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上供的时间是否适合留外人在家里做什么能赚钱吃饭

捡了别人家的武财神没开光也没上供过不想要了直接送给别人行�_百度知道
捡了别人家的武财神没开光也没上供过不想要了直接送给别人行�
是捡了亲戚家的,到家里一直也没给开光和上供过,现在不想要了,该怎么处理
如果方便的情况下 最好是送到寺院的法物流通处 因为失物不是自己的 送到派出所也可以 但是派出所也不一定会珐发粹菏诔孤达酞惮喀很好的处理的
法物流通处可以接受不供养 不使用 没有主人 的一切有关佛家物品最好写好告示说明失物的有关信息 和捡到失物的有关信息 有助于失物者认领 如果捡到失物的地点允许可以在那里挂告示说明 满意请采纳不满意请追问
纠正一下刚才所提的问题,是亲戚家的不要了,我接着要的,放到家里没开光也没供过,就把他当饰品摆放了,现在不想要了,该怎么处理
还是送走吧
送到寺院法物流通处 也算是帮别需要帮助的人
也算是结善缘吧
其他类似问题
武财神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祭祖(一种习俗)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一种习俗?? 收藏 查看&祭祖(一种习俗)[jì zǔ]
祭祀先祖,是春节期间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到来之前,家家户户都要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还有的地方还叩拜(中国民间信仰中的最高之神)、(玉皇大帝的妻子)。供品有羊、五碗菜、五色、五碗饭、一对枣糕、一个大馍馍,俗称&天地供&。由家长主祭,烧三炷香,叩拜后,祈求丰收,最后烧纸,俗称&送钱粮&。人们在春节期间祭祀祖先、叩拜,其实就是给祖先、诸神拜年。节日时间除夕之前节日类型传统节日节日起源祭祀节日活动向去世的长辈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节日意义怀念去世长辈
有慎终追远的,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死去的先人,也不例外。供奉或以表心意,是中国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的意义却是相同的。祭祀活动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按照民间的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的在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 春节时必须祭祖,缅怀自己的,激励后人。但因各地习俗不一,所以有的地方在之前祭拜;有的地方在夜子时前后祭拜;有的地方在初一早上开家门前祭拜;而是在除夕午后,进行一年中最后一次祭拜祖先。还有的地方初一在家里祭拜之后,还要去祠堂祭祖。也有上坟祭祖的,俗称,主要是在坟地烧香、上供、叩拜。近代一般是到亲人的墓地祭拜。祭祖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的,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将扇开,随时换菜。旗族人祭祖,满蒙不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另有风味。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除夕和供素煮饽饽,上元夜供,每日早晚焚香叩头,献供新茶。祭祖形式虽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虞舜时期,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祭祖祭祀分成祭拜祖先和祭拜各种二类。祭祀乃起源于商朝,商人认为鬼神有很大的权威,能够决定人们的命运,所以他们十分崇敬鬼神。他们把鬼神分为天神、、人鬼三类,且以人鬼-祖先为祭拜的主要对象。他们认为祖先虽然死了,灵魂仍然存在,可以降祸、赐福与子孙,因此他们每天都排定日程,虔诚祭祀。这种崇拜祖先的观念一直延续到现今,形成我国文化的特色。再者,东汉时的(二十四孝之一)以砍柴为生,常因母亲未能按时送饭,而怨怒再三。一日因见反哺恩情受感,见母前来便迎向前去,母不解其举,于惊慌之余,竟投河自尽。丁兰救援不及,只得一木,于是以之为母日夜祭拜,此一孝举流传民间,亦形成日后人们祭祖之习俗的由来。
祭祖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据记载,秦汉时期,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记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还归东海”。随着崇拜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强固,远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之后朝廷的推崇也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祭祖祭献包括上香、读祝文、奉献饭羹、奉茶、献帛、献酒、献馔盒、献胙肉、献嘏辞(福辞)、焚祝文、辞神叩拜等。有的地方在焚帛烧钱纸时,主祭要在神前献上一杯酒,然后由礼生送至焚帛处,将酒酹在上面,酹时将酒滴成一“心”字,以示祭者献上钱帛之虔诚。在祭祀过程的重要,还几次鸣锣击鼓或弦乐伴奏,为祭礼增添热烈。气氛。祭礼结束后,将猪肉、等祭品分给参祭代表。也有将祭品用于宴请参祭人员,只给少数的行祭人员与乡绅、长老等发点祭品。  饮水思源,因孝敬而祭祖。亡者忌辰,做七及三节祭扫,皆应戒杀,吃素,念佛,以积福德。若杀生祭拜,徒增亡灵!忌日宜素食敬供,虔诚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天或几个小时,念佛功德回向亡灵,或请人念《无量寿经》,一天要用素食招待。
民间对佛教了解不多的人,常用荤菜、烧猪、等肉类去拜诸佛菩萨这犯下了佛教的大忌,佛教禁止杀生,用荤菜去拜诸佛菩萨,间接导致了杀生,杀生是佛教不允许的。以酒肉拜神求助,即使巧合灵验,但结此邪缘,终有后患!譬如急时求助于黑帮,纵然一时得助,终于难免后患!
其实,清明节文明祭祖的形式很多,越来越多的群众改用植树的方式寄托对故人的哀思。 中华孝道园位于江苏常州市武进太湖湾旅游度假区,面朝太湖,背依蓼莪(lù é)山,占地860多亩。园区依托已有1600多年历史的蓼莪禅寺,以弘扬孝道为主旨,以祭祖文化和观音文化为特色,是一个融寻根祭祖、朝山礼佛、旅游观光和觉悟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这里有文化底蕴深厚的蓼莪禅寺、太湖观音、先祖庙堂、中华孝道博物馆、净澄湖、普光山庄等景点,同时配有功能齐全的各类服务设施。
中华孝道园内有全国唯一的千年孝子寺——蓼莪禅寺,同时也是全国唯一一座将观世音的三世同时展现的园区,是一座弘扬孝道和普度众生的菩萨道场。这里山水秀美,空气清新,不仅是供奉先祖的风水宝地,也是旅游观光、礼佛还愿的绝佳去处。
中华孝道园内的先祖庙堂,是集国祭与家祭于一体的综合性大,俗众除了可以在此祭拜华夏民族的共同祖先外,还可在此通过供奉先人的往生莲位缅怀先祖,祭拜先人。堂内共有105间先祖祠堂,总人数在全国排名前100位的姓氏祖先设单间供奉,其他姓氏设5间综合性祠堂供奉。祭祖除夕祭祖,是中国流传至今的传统之一。一方面是源于“百善孝为先”和“慎终追远”的,在辞旧迎新之际对先辈表示孝敬之意和表达怀念之情;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深信祖先神灵可以子孙后代,使子孙后代兴旺发达。这一代代相传,人们每逢除夕总要举行祭祀仪式,感恩追始,祈求保佑。在过去,祭祖仪式一般在除夕下午在族人祠堂举行,身穿盛装的同一姓氏宗族参加,仪式较为隆重。一般都在吃团年饭之前在家中的先祖神龛面前摆起美酒佳肴,进行拜祭。
在东北的农耕地区,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祖活动一般都是在岁末举行,而且大部分是在腊月二十八至除夕这几天。祭祀的形式依而有所不同。一些祖上做高官而且人丁兴旺、财力殷实的,往往建有本族的宗祠,俗称“家庙”,他们祭祖活动则集中在这里举行。在祭祖的,当地本家各支系的主要男性成员齐集家庙,事先已将应用的供器擦洗干净、供品预备齐全,把各代先人的神主(牌位)和画像(俗称影像)按辈份顺序摆挂。随后在族长主持下,所有人按辈份高低,分批向各位祖先上香行礼。祖先牌位,山东夏津孟氏
各家各户的祭祖则虽是一番形式。很多都是在吃晚饭前进行。先是到自家的坟茔地祭祀,有的只是磕头,有的还要用炕桌抬一桌酒菜,称为“给老祖宗送席”。祭祀的顺序当然是从坟地中辈份最高者开始。把炕桌摆在坟前,磕头行礼,再倒一盅酒于地上,照此依次祭完之后,把埋进土里,算是给祖宗们“送去”了,同时还要在坟前烧纸,算是孝敬祖先们过年期间的“零花钱”。
祭祖主要的祭祀则是在家中进行,时间多是在除夕晚饭前后,民间称之为“接老祖宗回家过年”。因为死者的魂灵不能在白天,所以要等天黑以后进行,以人家的做法比较典型。先将香炉、香筒、烛台 (俗称五供)或者木香碟,摆放在西炕上或堂箱的箱盖上,将平时放在“祖宗匣”里的族谱“谱单”()请出打开挂在西墙上,有的人家因不是长房主枝没有谱单,则按照谱书的把自己各代直系祖先的“名讳”写在一张长纸条上张挂,俗称“祖宗条子”或“谱条子”,也有的是摆放木牌位。摆挂好后开始上香摆供,全家大小依次磕头行礼。所摆的供品一般是面食和果之类。许多人家专门为除夕祭祖蒸白面,每个上面点一个红色的圆点,每两个平面相合摞在一起为一组,一般是三至五级,各盛放在白色瓷盘当中。这些供品一直摆到正月,而且从初一到初五每天早晚两次在祖先神位(谱单)前上香,直到初五晚上,才经行礼后把“老祖宗”送走,即将谱单或牌位收归原处。还有一些地区在除夕晚上为去世不久的祖父母或举行一些祭奠仪式。比较有特点的是将其生前穿过的叠好摆在炕上,然后晚辈们跪下磕头,嘴里还要说“xx(对长辈的称呼)回家来过年吧”。另有在头“落地式”烟筒根处烧纸祭奠,因传说这里是本家亡故之人魂灵常栖身之处。烧纸时嘴里还要“叨咕”一些寄托思念和请求保佑的话语,而且相信祖先们一定会听到,给家里人带来和安康。[1]祭祖:从除夕转进春节,三更时分,第一件大事是祀神、祭祖。那时红烛高照,上供清茶、等祭品,人们严肃诚敬。祀神后要叩拜祖先,这叫“开春”。迎接新正,也叫“开正”。进行到最后,是烧金纸献给祖宗。 浙江:正月初一,在祖先遗像前,点着香烛,供陈汤团、糕、饼、水果,家人依次跪拜。也有把祖先遗象供在祠堂里的,家人就同去祠堂行祭祖。
广东:正月初一,大多数人家先在历书上择一个吉利的时辰,举行祭祖典礼,祭品是茶、酒、白饭、攒盒、生果、如龙()、禄堆和斋菜。祭祖程序:焚香、点烛、烧、放串炮,全家人依辈分、年龄的秩序拜祖先。中上人家的祭祖,都是灯火长明,不绝。
河南:守岁的到五更时候,先行盥洗,穿着礼帽,在供桌之上摆好祭品,香烛齐燃,争放,一家人依长幼辈分,连续向祖宗跪拜致祭,拜祝“年福”。
湖北:新正初一早晨,到祠堂去祭祖拜年,看守祠堂的人早已祭品供奉在祖宗神位之前,又准备一支长竿挂着,等族人来到时,便点火燃放,表示前来祭祖,等到祭祖仪礼完毕,有果盒、茶点或丰盛的早餐相招待。
山东、:一到初一那天的子时时分,大大小小都换上新衣、新帽、新袜、新鞋、祭拜祖先,在供奉祖宗的神位前面,点烛、烧香、焚纸、放炮,跪拜如仪,称为“发纸接种”。
粤桂地区:初一上午五、六点钟,摆设去·丰盛酒菜在祖堂之前,全家老幼都穿上新衣,按尊长辈分,排前后次序,向祖宗跪拜叩头。
地区:初一早餐以后,全家大小都要祭祖,照辈分长次,先男后女,对着祖宗神位,一一磕头跪拜。
地区:祖宗神位前的香炉中,点了轻烟缭绕的长香,红烛燃起辉煌的亮光,铜磬在一声声的敲着,弥漫肃穆的气氛。长辈带领男女老幼,男左女右衣冠整齐地站立两旁,向祖宗神位,焚香点烛烧纸,按辈分长次,向祖宗跪拜,上酒,供饭,焚化纸钱。祭祖的意义是慎终追远,更表现源远流长,有望于后裔的,所以行事之时,严肃、隆重、恭敬、诚挚,全发自传统的伦理。在我国历史上,黄帝时代是中华文明开始大创造的时代,黄帝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黄帝崩,葬桥山”,就是今天陕西省桥山黄帝陵。每年清明时都在这里进行黄帝陵祭祀。
重视祭祀祖先,是中国古代的显著特点。这是因为古人认为祭祀祖先具有良好的功能,有助于培养社会成员的品德,加强社会成员之间的团结,维护的稳定。
先秦道家学派的《》(《》)、《》两部书则从反面说明了礼仪形式与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揭示了礼仪的不足。老子、庄子批评烦琐礼仪违反人的自然性,主张恢复礼仪没有产生前人的朴素自然本性。《道德经》认为,礼仪产生于“道德”废弃以后的时代,其名言是:“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庄子》继承了对礼仪的观念。《庄子》书记载,老子去世,好朋友秦失来悼念,和一般人的悲哀痛哭不同,秦失是“三号而出”。有人不理解,问他。他解释说,人出生,可谓应时而生;人去世,可谓顺命而行。人只要“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哪里会有悲痛的情感呢?这说明老子、庄子通过对自然“天道”的深刻,主张在现实生活中超越礼仪形式的约束,甚至认为礼仪所表示的正常感情也不必要,一切顺其自然才好。老、庄等人对礼仪的批评,是我国后来礼仪形式没有完全被神化,反而保留了一些理性因素的重要原因。中国人多承袭了祭祖的传统。祭祖是基于很复杂的心理作用。其心态有以下三种:
一、由于对的惧怕,惟恐若没有好好祭祀祖先,他们就会作祟并惩罚子孙。
二、为着向求福,希望祖先荫庇,并为子孙解决难处。
三、受影响,饮水思源,因孝敬而祭祖。在清明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人们到先人的坟墓,会亲自察看是否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或被狐兔穿穴打洞。在祭扫时,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烧猪,燃香奠酒,焚烧纸钱及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祖先的怀念[2]。
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敦亲睦族、行孝报德的具体表现,因此也成为全球华人的重要节日之一。不少海外侨胞、华裔,都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爱国之情。国家与的历史,靠个人与家庭的传续来完成;没有个人与的传续,历史将是苍白、抽象而没有人情味的;清明节的祭奠仪式是个体与历史连接的脐带,使今人的身份清晰而神圣。“追远”不仅有“民德归厚”的教化意义,还会让人们获得面向未来的力量,确定个体与时代的位置。在崇拜“新”与“未来”的今天,这是必不可少的仪式。人们缅怀先人,祭祀先祖,因为他们是自己的来源,他们的辛劳和奋斗乃是人们继续前行的起点。这是尊重与敬畏历史的不绝之流。
中国人对先人的祭祀是信,是表达情感的诗意之举,是发自个体情感的感恩与缅怀。曾说,“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所以礼的是诗的,不是宗教的”。谁都清楚,祭奠的酒馔“一滴何曾到九泉”,但人们却相信亲人、先祖能够领受人们的情意与祭奠,这种庄重的是一种情感的、诗意的、道德意义上的真实。“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2],面对先人的照片或墓碑,表达浓浓的思念和真诚的敬意,是人们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和动力。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清明节祭奠先人,寄托对逝去的先人的哀思,是人之常情,况且,从2008年开始,还专门调整节假日,把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列入法定节假日中,充分体现了党和尊重人民意愿、尊重传统,坚持以人为本的。祭祖这一行为本无可厚非,但是,传统的清明祭祖形式却不好,与人们的时代不相符合,同人们倡导的“”不合拍[2]。
一是违背的理念。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几天里,特别是在城市中,时常见到路上人们祭奠时遗留下的纸灰和各类贡品,严重影响了市容环境,也增添了工人的负担,而且,烧纸时烟火四起,污染空气。二是不符合科学精神。烧纸磕头、三跪九拜,本来就是迷信的,多少年来,人们一直提倡,用文明、科学的形式也一样可以达到祭奠先灵的目的。三是存在着安全隐患。清明节正值春季气候干燥风大的时节,在野外烧纸,极易引发火灾,据有关部门初步,全国每年清明节烧纸引发的火灾事故就达近万起,损失相当严重。当前,全国上下都在齐心协力创建和谐社会,清明祭祖也应该与时俱进,因此,在创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人们应该大力提倡清明节要祭祖。
清明节文明祭祖的越来越多,也日益得到人们的赞同和认可。这些形式包括:一是默哀。在先人陵墓前严肃地鞠一个躬,静静地默哀,表达对先人的缅怀之情和思念之意,既简单又庄重,不失为清明祭祖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形式。二是植树。更多的改用植树的方式寄托对故人的哀思,。其实,对先人最好的祭奠形式,还是继承先人遗志,努力干好本职,关爱家庭成员,与家人和睦相处,和和美美过好每一天。相反,如果整天吊儿郎当,吃喝嫖赌,打红闹黑,却忘了在清明节给亡去的先人祭奠,要是那样,无论烧多少纸钱,摆多少贡品,先人的在天之灵,都不会安息的[2]。是21世纪后兴起的一种全新的祭祖方式,它是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己逝亲人。
网上祭祖[3]不悖于传统祭祖方式,只是传统祭祖方式的继承与延伸。通俗的讲就是利用网络进行祭祖活动,网络祭祖是对现实的一种补充。
各类祭祀网站上用户可以自主创建纪念馆和网上陵墓,可以直接用鼠标点击和拖拉“供品”和“祭品”,模拟完成动作逼真的献花、点烛、烧香、献祭品等传统祭奠活动;也可以敲击键盘发表留言、追忆文章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苗族传统宗教是多神信仰,主要表现是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其中最为庄严和神圣的仪式是祭祖。
苗族认为,人虽去世,灵坛犹存,祖宗的灵坛时时在关照和保佑着在世的人。苗族不论是居住砖房还是茅草屋,都要安设神位祭祀祖宗,逢年过节要向祖宗敬饭敬酒,烧香烧纸。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是祭祖节。
逢年过节,人们在开饭前必须先祭祖。饭菜做好前,先将草纸割成小张,用一种关圆的錾子打成几排相连的瓦梭形的印子,称之为钱纸。将钱纸贴于神位并点香插好。饭菜做好后,盛上一碗饭、一碗肉、一壶酒放在堂屋正中的桌子上,户主坐在桌旁靠大门方向的凳子上,面向神位,用调羹舀一勺饭,虔诚地念诵献饭辞:“××先人,今天是××节,我们做好饭菜。恭请先人与我们共同用餐,……特此祭祀,哼哼!”念诵完毕,将调羹里的饭倒在桌子上,又撕一片肉放在饭上,再斟一点酒倒在桌上。也有先敬饭,再敬酒,最后敬肉的。每舀一次饭、撕一次肉和斟一次酒敬一对祖宗,如爷和奶、父和母、叔和婶,从上到下把祖宗三代敬完。献完饭后,还要焚烧钱纸,表示送金钱给祖宗“买路走,买田买地种,买地盘居住”。做完这些仪式,家人才可享用这个节日的美味佳肴[2]。
祭祖仪式表现了苗族人民对祖先的敬重、怀念和希冀,同时通过对祖宗三代纵向和横向的追溯,加深了同宗内部的感情,增强了凝聚力。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这个是我在猫眼写起玩的,不过觉得那边八卦气息不浓,故在这边也发一遍吧~~~~这些久远的记忆,再不写下来,还真的要慢慢给遗忘啦~~~~  这个玩意我是随写随发,也没整理,写好我会及时在两边更新,先发个提纲吧,提纲以后我还会逐步增加~~~~发这边的大标题我改了下~~~~  1、高温肉  2、狗肉  3、猪大肠  4、买猪头  5、黑市肉、油  6、黄鳝、青蛙  7、罐头  8、买不到酱油的日子  9、韭黄原来是这样的  10、烟和酒  11、春节特供  12、火柴、蜡烛  13、灯泡  14、全国粮票和地方粮票  15、红米饭真难吃  16、单位福利  17、回民票  18、真正的野生甲鱼  19、豆棒怎么吃?  20、熬夜洗墨鱼  21、富贵菜  22、抓饭真好吃  23、干炒饭  24、泡泡糖  25、菠萝罐头和桔子罐头  26、病号饭  27、老爹说的大饥荒  28、过生日  29、一份牛奶差点要了我的命  30、野菜  31、蚂蚱、蜻蜓、虾子和螃蟹  32、和战士抢饭吃  33、两张信纸烤香肠  34、短肚皮——我家电报鸡的一生  35、槐花包饺子  36、齁掉的腊肉及辣子鸡的故事  37、蒸馒头时候千万别揭锅盖  38、“全家卧倒”!!!  39、原来这东西叫面包  40、昙花也是可以吃的  41、“有钱人穿的是灯草绒”
楼主发言:55次 发图:
  1、高温肉:高温肉,现在已经没这个概念啦,简单说,就是病猪、死猪肉,用高压高温加工后,卤一下完事,买这个肉不要票,但也只有在大的国营饭店才有卖(那时的饭店大多是所谓大集体,国营的较少),价钱大约在一块二样子,还不是天天有卖,一个月大约有一两次——那时候一级肉是0.82元,这个印象非常深,因为家里老爹的战友一来家,经常拧我屁股,然后开玩笑说:这个能卖8角2——,我读幼儿园时候,老妈下班接我回家经常绕一下那几个饭店,看看有高温肉卖没有。只要一看就有排队的,就知道今天有卖。高温肉是每人限买一斤,我老妈经常跟营业员说我也要算一个人,得买两斤,遇见马马虎虎的营业员,也就给算卖两斤,遇见顶真的营业员,就没法啦,只能买一斤。  高温肉回家不好收拾,那年月没冰箱这个概念,回家都是马上切片,然后放很多盐,再用菜油炒一下,冬天放外面窗台上,夏天打盆冷水,把锅放盆中,能多放两天。买一次高温肉,都赶紧喊外婆一起来家里共同打两天牙祭。  ——上次黄浦江漂死猪时候,我给姑娘说高温肉,说那时候这些猪根本就没畅游黄浦江的可能,我姑娘说光听听都听得要吐啦~~~~~
  2、狗肉:狗肉当年可没是现在这样当补品,商店是没卖的,农村也不准自己杀猪卖肉,每家的猪都是要上交的,当然也有偷偷杀的,那被抓到可是投机倒把重罪,此话后说。但是农村没限养狗,所以会有黑市狗肉卖。  有年冬天,快过年啦,我幼儿园已经放假,整天跟着老妈在单位混,记得有天下午,同办公室的一个悄悄在办公室说单位外面那桥下有人卖狗肉,我妈妈马上牵着我,出门河边到桥脚下,看见有个农民空手站那,我妈上去和他谈了半天,然后他给站远处一个十多岁小男孩招手,小男孩过来就带我妈和我一起跟他顺着河边走,曲里拐弯走了好半天(那时候太小,觉得走了好久,现在估计也就半公里),在河边树林中才又见两个农民,小男孩给他们说了下,那两农民打量我和我妈几下才去草丛中拖出个麻袋,里面是切割分好的一腿一腿的狗肉,10元一腿,大约有5、6斤、或者6、7斤、或者10来斤,反正我是拿不动。我妈马上付钱,拿起一腿立马就走,还不是原路返回,又绕半天从另外一个坡上回到路上再回单位——原因无他,要给打击投机倒把办的发现,农民的狗肉要没收不说,人要关学习班,弄不好还要游乡,老妈也要被单位处分——狗肉拿回家,我老爹高兴好几天,总算过了个好年。  待续~~~~~~~
  3、猪大肠  当年猪内脏好像都不要票,但是一般人是买不到的,都被内部人分完啦。有一年,我老爹有个战友的朋友的朋友,反正是拐了好几道弯的关系,他孩子要参军,那年头参军等于免了上山下乡+有了国营单位的工作指标,热门得比得上当今考公务员。我老爹在军管会里面一个很关键的部门当头,帮了很大的忙,而此人是市轻工局一个很管事的科长,结果快过春节时候,一下子给我家送来50斤猪大肠!  各位兄弟不知道洗过新鲜的猪大肠没有,猪大肠外面全是一层油,得用手慢慢撕开一层粘膜,把油拆下来,那油味道是非常大的,不夸张的说,用猪大肠上的油熬猪油,能臭三条街~~~~现在我觉得连乞丐估计都不会吃这种油,但是在70年代初期,这玩意就是超级宝贝啊~~~~我老爹老妈连夜挑灯夜战,几乎弄到天亮,才把肠子全部洗完,油熬好,登时家里各种泡菜坛、搪瓷缸,全部装满~~~~当然我是早就睡啦,后来印象中光肠油油渣就吃了好两个月,猪大肠嘛,老规矩,切好油炸一下后放盐腌起来,差不多吃了半年~~~~~  待续~~~
  4、买猪头  当年的猪比较小,一个猪头大约7-8斤,因为骨头多,按规定,一个猪头只要两张肉票能买,价格也要便宜点——好像是4角多,具体因为那时太小,没印象,欢迎有熟悉的补充下——每个猪头还要除一斤多骨头不算钱,但是猪头少,每天也就供应几个,得早早排队。  印象中,老爹好几次星期天一早就把我拖起来和他去排队,我记忆里面都是夏天的事,冬天估计我老爹舍不得那么早拖我起来。夏天6点样子,早早就去肉店门口等着,我老爹一般带几张参考消息,一边看一边当坐垫垫地上给我坐。  猪头买回家,都是带毛的,不像现在的已经给你打整得干干净净。回家后,第一步先把整个猪头放火上烧,烧到猪皮吱吱响以后,趁热用淘米水一泡,再用刀子把毛剃干净(我老爹用的是正宗军用匕首,刀口飞快啊,具体有多快,我左手大拇指和二拇指最清楚),第二步是拿火钳烧红了,慢慢一点一点烙,全部烙一遍后再用淘米水来洗,洗完就用斧头小心砍开,取出脑髓,这时候我就知道我的美味来啦~~~~果然就是我老妈把脑髓拿去,用针仔细挑掉脑膜,然后加上切好的姜、葱、蒜,加点点猪油,放火上炖,一般要炖上半小时,这时候我基本啥也不做,就守在火边等~~~~旁边老爹再慢慢把猪头分开,该煮的煮,该卤的卤,两个星期的肉菜,就全靠这个猪头啦~~~~~等到半小时脑髓炖好,老妈用小碗一装,我早已经准备好勺子,迫不及待开工~~~~  待续~~~~~
  5、黑市肉、油  我家住的属于大城市啦,还没见那个农民有胆不怕打击投机倒把办的跑到城里来卖黑市肉,但是早年我老爹在县里搞土改,当过工作队的队长,他那些县里的老部下,基本也混的人五人六的,经常来家里时候,就能给弄到点肉和油送来,这些就是黑市买的肉。  我老爹关系最好的一个部下,文革时候已经是县里一个县办企业的头头,有次来我家,就给带了一瓶猪油和一只鸡,到我家后才说起这瓶猪油和这只鸡的传奇~~~~~  猪油是他弟弟下乡,有农民谎称家里的猪死了——其实是偷偷杀掉咯,给大队头头和公社人送上几斤,然后就拿到证明说是猪瘟,已经死亡多时,责成农民自己埋掉——这样他就搞到的半扇的半扇猪,几个战友每人一份,我老爹这个部下用那种大罐头瓶给装了一瓶——玻璃罐头瓶装猪油可是门技术,太热的猪油,下去就炸瓶,太冷的猪油又凝固咯——送来,又不知道从那搞到一只鸡,一起坐他们厂的货车进城。结果在路上,遇见打击投机倒把办的查车,偷带活鸡给你安个投机倒把罪名那是杠杠的~~~~我老爹这战友见势不妙,立马弯下身子,当即扭断鸡脖子,顺手塞在老解放的副驾驶那工具箱里面,总算躲过一劫,不过到我家时候,鸡已经死去多时,没放血的鸡,杀出来肉全是红的~~~~不过能搞到只鸡,我老妈已经高兴坏啦,死鸡也是美味啊~~~~~~  待续~~~~~~~
  6、黄鳝、青蛙  文革时候,也不是完全不准有自由市场,许多城市里面没工作的,习惯上叫“干居民”的,就可以摆个小摊,卖点杂货,这中间就有卖黄鳝和青蛙的。  理论上,他所卖的黄鳝和青蛙,得是自己抓的,如果买农民的来卖就属于投机倒把,当然,一般干居民都是没啥生活来源的,就靠倒腾点小买卖,市管会的在他摊子那装逼打点秋风可以,真要抓他们是不敢的,这些人敢拼命,急了还真敢动刀动棍的 ~~~~~~~  夏季时候,黄鳝大约3角一斤,还给你杀好,青蛙看大小,5分一只的也有,一角一只的也有,老爹穿着二尺半,是不好意思去买的,都是老妈给我买来,4、5只大点的青蛙,剥皮、退内脏,放上点猪油、姜、葱、蒜,能蒸一小碗~~~~~自然都是喂我的~~~~~  那年月不兴啥自然保护,也没那么多农药化肥,青蛙那个鲜啊~~~~~黄鳝也都是野生的,喂避孕药这种超级技术也还没发明,不过黄鳝炒来很腥,家里吃得较少~~~~~  待续~~~~~
  7、罐头  罐头在当年绝对是稀罕货,其身份现在没东西可以比,也许波斯黑鱼子酱能差乎一比吧,谁的朋友生病啦,送上一个罐头那是算很铁很铁的关系啦~~~  当年常见的罐头肉的有红烧肉、午餐肉、黄豆牛肉和鱼罐头,菜的有青豆罐头、黄瓜罐头,水果最常见的是菠萝罐头和桔子罐头,现在先按下不表,单说说肉罐头  红烧肉罐头一般都是玻璃瓶装的,250克一罐,上面是马口铁封口,极罕见也有全马口铁灌装的,一般是500克一罐,我还见过一公斤马口铁装的,是给部队专用的,市场上没见;午餐肉只见过梅林的,好像是424克和200多克装的,反正是按盎司算,不是按我们的习惯“斤”和“公斤”算;黄豆牛肉也是玻璃瓶装,没见过其他的;鱼罐头有玻璃瓶装的,也是250克,一般是鲮鱼,还有种是扁合马口铁装的,净重好像要少点~~~~  当年大院有分区自己的军供小卖部,偶尔会有罐头卖,就贴一通知,每家限买几盒云云,然后大人就让小孩拿钱去买,到小卖部说你家长名字,售货员(都是随军家属)在一张名单上打个勾就卖给你,想多买是不行的。  红烧肉罐头做法最简单,就是整一锅白菜,无论是3斤还是5斤还是8斤,煮开后都是打开一个罐头倒下去,完事~~~~~罐头肉人极烂,下锅就要化苗,老爹有时候就拿个漏勺,罐头倒在漏勺里,等煮一会就给我捞起来单独吃~~~不过这种日子都得是啥节日,一般日子是吃不到这种美味的~~~~至于午餐肉罐头,那时候更是稀罕得像熊猫肉,我印象中,几次得吃都是生病时候,切片给我煮一下下饭~~~~~  黄豆牛肉口感不好,我不喜欢吃,也可能是越战处理剩余物资时候,每家分了一箱,吃烦啦;鱼罐头印象不深,只记得好多油~~~~~  待续
  8、买不到酱油的日子  酱油在南方人中间,是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印象中大约是73年底,曾经有一段时间酱油缺货  73年我还没读书,那年代的小孩,很早就能办家里做事啦,打酱油、买盐等等都是我的活,7岁开始每天放学回家要负责煮饭,那时候可没啥电饭锅,也没见过除烧煤之外还有用啥能源的,回家第一件事就算捅开封好的火炉,勾火、加煤,然后去院子里淘米煮饭,水干了炉子盖上盖子倖饭(这个字找不到,xing,读第四声),当时我们住的楼房就只有二层,家家火炉都是在走廊上,小伙伴们一起淘米煮饭,声势也是相当的兴旺,呵呵,扯远啦~~~~~  酱油的制作需要黄豆,黄豆那可是好东西,豆腐都是需要凭票买的,估计是黄豆断货,所以市场上没酱油供应啦。没酱油没法啊,各家自有高招,最简单的就是兑食盐水,我家是兑好食盐水后,加上霉豆腐的汤汁,又鲜又好看,幸亏那段时间食盐虽然定量供应,但是还没断货,霉豆腐2分钱一块,既不要票也没断货,就这样对付了大约有差不多两个月~~~~~  忽然有一天,老妈一回家赶紧给我一角四分钱,喊我赶快去买酱油,我拿起钱就跑大院外的食杂公司去,一看排队好多人,好在供应还算充分,每人限买一斤(当时酱油都是散装的,一级的一角四分,二级的一角二分,好像还有三级的,我没见过),钱和瓶子递过去,售货员熟练的在瓶口放上个漏斗,然后用个专门的提子,一提正好一斤,总算家里又能吃上酱油啦,之后好像再没断过酱油供应~~~~~~  待续~~~~~
  9、韭黄原来是这样的  老爹是北方人,北方吃菜肯定玩不过南方,小时候老爹经常吹嘘老家的韭黄,还说有种韭黄叫“鸡蛋黄”,具体栽培方法是:冬天用火炕种韭菜,在韭菜快冒芽出土时候,每个韭菜给扣上一个鸡蛋壳,这样韭菜见不到阳光,长出来的韭黄又因为被限制在鸡蛋壳的范围内,只能弯着、扭曲着,最后就在鸡蛋壳里长成一韭黄疙瘩。按我老爹的说法,那可是春节地主家才能吃上的极品美味——想想看,地主家才能吃上的美味啊~~~地主是啥概念,在俺从电影上得出的经验,地主就是能胡吃海塞的主啊~~~大鱼、大肉、大碗喝酒、大口抽烟,还有白面馍馍敞开了吃,就连地主家狗,那都是吃得油光水滑的,没事就去咬讨饭的玩~~~~~又扯远啦——可怜的俺,打小别说鸡蛋黄,连韭黄长啥样都不知道,反正既然老爹这样吹嘘,我就认定那就绝对是极品美味~~~~~  说巧不巧,正好那年过春节,蔬菜公司不知道从那搞来几车韭黄,我老爹听说可高兴死啦,那天正在下大雪,我死活要赖着和他一起去买,最后老爹只好让步,我穿着老家给做的小棉鞋,跟着老爹就去买。  一进蔬菜公司,就看见柜台上一捆一捆黄黄的,一问价,7角一斤,都赶上肉价啦,老爹咬牙买了一斤,当晚弄了两鸡蛋,就给做了个人间绝无、天上罕见的——韭菜炒鸡蛋,结果菜一上桌,切!别说是啥美味,连好吃都谈不上~~~~从此再不相信我老爹的口感~~~  PS:其实现在想起来,不好吃的原因一是油少,二是老妈折菜时候舍不得扔,韭黄太老啦  到现在为止,我都没见过鸡蛋黄~~~~~
  10、烟和酒  文革中,烟和酒基本都是控制供应,大概一周持续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放开,我老爹不抽烟也不喝酒,所以家里的烟票和酒票就自然成了他几个老战友的缴获物,因为我们那时候,在男孩子里面非常流行集烟盒,所以反而是我对香烟情况特别熟悉  文革中的香烟,也不是全部要凭票供应的,大概有合作、大生产、蓝雁、朝阳桥等这几种是不需要票的,其中合作是9分一包,蓝雁是1角1,大生产不知道多少,朝阳桥是1角2一包,这几种烟的包装都是那种很粗糙的那种包装纸,连打蜡都没有,内包装纸是蓝色的糙纸,这几种的烟盒在我们眼中根本就没人要~~~  稍好的烟,是乌江、花溪、清定桥等,都是3角5左右,这些烟就属于要票的啦,更好的烟是遵义和黄果树,当年是7角样子,光有票也买不到,还得找关系,极品的烟那就是小中华、大中华、上海等,这些烟倒是不要票,不过老百姓是看都看不到的。  每张烟票是供应5包,我家加上外婆是3张烟票,老爹是没票的,直接供应一条,一般每年的票证是过年前就发半年的,5.1时候发下半年的,每到我老爹那些烟枪战友来家里,就开始分票,我一张、你一张、我一张、他一张,偷票的也有、作弊的也有~~~~比俺们小朋友分糖果还高兴,其乐也熔融~~~~老爹的那条,每月固定都是我去买了,买来家里留上一两包平时招待用,其他的也是一样被他们三一三十一瓜分掉,直到90年代我老爹病逝,他们这群老战友来吊丧时候还谈起当年在我家分烟的盛况~~~~  瓶子酒是不定期供应的,没有每月定量,记得喝得最多的是鸭溪窖酒,大约一元多一瓶,在但是就算好酒啦,我老爹的战友来家里,都是开这个给他们喝,,其他常见的还有几种大曲酒,不过没有鸭溪上档次~~~  散酒有时候要票,有时候又不要票,总体说来,那帮老战友在县里的居多,散酒他们的路子更多,不但不找我们,反而时不时还能提上一塑料壶给城里的几个喝酒的战友。那时候茅台才不到4元一瓶,后来涨到7元多,但是买不到,商店橱窗里面的几瓶都是陈列品,只能看,不能买,家里知道老爹去世,也就给我留下两瓶茅台,一瓶71年的,一瓶75年的,还有瓶73年的五粮液,也不知道老爹从那搞来的。  待续~~~~~
  11、春节特供  春节对于全世界的中国人,说是最重大的节日绝不为过,无论开多少会,发多少社论,要大家真正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都是妄想,即使在物资嫉妒匮乏的日子,国人都要想方设法过上一个像样点的春节——换句话说也就是要能在除夕、初一、十五这几天能放开吃上一顿、喝上一顿~~~~~~因此,尽量丰富一点春节市场供应,也就成了政府和老百姓的默契~~~  每年春节,在计划供应之外,一般会有特别的供应,这种供应一般不发票证,凭特别的购物本购买,后几年票证使用号码票后,才指定几号票买什么、几号票又买什么  记忆中是74年——详细得查下我家购物本,那本子我没丢的——上门写的是每户供应白糖一斤、白酒两瓶、遵义烟两包、黄果树烟上报、乌江烟5包、西红柿2斤,肉是每人2斤,菜油是拼购粮本每户供应2斤,老爹不在我们家的户口本上,反正我就没见过他的户口本~~~~~他的春节例供是另外一个供应本——这些属于常例供应,更有趣的是下面  因为当时实行军管,地方政府春节都要照例对部队进行慰问,一般是一张毛巾、一个搪瓷缸、一个笔记本,然后给一种特别的票,油印的、铅印的都有,盖着部门公章,票面上方一般是一句口号,黑体印刷,常见的口号都是“抓革命促生产”和“要厉行节约”等等最高指示,总部协商“凭票供应XXX多少”,下面就是XXX单位印发,过期不补啥的。  老爹他们正式名称是军分区,文革中实行军管后又增加个警备区的名字,总部这边还有一个名字叫警备司令部,大院的人都习惯简称“警司”,是对外用得最多的名字——当时我们小孩在外面,遇见有人问我们是那的,我们都直接说“警司的”——另外还有个23XXXX的番号,但那个基本不用,结果地方政府的搞慰问的部门就搞蒙啦,以为分区是一个单位、警备区又是一个单位、警备司令部又是一个单位,23XXXX部队又是一个单位,春节给特供票时候,好家伙,给发了四份~~~~~当时司令部这边人不多,也就百来号人,后勤部的也不吭气,装傻用各种不同公章给他们打了收条,照例是“今收到XXX单位春节慰问供应卷XXX张”,下面盖上公章完事~~~~我记得每家是两种票,一种是凭票供应5斤肉,一种是凭票供应香烟两条,结果那年我们大院大丰收,每家凭空多买到20斤肉,也就是在那年,我才第一次看到腊肉是咋样做的~~~~~~  因为肉多啦,不可能一次性在春节全部吃完,也舍不得这样胡吃海塞,后勤部的就叫警通连的战士弄了几个汽油桶来,上下盖子去掉,战士又去砍了整整半解放牌卡车的柏树枝扔在大院里,各家要做腊肉的,自己腌好肉,用铁丝串好一条一条的,上面写上自己名字,几个汽油桶集体一起熏。  那年月也没啥电视,结果放熏腊肉的那几个汽油桶的角落就成了那几天全院子的人员娱乐中心,每天吃完晚饭,大灯一拉起,男男女女都站的站,蹲的蹲,全在那聊天,我们这帮小孩更是在人群中疯进疯出,不亦乐乎~~~~~~因为腊肉要24小时加火熏,晚上总有几个热心的打扑克帮大家守夜,前后搞了差不多一个星期,其中有两次因为晚上守夜的打瞌睡,腊肉油滴下去引发了小规模火灾,好在扑救及时,没有哪家腊肉真正被烧成碳,不过这事成为大院人很久一段时间的笑谈~~~~~~  待续~~~~~
  文革时代的杀虫剂——六六粉  绝对剧毒,不过,那时候大家就那么撒在土炕上,然后铺个破席子就直接睡在上面。  居然还没毒死。  一扫炕一股烟,呛得只咳嗽。  地里农药直接就是滴滴涕、乐果……所以现在年轻人YY那个时代天然啥的,俺就呵呵。  现在的农药,喝一瓶都死不了人,  那年月,动不动就有打农药直接熏死的。  高温肉吃不死,六六粉药不死,滴滴涕熏不死,  活到今天的50后、60后们,不抱怨不粪青,  好好跳广场舞喝绿豆汤,然后……活到99!!!!!!!!!!!
  继续啊,不过楼主你老爹是部队的,你们有特供,我听我农村爹妈讲的那段日子可你惨多了
  楼主继续  
  12、火柴、蜡烛  聊点吃之外的,活跃下气氛,呼呼~~~~~~  文革时候,打火机我只见过那种仿德国式的汽油打火机用之前要先打开机盖,再打砂轮摩擦火石点燃沁慢汽油的火棉,其他样式的打火机我从没见过,所以家家户户生火做饭都是用的火柴  文革中的火柴,和现在的是大不一样,盒身不是纸的,而是用木材片得极薄做成的,火柴杆也是木头的,材质很差,一盒火柴大约有50来根,基本上有10根是断的或者要断的,火柴药头有两种,分别是黑色和红色,按那些大孩子中做火药枪和落地响的说法,黑色头的爆炸力要大于红色头的,不过我那时太小,还没具备做火药枪的资格,那是大孩子玩的,我们只有跟在他们屁股后头羡慕地看他们打枪、扔雷的份~~~~~~不过无论黑头或红头火柴,盒身上的商标纸上无一例外都印有“安全火柴”四字,老妈还专门给我科普过,说以前还有种火柴不安全,运输中摩擦和颠簸很容易引发意外,但是这种火柴我没见过~~~~  火柴一直都是2分钱一盒,价格从没变过,但是曾经有段时间,火柴断过供应,后来陆陆续续开始供应后还有过一阵的限量供应,因为我曾经在我家供应本上看见过“供应火柴5盒”的记载,当时火柴这种东西,老爹老妈从没让我去买过,大约是他们觉得这毕竟是危险品罢~~~~限量供应大约一直持续到75、76年后,所幸分区小卖部文革后期一直有火柴供应,家属子弟购买不要任何证劵,只是不对外供应,大约货源还是比较紧张,我小学时候,都还有同学托我在分区小卖部帮他们买火柴  那时水电线路非常不可靠,毫无预兆的停水停电是常事,停电时候老爹老妈都会很淡定的说声“又停电”,甚至连面部表情都不会有啥变化。如果是夏天,停电后老爹老妈就会带我出去玩,一般是去他们战友或者同学家,不过去别人家也遇见停电也是常事,我就有好几回到别人家同样是停电,极其无聊听老爹老妈他们聊天的记忆  蜡烛大约是5分钱一根,蜡烛在大院里面也属于比较贵重的东西,据说一根能点2小时,没印象限购过,不过也不是很好买到,老爹都是看见有卖的就10只一包买回家备用。冬天天黑早,停电时候,吃饭时家家户户都是一片雾蒙蒙的光晕,饭后大多数家庭也就熄灭了蜡烛,我们这帮小孩就大马金刀杀下楼去,在院子里趁黑玩打游击游戏,如果忽然来电啦,突然一下家家通明透亮,小孩子都会非常整齐的爆发一阵欢呼,放开喉咙欧~~欧~~欧~~的叫上好几分钟,如果一直不来电,九点开始,就有家长会站在走道上拉长声音喊自己小孩回家睡觉啦,而且这个呼叫有传染性的,一家开始喊人,顶天5分钟后院子里就混合成一片喊自己孩子的大合唱,这个时候各人都赶紧一溜小跑回家~~~~~~  待续~~~~~~~~~~
  顶下。。嘿嘿  
  mark,很有意思。
  楼主继续  
  马,很有意思
  回复第18楼(作者:@穿个马甲逛八卦 于
13:59)   对于我这个吃货   任何描写吃的文章   都让我兴趣满满   记得是谁的 打了一条蛇 …… ==========阿城的棋王吧,  
  很有意思。完全不了解啊。
  13、灯泡  文革中,城市里面基本是通电了的,但是当时没啥电器,我所知道的电器除了电灯外,就只有收音机、唱片机等寥寥无几的几样,最大的用电就是电灯。  那时候住的大院里,全院就一个电表,装在大门那五朵金花家走道上——他老爹是后勤的一个科长,想生个男孩,结果一连五个姑娘,全大院都喊他家“五朵金花”——电费是理论上是每家每月平摊,但是实际上都是部队给暗补啦,每家每月也就交几毛钱,但是有一点,每间房只能有一个40瓦的灯,卧室可加个台灯,这个规定可是正正经经写成文字作为公约贴在大门边的,一来那时候人老实,二来部队上习惯说一不二,我还真没发现有那家敢违反规定的——注意没有,没有规定收音机和电唱机,因为这两玩意当时绝对属于奢侈品,家里有台电子管收音机,好比现在家里有部别克,家里有台电唱机的话,比现在的大奔还罕见,没那家舍得长时间开着收音机、电唱机,所以也不需要去规定~~~~  灯泡当时用的都是白炽灯,牌子是“光明”牌,俺从没见过还有第二个牌子的,后期开始出现日光灯,25瓦的日光灯抵得上100瓦左右白炽灯吧,但是当时传说日光灯对小孩眼睛不好,所以用的家很少  那时的白炽灯分螺口和挂口,而且以挂口居多,不像现在基本是螺口一统天下啦。更有趣的是,我家客厅和卧室居然是有挂口和螺口两个头,原因估计你们难猜,我下面再说。  不管螺口还是挂口的白炽灯,都是以是钨丝做发光元件,灯泡抽真空,限于当时的技术,白炽灯的寿命确实堪忧,一盏灯几个月就要坏掉,断丝的灯可舍不得换掉,要“搭丝”接着用,“搭丝”其实就是短路,温度更高,寿命更短,实在烧的不行啦,也只有去换新的,而灯泡却是属于稀缺物资,不是你想买就能买到的,当时规定,买一个新灯泡需要同时回收一个坏的旧灯泡,一个40瓦的灯泡大约4角钱样子,还常常缺货,或者你坏的是螺口的,去商店时候他却只有挂口的灯泡卖,反之亦然,所以我老爹在灯头上是并联安的双系统,螺口挂口通吃,呵呵。  光是灯泡坏掉还能以旧换新,更倒霉的还有灯泡真空抽的不好的,结果嘭的一下炸掉,以旧换新都没得换,咋办?有法!当时分区下属部队多,连队里面的灯泡是特供,不需要以旧换新,老爹他们就去找那些小连长排长要坏灯泡,嘿嘿,解决啦~~~~~~~~  待续~~~~
  这些记忆有意思
  不好意思,我是随打随发,错别字较多,看着还真有点困难,这边又不能改字,我在猫眼那边能改的都改啦,这边看着困惑的,去那边看下订正版吧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9507475&boardid=1&page=1&uid=&usernames=&userids=&action=
  有意思的帖子,马克
  很有意思
楼主快点更
要是能出版更好了
买回去给我爸看  
  马  
  马克  
  有些小时候经历过  
  特殊的回忆,有意思,楼主继续
  楼主的童年记忆可真全.
  大院的孩子  
  马克  
  记号!  
  马克,看的好馋  
  很有趣。等更。  
  写得不错,那个年代的群众大部分都是苦过来的,楼主的生活在当时很不错了,俺老爹在农村穷得连饭都吃不起何况是肉了,也就过年的时候弄点猪油唰唰就当吃过肉了;生活用品什么的就更不用谈了,擦屁股用草,刷牙齿用树枝、手等替代,没有牙膏用直接盐水洗漱,没有床铺直接稻草地上一铺人一仰就是了,早起晚睡的拼命干农活养猪养鸡放牛,好在现在生活好多了,就算如此我爹也养成了吃啥都不浪费连汤汁都要舔完的习惯。
  n\mark
  很有历史感,楼主当写回忆录,我们小屁孩也开开眼界  
  @西瓜葡萄橘子杨梅 45楼
22:07:26  写得不错,那个年代的群众大部分都是苦过来的,楼主的生活在当时很不错了,俺老爹在农村穷得连饭都吃不起何况是肉了,也就过年的时候弄点猪油唰唰就当吃过肉了;生活用品什么的就更不用谈了,擦屁股用草,刷牙齿用树枝、手等替代,没有牙膏用直接盐水洗漱,没有床铺直接稻草地上一铺人一仰就是了,早起晚睡的拼命干农活养猪养鸡放牛,好在现在生活好多了,就算如此我爹也养成了吃啥都不浪费连汤汁都要舔完的习惯。  -----------------------------  马克
  马克马克~~~~~~~~~~~~~~~~~~~~~~~  看得我去淘宝搜火柴。果然没有小时候那种薄木片的了。都是纸盒的。。
  写的真好。  
  今天更新两节,下午要开会,估计更新不了啦  14、全国粮票和地方粮票  文革中有价票证除了钱之外,大约最重要的就是粮票啦,除了个别的点心外,基本所有能填饱肚子的食物,都需要钱粮两票搭配在一起才能购买,光带钱而不带粮票出门,饿死你是没商量~~~~  粮票的发行权只在中央和省两级,他们发行的粮票也就分别被叫做“全国粮票”和“XX省地方粮票”,地方粮票票面分一两、二两、半斤、一斤、三斤、五斤和十斤,据说上海那边还有半两的,但没见过,很令人神往~~~全国粮票我只见过一斤、五斤和十斤的,是否还发现有其他面值的,待大家给我补充啦~~~~~  全国粮票能在全国通用,而地方粮票只能在本省范围内使用,所以被单位派到外省出差活着回老家探亲,就非带全国粮票不可~~~~一般的流程是首先由单位开出出差证明(这个证明不单是换粮票用,还有买火车票、外地住宿等等都需要它),然后去居委会再打一个证明,再拿前述两个证明一起去粮油公司,根据你出差的时长,按照每天一斤的量用地方粮票换全国粮票。但是一般说换到的全国粮票都不够用,特别是那年出差的,比如到上海,都得给单位的带点小礼物,像鸡蛋糕之类,而这些都是要粮票才能买的(好像一斤糕点是四两粮票),这样,不足部分就只能去黑市上购买。  虽然理论上两种粮票购买力相等,但由于全国粮票的适用性广,明显比地方粮票受欢迎,以73、74年为例,黑市上地方粮票0.13元一斤时候,全国粮票要卖0.18-0.19元一斤,当年我们这的黑市有几个地方,其中金沙坡这边最大,一般抓得松时候,能看见二三十个男男女女在哪里晃荡,那些就是倒腾粮票的贩子啦  有趣的是,我老爹是没有户口本和购粮本的,他们是每月发粮票和油票,然后用粮票和油票去粮店买米买油,而部队发的粮票,居然全部是全国粮票!这下子,我家就基本成了粮票兑换点,各种亲戚朋友需要全国粮票的,都来找我家换,经常换不过来,几个朋友之间还得协商预定~~~~~~那时候我爷爷已经去世,但是老家乡下还有大伯和姑姑,种粮食的自己吃不饱粮是常事,当年也都见怪不怪,所以我老爹每年还要给老家寄上两百来元和百来斤粮票,当然只能寄全国粮票,这样下来,虽然我老爹每月发34斤全国粮票,但是都非常紧张,好多次我老爹还要找他们战友拆换全国粮票,才能应付过去~~~~~~  待续~~~~~
  15、红米饭真难吃  打小在幼儿园,就开始听老师说“朱德的扁担”、“红米饭、南瓜汤”,啦时候神往啊,总觉得不知道有多好吃~~~  那年分区搬家啦,搬到现在的教育厅那个大院,离家住的地方大约走路15分钟吧。没上学时候我老爹就把我拧到单位上,他上班,我就在大院里玩,那时候大院里还没大房子,就是几栋三层的苏式红砖房,院子里有花园,门口还有警通连的战士站岗,闲杂人等是进不来的,对我来说,只要不跑出院子,又安全又好玩,中午跟着老爹吃食堂,还能在办公室睡上一觉~~~~  记得有天下午,我睡起来,拖着我老爹给做的“金箍棒”在院子里无聊,就去看警通连的战士修摩托车~~~当年警通连小车队有6、7个小吉普,还有一个中吉普,汽车排和警通排有十来辆大卡车和十来部长江750的边三轮摩托,那时候汽车保养很麻烦的,每天下午不管刮风下雨,都有各排的战士在车棚下修车修摩托,我最喜欢看他们修车,因为换下来的机油嘴、废滚珠,在我们小孩圈里就是硬通货,有时候战士高兴啦,还给我们一把一把的子弹壳,当年部队装备比较杂,最常见的是7.62口径的五四手枪弹壳和56式步枪弹壳,这两种我们小孩都有一大把,不稀奇,稀奇的是偶尔会得到一种11毫米口径的重机枪弹壳,这种弹壳是全铜的,和54、56的那种铁壳镀铜的完全不一样,属于稀罕品,但是因为这种全铜弹壳按规定要全部回收,战士也不敢多给,给多啦连队干部要啰嗦,能给上两枚就算是撞大运咯,12.7的高机壳,只有老爹有次不知道下那个部队给我带回来两个玩,那可是我收藏里面的“镇馆之宝”,呵呵,扯远啦~~~~  大约下午4点来钟,反正日头还毒的很,我老爹下楼来找车队要车,正好看见我在车队,居然稀奇的喊我和他一起上摩托——因为老爹一般出去办事都不会喊我的,也没法喊,你说他去军区机关或者下部队,带上个小屁孩算哪门子事?就算预计晚上回不来,也是下班时候委托其他一个大院的叔叔带我回家——然后我就坐在车斗里,我老爹坐在开车的战士身后,顶着大日头呼啦呼啦的一张开,差不多开了半小时,居然开到西站,因为西站是当时的大兵站之一,我来过,所以认得。我在站台上晃悠晃悠一会,老爹和那战士骑着摩托车来喊我啦,车斗上这时已经一个大麻袋,老爹费半天劲,总算把麻袋大部分塞在车斗里面,我就挤在麻袋和座椅之间。  到家时候老妈也下班咯,老爹把麻袋抗回家,我才听老爹说是战友给他们每人搞了100斤新红米。  红米!这两字一进我耳朵,立马缠住老妈,非要当天就煮红米饭给我吃,结果老妈还真煮了红米饭来吃,颜色真好看啊,红白相间的饭粒,热气腾腾的,等我迫不及待扒进嘴时候,才发现,我擦~~~~这米比他娘的高粱还粗糙,进嘴后一颗是一颗的,满嘴乱跑~~~~~~~从此再读到啥“红米饭、南瓜汤”,彻底没有食欲~~~  待续~~~~
  16、单位福利  文革中是没有奖金的,各单位绝对是阳光工资,奖金属于典型的“资本主义物质刺激”,要有那个单位的头胆肥到敢发一分钱奖金,我敢打包票,他上午发钱,下午就得带上既精致、又漂亮,还挺时髦的高帽子,独享一个人弯腰台上,台下千百人高举拳头对他欢呼的尊荣~~~~~  但是既然在一个单位当头,撞了这个钟,也得给手下尼姑和尚高点小甜头,否则这官当着也憋屈~~~所以就出现了一阵普遍的擦边球——单位福利  其实文革中单位福利说穿了就几个字:吃、穿、用、住  先说吃:文革中,米、面、肉、油、菜等等,反正总而言之一句话,凡是能下锅、能入口的,都是紧俏物资,一个单位的头得不得人心,关键就看能否给大家嘴里能混到点味道、肚里能混到点油水不。为了能在计划外搞到点任何物资,各单位那叫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老爹他们部队在军管时期属于最有权的单位,而且部队还有农场,我记忆中,每年春节前都会分肉。分肉都是在农场事先杀好猪,然后警通排用卡车拉来,每次卡车一到院子,这帮小孩都会奔走相告,参谋堪比“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意境。只要一听见小伙伴们呼喊,所有孩子无论在干吗,都一溜烟全部跑到食堂去看分肉,3分钟之内,在家的小孩绝对全部集合到位,集结速度绝对比我大学军训时候紧急集合还快~~~~~但见在后勤部协理员意气风发的指挥下,一大群战士先把肉卸下车,其中给连队用的放一边,其他的就在十几把菜刀下开始切割,分区那两条傻狼狗——分区警卫室那两条狼狗真的是傻的,除了吃饱晒太阳,就会趴在大门口挨着站岗的战士发呆,踢他两脚都不会发脾气,顶天走开换个地方继续趴下发呆——也跟着我们一群小屁孩在旁边跑进跑出,切好的肉大约4斤左右一包,用后勤处拿来的旧报纸包好,1、2、3、4、5写上数字,这时候就听炊事班的一声吆喝“排队啦排队啦,各家抽号拿肉喽”,我们这群小屁孩自动就排好队,每人在脸盆里抽个纸团,然后报上自己老爹名字,那炊事班的就会在老爹名字上划个记号,然后对旁边的战士喊声“XX科长,XX号”,战士就给你拿出相应的纸包~~~~~分菜油时候,却不是这样,都是小卖部在大门贴个通知,上写:几号到几号期间,上班时间到小卖部领取菜油XX斤,然后就拿个塑料油壶,到小卖部报上家长姓名就行,反正既不会多给你一两,也不会少给你半钱~~~~~~米面菜这些怎么分我没印象啦,估计我们太小,分那玩意拿不动,大人自己去领取啦~~~~~  再说穿:老爹这边简单~~经常会有处理的各种军用衣裤、被服,我是从正4号开始穿起,当年整个大院所有孩子,好像都有几身军衣军裤,鞋子更是一水的解放鞋,老妈单位比较可怜,记忆中,就有一次搞来好多出口转内销的确凉,每家分了好几丈  接着说用:用的东西,最大的一块就是煤!那年月家家都是烧煤,市场上供应的只有煤球和煤巴,都是用煤粉混合黄泥,反复财制后,晒干而成,一点不经火。而要用块煤,就得各单位自己想办法。我家用煤都是要的我老爹这边的,老妈他们单位煤太烂,好像就要过一次。  大院这边分煤都是5.1开始,有专门拨出的卡车负责拉,那时候大约分区和织金这边关系好,拉的都是织金煤。老解放卡车装满理论上是4吨,实际上有8吨,一车煤4家分,按一吨煤计算交12元钱,其余部分不足的钱,估计分区自己给消化啦。老解放卡车车厢挡板上有插篷布的孔,刚好把车厢等分4格,每家正好一格两吨煤。拉煤都是事先计划好的,谁家第一车,谁家第二册先排好,汽车一到院子里,就挨着各家放煤地方顺着下,院子里顺院墙墙根和一楼墙角,都是各家的堆煤点,也是我们小孩打游击的天然堡垒和战壕~~~~卸煤、堆煤这种重活我们是帮不上的,所以也无可记述咯~~~~~~  最后说住:直到90年代以前,是没有商品房的概念的,要么是单位福利分房,要么是房管局的公房,也有私人房屋,可以转户出售,但是没有啥开发商什么的~~~~~  我父母结婚后,分得一室一厅带一个小小厨房的房子,在二楼,门前是一个通的走道,最后走道都变成了各家的厨房,房子无水龙头无厕所,公厕是在院子里的,水龙头也是在院子里,总共两个,全院通用~~~~~房屋维修,一般的小毛病都是自己来,反正那时候家家都有一套斧头锯子等工具,大修像重新揭瓦、换掉断掉的柱子等等,就得分区后勤部找战士来搞啦,这个房子一直住到76年才搬走,终于住上了有抽水马桶的新房~~~~~~  待续~~~~
  又想了一些题目,我先把题目列出来,免得忘记啦:  42、家里的几大件  43、住院  44、孩子们的娱乐(滚铁环、打陀螺、刻纸、弹弓、水枪、橘子皮枪、打雪仗、打弹子、斗蛐蛐、打游击、集烟、糖纸、养蝌蚪、螺丝)  45、搅沙虫  46、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贵重的  47、上学  48、子女就业  49、家具  50、看电影  51、我是红小兵  52、打老鼠  53、被父母揍  54、糖果、水果  55、动物园记事  56、学校里出了反标  57、全民批判张铁生  58、毛去世的日子  59、越战、越战  60、民兵指挥部  61、游行记事  62、唱红歌  63、儿歌  64、派性斗争  65、黑大楼的传说  66、积肥——我的学工学农  67、我妈被人贴了大字报  68、一个人在家的日子  69、队长别开枪、自己人  70、我接触过的武器
  @蓝色De天 马克
  好友爱啊~~~  放假的前一天,大叔静静地娓娓道来,看着这些有趣的文字,心也平静了
  马克  
  楼主家在当年条件绝对算是小康了!  
  家人聊天时听他们八爷爷很喜欢吃肉···有一天骑着辆自行车出去,扛了小半边猪回来了。还经常吃独食,就自己碗里放几片香肠 小孩们只能看着。  爷爷清瘦 慈祥 气质的形象就被他们毁了。
  这种帖子好啊~
  前排留名 马克
  LZ贵阳人!
  好看  
  很有趣也
  如  
  抹之  
  17、回民票  文革时期,对普通居民实行定量供应的是猪肉,但是对于那些不吃猪肉的回族、维吾尔族等另外供应的是牛羊肉,票面上写的就是牛羊肉供应卷,但是我们一直都习惯称为“回民票”。  回民票和普通居民肉票不同,一是只发给少数民族,二是每张供应的4斤牛羊肉,比一般居民的猪肉整整多了三倍,但是这种票很难见到,平时我们的亲戚朋友中也没有回族,但凡事都有例外,我老爹有次居然不知道从那得到了两张回民票。  记忆中应该是个星期天,否则老爹就不会不上班,那天早上,迷迷糊糊就被老爹叫醒啦,说带我上街去买肉,小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只要能上街玩,没有不去的,我立马一轱辘爬起来,老妈赶紧过来给我穿衣服、洗脸,记得那时天不冷也不热,因为我上街我还穿有外套。  和老爹上街有个麻烦事,老爹是穿二尺半的,按规定逛街是不能牵小孩,当时的军人都很自觉的,不自觉也没法,街上都有纠察,要是真被那些纠察队的小战士看见,跑上来给你敬个礼,说声“请首长注意军容”,虽然一般纠察队不敢真给老爹这种明显的机关首长记上一笔通报到分区,毕竟被几个战士当街纠风还是很难堪,而且真急啦,这些战士不管不顾硬要给你记上一笔甚至喊队长来给你个禁闭处分,那脸就丢大啦,我就知道XX号码医院有女军医被整过,当时那女军医官——军官四个兜,战士两个兜,很好分——和朋友逛街,走热啦就在在街上将衣服搭在手臂上,被纠察队看见后进行了纠正,其实这事也就过啦,但是纠察队刚走开,那女军医觉得在朋友面前丢了脸,就开始骂骂咧咧的不说,还又再次把衣服脱下搭在手上,这时纠察队队长正好在巡查其他地方后从她身后赶上来刚好听见,立马火大,让纠察队直接扣人,送军区禁闭室禁闭,并通知XX号医院来领人,结果医院老大灰头土脸来领人时候,还被政治部一个值班的主任像训孙子一样给训得无地自容,那女军医回去结果可想而知——所以我上街都是牵着老爹的衣服角走。  当时我们整个城市,仅仅在紫林庵这里有唯一一个回民供应点,好在离我家不远,也就是15分钟的路程,到了以后,两张回民票一递,得了一整腿羊腿,因为羊大腿要除六两骨头,小腿和羊蹄还要除四两骨头,算下来刚好得9斤一整腿。遗憾的是我死活记不得究竟是山羊还是绵羊啦,反正回家老爹用准备好的大葱一拌,就开始做他北方人最拿手的羊肉大包和羊肉饺子,羊肉大包我记得一咬一嘴油,一个字:鲜!羊肉饺子我只记得比较味大,饺子起锅,家里都是一股膻味,不过俺可不会挑嘴,只要是肉,来者不拒~~~~~~~  待续~~~~~
  @西瓜葡萄橘子杨梅
22:07:26  写得不错,那个年代的群众大部分都是苦过来的,楼主的生活在当时很不错了,俺老爹在农村穷得连饭都吃不起何况是肉了,也就过年的时候弄点猪油唰唰就当吃过肉了;生活用品什么的就更不用谈了,擦屁股用草,刷牙齿用树枝、手等替代,没  -----------------------------  排,楼主是官二代军二代了,还有人送礼,属于很好的家庭了。
  @潇湘妃子怡红
21:14:29  楼主家在当年条件绝对算是小康了!   -----------------------------  76年就能住上抽水马桶的新房,不止小康了!
  马克  
  18、真正的野生甲鱼  甲鱼,我们这一般菜场称为团鱼,闲聊时候也称老鳖,用于骂人的话,就叫王八,一般常见的品种是中华鳖,我们这里也是这个品种,这个品种的特点就是裙边很宽,不像现在市场上同时出售的那种越南甲鱼,几乎没啥裙边,我们把那种叫做“钢盔甲鱼”,很形象。  自从马俊仁那个药鬼一阵忽悠后,甲鱼的价格顿时大涨,不过现在好像人工饲养已经过关,市场上的甲鱼已经从几百上千元掉到几十元一斤,不再是贵族食物,进入了平民百姓家。  文革时候,虽然没有人特意讲甲鱼当成啥高级补品,但是本着“天上飞的,除了飞机;四条腿的,除了板凳;两条腿的,除了爹妈”不吃外,啥都能溜溜地下锅进肚的精神,甲鱼也没地跑。  我们省东面一个地区,盛产娃娃鱼(大鲵)和甲鱼,娃娃鱼俺当年只是神交,没有见过面,现在大鲵早已列入保护动物名录,但是挡不住硬是有人要偷偷卖、偷偷吃。虽然俺目前的位置,也有条件和他见见面啦,但毕竟俺学的还是属于植物大类,做人嘛,总得有个底线,总不成自己曾经搞过差不多9年半的保护后,又自己去扇自己耳光吧。所以下去检查工作、督查项目啥的,事先也会给下面打好招呼,什么娃娃鱼啊、穿山甲啊这些别给我上,别人怎么吃我管不到也没法管,但是我起码能管住自己的嘴,所以至今俺除了在动物园外,还没有和他会晤的荣幸——对了,忘记我88年在保护区还真见过一次真正生活在小溪中的野生娃娃鱼,两条,都很小,体长大约才30公分,是保护站的带我们蹲守了好半天才看见的,可惜那时候相机不行,没大镜头,拍出来的照片除了水面反光外,啥也看不见——但是甲鱼不同,一是他本身不是保护动物,二是文革时候我才点点大,别说是甲鱼,就是熊猫,只要逮得到,一样吃起不会内疚,呵呵。  话题转回来~~~~我老妈又一个非常要好的卫校同学—— 我老妈这个同学也是个传奇,卫校毕业后分在地区基层医院,按说中专文凭是最基层医生的最低文凭,一般人也就混到退休能混到主治医生就算狠的啦,但是这个叔叔就有那狠劲,整个60年代加上文革,啥运动都是逍遥派,就一门心思搞他病理研究,到83年还是84年全国重新开始评职称时候,地区才发现他居然光是在全国各大医学核心刊物就发表了十多篇文章,省、市级刊物上文章更是不计其数,学术成果直接拉排第二的几条大街,结果地委为他老先生一个人,专门给省里打报告,破格又破格给他评了个主任医生,中专之后再无进修学历而评上正教授的,据我所知,绝对是我们省的孤例——他那些年经常来省里,大约都是为他的那些病理切片找省里几个大医院的同仁探讨,既然来省里,一般就都会来我家, 所以有次他就给带了个2斤多的团鱼来,当年是绝对没有人工养殖甲鱼这一说的,所以板上钉钉绝对是野生甲鱼。  上回说了,我老爹是典型的北方人,我现在不怀恶意的揣测,我老爹之前究竟见过没见过团鱼长啥样都还是个问题,更别说知道怎么杀团鱼啦,呵呵。但是团鱼既然拿来啦,总不能生吞活吃吧,我老爹只好找他战友去问,结果回头住我隔壁司令部一个科长,我喊谢叔叔的,就和老爹一起回来啦,两大汉子扎衣挽袖,雄赳赳一个提菜刀一个提火钳,老爹先用火钳讲团鱼翻过来让它腹部朝天躺在砧板上,这样团鱼就会伸出脑袋和四肢做支点拼命想翻身,说时迟那时快,我老爹一火钳按住团鱼伸出来的头,谢叔叔高举菜刀一招势大力沉的力劈华山,稳准狠的照着团鱼的长脖子就是一刀,当即就将那团鱼给斩了首~~~~~以下事情就好办啦,先分尸,头和四肢都弄下来,然后顺着背甲和腹甲将团鱼剖开,这时候问题来啦:团鱼的内脏究竟是能吃还是不能吃的?估计我那谢叔叔也是理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杀这个团鱼大概也是他的处女作,那年月可没啥度娘、谷歌能帮你的,结果我老爹和他两人站在砧板前纯学术性的讨论了半天,场面堪比哈莫雷特的“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最终两大武林高手终于意见一致,慎重其事得出个结论:还是不要内脏为上策~~~~~最后结果当然是皆大欢喜,几个小时后,我终于喝上了极其鲜美的团鱼汤,当然我老爹也没忘记给谢叔叔家两个孩子杓了一大碗去~~~~~  待续~~~~~
  看到花溪烟
  好几个人都提到我家住房情况,我也就给补充下:  老爹老妈结婚后,分到的是一个单间,那房子我没见过,后来生了我,得了一个一室一厅带个小小厨房的房子,整栋房子就只有二层楼,也没有啥外粉刷的,红砖就这样外露着,厕所是大院里的公共厕所,每天还需要倒马桶,自来水也是接在院子里,几十户共用两个个水龙头,每天我老妈都要挑水供家里用,屋顶是用木头柱子搭的坡面,上面覆盖的是水泥瓦,门前是一个通栏的大走廊,最后各家都把厨房转进到走廊上去咯,厨房改成住人。76年分区搬家后,才终于住上总共有5层楼的二室一厅新房,我家老爹属于老科长,分到了二楼,自来水也终于通到家里,厕所是每两户共用一个厕所,设在走道转弯处,不过毕竟是抽水马桶啦,条件大大改善,81年样子老爹升到副团级后,又搬到三室一厅的团级楼——大致就是这样
  作者:莫比乌斯坏 时间: 12:07:59  看到花溪烟 楼主 贵阳的?  =============  花溪烟,紫林庵,金沙坡,你说我是哪儿的?
  LZ一看就是高干家的,能吃肉  我妈经常和我说他们小时候只能吃树皮=。=
  马克  
  的确如此
  写得挺好的 楼主继续。  
  楼主出版吧,我肯定买!  
  这帖子挺有意思,不过好像没啥人气噢。  
  19、豆棒怎么吃?  豆类在人类的进化史上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食物之一,而且由于豆科植物具有竞争优势明显的共生根瘤菌的固氮作用,使种植豆科植物不但用肥量较少,而且还有肥田肥土的作用,而且,最关键的是,豆科植物普遍都含有高比例植物蛋白和植物油脂,能有效补充人体需要,所以自古以来,都是世界各种人类的主食。豆科植物种类多种多样,光是我们菜桌上常见的豆类,就有大豆、红豆、绿豆、黑豆、四季豆、豇豆等等等等。其中我们接触最多的就是黄豆。  黄豆,也叫大豆,其年轻时候还叫毛豆,中国最大的大豆主产区是我国的东北平原,九一八小调中就唱到:那里有~~~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大豆在西方是主要的植物油榨取材料,但是在东方,中国人发现了起一系列的各种吃法:婴儿时期吃黄豆芽、年轻时候吃煮毛豆,至于成熟稳重的黄豆大叔,不但能煮着吃、炸着吃、卤着吃,还有一个伟大的发明——豆腐!  ——有个笑话是说做豆腐生意最保险不会亏本:如果做没了就卖豆浆!做稀了就卖豆腐脑!做薄了就卖豆腐皮!做厚了就卖豆腐干!做硬了就卖豆棒!万一卖不了,搁臭啦,就卖臭豆腐!要是豆腐发霉了就更好,可以去卖霉豆腐!  但是奇怪的是,原本作为大豆主产国,文革中大豆居然成了稀罕品,不但粮店里大豆、绿豆要定量供应,而且凡是大豆制品如酱油、豆腐也要定量供应,甚至连现在喂猪的豆渣,没门子都别想搞到,那时候每人每月就一张豆腐票,凭票每张供应豆腐一方,大约是半斤,所以那个单位能搞到点计划外豆制品分给职工,绝对是大牛!  记得是75年——因为76年搬家我还记得还把最后两根豆棒一起给搬到了新家——老爹单位不知道从哪弄到了一批豆棒,每家分到了5、6根。豆棒现在已经很少见啦,其实就是大张的比较厚的豆腐皮,卷成圆筒后烘干,每根豆棒大约是1米来长,2、3斤重,因为是干豆皮,含水量很少,吊在屋顶下能放很长时间,吃的时候切上一节放水里发开,其余的可以继续吊起。结果那天下班时候超搞笑,就见几十个大兵,每人胳膊下一个报纸卷,里面卷着长短不一的棍棒似的玩意,不知道的还以为分区发了啥新式武器——想象不出来的童鞋可以去参考《古惑仔》,古惑仔打架之前提着棍棒砍刀集合情形差可拟~~~~~~  说实话,那年月俺对豆棒的兴趣绝对没有对各种肉类兴趣大,不过老爹老妈可是知道,植物蛋白对正处于生长关键期的我是不可或缺的。那时候得了点点豆棒可是非常珍贵的,整个大院好长一段时间都在热烈探讨豆棒应该怎么吃才能又鲜又不浪费一点营养。总结下来,最常见的做法是将切段的豆棒,先用温水稍稍发一下,不能发透,在豆棒还是外面软里面硬的时候,放锅里用冷水开始炖,期间加干辣椒、八角、花椒、桔子皮、酱油等作料,水开后转小火慢炖,两个小时后即可食用,也有将豆棒彻底发开后,滤干水分,加作料爆炒,或者同样将豆棒彻底发开后,滤干水分,直接煮火锅里现煮现吃,总之是花样翻新,层出不穷~~~~~~  更好玩的是,因为豆棒长度、直径都比较合适,居然成了俺们这帮小屁孩手里的“金箍棒”,放学后趁老爹老妈还没下班回家,就把豆棒取下来,拿在手里舞得风生水起,嘴里还喝喝有声~~~~当然,这“金箍棒”只能在家里、最多在门口走道上耍耍威风,真要喊我们拿院子里去耍两套是绝对不敢的,否则一旦“金箍棒”掉地上弄脏、弄断了,豆棒问题还不算大,洗洗还是照样吃,问题的重点是在这种事故一旦发生,俺们的屁股绝对要遭殃,男子单打是肯定跑不了啦,搞不好还是一场男女混合双打~~~~~  五根珍贵的豆棒家里计划着、小心着吃,一直从75年住老房子吃到76年搬新家,最终消失在了新家的锅碗里~~~~~直到现在,每次吃到豆腐皮时候,依然不自觉会想起那年月曾经在我家屋顶下居住了长达一年之久的五根豆棒~~~~~  待续~~~~~
  @嘿嘿汀汀 83楼
16:15:05  LZ一看就是高干家的,能吃肉  我妈经常和我说他们小时候只能吃树皮=。=  -----------------------------  呵呵,说真的,我家还真算不上啥高干,老爹直到80或者81年才升到副团,文革中也就是个小小的正营职科长,这种级别干部在机关上,除了门口站岗的那几个战士外,还真不会有谁拿你当“首长”  说起吃树皮,除了59-61年,其他年月估计还不至于,你老妈哄你玩呢,呵呵
  马克,好贴  
  mark  
  马克  
  回复楼主,@蓝色De天  这个是我在猫眼写起玩的,不过觉得那边八卦气息不浓,故在这边也发一遍吧~~~~这些久远的记忆,再不写下来,还真的要慢慢给遗忘啦~~~~   这个玩意我是随写随发,也没整理,写好我会及时在两边更新,先发个提纲吧,提纲以后我还会逐步增加~~~~发这边的大标题我改了下~~~~   1、高温肉   2、狗肉   3、猪大肠   4、买猪头   5、黑市肉、油   6、黄鳝、青蛙   7、罐头   8、买不到酱油的日子   9、韭黄原来是这样的   10、烟和酒   11、春节特供   12、火柴、蜡烛   13、灯泡   14、全国粮票和地方粮票   15、红米饭真难吃   16、单位福利   17、回民票   18、真正的野生甲鱼   19、豆棒怎么吃?   ...  -----------------------------  终于马克了  
  马克  
  lz写得很好,请继续。  
  估计现在的小孩子都不理解什么是打酱油了
还记得那个时候家里的玻璃瓶子不能扔
用来循环打酱油  铝皮牙膏皮也不能扔
我家居然攒了一箱子然后拿去熔了个大脚盆
一直服役至今  我是80后的
还记得蜂窝煤
很小很小的时候记得没有菜市场这种东西
买菜都是供销社旁边的菜店里
最常吃的是土豆和粉条 别的蔬菜因为地理原因非常稀缺
过年父母单位会发带鱼  偶尔会在灯光球场放露天电影
那种时候小孩子简直跟过节一样欢腾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明有女儿在家里居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