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薛丁山有没有这个人陈孟这个人吗

热门排行榜
一键收藏,永不丢失
- 临海市守益捉瓦漏 - 把古代的地名转换成现今的地名
帮忙翻译一段文言文⑴沈周,字启南,长洲人。祖澄,永乐间举人材,不就。所居曰西庄,日置酒款宾,人拟之顾仲瑛。伯父贞吉,父恒吉,并抗隐。构有竹居,兄弟读书其中。工诗善画,臧获亦解文墨。邑人陈孟贤者,陈五经继之子也。周少从之游,得其指授。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及长,书无所不览。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⑵郡守欲荐周贤良,周筮《易》,得《遁》之九五,遂决意隐遁。所居有水竹亭馆之胜,图书鼎彝充牣①错列,四方名士过从无虚日,风流文彩,照映一时。奉亲至孝。父殁,或劝之仕,对曰:“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奈何离膝下。”居恒厌入城市,于郭外置行窝,有事一造之。晚年,匿迹惟恐不深,先后巡抚王恕、彭礼咸礼敬之,欲留幕下,并以母老辞。
⑶有郡守征画工绘屋壁。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或劝周谒贵游以免,周曰:“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而还。已而守入觐,铨曹②问曰:“沈先生无恙乎?”守不知所对,漫应曰:“无恙。”见内阁,李东阳曰:“沈先生有牍乎?”守益愕,复漫应曰:“有而未至。”守出,仓皇谒侍郎吴宽,问“沈先生何人?”宽备言其状。询左右,乃画壁生也。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索饭,饭之而去。周以母故,终身不远游。母年九十九而终,周亦八十矣。又三年,以正德四年卒。守益愕,复漫应曰:“有而未至。”守出,仓皇谒侍郎吴宽,问“沈先生何人?”宽备言其状。询左右,乃画壁生也。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索饭,饭之而去求详细解答:阅读下文,完成第1-6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⑴沈周,字启南,长洲人。祖澄,永乐间举人材,不就。所居曰西庄,日置酒款宾,人拟之顾仲瑛。伯父贞吉,父恒吉,并抗隐。构有竹居,兄弟读书其中。工诗善画,臧获亦解文墨。邑人陈孟贤者,陈五经继之子也。周少从之游,得其指授。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及长,书无所不览。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⑵郡守欲荐周贤良,周筮《易》,得《遁》之九五,遂决意隐遁。所居有水竹亭馆之胜,图书鼎彝充牣
错列,四方名士过从无虚日,风流文彩,照映一时。奉亲至孝。父殁,或劝之仕,对曰:“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奈何离膝下。”居恒厌入城市,于郭外置行窝,有事一造之。晚年,匿迹惟恐不深,先后巡抚王恕、彭礼咸礼敬之,欲留幕下,并以母老辞。     ⑶有郡守征画工绘屋壁。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或劝周谒贵游以免,周曰:“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而还。已而守入觐,铨曹
问曰:“沈先生无恙乎?”守不知所对,漫应曰:“无恙。”见内阁,李东阳曰:“沈先生有牍乎?”守益愕,复漫应曰:“有而未至。”守出,仓皇谒侍郎吴宽,问“沈先生何人?”宽备言其状。询左右,乃画壁生也。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索饭,饭之而去。周以母故,终身不远游。母年九十九而终,周亦八十矣。又三年,以正德四年卒。     【注】①牣:满。②铨曹:吏部官员。 1.写出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
2.下列句中加粗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或劝之仕 B.卒供
C.故患有所不
也 D.万钟则不
礼义而受之
3.下列各组中加粗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母故②而告
去②涵淡澎湃
C.①评者谓
明世第一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
智乃反不能及
4.把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汉语。 ⑴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③段详写了郡守对沈周态度的变化,其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6.联系全文,简析沈周隐逸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而守入觐,铨曹 ② 问曰:“沈先生无恙乎?”守不知所对,漫应曰:“无恙。”见内阁,李东阳曰:“沈先生有牍乎?”守益愕,复漫应曰:“有而未至。求《宋史·忠义传 张顺》原文及翻译张贵既抵襄,襄帅吕文焕力留共守。贵恃其骁勇,欲还郢,乃募二士能伏水中数日不食,使持蜡书赴郢求援。北兵增守益密,水路连锁数十里,列撒星桩,虽凤凰牡丹里的人物都有谁?不是演员名字,求全部~守益 倪齐民 胡峰 王民 蕴儿 穆婷婷 钱贤 卓凡 吴夫人 刘庭羽 苏亚郡主 林湘萍 书杰 赵麟萱 小太子 金泰熙 提问者评价 谢谢你的耐心解答,好有谁知道这段字辈排行:正大伍祺昌守益如为绍那句呀09年上海高考试卷和答案谁有?????发下谢谢守益愕,复漫应曰:“有而未至。”守出,仓皇谒侍郎吴宽,问“沈先生何人?”宽备言其状。询左右,乃画壁生也。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索饭,饭之而去水浒传杨志的父亲是谁,是杨家第几代至清时,直录安肃县仍有“六郎堤”,传说即杨延昭守益津关时所筑。⑥由延朗改延昭系为了避道士赵立明的讳(赵曾被宋真宗尊为圣祖)。从元曲《吴天塔》一部古装剧里面有这么一段演的是弟弟某害自己的哥哥篡位当上皇帝,后来被哥哥用酒毒死,是什么电视剧啊?这个皇后在皇上被哥哥赐毒酒时还怀的孩子,这个电视剧叫什么名字啊?五年后,钱贤笼络守益等朝[1]臣政变,重新拥立伯建。仲豪被废,大笑中毙薨。同一天,韩瀛珠离世。伯建的王位不断稳固,却走不出对韩瀛珠的思念,孤老终生把古代的地名转换成现今的地名古代的广陵是现今的什么地方1,在河北省文安县西北十二里,与新镇县接界,宋时聚粮于此,以守益津关。 2,今河南息县治,本汉新息县地,后魏置广陵郡,梁克之,仍为郡,自后常为兵争卫宣王伯建退位后,由谁登基伯建得苏亚相助归国,被囚禁南宫,与瀛珠相依为命.五年后,钱贤笼络守益等朝臣政变,重新拥立伯建,仲豪被废,大笑中毙薨.同一天,瀛珠离世.伯建的王位不
由国家电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出品,皇品微电影摄制的感恩温情、公益微电影《守望》.根据9十年代福建南平儒罗电力希望小学“红领巾小鸿雁送报站”坚持义务为群众送信送报的事迹改编, 讲述1名“小鸿雁”送信员晓军,在得知村里1位空巢老人刘奶奶失去爱子之后,为她编织了1个善意的谎言,1老1少1起用真挚的情感谱写了1段感人故事.
小臭臭伸出你的手(留守儿童公益歌曲)mv 高清
乐昌市志愿者联合会益苗计划关爱留守儿童
等着谁(智慧女孩原创留守儿童公益歌曲)
携长公益2014赴河南通许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纪实《天使的笑容》
广东穗花玩具有限公司 小人类 学步车厂家成立于1987年,是一家专业以童车设计、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民营企业。总部位于中国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黄金腹地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富安工业区富连路4号
关注留守儿童公益主题
小臭臭伸出你的手(留守儿童公益歌曲)mv
我是爸爸妈妈的宝贝,从降临到这个世界的那个瞬间,便开始了1场独1无2的成长之旅,牵着爸妈的手,我学会了走路,懂得了快乐时微笑,跌倒后爬起……然而,成长难免会受伤,爸爸妈妈细心呵护我,却没有告诉我如何避开这些危险.面对成长,我需要爸爸妈妈的指导,请告诉我该如何避免伤害,平安长大!
伸出你的手,留守儿童公益歌曲,所有宝宝都开心快乐.
关注留守儿童公益主题
视频 书豪感叹:赢球感觉太爽了 进攻得益于防守
公益宣传片《关注留守儿童》 中国青年设计师发声 2014大师工作营
携长公益2014赴河南通许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纪实《天使的笑容》
解说:自去年,严屹宽向杜若溪求婚成功后,婚礼一直都在筹备当中。据悉,严屹宽杜若溪将于下周在巴厘岛举行浪漫婚礼。3月16日,夫妻两人一同现身上海出席某公益活动。现场不免被追问婚礼细节,但是两人对于婚礼却都是守口如瓶。
解说:婚礼如此保密,看来严屹宽是要给爱妻和宾客们一个大大的惊喜。不过在一旁的杜若溪却忍不住吐槽起了严屹宽。[转载]大道真传---西蜀魏尧(则之)口述&陈孟笔录(2)
大道真传口诀第五讲
  《龙门秘旨》所载《采大药赋》以下各章,大小周天功夫混杂,次序亦不清楚,须分晰观之。兹更将《得大药赋》解释之如下:
  “尾闾在下兮子辰之盈 [1]
”者。尾闾在子时之尽处。子为药生之时。尾闾在下兮子辰之尽者,尾闾在阴跷一窍之后也。由子到巳有六时,由复到乾共六卦,而尾闾在丑临之间,命门在寅泰之间,到顶心则为巳与乾。兹以图解之自明也。
  “二十四椎兮骨节之初”者。从尾闾起到顶下,共二十四节。初节尾闾,即在子时尽之候,亦即骨节之第一节也。(见图三)
  “沃焦九孔兮三岔之路”者。三岔路,即阴跷一窍也。九孔即三关皆有三孔,故三三成为九孔。佛曰:“一箭射穿九重铁鼓”是也。此九孔皆为骨髓所充满,唯先天炁可以通之。何以每关皆有三孔?修中下品丹法者,其传说中有三河之名,曰神河、精河、气河。丹为精炁神所结成之大药,原为此精炁神之三者。当大药上行之时,神河在中,而两边为一精一炁,三者分行而各走一孔,故有此名。不过行则同行,住则同住而已。
  “中正三窍兮行精神炁”者。即指中间三窍,内有精神炁之分是也。皆为象言,在此实际上,不能知有三孔,亦不能知若何行走,不过知有热气往上行而已。
  “后天血脉兮贯行其下”者。先天炁,开关无形者也,仅能觉有热气上行,而无形无相。有此先天炁开关,而后天血脉亦从此行走矣。后天破体之人,各关窍闭而不开,经过大周天开关,血脉亦于中行走,经此锻炼,能化赤血为白血也。
  “此中甚实兮不透真精”者。此中闭塞不透,唯先天炁可透之也,三关九窍本不通透也。
  “欲度阴关兮须知玄帝”者。欲打开此关,须知玄帝,即北方真武玄天大帝,是即坎中之阳,命门中之真阳也。须知者,即以外药合于命门中之真阳,两者同类相感,方能打开,是亦名为五龙也。
  “投身入壑兮五龙效灵”者。身,即法身也。我以炁透入小腹,即有自然神觉,自有“五龙捧圣”之象,亦为五龙效灵。即先天五行真炁之大药已到尾闾,即化五归三,化三为一,攒簇于一炁,方能上达而打通各关,故曰“五龙效灵”也。然此功究用在何处?夫五本中央之土,五即中也,中即空也。完全是空,而为真空,此应身心两静,以自然神觉与太虚同体,方能上行。倘不十分空,或有意,或著相,即不能上行也。必须皆忘而空之,方为合法。龙为变化不测之物,如真意能到真空境界,炁自上行,必有五龙出来也。
  “捧其至体兮冉冉而上”者。至体,即大丹、大药也。冉冉而升,由尾闾而上行也。
  “息和空意兮自致升腾”者。到此方说明如何方能升腾,即在真息与真空元意和合,自能升而上达。必须大忘,与太虚同体,方能自然上升,此即“五龙效灵”,亦即“五龙捧圣”也。息者,空息、真息也。
  “六门外闭兮一炁内转”者。此时耳不闻,目不见,心无物,完全返空,真阳之炁方能上行也。六根若一著相,周天不能运行,故曰七日如死,混混沌沌,六门皆闭。内转者,上行也。
  “三关九窍兮历历分明”者。小周天亦有气上下,而自己不能觉知,三关九窍不分明也。此则历历分明矣。火珠得由北方玄帝,故曰玄珠,亦曰火珠,在外有球之相,在内有热气熏蒸。随火球上行,历历分明,此即自然神觉,药到何处,能自觉知,此外则一物不知也。
  “阳精上返兮脉关之上”者。过了三关九窍,阳气直到顶上,是即到脉关之上也。《悟真篇》曰:“种在乾家交感宫”是也。到乾宫则已得药,由乾宫下行,是为减火之作用,过火焰山而火灭也。
  “默默玄珠兮滚过昆仑”者。顶为昆仑山。由背到顶而下,是即滚过昆仑也。
  “背负青天兮更图南下”者。此为《庄子》第一篇《逍遥游》中所说,主旨在取坎填离。其言曰:“北溟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又曰:“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图南。”所谓玄漠之鲲,即玄珠也。上行,即到顶而至南,是为图南。六月息,即须经过六卦也、六时也。《庄子》此篇,知道者始知其为说火候工夫,昧者则不知所云为何矣。更图南,即到南方而下,是为一升一降,从后升而从前降,亦即为阳升阴降也。
  “伸而复屈兮法天循环”者。伸屈即阴阳也。法天即周天也。玄珠滚过昆仑,有上鹊桥之危险,是在明堂山根间,故到明堂,须防危险也。上下鹊桥之险相同,皆为一实窍、一虚窍相间。上山根,实窍也;鼻孔,虚窍也。下尾闾,实窍也;肛门,虚窍也。虚者有门,而实者有髓。实不能通过,恐其由虚漏出,则在下者为走丹,在上者为漏丹,皆不可也。此时已是不息,不息则无口鼻之外息,似若无妨,不知此为熟路,稍不注意,仍恐漏泄也。为防此危险,亦自有法,须用木棉以塞之。其实,塞否无甚关系,要在心合太虚,任其自然,即能下行而无危险矣。
  “至于明堂兮须防危险”者。此时万不可起有形之呼吸,有息即随之而漏出矣,故曰须防危险也。
  “急采金丹兮上安丹田”者。已到上丹田,即为采得,即须服食而吃于腹中。其实非是吃下,由上丹田自行流下,即是“甘露洒须弥”也。此甘露为水液。《西游记》过火焰山,以芭蕉扇四十九扇,先下细细雨,而后下大雨是也。
  “由斯而下兮自流玄腑”者。顺流而下,自然到乎脏腑也。
  “微微仰面兮舌舐而迎”者。为防止上鹊桥之险,舌须仰舐上腭,面应稍仰而甘露自下。或曰:此露即由玄膺所生者也。
  “药贯舌端兮重楼而下”者。此药随舌尖经重楼而下,入于腹。重楼,即喉管也。其实丹自下行,因通过喉管,故亦曰“服食”也。
  “名为服食兮阶梯渐行”者。此功应一步一步历级而行也。
  “绛宫相见兮水火既济”者。绛宫为泥丸宫之小虚空。到绛宫即为水火既济,此时合真阴而上行,化为甘露。既到绛宫方有先天真阴,故曰相见。真阳与真阴相见,即是水火既济也。
  “返于帝乡兮得一归宗”者。服食之后是还丹,即得一归根也。
  “精神含运兮金居于内,始名得丹兮神胎基成,诸经百脉兮归复本位,外屏内除兮太极完真”。上列四句,为大周天初过得丹后之效验。大周天功夫,由后升而前降,周天三百次,七日而毕,一日不计行若干次。现所讲者,皆为首次行功而说,能首次顺利,则自然而然,安稳无难。始终归于大忘,神胎自成,而可以出神矣。既过大周天,诸经百脉归位,外绝六识,内除七情,从此情识消灭,归于太极之真矣。到七日而完功,亦有仅五日而完功者。炼已纯熟,自然致速也。
  下文一段曰:“六根灭识兮六般震动,眼吐金光兮脑后鹫鸣,两肾汤煎兮丹田火炽,身涌鼻搐兮耳内生风,真炁为息兮皆有景象,精神合中兮永证长生,超脱精境兮证真无漏,更不化精兮中炁天成,斯成神质兮声先所发,大周天起兮炼炁化神。”上列十句,为大周天以前之景。筑基已毕,温养已足,则永永不“漏
”,此后应炼炁化神,得六种震动之景,而炼大周天也。
  再大周天之险,即阴魔潮涌与上下鹊桥之险也。上下鹊桥,只要首次慎防避免,则以后自可无妨。大周天亦有三百周天,做功既熟,眼前即发生魔难。盖此大周天,即是以三昧火炼身,心中之阴气,使之尽去。阴气即魔,凡历劫以来中阴之业根,父母遗传之气质食色等等,皆是魔也。功夫熟而难做,多在于七日之第二天发生。此时火球忽上忽下,一上即心血来潮,平日所作所为者,皆现于目前。如声色货利、贪嗔痴爱,种种可悲、可喜、可爱、可惧之事,形形色色,无所不有,不特此世,即历劫以来所经历者,亦无不现前。所以炼大定功夫,无论来者若何,一切不管。尚有天魔、地魔亦来试我定力,如心爱女色,即有如天仙之美女现于当前;心爱银钱,即有银山金穴任我携取。凡此等等,由外来者,曰天魔。地魔虽由外来,亦吾心中之所感也。其他如平生所交之友人,及已故之亲属、友朋,亦皆出现。非真有此人、此鬼,实皆我心之魔也。七日大周天,烧得神号鬼哭,到第五六日为最甚,第六天稍静,至第七天,则安然无事矣。所谓三灾八难,即须明心见性,是即须真意归空也,能归空即无事矣。先是温养中增忘减定,完全空矣。此时若能达到一意不散,一念不生之境,儒家谓之至诚,炼心到此,方可行大周天也。修道者,全凭德性,而德性仍在不染六尘、不著四相之中。故《金刚经》谓:“有人能不住于相,其福甚大。”能到空无所空,无心、无物、无我、无人,不著一相之境,其功德最大也。《老子》曰:“外其身而身修,忘其形而形存。”忘字之中,有三千八百之功德也。能大忘,是能得大周天,可以出神而事毕矣。至末后还虚之功夫,可做可不做也。
  大周天炼过七日后,外面红球化为紫金色之光而笼罩于一身。尚有一口诀,即出神之诀也。大周天所炼,即在炼去情识而使之化去,炼成即为阳神,不留情识业根,即无阴气矣。此功夫亦不可视为甚难而畏之,苟能照法步步做去,自可成功也。此时,法、财、侣、地皆不可少。地者,因炼大周天时须择清静山林,或须看过地势风水,不遇凶煞,择一清幽之所。同伴者,须有三人轮流照顾,一人则不敷分布也。法,即大周天之口诀也。财,即衣食之资也,皆须先行备具。又已做大周天之功夫,而大药不来,或已见红球,行功而炁不至,道家指为德性不足,须舍财以积德,盖丹为天宝,而财为世宝故也,应舍财祀天,发誓再做功夫;儒家指为炼己不熟,故感而不应;佛家指为有宿业,须忏悔以禳之。佛家之言近俗;道家之言虽有至理,而嫌太空;惟儒家所说,为最当也。白玉蟾自得师传以后,自谓此道可必得,神仙可必成,临时有“夜半风雷”之患,私意拟不再炼。张紫阳真人知之,由天台送《金丹四百字》文一卷,白受而读之,始明火候细微,由此再炼而成功;其初稍有轻忽之意,故致此患也。吕帝行大周天,亦三次不得,因看《入药镜》,再炼而成。此因钟祖所传,纯阳祖未尽体会之故耳。盖微细之节目,若不注意,亦不能得。《悟真篇》曰:“毫发差殊不作丹。”学者须细味也!
 大道真传口诀第六讲
  大周天之后升前降,即是炼炁化神也。在小周天炼精化炁,即采混元至精,积累凝结,以化太乙含真之炁,而交感精亦随之而化焉。交感精既化,故能不动情欲。炼精化炁结成内丹,化金液感摄成真阳之正炁,合之已得之阳精,以神锻炼之而成大丹焉。小周得内丹,大周得外丹。内为阴丹,外为阳丹。阳丹可以锻炼识神,便归藏识,合于太虚,而业根断绝矣。小周天所得者,为后天之先天,是为元炁,元炁结成内丹。经过大周天,化为金液,产生大药,未服食以前为药,既服食以后为丹,是为先天之先天,是化神也。后天之先天,经烹蒸而生红球,此红球即外丹也。经三昧火锻炼为红色,即火气也。所以曰炼炁化神,得此炁而化神矣。扩而充之,可以出神;再扩充即还虚也。
  神,一也;炁,二也;精,三也。由三化二,由二化一,得一而神矣。此一即性,空性即空灵。修道者,因此灵而得六通。分为三则不灵,合而一即灵也。天地间虚空中真阳之一炁,本太极之理气,最灵者也。化而为神,无两仪、四象、五行等等,故而神也。《中庸》曰:“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一如独立而无对者,所以变化无穷而灵也。神也者,化万物而为言者也。大而化之之为圣,圣而不可知之之为神。圣尚可道,神则难知。致广大,尽精微,极高明,博厚而悠久无疆,道家指为神仙,佛家名为菩萨,皆有永久万能之意。
  经过大周天后,谓为神丹,此丹即是阳神也。火球在外之时,阳尚在外,经过七日之后,而阴尽阳纯,与神合德矣。外来之种种魔难,即历劫以来宿业之根也。今皆显现,以心神最灵,识神亦灵,因历劫以来之经验留有影像于识里,今将化去,须出现一次,古谓大周七日即以炼阴魔。待将识神之影像化去,与外来阳神合而成道,所谓“形神俱化”是也。识神元阴退尽,业根尽绝,其识全空,与元神之空体合一,所以形神俱化,聚则成形,散则成气也。至身中精血,过大周天后,变为白膏;至其骨肉则至坚强,可经久远不坏,唯究为重浊之物,不能飞升。
  在天成象者,元神出神也;在地成形者,即将躯壳委之于地也。唯形身已成,为金刚不坏之体,天地坏时方坏,其余则无物能坏之也。神去而躯壳在地,历久不坏,色身之指爪发眉等物附属于骨肉者,骨肉有灵气能长育之,故指爪发眉等仍能生长也。试举例以明之。山东青岛崂山上清宫中有修道者居焉,相传为明代时人,至今仍端坐于中,不食不睡亦不语。地方官交替一人,加一封条于其上。此屋虽已破败,道者仍端坐不移,人皆见之,其爪极长,绕腰三匝。类乎此者,各省皆有之。肉身经几百年如生,其指爪等仍能长也。前清山东省河道总督靳辅在山东黄河修堤,掘得一古棺,其棺见风日即化,中有尸体在焉,历久不坏,发甚长,而指爪绕身数周。以其为无名古尸,有人主张付之火化,正欲付火,天大雷雨而止。其夜靳正从事办公,见有古衣冠丈夫过而告之曰:我为得道之人,肉体能永久不坏,既欲筑堤,请改地以葬,随地皆可,不可付火,火之则不利于公也。又宋时修某官,掘得古墓,棺开见尸如生,似汉时之人,共观之时,尸忽坐起,好事者仍从傍注视,见尸开眼望天而言曰:天何以如是垂垂,比我时低之多矣。言毕仍睡下不起。考之志历,知为东汉时修道之某君,仍为葬之如故。凡此皆因经过锻炼,身上阴尽,肉体能永久不坏也。
  前后升降,从后升而由前降。升上之时,其热有似火球,从督脉而上,到顶稍住,仍由昆仑而下明堂入口,谓之曰服食还丹,即“白云朝顶上”也。前降即“甘露洒须弥”也。服食到口之时,仅仅三数滴,少时仅一滴而已,由重楼而下,物少而其效甚著,有声如雷。大药到腹中,谓之得丹。一日数次,积累到三百次之满足,眼前之火球化为红紫之光而罩身。初时只能罩至半身,渐渐罩尽全身。其人迷离恍惚,似在云烟之中,其光红色。此中盖有工夫,有次第也。初经七日之后,红光遍体,此光即我人之阳神,是其初步也。我人应用温养之工,丹法谓之沐浴之工、乳哺之工也。大周天无定而纯忘,此时更宜用忘也。阳丹既得,神移上田,即以我之虚空通天地之虚空,放之则弥六合也。此时身心仍用大忘,而微微用我神觉,觉我之小虚空,通入于天地之大虚空中。将天地之虚空,为我之虚空;而我之虚空亦为天地之虚空,则我神居天地之中,炁包天地之外矣。此实炼炁化神后、还虚前之温养工夫也。
  经过小周天后,则精满不思色。又经大周天,则炁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终日大定,不食不息。以我虚空之中,合于天地虚空之中,少则百日,多则三百日,如慧根之人,亦可顿即贯通,而身上照体之紫红光,渐渐变为紫金光,由紫金光再变金光罩身。《悟真篇》曰:“近来遍体金光现,不与旁人话此规”是也。到红光罩身之时,仙佛皆可目见,至变金光之时,即可与神佛往还矣。炼神还虚,光大阳神之口诀,全在“以我之虚空,通天地之虚空”二语也。
  金光罩身之后,再过数日,或数十日,遍身金光,照而覆于顶上。初小渐大,竟至大如车轮,即出神之时刻。到阳神完全可以出神,守护伴侣见金光大如车轮之时,应告之曰出神,使之觉而速出。若仍不觉,应再告之,觉一动而神即出矣。古有断臂出神者,如蓝养素,因出神景到,而己不觉,时过已久而不出神,钟祖虽点化之,而神仍不出,因用力断臂,神一惊而出矣。若有伴侣在旁,能早惊觉而告之,则觉动即能随金光而神出。盖此时早已归于大忘,正觉非感不通,必有人为之告。蓝仙之神不出,即景到未觉,致神滞于彀中,真意不动,故以断臂惊之,乃忽然而觉耳。
  初出神时,阳神幼稚,其胆甚小,不可远出,一出即须收回。觉动而出,亦觉动而回。初时仅可五步十步,或三四十步,渐放渐远,至五里十里。时时炼习,到纯熟之时,意欲出到何处,即至何处。及至放到五百里、一千里方可用之。用神之初,到其地若住若干时或一刻钟或半点钟,而再收回之也。能放到千里以上,住一点钟之久,则到万里亦同之矣。此时用其灵而作种种之举动,能放之愈远,住时愈久,而神愈灵也。炼到随时放而随时收时,方为完全,此时入地通天,阳神皆能之矣。聚而成形,散则成气。聚时俨然人也,散时则化而为气,可以随心所欲而为之矣。然此时尚为一神,而不能化多身,再进则可化多身矣。
  出神之时,为炼神还虚;化身之时,为炼虚合道。道本空,无名无相,而炼虚以合之,道家谓之“粉碎虚空”;佛家谓之“千百亿万化身”;儒家谓之“
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也。此时已能随心所欲,若欲解脱,可以脱离躯壳而去;若欲留形度世,亦可带躯壳而修炼。炼虚合道,即以我之阳神,归于虚空,化于虚空之中是也。带躯壳做功,佛家谓之曰“九年面壁”之功。九年二字,亦假言之,实不在乎年月也。修炼年久,则化身愈多,由一而三,由三而九,由九而八十一。修到九年,则可化到无数之化身也。此中久暂,全视根器之利钝而别。根器利者,一日亦可,甚至立刻圆通,亦可成功,固甚速也。若根器钝者,固须时日也。然此功无止境,用力愈久者,神通愈大,在天上之神仙,亦用此功也。化之千百亿万法身,充满于宇宙,是为大觉金仙,亦即佛也。炼时空空洞洞,完全与虚空同体,其究也,可以三千大千世界,恒河沙数之化身,充塞虚空,其神通为何如也!
  炼虚合道之功,在道家带躯壳而修者甚少,以已出神之后,多视躯壳如赘瘤,不愿留之也。至佛家则多带躯壳而修,以达于完全成功之域。其实留否,于已无甚关系,所关系在济人利物行功之时,有便利与否之分而已。利济之功,佛道两家不同。道成之后,应以道利济天下,两家所同也。而道家多脱去躯壳,以阳神入世度人。一面仍以阳神炼虚合道,如张三丰真人见明成祖时,以阳神飞入朝中,且曰:我不是张三丰,是张三丰之阳神。当真人在扬州时,即已化去,而以阳神入武当山修炼虚合道工夫,且行利济之事,其后周行天下,皆阳神也。佛家则不以周行天下为利济之事,其间住在何处,即于何处度人,故多带躯壳行之。若欲周行天下度人,自以不带躯壳为便也。
  后 记
  一、《大道真传》是西蜀魏尧(则之)口述,由浙东陈孟笔录整理而成。
  二、《大道真传》所示最详尽处,当为“火候”一事。火候是丹学三大奥秘之一,为秘不轻传的机要,能掌握火候则丹可成,昧于火候万无一成。《大道真传》将火候逐节剖析,井然有序,可循层次而验。《一贯天机直讲.发端》中云:“谨于火候之逐节事条,紊其次第,少隐其义,以便学者自证。”《真传》和《直讲》实相表里,宜互相参照发明。凡《直讲》中未发之“火候逐节”,皆可从《真传》找到答案,故务请学者于两本细细参研。
  三、《一贯天机直讲》是魏尧于民国甲子年冬至日(公元 1924 年 12 月 28
日)在北京传道之讲义,亦为陈孟整理,曾广泛流传。《大道真传》世罕传本,仅少数前辈密藏。予幸遇福缘,得识林锋先生,将姚劲松先生密藏抄本无私交予,以助促陈毓照先生《西派功诀汇编》的编撰。林先生,真仁善之士,嘱予曰:“千两黄金不卖道,十字街头送于君”,更为我辈汗颜。此本能重现光日,与诸君见面,姚劲松、林锋二位先生功不可没。
  四、此本原仅有句读,予整理后加以新式标点。文中一二误笔处略作修正,存疑之处,只予标出,不做改动。
  五、此本中所引丹经道书,多有与原著不同,不作任何改动。
 时公元 2000 年 5 月 1 日  
  盛克琦
性命日月功
秘功缘起(代引)
年因事逗留乡下一年,其间常有一人行乞出入于我居住的地方,我因怜其贫,常给他些零钱和食物。日久见其与一般乞人有别,遂留心一二。一日,登山游玩,见乞人端坐在一块山石之上,如老僧参禅。便走上去问之,其笑而不答,再问,答道:“去无何有之乡。”我听后,颇觉奇怪,再三求教,乞人无言而去。我觉得他很奇怪,尾随着他翻了两座山头,见其若走平路,誓求教于他。
  在一个山谷中,他停下来坐在地上,把上衣脱下来,往我怀中一掷道:“洗洗补补。”口音甚怪,象外乡人。我错听成“谢谢师父”,于是跪拜在地,道:“谢谢师父。”此时,我已确信他是一高人了。
  他确是一异人。此后,我每晚都到屋后山林中听他讲授。其自言是牛道人,幼时在武当山学道,余敬而崇之,潜心听讲练习。时如轮转,眨眼十月过去了。
  一日,尾随其后,行走于田埂上,牛老师父突然发问,道:“你身后有人吗?”我回头看时,见田地里有一农人在劳作,便答道:“有。田里有个人。”
老师父听后叹了口气,再不讲话。晚间如往常一样去山林中听讲,却寻不见牛老师父。只见在他老人家常坐之地上,留了张纸条,上书:“田中人困惑难明,身后人尘缘未尽。”看过才知白天在田间的对话,乃碰缘法。老师父问我身后是否有人,意在问有无后顾之忧,而我却答“有”,“田”中有个“人”字就成了“困”字,故“困惑难明”。唉!后悔晚矣!此后再不见老师父踪影。回城后,遵老师之训教不与他人说起,自用功不辍。
  自从在杂志上见到《武当山炼性修真全图》已披露于世,甚感不应再隐牛老师父所传,虽只学得个大概也应全盘托出,让人习之免去病痛苦烦,亦算是件好事。
  古人云:“性命之在人,如日月之在天”。所以日月二字即性命二字,日月功即性命双修功,是道家修真养性的内丹功法。
  消息者减增也。人自从父精母血(血黄,古时对卵子之称谓)交合而成胚胎开始,生命也就萌发了,此是由无极变为太极。其时,人之任督二脉连接不断,前降后升周流轮转不停。心肾相通随母呼吸。其心藏有母血,肾有父精,心肾脉连,精血互生,怀胎十月相生不止。精之数满一两,血之量过全身。瓜熟蒂落降生人间。此时身软如绵,其象属阴,在卦为坤。出生后哺于母乳,母乳本月潮,因气托载上升,变红为白。红者为阴,白者为阳,乳含阴阳之精华,婴儿食之阴消阳息(长),到了一岁左右精之数满二两。等到两岁左右精满三两,其卦为复。至五岁零四月又生一阳变卦为临。至八岁一阳又生,在卦为泰。十岁零八个月又生一阳,其卦大壮。十三岁四个月再生一阳卦为夬,十六岁生一阳成乾卦,夺天地正气三百六十铢,合母亲、父亲之先天祖气二十四铢共三百八十四铢,合八八六十四卦中三百八十四爻。此时身为纯阳,精满一斤(十六两,古时一斤为一十六两),如十五的月体混圆无缺,称为上德。若得名师点化则基本自固,无需筑基之功。
阴阳消息说
  随着人的不断成长,认识不断增多,随之先天精因情动摇,变成有形有质的后天交感之精,此精乃先天之精的死物,满则遗漏,故男体十六岁左右开始遗精。七情六欲同样能耗费先天之精,比如贪心时分泌的口水(津液),悲伤时的眼泪,惭愧时所出的汗,都是先天之精所化,同遗精相比有深浅、厚薄、轻重之分。如此日久纯阳之体因精血暗耗,开始消阳长阴。乾卦变为姤卦(
24 岁),变为遁卦( 32 岁),变为否卦( 40 岁),变为观卦( 48 岁),变为剥卦( 56 岁),最后又回到坤卦( 64
岁),可谓蜡炬燃尽了。但为什么有人八九十甚至百岁依然活着?这是应说明的一点。从一岁到六十四岁人体内的这十二消息卦,只能是一种理想型的尺度。由于各人的生活习惯不同,性格等诸多因素的不同,所以在这理想尺度上下波动,也就是在所难免的了。故有人十四左右便会遗精,并不一定要到十六岁,同理,有人爱惜精血,八十或九十岁才轮到坤卦,并不一定到六十四岁就变成纯阴之体的坤卦。
  一般的人遵循了由消阴长阳,到消阳长阴这一由生到死的规律,耗去自己的精(男)血(女),生儿育女,繁衍人类。古之圣人通过观察天地日月、水文地理、鱼虫鸟兽诸多事物后,发现万事万物都遵循着这一规律,于是画为八卦,把这一抽象的规律,变成具体符号。辩证唯物主义的万物都经产生、发展到灭亡的理论与之颇同。古圣称这一规律为
  人们一旦发现规律,就会以主观能动性去掌握规律、利用规律,于是数以万计的养生之功便产生了。人们力图以这些方法把握住人生那段纯阳时期以图长生久视,寿及千年。这些方法大多失败了,但却成了健身延年的一种手段。至于从黄帝时代即流传的一种长生久视之道是否是欺人妄言,尚有待于有缘人进一步验证。
借阴阳机夺青春说
  人到六十四岁,遍体纯阴,但有余阳,通过修炼筑基之功采补百日,能长元炁生一阳,变坤卦为复卦,再百日又生一阳变复为临,如此日久,每采补百日长一阳,遂变卦为乾复成纯阳之体。此虽数言,百般勤苦。古语道:
“ 修者如牛 毛,成者似麟角”,贵在一个勤字。筑基之功把握阴阳、效法天地,故能夺天地造化之机,生元阳于无何有之乡。
  此功适应于十六岁以后己有遗漏者炼习。此时人的性功能已发育成熟,每隔一月左右则遗一次精。如同已破之碗,水已能从裂缝中溢渗出,古代养生家称之为
“ 破体 ” 。他们认为衣破需补,而体破了,只有通过补法才能回到纯阳如十六岁时的乾健之体。这一补法即筑基功。
一 、&& 修 性
  此段功夫称为性功。何为性功?这得强调一下。性功之 “ 性 ” 非男女两性之 “ 性 ”
,有人把它们混为一谈是不对的。由于各人出生时禀气不同,以及先天遗传等原因,性格也就有所不同。有人喜欢名利,有人喜欢钱财,而有的喜欢酒色……所谓
“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 ”
者如是谓也。众生之所以不合道,就是因为他们出生后,感觉到了这个客观世界中的万事万物,并且确信万事万物的存在(古时称此为著),于是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欲望、追求,但往往
“ 事与愿违 ”
,一旦所追求的事物得不到,失望懊恼以及许多烦事便会接踵而至,在这些心态下想炼习筑基静功,好比闹市中寻幽静。即使勉强打坐,也需经千难万苦方能摸到入静门窍,终究难以极深度地人静。&&
二 、 易 性
  凡炼筑基静功,需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利于人静的习惯。古人云: “
行则借足于坦途,住则凝神于太虚,坐则调丹田之息,卧则守脐下之珠。 ”
如果长期坚持则性情必然变得很温和,心中便无烦燥之火。这些习惯在道家书籍中很多地方都出现过,它要求人们不争、无欲、公正无私、无所爱僧,不贪生、不恶死、淡其心、恬其性(古时称为
“ 道心 ”
),最终与水性相同。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容污垢之物而不恶,性牝柔而居下,筑堤阻之则不流,能方能曲,活泼圆陀,与大道相差无几。要达此境界,需在日常为人处事当中磨炼,这一锻炼过程就是性功修炼过程,古称之为
“ 易性 ” 。此时,对任何事都漠然冷淡,烦恼从何而生?
  但一般人很难做到这一点,此乃立志修炼高功之士必修之功。常人炼功只是为增强体质延长生命,故只需做到古人所云:住、行、坐、卧四点要求,即行走时眼视足前一米左右的路,专心致志走路,尽量不去思想任何事情,使大脑保持一片空白。站立住行时,如不做其他事,则应存想头上那片蔚兰无云的碧空。闲坐时,则调整呼吸,使其深、长、匀、柔、缓和。卧床未寐时,意守脐下之睾丸,使其生精。如此常清静,则上坐人静易如反掌。
三 、 聚 性
  跌趺坐:坐于床上(不宜过软或过硬,以免长时间打坐引起臀部不适,影响练功),右脚脚背放于左大腿上,左小腿压右小腿,置脚背于右大腿上,右手掌托左手背,两拇指轻微抵触于脐下。
  单盘坐:右脚背置左大腿上,小腿压左小腿。右手握左手四指,虎口相叉。置于腹前或腿上,手心向内。
  散盘坐:左小腿压右脚前掌内侧,右小腿压左脚后跟内侧,手式可任选上两式。最宜初学。
  老君坐:右小腿横平放体前,左脚屈膝竖直小腿于体前,脚掌平放床上,左手握左膝盖,右手心朝天,置于小腹,舒适为度。
  童子坐:两脚心相对相合,二小腿横平放体前,两手四指各握拇指,分别放在同侧大腿根上、或合十于胸前。此式适合未遗漏之童真乾体。
  以上几种坐法都要求腰杆正直,但不是强直,强直则不久耐,自然为度。两肩放松下坠,两肘稍微向前展出,头似顶天,但意不可太过,应似顶非顶。呼吸自然、轻柔、深长。
  坐定后从头到脚趾,逐一放松。仔细体会松的感觉,再在此感觉上放松放松再放松,但不可用力或急躁,应以非常柔和的声音默念: “
松……松…… ” 。 “ … ”
为颤音,仔细体会每个毛孔都在随之而颤,随之而松。想一下自己还是一个婴儿,全身上下柔软如绵。然后,静静地观察眼前这寂静的黑暗。
  对于性功修炼较差的初学者,此时就会出现静坐时的第一难关,即识神的无休止的打扰。何为识神?人在婴儿时期,混混沌沌,对外界世界毫无认识,大脑几乎完全处于无知状态,其功能只是支配婴儿的生命活动而已,此时的这一精神状态称之为
“ 元神 ”
。随着婴儿的不断成长,大脑不断分工,除支配生命活动外,有了记忆,思维、分析等功能,认识使大脑由无知变为有知。此时,那种无识无知的精神状态被有知有识的精神状态代替,这一精神状态称之力
“ 识神 ” 。 “ 元神 ” 逐渐退位, “ 识神 ” 势力逐渐扩充,最后独占 “ 王室 ” (大脑之喻)。从此无为而治的 “ 国家
” (人体之喻),变成有为而治之邦, “ 天下大乱 ” ,烦恼开始伴陪在人之左右。练功就是要废除暴君 “ 识神 ” ,立仁君 “ 元神
归位执政。&&&
  识神的打扰表现在杂念纷纷。要扫除杂念需用一面 “ 镜子 ” ,古人云 “ 心如明镜台 ” 即此意。此 “ 镜 ”
即自己本心,要让心象一面镜子。杂念就好比一个物件,这一物体放在镜子前面,镜子就给它呈象,物件要离开,镜于也不留它。具体地说,如你在静坐时,大脑里浮现出白天打蓝球的场面,这时,你不要喜欢它,也不要因它是杂念而讨厌它,应保持冷漠的旁观态度,如同镜子呈像一样。镜子对自己所呈的像是不会有感情的,不喜欢也不讨厌。如打蓝球的场面要离去,你也不要挽留,你功夫不到家,则会有另一场面代替它。到家了就是静静的一片感觉,应迅速把握这一感觉。如有另一场面代替,则应用同样的冷漠态度旁观之,日久自然无杂念产生,这就象有个蹩脚的小丑想逗你发笑,而你对他的笑话毫无兴趣,笑不起来。这小丑虽然不断地讲一些新的笑话,但始终不能把你逗笑,最后只好没趣地走开。
“ 识神 ” 就比做这小丑,不断的杂念如同小丑的无聊的笑话,你冷漠地对待杂念,最终 “ 识神 ” 也就没趣地走开。战胜 “ 识神 ”
,也就闯过了静功的第一关。从此便算入了 “ 静 ” 之门。但此时若一味地溺于静,则易陷入第二道难关 “
昏睡”。应当观光聚性。此法稍后再叙。
  消除杂念的方法有许多,诸如数息、存想等等,但许多人虽然按照别人所介绍的方法练习,却依然不能入静。甚至杂念反而增多,其主要原因就是人们富于联想所造成的。用前面介绍的方法来说,当你坐定后,杂念产生了,你就会想起所讲的那方法,而那方法中有个镜子的概念,于是,联想可能就会产生。你可能会想到某天某时,你一不小心把衣橱上的穿衣镜打烂了,结果如何如何。想到
“ 小丑 ”
一词,又会联想到剧院里的小丑、电影中的小丑,这样杂念不但不减少,反而增多了,所以,古时练功一般都不说明入静的方法,要做徒弟的自己去悟。悟出了便教下步功法,悟不出教也白搭。古语道:
“ 性要自悟,命要师传 ”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吾随师初学之时也走了不少弯路,摸不到人静之门。最后采用存想法,才算入了此门。平常走在街上,眼里看着人群、车流,脑子里却想着一面强烈阳光照耀下的白色墙壁。如此坚持了数日,就形成了一种习惯。晚上静坐时,眼前也有这墙,只是灰暗了许多。师父却说这是一种
- 象 - 的弊病。于是,把这面有一定面积和形状的 “ 墙 ”
扩大为漫无边际的又无形状的一片虚白,结果几天后便入了门。这些也就是说,练功者自己本身要悟、要领会。哪种方法利于自己人静,或者自己觉得怎样对于自己入静帮助大,便采取它,不要见异思迁。
  初入静,由于体内阴浊气多,眼前是一片黑暗,应细心去观察此片无尽的黑暗,你可能就会看到一些小星点在黑暗中时隐时现,这时应试着把这些小星点合在一块,变为大星点(其实这些星点并不会随意而合)。这样做能集中精力,但合他们时,千万不可用力、急躁。片刻自然有一些白的光在眼前波动。这是散性聚成的结果,称为
,接着波动变大,有的微光欲消失,此时应追回,不让其走失。日久练习,此光由动变为不动,由微白变皓白。未破之童体者,此应把真念寓于此光中,最终达到
- 光即我也我即光 - 的忘我境界。已破之人,此时应将微意移于下丹田,转入命功修炼。
一 、 炼 精化 气
  ①&& 采药归炉
  随着眼前之光由微白变为皓白,人之散性也变更而成定性,性功修练已到一定阶段,开始将微意移于下丹田。方法是静视眼前白光,(此视乃是由先前的阖目观眼前之黑暗,逐渐因放松入静眼睑自然微开一线之状态,非人为地留一线光练功。人为地睁开一线,会导致眼睑抖动影响入静。不如干脆闭了眼观眼前黑暗中之性光,而不是留一线观自然之光。一面随吸气引白光入下丹田(即气海穴,与脐相对入脐一寸二分,直径约四横指的一个球状虚空,乃众水所归之处。)呼则静观导入丹田之白光。如此夜夜行功自然有采精火候。静坐时,在无思无欲的情况下,生殖器突然勃起,元精生矣。此时勿惊勿慌,心若无此事发生一般;勿愧勿惧,心凝神于丹田之太虚,又如轻轻一意而已。等其亢极欲缩时,轻缓一吸导入丹田,一呼降至会阴,如此数遍外物(生殖器)自然缩尽,下山猛虎,手到擒来。这是因为体内精气日益充盈之故。此后,外物不仅在练功时会勃起,平时看书、走路亦会勃起,但终与静极而勃有别,静坐无欲而起,精源清澈,而平时勃起有清有浊(因色欲而起,为浊)。时用
- 吸、抵、撮、闭 -
口诀擒之。即在外物勃起时,急用鼻吸气降至会阴,撮紧肛门,继由脊梁上至百会,稍停闭紧口唇,防其由口而漏。再一呼降于丹田,如此数遍或数十遍,自然缩回。
  ②&& 炼精成气
  上段功夫采得精归炉后,须炼之,不然,最终满而遗漏。炼精用火,火分文武。
  武火锻炼法:外物尽缩后,即吸一气由鼻根入于口下降至丹田,呼气时意守丹田,仔细体会其内之温热。如此一呼一吸为一息,六六三十六息,息息归于丹田。
  文火锻炼法:在武火之后,留心于眼前之静光,仔细听闻鼻息之声(此声乃想象之声,因通过前面几段功夫锻炼后,鼻息已细微到无声之境界),二十四息后,文火炼毕。
  遂移微意于丹田之中温养生精,候元精生时外物复勃,仍用前法采之炼之。如此夜夜行功,数日后,丹田温暖舒适,氤氲不散,继续苦练则有开关之候。
二 、 气 足开 关
  通过上面采了炼,炼了采,功夫日益长进。待到息定时,体内之精炼成之气,已有其形,即腹部看得到的气丘。息定就是呼吸中断,不用鼻孔进行,而是皮肤和一些特殊部位。此是自然而然,非人故意所为。此时,气丘上下波动一升一降,耳内风生,眼帘光闪,丹田发热发烫,此时应静观之,气动意随之而到,不催促也不散离之,千万勿昏睡,不然气散。待热极而动时,以一意领至尾闾穴,体内气足者,只觉一股热流直冲入头顶,稍时化为甘露降入口内,应闭紧口唇防其出口而漏。只听
- 隆隆 - 作响降于丹田之内。若气不足则在冲顶时,会出现走走停停,走时意随,停时意守,这样分几次才能到头顶。
  功夫至此小周天已通,此段功大后,气在体内复生时,外物再举,应以神领之运周天,候缩,则寂照之。 “ 寂照 ”
即忘记呼吸轮入杳冥中而入定。以后再生再运,古则称之为 “ 还精补脑 ”
三 、 法 轮常 转
  上法久行,在静定中元气生,丹田觉温暖。此时,气已不行阳关,外物不复勃举。即不外驰,必上行中宫与神相交配合,氤氲不绝,如如不动,一股热气由丹田直入尾闾,上夹脊,过玉枕而达于泥九,复降入丹田,不由自主,自然而然,非人为也,复有气生而如此。
  勤苦修之,遂归于大定,此时心情恬淡,眼前性光变为圆点,三花聚顶,五气朝元,谓之 “ 玄关 ”
。此后在定静中,一道白光亮如水银运转三百六十周,满周天之数自然而停,此后复而如斯,谓之 “ 法转自转 ” 。
  功夫炼到此步已发育成熟之性器官,日渐短缩如儿童的一般。此时,任督接连,八脉开通,遍体纯乾,筑基功毕。
练功注意事项
  1、起居方面须断绝性生活,尤其是五十开外的老年人。
  2、饮食方面须戒去腥臭之物,如葱、韭、大小蒜、薤、牛羊肉、狗肉等。总之清淡少食。
  3、日常生活中存 “ 三心 ”
,即善心、柔心、童心(此心战胜美色有神效)。善心,心存友善、助人、崇敬、和平之谓。柔心,常想遍身柔软如棉,温柔恬静。童心,见美色则心动者,应急思其为自己之姊妹,妄念自消矣。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薛丁山有没有这个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