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可称为天资高吗?请高人指点 贵人相助

古代皇帝请客吃饭吃什么?
&&&&来源:&&&&
&&&&&&字号
皇帝请客称为“赐食”。所谓“赐食”,就是皇帝笼络或奖赏下属,而赏赐的一顿饭或吃的东西。不过,吃皇帝请的饭并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情。
乾隆廿六年正月,乾隆帝在紫光阁设平定准部、回部庆功宴。姚文翰的《紫光阁赐宴图》描绘了宴庆的宏大场面(局部)
一国之君的皇帝,为了和下属搞好关系,也常常请客。只不过,皇帝请客称为“赐食”。所谓“赐食”,就是皇帝笼络或奖赏下属,而赏赐的一顿饭或吃的东西。不过,吃皇帝请的饭并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情。
《史记》记载说,西汉初年有一个大臣名叫石奋,他的姐姐是刘邦的小老婆。石奋退休后,“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如在上前。”皇帝请石奋吃饭,石奋要跪趴在地上吃。“赐食”是恩宠。受赐者必须恭敬,跪趴着,肯定吃得不舒服。
三国才子曹植在《谢明帝赐食表》中说:“近得赐御食,拜表谢恩。寻奉手诏,愍臣瘦弱。奉诏之日,涕泣横流。虽文武二帝所以愍怜于臣,不复过于明诏。”
尽管魏明帝曹笔遣苤驳闹蹲樱蹲邮腔实郏退闶鞘宄ぶ渡伲脊叵狄脖匦敕智濉R虼耍玫健按褪场焙螅苤惨媳硇欢鳌
当然,皇帝赐食下属,也有真情流露的时候。唐太宗的宰相杜如晦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后太宗尝新瓜美,怆然悼之,辍其半,使置之灵座。”这半瓜之赐,出于一个皇帝的真情,非常难得。
唐玄宗召见李白并看了他的文章后,“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唐玄宗因为爱才请李白的客,也是出于真情。
北宋宋真宗有了儿子后,很高兴,要请客,并且“宫中出包子赐臣下,其中皆金珠也。”皇帝有了儿子,以金珠赏赐大臣,与大家同喜,也算出于真情。《万历野获编》中记载了明朝皇帝请客的情景:
“太祖时,百官朝退,必赐食于廷。盖用法虽严,而驭臣有礼。且其事每日赐对无间寒暑,即恤劳亦宜然。至末年赐亦渐疏,唯每月朔望日。各衙门大小堂上官俱有支持酒馔,历文昭章三朝皆然。
直至正统七年,光禄卿奈亨始奏罢之。惟元旦、冬至两大节筵宴,礼部奏请举行。其他如立春则吃春饼,正月元夕吃元宵圆子,四月八吃不落荚,五月端午吃粽子,九月重阳吃糕,腊月八日吃腊面,俱光禄先期上闻。
至若万寿圣节、郊祀庆成,则有大燕。太后圣诞、皇后令诞、太子千秋,俱赐寿面,又不再此例。”
明太祖朱元璋算是个勤奋的皇帝,他每天上班处理公务,下属们跟着忙活,朱元璋过意不去,他请客是经常的事情,吃喝的食物也很丰盛。
到了明朝万历年间,皇帝长期不办公,就不经常请下属们的客了,下属们只能等着太后、太子过生日时混几口吃喝。此外,就是逢年过节弄点元宵、春饼、粽子等。因此,做下属的若是一味指望着皇帝请客来一饱口福,是很不靠谱的。
清朝的名臣林则徐也曾受道光帝赐食,他的日记记载:“帮贵差曹正全回楚,奉到恩赏御书‘福’字、‘寿’字两幅,鹿肉一总封,恭设香案敬领。”当时,林则徐是湖广总督,以节俭名世的道光帝能请他吃鹿肉,很不容易了。
&&相关新闻
(责编:张淑燕、周斌)龙泉山明楚王墓遗址考
&&&&&&&&&&&&&&&&&
——明九王陵寝野外考察实录
如果研究古代墓葬建筑,明代帝王陵寝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源。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陵墓建筑史上,明代帝王陵寝可谓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
说其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其一是明代帝王陵寝在太祖皇帝朱元璋的改革之下,诞生了诸如城墙、明楼等一系列更加宏大庄严的地上建筑。而孝陵的建筑制式,更是成为明朝后世子孙,上至皇帝、下至藩王陵寝的建造典范。这一对于前代帝王陵寝的改革创新,更是为清朝所继承和沿用。清代帝王陵寝的建造设计,也是在明代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的。所以说,明王朝的陵寝建筑,尤其是明孝陵的建造,继承了之前自秦朝至宋朝(元代帝王墓葬未使用汉制)一千多年的独特风格,转而又开启了明清两代五百多年的帝王陵墓建造历史。
其二、中国帝王墓葬建筑制式正式成熟于秦汉时期,也就是两千二百多年前的中国封建史开始阶段。然而,沧海桑田,历经朝代更迭,兵荒战乱,再加上自然灾害、地壳运动,之前朝代的陵墓尽以残破不堪,难以进行直观研究。以唐代帝陵为例,由于当时盛行凿山为穴的风俗,唐代十八座帝王陵墓多以这种方式建造。这样一来就节省出大量空间,然而也无从谈及庞大的地宫,恢弘的地面建筑。即使保留下来的帝陵,如太宗李世民的昭陵,也只是很不完整的地宫、石刻、石构件,地面建筑毁坏殆尽。
而提及明朝,1368年建国,1644年亡国,历经二百七十几年,距今最远不过六百五十年时间,相比于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算是短得多了。再加上康乾两朝比较重视对于明帝王陵寝的保护。所以展现给今人的,不仅仅是保存完整的地宫,还有相对完好的地上建筑。抛开北京的十三陵和南京的明孝陵,坐落在湖北钟祥的明显陵,其规模之宏大,保存之完好,足以令后人称奇。显陵不仅完好的保存了内外城结构,而且里面的一砖一瓦都完整的拼接在原来设计的位置上。除了祾恩殿和左右配殿只剩下台基和部分墙体倒塌之外,明楼依然耸立,金水桥依然可以行走,连八字墙上的琉璃花饰都还完整。
明代帝王陵寝对于前世的继承革新和对于后世的示范约束,使得研究明代陵寝具有巨大的意义。同时,由于相隔时段较近,大多数明代陵寝保存相对完好,也为开展研究工作创造了客观条件。
明楚王墓地处武汉市江夏区龙泉山,是难得保存下来的明代楚国九位藩王的墓葬群。所以有这样一句宣传口号,“北有十三陵,南有九王寝”,武汉人总喜欢这样的比较,再如,在洪山区广阜屯电子城建设之际,就有“北有中关村,南有广阜屯”之语。固然,明楚王墓远不能和十三陵相比,就如同藩王不能和皇帝相比一样,但是它仍然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2011年12月30日,我和友人来到龙泉山九位楚王陵墓所在地,对已经修缮开放的昭王寝以及其他八座藩王墓遗址,王妃墓及其他古代建筑进行了一次细致的野外考察。对于龙泉山九王墓结构布局有了初步掌握。
龙泉山概览
由当今的行政区划来看,龙泉山地处在武汉市江夏区龙泉镇,援引资料显示,“龙泉山顺龙盘结,群峰高耸,其山三面临牛山湖与三汊港,在无边碧浪之间,逶迤崛起、、、龙嶂峰、玉屏峰、天马峰、马鞍峰等,自古这里被视为山环水绕、、林泉幽穆的‘福地仙壤’”。龙泉山东南北三面环水,东面是,南北则有两条山脉自西向东连绵9公里,与处于盆地中的狭长地域形成二龙戏珠之势。
《江夏县志》载:“古称山,因山中有色碧味甘的清泉潭而得名。”龙泉山人文历史可追溯到西汉时期。当时这一地区为舞阳侯孙樊的封地,名为江夏,所以其山称为江夏山。唐朝初年改称,取两山夹道而行之义。唐朝末年,宰相开基造屋,凿地得泉,形成东西两井,东井冒气则晴,西井无气则雨,占验灵准,因此又称灵泉山。
汉高祖刘邦以为樊哙封地,樊哙死后,就葬于天马峰下。从汉代起,就有许多隐逸之士迁到灵泉山来隐居,遂成灵泉古市,“形胜甲于一邑”。清同治《江夏县志》有载:“灵泉古市始于汉,迄唐宋而兴盛。”历代文人墨客赞美灵泉名胜风光的诗歌很多,如的《灵泉游春》:“遥看青山山郁郁,近观碧水水溶溶。吐梅树树异,销柳苍烟处处风。”明人的《龙山消夏图》:“水声到地尽,山色入楼多,明月柳,香风十里荷。”
到了明代,这里成为历代楚王的陵园。《明史》记载:“楚昭王桢,太祖第六子。始生时,平武昌报适至,太祖喜曰:‘,以楚时之’。”公元1381年,17岁就藩武昌为楚王。在黄鹤楼下的蛇山之阳的内,统治武昌诸地达43年之久。朱桢每年都到灵泉山避暑,他见此地山环水绕,风光幽美,常常感叹道:“惜乃阳宅,若为阴宅极佳。”于是,经卜工师勘定为“五龙捧圣的吉地仙壤”,并镌上“龙泉特结许多年,粉黛三千云外悬”的诗碑,从此,灵泉山易名为“龙泉山”。因“吉地”内有汉舞阳侯樊哙、元相沈如钧、明吏张添佑等大官的墓和后裔,朱桢采取要么改姓朱,要么用别处两亩地换此地一亩的方式将其迁走,当地八大姓不服,把事情告到了皇帝那里,但官宦难抗天潢。在皇上的默许下,朱桢最终在此为自己修建了茔墓。不久,将八大家族居住的数千户人家的大集镇迁往山外,将环山一带划入王陵区。此例一开,历代楚王均在此修建茔墓,这里于是成为昭、庄、宪、康、端、愍、恭八王的陵寝与陵园,再加上后来贺王华奎也附葬于此,于是明九王墓正式形成。当年繁盛的“灵泉古市”就此被蚕食成森冷的楚王茔域。(部分资料引自百度百科)
明楚国九位藩王简介
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分封皇子到各地为藩王,实行这一制度,以长远的历史眼光来看,可谓是倒行逆施,且不追溯到西汉文帝时代的七王之乱。单是从大明朝第二代皇帝讲起,就可见其弊端。年幼的建文帝根基未稳,开始推行削藩政策,而这正给了手握重兵、实力雄厚的燕王朱棣以很好的借口,燕王打着“靖难”的旗号,一路所向披靡,推翻自己的亲侄子,即位为永乐皇帝。完成大统后的永乐皇帝瞬时变了脸,推倒自己当年的大旗,继续“削藩”。此后各地的藩王,有的灰飞烟灭,有的名存实亡。远离皇城的楚地,固然楚王还保留着原有的爵位,然而实力已远不能和太祖时代相比。幸运的是,相比于武昌西北的梁王家族,楚王家香火要旺盛的多,于是楚国藩王世代延续,也几乎同大明朝廷相始终。因为又诞生了位于龙泉山的楚王陵墓群。
这里援引昭王寝博物馆馆存档案,对于楚国九位藩王做简要介绍:
楚昭王,太祖高皇帝第六子,名朱桢,昭敬太充妃胡氏生于元至正甲辰年(1364年)三月三日,英姿伟至,聪慧出仑,天性端重,幼而喜学。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初七授金册,金宝封为楚王。十四年(1381年)四月二十二日之国,湖广武昌。
洪武十二年随皇太子入文华殿,听儒臣时讲。十四年夏五月丁未,上命率江夏侯周德兴讨散王诸洞贼兵,至是始来镇楚。十五年夏正月丙午,复讨大庸诸洞贼兵。十八年夏六月庚子、上命率汤和讨靖州上黄诸贼兵,事竣秦奏,上甚喜。曰:汤和言尔有谋略,真吾子也,二十年冬十月往讨云南阿鲁秃,遁走武关至鹿州擒之。二十二年肇建宗天府。上命王署之。二十四年往征西贼兵。二十七年道州回子叛,命讨平之。是年复讨全州叛贼。二十八年复讨桂阳山寇,平之。是年九月甲戌,上赐所注祖训。二十九年八月丁亥,卢溪黔阳诸洞贼兵叛,王率师自沅州代山逾阻,至天柱山,深入苗寨平之。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封王嫡子朱孟烷为楚世子,永乐二十二年二月二十二日甲子王死。享年六十有一,享国五十四年。
楚庄王,庄王讳孟烷,昭王长子也。母妃王氏所生,王孝友仁厚,根诸天性。洪武三十二年受封,成祖入靖内难。诸王守边者多调内郡,被谴责。王辞守卫,其原赐西安名马,亦将候选委用,以资天兵征贼。王乃深自贬抑,筑书堂以自诵习。与文士管时美。贝翔,雷贯辈朝夕讨论。又于黄龙山麓。做亭游憩,撰半山亭记。暇而监池,撰流清亭记。思古东平为善最乐。撰乐善堂记。
永乐祭己岁早。王躬祷名山,澍雨随应。宣德甲寅,武昌大饥,王发粮为糜粥济之,所活多人。近城有虎为患,王亲射之,民恃以无恐,正统四年王死(1439年)。终年五十有八,享国十五年。
楚宪王,王名,朱季堄,莊王长子,昭王长孙,生于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王天资好学,聪慧出伦,天性端重,英姿伟质受皇祖、皇妣所宠爱。正统五年(1441年),庚申嗣位。正统八年(1445年)王死,享年二十有一,享国四年。无子国不传,弟季(土叔)嗣位。弟念骨肉之情,于凤阳开山凿石,树碑亭一座,经长江逆江而上,运至龙泉山。因当时木排遇险,沉入江中,现有迹可寻。
楚康王,王名,朱季(土叔),莊王次子,生于明洪熙元年(1425年),深受母爱,勤而苦读,助兄季堄勤理资事,于正统九年甲子(1445年)嗣位。王受命率三千人马,在灵泉山大兴土木,扩建陵寝,建四桥、十二亭等一批规模庞大的建筑群。现建筑遗址基本保存完好。天顺六年壬午王死,在位十九年,无子国不传,以三弟季塛长子、朱均(金化)嗣位是为靖王。享年三十有八。
楚靖王,名朱均(金化),东安恭定王朱季塛长子,正统十二年(1447年)生。因其二伯父朱季(土叔)无子,国不传,于成化元年乙酉(1465年)嗣位。王勤理政事,除之奸计。将灵泉山八大族人,内山四十八户,五百余人迁其梁子湖畔。修建楼台亭阁,花圃莲池。弘治五年(1493年),楚国有灾,王开仓济粮,力救民众,民感其恩。于正德五年(1511年)王死。终年六十四岁,享国四十六年。
楚端王,名朱荣(水戒),母妃周氏所生,成化十三年丁酉七月十八日出生。七岁就学,敏慧夙成,克敦仁孝。弘治元年戊申十月,册命为世子。六年十月娶周氏为妃。弘治十二年七月,母疾,王忧惧祝天,愿以身优。既死,时值酷暑,日夜守丧。五年七月靖王病重,王亲守床前,日夕药汤。弘治七年十月王年三十六岁,册命嗣位,十一年封姚氏为妃,生子男三人,长世子朱显榕、次子朱显樟、三子朱显槐,女一人封郧城郡主。嘉靖十二年(1534年)王死,享年五十六岁,享国二十二年。
楚愍王,名朱显榕,楚端王长子。正德八年(1514年)母妃姚氏所生。自幼喜学,入大本堂读书九年,嘉靖十五年丙申(1537年)嗣位。抽调能工巧匠万余人,搬迁张李二姓住基,大兴土木,修建陵园。历经六年,富丽堂皇建筑群竣工落成。大功告捷,在王府设宴庆贺,并在龙泉山内修建二桥(大官桥、状元桥),至今保持完好。嘉靖二十四年春正月十八日夜熟睡,被长子朱英(火瞿)所杀,终年三十二岁,享国十年。皇上以庶弟二子朱英(jian)嗣位。
楚恭王,名朱英(jian),母妃吴氏嘉靖五年(1527年)所生。嘉靖三十年十月授金册金宝册封为楚王,是时王方十九岁。始之国,湖广武昌。王思念父母双亲,在灵泉山内修建思亲台,每日朝夕,遥望蓝天,心情难静。教其子女,传家甚严,勤于朝事,执行为民。隆庆六年壬申王死。其妃高氏先年五年死,在国二十二年,世子华奎继位。
楚贺王,名朱华奎,楚恭王长子。母妃高氏所生。华奎自万历元年癸酉(1573年)嗣位,至崇祯十六年(1643年)五月三十日,张献忠攻克武昌,活捉楚王朱华奎。问其王府事由,时王年事已高,闭目而搪之,激怒献忠,令随从用竹兜投入长江。水溅数尺,火烧楚王府。又来灵泉山毁其庙宇掘其墓,砖石遍地,抛尸弃骨。除昭王墓仅存外,其他王墓毁掘一空。抓其人,迁其庄。朱氏宗族逃往他乡。改其姓,换其名,至康熙四年,朝廷谕旨,朱氏宗族归其顺。有官品者,给其房产,无官品者给其田地,各王陵寝由朱氏宗族设人看守。贺王华奎,终年八十七岁。在位七十一年。
实地考察明楚王墓遗址
相关资料显示,九座陵寝基本相同,由荷花池、配殿、神帛炉、地宫等建筑构成。如今,昭、庄、端三王各有一碑亭,亭内石碑保存较好。九座陵寝中昭王寝保存最好,其地面建筑台基、中央神道、东西御道基本完好,地宫保存完好。庄、靖、愍三寝部分建筑台基基本完好。我们此次实地考察,就是以这一资料为依据,展开搜索调研,进一步确认了楚王墓遗址保护的现状。
昭王寝,是太祖皇帝的第六子,公元1364年,朱元璋率军至征讨陈友谅之子,陈理兵败请降。朱桢恰好此时出生,朱元璋一时兴起,许诺封其为楚王。三年(1370年),6岁的朱桢被册封武昌做楚王,61岁病死于永乐年间,获谥号“昭”。朱桢生前曾多次统兵征讨湖广、四川、广西、云贵等地的“蛮族”,“既威且尊”,一度是朱元璋在湖广的全权代表,地方文武皆俯首听命。直至他的兄弟登基“削藩”后,朱桢才收敛杀伐态势,转为韬光隐晦,赢得了朝廷的信任,兼任皇室宗正。
20世纪90年代,龙泉山一带被辟为风景区,楚王墓成为国家重点文保,而昭王朱桢的陵寝是九王寝中唯一经过修复开放的一座。
资料显示,的陵寝坐落在天马峰下,占地100余亩。王妃是安远侯王弼之女,与朱桢合葬。陵寝城墙外左侧建有碑亭,内竖石碑一座。碑下赑屃高1.4米,碑高5米,宽1.5米,是朱桢的孙子楚康王于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建立的。陵寝的垣墙呈四方形,总长1400米,厚1米,高2.8米。砖为官窑特制的青砖,每口重18公斤。正门3个拱形圆门,左右各一侧门,均为、白凡石砌成。从正门直到大殿,全用1米见方的白凡石铺陈路面,依秩是金水拱桥、朱氏皇堂、享殿、拜台等建筑群。地面上的殿堂早已倒塌,但汉白玉雕刻的九龙头、玉柱、屏栏等依然保存完整。
1990年12月5日至1991年1月10日,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了对昭王寝茔园的抢救性发掘。不过,头北脚南、仰身直卧的朱桢早已朽于地宫棺床东侧,只剩腰间一根金镶木腰带和旁边318件随葬品。考古发现,朱桢的随葬品相对简单,地宫狭小。这和当时倡导的薄葬之风分不开。另一方面,据说,朱桢很像其父朱元璋,生活十分简朴,想必这也影响到了他的墓葬。
昭王寝是唯一一座经过修缮并对外开放的茔园。然而,这里地处武汉江夏郊区农村,交通不便,游人甚少。即使是其附近重建的灵泉古寺,香火也不并不旺盛,森冷的古墓更让人望而却步。
明代以前繁华的灵泉古市早没有一点痕迹,由地图上来看,整个九王墓区内只有一座人烟稀疏的小村落,大概也是清代以后逐渐形成的。这里野趣十足,三面高山迭起,云雾缭绕。时值年底,也不见耕地农田,处处枯草凄凄,还有放牧的水牛悠闲的摆着尾巴。
我们到昭王寝时,已经是下午三点钟。售票的也是当地村民,几个妇女散漫的谈天说地。陵园内空无一人,靠近外红门的空地上更是鲜活的点缀着几畦绿叶蔬菜。如资料所说,由外红门至金水桥的路面保存完好,路的两侧新栽植了绿色矮灌木以及松柏。金水桥经过修缮,但是根据风化程度可以断定,屏栏、栏杆、柱头、抱鼓石等石桥主体结构保存完好。金水桥后祾恩门坍塌未经修复,只保留完整的台基结构,殿角的排水龙头上挂着青苔藤蔓。祾恩殿及左右配殿神帛炉修复完好,嵌入大殿的石碑显示,重建日期为1988年10月。重建后的宫殿建筑以及明楼碑亭均为绿色琉璃瓦单檐歇山式屋顶。如今,祾恩殿及左右配殿已开辟为出土文物展览馆对游人开放。
分析明藩王墓的制式,主要结构与帝陵相同。地上建筑由碑亭、内外红门、城墙、金水桥、祾恩门、祾恩殿、配殿、神道、明楼、宝顶等构成。地下建筑墓室多为拱券结构,墓室数目则有不同。然而,相比于其他地域藩王,或楚国历代藩王(其他八王墓地上建筑多已毁坏殆尽,无法直观考证),昭陵的陵墓布局处处透露出简约素朴的特点。例如,金水桥及祾恩殿栏杆柱头样式单一,全部为“二十四节气柱头”,下面衬以莲花底托。祾恩殿抱鼓石则为游龙祥云图案,凸显出墓主人的身份地位。
皇陵之于藩王寝,不同之处就在于具体细处的差别,皇陵更加精致复杂,追求气势的宏大,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视觉冲击力。这些差别,可以具体到每一个细节,比如皇陵宫殿以黄色琉璃瓦铺就,而王寝只能是绿色。中国古代森严的等级制度可见一斑。甚至连檐角脊兽的数目和造型都有明确的规定。昭王寝正殿的脊兽数目是七只。而规定最多数目是十只,这个数字的,我也只在故宫的太和殿见到过,而太庙只有九只,少了猴子“行什”。
绕过祾恩殿,由内红门进入陵园的最后部分。石祭台赫然在目,不过不见石五供。昭王寝的墓室地宫是对外开放的。我们由高大的台阶步入明楼,明楼通着地宫入口,想必这也是后人的杰作吧!地宫入口左右两侧是墓主人昭王和王妃像,难辨画作具体年代。墓道两侧嵌入新装的壁灯,指明这条由生入死的通道。朱桢也确实足够简朴,墓室只有一间屋子大小,而墓门只有一米来高,锈迹斑驳,铁门栓已经融入了门板之中。现在墓门上的封砖被拆除,搭上铁架供游人观看墓室内部。墓室内只有一张清扫干净的石棺床,一个石供桌,上面摆放着两个方盒一只瓷瓶,不知是否属于五供的范畴。(五供:铜香炉、烛台、双耳瓶、金莲花、宝盒)此外,还有两个石牌位。整个墓室光线晦暗,阴森可怖,到处充斥着生死分别、阴阳两界的凄婉哀怨之情。
昭王三妃墓,昭王陵园祾恩殿西北角有一水井,名为“王妃井”。实为后世守陵人饮用及祭扫取水之所。不过关于此井,还有一段传说。&&&&
据说,朱桢一次到工地督查陵墓建造情况,刚到天马峰下,朱桢坐骑前蹄扬起嘶鸣,鞭策不前,忽然山中传来女子嘤嘤哭声,凄婉悲切。朱桢遣人查看,回报是一美女坐在溪边吟唱自娱。朱桢前往一看,分明是一只梅花鹿在溪边哀鸣。朱桢拔箭欲射间,那梅花鹿突然变作一美女,似曾相识。正准备盘问,那女子起身向溪边急下,似怨似艾,时隐时现。朱桢与师爷追其后,至昭王寝一井边,那女子身轻如燕,纵身跳入井中。朱桢为之奇怪,师爷沉思片刻,道:“王爷,这是您五爱妃的亡灵,因身葬陵寝之外,十分抱屈,找您鸣不平呀!”朱桢顿悟,亲书“王妃井”三字于井边。(摘自昭王寝“王妃井”标识牌)
这里所提到的五妃,确实是葬在昭王寝之外。我们由灵泉寺山门走出,向东行数步,即到了一处尚未开放的墓地。外面一道石基,向后约十数米有一道门围成的小小院落,院落之后既是王妃墓室地宫。院门红色,上刻“王妃墓”三字,只是不知又是何时重新附会重建的。看过一些照片,盛夏时节,整个墓地都均隐藏在草木之中,凄凉阴森。而此时正值隆冬,草木凋零,古墓又现出了原型。这是一处合葬墓地,一间小小的墓室埋葬了昭王朱桢的三妃、四妃、五妃三人。可惜我不懂妃子墓的规制,甚至不知道院门前的一道石基是何构造,据猜测,这里大概还有一道门。石基前还残存一块石板,应该是台阶。
这里讲的五妃程氏,生于洪武十年(1378年),系江苏扬州人氏,是昭王最宠爱的王妃。程氏十五岁入宫,于永乐十三年(1416年)患腹绞痛(急性阑尾炎穿孔)而亡,享年39岁。至于三妃胡氏,生于洪武八年(1376年),死于永乐十二年(1415年),享年40岁。四妃刘氏,生于洪武十二年(1380年),死于永乐二十年(1422年),享年43岁。三妃死后,均葬于此。
我们由院门走下,一个几十平方的小院落,四周高墙,院内地面下沉。可惜我见识短浅,终究不知道这是什么样的构造。不过可以断定,这是昭王妃墓,距今已近六百年时间,又没有得到保护修复,破坏应该是相当严重的。所以,会不会那个院落属于地宫的一部分,原本院上有穹顶,这里算是通往后墓室的墓道。毕竟四周院墙有后世修复垒加的痕迹,而院门大概是清末的。这里原本地势更高,属于山坡的一部分,院落以及后墓室都埋在地表以下,只是后来人为掘土将山削平,露出这些建筑,又经近代的重新修缮,已变得面目全非了。究竟原貌如何,我没有考证过,所以不得而知。不过,妃子墓毕竟不能和王爷墓相比,规格不同,制式也不同。何况六百年时间就能使得山坡削去那么高吗?这还有待高人指点迷津。
这座“野”地宫大门同样低矮,高一米二左右,宽不足一米。我们由大门钻进去,里面一片漆黑,此时手中小手电筒的光芒显得有多么可怜。用相机拍照,看不清焦段,手动对焦又一片漆黑。里面陈设只有一副石棺床,一只外来的方木盒子被丢在棺床头侧。三个摆设随葬品的壁橱早已空空如也。此时虽然是干燥寒冷的冬季,不过地宫内仍然有一股霉味,我们待得时间太长,以至出来时有些头痛。看过盛夏时节的照片,地宫内飘荡着白气,一直无法散去。倒是与“王妃井”五妃的幽怨相呼应了。其实这便是瘴疠之气。好在此时是冬季。冬季是寻访古墓建筑的最佳时节,一方面草木凋零,隐藏在茂密植被下的古建筑都现出原形;另一方面,墓室地宫内的潮湿气体消散很多,草木中的昆虫毒物也消失不见,对人体的伤害可以减到最小。
庄王、靖王、愍王墓遗址及庄王、端王碑亭,古代万事都讲究风水五行,墓地选址更不例外。省去那些极为繁琐的规矩步骤,一般来说,阳宅或阴宅讲究的是背山面水,这叫做“负阴抱阳”,这是最基本的。大体上,北方属玄武,背后的山要略高,要有丰茂的树木,南方朱雀要开阔,如果是宅子,最好有月牙形的池塘,如果是村庄,最好有弯弯的河流,而且对面远处最好还有“对山”,从背后的山到对面的山,中间穿过阳宅、阴宅或村庄,成为中轴线。而两侧东西的青龙白虎最好也要成为对称的屏障。再具体讲一点,背后的山势走向要像龙身一样,有起伏的曲线,构成一个连贯的脉络,据说这不仅象征着祖先到子孙的脉络连绵,而且就像人的血脉一样运行无碍。
之前已经介绍过,龙泉山由数座山峰组成,其地东南北三面环山,南北两条山脉更是绵延起伏,中间形成面积扩大的幽谷平地。幽谷时而积水成湖,时而水涸为川。然而却都毫无影响其风水大局。于是,明代九位楚藩王先后选址这里做为其死后阴宅。我们看到的,昭、宪两王并列于湖北侧,坐北朝南的方位。而其他各王并列于湖南侧,坐南朝北的方位。但是布局规制都很明确,即背山面水。除昭王墓背倚最高峰天马峰外,其他各王大都背倚较低山峰。地上建筑由外红门直至明楼,平铺在湖岸平地上。直至宝顶修建在山峰或山腰上,历经数百年又俨然成为一座林木茂密的小山丘。
诚如资料显示,九王陵寝中,除昭王寝修复开放外,其他陵寝尚未修缮,保留下来的也只有庄王、靖王、愍王陵寝建筑的部分台基和石构件,以及庄王、端王的碑亭。其余各王陵寝(康王寝尚未确定具体位置)建筑尽已淹没不闻,只有仔细搜寻,才能在枯草中找到数片残瓦。这里依次叙述三王寝及碑亭遗址现状。
由湖(此时湖泊已经干涸)北岸过明代石桥遗址,珍珠塔遗址,即看到一片开阔之地。在午后的阳光下,残存的大理石、汉白玉石基散发着异样的光芒。我们如获至宝,立刻冲了上去。这里便是庄王寝遗址。庄王作为楚国第二位藩王,一生经历了太祖、惠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六个时代。也正是藩王势力由盛转衰的重要时期。所以他一生韬光养晦,游山玩水,悠游自在。相比于愍王寝,庄王寝年代久远,只基本保存了建筑物台基。不过建筑格局一目了然,祾恩殿,左右配殿清晰分布。仔细察看,可以发现屏栏,栏柱残件。台基上柱拙十分明显。在大殿后面的宝顶前,发现一个直径约五十厘米,深不足三米的盗洞。用闪光灯几次闪烁成像,可以看到洞下积水或是湿泥沙物,并有瓦砾残块。洞口处可以看到被打穿的墓室地宫穹顶,应该由砖石拼接,糯米浆混上砂、土灌缝。
庄王碑亭在庄王寝西北角数十米处,由一条新修小路截断,名曰“八王路”。八王路环湖一周,依八王寝修建,所及之处,多将王墓建筑拦腰截断。这点,给人的感觉是将墓室气脉斩断。古人迷信,有斩断龙脉之说。如朱元璋攻克陈理驻守的武昌城时,经谋士刘伯温勘定,认定老城北部螃蟹峡为此地龙脉所在,故新修城墙将山脉拦腰截断,一半在城外,一半在城内。庄王碑亭体现出的历史沧桑感,让我们惊叹不已。四周墙壁由青砖砌成,所以依然屹立不倒,其上木质屋顶早已腐烂焚毁,不蔽风雨。亭内赑屃以及石碑虽经严重风化,保存尚且完好。在昭王寝展览馆内有一幅照片,是墙垣上生机盎然的绿色植物,与这裂开的青砖墙壁的对比,题名为“生与死”。妙处所在,无以言说。
庄王碑亭遗址所体现出的沧桑之感让人思绪万千,再与背后惨白的石基残件结合起来,真是一幅哀叹不完,又吟唱不完的兴衰史了。亭内石碑依然高耸,依稀可以辨别其上字迹。赑屃基本完好,坐下水盘虽有残缺,其上水纹浪花尚可看清。须弥座深陷泥土,可见几百年来地势变化,地壳运动之功了。我们此来也正是个见证历史的好时机,政府雇佣当地村民以簸箕挑土,清理碑亭杂物。意欲修缮庄王碑亭。相信再过数月,一个重修后坚固的碑亭将呈现在世人面前。古物到底该不该修,我们一直很矛盾。修了,没有原来的气质也不见沧桑之感。不修,早晚会坍塌埋没。还是希望施工方认真对待,最好是修缮而不是重建重造。
愍王寝紧邻庄王寝,位于其西数百米处。愍王生活在明王朝中后期,正是朝廷闭关锁国,由盛转衰的过渡时期。愍王的结局也显得比较悲惨。1546年,愍王在熟睡中被长子英(火瞿)所杀,原因是英(火瞿)不耐烦其父管教,遂用烛台(不确定)将愍王打死。随后,这个大逆不道的儿子被押往京城,挫骨扬灰。愍王寝距今四个半世纪光景,保存相当完好。愍王寝建筑物高大的石基依然高耸,一级级台阶铺就在原位。尤其是墓区内的石构件甚是丰富,遍地都是,犹如遍地的黄金。我们看到各种类型折断的屏栏、栏柱,二十四节气柱头,几乎齐全的排水龙头。甚至于台基上雕刻的花纹,仍然入石三分,清晰生动。
靖王寝位于愍王寝以西千米处,中间隔恭王寝一座,现已不见痕迹。靖王是第五位楚王,主要生活在十五世纪后半叶。靖王寝较之于庄王寝,石基损坏更为严重,但是石构件留存更多。靖王寝宝顶完整,现已巍峨成为一座小山丘了。沿宝顶绕行一周,不见盗洞。
端王寝位于靖王寝以西百米,现只留有已经修复碑亭一座。端王是靖王子,愍王父,生活与15、16世纪之交的明朝中期。这个时期的碑亭已与明朝初期有很大不同了。相比于昭、庄两王,端王碑亭赑屃体型小而精致,头部尖小上扬,闭嘴屏息凝神,不再张牙舞爪,大概和当时社会闭关锁国,风气教化渐严等社会环境有关。赑屃背部甲壳形成明显凹凸,上驼石碑同样有很大变化,碑首为二龙戏珠图案。赑屃及石碑保存较为完好,石碑侧面鱼纹,底座水盘中海马遨游,均栩栩如生。端王寝以西百米为贺王寝,不存。
其他王寝搜寻经过及龙泉山其他古建筑遗址,既然这四座王墓建筑保存了如此大量的遗迹,那么任凭如何破坏,其他五座王墓也会留有一定痕迹。由于当天时间有限,我们只仔细考证了宪王寝的存在。宪王是昭王长孙,庄王长子。宪王寝位于湖北岸,约昭王寝以东数百米处,毗邻明石桥遗址。有一些资料显示,宪王寝赑屃现存。然而,我们并未找到。询问当地村民,与古墓为邻几十年,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不知这是何物。实在让我们喟叹不已。
我们细致走访了这一地带,此处为一高大山坡,山峰高度在五十米以上。按照其他王墓规制,王墓不会建在山顶,似乎也不会背倚这样高大的山峰。不过我们由山间平谷走入,直逼山脚。如今这里是村民的私家菜园。在枯草丛中,确实有为数不多的一些破碎琉璃瓦。瓦自然是明瓦,也就是王墓建筑的瓦。因为,一般不会有人把零星的碎瓦片从别处搬运到这里来,又这样分散的铺开。所以可以猜测,这里便是宪王墓遗址。至于为什么一块台基条石都没有留下,是因为这里离村庄只有几十米,石材被村民搬去建设自家住房了。我们在村庄里确实见到很多处民居用的是王墓的石材,有的是猪圈,有的是厕所,有的干脆就是住房。
至于为什么这处地形如此,原因一样很明显。以前路面并非这样低洼。新铺设的“八王路”为了减缓坡度,将山脚向下挖了有一米以上。所以路北侧的山脚横断面有清晰的切割痕迹。这样来看,以前山峰与山谷的相对高度并没有如此悬殊。我由东侧跳上山顶,在几十年前建造,现已拆除的人工排水系统旁边,有数块古代青砖,上刻篆字“官”,根据破损程度以及外形,可以断定是王墓用砖。而面前则是巨大的正圆形土丘,形似馒头,与宝顶无异。土丘外周是新挖的环形水道,上面插上立柱,围上一圈铁丝,不知是何用处。远处树丛中突然发出响动,应该是野兔出没。我由西南侧爬上山,同样到达山顶此处。如果说这处土丘便是宪王的坟丘,似乎还有诸多不妥,一个是与山脚建筑相对高度仍然相差较大。更重要的是,这里是山顶,无法形成背倚青山之势。或许宪王宝顶不是这个山顶土丘,然而陵园大至位置没有错,地面建筑位置没有错。也正应了风水之说,面朝湖泊,背倚山峰。所以,宪王寝大体就在这个位置。其他四座王寝,同样可以通过蛛丝马迹,断定方位,查得一二。
龙泉山如今已经被开发为风景区,正处在缓慢的建设阶段。里面不仅有诸多文物古迹,自然风光同样秀美。龙泉山面积之扩大,又岂止这南北两条山脉夹缝下的幽谷平川。不过,我们此行的目的,就是为探寻国家文保,明楚王墓遗址,其他地点也来不及一饱眼福。在这里,有梁子湖的湖光山色,有楚天明山景区的山峦俊秀。单是这幽谷之中还有婆婆树等景点足以令人称奇。天马峰之上还有远眺亭,据说,这一亭子始建于西汉舞阳侯樊哙时代。
这里,我再介绍几处文物遗址。之前,在昭王兴修陵寝的故事中已经提到过,昭王将舞阳侯樊哙墓地东迁百米。如今,后人附会重建了樊哙墓,仍然圈在昭王茔园之内。其实,究竟樊哙是否就葬于此,我们后人尚不能断定。此外,还有官宦李道宗墓遗址,在昭王寝东北,宪王墓附近,如今大概也很难探寻踪迹了。明代桥遗址确是真真切切的存在,只是两块长石板横搭在河沟上,现在仍然坚固。不过为了文物保护,在旁边又新搭建了石桥。珍珠塔遗址在过桥不远的第一座小山上,上面满布荆棘,只有一条路可以钻进去,不过遗迹仍然难辨。在幽谷之外,新修建的湖北省体育中心网球训练基地旁边的流芳二妃山的山腰上,还有数处楚王家族墓遗址,保存都还完好。
龙泉山自西汉起逐渐发展成为人文圣地,在此聚集了八大家族,兴修了大量的亭台楼阁。如今将此地辟为风景区,也算是对于历史的一种追怀,对于现世文物湖山的保护。正如我们看到的对于庄王碑亭的清理复原一样,以后肯定还会对于部分陵寝进行修复重建。而以后龙泉山的发展,则是如东湖磨山一样,会成为楚地特色文化的展示弘扬公园。在这里,既有着珍贵的文物遗迹,又有着秀美的湖色山光。保存相对完好的楚藩王墓葬群遗址,尤其是不可多得的,研究明代帝王陵墓制式的第一手材料。
&&&&&&&&&&&&&&&&&&&
2012年2月3日星期五下午终稿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被称为台球皇帝的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