疙瘩王到大禹像庄河到王家岛有多远远

查看: 2867|回复: 5
登封——中国大禹文化之乡
登封地处豫西山地向豫东平原过渡地区,是河南省25个山区县之一,北临偃师、巩义,南接汝州,东邻新密,西连伊川,东南与禹州接壤。中岳嵩山雄峙北部,熊山、箕山横亘南部,淮河最长的支流颍河、伊河支流狂河在境内东西分流,洧河、洗耳河、绥水均发源于登封。登封地处暖温带,属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冬寒春燥,夏雨集中,秋晴气爽。登封1994年撤县设市,总面积1120平方公里,耕地56万亩,人口64万(2007),有汉、回等24个民族。登封是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绿化先进县(市)、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是河南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对外开放重点县市,并荣获河南省人居环境奖、河南省双拥模范城。登封交通四通八达,郑少高速、少洛高速、禹登高速与规划将建的济少高速在境内交汇,豫03线横贯东西,207国道、豫31线分别穿越南北。登封资源丰富,煤炭、铝矾土、硅石、铁矿石、麦饭石储量居河南省前列,是全国15个重点产煤县之一,形成了煤炭、电力、铝加工、水泥、耐材、磨料磨具等支柱产业。近年来,登封市制定了“实力登封、生态登封、文化登封、和谐登封”的发展目标,实现了县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达& &亿元,人均产值& &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为& &元和& &元,综合经济实力居河南省第5位,财政收入居河南省第2位,是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市。
登封历史悠久,钟灵毓秀,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登封素有“禹都”、“天中”、“武术圣地”、“文物之乡”之称。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旧石器时期,就留下了君召遗址,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等时期的文化遗址更是遍布全境,向有“一千年文明看北京,三千年文明看西安,五千年文明看中原,八千年文明看嵩山”的说法。据有关文献记载,黄帝、颛顼、唐尧、虞舜、大禹、周公等都曾在登封活动。四千多年前大禹建都阳城,因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最早的都城,所以阳城堪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第一都。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划嵩山脚下三百户为崇高县,东汉初年又并入阳城县。隋朝时又设嵩阳县,与阳城县并属河南郡,696年,女皇武则天封禅嵩山,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故改嵩阳县为登封县,改阳城县为告成县,五代时告成县并入登封县,遂相沿至今。从帝尧拜访上古高士许由到大禹建都阳城,从周武王祭祀天室(嵩山太室山)到周公测景定阳城为天地之中,从陈胜起义到汉武帝问礼嵩山,从魏孝文帝敕建少林寺到寇谦之清整道教,从十三棍僧救唐王到武则天封禅嵩山,从二程讲学嵩阳书院到郭守敬创建观星台,从少林和尚御倭寇到乾隆游中岳,中华民族发展史在登封留下了许多闪光的足迹。另外,登封还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皮定均、徐子荣开辟的以箕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是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
登封是全国闻名的旅游胜地。中岳嵩山是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44个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是国家命名的首批十大森林公园之一,白沙湖风景区是首批国家重点水利风景区,2004年2 月,嵩山又被联合国命名为世界地质公园。嵩山上有72峰,下有72寺,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诱人。中岳八大景自古有名,三皇寨、卢崖瀑布、八龙潭、九龙潭、白沙湖风景旖旎。佛教禅宗祖庭少林寺、道教第六洞天中岳庙、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嵩阳书院、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建筑观星台举世闻名。少林景区、嵩阳书院景区和中岳庙景区分别荣膺5A级景区和4A级景区。登封文物瞻富,有嵩岳寺塔、净藏禅师塔、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等1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少林寺、老君洞、石淙河摩崖题记、黄城遗址等16处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郑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登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7处,已登记造册的文物古迹共有1127处(项)。以中华民族的文化圣山和天地之中文化心理为背景和灵魂的嵩山历史建筑群已被列为2009年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唯一项目。登封是禹姓、夏姓、许姓、方姓、雷姓、吕姓、千姓等姓氏寻根问祖的地方。大禹、许由、颍考叔、陈胜、祭遵、杜密、李颀、刘景曜、耿介、景东扬(左为日)等被评为登封市十大历史名人。王子乔、张道陵、达摩、寇谦之、李白、王维、卢鸿一、岑参、白居易、韩愈、潘师正、司马承祯、欧阳修、苏东坡、程颢、程颐、范仲淹、元好问、徐霞客、袁宏道、汤斌、康有为等历史文化名人也曾前来游历、讲学、隐居、坐禅、修道,在登封留下了大量文化遗迹。宗教文化、地质文化、天文文化、武术文化、建筑文化、姓氏文化等在此交汇,文化底蕴极其深厚。
1982年,登封被国家体委命名为“武术之乡”;2005年,少林功夫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登封被评为河南省十大文化强县;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登封为中国大禹文化之乡。
一、& & & & 登封大禹文化的渊源和传承
大禹的一生和登封的关系十分密切,他生长于嵩山,家居于登封;他治水于嵩山,建都于登封。公元前2070年,大禹在阳城(今登封市告成镇)建立夏王朝。作为禹都阳城的登封,大禹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脉络清晰,内涵深刻,经典多元,影响深远。
远古时期,夏部族兴起于嵩山周围,古代崇、嵩通假,嵩山又称为崇山、崇高山。《国语•周语》和《春秋外传》皆记载:“有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韦昭注:“夏居阳城,崇高所近。”大禹的父亲鲧被封为崇伯,封地就在嵩山附近。登封至今还广泛流传着崇伯鲧盗土治水和崇伯点化大禹治水等故事。因其父亲的关系,大禹生长于嵩山,家居于登封,当无庸置疑。后来,大禹继任崇伯,子承父业,外出治水,十三年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才回到家乡嵩山治水,留下了化熊凿轩辕、启母化石、照爷石、火烧蛟河、五指岭等神话传说。
大禹治水成功后,舜帝赐以玄圭,被封为夏伯,相传夏地就在嵩山南麓。帝舜十五年,“帝命禹有事于太室”,即祭祀嵩山太室山。舜帝驾崩后,大禹避让舜之子商均于阳城,登封告成镇曾立有“禹避阳城处碑”。因天下百姓、诸侯皆去商均而到阳城朝拜,大禹遂于公元前2070年,在阳城即天子位,建立了夏王朝。大禹的儿子夏后启也主要活动于嵩山一带,并先后在嵩山附近今天的的禹州、新密、巩义等地建都。据有关文献记载,启母墓和启圣墓都在登封。夏启的儿子太康失国后,其孙少康以登封的颍阳(古纶国)为根据地,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史称“少康中兴”。周穆王游历嵩山时,曾“观夏后启之所居”。春秋时,周襄王命刘定公至颍地(今登封)慰劳赵孟,曾感叹:“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汉武帝游中岳时,也曾拜瞻启母石。
大禹及其妻子涂山娇、涂山姚等深为登封人民爱戴和尊敬。西汉时就建有启母庙和少姨庙,东汉安帝时,颍川太守朱宠和阳城长吕常分别建太室阙和启母阙、少室阙,启母阙铭文明确记载了鲧禹治水和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并记述了登封人民对大禹和启母的感恩之情。唐高宗和武则天幸启母庙和少姨庙后,敕令重修,并让杨炯作《少姨庙碑记》,让崔融作《启母庙碑记》。武则天封禅中岳嵩山后,又封启母为玉京太后,少姨为金阙夫人,夏启为齐圣皇帝。明代后期,登封县令傅梅创建了登封东关禹王庙,并以伯益配之。历代文人学士如崔曙、苏辙、元好问、杨奂、袁宏道、蒋机等游历嵩山时,对启母石、启母庙、少姨庙等多有记述和咏赞。登封县令傅梅的《嵩书》、登封籍礼部侍郎加礼部尚书衔景冬扬(左为日)的巨著《说嵩》和历代登封县志对启母石等大禹文化遗迹都有详细的记载。
二、& & & & 文献记载
大禹文化在登封源远流长,史籍记载很多:
《史记•夏本纪》载: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穆天子传》载:“天子游于黄室(即嵩山太室山)之丘,以观夏后启之所居,因入于启室。”
《国语•周语上》载:“有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国语•周语下》称鲧为“崇伯”。
《吕氏春秋•音初篇》载:“禹行动,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
《竹书纪年》载:“禹都阳城。”
《竹书纪年》载:“帝舜十五年,命禹有事于太室。”
《汉书•武帝纪》中载:元封元年登礼中岳,见夏后启母石。
《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引《淮南子》:“禹治洪水,通轩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见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又见《绎史》十二引《随巢子》)
《春秋外传》:“夏之兴也,祝融降于崇山。”韦昭注:“夏居阳城,崇高所近。”
《淮南子》载:“禹治洪水,通轩辕山,化为熊。先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惭而去,至嵩山下化为石。方孕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汉书》诏曰:“朕用事于中岳,见夏后启母石。”应劭注曰:“启生而母化为石,遂于石旁建启母庙,以避景帝讳,改曰‘开’。”颜师古注曰:“启,夏禹子也。其母涂山氏女也。禹治洪水,通轩辕山,化为熊。先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化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孕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东汉启母阙铭文:“昔者共工,范防百川。伯鲧称遂,OO其原。洪泉浩浩,下民震惊。禹O大功,疏河泻玄。九山甄旅,咸秩无文。爰纳涂山,辛癸之间。三过亡入,实勤斯民。同心济隘,胥建三正。杞缯渐替,又遭乱秦。圣汉湮(左为示安旁)享,于兹冯神。翩彼飞雉,卒(左为山)于其庭。贞祥符瑞,灵支挺生。出O弼(中为隔少耳朵旁)化,阴阳穆清。兴云降雨,OOO盈,宁一不歇,比性乾坤。福禄来归,柏宥吾君。千秋万祀,子子孙孙。表碣铭功,昭视后昆。”
北魏卢元明《嵩高山记》中载:“启母庙南有石阙,亦称开母祠。”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颍水又东,五渡水注之……其水东南流,迳阳城西,昔舜禅禹、禹避商均、伯益避启,并于此也。”
《古今图书集成》卷56杨炯《少姨庙碑文》:“少姨庙者,则《汉书•地理志》崇高少室之庙也。其神为妇人像者,故老相传云,启母涂山之妹也。”
崔融《启母庙碑记》载:“明明有夏,穆穆涂山……石破北方,终见生余之兆。则郭璞所谓阳城西有启母石,李彤志谓嵩山南有启母祠,随巢之说有征,鸿烈之言无爽。”
傅梅《嵩书》载:“玉女峰北,上有神禹大篆七字,人莫能识。”
章炳麟《神权时代居山说》中说“夏后所居曰嵩山;夏都阳城,即嵩山所在;古无“嵩”山,但以“崇”字为之,故《周语》称鲧为崇伯鲧,《逸周书》称禹为崇禹。”章炳麟《检论》二《辩乐》中说:“《世本》营禹都阳城。赵歧《孟子注》云:‘阳城在嵩山下,故因山以名其国。’”
禹都阳城,大禹治水、通嵩山轩辕山、启母化石的事迹,不分别见于《尚书》、《墨子》、《国语》、《论语》、《孟子》、《庄子》、《山海经》、《楚辞注》等古籍。
三、& & & & 大禹文化胜迹和传说
登封作为当之无愧的中国大禹文化之乡,在大禹文化的传承上具有文化渊源的根源性、文献记载的确凿性、文物考古的经典性、神话传说的多元性、文化遗迹的丰富性、文化传承的连续性、文化影响的深远性等特点。四川北川的大禹文化遗迹为人所知的是石纽和禹穴,石纽的记载最早可上溯到战国时期,禹穴则相传为李白所书。河南禹州的大禹文化遗迹为人所了解的是钧台和禹王锁蛟井,钧台与大禹的儿子夏启有关,锁蛟井传说明代才产生,而全国各地的锁蛟井则有七八处之多。而登封的禹都阳城王城岗遗址、启母阙、少室阙、太室阙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实证,无论是年代的早晚,还是考古发掘及学术成果的支撑都要比前者久远、真实、完整、充分。大禹化熊、启母化石、火烧蛟河、五指岭、照爷石、禹洞等传说不仅流传久远而广泛,还有地域特征和自然实物相照应,再加上大量的文化遗迹和丰富的神话传说,这些都是全国其它地方所不能比拟的。
登封是全国大禹文化遗迹、神话故事数量最多和最为集中的县域。嵩山一带是夏王朝初期活动的中心地区,登封更是大禹活动的最重要地区,王城岗龙山文化古城遗址——禹都阳城)、启母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石、轩辕关、太室山、少室山、五指岭、箕山、禹洞、石启洞、禹王庙、启母冢、启圣墓、古阳城陈列馆、嵩阳书院道统祠、焦河(蛟河)、石簸箕、沁水、海渚、夏庄、上沃、禹洞河、少康藏兵洞、一溜水牛屯(石纽)儿、大河口、试斧石、磨斧石、照爷石、焦山、白疙瘩庙、三官庙、颍京城隍庙等40余处大禹文化胜迹,是大禹文化嵩岳为盛的明证。
大禹在嵩山治水的故事流传广泛,深入人心,尤其是启母石、匾挂石崖、挪宫、三过家门而不入、火烧蛟河、鲧腹生禹、舜王访贤、禹铸九鼎、禹都阳城、禹王逗景、崇伯鲧盗土治水、下雨王(夏禹王的原身)下凡、下雨王借尸转世、文命聆教、照爷石和灯笼、焦山斩甥、涂山姚代姐育婴、马蹄沟、五指岭、禹都阳城、禹王锁蛟、白疙瘩庙、景店小米、闹洞房、筷子的来历、迎春花、河伯授图、打开龙门口等故事也都脍炙人口,广为人知,已成为登封民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 & & & 大禹文化的影响
大禹文化在嵩山地区的传播和影响深远而久长,大禹治水时改堵挡为疏导的积极创新,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忘我精神等融入登封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讲大禹故事,读有关大禹的书籍,表演与大禹有关的民间社火,成为登封人民司空见惯的一种生活方式。千百年来,散布在嵩山脚下的大禹遗迹,自古流传的大禹故事,与大禹有关的民风民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登封人的生活。
与大禹治水有关的地名、村名一直沿用到现在,如阳城区,从告成镇分出时因是阳城故地而命名;太室山和少室山之间的“轩辕关”,相传是大禹治水时开凿的;君召乡的“海渚”村,相传是大禹打开龙门口撤干伊阳江后才成为陆地的;大冶镇的“沁水”村,相传是大冶凿开秦五龙后才露出地面的;徐庄乡的“禹洞河”,相传因大禹治水时经常在禹洞里休息,所以禹洞附近的小河和村庄皆被命名为禹洞河;唐庄乡的“三官庙”村,因村里建有供奉有水官的三官庙而得名。少林办的马庄、左庄、张庄、王庄,因相传是大禹的父亲崇伯鲧的居住地,为纪念禹生石纽而得名,现在仍被称作“一溜水牛(石纽)屯儿”;中岳办的康村、宋村、任村、贾村等,因相传是大禹治水时火烧蛟龙的地方,所以现在仍称作“一溜儿焦(蛟)河”等。另外,登封市区建设时,一些道路和公园的命名如“大禹路”、“阳城路”、“启母路”、“观石巷”、“太室路”、“少室路”、“禹都路”,“大禹园”等,也体现了大禹文化的影响。
每年春节后正月初六至正月二十五期间,登封各村庄都表演民间社火,群众称为“闹节气”。各乡的划旱船就是纪念大禹治水的,而君召乡前孟村的民间社火 “独角舞”也与大禹治水有关,据传是大禹治水后,蛟龙欲收为徒弟的独角兽在田地里行走,群众见其模样滑稽而模仿而演变而来的一种民间舞蹈。
在登封人民的日常语言中,也蕴含有大禹文化的痕迹,并成为人产的口头禅。如说哪个人工作勤奋繁忙,经过家乡无暇回家,就会说他“三过家门而入”;说哪户人家闺女找了个好女婿,就会说是“乘龙快婿”;说某人说话掷地有声,言而有信,就会说是“一言九鼎”;某人说父母对他不关爱,父母就会骂他:“你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是靠墙根长大的?”说山崖陡峭危险,告诫人们不要冒险时,就会说“匾挂石崖的,千万不能去”;某人和别人发生不快,但又不想记仇时,就会说“咱谁也没把谁的孩子撂井里”;说谁和谁关系亲密时,就会说“亲得像没出五服一样”;面对人们的议论,就会说“管住黄河水,管不住老百姓的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流传有“一过家门听骂声,二过家门听笑声,三过家门捎口讯,治平洪水转家中”的民谣;涂山姚代姐育婴,又嫁给了大禹,现在登封还流传着 “姐夫娶小姨子,儿子不吃亏”、“小姨子嫁姐夫,外甥不吃亏”等顺口溜儿。
大禹文化还深入到登封人们吃穿住行的各个方面。人们吃饭时用的筷子据说是大禹为避免吃饭手抓时烫手而发明的;登封人民爱喝小米绿豆汤,现在市区卖早餐的还都卖大禹治水时流传下来的小米绿豆汤;嵩山地区人们饮茶的习惯据说也源于大禹,据说一次小夏启生病了,大禹上山采草药时发现了几种花草,泡开饮用后可以清热解毒,饮茶的习俗遂流传下来茶;灯节期间,或者结婚喜事时,人们就会在大门口挂上两个大红灯笼,以示喜庆;中岳庙道士做道场时,民间巫师作法事时,还都走“禹步”,谓之“踏罡步斗”。现在,人们还把农历、阴历叫夏历。
登封现有人口64万,有上百个姓氏,其中曾姓、弋姓、夏姓、禹姓、娄姓、杞姓、崇姓、欧阳姓、计姓等都是大禹的后裔,弋姓的家谱上还载明弋姓是因大禹的后代被封于弋地而得姓,明确写道弋姓是大禹的后裔。曾氏、欧阳氏等家族的家谱上也都有相似的记载。嵩山地区有认干亲的习俗,除了认给亲朋好友外,为了让儿女健康结实、长命百岁的,也有认给柏树和石头的,而启母石就是登封因认干亲而当干娘最多的石头。
登封人热爱大禹,在命名商店、饭店和产品时,都用“大禹”作品牌,如“大禹防水”、“大禹山庄”、“禹王山庄”、“禹启源”等;原登封特种陶瓷厂转产时生产了一种新型产品阿尔法氧化铝,也称之为“禹都珍宝”。大禹治水的故事还成为民间美术的重要创作题材。以前,人们建宅时,大门上的砖雕、廊柱下的石础上还刻有“禹王锁蛟”的图像。现在登封城隍庙拜殿前檐上就有禹王锁蛟的木雕,大冶弋湾村弋家祠堂还有几十幅大禹治水的壁画。
登封自古就有祭祀大禹、夏启的母亲涂山娇和姨妈涂山姚的传统,汉代时就建有启母庙和少姨庙,明代时建有禹王庙,另外,很多水王庙和三官庙也都供奉大禹。据传大禹的生日是农历六月六,每逢这天,很多供奉有大禹的庙宇都举办庙会,老百姓也都从四面八方云集庙里庆祝大禹的生日。端午节时,人们都给小孩戴五色线,到了六月六时,人们就会解下五色线丢在水沟里,期望流水把它冲走,以给小孩带来好运,据说这些习俗也与大禹治水有关。
登封籍文人、学者以及到登封游历的文人学士,自古就很重视与大禹有关的文物遗迹,傅梅的《嵩书》、景冬扬(左为日)的《说嵩》就记载了很多与大禹有关的史料和文物遗迹。傅梅任登封县令时,还在登封城东关创建了禹王庙,以伯益配之。建国后,人们更加重视与大禹有关的文化研究。1986年,时任登封县文联副主席的王鸿钧就在县委有关领导支持下成立了登封市大禹文化研究会,原县委统战部副部长韩有治,作家甄秉浩、耿直等都搜集整理了很多大禹治水的民间传说。近年来,登封市大禹文化研究会对于大禹文化的研究日益深入和普及。另外,随着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的开展,与大禹有关的民间文化遗产也得到了很好的挖掘和整理,大禹被评为登封市十大历史名人,大禹治水分别被评为登封市和郑州市十大历史故事;启母石、照爷石、代姐育婴、匾挂石崖、石门沟等故事被评为登封市十大神话故事。大禹文化研究正如火如荼,登封市文联和登封大禹文化研究会已编辑印制了《嵩山风》中国大禹文化专辑;登封市嵩山文化研究会还出版了《嵩山文化》大禹文化研究专辑。《中国嵩山大禹文化研究》、《永远的大禹》等书也正在编篡之中,准备正式出版。
登封市在和各大电视台联合制作登封市情、嵩山文化等专题片时,也都专题介绍大禹文化,如1993年拍摄的十集电视风光艺术片《中岳嵩山》,就有一集《禹迹处处撼人心》;2002年,拍摄的“郑州十大历史故事电视专题片”中就有一集《大禹治水》,在郑州电视台“直播郑州”栏目中曾连续播出。2003年,拍摄的十二集文化风光电视专题片《神奥嵩山》中,第一集《嵩山风骨》也是讲述大禹在嵩山治水故事的。2004年8月,中央电视台四套中文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播出的十集电视专题片《嵩山》,也以一集《华夏方兴》介绍了大禹治水和大禹建都阳城的事迹。
登封还有利用网站开展大禹文化研究的,“中国嵩山少林网”、“登封市政府机关信息网”、新浪网“找乐登封网”、“登封市文学艺术网”都及时、准确、全面地宣传大禹文化,发布大禹文化研究的有关活动信息,报道大禹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登封市的文艺家们也都创作了不少关于大禹题材的文学作品,登封市农民作家乔文阔经过十年辛勤创作,2006年出版了长篇历史小说《大禹演义》,并荣获郑州市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登封市作协主席常松木、音协主席范奋强作曲的《大爱千古》被广为传唱,并荣获郑州市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另外,登封市的说书艺人也把大禹治水的故事改编成唱词到处演唱。大禹文化的影响在登封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五、& & & & 大禹文化传承人
大禹文化在登封的有着良好的传承,不仅保存在各种文献记载和文物遗迹中,还保留在世世代代登封人的头脑中,融化在人民的生活习惯中,升华在大家的信仰中。登封大禹文化的传承不仅脉络清晰,记载明确,而且传人不断涌现,并且多有著述。现今主要传承人简介如下:
常松木,男,生于1969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大禹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登封市作协主席、政协委员、大禹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嵩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搜集了不少与大禹相关的传说故事,创作有许多反映大禹文化的诗歌、散文,著有多篇大禹文化研究论文,并曾赴四川北川、山东禹城等地进行学术交流。
六、& & & & 大禹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规划
建国以来,登封非常重视文物的管理和保护,而与大禹有关的汉三阙、王城岗遗址、阳城遗址、轩辕关等都得到了良好的管理和保护。
1954年春,王城岗遗址被发现。1959年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旭生到此作夏墟调查。1975年至1982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对王城岗进行了考古发掘。1976春,发现了东周古阳城遗址。1977年11月,为了征求对王城岗龙山文化城址继续发掘的意见,由河南省文化局在登封县召开了登封告成发掘现场座谈会,中科院考古所所长、著名考古学家夏鼐以及陈滋德、黄景略等专家学者参加了座谈会。1983年,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再次到发掘现场指导工作。主持发掘的著名考古学家安金槐先生根据发掘出的文物遗迹和古文献记载中的阳城地望,判定这里就是“禹都阳城”。九五期间,国家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对王城岗又进行了一次考古发掘,又发现了面积近40万平方米的大城遗址,经过多学科众多专家的联合攻关,最后夏商周断代工程委员会向世人公布:王城岗是夏代初期都城即禹都阳城,约在公元前2070年左右。
太室阙、启母阙、少室阙(汉三阙),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城岗及阳城遗址,1986年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了汉三阙、王城岗及阳城遗址保护范围。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轩辕关,2000年被登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河南省人民政府重新调整了汉三阙、王城岗及阳城遗址保护范围。
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登封文物管理部门利用国家拨款各建保护房一座,从此结束了汉三阙身处旷野的历史。2003年,登封市文物局自筹40万元,利用国家拨款40万元重建启母阙大型仿汉堂式保护房。如今,嵩山历史建筑正在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对列入申报范围的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和绿化,对太室阙、少室阙保护房进行了修缮,并正在积极筹备资金,准备建设汉三阙展示中心和博物馆。
为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继承大禹文化传统和大禹精神,为更好地保护利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其他文物古迹,登封市文物局正在聘请文物保护规划单位编制包括汉三阙、阳城遗址及王城岗遗址在内的1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登封市文联和登封大禹文化研究会正会同有关部门研拟恢复启母庙和祭禹活动,在王城岗遗址附近建设大禹纪念馆和禹都博物馆。另外,登封市文化部门正在把启母化石的传说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名录,登封市文联也准备把几位讲述大禹治水故事的民间故事家确定为登封市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登封市正在编制规划,准备将大禹园建设成大禹文化主题公园,塑立大禹像和大禹治水群雕,建设大禹文化墙,并在嵩阳办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新建大禹文化甬道等。
1、地理专栏
总面积:1120平方公里,耕地5万亩。
人口:64万(2007),有汉、回等24个民族。
山脉:中岳嵩山(自西而东紫云山、大苦山、当阳山、少室山、太室山、讲山、五指岭)、箕山、大熊山、马岭山、密岵山、荟萃山、香山。
河流:颍河、狂河、洧河、洗耳河。
矿藏:煤炭、铝矾土、硅石、铁矿石、麦饭石。
特产:少林寺素饼,嵩山三和饼、三楂红酒、焦盖烧饼、甘菊芽、少林宝剑、少林禅茶。
工矿:规模以上企业&&个,省级名牌产品&&个,煤炭、电力、铝加工、水泥、耐材、磨料磨具等产业优势明显。
交通:郑少高速、少洛高速、禹登高速与规划将建的济少高速在境内交汇,豫03线横贯东西,207国道、豫31线分别穿越南北。
经济:全市生产总值达& &亿元(2007),人均产值&&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为& &元和& &元,综合经济实力居河南省第5位,财政收入居河南省第2位,是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市。
风景名胜: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嵩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嵩山国家森林公园、白沙湖国家重点水利风景名胜区。嵩山风景区有少林寺景区、少室山景区、嵩阳书院景区、中岳庙景区、观星台景区、卢崖瀑布景区、峻极峰景区等七个分景区。
2、文化遗产专栏
文物古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嵩岳寺塔、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观星台、初祖庵及少林寺塔林、净藏禅师塔、王城岗遗址及阳城遗址、法王寺塔、永泰寺塔、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包括嵩阳书院)、中岳庙、会善寺大殿、刘碑寺石碑(包括唐代石塔)、大唐封祀坛碑记、崇唐观石刻造像。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6处:少林寺(包括法华塔、同光塔)、崇福宫、石淙河摩崖题记、八方遗址、南岳庙、曲河窑址、清凉寺、城隍庙、颍阳遗址、黄城故城、老君洞、龙泉寺、三祖庵砖塔、安阳宫、杨村遗址、君召南洼遗址。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5处,登封市文物保护单位147处。
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保护名录:少林功夫;省级保护名录&&项:& & ;郑州市级保护名录 项:嵩山木雕。
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3位):刘宝山(少林拳)、王长青(少林拳)、王周道(河洛大鼓);河南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4位):梁以全(少林拳)有上述3位;登封市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22 位)。
河南省民俗经典:少林武术。
河南省民居民间建筑(6处):大冶弋湾弋家大院、石道王楼古炮楼、大金店王家故居、君召万生堂旧址、大金店老街、颍阳刘村老街。
地域特色文化:中国大禹文化之乡、全国武术之乡。
3、嵩山文化:嵩山历来被学者们誉为“东方的奥林匹斯圣山”、“中华民族的父亲山”、“中华民族的文化圣山”,近年来又有学者提出“嵩山文化圈是华夏文明的核心,是华夏文明的孵化器和发动机”。嵩山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厚重深邃,经典多元。向有“中原文化是华夏文化的浓缩,嵩山文化是中原文化的核心和精华”、“嵩山文化是华夏文化的浓缩版和精华版”之说,近年来,又。宗教文化:佛道儒三教荟萃,禅宗祖庭少林寺、道教洞天中岳庙、儒学理学传播中心嵩阳书院名扬天下。武术文化:少林武术是中国最大的武术流派、武术正宗、北派拳术的代表,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说。建筑文化:以中华民族的圣山为文化背景的嵩山历史建筑群涵盖八处十一项建筑:太室阙和中岳庙、少室阙、启母阙、嵩岳寺塔、少林寺建筑群(常住院、初祖庵、塔林)、会善寺、嵩阳书院、观星台,已被列为2009年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唯一项目。天文文化:周公测景台、观星台是我国古代天文科技高度发达的代表,周公测得阳城为天地之中,登封遂成为古代天文观测的中心,有“天有心,地有胆,天心地胆在告县”之说。地质文化:嵩山素有地质五世同堂之誉,被地质学家认为是天然地质博物馆,前寒武纪时期嵩阳运动、中岳运动、少林运动不整合界面清晰,2004年被联合国公布为世界地质公园。名人文化:大禹、许由、颍考叔、陈胜、祭遵、杜密、李颀、刘景曜、耿介、景东扬(左为日)等登封籍历史名人以及王子乔、张道陵、达摩、寇谦之、李白、王维、卢鸿一、岑参、白居易、韩愈、潘师正、司马承祯、欧阳修、苏东坡、程颢、程颐、范仲淹、元好问、徐霞客、袁宏道、汤斌、康有为等历史文化名人曾相继游历嵩山,在此讲学、隐居、坐禅、修道,留下了大量文化遗迹和诗词文赋。姓氏文化:登封是禹姓、夏姓、许姓、方姓、雷姓、吕姓、千姓等姓氏寻根问祖的地方。
3、登封大禹文化传承机构
(1)& & & & 中国大禹文化研究中心
(2)& & & & 登封市大禹文化研究会
(3)& & & & 登封市嵩山文化研究会
(4)& & & & 古阳城陈列馆
(5)& & & & 嵩山历史建筑群文化遗产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水经注》:
《穆天子传》
&&《国语》:
《竹书纪年》
《山海经》:
《汉书》:(明)陆柬,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
《嵩书》,(明)傅梅,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
《说嵩》,(清)景日珍(左为日),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
《嵩岳志》,(明)陆柬,中州古籍出版,2003年10月第一版。
《登封县志》,明,侯泰,嘉靖八年(1529年)。
《登封县志》,(清)洪亮吉,陆继萼,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
《河南省志》,邵文杰,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第一版。
《河南历代名人史迹》,河南省文物管理局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河南卷〉,张楚北主编,中国ISBN中心,2001年6月第一版。
《夏文化论集》,郑杰祥编,文物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
《嵩山》,电视专题片,2004年,中央电视台4套《走走中国》栏目播出。
& && &大禹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缔造者、立国始祖和人文初祖之一。大禹的一生和嵩山脚下的登封的关系十分密切,他生长于嵩山,家居于登封;他治水于嵩山,建都于登封。公元前2070年,大禹在阳城(今登封市告成镇)建立夏王朝。登封境内有王城岗龙山文化遗址——禹都阳城、启母石、启母阙、少室阙、启母冢、禹洞、三官庙、水王庙、禹王庙遗址等50多处大禹文化遗迹,流传有下雨王下凡、舜王访贤、启母石、禹王锁蛟、火烧蛟河、照爷石、五指岭、迎春华等60多个神话故事。登封是全国大禹文化遗迹、神话故事数量最多和最为集中的县域。大禹是登封市十大历史名人之一。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登封为“中国大禹文化之乡”。
禹王锁蛟图&&今天听说啦
城隍庙有木雕禹王锁蛟
上卷彩页部分8.jpg (139.58 KB, 下载次数: 4)
09:20 上传
谁能她正过来,多谢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庄河到王家岛有多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