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时期元朝民族融合合的特点?

两宋时期的问题两宋时期政治格局和民族关系的特点是什么?两宋时期,南北经济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变化的原因有哪些?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两宋时期的问题两宋时期政治格局和民族关系的特点是什么?两宋时期,南北经济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两宋时期的问题两宋时期政治格局和民族关系的特点是什么?两宋时期,南北经济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特征: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具体表现:政治:由国家的再度分裂割据、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加快;宋元两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城市商业繁荣,海上贸易发达.民族关系:有战有和,以和为主,民族交流加强并出现大融合的高潮.文化: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科技成就突出,继续领先世界并推动世界进步.南北经济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变化的原因有哪些?①南方经济发展较快,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加快.②北方陆路贸易受阻,南方海外贸易空前发展.原因:晋代我国经济中心开始南移,但北方仍占经济统治地位;唐朝安史之乱后,南北经济水平旗鼓相当;到了宋朝靖康之役,南宋时期,我国经济中心完全南移.南方,尤其是江南太湖地区,更是繁盛.经济中心的移动是随着战争的发生,人口的流动而移动的.到南宋时,我国南方地区经过几代的经营,已经物产丰盈,经济强盛.北方却因长年战乱,人口稀少,土地荒芜.两宋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我不是很确定,求大神解。。。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两宋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我不是很确定,求大神解。。。
两宋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我不是很确定,求大神解。。。
北方少数民族南迁,宋朝汉族人迁往更南,到元朝时被分为4等。既与南宋并列又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哪些,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是什么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既与南宋并列又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哪些,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既与南宋并列又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哪些,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大理,西夏,金,蒙古,吐蕃民族大融合1)从政治上来说,少数民族建立政权是封建化即汉化的一种,客观上加快了少数民族的文明进程2)从经济上说,两宋时期虽然局部经济特别是北方地区经济受创,但边界地带互市发展,经济交流增加,市场扩大3)从文化上说,民族文化得以弘扬,汉文化影响域和影响力均变大,两种文化的交流使各自文化都有了发展4)从民族上说,少数民族向内地迁入,汉民族向边塞迁出,促进了两种文明的融合发展,使中国逐渐发展成真正意义上的多民族国家能想到的就这些了,个人见解仅供参考,这才高中毕业一年,几乎忘完了~
辽,金,蒙古(元),西夏,吐蕃,大理
金,蒙古,西夏。记忆里主要的好象就这三个特点是民族纷争不断 在纷争中各民族不断融合,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民族融合高潮
金,蒙古,西夏,还有大理
金,蒙古,西夏,大理,吐蕃,辽
辽,金,蒙古西夏,大理,吐蕃,
金,西夏,大理,吐蕃,蒙古不是的,蒙古建国是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此时已经是南宋时期,所以蒙古没有和北宋并列过。另外要说的严格点辽国其实可以算和南北宋并列的,因为辽国被金国所灭后,辽国贵族耶律大石在中亚地区建立国西辽,直到1218年被成吉思汗所灭。所以西辽是和南宋并列过,但和南宋没有边境。...
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辽、金、西夏、大理;与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金、西夏、大理、蒙古
辽,西夏,大理,金,蒙古,元,吐蕃,西辽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00
&&¥2.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中国古代史单元复习导学教程
当前位置:>>>>>>>>>>>>
【单元阶段特征】
本单元叙述的是从朱温907年建立后梁到1368年元朝灭亡共460多年的历史,涉及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各封建王朝。五代、辽、宋、夏、金、元历史的总体特征: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1)政治上:①由政权并立到逐步统一。先是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后是两宋政权与辽、夏、金、蒙古政权的并立,最后归于元朝统一。②中央集权加强。宋太祖采取分散中央与地方权利的方法,把军权、行政权和财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上:①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业取得重大成就,手工业生产规模与技术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活跃,对外贸易频繁,封建经济高度繁荣。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辽、夏、金的民族经济有一定发展。③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3)民族关系:①民族政权并立。②和平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4)对外关系:海外贸易发达,对外贸易由传统陆路为主转到以海路为主。
(5)科技文化:①科技文化成就突出,全面繁荣,影响深远。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继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大大推进了世界文明的进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全面繁荣,取得辉煌成就。②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③科技文化的发展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火药、火器大量使用;大量文学作品反映了战争与分裂的社会现实《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考点1& 北宋时期的政治
【考点指南】
1.北宋的建立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识记北宋的建立和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结束;从目的、措施(军事、行政、财政、司法、科举制等)、影响(正面积极作用和负面消极作用))等方面掌握、理解北宋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2.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分析北宋中期出现社会危机的原因、表现;掌握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措施(内容)、结果;理解王安石变法的影响与失败的原因。
【重点和难点精析】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历史背景及影响
(1)历史背景:①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演变成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严重影响了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②北宋建立之初,国家尚未统一,要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增强北宋政府实力。③宋太祖本人是通过陈桥兵变当上皇帝的,为防止兵变历史重演,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因此,北宋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改变“君弱臣强”的局面和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重演,北宋政府采取分权的方法,从“权”、“钱”、“兵”三个方面人手,把政权、财权和兵权收归中央,使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2)影响:积极影响: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宋以后直到清代社会,中原地区再也没有出现过像五代那样的军阀割据、朝代更替频繁的局面。消极影响:①为了剥夺朝中大将和节度使的兵权,政府大量赐田宅,又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加快土地的集中。地主官僚肆元忌惮地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北宋初期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农民起义不断。②官僚机构膨胀,机构臃肿重叠,官吏日益颓废,办事效率低下。俸禄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日益沉重。③过分的集中地方财权,造成地方上财政困难,地方官吏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和搜刮。④过分的集中军权,“强干弱枝”,削弱了地方的武装力量;为了防止军人跋扈,实行兵将分离政策,造成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状况,军队的战斗力大大下降,使北宋在与辽和西夏的斗争中,连连战败。⑤由于加强中央集权,又形成了庞大的军事集团和官僚集团,国家要应付庞大的军费开支和官俸开支,加之每年给予辽和西夏大量的岁币,造成国家严重财政危机,国家出现了积贫积弱的现象,是北宋中期社会危机出现的重要原因。
2.北宋科举制的发展、作用
(1)发展:考试分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严格考试程序,使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进士及第者称“天子门生”;考试科目减少,进士为最主要的科目;考试方法上实施糊名制,防止舞弊;录取名额比唐大增,宋太宗在位二十余年,科举取士近万人。
(2)作用:科举考试经过宋代改革和完善,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科举考试的客观性与公平竞争,限制了世家子弟对科场的控制与垄断,削弱了门第血缘关系在科举考试中的作用,扩大了寒俊庶士及第仕进的机会,使科举取士向整个地主阶级乃至“布衣草泽”敞开了大门。这样,唐代那种“朝廷选官,须公卿子弟为之”的情形,到宋代便转化为“取士不问家世”的趋势,为地主阶级各阶层通过平等的考试跻身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
3.如何正确认识和分析王安石变法和中国古代的变法、改革
(1)王安石变法:①变法是在北宋中期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患危机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挽救统治危机而进行的改革。②变法的内容,主要是调节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再分配。改革的中心内容是富国强兵,为富国,王安石广辟财源。它虽使封建国家收入有所增加,军队战斗力有所增加,阶级矛盾有所缓和,但并没有使社会矛盾得以根本解决。因而无法真正地缓和严重的统治危机。③变法失败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变法对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的剥削制度没有进行任何调整,反而从根本上保护和认可了地主占有的土地。因为变法面临的危机中,政治危机是根本的。这一危机是由于地主兼并土地,阶级矛盾尖锐导致的。变法无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当然,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其次,在封建保守派所代表的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下,新法被废除。
(2)中国古代的变法和改革:王朝初期改革比较容易成功,中后期则常常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主要是:①新的封建王朝大多是在农民起义推翻旧王朝的基础上建立的。农民起义风暴打碎了旧王朝的国家机器,猛烈冲击陈章旧制,旧秩序土崩瓦解,为新王朝的改革破除了阻力。而王朝中后期,政治建设、典章制度、权益分配根深蒂固,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势力盘根错节,保守顽固势力强大。②王朝初期,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教训,大力调整统治政策。这种改革符合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而王朝中后期要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情况下,进行某些政策和具体制度的调整及利益再分配,必然遭到旧制度和旧势力的顽强抵抗。③王朝初期的改革有强大的皇权作保障,而中后期改革的主将则缺乏这种权威。
(3)启示: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与产物。②革除社会弊端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③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愿望的进步改革,推动着社会进步与历史发展。④改革必然涉及某些阶层的特权与私利,因此改革是会有阻力的,甚至充满了尖锐激烈的斗争。
【知识拓展】
两宋时期,先后面临哪些主要社会问题?统治者为解决这些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怎样?
(1)北宋初期的主要问题有:第一,国家分裂,南方割据政权的存在威胁着北宋的统治;第二,武将大权在手,拥兵自重,中央集权不巩固;第三,辽占据幽云等地。
解决的措施及结果:第一,宋太祖和其弟宋太宗用了十几年时间消灭了割据政权。结果:于979年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第二,宋太祖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等措施,解除统军大将的兵权和节度使权力;分割宰相权,加强君权;各州设知州和通判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集中财政权和司法权,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结果:使五代以来重臣专权和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加强了中央集权,但造成冗兵冗官现象,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第三,为了收回幽云地区,多次对辽用兵。结果:宋辽议和,达成了“澶渊之盟”。(2)北宋中期的三大问题:第一,冗兵、冗官、冗费现象,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第二,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第三,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
解决措施和结果:统治集团为了摆脱危机,巩固封建统治,进行了两次改革,即“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但最终都失败了。
(3)北宋后期:政治腐败和面临金的进攻两大问题。
解决措施和结果:进行抗金,多次打退金兵进攻,1127年被金灭亡。(4)南宋:第一,偏安于中国南部;第二,前期面临金的威胁;后期面临蒙古与元的威胁。
解决措施和结果:第一,前期进行抗金,多次打退金兵进攻,但也妥协苟安,在1141年签订绍兴和议,此后,双方保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状态;第二,后期抗元,但实力不敌,1276年被元灭亡。
4.如何全面认识宋朝的历史地位?
大多数国人一提到宋朝,便想到偏安,便想到和谈纳贡。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指导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历史。因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其历史地位:
政治方面:宋代典制对后世影响巨大,其突出现象就是藩镇割据消除,进一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大国,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元明清继承。
农业方面:宋代人口过亿,不汉唐两倍,垦田也是汉唐两倍,农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手工业方面有了很大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突出,其中商品货币关系进步明显,海上贸易空前发达。
在文化科技方面,三大发明的完善或发明于宋代,对世界影响巨大。文学、史学、哲学都取得突出成就。
总之,宋朝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师生探究】
例1.(2004年高考上海卷,6)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A.经济衰退&&& B.起义频繁&&& C.兵力不足&&&&D.吏治腐败
【解析】本题答案是D。本题实质是考查王安石变法的背景。通过材料中的内容和所学历史知识可知:A是不可能出现的,B项只是统治危机的表现而非根源,C项明显与史实不符。如此只有D项的叙述能够正确解释题干的要求。
例2.(2004年全国文综卷,18)中国古代地方官制的演变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回答:北宋削夺地方财政权的措施是()
A.派文臣做知州&&& B.各州设通判&&& C.设立转运使&&& D.设立布政使
【解析】本题答案是C。考查的是基本的历史知识点,这类题要求平时对教材基础知识有一个牢固的掌握。知州是北宋中央派到地方的行政长官,北宋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布政使是明朝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的长官。
例3.(2005年高考北京春招卷,13)王安石变法诸措施中,旨在限制高利贷盘剥以缓和社会矛盾的是()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农田水利法
【解析】本题答案是A。虽然四项都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但仔细分析每条措施的影响可知只有“青苗法”符合题意。因为它是便于农民在青黄不接时,受到政府的帮助,进而不需要借地主钱庄的高利贷。
例4.(2005年高考广东单科卷,3)下列各项中造成国家财政负担的是()
A.市易法&&& &B.岁币&& & C.两税法&&  D.一条鞭法
【解析】本题答案是B。该题考查对历史上几种经济现象影响的分析理解能力。北宋市易法由官府管理市场贸易、唐后期两税法扩大了税源和明朝一条鞭法根据田亩多寡征收役银,均在一定时期内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北宋通过岁币,维持了宋辽和宋夏边境的和平局面,但每年向辽和西夏输送大量的银绢,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B符合题意。
例5.(2005高考广东、广西卷,26)(10分)阅读以下材料:
有人说,欣赏《清明上河图》“恍然如人汴京(东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
&&&&&&&&&&&&&&&&&&&&&&&&&&&&&&&&&&&&&&&&&&&&&&&&&&&&&&&&──《石渠宝笈三编》
(1)说明图1所示城市的名称及其所处朝代。(4分)
(2)从图2、3提取历史信息,说明北宋东京与图1所示城市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6分)
【解析】此题以唐宋时期的商业发展为中心内容来选取材料,旨在考查学生读图、识图能力。解答时,必须抓住图片上的的效信息,如图一中的大明宫、朱雀街、坊市等,图二中的鱼市、夜市、晓市等,图三中的东京汴河沿岸的繁华的商业场景等,然后联系教材,进行作答。
【参考答案】(1)长安(2分)、唐朝(2分);突破了坊市格局空间限制(2分);突破坊市制的时间限制(2分);(2)出现专门市场(2分)(评分说明:如答商业活动繁盛,可加2分,但总分不超过10分)
例6.(2005年高考广东单科卷,29)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政知事,主持变法,以缓和严重的社会危机。请问,当时社会危机的主要体现有哪些?王安石变法涉及军事、财政、教育等多方面内容,请说出教育方面的措施,你是怎样看待这些教育改革措施的?(12分)
【解析】本题考查课本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难度不大。只要学生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有一个整体的掌握,此题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答案】表现:第一,土地兼并严重;第二,农民起义不断;第三,冗兵、冗官、冗费;第四,辽和西夏的威胁。(8分)
教育方面的措施: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2分)
看法:有利于教育发展,有利于人才选拔。(2分)
考点2& 宋与辽、西夏、金的关系
【考点指南】
1.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识记契丹的兴起、建国(时间、人物、都城等)和西夏的建立(民族、时间、人物、都城等)以及金的建立(民族、时间、人物、都城等);归纳并理解宋辽和战、宋夏和战、宋金和战的主要经过、内容,正确认识、分析两宋政府与辽、西夏、金的三次“和议”。
2.金的建立与辽和北宋的灭亡以及南宋和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识记女真的兴起、建国(时间、人物、都城;等)与金灭辽、北宋的时间以及南宋的建立时间、人物、都城等;理解猛安谋克制的含义与影响,理解南宋初年北方义军与岳飞的抗金斗争的正义性与进步性;掌握宋和金对峙局面的形成的标志和内容,全面分析对峙局面出现的实质及影响。
【重点和难点精析】
1.两宋时期几个民族政权并立的原因和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民族政权并立的原因:两宋都没有完成中国大一统的任务,而是出现了辽、宋、夏、金、蒙古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几个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相比,虽然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处于封建社会以前落后状态,但是这些少数民族由于自身内部统一并建立政权,在政治、军事、经济的综合国力方面,与汉族政权形成均势,因而造成了几个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所谓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就是指处于奴隶社会或是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过渡转化。这一时期边疆地区的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不同程度地完成了封建化,其主要表现是在生产方式上由渔猎、放牧向农耕转化;在政治上采用汉族封建的官制、法律。其主要原因是在于接受汉族的封建文化,主要方式是通过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接触,包括和平的或是战争的。由于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边疆地区,而汉族多在中原,因此,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也是中原封建的生产方式和文化向边疆地区传播的过程。从此角度看,几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和封建化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和祖国边疆的开发,从而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知识拓展】
结合史实分析说明两宋时期中原先进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的原因和影响
原因:(1)中原地区文明程度高,边疆地区人民需要;(2)各民族的交往,中原人民向边疆地区迁徙;(3)边疆政权的统治者主动接受中原先进技术。
史实:契丹建国前过着游牧、渔猎生活。唐末以来,一些汉族农民因避战祸,北迁到长城以北,同契丹族杂居相处。部分契丹人学会了农耕织布,建造房屋定居,开始了农耕生活。西夏统治者仿照唐宋王朝的政治制度,并推行科举制。宋辽、宋夏边境设榷场。
影响: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和巩固。
2.正确认识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政权及民族关系
(1)关于民族政权的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因此,辽、宋、夏、金这些政权的历史地位是平等的,并非一些古代的历史学家只视中原汉族的宋政权为正统,而辽、夏、金政权为“犯上作乱”的非法政权。这些少数民族政权都为我国边疆的开发及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关于民族关系的问题。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反映到历史现象上主要有战争、议和及经济文化交流。
①要正确看待各民族之间的战争。各民族之间的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但不能用侵略和反侵略的概念,有是非之分。凡是反抗民族压迫和掠夺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凡是意在掠夺别的民族的土地和财产,施行民族压迫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对这一时期一些著名人物的评价也要注意,如:我们称岳飞为著名的抗金将领,但不能称为民族英雄。其理由是:我们主张把中华民族抗击外国侵略的英雄,称为民族英雄。
②要正确评价两宋时期的三次议和。
a:三次“和议”是指:辽宋1005年的“澶渊之盟”,北宋和西夏1044年和议,1141年南宋与金的绍兴和议。
b:三次议和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宋政权政治腐败,皇帝无心抵抗,导致军事上即使处于有利的形势,也求和,送岁币。皇帝苟且偷安,使中央政府内部投降派得势,力主屈辱议和,而不让内部主战派的主张得以实施。
c:澶渊之盟前,在寇准的督促下,宋军打退了辽军。东京保卫战以及岳飞抗金的战果都说明只要中央政府坚决抵抗,人民支持抗战,宋军能够取胜,不至于达到屈辱的和议。
d:澶渊之盟后,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双方开展了经济、文化交流。宋夏和议后,开展了边境贸易。但“岁币”的沉重负担,辽和西夏对北宋安全的威胁,却构成了北宋中期统治危机的重要因素。南宋与金和议后,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三次和议,客观上有利于和平局面的出现和民族间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③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这一时期,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制度被少数民族吸收;辽、夏、金同汉族的商品贸易联系增强,有固定贸易场所榷场。少数民族政权,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先后完成了封建化进程,各民族进一步融合。
3.关于辽实行南北“蕃汉分治”双轨政治制度
原因:由于南北地区的汉族、契丹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人民的生活方式都是不同的。契丹征服者一时尚不能适应被征服地区先进的封建文明。
特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实行南北双轨政治制度分别管理。是一种民族分治。
作用:这种承认汉法,设立南面官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并促进了契丹社会向封建制度过渡,有利于民族融合。
实质:仍然是阶级统治。
4.对宋金时代民族英雄的界定问题
我国历史上民族之间常因民族矛盾而发生国内民族战争,这些民族战争和国外民族战争的性质是不同的,但也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别。在国内民族战争中出现的反对民族压迫和剥削的历史人物,应怎样评价和称呼呢?史学界有两种意见。
第一,本民族的民族英雄说。凡在正义的民族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英雄人物都应称为本民族英雄,如岳飞是汉族的民族英雄,阿骨打是女真族的民族英雄。由于阶级局限,他们不可能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不能称中华民族的英雄。
第二,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说。从历史上说,民族矛盾都是中国疆域之内中华民族的各族之间发生的。斗争的双方,总有一方是正义的,一方是非正义的;一方是压迫人民的,另一方是被压迫的,正义的一方是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以女真族和契丹族之间的斗争为例,阿骨打的抗辽是反抗剥削和压迫,是正义的。其斗争既符合女真族全体人民的利益,又不以损害契丹族人民利益为代价。因而阿骨打理所当然地不仅属于女真族这一狭隘范围内的民族英雄,而且属于全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金灭后,在未受到北宋王朝的侵犯情况下,大兵南犯,把北宋灭亡后仍不罢休,这是明显的不义之战。而代表宋方全体人民利益,为维护汉族地区已高度发展的封建生产方式及其精神文明,以武装反抗女真的岳飞,也同样不只属于汉族的民族英雄,而是属于全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知识拓展】
如何认识岳飞抗金?
金对宋的战争是女真贵族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发达的战争,具有非正义的掠夺性。女真贵族的掠夺不利于各族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给包括女真人民在内各族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岳飞抗金,客观上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受到人民的尊重。但同时也应看到,岳飞抗金的目的在于“精忠报国”,具有狭隘性。他的不幸,暴露了南宋王朝的腐朽,至于后来的历史的发展,女真族融入中华民族,但并不影响岳飞抗金的积极意义,我们不能以后来的历史苛求当时的历史存在。
【师生探究】
例1.(2002年高考上海卷,22)下列推理属于哪一种情况?
大前提:我国古代社会是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共同组成的。
小前提:“金”是我国北方女真族建立的政权。
结论:金军南下客观上加快了社会的发展。
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结论错误&&& B.大前提、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C.大前提错误,小前提、结论正确&&& D.大前提、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解析】本题答案是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以汉族为主体。“金”是我国古代北方女真族建立的政权。但是金军南下并未能客观上加快社会的发展。另外题干所给的前提和结论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例2.(2004年高考北京卷,13)辽统治者认为“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于中华”,反映这一认识的史实是
A.与北宋订立澶渊之盟&&& B.和北宋贸易往来频繁
C.建造了崇圣寺千寻塔&&& D.制造瓷器、印刷书籍
【解析】本题答案是B。辽在北宋时处于中国的北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而修文物与中华相同,说明中原文化对其影响极大,促使其迅速发展。而两政权之间的频繁贸易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式。
例3.(2004年高考豫、冀、鲁、浙、闽卷,18).下图为西夏木活字(佛经)印本。关于这一印本及其所传递的历史信息,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A.西夏与宋朝文化交流密切
B.西夏文明已发展到较高的程度
C.西夏文字的创制没有仿照汉字
D.西夏木活字印本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
【解析】本题答案是C。此题属于逆向选择题,虽然题干给出图片,要求考生从中捕捉历史信息,但实际上题目所设四个选项与教材内容联系密切,可采用知识迁移法去印证,A、D两项在教材中都有原文表述,B项中因西夏人已创制了本民族的文字,从而可确定其文明已发展到较高的程度。只有C项,不符合史实,因为西夏文字是西夏王元昊命人仿照汉字楷书字体而创造的,而并非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
例4.(2005年高考上海卷,7)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北宋长期与辽、夏并立,其原因是 
A.国力虚弱&&& B.豪强争权&&& C.藩镇割据&&& D.分封诸侯
【解析】本题答案是A。解答该题必须全面理解北宋初年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措施的影响,这些措施虽然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但过分集权也带来严重恶果,造成以后北宋的积贫积弱,不能有效抵御辽、夏的军事进攻。
例5.(2005年高考江苏单科卷,4)下列政治制度中属于辽代的是
A.猛安谋克制 & B.“蕃汉分治”&  C.察举制度&  D.行省制度
【解析】本题答案是B。此题的关键是“辽代”的政治制度,A项是金的统治者阿骨打推行的,B项是辽统治者实行的,C项是两汉时期选拔人才的制度,D项是元朝实行的。
例6.(2003高考上海卷,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6分)
述怀(宋)李纲
胡骑长驱扰汉疆,庙堂高枕失堤防。
退避固知非得计,威灵何以镇四方?
中原夷狄相盛衰,圣哲从来只自强。
(1)胡骑指什么?(1分)
(2)退避指朝廷的什么政策?(1分)
(3)中原指什么地方?(1分)
(4)李纲为何如此述怀,渴望自强?(3分)
【解析】首先,从诗歌的作者判断相关的背景──北宋时期,宋金发生战争,李纲主张抗金,反而受到排挤,结果金军占据黄河流域,北宋灭亡。其次,从背景知识入手回答相关的具体问题,如胡骑、退避、中原等。再次,对于李纲的自强渴望,应结合其境遇去分析,因为境遇恶劣,自己的主张不得实现,故而生出自强的渴望。
【参考答案】(1)金兵(1分);(2)求和或投降(1分);(3)河南省一带或黄河中下游地区(1分,如答汉族地区、宋朝疆域、黄河流域等也可给分。)(4)金兵入侵、皇帝荒淫、主和派得势,李是主战派各1分,任意答出3点计满分,总计不超过3分。
考点3& 元朝的统治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考点指南】
1.蒙古的兴起、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
识记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1206年建立蒙古政权,蒙古灭西夏、金、招降吐蕃,征服大理、忽必烈1271年建立元朝、1276年灭南宋、1279年统一全国的史实;正确看待文天祥抗元;分析元朝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与统一全国的意义
2.元朝的制度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掌握元朝的疆域、对西藏与台湾的有效管辖(宣政院与澎湖巡检司的设立);从内容、意义等方面全面理解行省制度;归纳元朝民族融合的表现,理解元朝时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含义、影响;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的原因、识记主要领导人及其在1368年灭元的史实。
【重点和难点精析】
1.如何评价元朝的统一和文天祥抗元
元朝的大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并为元朝以后的历史发展以及统一这一主流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为祖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大大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总之,元的统一使疆域扩大、社会安定,有利于人民生产、生活,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另外一方面,当时蒙古社会的生产方式,远比汉族生产方式落后,元朝的统一是通过军事征服和屠杀来完成的,蒙古贵族在统一的征服战争中,表现出的掠夺性和残酷性,给人民的生命的财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这势必激起其他民族的反抗,文天祥抗元反对军事屠杀和掠夺,又是正义的,他身上表现出来的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正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的,这种崇高气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性格的象征。另外,文天祥抗元和岳飞抗金一样都是发生在中华民族内部兄弟民族间的事情,他部是抵御异族的侵略,因此,文天祥也不能被称为民族英雄。
总之,历史问题是复杂的,我们认识历史问题不能简单化、片面化,要学会用辨证的观点,全面的认识历史问题。
2.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行省制度:元朝实行的一种行政区划管理制度。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为了加强对全国有效的管理,元朝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大都及附近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辖,称“腹里”(包括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其他地方设“行中书省”,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吏管理,又简称“行省”或者“省”。
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首先,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影响;其次,加强了这样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台湾、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再次是行省制度把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间友好相处和角落,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内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知识拓展】
古代的三大地方行政制度
(1)西周分封制。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起诸侯国,护卫王室。诸侯要服从命令,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诸侯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分封制巩固了周朝的统治,扩大了疆域,春秋时期,随着诸侯争霸战争的进行,分封制逐渐崩溃。西汉初年,曾部分使用分封制,但很快形成王国问题,其消极作用远大于积极作用。
(2)郡县制。商鞅变法,在地方废除分封制,设立县制。秦朝推行郡县制,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郡县长官由皇帝亲自任免。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对后世影响深远。
(3)行省制。元朝在地方设行省制。行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行省制不仅在当时有效的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与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郡县制到行省制,说明了中国古代社会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成与演变,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郡县制在否定分封制的基础上得到确立和发展,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对后世影响深远。行省制有利于各族人民交流和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加强,日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我国明清以后的地方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基础。
▲注意:中国古代的重要政治、军事制度可用“一、二、三、四、五”来概括。“一”是指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二”是指两大中央行政制度,即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三”是指三大地方行政制度,即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四”是指四大地方管理制度,即编户制度、保甲制度、猛安谋克制和八旗制度;“五”是指五大军制,即府兵制、募兵制、保甲制度、猛安谋克制和八旗制度。其中府兵制、保甲制度、猛安谋克制和八旗制度都是兵农合一的社会制度。
3.明朝以前中国古代人口流动的主要类型和各种类型发生的原因及概况
元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人口流动是一个关键的因素。那么明朝以前中国古代人口流动的概况及原因是什么呢?
类型: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至黄河流域;第二类是北方人口的南迁至长江以南;第三类是汉族人口大量迁居边疆地区。
原因:第一类:游牧民族生产的不稳定性和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
概况:东汉时五胡内迁;突厥、契丹、女真、蒙古南下中原。
第二类:黄河流域时常发生战争和南方相对安定。
概况:东汉至南朝,北民南迁;安史之乱、靖康之乱北民大量南迁。
第三类:政府组织;躲避中原战乱;大一统下的人口流动。
概况:秦朝时迁大量人口至河套和越族地区;安史之乱汉人避居边疆;元时汉人迁居边疆。
4.从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角度去全面认识元朝的历史地位
(1)元朝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重新实现了国家大一统的局面。元朝统一后的有效管辖措施,使中国的疆域发展为历史上幅员最辽阔的时期。
(2)首创行省制度,这是历史上从中央到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又是强化中央集权的一项新的举措,对后世乃至今天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3)民族融合出现又一次新高峰,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蒙古等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汉族大量迁居边疆,契丹族、女真族与汉族融合,还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政府加强了对西藏、琉球和云南等边疆地区的管辖。
(4)漕运海运规模空前。元世祖时,开凿了会通河、通惠河,漕运船只从杭州可直抵大都。后又开辟了海运,船只从刘家港出发由海路到直沽,再转运到大都。漕运海运的开辟,是“南粮北调”的需要,是江南经济超过北方的一种必然反映。
(5)对外贸易发达。大都成为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每天不仅有大量商品涌入,而且来自亚、非、欧各国的商队和使节络绎不绝。泉州是元朝对外贸易的最大港口,六胜塔以实物见证了当年的贸易盛况。
【师生探究】
例1.(2004年高考北京卷,14)我国东北在元代属于
A.辽阳行省&&& B.岭北行省&&& C.宣政院辖区&&& D.黑水都督府
【解析】本题答案是A。回忆元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可得知当时东北在元代属于辽阳行省管辖。岭北行省管辖今天的蒙古高原及广阔的西伯利亚地区;宣政院辖区是西藏地区;黑水都督府是唐朝管辖东北的机构之一。故A项符合题意。
例2.(2004年高考上海卷,7)“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这一史书记载反映的是下列哪个王朝的兴起?( )
A.宋&&& B.元&&& C.明&&& D.清
【解析】本题答案是B。关键是阅读并弄懂题干中材料的意思。通过材料叙述的生活地域和统一进程进行判断可以得知B项符合题意。
例3.(2004年全国文综卷Ⅱ,19)中国古代地方官制的演变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回答:行省制度最早设立于(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解析】本题答案是B。考查的是基本的历史知识点,这类题要求平时对教材基础知识有一个牢固的掌握。为加强中央集权,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这一制度一直影响到今天。
例4.(2005年高考全国卷文综Ⅰ,14)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中央政府( )
A.在西藏设立行省B.以宣政院为管理西藏地区的机构C.在西藏设置卫所D.设置驻藏大臣【解析】本题答案是B。本题旨在考查对元朝管辖西藏措施掌握的准确程度,元朝对地方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地方行政机构行省来实施,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则是通过在中央设置的宣政院实施,由此,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正确答案为B。解答该题的关键,必须正确区分元明清三代加强对西藏地区管辖的措施,C、D两项分别是明、清两代对西藏管辖的措施。
例5.(2005年高考北京卷文综,15)下列四幅我国东南沿海的历史地图中,与元代台湾情况相符的是
【解析】本题答案是C。本题属于读图式选择题,解题关键是读图,在此基础上依据图中等有效信息去分析。A图符合三国时期情况,B图符合隋唐时期情况,D图符合清朝时期情况,只有C图符合元代对台湾的管辖情况。
考点4& 五代、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考点指南】
概括并分析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高度繁荣的背景、特点;从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和建筑及天文历法等方面识记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并分析其对后世及世界的影响;正确理解理学的发展和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观点的含义、实质;识记史学、文学艺术方面的主要成就的史实。
【重点和难点精析】
1.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的特点与主要成就
(1)特点:封建文化的高度繁荣。①从领域上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全面繁荣,都有突出成就。而且出现大量阶段性总结成果。如《梦溪笔谈》、《营造法式》、《资治通鉴》等。②从地域上看:中原汉族地区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全面繁荣。如辽金夏的印刷术、火器制造、建筑等。③从贡献上看:大大推进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如三大发明的完成及其传播,是欧洲资本主义到来的必要前提。
(2)主要成就:
①科技方面:三大发明完成和发展,并且西传,沈括著《梦溪笔谈》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郭守敬主持编定的《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②哲学方面: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的理学发展,出现了朱熹这样的理学集大成者;
③史学方面:出现了为统治阶级提供经验教训、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的《资治通鉴》;④文学方面:主要成就是词和曲,话本出现,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是两宋词人的佼佼者,戏剧家关汉卿的优秀剧作鞭挞了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
⑤艺术方面:风俗画日益增多,宋元时期戏剧艺术也盛行起来。
【知识拓展】
元朝不搞文化专制的原因
元朝统一以后,疆域辽阔,国力强盛,国内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对外采取发展贸易、促进经济交流的政策。经济上的开放,反映在文化上也比较开放。由于历史的原因,蒙古贵族本身文化水平并不高,还没达到利用儒家学说来搞文化专制主义的水平。草原民族性格纯朴、豪放,在文化上的表现也如此。受这种民族文化品质的影响,元朝统治者对文化采取宽容政策,对知识分子的思想言论不加干涉,客观上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像《窦娥冤》这样揭露封建统治黑暗的作品,在元代问世,就是各项条件作用的结果。
2.宋元时,我国古代科技领先于世界的主要成与文化繁荣的原因
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比欧洲早四个多世纪。
(2)指南针在航海交通上普遍使用,13世纪由我国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
(3)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
(4)沈括的《梦溪笔谈》在世界科技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5)元朝科学家郭守敬主持编定的《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科技繁荣的原因:
(1)科技文化的发展,总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是在继承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科技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提高、创新,从而达到高度繁荣的水平。
(2)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并且随着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使科技文化更具创造性和实用性。
(3)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和民族大融合,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
(4)封建政府对人身控制的松弛,也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5)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元代国家空前统一,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广泛开展,使元代文化更具兼容性和开放性。
(6)两宋时战争频繁,促进军事技术的提高。
3.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角度去认识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特征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强化,城市和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民族政权的并立、冲突斗争和民族融合的加强,这些都是社会客观存在。它决定了文化领域必然出现相应的文化特征。
①哲学领域出现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理学。理学是适应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强化而出现的,其核心内容是“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是指封建道德和封建统治秩序,“人欲”是指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和对美好生活的种种追求。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这种思想的盛行对我国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
②科技取得突出成就。宋元时期经济高度繁荣,为三大发明等科技成就的出现奠定物质基础。③适应市民阶层文化需求的各种文学艺术形式大量出现。城市商业活动的兴盛,使市民阶层得以发展壮大。他们文化不高,这就要求文学艺术领域出现满足其文化需求的新作品。如形式自由、可以歌唱的“词”;以《清明上河图》为代表的风俗画出现并增多;集中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的杂剧、散曲等。
④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同汉族文化进一步交融,使宋元文化丰富多彩。
⑤民族矛盾和冲突斗争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的主要内容。宋代诗、词多反映南北分裂的现实,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佳作比比皆是。
【知识拓展】
宋代以程灏、程颐、朱熹为代表的哲学派。开始于北宋的周敦颐、奠基于二程,完成于南宋的朱熹。二程以理为其哲学的最高范畴,提出理是“形而上者”,气是“形而下者”,形而上之理是“所以阴阳者”。朱熹集前人之大成,建立力学体系。他把太极之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系统论述了理气的关系,他认为:“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地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朱熹强调“格物致知”,即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他认为“三纲五常”应是是社会的最高道德标准,并且认为这是永存而不灭的。提出了系统的格物致知说和知行学说,建立了完整的人性学说和有关修养方法的学说。由于程朱理学的一些理论对专制主义和帝王权力的强化有很大的作用,后来成了统治者的正统理论,影响深远巨大。
【师生探究】
例1.(2002年天津新课程文综卷,15)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解析】本题答案是C。本题目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解答本题目的关键在于从阶级角度来分析理解历史问题。朱熹是宋朝的理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他进一步发展阐述了儒家思想。据此,可判定正确答案为C。
例2.(2005年高考全国卷文综Ⅰ,19)话本是宋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促使它兴起的直接社会原因是
A.理学的形成与发展B.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C.各民族文化的交融D.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
【解析】本题答案是B。考查分析解答能力。话本作为说书人的底本,是一种城市世俗文学,格调不高,通俗易懂,它人兴起是商业繁盛和和城繁荣在文学上的直接体现。
例3.(2005年全国卷文综Ⅲ,13)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所吸收的思想是A.佛教和道教思想 B.法家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C.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D.佛教思想和“经世致用”
【解析】本题答案是A。该题旨在考查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的能力,要求准确认识古代史上儒学的发展历程。宋代是儒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以理学为代表的新儒学形成,它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同时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而朱熹则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故A是正确答案。
例4.(2005年高考北京卷,13)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传入欧洲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的宋代的科技成就是
A.地动仪&& B.造纸术 & C.雕版印刷术&& &D.罗盘针
【解析】本题答案是D。主要考查中国几项重大发明的外传及对近代世界的影响。题干强调的是古代传入欧洲的宋代科技成就。A、C教材都没有涉及外传问题,B项的外传时间不属于宋代,故A项符合题意。
例5.(1995年全国卷,3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韩非子有度》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朝夕,指东西方向)《鬼谷子谋》称:“郑(国)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惑,指迷失方向)
材料2:据《萍州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材料3: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了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强大的杠杆。”
材料4: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1)从材料看,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司南和指南针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它的辨别方向的功能?(2分)
(2)应如何理解材料3的内容?(3分)
(3材料4中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3分)
(4)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2分)
【解析】本题引用了四段材料创设了一种新情境,考查了考生材料处理和历史阐释的能力。第(1)问首先要求时间,这从材料1的作者韩非子所生活的时代可判断出来。韩非子生活在战国时代,司南发明的至迟时间是战国。其次要求发挥作用的方面,这从材料1、2、4中可找出答案,考生应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的综合能力。这一问题较容易答出。第(2)问要求考生能揭示问题的本质,即能从马克思的一段话中概括出三大发明对西方产生的影响,而不是罗列转述马克思的原话。这需要考生有一定的综合概括能力。第(3)问,材料引用鲁迅的话揭露科技在中国的命运,考生应从这些现象中分析出历史的本质东西,这也要求考生有高度概括分析能力。第(4)问难度较大,关键是审清题意。试题要求分析指南针在近代中国和西欧的两种不同命运说明什么?实际上就是要求分析为什么会有这两种命运的原因。这一问也是要求考生能揭示问题的本质。
【参考答案】(1)战国。(1分)生产(或采玉)、导航、迷信活动(或看风水)。(写出2项即给1分,共1分)
(2)马克思指出了中国的三大发明传到欧洲后,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3分,包括社会制度、社会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对科学技术的认识等方面,提到其中一个方面即可视为正确,但整个答案的意思不能改变。)
(3)旧中国的愚味落后,中国古代先进科学技术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或古代先进科学技术的沦丧。(3分)
(4)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2分)
例6.(2005广州4月模拟)(12分)宋元时期的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科技突出发展。简述这个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点和重大发明,并指出对世界文明进步的贡献。
【解析】此题考查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的特点、表现和对世界文明进步所作出的贡献。第1问,抓住该时期高度繁荣、继续领先于世界的特征作答。第2问,关键是对相关史实的准确记忆,三大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在宋代有划时代的发展。第3问,可以分别就三大发明对世界所做出的贡献来作答,如:活字印刷术为文化教育、指南针为发现新大陆和实现环球航行、火药和火器为人类作战史进入新阶段提供了条件。也可以一言以概之:对人类在文化、航海和军事等方面的作出了重大贡献。
【参考答案】特点:①继续领先于世界,并向欧亚大陆其他地区传播(2分)②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2分)
发明:三大发明在宋代有划时代的发展。①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②指南针在航海交通上普遍使用③制造火药和火器,火药更广泛地应用于军事。(6分)
贡献:对人类在文化、军事和航海等方面的活动产生了更大的动力和影响。(2分)(或活字印刷术为世界文化教育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指南针为发现新大陆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制造火药和火器,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
第五单元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单元评估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宋元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据此回答1―4题。
1.不属于下图人物活动的是( )
A.发动陈桥兵变
B.废去后周皇帝
C.进行统一南北的战争
D.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北宋时期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同时也造成“三冗”的局面,这给予我们的启示是( )
A.要提高办事效率,精兵简政
B.兵多官多费多可以增强国家的实力
C.政治改革要与经济相结合
D.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是弊大于利
3.北宋前期兵员增长示意图,其反映的现象说明了( )
A.地方将领擅自扩充兵员,拥兵对抗中央
B.宋初削弱地方军事力量的国策发生了变化
C.政府为抵御边患和稳定内政而扩充军队
D.宋太祖以后,统兵将领的地位逐渐提高
4.元朝和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一定连续性的是( )
A.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B.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C.设立由皇帝控制的特务机构D.实行八股取士,改革官吏选拔办法
北宋中期,王安石针对社会危机进行了改革变法。据此回答5―7题。
5.王安石颁布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主要是解决( )
A.缓和阶级矛盾的问题
B.增加政府的收入的问题
C.农业生产发展问题
D.为了限制地主的特权问题
6.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触动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B.用人不当,危害了百姓的利益
C.保守派司马光当政,反对新法
D.地方官员拒绝执行新法
7.下列对王安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B.是地主阶级进行的一场改革运动
C.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触动封建制度
D.扭转了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宋元时期,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但和平是主流,据此回答8―10题。
8.下列关于澶渊之盟的分析和认识,正确的是( )
①它是宋辽关系史上由战到和的转折点
②它是北宋政府牺牲人民利益换取和平局面的产物
③客观上维持了长久和平
④暴露了北宋政府的腐败
A.①②③ &&&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下列各项,对宋辽、宋夏、宋金之间的议和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议和之后基本双方维持了很久的和平局面
B.宋在里面都是扮演屈辱的角色
C.他们之间有战有和
D.议和之后导致了南北的对峙的局面
10.根据中国古代民族之间的战争状况,下列概括有原则性错误的一项是( )
A.民族之间的战争,无论正义与否,通通属于国内战争
B.正义之战的一方应包括爱国将领的卫国贡献
C.战争的制造者归根到底是统治集团
D.民族战争可以激化为局部地区的社会主要矛盾
 宋元时期,我国的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据此回答11―13题。
11.此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有( )
①五代十国末年以来,相对统一局面的形成,特别是北宋结束了分裂割据状态②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③边疆少数民族政权,采取了一系列封建化的措施,加速了本民族封建化的进程④宋与辽、宋与夏、南宋与金,通过了一系列和议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导致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因素有( )
①南方优越的地理和自然环境②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③统治阶级对经济发展的重视④北方战乱,人民大批南迁 
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13.北宋时期,我国商品经济已有了相当水准的突出标志是( )
A.众多的“瓦肆”&&& B.城市行会组织进一步发展
C.出现了“交子”&&& D.繁华的城镇中店铺林立
宋元时期,众多的少数民族杰出首领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据此回答14―16题。
14.下列哪一项措施不是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的行为( )
A.916年建契丹国,定都上京&&&&&&&&& && B.947年改国号辽
C.提倡农业,逐步接受汉族封建文化 &&& D.仿照汉字偏旁创制契丹文字
15.关于党项族首领元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1038年建立西夏,定都兴庆 ②实行汉族政治制度和一系列汉化措施
③在与宋的不断交兵中,每次都使宋损失惨重 ④推行科举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6.蒙古族首领铁木真于1206年统一蒙古,建立了蒙古政权。1271年,其孙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后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多民族的统一的封建王朝。下列政权都被蒙古或元灭亡,按其被灭亡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金 ②西夏 ③南宋 ④大理 ⑤吐蕃
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⑤④③&&& C.⑤①④②③&&& D.②①④③⑤
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据此回答17―20题。
17.下列我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属于两宋时期并领先于当时世界的是( )
①管形火器的发明 ②《授时历》的颁行 ③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④子午线长度的测定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18.英国学者李约瑟称北宋科学家沈括为“中国科学史上最卓越的人物”。他除著有被称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梦溪笔谈》一书外,还提倡历日改革,并制订了“十二气历”。“十二气历”的特点是( )
A.一年的周期与公历基本相同&&& B.更加简便,有利于农事安排
C.基本确立十九年七闰的原则&&& D.比较准确反映太阳运行规律
19.宋代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由此导致的社会行为现象是( )
A.知识分子埋头科举不问政事&&&  B.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
C.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在潜滋暗长&&& D.农民起义受到社会的广泛谴责
20.“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是诗人林升的名作《题林安邸》。对该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旨在赞美杭州迷人的风景&&&&&&& B.揭露南宋统治者的腐朽生活
C.斥责南宋统治者不顾国家安危&&& D.说明南宋衰亡不可避免
二、材料解析题(21题15分,22题10分,共25分)
21.(15分)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宋)太祖建隆二年,大名府主簿郭颁,坐赃弃市旷。建隆三年,员外郎李岳、陈偃、殿值成德均,皆坐赃弃市。开宝三年,将军石延柞,坐监仓与吏为赃弃市。六年,中允郭思齐、观察判官崔徇、录事参军马德林,俱坐赃弃市。此太祖时法令也。
&&&&&&&&&&&&&&&&&&&&&&&&&&&&&&&&&&&&&&&&&&&&&&&&&& ──赵翼《宋初严惩赃吏》
材料二:知金州张仲宜坐枉法赃,应死。法宣援李希辅例,杖脊黥配海岛。(苏)颂奏仲宣赃少应减。(宋)神宗曰:“免杖而黥之可乎?”颂引刑不上大夫为对,遂免黥,永为定制。自是宋代命官,犯赃抵死者,例不加刑。当时论者,谓颂一言而除黥刑,以为仁人之言而利薄。
&&&&&&&&&&&&&&&&&&&&&&&&&&&&&&&&&&&&&&&&&&&&&&&&&& ──《宋史苏颂传》
材料三:方腊之乱,凡得官吏,必行杀戮,断截肢体,或熬以鼎油;或射以劲矢。备极残毒,以泄其愤。
&&&&&&&&&&&&&&&&&&&&&&&&&&&&&&&&&&&&&&&&&&&&&&&&&& ──《宋史方腊传》
(1)结合材料一分析,宋初对赃官大多处以何刑?当时的赃官有哪三类人物?宋太祖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什么?(5分)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张仲宜犯有何罪?应处何刑?法官实际又判为何刑?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
(3)材料二中,宋神宗直接为张仲宣免去何刑?苏颂又使宋神宗为张仲宣免去何刑?苏颂的依据是什么?说明了什么?(4分)
(4)根据材料二说明材料三“备极残毒,以泄其愤”的原因。(2分)
22.(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不以名乱之,其兴也勃焉。太祖神册六年,诏正班爵。至于太守,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 ──《辽史》
材料二: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制,多与宋同。……其它饶五谷,尤宜稻麦,甘、凉之间,则以诸河之溉。……元昊自制蕃书,命野利仁荣演释之,成十二卷
&&&&&&&&&&&&&&&&&&&&&&&&&&&&&&&&&&&&&&&&&&&&&&&&&& ──《宋史》卷485、486《夏国传》上、下
材料三:(金世宗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正月,上谓宰臣曰:“山江大名等路猛安谋克(金国地方行政单位)户之民,往往骄纵,不亲稼穑,不令家人农作,尽令汉莳取租而已。……近已禁卖奴婢,约其吉凶之礼,更当委官阅实户数,计口授地,必令自耕,力不赡者方许佃于人,仍禁其农时饮酒。
&&&&&&&&&&&&&&&&&&&&&&&&&&&&&&&&&&&&&&&&&&&&&&&&&& ──《金史》
材料四:太祖起朔方,其俗不待蚕而衣,不待耕而食,初无事焉。世祖既位之初,道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至元十二年(1275年)五月,元世祖给南宋降将高达的诏书中说:“今欲保守所附城壁,使百姓安业为农,蒙古人未之知也。尔熟知其事,宜加勉旃。”
&&&&&&&&&&&&&&&&&&&&&&&&&&&&&&&&&&&&&&&&&&&&&&&&&& ──《元史》
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200字以内的短文。
要求:概述内容的共同点,分析其背景和影响,谈谈你由此得出的认识。
三、问答题(第23题15分,24题10分,共25分。)
23.(15分)《元史?地理志序》曰:“自封建(即封邦建国,实行分封制)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怎样理解郡县制度?(5分)元朝为什么要实行行省制度?(4分)其影响是什么?(6分)
24.(10分)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000年,中国在世界重大科技成就中所占的比例约计达50%~70%,公元1000年后的宋元时期的几项重大发明对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又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请回答:
(1)试分析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000年期间科技成就辉煌的原因。(6分)
(2)宋元时期对世界文明与进步产生重要影响的发明有哪些?(4分)
一、选择题
二、材料题
21.(15分)(1)刑:“弃市”。(1分)三类人物:行政官员、军队将领、监察官员。(3分)根本目的:巩固统治。(1分)
(2)罪:贪赃枉法。(1分)刑:死刑。(1分)判为:“杖脊黥配”。(1分)说明:北宋中期对赃官的刑罚放宽。(1分)
(3)宋神宗免去:杖脊;(1分)苏颂又使宋神宗免去:蒸刑。(1分)依据:“刑不上大夫”。(1分)说明:北宋中期的刑罚放宽,不再用于官吏。(1分)
(4)原因:“犯赃抵死者,例不如刑”,使吏治腐败,人民怨恨。(2分)
22.(10分)(1)共同点: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都接受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2分)
(2)背景:①少数民族发展较落后,中原地区有发达的封建经济和较完善的政治制度。(1分)②社会动荡,人民迁徙频繁,交流加强。(1分)③少数民族统治者顺应潮流,主动接受汉族文化。(1分)
影响:促进民族融合,促进少数民族发展进步和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2分)
(3)认识:①先进的生产方式是少数民族能崛起的根本原因。(1分)②少数民族对我国边疆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分)(此问有其它言之有理答案也可)
三、问答题
23.(15分)(1)对郡县制度理解:战国时期,商鞅变法规定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进行治理,由国家统一控制,增强了实力,有利于秦国统一六国,也为后来的郡县制度奠定了基础。(2分)统一后的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这样就将统治全国各地的权力牢牢地掌握在皇帝手中。(2分)以后的汉、隋、唐、宋各朝继续沿用并有所发展。(1分)
(2)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原因:元朝空前统一,是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这样一个大国,如何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管辖,如何加强中央集权,是关系到政权能否巩固的关键之所在。因此,元朝在秦朝郡县制基础上,实行行省制度。(4分)
(3)影响: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首先,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影响;(2分)其次,加强了这样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台湾、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2分)再次是行省制度把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间友好相处和角落,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内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2分)
24.(10分)(1)科技成就辉煌的原因:
①当时生产和社会发展的需求。(1分)②中国最早建立封建制度,是当时社会制度最先进的国家。(1分)③统一是历史的主流。社会相对稳定,国内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创造了古代文化,也不断吸取外来先进文化提高自己。(2分)④中国农业、手工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推动了科技发展。(1分)⑤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创造。(1分)
(2)宋元时期的发明与影响:活字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变成了“新教的工具”;(1分)指南针传到欧洲后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西欧国家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1分)火药传人欧洲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1分)这三大发明预告了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1分)
【上一篇】
【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族融合的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