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健康我做主全集 离中国人有多远

我的健康我做主:药食同源的养生之道—转自网络
《中华医药》2011年第10期
【导视】爱吃树叶,这是什么祛病之法?爱服黑豆,这是什么调补之方?爱喝膏剂,这是什么养生之道?药食同源,自然保健,《中华医药》特别节目《我的健康我做主》,敬请关注!
【主持人】珍爱生命,关注健康,欢迎收看《中华医药》!本期节目的主题,依然是“我的健康我做主”,今天要跟大家见面的三位主人公,都是通过“吃”,解决了身体的某些健康问题,让我们一起来逐个认识他们!
【解说】辽宁省营口市,市民唐传国家正在准备午饭。女主人把一种树叶洗干净,切碎了,用来摊鸡蛋。这家的女儿在做汤,似乎也用的是这绿绿的叶子。开饭了,哎,真奇怪,蒸馍底下垫的也是这种大大的叶子呢?而且,他们就这样连着叶子吃了起来。一桌子饭菜居然都和同一种树叶有关。
【同期】你把那锅打开来看看,打开呀你看这些叶子,就是采的那个叶子,就拿那个叶子烧水,这叶子喝的年头多,得有20多年了。
【唐传国的妻子】我喝白开水觉得不得劲,现在天天就喝它,天天喝,当茶喝。我们俩有好多茶叶,都是大伙给的,谁也不喝,就喝这玩意儿。
【解说】70多岁的唐传国,每天在辽滨公园广场晨练,看他在健身器上做出的这些让人羡慕的动作,就知道他的身体状况的确很好。
【唐传国】现在我已经73了,现在身体还是很强壮,40岁的小伙子都赶不上我的身体,相当好。是和锻炼有关系吗?锻炼是一方面,主要是我喝这个,这个叶,喝这个水,我每天锻炼都带着它,在家里我也当茶饮。
【解说】我们发现,唐传国随身携带的杯子里,泡的不是茶,也是他家吃的那种树叶,这怎么会和他的好身体有关系呢?
唐传国——久服桑叶水让咳血之疾远离
【解说】唐传国之所以对这种树叶情有独钟,主要还是和他年轻时的身体状况有关,他从30几岁起,就被一种疾病所困扰。
【唐传国】感冒了就咳嗽,感冒咳嗽发高烧,咳嗽痰多就咳,咳嗽咳嗽咳几天痰里带血。
【唐传国的妻子】都有这么一大块,吐痰似的有一大块,那不是一口两口,一吐那痰桶就半桶半桶地吐。那吓得都哭啊。
【唐传国】有说支气管炎,什么诊断法都有,有说肺囊肿。去了大连一检查说,你不是支气管炎也不是肺囊肿,你是支气管扩张。
【解说】后来,唐传国被诊断为肺部炎症感染引起的支气管扩张,病因倒是清楚了,但是说到怎么治,他却很为难。
【唐传国】他说支气管扩张你得手术,手术把扩张的部分切掉。那肯定不好,把胸骨打开,肺给你切除,那能好吗?
【解说】因为担心手术风险,唐传国拒绝了手术,继续采取保守治疗,于是接下来的几年,时常出现的咳血与他的生活继续相伴。
【唐传国的女儿】后来我父亲再咳血的时候就不让我们看了,就上别的屋。半夜经常“咔咔”的咳嗽,我们睡觉都能(被他)咳醒。
【唐传国的妻子】当时的脸色就是瓦黄的,黄色的,眼睛也抠抠,走道都晃荡晃荡的。
【解说】一个老毛病扛了十几年,老唐说自己都习惯了。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身体却越来越虚弱,转眼时间就到了1984年
【唐传国】身体没有劲吧,我干重活就喘,胸疼胸闷,等到犯病的时候,赶以后就是好了,身体也不是有多大的劲,身体虚弱。
【唐传国的妻子】没有病以前他什么都干,挑水劈柴,有时候清早起来生炉子,等他有病什么也不干。还一天唧唧呶呶(着急),来家往炕上一倒,一切活都是我干。
【唐传国】这怎么办呢?我就后悔,当时还不如手术,就后悔,那后悔也晚了。那时候我就想,我要能活到60岁我就知足了。
【解说】1984年冬天,老唐因为咳血又住进医院,真是机缘巧合,这次,他偶然看到一本书。
【唐传国】有一个病友他拿那个《本草纲目》他在看,我也看看,中药书都有,我发现桑叶能治肺热咳血,我看那个方,我说这个能治咳血,是咳血药止血药我都看,这个玩意不用花钱还不贵。
【解说】能治咳血,又不花钱!唐传国心想,何不试试这桑叶呢?于是,他开始四处打探哪儿有桑树。
【唐传国】骑自行车去。可费劲了,气管不好老咳嗽,30多里地,采回来了天也就黑天了。
【唐传国的妻子】当时他弄一袋子来家,我说弄这玩意干吗,我还说“破玩意干嘛”,我还踢一脚,他说我看书喝这个桑叶水,我说能好使吗?净瞎扯。
【解说】这么多的桑叶,可到底怎么用呢?老唐想,索性就像熬中药那样,去熬吧。
【唐传国】把它洗两遍以后,在锅里头烧水,烧开了以后喝这个水,喝了再添上水再烧,喝两遍。
【唐传国的女儿】好像有点不相信。这能行吗?得上医院看啊,开药啊,扎针啊,我妈说,你爸非要喝,反正喝不坏就喝吧。
【解说】从夏天喝到秋天,这味道淡淡的桑叶水似乎并没有给老唐带来什么明显的感觉。但是到了1985年的冬天,他发现让自己紧张的感冒竟然好了很多。
【唐传国】咳嗽是咳嗽,咳嗽痰也不那么多,但是胸也不是太闷,咳嗽几天就好了。挺侥幸的没咳血还行。
【唐传国的妻子】他说是不是喝这个喝的,我说净骗人,喝什么喝的,书上就不骗人了?我还说他,我们俩就犟。
【解说】虽说还不确定是不是桑叶水的功劳,但第二年夏天老唐又采了很多桑叶,继续煮水喝。
【唐传国的妻子】打那个时候就总喝,冬天没有就弄湿的晾上,冬天喝干的,夏天喝湿的。
【唐传国】哪年都喝,有多有少。等到第二年,第三年,我也不咳血了,我感觉这几年不咳血,是不是桑树起的作用呢?我对这方面挺有信心的。
【解说】就这样从1984年到1986年,老唐连续喝了三年的桑叶水,他发现折磨了自己20多年的咳血,竟然就这样不知不觉地好了,而家里人也感觉到了他的变化。
【唐传国的妻子】什么时候我记不住,我就是看他一点点脸色变过来了,身上也有劲了,也能干活了,我寻思这东西可能是好使了。
【唐传国的女儿】在家自己出去散步、走路,天天早晨、晚上,反正一天比一天好,一天比一天好。
【唐传国】不咳血了,精神上我就解放了,对这个就没有什么负担了,干什么工作也挺心情愉快,上下班,在家里心情都愉快。
【解说】体会到桑叶水的好处之后,不仅老唐离不开叶子,现在连当年反对的老伴儿,也离不开了。
【唐传国的妻子】连叶子都吃了,叶子吃完了通便好,吃叶子,没有菜的时候就摘一把。
【解说】现在老唐可以说,真是离不开桑叶了,家里吃桑叶,锻炼的时候桑叶水也不离身。而每天除了锻炼以外,老唐生活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照料自己楼下的这片桑树苗。
【唐传国】我种这一片能有一万多棵,都是自己种的。我试了几次种了,它就出了。你看这个,二年生,去年种的小苗,今年长这么大。
【解说】不仅吃桑叶,而且种桑树,现在老唐已经是一个桑树养生专家了。
【唐传国】桑果、桑叶、桑枝、桑白皮、桑寄生,桑螵鞘,桑蚕砂都治病。
【解说】除了桑叶水,老唐还向我们介绍了另一种好东西,也是来自桑树,就是桑椹
【唐传国】中医书上都讲归心肝肾经,所以说药用价值相当高,去年我买了20斤,吃了一冬天。
【解说】说着,老唐还要教我们制作一个桑椹蜜膏!
【唐传国】捣好了捣碎了不能兑水,就是捣碎了,它有多少水算多少水,熬开以后,一斤桑果对2两蜂蜜,这个比例。桑椹膏做好了,这不装到瓶里嘛,每天早晨起来,吃这么一勺,要是多的话就多吃点,吃一勺半也行、两勺也行,但是长期的吃对身体有好处。你看我现在这个体质,就像四五十岁,我就有返老还童的感觉,我头发也黑了,我得感谢桑树。
【主持人】桑树真是这么有用吗?您还别说,在中国有3000年种植史的桑树,叶、根、皮、枝、果乃至寄生物,都有药用价值。就说叶子和果实吧,老唐的支气管扩张,是指被感染的支气管失去弹性和变形,反复咳嗽让毛细血管破裂,于是就咳血。中医讲“肺为娇脏,不耐寒热”,肺喜欢滋润讨厌干燥,所以当外感风热燥邪的时候,就会损伤、失去清肃状态,致使络脉受损,
“血热妄行”,于是就会血溢脉外,造成咳血。而桑叶,性味苦寒,归肺肝经,有疏风清热,凉血止血,润肺止咳之功。治疗感冒的桑菊饮,就用到了桑叶。老唐喝桑叶水好多年,自然有利于清除肺热,恢复络脉,治疗咳血。我们从药店买到的桑叶叫做“霜桑叶”,因为经霜打过的桑叶,清肺镇咳、疏风散热的功效会更强。再说桑果,它又叫桑椹,味甘酸,入心肝肾经,有补血滋阴,生津润肠,乌发名目的功效,效果在老唐身上也有显现。不过,这些东西作药用之前,还是请您务必咨询医生,确定是否适合自己使用。好了,告别了吃桑叶的老唐,继续今天的“我的健康我做主”。
【导视】爱吃树叶,这是什么祛病之法?爱服黑豆,这是什么调补之方?爱喝膏剂,这是什么养生之道?药食同源,自然保健,《中华医药》特别节目《我的健康我做主》,正在播出!
【解说】在北京劲松中社区的一个街心花园,每天一早,总能见到一位正在晨练的老人。听身边熟悉他的朋友说,这位老人可是有点不同!
【常绍芬的朋友】我下不去啊,到这里就为止了,肚子大。他能行,哎你来你来,你看!呵呵呵,
【常绍芬】我这腰腿啊还没有问题,你看,不吃力,不吃力。
【解说】这位朋友口中的老寿星名叫常绍芬,1919年出生的他还能有这样的腿脚,的确是让人佩服!不过,对这位91岁的老人来说,让人佩服的地方还有很多。
【常绍芬的妻子】午饭、晚饭都他归置,他洗碗,人家要洗他也不让洗,都他自己所以他有这体力,他有这精力,家务活基本上都是他,他一点都不累。
【解说】您瞧瞧,老人家这一上午又是锻炼又是做家务活儿的,这不一会儿的功夫又拎着满满一篮子菜回来了!
【常绍芬】我这买菜回来提着七八斤,我用不着坐电梯,可以直接上楼
【解说】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光从老人家这腿脚看,我们还真是很难和他91岁的年龄联系到一起!可说到腿脚好,常绍芬告诉我们他还有更让人叫绝的呢!
【常绍芬】我上面养了一盆吊兰,每个礼拜浇两三次。我可以蹬着凳子浇花,我的孩子们啊都担心我,我说没问题,我这两个腿啊没事。你看看啊。我稍微扶一点。没事!
【解说】我们前去拍摄的时候,常绍芬和老伴正在吃饭,对于自己的保养之道,他不卖关子,说秘密其实就在这餐桌上。说着,他就起身拿来一个玻璃瓶,从里面倒出了些黑乎乎的豆子,边吃边和我们聊了起来。
【常绍芬】这个东西,我啊已经吃了十六七年,将近二十年了。对我身体非常好。每天吃两勺,没有间断,每天都吃。
常绍芬——服用黑豆得到健康
【解说】就是这些普通的豆子吗?这难道就是他的养生秘密?常绍芬说,您可不能小看这豆子,他为什么吃这个,就跟16年前的健康问题有关,1994年,他75岁那年,得了脑动脉硬化,为了治病,吃了很多药物,虽然病情控制住了,可也吃出点问题。
【常绍芬的妻子】主要是那个西药太败胃,西药败胃得厉害,他一吃,这人要是胃不好,他一见东西就恶心
【常绍芬】吃一两、二两都到不了,有时候吃两口不想吃了,搁这儿,一天有时候吃二三两,那不行了
【解说】胃口坏了吃不下东西,没多久,常绍芬的体力也就不行了,甚至连走路也开始出现了问题
【常绍芬】那时候感觉迈步没有力量,往前走路,这两腿发软
【常绍芬的妻子】迈步子像踩棉花似的呀,他跟喝醉了似的,歪歪扭扭不稳哪,走道不稳哪,他跟那有劲不一样啊
【解说】打那以后,常绍芬便开始留意起调补的方法。可说到补,他又不愿意直接去吃补药补品。就在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儿子不经意间的一番话,却让他动起了心思
【常绍芬】我儿子他在同仁堂工作,同仁堂有一个养鹿场,他说养鹿场每天用黑豆喂鹿,鹿喂黑豆,长得快,这个东西,黑豆里边大概有很多好的维生素,很多。
【解说】从此,这些黑乎乎的豆子就被常绍芬搬上了餐桌,成了他每天早饭必不可少的一样食品。而当年这个意外收获的方法,在他坚持了一段时间后,还真就有了不一样的变化
【常绍芬的妻子】吃东西有滋有味了,一点点地缓上来了,老是自个儿说自个儿脸色红润了,这儿长出肉来了,然后这个皮带吧都能多过去一个眼了,就是系不上了
【常绍芬】吃了以后,过了一个月、半个月,这腿脚就不一样了,它就有力量。
【解说】原来,当年常绍芬在开始吃豆子后不久,他的胃口就开始转好,体力自然也在慢慢恢复。
【常绍芬】精神上也感觉着不一样,每天还想活动,就是不愿意躺在床上,愿意活动
【解说】后来的十几年,他就不间断每天吃黑豆,如今除了哪都敢去、哪都能去的硬朗腿脚,常绍芬相信自己还从这些豆子中,收获了很多令人羡慕的地方
【常绍芬的妻子】他牙口好,到现在这牙也就掉了一两个。你像他不但这花生米、核桃仁他能吃,连这蹦豆他都能嚼,吃一个嘎嘣嘎嘣都能。
【常绍芬】我这牙没有假的,都是真的。
【常绍芬的妻子】而且胃口特别好,吃饭,吃米饭时候,一碗你要给他盛浅一点,他自个儿还得再添一回,胃口特别香吃东西。
【解说】转眼十几年过去了,如今的常绍芬,身体已经重新恢复了往日的硬朗。而每当回想起病重前后的变化,家人也都很有感慨。
【常绍芬的妻子】后来因为吃这个黑豆,你看一直坚持,他就这坚持好,所以没犯过(接照片),上高凳子,登那个浇花什么的,走道蹭蹭,跟你们一块儿走,像这么一天锻炼,少睡一会儿没关系,蹭一下起来了,过去成吗?
【主持人】常绍芬十几年来坚持锻炼、戒烟限酒,作息规律,另外乐观豁达,这些都是他的健康基础。所以不能说,他的好状态就是因为吃黑豆,但这也的确是很不错的养生方法,黑豆,就是黑色的大豆,是传统的养生食品。唐代的《本草拾遗》里面就记载说,黑豆能够“明目镇心,温补。久服,好颜色,变白不老”。另外在《本草纲目》里,更是列举了不少吃黑豆养生的例子,比如说“李守愚每晨水吞黑豆二七枚到老不衰”,“陶华以黑豆煮盐,常时食之,元能补肾”等等。在中医看来“豆乃肾之谷”,而根据中医五色入五脏的理论,黑色入肾,所以常吃黑豆,补肾的效果自然就会更好。我们常说,肾主骨,而“齿为骨之余”。所以常绍芬到了91岁,不但仍然有硬朗的腿脚,而且还保持着让人羡慕的好牙齿,这和他坚持吃黑豆近二十年可能是有关系的。但是他当年是因为胃口不好,难道吃黑豆也能开胃吗?跟常绍芬学学如何吃黑豆,您就找到答案了。
【解说】您一定注意到了,常绍芬餐桌上的黑豆,和我们平时见到的生黑豆还真是不大一样,人家这豆子颗颗都是饱满充盈,像是煮熟的,但常绍芬说,绝对不是煮熟的,看看我是怎么做的吧!首先将
500克的生黑豆倒入盆里,用清水冲洗干净,控干水份后,挑出沙子等杂质,然后放置在通风处晾干。
【常绍芬】好,就放在这晒。好太阳的时候,半天,翻一翻,捣一捣。
【解说】黑豆洗净晾干后,接下来就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只见常绍芬将这晒干的500克黑豆装入一个广口瓶,然后便倒入了一种黑色的液体浸泡。
【常绍芬】好了。要留出三分之一空间,预备豆子膨胀,顶上了。这回就可以盖上盖子。盖上盖子以后,两个月,就可以开始吃了。
【解说】放置阴凉处密封存放两个月后,这瓶浸泡过的黑豆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这时便可以食用了。&&
【常绍芬的妻子】 一点生豆子味都没有,而且泡出来特别漂亮,特锃亮一粒一粒的,是吧?咖啡豆一样
【解说】常绍芬说,这黑豆不仅看上去漂亮,而且还最大限度保留了其中的营养价值,看来是经过泡制的奥秘!可问题是,泡豆时倒入的那些液体是什么呢?
【常绍芬】我拿这个醋泡的,这个醋是山西老陈醋,为什么用老陈醋呢?过去老年人都说,生拌菜要用醋,它消毒,有细菌都杀了,另外它还软化血管,还有一个就是开胃,这醋好处很多。
【主持人】“少盐多醋”,是中国人传统的健康饮食之道。《本草备要》里面说,醋,能:"散瘀,解毒,下气消食,开胃气”。可见,古人早就认识到醋能够起到促进消化,激发食欲的作用,而这个对当年的常绍芬看来是更有意义了。他当年就是因为服食了大量的药物败坏了胃口,吃过醋泡的黑豆不久之后就感觉到能够吃下东西了,后来就胃口大开,体力自然也增长很快。而当醋充分渗透到豆子里面之后,就将原本生的豆子软化了,既达到了那种“煮熟”的口感,又避免了煮豆子过程中导致的营养流失,一举两得。
【解说】自从1994年吃上了自己泡制过的黑豆,十几年来,这盘黑乎乎的豆子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他的餐桌
【常绍芬】如果到外地旅游我就带着,带一瓶,我做了很多,离不开,我每天吃黑豆啊,就像有些人吃药一样,每天早晨必须吃两勺,别小看这两勺,这两勺要坚持多少年,作用很大
【解说】经过十几年的坚持,常绍芬不仅重新找回了失去的健康,他的身体更是越来越好了
【常绍芬】有很多人写大字手都颤,小字根本写不了了。我现在,你看蝇头小楷手都不颤,我这把扇子,是四五年前写的,现在啊,我写的比这还小,还有力气。我现在病后还照常写,91岁还照常写
【解说】而每当回忆起自己这些年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这个重获健康的老人也不禁有很多的感触。
【常绍芬】药补不如食补,还有人说,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医院是厨房,最好的药材是青菜,我相信,我相信这话。
【主持人】黑豆虽好,但要注意,有慢性肾病出现肾功能衰竭的朋友,不宜食用,因为豆类中含有的嘌呤物质,会引起肾衰竭患者的尿酸升高,另外,胃溃疡或者是胃酸过多的朋友也不要吃这种用醋泡过的黑豆。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是:药补不如食补。中医认为药食同源,很多药物是食物,很多食物也都有药的作用,对这个,常绍芬有感受,另一位九旬老人也非常有体会。
【同期】你这头发蛮好的。就是头发好。一根白头发都没有你找一找,你找一根白头发出来。
【解说】家住武汉的曾世鑫老人,很喜欢照相,每次去照相馆,工作人员都会关注她的头发。
【同期】奶奶我们四十多岁头发都有白的,头上好多。你头发这么长这么黑,你的头发是不是染过啊。头发不能染,不能染,染了容易得癌。那怎么这么黑呢?
【解说】曾世鑫拥有一头乌黑亮丽的头发,不光是外人羡慕,她自己也非常自豪。
【曾世鑫】随便走到哪里都夸,有时你走在路上,有的男同胞都问,走过了以后他都要调转头来问我,太婆,请留步,请问你头发是不是染的啊?我真是心头乐滋滋的,我就告诉他,我说是原装货。
【解说】曾世鑫1920年生人,年过九旬,还能有这样的头发,确实让人惊奇,她说这算什么,听听我另外的经历。
【曾世鑫】泰山我上了七百梯啊,一口气就上去了,把那些年轻姑娘、年轻小伙子都甩在后头了,结果我一上去了以后他们都拍手。可惜那个镜头没有照下来,他们又是这样做,又是那样做,他们说年轻人都比不过你。
【解说】2009年,89岁高龄的曾世鑫独自登上了泰山,还在泰山的一棵大树上拍下这张照片。她说自己就是喜欢独自旅游,这些照片都是她在各地的留影,而自从11年前老伴去世后,她就一直单独生活,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她都愿意亲历亲为。
【曾世鑫】干家务事也就等于运动了,我儿子就说请阿姨,我说请个阿姨我就要下岗了,所以什么事情都是我自己做。每天反正做了不觉得累,一点不觉得累,一点不觉得辛苦。
【解说】90高龄独来独往,生活完全不用人照顾,曾世鑫这样的状态,换谁都觉得累,可她并不这样认为。
【曾世鑫】年轻的时候还经常感觉到疲倦啊这些,现在就没有这个感觉,一天到晚不管你怎么忙,不管你怎么累,反正到晚上精力都充沛。所以我说我现在有“四得”:吃得、走得、睡得、累得。
【解说】身体这样好,是不是有什么保养的方法呢?曾世鑫说,自己保持健康的方法有很多,不妨给大家透漏其中之一,就是每天吃这个黑色的膏!
【曾世鑫】我每天坚持,吃了53年,饭后一次,每天吃两次,对我的身体好。
曾世鑫——服用阿胶的好处。
【解说】曾世鑫说,她的身体并不是一直这样好,她年轻的时候就很虚弱,尤其是在1956年, 36岁的她生下第三个孩子之后,身体更加感到不适。
【曾世鑫】我就怕冷。冬天要盖那个鸭绒被,上面还要加一床厚被子,下面要垫三床被子。还要穿毛线衣毛线裤睡,这样才觉得暖和。
【解说】除了异常怕冷之外,曾世鑫觉得,自己体力也明显下降。
【曾世鑫】经常感觉到疲倦。你比如说出去多走走啊,有时候客人多来了一点啊,就觉得蛮辛苦。
【解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那个膏,就是当时咨询过中医后,她开始吃的东西。几个月之后,情况就有好转。
【曾世鑫】就不怕冷了,原来冬天穿好多的,后来就慢慢的衣服减少了。现在我总是比人家穿得少,而且有时候还总觉得像出汗一样。手还特别暖和?手脚都暖和,你看比你的手还暖和点。
【解说】不怕冷了,精神状态也变得跟以前不一样。
【曾世鑫】以前脸色虽然不是发青,但是,不是这个红彤彤的脸。现在人家都说我脸色很好,都说我红光满面的。
【解说】这个膏,后来她就每天早饭和午饭各吃一勺,兑水喝。喝了一年又一年,曾世鑫也没想到,收获还在头发上体现出来。
【曾世鑫】一个就是我身体好,再一个就是我这个头发好。我这个头发的确没看到过第二个人,真是没看到第二个人。走到哪里别人赞扬到哪里,都在羡慕我这个头发。
【解说】她的头发不象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那么稀疏,这已经很少见,但是更让人惊奇的是,居然还那么黑。
【曾世鑫】基本上没有白的,黑头发里边找白头发。多少年都是这个样。
【解说】乌黑的头发,再加上和她的年纪不相符的发型,这就是90岁的曾世鑫。
【曾世鑫】有时候觉得不好意思,人家老年人都是或者梳发髻,或者是短头发。结果有时候就问别人,我说你们看到我这个头发会不会说我是老疯子?老疯子,我们羡慕都羡慕不完,甚至有点嫉妒。别人就这样讲。
【解说】那么,这个让曾世鑫受益匪浅的黑乎乎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曾世鑫】我妈妈就跟我讲,就说生了小孩以后要补一补。你最好就是吃阿胶。我去看中医,中医也跟我讲,吃阿胶,所以跟我妈妈讲的一样。所以我就坚信不疑。
【主持人】阿胶,它和人参、鹿茸并称为“中药三宝”,功效是补血止血、滋阴润燥,被称为“血肉有情之品”,曾世馨年轻时虚弱怕冷,中医认为,这是她孕产期耗费很多血引起的血虚,自然四肢乏力,身体怕冷,类似现在讲的贫血。而她几十年适量服用阿胶,血补上去了,阳气自然充足,所以不再怕冷,体力增加。因为阿胶能滋阴补血,所以自古也是美容的用料,唐代有位诗人写诗探究杨贵妃为何容颜娇艳,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暗服阿胶不肯道,却说生来为君容。杨贵妃都用它来美容,可见其作用的确不错。另外中医讲“发为血之余,血为发之本”,头发的营养来源于血,血气充盛的时候,头发茂密色黑而且有光泽,血气不足的时候,头发就会变得苍白,曾世鑫常年服用阿胶,血气充盈,肯定也会有乌发的效果。看来,曾世鑫的好状态,的确和阿胶是有些关系的。下面,就让我们跟她学学怎么吃阿胶。
【解说】曾世鑫的阿胶膏是这么做的,先把常见的阿胶块,取出两块放进小盆里,倒进一些黄酒。
【曾世鑫】这个酒呢,就要把它漫过那个阿胶,不要加水,完全是酒。
【解说】阿胶要在黄酒里泡一晚上,到第二天早上,阿胶就变成这个样子了。这接下来就是更关键的一步。
【曾世鑫】泡了一晚上,今天就蒸,40分钟就溶解了。
【解说】接下来就是上锅,隔水蒸,一般用大火蒸30到40分钟,就可以了。
【曾世鑫】每天早上啊,就是吃了饭以后就舀一调羹,兑开水吃。中午吃了饭以后也是,每天服两次。
【解说】从1956年和阿胶结缘之后,曾世鑫就再也没有和它分开过,还常常会把它推荐给别人。
【曾世鑫】都来跟我取经。问我为什么身体好,我这个人也毫不保留。我都喜欢跟人家讲。我的观点是什么呢?一人健康不算健康,大家健康才能够奔小康,是不是?
【解说】因为服用阿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曾世鑫特别创作了诗词描述自己的这番经历。
【曾世鑫】我因为吃了这个阿胶非常好,很有感受,我就写了一首诗,念给你们听好不好?《竹枝词-青丝长发披双肩》,这是题目。已服阿胶五三年,红光满面永春天,青丝长发披双肩,八九高龄舞翩翩。
【主持人】关于阿胶,仍然要提醒您,市场上的阿胶品质良莠不齐,请择优选用。此外阿胶滋腻,可能有碍于脾胃消化,所以胃部胀满、消化不良、食欲不佳的人,不适合服用。如果您想吃阿胶的话,最好先去咨询中医专家,辨明体质后再服用。而且每天的服用量应该控制在5到10克之内。好了,系列特别节目《我的健康我做主》,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别忘了《中华医药》牵挂您的健康,下周见!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我们离阅读幸福有多远?——中国人阅读幸福指数调查
阅读幸福感=对生活的热爱20%+自我的再次创造20%+其他10%+阅读带来的快感50%,我的可以到98%的指数。全民阅读,一直在其中。
本刊记者/何凯&&
特约记者/姚宗秀
@吴熊和:不带任何功利性目的的阅读,是最幸福最美妙之事。
@Cui林子:享受阅读是一种幸福的能力,因为阅读,我们走进自然,走进伟大的心灵,走进自我。然后我们拥有内在的耳朵,内在的眼睛,见人所不能见,听人所不能听,然后拥有幸福清明的人生。
@零杂志:阅读是一种偷窥,读者因此是幸福的,总能偷看到些什么。写作则是一种表演,演给读者看,乃写作之苦。更为苦逼的是,同为读者的作家,犹如偷窥之后来表演,压力暴大,演不好要被轰下台的。怎么办?像小白一样读书,见《表演与偷窥》,不但偷窥好,还演得不露痕迹。
阅读幸福感=对生活的热爱20%+自我的再次创造20%+其他10%+阅读带来的快感50%,我的可以到98%的指数。全民阅读,一直在其中。
@美婴宝贝:妈妈或爸爸带孩子一起看书,这种一对一的模式,最能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喜欢模仿父母行为,父母参与的活动会让孩子兴趣大增。而且父母和孩子在阅读中建立的情感交流,是孩子成长中最需要的营养成分。这种爱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幸福,并让他一生爱书。
2012年国庆前期,中央电视台的《走基层百姓心声》推出一组“你幸福吗?”的特别调查节目。中央电视台记者通过采访城市白领、乡村农民、企业工人、领域专家等各行各业人士,对“幸福”进行了深层次的解读。每个人对“幸福”的认识不一样,因此得到的答案既有简单的幸福,也有复杂的幸福,更有对幸福的一脸茫然。2006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署等11个部门联合发起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中国全民阅读计划的推广像星星之火燎原,点燃了祖国每一个角落。几年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开展了富有本地特色的群众性读书活动,400多个城市共举办了3000余个丰富多彩、深受群众喜爱的读书活动项目。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经过较长时期的实践、总结、提高,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指标测评体系。我们的阅读幸福感能否就此而来?为此,本刊记者走访了各个行业的群体,寻找他们的阅读幸福感指数。
采访对象:张宏强(化名)
职业:农民
年龄:46岁
地点:南宁市某农家书屋
阅读幸福指数:76%
2012年,恰逢新闻出版总署农家书屋工程进入验收之年,全国大部分省份的“农家书屋全覆盖”的目标基本实现,中国几亿农民拥有了一个享受均等公共文化服务权利的载体,农家书屋工程中“建”的目标已经顺利实现。地处边陲的广西,同样也不例外。本刊记者周末前往南宁市兴宁区五塘镇的某农家书屋进行了采访。
70M2的平房里,摆着三张长桌子,椅子一个空座位也没有,五个大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着政治、历史、法律、农业科技知识等各类图书6000多册,报纸杂志10余种,这样的场景在十多年前是农民们想都没有想过的。张宏强和记者聊起来他和农家书屋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农民整天忙着务农,读书基本上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由于村里离南宁比较近,大部分稍有点文化的年轻人都到城里打工去了,村里只有老人和儿童。大概是2007年吧,村委会得到政府的支持,办起了办起农家书屋。一开始的时候,农家书屋里面的书,都是一些文学作品、财经图书之类的,根本不适合我们看,书架上的书都满是灰尘了,还没有人翻看借阅,荒废程度可见一斑。后来,村委会向上级汇报了这个情况,政府很重视这个问题,并实行了农家书屋的改造工作。现在不仅配备了电视机、影碟机、电脑、远程教育终端站点等多种设备,连图书的品种也根据我们的需求选取。平时,我们有空就喜欢到村里的农家书屋坐坐,像我们这种搞生产的看看致富类图书,孩子们看看科教类图书,真是高兴得不得了。”说到这里的时候,张宏强拿着一本《罗非鱼健康养殖实用新技术》对记者说道,“多亏了这本书,让我这两年承包的鱼塘收获颇丰。以前在城里打工的时候,因为文化程度不高,所以基本不看书。那年过年回家,读大学的侄子从村里的农家书屋借了几本关于养殖业的图书回来,说是毕业后要回老家搞养殖业,当时家里人没有一个支持,他老爸还拉我过去劝说。没想到,我却被侄子洗脑了,他一边跟我讲解现在国家支持农村致富的政策,一边跟我说村里的鱼塘现在荒废着,罗非鱼本来就是养殖成本不高的鱼类,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听着听着,在城市里打工呆过十来年的我也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当晚拿着这本《罗非鱼健康养殖实用新技术》就研究起来。后来的事情,就是回到村里跟侄子一起搞起了鱼塘承包,现在日子过得也很舒服,有空的时候,还可以到农家书屋读读书,学习新知识。”
农家书屋的建立,逐渐满足农民群众的阅读需求,还为他们提供了科学致富的新方法。看着进进出出的农家书屋,一直到中午依然还会有农民到书屋里借阅图书,真是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农家书屋对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科技致富的本领,改变农村生活的娱乐方式,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采访对象:李继斌(化名)
职业:社区图书馆工作人员
年龄:27岁
地点:社区图书馆
阅读幸福指数:82%
随着全民阅读的大力推广,社区图书馆一跃成为众多社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元素。据不完统计,北京就有1238个城市社区图书室,相当于每两个社区就有一个,虽然这些图书馆的设施和藏书参差不齐,但是其发展模式值得借鉴。李继斌是个典型的80后孩子——独立,爱思考,同时也爱读书。自从大学毕业后,到光华社区工作已经快有5年的时间。一开始李继斌只是从事社区行政工作,后来社区成立了图书馆,李继斌主动申请担任起社区图书馆的工作。记者走进光华社区图书馆的时候,李继斌恰好在整理昨天社区居民归还的图书和期刊。“父亲是一名教师,家里藏书很多,由于家庭的缘故,小时候我就很喜欢读书。上课归来之后总喜欢躲在父亲的书房里看书,从鲁迅、老舍、沈从文等国内现代文学作家的作品,到雨果、托尔斯泰、狄更斯等国外名家作品。”因为爱读书,所以当初社区成立图书馆的时候,我是第一个申请到这里工作。“别看我们这里的图书馆小,才100平米左右,但是这里有藏书将近3000册,还有30余份报刊。我很喜欢这里的工作,除了每天整理社区居民归还的图书,有时候还会和社区的工作人员策划一些读书的活动,这些读书活动一般都在周末进行,很受小朋友的喜欢。现在的家长都忙,平时都管不过来,他们都很乐意让自己的小孩参加社区这种读书活动,一方面让孩子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培养孩子们的情操。”就在这时,一位中年的女子走进来,捧着两本书,领着自己的女儿,冲着李继斌笑着说:“小李呀,社区什么时候有新采购的养生图书记得第一时间告诉我,我觉得这两本挺好看得,都舍不得还了。对了!什么时候社区再进行一次读书知识抢答竞赛,我家女儿很喜欢参加呢。”没想到小小的社区图书管居然如此热闹。
“忙的时候,很多人来读书,看到自己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心里有小小的成就;闲的时候,我还可以拿上自己喜欢的书,慢慢品读,这样一个下午的时间就过去了。这样的工作,也许很平淡并且平凡,但是我很享受这份工作带来的喜悦,何尝不是幸福呢?”聊到这里,李继斌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大学的时候,平时就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图书馆勤工俭学。虽然那个时候整理图书、分类图书、摆放图书的工作比较多,但是总有机会阅读到自己喜欢的书,时间长了觉得能经常呆在图书馆时间很幸福的事情,后来工作了有这么一个机会,我也不想错过,就主动和领导申请,现在社区图书馆规模还比较小,真正借书的社区居民其实不多,更多的是学生,但是我想通过一些活动,让这些学生的家长也参与进来。当有一天,我们的社区图书馆越办越好,更多的居民成为座上客,这样我们的图书馆才更有意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阅读。”
采访对象:黄佳松(化名)
职业:机械工程师
年龄:55岁
地点:黄佳松家里
阅读幸福指数:90%
尽管已经重读了五六遍,但是三联书店出版的《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访谈录》依然是黄佳松最钟爱的枕边书。这两本书主要讲述着北岛、阿城、刘索拉、李陀、陈丹青等一批知识分子,在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和80年代初期夹缝中的青春故事。这些故事的主人公年龄和黄佳松差异不大,他们有些人还曾经是黄佳松年轻的时候的偶像。已经年过半百的黄佳松,年轻的时候的是机械厂里的宣传员,谈起那个年代的故事,他心中如同点燃了一股热火,“因为当年比较喜欢文学,所以领导常常会安排我抄写一些文件和宣传性的资料,白天在机械厂里埋头干技术的活,只有到了晚上回到宿舍才能做这些事情。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读书是一件既幸福又困难的事情,厂里的图书馆要求很严格,要借到一本名著往往需要等上好几个星期。每次借到后,总是如饥似渴,恨不得一个晚上点蜡烛也要把整本书读完,以便压缩时间能有第二次阅读的机会。”黄佳松谈起这段故事的时候,总是得意万分,也许没有经过那样的年代的是很难体会到这份阅读的幸福感。
后来,“文革”结束了,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市里的图书馆也照常对外借阅图书,这犹如给黄佳松带来一份福音。“每到周末放假的早上,我都会一大早就起床,坐早班公车前往市图书馆,有时候去得比图书馆工作人员还早。在市图书馆里看书的人多得很,简直要挤破头,去迟了连个位置都找不着!在那个年代里,学生、工人全都拥进图书馆看书,过道上、墙角边全站满了人,人们拿着书看得津津有味,站一天也不觉得累。”说到这里的时候,黄佳松顿时陷入了沉思,彷佛不经意之间又回到了那个读书似渴的年代,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你看,当时的借书证我还保留着,这是经过机械厂里领导开证明后,才办下来的借书证。不像现在图书馆早已经实行电子借书卡,每次去借书只要刷一下机器就可以完成。而且现在的图书馆也都配备了电脑,直接去电脑前一搜就可以找到自己要借的书在哪个资料室,哪个书架,甚至是哪一排。”看着黄佳松手中这张连个塑料壳都没有,就是比较硬的白板纸,上面填有姓名、性别、家庭住址、文化程度等信息的古董般的借书证,不禁钦佩这位爱书如命的中年大叔。最后,谈及图书馆的故事,黄佳松摇了摇头,“机械厂企业改制的时候,把图书馆拆了,再后来自己也调离了机械厂,对自己以前的故事逐渐模糊,早些日子看到《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访谈录》这两本书,买下来后一直看了好多遍,以北岛为首的知识分子们在那个青春的年代里,让我们这些爱读书的人充满无限的激情。”
北岛、阿城、刘索拉、李陀、陈丹青等一代文化偶像,影响了许许多多和黄佳松一样的人,他们的青春成长岁月,是知识缺乏的年代,但是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式超乎常人,这份执著伴随着他们成长,是他们对阅读最好的诠释。
采访对象:杨昕(化名)
职业:学生
年龄:13岁
地点:地铁车厢
阅读幸福指数:70%
伴随着数字阅读时代的到来,五花八门的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和手机阅读,随处可见。相对那些每天都在地铁奔波的学生和青年人来说,比起每天都背上喜欢的书跑来跑去,轻便而且储存量大的新阅读工具已经成为他们的首选。
在北京二号线的地铁上,本刊记者碰到了杨昕,他正低头目不转睛地看着屏幕,时不时发出几句会心的笑声。杨昕告诉记者,他是一个初中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家里住得比较远,每天从家里往返学校通常都要坐半个小时的地铁,所以常常会看电子书来消遣时间。杨昕很喜欢看书,特别是漫画,有时候不到一个星期就能看完一套漫画,自己的零花钱不多,如果一有新的漫画出来就都去买,那么成本太高不划算。后来,杨昕征得父母的同意,买了一台iPad,这样就可以下载很多电子书,包括自己喜欢的漫画,每次出门将iPad带在书包里,坐车时间长了就可以拿出来看一看,让自己的生活也变得充实一些。
电子书没有纸质的会不会阅读感呢?在学校里面,读纸质图书的同学还多不多?面对这一连串的问题,稚嫩的杨昕坦言道:iPad已经成为了他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现在学校老师向他们推荐阅读的图书的时候,往往也会告诉大家一些可供下载的网站,而且身边的很多同学都有平板电脑或者是电子阅读器,用起来很方便。虽然整天盯着这样的屏幕对眼睛不好,但是跟印刷质量不好的图书相比,在iPad上阅读的感受还是很舒服的。据不完全资料统计,75%的25岁以下的群体,对电子书不排斥,他们喜欢这种简洁、方便的阅读方式。新阅读方式的兴起,标志着人民对阅读追求产生了新的感受,也许这样份感受在很多人的眼里还处于不踏实的状态,如遇上电量不足、机器死机等,但是这份舒服却是可以让他们有极大的满足感。
在采访的过程的,我们还遇到像学校里的老师、写字楼里的白领、进城务工的农民工、退休的老年人……他们对于“阅读的幸福”有着不同的理解。有的每天都有读书的习惯,有的人终年读书不到一本,但是在他们的眼里只要用心去阅读,这样的感受就是最真切的。随着全民阅读计划的推广,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养成爱读书的习惯。正如中国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所说的,“一个居民爱读书、崇尚读书的城市,其文明程度也必然会进一步提高。”城市文明既要靠环境、规划、建设等外在形式体现,更要靠城市居民的文明品质和文化气质来形成,全民阅读活动就是提升城市居民的品质和气质的重要手段。相信随着人民对阅读幸福感的增强,中国离文化强国的目标也就不会遥远。
本文刊于《出版广角》201212期,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纸质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阳离地球有多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