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查看《宋以前中华医书集成》

略论北宋官府之校理医书(可编辑),古代医书,金庸群侠传医书,略论中国人的脸,略论..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略论北宋官府之校理医书(可编辑)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北宋校正医书局对《千金要方》改动评析
 |  | 
数字中国全站搜索:
北宋校正医书局对《千金要方》改动评析
关键词:北宋 校正医书局 《备急千金要方》 《新雕孙真人千金方》 文献研究&&& 宋?嘉v二年(公元1057年)宋仁宗诏令:“即编修院置校正医书局,命直集贤院、崇文院检讨掌禹锡等四人,并为校正医书官。”北宋校正医书局集中人力物力,先后校正并刊行了《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脉经》、《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十余部古典医籍,使这些宝贵的医籍经过整理流传至今,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近年来,随着中医文献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研究者对北宋校正医书局整理校正医书的方法提出质疑,认为他们在校订过程中对原书改动过大。以《千金要方》为例,宋校本《备急千金要方》卷首林亿等人序云:“臣等术谢多通,职专典校,于是请内府之秘书,探道藏别录。公私众本,搜访几遍,得以正其讹谬,补其遗佚。文之重复者削之,事之不伦者辑之,编次类聚,期月功至。”由序中可知,宋人对《千金要方》的篇章次序以及内容文字都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与改动。由于未经宋人整理的古医书极少流传下来,人们对宋人私改医书的做法以及这种做法所造成的危害都缺乏足够的认识,以至于在文献研究中很多问题疑惑不解。&&&& 20世纪80年代,日本静嘉堂文库珍藏的宋刻本《新雕孙真人千金方》(下称新雕本)由日本大孤市オリエント出版社影印出版(见《东洋医书善本丛书》第二期)。新雕本被认为是现存唯一未经宋人校改过的版本,在相当程度上保存了孙思邈《千金要方》的旧貌,这就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参照。将该本与宋校本《备急千金要方》(下称宋校本)对照校勘,可以考证宋人改书的具体情况。本文试就以下几个方面略加论述:&重新调整编次目录&以第十卷、第二十六卷、第三十卷为例:&新雕本宋校本(1)第十卷伤寒下第十卷伤寒方下伤寒宜吐方第一伤寒杂治第一伤寒宜下方第二劳复第二杂治方第三百合第三手足肿方第四伤寒不发汗变成狐惑第四黄疸黄汗方第五伤寒发黄第五百合病第六温疟第六江南溪毒证第□&温疟第九&(2)第二十六卷备急第二十六卷食治卒死第一序论第一蛇毒第二果实第二被打第三菜蔬第三火疮第四谷米第四&鸟兽第五(3)第三十卷玉函方附第三十卷针灸下孔穴主对法头病第一头面第一舌病第二心腹第二膝病第三四肢第三风病第四风痹第四癫病第五热病第五(在癫病第五)瘿瘤第六杂病第六杂病第七(在杂病第六)妇人第八&&&& 从以上三卷的篇目来看,宋人校订《千金要方》时,已将孙氏原书的次序完全打乱,进行了重新编次,各卷中的篇目及条文顺序亦作了重新排列,使其在形式上较为整齐划一。&增补润色原文&&&& 以《第一卷?诊候第四》为例(下划线部分为二本不同之处):&新雕本宋校本(1)夫诊候之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血脉未乱,经络调和,精取其脉。夫诊候之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2)三部者,上部为天也,中部为地也,下部为人□□□九候。部各有三,合为九候。何谓三部?寸关尺也。上部为天,肺也;中部为人,脾也;下部为地,肾也。何谓九候?部各有三,合为九候。(3)上部人,耳前动脉,耳目之气也。中部天,手太阴脉也,鼻肺之气也。下部地,手阳明也,胸中之气也。上部人,耳前动脉,主耳目之气也。中部人,手太阴,肺之气也。下部地,手阳明,胸中之气也。(4)又淫于藏,与荣卫俱行,俱与魂魄飞扬。及淫于藏,不得定处,与荣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5)气淫于腑,则有余于外,不足于内,气淫于藏,则有余于内,不足于外。阴气盛则梦涉江河大水而恐惧;阳气盛则梦见蹈大火而燔灼。凡气淫于腑,则有余于内,不足于外;气淫于藏,则有余于内,不足于外。问曰:有余不足有形乎?对曰:阴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盛则梦蹈大火而燔灼。&改动药味药量&新雕本宋校本合和者宜用一君二臣五佐,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也。《第一卷?用药第六》合和者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第一卷?用药第六》虚多热,加地黄、牡蛎、地肤子。虚多热,加地黄、牡蛎、地肤子、甘草。虚而多忘,加茯苓、伏神、远志。(《第一卷?处方第五》)虚而多忘,加伏神、远志。(《第一卷?处方第五》)桃仁汤治产后往来寒热,恶露不尽方:桃仁五两,吴茱萸二升,黄芪当归芍药各三两,生姜醍醐百炼酥右七味咀。(《第三卷?□□□□恶露》)桃仁汤治产后往来寒热,恶露不尽方:桃仁五两,吴茱萸二升,黄芪当归芍药各三两,生姜醍醐百炼酥柴胡各八两,右八味咀。(《第三卷?恶露第五》)&&&& 以上三个方面明显显示出,宋人校正《千金要方》过程中对原文改动甚大,一是增补了大量文字,对条文中的脏腑、经络、脉诊以及病机症状等内容多有补充,使其论述更加完整丰富;二是修饰文句,使语义表达更加准确、严谨;三是根据宋代的医学水平改动方剂组成中药的药味药量。&&&& 从调整编次目录到大量增补改动原文,可以看出北宋校正医书局对《千金要方》规范化的改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可以起到纠正讹误、补充修饰、形式上整齐划一的作用。但是,宋人所作的这些调整添补均未做任何说明,如果对原文体例不作深入研究,又无相关文献可供参考,后人则很难识别这些改动的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评价,宋人的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原著,实际上是篡改了孙思邈的著作,妨碍了后人对孙氏医学思想及医学理论的研究。在校书过程中径改原书,这是古代文献整理的大忌。&&&& 北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在《校正千金翼方表》中说:“臣以为晋有人欲刊正《周易》及诸药方,与祖讷论。祖云:辨释经典,纵有异同,不足以伤风教。至于汤药,小小不达,则后人受弊不少。是医方不可以轻议也。臣等不敢肆臆见,妄加涂窜,取自神农以来书行于世者而质之,有所未至,以俟来者。”这种态度,不可谓不严谨,但似乎与他们校正《千金要方》的做法大相径庭。因此,全面系统考察北宋校正医书局的医书整理方法及其具体内容,不仅关系到对宋以前医书的准确客观认识,而且对我们今天的古医籍整理乃至中医临床都有重要的借鉴与指导作用。&&感谢读者推荐! 
目前尚未有任何评论!!古今医书出版(宋代)
校正书局与医书大量刊行
一、政府编纂、校正、颁行的医书
  宋王朝对医学事业较历代为重视,政府多次组织官员学者集体编纂医书,更建立专门机构校勘、刊行,医书得以广泛流传。
  (一)政府组织编纂的医药学著作:  在药物学书籍方面宋政府曾7次组织人力、物力对大型药物学著作进行修订、校正。在方书和方剂学著作方面政府也曾4次组织医官集体编纂大型方书,并组织官铸针灸铜人,编纂针灸图经。最值得一提的是校正医书局的成立。
  宋以前医籍多赖辗转手抄,流传,以致讹误、衍脱很多。宋政府在开国不久即诏令征集收购医书,进行整理、修订。嘉祐二年(1057)仁宗采纳了枢密使韩琦的建议,设置校正医书局于编集院,集中了一批著名医家,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校正工作,并命直集贤院掌禹锡、林亿校理、张洞校勘、苏颂等为校正,后又增命孙奇、高保衡、孙兆为校正。这是我国出版史上首次由政府设立的医书校正专门机构。校正医书局设立后,搜求佚书,征集众本,进行严肃认真地校正,“正其讹谬,补其遗佚,文之重复者削之,事之不伦者缉之”(见高保衡等《新校备急千金要方序》),几乎一言去取必有稽考。每完一书则作序陈述校正崖略并予以评价。随即奉请皇帝,亲览,然后交由国子监刻版刊行。经过校正的医书大部在熙宁间()陆续印行。宋代对医籍的校正和刊行对促进中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使许多濒临亡佚的重要医籍得以保存;又得力当时的印刷术和造纸术的革新,改变了手工抄写的落后局面,使这些古代医籍能够刊行流传至今,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其历史作用不可低估。
  经校正医书局重修、刊行的医药书籍,现在可知的有:  1、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校正后改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2、皇甫谧《针灸甲乙经》;3、张仲景《伤寒论》;4、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5、王叔和《脉经》;6、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7、王焘《外台秘要》;8、掌禹锡等《补注神农本草》;9、苏颂《图经本草》宋代刻书,可分为官刻本、家刻本和仿本三大系统,官刻本指的是政府机关刻书。官刻本又有中央和地方所刻的区别,中央所刻之书以秘书省国子监最为著名。当时国子监除镂刻经史外,也很注意校刻医药书籍,印行书籍还可公开售卖,并允许读者付款续印。中央官刻本以北宋时为多,地方官刻本则多见于南宋,南宋地方政府各司用公库钱刻印的书总称“公使库本”。此外,各州、军学、部学、府学、县学、宫以及书院也都有刻书。宋代印本书籍已大为普及,官刻的医书种类最多,数量最大。
  北宋初中央官刻医书有;《开宝新详定本草》、《开宝重定本草》、《太平圣惠方》、《黄帝内经素问》;《难经》、《诸病源候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简要济众方》。校正医书局所刻刊行的医书计有《补注神农本草》等10部,已如上文所述。
  南宋偏安江南后,国势衰弱、财力日础,因而中央官刻医书种数极少,仅三、四种。  北宋时期,地方官刻医书种类很少,主要有:熙宁二(1069)两浙东路茶盐司本《外台秘要方》40卷。南宋时期地方官刻医书种类和数量都比北宋时为多,主要有:司库副本9种,郡斋本8种、书院刊本10种。
  此外,地方官也有医书刊刻,如《魏氏家藏方》、《医说》和《小儿痘疹论》等多种。
  二、书商与医家个人列刻的医书  (一)书商刊本  书商所刻之书统称为坊刻本。宋代书坊有很大发展,有的刻书馆历史悠久,刻书流传广泛。宋代坊刻较多,以浙江杭州印的浙本为上、四川刻印的蜀本次之,福建刻印的闽本又称建本或麻沙本最下。
  闽刻本主要有:《新编类要图注本草》等4种,麻沙刻本主要有《本草衍义》等4种。浙刻本及其他坊刻本主要有《增广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4种。
  (二)医家私人刊本  宋代医家多有私人出资命工刊刻自著或其他医书,以广流传。主要有史堪的《史载之方》;庞安时门生魏炳刊刻的《伤寒总病论);朱肱曾校刊《金匮要略方》、又刊刻自著《伤寒百问》及《南阳活人书》、《重校正南阳活人书》;阎季忠刊刻《小儿药证直诀);寇约刊刻《本草衍义》;严用和刊刻自著《严氏济生方》。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大众医药网 - 文献资料 - 《脉经》引用古佚医书考
????? ????
《脉经》引用古佚医书考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9年第7期第5卷 文献整理
作者:崔锡章
单位:崔锡章(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 北京 100013)
关键词:《脉经》
  《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为晋代王叔和编撰。在这部重要的医学著作中,不仅汇集了魏晋以前各家有关脉学的理论,并全面系统地加以阐述,为脉学理论自成体系作出了贡献,还由于引用了诸多现已不传于世的古佚医书,在文献研究以及古医籍辑佚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将《脉经》中所引古佚医书分类略列如下:
  1 诊法类
  1.1 脉法:
  ①《脉法》 (见《脉经.卷一.第七》)
  ②《扁鹊阴阳脉法》 (见《脉经.卷五.第二》)
  ③《扁鹊脉法》 (见《脉经.卷五.第三》)
  ④《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见《脉经.卷五.第五》)此外,在《脉经.卷四.诊损至脉第五》中还有“扁鹊曰:脉一出一入曰平,再出一入少阴……”一部分,内容为论述损脉与至脉,应归入脉法一类。
  1.2 察声色:
  《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见《脉经.卷五.第四》)
  2 《四时经》(见《脉经.卷三》)
  下面分别考证如下。
  2.1 《脉法》。
  《脉法》不见载于史志书目。今《脉经.卷一.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中有:《脉法》云,“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魂魄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审而知者,针入病愈”一段,四字为文,共28句,112字。这段文字在经过宋人林亿等校勘整理过的《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八.五脏脉所属第四》中也有引用,除“察按阴阳,谁先谁后”,《备急千金要方》作“三阴三阳,谁先谁后”外,其余相同,同时在“针入病愈”文后,《备急千金要方》尚有余文64句,凡258字。而在未经宋人整理过的《孙真人千金方.卷二十七》中也有引用,与《备急千金要方》所引相同。在《脉经》未引的余文部分,《孙真人千金方》较《备急千金要方》少11句,计46字,个别之处文字也略有出入。如在“因息游布”下,《孙真人千金方》缺“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五句;在“或缺或亡”下缺“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四句;在“令得分明”下缺“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二句。
  现从句法分析,《脉法》基本以四字为句,两句相对成文,又通篇有韵相押。又从内容的完整性看,均以《备急千金要方》所引更为完整。由此推知,《脉法》在北宋林亿校勘《备急千金要方》时,有可能尚存于世,而《脉经》只是摘引其部分内容而已。
  2.2 《扁鹊脉法》等:
  考《通志.文艺略》,著录有《扁鹊脉诀》一卷,《宋史.文艺志》著录有《扁鹊脉经》十卷。《通志》成书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宋史》成书于公元1345年,由此可知在宋未元初时还有扁鹊脉法的著作流传于世。今《脉经.卷五》所引《扁鹊阴阳脉法》论述的内容为三阴三阳的平脉及病脉。如果与传世的医经《素问》、《难经》及《伤寒论》第九、第一九三、第二七二等诸条相比较,就会发现有所不同。如:
  《扁鹊阴阳脉法》:
  “少阳之脉,乍小乍大……正月、二月甲子王。”
  “太阳之脉,洪大以短……三月、四月甲子王。”
  “阳明之脉,浮大以短……五月、六月甲子王。”
  “少阴之脉紧细,动摇六分…七月、八月甲子王。”
  “太阴之脉,紧细以长……九月、十月甲子王。”
  “厥阴之脉,沉短以紧……十一月、十二月甲子王。”
  可是在《难经.七难》当中则为:
  “冬至之后,得甲子少阳王,复得甲子阳明王,复得甲子太阳王,复得甲子太阴王,复得甲子少阴王,复得甲子厥阴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此三阳三阴王时大要也。”
  通过上述对比,我们不难看出,在三阴三阳当令(王时)的次序上,即“太阳”与“阳明”及“太阴”与“少阴”的次序上,两书有所不同。而在《素问.诊要经终论》中则另成体系。
  又如,《扁鹊阴阳脉法》云:
  “脉,平旦曰太阳,日中曰阳明,晡时曰少阳,黄昏曰少阴,夜半曰太阴,鸡鸣曰厥阴,是三阴三阳时也。”
  《伤寒论》则云:
  “太阳病,欲解时,从已至未上。”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两相比较,在一天十二个时辰当令的次序上也有不同。它反映了魏晋前各医家的不同见解,是我们研究脉学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脉经.卷五》所引《扁鹊脉法》共三条,其内容为论述平脉与病脉的区别。所引《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主要对诸多异常脉象及特殊病症进行了论述。其中“经言”部分或见于《难经》、《素问.大奇论》及《平人气象论》、《甲乙经》等诸书。在“扁鹊曰:夫相死脉之气,如群鸟之聚,一马之驭系水交驰之状,如悬石之落……”下凡五条,多不见于传世医经所载。
  以上有关扁鹊脉法的诸多内容,是否全部出自《通志》所载《扁鹊脉诀》和《宋史》所录《扁鹊脉经》二书,尚不能完全确定,但是从《脉经》全书体系分析,凡引张仲景之论系用“师言”、“师曰”;出自《素问》、《难经》等诸书者用《经言》、《经曰》;而有关扁鹊所论,用“扁鹊曰”;又从在宋未元初这段时间中还有扁鹊关于脉法的专著流传于世来看,前论所述部分内容出自《扁鹊脉诀》及《扁鹊脉经》已佚两部古医籍是完全可能的。它们不仅为我们保存了脉学理论的珍贵资料,还为我们了解那一时期各学派的不同见解及脉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3 察声色
  《脉经.卷五》引有《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一篇,内容为论述望诊和闻诊之要诀,共计有78条。从“病人五脏已夺,神明不守,声嘶者,死”至“病人阴阳俱绝,失音不能言者,三日半死。”共五条,为闻诊之内容;自“病人两目皆有黄色起者,其病方愈”至“肾病面肿唇黄,脾之曰戊已死”共63条,基本为望诊的内容。其文除部分散见于《中藏经》及《儒门事亲?卷十四?扁鹊华佗察声色定生死诀要》外,多不见于传世医籍。
  今考《隋书.经籍志》载有《华佗观形察色并三部脉经》一卷,《通志》也予收录,其文今佚。而《脉经.卷五》所引内容,从时代上分析,有可能即出自该书。高文柱主编的《华佗遗文》一书,将此节内容收入,作为华佗遗文,亦可供作参考。
  4 《四时经》
  关于《四时经》,史志记载有三:一是《汉书.艺文志.五行家》著录有《四时五行经》二十六卷,其文今佚。据班固所论“五行者,五常之形气也……貌、言、视、听、思心失,而五行之序乱,五星之变作,皆出于律历之数而分为一者也。其法亦起五德终始,推其极则无不至。而行于事,浸以相乱”,应为数术历法之书,与脉学相去甚远。二是《隋书.经籍志》所载《三部四时五脏辨诊色诀事脉》一卷,其文已佚。三是《旧唐书.经籍志》有《三部四时五脏辨候诊色脉经》一卷,《新唐书.艺文志》同,其文亦佚。而《通志.艺文略》所著录的《三部四时五脏辨候诊色诀事脉》一卷,与《隋志》所录仅一字之不同,应是《隋志》所载一书。
  今《脉经》所引《四时经》文共五段:主要论述五脏与四时的关系及五脏四时脉象差异形成的原因,与《隋书.经籍志》所载书目内容是相符合的。因此,日本江户时代的学者森立之()在据《脉经》而辑出的《四时经.考注》中说:“谨案王叔和脉经卷三五脏部所引四时经凡五条,乃论五脏四时长夏应脉,及疾病虚实,阴阳升降,相生相克,草木昆虫之理。其文简,其意奥,颇仿佛内经,则为汉志已来所载《四时五脏经》之遗,无复疑焉。”考《汉书.艺文志》无《四时五脏经》,应为《四时五行经》(即前边所论)。因此他把《脉经》所引《四时经》视为“汉志已来所载”是不十分确切的。而日本.丹波元胤在《中国医籍考》中《脉经》一书下“按”云:“《四时经》盖隋志所载《三部四时五脏辨诊色诀事脉》一卷是也”是比较可信而有道理的。森立之还认为“其注文,盖亦古贤所述,恐出于华、张之辈,决非叔和之所撰也。”今《脉经》所引《四时经》注文,一般认为是宋臣林亿等所注,森立之以为华佗、仲景所作也缺少依据。
  关于《四时经》的部分内容,在敦煌古医籍卷子《五脏脉候阴阳相乘法.甲本》(英国编号S5014)中,也有近似的记载,只是内容更简短。现将其共有内容对照如下:
  (1)肝者东方木,万物始生,其气濡弱,宽而虚,故其脉为弦,而新张弓弦者死。(《敦煌卷子》)
  肝者东方木,万物始生,其气来而弱,宽而虚,故脉为弦。(《脉经》所引)
  (2)心者,主南方火。万物洪盛,乘枝布叶,皆下位,故名曰钩。(《敦煌卷子》)
  心者南方火。万物洪盛,垂枝布叶,皆下垂如曲,故名曰钩。.《脉经》所引)
  (3)脾者,中央土,敦而福。敦者,厚。万物色不同,得福者广,蜚蠕动,皆蒙土恩。其脉缓而迟。(《敦煌卷子》)
  脾者,土也,敦而福。敦者,厚也,万物众色不同,故名曰得福者广,万物悬根住茎,其叶在巅,蜚蠕动,喘息,皆蒙土恩。德则为缓,恩则为迟,故令太阴脉缓而迟,尺寸不同。(《脉经》所引)
  (4)肺者,西方金,万物之所终。其脉微浮毛。(《敦煌卷子》)
  肺者西方金,万物之所终。宿叶落,柯萋萋,枝条其杌然独在。其脉微浮毛。(《脉经》所引)
  (5)肾北方水,万物之所藏,阳气下降,而阴气上升。其脉为淹,淹为阴,在里,不可发汗。阴气在表,阳气在藏,慎不可下。(《敦煌卷子》)
  肾者北方水,万物之所藏。百虫伏蛰,阳气下陷,阴气上升,阳气中出,阴气烈为霜,遂不上升,化为雪霜,猛兽伏蛰,蜾虫慝藏。其脉为沉,沉为阴,在里,不可发汗,发则蜾虫出,见其霜雪。阴气在表,阳气在藏,慎不可下。下之者伤脾,脾土弱即水气妄行。(《脉经》所引)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敦煌卷子中这部分内容较为简洁古朴,而《脉经》所引论述得较为详尽,文字也更流畅。敦煌卷子未经宋臣校勘整理,应更多地保留《四时经》的原貌。又由于它的抄写年代早于《旧唐书》的成书年代,说明了《脉经》所引《四时经》不是《旧唐书.经籍志》所著录的《三部四时五脏辨候诊色脉经》一卷,因此进一步证明了丹波元胤的推论;“《四时经》盖隋志所载《三部四时五脏辨诊色诀事脉》一卷是也”,是可信的。
  值得注意的是,宋臣林亿在《素问》一书的“新校正”中,曾五次引用《脉经》进行校勘,其中一次提到《四时经》(详见《玉机真藏论》注①),这说明林亿校勘《脉经》时《四时经》尚存。而郑樵在《通志.艺文略》中著录有此书,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一部中医古籍中能涉及保留如此众多的古佚医书,是十分难得的。《脉经》所引诸佚医书,不仅切实反映了魏晋前脉学发展中的不同学派、不同见解,为我们研究脉学理论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还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其进行考证研究及辑佚,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秦越人.难经.见: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2 沈炎南.脉经校注.中医古籍整理丛书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3 刘渡舟.伤寒论校注.中医古籍整理丛书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4 王注林校本.黄帝内经素问.中医古籍整理丛书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
  5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江户医学影北宋本.中医古籍整理丛书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6 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聿修堂医书选本.中医古籍整理丛书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注:森立之.四时经考注.日本传本
(收稿日期  修回日期 )
|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就医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志10医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