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七国地图重耳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三个 一定要短小精悍!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三个 一定要短小精悍!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三个 一定要短小精悍!
呆若木鸡 纪渻子是春秋时训练斗鸡的行家,由于他的名声太响亮了,于是齐王也把他找来训练斗鸡. 十天之后,齐王问他:「斗鸡现在训练得怎样了?」纪渻子回答说:「鸡的性情高傲,时候还不到.」十天后齐王又来问他:「这回斗鸡该训练好了吧?」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它现在还不能沉住气呢.」一个月后齐王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可是纪渻子还是摇头说不行.又过了十天后,纪渻子告诉齐王斗鸡训练好了,那只斗鸡非常厉害,别的鸡一见到它就吓得像木头一样呆住,可见它真是天下无敌的斗鸡!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据《战国策·赵策一》记载,春秋末年,晋国的大权落到智、赵、魏、韩四卿手中,晋定公实际上成了傀儡(kuǐ lěi).公元前458年(已进战国时期),晋定公派使者去请求齐、鲁两国出兵讨伐四卿.四卿得到消息后,联合出兵攻打晋定公.定公无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结果病死在路上. 定公死后,宗室姬骄被立为国君,史称晋哀公.智卿智伯独揽了朝政大权,成为晋国最大的卿.其他三卿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都不敢和他抗衡.智伯分别向魏桓子和韩康子要了土地.当他要求赵襄子割地时,遭到了严厉拒绝.智伯非常恼怒,立即派人传令给魏桓子和韩康子,要他们出兵和自己一起去攻打赵襄子. 赵襄子估计智伯会攻打他,忙找谋臣张孟谈商量.张孟谈建议到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去抵抗.到了晋阳,赵襄子发现能够打仗的武器很少.张孟谈劝道:“这里的围墙是用一丈多高的楛(hù)木做的,殿柱是用铜铸的,这些都是制造武器的好材料.”智伯率魏、韩两家攻打晋阳,由于魏、韩不愿为智伯卖命,智伯无法取胜. 晋阳被被智伯水淹,围困了整整三年,由于地面积水,老百姓都在树上搭起棚子来居住,城里粮食也快要吃完,很多人冻饿成病,军心也开始动摇了.一天,张孟谈面见赵襄子,说:“魏、韩两家是被迫的,我准备去向他们说明利害,动员他们反戈联赵,共同消灭智伯.”赵襄子听了非常高兴,连连拱手表示感谢. 当天夜晚,张孟谈潜入魏、韩营中,说服了魏桓子和韩康子,决定三家联合起来消灭智伯,事成之后平分智氏之领地.到了约定的那一天,赵、魏、韩三家联合进攻,杀得智军四散逃窜,智伯被擒.从此,晋国成了赵、魏、韩三家鼎立的局面. 一天,张孟谈向赵襄子告别.赵襄子急忙挽留.张孟谈说:“你想的是报答我的功劳,我想的是治国的道理,正因为我的功劳大,名声甚至还会超过你,所以才决心离开.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君臣权势相同而永远和好相处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请你让我走吧.”赵襄子只好惋惜地答应了.张孟谈辞去官职,退还封地,隐居到负亲丘去,在那里平安地度过了自己的晚年. 后人将“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改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成语,提醒人们记住过去的教训,以作后来的借鉴. 战国时代,魏国老是受到秦国的侵略.魏国的安厘王即位后,秦国加紧了进攻,魏国连连战败.安厘王元年,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失去了两个城镇;第二年,魏国又失去了三个城镇,不仅如此,秦国的军队当时还直逼魏国的都城,形势十分危急.韩国派兵来救,但也被秦军打败.魏国没有办法,只得割让了土地,才算了结了战争;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国又发动进攻,强占了魏国的两个城镇,并杀死了数万人.第四年,秦国更把魏、韩、赵三国的军队,一起打得大败,杀死兵士十五万人;魏国的大将芒卯也因此失踪. 魏国军队的接连败北,使安厘王坐卧不安.此时,魏国军队的另一位大将段干子也十分恐惧,为了苟安,便向安厘王建议,把南阳割给秦国,请求罢兵议和,安厘王本来就对秦军的进攻十分害怕,以为割让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着段干子的话做了. 当时有个叫苏代的,是一贯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的弟弟,他也极力主张各诸侯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苏代得知魏国割地求和的事后,就对安厘王说:"侵略者贪得无厌,你这样用领土、主权,想换取和平,是办不到的,只要你国土还在,就无法满足侵略者的欲望.这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扑灭呢?柴草一天不烧完,火是一天不会熄灭的."但是,安厘王不肯听从苏代的话,仍然一味屈膝求和,这样过了没多少年,魏国终于被秦国灭亡. 毛遂自荐:在战国的时候,有权有钱的人很喜欢供养一些有才能的人,以增强自己的势力,在有事、需要有人出意见的时候,就让他们策划谋略,替自己解决问题.这样的人被称做食客,也叫门下客. 赵国的宰相平原君势力庞大,家中养了几千名食客.其中有位叫毛遂的食客,待了三年,都没有什么别的贡献,平原君虽然觉得很奇怪,却也没有埋怨,任由他在家中吃住. 后来,赵国的国都邯郸被秦军包围,情势非常危急.于是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劝说楚王和赵国合作,共同出兵对抗秦国.平原君回家后,准备从食客中选出二十个文武全才的人一同前往,可是选来选去只有十九人合格,还差一个人.平原君正伤脑筋,毛遂突然走上前对平原君说:“我是最适合的人选,愿意跟从公子前往.”平原君说:“有才能的人在人群中,就好象一把锋利的锥子放在袋子里,立刻就会穿破袋子,显露锋芒.而你在我这三年,却没有杰出的表现,我看你还是留下吧!”毛遂回答:“我是现在才要进入袋子里,不然我这把锥子早就穿破袋子,显露出它的锋利,而且连锥柄都要穿出袋子了.”平原君心想,反正一时之间也找不到适合的人选,于是平原君就带着毛遂等二十人赶往楚国. 见到楚王,平原君说明了局势和利害得失,费尽口舌,却都无法说服楚王,同行的十九名食客也没有办法、想不出好点子.正当大家不知到该怎么办才好,毛遂这时候手按宝剑,走到楚王前面说:“大王的性命现在掌握在我的手中!楚国有几百万精兵,然而在上次的战役中却被秦国几万人的军队打败,夺去了许多城池与土地,连我们赵国都替你们感到羞愤.赵国提议两国联合抗秦,是在替你们楚国报仇.”楚王听了觉得毛遂说得有理,再加上毛遂拿着宝剑威胁,就同意结盟,订下和约.并立刻发兵支持赵国,解了邯郸之围. 从此,平原君不敢再小看毛遂,而把他当作上宾招持.也算序言      
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是大国争霸的时期,前期齐、晋、秦、楚渐露头角,后期吴、越崛起,强衰轮回,到战国初年,逐渐形成七国并立的形势,中小诸侯国渐被兼并,最后秦灭六国,完成了统一的事业。        
春秋战国时期堪称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社会政治局面错综复杂,军事斗争层出不穷,经济急剧变化,学术文化异彩纷呈的一个变革时期。对后世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道德等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机智权谋,英雄辈出的时代,是尊才纳贤的时代,是战乱频繁,文风鼎盛,百家争鸣的时代。世风豪迈,英雄辈出,奔走列国,奇谋纷繁,你方唱罢我登场。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改革家、文学家、外交家等等,我想主要就是通过记叙这个时期所涌现出的叱咤风云的人物,来透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并从中汲取营养。        
在这里,您将看到一大批名垂千古、永世流声的巨星,我想以记叙人物为主,从而精选了春秋战国时期四十多个典型人物,但是并不是全景式的介绍,而是着眼于人物最精彩的方面,对人物进行深入的发掘,让读者感受到他们身上所散发出的崇高的人格魅力,领悟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非凡的智慧。        
我想大体分为“君王公子篇”“贤相名臣篇”“军事名家篇”和“一代先哲篇”,二十多万字。        
初来乍到,不知深浅,冒昧发帖,请大家多多指教,在此先谢过了。        开始吧!        一
君王公子篇            第一节、
齐桓公———春秋首霸      一、 源远才能流长      
齐国的缔造者是姜太公,姜太公姓姜或吕氏,名望、尚,字子牙,号飞熊,炎帝神农皇帝51世孙,伯夷36世孙。为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师,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甚至成为中国神坛上一位居众神之上的神主。作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为“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护佑神灵。这充分说明了其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其思想理论的博大精深。姜太公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轰轰烈烈、神秘莫测,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传说。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音干——追求)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螭,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武王伐纣平话》卷下:“姜尚因命守时,直钩钓:‘负命者上钩来!’”        
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姜太公钓鱼”的故事。这段佳话也成就了周文王爱贤求贤的美名。后来,姜尚辅佐文王,兴邦立国,还帮助文王的儿子武王姬发, 灭掉了商朝,被武王封于齐地。          
封于齐后,太公以其超人的谋略智慧,结合当地实际,确立了务实求功的基本指导思想。制定了三大基本国策:“举贤尚功”, “因俗简礼”、“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在一个不长的时间里,使一个“地薄人稀”的荒僻之地变成“世为强国”的大齐。        
他治国有方,创建了泱泱大国,遗风犹存,累世相续,为后来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础。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楼主继续
  关注中!!!
  谢谢以上两位朋友,希望大家多关注
  谢谢以上两位朋友,希望大家多关注
  颇有太史公风范,  强烈期待!
      
  二、带钩救了命      
话说在姜太公的治理下,齐国迅猛发展,“太公治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及周成王少时,管蔡作乱,淮夷畔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今山东临朐),北至无棣(今山东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史记﹒齐太公世家》,建都 营丘。           
时光流转,齐国国君传到了第十四代齐襄公,真是有辱祖先,襄公当政,政治腐败,诛杀无常。          
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怕遭连累,遂离开 齐国。公子小白由大夫鲍叔牙护送逃到莒国,公子纠则由大夫管仲护送逃到鲁国。不久,齐国发生动乱。公元前586年,作恶多端的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杀死,公孙无知自立为齐国国君。但仅过了不到一年,公孙无知又被渠丘大夫雍林所杀,齐国一时没有了国君。          
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得到消息后都想回国继承君位,权力之争自然在他们之间展开。小白得到鲍叔牙的辅佐,国内又有大族高氏、国氏做内应,形势非常有利。但公子纠的辅佐管仲则足智多谋,他争取鲁国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又自告奋勇率兵在莒国通往齐国的必经之路上拦截归国的小白。            
管仲是个神箭手,远远看见小白的队伍,先布置好伏兵,自己搭箭开弓,只听嗖的一声,一箭恰中小白的带钩。这带钩古又称“犀比”, 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多用青铜铸造,也有用黄金、白银、铁、玉等制成的。想必公子小白的应该是青铜的吧,这次可不是装饰品了,那可真成了救命符,只听当的一声,箭落了地。只见小白应声倒在车子上,管仲远远地一看,心中大喜,哎呀,除掉了政敌,自己的主子那不就是国君了!唱着歌打着呼哨回去报告了。          
公子纠一听哈哈大笑,张灯开宴,先喝个庆功酒,然后再有说有笑慢慢上路,反正不急,齐国已经是攥在手中了,先慢慢领略这路边的风景。          
再说公子小白,一看管仲走了,心中暗喜,催动部下,快马加鞭,日夜兼程,在高、国二族的接应下,捷足先登,即齐国国君位。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齐桓公。真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啊!公子小白成了国君齐桓公。而日后他的得力助手管仲就这样送了一礼。        
公子纠一听小白继位傻眼了,气得直跺脚,头上冒烟,率领着鲁国军队来打了。可被齐军打得落花流水,桓公又派鲍叔牙率齐军围鲁,迫使鲁国杀死了公子纠,并请求把管仲交付齐国。            
原来这是鲍叔牙的主意。管仲是的叔牙的好朋友。管仲名夷吾,颖上 (今安徽颖上)人。鲍叔深知管仲的为人,坚信管仲是一个难得的治国之才,只不过没有遭逢明君和时运而已。管仲非常感念鲍叔的知遇之恩,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史称“管鲍之交”。            
可是桓公怎么也忘不了那一箭之仇,心里总是疙疙瘩瘩,要不是带钩一挡,自己不早就到那边去了!恨不能马上杀了管仲,以解心头之恨。“桓公之立,发兵攻鲁,心欲杀管仲。鲍叔牙曰:‘臣幸得从君,君竟以立。君之尊,臣无以增君。君将治齐,即高傒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 也。’于是桓公从之。”(《史记﹒齐太公世家》)              
桓公为君,鲍叔牙立了头功,所以在齐桓公提出要任他为国相,可他坚决辞让而推荐了管仲。他对齐桓公说:“如果您想治理好齐国,我就可以帮助您做到这一点;但如果您想成为天下的霸主,那么非管仲任相不可。”              
可贵的是齐桓公听从了鲍叔牙的建议,捐弃了前嫌,打破了传统的“贱不能临贵,贫不能使富,疏不能制亲”的用人体制,任管仲为相,并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所以说,日后齐桓公能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这首先应得益于他宽广的胸怀。那句话怎么说来:世界上最宽广的是陆地;比陆地更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明君不计私怨,以宽广的胸怀为贤臣提供了施展才干的舞台,贤臣辅佐明君开创了彪炳千古的业绩!真是君臣相得益彰,《史记》称“桓公以霸,力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带钩救了命    这个题目好生动。    期待下文
  段和段之间,距离太大,不利于阅读。  建议相隔一行就行。
  谢谢陈瓷先生关注,领教领教。
  感谢网友“胸怀西岭千秋雪”关注本文,但评价太高了,不敢当,我要好好努力!
  希望大家继续关注。
  继续!
  很有现代的幽默!
  读史当如是,有现代的思考。
  感谢网友“山人老八”,希望多指教。
  为什么不谢我啊
  不好意思,一时忽略,感谢网友“来过天ya”,希望多支持!
  呵呵,我们更需要的不是楼主的感谢,而是楼主的更新!  
  更新是王道
  三、超男选秀赛    
姜太公被封到齐国时,周公旦曾问他治齐的方略,姜太公回答说:“举贤而上功”。此后“举贤”就成了齐国政治的传统。 话说卫国人宁戚听到齐桓公举贤的消息后,也想投奔桓公以施展自己的才华,但他贫民一个,苦于没人举荐自己。不过他下定了决心:不能再做宅男了!做就要做一个超男!    
于是他心生一计,替一个卫国商人赶着货车来到齐国。
他们赶到齐国国都时,已经是傍晚,只好露宿在城门的外面。 真是好运来了挡都挡不住, 说来也巧,这一天,齐桓公正好在郊外迎接宾客,夜里打开城门,让装载货物的车子让开。迎宾队伍中的随从很多,火把也很明亮。这时,宁戚正在车下喂牛,远远地望见了齐桓公,宁戚认为机会到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赶快表现一把吧!    
只见宁戚一只手给牛拌草喂料,一只手拍打着牛角(没有乐器呀),扯开嗓门唱道:“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单布短衣适至干,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康浪之水白石粲,中有鲤鱼长尺半,敝布单衣裁至干,清早饭牛薄夜半,黄犊上坂且休息,吾将舍汝相齐国。出东门兮厉石斑,上有松柏青且阑,粗布衣兮纭缕,时不遇兮尧舜主,牛兮努力食细草,大臣在尔侧,吾将与尔适齐国。”    
这歌唱的,虽然没有鲜花与掌声,但不乏粉丝,最大的粉丝便是齐桓公。他正走到这里,听得这歌声,虽然旋律不是很优美,音质也没有磁性,可是觉得这歌词不一般,有深意。觉得这人颇有来头,便命管仲去察访一下。你看这就是齐桓公的伟大之处!善于发现人才!      第二天,管仲去见宁戚,说明来意。不料,宁戚只是说:“浩浩乎白水。”管仲一听很玄乎,自己智商这么高却不解其义,身为一国之相,又不好再问,回到家里愁得食不甘味,坐卧不宁。管仲妻问有什么事愁得这样,管仲叹口气说:“咳,人家说的话,我都听不明白,你一个妇道人家能懂什么。”      
管仲妻子不服气地说:“不要瞧不起人。老、弱、残、少者,一样能做大事。昔日先君姜太公,七十多岁了,还在朝市杀牛当屠户,八十岁才被周文王拜为太师,伐纣灭商,为周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九十多岁封于齐国当了国君。您能以为他老了就不行吗?商朝初期,有一个叫伊尹的人,原本是有莘氏随嫁的一个奴隶,汤公见他有才能,立他为三公,他把国家治理的很好。你能以为他出身微贱就无能吗?圣子五岁,帮助禹治水,出了好多好主意,禹都非常佩服他,你能以为他年幼就不行吗?牛犊刚生下来,站都站不稳,但用不了几年,就胜过其母,你能以为它弱就不行吗?”    
管仲被妻子说得满面羞愧,便对妻子说:“桓公让我去察访一个从卫国来的人,这个人叫宁戚,我去了后,宁戚只说了一句‘浩浩乎白水’,我不知道他说的什么意思,故忧愁万分。”妻子一听,微微一笑说:“人家不是已经把意思明明白白告诉你了吗?古诗《白水》里有这样的句子‘浩浩白水,倏倏之鱼,君来召我,我将安居,国家未定,从我焉如。’意思不是明摆着愿意听齐王的召唤吗?”管仲恍然大悟,更加佩服宁戚的才华,立刻上朝奏知齐桓公,说宁戚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建议宁戚做大司田(相当于现在的农业部长)。        不料,好多大臣不服说:“宁戚是卫国人,卫国离这里又不远,不过五百里路,不如派人到他的家乡打听打听,如果他确确实实是贤能之人,再任用他也不晚。”齐桓公说:“不可,如果派人去打听,假如他得罪人太多,那里的人肯定过多的是说他的种种陋习,说的他体无完肤,这样他的才能和美德就被掩盖了。作为一个人谁又能做到十全十美呢?到那时我们又怎么能敢重用他呢?用人就要用人之长,而不是用人之短。”(这真是用人不疑,而正是这一点,很多君主是做不到的,也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于是齐桓公力排众议,决定给宁戚先修豪宅,自己戒斋五日,亲自去请宁戚。宁戚深受感动,从此,一心一意辅佐齐桓公,为桓公霸业的创建作出了杰出贡献。       
为了能发掘更多的人才,桓公还实行“三选法”,就是让地方上推荐优秀人才,经考察试用后确有能力的,国君任命为适当官员。地方官吏如果压制埋没人才,就要治以“蔽贤”、“蔽明”罪。    
同时,齐桓公还极力引进外国的人才,他选了几十个人,给他们配备好马匹、车辆和足够的钱粮,把他们派到外国去,想办法把外国的能人请到齐国来。刘备三顾茅庐为众所周知,而齐桓公曾五度求贤传为佳话。齐桓公听说有个有才德而隐居的人叫小臣稷,便亲自去拜访,可一连去了3次,稷就是不露面。好多官员劝齐桓公不值得为一个不知是否有真实本领的隐士费神劳力,齐桓公却乐此不疲,结果第5次才见到了小臣稷。小臣稷被齐桓公的真诚所打动,毅然出山做了齐桓公创立霸业的助手。    
齐桓公不但唯贤是举,而且从谏如流。有一天,齐桓公在读书,一个善做车轮的木匠在院子里干活。那木匠看到桓公读书十分认真,就对桓公说:“国君您是在看古人没什么用的东西啊。”    
桓公愿闻其详,那木匠不紧不慢地说:“我是从我制作车轮的事情推测的:做得太快了卯榫容易松滑;做得太慢了就很难顺利地整装。这种不快不慢的火候,全凭一种得心应手的感觉,嘴里是说不出来的。既然说不出来,就没办法告诉我儿子,我儿子也没办法从我这里得到。所以我70岁了还是自己做自己的。我由这个事理推测,古代的人死了,他们那些不能传授的东西也随他而去了,能写进书里传授给别人的东西,是缺少其中的精华和奥妙的东西。”     
齐桓公听了,连连点头,有了一种顿悟的感觉:这老木匠的话包含了很深刻的道理,不能读死书,凡事不能死搬硬套,要敢于打破常规,这恐怕也就引发了他勇于改革的念头。      
儒家思想认为“用贤则治,不用贤则亡”,“尚贤者政之本也 ”。 管仲认为“争天下者,必先争人”(《管子﹒霸言》)。总上所述齐桓公能称霸的关键在于用贤从善。      
《春秋左传(昭公(中))》曾记录了韩宣子问叔向的一段对话,其中叔向对曰:“齐桓,卫姬之子也,有宠于僖。有鲍叔牙、宾须无、隰朋以为辅佐,有莒、卫以为外主,有国、高以为内主。从善如流,下善齐肃,不藏贿,不从欲,施舍不倦,求善不厌,是以有国,不亦宜乎?”      
《史记•齐太公世家》载:“桓公即得管仲,与鲍叔牙、隰朋、高傒修齐国政,连五家之兵、设轻重渔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说。”
除了取得高子、国子等人的支持外,齐桓公朝中还有著名的“桓管五杰”,即王子城父、宾胥无、隰朋、宁戚、东郭牙五位名臣。这绝对是一批政治超男,他们组成了当时齐国超强的领导集团!      
正是齐桓公礼贤下士,选贤任能,才为其霸业蓄备了大量的有用人才。他又从善如流,顺应民意,所以深得民心,为其称霸奠定了良好而又广泛的基础。         
  听人说,煮酒几乎所有坚持到底的帖子,都出书了。    一些出书的人 ,忒可恶了,写到一半,出书了,就不再在这里连载了,这就是传说中的太监。    楼主,希望你要像男人一样写贴。    这一次,比上次更加生动。
  管仲有个博学多才的对象,原来不知,看了您的文章才知道。先生算得上是博古通今了。可惜,没有管仲妻的名字,她一直生活在管仲的阴影里。
  今天写了一些,拿出来与楼主交流——    常山的分析人士称,赵云的择业态度有问题。择业态度好,本科生做掏粪工,硕士生做保安。择业态度不好,赵云成了就业剩男。今天的择业,困难的是选职业和工作城市的,赵云则不考虑职业的问题,因为除了从军,大汉帝国还真不能提供其他岗位,工作城市,也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因为打仗就要南征北战,他要考虑的,则是选择老板的问题,常山郡的人大多是籍贯地就业,纷纷到袁绍那里谋了差事。也有少数人异地就业,到了曹操那里。赵云成为就业剩男,是因为他看不上袁绍,更看不上曹操。当时的冀州,曹操从未去过,冀州的舆论工具,更是袁绍的喉舌,不会对曹操进行正面宣传的。在冀州,曹操被妖魔化了。对老板挑三拣四,择业态度问题严重,赵云就成了就业剩男。  有的美女成为嫁不出的剩女,很大原因是挑三拣四选不到如意郎君,而她的心里往往有个男人做择偶的参照。要是非刘德华不嫁,那天下女人就只有朱丽倩不是剩女了。心里也有一个好老板做参照,除却巫山不是云,是赵云甘做至少六年就业剩男的主要原因。  
  我查了一下,管仲的夫人也可能是妾,大概叫文婧。
  呵呵,赵云择业犹如美女出嫁,之所以被剩了,是因为心中有主了。陈瓷兄想的这个类比好!形象生动而又有现代的幽默!
  像男人一样写贴,好,希望我们共勉,携手前行!
  嘿嘿,像男人一样写贴,希望我们共勉!
  四、当上了大班长    
话说齐桓公在管仲和鲍叔牙的辅佐下,又有桓管五杰一帮才干的料理,那日子过得叫一个“滋润”,叫“蒸蒸日上”啊!可是桓公环顾天下,感觉不妙!目下这个班集体是一盘散沙,班风松散,纪律涣散!班主任周天子是有心无力,有名无实。各位小组长也不拿他当盘菜了!看来得选一个能力强的好班长,出来好好整治整治,不然这班集体,哪还叫集体,那叫解体!    
可是这班长,叫谁来当?比比看,那也不是吹,除了我齐桓公姜小白,论资格,论实力,论威望,他们谁能比!看来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得露两手表现表现!不然他们也不知道自己有几把刷子!    (一)创霸中原    
从哪里下手呢?嗯,先从身边吧——鲁国!想当年自己流落在莒国,很落魄,很无助的时候,你鲁国竟然帮助公子纠来整我,今非昔比了,敲打敲打你,让你吃点教训!于是就有了下面一幕:    
公元前694年,齐国兴兵伐鲁,两军战于长勺(今山东曲阜北),可是齐军出师不利,鲁军在曹刿的指挥下取得了胜利,以弱胜强。这就是著名的 《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同年六月,鲁国侵宋,齐、宋联军打败鲁国。公元前681年(齐桓公5年),宋国发生内乱,齐桓公奉了周厘王的命令邀集宋国、陈国、蔡国、郑国、遂国在北杏(今山东东阿县境内)开会,平定宋国的内乱。当时遂国(鲁国的附庸国)没到会,桓公一看,不听话那就欠扁,一气之下就灭掉了遂国。    
公元前679年春,齐、鲁、宋、卫、陈、郑等国在卫国的鄄相会,齐桓公主盟为诸侯长,这是其称霸的开端。公元667年冬,周惠王派使者到齐,正式赐命桓公为诸侯之长,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才确立下来。 这大班长就算是当上了!
      (二)勇攘夷狄    
这当家的不行了,外人就欺负。当时被称为戎、狄、蛮夷的少数民族,一看这周天子软弱无力,乘机向中原发展势力,向华夏诸国发动进攻。较弱小的诸侯国难以自卫,迫切需要大国给予支援。齐桓公自然就站出来了,谁让自己是班长来!
公元前664年,山戎侵犯燕国,齐桓公率军北伐打退了山戎的进攻,他乘机劝燕庄公“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如成康之时”(《史记•姜太公世家》)。     
公元前661年,狄人伐邢,桓公派兵,打退狄人。不久,狄人又攻邢国。齐桓公再邀宋、曹两国出兵救邢,并把邢国的都城迁到夷仪(今山东聊城县西),又帮助邢国筑城,救助邢国难民。    
公元前660年,狄人伐卫,灭了卫国。齐桓公邀宋国出兵,救卫,收拢卫国难民,重建卫都于楚丘(今河南滑县),救助卫国大量财物。为此,《左传》载:“迁邢于夷仪,封卫于楚丘。邢迁如归,卫国忘亡”。    
你看,齐桓公这一系列扶危救患的行动,行侠仗义,多么像世界维和,这就是班长的责任!他自然在班集体中赢得了很高的威望,得到了最多的选票!
      (三)共尊王室    
齐桓公的聪明就在于 他摆正了自己的位置,没忘了自己是谁,自己是班长,上面还有班主任。所以他就一直以“尊王”为口号,突出周王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权威,从而展开一系列的称霸活动!这恐怕算是最早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吧,以后让曹操学会了。    
当齐桓公在中原和北方忙活的时候,南方大国——楚国也没闲着,不断北侵,兼并了许多小国,又连年伐郑,威胁中原。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齐、宋、陈、卫、郑、许、曹等国军队,兴师伐楚。双方对峙于楚地的陉。楚成王慑于齐桓公兵多势众,只好请求和议。于是齐桓公退兵,陈师于召陵(今河南郾城东),与楚订立了召陵之盟,消除了楚对中原各国的威胁。     
此后,齐桓公又几次下通知,让诸侯们来开会,著名的葵丘(今河南兰考县东)之会,使齐桓公霸业达到了最高峰。公元前651年,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会盟于葵丘,周襄王特地派遣代表送来祭肉,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去世,其霸主地位结束,齐国亦从此开始走向衰落。     
在《史记﹒齐太公世家》的结尾,太史公说:“吾适齐,自泰山属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阔达多匿知,其天性也。以太公之圣,建国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     
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如今受其赐”。(《论语•宪问》)      
齐桓公当政四十年,选贤任能,注重改革,并注重结盟修好,减少了相互间的战争;尤其是援助弱小国家抵御强悍的戎狄侵扰,这对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是有积极意义的。齐桓公霸业在春秋时期属于开创,适应当时的历史潮流,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是有很有益的!      
最后本人赋小诗一首,算是总结吧:    
咏齐桓公    
春秋五霸推齐桓,    
选贤任能相管仲。    
九合诸侯匡正义,    
尊王攘夷盖世功!      
  下面该写晋文公了,不过我得先想一下,现在是边想边写啊!
  晋文公,传奇人物。
  我来支持一个,呵呵。
  支持一下
  涉川在哪里?快出来更新
  楼主这首诗写得好!顶!
  谢谢以上几位朋友
  第二节
晋文公————雄踞中原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  流浪远方流浪  ————题记    一、 为什么流浪    
想当初,周成王光着屁股和弟弟叔虞在一起玩耍时,周成王随手摘了一片梧桐树叶,送给了弟弟叔虞,随口说道:“我把这作为信物,封赐给你!”(“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记﹒晋世家第九》)。叔虞接过树叶后,心里非常高兴,随后把这件事告诉给周公,周公认为天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件事
非同小可,于是前去询问周成王,周成王说他只不过是跟弟弟开玩笑罢了,周公听后严肃地说:“天子无戏言,出口成宪,而且史书记载,乐师歌颂,士人称道。哪能随便说说。”成王听周公言之有理,只好把叔虞封于唐,这就是“桐叶封弟”的故事。后来,叔虞的儿子姬燮把都城迁到晋水的岸边,改唐为晋。这就是晋的由来。    
话说晋文公重耳的老爸是晋献公,晋献公一生可娶了不少女人,当他还是太子时,便娶了贾姬为夫人,贾姬没有生孩子就死了,可惜!然后晋献公又娶了犬戎国主的两个侄女,大的叫狐姬,小的叫小戎子。狐姬生了个儿子叫重耳,小戎子生了个儿子叫夷吾。后来献公又看上了年轻貌美的齐姜——他爹的小妾 ,便又纳娶了,生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这个儿子叫申生,也就是后来的太子。齐姜生下女儿之后便死了,献公又娶了他第一个夫人贾姬的妹妹——贾君。贾君没有生孩子,便抚养着齐姜的女儿。后来献公兴兵征伐骊戎,骊戎请和,骊戎君把他的两个女儿——大的叫骊姬,小的叫少姬,送给献公。这姐妹俩长的真是妩媚无比,尤其是老大骊姬,“那骊姬生得貌比息妫,妖同妲已,智计千条, 诡诈百出。在献公前,小忠小信,贡媚取怜。又时常参与政 事,十言九中。所以献公宠爱无二,一饮一食,必与之俱。逾 年,骊姬生一子,名曰奚齐。又逾年,少姬亦生一子,名曰 卓子。献公既心惑骊姬,又喜其有子,遂忘齐姜一段恩情,欲立骊姬为夫人。”(《东周列国志》)    
后来献公不顾大臣相劝,执意立骊姬为夫人。按说做了第一夫人,也该满足了,可惜人心不足蛇吞象啊,骊姬又盘算着怎么样把自己的儿子变成太子。话说晋献公有个宠爱的戏子叫施,和骊姬有私情,有一天骊姬问优施说:“我要立奚齐为太子,可是担心申生、重耳、夷吾诸公子反对怎么办呢?”优施说:“这好办,让他们去镇守边疆啊。”骊姬又买通晋献公最宠爱的两个大夫梁五和东关五——时称“二五”,叫他们对晋献公说:“曲沃 这个地方,是晋国祖庙所在,最好派太子申生去镇守,蒲城和南北屈,是边防要塞,最好派公子重耳、夷吾分别防守。”献公中计,于是只留下奚齐与卓子在身边。      
然后骊姬又在献公面前诽谤太子,有一天她在献公面前哭诉说:“我听说,申生很会收买人心,恐怕要对您行凶,夺取王位。”献公说:“哪会爱他的百姓,却不爱他自己的父亲呢?”骊姬知道献公仍然信任太子,于是再想办法, 一日骊姬劝晋献公召回太子。太子见过晋献公后去拜见骊姬。骊姬请太子吃饭,言谈甚欢。第二天,太子入宫谢恩,骊姬又请他吃饭。当晚骊姬向晋献公哭诉,说太子调戏他,还说了&我父亲现在已经老了&这样的话。又说如果献公不信的话,她可以和太子一起去皇家公园游玩,让献公在台上观察。第二天,骊姬叫太子和她一起游玩。骊姬先在头发上涂了蜂蜜,使蜜蜂都聚集在她的头发旁边。骊姬说:“太子您可不可以帮我赶走它们呢?”太子从她的身后用袖子赶走蜜蜂。晋献公看见了,以为调戏的事情是真的。心中非常生气,马上就想把太子给杀了。骊姬跪下来恳求说:“我叫太子回来,他却被杀,是我害了他。而且皇宫里的这些事,外人不知道,就忍忍吧。”(你看装得多好),晋献公就把太子赶回曲沃去了,但是就下令手下暗中收集太子犯的罪行,伺机废掉他。    
有一天太子申生从曲沃送来一块祭肉给晋献公,骊姬暗中在祭肉放上鸩毒,然后加罪于太子, 申生身被恶名,无法洗雪,自缢而死。然后她又诬陷重耳、夷吾也参加申生的阴谋。    献公一听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便派第一大内高手宦臣勃醍带兵追杀重耳。当追兵赶到的时候,蒲城人要抵抗,重耳上前劝阻。他说:“我靠着君父的命令,享受封地的供养,才得到属下的人民。有了属下的人民,就跟 君父较量起来,再没有比这罪过更大的了。我还是走开吧!”说完,三十六计走为上,翻墙而逃。勃醍追上去拉住他的袖子,一刀砍了过去,结果只砍下了一块袖子,重耳就这样 逃跑了。这又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啊!    
到哪里去?这时他想到了亲爱的外婆,于是重耳逃到他姥姥家——狄国,最重要的是他平时的好朋友也跟着来了,谁呢?大家请看:赵衰,狐偃,狐毛,司空季子,贾佗,先轸,魏武子,颠颉,介子推等等!个个是能人!而这些人就是他以后的政治资本,是他称霸的智囊团!    《东周列国志》这样写道:  昔人有古风一篇,单道重耳从亡诸臣之盛:   蒲城公子遭谗变,轮蹄西指奔如电。   担囊仗剑何纷纷?英雄尽是山西彦   山西诸彦争相从,吞云吐雨星罗胸。   文臣高等擎天柱,武将雄夸驾海虹。   君不见,赵成子,冬日之温彻人髓。   又不见,司空季,六韬三略饶经济。   二狐肺腑兼尊亲,出奇制变圆如轮。   魏犨(chou)矫矫人中虎,贾佗强力轻千钧。   颠颉昂藏独行意,直哉先轸胸无滞。   子推介节谁与俦?百炼坚金任磨砺。   颉颃上下如掌股,周流遍历秦齐楚。   行居寝食无相离,患难之中定臣主。   古来真主百灵扶,风虎云龙自不孤。   梧桐种就鸾凤集,何问朝中菀共枯?    重耳挥挥手,拜拜了,我可爱的家乡,从此俺便是传说中的“犀利一哥” 咧!  
  今天是教师节,祝天下的老师们节日快乐!  
  来天涯,就是为了拜读楼主大作。  虽然几天没更新了,但是看到本次更新,还是很过瘾的  你写得太流畅了!
  二、流亡进行曲    
话说重耳一行逃亡到狄国,倒也相安无事,这时晋国国内发生了一系列变故。大臣里克等人在国内杀掉奚齐及其弟卓子,骊姬自杀。大臣们商议诸公子中重耳最贤,打算迎重耳回国为君,可是重耳感到自己在国内还缺乏根基,所以拒而未返。他的异母弟夷吾回国继承君位,是为晋惠公。此时晋惠公看到自己最大的政治对手是重耳,便密谋派刺杀过重耳的大内高手勃醍去狄国再去行刺。这事幸亏被老臣狐突(狐毛和狐偃的父亲)知道了,赶快派人通知了重耳,重耳一看这姥姥家是呆不下去了,收拾行李走人!俗话说祸不单行,临行前一个叫头须 的随从席卷重耳的资粮而逃。     
假设勃醍不来行刺,重耳也许就这样老婆孩子热炕头过下去了。    
离开了呆了十二年的狄国,重耳举目一望,去哪里?嗯,去齐国,齐国最有钱,不愁没饭吃!可这齐国挨着海,太远了,哎,慢慢走吧!这天到了卫国都城,本打算进去蹭碗饭吃,可是人家卫文公不让进城,为啥?嫌重耳穷酸呗!重耳这个窝火啊,心想:小子,有朝一日我发了再来收拾你,先记下这笔账!重耳一行只好绕道而行。走到五鹿时(卫地,在今河南省濮阳县南),实在饥饿难忍,就向乡下人讨东西吃,乡下人给了他一个土块。重耳恼羞成怒,挥起鞭子就要打那个人。狐偃连忙拦 住他说:“得到饭容易,得到土地不容易啊,这正是上天要把国土赐给您的预兆啊!”重耳一听,有道理,正好找个台阶下,于是就向乡下人拜了拜,然后把土块收下,装到了车上。这个乡下人可看不懂了,心想这些人有病啊,不就是一块烂泥巴嘛,有什么好拜的!    
可这泥巴不能当饭吃,重耳都快饿晕过去了,怎么办呢?  
重耳不是唐僧,没有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但他有老实的介子推!    
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就地取材,拿出锋利的刀子,看了看自己并不算丰满的大腿,心下一横,说时迟那时快,噌地一下,向自己大腿割去,把大腿上的肉割下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一起煮成汤给重耳。重耳吃得这个香啊,吃完后一抹嘴,便问介子推:“这肉是哪来的,俺以前从来没有吃过这么香的肉!”介子推说:“主公,实不相瞒,是微臣从自己大腿上割的一块。”重耳感动地立时就哭起来,发毒誓有朝一日做了君王,一定要好好报答救命的介子推!这便是“割股啖君”。 后来文公返国,介子推“不言禄”,隐于绵山。晋文公欲求却不得,便放火焚山想让他出来,他却抱树而死。这便有了传说中的寒食节 !    
重耳君臣就这样一路觅食,半饥半饱,到达齐国。齐桓公素闻重耳贤名,热情款待,不但赠送大量财物,还把自己宗族中的美女许配给重耳。光阴荏苒,重耳就这样在齐国度过了还算幸福的七年。齐桓公死后,齐国大乱,重耳君臣又走上了流亡之路。路经曹国和宋国,到达楚国。楚成王以国君之礼迎接重耳,重耳于是暂时安居在楚国。有一天在宴会上,楚成王问重耳,如果您作了国君,将如何报答我的知遇之恩呢?重耳回答,若托您的福,真能够回国作君,一旦晋、楚两国构兵,在中原对垒,我将命令晋军退避三舍。楚令尹子玉认为重耳傲慢无礼,劝说楚成王杀掉他。楚成王却认为“晋公子敏而有文,约而不谄,三材侍之,天祚之矣。天之所兴,谁能废之?”(《国语•晋语四》),未听从子玉。    
你看这就是政治家的远见卓识,齐桓公、楚成王和秦穆公这三大国的国君,对晋公子重耳都很器重,因为他们看到重耳德才兼备,国人爱戴,又有一班文武能臣辅佐,日后必然能成事,这就是绩优股,有升值的空间!    
再说晋惠公,秦穆公六年(公元前 645年),晋惠公发兵攻打秦国,结果打了大 败仗,自己做了俘虏,秦穆公的夫人穆姬,是晋惠公的异母姐姐,她替晋国求情,晋惠公也向秦穆公认了错,割让河外五座城给秦国,又叫太子圉到秦国作抵押,秦晋两国才重新和好。秦穆公为了控制公子圉,又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他。 公元前 638年,公子圉听说父亲病了,怕君位传给别人,就偷跑回晋国。第二年, 晋惠公一死,公子圉做了国君,这就是晋怀公。秦穆公看到晋慧公父子无情无义,悔不当初,于是决定把重耳从楚国接来,立他为晋国国君。重耳到了秦国后,秦穆公对待他很优厚, 把原来嫁给公子圉的怀赢,连同自己宗族中的四名美女许配给他。 这真是:时来运转,铁树开花!       
公元前636年,重耳在秦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到晋国,晋怀公出走高梁。重耳接管了晋军,举行了朝见祖庙的仪式,即位为晋君,是为文公。重耳出亡十九年,逃亡时四十三岁,回国即位时已经六十二岁了。历经磨难,终成正果!    
正所谓“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这正是:要为天下奇男子,须历人间万里程!  
         
  孝子重归全,亏体谓亲辱。   嗟嗟介子推,割股充君腹。   委质称股肱,腹心同祸福。   岂不念亲遗,忠孝难兼局?   彼哉私身家,何以食君禄
  凤脱鸡群翔万仞,虎离豹穴奔千山。  要知重耳能成伯,只在周游列国间。     
  三、重耳与三个女人    
三个女人一台戏,而这台戏的主角便是晋公子重耳!    
重耳从晋国逃亡时已经四十三岁了(要知道那是很多人还活不到四十岁呢),就是一个糟老头,再加上重耳天生残疾:重耳,也就是说他耳朵有问题,耳朵下面有个小耳朵——肉赘;另外他还长着“骈肋”,也就是他的胸肋分不开档,全长在一起。可这个糟老头的桃花运却猛得很!流亡十九年,娶的媳妇却一个比一个漂亮,好像在比赛。    
话说重耳一行逃到狄国,后来,狄人攻打咎如(狄族的别种),获其两位绝色美女——叔隗、季隗, 把季隗许配给重耳,把叔隗许配给了赵衰。婚后季隗生了两个儿子,叔隗生了一个儿子,他就是晋灵公时代著名的上卿赵盾。    
婚后季隗无微不至的体贴,抚慰了重耳心灵的创伤。重耳 在狄国生活了12年,后由于晋惠公继位,惧怕重耳返国,派人刺杀重耳。为寻求大国的帮助,重耳决定去狄及齐,临行时重耳告诉季隗说:“我走之后,你要好好抚养两个孩子,等我二十五年,如果我二十五年之后还不回来, 你就另嫁他人。”对于季隗来说,自然不舍得他离开 ,但她笑着说:“我会抚养好孩子,不过二十五年之后,我已经是行将就木,还嫁什么人呢,我会一直等你的!” (《左传》中写道: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重耳逃亡时已43岁,在狄12年,离狄时当为55岁,再等上25年,已经80岁了,而季隗这时只有25岁,要作长期守活寡的准备,这实在是个严重的考验。况且在远离中原的狄国,当时忠贞观念并不很强,季隗完全可以改嫁,但她下决心就这样等下去,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这也必然给重重耳以莫大的鼓励!所以大家不要忘了在晋文公称霸的背后,还有一个始终默默支持他的季隗!当然晋文公也没忘了她,后来又把季隗和孩子接回到晋国。  
重耳一行到了齐国之后,齐桓公不仅用丰厚的待遇礼纳重耳,还将公室之美女——齐姜,许配给重耳做夫人,又赏给他四个漂亮的小妾。重耳终于过上了安稳的日子,真是“乐不思晋”了。甘愿老死在齐国。可是齐桓公死后,齐国大乱,随从大臣眼见 齐国不可复振,准备另去他国,别作良图,于是相聚在一片桑林中,谋划挟持重耳去投宋国的方案。不料,他们的密谋被齐姜的十几个正在桑林采桑叶的 侍女听去了,这些侍女回去后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齐姜,齐姜为了保密,乃将采叶之人幽至一室,晚上全部杀之(做得太过了),以灭其口,又劝说重耳起行,可是重耳此时迷恋齐姜,已无志气 ,并无归心。 因为那时的他毕竟年过六旬,不愿再奔波了。齐姜为了促成丈夫的事业,不得不与狐偃密谋,将重耳灌醉,送出了齐国(《左传》记载: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告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与安,实败名。”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    
齐姜确实是一位有主见、有魄力的女性,她不因为自己的家庭幸福 而把重耳留下,而是 坚决把重耳送上了政治的道路,以谋求国家大计!可见齐姜对帮助重耳将来登上霸主的宝座做出了关键的一步。正是齐姜无私地奉献和牺牲才换得了重耳后来的成功 !  
《国语》对此也有一段对话描写,写道:齐姜劝重耳出行,重耳曰:“人生安乐而已,谁知其他!” 齐姜言于重耳曰:“从者将以子行,闻者吾已除之矣。公子必从,不可以二,二无成命。自子去晋,晋无宁岁。天未亡晋,有晋国者,非子而谁?子其勉之!上帝临之,二必有咎。”重耳曰:“吾不动,必死于此矣。”齐姜曰:“不可。《周诗》曰:‘莘莘征夫,每怀糜及。’夙夜征行,犹恐无及,况欲怀安,将何及矣!人不求及,其能及乎?乱不长世,公子必有晋。”       
再说秦穆公把重耳从楚国接来之后,把自己的女儿——太子圉的妻子怀嬴许配给重耳(因为晋太子圉偷偷地跑回国内接班去了),秦穆公又从宗室适龄女子中挑选四位姿色出众的许配给重耳。太子圉是重耳的侄子,重耳一听秦穆公要把自己的侄媳妇嫁给自己,死活不愿意,后来司空季子晓以利害,重耳终于答应了。(《史记 晋世家》记载:重耳至秦,穆公以宗女五人妻重耳,故子圉妻与往。重耳不欲受,司空季子曰:“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遂受。)从而结为秦晋之好,也为自己赢得了强大的政治后台。第二年春,秦穆公派大军护送重耳回国,晋怀公圉出走,重耳顺利地登上国君宝座。清除国内反叛残余后,重耳从秦国迎回夫人怀嬴(《史记 晋世家》记载:晋国复而文公得归。夏,迎夫人於秦,秦所与文公妻者卒为夫人。秦送三千人为卫,以备晋乱)。重耳成了晋文公,而怀嬴成了文夫人,今昔两重天!正如《东周列国志》所说:  
昔时宫中夜遁,如入土之龟,缩头缩尾;   
今番河上荣归,如出冈之凤,双宿双飞。    
综上所述,在晋文公的生命中,这三位女人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她们不断催促着重耳向前进,一步步走向霸主的地位。如果她们扯重耳后退的话,重耳不可能成为晋文公,更不可能成为春秋霸哥!这三位女人共同举起了重耳!向她们致敬!                    
  这三位女人共同举起了重耳!  ————  举起来,这是什么动作?  
  重耳流浪四方,有没有办护照?是不是像现在的欧洲共同体。
  齐国有一个著名的孝妇,名“颜文姜”;重耳的夫人、公室美女“齐姜”;哭倒长城的“孟姜”。有人说,“姜”是对古代女子的尊称,犹如“孔子”“孟子”的尊男“子”。楼主以为然否?
  再多描写一些心理活动就更好了
  谢谢以上几位朋友关注和指教!
  “姜”是齐国国君的姓氏,姜子牙是齐国的始祖,齐姜指齐君的宗女。又如庄姜,她是齐国的公主,因为嫁给了卫国国君卫庄公,人称庄姜。再如齐僖公的女儿,嫁给卫宣公,所以称宣姜,后来也借指名门官宦人家的女儿。
  “山人老八”很幽默,看来那时候国籍管理还不很严格,再说都属于中华大家庭,语言相通,人们交流起了比较容易,如果是现在,重耳就麻烦大了,是不是?呵呵。
  四、以退为进
青云直上    
重耳即位后,首先用种种方法整顿内政,安定人心,以巩固政权。他派人赶到高梁(今山西省临汾),把逃亡在那里的晋怀公刺死。怀公的旧臣吕省、郤芮害怕受到文公的惩处,密谋焚毁文公的宫殿,杀死文公。这件事被当年曾奉命杀害重耳的宦者勃醍知晓,立即前往告密。文公拒绝接见,派部下斥责勃醍说:“当年到蒲城追杀我,献公命你一夜之后到达,你马上就来了。后来我在狄国,你又奉惠公之命去谋杀我,叫你三夜之后来杀我,你第二夜就赶到了。你总是提前到达,虽然你是奉的君命,可没想到你执行得这么快啊!你还是快给我离开吧 !”勃醍回答说:“我以为,您既然回国为君,当然已经懂得为君的道理了;如果您还没有懂得什么是为君之道,那么,恐怕您离灾难不远了。执行国君的命令必须忠心耿耿,这古训。我替国君除恶,自然要尽我最大的力量。那时我站在献公、惠公的立场,不过把您看做同国君对立的蒲城人或者狄国人而已;杀一个蒲城人或狄国人,于我何干呢?现在您做了国君,难道就没有这种蒲城人、狄国人了吗?当初管仲事奉公子纠与桓公在乾地交战,管仲用箭射中了 桓公衣上的带钩。可是后来桓公不问射钩之事,拜管仲为相。您若没有齐桓 公那样的气度而念斩袖之怨,那我自然会走开,又何必等您下命令驱逐我呢?如果您器量狭隘,那么惧罪出奔的人一定很多,岂止我一人!”文公一听勃醍说得在理,就接见了他,听取了他关于吕、郤二人焚宫杀君计划的汇报。文公得知这 一情报后,就秘密地赶到王城,同秦穆公相会。吕、郤二人杀文公未遂,便引兵而逃,被秦穆公诱杀在黄河岸上。    
文公在平息了叛乱之后,开始普遍赏赐功臣和那些跟他一齐出亡的人。功劳大的封给食邑之地,功劳小的则安排适当爵位。并下令天下大赦,但叛乱刚刚平息,谣言四起,人心惶惶,文公很担心这种形势,却有没有很好的办法,这时有个叫头须的人来了,要见文公。头须当初与重耳一同离晋外逃,是一个为重耳掌管财物的小吏。当重耳再次被追杀时, 他把重耳的财物席卷一空,私逃而去。这一招真够损,害得重耳在出逃的路上,没吃没喝没盘缠, 乞丐一般。这当然叫重耳要对头须恨得咬牙切齿。文公借口正在洗头,推辞不见。头须对文公的仆人说:“洗头的时候头朝了下,心的位置就反了,考虑问题也就反了,所以我不能见到他。随从他出亡的人是替他奔走服役的,而留在国中的人也是替他看守社稷的,为什么一定认为留在国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呢?身为国君,而仇视普通百姓,那畏惧他的人该有多少啊!”仆人把头须的这番话 告诉了文公,文公马上觉得自己的做法确实欠妥,于是立即接见了头须。 让头须为他驾车,以巡城为名,周游都城,为众所知,随后又让头须执掌府库,以示他不念旧恶,可宽容大度待人。正是这样一个小小的 举动,却起到了巨大的正面作用。因为别人由此看到,连头须这样让重耳切齿的人都既往不咎 ,自己当然也就可以安然无祸。正是由此,人心安定了,流言没有了,局面稳住了。    
“尊王”,是建立霸业必须高举的一面旗帜。 尽管周天子已经有名无实,但周天子名义上仍是“天下宗主”,为华夏各国所尊崇。春秋五霸,无一不是打起这面旗帜,“挟天子以令诸侯”。文公在尊王、勤王的争斗中,捷足先登,替周襄王平地了太叔带的叛乱。文公在进行了一系列内政改革和成功的外交活动后,国力一天比一天强盛。晋国的壮大崛起,引起了也想成为中原霸主的楚国的严重不安。两国之间的矛盾因此日趋尖锐。前633年,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急求援助。终于导致了这一冲突的全面激化。晋大夫先轸认为帮助宋国是树立晋国威望的良机,说服晋文公援宋。楚国和曹、卫两国订立盟约。在晋的努力下,齐、秦两大国放弃中立,倒向了晋这一边。       然后晋军攻下曹国,生擒曹共公。慑于晋国声威,曹、卫两国相继背叛楚国。 楚成王看到晋、齐、秦三大国结成联盟,形势明显不利于己。就主动把楚军撤退到楚国的申地(今河南南阳),并命令戍守穀邑的大夫申叔迅速撤离齐国,要求令尹子玉将楚军主力撤出宋国,避免与晋军冲突。但子玉反而率军北上试图与晋军决战,楚成王告诫子玉,晋文公非等闲之辈,不可小觑,凡事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知难而退。      但是子玉却骄傲自负,根本听不进楚成王的劝告,仍坚决要求楚成王允许他与晋军决战,以消弥有关他指挥无能的流言,并请求楚成王增调兵力。楚成王优柔寡断,同意了子玉的决战请求,希冀他侥幸取胜;但是又不肯给子玉增拔充足的决战兵力,只派了 少量兵力前往增援。    
子玉得到了楚成王增派的这部分援兵后,更加坚定了他同晋军作战的决心。为了寻找决战的借口,他派遣使者宛春故意向晋军提出了一个“休战”的条件:晋军撤出曹、卫,让曹、卫复国,楚军则解除对宋都的围困,撤离宋国。子玉这一招不怀好意,实际上是要让晋国放弃争霸中原、号令诸侯的努力。但晋文公棋高一着,采纳了先轸更为高明的对策:一方面将计就计,以曹、卫同楚国绝交为前提条件,私下答应让曹、卫复国。另外扣留了楚国的使者宛春,以激怒子玉来寻战。子玉眼见使者被扣,曹叛己附晋,果然恼羞成怒,倚仗楚、陈、蔡联军兵力的优势,气势汹汹地扑向晋军,寻求战略决战。晋文公为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
当晋军撤退 时,有些军官认为:“我们的统帅是国君,敌人的统帅是臣子,国君躲避臣子, 是耻辱啊!况且楚军长年累月在外作战,士气低落,有什么理由不进攻反而后退 呢?”狐偃给大家解释说:“一切军队,理直就气壮,理亏就斗志衰落,并不在 乎出征时间的长短。我们退避,是文公为了报答在流亡时受过楚王的礼遇,那时 文公曾有‘退避三舍’的许诺。要是对楚国忘恩失信,激起他们的仇恨,那么我 们理亏,他们的斗志就会高昂。现在我们后撤三舍,如果楚军还要步步进逼,那 么理亏的就是他们,我们就有理由打他们了。”于是晋军后撤九十里,一直退到
城濮(今河南濮城)一带。《东周列国志》这样写到:晋军退三十里,军吏来禀曰:“已退一舍之地矣。” 文公曰:“未也。”又退三十里,文公仍不许驻军,直退到九十里之程,地名城濮,恰是三舍之远,方教安营息马。     
对晋军的主动后撤,楚军中不少人都 主张 停止追击,乘机撤军。然而刚愎自用的子玉却认为这正是聚歼晋军,夺回曹、卫的大好时机,挥兵跟踪追至城濮。         晋军在城濮驻扎下来,齐、秦、宋诸国的军队也陆续抵达和晋军会合。晋文公检阅了部队,认为少长有序,进退有节,士气高昂、战备充分,可以同楚军一战。楚军方面, 也在积极准备决战 ,子玉将楚军和陈、蔡两国军队分成中、左、右三军。中军为主力,由他本人直接指挥;右翼军由陈、蔡军队组成,战斗力薄弱,由楚将子上统率;左翼军也是楚军,由子西指挥。      公元前632年4月4日,城濮地区 ,战鼓阵阵,晋楚两军在这里展开了一场 大会战。在决战中,晋军针对楚中军较强、左右两翼薄弱的部署态势,以及楚军统帅子玉骄傲轻敌、不谙虚实的弱点,采取了先击其两翼,再攻其中军的作战方针,有针对性地发动进攻。晋下军佐将胥臣把驾车的马匹蒙上虎皮,首先出其不意地 向楚军中战斗力最差的右军——陈、蔡军猛攻。陈、蔡军遭到这一突兀的打击,顿时懵了,一触即溃。楚右翼就这样迅速瓦解了。      接着晋军又采用诱敌出击,尔后分割聚歼的战法对付楚的左军。晋军上军主将狐毛,故意在车上竖起两面大旗,引车后撤,装扮出退却的样子。同时,晋下军主将栾枝也在阵后用战车拖曳树枝,飞扬起地面的尘土,假装后面的晋军也在撤退,以引诱楚军出击。子玉不知是计,下令左翼军追击。晋中军主将先轸、佐将郤臻见楚军中了圈套,盲目出击。便立即指挥最精锐的中军横击楚左军。晋上军主将狐毛、佐将狐偃也乘机回军夹攻。楚左翼遭此打击,退路被切断,完全陷入了重围,很快也被消灭了。子玉此时见其左、右两军均已失败,大势尽去,不得已下令中军迅速脱离战场,才得以保全中军。楚军战败后,向西南撤退到连谷,子玉旋即被迫自杀。城濮之战就此以晋军获得决定性胜利而告结束。城濮之战使晋国声威大震,而楚国多年不敢进攻中原。 此战的胜利奠定了晋国霸业的基础。    
城濮之战后, 晋文公为周襄王在践土(今河南省荥泽县西北)建起一座行宫,举行向周襄王献俘的盛大仪式。周襄王命大臣王子虎等册命晋文公为齐桓公以后的又一位侯伯,从此晋文公便成为春秋时代的又一位霸主。周襄王赐给文公象征霸主权威的礼器,及黄河以南大量土地。晋文公从此可以直接祭祀天神,自由征伐。他随即在践土与各国诸侯举行了盟会,史称“践土之盟”。 周襄王正式命晋文公为侯伯。晋国终于实现了“取威定霸”的政治、军事目标。    
“ 践土之盟”安定了黄河以南各国以后,晋文公便北渡黄河,回到晋国。他一共在位九年,于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年)逝世。作为杰出的政治家,晋文公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对中国春秋时期的历史发展却产生了巨大影响。早年长期的流亡生活和政治斗争的考验,锻炼了他的政治才能,同时使他对当时的形势有着非常深入的了解,所以他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展开一系列的政治活动。从一个流浪儿成长成为一代霸主,名垂青史!      
最后本人赋诗一首,以示总结:    
咏晋文公    
漂泊天涯十九载,    
风虎云龙自相从。    
一朝声价青云上,    
天降大任玉汝成。             
  城濮之战的虚实、变化写得很明白,受教了。
  “姜,后来也借指名门官宦人家的女儿”呵呵,感谢渉川无恙不吝赐教。
    楼主不打算写宋襄公吗?    我觉得他也挺不简单的  后人认为他无能迂腐那多是以成败论英雄的事后诸葛亮      
  感谢以上几位朋友光顾,以后常来啊
  宋襄公是在计划之内的,他是一位很仁义的君主!
  今天的沙发!
  渴望看到心理描写和场景虚拟。  交流一下我写的,请楼主指正:    一袭青衣,一把寒剑,笑傲江湖,走遍天涯都不怕。像法正这样的人,流落异乡,如果有英雄剑客的情怀,那也是很酷的。可是,法正在益州无用武之地,感觉来错了地方,可是又贪恋益州的安宁,没有勇气到曹操和孙权那里去,就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说生不逢时,来错了地方。法正的日子,过得不怎么顺心。  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滋味不好受,背井离乡的老乡们,喜欢聚在一起,坐在江边喝茶,望着不尽江水,叙说着家乡的草草木木花花鸟鸟,也颇能消解乡愁。可是,每当扶风老乡会举办时,大家总会“忘记”通知法正。  曾经有一次,有人打赌输了,按照约定要请扶风老乡喝酒。他把老乡们领进饭店,先要了一壶茶让大家喝,大家喝得肚子溜圆了,还不见他点菜,就都催他,他却向门外张望着,念叨着法正怎么还不到,他还没说完,所有的人就都站起来,门外说,看看该来的都来了,大家说开始吧,那人却说等等法正,他话刚说完,所有人就都站起来,躲瘟神般地仓皇离去。那人跟在拽人家的衣角:老乡,别走啊,等法正来了和他干两杯啊!他这样一说,人们就都飞快地跑了起来。  他哈哈大笑,离开了饭店。从此,大家跟着他学会了这一招,当不愿意请客时,就说法正要来作陪,保准一个人也不会来。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买门神。那时没有纸,门神都是用桃木刻的,价格挺高的。有个扶风老手头紧巴了一些,就在门板上用黄土块画了法正像,他说有法正在,再恶的鬼也都嫌恶心,就不会来了。马上就有人效仿他的做法,在门板上画了法正像,经济实惠。甚至有贴好门神的,把门神摘下来,换成法正像,既是辟邪,谁不愿意效果好一些呢。因此,扶风老乡纷纷说法正总算是做了一件好事。  扶风老乡中,法正是最出名的一个,不过是以品行不端而出名,“为其州邑俱侨客者所谤无行。”  
  领教领教,陈瓷兄的笔法越来越细腻了,虚实结合,特别是侧面烘托,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并且很有生活气息,简直把古人写活了!
  呵呵,我看楼主是先从霸主写起。然后是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吗?
    顶一个    预祝中秋快乐      
  请看下集!
  没了啊 过节放假了吗?期待看看。
  此贴有潜力,mark一个
  统治者
  久违了,下面该写秦穆公了。
      看望    支持    顶起        十一快乐      十一快乐      十一快乐      十一快乐    
  祝大家国庆节快乐。
  第三节
秦穆公———称霸西戎    一、燕子的后代奇异的梦    
据《史记》记载:秦的祖先,是颛顼帝的后代孙女,名叫女修。女修织布的时候,有一只燕子掉落一颗蛋,女修把它吞食了,便神奇地怀孕了,并生下一个儿子,名叫大业。大业娶了少典部族的女儿,名叫女华。女华生下大费,大费辅助夏禹治理水土。治水成功后,舜帝为表彰禹的功劳,赐给他一块黑色的玉圭。禹接受了赏赐,说:“治水不是我一个人能完成的,也是因为有大费做助手。”舜帝说:“啊!大费,你帮助禹治水成功!我赐你一副黑色的旌旗飘带。你的后代将会兴旺昌盛。”并把一个姓姚的美女嫁给他。大费行拜礼接受了赏赐,为舜帝驯养禽兽,禽兽大多驯服,看来后世六畜兴旺,此人立了大功,这个人就是柏翳(yì,益),也称伯益,舜帝赐他姓嬴。    
可以说大费的后代都是优秀的驯兽师。大费(伯益)生有二个儿子,一个名叫大廉,这就是鸟俗氏;另一个叫若木,这就是费氏。费氏的玄孙叫费昌,他的子孙有的住在中原地区,有的住在夷狄那里。费昌正处在夏桀统治的时期,他便离开夏国,归附了商汤,给商汤驾车,后来在鸣条打败了夏桀。大廉的玄孙叫孟戏、中衍,身体长得很象鸟,但说人话(这便是传说中的是鸟人)。太戊帝听说了他们,想让他们给自己驾车,就去占卜,卦相吉利,于是把他们请来驾车,并且给他们娶了妻子。自太戊帝以后,中衍的后代子孙,每代都有功劳,辅佐殷国,所以嬴姓子孙大多显贵,后来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 有功,被封为诸侯,赐给歧以西的土地,正式建国。经文、宁、武、德、宣诸公,秦的疆土不断东移,到穆公继位时,已占有大半个关中。    
秦穆公继位当年(前659年),就亲自带兵讨伐茅津(今山西芮城东)的戎人,西戎主赤斑是诸戎的领袖 ,穆公派三帅孟明视、西乞术与白乙丙进行讨伐,赤斑臣服,其他各戎主无不悚惧,纳土称臣者,相继不绝。庆功会上,穆公论功行赏,大宴群臣,群臣轮番上寿,不觉大醉,回宫一卧不醒,宫人惊骇,世子蔤召太医入宫诊脉,脉息如常,只是闭目不能言不能动。太医说:“这是有鬼神在作祟。”欲命内史廖行祷,内史廖说:“这是尸厥,必有异梦,须等他其自行恢复,不可惊动他,祷告也无益。”    
世子蔤守在床席之侧,寝食俱不敢离,一直守候到第五天,穆公才醒,脑门上汗出如雨,连叫:“怪哉!”    
世子蔤跪着问安说:“父王感觉怎么样,为什么睡了那么长时间?”   穆公说:“寡人只睡了一会儿。”世子蔤说:“您已睡了五天了,该不会有什么异梦吧?”     
穆公惊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世子蔤说:“是内史廖说的。”     
穆公于是召内史廖至榻前,问道:“寡人梦到一位妇人,妆束宛如妃嫔,容貌端好,肌如冰雪,手握天符,说是奉上帝之命,来召寡人,寡人跟着她,忽然好像身在云中,缥缈无际,到了一座宫阙, 只见金碧辉煌,玉阶九尺,上悬珠帘,她引寡人拜于阶下,忽然帘卷,见殿上黄金为柱,壁衣锦绣,精光夺目,有一位王者衣着华丽 ,端坐玉几之上,左右侍立,威仪甚盛,王者传命:‘赐礼!有一位内侍,用碧玉之杯赐给寡人美酒,甘香无比,王者拿一简交给左右,就听见堂上大声呼唤寡人的名字说:‘任好听旨,尔平晋乱!像这样说了几次。妇人于是教寡人拜谢,又引出宫阙,寡人问妇人姓名,她说:‘妾乃宝夫人也,住在太白山的西麓, 您不曾听说?妾夫叶君,住在南阳, 您如果能为妾立祠,当使您称霸,传名万载。寡人于是就问:‘晋有何乱,让寡人平叛?宝夫人说:‘此天机不可泄漏。此时已闻鸡鸣,声大如雷霆,寡人于是惊醒。不知道这是什么预兆 ?”     
内史廖回答说:“晋侯正宠幸骊姬,疏远太子,能不乱吗?上天赐命给您,这是您的福份啊!”     
穆公连连点头。    
之后事情的发展也证明了这次预言,晋献公晚年,发生骊姬之乱,世子申生含冤自杀,公子重耳和夷吾出逃。穆公九年(前651年)晋献公死,骊姬之子奚齐继位,旋即被大臣里克杀死。秦穆公派百里奚带兵送夷吾回国继位,这便是晋惠公。    
二十三年(前637年),晋惠公死,在秦国做人质的公子圉 逃回晋国继位,为晋怀公,并继续迫害逃亡的公子重耳。秦穆公于是将重耳从楚国迎来,以极为隆重的礼节接待,将女儿文嬴及四位宗女嫁给他为妻,然后于次年送重耳回国为君,是为晋文公。        
  写的不错,等更新
  继续!
  二、用人当如秦穆公    
看到东方大国齐国和中原大国晋国的崛起,秦穆公雄心勃勃, 也想称霸天下,但秦僻处西陲,教育落后,文化底子薄, 人才匮乏,为此,他很苦恼。     
有一天,秦穆公召见了善于相马的伯乐,对他说:“你的年纪一天比一天大了,不知你的子孙辈中有继承你的相马本领的吗?”     
伯乐回答说:“大王,真是可惜得很,我的子孙中没有一个人比得上我,倒是我的好朋友九方皋,他相马的本领高强,大王可以试一试。”     
穆公当即召来九方皋,请他去寻一匹好马。足足过了三个月,九方皋兴冲冲地跑来报告,说已为大王觅到了一匹第一流的好马。     
穆公高兴地问:“是匹怎样的马?”     
九方皋回答:“是匹黄色的母马。”     
穆公让人把马儿牵来,谁知竟是一匹黑色的公马。于是穆公对伯乐说:“失败啊,失败啊,你推荐的那位朋友怎么连马的颜色和性别都搞不清, 他怎么会找到好马呢?”   伯乐答道:“大王您有所不知,会相马的人,一眼便能看中马的内在的灵性。至于马的颜色、外貌和雌雄都不会影响到一匹好马的品性,所以九方皋把这些给忽略了,或许,他根本也没理会这些。大王,您尽可以放心。”     
后来一试,果然是匹天下无双的好马。秦穆公从这件事上得到了启发,做事要抓本质。于是他派人到各处,广招人才,不论贫富贵贱,出身门第。    
秦穆公五年(公元前655年),秦穆公派公子絷到晋国代自己去求婚,娶晋太子申生的姐姐穆姬为妻。当年晋献公灭虞,俘虏了虞公及其大夫百里奚。百里奚是虞国的亡国大夫,很有才能。晋献公本想重用他,但百里奚却宁死不从。这次,有个大臣对晋献公说:“百里奚不愿做官,就让他做个陪嫁的奴仆吧。”     
走在路上,百里奚心想:“我抱着济世之才,而不遇明主,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老了却又成为陪嫁的奴仆,耻辱啊!”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于是半路上逃走了。    
秦穆公 在陪嫁奴仆的名单中发现少了百里奚,就责问公子絷。公子絷说:“逃走了一个奴仆, 没什么大不了的。”     
穆公又问从晋国投奔过来的武将公孙枝,公孙枝说:“这是一个贤人啊,知虞公之不可谏而不谏,是其智;从虞公于晋,而义不臣晋,是其忠。此人有经世之才,只是不遇其时罢了!”    
于是,秦穆公一心想找到百里奚。 听说百里奚在楚国为楚王放牛,秦穆公打算备一份厚礼,派人去请求楚成王把百里奚送到秦国来。     
公孙枝说:“这可万万使不得。楚国让百里奚放牛 ,是因为不知道他是个贤能之士。如果您用这么贵重的礼物去换他回来,不就等于告诉楚王,你想重用百里奚吗?那楚王还肯放他走吗?”     
秦穆公问:“那你说怎样把他弄回来?”     
公孙枝答道:“应该按照现在一般奴仆的价钱,花五张羊皮把他赎回来。”     
于是穆公就派一位使者奉命去见楚王,说:“我们有个奴隶叫百里奚,逃到贵国来了,请让我们把他赎回去治罪,以此警告那些逃亡之人。”说着献上五张黑色的上等羊皮。
楚成王想都没想,就命令把百里奚装上囚车,让秦国使者带回去。     
秦穆公亲自召见百里奚,一看,大失所望,原来是个七十岁的老头,不觉脱口而出道:“可惜啊,年纪太大了!”     
百里奚说:“大王,如果您让我追逐天上的飞鸟,或者去捕捉猛兽,臣确实太老了;但如果和大王一起商讨国家大事,臣还不算老呢。我比当年姜子牙出山时还小十岁呢!”     
秦穆公一听,不由肃然起敬道:“秦国远离中原,杂处戎狄间,我想让秦国超过其他诸侯,有什么办法吗?”     
百里奚说:“秦国虽地处边陲 ,杂处戎狄间,但地势险要,兵马强悍,况且西戎有大大小小的国家数十个,大王应文武兼修,德抚而力征,兼并西域,扼山川之险,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窥伺中原, 相机而进,霸业可成。”    
穆公一听,激动地说:“寡人有井伯(百里奚的字)犹如齐桓公之有管仲啊!”    
一连和他谈了三天三夜,言无不和。穆公觉得百里奚确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就封他为上卿,治理国事。谁知百里奚连连摆手说:“大王,臣有个朋友叫蹇叔,他的才能远远胜过我,请大王封他为上卿吧。”     
秦穆公一听还有比百里奚更能的人,乐坏了,连忙派使者带着重金,到蹇叔隐居的地方请他出山。     
蹇叔过惯了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本不想出山,可是为了让自己的好友百里奚能安心地留在秦国佐政,便随着使者来到了秦国。秦穆公喜出望外,他对蹇叔说:“百里奚多次对我说到你的贤能, 不知您有什么可教寡人呢?”     
蹇叔说:“秦国之所以不能立于强国之中,主要是威德不够。”     
穆公说:“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呢?”     
蹇叔说:“秦处戎狄间,人民缺少教化, 要想国家强盛,必须教民礼节,贵贱分明,赏罚公正,不能贪心,也不能急躁。治法要严,别的国家就不敢欺负您;对百姓要宽容,人民就会拥护您。 我看今日中原许多强国,霸业已经衰退,秦国一步一步富强起来,称霸的日子就不远了。”     
穆公被蹇叔的一番话说得心悦诚服,心花怒放,高兴地说:“善哉善哉,寡人得二老,真庶民之长也。”于是封蹇叔为右庶长,封百里奚为左庶长,称为“二相”。     
由于百里奚是用五张公羊皮赎回来的,所以人称其为“五羖(gǔ)大夫”。     
自二相兼政,立法教民,兴利除害,秦国大治。史官有诗云:     
子絷荐奚奚荐叔,转相汲引布秦庭。    
但能好士如秦穆,人杰何须问地灵? ______(《东周列国志》第二十六回)    
秦穆公派人继续搜罗人才,公子絷推荐秦人西乞术,被穆公召用。蹇叔的儿子白乙丙很有军事才略,被穆公封为大夫。没多久,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也投奔到秦国来,被秦穆公拜为将军。 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同为将军,谓之“三帅”,专掌征伐之事。  自此文有百里奚和蹇叔,武有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秦穆公有了称霸的底气和资本,秦国由此一步步迈上了称霸之路!  
  唐代时候,敬仰百里奚的大诗人李白,多次来南阳游览,感于百里奚伟业,热血沸腾,慨然留下了“秦穆五羊皮,买死百里奚。”和“陶朱与五羖,名播天壤间。”的佳句。
  期待继续
  宋代时候,黄庭坚路过百里奚冢,看到的是断垣和残碑,感慨系之,写下了《过百里奚大夫冢》,诗中写道:   客行感时节,况复思古人。   何年一丘土,不见石麒麟。   断碑略可读,大夫身霸秦。   虞侯纳垂棘,将军西问津。   安知五羊皮,自鬻千金身。   末世工媒孽,浮言垢道真。   幸逢孟轲赏,不愧微子魂。
  秦穆公内修国政,外图霸业!
  秦穆公如果在现在,是绝对称不得霸的。因为他的肱骨之臣百里奚放在现在,七十岁的时候应该在敬老院了,是不会坐到常委位子的。下面那么多的人等待提拔呢,25岁以下才有希望混个妇科,等到30岁,如果到不了正局,35岁以后就蚂蚱的眼----死盯了。
  时事造就人才
          看望        支持        顶起      
  三、秦与晋——爱恨交织    
中国人向来用“秦晋之好”来形容两家联姻,这源自秦、晋两国世代互相婚嫁。秦穆公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的人,面对自己强大的东邻,主动搞好外交关系,上任后的第四年,便向晋国求婚,晋献公把自己的大女儿伯姬许配给秦穆公,秦穆公自然就成了晋公子重耳和夷吾的姐夫。后来秦穆公又把自己的女儿怀赢许配给晋太子圉,太子圉就是晋惠公夷吾的儿子,也是秦穆公的妻侄,当时太子圉在秦国作人质。后来太子圉急于回去接班,就撇下老婆偷着跑回国内,秦穆公本想用自己的女儿做砝码,笼络住晋国的太子——下一届晋国国君,可是这一下晋太子圉拍拍腚一溜烟跑了,秦穆公的宝贝女儿却成了弃妇,秦穆公一气之下,从楚国接回重耳,把女儿怀赢又嫁给他,这一下可好啦,本来是姐夫小舅子的关系,一下子变成了翁婿关系, 你看这关系真是够乱的!辈分虽然乱了,可是亲上加亲!重耳也在这新丈人的大力帮助下,顺势打回国内,当上了晋文公。    
按说秦晋两国亲戚套着亲戚,应该是亲如一家才对,可是这两家是干戈不断,互相征伐,大打出手!为啥?利益!国与国之间,从来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尤其是有利益纷争的邻国!晋国是秦国的东邻,是秦国东进中原的巨大屏障,不打掉晋国,秦就永远不可能称霸中原。而晋国当然也不愿看到秦国越来越强大,那会形成对自己的强大威胁!于是两国就发生了以下争战:     
公元前648年,晋国大旱,派人来秦国请求援助粮食。秦穆公采纳百里奚、公孙支的意见,认为这是天灾,每个国家都会有的,应该给予人道援助,决定给晋国粮食。水路用船,陆路用车给晋国运粮,从雍都出发,源源不断地直到绛城。又过了两年,前646年,秦国也发生饥荒,请求晋国援助粮食。本来这应该是礼尚往来、顺理成章的事,晋国应主动救济秦国,可晋君就此事征求群臣的意见,虢射说:“趁着秦国闹饥荒去攻打它,可以大获成功。”晋惠公听从了他的意见,第二年,晋国发动军队攻打秦国。  穆公大怒,连骂晋君是忘恩负义!    “史臣有诗讥晋惠公云:   
泛舟远道赈饥穷,偏遇秦饥意不同。  
自古负恩人不少,无如晋惠负秦公。” ———《东周列国志》第三十回    
穆公于是发兵,让丕豹率领大军,亲自前往迎击,与晋惠公在韩地交战,这就是著名的韩原之战,秦国首先在道义上赢了分!交战中,晋君甩下自己的部队独自往前冲,跟秦军争夺财物,回来的时候,驾车的战马陷到深泥里。穆公与部下纵马驱车追赶,没能抓到晋君,反而被晋军包围了。晋军攻击穆公,穆公受了伤,晋将韩简 驱率晋兵, 来捉穆公,情况很危急,穆公长叹一声道:“我今日反为晋俘,天道何在?”
这时只见正西角上一队勇士,约三百余人,高叫:“勿伤吾恩主。”穆公抬头看去,见那三百余人,一个个蓬首袒肩,脚穿草鞋,步行如飞,手执大砍刀,腰悬弓箭,如混世魔王手下鬼兵一般,脚踪到处,将晋兵乱砍,晋将韩简与梁繇靡慌忙迎敌,晋军的包围被冲开,不仅使穆公得以脱险,反而又活捉了晋君。    
原来当初穆公曾丢失一匹良马,岐山下的三百多个乡下人一块儿把它抓来吃掉了,官吏捕捉到他们,要加以法办。穆公说:“君子不能因为牲畜的缘故而伤害人。我听说,吃了良马肉,如果不喝酒,就会伤人。”下令赐酒给他们喝,并赦免了他们。由此这三百人对穆公非常感激,此时这三百人听说秦国要去攻打晋国,都争先恐后跟着去。作战时,他们发现穆公被敌据军包围,都高举兵器,争先死战,以报答吃马肉被穆公赦免的恩德,这真是善有善报!    
于是穆公俘虏了晋君回到秦国,向全国发布命令:“人人斋戒独宿,我将用晋君祭祀天帝。”周天子听说此事,说“晋君是我的同姓”,于是派人替晋君求情。晋惠公夷吾的姐姐是秦穆公的夫人,她听到这件事,就穿上丧服,光着脚,说:“我不能挽救自己的兄弟,以致还得让君上下命令杀他,实在有辱于君上。”穆公叹息说:“我俘获了晋君,以为是成就了一件大事,可是现在天子来求情,夫人也为此事而忧愁。”于是跟晋君订立盟约,让他回国, 夷吾献出晋国河西的土地,派太子圉 到秦国作人质。 这时候,秦国的地盘向东已经扩展到黄河。    
前627年春, 秦国袭击郑国不成,回途中顺势灭掉了 晋国的边境城邑——滑邑。这时候,晋文公死了还没有安葬。太子襄公愤怒地说:“秦国欺侮我刚刚丧父,趁我办丧事的时候攻破我国的滑邑。”于是把丧服染成黑色,以方便行军作战,发兵在殽山阻截秦军。晋军发起攻击,把秦军打得大败,没有一个人能够逃脱。晋军俘获了秦军三位统帅返回都城。晋文公的夫人文赢是秦穆公的女儿,他替秦国三位被俘的将军求情说:“穆公对这三个人恨之入骨,希望您放他们回国,好让我国国君能亲自痛痛快快地煮掉他们。”晋襄公还是很听他妈妈话的,于是答应了,放秦军三位将军归国。三位将军回国后,穆公穿着白色丧服到郊外迎接他们,向三人哭着说:“寡人因为没有听从百里奚、蹇叔的话,以致让你们三位受了屈辱,你们三位有什么罪呢?你们要拿出全部心力洗雪这个耻辱,不要松懈。”于是恢复了三个人原来的官职俸禄,更加厚待他们。这三人能不感激穆公吗!    
前626年 ,秦穆公再次派孟明等率兵攻打晋国,在彭衙交战。秦军作战不利,撤军返回。    
这次失利后,很多人以为穆公不会再用孟明了,但穆公更加厚待孟明等人,孟明日夜操练军队。到了前624年5月,孟明请战,并向穆公发誓说:“如果这次不能雪耻,誓不生还!”穆公也说:“我们已经败了三次,如果这次再败给晋国,我也没脸再回到国内了!”于是穆公亲自督战,进攻晋国,一渡过黄河孟明就下令焚毁了所有船只,以激励士气,决死战斗,结果势如破竹,把晋国打得大败,夺取了王官和鄗(jiāo,郊)地,为殽山战役报了仇。晋国军队都据城防守,不敢出战。    
于是穆公就从茅津渡过黄河,为殽山战役牺牲的将士筑坟,穿着素服,给他们发丧,痛哭三天。向秦军发誓说:“喂,将士们!你们听着,我向你们发誓。我要告诉你们,古人办事虚心听取老年人的意见,所以不会有什么过错。满头银发的忠良之士,尽管旅力不如人,我还是希望有这种人;雄纠纠的勇夫,即使射箭驾车都熟练,我还是不愿要这种人。至于那叽叽喳喳特会打小报告、吹顺耳风的人,总想让老实人改变主意,我还能再添这样的人在身边吗?我暗暗地思考着。倘若有这么一位耿介爽直的臣子,能干净利落地发表己见,即使没有其他长处,他的心地善良,我看还是得容纳他、亲近他。别人有长处,你嫉恨嫌恶他;别人很杰出,你疏远避开他,使其无法有成就,这是不能容人的表现。人有杰出才智圣德,这种人应该任用。这样来保护我的子孙后代和广大民众,那也是件很有利的事啊。”    
穆公反复思考自己不采纳蹇叔、百里奚的计谋而造成的过失,因此发出这样的誓言,让后代记住自己的过失。这件事被记载在《尚书﹒ 秦誓》中。君子们听说这件事,都为之落泪,说:“啊!秦穆公待人真周到,终于得到了孟明等人胜利的喜庆。” 史家论秦事,以为:“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穆公信孟明之贤,能始终任用,所以卒成霸业!  
  秦穆公的身上充满了道义,他的心胸是博大的!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春秋战国时期服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