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卓文君诗词的话语,最好是古诗

才女卓文君 数字诗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才女卓文君 数字诗
经​典​的​数​字​诗​ ​ ​卓​文​君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古诗苑漫步”:一堂综合性学习展示课
“古诗苑漫步”:一堂综合性学习展示课
(广州市广外附设外语学校中学部语文老师&&
广州 &510451)
[摘要]以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古诗苑漫步”为切入口,按缘起与理念、策划与准备、活动与展示、反馈与反思四阶段,全面叙述一堂综合性学习展示课,清晰呈现一线语文教师在实践、探索新课标下的“综合性学习”新课型的思考与困惑。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的实践与反思;古诗的辑、诵、赏、演、唱
第一部分&&&
缘起与理念
要开公开课了,想突破一下,于是想到自己从未开过的综合实践课。曾经听同备课组老师上过,觉得各有特点,可借鉴学习的地方颇多。例如:周小凤老师上的“说狼”。让学生先行搜集语句、了解习性、欣赏作品、辨析风俗,再班级交流,最后写作心得。由一个话题拓展开去深入探究,这是使用新课标教材后的第一回,很有新意,很受启发。又例:张亚娟老师幕后策划的“让世界充满爱”。分小组按“友情”、“爱情”、“亲情”、“师生情”等主题准备,搜集名句、文学作品、现实典例等,各小组做成幻灯片,派代表讲解展示。整节课由两个主持串联各个环节。分组自行准备,自做课件,自我主持展示,这也是第一回。
那么,我该从什么角度去突破呢?先要确定课题。因为刚刚上完第五单元(文言文单元),而且近两年以来,在诗词背诵和赏析上,下了比较大的工夫,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和赏析能力的积累,所以决定上“漫步古诗苑”综合实践课,让学生的才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锻炼和展示。
先学习教材,抓住该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质。导语热情洋溢地赞颂了诗在中华文明中的特殊地位,并直陈漫步古诗苑,即接受美的洗礼的教化作用。教材还设计了三个项目:分门别类辑古诗、别出心裁品古诗、声情并茂诵古诗。三个环节有具体的方法指导,可操作性比较强。后面附录了“‘唱’古诗”这种别致的方式,并举例说明,但不作要求。
我认为教材重点仍放在古诗的读与赏。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提高赏析古诗的能力,在这一过程获得审美熏陶,塑造理想人格,同时充分发展包括口语交际、写作、合作探究以及运用新的媒体检索信息、展示成果等综合实践能力。
完全按教材建议构思设计?似乎可展示性不强,缺乏让学生心动的东西。必须让他们在读赏古诗的同时,能最大限度地获得表现自我的成功快感。让每一种才华都能在古诗苑中绽放。诗,不一定要是酸的,穷秀才的酸,脱离现实的酸,孤芳自赏的酸,都会让诗走向绝路。让诗回归活力年轻,让古代愤青的叛逆逼现。古诗可雅可酷,既然孩子们爱酷,雅酷(俗)共赏有何不可?有点意向了。
再研究教参。我记得教参对每个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都有极其详尽的指导,从活动目标、活动指导建议到活动评价、有关资料,每一样都十分齐全。
先插叙一笔。强调提高综合实践的能力是新课标指导下的一个方向,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步子一下迈得太大,操作起来难度非常大。以我个人两年使用新教材的实践而言,六个单元,六次综合实践活动,太多。教参提的要求非常高,一个活动从前期准备到展示交流,需要三到六个课时,而且,几乎所有的综合实践活动都跨校内外,跨学科,有的还要求学校其他活动也配合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我以为这里有一个概念所属不清的问题:在以往,从学校到年级、班级各个层面都有一些活动,而这些活动无疑需要语文能力的参与(听、说、读、写最基本的能力嘛),但并不等于这一切活动现在必须收到语文这个学科来管。语文老师无能让学校或年级的活动与自己的教学同步。到现在为止,我所看到的一线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处理方式,一般会变六次为真正的两次,其他四次仅从语文知识的角度或阅读拓展的角度稍作点拨。一个学期,能做到真正厚度积累两个专题,再加以拓展整合、探究提高,三年下来,收获就非常丰厚了。另外,从教材编排来看,以往系统的作文训练,完全让位于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读完初中三年,能具备基本的作文能力吗?相对于阅读教学、拓展欣赏,我们学校的作文教学,也几乎是个盲点。作文仅仅止于阅读、实践、交流之后,有所感悟?它有没有必教(学)不可的规律?
这是我使用新教材两年后,对于单元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点思考。不吐不快,故而插叙一笔。
现回到正文。深入细致研究教参。先解读活动目标。教参洋洋洒洒说了三点,归纳起来就是:
1.感受中华诗词文化,接受审美熏陶,提高文化品位;
2.积累感悟,发展思维,培养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
3.激发热情,体验成功,培养交流、合作能力。
再解读活动指导与建议。要点如下:
1.开展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也给学生展示自己在朗诵、编辑、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方面的特长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平台。
2.写作能力的训练要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学生要有动手写画的内容,要写出独特体验和真实感受。
3.口语交际、交流合作能力的训练,除了在辑、品、诵环节进行,还应该通过质疑提问、交流评点来训练。
最后解读活动评价。整理要点如下:
评价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为主。着重于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尊重和保护学习古代诗词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古代诗词的思想内容。具体如下:
1.辑、诵的准确性和新颖性
2.赏、评的真实性和独到性
3.整个过程的交流合作意识、创新实践能力
反复学习与思考教参,我感觉自己的想法得到印证。诚哉斯言:
◆开展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也给学生展示自己在朗诵、编辑、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方面的特长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平台。(摘录教参原文)
◆着重于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尊重和保护学习古代诗词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古代诗词的思想内容。(摘录教参原文)
◆必须让他们在读赏古诗的同时,能最大限度地获得表现自我的成功快感。让每一种才华都能在古诗苑中绽放。(我备课之初的想法)
此时此刻,思路日渐明晰:大胆创新,综合运用多种艺术形式,做成一道辑、诵、赏、演的诗词大拼盘,让每一个孩子的特长之花都在古诗苑(花园)中绽放异彩!
策划与准备
这样思考了一两天,有了眉目,于是开始行动。找我的宝贝课代表王明子(女),策划与准备就交给她打理了。星期三上完初二(10)班的课跟她交流了一下,她很快就听清楚了我的设计意图和核心创意。我把上公开课的基本信息,在电脑上打出来,交给她完善。
公开课基本信息——
时间:下周二(现在周三)&&&&
班级:初二(10)班&
课题:漫步古诗苑&&&&&&&&&&&&
课型:综合实践展示课
课堂四环节:辑、诵、赏、演
当天晚上,王明子和胡可为商量整理出设计方案,经我修改如下:
漫步古诗苑综合实践展示课
前奏:音乐——《敦煌》)
主持人导入(2分钟)
分门别类辑古诗
时间:10分钟
专题一:古诗中的离情别绪
配古典幽雅图片
专题二:古诗中的山水风光
配山水风光图片
声情并茂诵古诗
时间:8分钟
配乐:小提琴独奏《冥想曲》
(作者马斯奈)
1.《行路难》朗诵:黎思华
2.《蜀道难》朗诵:叶创平
3.《满江红》朗诵:刘妮川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朗诵:刘楚然
别出心裁品古诗
时间:10分钟
李清照词《一剪梅》《醉花阴》《声声慢》
绘画:陈彦洁
朗诵:胡文馨
赏析:苏岚(每词100字左右赏析)
配乐:《高山流水》
1.苏轼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黑管演奏:李熙吉吉
朗诵:梁书仪&&
赏析:凌莉君
乐曲:民歌小调
2.苏轼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萨克斯演奏:胡可为
朗诵:方芳&&&
赏析:谢莉亚
乐曲:《春江花月夜》
才子佳人演古诗
时间:8分钟
配乐:古典名曲《十面埋伏》
导演、编剧
邓影彤& 陈思& 冯一达
高川& 蔡智伟
诗人穿越时空聚会,谈诗论诗,比试才华。
主持人总结(2分钟)
尾声:齐唱《卜算子》(2分钟)&&&
(各环节衔接预留2分钟)
总策划:王明子&
主持人:王明子&
课件制作:王明子做一总课件,包括标题及各个环节;幻灯片插图为国画花卉,每小组分别准备一个课件,最后综合。
音乐剪辑:胡可为
图片剪辑,课件合成:吴怡村
在做设计方案的时候,各个环节形式、内容、人选的确定,王明子与胡可为已经征求了全班同学的意见,现在由她俩通知大家分头准备。各个小组均安排了负责人,并且约定好一起练的时间。下了晚自习,我和王明子一道找来张天乐和邓影彤,通知她俩负责话剧的策划、编剧、演员挑选、排练、道具准备等一切事宜,要求做到要有“戏”(矛盾冲突)可演:寻找一个恰当的聚会理由,展现各位大文豪、大诗人的才华,同时表现出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要联系现代生活;要活泼好看。让她们回宿舍好好议议,明天(星期四)中午必须拿出初稿,课外活动时间争取排练一次,看看演出效果。演员同学也好利用周末时间熟记台词。两位点头答应着走了。
张天乐、邓影彤中午一点来到我的办公室。两位似乎还没有想到文豪聚会的恰当理由。后来我提示他们,刚学完了《马说》,能否让韩愈开个企业人才招聘会,让各位去应聘。她俩做如梦初醒状。其实,星期三开始我也一直在琢磨,晚上我就有了这个思路。第二天中午没有去吃饭,已经把整个话剧的框架构思出来,并且完成了开头部分。我把文案给她俩看,并且说了我的想法,让她们俩接着写完。因为那天教研组下午和晚上都有任务,我不能不去。所以万般不放心的情况下,还是把这项艰巨的工作交给了两个小女孩。一点十五分我把电脑让给了它们,它们俩分工合作,邓影彤负责文字撰写,张天乐借用另一台电脑上网查诗词名句和对联故事。她们俩时不时交流几句,只听见噼里啪啦一阵键盘敲击声,文字简直是成片成片地在屏幕上增长。尽管又饿又困又着急开会迟到,可还是耐心等到二点半才离开。短短一个半小时,他们几乎完成了将近百分之八十的文字。我真的非常佩服她们思维之敏捷,网络查找之娴熟,还有打字速度之快。当时我也一眼发现了剧情和人物语言的毛病,但囿于时间的关系,也实在没有办法修改润色了。例如:比拼对联而非诗歌,不能完全切合“演古诗”的题意,这个毛病比较大;文字搞笑成分偏多,会削弱人物的性格魅力。有经验的一眼就可以看出,开头和后续部分出自不同手笔,开头是我写的,雅正优美,说明比较充分,但一个半小时才写了百分之十的内容;后面是两位学生才女写的,通俗搞笑,情节转换轻松自如,对于人物动作造型和表情变化也很少解释。一个半小时,完成了接近百分之八十的文字,这个效率令人倾倒,不得不承认自愧弗如!
对于这两个孩子的责任感和才能我十分放心。于是交代几句,就离开了。周五上课一问,昨天课外活动时间并没有排练。“老师,不怕的啦。带回去背熟台词就行。”两个“总监”都这样说,我能不放心吗?两个女孩倒是把剧本打印出来,发到各位演员手中了。再看看,几位有表演任务的同学,也是轻松快活的样子。孩子们,真的爱表演、爱活动、爱表现自己。这就好办。
周五上完语文课,布置周末作业。督促各个小组回家认真准备。将“漫步古诗苑”的材料,包括活动方式,一至七年级所有学过的诗词,《卜算子》词和谱,发给全班同学,要求每位同学阅读全部材料,选喜欢的五首古诗分类、赏析,并且学唱《卜算子》。
星期天返校回到办公室,一束灿烂的菊花挂在我的办公桌抽屉上,原来是陈梓豪把李清照(冯一达饰)的道具带来了,先送给老师欣赏。真懂事。还知道用一个胶袋盛水养起来,也说明很细心。
打开电脑,上到校园网的ftp,学生做的课件已传上来了。检查王明子和吴怡村、林小涵做的课件,前者太简单,原来王明子听错了要求;后者太复杂,根本不可能在十分钟之内完成。于是调出王明子和吴怡村利用午休时间集中修改、合成课件。胡可为与陈梓豪也自动留下协助。胡可为已经找到了全部需要的音乐,剩下按实际需要剪辑长度。
中午,全体话剧表演的同学也留下排练。和两位导演确定好座位和表演用的桌椅摆放方式。然后观看话剧排练,发现有的同学还在看着台词说,上台、下台没有舞台位置感,动作和表情不能充分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还好吐字发音没有太大的问题。我没有把自己的焦虑表现出来,只是平和地告诉每位演员需要注意的细节,和两位导演交换了意见:台词一定要熟练,必须脱稿;桌椅(道具)摆放,演员进出要有整体效果;动作和表情要“大”。就由两个“女强人”负责继续排练。
课外活动让各组分头练习。晚自习时间分别找到“音赏古诗”两个小组,指导他们合了几遍,感觉比较满意。过问了一下“画意古诗”,看了陈彦洁画的画,简短地说了一下要注意的地方(这个小组合练得不够,后来就显得呆板)。让林小涵和吴怡村大刀阔斧地删减内容,两个小家伙其实真的已经具备了独立辑录、赏评古诗的能力,准备很充分、详尽。有点不情愿,但受上课时间限制,只有忍痛割爱。
王明子利用周末已经撰写好了全部的串词。开场白和结束语都十分精彩,在督促各组准备、修改课件之余,还在和陈梓豪合练。不知道这个小女孩的精神劲从哪儿来的,她照常上课、写作业、负责班级管理,还要承担大型活动的策划、组织和表演工作,而且,对她来说,这样的大型活动几乎周周都有。但是,从来看不到她脸上有倦色,更看不出一丝烦躁。她性格开朗、情绪稳定、自律性强,有很强的领导、组织才能,而且善于创意策划,中英文的主持、表演都难不倒她,中英文写作能力也很强。每次的串台词都是她自己写,老师最多润色一下。这次的开场白和总结我浏览了一下,完全不需要我做哪怕极微小的改动。真的十分欣慰。
第一节晚自习巡视全班,发现表演用的帽子、招聘牌还没个影,一看,两位负责的已经做完了各科作业,悠闲着看厚厚的课外书呢!显然是忘记了。第二节晚自习再进班,简单逼真的帽子和招聘牌已经放在桌子上了。邓影彤、张天乐仍然在看厚厚的课外书。佩服佩服!一问,是邓影彤、张天乐和钟健君等几位女孩子做的。真的快!
下晚自习后,全体有任务的同学留下合演一遍。但负责话剧的两位女导演就不见了,据说是到外面另寻地方练去了,后来才知道是回去吃夜宵了。心理素质真好。或者就是效率高吧,一个中午和一个课外活动足以搞定。想想,也并非不可能。假如提前给全班同学看,明天反而没有新鲜感了。再说,弄得十分疲劳也未见得有什么提高。哎,由他去吧。反正是她们俩全权负责,砸了锅唯她俩是问就是。(笑谈)
开始合练,一听叶创平那个娘娘腔的朗诵,再看林小涵紧张得涨红的脸,我心里暗自嘀咕:明天怎么见“观众”。没办法,只有耐心指导,再耐心指导。根据其他三项表演时需要的时间,林小涵与吴怡村的“辑古诗”再次删掉不少。练完了,也指导完毕了。再次检查课件,一张张翻阅,看图片、看文字、听背景音乐。
一切准备就绪。
第三部分&&
活动与展示
时间:日(第五周星期二第3节)
地点:初二(10)班教室
课前气氛:
我进教室的时候,课桌已整齐地摆放到两侧,教室中间留出长方形空地。主持人王明子(女)和陈梓豪(男)站在讲台右侧电脑台前,神情庄重稍有点紧张。幻灯打开,大朵色彩绚丽的国画牡丹背景闪现,草书“古诗苑漫步”缓缓升起——定格。音乐随之而起,是轻松悦耳的钢琴曲《秋日私语》。听课老师鱼贯而入,堵住了教室后门,渐渐向里伸展,最后,和后面的学生连成一片。孩子们小声地讨论着,眼睛不时地望向后门,表情里有新鲜、紧张和盼望;有表演任务的同学似乎还在背台词、看起来又像在小心商量着什么,一片忙而不乱、静中有动的景象。我坐在讲台的右侧角落电视机旁,观察并记录着这一切。
主持人导入:
铃声仿佛是命令,主持人轻点鼠标,钢琴乐音停止,全场的注意力集中到讲台这边。骤然间,胡琴悠扬的抒写、琵琶恣情的拨弄、古筝热烈的弹拨……洞箫弦管急遽而降,辉煌灿烂、磅礴大气的民乐响彻耳际,那是“女子十二乐坊”的最新力作《敦煌》选段。
音乐在即将转入主题抒写的鼓点过门中戛然而止。
主持人王明子眼神大方地关注全场,神色肃穆、庄严,声音清楚,但有点低沉、沙哑,说道: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诗词是民族文化的宝典。了解中华诗词,就可以了解民族的文化历史;欣赏中华诗词,就可以感受民族文化的灿烂。
让我们漫步古诗苑,感受中华诗词源远流长的历史风貌,领略多姿多彩的创作风格,了解明星璀璨的大家名人,浏览醒世鉴人的名篇佳句,体会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感知美妙绝伦的艺术特色。
相比王明子,陈梓豪略微显得稚嫩,但也不失严谨向上。他接着说:
我们相信,通过这次以朗诵、品味古诗为主线的活动,一定能培养我们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我们对古诗词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
在这次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亲手写一写,用心品一品,联手演一演等多种方式,一定能提高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意识,感受精神劳动的艰辛与创造成果的喜悦。
幻灯片切换成本节活动课的四大环节:分门别类辑古诗、声情并茂诵古诗、别出心裁品古诗、才子佳人演古诗。背景是国画荷花,泼墨大写意,抒情浪漫。主持人简单介绍,然后有请第一个环节主讲人上台。
主持人落落大方的举止,清晰流利、主旨明确的表达吸引了台下的学生和老师,教室里十分安静。我不由得欣慰一笑。
环节一:分门别类辑古诗
快步走上讲台的是林小涵(男)和吴怡村(女),这两位是班里最沉默内向的孩子,但是笔头工夫很厉害,而且做事十分认真。策划者挑选他俩完成这一环节,真是用心良苦,旨在发挥他们所长于的阅读感悟和写作赏析能力,又逼迫他们大胆开口说话。
没想到这一对搭档还准备了简洁的开场白。先是吴怡村说:
从幼儿时人人会吟唱的《咏鹅》到今天我们人人会背诵的《将进酒》,我们接触了大量的古诗。在诗歌的海洋中自由翱翔,我们感到生命的丰富多姿。打开记忆的闸门,检阅整理以往学习过的古诗,趣味良多——声音虽清楚,但毕竟小了点,况且表情也比较呆板。紧接着是林小涵,声音就更小了,不过还算清楚:
唐诗,从表达的内容和情调分为许多种,例如:山水田园,离愁别绪、风花雪月、名胜古迹…….我和吴怡村分别准备了山水田园和离情别绪两个专题。下面先由我介绍一组山水田园诗——
出现了一个不应有的停顿,不过总的来说口头表达超出了我的想象。要知道,他可是班里最害羞胆小的男孩子,平常上课回答问题,声音小得就像蚊子叫。耳边仍然是林小涵的声音:
山水田园诗中,那闲适的生活,幽幽的景致往往隐藏着诗人的种种思绪和抱负。其中尤为突出的有唐代的王维和孟浩然,他们并称“王孟”,但诗的风格大致不同。
王维(701-761),字摩诘,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说山水田园诗,自然必说“王孟”,尽管是照录资料,但要做到恰当地取舍,已经不容易了。那一句“闲适的生活,幽幽的景致……”是林小涵独特的感悟。
接着出示《鹿柴》诗题。林小涵问:
谁能背下?
叶创平同学抢先举手,一口气背了下来,这首诗对他来说确实很小儿科。幻灯随即打出《鹿柴》整首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林小涵请全班同学一齐背诵了一遍。
这首诗确实是王维的代表诗作,但讲解者以大家都很熟悉为由,没有深入说出自己的感悟和见解;提问学生也仅停留在背诵这一层面,处理未免太肤浅、简单了。
接着出示王维的《春中田园作》: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这首诗老师没有介绍过。林小涵示范朗诵之后,让全班同学跟他朗读,再作了比较详细的讲解。尽管时有磕绊,但大意是清楚的。将它录之如下:
这是一首春天的颂歌。从诗人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可以感受到浓郁的春天气息。
冬天很难见到的斑鸠,随着春的来临,很早飞到村庄来了,在屋上不时地鸣叫着,村中的杏花也赶在桃花之前争先开放,开得雪白一片,整个村子掩映在一片白色杏花之中。开头两句十字,通过鸟鸣、花开,就把春意写得很浓了。
接着由春景写到农事,农民们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有的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
燕子回来了,飞上屋梁,在巢边呢喃叫着,似乎还能认识它的故巢,而屋中的旧主人却在翻看着新一年的日历。
前六句写诗人所看到的春天景象,结尾两句写诗人的感受:他很想开怀畅饮,可是,端起酒杯又停住了,想到那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无缘领略与享受这种生活,不由得为之惋惜、惆怅。
诗人凭借他敏锐的感受,捕捉住春天的迹象,在看似淡淡的色调和平静的描述中,给人以美的遐想。
这首诗比较难,但林小涵不但字读准了,而且意思也说对了,可见准备是下了一番工夫的。尽管他脸几乎贴着屏幕比画,将背影交给听众的形象显得很没有经验,提问基本上是自问自答,不敢也不能和全班同学真正互动,但对他而言,已是一种了不起的进步了。
林小涵接着介绍孟浩然,语言表达越来越急切,看得出有一种很想多说点什么的欲望: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除了四十岁时到长安应过一次科考外,一直在家乡鹿门隐居读书、写诗自娱。诗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是盛唐主要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合称“王孟”。
没想到他仅只介绍了大家都很熟悉的《过故人庄》。请同学背诵和说名句就匆匆结束了。
一看表,已过去了将近六分钟。
在准备时,林小涵收录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各十首,每一首都有比较详尽的解释和品析。为了准备这次活动,他浏览大量古典诗词,学习、借鉴别人的赏析,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成文。又因为课堂时间的限制,不断去粗取精,最后达到能较为流利背诵的熟练程度,对他而言,确实是一种全面的锻炼。尽管在选诗、赏析、口头表达上还有很多问题,课堂气氛也有点沉闷,但看得出林小涵对自己的表现是比较满意的。突然,我又意识到,为什么没有特别强调辑录时对“王孟”诗中同中之异的把握呢?我想,假如有老师的要求,以林小涵的文学功底是可以做到的。
林小涵回到座位,由吴怡村主讲她辑录的“离情别绪”专题。听她不慌不忙地娓娓道来:
古往今来,描写离情别绪的文章很多,尤其是古诗中的词句,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别,离去也。其中的情绪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乐观性质的。如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另一种则是伤感性质的,这类词句尤其多。如李白的“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陈子昂的“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郑谷的“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村姐(吴怡村的昵称)的稳定大度是有目共睹的,但作为一个“演讲者”而言,还是缺乏点激情、感性的动人力量。从她自信从容的姿态表情中,从幻灯片上个性化的文字中,我们可以发现,她对诗歌的理解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她能把握专题总体特点;分类比较准确,便于掌握;举名句为例,色彩鲜明,感染力强。
紧接着她以王维的《相思》、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李白的《送友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例具体展开。每首诗让全班同学齐读,然后对诗歌大意和名句作简单介绍。幻灯片做得很简洁,上为诗歌,下为扼要的大意和点评,一首一张,一目了然。所选诗歌很有代表性,作家和诗歌内容、情绪的风格基本上兼顾到了。
也许是受了主持人时间限制的提示,村姐做事简练快捷的作风此时更是体现鲜明。在四分半钟的时候她开始总结:
我们这滔滔不绝的言语在作为古中国深邃的主要文化遗产之一的唐诗面前是显得如此地渺小,但是也算得上是在古诗苑的一次小小的漫步。我相信,通过这一次小小的漫步,定会使大家对古诗产生一定的了解和浓厚的兴趣。倘若有一天,大家有幸成为学者或外交家,你大可以像李白一样以诗会友或在外国人面前展示一下中国唐代艺术的结晶——诗歌的风采。
仔细看来,语言应有些瑕疵,但看得出她语句中的骄傲自豪。足矣。
用时十一分钟,这个环节已经结束。在预定的时间内比较流畅地完成了既定目标,尽管临时删减了许多准备好了的素材,两个不善言辞的孩子还是有比较出色的表现。听讲的同学都十分配合,读、背、讲没出纰漏,但看得出有点压抑和紧张。
环节二:声情并茂诵古诗
主持人王明子简单两句话就导入了这一环节。幻灯片切换出朗诵者和朗诵篇目:《行路难》朗诵者黎思华,《蜀道难》朗诵者叶创平,《满江红》朗诵者刘妮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朗诵者刘楚然。背景是国画峭劲墨竹。
马斯奈的《冥想曲》起,在极富感染力的小提琴音波中,整个教室像一叶扁舟,在波涛汹涌的情感大海中劈浪远航。早在教室外待命的黎思华同学从容走上讲台,随着音乐背诵《行路难》。毫无疑问,她做到了熟练、准确、流利,但对于李白那种起伏不定的情感把握,豪放洒脱诗风演绎,还很欠缺。接下来是叶创平朗诵《蜀道难》。说实话,我还真为他捏了一把汗。叶创平诗歌背了很多,而且能模仿写古典诗词,但他的普通话确实不敢恭维,就在头天晚上练习时,他还是拖泥带水地一副娘娘腔样。没想到,他不但背得十分流畅,而且发音也没有出现明显的纰漏,也有一定的情感表现,总之,落落大方。刘妮川对《满江红》理解是比较到位的,于是努力将声音往高昂激越中用,只是嗓音天赋一般。刘楚然激情豪放的大嗓门,倒为表演《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但毕竟少年缺乏那种苦难深沉的人生体验,读得难免有些虚飘。也许,从高标准的朗诵艺术去评价这四位同学的表现,也许真算不上出色,但他们面对众多听课老师能不怯场,能够超水平发挥,这已经达到锻炼的目的了。朗诵和背景音乐几乎同时停止,约5分半钟,时间掌握得非常好。
陈梓豪走近讲台前,一边点击鼠标切换幻灯,一边说:
刚才四位同学的诗歌朗诵带给我们听觉上的满足。下面,看看我们班的同学又是怎样别出心裁地品味古诗的呢?李清照词《一剪梅》、《醉花阴》、《声声慢》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有请陈彦洁、苏岚、胡文馨三位同学上来为我们展示她们独具匠心的“画意古诗”。
环节三:别出心裁品古诗
掌声响了起来,是很有规矩的礼貌热情的那种。孩子们,真乖!耳边似乎回荡着天山雪水潺潺的声响,似乎看到雪域原野,看到青天如洗……那是《高山流水》带给我的美好遐想。
(一)画意古诗
三个可爱腼腆的小女孩已经来到讲台前并列站好。在古琴清越典雅的声音衬托下,胡文馨先朗诵: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接着是苏岚解说她作的文字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离情别绪的词,重在写别后的相思之情。上片虽没有一个离情别绪的字眼,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下片则是直抒相思与别愁。词以浅近明白的语言,表达深思挚爱之情,缠绵感人。全词轻柔自然,歇拍三句尤为行家称赏。
苏岚还在赏析,陈彦洁已把画展示出来。目光不敢正视观众,表情羞怯,只是木木僵僵地双手举着画,估计坐在远处听课的老师会看不太清楚。第一首词的配画赏析很快完成了,三个小女孩配合不太自然。后面两首,在主持人的暗示下,有一些进步。
仍然是胡文馨先朗诵: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声音倒是清晰可辨,但感情投入不够。苏岚接着解读她的文字赏析:
这是一首因丈夫赵明诚外出而作的相思怨别之词,情意深切,别具一格。
阴霾的日子里,女主人公愁闷终日;铜炉里的香料慢慢燃尽,更令她觉得时间难捱。时光流逝令人感伤,更逢佳节重阳,倍感惆怅。
下片主人公来到庭院,东篱把酒,透出文人士子的随意与洒脱。孤独寂寞之感,伤时叹逝之情,寓于“暗香盈袖”。黄花在西风夕照中摇落,此时词人既惜花又自怜,“人比黄花瘦”,更让人忍不住轻轻叹息……
在主持人的提示下,陈彦洁双手举着她画的“清照诗意图”下到座位边走了一圈,但也只是低着头,怯怯地似笑非笑。等苏岚说完时,再回到讲台立正站好,还是不能放松的样子。
到最后一首词,三个孩子终于比较自然了。读得更投入些,赏得也比较口语化,不再是照着文稿念。但胡文馨读《声声慢》节奏偏快,也不够沉痛悲切。苏岚的语速还是嫌快。陈彦洁表情终于自然了,也许是意识到了精心绘制的图画,如果不好好展示,真是一种浪费。这次下到座位旁,倒是基本做到了举止表情大方得体,还适当地把她绘画时构图着色的想法说了说。下面录《声声慢》原词和赏析如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不妨看作她一生忧患经历的总结。词人以铺叙的手法,通过晚风、归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意象,表现秋日黄昏寂寞愁苦的心境。词中所写的愁,由于以国破家亡的具体生活为背景,包含着深沉的内容,与一般无病呻吟的悲秋之作不可同日而语。
充分发挥声律音调的表现力,是这首词的一个突出特点。开头的七组叠字,分三个层次写出词人的动作神态、外部感受和内心愁苦,由表及里,层层递进,而且多用声音比较压抑低沉的字,“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梁启超语)。全词字音的选择和组合,也体现出明显的压抑感,具有特殊的音乐效果,真切地传达了词人内心的忧郁和沉痛。
陈彦洁根据李清照词创作的三幅画,我之前看过,人物是小女孩想象中的古代佳人,姿态取远眺或斜倚,清雅骨感,神情脱俗带点忧伤;背景是长瘦无叶的不知名的枝干,摇曳着几朵黄花,地上也有花瓣数朵……笔触极细致、极繁密,色调淡雅清丽,看得出对于清照其词其人有自己的观感。
三个女孩无论领悟诗词的能力,还是文字表达、绘画水平,都是不错的。如能在配合的形式上多作准备,做到自然对答,巧妙穿插读与赏、文字和绘画,并注意互动,那是最好的。
(二)音赏古诗
山雾迷蒙,烟波渐远……古乐消散,女孩们退下。“黑管组合”李熙哲(男)、方芳(女)、凌利君(女)上到讲台。主持人告诉我们,开始音赏古诗之旅——
黑管悠扬深沉,吹奏的是二十世纪末最震撼灵魂的爱情歌曲——《my heart will go
on(我心永恒)》。动人的旋律萦绕脑际,耳边似乎响起celine
dion(席琳·迪翁)破空而至的挚爱宣言:
every night in my dreams(每一个夜晚,在我的梦里)
i see you,i feel you(我看见你,我感觉到你)
that is how i know you go on(这就是为什么我知道,你的生命伴我永恒)
far across the distance(越过遥远的距离)
and spaces between us(越过遥远的太空,横贯你我中间)
you have come to show you go on(你已经来了,表示你将陪伴我,直到永恒)
音乐拖出一个长长的尾音,渐渐停止,托出方芳动情的朗诵: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黑管声又起。歌声和淘声澎湃着教室的空气,似乎尘埃也为之飞舞……
&&&&&&&near...far...(近和远)
wherever you are(任何一个地方,都是你的模样)
i believe(我相信)
that the heart does go on(我们的心会直到永恒)
once more you open the door(再一次,你打开这扇门)
and you're here in my heart(你在这儿,在我的心中)
and my heart will go on and on(我的心将会爱你,直到永恒,永恒)
&&&&音乐将教室的空气推向滚烫,每个人的内心都可能回荡着这样感人至深的画面:超越生死的爱情宣言,催人泪下的真爱选择,壮烈的死,坚强的生……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他把生留给了真爱情人.她说:I&
cold.他说:Don’t& say&
goodbye.她说I& love&
you,Jack.他说:Don't& die……Love& you
……love& this& life……
显然音乐声极大地调动了赏析者的情绪,凌利君小小的个子,但面对众多的听课老师,她的声音格外清晰,表达格外流畅,感情也十分饱满:
提起东坡,先自想到他的多情,他的情伤。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啊……
王弗去世十年,风霜变换,沧海几多,石头怕也磨圆了棱角,小树也已参天挺拔,只是心底深处的这份牵挂,这份不敢也不忍轻易提起的伤心旧事,在东坡的眼中,怕也不过是昨天的一场噩梦乍醒吧?
挚情如雨,淅沥在每个听者的心头。旋律依然,扣动心扉——
love can touch us one time(爱依然触摸我们,在每一个瞬间)
and last for a lifetime(直到整个生命)
and never let go till we're one(永远不能带走,直到我们融为一体)
love was when i loved you(爱,只是我爱你的时候)
one true time i hold to(我能掌握的一个真实的时间)
in my life we'll always go on(在我的一生中,我们将直到永远)
&&&&音乐声已止,带着袅袅余音,苏东坡对亡妻的伤情思念依然在继续。没有任何衬托,方芳的朗诵清晰可感: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凌利君在预备的文字之外作了些发挥:
待醒来时,娇妻仙姿缥缥,芳魂渺渺时,他又是怎样的肝肠寸断、痛彻入骨!陪伴他、安慰他的,知道他心事、看过他清泪的,想来不过这冷月千秋,松柏一树罢了。
这样多情的才子,这样痴情的汉子,在那样一个冷月零星的夜里,独对孤灯,愁坐天明时,他心里想的又是什么呢?是王弗的巧笑倩兮、眉目嫣然?还是当年辗转病榻、生死相携的离散在即?是流连爱妻恍如隔世的音容笑貌,还是感叹世事浮生,岁月无情?或者什么都不曾想,只是在这样的耿耿长夜里,独对秋灯,形单影只的直到天明?
&&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且将两行浊泪,付于清风吧!
也许是受了音乐情绪的感染,故纸堆发黄的千年前爱情,方芳读得很投入。感情是最重要的,表示你融入了,愿意融入;技巧还在其次。方芳的声音也够大,音色也不错,就是吐字有点不干脆。
他们的表演赢来了热烈的掌声和同学们灿烂激赏的表情。真没想到,李熙哲这小子临时变卦,把配好的民歌名曲改成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泰坦尼克号》主题曲,这不是很容易被人挑毛病吗?但也许,他和他的搭档偏爱这种热烈现代的爱情表白方式。主题曲《我心永恒》所表达的爱情更符合人性,它赞美爱情的永恒,更赞美生命的可贵。看似重视世俗享乐的主人公Jack(杰克)和Rose(罗丝),在生与死的抉择,爱与生、死的抉择面前,他们都很勇敢。这是现代思想指导下的爱情观。对比之下,苏轼对亡妻的怀念是那么古典朴素、婉转曲折、伤感凄凉……也许孩子们或者更多的听课者听不出这一层,但孩子们在临时的配乐改变中,表明了他们审美趣味的自然变化。
在黑管组即将完成之前,胡可为(男)早已把谱架放在进门的一角,背起了对他而言并不沉重的萨克斯管。沉着中有点自负。这个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热爱,正直勇敢、勤奋踏实。他们这个小组是课前排练最多的,相信该有不俗的表现。
想象一下,用西洋乐器萨克斯风演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改编曲)会是什么效果。“答啦——答啦——答啦————”音乐是从复沓的水浪拍打模拟声进入的……这在原曲中应是由琵琶大力弹拨。脑海中不禁联想起唐人张若虚传世名作《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眼前有如一轮皓月挂江天,澄澈空明;春江连海,烟波浩淼,流水落花看不见……好一幅含蓄婉转、清丽优美的古典写意画卷啊。
西洋乐器萨克斯风所特有的洪亮中略带点沙哑的音色,和胡可为同学吹奏时摇摆的风格,给予了这首古典乐曲以特别的韵致。萨克斯风吹奏完一个乐段,梁书仪(女)开始朗读:
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大胆,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昔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梁书仪读出了主人公的醉态狂态,她声音的长处在色彩亮泽,音调高昂,但对于蕴籍绵密的悲伤、辗转思想后的豁达把握不够。
耳畔,应该说整个教室再次被萨克斯风强劲的声音所裹胁(尽管课前胡可为说将把音量控制到最小)。主持人赶快暗示同学们把门窗关上。原曲旋律的委婉质朴、节奏的流畅多变被胡可为演绎出来了。声音渐弱,谢莉娅开始赏析:
当时作者政治上很不得意,又久未与其弟苏辙谋面,心中颇多积郁。中秋之夜,与友人共游金山,请歌者歌其《水调歌头》,不觉随之起舞,藉以宣泄对时事人生的无限感慨并抒发对弟弟的强烈思念。
词的上阕突兀发问,笔势奇特。从何时开始,有普照人间的明月?不知天上的神仙宫阕,现在已是什么年代?顺势写道,我真想驭气乘风回到天庭啊,又怕经受不住天宫琼楼玉宇里的寒冷。以奇幻的想象,创造了一个空灵蕴藉的境界,折射出他虽遭受挫折,仍存忠爱之心,却也透露出他内心的空虚和痛苦。在清朗的月下翩翩起舞,心无杂念,自由自在,尽欢尽兴,不就如登仙界了吗?哪里还像在人间呢?上阕即景想象,着重写见月思君,有所企盼又万分无奈,而欲超越现实超越自我的内心矛盾。
下阕着重在写睹月思人,抒写对弟弟苏辙的深切怀念,写得惋恻缠绵而又富于理趣。作者先从室内视角望月,以“转”、“低、”“照”三字细腻地描写月光移动的动态。月光巡行于朱红楼阁之间,低低地照射在绮丽的门窗之上,映照着长夜不眠的人。点出怀人者及其内心的伤感。接着抒写内心的愤懑,月亮莫不是与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偏在别人离别之时又亮又圆?以怨月之议反衬离情之苦,责怪月亮故意捉弄离人;继而又自我宽解,人生遭际总有悲欢离合,月亮运转也会出现阴晴圆缺。天行有常,这样的事情,自古以来就不可能十全十美。最后,作者终于战胜了自己,以超迈豁达的心情表达对弟弟的祝愿,只愿我们都能健康长在,即使远隔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光。
萨克斯风又起,明明是一个人一把乐器,但耳畔似乎传来二胡、琵琶、古筝、洞箫、钟、鼓等乐器的声音,似乎隐隐听见了江楼钟鼓、急浪拍岸之声,或跳荡或舒缓的流波之声,渔歌互答时的悠扬声音;感受到绵邈的思绪与曲终人不见的淡远之情,静谧的气氛与“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气势。
曲是由古典诗章中妙手偶得的乐韵,词是古典乐韵铺陈下品味的词。品词听曲,从唐人渺远的怀想到宋人深挚的情思,穿梭心灵揭秘宇宙……思忆中已分不清朦胧的月光粘惹的是江南水乡的凄楚,还是东坡中秋彻夜无眠的情愫,丝丝缕缕的悠远情思,片片飘飞的感动……直到那海潮般的掌声回响。对,是胡可为同学对乐曲作了精心的裁剪,与词作、赏析构成有机和谐的造型,是娴熟的演奏流畅的朗诵赏析,赢来了听课同学和老师的赞赏。
环节四:才子佳人演古诗
主持人用热情的口吻总结了一下“萨克斯风”组合的精彩演出,一句话导入了本环节。幻灯片由前面的音赏古诗的简单介绍,切换成“独幕话剧:企业人才招聘会,才子佳人大比拼”。
教室里出现一阵较大的骚动,有表演任务的同学都动了起来,快速挪出一桌六椅。在桌上放好“招聘”牌。戴上书写有角色名称的帽子。那个打扮引来了一阵轻松开怀的笑声。
琵琶声陡起,让人立刻联想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战斗场面。大型琵琶曲《十面埋伏》,是根据楚汉对垒中垓下被围的历史事实谱写而成,乐曲内容壮丽辉煌,风格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实属罕见。选它作为表演的背景音乐,很有点拨开乌云见青天的意思。
遗憾的是主持人没有对背景作一定介绍,可能对于观众理解剧情有一定阻碍。我们先来看看剧情简介,再介绍他们的表演情况:
企业人才招聘会
才子佳人大比拼
时间:21世纪
地点:某市人才招聘大厅
人物:韩愈(唐代诗人、散文家,&&杂志社人事部经理)——张天乐饰
卓文君(汉代才女,经理秘书小姐)——陈思饰
陶渊明(东晋田园诗人,应聘者)——高川饰
李白(唐代诗人,应聘者)——刘楚然饰
杜甫(唐代诗人,应聘者)——蔡智炜饰
苏轼(北宋词人,应聘者)——邓影彤饰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应聘者)——冯一达饰
舞台布景:
初二(10)班教室,中间留长方形空地,摆一桌七椅,桌上置“&&企业人才招聘会”牌。观众桌椅分放两侧。
服装道具:
头戴纸折儒生帽,上书剧中人物姓名。锄头(扫帚代)。大酒杯(纸做)。文件夹。黑眶眼镜。厚书。笔。菊花(纸做)。纸,上书对联
卓文君:(快!双手抱文件夹,舞台侧向上,擦拭桌椅,伶俐活泼状我一四川乡下女子,今天能来大都市施展才华,又投在韩公门下,真乃人生大幸。免了我随相如当垆卖酒之苦。
韩愈:(手提文件夹,戴黑眶眼镜,从舞台侧向踱步上,假装咳嗽一声)
卓文君:(笑容满面,立即上茶)部长,Good&
韩愈:早上好!今天是招聘会最紧要的一天。一切可准备好了?(说完,坐下)
卓文君:您尽管放心,一切文案准备妥当。(大开招聘大厅正门,侍立韩愈右侧)
陶渊明:(荷锄悠闲自在地,从舞台对面走至舞台中央)躬耕田园,衔觞赋诗,日子确也悠闲自在。听说现在时代变了,人人都想学我寄情大自然。看来,是我施展身手的时候了。(说毕,行至招聘桌前,倚锄而立)
卓文君:请问先生有何能耐?想应聘何职位?(公事公办状)
陶渊明:(仰头眯眼,斜视窗外,并不答理)想我世外桃源春色,也不过如此,好景致好景致!
韩愈:(惊讶)汝乃五柳先生?幸会幸会!本杂志社正接了任务,为一个楼盘主题作设计,请问先生有何高见?
陶渊明:(自得之状,朗声而言)本人是中国第一位著名的田园诗人,影响着后世著诗风格,又是第一位隐居田园躬耕农田的诗人,要说山野趣味,我算是内行了。不如开一家以“田家风情”为特色的“田园居”山庄,准保贵公司财源滚滚。
卓文君:(不敢相信)说起来容易,这可不是你写诗,想怎么写就怎么写。那你讲讲你的设想吧,看看可行不可行。
韩愈:(右手一挥,不耐烦状)别打岔,让大诗人说吧。
陶渊明:(坐下,锄头横放两腿,左手握住)“田园居”山庄内景区建议设置以下景点——桃花园村、容膝居、松亭、菊园、南山阁,所有景点适当位置配古人诗文歌赋。
韩愈:(作沉思状)先生的建议值得考虑,我们会先作内部讨论,请先生等候消息。(回等候席)
卓文君:(拿文件夹,领陶出门。)请下一位,李白。
李白:(拿着一酒杯,上台)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吾乃李太白也,拿酒来!
韩愈:(惊讶状,咳嗽一下)天子呼来不上岸,自称臣是酒中仙~~~不知先生有何高见?
李白:(摇头晃脑地)。易如反掌,一副对联压乾坤,上联是——大人物,大视野,住大屋,坐大车,大美人,大地方,大世界,你的标准够大吗——?
杜甫:(未完时插嘴)下联(快)大贪官,大笨蛋,吃大亏,上大当,大白痴,大麻烦,大笑话,一见你我就头大!(慢)横批:大而不当!(动作夸张,语气加重,然后缓缓步入)跟你几十年老朋友啦,说了你多少次了?你就只会一味空谈,一味夸大,你就是不听。什么“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你看,简直言不符实!
李白:你这老匹夫,这叫修辞,这叫艺术。
韩愈:Keep silence!
李白、杜甫:(小声多次重复,形成讨论势)什么?!
韩愈:Keep silence(用普通话音说)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个这么简单的问题呢~~~恩~~~~我就让给我们的大才女展现展现,来解答你们的问题吧
李清照:silence means quite. Means 韩愈
let you don’t talk loudy
韩愈:才女也!难得众才子佳人会聚一堂,倒不如来个才智比试,决一高下。文君,你去把五柳先生请回来吧。
陶渊明:什么?来个比试,小菜一碟,尽管放马过来!
杜甫:谁胜谁负尚在未知之数。
韩愈:首先,听这副对联。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
苏轼: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
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
韩愈:答得好!第二题……
卓文君:(插嘴)老板,这第二题就让我来问吧。请大家听一个故事。江南一所私塾里,先生讲得起劲,学生却昏昏入睡,先生敲醒了坐在前排的一位学生,教训他说:“眼皮堕地,难观孔子之书。”那位学生揉揉眼睛,随口应答:……请问要是你是学生,你会怎样回答?
李清照:呵欠连天,要做周公之梦。
韩愈:从前有个财主,他打算开个酒店,就出了三分银子征求新店对联。有个秀才去应征。财主说:“对联要称赞我的酒好、醋酸、猪肥、人丁旺,店里又没有老鼠。”那个秀才大笔一挥,很快就写成了:
上联是: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
下联是: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
横批是:人多、病少、财富。
如果要你们改成讽刺财主的对联,你们该怎样改?
李白:哈!这还不简单!?
上联是:“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
李清照:下联是:“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
横批是:“人多病,少财富。”
杜甫:不公平!吾乃君子也!岂能如此讽刺别人?
陶渊明:吾一生追求写出最高境界的田园诗,岂能作此无聊之对联?
李清照:此乃你回答不上耶
韩愈:诸位少安毋躁。各位乃有才之士,今日之聚让在下大开眼界,可谓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焉——常言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21世纪什么最贵?……是人才,今日遇贤,岂可错失。这样吧,全部予以重薪录用!恩~我相信,我公司如虎添翼,在杂志坛必定过五关斩六将,闯出个名堂!
全体:必当马首是瞻,惟命是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基本上按事先写好的剧本表演,个别细节稍作了改动。例如:韩愈(张天乐饰)开始就是端坐在招聘桌前,仪容端庄、神情镇定,很有企业领导的风度。每一个应聘者的出场都有动作设计,最后比试才华时,各个应聘者面向招聘桌围成半圆坐着的设计,舞台效果很好。
让我惊讶欣慰的是轮到正式表演时,他们个个都那么放得开,偏爱一点可说是个个表现都十分精彩!态度很大方,敢演、想演,台词说得够清楚、爽切,每一环节衔接得很流畅。畅谈得十分热烈。可以说此时课堂的气氛达到了“台上”妙语连珠,“台下”笑声片片。听课老师也显得饶有兴味,有不少老师还笑出了声。最有意思的是,刘楚然打球摔伤了脚,肿得只能坐轮椅。饰演李白时就势摇着轮椅上场,蔡智伟(饰杜甫)随机借用到剧情中,还临时创造了一句台词:瞧你,贪杯饮酒,捞什么月亮,摔成这样,还不改悔!逗得全场师生好一阵爆笑!
琵琶声似有若无,但它已经融入了整个表演中,也融入了整个课堂气氛之中。它带给听课人的联想也许不是冷兵器时代的决斗厮杀,而是一种热烈欢快情绪的宣泄。表演结束,琵琶声恰倒好处戛然而止,共七分十一秒钟。演员们十分利索地收拾道具,将桌椅摆放好,回到座位。
主持人总结
通过这别开生面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我们对中华诗词文化有了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不仅获得了相关的知识,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而且提高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味,更重要的是全面展示了我们的才华,培养了我们的才艺。
在活动中,我们通过信息的搜集和处理,作品的欣赏和评析,诗歌理解和朗诵,诗意的绘画和书法以及撰文等,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地提高。特别是提高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了合作探究的意识。这些对我们持续发展以至终身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李老师在这次活动中几乎退居幕后,我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活动的整个过程都是由我们自己策划,自己完成,自己总结的,我们的自我意识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这将大大地提高我们对学习本质的认识;学习兴趣的提高也将大大地提升我们学习的主动性。
尾声:齐声唱古诗《卜算子》
还剩两分钟,幻灯片切换成:齐声唱古诗《卜算子》。主持人问:请翻到课本188页,我们一起来唱《卜算子》。有谁愿意领唱?
从教室前门口伸出一只手臂招展,原来是可爱小女孩陈思,她拉着“未来歌星”何馨子的手雀跃着跳回课室中间。其实课前王明子已安排好了让凌利君领唱,但表演欲调动了其他同学的兴趣,谁快机会就被谁抢走了。一眼看过去,刚才还等着主持人叫的凌利君有些不高兴呢。
她俩用一种温和亲切的声调先为大家范唱了一遍。然后,领大家一起唱。歌词是李之仪填的词《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叶至善配曲。曲调优美深情。
如泣如诉的歌声直到下课铃声响起。主持人宣布“下课!谢谢各位老师光临!”
第四部分&&&
反馈与反思
课上完了,终于可以吐出一口气。我想,此时此刻,想听到反馈的不止是我,更是孩子们,是他们全盘策划、组织、参与了整个活动。所以,为了表示对他们的认可和感谢,我想先把第二天上语文课时激赏他们的言行如实录下:
一如往日,大步跨上讲台,抡(有点夸张,但感觉就是抡)起一只粉笔,奋笔疾书了一行大字(学生在作文里说我的板书是狂放不羁的张草,笔势和长发以同一节律飞舞,飘逸的豪放):
给知识块垒寻找激情飞扬的创造冲动!
转身,双目定住四十双眼球,以惯常的激昂动力(学生说我时自造的词)的声音说道:
不止是我,是所有听课的老师,包括几位校长主任,都说:十班的小孩真厉害!十班的人才真多!
我惊叹你们的才华!惊叹你们精彩的表演!我十分感谢大家!感谢每一位同学!
这堂课涉及的古诗(含诗人、诗歌)范围很广。主要是唐诗宋词。唐代有李白的《行路难》、《蜀道难》、《送友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王维的《鹿柴》、《相思》,《春中田园作》,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宋代有苏轼的《水调歌头》、《江城子》,李清照的《一剪梅》、《醉花阴》、《声声慢》,岳飞的《满江红》;主题内容有山水田园、离情别绪等;风格分豪放婉约两派。还涉及到汉代才女卓文君、东晋诗人陶渊明、唐代大文豪韩愈。
直接参与活动表演的同学很多。成功策划和组织本次活动的是王明子、胡可为、张天乐、邓影彤、陈梓豪五位同学。吴怡村的电脑水平真让人刮目相看。还有另外二十三位同学献出了他们高超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其他十几位同学也配合默契,表现出色。
动用的欣赏方式很多种。有分类辑录、配乐朗诵、音画结合赏析、创意话剧表演、配曲歌唱雅词五种。
几乎每位同学都绽放出光芒四射的天分和才华。吹拉弹唱、朗诵、演话剧、编剧、搜集素材、剪辑图片音乐、合成课件、制作道具、协调人员……真可谓十八般武艺全派上了用场。
你们真的很棒!很棒!很棒!
在这样连声的夸赞中,四十双眼球发出了热情快乐的光。孩子们得到鼓励是多么高兴啊!我心里默默然:其实老师也想,非常想。
那是激励孩子们的理想化评价。现实究竟怎样?同备课组老师的观感怎样?尤其督导和校长们的意见又怎样?真的是叫好声一片吗?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这节课的评价不同的人观点非常不一样;甚至同一个人,观点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听完课,督导(王卫东教授)直接和教研组长交流去了。等了等,觉得人家没有过来谈话的意思,就走了,因为下一节还有课。后来加入了由王教授牵头的外校语文课程改革实验小组,一起讨论“语文是什么”时,他猛然问我:你怎么看待那节课?那时的我已经底气足了。是王教授“训诫”课题组老师时说的:要有“我”,要敢坚持“我”,不管是上课还是写论文,不要见到专家和名师就没有了自己的主张。一个老师不敢坚持、追求自己的风格,永远不可能成长为专家级教师。所以当时,我用毫不含糊的肯定的语气来评价我的课——在学生对某个专题,有了一定程度积累的基础上,作为综合活动实践课,完全可以这样上,旨在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实践、口语交际、写作和探究、合作以及运用多媒体的能力。我还搬出了新课标,以及新课标指导下编订的教材体系和教学用书作为我的理论依据。长句子一气呵成地回答了专家突然的发问。以应对他质疑的一线语文教师对“什么是语文”的理解,以及在这个理解指导下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王教授不置可否。我猜测他的内心活动:新课标以及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很多做法,有泛语文化倾向。但我强调的是作为一个阶段性学习后的活动展示,它并非语文课的常态。(在“缘起与理念”部分,我已经清楚阐明了对教材每个单元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安排的看法,在此,不做赘述。)他未置可否。当专家以学术争鸣的方式来和我们探讨,作为一个普通的语文老师我终于有了争鸣的勇气。
餐桌上,也是领导和老师们畅谈工作的地方。难得遇到好几位校长和主任一起听到自己的课,了解他们的听后感极为重要。正好看见王校长,端着盘子就坐过去了。王校长向来以学养、理性著称,评课一针见血。归纳起来:1。话剧对人物有歪曲,应该纠正学生的粗俗趣味。这个环节甚至可以不要。2。老师应该出来极时给予点评,让学生明白音乐画面和诗词的关系。3。课堂上没有看到学生思维活动。4。反对展示课的提法。说老实话,她的话近似当头棒喝,吓得我语无伦次。上完课后的如释重负感、喜悦满足感全跑了。
郁闷着,洗完盘子,正要离开。冷不丁发现,刘校长正端坐在那儿,对面是中学部两位领导。校长大手一挥,“李清,你过来。”诚惶诚恐坐下。校长爽直豪迈,“特意都要叫你过来,说说你那节课。”打击在前,面对校长,我已经不会说话了。校长忍耐地问我上完后的感觉,但并不没有真打算听的意思,她已经有了看法。面对这样鲜明的不满意,我没能做到从容镇定、勇敢坚毅地陈述我这样设计的理由,成了一个胆小卑怯的家伙,一味虚心聆听训导。校长的看法是散文式的,归纳起来如下:
1.上课不能没有老师上(指始终由两位学生主持),要是外面有人来听课还不知道谁是老师。
2.学生表演是不错,但这不是戏剧课。(陈莲旁白:这是一种新的课型,教材是这样编的,旨在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新课标这样提倡……)(校长对答:新课标也是上海那帮人搞的,上网查找资料,人家农村中学怎么办?)
3.一节科都在那读诗,读和演都听不太清楚(陈莲旁白:都是学过的,学生都明白,我们也都明白)
4.看不到思维训练,其他同学就坐在那。
5.学生的表现是不错,看得出来平常还是下了很大的工夫。
孙主任也加了这么三句话:这节课确实可以好好讨论一下,不是评价,而是讨论,例如这种形式。备课组研讨课主题是“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但课堂上没有看到明显的思维训练。
晚餐,和教研组长任丽萍,中学部副主任陈莲坐在一起吃饭。又聊起了这节课。面对多年同一战壕里的好友,我大倒苦水,不过,倒没敢忘记听听他们的意见。任丽萍提到读错三个字的问题。陈莲提醒我,即使是面对校长的否定,也应该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她比较赞同王校长提的某些意见。一再强调十班的小孩不错。
过了一天,就是星期四的备课组活动。中心议题就是评议这一轮的备课组公开课。我先谈了设计的理念和课后的反思,然后听取同事们的意见。为了表示尊重各位同仁的意思,在此一一列出他们的看法。
张亚娟老师:真的很好,很有创新,和我们以往上的都不一样。四个环节十分清楚。听完一堂课真的能给人收获。十班的学生表现十分出色。
李新平老师:感觉这个课上得十分好,挑不出什么毛病。四个环节十分清楚、紧凑,学生表现十分出色。给我很大启发。
熊世军老师:不再重复优点。觉得四个环节的安排太紧凑了,没有自由发挥的余地。学生要能脱稿。
周小凤老师:不再重复其他,补充一点: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而不对着稿子念,会比较好。整堂课由学生主持,平常可以这样上,但公开课时就不好那样上。
黄颍:和大家的想法差不多。
陈莲:听完各位的发言,我总结几点。
首先,我想诚恳地说,这堂课给我一种震撼的感觉。当时一边听,我就一直在盼,下一个环节将怎么样呢?这堂课和我们以往上过的同类型课相比都有突破,我还没有哪一堂综合实践课上得那么出色。另外,学生的表现十分出色。各位都讲到了,就不再重复。
下面主要谈几点意见和建议:
1.学生品析古诗应该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整理,用自己的话写出自己真正的感受,让它成为成长的永恒印记。
2.别出心裁赏古诗环节,下面未形成感应。赏析应该用自己的话去赏析,既然要朗诵,水平就应该高一些。学生有念错字现象。
3.老师应适当亮相适当点评指导,便于提升思维,形成互动。
三天以来,我终于听到了领导在公开评课时对我的最高评价。一颗忐忑的心终于稍微放下了一点点。出门时,挥笔在备课本上写下三行字:“为知识块垒寻找激情飞扬的创造冲动”,“每次都不一样”,“寻求不一样的突破”,打算作为为这节课写点什么的标题。但最终都没有写,总感觉悟得不透彻,一直到现在,才全面地整理、反思、成文。
和陈莲闲聊时,聊到刘校长和王校长的观点。陈莲说:刘校长已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看法。在这几天的交流中,我一直在用我的观点去影响、说服她。因为我在这个年级,对这套教材熟悉。基于校长肯定学生的表现出色这一看法,我这样说服校长:正因为老师平常的付出,才有学生的出色表现。然后,着重谈了新课标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提倡及其提倡的理由,让校长了解和接受这种新的课型。至于王校长。陈莲说:比较认同她对话剧人物形象、思维训练的批评,但也强调陶渊明这一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她还说,很多次听完课她和王校长看法很不一致,但深想之后,会觉得她说的有道理。
可以用尘埃落定这四个字了吧?但心中的想法久久不能平息。
喜欢尝试和突破,始终没有感觉到自己的课成熟的我,总是容易处于这种争议的浪尖。有的漏洞是课前预料到了,但由于受种种制约(如时间、如孩子们的水平),一下子是达不到的。有的“原则性错误”是自己课后也未曾反思到的。尽管被领导否定,心里难免沮丧。但,了解和理解这一切的同事和好友,帮我“拨乱反正”。我心甚慰。
仔细想来,我希望“寻求不一样的突破”,我希望“每一次都不一样”,我希望和孩子们一道“为知识块垒寻找激情飞扬的创造冲动”,我确实是在努力追求这些。对照备课之初的想法“必须让他们在读赏古诗的同时,能最大限度地获得表现自我的成功快感。让每一种才华都能在古诗苑中绽放。”和确定创意理念时的想法“大胆创新,综合运用多种艺术形式,做成一道辑、诵、赏、演的诗词大拼盘,让每一个孩子的特长之花都在古诗苑(花园)中绽放异彩!”我觉得我都做到了。
我做到了我希望做到的,我存在我还做不到的问题,我得到了批评、肯定和鼓励,我还要继续努力,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风格。
二零零五年六月二十八日深夜
&&&&&&&&&&&&&&&&&&&&&&&&&&&&&&&&&&&&&&&&&&&&&&&&&于广外外校完成初稿
时间跨入2011年,广外外校的生本之火已经如火如荼地燃烧了两年。郭思乐先生说:把讲台让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按生本的标准来评价,这又该是一堂怎样的课呢?阅览了诸多的有关综合性学习的论文,有首肯的,也有质疑的,有讲具体操作的,有怀疑这个课究竟还是不是语文课的……真的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各有各的理。记忆犹新的是,那堂课学生又是兴奋又是紧张,非常热衷演给老师们看。如果老师肯动脑筋,不怕辛苦,一学期能上一两堂这样的课,对于调节常规课的沉闷、活泼学生的身心自然是有效的。十三四岁仍然是孩子,在自主协作中表现自己的能力,恐怕比每天听老师用圣人的口吻讲圣人一样的天书,然后目标仅仅是在那一张张永无止境的试卷上扒拉几个分数有趣得多。趣味难不成是学习、探究最好的催化剂?当然,大家都这么说。又回到老生常谈上来了。
——是为后话。
&(第三周周日下午4:35)
于广外外校4601再次修改
参考文献:
〔1〕人教版新课标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
〔2〕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3〕《教育走向生本》,郭思乐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2出版
〔4〕《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郭思乐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04出版
〔5〕《谛听教育的春天/郭思乐生本教育思想随笔》,郭思乐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00出版
〔6〕《素质教育的生命发展意义》郭思乐&&&
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7〕《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功能的探讨》王桂仙&&&
《语文学刊》2010.6
〔8〕《创设情境是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催化剂》李先容&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N28.
〔9〕《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效率的几点思考》张利辉&&&
《语言文学研究》2010年6月
〔10〕《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困惑与思考》马义军&&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5月
〔11〕《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的寻根之旅》张彦甫&&
&《新课程研究》2010年8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卓文君怨郎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