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古代描写蒲公英的诗词恶劣生存环境的诗词

高一必读:
各科辅导: |
高二必读: |
各科辅导: |
高三必读: |
各科辅导: |
单元作文: | | | | |
体裁作文: |
教学资源: |
各科复习: |
知识考点: |
您当前所在位置:
高中语文学习:古代诗歌形象鉴赏举隅
【摘要】鉴于大家对精品学习网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整理了此文&高中语文学习:古代诗歌形象鉴赏举隅&,供大家参考!
本文题目:高中语文学习:古代诗歌形象鉴赏举隅
诗歌鉴赏是由感知文学形象开始的,然后才能进行审美判断。鉴赏诗歌形象,就是要把握诗歌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这里的艺术形象,是指诗人从审美理想的角度出发,根据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生活图画。具体而言,偏重写景的诗歌指物象或意象,偏重叙事的诗歌主要指人物形象,偏重抒情的诗歌则多指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一、鉴赏诗歌中的物象
在诗歌中,诗人往往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这个事物便是物象。最典型的当数咏物抒情诗。欣赏这类诗时,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如唐代杜荀鹤的《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
【解析】:这首诗是典型的咏物言志诗,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鉴赏时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刻画,找到与&志&的契合点,从而掌握主题。一个&刺&字,不仅准确地勾勒出其外形特点,而且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
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横溢,但由于出身寒微,无人相助,以至屡试不中,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才居要职。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联系作者身世,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轻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也讽喻了世俗小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
在诗歌中,诗人们还常常用一些特定的物象来表达思想情感,这些特定物象往往被赋予了特定的内涵。知晓了这些内涵,对我们鉴赏诗歌是很有帮助的。如松、竹、梅、菊象征高洁的品质,杜鹃鸟、梧桐象征凄凉哀伤,折柳表示惜别,鸿雁寄予游子思乡怀远之情和羁旅之愁等。
二、鉴赏诗歌中的意象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诗人的情感一旦激活,其触目所见之物之景,均会染上强烈的主观色彩。这种客观之物景(景物、山川草木等)与诗人主观情感结合的象便是意象。可以说,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一切景语皆情语&,鉴赏这类抒情诗,要善于体会诗歌由意象所创设的生活画面而呈现的艺术境界,即意境。一般说来,诗歌意境或雄浑壮丽,或幽清明净,或沉郁孤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如2005年高考湖北卷诗歌鉴赏题: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①;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蜇:寒蝉。
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
【解析】:全曲给我们展现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意境。这段曲词先通过&迥野&&黄草&&霜免&&苍犬&&人&&马&&车&等具体意象描写了汉元帝在灞桥与昭君道别时秋天旷野的萧瑟、苍凉的场面,接着,又通过&宫墙&&回廊&&椒房&&黄月&&凉夜&&寒蜇&&绿窗&等宫中凄凉景象的描写,表现了汉元帝别后回到咸阳宫的孤寂、悲苦和忧伤。同时也借汉元帝与王昭君别离时和离别后悲苦凄凉意境的渲染,渗透了作者对元灭宋后民族矛盾中许多人家破人亡的感慨。
三、鉴赏人物形象
在偏重叙事的诗歌中,诗人也常常塑造个体或群体的人物形象,借助他(们)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鉴赏此类诗时,要从形象本身入手,就事知人。如下题:
寻陆鸿渐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作品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刻画这一形象的?
【解析】:陆鸿渐,名羽,终生不仕,隐居在苕溪(今浙江吴兴),以擅长品茶著名,著有《茶经》一书,被后人奉为&茶圣&、&茶神&。他和皎然是好友,此诗当是陆羽迁居后,皎然过访不遇所作。
诗歌前四句写陆羽所居之景。偏僻的野外小径,篱边未开的菊花,桑麻丛中的家居,颇显陶渊明&结庐在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隐士风韵,间接表现了陆羽的高洁不俗。后四句写不遇的情况。无犬吠的门户,西邻对陆羽行踪的叙述,似都不在陆羽身上着笔,而最终还是为了咏人,从侧面烘托出陆羽寄情山水、潇洒疏放、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的襟怀和风度。全诗四十字,清空如话,别有隽味。
四、鉴赏抒情主人公形象
在抒情诗歌中,诗人为了表达某种较强烈的感情,往往会设置一个&代言人&,并借此来表达爱憎是非、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等。这个&代言人&即为抒情主人公形象。从这个角度讲,抒情主人公形象实际上是诗人自己,是&诗化了的作者&。鉴赏此类诗,要抓住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特点,并要知人论世,从背景角度切入,才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如下题: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1)两首诗塑造的少年形象都很成功,但两位少年形象又各有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2)王维和李白在诗中各表达了什么感情,请加以体悟。
【解析】:&少年行&,属乐府旧题,古代诗人一般以此题咏少年壮志,以抒发其慷慨激昂之情。先从所描写的抒情主人公特点看:王诗咏少年英雄,围绕&英雄&做文章,借助四幅有内在联系的画面,分别从少年的&技&、&胆&、&姿&、&绩&方面下笔,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武艺超强、威猛勇敢、驰骋沙场勇猛杀敌的少年形象,构思巧妙,令人赞叹不已。李诗不像王诗那样将少年置身于战场这一典型环境中,而是将他置身于另一特殊环境&&春光明媚的背景里,绘其貌,摹其声,传其神,刻画的是一个豪放不羁、卓尔不群、风流倜傥的少年形象。
再从知人论世联系背景的角度看:在中国古代诗坛上,王维以山水诗著称,与孟浩然并称&王孟&,历来的诗论者也往往视王维为隐逸诗人。其实,王维早年怀有建功立业、功成身退之志:&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不遇咏》)。本诗中,这一少年英雄的身上显然寄寓了诗人早年的理想、豪情,体现了作者年轻时胸怀理想、充满豪情、愿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壮志。李白是浪漫主义大诗人,青少年时期便醉心于剑术,仗剑任侠,自称&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与韩荆州书》),因此,李白的诗往往喜欢塑造豪侠少年的形象。从本诗塑造的少年形象中,我们不难窥见任气逞能、豪爽倜傥的少年李白的影子。体现了作者为人洒脱豁达,豪放不羁的浪漫情感。
【注:日发表于《新课程报?语文导刊》高三版第2期上,刊号CN61&0023,发表时有删节】
一、诗歌形象分类解析
(一)人物形象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因此,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以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为角度进行。
寻陆鸿渐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分析:从环境描写看,陆鸿渐的新居虽离城不远,但已很幽静,需沿着野外小径直到桑麻之中才能见到。再加&篱边菊&的点缀,可看出是一个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作者的动作(扣门)、心理(欲去问西家)及邻人的叙述(归来每日斜),烘托出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也表现出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参考答案: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景物形象
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形象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等)。
诗中的景象是为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节、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因此我们可遵循&概括景象(意境)特点、描摹诗歌图景、剖析作者思想&的思路进行分析鉴赏。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马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劲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物象,即作者以人格化的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通过这种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因此我们通过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凸现其自然属性,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分析解答: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二、技巧点拨
分析诗歌形象应走好三步:1.分析形象描写,识别性质。2.概括描述形象特征。3.展示形象的意义。因此,简答题答案也应有以下三部分构成:1.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意境)。2.形象(意境)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3.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文中提供的典型例题的参考答案均由此三部分构成。再如: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分析解答:全词塑造了一个身处江湖,未忘忧国的抗金英雄形象。词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闲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身老未忘忧国,暮年之志不已的爱国精神,以及报国无门的感慨。
三、跟踪练习设计
1.              观 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将军形象?
2.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请从环境、心理描写等角度评析诗中的李凝形象。
参考答案:
1.全诗塑造了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的狩猎的将军形象。诗歌用&疾&表现猎鹰发现猎物迅疾俯冲的敏捷,用&轻&表现将军纵马驰骋的雄姿,天上地面互为呼应,传神地描绘出将军从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全过程,再用&忽过&&还归&表现行动速度之快,从而展现将军形象,表现将军狩猎时的豪迈气概。
2.李凝是一个过着悠闲、宁静生活的隐士形象。首联&少邻&&草径&&荒园&的环境描写,表现了李凝居处的荒僻,暗示其隐士身份。颔联的以动衬静,颈联的归路所见,表现李凝居处的清幽,烘托出李凝生活的悠闲、宁静。尾联的作者心理活动彰显主旨,表现作者对这种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注:霜刃:剑刃白如霜,闪烁着寒光。
这首诗着力刻画了一位&剑客&的形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试作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刻画了一位手持锋利无比却还没有试过锋芒的宝剑而急欲施展才能,于一番事业的剑客形象。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余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这首诗纯用白描,不做作,不涂饰,朴素自然,平淡疏野,诗人在给我们展现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的同时成功摄取了一个农村儿童的形象,试对该形象加以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勾画了一个热情纯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丰乐亭游春(其三)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1)这首诗写了暮春怎样的特征?
(2)游人对此怀着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这首诗写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或:这首诗写了暮春时节草木青翠、落红满地的特征)。
(2)游人对此怀着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诗的第一、二句,写出了春天景色的什么特点?
(2)有人认为,全诗侧重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你认为是这样吗?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对抒情起到了什么作用?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明媚动人,生机盎然。(语意相同即可)
(2)不是。全诗侧重表现诗人内心的愁思。①景物描写是抒情的基础和依据。诗歌前两句,诗人选取春天景物进行描绘,着意渲染春天的绚烂风光;三、四句抒情,转写愁思,东风不能吹愁,春日却能兴恨,前咏美好之景,全成了春恨之铺垫。②用美好景色反衬内心的愁恨(乐景写哀),情感表达婉曲深刻。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①&&②题(6分)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①本诗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找出几个表达拟人的关键词语进行赏析。(3分)
②《晚春》是韩愈诗中颇富情趣的小品,人们对诗意的理解诸说不一。请对第三、四句中&杨花榆荚&的 形象做分析,谈谈你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①知春:赏析中应突出其消息灵通的特点。斗芳菲:赏析中应突出其互相比赛的特点。惟解:只知道。赏析中应突出其诚实可爱的特点。(言之成理即可。一词语一分。)
②A、劝勉说:劝人珍惜光阴,抓紧时间多读书,以免像&杨花榆荚&那样白首无成。
B、揶揄说:故意嘲弄&杨花榆荚&没有红紫美艳的花,一如人之无才华,写不出有文采的篇章。
C、怜惜说:&杨花榆荚&也是花。虽无大红大紫,亦有其可称道之处。
D、哲理说:诗有寓意。韩愈为&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他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刻意在诗中描
画出一个&杨花榆荚&的形象,以鼓励&无才思&者应有不甘落后,敢于创造的精神。&杨花榆荚&不因
&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岂不是诗人所鼓励的么?
(以上所说,言之成理即可)
诗歌奖赏&&&&形象 教案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 E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古代诗歌欣赏是语文高考中的&保留节目&。在2002年以前,一直考的是四选一的单选题,两个小题,占6分。2002年起,改为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分值不变。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形象(意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诗歌的形象包括:
1、指诗歌中创造的人物形象。
1996年?全国〗     元曲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
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2、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的形象。
〖2000年?上海〗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闲敲棋子& 是一个细节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内心十分焦躁。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人来,袜i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赏析:利用&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闯进来的翩翩少年这一动作,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的刻画出来,在我们心中立下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有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
(1)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刻画。
(2)垂钓小儿聪明(机灵),天真可爱; &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
作者: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意象和意境例析
例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分析:意象,就是诗中包含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词中&缺月& 、&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意境 ,则是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缺月&等意象和&独&、&恨&、&寂寞&、&冷& 等词的感情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 这种氛围和孤高自赏的形象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了的艺术境界。
意境 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古代诗歌形象鉴赏指要
诗歌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艺术形象,即指诗人从审美理想的立场出发,根据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生活图画。因此,我们读者在鉴赏时,也理应透过作者情感世界的窗口,调动自己的文学素养和生活经验,借助联想、想象,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在眼前再现诗中的形象,深入体味诗中要暗示或启迪读者的内涵。
就诗歌的形象而言,偏重叙事的诗歌主要指人物形象;偏重抒情的诗歌则多指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偏重写景的诗歌偏向于意象与物象。
一、人物形象
在偏重叙事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因此,人物形象是我们阅读诗歌时必须把握的。如下题:
阅读卢纶的《塞下曲》,试用一两句话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作前两句描写了塞外一个突发的场景,制造了紧张急切的气氛。将军凭借宿雁高飞这一异常情况,果断作出判断:敌人要趁大雪将来之际逃跑!于是他当机立断召集精锐轻骑准备追击。全诗短小精悍,笔力雄健。分析时要抓住将军的判断、决策及弥漫在整首诗中的紧张气氛。
二、抒情主人公形象
诗人为了表达某种较强烈的感情,往往让自己进入到诗中,以此表达爱憎、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因此,抒情主人公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如2005年高考重庆卷第15题:
从军行七首(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这是一首边塞诗,借一个特定的情景抒写了边塞军旅生活,传达将士们的思念之情。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正是由于正视这种事实,诗人才不同于当时的许多文士沉溺在以边功取封侯的幻想之中,而更多地注意到战争给普通士卒带来的巨大痛苦。边塞生活在诗人的笔下成为透视社会万象的一个窗口。诗人把笔触深入到士卒的内心,开掘出征人戍士最普遍最典型的真切情思。这一轮皎洁的明月照耀着从秦汉到今时所有离别的人们,照耀着边关的将士和家中思妇,也照耀着悠悠羌笛与琵琶的撩乱之音。而这一切,都恰到好处地融入到了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中。把握了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把握住了本诗的精髓。
参考答案:
(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做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诗人的感情一旦被激活,他们触目所见,均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在所摄取的景物中,很少有纯自然的景物。因为&国破&,即使&城春&,他们也会看到春花因伤时而迸射出泪水,失群的春鸟因恨别而惊悸地发出哀鸣。诗人触景生情,寄情于物,虽不直接言情,情已充溢其间。如下题: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用两个字换这两个字,竟再找不出两个来。&以及&诗的妙处,有口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道出了这两句诗运用孤烟、落日这两个意象所产生的高妙的艺术效果。请你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解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诗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劲,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之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涯,所以用了&大&字来形容;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点燃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之为&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亘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受。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个&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馨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指的是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最典型的是咏物抒情诗。在欣赏这类诗时,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如南宋故臣郑思肖的《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花独立疏芳,自甘寂寞,不求虚荣,不屑与&百花&为伍。它坚持节操,傲霜怒放,光彩照人,志趣未穷。这里的菊花具有了某种人的神韵,联系作者的身世看,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相对应的&百花&则是影射那些屈节仕元的故宋臣属。
诗三四两句化用朱淑贞&宁可抱头枝上老,不随黄叶舞西风&的诗句,精心刻画了菊花宁可带着清香枯死枝头,绝不向北风屈服飘零落地的顽强精神,体现了诗人的耿耿忠心、铮铮铁骨,以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风亮节。这里的&北风&一语双关,字面上指大自然凛冽呼啸的北风,实际上隐喻来自北方的元朝统治者。他们虽凭借强大的武力灭亡了南宋,但无法征服像诗人这样的故臣义士。诗人以咏菊为题,运用拟人手法咏菊写人,通过赞美菊花傲然不屈的品格,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一、 教学目的:
高考《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考点要求是:
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由上面考点要求我们可以看出,只有正确理解诗歌中的&形象&,才能准确的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国古典诗词是一座宝库,名家灿若繁星,杰作浩如烟海。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足以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乐府,到多姿多彩的南北朝民歌;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到为后人誉为诗仙、诗圣、诗魔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可以说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并流,爱国主义精神一脉相承。
(二)、诗歌艺术形象的把握:
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家尽管创作方法及风格各具特色,但创作上共同的特点就是通过一定艺术形象的创造,表达特定的思想情感的。
古诗词中的形象,就是以语言为手段而创造的艺术形象,也称文学形象,包括广义文学形象和狭义文学形象。广义的文学形象泛指文学作品中整个的形象性表现、形象体系、生活图景。狭义的文学形象是指人物形象,与人物、性格、角色、典型人物、主人公、抒情主人公等含义相同或相近。我们在平时的诗歌鉴赏中,应采用广义的形象概念。诗歌形象根据鉴赏的不同要求,大致可以划分为:人物形象、动作形象,景物形象三种类型。
1.人物形象:包括作品刻画的客观人物形象,作品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1)鉴赏依据&&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
(2)鉴赏角度&&所写人物身份性格、所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
例1. 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词所塑的人物形象如下:
少年英雄周瑜(客观人物形象):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我&(抒情主人公):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通过周瑜形象和自我形象的对比刻画,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人生易老而壮志难酬所表现的抑郁难平的思想感情。
例2.阅读贾岛《题李凝幽居》,完成有关问题: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填空:本诗通过对李凝居处的环境的描写,暗示李凝的隐者身份。
从环境来看,李凝的居处&少邻 &(邻居不多)、少人来(&草径&、&荒园&)、清幽(&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从作者的心理活动来看,&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表现他对李凝隐逸生活的向往。使作者的情感和所刻画的人物跃然纸上,李凝的隐者身份也不难把握。
2.景物形象:是客观事物在作品中的反映。
(1) 鉴赏的依据&&景物形象的自然属性;
(2) 鉴赏的角度&&景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感、抒发的寓意)。
无论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之类的景象,还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之类的物象,都归为景物形象的范畴。这些艺术形象,同样也是客观事物与作者主观的心灵相互交融的结果,这恰如黑格尔所说的:&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的。而心灵的东西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
例3.分析虞世南的《蝉》这首诗所写形象的特点:
垂q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注:垂q: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角须,形状好像贵族仕宦下垂的冠缨(帽带)。
这首诗首句写的是蝉的形态与习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尊贵&与&清廉&的特点统一在&垂q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次句写蝉的远传之声,&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分析之后可以这样表述:这首诗通过对疏桐之上的蝉的形态、习性、鸣声(自然属性)的描写,表明了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的能声名远播的道理(寓意),表达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感情)。
3.动作形象:就是通过动作进行描摹刻画,借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鉴赏依据&&人物的动作行为。
鉴赏角度&&作者通过人物的动作行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4.白居易《琵琶行》中&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中一糸列动作形象的刻画,既表现了琵琶女娴熟的弹奏技艺,也表现了琵琶女弹奏时错综复杂的心理感受。
例5.赵师秀《约客》&有约不来过夜半,敲棋子落灯花&中的&闲敲棋子&的动作。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作者因久候朋友不来而焦灼不堪 ,百无聊赖的心理状态。
(三)归纳总结:
通过对上面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动作形象的鉴赏,我们认识到了抓住&形象&是领会情感内涵的捷径,鉴赏文学形象的方法,简言之就是三部曲:分析语言,再造想像,把握意象。归纳起来可以做如下更深一层的认识:
1. 通过语言分析,把握形象的外形与内涵。
把握外在形象后面所诉言外之意 ,是鉴赏成功的关键所在。例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所描绘的&孤帆&、&远影&这一系列形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驻足远望,久久不肯离去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
2、通过再造想像填补形象空白。
诗歌言简意赅、讲究含蓄美、不直露的语言特点,要求我们鉴赏时应通过想像,把作品留下的空白补充完整,使之成为完整的形象、情节或意境。
例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有人认为这首词&短幅中藏无数曲折。就是作者省略了一些引发读者想像的情节:词人为什么嗜酒,竟至一夜之后,残酒还未消尽?酒醒之后作者并未起身云花园,那么她又是怎样的情态?急切地询问了一些什么?这些问题都应启发学生通过想像,才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的慵懒情态,窥见诗人惜春的心情。
3.拨开意象的迷雾,领悟言外的诗情。
古诗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通过寄情于物的方式,采用具体而生动的形象,把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情感投射到客观的物象、形象上,从而使诗人的 思想感情&&&意&和客观的物象、形象&&&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统一,从而构成了&意象&。意象是渗透着诗人情的客观物象,它既是变的物象化,也是情景交融的形象。因此,鉴赏诗歌的形象,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拨开意象的&迷雾&,见到思想感情的&天日&。
例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诗人通过&月落&(残月西沉之象)、&乌啼&(乌鸦惊恐凄凉的啼叫声)、&霜满天&(霜花凝露,寒气逼人)、&对愁眠&(舟中之人愁绪满怀,不能成眠),以及城外让人心烦意乱的夜半钟声,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一幅&秋夜寒江图&。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意象,把诗人内心的&愁&渲染得淋漓尽致。由此,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得出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诗人的羁旅之愁。
(四)、作业、训练:
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蓬门未识罗绮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其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1时世 :当时世俗 ○2俭梳妆:指发髻挽得很高。俭、高。
○3压金线:用金线刺绣。
(1)贫女的形象有什么特点?塑造&贫女&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 这首诗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塑造贫女形象的?
2.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注:○1纳税:缴纳丝税, ○2征苗:征收青苗税
(1)山中寡妇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2)诗人在第四联中生发的议论起到什么作用?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有关问题: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 诗人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和怎样的人物活动来表现诗人自我的心境的?表现了怎样的心境?
(2) 诗人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怎样的环境特点?
1、人物形象:①鉴赏的依据&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
境、社会环境)、情节。②鉴赏的角度&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所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
2、景物形象:①鉴赏的依据---景物形象的自然属性。②鉴赏的角度---景物形象的社会
属性(作者借此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
二、鉴赏示例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填空:本诗通过对李凝居处的环境的描写,暗示出李凝的&&身份。
从环境上来看,李凝的居处&少邻&(邻居不多),少人来(&草径&&荒园&),清幽(&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即云根动像是石也在移动)),从作者的心理活动来看,&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表现了他对李凝的隐逸生活的向往。因此可以说,李凝是&位隐者。
垂矮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注]垂矮: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角须,形状好像贵族仕宦下垂的冠缨(帽带)。
请分析这首诗所写形象的特点。
这首诗的首句写的是蝉的形态与习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尊贵&与&清廉&的特点统一在&垂矮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次句写蝉的远传之声。&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隋赞美。分析之后可以这样表述:这首诗通过对疏桐之上的蝉的形态、习性、鸣声的(自然属性)描写,表明了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寓意),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感情)。
三、方法指津
一、展开联想与想像的翅膀
联想与想像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诗歌鉴赏中必备的一种能力。&形象大于思维&的艺术现象就是读者、鉴赏者发挥了其联想与想像力的结果。
没有想像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像思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刺勒歌),读到这句诗时,我们自然会在脑海里想像成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的全景图,这是一种再造想像。然而不止于此,读此句诗,我们也不难想像到,在无比壮阔的自然美的面前,作为自然之子的人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劳动,是何等的欢乐和美好!这句诗又是一首多么快乐而又优美的草原牧歌!这&人&的内容在诗中是没有的,这是在诗歌鉴赏中的创造想像的表现。如此吟诵着这诗句,读者就仿佛被带入神奇美丽的北方大草原,领略千里草原、牛肥羊壮的绮丽壮阔的美;审美的主客体有机地融和在一起,人和自然达到了最美妙的和谐。
二、 准确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
诗歌的形象主要表现为意象或意境,它或者是物,或者是人,或者是完整的场景,更多的时候是把物和人、景和情融合在一起。分析诗歌形象即指分析这些&象&的个性特征,特别是分析它的象征意义。如郑思肖的《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所表现的就是菊花孤傲、清高、坚持理想和信仰的高尚品格,象征了抒情主人公高洁的情怀。再如2003年北京春季考题列出了韦应物的《闻雁》和赵嘏的《寒塘》,然后要求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这就需要我们对诗中雁的形象有正确的理解:雁是候鸟,春秋迁徒,它在秋天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说是指经作者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客观物象)。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曲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情怀。曲中的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它们有机地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这种看似简单的意象组合,却出人意料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成为元曲中的绝唱。
诗歌是以抒情言志为目的的,而意象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是诗歌的情感赖以寄托的地方。所以从意象入手,展开想像和联想,是理解诗歌的必由之路。例如著名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前两句十四个字,运用六种意象,我们可以从&月落&后夜色的浓重、乌鸦凄厉的啼鸣、&霜满天&的清冷以及夜色中&江枫&的黯淡和&渔火&的寥落深切感受到水乡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围和客子孤孑清寥的心情。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的象征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对解读诗歌带来很大帮助。如2002年全国考题中的《春夜洛城闻笛》有&此夜曲中闻折柳&句,考题恰好考到了&折柳&二字,如果我们了解传统意象&杨柳&经常用来表达离别思念之情的话,则此题应刃而解。
所以要想准确理解古诗,就有必要在平常的学习中注意认识并积累传统意象,抓取&象&的基本特征,分析其人文意义。例如:
★月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另外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唐人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
★菊花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鹧鸪鸟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梅子 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浮云 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鸳鸯 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丁香 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燕 1、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展示
词人梦觉酒醒后凄寂惆怅的心境和对感怀对象的相思之情。2、燕子眷恋旧巢的习性,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日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水 1、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如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2、因水的剪切不断,绵软不绝,常以水喻愁。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三、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
在诗歌鉴赏中如能充分地把握住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性格,则能有助于进入诗歌的意境。&诗而有境有情,则自有人在其中&(《围炉诗话》),这个人便是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形象,所谓&风格就是人&。所谓&诗品出于人品&。我国历代诗论都非常重视和强调人品与诗品的关系,一个成熟的伟大的诗人,其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就是他的人格的自我写照。这里,我们可以从毛泽东的《咏梅》词和陆游的《咏梅》词的比较中深入地认识这一点。毛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陆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在毛词中,借梅作喻,树立起了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的英雄形象,创造出了时代先驱者的崇高意境,而在陆词中,虽表现了受到挫折而不屈节的品质,但只是封建士大夫作个人奋斗,遘悯受侮后的哀怨牢骚,顾影自怜,孤芳自赏,流露着伤感,表现出脆弱。同是咏梅,为什么创造出了两种迥然不同的意境?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不同,所站的立场不同,诗人的心胸气度不同,品格修养不同,审美标准不同,结果诗篇的意境也便不同。
【总结】2013年精品学习网为小编在此为您收集了此文章&高中语文学习:古代诗歌形象鉴赏举隅&,今后还会发布更多更好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祝您在精品学习网学习愉快!
更多频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描写婚姻美满古代诗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