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读全文,说说晋江 二月兰开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并阐述理由

辩的风格。3. 孟子思想在哪些方面是对孔子思想的发扬光大?孟子“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 “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 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 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 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在经济上, 主张“民有恒产”,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 孟子的思想影响深远,他的“民本思想”成为后来改革者、革 命者的理论依据。二、冯谖客孟尝君 1.如果说冯谖初为门客时频频争地位待遇是自信的表现,那 么形成他的这种自信的主客观原因何在? 主观原因:冯谖不甘碌碌无为的用世精神和深谋远虑 的卓越才能。 客观原因:孟尝君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良好品质。2.联系“毛遂自荐”、 “伯乐相马”一类故事, 试析实行“唯才是举” (曹操)、“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等主张的社会条件和环境。 毛遂自荐,伯乐相马都是讲了人尽其才的问题。而曹操的“唯 才是举” 和龚自珍的“不拘一格降人才”等主张都是为人才的 “各尽 其能,各展所长”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和环境。这在当时,就是人 才制度改革的大胆探索和尝试,是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较高境 界。在我们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创造和谐社会的今天,更需 各类大量的人才,因此,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尊重科学,大胆探索, 完善制度,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营造鼓励人们 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这样,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就 一定能够人才辈出、兴旺发达。3.从择选、设计人生道路的角度,谈谈“狡兔三窟”的双 重性意义(积极的和消极的)。 一个人,应该在自己的人生设计上考虑周全一些,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深谋远虑,才能使自己永远不 处于危险的境地。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如果过多 为将来打算,就容易使自己畏首畏尾,止步不前,失去创造 力。三、秋水1.本文揭示了什么道理?这种道理在客观上有何意义? 主要揭示了宇宙无穷,认识无止境的哲理。同时也给我们更多的 启示:不要囿于个人的见闻,而故步自封;要保持谦虚的美德;人贵 有自知之明;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知耻而近乎勇; 自大是由于无知。只有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要有广阔的 胸襟和远大的志向;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等等。 这些道理能够启示我们正确的认识自己,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事 物。2.本文是怎样把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的?整篇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假托河伯与北海若这两个虚构人物的 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通过正反两种思想境界的对比,十分清 晰地宣扬了庄子的认识无止境的哲学思想。哲理与形象的结合,达到 化抽象艰涩为具体可感的神奇效果。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点。本文比喻,层见叠出。 一连用了井蛙、夏虫、曲士三个比喻来说 明人的认识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本文援譬设喻往往连类生发。如用小 石小木之在大山、似X空之在大泽米之在大仓、豪末之在于马体这 样连类的比喻将其要阐发的哲理论述得十分清楚。4. 你认为这种对话体在说理时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不足? 对话体多通过两个人物的问答和辩论来阐述道理,善于将不同思 想的碰撞或逻辑思辨的过程有机地呈现出来,其语言也容易具有生 动、活泼和个性化的特点。其不足之处是思路和逻辑有时不够严谨。 5. 在阐述哲理时,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指出来,并 说明其效果如何。 拟人、比喻、对比、排偶,说理形象而有力。 6. 指出 本文中的成语,请指出来。 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 坐井观天 太仓米 7.阅读下列文字,回答相关问题。(10分)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 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 于崖澹塾诖蠛#酥螅捎胗锎罄硪印 A.这段文字说明什么道理? B.这段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C.从这段文字中找出一个今天常用的成语。 1.人容易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之后,才能跟他谈大道理。 2.排比、比喻。 3.井底之蛙。四、容忍与自由1.胡适为什么要引用《礼记? 王制》“四诛”的全文? 通过对“四诛”的现代解释,胡适巧妙地阐明了自己的什么思 想? 胡适引用《礼记? 王制》“四诛”的全文是让人们看 清楚封建专制的不容忍必然导致灭亡的历史事实。 通过对“四 诛”的现代阐释, 巧妙地阐明了自己的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思 想。2.胡适为什么要将中国古代的?°四诛?±与西方的宗教迫害 并列为例? 为了说明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类共同的习惯都是喜同而恶异的。 因此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 3.胡适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的 论断的?他所提倡的?°容忍?±与他所追求的?°自由?±, 各自的内 涵是什么? 胡适在经过对人类社会的政治、思想、宗教等历史几十年深入研 究探索总结之后,提出“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论断。他所说的容忍主 要是指容忍异己的思想、信仰等,他所追求的自由也是在首先养成能 够容忍谅解别人见解的度量的基础上的自由。五、赞美1.本诗表现了作者哪几种复杂的内心情感?这些情感 怎样构成了?°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庄严宣告? 本诗在?°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激情歌唱中流露出 悲悯、痛苦、幸福、负疚、激昂、深沉等相互交织的复杂情 感。这些民族情感,通过对一组组的意象群客观冷峻的描写, 得以飞升,构成了?°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庄严宣告。2. 试析本诗中的农民形象塑造。 诗人采用写实和象征相结合的手法,抓住生活化的 细节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吃苦耐劳、坚强不屈、勇于牺牲、 无怨无悔的充分体现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农民形象。又运 用超越时空的抽象性语言将个体形象提高到普遍性与群体形 象的高度,使一个具体的农夫的形象成为中华民族主体形象 的象征。3.诗歌是以意象来表达意念与情感, 说说你对下面诗句的理解。走不尽的山峦和起伏,河流和草原, 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鸡鸣和狗吠, 接连在原是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 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啸着干燥的风, 在低压的暗云下唱着单调的东流的水, 在忧郁的森林里有无数埋藏的年代。 它们静静地和我拥抱: 七行显示三层意思:前三行交代赞美的对象――祖国、民 族。首句是从自然的角度,抓住“山峦”、“河流”和“草原”三个具有特 征和代表性的景物(意象)来说明其大地;用“走不尽”修饰,说明其 广大;第二句是进一步说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民(民族),抓住“村 庄”、“鸡鸣”、“狗吠”三个意象,用“数不尽”、“密密的”说明其人口 之多、民族之大;第三句是说明它所处的地理位Z――亚洲,用“原是荒凉”意言其贫瘠与凄凉且历史悠 久。第四、五、六三句是进一步暗示:这块土地及其生活在 它上面的人民的长久的不幸、苦难与悲哀。“野草茫茫”、“低 压的暗云”、 “忧郁的森林”都象征着给这块土地和人民带来灾 难、不幸与悲哀的各种恶势力;“呼啸着干燥的风”、“唱着单 调的东流的水”、 “有无数埋藏的年代”意言其行为及其带来的 结果且已是漫长历史了。最后一句,表达祖国、人民及其一 切与诗人“我”的关系,他们魂牵梦绕似的与“我”连在一起, 实际上是说诗人不法对祖国、对人民命运的牵挂,担忧与关 切之情。4. 此诗与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都写了中 华民族和祖国的命运,但作者处于两个不同的时代,诗中的 形象和情感有何异同之处? 二者都选择了众多的意象组成意象群象征祖国的命 运,《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选择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 的矿灯、 ????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窝??等意象和意象 群来代表祖国不同阶段的历史。《赞美》则用乌鸦的声音、 干燥的风、低压的暗云、埋藏的年代等看似祖国大地上的实 景,隐喻着民族命运的衰败、不祥和诗人对民族生存环境险 恶的认知,尤其注重对现实生活中的具象进行准确的提炼, 使之成为一种民族精神的定格。比如塑造了一个具体的农民 的形象。 六、我的世界观1.爱因斯坦对人类的贡献无论在科学研究上还是社会进步上 都是非常伟大的,请结合他这篇文章谈谈你的体会。(确实伟大) 2.爱因斯坦认为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为别人而生 存的”,每一个人都必须因此对别人尽力有所报偿,你觉得他这样说 也这样做是否有得也有失?(得到的是主要的,失去的微不足道) 3.自然科学家关心政治,也以追求真善美作为自己的理想,这 对科学研究有无副作用,是否浪费精力和时间?文要学点理,理要学 点文,这能有什么益处?文、理能够渗透、互补么?(能)七、张忠丞传后叙1.为什么说本文在艺术上议论与叙事并重?试加以分析说明。本文的最大特色是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前半部分侧重议论, 针对污蔑许远的谬论进行驳斥,在驳斥中补叙许远的事迹,以补李翰 《张巡传》之不足,并高度赞扬了张巡、许远“守一城,捍天下”的历 史功绩。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重记叙南霁云的动人事迹,并补叙了 张巡、许远的一些轶事,为睢阳保卫战中的几位英雄人物塑像立碑。 前、后两部分既有上述分工,又有内在联系:前者之议论是后者叙事 之“纲领”,后者之叙事是为前者之议论提供事实佐证。两部分都紧紧 围绕着赞扬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展开。2.具体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本文几个英雄人物形象生动,光彩照人,这主要得力于传神的 细节描写。如南霁云的拔刀断指、抽矢射塔,张巡的好学、记忆力超 人和就义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都是文中的精彩片断。其次, 作者有意让英雄人物的不同性格相互映衬,如张巡之从容镇定、博闻 强识、视死如归,许远之宽厚谦和、甘心让贤,南霁云之忠勇刚烈、 嫉恶如仇,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此外,反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卑劣无 耻,也有力地反衬出英雄们的磊落胸怀和凛然正气。 3.解释下列句子中染红的词语。 (1) 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拉) (2) 翰以文章自名。 (自负) (3) 疑畏死辞服于贼。 (言辞软弱不坚) (4) 二公 之贤,其讲之精矣。 (评说) (5) 不能通知二父志。 (明白, 了解) (6) 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神色不变,安详)。(7) 亦见其自比于逆乱。(比,比并,逆乱:安史叛军) (8) 此 矢所以志也。(标志) (9) 因乱抽他帙以试。(书套,此处 指书本) (10) 嵩将诣州讼理。 (诣,到。讼理:诉讼)八、我有一个梦想1. 从内容与情绪两个角度,分析这篇演讲词的层次结构。 这篇演讲词从内容上可分成两大部分 : 一、(1―16自然段)叙述美国社会黑人的现状以及渴望改变 现状的决心和意志。 二、(17―33自然段)描述渴望实现后的美景,表达了作 者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决心。 金博士用一连串的排比句鼓舞与会者,鼓动起全场的热烈气 氛;又通过在大段的热情激烈的话语之间适度穿插“但是对于”、“我 并非没有注意到”一类内容,调节演讲的节奏,使得演讲者与听众的 情绪一浪高过一浪地推向顶峰。2. 谈谈你对非暴力抗争观念的看法。 (从时代的角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 用演讲的语气诵读“朋友们, 今天我对你们说”到篇末 的部分。九、魏公子列传 1. 信陵君既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 你以为他的性格魅力 何在?司马迁是怎样刻画这一著名历史人物的? 信陵君的性格魅力主要表现在他礼贤下士的谦虚作 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这两大方面,司马迁长于刻画历史 人物,在本文中他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来揭示信陵君的性格 特征。2.侯嬴为什么选在信陵君夺取兵权的时机“北乡自刭”?他 的死表现了何种精神?信陵君对侯嬴的以死相报为什么不加劝阻 呢?关于侯赢在信陵君到达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刎一事,可以从当时的社会 背景去理解。 战国时, 士人交往的一条重要准则是“士为知已者死”, 信陵君能“仁 而下士”,且“待侯生者备矣”侯生就会成为“为知己者死”的士。信陵君对侯嬴的 以死相报为什么不加劝阻呢?这就要从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风尚、道理观念来 看。在当时,守信用,践诺言是人们行动的规范。这样士为知己者死,忠于知己, 不失信、不背约,以死报知遇是他们坚守不渝的信条。如果对他提出的以死报知 己的行动加以劝阻,这就将会被认为是不知己的表现,是对人格的蔑视,是极不 礼貌的行为。作为“仁而下士”,有三千余宾客的信陵君,对“士”的这些特点是一 清二楚的,他决不能劝阻,轻生死、重信诺的侯嬴以死报知己的行动。相反,他 还认为侯嬴的以死相报将会激励和坚定自己在夺军救赵的斗争中必须成功、不能 失败的决心,也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侯嬴。显然,这样的处理完全符合当时的 社会风尚和人物的性格特征的。3. 侯嬴、朱亥、如姬是信陵君窃符救赵壮举中的三个有功之 人,作品都写得呼之欲出,作者对这三个人物的描写在手法上有何不 同? 对侯嬴作者采用详写的方法,除去以行动表现他的性格特征 外,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如他关于“窃符救赵”的主张;关于“夺晋鄙 军”的计谋,突出表现了他“忠于知己”的性格特征。对朱亥文章是借 侯生之口提到的,除了试探公子之外,与下文有关朱亥情节的多次叙 述相照应,因此,全文有关朱亥的内容,看似闲笔,实则大有深意。 对如姬采用插写的手法表现其窃符报恩。十、念奴娇? 过洞庭1. 此词作者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表现在作者超旷的胸怀与豪迈的凌云之气。词中,不仅 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表里俱澄澈”的邈远景色,更寄寓了作者高超的精 神境界,字里行间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词人 的思想,已被宇宙的空明净化了,而宇宙的景,也被词人的纯洁人格 净化了。二者浑成一体。并且,遭遇困蹇却仍然光明磊落,甚至有能 驱遣天地万物,“尽吸西江”的豪举,这就更加展示了作者的精神风貌 和人格魅力。 2. 简析这首词物境与心境相交融的艺术特色。 词的上片侧重描写物境,作者有意突出水天辉映、上下通明的 澄澈意境,以形象手段传达从中感悟到的心物交融、天人同化的美妙 体验。 下片侧重描写心境。 物境与心境互相映射, 达到了高度的融合。3.“尽吸(挹)西江”三句的豪纵气概是怎样表现出来 的? “尽吸西江”三句中, 作者以主人自居, 请万象为宾客, 与大自然交朋友,大有调遣万物的气魄,极其豪放旷达,不 仅使词中的自我抒情形象占据了画面中心,而且充塞于天地 之间,作者的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在词中得到了鲜明表现。十一、报刘一丈书1. 在当时政治黑暗、不少士大夫寡廉鲜耻的情况下,作者表现 了怎样的态度与勇气? 不愿屈节逢迎以同流合污,十分憎恶、愤恨官场黑暗现实。 2. 文章详写谒见前,而略写谒见后,这在艺术上取得了何种 效果? 作者于“才德称位”仅一笔带过,却对“上下相孚”在当时之虚 伪大加挞伐。这是因为“上下相孚”的真相一旦揭穿,“才德称位”便成 了无根之木,也就毋须多作辩述了。十二、苦恼1.马车夫姚纳为什么要再三对别人、甚至对小母马叙说他儿子死了的事? 老马夫姚纳想向别人倾诉失去儿子的痛苦,然而那么大的一个 彼得堡竟找不到一个能听他说话的人,最后他只好对着自己的小母马 诉说。 2. 本文的人物对话描写有什么特色?对塑造人物形象起了 什么作用? 小说的对话描写精当简练,能反映出人物在特定环境、场合 中的性格特征与心理活动。姚纳与军人及三个寻欢作乐的青年的对 话,不仅深刻揭示了军人与三个青年的自私自利、麻木不仁,而且也 反映了姚纳内心深处极度苦闷的情绪。3. 小说是怎样将“人与人”的关系与?°人与马?±的 关系作对比的?这样对比有何作用? 文中姚纳先后四次想向军人、三个青年、扫院子的仆人 与年轻马夫诉说苦恼,但这些人对他都漠不关心。最后他来 到小母马跟前,小母马不仅听着“他的倾诉”,而且还“闻闻主 人的手”。马有情而人无情,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这一对 比,更能引起读者对主人公悲惨命运的同情,对世态炎凉的 颤栗,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憎恶。 4. 举例说明本文中的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 表现 人物心理活动所起的作用。 “老头儿叹口气,搔搔自己的身子……他想说话…”“叹 气”“搔身子”这些细节, 写出了他有强烈的向人倾吐苦恼的痛 苦的心境,及想得到别人的理解同情的渴望,但却找不到一 个能诉说的人,可见他的孤单寂寞压抑,滞重的心态。 (190 页第六自然段)十三、谏逐客书1.文章如何说明逐客的弊病?本文第四段是从理论上直接阐明逐客之害。逐客的结果必然是 “弃黔首以资敌国, 却宾客以业诸侯。 ”这样做简直就是借武器给敌人, 送粮食给强盗!这样说明逐客的弊病,一针见血,抓住了要害。这个 结论对于雄心勃勃的秦王来说,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2.指出文中的铺陈部分,并说明其表达的作用。 本文采用了铺陈的手法,说明客卿之功。事实胜于雄辩,在第 二段作者列举了历史上四位国君与当今秦王的大量事实作论据,第三 段作者详细铺述秦王重外物轻人才的事实,文气饱满,大大增强文章 说服力。 3.举例说明本文所采用的正反对比的说理方法。 本文在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之后,即反复采用正面论述和反面 推理相结合、正反对比的方法进行论证。第二段中,四位秦君“皆以 客之功”的事实是正面论述,“向使”句以下转入反面说理。第三段中, 秦王重用“异国之物”与用人上的“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形成对比。第 四段中,五帝三王之成功与秦王却客以助仇,也是正反对比。 十四、吊古战场文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宣扬文教,“在守不在战”。 2.具体分析本文抒情与写景如何密切交融以共同表达主旨。 作者想象丰富,描述亦见功力。无论是“声折江河,势崩雷 电”的总体描述,还是“利镞穿骨,惊沙入面”的细致摹写,都可谓简 洁生动。“河水萦带,群山纠纷”两句尤为警策。在描述古战场悲凉肃 杀之景象的同时,作者还倾注进了悲怆沉痛的情感,将惨淡之景与惨 痛之情融汇一体,读来令人惨恻不已。三、 有人以为, 本文对战争的看法有失偏颇, 情调也太凄伤。 你的看法如何? 边患不靖,是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作者由凭 吊古战场,回顾边患历史,体察人民苦难,有针对性地尖锐指出:边 战不息的原因,有时也在本国帝王好战,边将邀功,“多事四夷”,致 使士卒牺牲累累,百姓流离失所。因此,作者主张,为政应重在宣文 教,施仁义,行王道,睦邻友好,得“守在四夷”之效。所言未必尽当, 但用心可贵,精神可嘉。十五、二月兰1. 作者对亲人的怀念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和人生意义? 文章通过对居住地燕园内盛开的二月兰的描写,联 系自己人生的遭遇,真切地抒写了对亲人的怀念并阐发了对 人生的感慨。行文中透露出对人格的高蹈、对学问的追求和 对生命意义的叩问。 2.分析文中对二月兰描写的作用。 运用反复这一表现手法渲染气氛、突出意象、强化情感,是 本篇最显著的艺术特色。 本文多次反复地描写了“二月兰”的意象,对其的赞颂之情溢 于言表。首先,作者借二月兰的意象歌颂亲情,更歌颂了女性身上特 有的美好品质。其次,二月兰象征着众多女性平常的生活态度与人生 哲学。最后,二月兰还象征着一种女性情感与气质特征,即善良、关 爱他人与自我牺牲。3. 指出最能体现文章艺术风格的地方。 本文最显著的特色是运用“反复”的手法渲染气氛。如“宅 旁,篱下,林中、山头、土坡,湖边,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团 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直冲云霄,连 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这段景物描写在开头和中间部分出现两 次,一字不差。“笑对春风”出现两次,“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出现三次,“紫气直冲云霄”出现四次。反复手法的运用,不仅表达了 作者对二月兰象征的平凡女性美好品质的赞美,而且凸显了意象。二 月兰是题目,是全文记叙抒情的中心,是作者的立意所在。一次次的 反复,加深了读者的印象,聚焦了读者的关注点;同时借景抒情,寓 情于景,首尾呼应营造出关注全篇的情感基调和气氛。十六、听听那冷雨1. 这一篇散文比较长,通读以后,请想一想作者究竟是如何结 构这许许多多的段落,它们都集中在什么方面,落实在怎样一个主题 上?你觉得这些段落对主题都起到某种作用吗? 以“雨”为线索结构全文,集中到一缕剪不断的乡愁上。落实 在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和思念这个主题上。作者从金门街写到厦门 街,从时代的变化写到永恒的乡愁,从西方的凄风冷雨写到祖国的杏 花春雨,黄梅细雨,凄凄切切地诉说着情感,用各种具体的意象让我 们产生了共鸣――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 2. 为表现自己文章的主题,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古典诗词,也 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段,比如对偶、排比、双声叠韵、拟人化的手法, 等等。这样的写法当然可以起到感染读者的作用,请尝试设想,假如 不使用这些艺术表现手法,在我们的阅读中又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会感到平淡无味,缺乏激情和意境)3. 论文的写作,我们说必须注意有根据、有充分的材料,所 谓有所本,从而有所谈论,或者得出某个结论;散文,尤其是抒情散 文,常常依靠作者的想象,依靠某种联想,展开想象的翅膀,带着浪 漫主义的激情去宣泄,去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一篇文章,作者将 这样的想象和联想发挥到了极致。请思考,在作者感情的宣泄中,这 些想象和联想的线索所在,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何? 这些想象和联想的线索就是“雨”。开始由台湾岛上的“雨 季”引入对“大陆”的思念,“大陆”的“春雨”连接着“他的少年时代”。接 着从“看看”、“嗅嗅”、“闻闻”的角度写“雨”,通过“中国风景”特有意 趣与韵味的描述,以表达自己刻骨铭心的思乡愁绪。再接下来作者将 “雨”想象为“一种回忆的音乐”,从“听听”的角度,尽情地抒写他对大 陆生活情景的回忆和思念,以及久离大陆、漂泊在外的“凄迷”心境, 集中地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祖国命运的关心之情。最后写听 不到雨声的失落感,以此传达出“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的 深深憾恨。十七、蒹葭1.你认为《蒹葭》的中心意象是什么?这一意象有何 象征意义? “伊人”象征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 2.以《蒹葭》为例,请谈谈你对诗歌中存在的“朦胧 美”有何看法。十八、长恨歌1.对《长恨歌》的主旨,历来有不同认识。有人以为是讽刺荒 淫,有人认为是歌颂爱情,有人认为是双重主题。你的意见如何?理 由是什么? 长诗对李、杨故事的描述,有一定的史实与传说作依据,但 也融进了作者丰富的艺术想象和独特的感受,因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 是一出美丽的宫廷爱情悲剧。诗中对李、杨早先的耽乐误国,有所讽 刺,如“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弟兄皆列土, 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等,但这不 是主要的。作者精心描绘的是李、杨生死离别,在天人阻隔之后,依 然苦苦相思的那份真爱与深情。因此,全诗的主旨是对李、杨悲剧的 同情和对两人真心相爱的歌颂。2.第四段对刻画杨玉环的形象及表现“长恨”的主旨有何作 用? 第四段“闻道汉家天子使”以下诸句,写贵妃的震惊、激动、惶 惑、急切、悲楚、委屈、感激等诸般感触,诗人都尽力揣摩人物的内 心活动,又充分发挥艺术想象,故写得颇合情理。 3.第三段玄宗思念贵妃的有关描写,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什 么作用? 第三段“夕殿萤飞思悄然”以下几句,写玄宗从傍晚到入夜、到 夜深、到黎明、到清晨的整整一夜的心理活动。在皇帝身上写出了如 常人一般的真切感情,大大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气氛,强化了“长恨”的 主题。4.唐玄宗当然也有人之常情, 但他和杨玉环之间的感情, 果真能真挚深刻到此诗所写的程度吗?如果说其中有虚构, 那为什么历来的读者对此诗津津乐道、倍加赞赏?试各抒己 见,共同探讨。十九、哭小弟1. 本文在写小弟的经历与事迹时,叙事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这样的结构安排有何作用? 文章围绕着小弟的病逝,把现实与回忆、家庭与社会、情与 理交互组接,不是单线性顺叙,而是把众多的材料分成块状,交错展 现。 这种将多方面的材料交叉垒积的叙写方法, 使文章内容层出层新, 结构错落有致,避免了单调刻板。2.本文是哭小弟的,作者为什么又要哭蒋筑英和罗健夫? 为中年知识分子的早逝“痛惜”,呼吁应该关心中年知识分子。 3. 举例说明本文是如何运用细节描写与侧面烘托来写人 物的。 在回忆小弟生前的事迹时,写小弟幼年时在昆明冬天不怕生冻 疮、 敢用冷水洗脸这一细节, 就刻画出小弟活泼、 可爱而憨实的形象。 小弟因病逝世后,作者写了小弟周围的同志对小弟的怀念,尤其是对 小弟的一个同事给作者的一封信的大段抄录,从侧面烘托出小弟忘我 工作的崇高品质。二十、敬畏生命1. 结合本文,谈谈施韦泽所主张的生命伦理学的基本特色。 只涉及人对人关系的伦理是不完整的,只有在所有生命共生 共存的关系中建立起来的伦理才具有充分的伦理动能。 2. 应该怎样理解“我们生存在世界之中,世界也生存在我 们之中”? 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有赖于其他生命和整个世界的和谐, 任何生命都有平等的存在价值。 3. 本文作者所希望的“自然律与道德律”的理想关系是什 么? 理解生命、敬畏生命,与其他生命休戚与共,使作为自然力 的上帝与作为道德意志的上帝、爱的上帝统一起来。4.作者从伦理角度提出了“敬畏生命”这一概念,你觉得 应该怎样理解它和生命的休戚与共之间的联系? 作者肯定人作为最高的生命能够认识到敬畏生 命和生命的休戚与共,从而摆脱无知。作者所提出自然律与 道德律的统一,可以看作是人的认识与上帝观念的统一。作 者提出要做到这些在于我们人类对“德性”的保护,对“德性” 的培育在于必须避免作者提到的四种诱惑,最终成为清醒敏 锐、有思想、有感情的人。这种人才能获得内在的幸福。“敬 畏生命”的概念是和所有生命的彼此之间的休戚与共紧密联 系的,前者是核心理念,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和说明,同时 也是具体的行为指向。二十一、春江花月夜1.有人认为,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哀而不伤?±, 请谈谈你的感受和认识。 诗中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却“哀而不伤”,并 不颓废与绝望,正是由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诗人从大 自然的美景中感到了一种欣慰。 2.本诗哪些地方用了暗示手法? 白云、月亮的移动、鸿雁、鱼龙等 3.为什么说月光是统领全篇的灵魂?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看,月光的确是控引全诗笔墨运行 的轴心,是贯穿统领全篇的灵魂。从结构上看,诗以月亮升起到坠落 为线索,写了“月生--月照--月高悬--月斜--月落”的全过程。从内容上 看,A.月光是景物描绘的主要对象,作者以月光统摄群像,描绘了潮 水、波光、花林、沙滩、夜空、白云、青枫、闺阁、镜台、海雾等一 系列景象, 如铺展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水墨长轴, 画面清丽, 意趣盎然。 B.月光是引发作者探索茫茫宇宙与漫漫人生两者关系因由的哲理思 考的凭借。C.月光是抒写离情别绪的依托。二十二、瓦尔登湖1. 梭罗说“将生活驾驭到一个角落, 让它降到一个最 卑贱的地步”,这是他自己给自己设定的一个目标,后来他也 就照此计划而行。这是理智的选择。按这样的选择去做和遭 受人生中的一切然后去做,有什么区别?结果将会如何? 按计划去做是探索人生,批判人生,振奋人生,阐述 人生的更高规律;遭受人生中的一切后去做则是逃避。2. 我们阅读梭罗笔下的蚂蚁之战, 多多少少有某种悲凉、 悲壮、 悲哀的感觉,哪些地方让我们产生这样的感觉? “小山谷”中的战斗、三武士混战 3. 梭罗的文字自然、流动,他在写作中没有任何的做作,朴 实无华。 我们阅读他的文章, 可以感受到梭罗的一颗自然而平和的心。 思考梭罗如何叙述他的所见所闻,假如是你,又会如何去描写所见到 的一切? 用平铺直叙的句子与简洁的语言叙述他的所见所闻 4.阅读系列文字,回答相关问题 我特别关注三位武士的混战,便把它们决战其上的木片端进小 木屋,放在我的窗台上,罩上一个反扣的玻璃杯,以观战况。我用放 大镜观察最初提到的红蚂蚁,看到它狠狠咬住敌方的前腿上部,且咬 断了对方剩下的触须,可自己的胸部却被黑武士撕开了,露出的眸子 发出战争激发的凶光。它们在杯子下又缠斗了半小时,当我再次观战 时,那黑武士已使敌人身首异处,但那两个依然有生命的脑袋,挂在 它身体的两侧,犹如悬吊在马鞍边的两个恐怖的战利品,两个蚂蚁头 仍死咬住不放。黑蚂蚁微弱地挣扎着,它没有触须,且剩下的唯一的 腿也已残缺不全,浑身伤痕累累,它用尽力气要甩掉它们。这件事半 小时后总算完成。 我拿起罩杯, 它一瘸一拐爬过窗台。 经过@场恶战, 它能否活下来,能否把余生消磨在荣军院里中,我并不清楚。我想以后它不能再挑起什么 重担了。我不清楚谁是胜利了一方,也不知大战的起因。但 因目击这一场大血战,而整天陷入亢奋和失落的情绪之中, 就像在我的大门前经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 A.这段文字主要写什么? B.这里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 C.作者观此血战, 为何陷入亢奋和失落的情绪之中? A. 红黑三个“武士”的生死鏖战 B. 场面描写 C.为红黑武士奋不顾身、 战斗到底的精神而亢奋; 为 红黑双方的两死一伤的决战结果而失落。一片叶子 东山魁一1. 思考一下,作者是如何通过一片叶子的生命轨迹,引发出 对世间万物和人类生命本质的领悟的? 作者透过一片树叶的生衰荣枯,以小见大,揭示了生命的燃 烧与寂灭,道出了世间万物生生不息的普遍规律。 2. 本文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通过一片叶子来写人生,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3.作者是如何把画意、诗情和哲思融为一体的? 作者用他的慧眼和灵性,观照自然风光,并用高 超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文字加以描绘,优美的风景有诗一 般的意境,景物、诗情与哲理融为一体。 4.有条件的话,找几幅东山魁夷的风景画品味欣 赏,你能否发现他的画与散文之间的一些共同特点?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二十三、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 1. 为何说本诗生动体现了李白抒情诗的艺术个 性? 整首诗的情感活动起止无端,断续无迹,大起 大落,变化剧烈,生动体现出李白抒情诗的艺术个性。2.概括本诗的情感内容。 作品以大量笔墨抒写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及其在现实的 沉重压抑下心烦意乱、愁怀不解而想归隐江湖的意愿。其有 躲避现实的因素,也表现出作者有志难伸、怀才不遇、不甘 屈服于现实和命运、又不知路在何方的内心痛苦。 3. 本诗的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 语言奔放自然似脱口而出,全无拘束。二十四、赤壁赋1.作者是如何形容萧声的?作者从三个角度描写箫声:A.用比喻的手法,直接写 箫声的哀怨悲凉:“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B. 运用通感比喻,写出了箫声的余音绵长: “余音袅袅,不绝 如缕”; C.用对偶、夸张的手法描写箫声荡人心魄的艺术效 果: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艳妇” 。2.《赤壁赋》中是如何描写江水、明月、清风的?景物 描写在文章的抒请、议论方面有什么作用? 作者用直接描写的方法,“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 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使江水、 明月、清风三者构成了一种清幽纯净的意境,借江水、明月、清 风等景物,来抒发其遗世独立的旷达之情,阐明了事物变与不变 的哲理,达到了写景、抒情,说理的完美结合。3.简析本文是如何做到景、情、理有机结合,体现出理趣之美的。江水、清风、明月,这三个自然意象,在文中贯串 映现,或引启遗世独立的遐想,或引发惆怅哀怨的悲情,或 喻指万物皆具“变”与“不变”的两重性,生发出即使在坎坷之 中,有为的生命仍有其永恒价值的人生哲理。形象性、情感 性和哲理性的统一使本文充盈着诗情画意和理趣之美。 4.你是否赞同作者所作“变”与“不变”的分析?苏轼既看到事物变的一面,又看到事物不变的一面, 既看到事物的相对性,又看到事物的绝对性,是符合辩证法 的。5.你对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人生观是怎样看的?人在遭遇 种种挫折时,最好应采取什么态度?面对现实,不怨天尤人及时进行调整。贝多芬百年祭1.在作者的笔下,贝多芬是什么样的一种性格?作者对 贝多芬这一性格的谈论使用了哪些文学手法?作者为什么对 贝多芬的性格做那么多的分析谈论? 落拓不羁、孤傲倔强。 衬托、对比。 从贝多芬的人格特征说起,展示贝多芬在性格上 的反抗特征,作者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比较、对照和分析批评, 将贝多芬的真正特立独行的一面,真正突破传统,为音乐注 入新的内容的实际情况,条分缕析地告诉我们。2.文章在接近末尾时有这么一句话:“贝多芬的音乐是 使你清醒的音乐;而当你想独自一人安静一会儿,那你就怕 听他的音乐了。”请就这一句话谈谈贝多芬音乐的意义所在。 因为贝多芬的音乐能使人激情澎湃
大学语文(本)课后思考与练习答案―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月兰种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