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动物是在乱世英雄吕不韦中称英雄的?

什么动物是在乱世中称英雄的?_百度作业帮
什么动物是在乱世中称英雄的?
什么动物是在乱世中称英雄的?
龙真龙出世 带领人民反抗。希望你满意……!喜人动物,穿白衣,草原之上逞英雄,长相虽丑,吃得多,兽中之五称英雄。(猜一动物)_百度知道
喜人动物,穿白衣,草原之上逞英雄,长相虽丑,吃得多,兽中之五称英雄。(猜一动物)
狮子原名叫狻猊,被称兽中之五,因出产在狮子国而得名(古时的狮子为师子)。是龙生九子中的一个绝对是狮子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4条回答
草泥马!!!
貔貅!只进不出的,像银行门口的那些!!!!!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孟海生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孟海生
孟海生 男,1948年7月生,山西省运城市人。关公文化研究第一人。国&&&&籍中国出生地山西省运城市出生日期1948年7月生
孟海生先生是关公故里运城解州人。多年来,他情系关公文化,相继出版了关公文化系列书籍,为关公文化的发扬光大默默贡献着力量。
曾任山西省《运城日报》社文化部主任。1984年出任《小学生拼音报》首届副总编副社长,主持全面工作,使之成为中国八十年代发行量最大的拼音报刊。发起成立关公研究会,后被选为常务副会长,并宣传、发动此种民族文化研究工作,形成官方与民间大规模文化经济活动。写成并拍出《关公出世》(5集)、《黄河情恋》(5集)等40余部集电视剧、编写过《河东人口纵横》、《中国食疗养生》等书。筹备创办《海南经济报》(副主编)。1997年,在台湾出席并主持海峡两岸关公文化研讨会;1998年,策划并主持关席祖庙千年大祭活动。发表各种文学作品、稿件500余万字。
20多年来,孟海生潜心于关公文化的研究,作为原民进运城市委副主委、运城市政协常委,他多次以提案的方式呼吁叫响关公文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支持与回应。他还作为关公文化研究学者赴台湾等地交流,受到了海外关公信众的欢迎。截至目前,孟海生已著有关公文化研究文字500多万字,受到各个行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2011年11月,孟海生收到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首届全球关公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领袖峰会暨“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关公文物保护专项基金”启动仪式组委会的邀请。2012年4月,组委会特别授予他“关公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特别贡献奖”,肯定他为保护关公文物、弘扬关公文化做出的巨大贡献。[1][2]
及至今日,洋洋世界,潇洒人生,物质与精神并有,历史共现实同辉。我们稍作留意,即会发现一个现象——或豪宅,或办公楼,或旅店,或乡间街里,或有神论社会,或无神论国度,有一个独特而广泛的偶像:赤红面庞,五缕美髯,一把大刀,或坐或站,显得威武而慈祥,不息地接受香火供祀,无数虔诚的信众,或童稚未退的少年,或白发苍苍的长者,或青春活力的美女靓仔,或西装革履的壮年夫妇,或身着军警号志服装的强男勇女,或那些商业界的豪商大贾,或那些政界大要巨腕……向他顶礼膜拜——噢,他们在虔诚地拜关公!
关公是一个中性称讳,他来自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姓关,名羽,字云长。
历史生活中的关羽,似乎人们已经很少了解,比如中国人民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到今天,你都不敢说他不懂历史,他很会用史典人与事,他曾在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要找关帝庙,他告诉过身边的那些极严肃的共产党人,他小时候经常患病,由他母亲领着他,到关帝庙中向关帝烧香,吃那袅袅燃烧后的香灰,他还为他村人拆了关帝庙而遗憾……毛泽东从少年时起,就熟读《三国演义》,并多次让别人读《三国演义》,毛泽东给一位政治局的大人物谈话,把关羽说成是河南人,说河南人关羽为山西人办过好事,也要求这位山西出生的高官,到河南后,多为河南人办点好事……
毛泽东真的很敬重关公。文献有记载,长征中,他还拜过关公庙。在上世纪50年代,他对另一个亚洲大国领导人谈话时,说美国的原子弹不如关老爷的大刀,关老爷的大刀能成千上万杀人,我们不怕原子弹,我们有关老爷的大刀……然而,关羽不是河南人,毛泽东没有说对。
许多人看了《三国演义》电视剧后,写文章,大加感慨,甚至在埋有关羽遗体的湖北、河南以及关羽生地山西,那儿是世界最早、最大的关帝庙,那些地方文化人,以及一些以关羽为品牌,向外界人昭示人文资源,公然说“三国名将关羽……”,其实,历史严肃得很,那年那月的事,或那个皇帝登基,改了年号,即用应改称的新年号,不能乱称了,而关羽殁于公元220年,后曹操死去,其子曹丕改汉为魏;公元221年,刘备在蜀中称“继大统”,史称汉昭烈帝,年号为章武;公元222年,有更多史学家与文字称,公元227年,孙权才称为吴大帝,显然,关羽没有在这个历史时期中生活过一天,却怎么要称关羽为三国人呢?又为何称为三国名将呢?
不要说与我国邻接的越南、泰国、韩国、日本、马来西亚,就是在大洋彼岸,曾经与共产党敌对并隔绝了几十年的美国,初计就有三十多万关公信徒,近几年更是大建关帝庙。电视报刊还报道过,前美国总统里根,为竞选成功,专程到旧金山、洛杉矶关帝庙,按中国传统礼节,向关帝烧香磕头,祈求关公保佑他竞选如愿……
一个文献表明,世界上有168个国家和地区有关公崇拜活动……
其实,关羽在人世间60年的人生之旅中,由一平头百姓起步,随刘备左右,至终于人世,也不过被封过一个亭级侯,官至前将军,后受刘备之托,董督过荆州三分之一的地盘,这种状况与级别的历史人物,即同关羽本人一样大小的官或将,与其相差不多,加上他以上级别的官或将,绝对不下几万,几十万,而为何中国留下了关羽成名成帝成圣成神的历史轨迹,而又成为一千八百多年来愈发展愈强烈的的文化现象,使关羽成为一个超民族、超国籍、超信仰、超时空的人上之人、帝上之帝、神上之神呢?
不管持任何世界观的学者或政治家,必须承认一个事实,即今天现实中,无论怎样评价中国历史,五千年中国历史长河中,或更早的历史时段中,关羽受到的崇拜,形成的庙宇、殿堂、灵位及其信众虔诚礼拜,是任何人、任何帝、任何神都不可匹比的。很简单,关公是绝对第一位的!此中,我们也绝不可忽略普及到民居家庭院落、个人居室以及办公室一类的小小空间的关公祭祀……
关公给人们留下了诸多话题……
关公给人们提供了全方位的希冀……
由关羽生成的关公,是一个充满无限空间与深厚内涵的研究课题。?
我们不能不面对这个民族文化之林中的参天大树。
我们不得不游弋这种如洪荒大漠的洋洋众生共同营造与发展的现象,并从其中得到更多的启迪与思考,抑或是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上世纪人类文化盘点时,世界考古界把中国学者(贾兰坡为首)与美国学者联合考古发掘时,在关羽故乡不远处,今被称垣曲古城发掘得到的古猿始祖化石,定名为“世纪曙猿”,经测定为4200万年前的化石,将猿类在地球上出现的历史向前推移了2000万年,同时,推翻了18世纪以来“猿类出现在非洲大断谷”的定论。
也还是贾兰坡与美国学者,上世纪50年代,在这个极象母性乳房图记的乳头上,即阻拦黄河并使她拐弯的河道内侧,那个被称为西侯度的小山村,发掘得到很多原始石器,并有大量绝灭的古象及古代动物的“烧骨”。他们断定那是人类早期使用工具并用火烧食其猎物的遗骨,检测结论在180万年以前。此珍希物证,仅1961年在日本展出过一次,震惊了日本与世界……
中国有“文字”以后,大量先秦史籍中,有了轩辕黄帝与炎帝部落争夺关羽故乡盐池的记述。那时,当地部落(应表述众多部落)挑头的首领,叫蚩尤,他取“首山(今称中条山)之铜”,制造兵器与农具,开发盐池,发展农耕,并开始养蚕集丝,解决了人类的吃饭和穿衣问题,并因为有自然形成的大量食盐,因而富甲一方。还有史籍说,当时蚩尤还发明了“指南车”,以牛为图腾,广兴民本事业……
盐池及更多物产,使当地众多部落(九黎族众)与蚩尤结盟,也引起远处的部落垂涎。于是起于有熊氏族的轩辕代表人物黄帝慢慢向关羽故乡的盐池争战与发展,直到黄河对岸的今三门峡,再而与炎帝部落联盟,向蚩尤部落发起了艰难而长期的战争,最终,轩辕部落击败了蚩尤及其九黎部族,将蚩尤肢体分“解”——“……杀蚩尤于中冀。蚩尤股(肢)体身首异处,而其血化为卤,则解之盐池也。因其尸解,故名其地为解(《孔子三朝记》)”。
此类记述很多,而对“解”的另种解释也有,而对盐池的记述,则绝大多数文字表述为“解池”。
现今盐池仍在,其南北宽为20里,东西长为60里,仍然是中国最大的无机盐基地,而在古代,则无疑更是宝中之宝,贵中之贵。于是,史籍记载,尧、舜、禹分别在此盐池一周“建都立业”,又不断地将蚩尤以及其九黎族们的后裔们以各种口实或名堂,打过黄河,打过长江,打过“清水”,分别化“解”与“解”散了敌对势力头领及反抗力量,此又为“解”之一“解”。
而大量的史料,将此地称“冀”或“中冀”,又因为尧、舜、禹及启称王称帝,为“天子”,而“天子之居为中国”,故此关羽之生地也被最早表述为“中国”,换言之,此岂非“中国之由”——“中国”之根么?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全国高考统一招生,有一历史考题就发问过文科考生,问我国什么地方最早称中国,而其予以的标准答案是“山西西南部”,或“晋西南”,即“河东”,即关羽的故乡。
公元前七世纪,即春秋时,晋国也如当年蚩尤部族一样,因其冶金、盐业及农产资源,自周以后,渐而吞并“小国”,将此地划出了一个行政区,名其为“解梁”,时在公元前650年前。故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以关羽口语刘备、张飞曰:
“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应为梁)人也……”(见《三国演义》第一回)
“解良”与“解梁”音同,但严格地讲,文字上是错了。而实史中,“解县”置于汉高帝(又称高祖)刘邦登基后二年,即公元前205年。此时解县仍属河东郡。
汉高祖专此设县,还是因为关羽故乡的“解池”,而且又分别设了一个衙门,委其长官名称“盐官”——从而盐池直属王室,或说汉武帝建立了中国或世界上最早的“国有企业”,汉王室直接收受盐池产品及税收,用于开支王室、官吏、军队费用。文字表明至宋代,一个解池收入,还占到过宋王室总收入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此为后话。
至关羽降生期,或者说,从公元25年时,东汉王室将河东郡解县的位子提了一级,即将解县及其郡部归入“直隶校尉部”,使关羽故乡全称为:直隶校尉部河东郡解县。
应该再进一步说明的是,此前的解县县治,远离关羽所住的宅院及其村落有百余里,而到隋末,即公元568年,县治移置关羽家西廿里的今解州镇两年间,至唐代,公元618年始,解县治一直用到公元1958年,而又因盐池和关羽的关系,五代时,后汉刘知远的乾佑元年,即公元948年,今解州镇成为州治。
也因为以上原因,不少书中(包括一些运城内的作者)称关羽为“蒲州人”“河中(府)人”“解州人”“平阳(府人)”,更有一些“学者”,在其文中“画蛇添足”,注解关羽所在的“解县”在“今临猗县西南”“今临晋县西南”等,至今不绝。应该说,起码关羽降生时,“蒲州”“解州”都还没有“生”出来,注解的方位则更差了。
今日之关羽的生地名常平村,在运城市区西南方,越盐池,共行路不足15公里,由解州向东,约有10公里。
常平村的当时名讳也很难找到标准的称谓了。有文字谓此村原名“下冯村”,也有称“下封村”,还有“歪说三国者”,谓此村原名“伤兵村”,因为该村位于尧舜古都蒲反(后改称蒲坂,即今蒲州故城遗址)与禹之古都安邑(今称夏县禹王城遗址)直达大道一则,其村人善良,在战争频仍之期,多收养受伤士兵,得名“伤兵”。其实,稍有河东或古方言常识者,可知“常平”古读音为“伤兵”(亦当地方言音调),且今人仍说其音调,此训解也显然不妥了(因此说尚见于当地“志书”,故不得不辩之一语)。
值得注意的是,关羽的故宅在盐池之南,仅离盐池不足200米之地。
大量史料表明,关羽故乡所背靠的这个盐池历史久矣!
盐是生命的必须而极重要的物质。
盐又是人类早期形成交换“商品”的极宝贵“商品”。
关羽故乡的盐,生成十分奇特。
早期的盐,多由人工而成,无论是海盐,还是井盐,或是岩盐,都要人工开采之后,用火“煮”才结晶成盐。而关羽故乡的盐,现今盐池还有一块宽10公里,长30公里的面积,水深处至多2米上下,一周浅滩,仅有十几二十几多厘米,盐水由地下渗出,夏日阳光充足,自然蒸晒,有山上流下甜水,或天上掉下雨水,即结晶成盐,供人食用。令先祖千秋万代引为神奇,也引起了此一方之政治、经济、文化之繁荣,才使这块形状较异的版图充满了神奇。直到今日,在此14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自4200万年前的猿类化石出处至现代,被列为保护遗址和单位者,多达3000多处(个)。
单就其历史名人,文字记述已有八千余众,而在中国文化史上应有地位者,诸如本文前尚有提及的,便有:风后、嫘祖、后稷、傅说、伯夷、叔齐、毕万、官之奇、百里奚、晋文公、赵盾、董狐、魏绛、猗顿、卜子夏、魏斯、段干木、张仪、荀况、李冰、魏豹、司马迁(以上为关羽降生前者),后来的裴秀(仅此裴氏一门,自两晋至五代间,即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61人,公、侯、附马等800余众,以下不复细录),郭璞、王通、王勃、薛仁贵、王之涣、杨玉环(亦作名流)、王维、柳宗元、司空图、司马光、吕洞宾、赵鼎、关汉卿、薛瑄,张四维,杨深秀以及当过中国国家领导人的傅作义,董其武,程子华,姬鹏飞等人。
日出席世界关氏宗亲第九届恳亲大会的运城市关公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孟海生先生(右)与世界关氏宗亲第九届恳亲大会筹委会常务副主任关启新宗长(中)关公网站长关志杰(左)合影留念。
如此深厚的人文底蕴功力,应当是产生关羽这样一个历史人物的历史必然佐证。[2]关公文化萌芽及其源头,近二十年的探求中,本人认为在关羽故乡,并得到一定专业此事同仁,乃至大家基本认同。
关羽因为民除恶而离开家乡的,乡里人为此种英雄行为感动,他们敬慕关羽。
关羽别故乡,父母投井自尽,乡亲们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关羽一家,生者外逃,宅第一空,悲情万种……
终于,公元193年,人们将关羽父母投身的水井再增土修高,形成塔形堆积……
现存在关羽祖宅的金代所修葺的砖塔上,有一块碑,那就是铁证!
关羽家园形成的庙中的崇宁殿前,有两株身围四米多的巨柏,即百姓们称“虎柏、龙柏”者,不少人认为在长期干旱缺雨的北方,现还存有这样大的柏树,确属罕见,应该认同是汉柏应该说明的是,该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都不属什么文物,且有文字记载,之庙为乡里民间私下建造,“官方不与”(见庙碑),即表明官方不参与建庙管理等活动,也自然不象今日文物管理办法,因此,不见诸官方文字记载。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成为国家保护级别的解州关帝庙,甚至都不向外人介绍这个历史久远的庙祠,且公开讲道,那是民间建筑,除表明解州关帝庙是官方,是正宗,是合法的祭庙外,饱含着无视历史与史实的心态,甚至对偶然有一篇介绍常平关公祖庙的文章,都似有切肤之恨,找人吵闹……
其实,常平关羽祖宅历史比解州庙的历史早,不仅因为金代碑文,仅那龙虎二柏,任何一株,树围都大于解州关帝庙的最大的柏树,而且,不必尺量,一眼就可看出要粗一倍左右
当然,柏树不会说话,那至今仍立在庙中的碑石不是已代为表述了关羽家庙的问世年代了吗?应该特别强调的是,关羽故乡与当时曹操所在的洛阳仅一河之隔,交通相对便利。当时,曹操在洛阳以王侯之礼仪厚葬关羽,尽管“史料”未予记述,但传到礼仪之邦的关羽故乡不仅会及时,也当然会在关羽故乡引起一番悼念活动,以致后来,关羽故乡一直在曹魏政权控制下,曹操对关羽的礼葬成规没有什么可能改变,也更不会有如伍子胥之掘坟鞭尸等不礼行为。
为飨读者,兹将本人1998年所写的一个资料文字照录于后。
关羽的降生也被人们传得很神奇而纷杂,故乡人比较统一的传说是:关羽原来是天上的一条龙,主管九州之一的冀州——汉代称河东,今称运城的大部地域的风雨民情。由于境内盐池一周“天旱收盐,雨涝有田”,十分富庶,老百姓不以粮食为贵,浪费成风,天帝为之震怒,于是决定大旱三年,再以天火烧光所有生灵。青龙君在河东大旱二年后,有点于心不忍,来到解县境界后,看到一妇女怀中抱一大儿,手拉一小儿在寒风中行走,便十分奇怪而又愤怒地责问此妇女,妇女相告:怀抱大儿,乃大伯之子,大伯与嫂已双双亡故,因而绝不可使此孩有所闪失,否则将无颜以对九泉之下亡灵;小儿乃自己亲生……
青龙君闻言大为感动,嘉其大义,便告知此妇女:正月十五至十七,每晚在家院中放火到天亮,不可外出门户,以避免天灾,千万牢记!
此妇人觉得奇怪,便向当地风圣庙中道长讲了,由之又四下传开了正月放火消息。
青龙君别妇人后,径向东海龙王请求,为老百姓下了一场大雨,解除了天旱。
由于泄露天机,又祈请下雨,青龙君被杀贬人间——这就是关羽降生人间的原因。
常平关帝祖庙背后是盐池——盐在关羽的生涯中同样占有很重要的部分。
史料表明,汉武帝初年,为了加强中央财政收入,专门在河东设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管理盐务的机构,官名即称盐官,至汉末期,官盐私营相当严重,董卓曾在河东郡当过太守,后又升为并州牧,因而为培植势力,网结了一批贪官与私营盐商。其中有个叫吕熊的恶劣盐商,独霸盐池西端,扼断了西去今陕西、河南、甘肃一路盐运渠道,私蓄奴丁,为祸远近。
平陆人周仓,为生活所迫,曾越过中条山,前来盐池捞盐贩运,被吕熊盐丁追打负伤,关羽将其救下,以致其后来对关羽忠贞不二。吕熊为巴结董卓,变本加厉,并将老百姓家中水井填掉,只留下自己花园中一口井,告知四下,只许未成年少女去其家中挑水,以便坐地扣抓,再而晋献董卓,害得老百姓流离失所。
本来可以尽享天伦之乐的关羽,对吕熊一伙怒发冲冠,终于决定为民除害,由人“导致吕氏党族七所”,将吕熊及其心腹爪牙一伙杀光。
关羽父母得知儿子杀了吕熊一伙后,劝儿子逃走,但关羽执意与父母同死生,其父母为断绝儿子后顾之忧,投井自尽。关羽推墙掩井,草草安葬了父母,再送走妻子后,挥泪出关。
现今常平庙内的金代砖塔,即说为当年关家水井所位。
故乡人多情重义,对于关羽一家的遭遇十分同情,逢年过节,常常来人去宅空的关羽故宅,奠祭香火,怀念死者,更祈祷上天保佑关羽及其妻小平安,这里自然成了雏形中的庙堂。
当后来,关羽在湖北当阳壮别人世,曹操在一河之隔的洛阳以王侯之礼重葬关羽之后,消息传到故乡,天人为悲,关羽故宅香火更旺。关羽的亲戚与乡亲情深意笃,思念自己的英雄儿男,因此也传出了不少关羽显灵显胜的故事。
其中有一故事传得很生动。解县有一户穷人,母子相依为命,儿子被魏室抓了丁。在湖北守边,一直苦苦思念母亲。一天半夜间在荒野大哭,喊叫母亲名字,突然,半空中走下一骑马将军,同情地问“你是解县人?”
相交谈后,将军告诉他;“我也是解县人,咱们家离不远,我也曾记得你家父母模样,实在是个好人。这样吧,你抓住我的马尾,千万不敢睁眼。我把你送回老家,你要好好孝顺你母亲。”那兵卒如嘱,即抓紧马尾,只听忽忽声响,一个时辰以后,马蹄落地,将军嘱他开眼,告诉他:“我家住下冯村,小名寿长,也有父母在家,回去看看;你母亲为你已哭瞎了双眼,我这里有点药,你让母亲擦洗一下,即可复明,告辞了。”说完策马而去。那人如嘱,见母亲后,让母亲洗了双眼复明……
“关帝圣像”远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关公塑像于日在山西省运城市对外开放,供游客观赏,届时将有开光剪彩仪式。
第二天一早,那兵丁遵母亲命,前往下冯村拜谢将军,到村里一打听,方知关羽已壮别人世,便在关羽故宅住下,为关家守宅,直到终老。
此仅为关羽“魂归故里”一说。据传,今常平庙献殿前的“龙、虎”二柏即为此人当年所植。
现常平关帝献殿后,有一独院,俗称娘娘殿。其院中有一株奇异的桑树,其特点是从当年生叶起,就一直不断地结桑椹,又不断地成熟下落,再不断地长出新的桑椹,直到秋日落叶。人们把这种现象说为是上天为关帝掉桑——吊丧。国内不少新闻单位与记者采访并报道过此事。
据载,关羽自小家中穷困,无法请先生教书或入私学。一位好心的匈奴族老人,看到关羽天资聪颖,便收他为学生。那老人有一独生女儿,名叫胡玥,与关羽日夕相处,后来父亲也看透了女儿心思,更自信关羽人才出众,便将女儿嫁与关羽为妻。在关羽18岁时,得儿子关平。
胡玥深明大义与大礼,是个典型的贤妻良母。得知关羽要为民除害时,极力相从,后来携儿子远避在今五龙峪乡娘娘庙村,虽埋名隐姓,教子之余,不断上山挖药,帮助老百姓解忧排难,后无疾而终(应说为后去归关羽)。当地老百姓曾为她立庙供祀,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原庙毁于兵火,九十年代初,群众又捐资重建了新庙。
传说,关平成人后,胡玥嘱儿前去投奔父亲。儿子临行前,胡玥满腹心里话,无法成书,着儿子带了信物外,又摘了些家乡青梅与一枝竹子,着儿子一定交给父亲,说关羽最好吃青梅,又最爱竹子——高风亮节,四季常青等。实际上还有一重意义:青梅竹马,永不变异。关羽父子相认后,更思念妻子,几夜难眠,最终以画隐诗,以诗明意,即今传于世的“风雨竹图”。那风雨中的竹叶组成一首五言绝句: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以“孤叶”自喻,表示自己历经风雨,对爱情不会随风就雨,一定忠贞不移,即使“东君”再送花多,也独善其身。
今殿中供像,应成于明末清初。明万历四十二年,即公元1614年,明神宗谥封关夫人为“九灵懿德武肃英皇后”,同时封关平为竭忠王,关兴为显忠王。受封后的关夫人,凤冠霞披,且塑像水平极高,形态栩栩如生,端庄华贵,慈祥威仪,当香客跪拜像前,那双眼似能说话,叫人倍感温和。此大概为天下关帝庙独一无二。[2]不少书中讲,关羽除了不充当“送子”神外(其实“非也”,后叙),是一个全方位之神。而此庙中,关夫人充当的神正是“送子娘娘”。从这个意义上讲,常平关帝祖庙是全方位的神庙了吧?
常平关帝祖庙的最后部分,是三祖殿,供有关羽祖上三代。
对于关羽的出身,历代争议不绝,连姓氏也不一而是。实际上,这并不重要,尤其是对关氏后裔而言,关羽姓关,也因“关羽”而立名天下,享拜四海,不是历史事实吗?
大量文字与故乡传说中,关羽父亲为人忠厚,是一个下层劳动人民。有说是打铁的,有说是做豆腐的,也有说是砍樵卖柴的,总之是劳动阶层。
关羽父亲得子较晚。虽然家穷,也尽力为儿子读书提供方便。关羽在今解州城内读书时,为了照料儿子,他便在城里开铁匠铺,遗址就是现在铁匠巷。后来,关羽长大,又在今解州社东村风圣庙(即风后故宅而成庙宇,遗址今为社东小学)习武,父亲一样照料儿子生活。
关羽父亲热心乡里邻家一应事情,德高望重,所以,后来投井自尽,才引得众多人怀念,才有众人香火祭奠等事。
加之关羽为乡亲拍案而起杀除恶霸,后来得曹操表封为侯及厚葬,关羽的故居才真正成了庙堂,成为第一座关帝庙。三祖殿大约应是明未清初的规模。清未入关前,已大行拜关公之礼仪。入关后,顺治即令皇室大兴敬关公之事,康熙皇帝遵祖训,亲自到解州拜关帝,题匾并封庙(公元1703年)。世祖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清皇室颁旨,封关公曾祖父为“光昭公”,祖父为“俗昌公”,父亲为“成忠公”。至咸丰年间,又进而为王。而今金身名份为“公”,足见为清初所塑。
殿中,主供像为夏大夫关龙逢,诸方家有异词,但老百姓信其为关羽始祖。此殿前有一柏树,长得特别旺盛,且是斜侧的,向阳面光滑。当地群众说,冬日北方大雪纷飞时,此树不落片雪,因为关帝每年要回来祭祖,从云中下来,如我们今下飞机一样,以此树为“舷梯”,渐下地面,故称云柏。
常平关帝庙充满神奇。“物因人贵,地以人名。”除了桑树、云柏之外,还有鸟柏、虎柏、龙柏等等树,也各有一段传说故事。
献殿前的两株大柏树,东一株极象龙,西边的则极象一只下山虎。据说,数十年前,欲修剪此树,以免刮风时扫坏献厦屋顶,众人议论好久,决定锯掉一侧枝,此枝极象下山虎翘起的尾巴,无人敢动手。后来终于有一人敢动手,用大锯锯此树枝,但奇事出来了:此时树枝中渗出浓浓的红色汁液,酷似鲜血;锯树人心慌,从树上掉下来,后得病不休而死。如今已过去几十年,那树断枝根部还留有暗红色血迹般遗痕。
献殿西侧有一全裂式巨柏,很象一展翅腾飞大鸟,故人称鸟柏。传说为明末清初,外地来的风水僧人,看到此柏树很有灵气,决定盗取此树。风水僧人化装为商人,到四下散言,要买大量谷草喂马,住在常平庙中,出大价钱收购谷草。很快,四下人挑车拉,送来了大量谷草,僧人用谷草将鸟柏四下密密围起,声言不再买谷草了,并派人专门看管已购的谷草,不许他人走近谷草垛。其实,他们已在草垛内空开了距离,准备锯掉此树。他们先锯了一侧枝——一只鸟翅后,树干开裂,僧人即下来看察,此时,树干迅速开裂,汁液外流,并将他们一伙数人的手脚及口眼粘住,不久即全部死于树干一周。
三天后,乡民得关帝神示,移开谷草,看到僧众一个个伏地大跪,早已气绝,传为灵异。此类传说很多,留请信徒或者有志趣者自己去了解吧。
常平的关帝庙、关公祖茔以及解州关帝庙,被人们拟“三孔”而称“三关”,在关公文化这一大概念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毋庸置疑。
庙宇本身就是一种综合艺术,它集造型、建筑、楹联、牌匾、文记、美术、雕塑等多文化艺术为一炉,实在是一种巨大的精神与物质文明大成。关庙从某个角度上看,又是一种色彩斑斓的关公文化载体与表现。
大约自宋代开始,关庙渐渐发展与普及,至清代,已遍及京城、省会、州治、县城、乡镇,以至于大多农村都建起了关帝庙。据清乾隆年间(公元年)的《京师乾隆地图》所载查知,当时的京城内,以专祀和主祀关公的庙宇、殿堂竟达116座,故宫内有4座关庙,后来建成的圆明园中,竟也建有6座关帝庙,关帝庙之多与香火之盛,拜祀人员之广泛,是中国任何庙与神都无法相比的。
台湾省礁溪协天庙主任委员吴朝煌先生十五年前在解州关帝庙曾有一段十分精辟的论述:他们的庙始建于193年前,是从福建东山铜陵关帝庙分灵过去的,而东山关帝庙仅有600来年的历史。以往,台湾礁溪庙常到福建去朝祖,以为东山关帝庙是祖庙。1990年前后,吴朝煌等人来大陆寻根,先到当阳,又到洛阳,最后,才找到解州与常平,回到台湾,找学者,访友庙,才确认运城是关帝家乡,常平关帝庙是一切关庙之祖。那是第二届“金秋大祭”之后,吴朝煌对记者讲:经过我们几年的努力、调研、考究,我们才真正地找到了关帝庙的正宗祖先。世界上的关帝庙很多,光台湾大约有1万4千差不多啦。整个庙史就象一株参天大树,常平关帝庙祖庙是根,解州关帝庙象树干,其他庙是枝,我们庙是小枝,再从我们庙分灵过去与再从分灵庙分灵的庙是小小枝、小小叶了……
台湾“全国寺庙整编委员会”秘书长黄志肾先生在考察了常平庙后,十分深情地指出:要拜关帝,在日本、在美国、在台湾、在广州、在太原、在解州,都一样,唯独在常平关庙不一样,因为常平理属天下第一关庙,关帝在这里出生,他的祖上几代与妻子、儿女都还在家里,关帝又早已“魂归故里”,这里的文物也证明了它的历史久远,是我目前所了解的关帝庙中最早的,常平关帝庙的地位太重要了!……应该肯定,台湾两位从事关帝庙研究、管理并比较国内外关庙很多的同胞,所言是十分有见地的。
也还应该说明,该庙宇实物亦如今日之考古家发掘所得文物一样,资人可凭与溯源,应该视为本论点的一个最有力的佐证。
还想提请读者思考的是,关羽故乡盐等物资丰富,商业极为发达,当时及以后,与洛阳贸易繁多,为关羽称神立庙有最重要的作用,待后详述。[2]关羽逝去已经1780余年。
关羽的本事,似乎已经十分含混,但是,关羽仍然在人们生活中出现、甚至活灵活现地传说——一种文化现象产生了……
翻开历史的每一页,似乎人们已经忘却了“关羽”,他有了多种称谓:关公,关爷,关老爷,关王爷,关帝爷,伽蓝爷,关护法,恩主公,关夫子,关大帝,关圣大帝,协天大帝,俘佑帝君,盖天古佛,南天主宰……
如何表述这种文化现象——
这种文化已经生成、发展1700多年,而且早已走出国门,与世界不同国度、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政治见解的人群发生着不同程度的联系……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思想文化空前活跃,各种名目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活动,极大地触及了各界文化人,因之各种名目的“文化”便应运而生。
关羽故乡的文化人瞩目关羽及其故乡幸存的常平关帝祖庙、解州关帝庙,游说上下,声声呼唤推介关羽为文化品牌,但更多的人,此中不乏文化人,及职能部门的官员,以及管他们的官们,认为关羽是封建社会的代表人物,其传说中又“充满了封建迷信”,关羽本身又“镇压过黄巾起义军”云云……不能成为文化品牌或用关羽牌子会产生政治麻烦。
山东传来了将成立孔子研究会的人事活动的有关消息,因而极大地鼓舞了关羽故乡人——“打擦边球,叫响关公文化品牌!”首先如何表述这种深沉而博大的文化——即出个什么名堂?
讨论——再讨论——查字典——称其关羽为“关公”!
“公”字有诸多训解,可附于关羽者便有:
一、平分也。《韩非子》曰:背私为公;
二、无私也。《列子·天瑞》曰:国氏之盗,公道也;
三、不私也,公有也。《礼·礼运》曰:天下为公;
四、广也,共通也。《释名·释言语》曰:公,广也;
五、平也。《淮南子》曰;何可从公论乎?
六、正也。《广雅·释古一》曰:公,正也;
七、显然为之也。《汉书·胡建传》曰:公穿军垣,以求贾利;……等等,计有20余种训解,当时是抄列成文的,并呈传众人(原文见《中文大辞典》);同时,关公之名称也早了,《三国演义》第一章,前部分中即称关羽为“关公”,遂得一致同意立名“关公”。
由之,再叙内容,要付以“文化”,却很难让更多人认同,好在当时地委主要领导认可了,直至1990年运城搞起“关公庙会”,两届会后改名为“关公文化艺术节”,但反对“关公文化”提法的人多了,公然向当时地委提意见,大谈关公“无文化”,“关羽本人是一匹武夫”,“连一句话的文字也没有留下”,而且,这些人是有一定影响的人(恕不具体名之),甚至运城兴起“关公文化节”几年后,个别大牌电视掌权人,转播运城“关公文化节晚会节目”,要求去掉会标中的“关公文化”几个字,态度强硬,据说不少领导向对方求情……
不是开玩笑,那也是历史,有外省的多家记者,专门找当时地委领导,似抗议一般,非议“关公”及“关公文化”的提法(也请读者原谅,不一一指明其人其事其时了),多发议论。今日列述其时其事,仅为了想说明“关公”及其“关公文化”立名出世的艰难,以及“关公”“关公文化”的历史被掩沉之深而已。
我们先看看“文化”。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主持编纂的《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有三种训解:
①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②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样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③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如“学习文化”,“文化水平”等(可查该词典1996年7月修订第3版第184次印刷本第1318页)。
由于关羽生前的影响,民间对关羽的思念,以及由之而衍生的神异传说,使关羽初步神坛,及至陈隋间(公元557年至580年),关公被佛教列入拜祀偶像行列,拜为“护法伽蓝”,再而道教大兴,影响朝廷,尤至宋元为甚,使由关羽而形成的关公“超凡入圣”,成为护佑皇室朝廷的神,奠定了关公至高无上的地位。这种由民间而宗教,再宗教而王室的广泛崇拜,使关庙遍及穷乡僻壤,“九州无处不焚香”,一个以关公形象为主线的文化名正言顺地形成中国文化强族劲旅。
历史而客观地看,以关羽为始源而形成的关公文化,拢总记至少有以下财富产品:
一、千余年间形成的各种庙宇;
二、千余年间的从帝王到士民的拜祀;
三、各种相应的宗教、帝王封谥产生推广与发展表现形态;
四、由崇拜而形成的各种诗、文、戏剧、绘画及现代当代的影视,几乎所有的文化艺术式样品种都有关公的形象及专此产品,等等
据台湾专门研究宗教的张柽先生介绍: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有一次专门调查统计,大陆道教庙观总数达4.4万多座,而且不计小山村庙殿数,每庙都有专供或合供、配供关公的。他还介绍,1956年,台湾有过专门登记,总庙宇数量达1.7万余座,至少有1.4万座庙中供祀关公。
凡此等等,不足以佐证一个关公文化吗?
当然,类似与关羽本身历史本原相背的关公故事太多,这就更要求我们对待此类文字、故事时,要区分两个概念,即一个关羽,一个关公,千万不可混为一谭!
关公文化形成的历史原因很复杂,但其根本原因是在于民众的认同,或曰民族文化心理需要而致。
像任何一种民族文化产生根本一样,关公文化的早期形成,是从对关羽其人本身认知开始的。
关羽在故乡本有一个极好的生存与生活环境,学文习武、养家育子,尽有天伦之乐。但由于恶劣盐商,鱼肉乡里,欺霸民女,关羽本着为民除害,铤身而出,杀了恶霸,而出走他乡。(见元代刊本《三国志平话》《孤本元明杂剧》、鲁迅《小说旧闻抄》所说清代解州知州梁章钜《归田琐记》中《关西故事》以及郭沫若日解州题辞等。恕不繁引。)时关羽为一介农夫,敢于为公义献身,引得乡里敬重,甚至“郡守稔群恶,必原义士,勿引绳批根”,让关羽“遂潜去之”。流传至今,故乡人怀念尤深。
关羽到河北涿县,与刘备、张飞相识,共同起兵,而又从不争名份,及至公元200年,关羽在曹营备受恩遇,又被曹操上书汉献帝,封为汉寿亭侯,拜为偏将军,但关羽知刘备下落后,立即“挂印封金”,回到刘备身旁。这种“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可贵风范,引得曹操都五体投地,怎能不受到更多人的敬仰呢?
从公元208年(即建安十三年)起,关羽被拜封襄阳太守并守荆州以还,及至后来董督荆州,长达10多年的文治武略生涯,关羽严格治军行政,深得民心,名声远传。后来,甚至出现孙狼领民暴动,杀死县吏;许昌以南多处军事与政事骚变,大都“受羽印号”,表明要“应羽北进”,更足见关羽当时何其赢得民心!
关羽在荆州政绩与强大影响,使“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十分恐慌,召集诸大臣“议迁许都”,最终听取司马懿、蒋济等人议策,密令人去与孙权达成协议,诱使孙权袭取荆州,使关羽腹背受敌,终于兵败麦城。孙权以破坏“孙刘联盟”为代价,杀了关羽,得了曹操表封为骠骑将军,领荆州牧,封南昌侯的回报,落下了背信弃义、不忠不信的千古骂名(荆州得失,当另文细论,不赘)。
综观关羽在故乡初立其名,及南征北战,直到当阳就义,以“忠、义、仁、勇”名冠天下,特别是当后来,主政一方,以仁政大德服人,名传四野,在当时争争不绝、战火频频的历史环境中,更有着强烈的感召力,也才会发生孙狼民暴后“受羽印号”及许昌南部欢迎关羽及其大军入主的局面,自然对当时的关羽崇拜是一个极好的注脚。
应该说,关羽生前的巨大影响,是“关公”这一特别人物形象的生成基础。
关羽身后不久,便发生了曹操之子曹丕改汉为魏,自称魏文帝(公元220年),刘备在汉中以“继承汉室”称帝(公元221年),孙权在江南称吴大帝(公元227年),形成三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开始了“三国”时期。大量史籍记述表明,西汉末年,皇室宦官弄权,内戚作乱,加之连年灾祸,吏治腐败,公开卖官封爵,导致民无以生计,整个社会大混乱。一首民谣曰:“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策良将怯如鸡。”以致出现黄巾起义等事件。
关羽故乡是汉王室的一个重要支点。首先,运城的地理位置,在区划上归入京城直辖:直隶校尉部河东郡,此其中当然还有比地理距离近的更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有一个物宝盐池。史料表明,西汉时期,高祖刘邦执政初年,首先在运城设立了专司盐业经营的盐官,并将所有收入直接递交给皇帝。历300余年后,至东汉末期,汉王室失控,作为最大财政收入的盐业也一派混乱,关羽故乡当然也成为政治与经济杂乱的重灾区。关羽为乡里除恶出走,落得家破人亡,在引人敬佩之时,更加着乡俚深切悲痛与怀念,特别是后来,关羽当阳归天,一河之隔的曹操重葬关羽,终于演绎出了一种亲友凭吊关羽故宅及关羽显灵显神,“魂归故里”的种种传说与崇拜格局。
关羽生前的主要政绩是在当时的荆州一地。当时的荆州,是曹操、刘备与孙权三方争夺的主战场。关羽生前在荆州一地的政绩及其产生的纷纷乱世中相对安宁的生活,在关羽去世后,频繁的军事与动乱,尤其是当后来,更多人对曹操与孙权双方争夺地盘频动兵战而瓜分荆州,孙权破坏孙刘联盟,两边夹击关羽,失信天下,引得天人共怨,以致于到南朝宋时,裴松之受命刊校史籍时,曾发出肺腑之言:
“臣松之云:以为刘后以庸蜀为吴河,荆楚为维翰,关羽扬兵沔、汉,志陵上国,虽臣主定霸,功未可必,要为威声远震,有其经略。孙权潜包祸心,助魏除害,是为剪宗子勤王之师,纾曹公移都之计,拯汉之规,于兹而止。义旗所指,宜其在孙氏矣……”(见裴松之注《吴书·诸葛瑾传》)
“荆州”一地,当时十分辽阔,从《中国历史地图集》上看,整个荆州东起今湖北黄石,西至四川万县东、贵州凯里,南至广西荔浦北、广东英德市,北至河南平顶山、商县,中心地域是湖南、湖北。关羽督荆州时,实际上已形成三家鼎足:曹操有五分之一地,孙权占五分之二地,关羽领五分之二地。当关羽壮别麦城后,人们从比较中再认识关羽,从兵火交织中再度回忆当年一方安逸之期,怎不更加思念与崇拜关羽呢?
从此前后的一些文化史迹、民俗民风看,荆楚一地神话、神事及鬼事特别繁杂,即在所谓的“荆楚民悉事鬼神”文化历史背景下,关羽身后“显灵”传说日盛,也自然萌生了人们以“神祀”关羽风俗。
应该说,关羽故乡与荆楚一地的南北伯仲规模之火,点燃了黄河上下、大江南北的关羽崇拜——形成一种发自民间的广泛、原始的关公文化。
恩格斯指出:
“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做现成的公式,按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末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
当今天,我们以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为指导,发展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当儿,必须历史唯物主义地看待关公文化的发展历程,千万不可以今日之见去想象与对待一千八百年以来已发生的历史,以及关羽——关公文化在中国历史与世界文化史中的史实,再而及其今日海内外现实中存在与发展。
继公元260年,后主刘禅封关羽为壮穆侯以后,从宋真宗起,后来封关羽为“武安王”,明万历年间,封关羽为帝,乃至清代,凡历二十余次加谥,关羽至清代雍正年间,封号达26字之多: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宣德翊赞关圣大帝。毫无疑义,王室的谥封,使关羽地位至高无上,在肯定关羽崇拜的同时,又推波助澜,使关羽崇拜以及由之而形成的关公文化达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
作为社会物质生活重要反映的文学艺术,以诗、歌、词、说唱文学、画、楹联、匾额、造像、庙宇、戏剧以及现代化的影视艺术,一千多年来,早已汇成洋洋大观,不遗余力地为关公文化流光溢彩,成就了中华文化艺术史中的一坛秀色。[2]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经过几十代人的努力,我们的关羽,成为一个超国籍、超信仰、超民族、超时空的人上之人、帝上之帝、神上之神。
中国的语言与文字大家张志公先生早年有一篇文章,他考据结论,早期的中国象形文字中,太阳的表形字“日”字与人们崇拜的“神”字十分相似,两字的原始“画”法只差一点,说明人类早期崇拜太阳,因之奉为神明、神灵、神异,从而也对“神”的人类崇拜和人们对“神”的理解找到了初步破解。
人的神祗崇拜起源很早,也可以说与人类同时产生。在这种历史背景与文化沉积之中,仅看1800年前,人们对关羽的崇拜以及其身后被以神灵拜祀,形成至今仍在不断延续与发展的关公文化,都已经是无法改变的历史与事实。这种成因复杂与又发展迅速的“神”崇拜,不能以一个“迷信”一判了之,也更不应该违背以往历史过程中人们的思想、道德、文化背景,以今日的思想观点去指责与“规范”古人与各种宗教行为。
关公文化是多元的,是具有十分深刻内涵与广泛外延的,值得我们认真去研究、开发的一个具有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庞大工程。
关公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以关公的“所有行为”形成的忠、义、仁、勇。
不少人试图解说关公文化,冠以“仁、义、礼、智、信、廉、耻”什么的,那是一个中国文化泛概念,关公文化应有一个准确而独特的表述。实际上,帝王们在对关公谥封的名号中,已特别使用了“忠、义、仁、勇”的总结性提法,即前文所述的26字谥封。所以要认同这一概念,主要是因为清王室对关公的谥封达到了极致,而皇帝颁诏前,也是经过诸多文人学者认真推敲、全面总结关公这一特别形象概念的结果。
从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封关羽为“忠惠公”,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封关羽“义勇武安王”,以及最后清代谥定的26字时,增冠以“仁”字,形成“忠、义、仁、勇”的鲜明特色,即一个特别的指代人物形象。我们虽然看不到当时的王室议奏文字,足可从600多年前开始升级的十数次封谥中的不断总结与升华、关公文化精神内涵的臻美与完善过程中,在大量的文字记述中得到证实。
今天,我们以群众的眼光,审视关公文化,能否从以下观点阐述关公及关公文化呢——
对国以忠;
待人以义;
处世以仁;
任事以勇。
“忠”字在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古人的文字训诂中,它有10多种解释:敬;诚;竭诚;爱;不二;不相违;无私;正;直;厚;恕;中正;危身奉上……这个忠字,几乎所有中国人都大致了解,甚至目不识丁的几辈人都会讲几句:“忠于自己言诺”;“忠于祖国”;“忠人之托”……
“义”的释条在现代词典,常用字典似不太多,我们先祖十分重视它,典籍中其解释达30多条,如:己之威;宜;正;平;裁断;人(行之)路;死(之大)节;成物之功;理;经(典文字之)意旨;施恩;至行过人;推证;正事;谊(义)等等。这个“义”字,也仍不绝于人口,诸如“正义事业”,“英勇就义”,“义无反顾”等等;
“仁”字的解释也不少,仅孔夫子的言论中,就有26种以上的训示,如:亲;爱;天养万物;怜;忍;德政;德化;善政;润;人心;人之本体;性也;理也;党也;爱之心;心之德;修己之行;犹存;与人通(用);又与“信”通(用)..….我们今日的文字与口语中,也仍不少使用这种大义,如“仁爱之心”,“志士仁人”,“仁义”等等;
“勇”是关羽、关公的主要表现,古人对它的训解也不少:踊跃;果敢;锐;有气力;果决;不为(强力)屈服;猛;健;胜敌;壮志等10多种。这个“勇”字,我们生活中也还在到处使用,“勇敢”,“勇往直前”,“英勇顽强”……
应该说,我们的先祖,有史以来,对我们这个民族的教育,无论男女,都贯穿了这一做人思想,尤其是自中国文化大师孔子、孟子以后,从治国、齐家、修身、为人诸方面形成系统理论,以至汉代王室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孔孟之学说成为国学与统治阶级指导思想理论。
凡中国封建社会两千余年,亦被史家称为“秦汉之制”,而秦统一中国并未形成系统治理学说,尽管毛泽东曾语有“百代都行秦政治”,而实际上是“汉政治”。而此“汉政治”的理论基础,怎不树立一个生动具体、鲜活感人的形象代表来体现呢?
关羽以及由之而生成的关公,在广被社会基层民众崇拜与认同后,再由之被宗教列入祭祀行列,而又再被文化艺术合力宣扬,于是因而又被王室谥封推崇,再而由王室到官吏,又作用于民间,这样一个来回作用与反作用过程后,关公文化历经千余年的发展完美,使关公成为一个超时空的各种美好道德形象代表,并以“神”这个特殊的文化形象扎根在中华文明史中,与我们民族千百年同在,历尽风雨而永不泯灭。
所以形成如此博大恢宏的强流劲旅的关公文化,我们可以分析出诸多原因,而其实质在于关羽——关公的“忠、义、仁、勇”这一多方位文化内涵,当然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尽管此仅为关公文化中的“精神”方面,即大概念中的“理念文化”部分,也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精品”了吧?
民族文化是不可战胜的。[2]我认为关公文化大约应涵盖六个系列,即——
一、理念文化(以上第五节中已多有赘述,略);
二、庙宇文化。据资料显示,清代以后,至民国期间,山西有关帝庙3万余座,全国有30余万座,海外华人聚居的地方都有宏伟精致的关庙建筑,它既是中华古代文化建筑的综合艺术载体(包括造型、雕刻、塑像、楹联、建筑等内容)和传统文化的成果,同时也与信仰文化活动紧密相联,形成了独特的庙宇文化;更重要的是,很多地方的关帝庙见证着明清晋商筚路褴褛、开创商道、发掘商品的成就。应当努力把海内外的关帝庙网络联络起来,成为一支独特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文化、经济资源;
三、祭祀文化。关公崇拜及其文化兴起,源自民间,及至后来,佛、道及国学儒学、王室帝王都尊拜,但民间信仰封拜关公为“第十八届玉皇大帝”,成为谐和天、地、人的至高无上之神灵,被尊为万能之神,人们对他的祭祀不仅仅是祈求保护,更有着祈求和谐、富有、平和人事等灵佑威慑的作用;
四、庙会文化。庙会是围绕庙堂所发生的群众性信仰活动而形成民间娱乐(社火艺术表演等)、产品、商品交易的重要形态。随着各庙的祭拜关公活动开展,形成的常规与固定的商贸交易,促进了地方商品的繁荣,也形成了独特的关公庙会文化;
五、戏曲文化。中国戏曲从发展以及形成,在影视艺术诞生前的近千年间,以歌颂关公及其“忠义仁勇”戏曲思想主题,在教化民众、感召社会的漫长岁月中,关公文化戏曲已形成系统和庞杂的艺术流脉,及至形成清代宫廷中连演六十本的关公文化主题戏曲,传播了人们推崇的“忠、义、仁、勇”的精神思想,又繁荣了中华戏曲文化,也形成了相应的文化融汇与发展;
六、商神文化。商业是人们经济交流的重要形式,至少从唐代以后,人们在商贸中,祈求公平、公正、公道、信用、诚实,以关公为“监护神祗”,关公也被尊列为财神。行商始,求关公保护;行商中,请关公主持公义;发生争执,求关公神判(不愿去公堂诤讼!),遇庙会、年节求关公神佑兴商,关公取代而成为商业之神。在民间,则早已将关公拜为财神了。
还可以列述若干条则,因为关公崇拜已形成与发展了一千多年,也早已波及世界,其文化活动已有上百个国家与地区的现状。
多请读者与方家原谅,文字已多了,且有“重三”之罪,也囿于篇幅,故结语了。
(孟海生撰文)[2]
  参考:
“关公文化”一词的发明人:孟海生
再议“关公文化”,关公文化一词发明人孟海生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战记乱世英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