本身不信佛,因此  这也不成为一个问题。那么她对佛教的义理的把握又如何呢?我个人感觉,她对佛教的基本理解有偏差,前面提到了,过于偏空。(仅仅从她和宝玉的这次对禅机来看)  这是普通人接触佛教最容易走进的一个误区。  说她小资学佛的原因是,许多小资谈佛教,不外就是《金刚经》《坛经》《心经》之类的般若经典。因此往往会走向反智主义,极端抵制语言文字对于佛教的重要意义。      
  作者:红楼专用的
回复日期: 21:52:40     作者:vvvv4444 回复日期: 18:51:04    ————————    再啰嗦一句,你说的六祖开悟的道理,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说:“悟道前吃饭穿衣,悟道后也是吃饭穿衣”……  ----------------------------------------------------------------------------------------------------------------------  坛经中,六祖的开悟内容我很难评论啊。呵呵。  从学理上讲,六祖的“自性”当是佛性、如来藏。学界认为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天台、华严和禅宗都属于如来藏系统。如来藏,中观和瑜伽行理论有所不同,彼此都在判脚  理论中,把本宗判为最高。因此六祖能觉悟到“自性”(佛性、如来藏),而神秀没有,这应该是五祖判分他们高下的理由。  至于悟道前后的说法,要看具体怎么讲。这句话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我觉得类似这样的禅宗语录过于含混,没有一个可以讨论的参考系。你说它对和不对,都有问题。  所以这个问题要继续细化。
  在一般的佛教修行体系中,“开悟”应当是在“相见道”这个位置。如果按照唯识宗的五道位的次第来看,就在第二阶段“加行位”中。其实离真正的佛教修行还远,更遑论最后的解脱了。很多人都把禅宗的开悟跟释迦牟尼树下悟道成佛的境界弄混了。    开悟之后,还有更漫长的修行要去做。
  作者:vvvv4444
回复日期: 19:40:31  ——————————  你的回复对我来说太宝贵了,虽然并不长篇大论,可是我得花些时间去仔细品味、寻求书据(实证暂时是谈不上了),并好好思考……    你提到唯识宗的理论,我以前也略略接触过,当时觉得这一宗很特别——个人觉得它把严谨的思辨特色(类似逻辑)和人造的叙述体系(类似谶纬)捏合在一起,确实造成了相当的难度,不合乎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我不耐烦时曾说它是“思维体操”……我这个认识对不对?强烈希望你能批判、指正!    我也同意“开悟”不是终极境界,只是相当于我们儒家王阳明“知行合一”境界的基础,而且开悟也不是一蹴就可,应该是不断“上升”中的不同层次递进、不断“质变”的“台阶”……      有关林黛玉,或许她对“佛理”的理解是有些“偏空”,但“禅宗”后来确实有和“道”“儒”二家同流的迹象,儒道二家对于一般人“偏空”的佛学认识,有很多很好的“补救”方式,这些“补救”方式,和佛理的“具足”有什么相似和不同呢?    对于佛教,我还有很多问题,以后都想请教于你,难得碰到你这样实在又有学问的佛学爱好者可以交流,所以真希望你以后有空就来“关注”一下我——说这话我挺不好意思的……  
  另外,我觉得禅宗语录的出现、理解、运用,都具有“随机性”,不了解、深入、甚至亲历当时的情境,确实不可妄下断语……比如黛玉考问宝玉“何谓宝玉”,其作用我差不多能明白,但其含义,我虽然努力想过答案,似乎也有点道理,但终究不是在读这段时,自己自然瞬即“了悟”出来的,所以始终不敢确定……但个人觉得这并不妨碍我们对“语录”的灵活运用,只要不是矫情虚妄、不自作聪明,有时对于“语录”,人们会有发自内心、自然生成的解读和运用方式 ,这是应该肯定的,这和我们写诗“用典”大概是一个道理……      以上妄言,不知对否?  
  填坑之前先闲话几句——    今天偶然看到有人说,贾雨村的“人”“气”之论很新鲜——其实这些论点的底子就是程朱理学,没什么好新鲜的……如果能写到这帖子的“补白”和“终篇”部分,到时候我得好好考证一下……
  来填坑了……给苏轼部分收尾——    随意节录,同好自赏: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南乡子 梅花词和杨元素  苏轼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蹋散芳英落酒卮。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尽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著枝。      中秋即景联句
  (黛玉)  三五中秋夕,  (湘云)  清游拟上元。撒天箕斗灿,  匝地管弦繁。几处狂飞盏,  谁家不启轩。轻寒风剪剪,  良夜景暄暄。争饼嘲黄发,  分瓜笑绿媛。香新荣玉桂,  色健茂金萱。蜡烛辉琼宴,  觥筹乱绮园。分曹尊一令,  射覆听三宣。骰彩红成点,  传花鼓滥喧。晴光摇院宇,  素彩接乾坤。赏罚无宾主,  吟诗序仲昆。构思时倚槛,  拟景或依门。酒尽情犹在,  更残乐已谖。渐闻语笑寂,  空剩雪霜痕。阶露团朝菌,  庭烟敛夕棔。秋湍泻石髓,  风叶聚云根。宝婺情孤洁,  银蟾气吐吞。药经灵兔捣,  人向广寒奔。犯斗邀牛女,  乘槎待帝孙。虚盈轮莫定,  晦朔魄空存。壶漏声将涸,  窗灯焰已昏。寒塘渡鹤影,  冷月葬花魂  ……    从整体上说,中秋联诗意境清丽高雅,气韵流畅、转折自然,诗句也是俊秀空灵,可说超绝……但相对来说,黛玉显典雅精警,湘云则偏于清朗疏放,与东坡气质更接近……  
  4,“女儿情态”的宋词婉约派之李清照……
  4,“女儿情态”的宋词婉约派之李清照(前期)……    所谓“婉约派”,偷懒百度之——“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显而易见,湘云的诗词和李清照早期的作品一样,内容风格几乎完全一致——表达对生活、自然的热爱,柔美秀丽中透露出热情、明快、活泼、天真烂漫的少女之态——《菊影》的调皮、《对菊》的纯真可爱、《联诗》的秀丽玲珑……无不弥漫着纯真娇憨的少女风姿、闺阁的“暖香”意味和清新的“书卷”才情,也透露出淡淡的闺怨闺愁……尤其《如梦令》中对闺中女儿情态,摹画细腻传神,和李清照的《点绛唇 蹴罢秋千》《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等词中的闺中情致,简直如出一辙、难分彼此……  
  而且,巧合的是,作为女性,她们身上都潜藏着难得的男儿英气,如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历来被人称诵,而湘云的“唯大英雄能本色”,也是为人熟知——这种在特定情况下,作者在创作上突然一反女子的温柔常态,突发而“变为徵声”的现象,在现实中并不算罕见……就连在《红楼梦》,曹公也给宝钗黛玉等安排了这样的情节——黛玉的《螃蟹咏》,声气之雄壮,对她而言实属难得;宝钗咏螃蟹、咏絮,更是全脱平时温和平正之态,气势高昂、寓意深厚,真可谓不输任何男子之作……
  以诗为茗……  如梦令 柳絮   湘云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放春光别去!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层次太高,看不懂。  总之,给楼主加油了
  作者:十丈红尘无颜色
回复日期: 22:57:17     层次太高,看不懂。    总之,给楼主加油了  ——————————  谢谢鼓励!    实事求是的讲,这帖子“层次”并不高,顶多也就算是对中国哲学史进行简单“科普”的级别,大体还在“形而下”活动,还不知有没有摸到“形而上”的衣服角……    而这帖子“难看懂”的愿意,一方面可能是我写帖过于“自我”和“省事”,没法写得清楚好看些……另一方面,我觉得应该是绝大部分看帖的人对这科的知识实在不感兴趣、不愿意浪费脑力去看——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所以,不是“哲学”本身难以亲近,实在是读者自己愿意躲懒偷闲耳……(一笑)    
  5,“男儿气概”的公安派之袁宏道……
  百度说——“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
  公安派也认为“心”“物”“理”同源,他们在文学观念上毫不媚古,对自己充满自信——“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所以大可不必盲目迷古,认为文章是随时代变化的,文章的气质(性情)和形式(法、律),也是随“气”运、“势”变而动的……
  作者:红楼专用的
回复日期: 20:29:02     作者:vvvv4444 回复日期: 19:40:31    ——————————    你的回复对我来说太宝贵了,虽然并不长篇大论,可是我得花些时间去仔细品味、寻求书据(实证暂时是谈不上了),并好好思考……        你提到唯识宗的理论,我以前也略略接触过,当时觉得这一宗很特别——个人觉得它把严谨的思辨特色(类似逻辑)和人造的叙述体系(类似谶纬)捏合在一起,确实造成了相当的难度,不合乎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我不耐烦时曾说它是“思维体操”……我这个认识对不对?强烈希望你能批判、指正!        我也同意“开悟”不是终极境界,只是相当于我们儒家王阳明“知行合一”境界的基础,而且开悟也不是一蹴就可,应该是不断“上升”中的不同层次递进、不断“质变”的“台阶”……            有关林黛玉,或许她对“佛理”的理解是有些“偏空”,但“禅宗”后来确实有和“道”“儒”二家同流的迹象,儒道二家对于一般人“偏空”的佛学认识,有很多很好的“补救”方式,这些“补救”方式,和佛理的“具足”有什么相似和不同呢?        对于佛教,我还有很多问题,以后都想请教于你,难得碰到你这样实在又有学问的佛学爱好者可以交流,所以真希望你以后有空就来“关注”一下我——说这话我挺不好意思的……  -------------------------------------------------------  现在我有点担心,我在这里跟楼主讨论佛学是不是有歪楼的嫌疑,呵呵。  印度大乘佛教里,中观和唯识是主流,尤其是唯识宗,长期占据那烂陀寺的讲坛。而在印度并非显学的如来藏思想却在中国大受欢迎,的确是因为不同地区和文化  对于佛教的理解和接受都有不同吧。  中观和唯识的思辨性,逻辑性都很强。其实整个印度的佛教理论都比较重视逻辑,所以佛教的逻辑学“因明学”“量论”才特别发达。西藏的佛教因为直承晚期的印度  佛教,所以也保留了整个特点。在佛教寺院的教学体系里,辩经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通过逻辑,通过辩论牢牢掌握了佛学的义理,才能算是合格的僧人。而  中国佛教自从宋代以后,就逐渐丧失这种思辨的特点了。后来人们也经常批评明清佛教是“死人的佛教”(意指和尚主要是做人死之后的法会等宗教服务,而没有什么)  理论创新了。  楼主提到的谶纬是什么意思?不知道唯识宗和谶纬有什么联系,请详细说明一下。  另外,更正上面一个帖子的错误,开悟应该是在“加行位”之后的“见道位”。见道分成“相见道”和“真见道”。所谓相见道就是对佛教的“空”有一个哲学上的  清楚认识。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达到无分别的“真见道”。而不是类似某些专门搞些野狐禅的那些人,成天引用“所谓某某,是名某某,实非某某”来拒绝语言的作用,  从而走向神神叨叨和反智主义,最后走向佛教的反面。
  作者:红楼专用的
回复日期: 20:44:16     另外,我觉得禅宗语录的出现、理解、运用,都具有“随机性”,不了解、深入、甚至亲历当时的情境,确实不可妄下断语……比如黛玉考问宝玉“何谓宝玉”,其作用我差不多能明白,但其含义,我虽然努力想过答案,似乎也有点道理,但终究不是在读这段时,自己自然瞬即“了悟”出来的,所以始终不敢确定……但个人觉得这并不妨碍我们对“语录”的灵活运用,只要不是矫情虚妄、不自作聪明,有时对于“语录”,人们会有发自内心、自然生成的解读和运用方式 ,这是应该肯定的,这和我们写诗“用典”大概是一个道理……            以上妄言,不知对否?  ---------------------------------------  楼主说的没错,佛教的教学特点就是对症下药,应机设教。根据不同众生的根器,特定的时空环境和情况,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接引众生。但是禅宗里也有四宾主的  说法:主看主。两个人都有真修实证,因此通过对话就可以彼此印证。主看宾,有真修实证的碰上没有真本事的。宾看主,没真本事的碰上有真修实证的。宾看宾,  两个人都没有实际的修证。林黛玉和宝玉的情况,恐怕是属于最后一种。  我觉得红楼梦里涉及佛教讨论的具体方面不是很多,但是从她们的日常生活态度,以及一些简单的对话,实在很难看出有特别的地方。或者是我们看得不仔细,也请  楼主多批评。
  作者:vvvv4444
回复日期: 14:51:23          现在我有点担心,我在这里跟楼主讨论佛学是不是有歪楼的嫌疑,呵呵。    印度大乘佛教里,中观和唯识是主流,尤其是唯识宗,长期占据那烂陀寺的讲坛。而在印度并非显学的如来藏思想却在中国大受欢迎,的确是因为不同地区和文化    对于佛教的理解和接受都有不同吧。    中观和唯识的思辨性,逻辑性都很强。其实整个印度的佛教理论都比较重视逻辑,所以佛教的逻辑学“因明学”“量论”才特别发达。西藏的佛教因为直承晚期的印度    佛教,所以也保留了整个特点。在佛教寺院的教学体系里,辩经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通过逻辑,通过辩论牢牢掌握了佛学的义理,才能算是合格的僧人。而    中国佛教自从宋代以后,就逐渐丧失这种思辨的特点了。后来人们也经常批评明清佛教是“死人的佛教”(意指和尚主要是做人死之后的法会等宗教服务,而没有什么)    理论创新了。    楼主提到的谶纬是什么意思?不知道唯识宗和谶纬有什么联系,请详细说明一下。    另外,更正上面一个帖子的错误,开悟应该是在“加行位”之后的“见道位”。见道分成“相见道”和“真见道”。所谓相见道就是对佛教的“空”有一个哲学上的    清楚认识。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达到无分别的“真见道”。而不是类似某些专门搞些野狐禅的那些人,成天引用“所谓某某,是名某某,实非某某”来拒绝语言的作用,    从而走向神神叨叨和反智主义,最后走向佛教的反面。    ……佛教的教学特点就是对症下药,应机设教。根据不同众生的根器,特定的时空环境和情况,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接引众生。但是禅宗里也有四宾主的    说法:主看主。两个人都有真修实证,因此通过对话就可以彼此印证。主看宾,有真修实证的碰上没有真本事的。宾看主,没真本事的碰上有真修实证的。宾看宾,    两个人都没有实际的修证。林黛玉和宝玉的情况,恐怕是属于最后一种。    我觉得红楼梦里涉及佛教讨论的具体方面不是很多,但是从她们的日常生活态度,以及一些简单的对话,实在很难看出有特别的地方。或者是我们看得不仔细,也请    楼主多批评。    我先“坦白”一件事,好让你知道,你的“歪楼”,对我写这帖子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这帖子最重要的部分其实应该是“宝玉篇”,在这篇中,将会比以前更深入地同时涉及到“儒”“道”“释”三家的理论,可能还要将这三家之间不断参照和影响的历史也理一理……这对我来说难度就大了不少,尤其佛学,本身争议就不断,加上我又是个完全“没本事”的,这次被逼着得掺上一手,实在有点自不量力……所以临时抱佛脚,趁早充电、多充电,到时候出乖露怯的地方总能少点儿吧……因此,你的“歪楼”,是我极力盼望的……事实上我巴不得“歪楼”的人越多越好,可惜没这福气……    说到大小乘,我很早就觉得我们中国以“庄玄”为主(其实也夹有儒理)的、可以和佛学参比的很多哲学思想近于“小乘”,但我可不认为“大乘”境界就比“小乘”高,反而觉得类“小乘”哲学观更实在更有价值——其实有人还远远比我“激进”的多,他认为佛学里哪怕“最好”的“禅学”也比不上道家“庄子”之十分之一……有关这个观点,我等会儿转一篇博文给你看……    中国并非没有“思辨”这一块,“道家”、“名家”“墨家”等理论里面,都有因擅长细密思维和逻辑辩论著称的部分,但中国人太务实,这些“逻辑”萌芽从没得到过沃土培育,一直发育不良……反而“唯识”因为沾了推行佛教的光,被不少人看重了……或许是翻译的原因,又或许是逻辑本身的特点,觉得唯识的理论体系“生造”的痕迹太重,这或许合乎“逻辑思维”和“心理运动”的特征?反正用我们中国人的话讲,我觉得它很多地方有点“不合情理”(尤其越深入和细密的地方越繁琐)——就像中国本土的“谶纬”,硬将神仙灾异、阴阳五行等等人为生造的东西捏合到一块,用来勉强比附社会学、政治思想学、心理学等——不能说它全没道理,但我们完全可以有别的比它更真实可信、更明白清楚的“叙述体系”和“叙述语言”嘛——由此衍生“神叨主义”和“反智主义”,就是我认为的佛教中的迷信繁琐的理论,与中国本土的方士巫觋的谶纬学说等相似的地方,虽然他们之间可能没有直接的联系……    红楼梦具体谈论佛教的情节不算很多,但“佛教”对于红楼梦人物的影响却是显而易见、又各各不同的……这些,我争取以后的一些篇章里,说得仔细些……    另外,不信佛教的林黛玉对佛学的研究和佛教弟子自然不一样,她基本立足道家“庄子”,来考察佛学禅宗——二者之间深厚的关联和微妙的差异,我以后写帖子得争取分析分析……但个人认为,黛玉虽没有亲证,但以她的聪敏才情,加上或许“旁观者清”,她这种“否定萃取法”, 学习的效果未必会比教徒的“肯定输入法”差哦!    先说这些,你的回复里还有不少地方可供我回头仔细学习……    
  作者:vvvv4444
回复日期: 14:51:23  现在我有点担心,我在这里跟楼主讨论佛学是不是有歪楼的嫌疑,呵呵。    印度大乘佛教里,中观和唯识是主流,尤其是唯识宗,长期占据那烂陀寺的讲坛。而在印度并非显学的如来藏思想却在中国大受欢迎,的确是因为不同地区和文化    对于佛教的理解和接受都有不同吧。    中观和唯识的思辨性,逻辑性都很强。其实整个印度的佛教理论都比较重视逻辑,所以佛教的逻辑学“因明学”“量论”才特别发达。西藏的佛教因为直承晚期的印度    佛教,所以也保留了整个特点。在佛教寺院的教学体系里,辩经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通过逻辑,通过辩论牢牢掌握了佛学的义理,才能算是合格的僧人。而    中国佛教自从宋代以后,就逐渐丧失这种思辨的特点了。后来人们也经常批评明清佛教是“死人的佛教”(意指和尚主要是做人死之后的法会等宗教服务,而没有什么)    理论创新了。    楼主提到的谶纬是什么意思?不知道唯识宗和谶纬有什么联系,请详细说明一下。    另外,更正上面一个帖子的错误,开悟应该是在“加行位”之后的“见道位”。见道分成“相见道”和“真见道”。所谓相见道就是对佛教的“空”有一个哲学上的    清楚认识。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达到无分别的“真见道”。而不是类似某些专门搞些野狐禅的那些人,成天引用“所谓某某,是名某某,实非某某”来拒绝语言的作用,    从而走向神神叨叨和反智主义,最后走向佛教的反面。    ……佛教的教学特点就是对症下药,应机设教。根据不同众生的根器,特定的时空环境和情况,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接引众生。但是禅宗里也有四宾主的    说法:主看主。两个人都有真修实证,因此通过对话就可以彼此印证。主看宾,有真修实证的碰上没有真本事的。宾看主,没真本事的碰上有真修实证的。宾看宾,    两个人都没有实际的修证。林黛玉和宝玉的情况,恐怕是属于最后一种。    我觉得红楼梦里涉及佛教讨论的具体方面不是很多,但是从她们的日常生活态度,以及一些简单的对话,实在很难看出有特别的地方。或者是我们看得不仔细,也请    楼主多批评。  ————————————————————————————————————————————————————————————————————————————————————————————————————————————————————————————————  我先“坦白”一件事,好让你知道,你的“歪楼”,对我写这帖子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这帖子最重要的部分其实应该是“宝玉篇”,在这篇中,将会比以前更深入地同时涉及到“儒”“道”“释”三家的理论,可能还要将这三家之间不断参照和影响的历史也理一理……这对我来说难度就大了不少,尤其佛学,本身争议就不断,加上我又是个完全“没本事”的,这次被逼着得掺上一手,实在有点自不量力……所以临时抱佛脚,趁早充电、多充电,到时候出乖露怯的地方总能少点儿吧……因此,你的“歪楼”,是我极力盼望的……事实上我巴不得“歪楼”的人越多越好,可惜没这福气……    说到大小乘,我很早就觉得我们中国以“庄玄”为主(其实也夹有儒理)的、可以和佛学参比的很多哲学思想近于“小乘”,但我可不认为“大乘”境界就比“小乘”高,反而觉得类“小乘”哲学观更实在更有价值——其实有人还远远比我“激进”的多,他认为佛学里哪怕“最好”的“禅学”也比不上道家“庄子”之十分之一……有关这个观点,我等会儿转一篇博文给你看……    中国并非没有“思辨”这一块,“道家”、“名家”“墨家”等理论里面,都有因擅长细密思维和逻辑辩论著称的部分,但中国人太务实,这些“逻辑”萌芽从没得到过沃土培育,一直发育不良……反而“唯识”因为沾了推行佛教的光,被不少人看重了……或许是翻译的原因,又或许是逻辑本身的特点,觉得唯识的理论体系“生造”的痕迹太重,这或许合乎“逻辑思维”和“心理运动”的特征?反正用我们中国人的话讲,我觉得它很多地方有点“不合情理”(尤其越深入和细密的地方越繁琐)——就像中国本土的“谶纬”,硬将神仙灾异、阴阳五行等等人为生造的东西捏合到一块,用来勉强比附社会学、政治思想学、心理学等——不能说它全没道理,但我们完全可以有别的比它更真实可信、更明白清楚的“叙述体系”和“叙述语言”嘛——由此衍生“神叨主义”和“反智主义”,就是我认为的佛教中的迷信繁琐的理论,与中国本土的方士巫觋的谶纬学说等相似的地方,虽然他们之间可能没有直接的联系……    红楼梦具体谈论佛教的情节不算很多,但“佛教”对于红楼梦人物的影响却是显而易见、又各各不同的……这些,我争取以后的一些篇章里,说得仔细些……    另外,不信佛教的林黛玉对佛学的研究和佛教弟子自然不一样,她基本立足道家“庄子”,来考察佛学禅宗——二者之间深厚的关联和微妙的差异,我以后写帖子得争取分析分析……但个人认为,黛玉虽没有亲证,但以她的聪敏才情,加上或许“旁观者清”,她这种“否定萃取法”, 学习的效果未必会比教徒的“肯定输入法”差哦!    先说这些,你的回复里还有不少地方可供我回头仔细学习……    
  作者:vvvv4444 回复日期:   ————————————————    转一篇博文给你看:    
说说禅宗  (半路的博客 自有自在 )  默认分类
15:07:13 阅读39 评论14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禅宗可以说是佛教中唯一有价值的宗派,可惜的是,禅宗自创始者慧能之后,就开始一路自我堕落,直到消亡。    禅宗属于挂着佛教幌子的道家,禅宗实质上是从《庄子•齐物论》的前几节化出。《庄子•齐物论》中的“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以及其他问句,就是以后禅宗话头的滥觞。禅宗在其产生、发展、演变过程中,始终没有脱离《庄子•齐物论》一篇的前几节文字,既没有任何超越,而且也只局限于此。    慧能的禅宗原本非常朴实。直指人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慧能的这个“人心”、“性”,指的是人的自我意识的本体,就是《庄子•齐物论》中所讲的真宰、真君。慧能的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本来是非常简单明了的。    慧能死后,禅宗就开始神秘化、玄学化和蒙昧主义化。又是棒喝、又是机锋、又是公案、又是话头。。。各种花活,好像是各类思维杂耍、魔术和障眼法,把大好的禅宗搞得乌烟瘴气。最终禅宗在自我堕落中消亡了。    禅宗本来是很朴素,简简单单的东西,后来的禅师们为了骗人,不但无限拔高禅宗,还把禅宗搞得非常神秘复杂。    禅宗说白了,不过是让人认识到“我是谁”。参透了禅宗,水准最多不过可以具备道家的入门资格罢了。但是后世的禅宗秉承了佛教一向夸大其词、荒诞不经和自我膨胀的脾性,一鼓作气把禅宗糟蹋到面目全非,恶疾而终。    ——————————————————————————————————————————————————————————————————————————————————————————————————————    这篇博文,话虽说得偏激,有点儿“不中听”,但我觉得他的“狂妄”,应该自有他的道理——他认为佛家禅宗境界不如道家庄子的理想高尚、灵动、阔达,对佛教的“神叨”“坏智”那是极其反感(他好像把道家玄学也一并批了)……不过我觉得,就算站在博文主人的角度,承认他说的佛学最多为庄学的“补白”、甚至是“异化”……但佛学的输入,对道家(庄子)理论的细化、深化、具体化等,还是有贡献的——虽然其中也夹杂了“琐碎化”“糊涂化”“虚妄化”“偏执化”……    你怎么看?  
  那篇博文基本没弄懂佛教的最基本的观点。  首先,佛教主张“无我”(这里的我是实体我,自性我,不是自我指称的我),佛教反对“我论”,所谓的“我”,在唯识宗里明确定义为:常、一、主宰。也就是永恒不变,成分单一,具有主宰作用的本体。而道家或者道教(尤其是道教)的道,很明显接近“常一主宰”的“我”(atman)。  博文里说见性,人心是人的自我意识,这个更是错得离谱了。人的自我意识在佛教里属于第七识末那识,是染污和执着的根源,是要被破斥的对象。而禅宗所要认识的“自性”,乃是人人本具的清净佛性。这种说法,感觉无异是“认贼作父”。  其次,这篇博文里充满了价值判断,却少有事实描述。说禅宗是佛教最有价值的宗派,不知道根据何在?说禅宗是挂着道教的幌子,更是明显违背历史事实。从历史上看,道教的成立明显是受到佛教的刺激。在佛教传入之前,道教并没有明显的教团组织。道教模仿学习佛教,不止于此,甚至道教的许多修行术语,许多道藏经典,都是模仿佛教的。  佛教初传中国时,为了方便中国人理解,翻译者用了道家的术语来解释佛教的基本概念,这种格义佛学在僧肇那里就已经被系统的批评,此后随着佛教经典的不断传入,佛教已经基本抛弃了格义佛学的方式。  中国并非没有逻辑学方面的经典,但是这在中国属于末流,基本对中国的整体思想发展没有起到什么明显作用。而印度的因明则是不同哲学、宗教之间辩论的最基本的规则。两者之间的程度差异还是很明显的。    另外,不知道楼主是否看过逻辑学?谶纬的根本特点是“附会”,取两件事物之间的相似特点,然后延伸出两者之间的神秘联系。如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把人的四肢同天的四季相联系,人的360根骨头跟360天联系。这些都是属于“附会”。而逻辑则是根据前提,推导出结论。佛教的辩论遵循这些逻辑规则,而不是“附会原则”。
  楼主如果对佛教哲学有兴趣,可以找一本靠谱一点的印度佛教史看看。我想看过之后,起码可以澄清许多对佛教义理的一些误会。  很多人是在没有任何佛教基础知识的情况下,从佛教的般若类经典看起,甚至是从禅宗公案看起,这种误解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了:)
  作者:红楼专用的
回复日期: 10:34:36     作者:左耳倒数的马甲 回复日期: 04:48:45       这个题材喜欢,LZ解说得很得我意(臭不要脸状~)      这些道理都明白,就是说不出来,如今听了LZ一解读,就跟孙悟空听了菩提讲经一样喜得抓耳挠腮~        =================================================  同抓耳挠腮    赞同楼主对贾宝玉“勇”的看法  勇不一定是荷尔蒙及肾上腺素激发吧  精神之勇,勇于追求别人所不能理解的  所以林妹妹是这条孤独道路上的知音
  作者:红楼专用的
回复日期: 19:47:58     话说我得了这本书,也没太在意,就看起来了——我从小受学校无神论的教导,不关心“因果”,而且自以为是得很,认为信教的人都是“愚夫愚妇”——可没想到,《了凡四训》那字字言之凿凿、句句恳切动人、细密周详的讲解、孜孜不倦的劝诱……使我一时之间觉得这“因果”还真是天地间的“妙理”,于是顿时雄心勃勃,立志要按其教导,改变自己的“命理”……不过,终究因为这“改过积善”的法子太过繁难,深感自身力量不济,渐渐由衷心惭愧,生出知难而退之心……加上书里对于“善恶”的解释,往往没个定则,经常随事反复……几天后,放下书本,清醒了点,对它的理论和例证,只觉疑窦丛生……所以终究不能取信于自己内心——于是,就干脆彻底放弃了……  =============================================  同楼主  改过积善太繁难  我还是喜欢“朝闻道,夕可死”的生命方式,  善终神马的,福禄寿喜神马的,有就有,没有也无关紧要  人生苦短,何必孜孜于益寿延年,有所感悟是最重要  可以选择的话,宁可死在追求的道路上,不需要功德圆满孝子贤孙围满一床等我闭眼
  作者:vvvv4444
回复日期: 10:23:36      那篇博文基本没弄懂佛教的最基本的观点。    首先,佛教主张“无我”(这里的我是实体我,自性我,不是自我指称的我),佛教反对“我论”,所谓的“我”,在唯识宗里明确定义为:常、一、主宰。也就是永恒不变,成分单一,具有主宰作用的本体。而道家或者道教(尤其是道教)的道,很明显接近“常一主宰”的“我”(atman)。    博文里说见性,人心是人的自我意识,这个更是错得离谱了。人的自我意识在佛教里属于第七识末那识,是染污和执着的根源,是要被破斥的对象。而禅宗所要认识的“自性”,乃是人人本具的清净佛性。这种说法,感觉无异是“认贼作父”。    其次,这篇博文里充满了价值判断,却少有事实描述。说禅宗是佛教最有价值的宗派,不知道根据何在?说禅宗是挂着道教的幌子,更是明显违背历史事实。从历史上看,道教的成立明显是受到佛教的刺激。在佛教传入之前,道教并没有明显的教团组织。道教模仿学习佛教,不止于此,甚至道教的许多修行术语,许多道藏经典,都是模仿佛教的。    佛教初传中国时,为了方便中国人理解,翻译者用了道家的术语来解释佛教的基本概念,这种格义佛学在僧肇那里就已经被系统的批评,此后随着佛教经典的不断传入,佛教已经基本抛弃了格义佛学的方式。    中国并非没有逻辑学方面的经典,但是这在中国属于末流,基本对中国的整体思想发展没有起到什么明显作用。而印度的因明则是不同哲学、宗教之间辩论的最基本的规则。两者之间的程度差异还是很明显的。        另外,不知道楼主是否看过逻辑学?谶纬的根本特点是“附会”,取两件事物之间的相似特点,然后延伸出两者之间的神秘联系。如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把人的四肢同天的四季相联系,人的360根骨头跟360天联系。这些都是属于“附会”。而逻辑则是根据前提,推导出结论。佛教的辩论遵循这些逻辑规则,而不是“附会原则”。    ————————————————————————————————————————————————————————————————————————————————————————————————————————  你的回复使我顿时想到“知难而退”这个词:像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那样,佛学的难度,或说整个中国哲学体系的难度,这下可是不可避免地横在了我面前——这已经严重“威胁”到我的帖子发展的方向了……(一笑)    《庄子》不借助后世的注解真的很难懂,但又觉得注解们多少又有点“偷移”了一点原作神气,加上不懂西方哲学……所以对于你们有关“我”的分歧,虽然已有点体会,但一时之间还是不敢妄下判定……关于道教影响在红楼里的具体体现,我本想加在迎春那一节——确实,在这一节谈道教事实上很大程度还就是谈佛教……    我对佛学的了解确实是零散、没系统,误区肯定是大大的——好在我对“学习材料”的选择方面很“迷旧”,通常情况下只相信民国以前知名的学问家,百度之类的网络材料更只是看看而已……所以要拯救我的误区,应该还不算完全没希望……这次经你的点播后,我没事重翻了一下自己当年的零星笔记(特别有关唯识论,顺便查了一下“加行位”,是不是相当于“渐悟”层次?),发现当时所学不仅忘得差不多了,而且好多内容还得重新看过……我学过一点西方逻辑,但没学成;对本土没成型的逻辑学(比如“辩者”)也只能算是略有耳闻……希望你不吝赐教:很想听听你对“因明”“逻辑”“格义”“附会”等之间区别的见解?如果嫌麻烦,哪怕简单说说也好——你懒得说的地方,我自会想办法补课……      另,很早以前我在庙里玩的时候,拿了本井上玄真的《唯识三十颂讲话》,当时觉得太麻烦,没看下去——觉得日本人简直天生有把文化搞细腻,或说弄繁琐的本事——据说日本的唯识宗发展得不错?这本书在学界声誉如何?    还有,你的意见我会想办法转给那位博主,他应该是个资深道家爱好者,也是天涯出名的“谤佛”者——万一你们有机会碰面,可不想看到你们为压倒对方而“掐架”,倒是很希望有一个能供我们这些中立的旁观者学习和选择的难得机会……      (ps:能够就“靠谱一点的印度佛教史”,提供点信息?)      
  作者:小小咪
回复日期: 12:49:15         改过积善太繁难    我还是喜欢“朝闻道,夕可死”的生命方式,    善终神马的,福禄寿喜神马的,有就有,没有也无关紧要    人生苦短,何必孜孜于益寿延年,有所感悟是最重要    可以选择的话,宁可死在追求的道路上,不需要功德圆满孝子贤孙围满一床等我闭眼  ————————————    一看就是性情中人,我喜欢!        不过很多时候不得不面对神马“社会”“人生”“理性”之类东东逼问的时候,心里就不免焦躁得很哪……有时犯起“病”来,真是矛盾死人,所以忍不住想跟宝玉那样一撂挑子走人……哪怕是被迫的呢!
  晚上来填坑……
  作者:vvvv4444 回复日期: 10:23:36      说禅宗是挂着道教的幌子,更是明显违背历史事实……    ——————————    抽空上来,把这点先擅自替博文主人辩白一下——    我想楼主的意思当指:禅宗连真正的道家都比不上,只能和道家里用来委身“宗教”事业、因此不得不和“佛教”有一腿的、那部分掺了水的道家理论相提并论……    博文主人倒没有明显违背道教历史的意思,倒是把禅宗贬极厉害……
  错了几个字,改一下       作者:vvvv4444 回复日期: 10:23:36      说禅宗是挂着道教的幌子,更是明显违背历史事实……    ——————————    抽空上来,把这点先擅自替博文主人辩白一下——    我想博文主人的意思当指:禅宗连真正的道家都比不上,只能和道家里用来委身“宗教”事业、因此不得不和“佛教”有一腿的、那部分掺了水的道家理论相提并论……    博文主人倒没有明显违背道教历史的意思,倒是把禅宗贬极厉害……
  有点深奥。。。。mark了慢慢看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cf莫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