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带兵打仗必带谁(),总能坐在军中帐内指挥军队一次又一次地打月生仗.

《三国志 诸葛亮传》全文翻译_百度知道
《三国志 诸葛亮传》全文翻译
三国志诸葛亮传 / 陈寿戴文和译诸葛亮,字叫做孔明,他是琅邪郡阳都县人;汉元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父亲是诸葛珪,字叫做君贡,在汉朝末年担任过太山郡的郡丞.诸葛亮小时候父亲就过世了;叔父诸葛玄被袁术推荐(签署)去担任豫章太守,诸葛玄就带著诸葛亮及亮的弟弟诸葛均前去上任.正好遇到汉朝改选朱皓代替诸葛玄,诸葛玄平常和荆州太守刘表有交情,就前去投靠他.诸葛玄过世以后,诸葛亮亲自在田地里耕种,平常喜欢唱著《梁父吟》的曲调.亮身高八尺,每每把自己比喻成管仲,乐毅,当时没人相信.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颖州的徐庶(字元直)和诸葛亮交情不错,认为他真的具有管仲,乐毅般的才华.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徐庶前去晋见刘备,刘备很看重徐庶.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就像一条潜卧的龙啊,将军您是否愿意看看他呢 」刘备说:「你请他一块儿来吧!」徐庶说:「这个人你只可以去亲近他,不能够强迫他来看你的,将军您应该委曲委曲,大驾前去看他的.」因此刘备就前去看诸葛亮,前后往返三次,终於才见到面.(见面时),刘备把人支开,和诸葛亮商量说:「现今汉朝倾倒,奸臣偷得权利,天子蒙尘受难.我德行浅薄,不自量力,想要在普天之下伸张大义,可是智慧浅,德术差,於是使得小人猖狂不已,直到今天.然而我的志向仍没打消,您说我能出什麼策略呢 」诸葛亮回答说:「自从董卓作乱以来,各地方的英雄豪杰同时兴起,占据好几个州郡的人,多得数不清.曹操比起袁绍,名气小多了,人也少多了,然而曹操竟然能够战胜袁绍,地位转弱为强,这不仅仅是时运而已,而且也是人为的谋划造成的.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挟制天子,进而用天子的名义命令诸侯;这种情势,实在不能和他争强斗胜了.孙权拥有江东,已经经过三代的经营,地方险要而百姓顺从,当地的贤才能人都被他任用了,这种情势是可以和他结为盟邦而不可以打他的念头.荆州北边据有汉水,沔水,享有南海的全部资源,往东可以连结吴,会二郡,往西可以通达巴,蜀二郡;这是个可以用兵的地方,但是负责人(刘表)却不能好好据守住它.这大概是老天用来帮助将军您的,将军您是否有意思把它夺取下来呢益州地势险阻,拥有千里肥沃的田野,是个富庶的好地方,汉高祖(刘邦)就是凭藉这里而完成帝王的事业.(当地刺史)刘璋个性懦弱,不明事理,(黄巾贼)张鲁横行北方.这地区百姓众多,国家富有,刘璋却不知道好好地抚恤安慰百姓.当地有智慧才能的人(如张松,法正等人),很想能遇到贤明的君王.将军您既是汉朝王室的后代,守信重义名扬天下,又能够广泛地接纳各地方的英雄好汉,思得贤人好像口渴者急得想喝水一般.如果您能够同时拥有荆州,益州,保住这块险隘之地,往西通和各个戎族,往南安抚夷,越等族,对外和孙权交结和好,对内修好政治;天下局势一旦有了变化,就命令一位大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开向南阳洛阳(中原),将军您自己带领军队从秦川出发,天下百姓谁不是拿著碗饭,提著壶浆,热烈地欢迎将军您的王者之师呢果真如此,那麼您的霸业就可以完成,而汉朝也可以复兴了.」刘备听了后,说:「你讲的好!」於是刘备和诸葛亮的感情愈来愈好,一天天地更加亲密.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刘备安慰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一般.希望各位不要再有怨言了.」关羽,张飞才停止他们不满的言行.刘表的大儿子刘琦也深深地看重诸葛亮.刘表听信后妻的谗言,疼爱小儿子刘琮,不喜欢刘琦.刘琦每次想要和诸葛亮商量如何自保的办法,诸葛亮每每搪塞敷衍他,并没有替他出计策.(有一次)刘琦就请诸葛亮到后花园去游赏,一同登上高楼.在喝酒吃饭的时候.刘琦就叫人拿开梯子,接著对诸葛亮说:「今天(我们两人在这里),往上到不了天,往下到不了地;话从你的嘴巴说出来,进入我的耳朵里来.您可以说了吧 」诸葛亮回答他说:「您难道没看到太子申生留在城内而危险,公子重耳逃出城外反而安全吗 」刘琦内心觉悟了,暗中计划著逃出城外.刚好江夏太守黄祖过世了,刘琦请求外调得以出城,於是成为江夏太守.不久刘表过世,刘琮听说曹操北来征伐,就派遣大使请求投降.刘备在樊城听到这件事情,就率领军队往南行走.诸葛亮和徐庶一起跟随刘备,被曹军打败追赶,还俘掳了徐庶的母亲.徐庶指著自己的心和刘备告辞说:「我本来想和将军您共同谋求称王称霸的事业,所凭恃的就是这颗心,现在我的老母亲已经被俘掳了,我的方寸也都乱掉了,对您的大事业没什麼帮助.我恳求从此和你告别.」於是徐庶就前去见曹操.刘备率军到了夏口.诸葛亮说:「现在事情很紧急,我请求奉您的命令去向孙权求救.」当时孙权拥军在柴桑,正旁观谁成功谁失败.诸葛亮游说孙权说:「天下大乱,将军您起兵,占有了整个江东地方,我们刘备也收服众人在汉南聚集大军,同时和曹操争夺天下.现在曹操已消灭掉大敌,各处大略都已经平定了;因此他攻下了荆州,声势震动全天下.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英雄豪杰也难以施展自己的本领了,所以我们刘备才跑到这里来.将军您算算自己的军力来看如何对待曹操.如果您能够凭著吴越的军队,去和中原的曹操对抗的话,那您倒不如早点和他决裂;如果不能够抵挡的话,那你何不解除武装,向他北面称臣来事奉他呢 现在将军您表面上假托是要服从的名声,可是实际上您内心的计划却又犹豫不定;现在事态紧急你却又不赶快决断,大灾大祸转眼间就要到来了.」孙权说:「假如真的像你说的话,那你们刘备为什麼不就去向曹操称臣事奉呢 」诸葛亮说:「因横,也只不过是一名齐国的壮士罢了,仍然会为了守住道义而自杀,不辱自己的志节.何况我们刘备,他是堂堂汉朝王室的后代,英气才华举世无人能敌,众多士人仰慕他,就像流水归向大海一般.如果事情无法成功的话,这是天意啊,我们刘备又怎能再屈服自己去当曹操的部下呢 」孙权勃然大怒地说:「我不能拿东吴所有的土地,十万民军队被人家控制.我的计策已经决定了,非得要刘备否则是没法抵抗曹操的.然而你们刘备刚打了败仗,怎能够抵抗曹操这个大敌人呢 」诸葛亮说:「我们刘备的军队虽然在长阪被打数,现在归来的战士和关羽的水军,合起来还有精兵锐卒一万人.刘琦会合江夏的战士,也不少於万人.曹操的军队,从老远的北方南下,都非常疲倦,听说他为追赶我们刘备,轻快的骑兵一天一夜走了三百多里路.这就是所谓力量强大的箭,到最最末稍时,连鲁国的细绢都穿不透了.所以兵法特别忌讳这个情形说:『必定会让大将军打败仗』.况且北方人不习惯打水战,又荆州投降曹操的百姓,只是被兵势所逼罢了,并不是心甘情愿的.现在将军您如果能够派遣猛将,统领数万军队,和我们刘备并力合谋,必定能够打败曹操.曹军战败,必定会回到北方去.这麼一来,荆州,东吴的势力就会强大,天下鼎足而三的态势就会成形了.成功失败的关键,就在今天了.」孙权十分高兴,立刻派遣周瑜,程普,鲁肃等三万水军,随著诸葛亮去晋见刘备,一起出力抵抗曹操.曹操在赤壁打了个败仗,率领军队回到建邺.刘备因此收取了江南,拜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让他总管零陵,桂阳,长沙三个郡,徵调这三郡的赋税,来扩充军中的粮饷.建安十六年(西元221年),益州刺使刘璋派遣法正前来迎接刘备,教他去攻打黄巾贼张鲁.诸葛亮和关羽镇守荆州,刘备从葭萌回头攻打刘璋,诸葛亮和张飞,赵云等人率军逆流而上,分别平定沿途的各郡各县,和刘备共同包围了成都.成都平定以后,刘备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代理左将军府的事情.刘备到外面去的时候,经常由诸葛亮镇守成都,粮食充足,军队众多.建安二十六年(西元221年)许多部属都劝刘备称王称号,刘备不答应.诸葛亮说:「从前吴汉,耿弇等人刚劝世祖即位称帝,世祖辞谢推让,前后三,四次.耿纯进言说:『天下英雄豪杰仰慕您,追随您,就是希望能够封侯封士,如果您还不听从大家的建议,士大夫只好散去,各自回去另求主君了,他们就不想再追随您了.』世祖有感於耿纯的话非常深切中肯,於是就答应了.现在曹氏篡夺了汉朝的君位,天下没了君主.大王您是刘氏的后代,继世兴起.现在登上帝位,才是应该的.士大夫们跟随大王您又久又勤苦,目的也是想立尺寸的功劳而得到封赏,一如耿纯所说的那样.」刘备於是即位称帝.策封诸葛亮为丞相,下诏说:「朕遭逢家门不幸,奉承天命登上天子的地位,战战兢兢,小心谨慎,不敢稍稍懈怠(安逸),总挂念著如何安定百姓的生活,总怕做不到而无法安心啊!丞相诸葛亮,要明白朕的心意哪,不可懈怠!你好好帮助朕不足的地方,帮助我宣扬汉朝累世的德业,来照福普天之下的老百姓!丞相你要好好努力啊!」诸葛亮以丞相的职衔总管尚书的事务,可以拿著符节督军镇守,处斩犯人.张飞过世以后,兼领司隶校尉的职务.章武三年(西元223年)春天,刘备在白帝城的永安宫病重,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把身后事情嘱托给他.刘备对诸葛亮说:「先生你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必定可以安定国家,最后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如果嗣子可以辅佐的话,那就拜托你辅佐了;如果他不成才的话,你可以自己取而代之.」诸葛亮流著眼泪说:「臣一定会谒尽所有辅佐的力量,献上忠贞的节操,坚持,继续到死为止!」刘备又下诏教训刘后主说:「你和丞相一起做事情,要待他好像待老父一样!」建兴元年(西元223年),刘后主封诸葛亮为武乡侯,(特别允许他)可以开设官府,管理大小事情.不久,又兼领益州刺史的职务.政事不分大小,都由诸葛亮裁决.这时南方好几郡,同时叛乱;诸葛亮因为刚遭逢到刘备的大丧事,所以不方便立刻派兵去讨伐.他暂时派遣使者出使东吴,趁机和东吴议和,并结为亲家,於是双方成了盟邦.建兴三年(西元225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这年秋天叛乱全部平定.所需要的军费就由这几个郡来出,蜀国因此而富足了起来.诸葛亮於是训练军队,讲习武备,等待大举出兵北伐.建兴五年(西元227年),诸葛亮率领各军向北前进,军队屯驻在汉中.出发前,他呈上一道奏疏,名叫做《出师表》:於是军队出发,驻扎在沔阳县.建兴六年(西元228年)春天,诸葛亮发出消息说要从斜谷道去攻打郿县赵云,邓芝故作疑兵,占据箕谷.魏国大将军曹真率所有的兵力来对抗,诸葛亮亲身率领各路军队攻打祁山,军队阵容整齐,赏罚严肃而号令明白.南安,天水,安定三个郡都背叛魏国而响应诸葛亮,关中大为震惊.魏明帝西迁坐镇长安,命令张郃抵抗诸葛亮.诸葛亮派马谡督率各军前进,和张郃在街亮大战.马谡违背诸葛亮的约束规定,举动失当,被张郃打得大败.诸葛亮攻陷西县千家,率军回到汉中.诸葛亮斩杀马谡以谢三军.上奏疏说:「臣凭著微弱的才能,窃居著不该占据的高位,亲率军队掌握斧钺大权,总是严格地训练三军.但是因为不能宣扬军令,训明法度,临事小心谨慎,以至於有马谡在街亭违背命令,作战失败的过错,以及箕谷警戒不严的失误.所有的错都在我个人授人任官不当而告成的.臣的见识不能了解人才的好坏,考虑事情大多不够聪明,《春秋》经书记载,军队战败该督责的是主帅,臣下的职位正当受此罪责.我自请贬职三等,来督责我的罪过.」刘后主於是就贬诸葛亮为右将军兼摄丞相的事情,所总领的职务和从前一样.建兴六年(西元228年)冬天,诸葛亮又从散关出兵,围攻陈仓.曹真来抵抗他.诸葛亮因为粮食用完而班师回去.魏国将军王双率领骑兵来追打诸葛亮,诸葛亮与他作战,打败魏军,斩杀王双.建兴七年(西元229年),诸葛亮派遣陈式攻打武都,阴平二郡.魏国雍州刺史郭淮率军想去攻打陈式.诸葛亮自己出军,到达建威,郭淮退回,於是平定了武都,阴平二郡.刘后主下诏书说:「街亭战败,全是马谡的罪过,而先生你引咎自责,深深地贬损自己,当时朕很难违逆你的心意,所以就勉强地听从了你的意见.前年你宣耀军威,斩杀了魏将王双.今年你再度北征,使得魏将郭淮逃走.你降服了氏,羌蛮族,收复了两郡.威势震动了凶暴的敌人,功勋显扬於天下.如今天下骚扰动汤,首恶尚未斩首示众,你承受著国家的大任,担当著国家的重责,却久久地贬损自己,这并不是表扬大功勋的办法呀!现在恢复你丞相的职位,你就不要推辞了!」建兴九年(西元231年),诸葛亮再度往祁山出兵,用木牛运送军粮,粮食用尽了后,就班师回返,和魏将张郃交战,诸葛亮射死张郃.建兴十二年(西元234年)春天,诸葛亮带领所有军队从斜谷出发,用流马运送军粮,占据在武功五丈原,和司马宣王(懿)在渭水南边列阵对抗.诸葛亮常常忧虑粮食接济不上,让自己的壮志无法伸展,於是就命令士兵分别屯田,作为长久驻扎的基础.耕田的士兵混杂在渭水边的居民间,而百姓都安居乐业,军队不曾侵扰百姓.两军对峙了一百多天,这年八月,诸葛亮生重病,死在军中,享年五十四岁.等到蜀军撤退以后司马宣王(懿)去巡察诸葛亮所设的军营堡垒的处所,不禁说道:「诸葛亮真是一名天下奇才啊!」诸葛亮遗命,自己要埋葬在汉中的定军山,就著这座山来盖坟地,冢墓只要能容得下棺木就好,穿当时的衣服入敛,不须要其它器物来陪葬.刘后主颁的诏令说:「先生您具备了文才和武略,聪明睿智,忠诚笃实,承受遗命,受托孤主,延续绝世,兴复弱国,矢志想要平定祸乱.於是你整顿六军,年年北伐出征,神勇光明而又显赫,威势震动八极,就快要在汉朝末年建下伟大的功业,和伊尹,周公的伟大勋业并立为三的时候.为什麼老天却不肯怜悯怜悯,在事业快要成功的时候,让您得病死去呢 朕因此十分悲伤哀悼,心肝如同割裂一般.尊崇德行,序次功劳,记载高行,赐给諡号,这是用来光耀后代,记录不朽的功业.现在朕派遣特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赐给你丞相武乡侯的印绶,赐给的諡号是&忠武侯&.您的灵魂如果有知的话,应该会喜欢这个尊宠的荣誉!唉---真令人哀痛啊!唉---真令人哀痛啊!」起初,诸葛亮自己向刘后主上表说:「臣在成都拥有八百棵桑树,贫瘠的田地十五顷.我子孙们穿衣吃饭之外,尚有賸馀.至於臣在外任职当官,没有收取(聚敛)什麼财物,随身的衣物和饮食,完全由政府供给.也没有另外经营生计(理财),来增加自己微薄的利益.等到臣死的时候,不要让我家里头有多馀的币帛,外面有多馀的钱财,因而辜负了陛下.」到诸葛亮死的时候,果真和他说的一样.诸葛亮天性擅长巧思,改进连弩,木牛,流马,都是出自於他的主意,推演推论兵法,制作《八阵图》,都能够得到兵法的要领.诸葛亮的言论,教谕,书疏,奏议,大多值得阅读,另外编作一本书.景耀六年(西元263年),春天,刘后主下诏替诸葛亮在沔阳建庙.这年秋天,魏国镇西将军锺会征伐蜀国时,到汉水,他祭拜诸葛亮庙,下令士兵不能够在诸葛亮坟墓的附近割草,牧马和砍柴.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官作到长水校尉.诸葛亮儿子诸葛瞻,继承爵位.史官评论说:「诸葛亮担任宰相,抚恤百姓,揭示法规,精简官职,权事制宜,诚心待人,公正无私.凡是尽忠职守,有益时事的人,即使是仇人也必定会奖赏;凡是犯干犯法令,懈怠,傲慢的人,即使是亲人也必定会处罚.坦诚认罪,传布真情的人,即使犯了重罪也必定会开释;说话浮夸,巧辩文过的人,即使只是犯了轻罪也必定会杀戮.无论多麼小的善行,没有不奖赏的,无论多麼细的恶行,没有不贬抑的.处理事务非常精明干练,管理事情著重在它的根本,依照官名来要求他尽到实职,对於虚伪造假的人不予录用.最后全国的百姓,大家都敬畏他,爱戴他;刑法政令虽然严厉,却没有人怨恨他,因为他用心公平而且劝戒明白.他真可以称得上是明白治道的好人才,和管仲,萧何是同一类的人.然而他连年劳师动众,都未能成功,大概临机应变,作大将的策略,并非他所擅长的吧 」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三国志 诸葛亮传
诸葛亮,字叫做孔明,他是琅邪郡阳都县人;汉元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父亲是诸葛珪,字叫做君贡,在汉朝末年担任过太山郡的郡丞.诸葛亮小时候父亲就过世了;叔父诸葛玄被袁术推荐(签署)去担任豫章太守,诸葛玄就带著诸葛亮及亮的弟弟诸葛均前去上任.正好遇到汉朝改选朱皓代替诸葛玄,诸葛玄平常和荆州太守刘表有交情,就前去投靠他.诸葛玄过世以后,诸葛亮亲自在田地里耕种,平常喜欢唱著《梁父吟》的曲调.亮身高八尺,每每把自己比喻成管仲,乐毅,当时没人相信.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颖州的徐庶(字元直)和诸葛亮交情不错,认为他真的具有管仲,乐毅般的才华.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徐庶前去晋见刘备,刘备很看重徐庶.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就像一条潜卧的龙啊,将军您是否愿意看看他呢 」...
皇叔是仁德的;爱民是如子的;特长是会哭的;眼泪是充足的。 孔明是伟大的;治国是有方的;用兵是如神的;放火是专长的。 庞统是可惜的;出场是很少的;长相是挺丑的;死的是很惨的。 云长是红脸的;胡子是很长的;自负是肯定的;倒霉是迟早的。 翼德是莽撞的;粗中是有细的;嗓门是挺大的;睡觉是睁眼的。 子龙是完美的;大家是喜欢的;胜仗是常打的;受伤是没有的。 孟起是英武的;单挑是不怕的;父仇是想报的;最后是病死的。 汉升是挺老的;胡子是很白的;经验是丰富的;射箭是神准的。 魏延是倒霉的;丞相是讨厌的;反骨是天生的;造反是必然的。 姜维是好样的;文武是全才的;打仗是很行的;失败是可敬的。 阿斗是幸福的;吃喝是不愁的;操心是从不的;强项是玩乐的。 孟获是皮厚的;造反是没完的;被擒是...
三国志诸葛亮传 / 陈寿
诸葛亮,字叫做孔明,他是琅邪郡阳都县人;汉元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父亲是诸葛珪,字叫做君贡,在汉朝末年担任过太山郡的郡丞.诸葛亮小时候父亲就过世了;叔父诸葛玄被袁术推荐(签署)去担任豫章太守,诸葛玄就带著诸葛亮及亮的弟弟诸葛均前去上任.正好遇到汉朝改选朱皓代替诸葛玄,诸葛玄平常和荆州太守刘表有交情,就前去投靠他.诸葛玄过世以后,诸葛亮亲自在田地里耕种,平常喜欢唱著《梁父吟》的曲调.亮身高八尺,每每把自己比喻成管仲,乐毅,当时没人相信.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颖州的徐庶(字元直)和诸葛亮交情不错,认为他真的具有管仲,乐毅般的才华.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徐庶前去晋见刘备,刘备很看重徐庶.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就像一条潜卧的龙啊,将军您是否愿意看...
全文翻译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诸葛亮北伐动机的探讨
  对诸葛亮多次的无功北伐,长久以来习惯的看法一直是诸葛亮为了先主的重托,明知不可为而为,是他为国为民的忠心表现,但有一点很奇怪,诸葛亮是个性格谨慎的人,正因为如此的性格临战往往不能出奇制胜而无功,如此谨小慎微的人,为何会非常不谨慎的不断发动准备不足没有胜算的战争呢?还有,按理诸葛亮也是一个明智的人,而且他在刘备在世时一直从事在后方足兵足粮的工作,应该非常清楚策划一次进攻战,战役计划和后勤粮食储备的重要性,奇怪的是诸葛亮后来指挥的多次北伐,却往往因为组织仓足,粮食不足而劳民伤财,无功而返,而且往往仅侧重掠夺一些人口,暂时占领几个城市,更本没有完整的战役目标和计划步骤,这一切奇怪矛盾的地方,发生在独掌大权,不断北伐的诸葛亮身上,不得不让人燃起想探讨他北伐动机的兴趣。
  当然,谈到“动机”这个词,不管对古人还是现在的人,除了本人自我表述外,旁的人谈及其人动机,都只能是主观分析。现在法院有时也有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和得利结果,来分析动机的。对诸葛亮的北伐,同样也可以用他的相关行动和得利结果,来分析他,在冠冕堂皇的外表口号下,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动机。
  我认为诸葛亮不断的北伐,不管口号叫得怎样,从结果和具体实施的过程看,他一次次北伐的最大动机是为了个人集权,只有处于北伐的战时状态,诸葛亮才有借口提调政治对手李严,并借机除去他;且只有在北伐的名义下,才能上那样的《出师表》对皇帝颐指气使,并安排自己的亲信向宠等人掌管宫廷。同时,北伐集权的过程,是诸葛亮享受特权,并牢牢抓住军队以维持自身地位的必要保证。    先大体回顾一下诸葛亮的北伐进程:
  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作了比较精心的准备,刘备托孤时并未让诸葛亮主管军事,但他通过第一次北伐的组织过程,巧妙的排挤了同为托孤重臣的李严,第一次成为全权的军事统帅,北伐之于诸葛亮,确实是一个获得个人集权和名望的良好途径,但不可否认,当时的他确也有为国立功,“帝还故居”的一片公心”,同时也存在让不知诸葛亮为谁的魏国人,见识一下自己的个人想法。    但是在第一次北伐大败后,为堵众人之口,诸葛亮自贬了职,只有再发动下一次战争,哪怕捞一点小功,才能恢复自己的官职和威信。于是一次次仓足的所谓北伐就这样不断开始了,只有在这种北伐的组织状态下,诸葛亮才能集军权,政权,人权,物权与一身,所以才会不管北伐的结果胜负,以及是否劳民伤财,一次次发动五次北伐,对统治者集权来讲,北伐的结果倒在其次了,就算要点结果,因为是那样的出发点,诸葛亮的北伐往往不在意整个战略上的布局,不在于怎样或何时或是否能北伐成功,而仅在争取保证少冒险的前提下(不同意魏延之计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侧重掠夺一些人口,暂时占领几个城市,以便能在诸葛丞相的“功劳”簿上有点可记的东西。
  诸葛亮北伐的表现,基本上是劳师劳民而无功,但最后的结果也不是他能完全控制的,所以自然也不能纯用北伐的结果来孤立分析诸葛亮的行为和动机。北伐“事后”劳师无功的结果,虽可作为一方面,却不是问题的关键点。探讨诸葛亮北伐的动机,最关键的可以通过分析他在北伐进程中的行动,是不是都是北伐的军事部署所必须的,都是有利北伐还是和北伐无关,有利个人集权的情况来看问题。    下面就诸葛亮,“借机提调除去政治对手李严”“换上亲信卫戍宫廷”“对皇帝颐指气使”,“大败后再次动兵以恢复爵位”这几点他的行为,看一下是否都是和北伐的真正目的很无关同时却是对他个人集权大得其利的行动。    1。提调李严夺其兵权:难道诸葛亮的北伐,就一定必须调动“与孔明俱受寄”受遗嘱“统内外军事”的李严,并夺去他的兵权,才有利于北伐的目的吗?    早在第一次发动北伐前,诸葛亮就曾以北伐之后汉中会出现军事力量空虚的理由为名,向李严提出要他驻扎在江州的部队前往汉中的要求。假设李严真的去了汉中,很明显他的军队就会被收编,而他也将成为诸葛亮帐下的一名将领.江州是蜀汉东部与东吴、曹魏交界处的二线重镇,面对北方曹魏势力的汉中地位相当,当时的诸葛亮根本无法提出令人信服的、一定要将李严与江州部队调到汉中理由,因此最后只能暂时作罢.    后来,经过几次北伐的集权后,李严最后还是在威逼和儿子升官的利诱下,于建兴九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被夺兵权,成为诸葛属下的“中都护署府事”(诸葛亮之府),不久就因罪被废为庶人。
  试问,李严被调诸葛手下,真的对北伐的这个原始目的很重要吗?还是纯粹的借了北伐的名义,除掉一起被托孤的政治对手呢?曾经看见有段时间讨论李严地位以及本人是非的问题很热烈,我认为这些都是枝节问题,李严本身确实也不是什么好鸟,但他最后在诸葛亮手下范错被抓,是诸葛亮违背先主遗愿,用威逼和利诱调动原“俱受寄”“统内外军事”的李严做自己手下,并夺其兵权后面的事,不是因为李严先范了错被夺兵权,而是反之,诸葛亮借了北伐的借口先那样干的,所以后来李严的错误和本文无关,如果谁有本事证明调动李严,夺他兵权是北伐必须的,并产生了有利北伐和国家的结果,那样才能洗脱诸葛亮有借北伐除异己来集权的嫌疑。
  2。树植亲信:如果诸葛亮真的象出师表里说的那样好听,要贯彻先主的遗志,先主明明有言“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却因为马氏兄弟是自己荆楚集团的亲信,“违众拔谡”,让他担任首次北伐的先锋人选。如果这件事还是和北伐有关而且诸葛亮当时不知道后果的话,那请问,借了北伐出师名义,要后主“宫中之事,事无大小,”对自己罗列名字的几个荆楚集团(没有一个东州和益州人士)亲信“悉以咨之,然后施行”,使后主完全丧失了一个君主应有的权利,这些和北伐的目的又有何干?是必须的军事行动吗?还是借了北伐的名义,在后主身边安置亲信的罗网呢?
  有人会说:“让荆楚人贵重完全正确,皇帝刘备还是靠荆楚发的家呢。 作为外来政权,防止本地人染指高层是为了江山社稷的稳固。 ”。这话不是很妥当,诸葛亮本身是绝对的靠荆楚发的家,而刘备的蜀汉政权,东州和益州人士也有很大的功劳,从国家利益和唯才是举考虑,刘备也曾对这些人士很倚重。而诸葛亮不顾先主的遗言“违众拔谡”,只重用自己的亲信荆楚集团,首先是违背了唯才是举的原则,很明显的存在着自己的私心。而诸葛亮所谓“亲贤臣”的郭攸之、费t、董允、向宠等荆楚集团人士,虽然后来证明的确都是贤臣,然换而言之,何宗、费观、王谋等人难道就不是贤臣了吗?而且他们都是位列九卿的官员,单就官阶论也要远高于这几位侍中、侍郎,不提他们,如果没有私心,全为国家利益的话,于情于理都是说不过去的。
  3。对皇帝颐指气使:诸葛亮借了继承先主遗命北伐的借口,竟说出“宫中府中俱为一体”的话来,把自己所开之“府”等同于皇帝的宫廷,这是一个臣子应守的本分和礼仪吗?不管有无不臣不忠之心,至少诸葛亮在北伐的出师表里,动不动借先主“兴复汉室”的遗命,一副老子训儿子的样子,完全有违臣子之道。这样对君主的态度,是北伐的臣子要办好事所必须的吗?    还有,曹操说他平了天下,自己的愿望最多称侯称个将军(不管真心假心,至少这么公开说了)而所谓“忠心”的诸葛丞相呢,还没打过什么胜仗呢,就公开宣称,如北伐成功,他能使皇帝回归旧都,“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九指加九锡),诸葛亮明着说出来的要官的野心,至少比曹操都大。如此狂妄的态度,实在有违一个臣子的本分之道,而这一切,都是在北伐的口号和借口下才能实施的。    有人会说,诸葛亮一向是被后人如朱熹、岳飞所推崇,已经成为了后世不少人的偶像,因此他对君主的态度和语气没有问题,是封建时代一个臣子应该对皇帝的态度,偶只能无言。我们应该看原始的史料,客观的分析,而不应该用一些后人出于自己的理想或政治目的造成的感情上的推崇来分析问题。诸葛亮作为出生低微,又位极人臣,是中国古代唯一在生前和死后都享有完名的权臣,如果用对偶像推崇的态度来说事,那后世出于政治目的被推崇的关羽也伟大的丝毫说不得喽?所以偶认为,还是客观冷清的看待三国志等史料的原始记载,不要用后人的一些说法和习惯思维作论据。    4。大败后再次动兵以恢复爵位:如果诸葛亮首次大败是真心的忏悔和贬职,为何还“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这件事姑且算诸葛亮自认除了他自己,他人均无能北伐,而为北伐才不放权的话(“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
  那么试问,在首次遭受失败后,不认真吸取失败教训,不注重战争后国家人民需要修生养息的需求,没有好的战前准备以及明确的作战计划,诸葛亮又在同年冬天,匆忙的发动第二次北伐,这又不是乘胜追击,古往今来,实在是少见这样大败後急迫频繁发动第二次战争的事例。   如果不用为捞取功劳,以堵众人之口尽快恢复自己的职位,这样的动机来解释如此行为,还有什么明的理由能解释这样匆忙的发动下一次战争的动机吗?最后这次北伐因粮尽无功而返,说明准备不足,正是因为作战准备的时间仓促,动机不纯才造成如此劳民伤财的结果。 北伐还于旧都的口号和所谓气魄,是需要发动每一次战争时,详细的战略计划支持的,诸葛亮在这之前到有很像样子的隆中对,可到自己真的带兵时(刘备在时除了一次进益州,诸葛亮基本没有多少带兵打仗的机会)除了第一次稍微像点样,后来的所谓“北伐”却从未见分兵几路,先攻哪里後攻哪里,准备多少天攻下(准备粮食),这样最基本的作战计划,纯粹是骚扰式掠夺一些人口,暂时占领几个城市。有人会说弱小的蜀国如果不持续主动进攻,就会马上被魏国消灭,但史实告诉我们,诸葛亮死后北伐曾经中断,蜀国还是完好的存在了二十多年,可见诸葛亮骚扰式北伐,是立国必须的理论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军权是权力之本,诸葛亮虽已执行政大权,在北伐的过程中却可以全集刘备本没全授的军权,而有了完全的军权(剥夺李严等其他政治对手的独立带兵权)才能保证权利巅峰的稳固。如果说第一次北伐,诸葛亮除了意图调李严,想集军权外,其他的确实还有为国立功之心,那后来多次没有明确战略谋划的“骚扰”式北伐,则大都是他为了集权和树立威信的意图捞功,不论国家及人民是否得利益与能否承受,而搞的“政绩工程”,为了维护自己的集权,他必须跟着、而不是驾御着北伐这辆战车向前冲下去,因为他此后的政治生涯和北伐已经紧紧地捆在了一起.
  通过上面对诸葛亮相关行为的分析,诸葛亮这样谨慎的人,为何会如此不顾国家实际的利弊和承受力,这么不谨慎的一次次发动战略目的不明确的战争,原因恐怕只有用他希望在战时状态中保持和享受集权,并希冀获取和他地位相当的功名,这样完全凌驾于国家人民利益之上的纯个人出发点,才能解释得通。虽然在一次次北伐的集权中,他已经“位极人臣,禄赐百亿”但却始终没能安心。同时,他需要不断行使权利维护自己已有的地位,需要“功名”增加自己地位的说服力。如果从这样的角度分析,诸葛亮这样聪明的人,怎么会老干那些“劳师动众,伤民伤才”,对国家来说又不得多少好的事,就能解释得通了,诸葛亮北伐这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为,是他要那样坐在位置上被逼而成的。
  有人会问,诸葛亮在刘备刚死后,就已经开府治事,“事无巨细,先决于亮”,已经有了大权,他还有必要通过一次次的北伐,来集权吗?
  其实不然,诸葛亮掌权之初,重要的人事任命在第一次北伐时未必完全具备,诸葛亮正是借了北伐,牢牢的掌握了刘备并未全授的军权,才有了对皇帝颐指气使的特权。而且行使权力本来就是一个享受,那些曾有权的有几个想得开愿意歇下来。为何以前的那些老红军,七老八十的还不愿退下来?就想着整天没事找事,诸葛亮不断骚扰式的北伐,而且打二十的小事都要亲自决定,难说不是享受在军中“指挥”的特权。而且军权是保持政权的更本,诸葛亮只有通过一次次北伐,牢牢抓住军队,才能保持他权力巅峰的地位。    当一种过度的集权,失去制约,就会出现个人利益和意志凌驾于国家和人民利益基础上的“政绩工程”的普遍情况.作为诸葛的侄子诸葛恪,后来劳师动众,北伐攻打新城,也是出于差不多的情况,正因如此,他才会炮制出《後出师表》(已有历史专家考证)来,因为他和诸葛亮一样,把北伐不是作为真正的目的,而只是作为个人权利上的砝码,只是诸葛恪的运气不好,或水平不及老叔,北伐大败不算还搞不定内部的反对者,要是他也学学老叔,用向宠这样类似的手下,取代掌管宫廷的孙氏警卫军,还有失败后需要假装自贬几级,这些方面,如果他能像老叔好好多学学,最后未必会身败名裂。这方面讲诸葛亮确实是伟大的政治家,无人能及。    同样,后来的姜维也有类似倾向,如果不搞个“九伐中原”他的大将军的职权和作用价值又如何体现?类似的,把个人的政治生命建立在国家利益基础上,为了所谓表面的“政绩”不顾实际的情况,更甚至不顾伤害国家和人民,这样的事到我们现代社会还在发生,这是集权下的必然产物,不见前几年,一些地方搞得“数字工程”“政绩工程”最后弄等财伤民怨,从深层次而言,不都是接了诸葛亮和姜维的衣钵了吗。
  我们现在反视两千年前,用诸葛亮的行为和结果,分析他潜在的动机,可以让后世的人,更明确的认识到集权的危害,只有以诸葛亮,诸葛恪等人为戒,对一把手的职权进行制约,贯彻统治阶层内部的民主评议,决策者行为的利弊评估,才能更好的减少“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数字工程,多一些造福人民的民心工程。    最后再说点题外话:我这个通过诸葛亮的行为,来分析诸葛亮北伐未必“全是私心”,却还有其他如“集权”“捞功增加权势砝码”等,为个人私利的动机存在着的相关文字在他处发表后,曾引起不少靠习惯思维崇拜诸葛亮的fans 的非议,有的人胡乱在此文头上套上“北伐就是集权”的名义,妄图用其他一样北伐的岳飞,戚寄光等人来偷换概念,还有的人说,说诸葛亮不好就是哗众取宠,其实,我这片文字并不是纯粹针对诸葛亮的伐亮文字,原是想谈一些想法,从诸葛亮的北伐有集权造功的个人动机,引申到现在的一些“政绩工程数字工程”的现象,还谈了另两个人物姜维同诸葛恪,所以分析这样的问题也有些现实意义。 另外我想说的是,我们应该实事求是通过史料记载分析问题,而不应被习惯思维世俗说法所左右,如有的人一说诸葛亮就认为他是“大公无私”“生活简朴”的模范,但史实未必全如此,诸葛亮临死说家里只几百棵树十几顷,这就和他自己宣称的已受待遇“位极人臣,禄赐百亿”很矛盾,难道这些禄赐的百亿,在身前都花完啦?如此的话生活非常的腐朽啊!如果诸葛亮真的很“简朴无私”的话,人民这么穷困,国家打仗也要好多钱,诸葛亮能像吕蒙那样退点“百亿”的十分之一也好啊?可惜没见过他退一分,所有的开销全是国家报效(具仰于官)高官厚禄安然享之,至少比不上吕蒙退钱的“无私”。
  不得不承认,诸葛亮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政治家,这除了他有非常好的排斥异己架御权力的能力外,三国志曾引孟子之言说诸葛亮“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就是说诸葛亮有本事(或者宣传攻势厉害),可以害了你苦了你杀了你,你都不会怨。(李严就如此)所以虽然诸葛亮在统治期,确实在不断的劳民伤人(因频繁战争伤自己人)但老百姓对他还是有好感,后世的人也为之敬佩,同时这也说明诸葛亮作为手腕高超的政治家,他的言论多有前后矛盾,言不由实的情况。他表面的言论和行为也有好大的欺骗性,因此必须根据拨开那些唐而黄之的口号与政治手腕,才能看清他的本质动机与目的到底是什么,这也是本文写了那么多的一个原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诸葛亮带兵打仗必带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