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米村进村道路硬化施工组织设计化

三江都市报多媒体报刊
第02版:要闻
&&&&&&&&&&
环境改善了 村民腰包鼓
“省级环境优美示范村”夹江县梧凤乡红华村的蜕变之路
&&前不久,夹江县梧凤乡红华村被评为“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2011年度环境优美示范村”,这个原本较为偏僻且不起眼的村庄,是如何蜕变成环境优美、产业繁荣的示范村的呢?近日,记者走进红华村,感受它的蜕变之美。&&改善交通环境&&村民合力修建村道&&11日,记者来到远离夹江城区,三面环山的红华村,宽敞的运动场、新修的办公楼、干净笔直的水泥路映入眼帘,道路两边各具特色的新楼房一幢紧挨着一幢,缓缓的金牛河水穿村而过,房前屋后鲜花怒放、瓜果飘香……&&从区位来讲,红华村是一个远离夹江县城的小村庄,村内交通曾经极为不便。“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糟,空手人难走,看到心头焦”就是对当时村道的真实写照,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11年初。&&“这么多年来,村里的烂路真是苦了村民,特别是山上种养的东西运不出去,别人又不愿来收,咋个不穷嘛!”该村党支部书记朱学海告诉记者。要致富,必须先解决交通问题。村两委会充分利用“一事一议”制度,深入群众作思想工作,很快把大家的意愿统一起来。村民们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以每人300元的村道集资标准,很快自筹费用10余万元,再加上政府补贴,道路硬化资金顺利到位。&&紧接着,大家都积极参与到道路硬化中来,很多人甚至自愿投劳。目前,村里面各社之间的1300余米村道已经基本完工,村道由原来的3米扩建至近5米。 “我们还要硬化和修建1000多米村道,让社社通村道。”朱学海说。&&发挥实际优势&&壮大三大支柱产业&&路通了,发展种植养殖经济就有了好的条件。村两委决定充分发挥红华村的气候地理条件优势,将引导村民增收致富的路子瞄准到三大产业上——山区茶叶、平坝大棚西瓜、蔬菜以及畜禽养殖。&&“我们最开始想到的就是种稻田蘑菇,”朱学海说,这种稻田蘑菇可以合理利用“大春”和“小春”的间歇期,产量高,时间短,不需要多大投入,现在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据介绍,1996年,附近村上有人种稻田蘑菇,但是由于当时种的人很少,推广起来很困难,大家都摸不准。后来,该村两委班子每人垫付一年的工资,搞起了实验,并自己掏钱请村民去种植大户参观、交流,村民们看到了实际效果,才逐步推广开了。&&此外,该村还有近500亩茶叶,每年的鲜茶收入成了村民的主要收入之一。村两委打算进一步推广茶叶的深加工技术,积极引入茶叶厂家入驻该村。&&目前,红华村三大支柱产业齐头并进,使得人均年纯收入达到近7000元。 如今的红华村,种植、养殖业正在迅速推广开来,全村支柱产业结构已经基本建立,许多外出务工的人员在村两委的技术辅导下,正积极返乡创业。&&朱学海说,红华村被评为“省级环境优美示范村”,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压力。下一步他们将更加努力地工作,带领村民把红华村建设得更加美好。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了,就会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目前,村里建立了健身场所,马上还要组织成立老年协会和文艺宣传队。&&彭海军 本报记者 罗晓玲&文/图
Copyright 三江都市报数字报刊  
所有内容为四川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省级环境优美示范村”夹江县梧凤乡红华村的蜕变之路
三江都市报(彭海军&本报记者&罗晓玲&文/图 )
前不久,夹江县梧凤乡红华村被评为“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2011年度环境优美示范村”,这个原本较为偏僻且不起眼的村庄,是如何蜕变成环境优美、产业繁荣的示范村的呢?近日,记者走进红华村,感受它的蜕变之美。
改善交通环境
村民合力修建村道
11日,记者来到远离夹江城区,三面环山的红华村,宽敞的运动场、新修的办公楼、干净笔直的水泥路映入眼帘,道路两边各具特色的新楼房一幢紧挨着一幢,缓缓的金牛河水穿村而过,房前屋后鲜花怒放、瓜果飘香……
从区位来讲,红华村是一个远离夹江县城的小村庄,村内交通曾经极为不便。“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糟,空手人难走,看到心头焦”就是对当时村道的真实写照,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11年初。
“这么多年来,村里的烂路真是苦了村民,特别是山上种养的东西运不出去,别人又不愿来收,咋个不穷嘛!”该村党支部书记朱学海告诉记者。要致富,必须先解决交通问题。村两委会充分利用“一事一议”制度,深入群众作思想工作,很快把大家的意愿统一起来。村民们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以每人300元的村道集资标准,很快自筹费用10余万元,再加上政府补贴,道路硬化资金顺利到位。
紧接着,大家都积极参与到道路硬化中来,很多人甚至自愿投劳。目前,村里面各社之间的1300余米村道已经基本完工,村道由原来的3米扩建至近5米。&“我们还要硬化和修建1000多米村道,让社社通村道。”朱学海说。
发挥实际优势
壮大三大支柱产业
路通了,发展种植养殖经济就有了好的条件。村两委决定充分发挥红华村的气候地理条件优势,将引导村民增收致富的路子瞄准到三大产业上――山区茶叶、平坝大棚西瓜、蔬菜以及畜禽养殖。
“我们最开始想到的就是种稻田蘑菇,”朱学海说,这种稻田蘑菇可以合理利用“大春”和“小春”的间歇期,产量高,时间短,不需要多大投入,现在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据介绍,1996年,附近村上有人种稻田蘑菇,但是由于当时种的人很少,推广起来很困难,大家都摸不准。后来,该村两委班子每人垫付一年的工资,搞起了实验,并自己掏钱请村民去种植大户参观、交流,村民们看到了实际效果,才逐步推广开了。
此外,该村还有近500亩茶叶,每年的鲜茶收入成了村民的主要收入之一。村两委打算进一步推广茶叶的深加工技术,积极引入茶叶厂家入驻该村。
目前,红华村三大支柱产业齐头并进,使得人均年纯收入达到近7000元。&如今的红华村,种植、养殖业正在迅速推广开来,全村支柱产业结构已经基本建立,许多外出务工的人员在村两委的技术辅导下,正积极返乡创业。
朱学海说,红华村被评为“省级环境优美示范村”,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压力。下一步他们将更加努力地工作,带领村民把红华村建设得更加美好。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了,就会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目前,村里建立了健身场所,马上还要组织成立老年协会和文艺宣传队。
(编辑:彭海军)
【】【】【】【】
+ 相关信息咨讯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国西部瓷都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本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作品在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联,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国西部瓷都网”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其版权归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同意不得转载。如果您认为本网转载、摘编的稿件、作品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同本网联系,本网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电话: 传真:
E-mail:jjxwxcb#(请将#换成@) QQ群:96250
制作单位:中国西部瓷都网络制作中心&&来源:湘潭农业&&作者: - &&编辑:健康&分享到:相关信息采摘、遴选、装车、发运……从7月22日至今,正值市场空当期,由银川中青农业有限公司研发培育、示范推广,在灵武市白土岗子乡、月牙湖乡、永宁县胜利乡、金凤区良田镇等地沙荒地上种植的万余亩无籽西瓜喜获丰收,以每天400―600吨的销量俏走香港和东南沿海市场。 中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由山东西甜瓜育种专家冯锡鸿在宁夏投资兴办的,以推广富硒无籽西瓜及优质西甜瓜为主。近年来,该公司采取公司加农户、租赁经营等模式,在灵武白土岗子、兴庆区月牙湖、永宁县胜利乡、青铜峡金沙湾等地大面积开发种植无籽西瓜,平均亩产量达5000公斤,产值6000元,为已垦沙荒地的综合开发和高效利用树立了样板,极大地调动了当地农民的种瓜积近日,博山区有机猕猴桃、金银花、茶叶、黑五类等33种农产品通过了北京爱科赛尔等3家国家专业认证公司的认证,获得了中国有机产品证书。   博山区是山东省24个纯山区县之一,有农业人口22.7万人。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博山区深入实施有机农业发展战略,形成了“整建制”建设有机农产品生产区的新模式。目前,博山区有机农业种植面积已达10万亩,野生采集面积20万亩,有2个镇10个村整建制建设成为有机示范镇、村。仅此一项,全区农民平均年增收750元。   博山区与中国农业大学签订技术服务合同,由中国农业大学提供技术支持,共同建立了有机猕猴桃、有机茶、有机金银花等5处农业科技示范园。依托中国良朋镇晓云村村民张裕明做梦也没有想到,当了一辈子的农民,现在却不用脸朝黄土背朝天干活也能从土地里拿钱。今年张裕明把家里3亩地入股后,就到县城一家企业打工。月收入有2000多元。“把田交给合作社经营,一年每亩地最少有350元钱,雷打不动。”张裕明说。   像张裕明这样的农民在晓云村还有很多。今年5月初,安吉民天粮食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全村23名农户成为合作社成员,入股土地共有200亩,此外合作社从本村流转了180亩土地。日常生产、销售、经营管理由合作社管理者承担,其他成员不负责具体的生产经营,可以外出打工赚钱。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分散的家庭经济带来的劳动生产率低、生产成本高、效益低微等从1978年到2009年,联合收割机走进上虞市的农村已经31年了。 1978年5月,上虞县东关公社马家桥村引进了上虞历史上第一台联合收割机,该机是浙江省湖州收割机厂生产的“湖州100--12”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当年机收水稻面积11.5亩、第二年机收水稻面积30余亩,到1982年为止该机报废时,机收水稻总面积达到260多亩。
1987年,上虞县樟塘乡董村引进了上虞第二台“湖州100--12”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年机收水稻面积35亩,这台收割机在该村仅仅使用了2年,到1990年就停止使用了,该机的作业损失率、可靠性和故障率等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1990年5月,上虞县沥东镇邵家村、东关镇马家自来水接通了,村民都很高兴。
“围墙拆掉,花木移走,水槽也拆掉,总共拆了30多平方米的道地。这些都是阿拉自愿做的!”日前,在新桥镇庙前杨村,村民励爱菊告诉记者,为了支持村里新农村建设,村民们都是自愿拆除房子、院墙。
村主任陈再生说,今年是村里新农村建设力度最大的一年,得到了村民的积极响应,大家都用实际行动支持新农村建设,尤其是在硬化拓宽村道中,300余米村道两旁的近10户人家都自愿拆除房屋、院墙,其中最多的一户拆了80多平方米,村里没花一分钱。 据介绍,庙前杨村只有在前几年建造通村公路时,造了几条水泥路,村内道路仍是泥路和石子路,下雨天是出门干干净净、进门带着黄泥。村道也很窄,有的地方手拉&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器不支持嵌入式框架,或被配置为不显示嵌入式框架。
浏览器不支持嵌入式框架,或被配置为不显示嵌入式框架。
[发展环境综合治理]夹江红华村环境改善了&村民腰包鼓
&&& 三江都市报讯(彭海军 记者 罗晓玲)前不久,夹江县梧凤乡红华村被评为&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2011年度环境优美示范村&,这个原本较为偏僻且不起眼的村庄,是如何蜕变成环境优美、产业繁荣的示范村的呢?近日,记者走进红华村,感受它的蜕变之美。
&&& 改善交通环境
&&& 村民合力修建村道
&&& 11日,记者来到远离夹江城区,三面环山的红华村,宽敞的运动场、新修的办公楼、干净笔直的水泥路映入眼帘,道路两边各具特色的新楼房一幢紧挨着一幢,缓缓的金牛河水穿村而过,房前屋后鲜花怒放、瓜果飘香&&
&&& 从区位来讲,红华村是一个远离夹江县城的小村庄,村内交通曾经极为不便。&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糟,空手人难走,看到心头焦&就是对当时村道的真实写照,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11年初。
&&& &这么多年来,村里的烂路真是苦了村民,特别是山上种养的东西运不出去,别人又不愿来收,咋个不穷嘛!&该村党支部书记朱学海告诉记者。要致富,必须先解决交通问题。村两委会充分利用&一事一议&制度,深入群众作思想工作,很快把大家的意愿统一起来。村民们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以每人300元的村道集资标准,很快自筹费用10余万元,再加上政府补贴,道路硬化资金顺利到位。
&&& 紧接着,大家都积极参与到道路硬化中来,很多人甚至自愿投劳。目前,村里面各社之间的1300余米村道已经基本完工,村道由原来的3米扩建至近5米。 &我们还要硬化和修建1000多米村道,让社社通村道。&朱学海说。
&&& 发挥实际优势
&&& 壮大三大支柱产业
&&& 路通了,发展种植养殖经济就有了好的条件。村两委决定充分发挥红华村的气候地理条件优势,将引导村民增收致富的路子瞄准到三大产业上&&山区茶叶、平坝大棚西瓜、蔬菜以及畜禽养殖。
&&& &我们最开始想到的就是种稻田蘑菇,&朱学海说,这种稻田蘑菇可以合理利用&大春&和&小春&的间歇期,产量高,时间短,不需要多大投入,现在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据介绍,1996年,附近村上有人种稻田蘑菇,但是由于当时种的人很少,推广起来很困难,大家都摸不准。后来,该村两委班子每人垫付一年的工资,搞起了实验,并自己掏钱请村民去种植大户参观、交流,村民们看到了实际效果,才逐步推广开了。
&&& 此外,该村还有近500亩茶叶,每年的鲜茶收入成了村民的主要收入之一。村两委打算进一步推广茶叶的深加工技术,积极引入茶叶厂家入驻该村。
&&& 目前,红华村三大支柱产业齐头并进,使得人均年纯收入达到近7000元。 如今的红华村,种植、养殖业正在迅速推广开来,全村支柱产业结构已经基本建立,许多外出务工的人员在村两委的技术辅导下,正积极返乡创业。
&&& 朱学海说,红华村被评为&省级环境优美示范村&,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压力。下一步他们将更加努力地工作,带领村民把红华村建设得更加美好。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了,就会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目前,村里建立了健身场所,马上还要组织成立老年协会和文艺宣传队。
(责任编辑:秦婷)
浏览器不支持嵌入式框架,或被配置为不显示嵌入式框架。
浏览器不支持嵌入式框架,或被配置为不显示嵌入式框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路硬化施工方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