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你就是我的一本书名人名

求一本书名_言情小说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457,751贴子:
求一本书名
内容是:女主是小姐好像,忘记为什么得到了男主公司的股份。男主被迫娶了她。男主很讨厌她,还跟男二一起羞辱她,结果男主,男二和男二的弟弟都喜欢上了她。是以第一人称写的文。
同一故事,有两个结局的。
一个是女主跟男主最后在一起了,还有一个是出现了新的男一号,拯救了女主。
就记得这么多了。
哪位大神知道这是哪个阿。跪求阿~
本人是土生土长的武威人...
纯路人。近卫:火枪中,...
这里是万年潜水党瑄子!...
废话不说,直奔主题,起...
又可以穿制服了[SMILING...
我没感觉,对谁都是平常心
完了2年一个月,玩的比...
这也就代表着游戏线路里...
楼主13年12月就入坑,几...
不是台湾人吗,干嘛双双...
欢迎各位粉丝加入我们!
百度小说人气榜
本书排行: 第名
内&&容: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能不能将一本书介绍得“深入”,不在于你如何介绍,而是取决于这本书自身的信息量有多少。信息密集度高的书籍,介绍起来就要进行内容的取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至于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这就需要介绍者自己斟酌。而一本快餐式的小说,其内容本身就经不起推敲,三句话就能说透,这样的书又怎么可能介绍得“深入”?如何向别人介绍一本书,首先要明白你向对方介绍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你是想向对方证明自己读过这本书,还是想让对方读这本书?如果你是想证明自己读过,那你就向对方传达出自己的感受就可以了。比如,作者的哪一句话让你感到醍醐灌顶,书中的哪一个桥段让你记忆深刻等等。要多讨论自己的理解,少转述书中的观点,掉书袋和复读机可不是好习惯。最好没事可以做做思维导图,理清思路,也可以做做PPT,尝试做一个能够讲一堂课(40分钟)的幻灯片讲义。这都可以增强你的表达能力。如果你想让对方读这本书,那你就要说出让对方读这本书的理由。仅仅是你自己觉得好不行,得让对方知道这本书可以解决他的某一个问题。也就是说,介绍之前,你必须知道对方的需求是什么,否则就达不到目的。毕竟读书是一件私人的事情,强扭的瓜不甜。最后我想说,想“深入”谈论什么东西,说远不如写。既然是说,那与其讲得深入晦涩,不如讲得通俗易懂。还是那句话:闲谈自有大千世界,扯淡何必小肚鸡肠?
这个“深入”介绍,还真想不好怎么做,因为有心思听你深入介绍的人,基本也都能自己判断该不该看这书。我觉得给人介绍书,可以讲讲这些内容:1,你觉得他/她有可能会被触动的地方2,大致多长时间读完,是否会看的很累,适合零散读还是必须专心3,自己读后被打动、受启发最大的地方,以及自己从此有什么改变4,聊聊八卦,作者的趣闻和经历,名人对这书的评论5,参照一本他/她看过的同类书,说明这一本为什么更值得看6,适当引述精彩的段落最后别忘加上类似这样的话:我尊重你的时间,知道大家都有要忙的事,如果两年看不完也不要紧的,别有压力……
关于书,涉及到特性的纬度应该是:作者(新锐作家、老牌知名、其它达人玩票……)主题(什么方向的话题、和传统的同类书有什么不同、内容有什么特色……)写作(是理性叙事、严谨论断、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嘻哈风格、草蛇灰线……)包装(腰封、硬皮、书线、亲笔签名……)题材(漫画、小说、诗词、散文集……)出版社(老牌商务印书馆、三联、理想国、湛庐文化……)推荐人(某某写的推荐词、某某作的序、某某也喜欢、某某讲话中推荐……某某多是名人)江湖地位(开拓某个学科、开创某个流派、某领域必读的三甲……)推荐书大抵和销售的过程一样,把产品特性有机组合,卖点暴露的犹抱琵琶半遮面,语气措辞调理分明,激昂文字,直挑逗得对方芳心涌动,不由的去商城挥洒鼠标,催动网银,只盼那书儿快快来到我家门前,一解相思之苦。到此水准!荐书君,你毕业了!
伯爵在城堡:/now2012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签到成功!您已签到{days}天,签到3天可砸金蛋,多签多得,加油哦!签到日记2013-06已连续签到:{constant}天,累计签到:{days}天
今日发帖: 2995952篇&&&&昨日发帖: 6379篇&&&&注册会员: 1972037人&&&&欢迎新会员: &&&&活动QQ群:&&抢楼群:(已满)&&抢楼2群
东更道小老板, 积分 178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15 积分
61785/3000
本帖最后由 一一呀呀 于
15:08 编辑
&&雪人&&1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少年早上起来,发现窗外已经是雪花飘飘了。他冲出屋去,堆了一个足足比他高出一倍的雪人。半夜12点, 他发现雪人活了,正摘下帽子向他致礼哪。少年请雪人来家里做客,这让这个冰冷的巨人非常兴奋,它看了猫、看了电枧、试着开了开灯、把厨房的纸巾全都扯了出来,它喜欢大嚼冰块,但它怕火。少年把它领上楼,带进爸爸妈妈的卧室,让它看熟睡的爸爸妈妈。它盯着爸爸浸在杯子里的假牙看了半天,还戴上妈妈那顶缀着一朵紫花的宽檐帽,系上爸爸的领带,戴上爸爸的眼镜,穿上爸爸那条系不上扣子的裤子,照起了镜子。然后,少年和雪人在楼下共进了一顿丰盛的烛光晚餐。接下来,该轮到雪人了。它拉着少年出了门,手牵手地一起飞到了风雪交加的天空上。飞过荒野,降落到了看得到海的栈桥上。可看着看着,雪人突然发现不对了,天边出现了一抹红霞,不好,太阳要出来了!它拉着少年飞了回去,平安地降落在了少年家的院子里。当第二天早上醒来时,少年冲到屋外, 却发现他的新朋友已经融化了,只剩下了一小堆雪、一顶帽子、围巾以及几个煤球。作品深入讨论《雪人》是一本无字书。本来,一本无字书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可雷蒙·布力格的这本《雪人》却让书评家们沉不住气了,兰登书屋的书评一上来就用了一个重重的感叹号:“即使是一个学龄前的孩子也可以读懂这个故亊——因为它没有用一个字!”还有的评论者干脆站出来反问读者:&讲故亊还用得着字吗?” 这个发生在寒冷的冬夜里的幻想故亊太迷人了,雪停了,男孩发现门外被一片奇异的光照亮了, 那个白天他堆的大雪人竟然动了起来!于是,他把雪人请进屋来,男孩家里的一切都让憨态可掬的雪人好奇,它看完凡·高的《向日葵》,又盯着杯子里男孩爸爸的一副假牙发了一会儿呆,然后在天亮之前,看上去那么笨拙的雪人竟扯着男孩就飞上了漫天雪花的夜空……这个故亊很美,很温暖,很抒情,就是太伤感了,一个被男孩赋予了生命的雪人,太阳一出来就融化了,那么快就结束了短短的一生。故事的最后,那个男孩背对着我们站在那里,我们看不清他的脸,但他一定在为朋友的消失而流泪!“雷蒙·布力格居然用如此寒冷的主题创造了这样一本温暖的书,真是了不起!”——在1978 年《雪人》刚刚出版时,《书目》杂志就发出了这样的惊呼。它很快就被宣布为一部经典之作,并获得了美国《波士顿环球报》/《号角书》杂志图画书大奖和其他许多的荣誉,成为了一部冬季的阅读经典。《雪人》依旧采取了多格漫画的形式。实际上自从1973年的那本让他真正名扬四海的《圣诞老爸》起,他就再也没有放弃过多格漫画的形式,这似乎成了他的图画书的一个标志性的特征。《雪人》大大小小加起来一共有一百六十七幅图,有的页多一些,比如表现男孩给堆好的雪人用煤球和橘子装上黑眼晴和红鼻头的一页,就有十二幅小图;有的页少一些,比如雪人拉着男孩的手腾空而起的那一页,一整页只是一幅大图。雷蒙·布力格运用起这种多格漫画的形式来, 实在是太驾轻就熟了,他竟然可以让《雪人》的那一格格的画面充满了静与动。举个例子吧,你看,当雪人朝男孩一挥手,无声地说“跟我来”时,画面开始逐幅加大,因为是向着一个方向在奔跑,所以给人一种画面动起来了的感觉。到后来,同面甚至是两页合成了一幅,一下子把情节推向了最高潮!而在全书的最后,男孩突然在散落着几个煤球的那堆雪前站住了,这时,像定格一样,雷蒙·布力格把画面缩到了最小,让无声的空白将那个悲伤的男孩紧紧地裹住。戛然而止,一个奇迹结束了,留下的只是静静的悲哀。雷蒙·布力格说,常常有人问他画《雪人》用了一种什么样的技法,他说他没有用普通的钢笔或铅笔勾画线条,也没有用任何墨水或水彩涂色,他全部是用PencilCrayons画出来的——PencilCrayons指的是油蜡笔,是一种像粉蜡笔大小,但整支摸起来有点油的蜡笔。它的笔触温暖朴实, 特別是那种柔和的暖色调,与这个冬夜里发生的梦幻般的故事吻合极了。还有人曾经追问过雷蒙·布力格:“为什么《雪人》连一个字也不用呢?是静夜里发生的故事的象征吗?”他回答说不是,他说他一开始就没有想到过让雪人开口说话,主人公不说话,其他人就没有必要说话了,于是就自然而然地画成了这个样子。对于孩子来说,无字书还有几个意想不到的好处,就是孩子们可以一边看画,一边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这个故事,这会让他们感到无比的满足。而且,还可以为这本书重新编一个自己喜欢的结尾,比如说:“这天晚上,有人来敲门了,男孩开门—看,原来是雪人又活了过来。”或者编一个更浪漫的结尾:“雪人在太阳升起的一刹那,就变成了--个雪之精灵飞上了雪花飘飘的天空.”
东更道小老板, 积分 178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15 积分
61785/3000
本帖最后由 一一呀呀 于
15:09 编辑
《晚安,大猩猩》1一个热闹又有趣的睡前故事(彭懿评《晚安,大猩猩》)“《月亮,晚安》,对你来说是不是太沉静了?那么,这里有一个更有活力的就寝时间的故事——”这是美国《儿童图书中心期刊》的一句书评。玛格莉特·怀兹·布朗和克雷门·赫德的《月亮,晚安》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睡前故事,就是那个小兔子对房间道晚安、对月亮一一道晚安的静静的故事。而佩吉·拉特曼这本《晚安,大猩猩》,不但不“静”,反而有点“闹”。这样一个又生动又好笑的故事,可以被称为“睡前故事”吗?不用怀疑,一个妈妈在网上留言说:“我儿子超爱《晚安,大猩猩》,现在每当我告诉他妈妈要念《晚安,大猩猩》时,他就会立刻就位,准备睡觉,大概念上个两三遍,他就睡着了!猜猜看他最喜欢哪一页?……对了,就是整页一片漆黑,只有两个圆眼睛的那一页!”我也喜欢这一页。不过,我更喜欢它前面的一页,超爱!它来得太让人措手不及了——美国亚马逊网站上的书评说这本书从头至尾闪耀着一种宝石般的色彩,是的,它的颜色既瑰丽又梦幻,整个故事仿佛就是佩吉·拉特曼用浓浓的夜色与五彩缤纷的荧光粉画出来的一个梦。月光下,动物们一个个随着疲惫不堪的管理人走进了家门……本以为这梦幻一般的色彩会陪伴到故事的最后,可谁想到睡眼惺松的管理人妻子说了声“晚安”,右手拉下床头的荧光灯时,它突然中断了,画面陷入了一片黑暗。这太出乎意料了,画面上只剩下了七个类似于漫画中的白色对话框。这七个声音来自于床上床下七个不同的方向,框里的“晚安”也大小、粗细不同。在这一页之后,还是一片黑暗,而且黑暗的面积还扩大了,横长的画面上只剩了一对倒竖起来的圆眼睛。精彩!可以说这是全书最精彩绝伦的高潮了!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情理之外。细细想来,这两个画面来得并不突兀。熄灯之后,当然是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了。再小的孩子也知道那七个声音分别来自于地板上的长颈鹿、大象,抽屉里的小老鼠,床上的大猩猩、床边的狮子以及床头的鬣狗和犰狳,知道那一对圆眼睛是管理人妻子的眼睛。可以想象,这突如其来的黑暗,一定会让第一次读这本书的孩子先是一惊,但紧接着,就会发出一阵开心的笑声。他或她知道,大猩猩它们被发现了!当然,孩子们喜欢这本书还有另外的理由。这本书没有几个字,重复来重复去就是一个“晚安”,完全是靠图画在讲故事,一个正在咿呀学语的幼儿也看得懂。所以有人说,佩吉·拉特曼在讲述这个好笑的睡前故事时,更多依赖的是图画而不是文字。还有,这本书是一本让孩子们备感亲切的图画书。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你注意大猩猩呀、大象的笼子,它们不但一人一个房间,地上还都扔着玩具。大猩猩的笼子里是自行车、长毛绒猩猩,大象的笼子里就更有趣了,躺在地上的,竟是图画书《小象巴贝尔的故事》里的巴贝尔。这立刻就会让孩子们联想到自己的房间。再有,那上床倒头就睡的管理人、拉着大猩猩的手往动物园走的管理人的妻子,也都让孩子想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至于它的颜色,例如那一串五颜六色的钥匙和一座座五颜六色的笼子,更是孩子们熟悉的卡通色。细节,也是这本图画书的迷人之处。《号角书》杂志对它有一句言简意赅的评价:“许多引人发笑的小细节……而且宁静的故事风格,造就了这本杰出的图画书。”像《月亮,晚安》一样,这本睡前故事也有太多变化的细节了——眼尖的孩子一眼就会发现那个粉红色的气球向月亮飘去,它贯穿全书,最后变成了一个粉红色的小点,飘过月亮。床头柜上的闹钟的指针也在不断变化,大猩猩坐在床上哈欠连天时,它指着11点,而当最后大猩猩在床上发出阵阵鼾声时,它告诉我们时间已经过去了35分钟。你也别漏过了墙上和床头柜上的照片,那上面有管理人妻子为大猩猩喂奶时的照片,还有他们夫妇和大猩猩的合影。要说最吸引孩子们的,恐怕还是套在大故事里的小故事——小老鼠和香蕉的故事了。尽管不那么引人嘱目,但小老鼠从一开始就出现在故事里了:第1个画面,它站在锁上咬断了坠着气球的香蕉;第2个画面,它抱着香蕉下到了地上;第3个画面,它把香蕉扛了起来;第4个画面,它开始拖香蕉……而到了最后一个画面,它已经和大猩猩一起,挤到了管理人和他的妻子之间,香蕉也被吃掉,香蕉皮也丢到了被子上面。说到这些,难免让人又一次想到《月亮,晚安》,因为那本书里也有月亮、闹钟和一只贯穿全书的小老鼠。我想,这或许不是一次偶然的巧合,而是作者在向大师致敬。1947年《月亮,晚安》问世时,佩吉·拉特曼还没出生,也许她童年时是看着《月亮,晚安》入睡的吧!关于这本书的灵感,佩吉·拉特曼说:“我曾立志教大猩猩手语,不过上了一堂手语课后,我意识到我更愿意做的事情是画以大猩猩为主角的图画书。”她还说自己这本书的创意来自于童年回忆:“当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夏季里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晚上光着脚丫在草地上一边跑一边叫。我们玩踢罐子、玩绕房子跑三圈的游戏,有时候只是站在那里望着别人家的窗户,想象着如果别人家成了自己家那会多有趣。”
东更道小老板, 积分 178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15 积分
61785/3000
本帖最后由 一一呀呀 于
15:10 编辑
爷爷有没有穿西装?1“爷爷有没有穿西装?”布鲁诺踮起脚往棺木里看,可他太矮了,只能看见一双黑皮鞋。哥哥说爷爷已经离开他们了 ,可爷爷根本就没有离开过,爷爷躺在那里已经有好几个小时了。有人把布鲁诺举了起来,爷爷果然穿着一身西装: “爷爷根本没死,只不过是睡着了!”他大声说着。布鲁诺是个很小的小男孩,他无法理解&人死了&是怎么回事。葬礼之后,他问爷爷现在在哪里。哥哥说在墓地,爸爸说在天堂,妈妈说两个答案都对,可他知道一个人不可能同时身在两处。布鲁诺把爷爷的照片贴在胸口,他很生气,爷爷说好要教他钓鱼的,可爷爷现在死了、走了, 永远不再回来了 。突然间,他不再生气了 ,只有无尽的悲痛涌上心头,爷爷死后, 他第一次哭了 。开始时,他每做一件事时都会觉得胸口隐隐作痛, 好像那里有一个洞似的:他每天晚上入睡前,都会看着爷爷的照片,对爷爷说:“我不会忘记你的!”他还会到墓地去看爷爷, 和爷爷说话......有一天,爸爸说:&爷爷是一年前的今天去世的。&布鲁诺这才发觉胸口的疼痛已经消失了,不再生爷爷的气了,只是还有些悲伤。又有一天,米茨姑妈生了个小宝宝,妈妈看着小宝宝说:“也许爷爷又回到我们中间来了。”布鲁诺吃了 一惊,又仔细看了小宝宝一眼——不,一点儿也不像,这不是爷爷。爷爷要大得多。更重要的是,爷爷穿着西装和黑皮鞋。作品深入分析死亡,曾经是图画书的一个禁忌话题。尽管后来有许多作品都小心冀翼地触及这个沉重的话题,但大多还是把叙述的重点放在了如何治愈悲伤、走出死亡的阴影之上。一碰到诸如死人、棺木以及葬礼之类的场景,不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就是匆忙远远地绕开了。不好写。这类描写确实棘手,写过了头.阴霾重重,让人觉得吓人恐怖,甚至会在孩子那幼小脆弱的心灵上留下一个永远的创伤。钦佩阿梅丽·弗里徳和雅基·格莱亚这两个人的勇气,她们没有逃离。不但写出了小男孩布鲁诺的爷爷躺在棺材里的情景,而且还画了出來。因为她们知道,逃离不是选择,一个孩子在成长中不可能不面对死亡而一个人躺在棺木里,就是孩子对死亡最初,也是最直接的概念。不过,阿梅丽·弗里德还是很体恤小读者,避开了一片哭泣声,而是让天真可爱的布鲁诺提出了一个天真可爱的问题:&爷爷有没有穿西装?”这个开头实在是太绝了,―下子就化解了孩子们对于死亡现场的恐惧。同样,雅基·格莱亚的画也有意识地冲淡了这种恐惧。第一个画面她只画了一块板和一双鞋,完全看不出来是棺木,第二个画面虽然画出了躺在棺木里的爷爷,但因为选取了一个俯瞰的角度,加上被人举起来的布鲁诺又充满了动感,小读者的视线更多的是被布鲁诺的红头发吸引了过去。阿梅丽·弗里德的文字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种感觉:体貼、细腻、循循善诱而又不时地闪耀着一种童真的俏皮.打个比方,就仿佛黑暗中有一个温柔的女性牵起了你的手,慢慢地走出黑暗,走到外面的阳光下……布鲁诺是整本书的灵魂。阿梅丽·弗里德透过这个小男孩的眼睛来看待死亡,让他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看似天真却难以回答的问题:“人死了是怎么一冋事?”“爷爷在天堂还是在墓地?”“什么是灵魂?”其实,许多图画书中的主人公都提出过类似的问题,比如玛丽亚·雪端夫的《什么是天堂》里的小女孩,就与她妈妈长篇大论地讨论过天堂。无一例外,大人们都会尽可能形象地回答这些抽象的问题,但布鲁诺与别的书里的人物不同,他从不满足于大人们的解释。每一次都要得到一个他能够理解的答案,哪怕是对大人的解释再做一遍诠释。比如大人说爷爷又在墓地又在天堂,他就不信,还振振有词地说一个人不可能同时身在两处。妈妈说他不懂得什么是灵魂.他会说灵魂就是爷爷身上那些让我喜欢的东西。这样一个故事,是很容易流于说教的,但阿梅丽·弗里德没有把布鲁诺概念化。她以一种女性的纤柔,把布鲁诺认识死亡的过程写得细腻极了,不仅仅是写出了布鲁诺不接受爷爷的死、布鲁诺的回忆、布鲁诺的愤怒、布鲁诺的第一次流泪、布鲁诺胸口的洞……还穿插进布鲁诺种种孩子气的举动(比如在悲痛的葬礼队伍中发出笑声),一个红头发的小男孩的形象跃然纸上。最后那一笔,更是精彩,一个新生儿呱呱坠地了,于是,“生”在这里与开篇的“死”首尾呼应,完成了生命是一个轮回的比喻。据说是阿梅丽·弗里德发现了雅基·格莱亚。雅基.格莱亚也的确没有让她失望,她用浓烈的深棕色油彩,张力十足的刮擦,再加上抽像变形的手法,把这个关于一个孩子面对死亡的故事表现得完美无缺。正如人们所评论的那样:“有时图画比文字更能表达作者想要传递的信息。雅基·格莱亚笔下的布鲁诺有着-张圆圆的月亮脸,天真无邪地穿梭在葬礼之间。棕色的基调、粗粗的线条,画出亲人故去,面对死亡的情节。阿梅丽·弗里德与雅基·格莱亚完美的演出,成功地将人们压抑的情绪释放了出来。”彭懿《阅读与经典》
东更道小老板, 积分 178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15 积分
61785/3000
本帖最后由 一一呀呀 于
15:13 编辑
隧道1从前,这儿住着一个妹妹和一个哥哥。他们一点儿也不像兄妹,很多地方都不一样. 妹妹喜欢待在家里看书、幻想。哥哥喜欢在外面和朋友踢球、打闹。晚上,哥哥有时会爬到妹妹的房间去吓唬她,因为他知道妹妹怕黑。平时只要凑到一起,他们就一直吵架。这天,他们又吵架了,妈妈把他们赶了出去:“你们一起出去吧!试着不吵不闹地玩一次。” 可是,哥哥不想让妹妹跟着他。哥哥发现了一个洞,他让妹妹跟他一起钻过去,妹妹害怕了:“别进去,也许会碰见巫婆、妖精或者别的什么。”哥哥钻了进去,可他再也没有出来。妹妹急得快哭了,怎么办呢?她只能跟着爬进洞里去:洞里很黑,很吓人。终于到了洞的另一头,妹妹发现自己来到了一片可怕的森林,她跑了起来。当她跑到一片空地上时,发现哥哥已经被魔法变成了一块石头。她哭了,冲过去,抱住又凉又硬的人像。慢慢地,人像开始变颜色了,变软了,变热了。然后,哥哥出现了。他叫出了她的名字:“露丝!我就知道你会来!”他们往回跑,钻出洞,两个人一直在一起。回到家.妈妈正在摆餐具。“你们回来啦!两个人不吵架了?看来, 玩得不错啊!”露丝朝着哥哥笑了.杰克看着妹妹笑了。作品深入分析至少是文字,书评界对于它的评价可谓毁誉参半——有人说这是一个既激动人心又高潮迭起的幻想故事;有人说这是一个老掉牙的故事,已经记不得在什么地方听过多少遍了,陈腐得让人生厌,缺乏活力。主题也远不如作者五年前创作的《大猩猩》那样来得让人振聋发聩。来自美国《学校图书馆杂志》的批评,可能是最典型的一种批评的声音了:“文字平板,故事性不足, 缺乏深度。不仅缺少作者在另外两部作品《胆小鬼威利》和《大猩猩》中所表现的机智和新鲜感, 而且它开头的男性主义的调子令人沮丧。露丝在结尾处所显示的勇敢也不足以消除人物塑造的呆板……”不过,说到《隧道》的画面,再挑剔的批评者也感受到画面具有强大的戏剧性的冲击力,技法一流,唯有安东尼·布朗那迷人的画才使这个故事活了起来,画面散发出一种光芒……然而,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个故事还是会让他们感动的,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弥漫周身的战栗般的感动。一个看上去那么胆怯、书呆子气十足的妹妹,当哥哥身陷绝境时,用眼泪、拥抱和爱将被魔法变成石头人像的哥哥勇敢地拯救了出来——这样的故亊再老套,还是会让每一个走进故事里的孩子热血沸腾的!更何况,安东尼·布朗的文字也并不像有的批评者所奚落的那样一无是处。举一个例子来说。安东尼·布朗这本颇有争议的图画书是这样开头的:“从前,这儿住着一个妹妹和一个哥哥……”这是一个古老传说般的开头,注意,这时的哥哥和妹妹还无名无姓。原以为这对兄妹会像传统的民间传说里的那些人物一样永远地无名无姓下去,可是错了。在故事的最后,当起死回生的哥哥与妹妹紧紧地相拥在一起时,—个名字从哥哥的嘴里迸射了出來:“露丝!我就知道你会来。”不只是妹妹有名字,哥哥也有名字, 只不过直到最后一刻才出现。你看这本书的最后一句话就是:“露丝朝着哥哥,抿着嘴笑了。杰克看着妹妹,也会心地笑了。”安东尼·布朗之所以让哥哥到最后一刻才喊出妹妹的名字,到故事的最后—页才说出哥哥的名字,显然是预先设计好了的。作者不写出兄妹的名字,其实是对故亊里那种疏远,不和而又吵吵闹闹的兄妹关系的一个隐喻。而当两个人被赋予了名字的一刹那,这一切都改变了,不只是人物的个性出来了,而且哥哥那一句“露丝,我就知道你会来”听上去就仿佛是“露丝,我爱你!”看,一个名字,把故事的结尾都给温暖了起来。如果连这样的一个隐喻都被忽略过去,当然觉得文字没有什么看头了。不只是文字,其实这本书的画面屮也贯穿了许多的隐喻,可以从多个层而来阅读.第2页,分成两个画格,分别画着长得并不俏丽、稍显老气的妹妹和交叉着双臂、傲慢的哥哥。画面酷似照片,精细得甚至分辨得出妹妹左右两边的几根白头发。这是超现实主义画派最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了,“过分的透视感和摄影般的清晰度”是他们的一贯追求。这一页不能漏看的是两个孩子身后的背景。妹妹的身后是贴着花卉图案墙纸的墙壁(从投射在墙上的影子我们可以判断出她置身于室内),哥哥的身后是一面红砖墙——这里需要提醒一句的是,它们分别与书前书后两张环衬的图案一样。这是一个隐喻,我们完全可以说这两个背景分别代表了女孩与男孩:美丽曼妙的花卉图形让人想到温柔与娇媚,坚硬的红砖墙则是一种勇敢、力量的象征。室内与室外, 也与“妹妹喜欢待在家里,静静地读书,无尽地幻想”、“哥哥爱跑出去和朋友们一起笑呀,叫呀,玩球呀,打闹呀”的说明文字遥相呼应。安东尼·布朗常用背景来衬托人物的性格。接下来的第3页.被誉为超现实画派的作者终于按捺不住,和我们玩起超现实主义的游戏来了。这一页与上面一页一样,也是将画面分成了两个画格,一个画格里是妹妹坐在窗台上读一本图画书。另外一个画格里是哥哥和两个男孩在阳光下踢足球。乍看之下,还真看不出来什么,但假设有人提示你就一定会发现,在妹妹那扇窗户对面的一幢房子里,隐藏着一顶女巫的黑色尖顶帽和一只黑猫;当哥哥以一个定格动作扑向足球时,他身后的那面砖墙有一片变成了树林,墙上的玻璃碎片变成了一个恐怖故亊里的蝙蝠。这种种阴森森的图像给读者留下了这样一种心理暗示:“将有诡异的亊情发生!”读安东尼·布朗的图画书,真是一刻都不能掉以轻心,这位超现实主义的大师常常会在画面的的某一个不易被人觉察的地方,插入几个大马行空的创意,让人有一种发现宝藏的快感。到了第5页,类似的隐喻就更多了,几乎充满可整个画面。文字只是说:“有时,哥哥会爬进妹妹的房间, 吓唬她。因为,他知道妹怕黑。”然而作者在画面中传递给我们的东西太多了——让我们按照逆时针的方向来看。首先,是墙上一幅镶在黑色木框里的画,这是图画书的先驱者、英国画家沃尔特·克莱恩为《小红幅》画的一幅插图。《小红帽》,要算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篇格林童话了。接下来,是一个大衣橱,一扇木质纹理逼真的门没有关严,—个没有手的胳膊伸了出来(也可以看成是一只淡绿色的衣袖),大衣橱的一边挂着一件红色的连帽外套。注意!这件挂在阴影里的红色连帽外套,不仅和画框里的小红帽穿的那件连帽外套一模一样,而且就是后来妹妹穿过隧道、陷人那片妖魔一般的森林时穿的那件连帽外套!这时,尽管读者还不知道后面将要发生什么故事,但它已经是一种暗示了。越过花卉的壁纸,我们看到门被人推开了,鬼鬼祟祟的哥哥戴着恶狼面具,悄悄地爬了进来, 他那落在地上的影子看上去既狰狞又可怕。门外的走廊上虽然开着灯,但那条血红色的地毯异常刺眼,绝对不是一个很好的预兆。最后,我们的目光移到了妹妹睡着的床上。床上是一本摊开的图画书,床下有一条尾巴伸了出来(也可以看成是一根绳子),还有两只脚(也可以看成是一双倒扣过来的鞋子)。如果读完整本书再冋过头来看这幅画,就知道作者的用心良苦了。从第6页到第15页,作者都是在叙述故亊: 妹妹与哥哥发生了争吵,被妈妈赶出了家门(这里十分耐人寻味,与莫里斯·桑达克的《野兽出没的地方》—样,妈妈又是画外音,只不过多露出来一只手);哥哥发现了--条漆黑的隧道,钻了进去;妹妹尽管害怕得快要哭出来了,还是跟着钻了进去……到了第16页,我们看到妹妹埋头从左至右走进了一片森林。这至少不是一片恐怖的森林,树影斑驳,地上还有—只鸟在啄着什么。但到了下面一幅,也就是第17页,我们发现不对了,穿着红色连帽外套的妹妹似乎也发现不对了,看,她明显加快了步伐。是的,是不对劲了,盘根错节的巨树变得扭曲起来,一种可怕的童话氛围正在弥漫开来:手指形状的树枝、篝火、斧头、树上垂下来的长绳子……再翻过来,就是这本《隧道》最扣人心弦的―幅画面了,太震撼了!这是第18页和第19页两页合起来构成的一幅跨页——中景是两株虬干曲枝的老树,它们那宛如梦魇一般的造型太吓人了,一株的树干是呼之欲出的断臂熊,树根变成了一个龇着獠牙的野猪头。而另外一株,依靠在树干上的则是一只伸着舌头、拄着拐杖的两人多高的狼,就是妹妹卧室墙上那幅画里的狼!远景是同样扭曲的树,还有一座小房子和一扇开在另一个时空的拱门。前景是一个女孩在奔逃。这时妹妹的脸转向了我们,那一双惊恐万分的眼睛透露出她已经吓坏了,她那个红色的身影都模糊起来。真的,这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横移的长镜头,画面上没有一个文字,但我们似乎听到了妹妹的尖叫,似乎听到了巨树的鬼哭狼嚎。这绝对是一个经典的跨页!只有安东尼·布朗才能营造出这样一个令人心颤又令人不安的梦幻般的画面。它看起來那么写实逼真,又那么遥远陌生。佩里·诺德曼在《儿童文学的乐趣》一书中说到安东尼·布朗为另一本书画的插图时曾这样写道:它们“模仿了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和雷尼·马格里特等人的风格。超现实主义画家通过高度写实的方式描绘非现实的情景,变不可能为奇异的可能”,这句话,完全可以拿来形容这个画面。达利和马格里特是安东尼·布朗顶礼膜拜的偶像,他当然知道他们被人称为“用手画梦的大师”了!后面还有一连两页也非常值得讨论,就是妹妹用眼泪和拥抱让哥哥恢复了生命的那两页。作者通过四个画格,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连续的动作。安东尼·布朗说这本书的灵感来自于他自己童年的经历。他说当他还是一个小男孩的时候,常常和哥哥去钻一条非常吓人的隧道。彭懿《阅读与经典》
东更道小老板, 积分 178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15 积分
61785/3000
本帖最后由 一一呀呀 于
15:14 编辑
打瞌睡的房子1下雨天,有一座打瞌睡的房子,房子里的每一个人都在睡觉。一位戴着睡帽的老奶奶,睡在温暖的床上,一个做梦的小男孩,爬下椅子,叠到了正在打鼾的老奶奶的身上。一条昏昏欲睡的狗,叠到了做梦小男孩的身上。一只打盹儿的猫,叠到了昏昏欲睡的狗的身上。一只呼呼大睡的老鼠,叠到了打盹儿的猫的身上。这时,有一只不睡觉的跳蚤叠到了呼呼大睡的老鼠的身上——不睡觉的跳蚤咬了老鼠一口。老鼠吓了猫一跳,猫抓了狗一把,狗踢了小男孩一脚,小男孩撞了老奶奶一下,老奶奶把床压垮了。整个房间里的人都醒了,外面雨早就不下了, 还出了彩虹。作品深入分析一翻开书,先是对开的献辞页。这时还看不见房子,天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长长的一排白色的木栅栏上爬满了盛开的蔷薇花,一个信箱隐约可见。尽管被一丛蔷薇花挡住了,但我们还是可以辨出那几个字来:NappingHouse。是的,躲藏在雨帘之后的这座房子,就叫“打瞌睡的房子”。接下来的一页,我们看到了它。这是一座灰白色、有着一个倒“V”字形廊门的二层楼小房子,小巧迷人,看上去就宛如传说中的一座精灵小屋。不过,要是以为这座“打瞌睡的房子”是作者凭空幻想出来的,现实中并不存在,那可就错了。作者在他们的个人网站上面对“真有这样一座打瞌睡的房子吗”的疑问,回答说:“我们就住在打瞌睡的房子里!”他们甚至还情绪激动地用了一个惊叹号。有照片为证,书中的小房子几乎与他们所住的房子一模一样:廊门、五扇窗户、爬满了蔷薇花的白色的木栅栏……奥黛莉·伍德说:“唐·伍德把我们的家当成了我们这本《打瞌睡的房子》的模型。”这个故亊是从一个沉闷的雨天开始的。因为光线看上去很暗淡,加上作者又没有交代清楚时间,所以有人猜测这是一个雨夜,也有人猜测这是一个雨丝蒙蒙的午后。应该是午后, 不然日文版就不会干脆译成《睡午觉的房子》了。既然这座小房子的名字就叫“打瞌睡的房子”, 又凑巧碰上了这么一个让人昏昏欲睡的雨天,房子里的人当然要舒舒服服地打个瞌睡了。果然, 等到镜头推上去的时候,我们看到一位戴着睡帽、穿着睡袍的老奶奶头朝内睡在床上,地上是睡成―团的狗和猫,―个小男孩歪着脑袋睡在一边的椅子上,还有一只小老鼠睡在镜框上……这个静静的开场,让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了玛格丽特·怀兹·布朗的《月亮晚安》的开场——一只穿着蓝条睡衣的小兔子躺在床上,窗外夜色渐浓......事实上,也的确有人拿它与《月亮晚安》比照,亚马逊网站上的书评就说这是一个堪比《月亮晚安》的经典睡前故事。但这对作者夫妇似乎并不想步玛格丽特·怀玆·布朗的后尘,去苦心营造一种睡意绵绵的氛围,而是对睡前故事的传统来了一次彻底的颠覆!天啊,他们真是异想天开,竟然让这些睡眠中的人物一个接一个地动了起来,来了一个梦中叠罗汉。看,他们一个叠一个,小老鼠叠在猫的身上,猫叠在狗的身上,狗叠在小男孩的身上,小男孩叠在老奶奶的身上,而且叠得那么舒服。可笑的是,这么多人压在老奶奶身上,她竟然一点也不觉得沉重,还鼾声大作。很快,他们的好梦被一个不受欢迎的小黑点给惊醒了,一个个飞了起来,老奶奶也终于把床给压塌了。至此,一个安静的睡前故事彻底地脱胎换骨了,变成了一幕充满了动感与笑声的喜剧。我们不能不佩服伍德夫妇的创意,一段乏味而无聊的睡觉时间到了他们手里,竟然会被写得画得这么妙趣横生。或许,这是一个听了不会让孩子立即入睡的故事,但相信任何一个孩子都不会不喜欢这个关于睡觉的故事。亚马逊网站上就有读者对书赞不绝门:“这绝对是一个经典的家庭故事,每个家庭图书馆都应该收藏一本。”奥黛莉·伍德是这本书的文字作者。她说她写一本书(仅仅是指写的过程,不包括构思创意的过程)至少需要三个月的时间,需要不断地重写一个故事,常常要重写一百次,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这本书的文字可谓是千锤百炼。首先,她采用了重复的句型,像“房子里每个人都在睡觉”这句话,就一共重复了八次。其次,她运用了语句叠加的结构,比如“那只猫身上/有一只老鼠/呼呼大睡的老鼠/在打盹儿的猫身上/猫在昏昏欲睡的狗身上/狗在做梦的小孩子身上/小孩在打鼾的老奶奶身上……”这都是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朗朗上口,又像在做游戏。说完文字,自然不能不提到图画了,《洛杉矶报》赞赏《打瞌睡的房子》是“一本图与文的天作之合”。这本书唐·伍德画了一年半的时间,看上去像水粉, 但实际上是油画。要说这本书画面的可圈可点之处, 那真是太多了,幽默、充满了戏剧性、用细节补充文字之外的故事以及夸张而又生动的人物表情等等不胜枚举,但要说这本书最大的看点,可能还是它光线明暗的变化了。开始的一页,卧室的墙壁、水罐以及一切都蒙上了一种灰蒙蒙的色彩,昏暗的窗外大雨如注。但从下一页开始,卧室的光线发生了变化,慢慢地变蓝、变亮了,还出现了影子。十几页过后,等到腾空而起的老奶奶从窗口落下,我们才发现雨停了,窗外一片碧绿,卧室里充满了明黄色的阳光。其实,变化的还有它的角度。一开始,是平视, 但慢慢地变成了俯视,最后又变成了平视。接下来,我们再来聊聊故事里的那只跳蚤。坦白地说,如果不是在故事过半时文字里提到了这只跳蚤:“那只老鼠身上,有一只跳蚤……”可能不会有人发现画面中还有这么一个失眠或者说不打嗑睡的小黑点的存在。即使是发现了,可能也会误以为是一个污点。然而,如果你这时再往回翻,你一定会恍然大悟:哈,它早就在那里了,先是在椅背上,然后悄悄地移到了扶手上、水罐上……想不到画家竟然在画里“埋藏”了这么一个小吸血鬼!关于这只埋藏得很深的跳蚤,还有一个故事。十几年以后唐·伍德回忆道:“当我画完《打瞌睡的房子》之后,我把它们拿到圣迭戈,拿去给HarcourtBrace编辑室的编辑们看。我不会忘记我掀开每一幅画时那种内心涌起的骄傲,它们意味着我一年半的劳动。每个角色的表情、光线渐渐由暗变亮、每个精心设计的动作从不同的视角展现出来,就像移动摄影机拍摄出来的影片,打磨再打磨。每个细节都非常让人满意——每一幅画的展开都伴随着微笑和低声的赞许——可是正当我快要展示完毕,准备从公文包里抽出下一件作品时,房间里的每一位编辑都立刻大叫起来:‘噢,不对!你忘了画跳蚤!’真是这样。我忘记画上那只跳蚤了。然而我简直不敢相信,我在每个角色的表情上下了那么多功夫,我花成千小时一笔笔地画细节,可别人所关注的却是那只跳蚤,一个谁都能画的小黑点。在那一刻,我知道谁将注定成为《打瞌睡的房子》里的明星了。我立刻跑到街角的一家美术用品商店买了一把小刷子和黑色颜料,添上了那只失踪的跳蚤。不幸的是,我画前面的跳蚤时用了两层黑色,但那只在圣迭戈画的跳蚤只上了一层黑色,后来它退色了。直到今天,那只跳蚤还是很难被人们从画面中认出来。”彭懿《阅读与经典》
东更道小老板, 积分 178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15 积分
61785/3000
本帖最后由 一一呀呀 于
15:15 编辑
迟到大王1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走路去上学。他走着走着,突然下水道里钻出一只鳄鱼,一口咬住他的书包。不管他在怎么用力拉,鳄鱼也不松口,他只好把一只手套扔给鳄鱼。到了学校,老师说:“你迟到了,还有,你的另一只手套哪里去了?”他说他遇到了鳄鱼,老师不但不相信,还罚他写三百遍:“我不可以说有鳄鱼的谎。也不可以把手套弄丢。”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急急忙忙地走路去上学。他走着走着,突然树丛里钻出一只狮子,一口咬破了他的裤子。他爬到树上,等到狮子走远了,才爬下树去上学。老师说:“你迟到了,还有,你的裤子怎么破了?”他说他遇到了狮子,老师不但不相信,还罚他到墙角去大声说四百遍:“我不可以说有狮子的谎,也不可以把裤子弄破。”接下来,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又在桥上遇到了巨浪,可老师还是不相信,还说:“如果你再这样一直迟到和说谎,我可要用棍子打你了”。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急急忙忙地走路去上学。一路上什么事也没发生,这下子他可以准时到校了,可到了学校一看,一只大猩猩抱着老师吊在教室的房梁上,老师在冲他大声呼救:“我被一只毛茸茸的大猩猩抓到屋顶上来了,你快想办法救我下去!”他说:“老师,这附近哪里会有什么毛茸茸的大猩猩!”作品深入分析《迟到大王》的原书名是John Patrick Norman McHennessy-the Boy who is Always Late,直译过来就是《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一个总是迟到的男孩》。可能是中文版的编辑嫌这个男孩的名字太长、太啰唆了,又拗口又不好读,就给删掉了。这一删,好读是好读了,但原书名中的那种怪里怪气,故意让人读上去磕磕巴巴的滑稽感觉也就随之荡然无存了。如果约翰·伯宁罕知道了,一定会痛心疾首!常有图画书的译者会迁就读者,比如把Isabel(伊莎贝尔)译成“莎莎”或“小莎”。还算好, 这个译本没有把“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译成“小尼”或是“小西”,否则就太失败了。有些书里的人名是万万不可以改的,譬如这本《迟到大王》,譬如凯文·汉克斯的《我的名字叫Chrysanthemum》,因为作者要的就是那种好玩的游戏感觉。大人可能会嫌烦,但小孩一定会爱死这个长长怪怪的名字。其实,“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这个名字,可以说是这本《迟到大王》的“命眼”。为什么这么说呢?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不是一个普通小男孩的名字,这个名字,就预示了这将不是一个普通的故事。果然,怪事接踵而至——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在上学的路上,先是遭遇了一鳄鱼,它是从下水道里爬出来的;接着他又遇到了一头狮子,它是从树丛里钻出来的;最后他遭遇了巨浪,桥下面突然就发大水了……类似这样的上学、放学途中遭遇了怪事的图画书,还真不少。像马格丽特·玛希与史蒂文·凯洛格合著的《谁跟在我后边》,说的就是小男孩罗伯特特别喜欢河马,有一天放学回家时,跟回来一匹河马,第二天跟回来两匹河马,第三天跟回来四匹河马,第四天跟回来十六匹河马……结果家里头河马泛滥成灾的故事。约翰·伯宁罕的这本《迟到大王》可不仅仅是逗人发笑。约翰·伯宁罕在这本书里安排了一个缺乏想象力而又专横武断的人物一老师。当可怜的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逃脱了鳄鱼、狮子和巨浪的袭击,气喘吁吁地赶到学校的时候,不管他再怎么申辩,老师总是不相信他所说的迟到的理由。这个男老师被约翰·伯宁罕画得很丑、很可怕又讨厌。他长着一双金鱼眼,短腿,一身黑衣,还戴着方方正正的黑色博士帽。在这个古怪而又刻板的老师眼里,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就是一个喊“狼来了,狼来了“的小男孩,他不是惩罚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写三百遍“我不可以说有鳄鱼的谎……”,就是气急败坏地尖声吼叫。我们常说童言无忌,何况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所遭遇的一切都是真的(至少在图画书里),但他被老师当成了一个说谎的孩子。作者这次又是站在了孩子一边,他是在用这个老师的形象,影射整个僵化、扼杀个性的教育制度。也许是他小时候先后上过十所小学的缘故,他对传统的教育制度总是深恶痛绝。最后的结局充满了反讽的意味——当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走进教室的时候,一只秃头的大猩猩抱着老师开心地悬挂在房梁上,老师在冲他大声呼救:“我被一只毛茸茸的大猩猩抓到屋顶上来了,你快想办法救我下去!”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不但听见了,还仰头看见了,可是,他冷冷地甩下一句“老师,这附近哪里会有什么毛茸茸的大猩猩”,就快步走出了教室。还真是大快人心!这个故事,对总是得不到大人信任的孩子来说是一种发泄,而对大人来说,则是一面镜子。这本《迟到大王》,约翰·伯宁罕画得很鲜亮, 尤其是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一个人走在空无一人的原野上的那些场景,青果绿、柠檬黄、珊瑚红等都是一些梦幻之国的颜色。有一幅,整个画面都是一种迷离的橘黄色,仿佛是起了雾,连太阳都只剩下了一个白颜色的圆圈。还有一幅,就是小主人公连续遭遇了鳄鱼、狮子和巨浪之后, 第四次走在路上的一幅,这次是两页合在一起的跨页,画面上什么都没有,天空和地面几乎是同一种混浊而又不祥的颜色,小主人公一个人孤独地走着,不由得让人为他担忧起来:这回又会遭遇什么样的怪物呢?还有,一路上似乎还有季节的变化,一开始时小道边上还看得见枝繁叶茂的果树,等到他最后一次走在小路上的时候,已经是肃杀的冬日了,树也禿了。
彭懿《阅读与经典》
泉城路实习生, 积分 110, 距离下一级还需 90 积分
&&⊙﹏⊙b汗& &
东更道小老板, 积分 178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15 积分
61785/3000
☆記憶=回憶☆-_ 发表于
肿么了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社区站内公告
社区活动QQ群:&&
社区抢楼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本书读懂中外名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