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姓名人立仲堂来历及分布

您现在的位置: >>
邓氏简史:第三章
时间: 18:58:56 点击:
  核心提示:南阳郡邓氏,始自曼公,递传至第47代禹公中兴汉室,始以南阳郡为郡号...&第一节 超过二十五个不同民族、流派的邓氏支派&&
&&& 大家从上文也可以看出,众多的《》都说是我南阳郡邓氏,始自曼公,递传至第47代禹公中兴汉室,始以南阳郡为郡号。那我邓氏只有我南阳郡邓氏一个宗支吗?其实不然,笔者也曾在拙作《邓氏源流考暨揭穿天下邓氏出邓州的欺世谎言》就我邓氏源流宗支有做简要说明,为了让大家能更系统、更完整了解我邓氏源流,今笔者在下文中重述说明:
一、南阳郡邓氏
1、南阳郡邓氏:这是笔者上文介绍的、目前也是我邓氏各宗支中占着绝对多数的人口,以南阳郡为望郡、以南阳堂为主堂号,尊曼公(字德阳)为始祖,以邓况为始迁祖,尊禹公为我南阳郡邓氏始祖。
&&& 网传资料又说“自曼季之后,邓国历邓晁侯→邓徽侯→邓庆侯→邓恒侯→邓昆侯→邓忠侯→邓辉侯→邓浩侯→邓煦侯→邓杞侯→邓熹侯→邓怡侯→邓沛侯→邓壁侯→邓淳侯→邓衡侯→邓略侯→邓宣侯→邓尚侯→邓粹侯→邓明侯,计二十二代,经六百余年,连续世袭侯爵,这是邓氏先世的鼎盛时期。”
笔者认为这段世系是完全的伪造,理由很简单:
其一、这一段世系记载目前并无足够可信的史籍及相关文物进行核实考证,且笔者收集的众多版本与此完全不相同。
其二、公元前678年邓国被楚文王所灭,邓国子孙以国为氏,始有邓氏。换句话说,这些在公元前678年前的邓国先祖,姓曼不姓邓。
其三、既然说是“邓国子孙以国为氏”,那么就肯定不只一个人,而应是一个群体的邓国子孙,如按网传资料显然是从开始就代代单传,显然于史不符。
2、据《元和姓纂》记载,邓姓的另一个源头是春秋时代郑国人邓析。
邓析生于公元前545年,死于公元前501年,比邓祁侯只晚一百多年,在当时是个影响很大的人物,属于春秋末年思想家之列,乃“刑名之学”的倡始者。相传他“好为智巧”,曾运用古代力学原理,制成汲水用的橘槔,称便一时。又教人学习辩讼,懂得“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提倡以“揭贴”之方式议政。又曾拟订一些刑律科条,刻于竹简,名为《竹刑》,以补充郑国《刑书》之不足,由此遭执政者杀害。遗著《邓析》二篇,《汉书?艺文志》列入名家,已散失。
二、李改邓
按《邓李姓?姓氏渊源》所载,我们平时俗称的“李改邓”也就是《邓李姓》所载的“邓李姓”实为两支:
&&& 1、南唐李改邓----南唐李从镒之子李衡的后裔。
&&&2、源于福建的“邓李”氏。
1、南唐李改邓
源于嬴姓,出自五代十国时期南唐中主李煜第八子李从镒的封号(为南唐后主李煜(原名李从嘉)异母弟),属于避难以先祖爵号改姓为氏。(注:南唐国只有三个皇帝分别是烈祖李弁、元宗李景,后主李煜皇帝)。
据1931年(安化)《宣城邓氏族谱》的《序》、《跋》称:“邓氏本姓李,乃南唐烈祖李N(笔者注:“N”字误,实为“c”)之后,长子李Z是为元宗,生子十人,而第八子名从镒,封蒋国公。”“元宗殂,后主煜,名从嘉,从镒乃从母弟也。主甚爱之,加封邓王,出镇宣城。宋太祖诏令攻金陵,城陷,李后主请降,授光禄大夫,而录用其子弟。从镒子衡,字天和,耻受命,乃操舟登金陵由洪都而上止新淦之金(淦)水渡,卜筑于桃花溪。宋太宗即位,诏江南诸路捕南唐宗室,衡乃易李姓,以父封国为邓氏,祝发为僧,游闽越间。后主殂而捕杀除,衡复还桃花溪。
在李天和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封号为姓氏,称邓氏,世代相传至今。
&&&&对此,《安化邓氏谱序》有同样的记载,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元宗李景将自己的第八子李从镒封为邓王。
&&& 北宋开宝七--八年(公元974--975年),宋太祖赵匡胤升州西南面行营马步军战棹都部署曹彬等率水陆军渡江,攻破南唐都城河南卞京,展开了灭南唐政权的著名战争。北宋大军灭南唐政权以后,于北宋开宝九年(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继位的宋太宗赵匡义下令缉剪南唐宗室。在此期间,唯有南唐邓王李从镒之子李天和当时在安徽宣城当官,从水路成功脱逃到江西吉安庐陵金水渡登岸,卜住桃花溪开基到,以父亲封号为姓氏,改称邓氏,因此逃过灭族之劫难。
&&&&在李氏邓天和公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封号为姓氏,称邓氏,世代相传至今。据笔者所知,此支邓氏目前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等地并以湖南居多;以宣城郡、南唐郡为郡号。总人口约有35万人。尊李氏邓天和公为始祖。
&&&&《各地李氏家族分布/起源》一文对此进行了说明:
&&&&李天和的后裔为什么会改邓姓呢?这要从南唐的灭亡说起。南唐的最后一位皇帝李煜即位后,南唐国运已朝不保夕,李煜知道即将亡国,而又无力挽回大局,只好终日饮酒赋诗,沉溺于声色。开宝八年(975),宋兵攻陷金陵,李煜被俘,南唐终于灭亡。
&&&&国亡之后,南唐宗室后裔成了宋朝的捕捉对象,为了逃避亡身灭族之祸,诸王纷纷出逃。在当时侥幸逃出的宗室诸子中,有李天和。李天和是李煜第八子李从镒的儿子,李从镒被封为邓王,李天和就以其父的封号“邓”为姓,隐居民间。就这样,李天和传下了湖南安化县一带的宗室李氏。
&&&&尽管李姓被改成了邓姓,但其宗族之源仍归于陇西李氏。
《邓李姓?姓氏渊源》则载:
邓李氏,南唐李从镒之子李衡的后裔。“邓李氏”主要是从李氏分派出来的,他的本姓氏和邓姓有关,形成时间大概三、四百年,主要分布在广西合浦闸口镇的几个村庄。
宋太宗赵匡义即位后,将李煜毒死,并“诏江南诸路捕南唐宗室。”此诏一下,南唐李氏家族惨遭横祸,但南唐邓王李从镒之子李衡却侥幸脱逃,他以父李从镒的封号(邓王)为氏,易称邓氏,改为邓衡,然后削发为僧,云游于岭南闽越之间。
邓衡的次子邓连,后官至湖南常德府知府,在离任后卜居湖南溆浦,其次子邓处恭由溆浦迁湖南安化潺溪坪。该家族后有族人以“邓李”合为姓氏,称邓李氏,世代相传至今。
2、源于福建客家的“邓李氏”
《邓李姓?姓氏渊源》载:
源于李姓,始于福建,。因娘家邓姓无后,遂过继一子继承香火,为念养母之恩,不忘生母之情,遂用邓李姓.
“邓李”氏是从“李”姓派分出来的。本姓氏的形成与“邓”姓有关,形成时间不长,约6百年。“邓李”氏人主要有在海南,山东,广西钦州,北海,防城,合浦闸口镇的几个村庄。都是客家人。
“李改邓”的迁徙分布
《邓李姓?迁徙分布》称现在“李改邓”的迁徙分布如下: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钦州,北海,防城,合浦县闸口镇,湖南省的长沙市安化县,江苏省的徐州市、丰县梁寨镇,河南省的平顶山市,四川省的成都市,安徽省的阜南市,海南,山东,台湾省,河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美国,加拿大等地,均有邓李氏族人分布。
“李改邓”的历史名人
《邓李姓?历史名人》称现在“李改邓”的历史名人有:
1、邓李彪:
(1958~今),广东云浮人。著名地方公务员。中共广东省省委组织部副厅级组织员。
2、邓李惠贞:
(1960~今),女;香港人。著名加拿大福慧基金会副会长。
3、邓李才:
(1964~今),四川绵阳人。著名现代天文学专家。邓李才是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邓李才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如“银河系疏散星团的测光与变星研究”、“双星系统在致密星团演化和动力学中的重要意义”、“银河系疏散星团研究”等等。邓李才在北京大学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讲研究生专业课程“恒星内部结构与演化”多年。
4、邓李姓负面历史人物---邓李想
(1973~今),安徽阜南人。著名“413故意伤害案”主犯。7月11日0:00,犯罪嫌疑人邓李想被捕。经审讯,犯罪嫌疑人邓李想对上海杨浦区“大禄旺”饭店内发生的故意伤害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三、少数民族邓氏
《姓氏略考-邓姓-姓氏渊源》一文称:
今壮族、哈尼族、傣族、彝族、黎族、布依族、苗族、畲族、白族、哈尼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邓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邓氏,世代相传至今。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汉化改姓为氏
据笔者个人收集、整理得知:
少数民族中至少有超过18支源于不同源流的邓姓,这些邓氏均为汉化的少数民族邓氏。
(一)、苗族邓氏
&&&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
2014年6月17日《十艺节山东首份创意巨报的“新六艺”面世》报道中提到了“苗族邓宇,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副校长.......”
2008年8月20日《南江的博客》在《大学》一文提到了“贵州凯里苗族邓老师”。
《苗医苗药研究网》中以“苗族医生邓小立”为标题称:“苗族医生邓小立,是贵州苗族名医,邓氏苗医继承人”。
2014年6月19日23:20《中国新闻网》以“海南‘慰安妇’受害者、93岁苗族阿婆邓玉民去世”为标题称:“记者19日晚获悉,海南“慰安妇”受害者、状告日本政府原告之一的苗族阿婆邓玉民19日下午4时10分在家中逝世,享年93岁。邓阿婆家住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响水镇什齐村。”
全国人大代表邓泽永(苗族)籍贯海南乐东。
《2009年成人高考照顾政策公示名单(散居内地的少数民族考生)》显示: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的邓向东和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的邓莉两位宗亲均为散居内地的(少数民族)苗族考生。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单》显示贵州省66名人大代表之一的邓志宏宗亲为苗族。
孟友公玄裔十九代孙邓大渊的《张家界市邓氏源流初考》一文称:
“现张家界市辖区范围内,目前已迁入近三十支邓氏族人,均出自南阳郡高密侯邓禹支族,从江西吉安吉水、丰城、新建、龙门、永安迁入的居多,少部分来自广东、福建,还有从本省沅陵县、桃源县、武冈县、石门县、吉首市、龙山县、永顺县、岳阳等地迁入的。总人口约2万多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2%,分布在两区两县101个街道乡镇(场),土家族占90%以上,其他民族有汉族、白族、苗族、瑶族等。”
《寻找〈海南苗族〉祖宗之(盘氏、蒋氏、邓氏、李氏、陈氏)》一文称:
“听祖辈人说,我们是从广西、广东一带过来的,我们现在是海南苗族,我们的祖先是“弩兵”,是明末清初的时候来海南治乱的(当年海南叛乱),当年大约来了五万人马。治乱后,改朝换代了,历史进入了清朝,俺们的祖先被清兵和地主追杀,躲到山顶繁衍生息,靠打猎;种山兰、芋头等作物为生。解放后,在共产党的号召下。俺们族人才下山发展。由于战乱原因,族谱丢失,现在海南苗族只有6万多人,有姓盘、蒋、邓、李、陈五大姓(还有些小姓,如:毛、管等)。
  听说我们的语言和广西、广东的山子瑶语言相通,我们的语系是苗瑶语系。”
贵州施秉苗族吴改邓
& & 日夜里笔者无意间看到贵州省施秉县苗学研究会吴安明先生的文章《传奇富翁“邓十万”》中称:
& &&我在云南民族出版本社出版的《黔东南人物》一书中得知,“邓十万”其祖籍是施秉县的白洗、。先辈是施秉白洗人,姓吴,苗族。
& & 笔者方知,在贵州施秉县的苗族姓氏中还有一支邓氏是原来吴氏的后人。
&&& 综上可知,苗族邓氏是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的后裔,主要分布在我国湖南湘西地区、贵州凯里、贵州施秉县、海南乐东、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等地。
(二)、傈僳族邓氏
傈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
目前可知的傈僳族邓氏资料可谓少的可怜,笔者只在《一份名单,让中华民族感到惭愧……》一文中提到:
“邓凯 邓楠(女) 邓天生 邓本章 邓永俭 邓亚军(女) 邓朴方 邓先培 邓丽珍(女)邓昌友 邓建军 邓恒来(傈僳族)邓素梅(女,瑶族) 邓崎琳 邓维龙”,其中邓恒来是傈僳族的。
(三)、藏族邓氏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
著名历史学家、人文学家、探险家邓廷良即为青海果洛人,藏族。
大江网2009年7月27日16:19发布的报道《小金县藏族女孩邓开慧即将痊愈出院》中的邓开慧小朋友是四川小金县的藏族小女孩。
华西都市报于2014年3月14日04:37发布的报道《社区大篷车》一文提到住在浆洗街街道凉水井街社区居委会洗面桥巷8号院10多年的藏族邓婆婆。
历史学家何光岳先生在《牦牛羌的来源与分布》载:
甲绒人十八司大多已经演变为藏族,如:.....在今四川丹巴县西北丹东。始祖德靖足伦,传十五世至罗布沾登,清康熙四十一年授为丹东宣慰使。......根容----泽旺仁仲----邓坤山(改邓姓)
《2009年成人高考照顾政策公示名单(散居内地的少数民族考生)》显示:
邓增达互宗亲为散居内地的(少数民族)藏族考生。
上述五人证实了在今天的四川小金县、四川丹巴县西北丹东、青海果洛分布了藏族邓氏。
(四)、壮族邓氏
&&& 壮族(旧称僮族,壮文:Bouxcuengh,英文名:Zhuang Nationa lity),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为古代百越族的一支,是岭南的土著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和贵州等省区。大多居住在广西,主要集中在柳州、来宾、河池、南宁、百色、崇左等地;云南也有100余万壮族,主要聚居在文山;广东的连山、肇庆、怀集,贵州的从江,湖南的江华也有少量壮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
《让皇帝惊羡的巴马长寿人》载:
清光绪戊戌年仲冬(1898年),清光绪帝载?钦命“广西全省提督学院冯为”,骑高头大马,敲锣打鼓,亲自将135厘米的“惟仁者寿”红木寿匾,送往(现)巴马县那桃乡平林村敢烟屯的壮族邓诚才老人家,其时邓已90多岁,送匾队伍进村时,他正在坡上砍柴。寿匾现仍保存完好,悬挂在邓家正门梁上。
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代表之一邓先宗亲即为壮族。
《2006广西电视台金花大聚会》显示邓雅芸宗亲为广西东兰壮族的金花。
目前壮族邓氏可考资料有限,但从《让皇帝惊羡的巴马长寿人》一文的记载及上述资料,可以确定今天的广西地区如巴马县那桃乡平林村敢烟屯、东兰等地均有壮族邓氏分布。
(五)、朝鲜族邓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
邓艺轩,中国大陆男歌手,曾经在酒吧做了5年演艺歌手的他,2010年5月凭借一首原创单曲《你把真心都给了谁》正式进入华语乐坛。他的出生地是吉林;民族为朝鲜族。
由此可知:朝鲜族邓氏虽目前可知资讯不多,但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无疑,他们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
(六)、怒族邓氏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与傈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
&&&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名单》中有云南省人大代表----“索道医生”邓前堆为怒族。
(七)、侗族邓氏
1、贵州黎平岩洞镇竹坪村侗族吴改邓:
徐铁生先生在《吴姓源流》一文中称:
“⑵贵州黎平岩洞镇竹坪村侗族吴姓,1947年始分为邓、银、杨、向、陈、孔、龚、钟、周、龙、郑、金、石、甘、黄、曾等十六姓。”
2、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邓敏文是侗族邓氏。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民族文化研究会邓炀是侗族邓氏。
中共玉屏侗族自治县委组织部《关于邓序田等十一位同志任职的公示》显示现任玉屏县纪委副书记(试用期)邓序田就是贵州玉屏人,侗族邓氏。
《2009年成人高考照顾政策公示名单(散居内地的少数民族考生)》显示:重庆市工业高级技工学校的邓云飞宗亲是散居内地的(少数民族)侗族考生。
上述四个宗亲及徐铁生先生的考证可以证实侗族邓氏分布在湖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和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贵州黎平岩洞镇竹坪村。
(八)、京族邓氏
京族,是中国南方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的一个海滨渔业少数民族,同时是中国唯一的海洋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亦是越南的主体民族,京族历史上曾被称为“越族”,自称“京族”。1958年5月,经中国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
京族是人口较少的一个少数民族;共约18000人,百分之八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的汾(wan)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素有“京族三岛”之称。
京语(Gin language),中国京族的语言,系属未定。主要分布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使用人口约1万,还有约2千人基本上已改用当地的汉语粤方言。
京族邓氏是由越南迁入的。
竹山乡京族邓姓是从越南辗转迁徙到此的,他们先从越南涂山迁到?尾岛的海边居住,清光绪年间又从汾尾迁到竹山的三德村居住。
(九)、彝族邓氏
1、“百越”族发展而来的黎族邓
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有自己的姓氏。主要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等地,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南岛繁衍生息,成为该岛最早的居民。黎族自称“孝”、“歧”、“美孚”等。黎族名称的使用始于唐代末期,沿用至今。
据宇宪文《巍山彝族姓氏分布调查》:云南巍山彝族83771人的调查表明,149个姓氏中有邓姓,但人数不是很多。
2、西周初年隗姓邓发展而来的彝族邓
袁义达、张诚著《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有说:“邓姓人群的形成比其他姓人群要复杂,外族的融入在西周初已经开始。当周武王灭商时,主攻商朝邓国为北狄族的隗姓人,占领邓国以后隗姓人入主邓国。近代考古发现陕西出土的西周初期的青铜器有?姓邓器,?即隗,可证当时存在隗姓邓氏。这支邓氏不久离开中原西迁到甘川边境的邓至,今四川甘肃分界岭摩天岭南的羌人地区,形成邓至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邓至羌在西部十分活跃,直到北周时才被灭,邓至羌人大部分融入当地的汉民中。其中一支南下进入云南形成唐朝时西南的勿邓国,勿邓国人有一部分融入四川凉山地区的彝族,彝族中的邓姓来自勿邓人。”
(十)、满族邓氏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单》显示中国人民解放军268名人大代表之的邓伟(女)宗亲即为满族。
东北一宗亲在百度贴吧留言称自己是“东北邓姓满族,听老人说早年不是姓邓,是满族;祖宗从山东闯关东到的东北,爷爷辈政子辈,父辈显字辈,我是宗字辈”。
邓海军宗亲也在百度贴吧留言称:
“老家在辽宁,1871年先祖迁到黑龙江双城市,是满族后改汉姓。字辈:永朝国玉加、殿大启云凤、海文君宇元、昭显明露庆;家谱记载一世祖加哈达、吧哈达;二世祖白纪那、烧哩;三世祖邓永清、邓永保。我是海字辈叫邓海军联系QQ:。”
针对以上资讯笔者查阅资料得知:
&(一)、参考维基中“满族”的词条知:
&&& 满族的先人可追溯到先秦古籍所记载的肃慎(一说源于挹娄,与肃慎不同系)。他们发源于今长白山以北、东临大海的黑龙江流域,以精于弓箭制造而闻名。到了汉代,肃慎在史书中多作挹娄,但有时仍作肃慎。
&&& (二)、又参考百度百科中“满族姓氏”词条称:
&&& “邓”:满族老姓,包括:栋阿氏、栋佳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德敦氏(达斡尔族)、德都勒氏(达斡尔族)、邓氏(汉族)等。
该姓著名人物有:邓铁梅(),原名邓古儒,字铁梅。辽宁省本溪人,著名抗日将领,东北抗联发起人之一,生前曾任东北民众自卫军总司令。
邓玉华:现代著名女高音歌唱家。
&&& (三)、据辽宁沈阳的满族汉化邓的邓万华宗亲(QQ)称传说是“说驴是祖宗,不让吃驴肉,以示对祖宗尊敬”(此传说待考证)。
笔者综合各方面的资料以为,满族邓有如下几大分支:
1、成吉思汗五代孙斡勤巴儿合黑后裔: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珠尔奇氏,亦称朱尔奇氏、珠勒沁氏,源出成吉思汗四世祖合布勒的长子斡勤巴儿合黑,以长子地位挑选百姓中最勇敢善战者单建主儿乞氏族,在元朝时期为蒙古主儿乞氏部落,世居萨尔哈占(今新疆河萨尔托海乡萨尔哈仁村)。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urki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珠尔奇氏多冠汉姓为邓氏、朱氏。
2、源于满族,属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1)、满族德敦氏汉化邓:
满族德敦氏,满语为Dedun Hala,满语“站”,世居黑龙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邓氏、杜氏等。
(2)、满族栋阿氏(东鄂洛氏)汉化邓:
满族栋阿氏,亦称东鄂洛氏,满语为Dongga Hala,世居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后多冠汉姓为邓氏、佟氏。
(3)、辽东女真满族董佳氏(董家氏、栋佳氏)汉化邓:
满族董佳氏,亦称董家氏、栋佳氏,满语为Do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董佳城(今辽宁新宾)、嘉木湖(今辽宁新宾)、嘉哈(今辽宁新宾夹河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邓氏、董氏、陈氏等。
(4)、沈阳满族邓安明后裔邓姓:
满族邓姓多为汉人入满籍形成的。
《清朝通志?氏族略》载:
满洲旗分内尼堪有邓氏(原为汉族),邓安明,镶黄旗包衣(满语,即家奴、奴仆)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任骁骑校尉。其孙邓广乾,曾孙邓智宗,俱任郎中。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载,邓明安玄孙大章、茂忠俱任笔帖式(清代官员,负责翻译汉、满章奏文书)。邓茂和,骁骑校尉;邓茂德,蓝翎侍卫。
又有邓元魁,镶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铁岭地方,归清。其曾孙巴格,原任笔帖式,玄孙双喜,亦任笔帖式。
又有邓士滋,镶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铁岭地方,归清。其子邓善人,任笔帖式;桑格,任牧副。
又有邓国升,镶黄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归清。其孙邓应麟,任笔帖式。
又有邓承印,正白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归清。其孙邓庆恩,包衣护军统领兼佐领;曾孙神保,生员。
又有邓景福,正红旗包衣人,世居辽阳地方,清初归附,其玄孙德克进,八品官。 他们的后裔除仍有一部分为汉族外,有的已融入满旗。
(5)、其它满族汉化邓:
如百度百科中“满族姓氏”词条中收录了“德都勒氏(达斡尔族)”汉化邓。
(十一)、羌族邓氏:两晋时羌人姓邓----苻融后裔氐族邓氏
源于氐族,出自晋朝时期氐族苻坚下属邓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羌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现主要聚居区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和汶川县。现有人口30.6万人(2000年)。羌族地区至今仍保留原始宗教,盛行万物有灵,多种信仰的灵物崇拜。
羌族历史可追溯至上古时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聚居于中国西北,秦国曾与羌族展开过战斗,至汉朝未止。三国时羌族开始迁居中原,分布于中国中部的山部地区。五胡十六国期间,384年羌人姚苌利用前秦苻坚淝水之战兵败后,关中空虚之际,自称万年秦王。386年姚苌称帝于长安,建立后秦。
北宋到南宋时,1038年至1227年期间,羌族的一支,党项族曾在今宁夏,甘肃,新疆、青海、内蒙古以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建立了大夏政权,史称西夏。
羌族现在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中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
《2009年成人高考照顾政策公示名单(散居内地的少数民族考生)》显示:
邓月是散居内地的(少数民族)羌族考生。
《晋书》记载:“两晋时,有羌人姓邓。”
按其史记载,羌人姓邓者唯有前秦国的宣昭帝苻坚所属,是苻坚的三弟、镇东大将军苻融的属下部落将领,曾攻占襄樊、邓县地区,因此当为氐族,而非羌族,应为汉文化影响的结果,即以占据之地为汉化姓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史记载中多将氐、羌二族通论,亦无不可。
《魏书?列传第十二 燕凤 许谦 张衮 崔玄伯 邓渊》载:
邓渊,字彦海,安定人也。祖羌,苻坚车骑将军。父翼,河间相。慕容垂之围,以翼为后将军、冀州刺史、真定侯。
其从父弟晖为尚书郎......
子颖,袭爵。为太学生,稍迁中书侍郎。......谥曰文恭。
子怡,袭爵。官至荆州刺史、假宁南将军。赐爵南阳公。和平中卒。
长子良奴,袭爵。良奴弟侍,高祖赐名述。历吏职,以贞谨见称。
长子纂,奉朝请,累迁中散大夫。
  纂弟献,奉朝请、司空西阁祭酒、员外常侍、河阴令。寻迁镇远将军、谏议大夫。
怡弟宗庆,以中书学生,入为中散。稍迁尚书,加散骑常侍,赐爵定安侯。......
宗庆子伯忻,与父俱死。
  伯忻子俨,逃越得免。后历尚书郎,除常山太守,转安南将军、光禄大夫、持节、兼尚书左丞、郢州行台,又加抚军将军。卒,赠镇南将军、荆州刺史。
  颖弟权,从世祖征伐,官至龙骧将军、豫州刺史,赐爵新野侯。从征蠕蠕,坐法死。
  弟颢,卒于中书侍郎。......
  颢长子灵珍,中书学生、秘书中散。卒,赠员外散骑常侍。
  子羡,历中书学生、侍御史,以明谨见知。...... 神龟初,发疽卒,年五十四。诏赙帛三百匹、朝服一袭,赠镇东将军、青州刺史,谥曰恭。
  长子跻,字伯升,颇有意尚。秘书郎。......
子孝绪,元象中,以跻柩还国。......
灵珍弟灵奇,立忠将军、齐州刺史。进号冠军将军,赐爵昌国侯。为政清简,有威惠。
& & 子恭伯,右光禄大夫。&
(十二)、畲族邓氏---广东梅县南部的?坑乡一带蓝改邓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传说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数与汉族杂居。1984年6月30日建立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
《穿青人族属考析》载:
宫城东北约十里处的燕坑村(或与玄鸟图腾有关) 遗有一“苏丹娘井”,相传是王妃苏丹娘因王后之位落选而负气刎于井旁。距井不远处有地名叫“邓国公厝”(梅县有蓝姓改为邓姓之说)。
《梅州何时成为客家大本营与梅州姓氏现状》又载:
在元兵的血腥镇压下,众多的畲民被迫由梅南之畲坑向丰顺、潮汕地区及闽南漳州地带迁移。从此,他们离开了梅州地区。而一部分幸存的畲民被迫改族改姓保存下来,如“畲族蓝姓,改为汉族邓姓”,其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久而久之,自觉不自觉地与客家融合了。
《〈畲族传说〉第十九章?盘姓融入客家》再载:
&&& 至今在梅县南部的?坑乡一带,仍然流传着‘蓝改邓’的传说。即畲族蓝姓,改为汉族邓姓。这些改姓易族的地方,在元代正是畲族聚居地区。由于改姓易族,在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久而久之也就自觉与不自觉地逐步与客家人融合了。
&&& 对此,《畲族迁徙原因琐谈》进行了确认:
&&& 在上世纪80年代,闽、粤、赣三省原畲族分布区就有十余万人恢复畲族族属,有的“将盘姓改为潘、盆、苟姓,将雷姓改为吕、娄,也有将钟姓改为章姓”“蓝姓改邓姓”的就未能恢复为畲族了。
(十三)、水族邓氏
水族也有姓邓的,如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邓恩铭就是水族。
水族自称“海水”,意为水人。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据考水族是从其中一个叫做“骆越”的部落发展起来的。清代人们称其为“水家苗”、“水家”,解放后正式定名为水族。
水族,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和荔波、都匀、独山以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凯里、黎平、榕江、从江等县,少数散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部。人口 345993。
(十四)、土家族邓氏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其余分布在湖北省恩施地区来凤、利川、鹤峰、咸丰、宣恩等县和四川石柱黔江、彭水等土家自治县。约有570万人。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有自己的语言。大多数人通汉语,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
土家族也有姓邓的,如率部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的邓玉麟就是土家族人。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名单 》显示: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邓祥光宗亲是土家族的。
《2009年成人高考照顾政策公示名单(散居内地的少数民族考生)》显示:
邓川、邓建会、邓海兵、邓森林、邓桂林、邓晓凤、邓雪进、邓国成、邓平、邓力源等十来个宗亲是目前就读于全国各地高校的散居内地的(少数民族)土家族考生。
(十五)、佤族邓氏
佤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澜沧江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原称“卡佤族”,196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现称。
《中国共产党临沧市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名单》显示其中一名大会代表邓新贵为佤族的。
(十六)、瑶族邓氏
瑶族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瑶族人自称“勉”、“金门”、“布努”、“拉珈”、“炳多优”等,因经济生活、居住地区和服饰的不同,又有30多种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瑶族主要聚居在我国南方6省(区)的140多个县市,居住地域十分广阔,东起江西南,西至云南勐(meng)腊,南达广西防城,北迄湖南辰溪。据悉瑶族目前人口达300万。
邓姓是瑶族原始姓氏之一。
&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单》显示云南省91名人大代表之一的邓永和即为瑶族。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名单》显示云南省人大代表邓瑞(女)为瑶族。
(1)、瑶族邓姓----盘古王(盘王)盘瓠后裔汉姓邓:
瑶族人民信奉“盘王”,把他视为本民族的开山始祖。据汉文瑶史《评皇券牒》载:评皇欲与高王一争雌雄;可是,评皇屡败,于是出榜招募天下英雄。盘瓠扯下皇榜,使用计谋咬杀了高王。评皇特赐三公主与盘瓠为妻。盘瓠夫妇生育有6男6女。盘瓠死后,评皇敕赐盘瓠为始祖盘王。6男6女为王瑶子孙,并赐盘、沈、包、黄、李、邓、周、赵、胡、冯、雷、唐12姓,瑶族从此诞生。
瑶族人民珍藏的《过山榜》亦称瑶为蛮。越南民主共和国瑶胞珍藏的一份《过山榜》载,盘古王(盘王)分成十二支,其中:“第二支到湖广山区,称湖蛮;第三支到洛阳,称为唐湖蛮;第四支上北山,称秀阳蛮;第五支入云南山区,称高贤蛮;第六支到越南山区,称为小板蛮;第七支到陕西山区,称为蓝靛蛮;第八支入桂林山区,称为八姓尊蛮;第九支入三当山区,称为三当蛮;第十支入云南山区,称为庄子蛮;第十一支入福建山区,称为白裤蛮;第十二支入贵州,称为芭蕉蛮”(何光岳:《南蛮源流史》第八章,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
&&& 《瑶族原稿》:寅卯二年,速泰二岁,遍地洪水,天下无人。有胡蜞兄妹二人乘一大葫芦(有说藏在一大西瓜内)漂浮,得以幸免。水平后,不见一人,路遇乌龟,乌龟说,天下无人,你二人可配为一双夫妻,可传子孙。后生十二姓,先居湖广七宝山头,子孙逐渐增多,在七宝山因年成不好,疾病流行,人丁不得平安。十二姓子孙商量,移居高州石碉山,到后人西不兴旺。十二姓商量移居,当时议定由十二姓中赵法章、盘林二郎、邓养一郎浮盘过海经广东查看,见土地丰富,耕种也熟。回转高州后告知瑶族子孙,在戊寅年七月初八三晚深夜带领十二姓子孙乘船过海,当时有六姓船翻在海里,其他六姓看此情况,即跑去船头起香祷告,请神保佑,因此天气转变,一路顺风顺雨,经过十三天来到广东六笛沙坝上岸,过州入县,流乡过界,随乡进岭,随水入湾,大家到达狗子山头。后又搬至桃源洞,住不多时又搬至福建媒田上街,因疾病流行,又带子孙到韶州曲江县一带,入公坑茅坪来住接继香烟至今。
(2)、瑶族邓姓----瑶族勒当氏改汉字单姓为邓:
广西民族大学瑶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玉时阶教授在《明清时期瑶族向西南边疆及越南、老挝的迁徙》中指出:“这一支邓氏在明清时期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以及刀耕火种游耕农业生产方式、自然灾害等方面影响之下,曾被迫大规模向西南边疆的广西、云南、贵州和东南亚的越南、老挝等地迁徙,并由此而形成今日的“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和众多支系。”
&&& (3)、瑶族邓姓----湖南新宁县黄卜洞汉姓邓:
《我的姓氏起源和我家族的名人》一文称:“湖南新宁县黄卜洞瑶民有李、陈、邓三姓,麻雷洞瑶民有雷、蓝、陈三姓......”
& & (5)、湖南桂阳岐山瑶族邓氏:
& & 《湖南地方文献丛谈?邓(Dèng)?源流?派语》称:
& &&1937年(桂阳)《邓氏宗谱》《岐山邓氏分派先后世系源流记》曰:“少卿五七郎,吾族邓氏第一世祖也。考先人遗谱,系生赵宋,天圣八年庚午由九嶷零陵与怀弟五八郎来桂,至桂北四十里,地名官口冲。”因山形肖飞凤,别号曰歧山,又曰下溪。而其弟另卜宅于上溪之阳,即羊埠坪。(编者按:有宋一代,湘南九嶷、桂阳一带,多为零陵“蛮瑶”,邓姓是瑶族中的大姓。谱序“世系源流”“以少卿为始祖而不复溯华胄于遥遥也”为由而讳言所自出。谱载“家戒十条”中有“戒信佛”一条,汉姓家谱中绝不会出现此条,只有瑶族人不宗佛,由此可知,该邓氏一族,乃“蛮瑶”苗裔。)
& &&少数民族姓。邓氏为湘南瑶族大姓。
(5)、广西瑶族奉改邓:
全州邓德耀宗亲称:在他们当地还有瑶族奉改邓,就住在他村子旁边,此支邓氏是归顺后才给他们住的,“奉是瑶族主要姓之一,我们邓姓是这边旺族,也是我前面说的威武将军,我们这边是少数民族通婚,但是她们有人嫁入我们村,想住我们村边,有照顾,但我们村必须改姓邓才行,目前我们厚村是没有杂姓的,如果周边村是我们村搬迁出去,有事情,只要回厚村叫,全村都会去的,叫吃水桶族。”
且称“附近平地瑶族都被我们赶到大山里住去了,他们都叫我们贼,说这边是他们的。”
(为了说明18、19这两支邓氏的源流,本文在最后附上笔者与德耀宗亲2014年7月22日的原始QQ对话,以佐证资料的来源。)
(十七)、彝族邓氏
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人口6572173。彝族自称繁多,因地而异,有“诺苏”、“密撒”、“罗罗”、“撒尼”、“阿细”等。建国后,以“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彝族过去崇拜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
彝族有自己的姓氏,宇宪文《巍山彝族姓氏分布调查》对云南巍山彝族 83771人的调查表明,149个姓氏中有邓姓,但人数不是很多。
《姓氏略考-邓姓-姓氏渊源》一文称:
今壮族、哈尼族、傣族、彝族、黎族、布依族、苗族、畲族、白族、哈尼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邓氏族人分布。
(十八)、仡佬族汉化邓
2014年6月22日《贵州政协报网络版》的报道文章《阅读魅力石阡(下)》一文中说:
关于“六和”的来历,居住于此的邓姓仡佬族人有这样的传说:邓氏家族来到这个地方,原本有八兄弟,不幸有两个夭折,其余六兄弟长大成人,因相互间经常发生纠纷不和,六家人商议每年除夕时聚在一起吃饭,大家握手言和。后来除夕夜聚在一起吃饭成为惯例,并立下训言,六兄弟的后人要永远和睦相处,“六和宴”就这样诞生了。
从这一段文字可以明确今天的贵州石阡有仡佬族邓姓族人的存在,充分说明了有仡佬族汉化以后改姓我邓氏的。
此地现称尧上仡佬族文化村,位于石阡县坪山乡佛顶山村尧上组,座落在佛顶山脚,包溪河畔,距县城38公里。该村居住着六十七户仡佬族居民,所有的房屋都是两层。
&&& 仡佬族(仡佬语:越南语:Ng i C Lao)是中国和越南的一个少数民族。仡佬族历史悠久,仡佬族人与古代贵州一代的僚人有渊源关系。
《石阡旅游局官网》专题文章《“泉都”石阡》还称:
尧上村的人多数都姓邓。
这个地方怎么叫“尧上”呢?关于它的来历,我就要先带大家去参观我们的“邓氏宗祠”了,传说当年两条鲤鱼被困池塘之中,善良的仡佬人为了使鱼能喝上水,特地在鱼嘴前修建了祠堂,因“池塘”和“祠堂”谐音,形成了双鱼双塘的独特景观。实际当年是为了祭祀尧上村邓氏始祖创立尧上村之功而专门修建的。
此地邓氏除了仡佬族汉化邓的邓氏之外,还有一支邓氏是三百多年从江西迁入的邓氏:
相传三百多年以前,一个江西的邓姓父辈三兄弟名为邓大县、邓大州、邓大府,企盼做县官、州官、府官,然而没有一个当上官。他见父辈门的奢想落空,就只身外出闯荡世界,经过长途跋涉,他来到佛顶山脚下的包溪河畔,见到这里土地肥沃、山清水秀,是一个过好日子的地方,于是决定居住下来。
(十九)、布衣族邓氏
《布依族男生济南跳龙门,考取香港名校》一文中说:
济南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0701班布依族男生邓健,是个来自云贵高原大山深处的布依族男孩。获“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志愿服务优秀志愿者”称号,还被贵州省学生联合会、贵州省春晖行动发展中心聘为“多彩贵州春晖旅游宣传使者”等诸多荣誉。
证实在今天的云贵高原还分布了布衣族邓氏。
(二十)、蒙古族邓氏
蒙古族是东亚主要民族之一。大部分生活在中国,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罗斯联邦也有分布。
蒙古人自称“蒙古”。“蒙古”这一名称较早记载于中国《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永恒之火”。“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唐代。蒙古族始源于大约公元7世纪的唐朝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南岸)的一个部落。关于蒙古一词的不同译写还有很多,如“萌古”、“朦骨”、“萌骨”,等等。写作“蒙古”,最早见于《三朝北盟会编》所引《炀王江上录》。在古代蒙古语中,“蒙古”这个词是“质朴”的意思。
 &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5981840人,占中国人口0.4488%,中国的蒙古族人口主要分布在中国内蒙古、东北,在新疆、河北、青海都有分布,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等地。鄂温克族和土族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人的分支。
蒙古人所崇拜的图腾有狼、鹿、熊、芒牛、鹰、天鹅、树木等等。
蒙古民族的真正族源的问题上,现代、当代多数学者认为蒙古族出自东胡。
蒙古族邓氏有:
1、四川广元一带蒙古族铁木真的后裔避难改姓邓:
据广东湛江邓建敏宗亲供稿称:
青姓起源于元代,先祖为铁木真的后裔,当时家族人丁兴旺,但并不姓青,原姓孛儿只斤。一门有九子一女,九子和女婿皆中状元,号称九子十状元。后来得罪了皇帝,被满门抄斩,逃出了三子。他们逃到一条河边,决定被迫隐名改姓。在还没决定改成什么姓的时候,抓到了一条鱼,于是将鱼用河水煮来吃,被一个渔民看到,说你们的清炖鱼还可以嘛,这样提醒了他们,于是取了谐音,分别改姓青、邓、余。因此三姓后世都知道,青、邓、余是一家。现在青姓多在四川成都以南,邓姓集中在四川广元一带,而余姓比较分散。
上述只是民间传说,但确有一部分青姓来源于蒙古族,依据待考。
2、隆化县蒙古族邓姓:
据《隆化县姓氏》载,隆化县有蒙古族邓姓。
3、蒙古族珠尔奇氏汉化邓: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珠尔奇氏,亦称朱尔奇氏、珠勒沁氏,源出成吉思汗四世祖合布勒的长子斡勤巴儿合黑,以长子地位挑选百姓中最勇敢善战者单建主儿乞氏族,在元朝时期为蒙古主儿乞氏部落,世居萨尔哈占(今新疆河萨尔托海乡萨尔哈仁村)。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urki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珠尔奇氏多冠汉姓为邓氏、朱氏。
蒙古人的姓是多音节的,后来受汉族影响,逐步演变成单音节的姓。有的由蒙古人干脆取用汉姓。
4、元朝时元太祖赐其蒙古族都元帅之子哥不达改邓:
邓必军宗亲在其个人著作《二汉以前到唐代邓氏考》中载:
三是蒙古族人改邓:《明故吴孺人邓氏墓志铭》“孺人姓邓氏,讳妙真,抚郡城南人。其先蒙古部人,元太祖入中国时,厥祖不忽从驾,后用为都元帅。子哥不达,宣抚南阳,遂赐姓邓。孙答不花,拜达鲁花赤,监抚郡,子孙因家,至我朝隆具。孺人祖怀义,父讳正祥,具隐丘园,母□氏生孺人于洪武己巳正月十九。”答不花,是元代抚州路首任达鲁花赤(长官),后译作塔不台,吴澄《吴文正集卷三十五》有“抚州路元侯答不花,蒙古人也”一语。“宣抚南阳,遂赐姓邓”,疑为该族定居抚州后,在明代初期政治环境下,取义先辈镇守南阳,遂改姓为邓,为示隐讳,故称“赐姓”。元代,蒙古人是四等阶层中最高的,改用第三等汉人姓,估计不可能。邓妙真母亲姓氏处空一格,疑其为蒙古人,估计当时仍有隐讳心理。
按洪武年制定的《大明律》,“凡蒙古、色目人,听与中国人为婚姻,务要两相情愿,不许本类自相嫁娶。违者丈八十,男女入官为奴。其中国人不愿与回回、钦察为婚姻者,听从本类自相嫁娶,不在禁限。”因此,明代居住内地的蒙古女子,必须先问媒于汉族男子,否则不能族内通婚。该墓志虽未明言嫁娶过程,仍不失为明初汉蒙通婚的实物史料。
(二十一)、回族邓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是以中东阿拉伯、波斯族系为主体,兼容吸收了蒙、汉、维、藏、傣、白等民族,以伊斯兰为强有力核心而凝结成的一个天授的穆斯林民族。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
回族,有人口约9,820,000人(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天津、北京、上海、江苏、云南、河南、山东、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也有不少聚居区。
回族的通用语为华语,第二语言为阿拉伯语,在回族群内部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09年成人高考照顾政策公示名单(散居内地的少数民族考生)》显示:
& 通过重庆市渝中职业教育中心报考大学的邓亚兰和重庆市江北区招办报考大学的邓浩鲽宗亲都属于散居内地的(少数民族)回族考生
(二十二)、其它民族汉化邓氏---隗姓邓氏
袁义达、张诚著《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有说:“邓姓人群的形成比其他姓人群要复杂,外族的融入在西周初已经开始。当周武王灭商时,主攻商朝邓国为北狄族的隗姓人,占领邓国以后隗姓人入主邓国。近代考古发现陕西出土的西周初期的青铜器有?姓邓器,?即隗,可证当时存在隗姓邓氏。这支邓氏不久离开中原西迁到甘川边境的邓至,今四川甘肃分界岭摩天岭南的羌人地区,形成邓至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邓至羌在西部十分活跃,直到北周时才被灭,邓至羌人大部分融入当地的汉民中。其中一支南下进入云南形成唐朝时西南的勿邓国,勿邓国人有一部分融入四川凉山地区的彝族,彝族中的邓姓来自勿邓人。”
(二十三)、土著汉化邓氏
属汉化改姓为氏的邓氏:
1、三国时期诸葛亮赐姓五溪土著邓氏----邓贤后裔:
按文献《广西庆远邓氏族谱》中所记载:三国时期,希古、暹古为五溪土著人,受蜀汉武侯诸葛亮所封,为石门土酋。在其族谱中记载:“有暹古公者系征三苗土人,自东汉随诸葛丞相南征,叨授护拥将军。平蛮靖边,伏苗制夷,由诸朝沐恩不替,至唐天宝年间迎驾归顺,又勒加按抚土官之职,仍守遐边,因此世居夫石邑,此即我等祖也。”
实际上,该支邓氏先祖为蜀汉大将孟达的外甥,其姓为蜀汉丞相诸葛亮所赐,名叫邓贤。
宋朝时期,该支邓氏族人的主流东播至合浦郡发展,即今广西地区。到元朝时期,邓贤的后裔族人已经成为广西石门大土司,其首领邓均忠因受封八番顺元宣慰使,而占基澧水中游并屯军三江口地区。
笔者在《邓氏略考》中看到此支列为“清朝广西庆远府土司邓氏始于明朝”。这是明显不符。
《石门县土官族源》一文载:
&&& 邓氏族源:
  邓氏族谱称:希古、暹古为五溪土人,受武侯封,也为石门土酋。在《邓氏族谱》卷一第三页载:“有暹古公者系征三苗土人,自后汉随诸葛丞相南征,叨授护拥将军。平蛮靖边,伏苗制夷,由诸朝沐恩不替,至唐天宝年间迎驾归顺,又勒加按抚土官之职,仍守遐边,因此世居夫石邑,此即我等祖也。”元代邓姓为石门大土司,邓均忠因受封八番顺元宣慰使,占基澧水中游,屯军三江口,明初降杨Z,封渔洋隘正百户。
综此可知,石门县邓氏一脉为三国时期五溪土著希古、暹古后裔。实为蜀汉大将孟达外甥邓贤的后裔。其后于明朝开始成为广西庆远府土司。
2、台湾原住民改姓邓:
台湾原住民改姓的邓氏:台湾战后光复初期,亦有少量原住民改为邓姓者。
(二十四)、其它姓氏改姓邓的邓氏
1、熊改邓:
荆门《邓氏族谱》称:“邓友义:原姓熊,籍孝感县,明季自孝感避兵荆门象山,娶于邓,生子遂母家姓,因蒙外氏姓。为徐汇邓氏始祖。”
2、贵州韩改邓:
贵州大方南路撑腰岩邓氏是韩黄赵一家。
黄其宾在《入黔三世祖韩逢春公后世初考》中称:
贵州大方南路撑腰岩邓氏,为逢春公之孙,邓之琢后世;邓之琢之母余氏称“韩母余老太君”,邓之琢公出生于明清更替之时,由于年幼,祖父、父亲亡于战乱,因受恩于邓氏,改姓邓氏,韩黄赵一家。本源为“韩”,子孙分姓“邓”。
经邓书熠宗亲核实,韩黄赵一家,本源应为“赵”,而不是“韩”。
3、登改邓:
2014年6月8日19:15左右时有QQ群邓氏族谱网湖南群(群号)中交流时湖南永州邓?宗亲(QQ)介绍说他邻村的永州新田县车田村有老人家口传说他们原姓登,后来改成姓耳朵旁的“?”(邓的繁体)。(这一说法有待考证,目前暂且记之)
4、邓陵氏:
&&& 关于邓陵氏,徐俊元,张占军等编《贵姓何来》是这样解释的:“邓陵氏出自芈姓,芈是以封邑为姓的。春秋楚国公子被封到邓陵(故址在今襄樊市北),楚公子的后代,就用封邑名‘邓陵’作为自己的姓氏。”
&&& 《韩非子》说墨子死后,墨家分裂为相里氏、相夫氏、邓陵氏三派。
&&& 《通志?氏族略》记载:“芈氏,楚姓也,陆终之子季连之后也。”目前有称“芈姓源于南方楚国,为‘荆楚十八姓’之祖”。芈氏衍生的单姓一百四十三个、复姓一百一十二个;邓陵氏即为芈氏衍生的复姓之一。
&&& (笔者以为,邓陵氏还有待再做进一步考证,今暂记之。)
5、广西全州杨改邓:
2014年7月22日2:00:41全州邓祥勇宗亲提供消息称:
&&& “全州杨改邓的差不多几万人囗。”&
此消息与源流有待核实!
全州邓德耀宗亲称此消息是他发布的,此支邓氏分布在今天的广西全州大田村,于元末明初改姓我们邓氏的,改姓原因是:“他们村是虎形,看地先生说杨入虎口不吉利,改跟主家姓,就我们姓,原先是我们家的放牛的。”
“原先我们前24代祖时候住全州桐木冲,是公虎形,被看地先生破了,我们村才搬迁到仓头住一代再搬迁去现在全州厚村,搬迁厚村第二代就是邓必隆,招安成功全州东山瑶族被元朝封为威武将军。目前大田是母虎形。”
6、广东高要白鹤观及鹧鸪岗清末白姓改邓姓:
《(广东高要)白鹤观及鹧鸪岗:清末白姓改邓姓》记载:
明朝中叶由于各自的原因,鹧鸪岗上各姓人户脱离了观籍,除邓姓两户和部分白姓人外,相继迁往他地谋生。留下的白姓者至清末时归入了邓元达祖而改邓姓。从此,岗上由原来十姓十一户人只有一姓两大户(元达、汝显)的裔人了。
7、蔡姓邓:
于清惠先生的硕士学位论文《张?及其〈鹤楼集〉研究》(论文答辩日期:2011年5月24日,指导老师:孙先英教授)称:
邓文度先生,理学家。《明乡进士梓堂邓先生墓志铭》在文末提到“先生余所敬,而师事之者”。⑥先生原姓蔡,字文度,“祖讳璜,父讳暄,为邑人邓公洪馆甥,暄生先生兄弟三人,邓公无嗣,请于先生,祖父俾三甥?其姓。先生祖父怜而许之”,于是蔡文度就改邓姓。从文中可知“先生治学经史百家无不兼综,晚益好濂洛关闽之学,曰:‘学不务省身克己,徒以记育谈洽哗世者惑也’。又有“每晨起焚香,读易及程朱遗书”可见,邓文度是一位推崇程朱的理学之士。《国粹学报》1908年有邓文度的介绍。
从于清惠先生的这份硕士学位论文所提到的《明乡进士梓堂邓先生墓志铭》可知明代理学家邓文度先贤是蔡改邓之邓氏一族。
8、武汉三镇邓氏----舒改邓
据汉口邓泽尧(零五年参加讲学堂第三次续谱任主编,笔名鸡笼山人,QQ)向笔者供稿称:
武汉三镇讲学堂邓氏,族谱记载称是卫国公邓愈后裔,一世祖是从江西迁刭黄陂。一世祖本姓舒,妣邓,是邓愈之姑母。
9、其它只流传于民间,不见记载的由其它姓氏改姓为邓氏的:
上述这些是一般可以通过资料、史料核实的来源。下面笔者再介绍一些个人所得知的邓氏不同来源。
(1)、福建连城县朋口王改邓:
今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朋口镇元朝时期的王改邓后裔::
2012年笔者在店里整理我邓氏族谱时,刚好被一位王姓老人碰见,他老人家亲口所述:元朝时期,元政府说一国不可以有二王,只要是姓王的都要砍头,他们中的一些人为避难更姓我邓氏的。
&&& 这一支王改邓的邓氏至今未入我福建邓氏省谱。
& &(2)、重庆蒲改邓:
2012年某日一个重庆的邓氏宗亲与笔者聊天时自己介绍称,他们是清朝时期蒲氏更姓我邓氏的。
(3)、福建三明三元区仕坑戴改邓:
2014年3月19号福建三明三元区仕坑邓贤泰宗亲(QQ)在邓氏族谱网福建群(群号)中公开称他家是于上世纪70年代由戴氏改姓我邓氏的。
(二十五)、陈友谅后裔邓氏
汉王友谅二十世孙刘克华(字洋)2007年5月整理发布的《汉王陈友谅后裔》称:
邓江,浙江,......
我们浙江邓姓老人传也是陈友谅的子孙.但不知是陈友谅哪个儿子的子孙.你们如知道陈友谅有几个儿子,或知道陈理后人的情况,或知道陈理到高丽以后的情况,请告知。我感觉我们可能是陈理这一支。
陈友谅的后人在浙江是最悲惨的,在钱塘江的上游的兰江和新安江上,原陈友谅的部属在鄱阳湖大战后大批流落于此,后不知为何被黄帝贬为堕民,世代不得为官,上岸只能从事唱戏、抬轿和为猪配种三个职业,所以大多数人世代打鱼为生,而且得不到教育;这些人现在被称为“九姓渔民”,因为其中主要是陈姓、何姓等9个姓氏,大家可以上网查到。
这些人因为陈友谅遭受了600余年的社会歧视,直到今天由于很多人是文盲,还是很难融入社会正常生活。
邓姓由于改姓躲过了这一旷古劫难,我们离江边不到5公里,为何能隐居下来也是一个谜。
史书记载朱元璋当时还是很优待陈理的,陈友谅的几个兄弟都还封了侯,不知后来为何下此毒手,这是否与某个事件有关连?我的祖先是否与这一事件有关?
可以肯定的是,我们邓姓是陈姓后人,这我有足够的证据。我们的方言可能还是湖北的方言!如果朝鲜、韩国没有陈理的后人,如果陈理下落不明,我怀疑我们是他的后人。望广大陈姓宗亲提供资料,凡陈友谅后人请关注“九姓渔民”!
对此,建德市作家协会会员邓树堂宗亲在《邓家邓姓是陈友谅的后人?》一文中说:
& & 邓伟云先生从小就喜欢历史,大学里学的也是历史。几十年的思考和查证,他突然提出:邓家一带的邓姓很可能是元末明初,与朱元璋争天下而兵败鄱阳湖的陈友谅的后人,与散居在新安江、兰江上的九姓渔民是同一支。发表在《今日建德》上的《邓家邓姓身世考》一文就是这一思考的结果。
& & &这个谜只有等史学家来考证了。
(二十六)、夏朝邓氏--仲康的儿子相的后裔邓
& &&2014年12月31日,笔者无意间在《路史卷二十三?后纪十四?疏仡纪?夏后纪下》看到如此记载:
& “帝仲康,太康之弟也。自太康之失德,天厌灾流,四国亡政。不用其良,日月告凶;不用其行,惟仲康肇位,肘制于羿。皇天哀禹,锡以彭寿,思以正夏。乃命胤侯大司马,统六师。于时羲和湎淫,颠覆厥德,遐弃所司,而酒荒于乃邑,胁从枭F,m扰天纪。乃季秋月朔,辰不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而羲和蔑闻知。王命胤侯征之。十有八岁,崩,子相立。其支封邓,为邓氏。”
如确如南宋罗泌在《路史卷二十三?后纪十四?疏仡纪?夏后纪下》所载,那么,有可能存在夏朝邓氏----仲康的儿子相的后裔邓,但是此支邓氏立业于-----《路史?国名纪四》载:“邓,仲康子国,楚之北境。史云阻之以邓林者,今之南阳。”
通过查看此段原文,我们不难看出,仲康儿子相的后代受封为邓氏,在楚国的北部边境地区,这个地区隶属宋代的南阳郡,被现在的河南省邓州市的邓林这个高山密林所阻挡(现在的邓林是一个地名了,原来的高山密林已经不见了)。
同时,按这一原始记载,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支邓氏受封是发生在仲康的儿子相称帝之后的事,并不是由仲康来封他儿子相的。因此,【明】《明嘉靖邓州志》载:“夏,帝仲康封其子于邓。”虽提到了这一受封之事,但并没有如实全面的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原貌与真相。
再通过分析这一历史事件,我们不难推定,仲康的儿子相的后代受封为邓,即我们常说的夏朝邓氏。这是史书记载最早的邓国,也就是夏朝时代的邓国(简称夏之邓国),夏之邓国是否存在,目前没有发现夏代的文字记载,最早的文字出现在商代的甲古文,从考古中也没有发现有夏之邓国存在。因此,我们只能仅仅作为一种推定来进行表述,而不能说这是真实存在的。
那么这支邓氏在什么地方开基立业?
& &&尚景熙、尚伟、尚丹凤在《蔡国纪事本末》中称:
& & 蔡侯郑伯会于邓
  时在周桓王十年,蔡桓侯五年,公元前710年。
  《左传》桓公二年:“蔡侯、郑伯会于邓,始惧楚也。”
邓,国名,位于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今名邓襄寨。《路史》谓“夏仲康支子封邓,为邓氏”,始筑邓城。
不过,这一支邓氏繁衍多少代多少人丁、是不是有繁衍至今,是不是与我们今天的南阳郡邓氏(即商朝子姓后裔邓氏)有直接的承继关系,均无科学记载与考证,更没有得到任何史考佐证。今笔者只是本着科学严谨的原则将其录入于此,期待日后能得到史考及我邓氏或其它族史研究专家们来佐证。
当然,我们更不能将这一支邓氏表述为邓州所说的邓氏就是姒姓后裔的学说。因为这样是不科学、不严谨的、也没有实事求是。
& & 诚然,如果日后考证这两支邓氏确实有直接关联,那笔者再作修改。笔者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客观不误导人的。 (二十七)、邓伯温族邓氏
关于邓伯温一族,笔者查阅史籍记载得知:
1、宋罗泌撰写的《路史?国名纪六?古国》载:“邓:黄臣,邓伯温。鲁地。隐十年,齐鲁盟处。与南阳子姓邓。二。”
2、《春秋左传?隐公十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郑伯于中丘。癸丑,盟于邓,为师期。(鲁隐公十年即公元前713年)
3、《山东疆域志》云:“会盟台在县西南三里,昔齐鲁会盟处。”
4、《兖州府志?古迹志》载:“此台为春秋齐鲁交兵会盟之地,在巨野县城西南五里,至今高台尚存。”
5、神仙天庭建制或是道教的《道法会元》(此文可以在《道教学术资讯网站》上看到)及《中国神话神、仙一览》知:增长天王手下八将中的四目神仙分别为:邓辛张陶(邓伯温、辛汉臣、张元伯、陶元信)。
《道教神系》一文也明确指出:
增长天王手下八将
庞刘荀毕、邓辛张陶,其全名为:刘俊、荀雷吉、庞煜、毕宗远;邓伯温、辛汉臣、张元伯、陶元信(四目)
三十六天将
蒋光、钟英、金游、殷郊、庞煜、刘吉、关羽、马胜、温琼、王善、康应、朱彦、吕魁
方角、耿通、邓伯温、辛汉臣、张元伯、陶元信、荀雷吉、毕宗远、赵公明、吴明远、李青天、梅天顺、熊光显、石远信、孔雷结、陈元远、林大华、周青远、纪雷刚、崔志旭、江飞捷、贺天祥、高克(三十六天将的版本是最多,以上仅供参考)
6、另据《南方周末》的《【粤人粤语】传说中的雷公》发布的道教资料也明确记载:乃天上雷部三十六天将为首之神――邓伯温,名燮,字郁光。据《道法会元》记载,邓公见世人不行忠孝,杀害侵欺,以强凌弱,国王辅弼不能制御。遂日夜发大愿,欲为神雷,代天诛伐此恶逆,念念不绝,怒系冲天。一日忽变形如鬼质,状若蝙蝠,凤嘴银牙,朱发蓝身,左手持雷钻,右手持雷m,身长百丈,两腋生翅,展开则数百里皆暗,两目放火光二道,照耀百里,手足皆龙爪。遍体烈火,骑赤龙。飞游太虚,吞陷精怪,斩伐妖龙。玉帝敕封其为H火律令大神。
7、再据《道法会元》之八十《H火律令邓天君大法领籍上仙披云杨耕常传授》一文所说:H火大神,乃雷霆邓帅也。霹雳,乃天关迸烟使者崔宣也;右符檄邓伯温H火律令大神,部领蛮雷十一员大将等众,疾速起发岳府城隍司社令雷部使者,当境十庙英烈神o将吏,疾速运雷掣电,起风布云,大震霹雳。
综上可知:
罗泌在《路史》中所提到的邓伯温,名燮,字郁光,后羽化成天上雷部三十六将天神之首的神仙。他实际上是黄帝的大臣,封地有两种说法,分别是在今天的山东荷泽市巨野县或是鲁地(今山东兖州)。这一支邓氏罗沁也说的极为清楚,和南阳商朝子姓分支之一的南阳郡邓氏是并列为邓氏众多源流之一,也就是说,根本不是和南阳郡邓氏同祖同源。邓伯温更不是南阳郡邓氏的先祖。
故据此,笔者今天独立列支为“邓伯温族邓氏”。同时,笔者个人观点认为,这一支邓氏如果确实存在并繁衍至今,那也只是邓氏家族中的一员,在什么年代开基立业,活动区域在哪,后来向什么地方迁移,繁衍到多少代、繁衍了多少人丁,繁衍到了什么朝代,至少在目前为止已经是于史无考。目前仅仅知道“邓:黄臣,邓伯温。鲁地。隐十年,齐鲁盟处”。因此,任何人都不能妄下断言。
(二十八)复姓邓氏
《中国现存63个复姓及其分布》称:
源于合姓,出自邓氏与李氏联姻,属于合姓为氏。邓氏家族与李氏家族联姻,其子孙以父母二姓合为复姓,称邓李氏。
“邓李”氏是从“李”姓派分出来的。本姓氏的形成与“邓”姓有关,形成时间不长,约三四百年。“邓李”氏人主要有在广西合浦闸口镇的几个村庄。都是客家人。
&&& 2010年1月15日皖宿松县陈汉乡邓氏家族联修宗谱理事会发布《邓氏、邓陈氏合修宗谱公告》称:邓氏与邓陈氏本是血脉相连......北陨阳府、河南省邓县、湖北省蕲洲县大同乡、安徽省至德县上乡保林英保蛇冲坂、陕西省西安市孝义东乡第四甲留愈沟、安徽省泗县大路口乡邓圩村邓衍朝后裔皆为其宗支。
&&& 文中虽没有交代清楚邓陈氏源出何系,但也点明了邓陈氏一支确实存在,而且说明了这一支的居住地,安徽皖宿松县陈汉乡邓氏家族必有其明确的世系来源。
&&& 同时,这一支源流也证明了今天的邓州邓氏与邓陈氏“血脉相连”,直接证明了今天的河南邓州并不是邓氏家族的发源地。
&&& 经笔者查证,获得安徽邓陈氏后人之邓氏宗亲提供如下一段资料称:
&&& 复姓“邓陈”:话说陈友亮大败朱元璋后。一陈姓男子,名员六,从江洲来宿松投靠一名叫陈汉(人名)的。后经祖先邓奎先门下问路。奎公先见其天色已晚,问路人仪表不凡,就将其留下住宿。后将一女许配给他。其后他们生有二子,一子姓陈一子姓邓。但是陈姓儿子幼年夭折。员六祖先犯难了,如果要回邓姓儿子,邓姓无后,就忘恩,不要回吧陈家无后,就忘了本。为了恩本兼顾,就叫邓陈。
3、廖邓氏之邓氏
&&& 凤山廖氏和廖邓氏家族在凤山已有240多年的历史,与凤山的各个姓氏融合形成传统的风土人情。
&&& 《中国廖氏族史研究会通史》称:
&&& 勿庸置疑,巴英邓廖氏之先祖可追溯自东汉太傅高侯邓禹,他系河南省南阳府邓洲新野县白水村人氏,生于公元二年九月初九,因策佐光武帝举义,辅政劳苦功高,而赐爵高密侯。公生十三子,盖因身负奇才而俱列显侯。其后世曾孙、玄孙、来孙繁衍于河南南阳、邓洲、洛阳、开封等地,以开封繁居者多。传至二十六世宋朝督府邓隆,祖居河南开封府东关外沙街邓家巷,身受宋朝食禄,奉宋太宗皇帝旨谕随同呼将军平定南方,事成之后被派到桂林府全州矮岭当巡检,督兵镇守关隘,世守全州、桂林、永顺(今宜州)等地,历经宋、元、明三代皇朝,世袭武门二十四代,功名千古,名震四方。
传至四十五世邓文茂,明朝英宗天顺壬午年间以科武举而从军,1482年授任怀远县(今宜州)巡检,1483年升授永顺正长官司长官。
邓文茂育有邓经、邓婴二子;邓经生有邓承印、邓承继、邓承全、邓承奇四男;邓承印亦生有四子:邓德杨、邓德旺、邓德俭、邓德崇。
邓德崇为巴英邓廖氏的先祖,自幼攻书,博览例律,荷蒙府宪举荐远赴东兰知州衙门充幕。在明朝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随从土官征收地粮,抵达长江哨巴英村。
巴英村地处巴英河畔,依山旁水,水秀山青,著民好客,民风淳朴。富豪之家廖伍桂,独生一女廖丽珍,才貌出众,聪慧过人,见邓德崇一表人才,一见钟情。邓德崇醉爱巴英山水,更爱巴英美人,两厢情愿,遂结良缘。从此,邓德崇就在巴英村开基创业,上门廖家传宗接代,而子孙姓氏可任意启用廖氏或者邓氏,邓为随父姓,廖者沿母氏,故有“邓廖同姓”之称。
邓德崇还亲自编撰本族邓廖氏的班辈字,始于其曾祖邓文茂,廖氏字辈共有三十个:“文经承德宗、国治天启元、维祖鸿嘉训、源熙庆克家、世传忠厚道、繁盛永荣华”。而邓氏字辈为七言律诗二十八个字:“朝庭世德盛绳良、华国文明应有光、大启家声荣贵显、传言宋绪绍书香”。后代代代相承,辈辈沿袭相用。为此,后人有诗云:
“邓氏原籍南阳郡,廖家史册汝南中。
宋朝南下征蛮叛,明代伐寇立勋功。
纵横全州桂林府,宜山属地遍行踪。
世袭永顺正司官,计阙孙谋裕后昆。
兰凤天南巴乐县,箕裘鼻祖德崇公。
巴英入赘为女婿,因斯堂上两姓宗。
昔日先君经著述,让吾后裔继补充。
全族应该承遗志,家史源流究研通。”
邓德崇入乡随俗,学用壮话,开化纳新,家道中兴。在巴英成家立业之后,单生一子名叫邓宗和,到第六代已有十九口人之家,第七代发展到五十三人。随着不断繁衍生息,家大业大,兄弟逐步往外迁出到东兰、凤山、天峨、南丹、乐业等地另立家业。白云千载,岁月悠悠,至今巴英廖邓氏已走过第十九代的春秋,历尽秋月春风,子孙后代已繁衍到二千三百多户一万八千多人。
对此,廖邓氏族谱也记载,嘉靖年间,永顺土司(今宜洲县一带)正长官邓承印之三子邓德崇,自幼攻书,博览例律,荷蒙府宪举荐前来东兰知洲衙门充幕数十年,隆庆元年(1567年)随从土官征收地粮,抵东兰长江哨巴英村,巴英屯有户廖姓富家廖五桂,独生一女叫廖丽珍,才貌双全,见德崇一表人才,甚为爱慕。男才女貌,一见钟情,愿结良缘,老人支持,成全了这门亲事,非要德崇公在巴英落户不可,德崇公见龙洪山,龙出长远,水深山秀,顿叠活形,环绕合格,稠实地利,立志就此开基创业,入赘廖家顶代香烟。廖邓一姓从此而得。
&&& 根据当时习俗,子孙姓氏可用廖姓或邓姓;现有98%家庭沿用廖姓、堂号为“武威堂”、也有用“汝南堂”。
凤山县廖氏和廖邓氏主要有三个源流:
A、一个源流是现代从田阳县、田东县和苹果县等县来经商和解放初期参加工作到凤山定居者,人口约30多人。
B、另一个源流是在道光年间从湖南靖州迁到凤山县金牙乡更沙村陇基屯落户,汉族,到现在已传衍了9代,人口也在20余人。该支系第18世廖胜乾编写其祖世迁移和繁衍状况曰:广西凤山县更沙村陇基屯廖氏家族系为江西南昌府新建县路桥武威堂启始祖公廖永监的20世后裔。
C、再一个源流是廖邓氏宗支,该支系族谱记载从廖邓氏始祖起基本有条理,在嘉庆乙亥年(1815),东兰族人廖鸿钧公录成廖邓氏族谱,同治九年(1871)廖训吉公手抄补录,1946年在清明节联宗祭祖中,各地宗亲要求续修族谱,1985年廖熙辉、廖庆荣会同抄补。
廖邓氏族分布:
1、居住在东兰县的廖邓氏分布:居住在东兰县的是9个乡镇95个自然屯。
2、居住在凤山县的廖邓氏分布:居住在凤山县的是6个乡镇69个自然屯。
3、居住在南丹县的廖邓氏分布:居住在南丹县的是:南丹镇南丹街;罗富乡更坡屯、那丁屯;吾隘镇吾隘圩。
4、居住在天峨县的廖邓氏分布:居住在天峨县的是6个乡14个村屯。
5、居住在巴马县的廖邓氏分布:居住在巴马县是1个乡3个村屯。那社乡:祥兰村那林屯、龙料屯、那设屯。
6、居住在乐业县的廖邓氏分布:居住在乐业县的乐业皈里村桑屯、那里屯。
&& (详见《广西凤山县廖氏和廖邓氏》一文)
由此,通过本网所收集、整理、发布的超过二十四支邓氏源流的及这么多史籍的记载,又综合各邓氏族谱(包括2010年1月15日皖宿松县陈汉乡邓氏家族联修宗谱理事会发布《邓氏、邓陈氏合修宗谱公告》)和史籍记载(包括河南省通志和《中国移民史》、《明史》、《明实录》《明太祖实录》卷一七六等史书的记载,可以明确是明代由今天的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入今天的河南邓州。直接证明了今天的河南邓州并不是邓氏家族的发源地。
相信大家会自然明白这些年邓州一直说在“邓州、天下邓氏唯一发源地”是多么的荒唐与可笑?
相信大家也明白邓伯温之后裔邓、姒姓邓氏后裔(这实是邓州的文化枪手李乔、肖华锟所杜撰,并无历史实据所载)是对我邓氏之源的欺骗性表述,根本不足为信!
第二节 欺骗天下人、假的“邓氏之源”
&&& 为了将我邓氏之源向天下人正名,在陈述了我邓氏之源的同时,也将邓州那帮文化骗子、宗族骗子所杜撰出来的、欺骗天下人的虚假邓氏源流也简述说明:
&&& 据传是邓州人大主任殷中玲串联原河南社会科学院李乔、河南邓州市政府办公室史志办副主任肖华锟共同杜撰。他们提出了如下两个观点学说:
一、仲康封子于邓的学说,说邓氏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
出自夏王朝帝王仲康之子孙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路史》记载,夏王朝的始祖大禹为姒姓。传至夏王朝的第四代帝王仲康(公元前2019~前2006年在位),封其子孙在邓(今河南邓州),称邓君,建有邓国。在邓君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封国名号为姓氏,称邓氏,世代相传至今。其姓氏起源亦远早于曼姓邓氏。
&这一源流学说被杜撰人肖华锟自己的文章《帝中康建都于邓》进行了明确的否定:“‘夏帝仲康封子于邓’于史无据,也不符合实际情况。我查遍了许多史籍,从来没有这一观点或史料。”“太康死,弟中康立。当然,这种记述不过是司马迁的正统思想而已,夏既失国,无国无权,称帝已是虚名,在没有国都和实权的情况下,中康自己尚不能左右,又怎么能封子于邓呢?再者,仲康封子于邓,子为何名?没有任何信息。”
再者,仲康,姓姒,名仲康,又作中康。中国王族分封时代夏朝的第四任君主。生卒年不详,太康弟,后羿废黜太康后立其为王。在位13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今山西省夏县西池下村)。后羿废黜太康后,立仲康为王。仲康名义上在位13年,实际上仍由后羿专政。
第三、仲康出生地在安邑(今山西运城地区夏县西北)。立都于斟寻(今河南偃师市东北)。迁都到帝丘(今河南濮阳市西南)。年号为仲康元年。
第四、目前唯一能核实的仲康在位期间只在仲康六年(己未,公元前2042年),任命颛顼之后已樊为诸侯,封于昆吾(今河南濮阳市),称夏伯。昆吾氏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部族,是夏王朝的重要同盟军。
第五、众所周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对夏朝的文字记载。
&&& 综上五点,可以知道,姒仲康时期,因后羿专政而无实权,因此“夏帝仲康封子于邓”的可能性为零!一个没有文字记载的年代,空口无凭!凭空捏造,于史不符!
二、邓氏是邓伯温后裔的学说:
他们又说:“传说,四大天神(风云雷电)中的雷神邓天君,就是邓君的化身,并记入《封神榜》。”
对此,笔者在《邓氏源流考暨揭穿天下邓氏出邓州的欺世谎言》一文进行了系统反驳说明:“所谓的邓伯温,名燮,字郁光,天上雷部三十六将天神之首;如一定要按邓州的理解方式,那也不过是炎帝后裔部族居住在邓地的一个部落酋长。目前,没有任何一个邓氏家族承认是他邓伯温的后人。
《春秋左传隐公十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郑伯于中丘。癸丑,盟于邓,为师期。(鲁隐公十年即公元前713年)
据《山东疆域志》云:“会盟台在县西南三里,昔齐鲁会盟处。”
《兖州府志古迹志》载:“此台为春秋齐鲁交兵会盟之地,在巨野县城西南五里,至今高台尚存。”
南宋罗泌著《路史》记载为:邓伯温封于鲁地(今山东兖州)。
也就是说,邓伯温的封地----邓地是现在的山东荷泽市巨野县或是鲁地(今山东兖州),与邓州无任何关系。”
而且,《封神榜》又名《封神演义》是历史名著,又名《商周列国全传》、《武王伐纣外史》、《封神传》。是一部中国古代魔幻幻想神话故事,根据评话《武王伐纣》,再参考古籍和民间传说创作而成。作者不可考,现存日本最古明刻本署明朝许仲琳编辑,也有一说为明代道士陆西星(《封神演义》中有十馀处引用道教经典《黄庭经》)。约成书于明朝隆庆、万历年间。
拿着离今天700年不到的明朝才创作完成的神话故事来欺骗天下人及邓氏家族,这不荒唐可笑吗?
从上述两个源流学说,我们不难看出邓州的文化骗子、宗族骗子所编织的“邓氏源于姒姓”、“邓姓源于邓伯温”两个学说其实就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世纪骗局。
作者:孤峡山人 来源:中华邓氏族谱网
上一篇:下一篇:
共有评论 7 条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中华邓氏族谱网() & 201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广告投放客服QQ:;邓氏族谱网总群:群号;邓氏族谱网福建群:群号;龙岩邓氏联谊群:群号。本网站为非盈利性民间公益网站,所有(原创、转载)文章、影像作品资料版权均归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网妥当处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钟姓族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