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胡独奏开膛是怎么回事?

|&&|&&|&&|&&|
求教高音板胡有杂音怎么办
求教高音板胡有杂音怎么办
我做了一把板胡,杆子是老红木的,椰子瓢是海南产地,组装以后定G调,试音时外弦6音总出现杂音,试着将码子上下移动,但是也不起作用。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或是怎么调试,敬请各位朋友指教
我觉得是没开膛的原因,多阵阵试试如何?
UID19823&帖子61&精华&积分315&阅读权限30&来自河北沧州肃宁&在线时间125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谢谢朋友指教
谢谢朋友指教,我在多拉一阵子试试看杂音能否消除掉,再不行换换板子再试试看
应该不是没有开膛的原因,我的板胡是LED老师给我做的,都拉了很长时间了,自从我换了一个小码以后近几天也是外弦6有吱吱的杂音,以前挺好的,我认为可能是小码的因素,一是小码的大小,二是小码的材质也是很重要的,三是小码的位置,不知我说的对不对,请大家指教。
UID12095&帖子124&精华&积分339&阅读权限30&来自河北涿州市&在线时间99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谢谢您换码子的指教
我也试着更换了几个小码和上下移动小码的位置,效果还是不明显。我现在怀疑是板子质量不大好,这个板子材质比较硬。等过一段时间实在不行的话,我换一块质地软一点的板子再试试。
建议您参考一下“百合帮主”师傅的有关帖子。我摘录了一部分,供你参考:
在调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1)拉出来的音形扁平,音飘,尖燥或唦哑。
& & 一般情况下有两种可能。一是,弓毛太少绷的又太紧,致使弓毛呈圆柱形,等于把几百根弓毛变成一根,这就造成弓毛与弦是点接触所造成。
& &改善的办法;一是换新弓。再就是重新拴弓,马尾一定要在400根以上。弓毛不可绷的过紧,要达到运弓时弓毛能立得起来!起码要达到弓毛与弦有1公分以上的面接触。这样拉出来的音才能实。
&&二是,手劲不足,造成切弦力度不够。
&&改善办法;适当加大切弦力度,达到切弦要实!但不可用力太狠,形成‘抠弦’的状态,乃是一大忌讳。因为‘抠弦’会造成音偏高,导致音不准。
(2) 外弦上把字音色,音量都很好,只是下把1,2音量偏小,高音1不横!
& &原因:小码位子靠上。
& &改善办法:把小码下移,每次移1个髦左右,最多不能超过半个码位,否则将影响到里弦2音。
&&(3)下把字瘪,或音量特小。
& &原因:可能是在板的打磨过程中不慎把板的下边打薄了,致使弦与板面产生了逢隙导致小码受力不匀造成。
& &改善办法:用一段1公分左右的牙签垫在弦下就可以了。
(4)在调试过程中还常出现下把字的7,1,2的燥音节,
&&原因:瓢的下眼(柦子出口)开的过大或过偏,致使柦子与瓢接触不实或形成点接触,导致瓢与柦子达不到很好的共震。
&&改善办法:仔细捡查柦子的小方与瓢的方口,找出所大的距离,然后用牙签蘸502胶涂在瓢上撒上椰壳粉末逐面补好,达到四面都能接触严实。再提醒大家还要注意瓢的上口与柦子也要达到接触严实,这样才能使柦子与瓢达到很好的共震。
(5)在调试过程中关于弦的匹配问题,前帖忘了介绍一号占弦的匹配,有的朋友用杨琴28#配一号占弦,结果造成里外弦不平衡。
& &所以建议,一号占弦一定要用杨琴27#或是用北京福音牌评剧套弦加粗的外弦来匹配,里外弦的音量才能平衡。供参考!
(6)在调试过程中还要随时捡查腰码的弦口是否偏离了瓢和柦子的中心线?在拆卸或上瓢过程中由于不注意,极易碰歪腰码,使其偏离了中心。结果造成里外弦的发音都不实。供参考!
就‘音量’‘音色’‘音形’问题再说几句。
& &通常情况下很多人都有个误解,在调试过程中只是一味的追求‘音量’响就行了,认为响就是好弦。其实不知,不是什么样的板胡都能拉评剧的。
&&唱评剧,要有条唱评剧的嗓子才能唱出评剧味来,拉评剧,同样要有拉评剧的板胡才能拉出评剧味!这就涉及到‘音色’的问题,而‘音色’和‘音形’又是个栾生体。一般情况下,只要‘音形’圆了,‘音色’也就好了。具备了这两种音素才能算做能拉评剧的板胡。大家还记得IGD老弟在他的帖子中常提到的:“音要鼓”就是这个道理。但是,这两种音素又根据个人所追求的风格不同而不同。
&&就像我在回WYS老弟的帖子中打的比喻:一串山里红和一串山楂,就看个人喜欢哪口了。
& &所以,在这里再次提出这三大要素,希望大家在对板胡的调试过程首先着重追求‘音色’‘音形’。‘音量’可放在后期追求,因为还有个‘开膛’过程,‘开膛’了,音量自然就好了。供大家参考!
再给大家提个醒!
& & 关于小码的高度问题,也是常常被忽视的。有时下把字不亮,在板的最下面弦下垫一牙签,立即就亮了。这种现像就是说明小码矮了,就需要换一个高一点的。供参考!
还有,小码的材质也常常被忽视,
& & 以前我在帖子中提到过小码对板,有个谐震频率问题。就是要通过不同材质来进行试验,因我们没有仪器进行校验,只好凭‘震感’来感受它。
&&‘震感’强的,谐震就好!音量,音色就随之改变。我的体验是:乌木,紫檀的‘亮’,竹质的‘宽’檀香木(中药店有)的‘柔’大家不妨试试。供参考!
[ 本帖最后由 hyx-sgh 于
14:54 编辑 ]
谢谢版主对板胡杂音的指教
今天得空上网,见到版主转帖,关于板胡杂音的调试内容很丰富,我准备一件一件调试一下,看看有没有改进。&欢迎访问起点女生网,请&&或&
加入书架书签 |
投女生推荐票 |
阅读底色..
字体大小..
默认设置..
打赏作品&|&
给本书投粉红票&|&
给本书评价
杀戮,1398之大明锦衣卫
作者:&& 更新时间: 12:08&& 阅读最新章节
悲风萧萧 分卷阅读本卷共0字
第一章 杖下留人&第二章 死无选择&第三章 不死肉身&第四章 月夜除妖&第五章 皮囊之下&第六章 破茧生天&第七章 梨花客栈&第八章 夜走夏家堡&第九章 假戏真做&第十章 失而复得&第十一章 梦蝶炫舞&第十二章 少女与野兽(1)&第十二章 少女与野兽(2)&第十二章 少女与野兽(3)&第十三章 心有千结&第十四章 杯酒识偏才&第十五章 摸石头过河&第十六章 半路偷袭(1)&第十六章 半路偷袭(2)&第十七章 活罪难免&第十八章 胶着状态&
起点女生网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向朋友推荐 ||&&|&&|&&|&&|
『视频』《评剧曲牌大联奏》- 板胡领奏:张玉春
『视频』《评剧曲牌大联奏》- 板胡领奏:张玉春
《评剧曲牌大联奏》- 万年欢等......,
伴奏乐队:河北玉田戏迷艺术协会乐队
板胡琴师:张玉春
板鼓司鼓:张印刚
[ 本帖最后由 评剧鉴赏家 于
03:59 编辑 ]
评剧鉴赏家-戏曲传承人
版主推荐必为精品
欣赏完版主推荐的《评剧曲牌大联奏》,感到真是通过品鉴得到了一场评剧艺术的熏陶与升华。特别是板胡领奏张玉春大师的艺术展演,更是让我们感悟到评剧艺术如此之美,如此至纯。通过链接,又欣赏了张玉春大师伴奏的其他唱段,进一步领略了大师的艺术风采。由此感到,版主推荐,必为精品。再次感谢评剧鉴赏家的辛勤付出。
欣赏完版主推荐的《评剧曲牌大联奏》,感觉真解渴。通过链接也欣赏了张玉春的其他演奏,真好!
技艺高超,无以伦比。
“评剧鉴赏家”上传的视频《评剧曲牌大连奏》是大连演奏的吗?没看明白。
UID12891&帖子336&精华&积分3126&阅读权限90&来自辽宁葫芦岛&在线时间935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回复钟供钟秧朋友
版主推荐的是《土豆网视频》播放的张玉春大师在玉田县评剧戏迷周年庆典上的现场伴奏画面。看完这个视频后,等一会就会自动进入《土豆网视频》下一个界面。再等14秒广告后,就会进入张玉春大师伴奏在线欣赏节目。主画面右侧有九个小画面,其中我链接了3个,有《阵前的花将军就是末将》、《半把剪刀》、《狗不理传奇》。另外,还有张玉春大师的京胡伴奏,也不错呦。请你试试吧。再会。
回复aq123版主
接到您的指示,我马上进行了链接,可是用了迅雷、360等下载工具进行了尝试,结果都失败了。下载的结果只有界面,没有视频和声音,几次试验都是这个结局。我想,可能是土豆网不让下载。我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要不,请您再试试我给钟供钟秧朋友发的信息链接。真是对不起。抱歉。另外,我给钟供钟秧朋友发的信息不知道怎么回事,前半部是所见所得模式,后半部不知什么原因,字体变小了,颜色也变了。
据说张玉春原来是拉京胡的,后来改拉板胡,他的功底比较厚,在唐山的地盘上可是数得上的高手,还有一位也是唐山的叫魏大民,这二位现在都在宝坻。在网上都有演、伴奏视频。
UID4471&帖子2476&精华&积分16076&阅读权限100&来自天津宝坻&在线时间2291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UID4471&帖子2476&精华&积分16076&阅读权限100&来自天津宝坻&在线时间2291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UID4471&帖子2476&精华&积分16076&阅读权限100&来自天津宝坻&在线时间2291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板胡调音求教
板胡调音求教
新近购一带板的瓢,87X85,从4MM开始安装试音,打磨,现3MM左右,外28#,里2绽(1.8MM),定3眼正调,外弦空弦和高2发闷,里弦71和外弦5671相当响亮,区别很大。值得注意的是从4MM到3MM,高2一直没出现亮音。有请百合、LGD、疯子等各位老师、专家支招,不胜感激!
& &老弟&&请你把腰码到瓢的上沿的尺寸及小码的材质和位置介绍一下好吗?
UID2866&帖子1309&精华&积分7446&阅读权限100&来自铁岭&在线时间2782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回百合帮主老师
前者20CM左右,曾经上下调动1CM,后者红木竹子都试过。还有一点,这块板有点发黑,纹路较粗糙,指弹较响。
&&老弟&&按你说的情况综合来看,这块板还是不错的好板。建议你板千万不能再动了,不知小码现在的位置,把小码再往下串半个码位试试看。如果不行,再换一下外弦,可用27号试试。我最近由北京买回几套‘福音牌评剧专用加粗’的套弦,它的外弦相当杨琴27号所以才建议你试试看。再听听LGD 老骥 疯子 评剧爱好者等高手们的意见。总之我认为下把2不亮,是个很棘手的问题。
[ 本帖最后由 百合帮主 于
23:36 编辑 ]
UID2866&帖子1309&精华&积分7446&阅读权限100&来自铁岭&在线时间2782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回百合老师
感谢您的午夜施教。我手头可能有27#弦,待找到后试试。
百合老师真神哪!一招治妥。换上27#弦后立马响亮,震感出现。俩半眼时居然也非常不错。非常感谢老师的指导!
&&老弟&&太客套啦吧?能为你解决了难题,也是我的快事!板胡这玩艺有很多东西是不可预料的。影响出音的因素实在太多,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互相交流共同探讨才能玩的更好!对吧?
[ 本帖最后由 百合帮主 于
06:11 编辑 ]
UID2866&帖子1309&精华&积分7446&阅读权限100&来自铁岭&在线时间2782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你的里弦太粗了应该用1.7的。1.8和28号杨琴弦不匹配27号和1.8的匹配还差不多。所以百合老叫你用27号试一下。板的厚度你可以用手指弹一下声音越亮证明厚越闷越好!但得适度。也可以试一下里弦的2声音是不是鼓的,鼓就证明板没有过。如果想板厚一点瓢必须处理一下才行否则声音不会好听也不大的,我昨晚给石家庄评剧院青年团的朱卫东换了三块板也很厚效果非常好!
如果想板厚一点瓢必须处理一下才行否则声音不会好听也不大的】
&&老弟能详细的介绍一下瓢应该如何处理吗?
UID2866&帖子1309&精华&积分7446&阅读权限100&来自铁岭&在线时间2782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 && &&&回LGD老师
我转了好几个乐器店,1.7的绽弦没货,上次买了几米用光了,我觉得没有1.8的经用。因此才按照百合老师的提议用了27#的。现在感觉音量没问题,里外也和,唯其不足是外弦7处有杂音。另外您的意思是否是说手指弹板略微发点闷才好?
这个问题我是个外行,不敢随便乱说,但我板子软就可以厚一点,相反板子硬就可以薄一点,另外我觉得27#拉两个半眼确实很吃功夫。
非常同意评剧爱好者的说法,正像LGD所说影响板胡音质的原因很多,除了有个大体的度,我看没有什么特定的必须遵守的规格,都是老琴师多年的经验总结和摸索,每一把板胡的音质都不一样,就像每个人的声音有差异似的,担子的材质,板子的产地和软硬,纹理的好坏。瓢壁的薄厚,开膛的时间,码子的选 择。。。。。。很多很多,就是要我们慢慢的摸索,才能体会其中的乐趣,我是深有体会的,我瞎说了高手不要见笑。
鼓捣板胡的确是个乐趣。一把家伙,自己听着好坏都无关紧要,俗话说就怕货比货,拿出去只要比别人差立马就会想辙。玩板胡的一年恐怕都得换几块板。但是最后的音质调整那就得是多方面的经验问题了。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不走或少走弯路,经验的指导作用不可或缺。有时候,别人的一句话一个字都会使人顿开茅塞,受益匪浅。感谢各位的参与指导,还望多多发表高见。(读贴感受)
每把板胡都有开膛的过程,新板没有几个好听的
[ 本帖最后由 wjg888888 于
20:20 编辑 ]
& &唯其不足是外弦7处有杂音。】
老弟建议你再先向上微调一下腰码和小码的位置,如果不行再换一下小码的材质试试看。
UID2866&帖子1309&精华&积分7446&阅读权限100&来自铁岭&在线时间2782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回百合老师& &
最近有一机会跟专业板胡同台,受到启发,用了一小块毛毡塞了一下,问题已解决。谢谢!
&&老弟我不赞成这种做法,问题是解决了,可是把你心爱‘宝贝’的缺点爆露给别人了!等于告诉人家我这把弦不是甲级品!
UID2866&帖子1309&精华&积分7446&阅读权限100&来自铁岭&在线时间2782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 && &&&哎呀,百合老师,我们手里哪来的甲级品呐?够上丁级就不错了。
权宜之计吧。先用一段时间再说,顺便体会体会,积攒点经验。估计通过用硬弦还能长点功力,如评剧爱好者老师所说。
&&评剧爱好者老弟说的没错,是很吃功夫的。你能拉得了,也说明你的功力不错!做为权宜可以,拉一段时间也有可能就好了。
UID2866&帖子1309&精华&积分7446&阅读权限100&来自铁岭&在线时间2782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回百合老师
& &&&您可千万别夸奖,我可不能说得上“拉得了”。我是受评剧爱好者老师的点拨,既然吃功夫何不就此练练功夫呢。不过拉俩半眼的机会极少,最多只能用三眼练,觉得时间长一点会有好处的。&&&&20114……
&&&&……。
一:【捉蛇趣】
&对于每一个从清华园走出去的人来说,无不对清华园里优美的人文环境以及她那丰富的历史蕴涵充满难以割舍的眷恋。
绮春园、弘雅园、澄怀园、自得园、“含芳园、诚亲王园、康亲王园、寿恩公主园、礼王园、泉宗庙花园、圣化寺花园等等,近百处皇家园林,
& &&&&&&工字厅内景1&&&&&&&&&&&&&&&&&&&&&&&&&&&&&&&&&&&工字厅内景2
二:【古月菁英】
19281119902006&&&MPA&
&&&&&&&&&1998
19001901年9月7日上午,清廷全权代表奕匡和李鸿章与11国代表在北京(据本人考证,应该是在西山的大觉寺内)签定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在《条约》中的第六款议定,清政府赔偿俄、德、法、英、美、日、意、奥八国及比、荷、西、葡、瑞典和挪威等所谓的“受害国”的军费、损失费4亿5千万两白银,赔款的期限为1902年至1940年,年息4厘,本息合计为9亿8千万两,这就是令历代中国人都感到耻辱的“庚子赔款”。
自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鼓励中国青年留学日本开始,中国留日学生日益增多。中国为了发展近代教育,从1904年开始模仿日本的教育制度,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同时聘请大量日本教习来华任教。日本在华势力日渐扩大,引起了美国的高度重视。当时的1906“”80%20%美国“退款办学”之举,显然意在施加其在中国的影响,这完全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
19178扩充军备,
雪后英姿 - 清华学堂
&以后随着教学需求的增加,又于1913~1925年间,相继建成了第二批建筑楼群,也就是清华著名的“四大建筑”,即:科学馆、图书馆、体育馆、大礼堂。这些建筑从此奠定了清华大学欧美式校园风格的基调。
&后来清华园内又掀起了第三次建馆高潮,在1931年至1933年期间,相继兴建了化学馆、生物馆、图书馆(扩建)、机械馆、电机馆、水利馆、天文台以及西校门等。这批建筑从外形到内部都极力欧美化,甚至很多建筑材料和内部设施也是从欧美运来的。再加之当时学校的学制、课程、教材、教学方法、课外活动等,几乎全部仿效美国,难怪就连当时英国的哲学家罗素都酸酸的说“清华学校恰像一个由美国移植到中国来的大学校”呢。
五十年代学校开始全盘苏化,聘请了大批苏联专家、教授,同时也兴起了第四次建校高潮,那时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就是东区的主楼及主楼东西两侧的配楼,还有精密仪器系大楼(9003大楼)以及新水利馆。这些建筑相继建成后,形成了清华园内两种不同建筑风格的布局,一种是清华园西区的皇家园林式建筑结合欧美式建筑的古典风格,另一种则是东区苏联式建筑的近代风格。
&随着时间的流逝,特别是八十年代以后兴起的第五次建校高潮,大量的征地扩建,使得清华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建筑犹如春笋一般拔地而起,让人不禁产生眼花缭乱的感觉。但即便如此,也很难淡化人们心目中对于清华园内那些古老建筑、古典园林的深刻印象。
历经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这座古老的园林见证了从康乾盛世以来的荣辱沧桑,也见证了清华园的历史更迭,留下了一代代清华人的鲜明足迹。每一个清华人心中永恒的记忆……。
春归“荒岛”
这里就是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所描述的引人入胜的场景---荷花池。河对岸还可以隐约看到那座小亭子:荷塘月色亭。不过,我在清华时的那些年,这里对我来说就是一个荒凉的地方,把它称之为“荒岛”一点也不过分。由于这里紧邻第一员工食堂,大家经常坐在水池边吃午饭或晚饭,因而这里实际上也是很多人吃饭时聚集在一起“八卦”的地方。那时期只有冬天的季节可以吸引我到这片荒芜的地方,因为可以常来此处滑冰。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时,放火烧了圆明园,虽未殃及到近春园,但由于后来清朝拟重修圆明园,却又苦于经费不足,于是决定拆除近春园这座园林,将石材用于圆明园的修缮,使得这一优美的皇家园林由此沦为“荒岛”。1927年仲夏某夜,时任清华教授的朱自清先生散步至此,有感于近春湖内的荷花粉腻,湖岸边绿柳低垂,月光皎洁如冰,顿时触景生情,悟得荷塘神韵,写下了那篇精美独伦、千古绝响的散文:《荷塘月色》。
打开工字厅的后厅大门,会使你的眼界豁然开朗。但见一脉青山、一池秀水、一塘碧荷、两座瑶亭。这正是所有清华学子们引以为傲、并称为园中之园的“水木清华”。这一带山景园林的设计别具匠心,四时变幻的树木,环拢着一泓秀水,茂密葱郁的林木间掩映着两座玲珑典雅、古香古色的山亭,其中一座是闻亭,是为纪念闻一多先生的,另一座是自清亭,顾名思义这是为了纪念朱自清先生而命名的。每逢春天来临,湖面上的冰开始融化以后,裸露出清澈湛绿的湖水,如镜面一般,将四周的青松绿柳、山石亭榭、蓝天白云全部倒映在水中,显得格外清晰,犹如画境,而当徐徐微风吹来,弄皱一池清水时,这些倒映在水中的景物又都舞动了起来,扑溯迷离,恍入幻境;每当夏季来临,一片片翠绿的荷叶簇拥着亭亭玉立的荷花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摆着,显得是那样的阿娜多姿,楚楚动人;秋天则是一年当中最美的季节,五颜六色的树叶把整个山水园林装点得色彩缤纷,层次分明,斜阳之下,一切都显得那么柔美,更有那晨风、夕月、岸柳、塘花,每每令人驻足,不忍离去。
荷塘南侧之畔垂柳掩映着的那座典雅的建筑便是工字厅的后堂,也是水木清华的正堂。悬挂于正额上方的牌匾“水木清华”四字乃是康熙皇帝的御笔。“而正中门廊两旁的朱漆门柱上刻有清代道光进士,咸丰、同治和光绪三代礼部侍郎殷兆镛的名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
水木清华西侧有一个人工瀑布,四季流水不断,给这座典雅的古园林平添了几分灵气。由于这里环境优雅,景色宜人,吸引了不少清华学子们常来这里读书学习或休闲小憩。梁实秋曾经回忆这里道:“徘徊池畔,有‘风来荷气,人至木阴’之致。我在这个地方不知消磨了多少黄昏”。
&&&&&&&&&&&&&&&&&&&&&&&&&&&&&&
水木清华西侧的小瀑布
水木清华内的小湖南侧有一条小路,是从科学馆或大礼堂到第一员工食堂的捷径,也是我步行去食堂吃饭的必经之路(当然也可以走大路),每天都要往返两三次之多,因此对于这里的环境再熟悉不过了。有的时候早晨起来还会走到这里,贪婪地感受着这里的新鲜空气。如果你站在对面的小山下南望水木清华,会惊奇的发现那倒映在水中的亭台楼阁,显得是那样的清晰,特别是在绿树垂柳的相拥下,辅衬以点点荷花,真的是一幅南国美景的画卷。难怪很多人将水木清华与颐和园中的谐趣园相比美呢。
&&&&&&&&&&&&&&&&&&&&&&&&&&&&&&
“文革”之浩劫
1914115梁启超曾以“君子”为题在这里演讲,他勉励清华学子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完全人格,要做“真君子”。他他说:“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又说:“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坤象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他还对清华学子予以厚望的说到:“清华学子,荟中西之鸿儒,集四方之俊秀,为师为友,相蹉相磨,他年遨游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所谓君子人者,非清华学子,行将焉属?”,并希望清华学子“崇德修学,勉为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193610
记得第一次走进同方部这座古老建筑的时候,是我工作后的第三年,那时我担任基础课的团委副书记和物理教研组的团支部书记。由于当时设在科学馆内的图书资料室的房间不够用了,所以要把所有图书和资料都搬到同方部来。同方部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所破旧的房子,因长久无人使用到处落满了厚厚的灰尘,每走一步都会在地上扬起一团尘雾,并留下一个清晰的脚印。本来是一个宽敞的大厅,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分割成一个一个的小格子似的隔断,可能是外语教研组曾把这里用作外语培训的基地吧。图书搬进来以后,我保留了一把钥匙,于是每当周末或假期不想回家的时候,就把自己关在这里静静地消耗着我那宝贵的“青春”。当时看书也没有什么目的性,很随意,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在这座古老的殿堂里,涉猎了不少的书籍,脑子里充满了杂七杂八的东西,现在还能记得的书有“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脂本‘红楼梦’)”、“世界史”、“第三帝国的兴亡”、“丘吉尔回忆录”、“朱可夫传(由士兵到元帅之路)”、“贝利亚生平(克格勃头子)”、“布尔加宁传(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奥斯特洛夫斯基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牛虻》”,还有很多中外古典文学,古诗词,等等,都记不清了。
&&&&&&&&&&&
从上边的照片中可以注意到,右手边露出一角的灰楼就是另一座最早的建筑:清华学堂。在同方部和清华学堂之间是一小块空地,有一个篮球场,四周种满了花木,很幽静,当时这里还是我和几个师兄弟们打篮球和练习摔跤的场地呢。而旁边的清华学堂,时而还会传来清华乐团的队员们练习乐器的“噪音”。
用美国退回的部分庚子赔款建造的清华学堂,曾一度被学生们视作“国耻纪念堂”。因此清华人骨子里雪耻报国的理念异常强烈,。“清华不幸而产生于国耻之下,更不幸而生长于国耻之中。……不幸之中,清华独幸而获受国耻之赐。既享特别权利,自当负特别义务”。
&&&&正是这种爱国精神与荣辱责任意识,形成了清华人爱国、奉献的光荣传统,激发了一代代清华学子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清华最终发展成为一所具有爱国革命传统、为国家兴盛和科技文化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一流大学。
&&&&&&&&&&&&&&&&&&&&&&&&&&&&&&&
而我与清华学堂结下的因缘则是由音乐引起的。那时清华学堂被学校的音乐室占据着。音乐室设置在这里的原因可能是这座楼房比较独立,不会干扰其他单位的教学工作吧。当时音乐室下设有五个分队,即军乐队(管乐队)、弦乐队、民乐队、声乐队和舞蹈队。如果你今天走在大街上随便问一个人:你听说过清华大学没有?回答是肯定的。可是如果你问他,在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军乐队是哪一个的话,几乎没有人能够回答的出来,他即便是瞎猜也猜不到。其实这就是清华大学军乐队!这支军乐队从1916年创建至今仍然活跃在中国的业余管乐界。可以说清华军乐队是伴随着清华的发展、同时也是伴随着中国的近代历史一路走过来的、具有光荣传统的乐队。清华音乐社团的队员们在平时的演出活动中,以及在历次重大历史事件中总是将音乐作为战斗的武器,成为宣传民主与进步,宣传抗日救国、争取民族解放的一支重要队伍。一九四九年,清华军乐队还参加了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入城仪式和十月一日的开国大典,可谓是新中国成立的见证人。从清华园走出来的很多名人中,有不少曾经是清华音乐社团的活跃分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直系后裔朱镕基总理,在学期间曾经是清华民乐队中的胡琴演奏员,拉得一手娴熟的二胡、板胡、京胡等乐器。而胡锦涛主席在校期间则是清华舞蹈队中的一名生涩翩翩的才俊小生。1964年,胡锦涛还参加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5周年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排练及演出。至于曾经或现在担任国家省部级领导干部的人就更多了。
文革后期,自1970年清华开始招收第一批工农兵学员以后,学校开始着手恢复具有历史传统的清华乐团的工作,还特意从江西鲤鱼洲的“五七干校”招回了周乃森教授(负责铜管乐)、陆以循教授(负责弦乐)以及王震寰教授(二胡大师蒋风之的高徒,负责民乐)。1972年开始从青年工人中招收一批队员准备培养成为乐队的骨干,我和车间里的一个师兄也报名参加了军乐队。我的师兄选择了黑管,我选择了长笛。原因是以前曾经看到过一篇杂志里的文章,描述不同管乐器的音响效果,当时能记得的就是作者把黑管比作是一个“心直口快的黑姑娘”,把圆号比喻作“高谷回声”,而把大管(巴松)比作为“断了香火的古庙”,其中对长笛音色的描述深深的吸引了我,他说道:“长笛的低音犹如冷漠的月光,却又不失幽雅和温柔,它的中音恰如行云流水,沐浴春光,而它的高音则像水晶玻璃一样清脆透明”。他把长笛形容的如此美妙使得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周乃森教授无愧是管乐器大师,精通任何一种铜管乐器或木管乐器的演奏,尤其是对单簧管(黑管)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但遗憾的是他却唯独对长笛演练不太精通,因此当我练习了一段时间以后,经他介绍,我开始跟随一位著名的长笛演奏家,北京电影乐团的郭玉勇(大老郭)老师学习长笛的演奏技巧。很巧的是郭老师的家离我家不远,在新街口附近,因此每到周末回家的时候我都可以顺便到他家去学习长笛。那个年代老师教学生是不收学费的,记得有一次天气很热我去老师家时给他买了一个大西瓜,还被他说了一顿,并说下次来时再买东西就不准我进来,吓得我以后再没敢“造肆”。在郭老师的细心辅导下,我的进步很快,特别是在长笛演奏的基本功方面,如吹奏时嘴形的控制,腹腔调气的方法,等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收益非浅。
从那以后,业余时间又多了一个去处,那就是到清华学堂去练习乐器,每周大家都要在一起排练曲目,而到了正式排练或真正彩排的时候,整个乐团(还包括弦乐队、民乐队、声乐队和舞蹈队)就都到大礼堂练习去了。那个时期,每年有两次大的庆祝活动,就是五一节和十一节的游园演出,地点在颐和园。所有大专院校的文艺团体都集中在颐和园内的谐趣园演出。每次演出前学校都要提前一个月从各个单位抽调人力集中在一起练习和彩排,因此对于我们来说每年都有两个月的快乐时光。而且还要经常参加一些政治庆典活动的排练和演出等等,比如到部队厂矿、机关院校等地方去演出。当时很愿意参加这类活动,起码不用工作和开那些枯燥的会议了,还可以吃的好啊,而且每次演出结束后还有夜餐呢,一日四餐,吃完了不是坐下就是睡觉,要不怎么现在落得个糖尿病呢,可能就是从那时打下的“基础”吧。记得乐队最辉煌的一次是纪念“一二·九”运动多少周年,演出地点在人民大会堂。演出阵容异常庞大,不但有青年工人乐队,有在校的学生乐队,还有清华附中的乐队,另外还请来了文革前老军乐队的一些骨干,如力学教研组的周春田(长号),物理教研组的华基美(长笛,外号滑鸡)和牟旭成(小号,外号木须),机械系的何方殿(黑管,外号大鼻子),电子系的董寿曾(定音鼓,外号董胖,其实一点都不胖,瘦的像竹竿似的,大家这么叫他是希望给他叫胖一点),核物理系的李重三(小号,外号李三儿),以及自动化系的胡东成(外号糊涂虫,极聪明的一个人,后来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一职)等等。这些老队员的归队,对于我们年青队员来说不但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而且还可以让我们大开一下眼界呢。排练之余,我们纷纷要求他们几个“露一手”让我们开开眼。由于有十几年没有参加这样的演出活动了,这些老家伙也很兴奋,于是各自都很随意地拿出了几个比较经典的乐曲,一来是我们盛情难却,二来也是他们几个自娱自乐、重温过去的乐队生活。周春田的一曲长号《嘎达梅林幻想曲》一下子就把人们的思绪带到了蒙古大草原上;李重三用小号吹起了舞剧《天鹅湖》中的那段《拿波里舞曲》,而华基美则在旁边用长笛伴奏出了那段舞曲的华彩乐段,赢得了大家一片掌声和欢呼声;最后大鼻子何方殿用黑管吹奏的那一首经典舞曲《少女波尔卡》则把大家的情绪带到了高潮,就连周乃森老头也情不自禁地在一旁眯着眼随着乐曲的节奏摇头晃脑地陶醉在乐曲之中了。大家纷纷赞叹这些老家伙“宝刀未老”。老、中、青队员这么多人欢聚一堂,实在是清华军乐队史上的一次盛举。此外还特地请来了总政军乐团的著名指挥家程义明将军前来协助指挥这个庞大的乐队,可把周乃森老头给乐坏了!要知道这些人可都是他一手培养出来的得意弟子啊!
注:现在有一些关于清华校史的撰写人都说在“文革”至1978年这段时间里,军乐队一度停止了活动。这是不懂清华校史、或者是故意歪曲历史事实的做法,起码是否定了周乃森教授对军乐队建设的贡献。
&&&&&&&&&&&&&&&&
&&&&&&&&&&&&&&&&&&&&&&&&&&&&&&
痴迷的京剧票友
&&&&&&&&&&&&&&&&
老熟人相见格外兴奋!(胡锦涛和周乃森高兴的握手)
&参加军乐队以后,先后经历过不少次到基层演出的活动,但基本上都是与其它器乐声部结合在一起演出的,例如有时候会与弦乐队组成一个交响乐团,或组成一个更庞大的中、西乐器在一起的综合大型乐团。也是很有乐趣的事情,令人难忘。
四:【农村演出】
记忆最深刻的一次就是到延庆县山区的农村去进行“破四旧、立四新”的宣传演出。那是1974年的一月份,天寒地冻,条件异常艰苦。由于每次的演出活动至少要排满两个小时,跳舞队员或其他说唱队员还好些,上台露面的时间不长,回到后台可以烤火取暖,可对我们伴奏人员来说那简直就是灾难了。北风呼啸的山区,不一会的功夫手就全冻僵了。铜管乐器在吹奏的时候会产生哈气,哈气多了就凝聚成水分,因此铜管乐器都有一个小小的排水孔,就是为了防备水多了影响正常的吹奏。可是由于天太冷了,水还没有流到排水孔就冻在管子里了。而且基本上连按键都冻上了,根本就没法吹,吹出来的声音乱七八糟,根本就不着调。不过反正台下的老乡也听不懂,哈哈。每当一个剧目伴奏完,马上把乐器放到大衣里去暖一暖,以便下一个节目不至于受影响,但是大件的乐器就没办法了。乐队里有一个叫李颖的女孩,我们队里的第一号美女,她是拉大提琴的,在台上伴奏时手被冻的连弓子都拿不住,眼睁睁的看着掉在地上的琴弓就是捡不起来,把大家笑的要命。每天除了晚上演出以外,白天要排练,还要抽时间进行“支农”劳动。有一次是帮助农村做春耕的准备,往地里送肥料。一座堆的很高很大的粪堆(人粪啊!),要用锄头刨下来然后再用筐挑到地头去。可是大粪堆冻的硬邦邦的,根本刨不动,只能用镐一点一点的垦。然而整个大粪堆就如同一座冰山,用力刨下去一镐,冰渣四下飞溅,可想而知,搞得满身、满头、满脸,甚至满嘴都是大粪的冰渣子,然后再化成粪汤,从头上往脖子里流淌着。幸亏是冬天,如果是夏天就更惨了,肯定会有一群苍蝇前呼后拥的。唉,弄的我好几天吃饭都不是味道。
五:【闹鬼】
由于清华学堂是一座很古老的建筑,木地板、木楼梯、木天花板、木隔断及木门也都很陈旧,走在地板上就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因此偶尔会出现一些“非正常”的现象和动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闹鬼”。记得有一次快要正式演出了,有一段乐曲我一直没有练习好,只得加班练习。那是四月底的一天,外面刮着大风,当时已经很晚了,整座楼里只有我一个人。可是忽然我好像感觉到有人从楼梯处走上来了,木楼梯那边传来轻轻走步的动静,蹑手蹑脚的,陈旧的木地板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声音虽然不大,但是很有规律,而且声音越来越近,快到我的房间门口时,声音停住了,我紧张的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盯着门口。一会,声音又开始往回走,逐渐变弱,我喊了一声,谁呀?没人回应,我就跟了出去,没有人,可是声音还在,渐渐远去,好像开始下楼的声音,我又跟到楼梯口,声音由近而远,但还是见不到人,这时突然想起有人说过这里曾经闹鬼的事,心都提到嗓子眼儿来了,感到浑身一阵发冷,身上开始起鸡皮疙瘩了。因为我不怎么怕鬼,我就壮着胆子用耳语(声带不发音)轻轻的说道:“你是谁呀?别走啊!过来陪我练一会长笛吧”。Oh My
God,下楼的脚步声居然停下了!整座大楼一点声音也没有,非常的静,大约过了三、四秒钟的时间,正对着楼梯的大门突然一下子被打开了,一股冷风灌了进来,楼梯声又响了起来,吓得我连喊叫都来不及了,转身就往回跑,这时候要是再说不害怕那是绝对的吹牛!当时仨魂已经吓掉了两个半了。跑回我的那个房间,把门关严实后,再侧耳细听,感到楼道里走动的脚步声又多了很多,这反而倒使我放下心来,肯定是风“搞的鬼”了!
六:【捉蝙蝠】
大家可能都知道,在一些年久失修的古老建筑物(The
House)里边,最容易与恐怖现象联系在一起的“客人”就是蝙蝠了。清华学堂里也同样客居了很多蝙蝠。在夏季,只要天一黑,蝙蝠就都出来活动了,虽然大部分都飞到外边去觅食,但也有不少蝙蝠就在楼道里来回飞着,有时候会飞得很低,擦着人的耳边嗖的一声飞过去,经常让人惊诧不已。于是我们就想办法把蝙蝠捉住,并消灭掉。有个拉小提琴的队员找来一个网抄子,想用网抄子把飞来的蝙蝠迎头扣住,可是根本不起作用。蝙蝠的头部有一个超声波发射和接收装置,一旦探测到前方有障碍物,可在0.01秒的瞬间内立即改变方向,绕过障碍物。后来我想,既然从蝙蝠的前边下手不行,那就从后边下手试试,我就不信它蝙蝠前后都有“雷达”!于是就在蝙蝠飞过来的时候,用网子顺着它的屁股向前一兜,哈哈,一抄一个准!然后把抓住的蝙蝠取出来放到一个网兜里,继续抓,很快,网兜里的蝙蝠就快装不下了。可是看着网兜里这么多的蝙蝠,我们就开始犯愁了,怎么处理它们呢,杀了它们于心不忍,毕竟都是有益的生物,可是放生也于心不甘,肯定还要飞来飞去的捣乱。这时再看这些在网兜里不断挣扎的蝙蝠,一个个瓷牙咧嘴,叽哇乱叫,瞪着圆圆的小黑眼珠,好像在说“你们有没有搞错啊?我们帮你们抓蚊子,你们却把我们抓了起来,有病啊!”,得,还是发点善心吧,佛曰“扫地勿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放生吧,于是就把蝙蝠们送到楼外放飞了。
七:【唱片、像章】
有一次在帮助周乃森老师整理音乐室的仓库时,发现库房里的地上堆了一大堆老唱片,大都是西方的古典音乐,非常珍贵。周老师说,这些都是“封资修”的东西,不能放在这里,还是上交到学校去吧。其实我知道,这些唱片都是周老师和音乐室的其他老师们花了毕生的心血积攒下来的,要说上交那是何等的痛心啊!但是没办法,当时的政治环境是不允许保留这些东西的,而且周老师那时还处于“被监管、劳改和悔过自新”的状态,没办法,只好违心的上交。只是再三征得周老师的同意后,我才保留了两张自己非常喜爱的中国唱片,一张是孔凡生演奏的莫扎特的长笛协奏曲,另外一张是上海音乐学院女子四重奏组(余丽拿,丁芝诺,沈西蒂,林应荣)演奏的“梁祝”及“烈士日记”等乐曲。其实如果要是偷偷的把这些唱片都保留下来的话,那可真的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呢!记得还有一次是在一个很不起眼的小柜橱里,发现好大几箱子毛主席像章,大小不一、各式各样的都有,五光十色的。不过当时也觉得这些是属于公家的财产,个人不可擅自保留,也只得尽数上交了。唉,据说现在很珍贵呢!
&&&&&&&&&&&&&&&&&&&&&&&&&&&&&&&&&&
虽然我工作的地点科学馆就在大礼堂的旁边,每天都可以看到大礼堂,但是真正与大礼堂结缘仍然是由音乐开始的。那时在清华学堂的练习主要都是不同器乐、不同声部的单独或分组练习,而大规模的排练、采排和演出都在大礼堂举行。对我们来说,大礼堂就是一个庞大的演练场,所有参加演出的人员都在这里汇聚,大家从不同的班系,不同的车间来到这里相聚在一起,说说笑笑,打打闹闹的也很开心,而且弄出多么大的噪音都不会对外界产生影响。大礼堂的建筑规模并不是很大,分上下两层,只能容下1200人左右,但是大礼堂的地位特殊,是清华大学的地标性建筑,因此凡是正式的演出活动都在这里举行。在我十几年的乐队生涯中,能够有机会在大礼堂登台独奏表演的只有过一次,当时我演奏的是莫扎特的《D大调长笛协奏曲》,是由闫丽丽老师为我钢琴伴奏的,至今记忆犹深。
与著名音乐家、作曲家、清华交响乐团指挥郑冶先生和乐队的周著敏(提琴)、黄世明(黑管)留影
&&&&&&&&&&&&
清华军乐团集体欢送我们“八零届”毕业队员离队留念,二排左三为本人,二排左七为周乃森教授
建于1916年的体育馆,也是早期清华大学的四大建筑之一。50年代初期,清华体育馆曾一度成为毛泽东主席冬季游泳的场所。当时中南海只有一个露天游泳池,遍寻北京城,只有清华大学拥有一个安全、清洁、供暖设备齐全的室内游泳池。于是毛主席就会不定期地在中午12点多或晚上11点以后,“秘密地”来到清华体育馆游泳。这样断断续续的直到后来中南海修建了室内游泳池为止。
&&&&&&&&&&&&&&&&&&&&&&&&&&&&&&&&&&&&&&&&&&&&&&清华体育馆
在我加入学校的乒乓球队以前是很少有兴趣光顾体育馆的。体育馆分为三大部分,前馆主要作为篮球活动场馆,中馆是游泳馆,后馆则是以乒乓球和羽毛球活动为主。加入清华校队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我们单位化学教研组的何介平老师是学校乒乓球队的副教练,而我们教研组的刘梦林老师也是校队的队员。有一天何介平到我们教研组来和我们几个人一起打球,见我的水平有很大提高,就说了一句:过几天校队要在青年工人当中招收几个新队员,在体育馆会组织一场选拔赛,你也过去试试吧。于是我就去了,没想到一试就通过了。当时一共招收了四名新队员,全部是男生,其他三人来自同一个系(电子工程系)。而女生队员这次没有招,全部都是几年前入队的“老”家底。新队员入队后,黄教练特地搞了一次“摸底比赛”,即:队员之间进行一次对抗赛,不分男女,以便掌握每一个队员的实战水平和特点。其实按当时的状态,女队员的实力一点不比男队员的实力低,而且据黄教练讲,女队员的技术水平甚至比刚刚入队的我们这几个男队员的水平还要高一些。由于当时除了我一个人是“自学成才”的队员以外,其他三个男生以及另外两个女生全部都是北京市业余体校训练出来的,基本功非常扎实。因此教练估计我的水平相对差一点,就把我和另外两名女队员组成一队,剩下的三个男生为一队,这样看来好像比较公平一些,可能黄教练根本“没指望”我能得分!比赛是按团体赛的形式进行的,总共打满九场,结果我们“女队”最后以五比四获胜。其中除两名女生各得一分外,我个人独拿三分!黄教练也没有想到那三个男生全都败在我的手中!由此奠定了我在球队中的“主力”地位。只不过当时乒乓球队的比赛活动并不是很多,因而也就是每周去体育馆一两次练练球而已。
天文台(气象台)
&&&&&&&&&&&&&&&&&&&&&&&&&&&&
清华天文台
&实际上我与清华天文台基本上是没有什么缘分的,如果不是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估计我也不会同这座古老的建筑发生任何关系。这座建成于1931年的塔楼式建筑属于当时清华理学院的地学系,那时的天文台也叫气象台,而气象学仅仅是地学系下属的一个分科。气象台是由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设计的,呈八角形,高五层,内有螺旋钢结构楼梯,最底层设有天文钟,最顶部有一台赤道望远镜。这座建筑在当时的清华校园里算是最高的建筑了。当时担任清华气象台首任台长、中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的高足黄厦千教授曾说到,“盖因空气为地球三大境界之一,完备之地学系不可不有气象学课程。”此后逐渐添置了一些气象观测的仪器设备。1952年院系调整时,清华气象系被并入北京大学,此后气象台就被弃置不用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学校从物理教研组抽调了几个人组成了一个临时地震观测研究小组,地点就设在了这座荒置的塔楼里。由于我们车间有时候要为他们加工一些零件设备,需要过来进行安装调试的工作,因此才会有机会走进这座建筑。1997年以后,随着清华天体物理学科的逐渐完善,这里才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并添置了一些先进设备,如射电天文望远镜等。
&&&&&&&&&&&&&&&&&&&&&&&&&&&&&&&&&&&&&&&
清华天文台
说起清华的图书馆,相信每个清华人都会对它怀有一种特殊的眷恋。这座建于1916年的古老建筑,当时只有东部半个楼。现在照片上所展示的楼体是1931年图书馆扩建以后的样子。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先生还曾担任过图书馆的馆长。
&&&&&&&&&&&&&&&&&&&&&&&&&&&&&&&&&&&&&&&
清华图书馆
对于我们这些学生来说,印象最深的末过于早晨开馆之前就拥挤在大门口,一旦开馆就蜂拥而入,争先恐后地抢占“地盘”了。每当抢到一张桌子,立即把书包、书本、衣服等物品铺展开来,为晚来一点的同学占地方,同学们挤在同一张桌子上主要是方便互相讨论作业或课题,如果让“外人”占据一席之地就不是很方便了。
图书馆第一阅览室全景
回忆到这里,应该着重的说一说科学馆了。毕竟在清华的四大建筑里,科学馆是唯一的、与中国现代科学密切相关、并引领中国科技发展的一座规模不大的小红楼。而且它又是我在这里工作长达七年之久、并在此居住六年之多的地方。甚至可以说,这段时间自从1970年分配到这里以后,就与这所古老的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从下面的照片上可以看到,二层由中间向右数第一个窗户(半开)的那一间,就是我曾经住过的地方。
&科学馆是1917年开始动工兴建,1919年建成的。这在当时属于中国最完备的科学实验大楼。里面配备了声、光、热、力、电、磁等全套的物理实验设备以及测量、生物、化学等实验设施。整座大楼底部的巨型风机可以使全楼保持空气畅通。科学馆的一楼主要是一些车间,比如我所在的金工车间,另外还有木工车间、吹玻璃车间(加工一些玻璃器皿)、磨玻璃车间(加工一些凹凸透镜)、镀膜车间(镜片上镀一层金属膜)、照相冲印车间、图书资料室、办公室,等等。楼体的墙面很厚,因此冬暖夏凉。而地面都是用水泥掺拌细铁沙铺就的,夏天气候潮湿时,地面上还会生起一层薄薄的铁锈,因此非常的经久耐磨。而二楼和三楼是一些实验室、会议室和教室,等等。1997年以后,特地在三楼为杨振宁教授开辟出了一间办公室,九十岁高龄的他仍坚持在这里办公。
科学馆建成后,首任科学馆馆主是著名物理学家葉企孙教授,当时担任清华理学院院长一职。在他任职期间相继聘请来诸多国内一流的物理学家前来任教,如吴友训、培养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并从事前沿科学的研究。科学救国,是那时清华物理系学子求学以及出国深造的隐秘动机,虽不挂在嘴边,但都心照不宣。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在这些一流导师的精心栽培下,先后从科学馆这座大楼里走出来的科学家有:周光召(原子弹、氢弹理论物理设计师,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中国原子弹之父),王淦昌(中国氢弹之父),曹本熹(中国热核反应堆之父),华罗庚(中国的爱因斯坦),赵九章(中国人造卫星之父),钱伟长(中国力学之父),林家翘(中国流体力学之父),何泽慧(中国的居里夫人,钱三强之妻),王大珩(中国探测光学之父),周同庆(中国X光之父),于光远(中国政治经济学之父),陈省身(国际微分几何之父),等等。从这么多誉满天下、闪闪发光的名字中可以看到,正是这些人使得中国及中国人在全世界面前挺直了腰杆,科学馆不愧是中国现代科学家的摇篮啊!
八:【初尝啤酒】
&记得那是刚到科学馆工作不久,正是学校放暑假的时候,工作不忙,于是约上另外两位同事(王建纬,实验员,另一位是物理老师郭建生,外号郭胖,后来任清华附中的校长)一起骑着自行车去游览十三陵。由于十三个皇陵分布的很分散,也很偏僻,中午找不到吃饭的地方,于是他俩就在小卖部买了几瓶啤酒和一包花生米,可我从小到大从来没有喝过啤酒,但没办法,在两位兄长的教唆下,也开始就着花生米喝起啤酒了,当时的体会就是:没想到喝啤酒也能填饱肚子啊!
1970年8月摄于昌平县景陵
&当回到科学馆后,把照片冲洗了出来,看到这张照片,心里觉得挺好笑的,
于是乎禁不住心血来潮填了一首《七律》:
闲来随景入空门,恰如离凡出窍魂;
栖体穸阁风瑟瑟,漫步阴陵柏森森。
天高云隐瑶台迹,闭目神会蓬莱尊;
只为它方无是处,迳来此地脱红尘。
九:【武器弹药库】
&科学馆只有三层楼,但楼的顶部还有一层阁楼,面积很大。自从“文革”的“武斗”结束以后就没有人上来过,而我当时住在科学馆的职责是负责整座大楼的安全。有一次为了检查防火安全和隐患,我拿了钥匙就来到了这层阁楼上。整座阁楼很黑暗,把阁楼里的电灯打开以后,发现阁楼里很乱,东西堆的满地都是,破书、破家具、破工具,等等,什么破玩意儿都有。看着看着,我发现了很多木箱子,出于好奇就随手打开一个箱盖一看,天呀!是一箱迫击炮的炮弹!又打开一个箱子,还是炮弹!于是乎我把所有木箱子都打开了,可了不得,各种各样的武器弹药应有尽有,手榴弹、手雷、手枪、步枪(有标准制式的,也有自造的土枪)、各种子弹、各种匕首、刺刀,甚至还有好几箱的日本东洋战刀!这么多弹药放在这里,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于是赶紧把当时的军代表“小老杨”找了来,他看了以后,骂了一句:妈的,这帮兔崽子,拉出去进山打游击都行了!我知道肯定是骂当时参加武斗的学生呢,还真是不能小看了这帮学生啊。后来想起这件事我还有点后悔呢:要是留下几把东洋战刀玩玩多好啊!
十:【吃鱼虫】
&清华园内有两个游泳池,一个是设在体育馆里的室内游泳池,另一个是室外露天游泳池。记得那是到清华工作后的第一年夏天,中午经常去那个露天池去游泳。后来都进入十月份了,游泳池早在九月份就已经关闭了,但我们仍然每天中午饭后就去游一会。游泳池已经没人管了,但池里还是有水的,此刻更乐得没有别人,只是我们几个(我,王建纬,还有化学教研组的张柏哲)。由于池里的水平时没有任何人扰动,看上去很干净,清澈见底,我们一般是到了以后,一个猛子就扎入水中,游个几百米后上来就走人。因为不走也不行了,游泳池的水被我们几个一折腾,池底的沉积物都漂浮了上来,一大片、一大片的苔藓漂上水面,像是大粪疙瘩似的,很恶心,没法再游了,因此只能等第二天沉淀下去再来游。忽然有一天,刚跳下水去游了一会,就感觉嘴里有些异样,好像粘乎乎的,于是停下来仔细观察水里有什么东西,这时才发现,水里全是红色的鱼虫,一团一团的,脑袋嗡的一下就涨了起来,这才发现鼻子里、耳朵里也都是鱼虫,赶紧叫上那两个同伴上岸,连衣服都顾不得换了,穿着游泳裤就骑车往回跑,那叫一个狼狈,一边骑车还一边哈哈大笑呢,当时游泳池连淋浴的水都停掉了,只能回宿舍去把全身上下都彻底冲洗了一遍,呵呵,再也不敢去游了!
一:【拉练】
&1970年底,大概是12月上旬,毛主席发表了“野营拉练好”,“如不这样训练,就会变成老爷兵”的批示。由此,一场声势浩大的野营拉练活动在全国迅速开展起来。不仅仅是部队,就连学校、机关、厂矿也都分期、分批的搞起了拉练。清华的拉练是从12月20日以后陆续开始的,按单位进行。我们基础课几个教研组的部分教师及职工和外语教研组三个班的工农兵学员一起组成一个连,我年龄最小,才16岁,被安排在连部当通讯员。很快我就发现,除了炊事班的人以外,就是通讯员最累了。由于是在严寒的冬季,炊事班的老师们不但要背负自己沉重的棉被、棉衣等用具,还要背负炊事用具、以及供上百人吃饭的柴米油盐等等,而且每到驻地别人都休息了,他们首先要埋锅做饭,尽快让大家吃上热气腾腾的饭菜,还要比别人起得更早。而我这个通讯员呢,则是每到一处驻地,放下行李就要去熟悉每一个人所住的地方(因为大家都分别住在老乡家里),以便紧急集合时能够通知到所有的人,出发时不能有一人掉队,因此要比其他人多走更多的路。以前听别人说过“累得走路都能睡着觉”,很不以为然,然而这次拉练对这句话却是深有体会了。有一次昼夜急行军120里,深夜走在漆黑的山路中,又累又困,还真的好几次走着走着就睡着了,直到后边的人撞上我了,才醒过来继续往前走。
其实走路累、天气冷还不算什么,最痛苦的就是饥饿了!真可谓是“饥寒交迫”。因为我的工种是机械工,每月粮食定量是40多斤,可是拉练时与其他教职员工和学生一平均,反到变成30多斤了,虽然教师们的定量比平时高了,但我的定量却降低了。因此吃不饱就成了拉练的一件普通的事。其实,吃不饱并不只是我一个人,很多年轻体壮的老师和学生也都吃不饱。听说有的人向迟群反应大家普遍饥饿的问题,迟群却说:“不饿肚子还叫拉练吗?想想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吧!”,靠,还能说什么呢?饿着吧!不过后来我发现了一个可以充饥的办法,就是每天吃过饭以后,就到炊事班去等,等大家都吃过了以后,我向炊事班的人要一些锅巴吃。还有的女教师一顿饭吃不了两个窝窝头,就带在身上,有时候她们也会给我一些窝窝头让我充饥。可是冬天很冷,尤其是北部山区要比北京市区的气温低7、8度,尤其是到了一月份,山区的气温通常都在零下20多度,那些窝窝头也都被冻的像一块大冰坨子似的,要一口就是一口冰渣,没有水难以下咽,就把路边河沟上面的冰砸开,捧一把冰水帮助往下咽,但即使这样也比饿肚子好受啊。这个时候,嘴里还要“嘟囔”着“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呵呵,我可真是个二百五了!
整个拉练过程中,我的脚丫子还是挺争气的,竟然一个水泡也没有打。然而,最可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在一次下山的时候我不小心把脚崴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啊!脚不好使了,走路之艰难就可想而知了,特别是走的全都是山路啊!但是有什么办法呢?咬着呀走吧,脚脖子越走越肿,但坚强的意志也就这样练出来了。记得大约走了一半路程的时候,来到一个叫白马关的地方,这是一段古长城所在,这里山势险恶,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相传宋代杨六郎曾镇守在这里抵御辽兵,并于此地收获一匹宝马“白龙驹”,因而这个地方很多地段都以白马命名,如白马山、白马川、白马关,等等。明代戚继光也曾多次来这里视察防务情况,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这里也都有过驻兵。我们连部的人住宿在一户军属家,家里只有老两口,儿子在外地当兵。在给老乡家挑水的时候,大娘发现我挑水走路很吃力,就问我是不是脚底磨出水泡了?我说不是,是脚崴了。老大娘心疼的立即让我放下水桶,搀扶我上炕脱下鞋一看,紫红色的脚脖子,肿得像棵树墩子,老大娘眼泪刷的一下就流了下来,说到“看你这孩子,这么小年纪,脚都肿成这样了,还帮我挑水!”,我说“没事儿,出来就是要锻炼的”。大娘赶紧烧了一大锅姜汤帮我泡脚,并且一边泡还一边用手帮我揉搓脚脖子,把我感动的鼻涕和眼泪哗哗的往下流。睡觉前大娘还特意用白酒再帮我按摩脚脖子,说实话,真的很舒服!大娘说,她儿子在外地当兵,跟我的年龄一般大,也是16岁,说的我心里热乎乎的。夜里睡觉时,大娘为了让我们的火抗更暖和,不断的往炉灶中添加柴禾,并不时的进屋来看看我是否盖好了被子。由于火抗很热,我不得不把手臂和脚都伸出了被窝,大娘就帮我把被子盖好……。心里真的好感动。第二天早晨我们出发时,大娘一直站在一个高台处望着我,我也一直流着眼泪不断向大娘挥着手,直到看不见为止。很多年以后,每当我在卡拉OK歌厅唱起《老房东查铺》那首歌时,总会想起在那数九寒冬、深山荒沟中的那个夜晚,想起那位老大娘来。
拉练行军路线(仅凭记忆,不一定准确):清华园-&东坝-&大厂-&(三河)段甲岭-&(蓟县)盘山-&(平谷)韩庄-&黄松峪-&翻越“四座楼”高山-&关上-&墙子路-&镇罗营-&(密云)北庄-&不老屯-&冯家峪-&白马关-&番字牌-&(怀柔)长哨营-&东黄梁-&汤河口-&琉璃庙-&崎峰茶-&(延庆)四海-&永宁-&延庆-&昌平-&清华园。
这次拉练历时一个月,全程2500里,是当年红军25000里长征的十分之一路程。
十二:【沟隘探险】
1973年又到了暑假的时候,我约上职工乐队的八、九个人骑自行车到昌平的沟隘去玩。谁都没有去过那里,我只是从一本杂书上看到过而已,还记得那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旅行家顾炎武写的《昌平山水记》。于是就一边走一边打听,最后找到了进山的地方,就把自行车存放到老乡家里,并给他们一些粮票作为酬谢,老乡都很高兴,这可都是细粮呀,因为在农村是不发粮票的。
上山的路比较难走,顺着山谷,沿着小溪在树丛中穿行。由于天气很热,大家走一会就要停下来在小河边喝点水。傍晚时分到达目的地:一个坐落在小山顶上的破旧的庙宇。据史料记载,这里曾经是一片姑子庙,当年明朝修建这段长城的时候,从各地抓来很多民工做苦役。而有不少民工因身体不支,久病不治就死在了长城工地上。可是家里女人并不知道,由于盼不到自己的丈夫音讯,就一路打听来到了这里,当听到自己的男人早已死在工地上时,都悲痛欲绝,哭得死去活来,可是却又没有能力返回家乡,为了安抚这些寡妇们,朝廷就在附近建立了一片庙宇,让这些寡妇在此出家了。还有一些寡妇就在山下的村落里住了下来,其中也有一部分改嫁了。
到达目的地后,立即埋锅做饭,大家拿出方便面、罐头、佐料等,上山途中还捉了一条蛇,小韩把蛇开膛后直接把蛇胆生吞下肚去了,说是蛇胆明目,把蛇肉切成小段放到锅里和面条一起煮着吃了。饭后又去砍了很多松树枝,铺在地上,有人从工厂里带来一张盖机器的苫布铺在上边,每人还带了一件军用雨衣,往身上一裹,即防风防寒还防蚊虫叮咬,然后把破庙的山门用大石头顶住,点着篝火,并安排好夜里俩人一组轮流值班,其他人就可以睡觉了。可刚睡下一会,就感觉很多小虫子在雨衣上爬来爬去的,听人家说过破庙里或者一些古建筑物里经常会有蝎子出现,吓得我们赶紧把雨衣裹的更紧了,所以根本没法睡,于是大家就开始轮流讲闹鬼的故事。到了半夜,突然哗啦一声巨响,山门被撞开了,黑灯瞎火的上来两个人!我们的人呼啦一下全起来了,抄起了家伙,我们值班的人一拉枪栓(我们带了一杆气枪,小乔从家带了一杆小口径步枪,小韩把他爸爸的手枪给偷出来了,虽然没有子弹,但是他说可以吓唬人),只听小韩喊了一声:干什么的?举起手来!吓得上来的那俩人举着手忙喊:别开枪,别开枪!我们是来登山的。见我们人多,他俩赶紧忙着给我们上烟,说好话,生怕我们打劫他俩,哈哈,把我们当成土匪了!后来知道这两人走迷路了,所以半夜才上来,没想到虚惊了一场。
1973年与清华职工乐队的部分朋友在沟隘&&&&&&&&
&&&&&&&&&&&&
在沟隘的密林中捉蛇
十三:【捕鱼捉虾】
那是在1972年的夏天,有一次突降暴雨,从早晨就开始下,一直到下午才停住。由于降雨量非常大,致使工字厅后面的水木清华的排水沟被杂物堵塞住了,湖水漫了出来,到处都是一片汪洋。就连科学馆和大礼堂前面的柏油路上都是水。然而,水却不深,也就是大约3公分的深度。我当时正好吃过晚饭从食堂返回科学馆,可是在“二教”楼前的路口(紧邻着科学馆)就被学校保卫处的人拦住不让过去了。我问为什么,他说你看,用手一指路面上的积水:“这么多鱼都跑出来了,正在叫人过来抢捞这些鱼,然后送回到湖里去。”我一看,哇塞,道路上很多鱼侧着身在这浅浅的水中乱窜呢!我就对那个负责保卫的人说,我就住在科学馆,是负责整个大楼安全的,楼里有些地方漏雨了,我要尽快查明那些漏雨的地方,然后向学校有关单位汇报,以便尽快把漏雨的地方修好,否则那些仪器设备会有很大损失的。这个人听了以后,眨巴眨巴眼,也没法说什么呀,毕竟他也不敢承担什么责任,于是就让我过去了。这下可好了,我回到科学馆内,拿了一个簸箕和一只水桶,在科学馆门前的台阶下就开始了“紧张”的捕鱼活动了。一会就满满一桶的鱼,哈哈,我这个乐呀!而且鱼都不小,差不多都有15公分长呢。这时候,保卫处叫的人来了,他们开始捞鱼,然后又把捞出的鱼都送回到水木清华的湖里了。我呢,躲进了科学馆,把大楼门一锁,收拾鱼去了!等天快黑的时候,我出来看了看,人都走了,水也都退了,但是我发现不远处的积水洼里还有一些东西在动,看不清是什么,就走到近处去看,这一看,我又乐了:好多大虾啊!我早就知道水木清华里的虾很多,也很大,足有7、8公分长,这可真是天赐良机,转身又把水桶拿了出来,捉了差不多有大半桶呢!后来都拿到明斋(单身老师的宿舍楼)一个老师家炖着吃了。唉,这样的好事以后再也没有发生过了。
十四:【小白花事件】
&&&&197618
4月3日深夜,正在科学馆值夜班的我被一阵电话铃惊醒了。电话是校“革委会”的领导打来的,要我向单位领导转达迟群的命令:一定要阻止本单位的任何人到天安门广场去参加任何活动!否则后果自负!可能学校的所有单位都接到了同样的电话。放下电话后我就心里嘀咕,深更半夜的我向哪位领导转达迟群的命令呀!我只有领导办公室的电话,怎么会有领导家里的电话呢?不管它,继续睡觉!第二天早晨醒来,想起夜里打来的电话,感觉好像有事情要发生,于是把大门一锁,骑上自行车就回市里的家了,回到家匆匆吃了点东西又直奔天安门去。由于这一天是星期天,又正好是清明节,因此长安街上挤满了人,自行车到西单那里就骑不动了,人山人海,还有很多单位开着大卡车拉着做好的花圈正往天安门广场走呢。我只好把车放到一个比较容易找到的地方,就徒步向天安门广场走去。到了天安门广场立刻就被那里的情景惊呆了:到处都是悼念周总理的花圈,挽联,纪念碑周围的松树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白花,有很多人在朗读着悼念总理的诗词和祭文,还有很多人围在一些花圈旁边抄写着悼念总理的诗词。而在纪念碑的台阶上,有几个剃着平头的青年站在一个很大的花圈旁边,其中一个青年手持扩音器正在反复地大声朗读着悼词,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朗诵的那首诗:
这首诗在当时的气氛下很惹人驻足,吸引了很多人围观,我当时想,这小子胆子够大的!锋芒所向,昭然若揭啊(第二天我就从广播里得知这首诗被定性为“天安门反诗”,这几个人也被浓缩成一个“小平头”了)。离开这里后我继续在白色的海洋中穿行着,这时感到又渴又饿,一看时间,已经是下午了,于是我开始往回走。走着走着,忽然听见有人喊我的名字,我立足一看,是清华文艺队的一个好朋友,叫任高良(银川人),唱男高音的,是电子系无线电专业(“无三”班)的学生。他旁边还有好几个人,有几个我也认识,其中一个女孩叫余祺(兰州人),是文艺队跳舞的,人长得很漂亮,大眼睛,棕褐色的皮肤,有点像南美洲的女孩,我们平时都叫她“黑玛丽”。另外一个女孩叫崔萍(北京人),长着一张甜甜的笑脸,年龄很小,虽然不是文艺队的,但是整天跟在任高良后边,俨然就像他的一个小妹妹。还有几个学生,如周为民、黄晶芳,等等。他们都是同班同学。见到他们我很惊讶,就问到“你们怎么出来啦?学校有规定不许学生出校门的啊!”,高良说他们昨天下午就从学校出来了,然后都到崔萍家去做了很多小白花,因此没得到学校的通知,虽然后来听说了,但就装不知道吧。并说你跟我们一起去给总理扫墓吧。我由于出来很久了,又累又渴又饿的,就婉言谢绝了他们骑车回家了。过了几天就听说他们出事了,被北京市公安局列为“天安门事件”中的“重大反革命案件”!这就是清华著名的“小白花事件”。后来听说事情是这样的:他们几个同学到了天安门广场以后,找了个地方就由小妹妹崔萍朗读给周总理的悼念词,
小札之十五:【被喜欢的朦胧感觉】
在1970年的年底,全国开展了第一次人口大普查,我被抽调到学校组成的一个人口普查“协查小组”,协助北京公安机关做人口普查工作。当时我们的工作地点是在宣武区的牛街地区,与牛街派出所的小警察们在一起混了几个星期。
由于在一起工作的年轻人很多,大部分警察也都很年轻,在午休的时间又没有别的事情可干,于是经常和那些小警察在派出所里打乒乓球。当时我的乒乓球水平应该算是不错的,因此经常“霸台”,很少被“刷下来”。每次打球时都有很多人(也有几个年轻女警察)在一旁等待上场的机会,或者是在一旁看热闹。刚开始几天没太留意,可是忽然有一次我的目光无意与其中一个女警察相遇的时候,她却不自然的把目光移向别处,但给我的感觉她应该是注意我一段时间了。而且后来我又无意中看了她几眼,每当我和她的目光相遇的时候,她总是立即将目光转向别处,不与我的目光正对,咦,心想这个女警察挺有意思的。这个女孩长得挺秀气,年龄和我差不多,也是16岁,虽然算不上很漂亮,但是她那鸭蛋形的脸蛋,一双大眼睛再配上一身绿色的警服,还是显得娇小玲珑、飒爽英姿,挺受看的。但是由于我那时年龄还小,根本不懂那个女孩投来的目光的含义,因此也没怎么在意,照样与那些警察们打球、说笑。
&在工作时一般都是一个警察搭配一、二个“协查员”,下到街道去挨门挨户的与居民住户交谈、了解家庭人口情况。如果没有警察在身边,我们这样的人去居民家敲门是不可以的,而且居民们也不会配合,由于牛街那个“管片”基本上都是回族,搞不好还会产生“矛盾”。有一天下街道去核实户口时,正好与这个小女警察做“搭档”,走访了一些“老大难”的家庭,其中有几家仍是“无功而返”,家里总是没人,严重影响了工作进度。由于时间尚早,在返回的途中路过牛街的清真寺,刚好有一个小团体(不知道是哪里来的穆斯林教徒)被引导着进入清真寺大门,小警察(不好意思,我连她姓什么都不知道)就问我,“你来过这里吗?”,我说没有啊,她就说“这里平时不对外开放,走,我带你进去看看去”,说着就对一位戴着“馒头帽”的长者说,我们也进去看看。那人一看是她,好像认识她,于是就笑着回答说:“快进来吧,我要关大门了”。于是我俩就进去了。这个清真寺的规模比我想象中的要大,据说是世界上十大清真寺之一,而且是唯一的具有中国建筑特色的清真寺。在寺内转了一大圈,边走边看边聊,小警察做我的“导游”,不时地为我做一些讲解和介绍,从唐代西域商人经过丝绸之路来到华夏经商,并开始于京城设立居住点;到十二世纪时成吉思汗西征,掠回大批的回人俘虏编入蒙古军队;又到忽必烈建立元大都时,在大都城内设立回人军队营地,并根据穆斯林教徒的习俗建立了这所清真寺,等等,看来她对穆斯林文化了解的很多,可能是为了便于开展工作吧,也可能是经常陪人来这里参观的因素,总之我俩聊的还是很愉快的。快到中午的时候,我们回到了单位。从那以后她会经常主动找我说话聊天,中午打球时也会常在一旁观看,或为我助威。后来我们同事悄悄的对我说,“那个小女警察好像挺喜欢你的”,我虽然说他“瞎扯”,但心里还是多少有一点“怦然而动”的。不过时间过得很快,到了工作结束该返回原单位的时间了,临行前,她羞涩地送给我一只钢笔作留念(信物?),并留下通信地址,希望我能给她写信,这时我才知道她姓苏。由于我没有任何准备,仓促之下就把自己使用的乒乓球拍送给了她。然而,没想到从那一别以后就再也没有联络上。原因是我回到清华以后,很快就参加“拉练”去了,再后来就找不到她留给我的通信地址了。唉,那时如果有手机的话就好了。可要是让我主动到牛街派出所去找她,我还是没有这样的勇气,谁知道派出所的那群“小公狼”们会不会把我撕成碎片呢!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会偶尔想起她来,内心还是有些惆怅和内疚的。
小札之十六:【侦察兵的磨练】
加入学校的军乐团以后,经常会有一些慰问演出的活动。在我的记忆中,光是“学军慰问演出”就搞了三次。前两次属于蜻蜓点水式的演出活动,也就是下连队去慰问在部队里学军的清华学生,并同当地部队中的文艺团体进行交流。这种活动还是比较舒服的,即有好吃好喝的招待,也有游山玩水的愉快。但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三次学军,那是到山西省忻县(现在叫忻州)驻扎的一个部队的侦察连去实际锻炼。吃饭、休息、训练都跟战士们在一起,摸爬滚打,倒也真正体验到了侦察兵的艰苦,可以说,侦察兵的训练强度之大简直到了“残酷”的地步!每天早起以后,首先要跑步十几公里,然后开始分科目训练,比如拳打沙袋、脚踢树桩、背摔、扑摔、拳打“千层纸”(即:在墙上钉一叠厚厚的报纸,约有2公分的厚度,并用拳头猛力的击打这一叠报纸,直打得满手皮开肉绽、纸屑纷飞、血染白墙),这样几个月下来,这些侦察兵战士的双拳就会变成一付“铁拳”了,双腿也会如同两根铁棍一般坚硬无比!而更重要的是练就了一付刚强的意志!对于我们学员来说,主要是体验士兵的真实生活,训练却不是主要目的,因此也就是象征性地比划比划,体验体验,否则那一双手脚不废掉也快残掉了。但即使这样,每一个学员的双拳也是血糊糊的,脚脖子肿的像大腿一样粗,因为谁也不想让连长或战士们说我们这些城里人娇气啊,总要讲讲“认真”二字吧!可是领导一看就急眼了:这手都“残废”了,还怎么参加演出呀!于是训练了不到半个月,就赶紧叫停了。那个年代(1973年左右)部队的伙食也不好,我至今仍然记得每天早晨吃的就是窝窝头和一小盘炸辣椒,晚饭几乎一成不变的是“钢丝面”,即一种用玉米面和荞麦面掺合在一起的面条,筷子般粗细,韧性极好,很难咬断,如果你不抻着脖子,瞪着眼睛就别想把这面条咽下肚子里去,可是当你吞几根这样的面条下去以后,肚子就开始感觉“坠”的慌了。唉,相信现在部队中的侦察兵或特种兵的饮食条件应该有天翻地覆的变化了吧。
十七:【闲暇小钓】
&科学馆的楼后边有一条小水沟,是“水木清华”的排水通道,水从这条水沟会流到清华园内的万泉河里去。水沟很浅,上宽下窄,有水的位置还不足一米宽,一个迈步就可以跨过去。但就是这条很小水沟却是我钓鱼的好地方。有时吃过晚饭以后,就在水边挖上几条蚯蚓,把缝衣针弯成一个鱼钩形状然后绑到一根竹竿上。由于水很浅,也很清澈,根本就不用鱼漂,把鱼钩挂上蚯蚓后就放到水中,可以看到鱼儿们吃食的情况,愿者上钩呗。只要看到有鱼咬着钩开始跑开时,就赶快把鱼杆一甩,基本就能钓上一条来,鱼虽然不是很大,大约有10~15公分长,但是一会就钓一大盆啊,然后把鱼拿到房间内放在电炉上煎熟,味道真的是非常美,啧,真留恋那个年代啊!
清华园,一座如此完美的园林式大学校园,一个让每一位清华学子魂牵梦绕、无法忘怀的地方,它承载的不仅是一代代清华学子们对整个中华民族最深沉的忧患和最热切的眷恋,也是对整个国家最深切的期许和最由衷的祝福。清华园是一代代清华学子们豪气迸发的地方,清华园又是一代代清华学子们激情沉淀的载体,这里有太多的感情值得抒发,有太多的故事值得叙述,有太多的心愿值得实现,有唯一的“清华精神”值得传承……。
&&&&&&&&&&&&&&&&&&&&&&&&&&&&&&&&&&&&&&&&&&&&&&&&&&&&&&&&&(学前篇完)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板胡入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