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夷变态平等的夷是指什么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意思是什么,体现了怎样民族政策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意思是什么,体现了怎样民族政策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意思是什么,体现了怎样民族政策
体现唐太宗以德服人、怀柔羁縻、华夷平等的民族政策日本型“华夷思想与华夷秩序体系”--《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日本型“华夷思想与华夷秩序体系”
【摘要】:华夷思想是中国儒家传统观念之一,原本是古代中国在处理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时所形成的一种民族不平等思想,后来这种明辨尊卑、区分内外的等级观念逐渐扩展至外国,成为对外交往的基本理念,即成为一种世界秩序观或区域秩序观。在东亚范围内,中原王朝在基于儒教世界传统的国际秩序观念“华夷思想”的指导下,以册封关系为纽带而建立的一种不平等的、但保持各国独立的区域秩序,叫做华夷秩序。中华帝国是华夷思想的承载者,是华夷秩序的主人。
日本在与中国的交往中,在其深刻的影响下,也衍生出自己的华夷思想,不断出现试图摆脱中国的态势和思想,在与中华帝国的不断挑战和冲突中,伸张其华夷思想的政治诉求,日本终于于17世纪30年代构筑起自己的华夷秩序——大君外交体制,它具有与中国的华夷思想及其华夷秩序不同的特征,可以认为,日本型“华夷思想及华夷秩序”的实质以与中国华夷秩序思想相对抗为特点。
本文由引言、核心内容与结语三部分组成:第一章简单介绍中国华夷思想及华夷秩序,以便让读者在该概念上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为自然过渡到日本型华夷思想及其华夷秩序提供一个参考和比较基准,为论文的主体部分做铺垫;第二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重点介绍日本在与中国接触过程中,日本型华夷思想形成的历史以及日本型华夷秩序——大君外交体制的确立过程。这部分史论结合,以历史发展为经,以与同时期中国及其他国家的关系为纬,纵横比较分析日本型“华夷思想与华夷秩序”的形成是在自我独立意识(神国思想、日本主义等)与中华思想的矛盾斗争中而发展起来的,第三章是总结部分。这部分采用比较分析方法揭示日本型“华夷思想及其华夷秩序”特征。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6【分类号】:K313【目录】:
中文摘要4-5
英文摘要5-7
一、华夷思想及华夷秩序概述9-12
(一) 中国的华夷思想9
(二) 华夷秩序的演进9-11
(三) 朝贡体系概述11-12
二、日本型华夷秩序观及其华夷秩序12-29
(一) 日本华夷思想的历史演进12-22
1. 近世以前日本华夷思想与实践13-19
2. 近世的日本华夷思想与实践19-22
(二) 日本型华夷秩序的建立22-27
1. 德川幕府的活动与对外姿态22-23
2. 日本型华夷秩序——“大君外交体制”的构建与确立23-27
A.日本与中国、荷兰的“通商”关系24
B.日本与朝鲜的“通信”关系24-26
C.日本通过萨摩藩与琉球的关系26
D.将阿伊努编入幕藩体制26-27
3. 明清交替27
(三) 中日修好条规的签订27-28
(四) 日本侵略朝鲜与正式吞并琉球28-29
三、日本型华夷秩序观及其华夷秩序特征29-36
(一) 共同点29
(二) 特点29-36
参考文献37-39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雅君;;[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朱法武;[D];山东大学;2010年
杨邦勇;[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尹长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徐康明;[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炎才;[J];安徽史学;2003年02期
陈芳;;[J];安徽史学;2012年01期
郭卫东;;[J];安徽史学;2012年02期
李慧娟;房岩;姜雪;;[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8期
章征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黎俊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孔令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翟志宏;;[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阚有林;杨宝娟;;[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刘春玲;;[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永丽;;[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周祖文;;[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孙华莹;刘道胜;;[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郝明工;;[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石善涛;;[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唐克敏;;[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谷川道雄;胡宝华;;[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葭森健介;;[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赵立彬;;[A];“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97年
张品端;;[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武波;[D];南开大学;2010年
刘珊珊;[D];南开大学;2010年
刘少东;[D];南开大学;2010年
靳书君;[D];南开大学;2010年
王秀萍;[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王瑛;[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刘荣臻;[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程铭;[D];吉林大学;2011年
崔明石;[D];吉林大学;2011年
黄晓通;[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红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于玲玲;[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陈辰;[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郑义炜;[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常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王首婧;[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常飞;[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管宏平;[D];湘潭大学;2010年
左珂;[D];湘潭大学;2010年
焦徽;[D];湘潭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邵建东;[J];安徽史学;1998年02期
柳岳武;;[J];安徽史学;2006年04期
王海利;;[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王开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高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张毅;;[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李晓光;;[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9期
孙艳姝;;[J];东北史地;2011年06期
崔丕;[J];东北师大学报;1982年05期
董小川;[J];东北师大学报;1995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秋杰;[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李云泉;[D];暨南大学;2003年
蔡建;[D];复旦大学;2004年
孙清玲;[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朱莉丽;[D];山东大学;2007年
荆晓燕;[D];山东大学;2008年
朱法武;[D];山东大学;2010年
朱海伍;[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益书;[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林国亮;[D];延边大学;2003年
王晓云;[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张秀明;[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路伟;[D];吉林大学;2005年
付桂;[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王营;[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吕萍;[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宋娜娜;[D];延边大学;2006年
李源;[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邦勇;[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薛明;[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张毅;[D];中国政法大学;2014年
山城智史;[D];南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林贞贞;[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韩东育;;[J];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03期
武心波;[J];国际观察;2003年06期
雷颐;;[J];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12期
熊义民;[J];东南亚纵横;2002年Z1期
韩东育;;[J];古代文明;2008年04期
王大虎;;[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韩东育;;[J];读书;2008年08期
王小红;;[J];河西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任东波;;[J];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10期
孙力舟;;[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艳;安成日;;[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曲金良;;[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孙力舟;;[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万明;;[A];明史研究第8辑[C];2003年
吕文浩;;[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李秀芳;;[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廖敏淑;;[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廖大伟;;[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上卷)[C];2005年
刘洋;;[A];明史研究论丛(第七辑)[C];2007年
朱亚非;;[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王菁;[N];中华读书报;2010年
秋风;[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郑立华;[N];中国商报;2010年
李晓辉;[N];经济参考报;2010年
张剑荆;[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马俊;[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三水;[N];经理日报;2008年
容明;[N];光明日报;2005年
上外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教授
苏长和;[N];东方早报;2011年
丁国强;[N];中国教育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可金;[D];复旦大学;2005年
王青;[D];清华大学;2007年
张志彪;[D];兰州大学;2007年
王冬青;[D];复旦大学;2005年
李朋;[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骆昭东;[D];南开大学;2010年
李辉;[D];复旦大学;2005年
沈明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王屏;[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李含;[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谷庆涛;[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盛雪雁;[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张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黄世坤;[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陈威;[D];暨南大学;2012年
黄佳明;[D];暨南大学;2007年
吴洪君;[D];山东大学;2009年
王卓;[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李璜;[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尚余子铭;[D];暨南大学;201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何芳川 华夷秩序论(下)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3.00
&&¥2.00
&&¥2.00
&&¥3.00
&&¥3.00
&&¥2.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何芳川 华夷秩序论(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杏坛礼乐冠华夷中的“杏坛”指什么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杏坛礼乐冠华夷中的“杏坛”指什么
杏坛礼乐冠华夷中的“杏坛”指什么
  杏坛的来历  相传孔子杏坛设教,收弟子三千,授六艺之学.自古以为美谈,为士林所称颂.进而又将杏坛作为孔子兴教的象征,列入孔庙的建筑体系之中,这种格局甚至影响到了儒学所及的东南亚诸国.  孔子杏坛设教之事,后世颂者虽众,却不见于《论语》、《孟子》、《荀子》,以及《左传》、大小戴《礼记》,这些与孔子相去未远的先秦诸子文献之中,甚至连“杏坛”之名都未曾出现过,令人颇为费解.那么,杏坛设教之事到底是从何而来呢?揆诸史记,记此事最古者,当属孔子四十七代孙孔传作于南宋绍兴年间的《东家杂记》,其中有《杏坛说》一文,略曰:  昔周灵王之世,鲁哀公之时,夫子车从出国东门,因睹杏坛,逡巡而至,历级而上.弟子侍列,顾谓之曰:“兹鲁将臧文仲誓盟之坛也.”睹物思人,命琴而歌.歌曰:“暑住寒来春复秋,夕阳西去水东流.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闲花满地愁.”  但细细玩味这段文字,其中疑点颇多:文末孔子所歌为七言绝句,这种新体诗肇始于南朝齐梁间,孔子之世绝不可能有,此其一.春秋交战,都是车兵,一部《左传》说得明白.直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才有骑兵,此时已入战国之世.臧文仲为春秋鲁人,孔子何以有“战马今何在”之叹?此其二.第三,果如其说,杏坛则为臧文仲所首创,孔子只不过因其地,袭其名而已矣.据此三点,可知此文当是出于好事者的伪托,不可据信.  “杏坛”一名,在先秦文献中仅见于《庄子·渔父》篇:  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孔子)乃下求之,至于泽畔……  司马彪注云:“缁帏,黑林也.杏坛,泽中高处也.”明末顾炎武考证认为:  《庄子》书凡述孔子,皆是寓言,渔父不必有其人,杏坛不必有其地.即有之,亦在水上苇间、依陂旁渚之地,不在鲁国之中也明矣.今之杏坛,乃宋乾兴间四十五代孙道辅增修祖庙,移大殿于后,因以讲堂旧基甃石为坛,环植以杏,取杏坛之名名之耳.  顾炎武以《渔父》为寓言,“渔父不必有其人,杏坛不必有其地,即有之,亦在水上苇间、依陂旁渚之地,不在鲁国之中也.”并进一步考证认为,最初坐实杏坛之地的,乃北宋孔道辅.今曲阜大成殿南,本为讲堂旧址,汉明帝东巡过孔子宅,曾御此说经.孔道辅扩修祖庙,不欲毁弃,即以瓴甓为坛,环植以杏,而成杏坛.顾氏之论,除去定宋乾兴年间建杏坛可商之外,其余可谓正本清源,实属不移.  那么,杏坛究竟建于何年?《曲阜县志》指为道辅建于北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清·孔继汾《阙里文献考》也指天禧间建杏坛说:  杏坛在宋以前,本为殿庙旧址.宋天禧间,四十五代孙道监修祖庙,移殿于北.不欲毁其古迹,因庄子有“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语,乃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  再对照《阙里志》所录孔道辅墓表原文,杏坛初建之年可定于北宋天禧二年.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杏坛的建立过程作如下推算:  杏坛在宋初以前只是偶有其名而无其实.直到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时任大理寺丞、宰曲阜、主祠事的孔子四十五代孙孔道辅上书,以孔庙卑陋不堪,不足以称“衍圣公”之威仪,请加修崇.朝廷即“命道辅监督工役”,“诏转运使以官钱葺之”,并准其所请,用当时建造泰山封禅行宫的剩余木材,“皆橡樟梗梓之属”,对孔庙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建庙门三重,次书楼,次唐宋碑亭各一,次仪门,次御赞殿,次杏坛,坛后正殿,”直到天禧二年完工,“自是殿宇益加洪丽”.孔道辅因“增广殿庭”的需要,将大殿北移,作为正殿,即大成殿.因《庄子·渔父》篇有“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一语,将原讲堂旧基重新改造,“瓴甓为坛,”并在四周种上杏树,名曰“杏坛”.至于此,杏坛始有实物,而孔子杏坛设教之说,当肇于此.  附:古人咏杏坛佳句  元吴澄《杏坛铭遗陈应元》诗云:“洙泗之上,太和融盎,累土功崇,嘉植天降.元造无声,花开实成,丹腮艳艳,蜡弹盈盈.”  无杨奂《谒圣庙》诗云:“会见春风入杏坛,奎文阁上独凭栏.”  明李杰《庙陵诗》有句:“文庙地灵松柏古,讲坛春暖杏花香.”  明陈凤梧《恭谒阙里朝廷,行释菜礼,敬用纪事》诗曰:“杏花香散坛前雨,桧树光凌殿外云.”  明郭正域《谒圣庙恭记》诗有句:“坛上杏花红,林前洙水黑.”  明姚文炤 《谒圣庙》诗有句:“绕坛红杏垂垂发,依树白云冉冉飞.”  明郑威《谒林庙》诗云:“春回古桧花开杏,道咏元和天地通.”  明王在晋《杏坛诗》云:“松柏郁交翠,红杏倚孤亭.”  清朱彝尊《谒孔林赋》有“杏坛花繁,庭桧甲坼”之语,《曲阜远眺同刘中丞》诗有“夕阳新雨过,春杏旧坛开”之句.  清孔继汾《阙里文献考》有《六十代赠衍圣公题杏坛》诗曰:“鲁城遗迹已成空,点珑、回琴想象中.独有杏坛春意早,年年花发旧时红.”  今孔庙杏坛有《杏坛赞碑》,正面为清乾隆帝手书之《杏坛》诗:“重来又值灿开时,几树东风簇绛枝.岂是人间凡卉比,文明终古共春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夷之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